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范文

2024-08-07

城市创新范文(精选8篇)

城市创新 第1篇

“城市革命与城市文化”主题征文比赛活动参赛文章

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城市

把城市管理的“关口前移”,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即“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城市细节,规划建设管理到社区,由“以城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充分体现“城市建设管理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在思想上要着手解决普遍存在的“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兼顾社会群体的广泛利益,在规划上就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标准、精心组织、确保质量,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精品城市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内外环境,赢得市民的认同,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持续不断地推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和人文氛围。

二、树立“服务意识”,打造和谐城市

坚持把“精细管理城市,温情服务市民”的科学理念贯穿于创新城市管理的全过程,实施“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深化执法服务”的“三步走”发展思路,把“管理是服务、执法还是服务”作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为准则,着力在加深理解、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转变作风上狠下功夫,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手段从执法型向监督型转变、对象从违章行为人向权属和责任主体转变、方式由粗放型、突击型向集约型、长效型转变,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城市管理的思想基础。

和谐管理是主旋律。我们现在的城市管理,刚性的、强力的、简单化的较多,缺乏深入的调查、交流、疏导、协调,缺乏人文关怀和宽容体谅,易酿成冲突。因此,要突出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的和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和维护市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减少几分刚性,增添更多柔性管理的内容,通过春风化雨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劝导,在以不牺牲市容秩序为代价的大前提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解决部分业主的经营问题,解决部分企业的生产问题。

文明执法是强音符。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必须始终高奏文明执法这一强音符。文明执法就是要讲究行为规范,遵守执法程序,做到礼貌待人、文明待人、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理服人,以法治人。文明执法必须形成制度,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一是要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执行公务时要做到“四先”,即敬礼在先、亮证在先、恰当称呼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用“法”说话,杜绝说情、走后门现象。二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在处理违法案件时,形成“一次教育、二次整改、三次轻罚、四次重罚”的执法方式,纠正“违法就要处罚,处罚就要从重”的错误思想。三是充分尊重违法者的正当权利。主动听取其陈述、申辩,重新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处罚,并作出充分解释。

全民参与是基音色。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广大市民,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城市管理者失去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协助,就会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整个管理工作就将陷入一种“单边管理”的状态中,导致城市管理的路越走越窄。因此,创造优良的市容秩序离不开全体市民;保持优良的市容秩序,同样也离不开全体市民。只有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才能把城市管理这一难事做好。一些权威的意见说得好:市民(包括城市摊贩)是城市管理秩序的共同建设者和维护者,而城管部门仅仅承担辅助性职能和协调性职能,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为这种秩序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规则,以及对可能的违规者进行惩罚。因此,全民参与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探索多样化和复杂性的治理策略,是避免管理矛盾激化的重要手段。

三、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现代城市

创新城市管理,应坚持把尽职尽责整顿市容环境秩序、尽心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以亲民、爱民的工作措施,进一步促进城管执法工作有层次、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在规范执法上,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要求,规范执法文书和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城管执法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监察管理执法责任追究,强化依法管理,规范化执法。在执法实践上,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热点”、“重点”、“难点”敢抓敢管,丝毫不懈怠。乱吊乱挂的广告招牌、多拉快跑的渣土车辆、深夜扰民的建设施工、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乱扔乱丢的车窗垃圾……要象“啃骨头”,一个一个地去啃,不言放弃。要从“妖魔化”城管的舆论下突围,全力打造“学习型、工作型、创新型、竞争型、模范型”团队,狠抓政务、党务公开,注重社会监督评价,加大督察考核力度阳光操作,全面接受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人、财、物、事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规范权力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把干劲凝聚到事业上,把功夫体现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努力争当城市文明使者。

总之,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激发创新的动力、营造创新的氛围、完善创新的体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谋划新思路、研究新举措,城市管理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城市创新 第2篇

作为政府管理城市的主要职能部门,城市管理局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对城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服务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管理理念的创新与转变,保障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一、实现从“小城管”向“大城管”的转变

作为城市管理部门,要有城市管理的“当家人”意识,把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都看成是自己的责任,纳入自己思考解决的范畴;要积极面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维护城市环境秩序为主线,以人为本,以变求变,以新对新,努力拓展城市管理新领域,切实营造亲民爱民、全民参与、共建和谐城市、共享管理成果的良好氛围。

