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献血倡议书

2024-08-12

大学生献血倡议书(精选9篇)

大学生献血倡议书 第1篇

点滴奉献,铸就爱心。大学生无偿献血,充分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高尚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下是由

也许你们并不相识,但当他挣扎于生死边缘之时,正是你的鲜血,将他留在了人间,留在了亲人的身边,留在了这个充满阳光的美好的世界里。

“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应该是他醒来后最真诚的表达。而也正是这句朴实的话和那张幸福的笑脸,让你的生命,有了新的意义。

这将是另一种血缘。

你所付出的,只是5%的鲜血。

而你得到的,却是一个人深埋在心里的一生的感激。

小姑娘走在海边,将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的海星一个个抛向大海。

有人说:“你这样,也救不了所有的海星。”

而小姑娘却说:“我救不到所有的,但至少我可以救起我能救到的.。”

每天有多少人因为少了这份热血而离我们而去,我们不得而知;每天又有多少人因为

范文网【】

有了这份爱心而重获新生,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因为你的一份热情

,便又会多了一个人,可以幸运的留下来,享受这阳光雨露和美丽人生。

你还需犹豫吗?

血,是弥足珍贵的,而你的热情会赋予她新的意义。你的奉献能重塑濒临的生命,你的热血能温暖人们的心灵。

不要再犹豫。我们相信你有100%的爱心,你所需的,只是一点勇气。

来吧,拿出你的勇气,献出你的爱心,这是我们这个年龄应有的热情和冲动。

来吧,加入我们的行列。让我们一起,将自己沸腾的热血化作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为整个世界谱写出更加美丽和谐的乐章。

大学生献血倡议书 第2篇

血液是维系生命的源泉,是传递社会爱心的红色纽带。无偿献血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性事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巩固家庭和乐幸福的基石,也是每位适龄健康公民应尽的义务。

作为有主见、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期大学生,我们应当成为义务献血的积极响应者与支持者,用涓涓热血、殷殷深情去帮助需要的人们,延续生命之光。为此,我院党支部向同学们发出倡议:本着回报社会、履行义务、奉献爱心的宗旨,加入到无偿献血的群体中来,发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绵延不息的高尚美德。

生命呼唤血液,爱心需要奉献。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献血作为利人利己的有益无害的社会公益活动,不仅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积极的意义,还对冠心病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因此,让我们把无偿献血与“奉献、友爱、进步、互助”的志愿者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行动支持无偿献血,让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

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教育效果分析 第3篇

《献血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血液供应紧张状况依然存在。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广泛覆盖,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医疗需求的快速刚性增长;另一方面,从有偿献血转变到自愿无偿献血后,临床用血质量和输血安全性虽大大提高,但献血人数有一定的减少。血液的供需矛盾带来了全国大面积的季节性短缺或偏型性短缺,个别地方呈现常态化趋势。2011年,我国无偿献血量约4 164吨,约1 232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5.18%和3.71%。国家卫生部于2011年12月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出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国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每天需要7万多人献血,按医疗需求的增长量进行测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12万人献血。在校大学生是无偿献血的主要群体,资料显示高校学生参与献血的比例为34.47%[1],大学生献血者具有文化素质高、血源稳定、合格率高等优点[2]。为此,2011年6~7月笔者在石家庄某非医科大学大学生中开展了无偿献血教育宣传工作,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1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石家庄某非医科大学大学生中随机抽样。首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个专业,每个专业分别抽取2个班级。抽中班级的学生共167名作为教育干预对象。

1.2 方法

在该大学开展的无偿献血教育宣传活动包括由经过专业知识的统一培训的老师在阶梯教室集中上3个学时的无偿献血知识课;向每位学生发放一本《无偿献血知识读本》;组织学生到采供血机构采血现场参观1次;进行1次无偿献血知识答疑。教育干预前后由经过专业知识的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发放参照同类型既往研究[4]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并指导其填写现场收回,如有遗漏,则及时纠正。发放问卷167份,收回167份,有效率为100%。

1.3 资料处理

问卷收回后统一编码,采用Epidata 3.0软件对问卷进行录入和纠错,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在校大学生167名,男79名,占47.3%;女88名,占52.7%。平均年龄(22.31±2.09)岁。

2.2 宣传教育干预前后无偿献血认知变化情况

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3 讨论

无偿献血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输血协会所倡导的安全输血战略目标之一,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推崇的最安全的献血方式。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经济欠发达的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尼泊尔、缅甸等都实行了无偿献血制度。他们都非常重视无偿献血宣传和知识教育,学校设有献血知识课并定期带学生到血液中心采血现场参观,无偿献血已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3]。美国上世纪70年代实现了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的转化,每年有6%的人口献血[4]。美国把工作重点和研究对象放在青少年身上,四分之一的献血者都是在校大学生,献血结束后会收到血液中心的感谢信,感谢他们的理解和支持[5]。

