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2024-06-08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精选6篇)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第1篇

临床路径总结与改进

创伤外科·ICU

目录

创伤外科2010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3

创伤外科2011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5

创伤外科2012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7

创伤外科2010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

我科对常见病及中医优质病种制订了常规临床路径,并 按路径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 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临床路径要求全程按 路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我科常见 病及临床路径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原路径 做如下修订。对路径的实施作出总结。一:进一步提高 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路径。通过对路径的实 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并用 此路径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 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 接受中医药治疗。二:实施路径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 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 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科室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 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临床路径,及 时进行完善和取舍。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骨盆 骨折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叙述如下:

骨盆骨折:骨盆骨折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路

径,我们在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性骨盆骨中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于老年患者避免了保守治疗时 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同 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近年的实施过程中,对传统的 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在去年路径的基础上对原手术路径 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对于创伤比较严重,出血多且危机生 命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患者,先期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及时治疗大出血、抢救生命等对症治疗。有效的降低患者 亡率,提高治愈率。

我科运用中医药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盆骨折有明显 的路径,在本地有较大影响,通过试行路径后,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提高中医参与度,对于骨折早期中医证属内伤瘀血 时,症状表现为:骨盆部剧痛,明显肿胀,腹部胀满,按之 痛甚,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干,脉弦实。诊 断病机为:瘀热互结。中医治法:攻下逐瘀,理气活血。方 药:桃仁承气汤或加味承气汤。外治用消疲止痛膏、双柏散 三色敷药或紫荆皮散等。疗效确切。

创伤外科2011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

我科对常见病及中医优质病种制订了常规临床路径,并 按路径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 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临床路径要求全程按 路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2011年 以来我科临床路径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原 路径做如下修订。对路径的实施作出总结。一:进一步 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对方案的 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临床路径,及时进行完善和取舍。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于骨盆骨折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叙述如下:

骨盆骨折:骨盆骨折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 种,我们在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性骨盆骨折中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于老年患者避免了保守治疗时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近年的实施过程中,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在去年路径的基础上对原手术方案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对于创伤比较严重,出血多且危机生命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患者,先期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及时治疗大出血、抢救生命等对症治疗。有效的降低患者死 亡率,提高治愈率。

我科运用中医药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盆骨折有明 显的优势,在本地有较大影响,通过试行临床路径后,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中医参与度,对于骨折早期中医证属内 伤瘀血时,症状表现为:骨盆部剧痛,明显肿胀,腹部胀满,按之痛甚,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干,脉弦实。诊断病机为:瘀热互结。中医治法:攻下逐瘀,理气活血。

方药:桃仁承气汤或加味承气汤。外治用消疲止摘膏、双柏 散、三色敷药或紫荆皮散等。疗效确切。

创伤外科2011年临床路径总结改进

我科对常见病及中医优质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路径,并 按路径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 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临床路径要求全程按 路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 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2012年 以来我科临床路径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原 路径做如下修订。对路径的实施作出总结。一:进一步 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对临床路 径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路径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 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 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 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 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科室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中药对部分常 见病的疗效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 案,及时进行完善和取舍。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 于骨盆骨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股骨颈骨折制订进 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叙述如下:

一、骨盆骨折:骨盆骨折是我科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 病病种,我们在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性骨盆骨

折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于老年患者避免了保守治 疗时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 症,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近年的实施过程中,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在去年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对 原手术方案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对于创伤比较严重,出血 多且危机生命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患者,先期行骨盆外固 定架固定,及时治疗大出血、抢救生命等对症治疗。有效的 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我科运用中医药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盆骨折有明显的优势,在本地有较大影响,通过试行方案后,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提高中医参与度,对于骨折早期中医证属内伤瘀 血时,症状表现为:骨盆部剧痛,明显肿胀,腹部胀满,按 之痛甚,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干,脉弦实。诊断病机为:瘀热互结。中医治法:攻下逐瘀,理气活血。方药:桃仁承气汤或加味承气汤。外治用消疲止痛膏、双柏 散、三色敷药或紫荆皮散等。疗效确切。