二、实现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提前管理、全程管理意识,让有效的城市管理贯穿于规划、审批、建设和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加强日常巡查工作,依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有计划地对城市管理各类部件开展经常性的检查,不断赢得城市管理工作上的主动权。要冲破思想“禁区”,从“等布置、等安排”转变为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根据城管工作实际和广大市民的需要力求工作上有独创性、超常性、开放性,促使城管工作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实现从分散向合力转变

努力形成齐心协力、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要加强工作联动和信息互通,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工作联动机制。要建立规范和标准,建立协调体系和巡查监督机制,实施条块结合、绩效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要合力推进、良性互动、积极谋划、多方举措,抓好城市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四、实现从经验向科学转变

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效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要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全新的思路来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要着眼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致力于规范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向体制变革要效益,向机制创新求突破。要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作风,大胆探索新思路、新举措,积极献计献策,努力开创城管工作的新局面。

五、实现从粗放向精细转变

要坚持建设管理并重,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数字化、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环境持续改善。要以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重点,整合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再造管理流程,推动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要坚持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实现实时、动态和精细管理,促进管理职能转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六、实现从突击向常态转变

城市创新 第3篇

1 增强城市竞争实力中的制度创新因素

增强城市总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因素很多, 其中包括制度层面、经济实力层面、环境层面等。制度层面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主要涉及到发展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制度是规范城市发展决策、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指导性因素,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进行不断的更新, 充分发挥制度创新释放出的发展活力, 增强城市的竞争实力。

1.1 城市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指导城市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因时制宜, 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 更新发展思路和发展决策, 摈除制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 进行适当的制度创新。关于制度创新, 国际经济学界以加尔布雷斯、道格拉斯·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学派对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个明确的表述。一些学者认为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套规则,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 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创新则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利益满足而不断对现存制度实施改进、完善或变革的过程。如果一项制度出现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 那么这项制度安排就会被新。

1.2 城市竞争实力

在经济学家看来, 城市竞争力就是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的强弱表现为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 是否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和企业的进入, 是否获得更多资源配置的市场空间, 是否具有更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城市竞争实力是一个所具备的重重发展优势的集中体现, 也是决定这个城市发展后劲和发展前景的一个制约因素。

1.3 制度创新与城市竞争实力的关系

城市的竞争力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这些综合因素的协调发展就需要进行持续的城市发展制度创新, 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获得自身发展的机遇、优势与活力。城市发展中的规划创新可以增强城市的管理水平, 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 城市的建设不是简单拆迁、重建, 几栋高楼大厦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城市的整体形象, 城市建设也是一种创新工程, 需要按照城市的实际情况, 结合人文历史因素, 按照地形地貌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建设, 通过科学的建设规划维持和延续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 这种建设创新自然就会带来城市竞争实力的提升。

2 唐山城市竞争实力现状

作为京津冀城市圈中一个工业重镇, 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辛苦建设, 唐山城市容整洁、规划科学、管理有序, 在华北城市圈中, 具有较大城市竞争实力, 在这一带的地级市中, 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然而, 国内各个城市都在经历着较大的发展转型, 都在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 这种形势也给唐山的城市竞争实力带来了一些影响。

2.1 唐山具备的城市竞争优势

(1) 唐山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一直是支撑唐山城市发展的产业体系, 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实力的主要因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唐山拥有一些传统的工业体系如钢铁、水泥、纺织、水泥等, 还具有一些现代工业如动车制造、瓷器制作、精密仪器制造等。这种工业体系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 吸纳了众多的优秀人士来唐山工作, 参与了唐山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2) 唐山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经过这几年的系统规划和科学建设, 唐山市区内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市区内没有断头路, 基本上各条马路均能直通外环, 极大方便了市民上班和出行。市区主干道都经过了拓宽、翻修和维护, 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公共交通体系十分完善, 公交网络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市区的各个小区, 居民出门都能做上公交到想要的地方。

(3) 唐山市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政策。正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政策, 唐山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设立了专项资金, 制定了优惠政策, 扶持各个企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并在政策上进行宏观引导, 鼓励相关企业充分挖掘唐山的历史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在文化领域内实施文化体制创新, 通过创新激发文化体系中的活力元素, 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 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利好。京津冀一体化的整体规划不日将出炉, 这对唐山来说又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时期。唐山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 承接京津地区内的一些产业转移, 既减轻其他城市的发展压力, 也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 加速本市的产业转型, 大力发展其他新兴产业, 更新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环保型城市, 进一步增强唐山的城市竞争实力。

