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2024-06-07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精选16篇)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1篇

在湘西凤凰夺翠楼头和黄永玉闲谈。一位湖南女孩请黄永玉给她一点做人的忠告。黄永玉说,他十几岁的时候去上海,生活、读书都没着落。有一对夫妇让他住在他们家里。这家人家有好多书。对他说,可以住在他家里,可以读这些书。黄永玉离开家乡时,年龄很小,他说他读的书,许多就是在那儿读的。他在那儿断断续续住了两三年,每年除夕,这对夫妇总是等着黄永玉归来一起过年。这家的院子里,开满了梅花,待到下雪,院子里很静,很美。有两个除夕,不管走多远,无论多晚,黄永玉总赶在除夕夜回到那个家、那个院子里去,去和这对夫妇一起吃年夜饭。第三年,黄永玉赶到那个家、那个院子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一凌晨了。那对夫妇,仍在等着他,桌上有过年的菜,还放着留给黄永玉的一个空碗、一双筷子。黄永玉说,人生总是这样,一个人总会碰到很多好心人,这些好心人,会在你困难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你。因此做人要感恩,感恩生命,感恩人,感恩很多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好心人并不要求回报,他们从来就不期待回报,他们也有被人家帮助过的经历,他们帮助别人,也是因为他们感恩,感恩生命,感恩生活。黄永玉接着说,怎么度过人生,也说不出什么忠告,要说有什么的话,有一句话,可能有用,那就是:在你向前走的时候,有时会摔跤,摔跤是正常的,摔跤是长大的代价。可摔了跤之后,千万不要回过身去,去欣赏那个坑。人要感恩生命,感恩生活,有许多事要赶着去做。最后,黄永玉说,我们感恩生活,包括生活带给我们所有的快乐和痛苦。

你是否已淡忘,是否仍感恩:曾经跌倒时,是一只陌生而又温暖的手将你拉起;曾经寒冷时,是你慈祥苍老的母亲为你轻披外衣;曾经迷茫时,是朋友坚定的延伸与默默的鼓励伴你走出凄风苦雨……人活着,应始终系着一颗感恩的心。

幸福时,感恩朋友;快乐时,感恩苦痛;坚强时,感恩泪水;成功时,感恩失败;即便生命临终,依然感恩上苍赐予生命!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2篇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沙漠中奔跑,翅膀从来没有派过用场,它背负在身上已成了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深处自由来往。”

上帝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翅膀,来这干什么?”

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给我翅膀,但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上帝听了以后,感慨良久,说:“我赐给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赐给人以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崇高的飞翔。”

理想是美丽的,向往是美丽的,什么也不能阻止心灵的飞翔。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3篇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 也可称之为“爱的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在高校德育环节尤其是《思修》课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一) 综合素质的提高依赖感恩教育

综合素质是指个体的知识水平、人文素养及各种能力等综合条件, 是一种综合表现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 尤其是当前人类即将迈入知识经济社会,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为迫切。感恩意识作为其中人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社会成员的人格塑造、道德修养、自信心的培养等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当一个人怀揣感恩之心时, 必然会对外界充满感激, 从而对生活充满激情, 工作学习积极努力, 个人素质综合能力亦会得到明显提高。同时, 懂得感恩的人必然会讲道德、讲诚信, 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自然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受到社会的欢迎, 社会能力随之而增强, 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会成倍增加。可见, 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感恩教育

唯有感恩, 方能体悟幸福的内涵;唯有感恩, 方能笑面人生的风雨, 也唯有感恩, 方能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社会责任感是公民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的体现, 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有步骤、分阶段、递进式的过程。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必然是一个具备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人。孔子曾说:“仁者爱人。”唯有懂得爱的人才会珍惜, 才会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 也唯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当我们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时, 才能萌发出为家庭, 为他人, 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意识。由此可见, 感恩教育对于唤醒公民的责任意识, 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三) 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感恩教育

和谐社会, 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由此可见, 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道德素质的提高, 而道德素质提高又亟待感恩教育的支持。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好关系的根基, 是和谐社会得以形成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既能消弭隔阂、增进共识、催生合力, 又能激发潜能、营造和谐、维护稳定。从具体现实意义上看, 感恩教育确实能够给物化的世界填充更多的人情味, 摒除诸如诚信缺失、人际冷漠等社会问题, 能够有效地改善社会风气, 是和谐社会实现过程中最好的润滑剂, 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感恩教育在《思修》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实例探析

(一) 活动的目标

《思修》课教学一直强调价值奉献的重要性, 如何才能使学生从价值奉献观念的意识向价值奉献的自觉行动转化, 这是《思修》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懈追求。价值奉献必须以感恩社会为基础。2013年, 笔者尝试以“感恩·奉献”为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 以唤醒感恩意识为基点, 以感恩观念的内化为关键, 以感恩行动的践行为重点, 分层推进, 最终使学生自觉把施恩, 亦即价值奉献内化为自己的生活信条。

