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开放

2024-07-10

关于课堂教学开放(精选6篇)

关于课堂教学开放 第1篇

开放语文课堂 探求文章内涵

--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它需要双方都敞开自己,倾注进全部的生命意识,以最终达到交融与同构。所以开放性是成功阅读的主要特征。如何追求作品主体与阅读主体的相互开放,正是我们阅读教学思考的切入点。

一、在生命体验中,寻求作者与读者情感的开放,建构学生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敏锐的语感能力

阅读活动不是读者冷眼旁观式时单一方面解释,而是读者与作者的双向运动,因此,它谋求作者与读者这两个主体世界的遇合与沟通。而潜在于作品之中的作家,总是以言语的形式存在的,相对处于静止的状态。因此,只有当相对活跃的阅读主体“披文入情”、敞开情怀时,作品才渐次为其开放,他才能进入作品的深层世界,获得深层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第一步要做的是寻求作者与读者这两个主体的情感世界的开放,成功的阅读只能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点上。

如教《孔乙已》一课,我们如果只是理性地归纳总结孔乙已的某几个特点,或教条地讲析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甚至居高临下地就作品呈现的表象世界对孔乙已进行批评和指责,我们与作品(作家)之间其实还处在隔膜封闭状态。只有当我们以审美体验的方式,去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孔乙已的形象,才能加深作品深刻意蕴的理解。读懂对孔乙已前后两次肖像对比描写,使读者看清孔乙已走向死亡边缘的正是那吃人的黑暗社会使然。孔乙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笑料,就连小孩除了因孔乙已给他们茴香豆都不愿靠近他,正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孔乙已虽是一个读书人,但人们均不知道他真实名姓,这也足以说明孔乙已是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没有他,人们也这么过。”这些描写和记述,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孔乙已的同情、对当时社会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的愤然批判。对孔乙已之所以成为孔乙已,也正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因此,读孔乙已者深入作品才能真正体味出作品的美学意蕴,明白作者对孔乙已哀其不幸,又怒其不急的情怀。在这产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悲悯、同情、愤怒等生命意识被激活了,他们走进了作品中,走进了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并与先生对话交流,这样的阅读才进入了境界。

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一是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领略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孔乙已》中写掌柜和顾客的对话,侧面交代了孔乙已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一方面暴露了说话人对这一不幸的无比冷漠;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丁举人的凶狠毒辣,一个沿科举阶梯扑上去的丁举人任意毒打爬不上去的孔乙已,这事实本身就揭露了科学制度的罪恶。这样,在体验到作品表现出来的醇厚情愫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二是要设置情境,引发联想和想像,体会意境。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古典诗歌名句,就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各个散在的看似不相联系的具象构成一个画面,同时,去品味由这画面与作者特定情感构成的艺术境界,领略到汉语言具象组合的特殊魅力及文化色彩;三是要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调节审美时空距离,让学生贴近作品。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如果不向学生讲清时代背景,学生就无法体验作者的美好理想。

从以上分析可见,“当审美主体用自己那颗在体验中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那些文字、那些画面、那些音符,使他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感和灵肉的载体,诞生出新的审美意象,这时,主体的能动性,已经超越单纯欣赏客体和对客体进行再创的境界而投入对主体自身审美心理结构(情感、意志、趣味、生命感)重新吐纳的境界”。①在开放性的阅读体验中,学生不仅经历了激情的洗礼,充实了精神内涵,提高了审美趣味,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更深切地把握了言语的意味,增强了语感的敏锐性。

二、运用“心理图式”理论,在个性化的阐释中,建构丰富的、立体的作品意义及学生自由创造的意识与能力

意味隽永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热量与作家热烈拥抱,并同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这是因为:文学描写性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使作品带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或“未定点”,作品的“召唤结构”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②正是作品本身的“潜在性”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