我国无偿献血事业起步较晚,无偿献血法律在1998年才出台,比发达国家晚了20年。无偿献血基础薄弱,表现为一是采血机构无偿献血宣传的不到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等;二是公民无偿献血观念意识的欠缺,包括献血认知的欠缺、法律法规意识、道德价值观的欠缺等,也是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仅靠卫生行政部门和采血机构开展宣传,效果不显著,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加强无偿献血安全教育、错误观念的纠正教育,以消除公民对献血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很有必要[7]。

调查显示,宣传教育干预前有半成以上的大学生不了解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和采供血机构的公益性质。说明一些大学生担心血液被牟利,对采供血机构存在一定的疑虑,对采供血机构向用血者收取费用不理解,他们认为血液都是无偿捐献的,为什么用血时又要付费,担心采供血机构会从这些自愿无偿献血者身上赚钱牟利。“献血前宜清淡饮食”和“献血后无需大量补充营养”的知晓率仅有56.3%和37.7%(分别为献血前注意事项和献血后注意事项的1个问题)。说明大学生对血液生理知识的匮乏,提示中学教育阶段应设置相关的课程。对献血是否影响健康和感染疾病的知晓率仅为62.3%,对献血反应的认知最差,仅为35.9%。王淑荣等[7]的调查显示,无偿献血者对“献血反应发生的概率极小”和“献血反应主要是精神紧张所致”的知晓率只有30.11%和24.09%。献血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职业、文化程度和献血体验有关,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根据这些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和侧重。他们怕献血影响健康和感染疾病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检验和采血使用的器材均为一次性的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验收合格的产品;对献血反应的认知很差,说明他们对献血反应的产生原因和献血流程缺乏认知,通过组织学生到采供血机构采血现场参观和讲解,优美的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积极向上工作态度和高超的操作技术可使他们解除献血恐惧心理,使他们相信献血不会影响健康和感染疾病以及出现献血反应的机会很小。教育干预后,“献血不会影响健康和感染疾病”的知晓率提高到95.2%;“献血反应”的认知率提高到85.6%。正确认知率大幅提高,基本消除了对无偿献血的误解和恐惧心理。

在本次研究中,除无偿献血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和“令人尊重的一种行为”在教育干预前后无差异外,教育干预后大学生对其他命题均有了认识程度的明显提高(均P<0.05)。本课题组通过全方位(献血政策、献血知识、价值取向等)、多形式(无偿献血知识课,向每位学生发放一本《无偿献血知识读本》,组织学生到采供血机构采血现场参观1次,进行一次无偿献血知识答疑)的无偿献血教育,效果是明显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要搞好大学生无偿献血工作,除了加强无偿献血教育外,有学者建议[8],一要添置必须的献血设备,在改善硬件的同时改善献血环境,扩大献血平台,多渠道开设大学生志愿献血窗口,提高吸引力度;二要重视献血安全,防止献血突发事故、并发症和后遗症;三是提高采供血部门的服务能力,定期安排献血车进校园,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四是做好献血者的鼓励措施和人文关怀,提高满意度,在学生中培养更多的固定献血人群。

参考文献

[1]许兰.我国民族地区输血事业转型时期的难点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2):44-45.

[2]闫莉.对中学生进行献血前教育的意义及方法的探讨[J].中外妇儿健康,2011,(2):105-106.

[3]陈妍.无偿献血高校学生健康状况及献血认知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4]洪峻岭.国外无偿献血状况简介[J].中国卫生法制,1998,(4):47.

[5]张新平,徐海锋.美国无偿献血者的招募措施[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8):481.

[6]马佳星.关于无偿献血的公民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0.

[7]王淑荣,王峰,程彦.无偿献血者献血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210-211.

大学生社会网络与无偿献血 第4篇

摘 要:高校学生是无偿献血中最容易推动的群体,也是团体无偿献血的主体。团体献血活动只有规范地管理、有序地组织,大学生社会网络才能更好的发挥推动作用。校园团体献血工作要淡化物质激励,回归公益本质,依靠同辈群体、意见领袖、政府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校;无偿献血;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C913;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51-03

一、研究目的

无偿献血是一项公共事业,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促使并维持个人血液的捐献。目前各大城市血液主要依赖个体献血,受环境、天气、节假日等因素的影响,血液供应具有波动性,无法满足临床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用血需求。团体献血具有相对固定、执行效率高、容易号召等优点,团体献血与个体献血两种组织模式结合,能优化采供血结构,保证血液供需平衡。2015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4部门以国卫医发〔2015〕68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拓展无偿献血模式,强化团体无偿献血工作。

大学生具有人口基数大、居住集中、身体健康、思想活跃、热情积极、乐于助人、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速度快等特点,是无偿献血中最容易推动的一个群体,自然成为团体无偿献血的主体[1]。以往研究显示:大多数的未献血者在进行献血决策时,家人和朋友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和意见尤为重要。献血者和未献血者感知到来自周围人群的赞成和反对态度存在差异,已献血者感知到的反对意见更少[2]。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社会交往网络的视角研究献血者征募和维护,并非旨在测量网络结构,而是通过叙事的方式从细节上了解大学生社会交往网络对献血的影响。