二、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我科 传统的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 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 于老年患者避免了保守治疗时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褥疮、坠 积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近年的实施过程中,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不断改良,在去年

方案的基础上对原手术方案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手术方案,”FPNa治疗股骨粗部 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骨折固 定牢固、并发症少及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等优点,尤其适合 老年患者。

我科运用中医药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盆骨折有明 显的优势,在本地有较大影响,通过试行方案后,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提高中医参与度,特别是术后按骨折分型中药辨 证施治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中医学认为骨折早期手术 加重创伤的机制主要是局部经脉受损,血溢脉外,积于肌肤,形成局部气滞血瘀,瘀阻经脉,故早期治以活血化瘀,消肿 行气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中后期由于骨折及手术损 伤气血,气血失和,元气虚弱,肝肾亏虚,故治以壮筋骨、补气血、补肝肾,方选接骨汤加减、舒筋散加减。观察表明 中药对骨痂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疗效确切。

三、老年股骨颈骨折:老年股骨颈骨折是我科传统的中 医治疗的优势病病种,我们在使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老年股骨颈骨折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对于老年患者避 免了保守治疗时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一 系列并发症,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近年的实施过 程中,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良,在去年临床路径的 基础上对原手术方案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对陈旧性股骨颈

骨折不愈合、或兼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但无明显变形者或青 壮年股骨颈骨折移位明显者行内固定并植骨术,取得良好的 治疗效果。

我科运用中医药及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盆骨折有明显的优势,在本地有较大影响,通过试行方案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中医参与度,特别是术后按骨折分型中药辨 证施治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中药按伤科三期辨证用药:早期瘀肿,疼痛较剧,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痛减肿消,宜通经活络,活血养血,用活 血灵汤或舒筋活血汤;后期宜补肝肾,壮筋骨,用三七接骨 丸。局部及远端肢体虚肿宜益气通络活血,用加味益气丸,肌肉消瘦发硬,功能障碍者,宜养血通络利关节,月养血止 痛丸。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第2篇

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

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

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为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1)改善症状

98例患者主症改善93例(94.9%);次症改善87例(88.78%),未改善5例(5.1%)。

98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上腹部疼痛改善93例,腹胀改善87例,食欲减低改善88例。(2)改善胃粘膜病变程度

因大多数患者症状好转后不再接受胃镜检查,故对胃粘膜病变的评价困难。

(3)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98例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中,83例可正常工作,食欲恢复正常,11例患者经多次入院治疗后恢复正常,4例患者病情无改善。

三、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中医临床路径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减轻了患者胃粘膜损害程度,改善了临床症状,减轻了痛苦程度,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控制症状: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期出现恶心、呕吐、泛酸、胃脘灼热,食少纳呆、疼痛较剧。

中医药治疗有助于症状减轻。尤其对于疼痛较剧、腹胀辨证属于脾胃湿热的患者,采用连朴饮为主方的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等。

2.减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程度,针对胃脘痛肝胃不和、胃络瘀阻的基本病机,采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及理气行郁,活血化瘀法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共识,并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两种治法在本组病例中应用较多,对于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3、减轻大便时干时稀、粘滞不爽:针对胃脘痛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院内名老中医德贤认为,寒热错杂证患者多是恣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胃气壅滞,郁而化热,再复进寒凉生冷,或外感寒邪,郁闭气机,此时如果再进温补香燥之品,势必加重病情,久治不愈,提出脾胃病以寒热错杂最为多见,治疗多采用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标本兼治,健脾清胃,升清降浊的原则,使寒热平调、阴阳和谐、升降复常中气振作,确是治疗以寒热互结、中焦痞塞、升降失调、胃气不和为病机的胃脘痛的良方。