在个性化体验中,阅读主体的“心理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图式”即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现代学心理学家鲁默哈特认为,心理图式是认知的建筑材料,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在阅读这个动态过程中,“随着阅读内容的某一刺激,阅读主体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启动一个相应的阅读心理图式”(曹明海语),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准备状态。正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图式”不同,他对作品的体验和解释也会有所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这一点,教学中,教师要用慧眼独具地发现作品特有的“空白”及“未定点”,并引发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联接,阐发深意。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两次写到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的蹒跚的背影,教师要引发学生启动相关的“图式”,领会其平凡之中的深长意味。这样,讨论中就会有各具个性的阐释:突出父亲背影留给我记忆的深刻;写父亲背影的朴素;与铺在座位上的紫毛大衣对比,写父亲背影的仁慈厚爱;侧写父亲老境的颓唐,渲染伤感气氛……当学生们用富有个性化的体验解读着作品时,父亲的背影便丰满明晰起来,这样《背影》就不再是一篇普通的课文,而是镌刻在他们心中的一尊雕像,它必然会随时出现在某一时刻,以其朴素的力量陪伴他们的人生旅程。

要使阅读教学个性化,就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就不能靠一本教案“打天下”。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僵滞不变的思维不知会扼杀多少个性化的灵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刚刚萌芽的思维新苗,不失时机地艺术地加以培养引导,并主动热情地参与到讨论中去,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这样的教学才呈现出开放的理想的境界。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作品的“未定点”及“空白”具体化,它丰富、开拓了作品的“原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蕴含着生命意义的阐释或发现。在这种创新的阐释中,学生欣喜地看到了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获得身心的愉悦。同时,与此相适应的民主开放的教学生态环境及评价态度,又为学生人格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而发展性格和智慧,激发创造潜能,鼓励独立思考和自由的创造性表达,正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

三、致力于理性开掘,在作品意义的历时性的渐次开放的运动状态中,建构学生辩证唯物的观点与艺术的品鉴能力

在以上两部分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在阅读活动中,作品的意义如何在读者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理解中不断开放、建构的状况。但是,我们如果将其置于历史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即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永远不会静止和终结。这是因为:“实际上文学是一种精神性保存和流传的功能,而且,它因此就把隐匿的历史带到了每一现时之中。”任何作品都是作家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生活的艺术的反映,作品的原意是建筑在特定时代的局限之上的。而任何读者则以特定的“视界”去理解并阐释作品的意义。因此,“对一本文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加达默尔语)。既然作品的意义是个开放的实体,它总是在历史的动态中不断建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承担着这样的使命:

一是要有自己的艺术识见和勇气,不拘囿于一切固定的陈旧的解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为学生示范;二是要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品鉴作品的能力,在构建作品意义的同时,建构学生辩证唯物的观点与创新胆识。

那么,在实践中具体应怎样操作呢?应用“期待视野”理论,引发学生对复杂人物、复杂的主题意蕴探究的兴趣。如《陌上桑》细加研究,可以说,有多种蕴义,从作者的角度,显然是对统治者好色的批判,从耕者和行人角度,则又可看成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从使君角度上来看,追求美,也不是错误。让学生思维发散,便可表达出色彩各异的见解。

三是要启发学生从文章的象征意蕴和文体的营构艺术的角度,对作品的主题意味作深层的探究。在作品中,作家的情感总是通过“想什么”和“怎样想”来实现的,“但文艺创作既是以艺术形象作为载体来交流情感,所以它的‘想什么’和‘怎样想’也就具体表现在 形象化的思考之中,主要也就是在自觉的表象运动中进行了什么样的表象分解与综合,从而使表象运动的成果带上情感的色彩”莫泊桑的《项链》普遍的解释是作者对玛蒂尔德虚心的辛辣讽刺。但是,仔细推测情节是这样发展而不是那样发展以及玛蒂尔德美貌的毁损与假项链的内在联系后,胸们会发现项链的象征意义及文旨的更深层意义。