(二) 活动的开展

1. 紧扣课程内容, 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开启感恩教育。

在新生入学报到当天, 教师会联合团委、学工部的有关人员一起捕捉大学新生的父母们在孩子入学时所流露出来的爱的细节, 把它定格在镜头里。在教学绪论章节“大学生活适应篇”中关于“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内容时, 教师将所带班级新生入学当天捕捉到的爱的镜头呈现在课堂上, 切入感恩父母的内容, 并适时播放感人MV《时间都去哪儿了》, MV中的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等。MV场景的展示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对父母所给予的爱的回忆, 不少学生在观看MV的过程中因内心受到触动而眼角泛红甚至潸然泪下。

此外, 选择恰当的时机, 充分利用课间时间播放能够具有直抵人内心深处的视频, 进一步发挥心理学当中的共情效应, 从对父母的感动中萌发关爱社会的意识。在本次活动期间, 笔者选择了周立波主持的中国梦想秀中一位单亲妈妈郑亚波为了她的智障儿子倾情付出的故事视频。这个故事既让人感动又让人心酸, 郑亚波一句“即使全世界都放弃你, 妈妈也不会放弃你”, 几乎触动了现场观看视频所有人的心。这段视频不仅能让人萌发出对母亲的伟大的感叹与感动, 也让人在不自觉间产生想要帮助像郑亚波的儿子这类需要社会关爱的人群的冲动。

2. 充分利用各种感恩节日的契机唤醒感恩意识。

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或感恩节的契机, 以班为单位开展专题活动, 统一时间、地点集中观看情感力作———《海洋天堂》。同时在网络课程“在线交流”栏目分享内心对于影片细节的感动及成长历程中父母打动自己的回忆。

《海洋天堂》是一部由李连杰和文章主演的讲述父子情的感人影片。该片以独特视角关注了需要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 主人公王心诚 (李连杰饰演) 有个自闭症的儿子大福 (文章饰演) , 当他得知自己患上肝癌后, 因为担心儿子的将来, 他决定带大福到大海里结束父子的生命, 但最后, 他还是忍痛回到了现实中开始到处寻找能够安置大福的地方, 同时力争在自己生命走到尽头前教会儿子擦地、坐公车、煮鸡蛋等基本生存技能。影片细腻而生动, 有很多平凡但令人感动的场面, 能有效唤起观看者自身对成长过程中父母所给予的爱的回忆。通过影片中不同角色对自闭症患者大福的关爱, 在学生中埋下“关注需要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的种子, 为进一步开展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做好思想准备。

此次观影完毕, 学生纷纷在线交流并分享各自的感悟, 除了感动于电影中各种爱的细节外, 更多学生纷纷回忆起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如山般的厚爱。这种心灵交流也让学生之间的情感流动更为顺畅, 识恩、知恩的氛围更浓厚,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同时在不知不觉间润滑了学生间的关系。

3. 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创设感恩、施恩情感体验。

教师以“感恩·奉献”为主题, 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批赴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童心园自闭症儿童训练中心、星语自闭症训练机构、太阳花儿童潜能开发中心等开展义教活动。让学生通过与特殊儿童的父母接触感悟父爱、母爱的伟大进而懂得对自己的父母感恩;以其对特教老师上课的观察和亲身义教经历体会教师的悉心付出与爱的奉献之无私, 从而触发学生对曾教导自己的老师的感恩;同时在自身参与实践的行动付出中体悟被需要的幸福和快乐, 以此培养学生善良、包容、关爱社会、奉献社会的道德自觉性。活动结束后, 由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座谈, 分享各自在义教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最后把这份心得体会形成文字提交给教师。教师在收集完参与活动的所有学生的心得体会后, 选取其中体会最深刻、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实践心得在所带班级中分享, 发挥实践的带动感悟效应。教师以此为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奉献社会, 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 提高综合素质, 在践行价值奉献的社会活动中, 实现自身的成长成才。

(三) 活动的成效

从实践体验活动结束后学生的反馈来看, 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这次奉献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付出与被需要的快乐和幸福, 并能够从对父母的感恩、对教师的感恩过渡到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从而产生继续回报社会的意识。学生整体感恩意识得到了增强, 感恩观念开始形成, 奉献社会的道德自觉性有了一定提高, 综合素质也得到不断提升, 班集体学习生活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三、感恩教育在《思修》课实践教学中获得实效的途径

在上述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笔者最大的体会就是在感恩教育过程中要获得实效, 教育者主体人格力量的影响、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及共情效应的使用这三个关键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一) 教育者本人人格力量的影响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 也是一种人格力量的传递, 它是最民主的道德教育, 不带有任何强制性, 但最有效。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所认为的那样:人们不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该种行为, 且学习效率高。因此, 思修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自身行动营造感恩氛围, 注重课上课下的言行举止, 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 教师自身必须是一个真正认同感恩文化, 并在生活中能够以此作为自己信条的人, 孝顺父母, 关爱学生, 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 唯其如此才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效应, 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 感化学生, 引导学生做好自己, 怀揣感恩, 奉献社会。