二、研究样本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K校和C校两所不同献血组织方式高校,通过志愿组织、校园献血活动现场、校园BBS和百度贴吧接触献血者,并由献血者推荐其他同伴,逐步进入到献血学生的社会网络,以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了解社会网络对献血动员及维护的影响。

K校是一所重点理工科院校,每年无偿献血活动由校团委和芳草社在全校范围内协助市中心血站在校内开展。芳草社是由K校热心公益活动的青年组成的团体,成立于1994年,自2005年起负责K校义务献血的宣传组织工作。芳草社结合青年组织的特点,以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日、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6月14日国际献血者日、10月1日献血法颁布纪念日、12月5日国际志愿人员日等纪念日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形式多样的无偿献血宣传和组织动员活动。此外K校每年9月的新生入学教育也把《献血法》作为内容之一,利用校报、广播台、BBS、宣传材料、《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广泛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2004年市中心血站招募建立应急献血者队伍,K校师生积极响应,只要有病人需要,第一时间即可献血,极大保障了突发事件的临床用血。

C校是一所地方综合普通本科院校,其献血活动主要是当地血站流动献血车不定期进入校园采血,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提供协助。2012年国际献血日前夕,C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宣告成立,由曾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及志愿从事无偿献血事业的在校大学生自愿组成。服务队成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动员公众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工作,为献血者提供咨询服务,并负责其他社会公益性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三、献血动员

K校每次组织团体献血前都会做很多细致的准备,如芳草社社员会反复与血站负责人联系,确认时间地点安排和需要提供的物品等具体细节;组织志愿者和献血者到市中心血站参观培训;邀请血站医生去K校办讲座,阐明各种献血误解和“黑幕”谣传;在学校教学楼和主干道拉横幅摆宣传板,在宿舍宣传栏贴海报。芳草社在宣传形式的选择上,既有横幅海报宣传单等实物宣传,也有BBS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宣传,还有群发短信通知,使献血信息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知晓。通知上会提醒有献血证的同学记得带献血证,前一晚上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证当天宜清淡饮食,不饮烈性酒,不做剧烈运动,需吃饱饭,多饮开水,保持心情愉快。

斯诺等人研究社会运动的参与时提出结构邻近性(structural proximity)命题,即通过已经存在的关系网络能够连接上一个或更多的社会运动参与者[3]。笔者在K校活动现场发现不少献血的同学是结伴而行,在填表或排队等待熟人式的谈话也可推测出他们多半互相认识。活动结束后,笔者拿到献血者名单,名单按照进入献血场地先后登记,从学号、联系电话、宿舍等信息发现相同(相邻)寝室或班级的同学一起献血的较多。大学生处于以宿舍、教室、社团为基础而形成的关系网络之中,有献血经历的人越多就越容易促发未献血同学去献血。

和K校相比,C校献血组织没有那么细致周到,血站把献血车直接开到食堂前,完全靠学生自愿。有的同学献血后拿着纪念品回到教室或者宿舍,同班/寝室的同学很容易被鼓动起来。也有同学看到百度贴吧上其他同学晒的献血纪念品,自己或是劝说别人参与献血。关系网络不但是人们获取献血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产生社会期望和社会压力的来源。社会期望和压力等外部动机是促使大学生尝试献血的重要原因。如C校大四W同学(男),他上大学后已经献了5次,他们宿舍6个人都献过血,并且有3个和他一样多次献血。外部动机也很可能转化为助人为乐等内部动机,如C校大三的J同学(男)献血4次,累计1600ml,他觉得自己身体好,献血后参与体育锻炼没有任何影响,也曾把献血证借给其他需要献血证的同学。

和同学相比,教师和医学生的意见更有影响力,如C校晨曦鸝茗同学(女):“我有学医的同学说,他们老师说不要献血,对身体不好,所谓的献一定的血对身体好纯属医院虚构,是为了吸引献血的队伍。还有就是在别的学校献血有高优惠,在C校有什么?0.5学分,安徽工程(大学)却有5分,在C校有钱吗?没有。在安徽医专却有500到800的钱,这就是差距。”目前推动我国团体无偿献血工作的主要手段仍是强制任务摊派与物质刺激。C校S同学:“我同学在上海读书,他们学校学生献血后休息两天(含献血当天),班级献血超过一半人数的课程停课,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奖学金。除了几百块补助还有无偿献血关爱保险(意外伤害保障和医疗费用保障两部分)。”单位对献血者给予补贴和休假的福利虽然符合《献血法》可以“适当补贴”的规定,但纯粹的物质刺激违背了无偿献血的初衷,待遇的差别也让部分献血者产生不满,不利于无偿献血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无偿献血者维护