由于作品意义的无限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在动态的历史发展中去发掘、丰富它的意蕴。这样,一方面可以阐释出新的意义,超越作品的“原意”;一方面,又可以用时代文化的情流,冲刷蒙在作品表层的伪饰,从而,更接近作品的“真义”,赋予作品以生命的活力。同时,在对作品阐发、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因此,在建构开拓作品意义的同时,也建构了学生本身的探究精神及诸方面心理素质。

[开放语文课堂 探求文章内涵--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开放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探索

一、使用开放式教学法的相应途径

1.课堂中提倡开放与自由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推动课堂教学的保证,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能够帮助学生从严肃的课堂氛围中解脱出来,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愿意去自主思考,主动探究,使得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会一直保持下去,这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能够推动教学过程的进行。要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哪怕答错也不应该去批评,而是应该去鼓励学生。

2.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站在讲台上,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方式,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适应当下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要求,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这样学生的潜力才会得到充分发掘,他们也会意识到自身的能力有多大。数学的学习需要发散性的思维,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才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数学思维。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能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帮助开放式教学法的实施。

二、实施开放式教学法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

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支配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习兴趣才会得到激发,会更加愿意去自主思考,将被动接受知识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会得到很大提升。课堂模式的改变,保证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也会因此得到很大提升。

2.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给学生很多的限制,导致课堂氛围变得很严肃,学生也会因此不愿意融入课堂学习中来,学生会在拘束中忽视自己主动学习能力的发挥,思维的跳跃和理性的思考也会失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应该对他们进行约束,而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帮助他们培养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使教学效率得到充分提升。比如,笔者教学生解应用题时,我在课堂中只会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剩下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学会解应用题的思路,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解题步骤,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我会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3.倡导合作学习

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既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也不是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它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彼此合作、配合才能使课堂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4.重视过程,轻视结果

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结果,即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前后对比,注重学生是否有进步。成绩分数只是学生一个小小阶段的体现,并不能通过一次考试就去判断学生的好坏。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是否得到了本质上的提升,比如思维能力、运算技巧等。

5.知识的实用性

教师应该把知识的灵活运用作为教学目标。人才的选拔要求非常重视人才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乔宇宁 单位:河北省冀州市周村学区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林雅嵘.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6):163.

[2]黄宁海.基于小学高年段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8):118.

关于课堂教学开放 第3篇

1. 开放教学思想,鼓励创新思维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思想要开放,心中要装着学生,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着想,把视角切入到学生的人格塑造与人生价值的取向上,以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来面对教育,面对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学生。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敢问、善问。课堂组织教学应以激发问的兴趣、教给问的方法、培养问的意识、开掘问的潜能为主线,要开创学生满堂问,师生满堂议、满堂辩,思维满堂新的开放模式。

2. 开放教学内容,回归社会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它更多地来源于学生生活。语文教学必须冲破传统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圈子,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可通过表述或图片等实物把自然、社会中的人文性内容引入课堂,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语文。

根据教学所需,可扩大学习场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田野、工厂、农村,走进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去观察、去实践。可以把语文课堂设在书店,让学生获取更多使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带着学生走向市场,让学生去购买或推销某一样物品,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把课堂搬进法庭,让学生真切感受控辩双方的唇枪舌剑;可以带着学生去做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环境保护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例:教学《放风筝》一文,在学生了解了放风筝的过程后,我大胆创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放风筝的乐趣。看着天空五彩缤纷的风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异常兴奋。此时再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描述风筝在空中的美丽形象,效果可想而知。

3. 开放阅读教学过程,强化个性解读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同时要求教师少一点理性化分析,少一点无谓的文字游戏,以重点精读带动全文浏览;多一点熏陶,多给学生一点揣摩、感悟的机会,着力于阅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表情朗读、联想、想象、表达、表演等表现课文情境,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感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定期地举办阅读交流、诗文背诵,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激发阅读的积极性,拓宽阅读的层面。