(二) 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开启感恩教育

教育的“教”字, 由“孝+文”组成, 从造字本身来讲, 即对“孝”“文”化的传承谓之“教”;育通“毓”, 由“人+母+流 (去掉氵) ”组成, 从造字本身来讲, 是指每个人都是由母亲流着鲜血带到这个世界来的, 谓之“育人”;教育二字合二为一, 哪一个字都离不开对孝道的学习。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是对我们恩情最大的人, “百善孝为先”, 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 是人内在的品质, 属于魂, 感恩是孝的体现, 是人外在的品行, 属于形。孝文化所具有的情感迁移规律是感恩教育的逻辑基石, 思修课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应以孝文化为切入点, 通过制作所带班级学生入学MV或照片, 聆听能够激发反哺之心的音乐, 观看能够引发共鸣激起父母对自己爱的回忆的视频, 在网络在线交流栏目分享父母对自己爱的点滴, 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一封家书“爸爸 (妈妈) 我想对您说……”主题活动, 等等。循序渐进, 以“文”化人, 开启大学生最朴素的天性之爱即“孝心”, 培养大学生的孝行, 按照情感迁移规律, 让社会道德规范及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注重共情效应在感恩教育方式中的运用

动人心者, 莫先乎情。共情 (empathy) , 也称为神入、同理心, 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共情 (EM-PATHY) , 是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 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一个具有共情的人能够与对方将心比心, 体验对方的感受, 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反应, 是“知恩”的表现。情境体验是产生共情的重要途径, 在感恩教育中应注重创设情境, 通过演绎现场小品、微电影等方式开展角色扮演或者到社区公益机构开展义工活动等,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和反思。大学生对他人情绪与认知的感同身受与代入能力, 能够促使他们产生利他行为, 从而选择合适的行为施恩或者感恩他人。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9.

[2]戚哲民.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5) :13.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9.

[5]梁涛.试论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 2006 (3) .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4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 教学过程 特殊性 教学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课属于“修身课”。“修身课”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具备 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正确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不仅是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教师正确引导教学对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接受知识、信息的特殊过 程”

“所有的教学过程均是以教学对象的一定接受心理为基础而展开的”。然而,在思想道德 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学对象的接受心理是比较复杂而微妙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思 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接受教师所给的有目的性教学内容之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诸多影 响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过滤”作用,不仅有区别地接受知识 和信息,而且还不断地分解和反省自我意识,即在教师有目的性的知识传授和影响下,在学 生的自我意识形态中,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现实中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断以 “ 理想的自我形象”对照“现实中的自我形象”。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所产生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课教学过程内在的基础和目的,而教师的传授活动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分解和自我反省 的条件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隐含的这些特性,明确地提示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即使教师 的知识传授搞得再好,如果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的教学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培养情感、意志、信念 、人格的特殊的“情感教育”过程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存在的“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依存性 ,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把知识与理论的开启与对意志、信 念的培养紧密地统一起来。在这里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必须重视知识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外,还要注意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因为学生主体人格的 形成往往依靠教师所传授的古今中外典型形象的感化,有时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直 接形成。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在学生主体意识活动的“直觉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现 象。这时,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形象,而是已经提升 为能够起到感化作用的典型形象。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不但要努力掌握丰富的理论知 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情感、信念以及情操,以渊博的理论知识魅力和高雅的人格魅力引 导、教育学生,使他们达到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形成价值观的特殊过程

一般地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 力的过程”。所谓的“是非判断”能力就是指分清什么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什么是违背 客观实际的谬误,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以解决认识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认知关系。所谓 的“价值判断”能力指的是,要分清什么是具有肯定价值的东西,什么是具有否定价值的东 西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解决价值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的上述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 相当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为了搞好教学,应该及时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各新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以便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教 学工作的预见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理”,即必须通过讲理论来(用逻辑 的力量来)说服人,征服人。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不断地掌握和充实理论知识,但 “决不能只局限于把握一般的是非理论,而是要更加有效,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 义价 值观的理论知识,并且以出色的教学艺术和非凡的气质,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他们 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利益矛盾问题”。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的

实践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和基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获取对客观事物的正确信息,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 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学生主体的道德品质也只能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才能真正形成和 表现出来,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品德的源泉,也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和归宿。“在社会实 践中,人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地改造环境。在长期的 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形成某種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上述四个方面特殊性,实质上是道德 品质的形成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可是,学生主体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绝不是经 过简简单单的一两次教学过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 过程才能得到实现。所以,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把握和运用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律,组织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 学效果,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逻辑思路[J].高校德育科学,1996(3)

[2]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秉公.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5篇

有一天,查理听到别人说,有一位智者能够帮助他。查理心里又有了一丝希望。于是,他找到了智者,诉说了自己的苦闷,然后满怀希望地请求智者帮助他走出困境。智者惋惜地说:“年轻人,很遗憾,我也帮不了你。”

查理听到这样的话,感到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他想到了自杀,因为结束生命是惟一的解脱方法。正在他颓丧地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智者叫住了他,说:“虽然我帮不了你,但是我知道一个人可以帮助你。”查理大喜过望,忙问:“那个人是谁?他在哪里?”智者笑笑说:“你跟我来。”查理被带到一面镜子前,智者指着镜中的人对查理说:“只有镜子里的人可以帮助你。你想要成功首先要认识这个人,这是惟一一个有能力帮助你成就事业的人。”

查理呆呆地注视着镜子里的自己,若有所悟。等到查理再次来到智者面前时,他已经成为了另外一个人:笑容满面、神采奕奕。他告诉智者,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已经重建了自己的事业。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6篇