在自愿无偿献血制度下,献血人群是不稳定的[4],可分为固定献血者、普通献血者、流失献血者。高校大学生具有“三高三低”的心理特点,即热情程度高、紧张度、连锁反应度高、平均年龄低、平均体重低、社会阅历低,他们较文化程度低的献血者对于献血的安全性、献血对身体健康影响存在更多疑虑[5]。大学生虽然是无偿献血的积极参加者,但由于工作和生活不稳定,流动性大,其重复献血率与其他职业人群比较偏低。

世界卫生组织《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认为经常献血的无偿献血者通常危险性最小,因为其血液经常得到检测,血站和医院血库应动员献血者成为固定献血者。按照至少献过3次血并保持每年至少献一次血的人(或一有电话联系就能前来献血的人)这个标准,大学生中固定无偿献血者并不多,很多学生仅参加1次。大学生选择献血既有奉献爱心的利他心态,也有健康体检、日后免费用血、获得纪念品、评优入党加分等利己的心态。持利他心态的献血者,如不良反应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免费救治和解释说明,则可能成为献血流失者;持利己心态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有不良反应或献血后预期利益不能实现,则更易流失。

K校B同学(女):“我献血的时候吐得好厉害,头也晕,抽到180毫升就拔掉了,结果让我躺了一会儿,又抽了我20毫升。”[6]再如C校M同学:“去年平安夜第一次献血,之后就胳膊酸疼无力,头晕乏力感冒半个多月。”C校P同学:“想要小黄人,但离我上次献血不到6个月不可以献血。不过我以后也不会献血了,(护士)劝我献了400cc,(献血后)身体差了好久。”以往采供血机构只在献血前进行宣传,忽视献血中和献血后的沟通,而献血过程和献血后的不良反应会使献血者流失,还会通过社会网络放大影响,阻碍其他献血者的决策。C校阳睿123同学在贴吧上提到:“血站来咱们学校抽血的只是让你填一下表格,根本不做任何检查。反正我是不相信无偿献血啦,对自己身体不好不说,还让那些闲杂人等占了便宜,把血液拿去高价出售。”这一说法得到C校右翼流殇同学的共鸣:“我去的时候也没体检,(血站护士)就问了问有没有病就给抽了。”献血者的满意度既可以推动其再次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也会通过口碑的宣传对其所在群体产生感染力。

血站“无偿鲜血、免费用血”“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等宣传口号,由于配套实施细则过于繁琐,容易引发献血者误解和不满。C校W同学(女):“我妈在老家F市动手术,我在H市的献血证没用,F市的医院一定要填写互助献血登记表,并在F市血站献血后,医院方才提供等量的用血需求。我以后只给家人献血。”K校Y同学:“我妈妈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每月都要去医院输血治疗,不少热心校友已借了很多献血小板本和红细胞给我,十分感谢大家的信任和帮助;近期血站用血紧张,必须持有两周内的亲戚或朋友的献血证才能优先使用,若有同学有借用一下,不胜感激。”互助献血策略初看是发扬互助精神,但可能会异化为隐藏的有偿献血,家庭成员中如果无合格的献血者或不愿献血,亲属可能会去寻找职业卖血者或故意隐瞒自己不宜献血的健康状况去献血。卫生部已意识到冒名顶替和强制性的危机,国卫医发〔2015〕6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应当加强互助献血管理,严格互助献血启动的条件、标准和范围,原则上仅在稀有血型和急救用血等情形下启动互助献血,不断降低互助献血率。

团体献血活动只有规范地管理、有序地组织,大学生社会网络才能更好的发挥推动作用。本文选取的K校和C校,虽然都有芳草社和青协等学生团体协助,但由于献血活动组织不同效果大相径庭。K校芳草社选取学雷锋活动日、国际献血者日、国际志愿人员日等节日开展团体献血,每个季度的活动都有不同的宣传主题,学生通过献血来纪念和庆祝节日。此外每年9月的新生入学和6月的毕业纪念也有不错的效果。和K校相比,C校的团体献血更像个体献血,献血车进入校园被动等学生上车献血。

团体献血不需强制要求达到某个献血数量指标,但一定要为营造良好的献血氛围作贡献。以宿舍、教室、社团为基础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容易促发大学生去献血,由同学、朋友、家人亲戚、网友所组成的社会网络也会传播放大采供血部门的服务失误,降低大学生献血意愿,造成献血者流失。大学生在社会网络中如果没有对利他行为的意义体会,没有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没有得到对无私奉献的社会认同,就不会对采供血系统产生归属感者。团体献血需在“自愿无偿”原则下开展,让无偿献血回归公益本质,应取消为完成献血指标对团体献血者的额外物质奖励和补偿。

校园团体献血需要同辈群体、意见领袖、政府等多方力量协力推进。血站和有关部门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大中专学校建立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并与之加强联系,请献血者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在学校形成稳定的献血队伍。动员社会名人、教师、医务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作为意见领袖参与到无偿献血活动,鼓励他们利用他们特殊的技能、经验、地位和关系来影响潜在的献血者。医学工作者要能深入校园和网络平台,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纠正。

——————————

参考文献:

〔1〕余成普.动员结构与公民的献血参与:基于C市的个案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6):47-55.