(5) 2 0 1 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唐山举办, 这对唐山来说又是一个发展机遇, 园艺会的举办肯定提升唐山的整体形象, 给唐山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质的飞跃。目前, 唐山已经开始了前期准备工作, 市容在不断美化, 绿化面积也不在不断扩大, 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 将进一步增强唐山的竞争实力。

2.2 唐山在城市竞争方面的劣势

(1) 工业体系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在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 工业体系的转型升级越显得突出、重要。在唐山, 传统的工业模式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费, 增大了各种投入, 给空气、土壤、水域都带来了污染, 最典型的就是严重的空气污染。当然, 完全抛弃工业体系也不现实, 科学的办法就是加速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引进先进设备, 加速产业升级, 加大环保投入, 减轻能源消耗和减少尾气排放, 只有这样, 才能保持唐山的城市竞争力不受太大影响。

(2) 唐山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唐山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只有规模不大的三所本科院校和几所高等职业教育学校, 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和规模, 与城市地位完全不相符。高等教育是文化体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的充分发展, 有利于加速文化体制的创新步伐, 拓展文化体制的发展内涵。

(3) 唐山城市空间相对狭小。唐山目前只有两个核心市区, 外加四个附属郊区, 与苏浙一带的地级市相比, 虽然GDP总值不相上下, 但市区面积相对狭小, 给唐山市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制约瓶颈。

(4) 曹妃甸港口的制约。曹妃甸港口的规划和建设, 在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出现下行的环境中, 目前正经历着比较困难的时期, 给市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财政压力。不过,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进行, 众多企业陆续落户到曹妃甸。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 曹妃甸定会展现蓬勃的发展生机。

2.3 增强唐山竞争实力与制度创新策略

唐山城市竞争实力的增强, 需要以制度创新为切入点, 通过制度领域中加强行政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和科技文化产业体制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 排除制度因素中制约城市发展的不合理因素, 打破体制瓶颈与障碍, 通过制度创新来降低城市运行与管理的行政成本、扩大众多企业的盈利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唐山城市内营造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要素大量积聚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 最终提升唐山城市的整体竞争实力, 使唐山在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中继续保持优先发展的区位态势。

(1) 加大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力度,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相比较而言, 我国北方城市群里, 综合管理体制中的行政色彩要比南方如长三角、珠三角要浓一些, 政府运行效率稍低, 行政成本也显得较高, 服务意识存在很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因此,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唐山, 可以加大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 争做环渤海经济圈中创建优越管理体制的标兵。就唐山市政府而言,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建设唐山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构建政务受理、投资服务、政务信息三大服务系统,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3)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 (4)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和镇机构改革工作。 (5)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放宽投资领域, 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加强政府投资管理。 (6)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7) 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和保护力度, 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和运用水平, 营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8) 大力培养和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励、评价的有效机制,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形成自主创新的人才优势。

(2) 加大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力度。

唐山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公共管理政策导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起具有人文精神的公共管理体制。具体而言, 唐山应以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样板城市为目标, 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 建立以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为宗旨的公共管理体制, 扎实推进科学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唐山。在经济领域内, 深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加快发展模式转型, 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提升唐山的经济实力。在公共事业领域内, 通过制度创新大力推进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加大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的投入, 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 促进文化产业体制的创新进程, 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

文化是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增强城市竞争实力离不开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唐山建设创新型城市, 就必须培育先进的城市文化, 塑造以“创新”为价值取向的“自由平等、感恩博爱、开放超越、团结协作、胸怀宽广、尊重知识、尊尚创新、勇于创业”的先进城市文化, 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使创新成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价值追求, 形成激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创新氛围, 进而演化为城市上下、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协同一致的创新行动, 共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总之, 唐山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实力, 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需要在各个领域内都加大创新力度, 通过创新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拓宽城市管理理念, 扩大唐山对人才、资金和技术的吸引力, 最终在唐山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法制环境, 进一步强化唐山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主体性地位。

参考文献

[1]孙阿凡.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7) :219-220.

[2]张玉磊.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难题与化解[J].岭南学刊, 2011 (5) :59-6 2.

[3]徐尚昆.制度创新与北京城市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1 (6) :66-7 3.

