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4-06-13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第1篇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新课标培训,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标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课标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课标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课标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

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

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慎密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学生在校学习,不仅是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好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同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的好群体。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因此: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科学物理方法教育不仅是物理学科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思维素质发展的主观需要。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第2篇

前几天接到学校下发的通知,要进行新课标的学习。通过最近一段时间有关物理新课标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在整个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经过细心的总结与发现,我认为物理这门课程的理念有以下: 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并且物理教学也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的情绪。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等。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学科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即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成功的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自学式、探究式等。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新课标从过去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承变为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于是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

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的万能、神圣以及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也正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欠缺深思熟虑,我们的星球正面临着如像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等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客观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理智的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肩负培养学生科学观的科学教育应重视及时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使学生在涉及科学技术问题时,能有意识地从它对社会的正反两反面的影响去考虑,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果,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为实现课程目标,必须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如:1.进行发展性评价。例如建立成长手册(也称档案式评价)。2.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当今形势下,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便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科学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因此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标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第3篇

一、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可以使人的行为长久地得以持续而乐此不疲.而作为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学习的重要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人声、乐器声、鸟声等,然后,向学生发问:“同学们,声音是如何发出的?为什么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乐器、不一样的鸟所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兴致盎然地探索声音的奥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必须加强个人素养,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工整漂亮的板书、形象的肢体表现、富有感染力的面部表情等营造富有感情色彩的物理课堂,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确保了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

新课改后的初中物理教材,编排形式非常新颖,不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具有现代气息,其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更加切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新教材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比如,新教材常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小实验或生活现象引入新课题,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开始物理学习.教材中还以大量直观的图片,以图代文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新教材的编排上,颠覆了旧版教材从“测量”、“运动”等物理科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过渡到“热学”、“电学”、“磁学”等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的编辑顺序,而是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进行重新编排,遵循了初中学生的智力成长的规律,使得学生更加易于学习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适应初中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新教材的各个章节的篇幅一般都比较小,所包含的知识点也相对较少,一般是两至三周就能换学新的物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新教材的编辑更加注重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关注了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对于“安全用电”这一物理知识,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在“电流”、“电压”、“功率”等不同的章节中反复出现,而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中,教师则引导学生做“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的物理小实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零距离,认识到“物理就在我身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充分了解和信任学生

初中学生的低龄化,决定了他们的自我意识不够,需要教师的表扬和肯定才能树立信心,并在自信心的支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鉴于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给予同学们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帮助的前提下,通过经常性的鼓励和肯定,提高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书面作业等,去初步了解每一个学生,继而通过接近学生并与他们对话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然后“因人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比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情况要作深入地分析.对于回答问题时表述不清楚、答案不准确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搞明白,究竟是物理知识学得不够好?还是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缺陷?搞清楚内在原因后,再给予“分别处理”.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够准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及时地给予回答,帮助学生“补遗拾漏”;而针对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理说不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给出示范性的答案,并增加提问次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学生的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等因素也是不平衡的,同学们进步的幅度也是大小不一的,所以,教师对待学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也不要一下子提出太高的要求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起初,只要学生能够运用“物理语言”把问题基本说清楚即可,无论学生的回答如何地不尽如人意,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仍要用放大镜一般的观察力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再慢慢提高标准,力求学生能够回答得完整简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应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促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第4篇

一、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請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

(三)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第5篇

三溪中学曾毅财

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物理,到现在教物理,居然已经有十四年了。手里捧着物理课程标准,在思考一个久远的问题,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老师在传播着什么?如何传播?终于可以静下心认真领悟了!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科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雪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

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学习科学新课标体会

2010-10-08 14:37:31|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组教师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在第三周的周五开展了学习新课标的教研活动。通过学习《科学(3--6年级)

课程标准》使我受益非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课标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虽然也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一理念,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总是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学生实验,又怕学生失败,没有正确的结果。总是把实验步骤讲得过于详细。让学生汇报,总是围绕着对结论有效的信息,而回避一些对结论虽然无效但能体现学生探究意义的信息;一些分组探讨也是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根据现状,我觉得认真学习并在教学

中真正落实这一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

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已经有所注意但做得还不够好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三、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通过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实在很大,通过这三方面的学习体会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另外新课标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细,它针对课时内容的各个方面做了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活动内容,让我在教学中更加有了方向,接下来我会将新课标学懂学透,真正让他对我的教学起到作用。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教师业务考试参考】

2011-03-23 15:37:04|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二是,严谨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与兴趣;三

是,严格的学科体系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新理念”--全面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1)什么是“学科本位”?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新课标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新课标并不强调。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新课标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