一声巨响过后,班长站起身来拍拍落在身上的泥土,正准备教育这位小战士,回头一看,惊呆了:

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7篇

一位打工仔,16岁就外出闯荡,睡过街头,捡过垃圾,挨过打,卖过血,修过马路,扛过水泥,最后终于闯出一片天地,成为资产超千万的房地产开发商,前不久还被南方某大城市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外来打工者。

当一位曾与他一起打工的兄弟流露出羡慕之情时,他说,你认为我富了,是吗?这真是个错觉。其实,我最富的时候是20年前,那时我在广州打工,干了一年,最后领到150元工钱,用这150元,我给我母亲买了一条真丝裙子。回到家,我口袋里虽然空无分文,但是一家人的感觉却是最富有的感觉了。

我们通常认为,富有就是有钱,最富的时候就是钱最多的时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富不富的关键是看他有没有一颗能感悟幸福的心。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8篇

一、积极学礼

荀子认为, 礼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 培养道德安度人生。《荀子·大略》说:“礼者, 人之所覆也, 失所覆, 必颠蹶陷溺。”认为礼, 是人的立身之本。失去了立身之本, 必定会跌倒沉沦。《礼论》说:“规矩者, 方圆之至;礼者, 人道之极也。”认为无规矩无以成方圆, 无礼无以成人, 礼是人道的准则, 是人之为人的标准。荀子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就必须“隆礼”。认为个人的生活和交往, 都应该符合礼的规定, 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通达。《修身》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 由礼则治通, 不由礼则勃乱提谩;食饮、衣服、居处、动静, 由礼则和节, 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 由礼则雅, 不由礼则夷固僻违, 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在人与人交往方面, 《修身》说:“体恭敬而心忠信, 术礼义而情爱人, 横行天下, 虽困四夷, 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 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 拘守而详, 横行天下, 虽困四夷, 人莫不任。”因此, 荀子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就必须努力学习礼, 做到知礼懂礼依礼而行。荀子还强调学习“礼”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必须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劝学》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与个人的道德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提高道德修养, 就必须提高道德认识, 必须加强学习, 而学习既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 又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在知识海洋中, 正确的伦理道德知识对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掌握正确的伦理道德知识, 才能懂得真善美, 因此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用这些去武装自己的头脑, 只有如此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才有了根基。

二、学以致用

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一个认识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 明也, 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 本仁义, 当是非, 齐言行, 不失毫厘, 无它道焉, 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 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 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 虽敦必困。”荀子强调“闻之”、“见之”、“知之”这些获取认识的过程, 但更强调“行之”, 只有行才能将获取的认识用于规范和指导自己的实践, 荀子特别强调“学以致用”, 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以致用, 即使学得再多, 也无助道德修养的提高。《劝学》说:“为君子之学也, 入乎耳, 箸乎心, 布乎四体, 行乎动静;端而言, 而动, 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 入乎耳, 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的学习, 是把学到的进入耳记于心贯通到全身心, 表现在行动上, 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作为效法的榜样。而小人的学习, 仅从耳进去又从口讲出, 正是因君子之学与小人不同, 因此道德修养自然不同。

当今在大学生中我们要倡导君子之学, 使学习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当今大学生必须认识到有道德的人, 不仅思想意识符合道德规范, 而且必须把这种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行动。因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表现在行动上, 一个人道德修养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当今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 甚至有的大学生对道德修养标准不是不知之, 而是不为之。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传统, 做人的基本准则, 也是成就优良德行的基础, 因此大学生要言行一致,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认识, 增强自觉性,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促进自我完善。

三、自省

自省, 就是主张人应该经常去检查自己, 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过错。“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曾参为孔门高足, 他曾自谓说:“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认为只是埋头学习, 而没有联系自身品质、行为实际的自省, 就不会有自身道德修养的真正提高。荀子也有类似的认识:“见善, 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 偢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 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 蓄然必以自恶也。” (《修身》) 。《劝学》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当今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省意识, 就要从思想、态度、言行等各个方面对照道德规范去深刻认识自己、反躬自问, 尤其是在一个人的行为失误、行事受挫的时候, 更要做深刻的反思, 反省自己, 而不是简单地怨天尤人归罪于客观。大学生只有这样持之以恒, 才能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去恶从善, 遵循和恪守道德准则, 积极、正确地履行道德义务, 最终将道德规范内化为素质, 成为至善之人。