〔2〕胡慧颖,王婷,傅强,蔡旭兵.献血者和未献血者献血决策相关社会认知因素[J].中国输血杂志,2014,(11):1225-1227.

〔3〕余成普.单位团体献血运作的过程与机制——以北京市T大学为个案[J].社会,2010,(2):116-143.

〔4〕肖鹏,孙文奇.论无偿献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从献血者权益保护的角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9):683-685.

〔5〕王立红,张曼,赵景霞.高校学生首次献血认知态度的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29-31.

〔6〕沈菲飞.高校无偿献血者流失与服务失误研究——以K校BBS献血风波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5,26(1):91-95.

学生献血倡议书 第5篇

亲爱的同学们:

血液是生命之源,一个人在有特殊需要时,临床输血可能是拯救他生命的必须。在目前人造血液尚不能代替人血之时,临床用血只能靠健康人体捐献。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人体每次献出200—400毫升血液,将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科学适量的献血不但无损健康,相反可以增进血细胞新陈代谢,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还能起到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的作用。同时,无偿献血也是一种互帮、互助行为,无偿献血者本人及配偶、直系亲属均可以享受相关免费用血的优惠政策。可以说,无偿献血既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爱心工程,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生命呼唤血液,爱心需要奉献。目前我县采供血还存在较大缺口,医院血库血源紧张,如果不及时充实血库,将严重影响着我县临床用血、救死扶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了让更多患者与死神诀别,为了让更多的人点燃生命的希望,学校在此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让我们以履行公民义务为光荣,本着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精神积极参加到光荣的无偿献血队伍中来,捐一份热血,献一片爱心。

大学献血倡议书 第6篇

血是生命之源,爱是生命的曙光。

当我们在享受着这蓬勃生机,体验着这绚烂生命的时刻,是否想到了还有许许多多和我们一样的生命,在渴望着延续,期盼着阳光的再一次照耀!与死亡仅一线之隔的生命,也许因为有了你的爱心就能够继续与我们同行。

在此我们向同学们发出倡议:让我们本着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精神积极参加到光荣的无偿献血队伍中来,捐一份热血,献一片爱心。

你知道吗?每次献血所抽取的200—400毫升的血液,只占人体总量的.5%—10% 。

献血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它只需要您的勇气。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每次献血后血细胞数量减少,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进血细胞的生成。间隔半年以上献血一次,可保持骨髓旺盛的造血活力。反复按规定献血可使血液粘滞性下降,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积极的意义,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专家鼓励体内铁质过多的男士多献血,不但可以预防癌症,还对身心健康有帮助。

大学生无偿献血倡议书 第7篇

【范文一】

各位研究生同学:

您好!

临近毕业季,我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又面临新的起点和征程。但是,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个人的理想,更在于为社会做出的贡献。约翰•肯尼迪曾说过:“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当我们朝着美好未来前进时,“东方之星”号的悲剧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灾难和不幸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更提醒我们应发扬“厚德载物”的精神,勇于承担属于青年一代的责任。

发扬公益精神,参与无偿献血便是承担青年责任的直接体现。无偿献血是一项既能拯救他人生命、又有益自身健康的崇高公益活动。在当前我国无偿献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还有无数生命垂危的同胞等待着鲜血挽救生命,还有无数旁观漠视的同胞需要我们身先垂范。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无偿献血传统,无偿献血人数和总量常年位居北京市高校前列,“让每位清华人在校期间参与一次无偿献血”更显示了清华人的豪情和担当。

如今,临近毕业纪,你是否还想参与一次无偿献血为清华岁月划上美丽的句号?亦或者,你是否愿意与学姐学长们一起献一次血、感受一次清华人的情怀?

为了弘扬公益精神、动员清华人参与无偿献血,清华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将于6月13日9:00至14:00在C楼举办“毕业纪”无偿献血专场活动,!

研究生志愿者服务团在此向全校研究生发起倡议:

来吧,挽起衣袖,让在校期间献一次血成为每个清华人的习惯!

来吧,献出热血,让青春的豪情为清华园岁月留下永恒的`纪念!

热烈欢迎各位研究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同时,鼓励广大毕业生以院系、党团班、师门或协会等集体形式参加,将集体参与无偿献血作为毕业生特色集体活动,为最后的清华生活留下富有意义的纪念!

为了鼓励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研究生志愿者服务团还将提供以下服务:

1. 北京市将为献血志愿者发放《无偿献血证》,献血者及配偶和直系亲属享有免费用血权利;

2. 学校将为每位献血志愿者准备包括100元餐卡和包含若干纪念品的“献血福利包”;

3. 北京市血液中心将提供血液去向查询服务,将告知志愿者所献血液是否通过检测并进入血库,保证献血工作的健康和透明。

4. 我们将开辟专门的毕业生献血通道,为集体参与献血的同学提供更快捷、更贴心的服务,赠送更特别的小礼品!