创新型城市建城市品牌 第4篇

中国创新型城市起步

今天,中国的城市群体正在开始追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以往拼土地、拼投资、拼能源的城市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城市为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城市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内容。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继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中国在21世纪首次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6年7月15日,“首届中国建设创新型城市市长峰会”在北京举行。该峰会是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城市高层领导者共商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共谋城市合作与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峰会以“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城市间合作”为主题,为全国各城市市长、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探讨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交流创新经验,寻求城市间合作提供一个重要平台。

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提出之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武汉、成都、大连、青岛、合肥、苏州、宁波等一批城市已先后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确定,并开始起步。

创新型城市建设风起济南

城市的创新力、竞争力来自于城市的特色优势,来自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无论是文化名城还是刚崛起的城市新秀,无论是资源型城市还是旅游型城市,无论是东部沿海城市还是中西部内陆城市,从城市实际出发,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是凸现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济南是全省的济南,人们往往通过济南观察山东、了解山东、认识山东。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的发展受到全省上下的关注。

2006年1月23日,中共济南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科技创新,确定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

2006年2月7日下午。出席济南市“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天欣赏了一场被称之为“视觉盛宴”的多媒体演示。济南“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首次利用多媒体形式对外公布。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不仅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表现的图像,声音和图表,还有济南这个老工业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济南市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

2006年5月25日,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出台《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发布《济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令人瞩目的是,在这次科技大会上济南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14个市直部门和高新区为成员单位的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随着科技大会的召开,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认识、目标和思路也逐渐清晰。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到2020年之前,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济南市科技大会发布的决定、规划和政策,其力度和广度在济南科技创新历史上堪称空前。尤其是28条相关政策,引起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成立后,先后于2006年8月11日和10月1 2日召开了两次全体会议,确定并启动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组织、评价、规划、责任、政策、创新六大体系,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全市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6年11月9日,济南高新区中心的一幢大楼内,全国首家国家专利技术济南展示交易中心挂牌。新挂牌的展示交易中心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具有实物展示和网上交易等多项服务功能,目前拥有实物400多件,可供查询的信息2万余条。从国家知识产权局9月6日批准,到新的展示交易中心落成,济南市仅用了2个月时间。这只是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个具体行动,济南“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讲。

特色建设提高竞争力

在具体组织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济南市的决策者认识到 “创新型城市作为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才刚刚起步,可依据的经验没有。”“建设创新型城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用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

济南市自2006年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更是十易其稿,看似条文和文字的删改,实则反映济南在科技投入观念的重大转变。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大提高了济南的城市竞争力。

2007年,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章丘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和山东力诺瑞特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挂牌成立,为济南市增添了更广阔的创新平台。而2008年,济南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奖励力度和表彰范围,重新修订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将“科技最高奖”奖金从过去的30万元调整为50万元,全部奖项由2007年的199项增加到244项,奖励总额也由5600多万元增加到6500多万元。这是济南市又一次大手笔推进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标志着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但是对比国内先进城市,不论在工作的推进上,还是在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例如,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还不够浓厚,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企业自主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尚属空白,科技创新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人才不足,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短缺。

城市管理与创新城市管理制度 第5篇

刘士全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对城乡统筹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市民追求优良人居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

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务实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开展城市管理的根本保证。要按照“管理作业,市区结合、以区为主;执法监督,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各地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出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具体规定,合理确定市、区、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可以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把背街小巷、居住区清扫保洁和日常的容貌秩序管理等工作下放到区或街道负责。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责任区域,严格落实责任,避免在解决违法建设拆除、农贸市场管理等难点上出现职能交叉或者职能缺位现象。

2.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要求,大力推进“城管进社区”,延伸城市管理空间。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研究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沟通部门间配合,实现管理的无缝对接,真正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

3.要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考核是否真正到位,关系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效。要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街区作业、市级考核的管理机制,市级城管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制订、组织协调、执法监督上来,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优罚劣等举措,充分发挥区一级政府实施城市管理的作用和街道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二、城管创优要得到进一步推进

“城管创优”活动是提升城市管理总体水平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把管理工作的各项长效管理措施纳入到“城管创优”考核标准中去;同时,将加大对“城管创优”的暗访力度,采取不定期暗访的形式,促进各地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各地要按照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增强辐射、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把“城管创优”活动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严格检查考核,推进“城管创优”各项工作。可以根据城市实际,适当增加相关的考核内容。要坚持明查与暗访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促进长效管理。

要将“城管创优”活动与落实和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相结合,与开展“达标示范区”、“达标示范路”的创建活动相结合,与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向基层推进,向街道、乡镇、小区辐射,提高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参与度,努力营造“创建工作经常化、城管工作社会化”的创优氛围,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深化“城管创优”活动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突击型向规范化、长效化的转变。