四、意志磨炼

《荀子·修身》说:“君子贫穷而志广, 富贵而体恭, 安燕而血气不惰, 劳倦而容貌不枯, 怒不过夸, 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 隆仁也;富贵而体恭, 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 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 好文也;怒不过夺, 喜不过予, 是法胜私也。”君子虽然贫困潦倒, 但志向远大, 虽然荣华富贵但谦恭从容, 虽然安逸, 但精神不懈;虽然发怒, 但不过于处罚别人;虽然高兴但不过于奖赏人;虽然贫穷但志向远大, 是由于他要弘扬仁爱, 君子荣华富贵而谦恭从容, 是由于他要减少盛气, 安逸而精神不懈, 是由于他要尊奉礼法;疲倦而不无精打采, 是由于他爱好礼仪;发怒而不过于处罚别人, 喜悦而不过于奖赏人, 是由于他奉行礼法而胜过私情。荀子在这里讲的“贫穷而志广”就是要人们在各种环境中磨炼自己, 增强人们对礼的感受, 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 培养人们的优良道德品质, 依靠坚强意志来控制人欲。《劝学》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 故诵数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为其人以处之, 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耳非是无欲闻也, 使口非是无欲言也, 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 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声, 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 群众不能移也, 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 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 夫是之谓成人。”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完美, 所以博览群书以求融会贯通, 思考问题以求精通, 效法良师益友去认真实践, 取消有害的来积累学识, 使自己的眼对不好的不想见, 耳对不好的不想听, 嘴对不好的不想说, 脑子对不好的不想思考, 等到极其爱好学习时, 就像眼睛好看五色, 耳好听五音, 嘴好尝五味, 心里贪图有天下一样。所以权利不能使他倾倒, 势众不能使他变心, 天下万物都不能改变其信念, 这样才称得上有道德操守, 才能坚定不移, 才能应付各种复杂情况。既能坚定不移又能随机应对, 这样才称得上是完美的人。借鉴荀子意志磨炼法, 当今我们要培育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心理承受能力、抵抗外界不良诱惑的坚强意志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五、环境熏陶

《荀子·儒效》说:“注错习俗, 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 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 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 则通于神明, 参于天地矣。”安心于习惯风俗的影响, 能使人先天的本性发生变化;专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 就可以养成习惯。习惯风俗能改变人的志向, 安心长久地接收风俗习惯的影响, 就能改变人的本质。所以专心一意就能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劝学》篇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谓芷, 其渐之潃。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 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蓬草生长在麻丛中, 不扶也直。白沙混在黑土里, 与土同黑。兰槐的根叫香芷, 如果用脏水浸泡它, 君子就不去接近它, 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 这并不是它的本质不好, 而是因为脏水的污染。因此, 君子要选择良好的住处, 与良友同游, 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思想而接近正道。《荀子·性恶》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 必将求贤师而事之, 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 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 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 靡使然也。”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当今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就必须高度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不同程度的腐败和拜金现象及社会普遍存在的公民道德缺失都正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 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辨别力与抵抗力。此外, 社会、家庭、学校要齐心合力地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 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坚持不懈地积善成德,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使大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最终具备高尚的道德。

参考文献

[1][战国]荀卿, 原著.孙安邦, 译.白话荀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 第9篇

一、以德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在学生的面前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要求学生做到,老师就必须先做到。我在班级中制定好明确的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有违反的行为,我引导学生用班级的《行为规范》判断该行为是否正确,令学生心悦诚服。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对学生要有“爱心、关心、耐心和信心”,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

二、道德认识的培养

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对事物的是非、行为善恶的评价。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并有助于指导道德行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道德信念,还不够自觉,不够坚定。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就是要通过实践使小学生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在平时的生活中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达到目的。具体做法是:1、明确德育目标和方向。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托,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计划、有步骤,系统的给学生讲解。认真落实“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要求,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身体验,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曲直、善恶丑美,从而使学生将这些认知内化为品质,升华为信念,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三、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学习,丰富与完善道德认识

精心组织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各种教育活动,要把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利用“6.26”、“12.6”等节日组织法制禁毒主题,对学生进行法制和禁毒教育。学校还要把品德教育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化环境意识,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加强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邪教”的教育,坚决防止邪教进入校园。

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既要有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教育,还必须要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立大志,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白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知道成功的人首先要有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觉克服不良习惯,战胜自己的信心。正确对待成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逐步形成取舍性对待品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不良风气坚决抵制。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10篇

听一位有名的医学专家说,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可以矫正口吃,克雷蒂安就整日在嘴里含着一块小石子练习讲话,以致嘴巴和舌头都被石子磨烂了。母亲看后心疼地直流眼泪,她抱着儿子说:“克雷蒂安,不要练了,妈妈会一辈子陪着你。”克雷蒂安一边替妈妈擦着眼泪,一边坚强地说:“妈妈,听说每一只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冲破束缚它的茧之后才变成的。我一定要讲好话,做一只漂亮的蝴蝶。”

后来,克雷蒂安终于能够流利地讲话了。他勤奋并善良,中学毕业时他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还获得了极好的人缘。

1993年10月,克雷蒂安参加全国总理大选时,他的对手大力攻击、嘲笑他的脸部缺陷,对手曾极不道德、带有人格侮辱地说:“你们要这样的人来当你的总理吗?”然而,对手的这种恶意攻击却招致大部分选民的愤怒和谴责。当人们知道克雷蒂安的成长经历后,都给予他极大的同情和尊敬。在竞争演说中,克雷蒂安诚恳地对选民说,“我要带领国家和人民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最后他以极高的票数当选为加拿大总理,并在1997年成功地获得连任,被加拿大人民亲切地称为“蝴蝶总理”。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11篇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跟他说着玩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就不会再听我们的话了。”