4、采用针灸、中药熏洗和中药热奄包、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配合饮食调摄,辨证施护、心理开导等可明显减轻复发程度。

四、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的问题

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限制了临床路径实施,如针灸方法,适用于胃脘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恶心、嗳气的患者; 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临床路径实施,如中药封包等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临床路径研究热点与演进路径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临床路径,演进路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CiteSpace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指由医疗、护理和相关专业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操作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和时间顺序性的诊疗计划[1]。自1985年美国新英格兰医疗中心首次尝试实施CP,并成功地降低了医疗费用后,CP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渐渐兴起。1996年CP开始引入中国。1998年,北京、天津、青岛、成都等地的大医院先后开展了部分病种的CP研究和试点工作,2001年出现国内第一篇相关文献报道;2002年北大三院开始在心内科进行CP研究,并制定了国内第一批记录CP的表格病例[2]。2009年12月,卫生部印发了112个病种的CP实施方案。2011年的卫生工作要点指出[3],要“继续制定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路径,增加实施病种数量, 扩大临床路径实施覆盖面”。可以看出,CP日益受到我国医学界的重视,并将成为我国医疗管理改革的方向。

科学知识图谱是利用数学、图形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通过一定算法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状况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现已成为国际科学学和科学计量学界主流研究领域之一[4]。本文试图利用知识图谱的方法,探求国际临床路径研究的演进路径和前沿热点,为我国临床路径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Web of Science平台的SCI-E和SSCI两个数据库为数据源,该索引所收录的文献能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检索词采用Bleser等人总结的critical pathway,clinical pathway,integrated care pathway,care pathway和care map五个表示临床路径的词[5],检索策略为“主题=(“care pathway*”) OR 主题=(“clinical pathway*”) OR 主题=(“critical pathway*”) OR 主题=(“care map*”),精炼依据: 文献类型=( ARTICLE )”,入库时间为所有年份,检索日期为2011年5月29日。

1.2 数据分析方法

1.2.1 分析工具

引文网络分析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可用于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形成若干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6]。本研究采用CiteSpaceⅡ作为主要分析工具。

1.2.2 指标与方法

(1)文献被共引网络关键节点文献

文献共被引网络通过分析共同被引的参考文献间的结构关系,反映领域分支之间的某些联系,从而追踪某研究领域的演进轨迹[7]。在演进过程中,将产生导致研究前沿演进的关键节点文献,这些节点可能是网络中一个时间段过渡到另一时间段的关键点[8]。对关键节点文献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梳理临床路径研究的演进路径。

(2)关键词共现分析

共词分析是一种内容分析技术,它通过分析同一个款目对(单词或名词短语对)共同出现的形式和强度来探索学科的发展[9]。关键词共现分析可发现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共现网络可以展现文献集中反映出的热点词汇[7]。

(3)突现术语检测

研究前沿是普赖斯于1965年提出,用来描述一个研究领域的动态本质[10]。陈超美博士将研究前沿定义为“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并认为使用突现主题术语比使用高频主题词更适合探测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6]。本文通过突变术语检测,获取突变频次高的突变术语来发现研究前沿。

1.2.3 数据处理

检索获取1 723条论文记录,排除不相关文献,纳入1 459篇论文数据。由于1992年以前的文献极少,故只选取1992—2011年间的1 454篇文献记录进行分析。

将有效题录数据,导入CiteSpaceⅡ软件,时间设为2年一个分区,共10个时间段。

(1)分析节点选择“cited reference(被引文献)”,阈值为(2,2,10),(3,2,18),(4,3,20),获得被共引文献的聚类图,从图中辨认出关键节点,得到关键节点文献。

(2)分析节点选择“keyword(关键词)”,阈值为Top30,即选取每时间段的前30个关键词,得到关键词共现聚类图,从中获取高频关键词。

(3)节点选择 “term(术语)”,词项选择为“burst terms(突变术语)”,阈值设置为TOP100,即选取每时间段的前100个术语,时间改为4年一个分区,得到突变主题术语。