要把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城乡统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城乡统筹城市管理的模式。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乡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工作指导和检查力度,帮助乡镇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机构,逐步将镇容镇貌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城市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要有突破

以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交通畅通、古今辉映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突出解决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市要针对自身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围绕城郊结合部、农贸市场、河道周边、老住宅小区、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等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规范设置沿街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重点整治乱搭、乱建、乱贴、乱画,逐街区做好临街店招牌的整体设计,科学制定户外广告设置、夜景亮化的总体规划,为综合整治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要按照疏堵结合、方便生活的要求,引导摊点入室经营、入市经营,重点整治流动摊点和出摊经营;要不断延伸整治范围,加强对背街小巷、社区等的综合整治,解决脏、乱、差等城市死角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渣土处置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管理、全覆盖监控,严格程序,控制源头,加强巡查,抓好住宅小区装潢垃圾集散点的建设和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要加强车辆清洗站点管理,探索机动车辆清洗站点管理的新途径、新路子,做到规范经营、整洁有序。

要坚持标本兼治,用创新方法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做好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认真总结环境整治的经验,建章立制,落实整治后的管理责任,强化长效管理措施,不断巩固和发展整治成果。要注重从一般整治向营造环境、塑造形象转变,从重点区域整治向覆盖城乡转变,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共享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成果,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为改善城市管理执法环境创造条件

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强化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社区,深入市民,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人性化执法、文明执法和服务性管理;研究有关缩小与被管理者间距离的方法措施,努力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制的建立,形成城市管理齐抓共管和全民参与的局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参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扩大城市管理的群众基础,不断取得作风建设的新成就。

要按照统一、协调、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准确把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深刻内涵,稳步推进和完善市域、县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做到市、县两级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规范相统一;要在管理与执法中,尊重相对人的人格、人权,做到教育先行、以法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杜绝粗暴、野蛮及其他不文明行为。

城市还要按照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城管执法队伍。要建立以中队为主体的执法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严格、有效的执法队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评议考核制及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要从有利于严格执法和提高执法效能的角度出发,强化执法队伍的监督考核,制定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采取分等级考核或末位待岗等办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队伍管理,进一步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将执法管理向城郊结合部延伸,向乡镇延伸,实现城乡联动、综合治理。

五、加快城管体制改革建设和谐社会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已经颁布好几年了,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执法的综合性法律却还没有一部。只有通过立法,确立城市管理的合法主体和地位,城管执法部门才能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只有城市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支撑,才能谈可持续发展。因此须尽快制定适用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或地方性法规,使之成为可以遵循的法律体系,并在立法目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立法程序等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在立法和执法环节中,及时修正理念,及时修正行为,才能切实体现“立法为民”和“为民执法”。

城管工作面对的执法相对人多是“弱势群体”,当执法人员进行纠正和取缔时,他们往往会把对自身现状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城管人员身上,在面对执法者时,常常是以暴抗法,甚至围攻城管队员,给城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暴力抗法事件仅依据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城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此类问题,因此,就需要公安队伍给予我们工作上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可借鉴部分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建立城管公安分局执法机制,或在城管队伍中增加公安警察的力量。公安协同执法,既可对违章者形成震慑,又可随时调处城管执法中的各种纠纷,避免抗法事件的发生。只有对不法分子严惩,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只有维护好城市管理人员的威严,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城管工作。

城市创新 第6篇

在国家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和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社、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承办的“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006年9月1~2日在天津召开.参加研讨会的城市达到40多个,大会代表约200余人.会议特别邀请了8位在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城市方面卓有建树的.理论界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管理者做学术报告,7位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论文.大会共收到论文37篇,并编辑出版了学术论文集.

作 者:李春成 孙加臣 作者单位:李春成(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天津,300011)

孙加臣(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社,天津,300011)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第7篇

——赴广丰、南城、丰城学习考察体会

通过三天来对广丰、南城、丰城三县市的学习考察,受益非浅,感触也很深。

一、“三点”感受

(一)感受到了差距,特别是丰城,无论是城市管理水平还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差甚远。

(二)感受到了压力,又尤其是丰城,丰城在大家脑海里原是一个又黑又脏的城市“煤城”,为什么现在能管理这么好,城市一下变得这么美,这么靓;我们的兄弟县南城,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也一般,为什么也能管理那么整洁,那么有秩序,真值得我们学习,有压力。