为便于统计志愿者信息、做好引导和礼品发放服务,请各位计划参与献血的同学填写附件1报名表中的姓名、学号、院系、电话、邮箱等信息;报名毕业生集体献血的同学,由负责人收集所有报名同学信息和预计献血时间,并标注负责人;所有报名同学请在6月12日中午12点前回复报名附件至研究生志愿者服务团公共邮箱:yjszyz@mail.tsinghua.edu.cn进行报名,并在当天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献血证(如有)参加献血,注意合理饮食作息,错开献血高峰时间。

血脉相连,爱心永续。希望各院系、各党团班集体积极宣传,各位研究生同学,特别是毕业生踊跃参与,为我们在清华园的岁月留下最热烈的纪念,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供更多的可能!

【范文二】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无偿献血是终身的荣誉,无偿献血者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要鼓励符合条件的人积极参加献血;尤其提倡大学生做无偿献血的表率。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重要的组成部分,献血献爱心,血浓情更浓;为了发扬中国优良的奉献美德,大学生应该带头献血,为营造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我们也将起到一个模范作用鼓励其他系甚至是其他学校的同学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的活动中来。

多一个人献血,就可能多挽救一条垂危的生命。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每次献血所抽取的200-400毫升血液仅占人体血液总量的5%-10%,间隔半年以上献一次血,不但无损健康,相反还可以刺激人体的造血功能,促进血细胞的新陈代谢,对身体有利无害。坚持长期科学献血,不但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的疾病,而且还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率。现在,无偿献血已被整个社会所认同并广为倡导。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是靠血液来维持的,人体内如果没有血液在流动,便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因此,血液被喻为人体的生命之河。血液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献血是关系着千万患者生命安危的大事,也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高尚行为,更是每个健康适龄公民的崇高义务和光荣职责。您作为一个献血者,当您的献血流入他人的血管和心脏,重新点燃他人生命之火,使其重返工作岗位时,您会是怎样的心情?正是由于您今天无私地奉献和真挚的情感,使他人重新获得了生命。这怎能不为自己崇高的行为感到骄傲和自豪!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众所周知,人的生命是靠血液来维持的,人体内如果没有血液在流动,便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因此,血液被喻为人体的生命之河。血液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献血是关系着千万患者生命安危的大事,也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高尚行为,更是每个健康适龄公民的崇高义务和光荣职责。您作为一个献血者,当您的献血流入他人的血管和心脏,重新点燃他人生命之火,使其重返工作岗位时,您会是怎样的心情?正是由于您今天无私地奉献和真挚的情感,使他人重新获得了生命。这怎能不为自己崇高的行为感到骄傲和自豪!

附:无偿献血活动注意事项

l 参与原则:自愿、无偿

l 献血时间:

l 献血地点:

l 献血条件:

(1)无发烧等疾病状况;

(2)男生体重50kg以上,女生体重45kg以上,年龄均18岁以上;

(3)三年内没有做手术,且半年内没有献血;

(4)请带上个人身份证,如有献血证请献血当天自带;

(5) 留学生请带好护照;

大学生献血倡议书 第8篇

无偿献血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它需要社会各种人群的参与, 无偿献血活动是一种奉献爱心的公益性活动, 是社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无偿献血活动开展的好坏能充分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临床用血量也越来越大, 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无偿献血队伍, 才能保证无偿献血事业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 保证临床上充足的血液供应。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是一个低危的献血人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鼓励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 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加强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进行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招募, 对发展壮大无偿献血队伍, 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长远意义。

1 高校学生作为无偿献血招募对象的优势与长远意义

1.1 优势

高校学生属于低危人群, 符合WHO安全血液的标准。高校学生在入学前都做过健康体检, 身体状况都比较健康, 此外学生以学习为主, 生活圈子小, 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途径较少。再加上大学生献血动机非常单纯, 绝大部分以奉献爱心、献血救人为目的, 不良献血者和恶意献血者很少。

1.2 大力发展高校学生献血者队伍的长远意义

高校学生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 并且整体素质高, 善于接受新观念、新理论, 敢于创新、勇于实干的一个特殊群体, 虽然他们生在校时间短, 流动性大, 但只要动员招募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 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一定会继续定期献血, 对壮大无偿献血队伍、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发展高校学生献血者队伍的具体措施

2.1 宣传形式要灵活多样

公民知晓无偿献血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公益广告牌宣传、电视、流动采血车、固定采血屋、报纸、医院、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及其它信息途径[1]。针对高校学生素质高, 知识层面丰富的特点, 宣传方式更要灵活多样。 (1) 无偿献血对大学生, 特别是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还是一种新生事物, 虽然平时通过各种途径可能有了一定了解, 但并不深刻, 工作人员可制作一些生动的宣传画, 开展无偿献血知识宣传, 讲解献血常识, 使同学们充分了解献血有益健康, 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不会传染疾病; (2) 可以用视频短片或直接组织学生到采血场所参观, 增加感性认识。了解献血和检验的全过程, 减少献血恐惧感, 消除“献血会传染病毒”的错误认识; (3) 还可以利用网站、博客、无偿献血QQ群、短信等学生喜爱的方式, 与学生交流献血知识和发布献血信息; (4) 大学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 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交活动在校园里广泛宣传无偿献血;五、可以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建立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 来进行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 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2 加强宣传教育, 树立正确的献血理念