例:《月光曲》一文中,听了贝多芬的曲子,盲姑娘激动地问道:“……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吗?”可“贝多芬没有回答”。此处就可设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提示学生从人品性格、心理感受、特定氛围、触发灵感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此类发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新颖、独特见解的呈现。但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多元的个性化解读,并非放任或者迁就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应当通过评价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看法。

4. 开放教学结构,鼓励自我生成

从结构设计上说,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多尔强调教学计划应是多元的、变通的、具有生产性的,新型的教学规范应该具备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谨性,必须考虑结构的纵向、横向组合,不能脱离课文。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不科学、不规范,表述中行为指向不明确;二是对教案的管理越来越走向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教师在这种详尽、死板的统一模式的管理下,开放的教学结构受到压制,丧失了自我生成的活力,难以形成独特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5. 开放教学方法,尊重自主实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之间都是相互开放的,我们要兼收并蓄各种教学方法之长,善于因时、因生、因情地运用教学方法,为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服务。语文教学是充满情趣、充满活力的,教学也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要将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引进课堂,更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们的智能和才干出自他们的手指头。形象地说,发源于手指头的细小溪流,不断补充着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开放式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可采用涂涂、画画、演演、唱唱、动动等形式深化教学内容,培养自主实践的创造力。

例:教学《这儿真好》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设疑激趣:“一年,两年,过去了,此时的荒岛怎样了呢?”学生选用准备好的各种图片在荒岛背景图上进行认真创作,张贴作品,学生共评。一张空白的荒岛图,被学生们贴上树,画上草,长上花,砌上房,就像是小动物的家。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了形象的画面,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欣赏,将语文学习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实践。

6. 开放课程资源,注重学科融合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文字是载体,教材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或含着科学启蒙的因素,这使语文和思品、自然、社会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又使语文和音乐、美术息息相通。传统的课堂教学割裂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人为地制造了分科教学。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

另外,我们还可充分利用各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闻历史、中外名著、标语、招牌等鲜活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总之,只有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拓广阔视野,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保证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勇当新课改的弄潮儿,在开放式教学的天地中走出一条自己的成功之路。

摘要:开放式语文教学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源泉,我们必须实行全方位的教学开放。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开放教学,本文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于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式 教学

相对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开放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的机会。开放式初中数学教学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路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开展思维活动,展示其独到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问题的分层次解答中各尽所能地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开放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多,有利于互相了解,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相处得更加愉快,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一、加强开放题的训练,开放学生思维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一种开放式的思维至关重要。加强开放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开放思维的重要手段。数学中,很多题目的解法都不是唯一的,而且很多答案给出的方法只有一种,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的办法远远不止一种,更何况是对于开放题,开放题目的答案本身就不固定,在设问的方式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平台的数学题,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多动脑筋,经常性地锻炼,开放式的思维也会慢慢养成。数学的学习本身就不只是单纯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生活中不能学到的知识,对于自己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上,定期地出一些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解答,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指明不同的思考方向,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会不一样,想出的解答方法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学生之间互相探讨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从同学的身上学到很多自己所缺少的东西,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开放题的设置,不但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扩展,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开放题中,条件开放、结论开放、策略开放、问的问题也开放,更能体现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并为其创造好条件,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开放题答案多样性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其对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而言,更能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提倡师生的平等互动,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起到一种桥梁枢纽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然后不断努力,这样才能学得更好。在开放式教学中,对这一点也极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经常性地进行互动,多交流、多沟通,除了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问题也可以作为交流的对象。培养学生与教师的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的各方面表现,摒弃传统的“师道为尊”的观念,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也不摆架子,在学生心中树立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形象,这样学生也才会主动地和教师多接触、交流。

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可以定期地在班上举行一些活动,比如,相关的数学竞赛、数学趣味知识竞答等小活动,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活动中,不仅学生参加,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尽可能多地创作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这样教师也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具有针对性,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需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安慰和鼓励,给他们指明学习的方向。这也正是开放式教学带来的好处,它为师生之间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这样好的一个教学环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培养了师生之间良好的师生情谊。