曾子果真把猪杀了。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12篇

父亲对儿子说,捡起它吧,会有用的。儿子用失神的眼睛,看了看一望无际的沙漠——有什么用呢?儿子摇摇头。于是,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弯腰拾起了马蹄铁,继续前行。

终于他们到达了一座城堡,父亲用马蹄铁换了200颗酸葡萄。当他们再次跋涉在沙漠中遭遇干渴时,父亲拿出了酸葡萄,边走边吃,同时自己吃一颗还丢一颗在地上——儿子每吃一颗便要弯一次腰去捡。

学生孝敬修养与教师道德修炼 第13篇

一.学生之孝敬修养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中, 孝是最为持久且深入人心的。儒家经典之一《孝经》,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谈论孝的著作。在这部经书及后人为此书作的“注”中, 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孝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地位及意义。首倡以孝治天下的汉景帝曾颁行以“孝”、“廉”两科为基础选择官吏的诏令, 讫汉武帝元光元年, 即公元前134年, 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孝廉合称, 历代因之。

这里, 我们必须把旨在巩固封建统治的所谓“孝治”、“孝道”抛开。我们主张在全民特别是在学校提倡孝敬老人、师长, 是期望以达到家庭和睦、校园祥和, 进而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

也许有人会说, 学校这么忙, 哪有精力倡导这个, 再说这与学校工作关系也不大。对此, 笔者想说两点:

从道德角度衡量, 一个人孝行如何是检验他品质高低的试金石。很难设想, 一个连他父母、师长都不尊敬的人会真诚的尊敬他人;一个虐待甚至遗弃老人的人在社会上能舍己为人。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评判, 学生倘若缺乏孝的意识, 不管其它方面如何, 总不能认为他是全面的。以学生的学习费用为例, 几乎无一例外的要依赖父母。可面对这菽水之恩,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这是父母的天职, 稍有不周或不如意就怨言频出, 试问, 这心态难道是正常的吗?难道不应该通过孝敬教育给与矫正吗?

据上反面推论, 可否得出如下正面结论:凡能自做到孝敬长者师辈的学生, 他绝不单是具备了孝的心扉, 而是品德优秀、爱心盈盈, 心理素质完备的外在体现。显然, 要使学生都达到或接近这个境界, 单靠说教是难以奏效的, 必须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 将其渗透于课堂讲评、课外劳作及校内外各类活动中。须知, 孝敬之心的根植培育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 既需要教育主体长期的、细致的、耐心的工作, 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 其中家庭教育的配合十分重要, 且一定要持之以恒。只要我们将其视为一项德育工作认真抓起来,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坚持不懈, 必定会有丰硕成果。当孝、敬成为人脑的固有观念而不再靠外力推动时, 那社会不仅是“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 而必将是人人相助、处处有爱、家家和睦、世间充满爱的温馨的全新的社会景观了。

二.教师之道德锤炼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讲,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是一种统治思想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是具体经济形式的一种观念形态。马克思指出, 任何一种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 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必须充分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尽管现今经济生活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但公有制经济毕竟占据主导地位;更为主要的, 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因此, 作为反映这种指导思想和经济形式的道德观念, 只能是公而忘私, 舍己为人, 敬业奉献等内容。而教师应具备的, 正是以这些为核心的道德。

既然教师是育人的特殊而崇高的职业, 那么, 对其道德要求自然要高出一般人。一位德行高尚的教师, 他胸襟宽阔、心底坦荡, 他的内心世界冰清玉洁、白璧无瑕;他言行相符、表里如一, 待人热诚、言而有信;他有强烈的事业心、上进心, 又有紧迫的责任感、使命感, 有仁慈的同情心、关爱心, 又有嫉恶如仇的正义感和勇武气概, 敢于为正义事业冲锋陷阵。这些, 最主要的就是“无私”和“忘我”。许多为教育事业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教育先驱莫不如此。

“江山代有人才出。”面对新世纪, 更多的教育精英正在描绘着神州教育的展新图景, 他们以超人的毅力, 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令人欣敬的业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祖国的希望;他们是集优秀品质之大成者, 同时又以自己的美德影响着人, 并在融聚着千百万道德更加优秀、更加高尚的新一代。

眼下, 一些教师不时感叹“学生难管哪”, 这是事实。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 自然产生多种思维方式与道德观念;处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 不同的思想动态与价值走向的撞击在所难免。疾风知劲草。愈是这样, 愈显示出优秀的教师人格之高洁, 品德之金贵。他们那饱蘸汗与泪的道德华章, 是对人生对事业质疑的最好答卷。感叹学生难管的朋友, 你倘若能写出这等答卷, 也许就不再有这样的感叹了。

三.学生之孝敬品质的培养途径

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们的先哲就提出了这样的治世理念:“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在今天讨论学生品行与教师道德时, 我们重温这句名言, 倍感亲切。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 不就是要使晚辈“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长者“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吗?是的, 作为教师在这个历史时刻, 肩负的使命似乎更重大些。我们要给自己订一个较高的道德标准, 并努力实现之。惟有自身功夫炼就, 方能使学子离校后以真诚的孝敬之心服侍社会各色人等。那么, 采取什么方法、措施实现这个目标呢?目前我们尚无系统经验可谈, 只能用现身说法以陈。