高校学生普遍年龄18~23岁之间, 他们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学生献血动机单纯, 无功利性、投机性、恶意性, 行为自主, 有较强的独立性[2], 但同时也不易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人群。树立正确的献血理念对于大学生日后的献血观念及继续献血十分重要。要让“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献血拯救生命”、“我健康、我献血、我快乐”的思想观念, 深入学生心中, 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 为发展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2.3 注重人性化服务, 全面提高献血服务水平

人性化的服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无偿献血氛围[3], 血站应以“质量第一、优质服务”为宗旨, 切实做好“两好一满意”活动, 把人性化的服务贯穿到整个献血过程中去。如卫生、安全、专业的采血环境, 舒适、高雅、温馨的休息环境;科学合理的采血服务流程, 精良的采血器材, 再加上耐心热情、训练有素的员工, 相信所有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和设施定会让离家在外的学生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让其感觉其献血行为是被尊重的, 愉快的献血经历有助于他们建立定期的献血行为。

2.4 建立与加强高校学生的联系

大学生大多热心无偿献血, 动机纯洁, 行为自主, 但不少学生要将爱心转化为献血行动还有距离, 这需要血站长期不懈的宣传与鼓励。利用各种节日或纪念日, 组织无偿献血者联谊会, 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及需求, 密切相互间的联系。积极参加学校的公益性活动, 发放一些献血纪念品、纪念章及一些小礼物, 对一些贫困大学生进行定向资助,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让学生感受到血站的温暖和关爱, 为他们奉献社会、回报社会做表率, 并可激励他们持续无偿献血。

综上所述, 高校学生整体素质高, 易于动员招募, 是无偿献血的主力军。血站要做好招募高校学生, 发展壮大无偿献血队伍的各项措施, 推动无偿献血工作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跃国, 何江江, 曹海亮, 等.上海市自愿无偿献血现状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5) :431-433.

[2]苟加明, 刘娟, 黎桂菊, 等.大学生无偿献血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23 (6) :472-474.

大学生无偿献血激励措施研究 第9篇

【摘 要】本文对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的七所高校大学生及相关机构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所在高校组织动员无偿献血的看法和自身参与的现状,提出了改进大学生无偿献血工作的激励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无偿献血;激励

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此后,我国血液供应基本实现了由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的平稳过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我国公民的献血总量由1998年的不足1000吨提高到2014年近4400吨,增长了3.4倍。全国无偿献血的人次由1998年的32万8000次到2014年的1299万,增长了近40倍①。但中国所面临的供血形势依然严峻。本文以大学生为例,对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的七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所在高校组织动员无偿献血的看法与自身参与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激励措施。

一、无偿献血的前期动员

当前大学生参与无偿献血形式主要就是在学校的组织下参与,而不是同其他没有单位团体组织的社会人一样自发的去采血点献血。因此,高校组织的无偿献血往往是团体自愿献血,是一种在充分组织动员宣传自愿献血的基础上,依照职工/成员自愿的原则,组织预约献血,没有高额补贴和长休假等变相有偿给付的献血方式。②

根据对上海松江大学城区七所高校的访谈发现,在无偿献血之前,校方动员往往通过召开全校动员大会、班级动员、导师动员、校医院动员等形式进行。动员激励的措施往往以道德鼓励、行为倡导、评奖评优的优先权作为主要手段,依托的载体往往是校园海报、广播、辅导员等的口头宣传等,也有几所高校采用目前的校园公共微信号对之进行信息推送。然而,这种方式未能有效地获得大学生的广泛认同。据调查,目前大约只有20%左右的大学生实际参与了高校组织的无偿献血。本课题组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在无偿献血行动中难以被调动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学校献血前的激励措施以个体献血的道德性为主导,忽略了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事实上,大学生在高校处于很多小圈子之内,例如寝室或个人交际圈,如果在小圈子中有权威的同学或为数较多的人不愿意参与无偿献血,那么势必就会影响其余人员的决定。2.无偿献血的动员激励忽略了家长的作用。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约有24.1%未参与无偿献血的同学在未无偿献血的原因中选择了家长反对。由此可见,大学生虽已作为成年人,但是由于经济的非独立性和其所处的社会角色转移的阶段,很多大学生在事情的抉择上更加依赖家长的意志与建议。而学校与社会在事前的献血知识宣传并没有注重学生家长这一环。3.无偿献血宣传动员中无形的功利主义色彩,引发了一定大学生的反感。有部分高校在献血前急急忙忙向这大学生家长灌注相关信息导致更多的人将学校这一行为归为功利化的看法;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明确表示他们不是不愿意无偿献血,而是非常不喜欢将无偿献血等同于道德高尚,并与学校的评奖、评优挂钩,认为要体现无偿献血的意义就不能将这一行为等同道德与能力上的优越感,这是不正确的。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血液用途的不透明使得他们不愿意自己的爱心被滥用。