为避免与研究对象重复,在进行关键词共现与突现术语分析时,剔除了数据集中“care pathway”等相关术语,并对数据进行清理,如将“patients”替换为“patient”等,以便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演进路径分析——关键节点文献

CiteSpace通过计算后将关键节点突出显示,并用中心性来度量其过渡作用的大小[10]。选取中心性较大的11篇关键节点文献,可将它们分成概述类、实证研究类和相关概念类三大类,结合时间顺序梳理出临床路径研究的演进路径,详细信息见表1所示。

第一类为概述类,包括第1、5、7、8、11共5篇文章,它们都对临床路径的概念、开发、实施及其作用等进行全面描述。1992年,Coffey等人将临床路径定义为: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针对某一诊断或操作做出最佳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护计划,达到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照护的目的。他们认为,临床路径是一个可视化的病人照护过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医护队伍的多学科性质和对效率进行评价。1995年,Pearson指出,临床路径有诱人的发展潜力,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1)在制定方法、主题选择、团队构成和对现有医护程序的评估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2)医师必须参与路径的制定和实施。(3)开发路径的费用问题。(4)进行对照实验很困难。Pearson的文章的中心性最高,其提出的潜在问题受到普遍关注。1998年,Campbell回顾了评价临床路径效果的文章,指出虽然这些研究报道了临床路径能有效缩短住院日、控制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等,但证据并不充分。2000年,Every提出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应共同努力,将临床路径和临床指南结合起来,以提高医疗质量和降低成本。2006年,鉴于临床路径的不同定义给研究者带来困扰,Bleser等人试图通过调查现有的概念,推导出一个世界通用定义。这一尝试虽然没有成功,但该研究为今后统一临床路径的定义提供了参考。

第二类属实证研究,包括第3、4、6、9、10等共5篇文章,它们对临床路径实施的成效进行了实证评价。第3篇文章描述了克莱斯山总医院为制定本院的临床路径进行的研究,通过不同期对照实验,表明临床路径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能缩短住院日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第4篇文章探讨了临床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效力,对照研究在两个不同机构进行,发现其能显著降低住院日和重症监护的时间。第6篇文章通过不同期队列研究,分析了心脏手术的成本控制,表明临床路径能明显降低住院日和直接成本。其余的文章出现在2000年后,且都是大样本对照实验,表明随着临床路径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效果评价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同时也让大样本的对照实验成为可能。第三类为其他相关概念类,仅包括第2篇文章,主要探讨临床指南对医疗实践的影响,其中心性排在第五位,表明研究者对临床指南关注度很高。

可将临床路径的研究演进路径表示如图1所示。

2.2 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共现

CiteSpace绘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共现对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关键词的中心度反映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几率,及其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因此,频次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被认为是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11] 。

结合共现图谱及CiteSpace的后台数据,选取频次最高的20个关键词(见表2)进行归类分析:首先,management(管理)的频次最高,临床路径作为一个管理工具被大家广泛关注。第二是care(照护),自1992年至今一直是高频共现词,提示临床路径在护理领域应用最多,其他主要应用领域还有康复、卫生保健和治疗。第三,评价也是一大研究热点:(1)关注度最高的指标是outcome(结果),用来衡量临床路径对医护产出的影响;(2)费用也是热门研究点,其出现频次为90;(3)住院日是影响费用的关键因素,故缩短住院日的效果广受关注,该指标的主要关键词有stay、length of stay、length;(4)临床路径对医疗质量的影响,主要关键词有impact(影响)、quality(质量)和mortality(死亡率)。第四,surgery(外科)出现频次排名第四,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反映出临床路径在外科的大量应用,应用得较多的病种还有cancer(癌症)。第五,guideline(指南)的频次也很高,临床路径作为医疗实践指南备受推崇。第六,随机对照试验是一个科学严格的定量研究方法,它成为评价临床路径的热门方法,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可靠。