(三)感受到了希望,通过对三县市的学习,我们找到了榜样,增添了信心,看到了希望。书记、县长帮我们搭建一座这么好的桥梁,我们今后一定通过这座友谊的桥梁在丰城,在南城、广丰学到很多东西,不断完善我们自己,来提升我们自己。我已经和丰城和南城的城管局长沟通了,下个星期以后分批次派环卫所长、城管大队长等下属单位负责人去“两城”分别跟班学习一星期,学真经。

二、“四点”思考

考察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着这么几个问题,丰城、广丰和南城他们是如何破解以下新形势下城管工作难题的。-1-

(一)如何处理好在城管执法过程中,严格执法、严管重罚与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维护稳定的关系。因为我们的执法对象大都是一些弱势群体,他们往往依靠一个小摊,一部三轮车养家湖口,如果我们依法严管重罚,他们就可能面临生存危机,如方法不当,很可能产生信访隐患(广东增城事件)。

(二)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卫生管理的关系。随着两区建设步伐的加快,重点工程、园区建设、楼盘建设等两区建设项目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建筑移土、沙石运输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处理好项目建设和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三)如何处理好城管单部门执法与各部门联动的关系,如查处车辆乱停乱放,需与交警、交通等部门配合;查处违章建筑,需与土管、建设、公安以及所在乡镇协同;在抓环境卫生管理方面,需与社区、物业、小区等协同。

(四)如何处理好[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垃圾清运等]城市行业管理,行政监督与城管部分经营权,养护权推向市场的关系?三县市在城市管理部分经营权推向市场,分解到社区方面都很多好的做法,如园林绿化养护权,清扫保洁权以及垃圾清运,路灯维护等逐步走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园林、环卫等部门主要就是考核、监督、评比。

三、“五点”不足

对照三县市,我们在城市管理方面至少存在下面“五点”

不足。

(一)环卫保洁工作,标准还不高,特别是一些次街道 和社区,卫生状况与三县有很大差距。

(二)街面秩序管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一些次街道和道路口,出店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那些非法经营运的三轮车和摩的。

(三)石砂运输和建筑移土管理处罚不严,致使城区街道路面、石碴、灰土较多,即影响市容市貌,又增加环卫工人工作等。

(四)城区旧房改建,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不到位,不设围栏,占道施工现象突出。

(五)城区道路开挖,(主要是自来水、无然气等)管理不严,恢复质量不到位。

下一步工作的“四点打算”和

“四点建议”

如何创新城市管理,消除脏、乱、差现象,如何发挥社区在城管中的特殊作用?

“四点”打算

一、治“脏”狠抓环境卫生管理。

(一)严格执行清扫保洁管理制度,落实保洁时间(夏季早5点至晚9点),狠抓保洁质量,做到全天侯、无缝隙地保洁,加强巡查监督,奖罚措施到位。对不按规定按时、定点、袋装投放垃圾的行为人,按“门前三包”管理办法教

育处罚。

(二)严格石碴运输和移土管理,要利用天网系统和不定点设卡,严管重罚,要重新修订城区石碴运输和移土管理办法,对重点工程,园区建设,楼盘开发等建设移土和石碴运输,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使“两区”建设和城市管理做到两不误。

(三)对城区楼盘开发和旧房改建的施工现场,都必须围栏作业,确实没有场地,不能围栏作业的,一律使用商品混凝土。

二、治“乱”狠抓市容秩序管理。

(一)严管街“等主要街道,禁止出店经营,摆摊设点,点道为市,对一些次街道除定时定点安排一些季节性农副产品销售点和一些专业流动摊贩处,其它都要进店经营。

(二)与公安交警和交通运管等部门一道,严厉整治车辆乱停乱放,特别是要下狠心整治非法营运的电动三轮车、摩的。(颜县长已在调研,南城去年下半年已整治,效果很好,补2200元/辆,另奖1500元/辆)。

三、治“差”严格道路开挖审批,加强城区各类网线和广告店牌的管理。

(一)除供电、洪水、通讯,天燃气等涉及民生工程的开挖以及重点工程开挖外,一律严禁开挖,且必须严格审批手续,交付押金,涉及机动车道开挖必须报县分管领导批准。做好市政道路及设施的日常维护,确保城市道路、路灯、桥

梁、洪排水等设施的完好。

(二)对主要街道外挂的各类网线,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对主城区的广告、店牌进行统一设计,使之做到美观规范;对“牛皮癣”等乱涂乱贴的现象及时清除。