二、无偿献血的中期献血流程

这里所说的献血当时的流程是包括了从献血前准备、献血后慰问在内的整个流程。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反映高校的无偿献血流程为:清晨学院辅导员嘱咐大家清淡饮食并尽量少食,之后有些学校是就在本校内或本校周边进行采血,有些学校则组织班级或是学院搭乘巴士前往固定采血点,整个过程会有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陪同。到达采血点后进行必要的身体健康检查,这里的健康检查的项目主要有乙肝病毒、性病、并肝、血脂高等项目的检查。身体健康检查和献血后,松江七校的无偿献血大学生都能领取到献血站或所在高校给予的营养补助。返校后,这几所高校的无偿献血学生均能获得短期半天或一至三天的休息,但有些同学放弃了这样短期的休息。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无偿献血流程过于繁琐,从前期学校在学生就餐后组织前往采血点,和采血点必要的健康检查以及慰问,到后来返校休息这样三点的行动步骤来看,无偿献血时的流程已经显得很简洁高效。认为无偿献血的各项优惠政策和献血慰问品存在较大差异的同学很少或是没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献血过程中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献血前学校对学生就餐的温馨提示能正常的采血工作带来便利,前往途中校领导和老师的跟随能在士气上鼓舞学生,抵消部分学生晕针情绪。无偿献血后的慰问品和休息时间上尽可能统一标准,不要存在差异,可以减少大学生的不满。在大学生无偿献血过后,应鼓勵学校或是献血站相关部门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献血纪念品以示鼓励。而在献血过后的休息时间上,高校应当给予无偿献血大学生半天以上和适当天数以内的休息时间。

三、无偿献血的后期反馈

调查的结果显示,这七所高校在献血后采取的再激励措施往往没有,仅有其中的一所高校对无偿献血的同学寄送了用血感谢信。大部分高校的无偿献血动员措施并不包含献血之后的反馈。在对提高无偿献血意愿的问卷调查中,有67%的大学生选择了希望在自己献血后获得及时有效的用血反馈,可见无常献血的大学生们非常想知道自己的爱心是否得倒善用。英国社会政策的鼻祖蒂特姆斯教授把无偿献血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礼物馈赠,即生命的馈赠。③这种生命的馈赠能够培养社会整合或者社会分离,他认为无偿献血可以促进利他行为,整合社会和社区。因此,最佳的无偿献血激励和动员来自于利他主义的盛行,只有社会个体都认同利他行为,无偿献血行为才能不断持续下去。调查反馈显示,用血反馈作为再激励的手段和方法深得大多数受访大学生的青睐,无偿献血有关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第三部门对已经自愿无偿献血的大学生应当采取后续的激励措施,促使该批大学生有意愿参与下次无偿献血。这些激励措施包括:在大学生献出的血液后用短信形式发送感谢信;在大学生献出的血液被使用后短信通知并附上用血时间与病人用血原因;优先用血的实际激励举措促使大学生无偿献血等。所有的再激励措施都将从经济适用性角度与个人隐私角度出发,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生成更多可以适用的具体方法。

综上所述,当前的大学生无偿献血激励措施在一些方面是不合时宜且未与实际相结合的。本文立足经济与可行性的原则指出,无偿献血前需要侧重大学生家长的献血知识普及,并且不能放弃以学校为组织形式的这样一种极为有效的动员结构。在献血中期,学校领导与教师应陪同前往,校方应尽可能地给予无偿献血大学生一定的慰问品。献血过后,学校应给予献血大学生一定的休息期。而献血后的再激励则提出从时间上缩短献血者优惠用血报销流程,用短信形式反馈给献血大学生血液使用情况以表感谢。尽管整个献血流程并未大修大改,但以上的这些改变对于激励大学生参与无偿献血却显得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余成普.作为组织问题的血荒——一项社会学的探究[J].开放时代,2010(1).

[2]薛亚利.社会动员的变迁及内在机制——以公益献血的动员研究为例[J].社会科学,2011(7).

[3]理查德·蒂特姆斯.礼物关系:从人血到社会政策[M].纽约: 潘森出版社,1970.

注释:

①中国无偿献血人次增长近40倍,但供血形势仍严峻[B],参考消息.2015年6月15日.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2015-06-15/181231952903.shtml

②余成普.作为组织问题的血荒——一项社会学的探究[J]. 开放时代,2010(1):116.

③理查德·蒂特姆斯.礼物关系:从人血到社会政策[M].纽约: 潘森出版社,1970.

注:

上一篇:培训机构员工合同下一篇:小学体育50米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