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

(2)怎样做到“突破学科本位”?新课标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要求:第一,在情感和态度上(情感体验),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乐于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在科学科学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现自已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中,体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愉悦……。比如: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上后会怎样?用放大镜看指纹后再看窗外的物体,思考用放大镜物体总是放大的吗?用开水把杯子烫热后立即扣在气球上。第二,在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上(价值观体验),能认识到科学(物理学)的目的是认识周围的世界,科学的发展能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科学(物理学)是技术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又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因素,要积极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就要有相当高的科学素质;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最终标准;想像和猜测是科学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人从水里出来?为什么感到冷?望远镜为什么能把远处的物体“拉近”?汽车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第三,重视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新课标强调这样的思想,即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同样重要。在科学知识的应用上,新课标不但重视科学原理的学习,而且将对技术层次的问题规定了要求。新课标还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即科学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受到技术发展的推动或制约。新课标强调了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及给为类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作用,鼓励学生对这

类开放性问题的思考。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

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

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

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过去的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

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

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新课标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例如能量的概念可以贯穿始终,通过能的转移和转化认识功,而过去却是先定义功,为什么是这样定义,不知道因为这是规定,现在是先学习能,再从能的变化来定义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不是“反射定律”);对螺线管的磁场没有终结性要求(右手螺线定则则不作要求了);对阿基米德原理不做综合性题要求;知道在电流一定扩大知识面,求广不求深,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眼镜的度数;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光年、天文数字);双耳效应和立体声;时间放大镜。许多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估算火车、飞机从上海到北京要多长时间;讨论用于望远镜的两个凸透镜的焦距为什么不能相等;节能日光灯是否节能。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新课标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有充分考虑。例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如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科渗透,如耳、眼;动物罗盘;牵牛花的茎;电鳐发电;蛙的叫声、蝉鸣、蝉的口器。注重新科技知识。纳

米科学技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内燃机;网络通信;磁悬浮列车等。

新课标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

学的世界观。

5. 新课程的学生实验与过去有显著的不同突出表现在:

第一,更加重视利用身边容易获得的材料进行实验;

第二,更加重视“非学科”的通用的实践能力。这里提到的实践能力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按照规范进行物理学的科学实验的能力。如仪器的正确使用、用图象作图法找出实验数据中的关系、按照规范化步骤进行的实验……这类型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科特征。另一类是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生活中、产业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的能力。如阅读说明书和尝试性操作、学习使用电器和仪器的能力、用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路线发现并排除自行车或家庭供水供电系统故障……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特征。新课程在重视第一类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强

调第二类型的实践能力。

第三,注重学生对设计思想的理解,不要求背诵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天平的教学,不再要求背诵具体的步骤,增加了许多“怎么办?”、“为什么?”具体设计是:第一步,熟记几条强制性的要求;第二步,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几个问题:天平怎样才能放置水平?怎样使横梁平衡?游码做什么用的?增减砝码的顺序是先大还是小?第三步,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吗?

第四,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过去大在增加了。新课程中学生动手实验内容大大增加了,几乎每节课学生都要“做实

验”的!

二.“新思路”--多视角地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1.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如物理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设计,它包含了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在内的教学流程图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和教师合理指导相结合的学生工作纸。

2.新的作业设计

新课程作业设计包含了开放性作业的系列化结构;自主收集信息回答问题系列;调查系列;科学作文系列;动

手实践系列;因特网系列。

3. 新的考试题型设计

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比如:

第一,考察观察能力:某微型灯泡,它没有反光罩,但光却集中,它与普通灯泡有很大区别。试观察它的结构

特点,并照亮一个目标,观察它的发光特点。

第二,考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园艺家为什么失败?”一个爱研究的园艺家猜想,植物叶子多数呈现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的缘故吧。于是他将温室的四周都安装上了绿色的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的更好,可是他却失败了。这是由于他不懂得物体的颜色构成所致。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叶子呈现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绿色光,也说明绿色光正是植物所不喜爱的或者说是对植物生长无用的。显然,只给植物照射绿色光,植物就会因缺少其它色光而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请学生回答:一,绿色植物喜欢什么颜色的光?二,请你分析,红花会反射什么色光?它喜欢什么颜色光?三,文中提到:“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文中有没有提到或暗示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如果有,请在文中标示出来,并概括出结论。

第三,考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凸透镜中心距桌面约高6cm,光屏中心距桌面也约6cm左右。此时老师拿来一支新的长蜡烛便切成两断,只把其一断插在烛台上做实验,你觉得这样做有必