三、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有着关键性的意义。教学方法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听课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教学中的教学要求也都一直在变,进行开放式教学也是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其中,改变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采用探究式教学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时时以这个为目标,进行一种探究式的教学,也是促进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自己先做好表率,带领学生思考、研究问题,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不断地带领学生找寻能力、总结能力、探究能力、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各方面能力,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了,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二)运用变式教学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问题。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转换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必须作为主动探究的榜样,自主承担教学思维的任务和改进教育方式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方法。

实现开放式的教学,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的来说,要想开展开放式教学,首先要从学生的开放思维培养说起,接着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并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运龙.提高数学教学开放度的探索和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11).

[2]白改平,韩龙淑.专家型—熟手型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个案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4).

[3]何龙泉.开发数学开放题培养创造性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2001(3).

关于课堂教学开放 第5篇

语文组 李昌格

开放式教学做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给了我们全新的启示。它要求我们的传统教学从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上做出大的变革。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养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

开放式教学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包括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一、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原因

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语文。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社会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如今,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社会迈入了多元化、信息化时代,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我们的语文教学若还囿于课堂内的四十分钟,囿于课本本身,将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语文教学不仅在于适应当前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未来设计和奠基。语文教学要着力于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终身发展服务。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努力创设和扩大“最近发展区”。而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瞄准的是试卷的题目,教学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搞题海战术,这样培养的学生虽然能应付考试,但缺少可持续发展性,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语文学习的特有规律决定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环境熏陶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逐步提高的。这就需要通过多种开放途径,多种开放形式,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积淀、逐渐提高。实行开放性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强调和突出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开发;其次教学设计要灵活多样;最后要求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化、民主化、多边化和生活化的自由空间,使学生具有一个展现自己个性的宽松氛围。学生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张扬个性,在更广阔的领域,主动地探究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语言,充分地发展语文能力。

二、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方法

开放性教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知识的开放;情感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评价的开放。

1、知识的开放

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教和学生的学习不应是照本宣科,甚至仅限于考试的内容,应尽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

(1)首先,对教材中的实习作业和“读一读、想一想”等探索性的问题,不要认为这些内容不要求,不考试,就敷衍了事,甚至就根本不教学,这显然与编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相违背。相反,应开放地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其次,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要深刻挖掘教材潜在的各种知识,现行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作品中往往会留下较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主动想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想象,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不仅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还培养了创造能力。

(2)拓展文本教语文。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对低中年级学生让学生,教师广泛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科普作品等,让学生们从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高年级就要广泛介绍情节曲折的小说、传记作品、科普作品等等,推荐的书目面要宽,量要大,让学生有广泛的自主选择的余地。

(3)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程本身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一是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可用以语文学习的语言材料。一般来说,语文书上的语言以文学语言居多,具体、生动,而数学、科学等学科的书面语言则概括、简练,这样的语言形式和表达风格同样也是学生需要的。我们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科大胆发言,自觉吸收、运用其中的语言。二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如录音、录像、幻灯、电视、电脑等。特别要提到的是网络,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图片,可供学生阅读书籍数量空前,读物的内容又异彩纷呈,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

2、情感的开放

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情感性。人的任何行为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其一生都有伴随着情感。积极的情感总是给人以良性的发展,而消极的情感阻碍人的发展水平的质量。由此可见情感对人的重要性。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影响。而以往的教育常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课堂是从事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一切都为着知识而存在,教师为传授知识而活着,学生为接受知识而存在,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的现状主宰了整个课堂,课堂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教师与学生“买卖”知识的“交易所”,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精神世界与人格风貌一定的萎缩。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郑重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3、组织形式的开放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要素共同架构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是自我身心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更是客观世界积极的探索者与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空间应更自由、更开放,便于师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交往。

三、对开放性教学后的担忧。

传统型的课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和控制的,教师是知识和身份上的权威,课堂秩序容易控制。但新型课堂秩序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着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这一“动”一“静”之间的“度”如何把握,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毕竟学生们还都是未成年人,在注意力方面和自制力方面还不够完善,完全给他们以课上的自主会不会造成课堂的混乱?会不会使课堂易放难收?