首先, 从师者方面说, 一定要事事身体力行, 做学生楷模;处处以身教代言传, 塑造教师的固有形象。

其次, 要尽可能做到家校联袂, 以共植学生孝的根基, 共培爱的沃土。假日回家, 要求学生:烹菜煮饭, 除污倒水;抹桌察椅, 洗衣拆被;布置居室, 休剪花卉。回校后向教师汇报。

再者, 师者协手共同营造净土。我们要远离社会上那些庸俗之气。学生除去自卑感, 拥有赤诚肠;师辈则力戒优越感, 常持“平常心”。

健身气功与道德修养(上) 第14篇

首先,谈谈什么是道德

“道”的原始涵义是指道路、坦途。西周时期,就已有了“道”这个字,并赋予了“德”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用“敬天”、“保民”、“自律”、“民得”……以规范人们的言行,这是西周当时的“为王之道”。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除了法律规定之外,还有一些反映社会基本规律的伦理道德,是具有共性的,因此我们提倡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八荣八耻”、“反腐倡廉”以及“孝文化”等等。我个人的理解:道是一种客观规律,而德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以德是道的应用,道即是德,德也是道。道德是关于如何为人处世的社会规范,积德行善对每个人都构成了一种要求和约束。一个人如果违反了这种规范,就得承受外在社会的舆论压力和内在心理的良心谴责,产生不安、内疚甚至负罪的感觉,陷入负面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中;一个人如果能积极的遵守众人都肯定的德行,则会产生良好的社会评价,自己也会感到满意,从而保有愉悦的心情。正如俗话所说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自然可以“心安理得”。

医家讲医德,武术家讲武德,佛家讲功德,道家讲道德,儒家讲品德。由此可见,医、武、佛、道、儒等,无不都突出强调一个“德”字。“德”的根本就是宽厚仁义之心,是爱憎分明的爱心,是武术家除暴安良的侠肝义胆。德育的出发点是社会需要,强调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家庭、爱自己,这样国家、民族才能繁荣昌盛。心理学家认为:“爱”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健身气功的初始目的是健身,而达到的终极目标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气功是讲性命双修的,修命就是维护身体健康,修性就是维护心理健康,都把功德放在修炼的首位。如果功德修炼不好,不仅功夫不会练好,而且还不会健康、长寿。因为修性要求无私无欲,只有无私无欲,心才能静下来,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健脑增智,开发潜能,促进社会向更高水准发展。我们现在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生产,就是要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着想,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站在更高的道德水准上来思考未来。个人的健康,既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健康,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健身气功锻炼又能促使练功者改善个性、扩展胸怀、和睦家庭、遵纪守法,并进而能够净化社会风尚,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更加健康。

其次,谈谈道德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道德修养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内容,而心理健康是幸福人生的核心。心与身两者都应健康,但是谁更重要?心灵是肉体的主宰,所以心理健康应该处于更重要的位置。中医认为,七情六欲内伤是起决定作用的致病因素,《黄帝内经》有一段讲得好,大意是这么说的:心是五脏六腑之主,人们的七情,如悲、哀、忧、愁会扰动平静的心情,因而扰乱了心的功能,则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并出现紊乱。所以《黄帝内经》中又强调指出:上古有修养的人,做事顺其自然,从不勉强,没有过高的欲望,以保持愉快的心情为目的,通过“意守”,从片刻的宁静中获得灵感,一旦“悟道”,便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幸福。所以能够“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这是“圣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在阐明传统气功理论时,还描绘了一幅纯朴自然的社会风貌:“上古圣人”教导群众,总是说要时时处处躲避各种致病因素,不要有过高的欲望要求,始终保持平静而愉快的心情,通过意守达到入静的状态,如此就不会疾病缠身。所以他们心理安闲而不为前途担忧,形体勤劳而不至于疲倦,生理机能运转顺畅,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对他们来说,什么饮食都香甜,什么服饰都漂亮,高高兴兴随俗沉浮,从不互相攀比,这就是朴实自然的民风。所以各种嗜好欲望不会使他们过度疲劳,光怪陆离的种种感官刺激不能诱惑其纯洁的心灵,无论智商高低、社会地位如何不同都能保持心理平衡,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们之所以都能活到百岁而动作不衰,是因为道德修养健全,从而不危害身体健康。这种顺应自然规律做事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顺境逆境都能快乐无忧地生活,这才是气功养生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所描述的其实是原始公社的社会图景,自然和社会都是在不断进化的,充满着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所以竞赛、评比都是必要的,人往高处走,怎么能不互相攀比?对古代的文化遗产应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要从维护健康的角度,取其合理的积极因素,弃其消极方面。奥林匹克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但竞争中却又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突出体育道德,否则两败俱伤。

心理活动时时处处影响人的生理机能。体验和处理个人情绪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人不可缺少情绪,如同不能缺少食物、水和睡眠一样。人如果没有七情六欲,那就呆若木鸡了。倘若长期得不到情绪体验,活力就会一天天丧失,情感就会一天天麻木,烦恼和疾病就会缠身。人们从生活与工作中寻得快乐和满足,就是使人充满活力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但是,凡事皆有度。如果长期体验某种情绪,以致超过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导致心理危机,降低生命活力。中医理论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又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之说。以上这些叙述,往往都是因为人受到外界(主要是社会因素)的刺激而招致的情志变化,所谓“志一而动气”,气机失常引起疾病的。另外,人体内脏气机的变化,也可招致情绪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身体不怎么健康或者是虚弱的人,情绪一般都不怎么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爆发。情绪对人体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多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中医理论和气功的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情绪状态进行分析。