要吗?说说其中的道理。

第四,另外还有考察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及考察没有学过的内容的能力等等。

三.“新评价”--体现了全新的科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淡化校内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以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学生能力倾向不同,不压制有特长的学生,不让某方面能力差的学生勉为其难,不削长补短。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改革单纯注重知识的评价,把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纳入评价范围。注意把探究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把评价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性评价。提倡“档案式评价”、“表现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已的成长。档案式评价可以收集很多内容,如单元学习记录卡;表现性评价记录;创造性作业(小论文、小设计、照片等);重要的独立性实验的记录;书面测验成绩和评语;学习中的出色表现等。它具有以

下特点:一是,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二是,重视体现个体差异;三是,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表现性评价是过程评价的方法之一,表现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体验和探

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表现性评价提供了观察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机会。在开放性的目标指引下,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是真实的,其背景也是真实的,所以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不是一种非对

即错的评价方式,它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充分而恰当地表现出自己的成就和水平。每个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完成任务的过程都是不同的,使评价者能够多视角地、深刻地、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

不足。

四.“新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把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看成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创造性工作的话,那么制定新的教科书则是第二次创造性的工作,而教师依据新课标、按照新教科书实施教学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创造性的工作了。因此面对新课标,新

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

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

(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2.开展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探索

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就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行动研究法”是目前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 行动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行动研究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行动研究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可以给师范生提供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案例;行动研究克服了教育技术理论与教

育技术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3.扩大知识面

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科书可以看出,新物理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泛,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使物理更走向社会,走近学生,帖近生活,它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

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3.在更高的层面上关心物理课程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现在教师更要关心的是全面的课程目标,是知识的选取,是课程的设置。新课程中知识的选取及要求的高低是为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在物理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一些不同的知识可以用来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情况下,知识的选择和要求的高低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使得教师获得一定的主动权。这是新课程与过去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课程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课程设置上,过去大纲对目标要求非常具体,如知道、理解、掌握、会、选学等,现在的新课标更具有原则性,显然具有法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第6篇

物理组 罗晓洁

从教以来到,开始的教学依据教学大纲,后来依据新课程标准,至今居然已经有二十几个年头了。手里捧着物理新课程标准,在思考一个久远的问题,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老师在传播着什么?如何传播?这是一个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只要教学生涯没有结束,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不能停止。

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有了新的体会。我认为教学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应该采用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老师不要替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旁观者。我认为我们现在进行的新课改下的双案导学,其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帮助者,老师起引导和引领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科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雪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

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3 第7篇

(三)从2004年起,国家级课程改革在新泰市实施了两年,在这两年里我对物理新课程作了初步的研究与尝试,新教材的使用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物理学科更应该站在国家级课改的前沿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谈谈我在新课改实施中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前提

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先导。作为课改实施者的教师能否真正领会国家新课程理念,能否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如何转变观念呢?我以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国家级物理新课程理念的内容: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在认识的基础上,去体会、钻研、运用到教学中来;

2、认识新教材的优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主要优点有: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新教材采用了大量插图,生动、形象,用学生的话说跟看小画书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致同学们”这一节用了11幅插图,而第一章用了35幅插图;②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的课后作业:2.用刻度尺测量一块普通砖块的长、宽、高,计算出体积,在同学中交流测量结果;3.自来水公司是用水表测量家中的用水量的,你会读出水表上的数据吗?在第一章中还介绍了高压锅、电冰箱、飞船返回舱、记忆合金、纳米技术、绿色能源 ;九年级物理讲利用内能做功时,提到了“爆米花”的原理等。

3、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物理知识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

二、抓好课堂教学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课改之初,我们手中只有教材与课标,没有现成教案及其它教辅材料,因此,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去摸索、去尝试。在坚持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先进经验,建立了“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学案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实现了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在实行学案教学时,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学案,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写好集体备课准备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易错点、中考链接、教学设想(或教学资源)。其中教学设想这一环节最为重要,要求备课教师提出创造性地设想,可以是一个精彩的引入,也可以是一个有用的习题,或者是本节课的处理方式等。主备课教师将每位教师的准备卡收集起来,结合自己的想法,写出本节课的学案草案,再集体讨论,或删或添,制定出正式学案。

2、强化学案的导学功能。强化导学功能,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如:第三章第一节《运动的描述》学案是这样设计的: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运动及参照物;

2、能根据所选择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3、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学习过程]通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运动?

2、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如何选择参照物?