四、坚持不懈严历打击违法建筑。

(一)继续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做好日巡查记录,建立完善违章建筑台帐,对违章建筑苗头,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臵。对偷偷形成的违章建筑坚决拆除。

(二)对符合政策的建房户,要切实搞好服务,积极参与联审联批。

“四点”建议

一、尽快建立大城管格局,高位推动。

为确保实现我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以至下一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目标。城市综合管理,文明创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丰城等三县市以及我们邻县金溪县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档次,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浓厚的创建氛围,上下齐动,才能实现创建目标。

二、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管硬件建设。

(一)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如农贸市场、建材市场(含沙石、石材、石灰、木竹等)、汽贸物流市场建设(含大型货运停车场)、包储中心建设等。

(二)启动农村客运站和城市公交站的建设,特别是农村客运站。特别是农村客运两站,建议在东红工业大道周边

规划建设。(据说交通部门已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一个客运站80万元)。城市公交起始站,建议将汽车客运东站(抚州长途)扩大停车场面积,增加市内公交车始发功能。

(三)加快城市垃圾中转站、公厕、下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特殊作用。

如环境卫生管理,市民讲卫生、讲秩序的城市生活行为习惯教育。丰城等三县市都是这样做的。

四、对违章建筑的查处做到疏堵结合。

尽快出台农林水系统农工建房和城区周边符合政策但又无预留地农民建房管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疏堵结合问题。这项工作葛县长已在调研]。农林水系统包括林科所、农科所、糖科所,幸福水库县城区四个单位的农工,他们世代在当地为农,原住房已鉴定为危房,身份又是事业单位职工,对这类人群建房问题,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他们住房问题。孝岗长林村委会有5个村小组无预留地,对他们当中符合一户一宅的村民建房用地如何解决要尽快出台管理办法,疏堵结合,否则会形成信访隐患。

创新型城市创新文化建设刍议 第8篇

一、创新型城市与创新文化的内涵

(一)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创新型城市以其不断的科技创新, 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3]。

(二) 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 它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 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等三个层次的内涵。主体创新文化属于内在的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与环境创新文化则属于外在的创新文化, 三个层次的文化子系统又各包括若干个门类、要素, 构成一个内涵体系[4]。

主体创新文化是指创新主体——人自身必备的文化特质 (如精神、思想、知识、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 及其创新活动所具备的文化因素的总和。

制度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政策中的文化因素的总和。

环境创新文化是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社会环境、氛围、服务平台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总和。

二、创新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文化是推动城市自主创新的源泉, 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激发和推动作用

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激情, 需要创新文化的激发和推动。创新文化具有勇于冒险、自主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开放进取、求新求异的特点, 因而能够激发创新主体不断进取、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独领风骚的魄力;能够激发创新主体勇于冒险, 经历失败磨练的决心;能够激发创新主体不断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文化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使创新意识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 成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 从而给予城市自主创新以巨大的动力。

(二) 凝聚和协调作用

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系统会沿着自身的逻辑发展, 形成各自的价值观念。因此,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进程中, 不同系统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如何真正结合起来, 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创新文化可以对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节和控制, 使城市中的每个成员都受其影响, 遵循创新文化这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共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三) 提升和开拓的作用

创新文化通过不断变革创新主体的文化观念、开阔创新主体的视野, 克服传统文化中遏制创新意识的负面文化因素, 能够不断地提升创新者的创新意识, 开拓创新者的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创新行为的数量与质量, 提高创新的绩效。

三、创新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 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 创造了四大发明的泱泱大国, 但近代科学却绕过了中国,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保守、落后的儒家中庸思想扼杀了创新的思想火花, 泯灭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天不变道亦不变”、“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等小农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润, 使得许多人逐渐形成了保守、惰性、中庸的价值取向。

(二) 西方文化本位主义

西方文化本位主义在中国也是比较普遍的。有些城市为了搞面子工程, 盲目引进了大量外资、仪器和设备, 很多设备由于不配套, 或者无人会操作而被闲置, 结果真正的核心技术非但没有引进, 反而把中国的市场一部分都拱手让给了别人, 自主创新能力也由于依赖和媚外思想作祟而日趋下降。

(三) 创新主体的制约

一是人才匮乏。许多城市缺乏高层次的人才, 特别是缺乏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 技术储备不足, 相应地,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又能形成经济规模的高新技术产品亦不够多, 难以承担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重任。二是应试型教育的束缚。我国当前施行的教育仍比较强调一致性的文化, 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个性品质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重知识轻实践, 缺乏社会革新和创新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三是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传统尚未真正形成。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的风气仍很浓重, 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端正的学风仍较缺失。

