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综合练习、复习课

2024-09-07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综合练习、复习课(精选5篇)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综合练习、复习课 第1篇

教学内容:第13----14页的练习二,第15----16页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各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相互干扰。

3、通过系统的复习,初步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定的系统认识。

教学重难点:区分各种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卡片、活动物品(第9题实景图片及盒子,钱物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口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可选取几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2、完成第3题

限时完成。

“通过每一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从中看出:第(1)组题下一题是上一题的扩展。

第(2)组题被除数相同,可是因为除数的不同,因此,商的位数也发生了变化。

继续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情况商三位数,什么时候商两位数。

3、完成第1题。

“大家能不能不用计算,就直接看出这些算式所得的商是几位数?”

让学生估算,回忆估算的有关知识:“怎样进行估算?”

独立完成,笔算出准确值。

订正结果,并将估计值和准确值进行对照,让学生体会,巩固对检验的理解。

“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实际应用。

“同学们,计算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出示一组对话题。(提问题填条件)

(1)301班有48人,( ),可以分几组?

(2)( ),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几块?

(3)( ),( ),每分钟打几个字?

2、完成第4、5题

第4题教给学生完成。

第5题读题后,提问:“能直接比较吗?”

“怎样比较,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三、拓展实践

出示算式:120÷6

“你能结合你的生活实践编一道用此算式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先小组自编,要求每一组可适当做好记录,并判断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交流、评价,评出优秀组。

四、课堂作业:第2题。

五、课下准备:三个盒子(代表蛋糕盒)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若干,每一个代表一块蛋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模拟实践活动

1.情景设置

小组内的一名同学过生日,其他同学买来生日蛋糕送给他。

2、角色分配:组内分配,过生日的同学就是裁判,其他同学作为购买者。

3、数据提供:

小军用27元买了3盒正方形蛋糕,每盒3块;

小华用30元买了3盒正方形蛋糕,每盒2块

小力用32元买了2盒正方形蛋糕,每盒4块

4、任务布置:谁买的蛋糕最贵,哪种最便宜?

5、组内表演,并记录下过程及结果。

6、汇报,说想法、策略,谈感受。

二、应用

1、第6、8题。

学生读题,“读题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可以通过组内讨论或向教师寻求帮助的办法搞清楚题意。”

“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有什么地方需要特别指出的或者是通过别人的帮助理解的。”

2、说说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三、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答案唯一吗?”

给一定时间后,小组讨论:左题中商的百位是几,除后百位有余数吗?若没有余数,则被除数的十位和除数有什么关系才能使商的十位为0?

右题中要使商的末尾是0,除的过程有几种情况。(有余数或没有余数)你是怎样分情况来解答的?

四、作业:第6、7、8题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综合练习、复习课 第2篇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1—12页“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教学目的】: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

重点:用连除或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根据条件提问并列式解答:

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

师:利用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每个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师:怎么列式呢?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 师:这里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读一读吗? 师:利用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本书?

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看看。出示两种不同的方法:(1)2×3=6(本)

(2)28×3=84(本)

6×28=168(本)

84×2=168(本)答:一共有168本书。

答:一共有168本书。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设计意图: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两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对本课新知的学习能起到迁移和渗透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看书吗?学校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

1、观察分析: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师: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3)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四层,一共放224本书。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4)师: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帮个忙。(课件出示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你们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合作探究:

(1)现在请4人一小组在一起商量讨论,可以怎样解决,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开始!(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怎么解决)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

方法二:4×2=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师: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

师:好,谁能完整地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本,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第二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如果学生出现方法三224÷4÷2,则请他说出理由,如果他说不上理由,就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看看谁能帮助他解释清楚!(师适时指点:这位同学的看法很特别,大家都是竖着看,而他却横着看,最后再把它和其它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和解释,建议他及其他同学尽量选择自己能解释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在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让一些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得到伙伴的帮助。

4、讨论比较。

师:这两种解决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第一步求的问题不同;第一步计算方法不同;单位名称不同。★设计意图: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间还存在着一些联系呢,224÷2÷4也就是224除以2乘4的积,既224÷2÷4=224÷(2×4)(边讲边板书)

★设计意图:两种方法的联系,实际在练习一中已经有所孕伏,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

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最后都求出了“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师;你们帮图书管理员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再帮帮他,好吗?明天是周末,上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他想把三年级144人分成两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出示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你们能再次帮图书管理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本领,连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大家愿意么?(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