“喜”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什么是“喜”?是指内心高兴。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很高兴时,可以称他是“心花怒放”,这样的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很有利。《黄帝内经》中说,人在高兴时气机中和,情志通达,营卫之气流通,则身体健康,生机旺盛。所以我们练功者要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但喜又不能过分外扬,因为喜过了,就会伤到气。譬如,有的人听相声会笑得直不起腰来,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过度的“捧腹大笑”笑伤了气。从气功学角度来说,肺气是后天之气,丹田气是先天之气,后天气、先天气连接不上了,只好捧腹弯腰让两者尽量接近,从而使气得以连通起来。如果大笑时猛然挺身直立,很可能就会喘不上气来。气功锻炼中,正常的意守会有凝气的作用。忧思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虽然也能凝气,但它不属于正常之气的凝聚,反而容易妨碍身体的健康。因为气功的意念是专一而不杂,并且还要似守非守、聚而不僵,强调意守的强度尽可能的小,可以说是一种健康的“思”。反观忧思,则是一种漫无头绪、杂乱无章的“思”了,不能使人体气机得到有序化的流通。所以,有些人因为发愁而一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往往第二天脸色就会发青、无光泽等。此外,忧思与一般思考问题也不一样,因为思考问题时往往是沿着某个逻辑主线在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在思考。思考问题时,人的神能主宰意识,而忧思时神是散乱的。我们有时还会听到这样的事情,那就是有些人在遇到严重的刺激时,会被吓得“屁滚尿流”。其实,这是气机下泄而不能自持的结果,对健康自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个人如果行为不怎么光明,言行也不怎么检点,不仅容易引起忧愁思虑,而且还容易受到惊吓。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就不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担心受怕,这就是道德水准问题了。由此可见,情感的饥渴与饱和是情绪体验的两种极端状态,都会损害人体的健康,因此必须善于调节情绪。多参加健身运动,特别是像健身气功这种独具特色的身心锻炼方法,更是消除情绪饥渴与饱和的良方。

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及内脏活动就会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谐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也健康。国外长寿学家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中指出:“在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沮丧、恐惧、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近些年来,国外医学家十分重视情绪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美国曾有一批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他们所诊治的病人中,88%患胃疼、恶心的病人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他们认为,情绪不良会增加胃中的盐酸,容易导致溃疡病。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的情绪积极或消极,会影响免疫力的强弱。这一研究给“积极心态有益健康”的说法提供了科学解释。研究显示,大脑额叶皮层活动与人的情绪存在着关联。人越消极,前额皮层右侧就越活跃;人越积极,前额皮层左侧越活跃。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戴维森及其同事们选取了52名年龄在57岁到60岁之间的志愿者,他们都接种了预防流感病毒的疫苗,在接种之前,按要求回忆并写下让他们非常高兴或极端忧伤、恐惧和愤怒的经历。与此同时,利用专门仪器对其大脑额叶皮层左、右两侧的脑电活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那些大脑额叶皮层左侧活跃程度超过右侧,或者说情绪更为乐观的研究对象,其体内产生了更多的流感病毒抗体。健身气功的脑电实验,也获得同样意义的结果。北京体育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对照实验,发现练功一组的受试者,唾液中的抗体增加,而练5000m长跑的一组,不升反降。其原因就在于动中求静的气功锻炼,易使人的情绪平静而愉快。国外研究发现,练气功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如增加自制力等,使人和人之间,能和睦相处。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气功课后,有些学员在练功日记中反映,练功能使心情愉快,能提高自我克制能力。有的学员长期坚持练功,能够遇事冷静,心平气和,改掉了以往急躁易怒的毛病。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15篇

这时,纽约有线电台记者采访了他,问他以后将如何面对现在遭受到的厄运。他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记者看到,他那只完好的右眼里透射出一种令人颤栗的愤怒之光。

从那以后,亚瑟尔不顾任何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无数次行动。他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欧洲。

9年后,那个歹徒终于被抓获了。当然,亚瑟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了英雄,许多媒体称赞他是全美最坚强、最勇敢的人。

不久,亚瑟尔却在卧室里割脉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他自杀的原因:

“这些年来,让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了,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道德修养集成)品质与道德修养_感恩 第16篇

一个小朋友搬到了一所新房子里,房子是用砖头砌成的,阳光射进屋子里面,房子的周围有一些小花,一条小河从房子的后面流过。

给了这几个条件以后,老师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新家画下来。于是,有的孩子在新家的前面添加了停车场,画上了汽车;也有的孩子给新家画上了草坪,画上了小猫小狗;还有的孩子在屋顶画了栖息的小鸟。

老师并没有埋怨孩子们瞎画,而是表扬了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上一篇:领导在公路系统党建研讨会上讲话下一篇:万潮镇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