中心性在前五位的关键词依次为diagnosis、care、outcome、cost和mortality,表明它们在共现网络中有重要地位。从时间趋势上看,趋热的关键词有care(1992年起)、management(1996年起)、guideline(2002年起)和surgery(2004年起);趋冷的关键词有outcome(结果)和quality(质量)。

注:出现频次指在共现网络中的出现频次

2.3 研究前沿分析——突变术语

以4年为一个时间段进行突变术语检测,得出各时间段的主要前沿术语(见表3),可以看出各时间段的前沿均有变化,侧重点不同。

1992—1995年的主要研究前沿术语是医院费用和医疗管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为了遏止高涨的医疗费用,提出定额预付款制(DRGs-PPS),使医院承担了很大的经济风险,此时临床路径应运而生,并被认为是保证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成本的有效控制的方法,因此,那段时期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管理工具被广泛关注,同时其在控制费用方面的作用也成为研究的焦点。随着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前沿转移到对实施过程和效果的研究,病人的产出、健康教育、治疗和路径的实施成为新的研究前沿。到2000年,研究者倾向于进行大样本的对照实验来评价实施效果,“对照组”和“统计学显著”成为2000—2003年的前沿术语,提示了统计方法在评价研究的广泛应用;同时,术后护理也是这一时间段的研究前沿。2004—2007年,临床路径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受到重视,同时其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成为新的前沿,而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成本效益和风险因素的评估。2008—2011年,临床路径在初级卫生保健领域的应用成为研究前沿,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前沿术语还有姑息治疗、加速康复外科和髋部骨折。姑息治疗是对已经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积极地医疗照顾,目的仅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延长生命,但不能治愈,其在癌症晚期患者应用较多。临床路径应用于姑息治疗有助于控制医生的过度治疗行为。fast-track surgery(快通道外科)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名词,它是用一组措施来促进病人的康复,而不是手术技术方面的快速,因此被译为“加速康复外科”,其目的是强化围手术期处理,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日,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不增加返院率,重视价格/效果比[12]。fast-track成为前沿术语,表明这一措施近年来得到极大的关注。

3 结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护理管理工具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临床路径的研究围绕其作为管理工具这一点展开,包括概念的提出、应用范围、路径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的过程、从概念描述到应用评价的过程,研究方法从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对比分析、从最开始的没有严格的对照实验发展到可以进行大样本的对照实验。从研究对象看,对临床路径的总体描述和应用效果研究得比较多,而对临床路径开发过程的实证研究目前处于空白。临床路径在护理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多用于外科手术中。评价研究是临床路径研究的一大热点,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病人的产出、费用控制、缩短住院日和提高医疗质量等,评价方法主要运用统计学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路径在初级卫生保健领域、姑息疗法和髋部骨折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成为近年的研究前沿。此外,加速康复外科作为一种新的外科治疗措施也成为临床路径研究的前沿。

参考文献

[1]武广华,班博,胡文杰.三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实践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495-497

[2]窦莉,陈晓虎.临床路径发展现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197-1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卫生工作要点[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1):3-5

[4]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DE BLESER L,DE WAELE K,VANHAECHT K,et al.Definingpathways[J].J Nurs Manag,2006,14(7):553-563

[6]陈超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陈悦,等,译.情报学报,2009,28(3):401-421

[7]侯剑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8]张士靖,杜建,周志超.信息素养领域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4):102-106

[9]刘则渊,尹丽春.国际科学学主题共词网络的可视化研究[J].情报学报,2006(5):634-640

[10]PRICE D.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J].Science,1965(149):510-515