(1)你能看图说题吗?(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

程)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看图说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间相互说说你每一步算出了什么。

4、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图,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看图说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间相互说说你每一步算出了什么。

师:这道题跟前面几道题有所不同,虽也用连除方法解决,但连除时,用哪一个数作第一个除数或作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独立思考、汇报交流等形式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老师很佩服你们。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智力考验题想挑战吗?(本题可作为机动题)

(1)师:打开课本第12页,看思考题。同学们先用几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跟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合作讨论,试一试,填一填。(友情提示:用铅笔试填,这样可以方便修改。)(2)汇报交流,指名板演并讲述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这里教学时先让学生在不断试验中探索,然后展开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发展思维能力,为后面解答类似的较复杂的思考题做铺垫。

6、布置课后作业: 想想做做第4、6、7题

师:这些题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解题,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

四、总结全课 质疑解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会选择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也可以找老师一起探讨。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综合练习、复习课 第3篇

整堂课的大概流程就是这样。尽管本节课上下来相对流畅,但不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抓住了重点但没有突出重点。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这个最好要板书出来。如:224÷2=112(本)112÷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最好要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第二:形式单一。

这里我所说的形式单一包括两个方面:一.说理方式的单一。说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当我问做对的同学举手的时候,90%以上的学生都举手了,但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不爱说理。那么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板演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练习形式的单一。我就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板演,最后说理,比较模式化。可以换种形式来完成练习,如口答的形式。再者就是在说理的时候,不一定要根据算式说出先算的是什么,还可以教师先规定先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列出式子。

第三:我的一些“通病”。

之所以说是我的“通病”,是因为都是些我比较容易犯的问题,跟我的教学经验有关,跟我的对教材还不是吃得很透有关。

1.时间的把握。

前面的复习铺垫时间显得稍长,应该控制在五分钟以内,那么全班的读题可能可以略去,只要学生看题解答就可以了。既然前面已经超时,那么要调配好下面的时间。正因为没有做好这一点,同学们的练习时间就短了,也许就没有达到巩固的效果。

2.让学生说多一点。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疙疙瘩瘩的时候,我总是怕他说不出或者说不好,于是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总是急着去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等几秒钟的时间。

3.利用好课堂生成。

本节课有三处生成的地方,我都没有处理的很好,显得有些生硬和牵强。一处是当我问“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假如有4个书架……我没有等他说完便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是……”这里我不应该直接否定他,可以说“我们看图上是4个书架吗”可能这样处理会好一点。二处是当我们算出例题的结果是28本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跟我说:书架上明明只有25本书。这使我有点措手不及、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的引导不当,使他注意别的地方去。三处是一道关于吃药片的练习题,用共150片去除以每日3算出来的结果的单位是什么有点争议,我本应该马上收拢告诉大家这样做是讲不同道理的,所以我们一般不用这种方法来做,可是我还是问了下去,于是各种答案都有,造成不必要的争议。

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第4篇

1.以旧引新。

课始我让学生口算,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连加、加减、连减、乘加、乘减的题目,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这样的练习学生是熟悉的,学生也能很快地完成。然后组织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体会运算顺序。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读法和运算顺序与加减法差不多,所以复习时安排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读法、计算方法有助于学习新知。

2.比较领悟。

在学生发现连乘、连除与乘除混合这些算式的不同点后,又追问:你发现这些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也许学生没有领会我这一问题的意思,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位,于是让学生分别说说这些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经这么一点拔,立即明白也能体会到它们的运算顺序的相同点——从左往右进行运算。

用连除解决问题课后的教学反思 第5篇

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特性,我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要求出这个问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然后让会做题的同学来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渐渐地,经过几个题的练习。有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特点,学会了解决连除应用题的方法。有一半学生能够流利地说清楚每个算式的意思。应该说完成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任务,可是,这么上是不是最利于学生数学发展的上法呢,学生的数学思考、逻辑思维能力是不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呢?

为此,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打破以往常规,而是联系实际以三年级准备组建数学活动小组这一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方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充分采撷这些信息,并重新加以选择构建、归纳、处理、抽象出具有典型性与应用性的连除应用题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迫切希望了解的,更是探究本课应用题的起点。这种内驱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在冷静的思考与激烈的碰撞中,随着这些源于生活、源于学生的问题一一解决,知识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而后,我把例题作为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

上一篇:关于创新反腐败机制的几点看法下一篇:关于母亲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