[对应练习]„„

如:

4、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当然,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会遇到限于学生的知识、阅历还不知、不懂且有必要现在就知就懂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新课程并非不讲了,一切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该自学 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但讲要少而精,要深入浅出,要强化“导学”功能,用启发式地教包括启发式的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课改成功的保证

实施课改实验是否成功,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而不仅仅是选择。评价应重视做到:

1、注重激励性。

评价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赞美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突出主体多样性。

评价文体不再是唯一的教师,学生可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学生家长也参与评价。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给与学生评价的机会:“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谁来说一下哪个地方好?”等等。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学会接纳和吸取。

3、在评价中讲究批评的艺术。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做错事情,说错话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善于正面引导外,还要善于批评,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四、在课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内容编排上不是很合理。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讲质量和密度,本身密度的概念就不好理解,做计算题时还要有那么多的要求:必须写公式,必须带单位,除号得用分式等等,学生感觉很难。况且,密度的单位kg/m3、g/cm3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复合单位,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而第三章运动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过此类计算题,所以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把题目做得很好。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把二者的顺序颠倒一下,先学第三章。

2、学科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相对来说,与物理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当属数学了,可这两科之间的脱节很严重,有些物理上的出错点就是因为数学知识不配套造成的。如:科学记数法。在密度的计算题中,大多数同学不会科学记数法的计算,对于乘以103、除以103不知道怎么做;再有体积单位的换算,m3、dm3、cm3、mm3之间的换算不会或不准,也是造成物理计算题失分的一大原因。还有像繁分式,学生不会化简,如不会把要事先给学生讲清楚。

3、课时安排不太合适

新教材重视探究过程,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如八年级上册第一个探究实验,熔化和凝固,按照教师用书的说法,本节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这几个环节,说出猜想,作出假设,制定好计划,做出实验,收集出数据;第二课时分析、归纳总结出特点、规律。第一课时的任务一般完不成。另外本节探究的实验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4、有些消失了的“重点知识”还得再加上。如测密度的实验,Q吸、Q放的计算公式,考试仍然要考,需加上;有些就不必加了,如:I=Q/t,还有浮力的计算题要求也确实降低了。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11+v 1v 2化成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第8篇

一、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 相互交流、促进思维发展、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物理教学中, 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设疑式”提问、“对比式”提问、层递式”提问、“直问式”、 “曲问式”等等。针对同一物理问题, 从多个侧面, 不同角度, 采用不同提问方式来教学,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 许多教师在运用提问艺术时, 却存在不少问题, 就初中物理教学而言, 物理课堂教师提问存在不少问题, 总结如下:

(1) 课堂问题太多, 问题“满堂灌”, 使学生抓不住重点, 而且整个课程让学生一直处于思考状态, 会使学生感觉疲劳, 产生厌学的情绪; (2) 问题质量不高, 不必要问的时候也问, 问题往往低级、重复; (3) 提问往往只集中在一部分学生身上, 没有做好提问教学的全面性; (4)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 没有给予反馈或反馈不及时; (5) 教师提问灵活性不强, 过于死板, 没有拓展性; (6) 提问目的性、针对性不强, 想提就提, 很随意, 使学生手忙脚乱, 整个课堂处于混乱之中。

针对以上问题,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运用提问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值得研究和探索了, 对提高有效课堂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在物理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采用不同的策略, 在设计提问时要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 要采用不同的手法, 要想让学生充满新鲜感地听课, 就要注意转换角度, 即使是同一个内容, 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 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 提问要联系生活实际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进行单元或综合复习时, 在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或者原理时, 不妨让他们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 因为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提问的作用。例如:“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 在相互启发下, 可举出更多的例子。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处理这一类问题的可以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 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错的哪些是对的, 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

(二) 用“比较法”设计提问

在教学中, 为了区别温度和热量的物理概念, 可以设计以下提问:1.温度和热量各用什么仪器测量 2.温度和热量的单位各是什么 3.温度和热量的定义各是什么 4.是不是温度高的物体, 热量就一定多?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和物体温度变化有什么关系 5.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 能使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更加清晰, 比较可以是相似概念的比较, 也可以是不同概念的比较, 实验装置的比较, 相同问题的比较。

(三) 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课堂上, 教师提出问题后, 对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也是有很多科学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有经验的教师, 多数情况下都会在提问后停顿一会, 环顾全班, 寻找学生的表现, 如学生举手, 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 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启发者的角色, 教师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给出更完整的答案, 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 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 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回答错误或不确切的时候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 要及时给以提示。

三、提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问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是提问教学成功的关键, 是实施提问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水平, 提出适宜问题, 做到因材施教, 提出的问题尽量难度适中, 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进而能激发学生好奇心, 以及求知的欲望; (2) 应有主次, 轻重这分, 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 结合实际问题提问, 包括提问的范围和深度; (3) 要根据教学课程进度, 把握提问的进度,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4) 要有针对性, 目的性, 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 问题具体而不笼统, 浅显而不晦涩; (5) 注意学生在对问题的反馈, 并由问题而生发的其他问题。

四、结语

上一篇:关于申请购买传真机的请示下一篇:公司值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