[11]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J].教育研究,2011(2):47-53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心血管介入;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61-01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术将治疗用的各种器材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治疗和诊断的方法,其是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手段[1]。但因患者对于微创介入治疗的理解能力不足,故其往往认为该种治疗与外科开刀手术相似,并极易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不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从而对治疗结果造成不良影响[2]。本次研究将以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心血管介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微创临床路径用于心血管介入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心血管介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11-71岁,平均年龄为(46.8±2.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为(46.4±2.2)岁;其中38例患者进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19例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3例患者进行先天性心脏封堵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可比性较好。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微创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临床护理,具体措施如下:成立微创临床护理路径监督小组,并依据患者的具体需求以及病情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表中要包括健康教育的宣教形式、宣教内容以及具体的护理流程、护理方法(本次研究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药物治疗、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锻炼、出院指导)等,患者入院后依照表中的相关流程进行临床护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则要及时通知患者主治医生,并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进行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的评价。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将主要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率以及住院时间等)。

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中将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表中共包含三个选项: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意义。

2结果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显示差异显著,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临床较为常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其具有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等临床优点[2],但同时也需要辅以良好全面的护理工作才能确保理想的手术效果。临床护理路径可在将被动护理有效转化为主动护理,从而确保各项护理工作得以有序进行,降低护理差错率,提高护理工作的优质性[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心血管介入患者采取微创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临床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并有效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诊疗方法的了解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李秀习以及李茂华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3]。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可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患者康复,并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高淑兰,刘威,潘颖丽.临床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护理满意度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8(9):133-134.

[2]李秀习.微创临床路径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3(5):728-729.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第5篇

一、临床路径管理方面

我院共归入路径管理的3个专业10个病种,其中:外科2个(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骨科2个(股骨颈骨折、锁骨干骨折)、内科4个(腔隙性脑梗塞,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不稳定心绞痛,肺炎),中医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颈椎病),上半年临床各科室收入患者4015人,其中符合路径诊断患者2118例,入径763例,变异32例,总的入径率约19%,单病种入径率约36.1%,完成率95.8%;其中内科分4 个病种上报481例,变异3例,中医软伤科外科腰间盘突出1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但骨外科只进入路径1例,入径率12.5%。

存在问题:

(1)科室重视程度不够。

(2)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科室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部分科室的临床路径工作滞后,执行不到位。

(3)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变异和退出的标准掌握不到位,科室存在开始时对临床路径不够熟悉,开展较困难,所开展的病种例数少。

(4)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表的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等过程评价资料不完整。

(5)科室没有定期组织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进行评估与分析,并及时修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度,并纳入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我院已有10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扩大范围,计划分4个专业,实施12个病种临床路径。

1、高标准制定临床路径方案,优化规范病种诊疗规范 在制定二级医院临床路径标准过程中,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选取最新标准,药物费用标准适用基层患者,制定出了符合二级医院特点,适合本医院开展,能够真正规范临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轻患者负担的临床路径方案。注重重点科室的建设,组织各临床科室、重点专科遴选本科室临床路径、优势病种,严格执行病种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措施。

2、深化落实,全程监督科室临床路径实施。

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带动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更趋合理,促进医院服务流程的整合和再造,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时间浪费和医疗行为的随意性,避免工作的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差错和事故的发生。为保证我院临床路径工作落到实处,我科强化监督检查职能,每月统计科室开展情况,行政查房时对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询问,查阅科室相关记录,了解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第6篇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经过近1 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 54 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 54 例、中药静脉

制剂 54 例、针灸 23 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

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 32 例,阴虚阳亢证 11 例,肝火

上炎证 8 例,肾精不足证 2 例,痰瘀阻窍证 0 例,气血亏虚证 1 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使用率 60%,特色疗法使用率 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 40%,临床显效率 50%,有效率 10%,无效率 0%。

5、患者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

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

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 7 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

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 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 疗,治疗周期平均在 7 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

缩短临床路径天数。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 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

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

上一篇:秋八年级历史下一篇:供销社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