(四) 创新的制度文化仍不完善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开展自主创新缺乏动力和压力。二是科学技术法制尚不健全。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规的执法不严以及其它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主创新的步伐, 科技政策法律的落实不到位, 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等。三是融资渠道不畅, 融资能力较弱, 导致一批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因资金短缺而影响其开发速度和生产规模, 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同时风险投资体制不健全, 金融与创新不相匹配已成为制约城市构建创新体系的主要瓶颈[6]。四是科技评价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科学评价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急功近利和浮夸、浮躁风气仍在蔓延, 评价过程的监督力度不够, 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 不够重视原始性创新, 导致创新思想受到阻碍和扼制[7]。

(五) 创新的环境文化缺乏

由于旧体制的惯性, 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不利于创造力的思维品格的形成, 囊括于许多城市创新体系中的各组成部分, 即企业、大学、中介机构、政府等相互间的合作、联系和知识流动不足。具体表现为科技部门的重大科技计划主要是面向科研机构;而大学、研究院的科研方向与实际应用不相匹配的矛盾又比较突出,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还远不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回避创新风险;中介机构促进技术转移的力度较小等。

四、建设创新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 进行文化创新

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有益的文化成果。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有许多瑰宝和精华, 需要我们大力去发掘和弘扬;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也要敢于大胆吸收和借鉴, 但绝不能使之教条化, 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使之中国化, 结合本土资源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博采众长、广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生成自己的创新文化。

(二) 建立自主创新价值观

自主创新价值观作为创新文化的核心, 是集体成员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城市成员是构建创新型城市中的主体和微观基础, 他们个体价值观念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营造创新文化就是使个人, 企业、政府等共同体逐步形成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成员信念的创新价值观和群体意识。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 鼓励冒险, 宽容失败, 变革城市成员观念意识, 培育城市成员自主创新、创业的共同价值观, 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变迁革新路径。

(三)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自主创新环境

创新文化的建设是一种“软力量”、“软基础”的建设, 是适应城市自主创新需要的建设, 是一种前瞻性面向未来的建设。需要相应的科技发展基础、发展水平, 需要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人群结构, 同时在建立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 需要知识的积累, 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与交流。因此, 要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定位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并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有效运转, 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也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式, 都要积极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 努力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自主创新社会环境。

(四) 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机制和法制环境

政策完善、机制灵活、法律健全是创新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社会大环境。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法制环境,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保护自主创新主体的权利;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和支持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 建立高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 激发自主创新主体的热情;改革科研体制和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与制度, 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舆论作用, 激励城市成员自主创新

建设自主创新文化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制度变迁革新路径。因为城市自主创新是一个牵涉到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牵涉到投入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 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只有通过加大政府对创新的投入, 建设公共创新平台, 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政策法规, 营造自主创新的人文、法制、市场、社会、生活环境, 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逐步实现从“全能政府”、“管制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的转变,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完善建立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条件, 才能为创新文化的建设提供物质保证。同时, 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 一方面着力宣传那些历经挫折而矢志不移地进行创新和创业的典型,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去创新、去追求成功;另一方面抓住体制创新中出现的通过自主创新而获得高额回报的一些典型案例, 探索成功者的足迹, 弘扬其创新精神, 树立创新者的英雄形象, 从而形成城市成员人人想创新、人人要创新的局面。

五、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文化, 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 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8]。自主创新需要文化土壤, 走创新型城市道路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是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温床, 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想基础、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 应采取各种措施全力促进创新文化的建设。

摘要: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驱动力。首先论述了创新型城市与创新文化的内涵以及创新文化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作用, 然后分析了创新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了建设创新文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文化,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郑瑜.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J].经济丛刊, 2006, (2) :4-6.

[2]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 2001, (3) .

[3]魏颖辉, 陈树文.创新型城市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凝聚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2) :171-173.

[4]陈依元.创新文化:自主创新的文化驱动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 :131-134.

[5]郑兴刚, 文木.创新文化生成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NO.42006:77-80.

[6]张作荣, 陈芳, 杨帆, 林剑.“十五”时期构建海口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与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01, (8) :38-44.

[7]徐子青.福建科技创新文化的现实基础及其构建[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49-53.

上一篇:公司自荐信精选多篇下一篇:医院保卫科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