还有一点,开放性教学一开始实施的时候学生们的兴趣肯定是十分浓厚的,但天长日久,假以时日,学生们的兴趣能长久地保持吗?如果不能,那个时候课堂的效率会不会大打折扣?

关于课堂教学开放 第6篇

“开放性教学活动”是指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选择设计具有开放性、层次性、挑战性的活动内容、活动材料,通过开放式的活动组织,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发现、学习和探索,通过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实现幼儿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开放性具体体现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等方面。多年来,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力求通过开放性的活动设计与组织,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幼儿的自我学习、大胆探索、创意表现和自主发展提供最广阔的空间,让每个幼儿都能从主动的活动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与满足,让每个幼儿真正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

一、构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需确立开放性的活动设计,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投放多样化的活动材料,打造开放性的活动时空,实行激励性的多元评价等。

1.确立开放性的活动设计

备课过程中,我一直注重对原有教材内容的重新审视、分析、思考与把握,力求突破原有活动设计的局限,多方挖掘、利用活动内容所蕴含的多元教育价值,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拓展与架构,形成开放性的活动设计,营造开放的学习与发展空间,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观察、思考、想象、探究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比如在大班语言活动《小猴的出租车》中,教材中选用的童话故事《小猴的出租车》以小猴奇怪多变的出租车为主线,叙述了小猴帮助一个又一个乘客解决难题顺利乘车的情景。故事情节新颖有趣,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但教学中如果仅是围绕故事内容进行教学,只能被动地让幼儿了解小猴的做法,无法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幼儿获取更多的发展。那么,如何突破原有活动设计,给幼儿营造更多的思考、想象和创编契机呢?反复酝酿后,我决定突破原有故事情节,从中选取了几位特殊乘客—长脖子的长颈鹿、笨重的大象、滑溜溜的蛋宝宝、水生的金鱼等作为创编对象,通过夸大乘客的特殊性,突出乘车过程中的矛盾,轻而易举地调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自然、巧妙地埋下了创编的伏笔。活动以“这几位特殊乘客乘坐小猴的出租车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能帮助小猴想办法解决这些乘客的乘车问题吗?→“完整编构故事”为主线,将思考、讨论、讲述、创编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放给幼儿,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地想办法解决几位特殊乘客的乘车问题并尝试自主编构故事,开放性的活动设计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讲述能力的充分发展。

2.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活动中,通过创设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设计不同梯度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以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在自主性活动过程中获取多方面能力的协同发展。例如,中班语言活动“小喜鹊说得对”,故事中小熊三次帮助妈妈做事情的情节具有较强的生活性,蕴含着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故事欣赏前我首先出示故事挂图,引导幼儿围绕三个问题:①熊妈妈让小熊帮忙浇水,可桶上有个洞,小熊应该怎么办?②小熊到地里帮妈妈收玉米棒,应该怎样做呢?③小熊帮妈妈到山下运木柴需要哪些工具呢?展开充分的讨论,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和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行办法,从中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投放多样化的活动材料。

教学活动中,在活动材料的选择、设计和利用上力求具有开放性、多变性、探究性和操作性。要求材料本身可变化、可重组、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玩法,便于幼儿通过亲身的观察、探索、操作练习等获取真实的、具体的活动经验,能为幼儿进行创造性探索与表现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撑。例如,在“沙袋变变变”系列活动中,我园老师们利用旧牛仔裤等材料制作的“多变沙袋”,外观像个大拳击袋可以进行散打练习,增强臂力和腿部力量;打开大沙袋拉链可变出大豆子,玩“背豆子”游戏,练习负重四肢着地屈膝爬;打开豆子拉链又可变出小沙包、小布球,可与辫子、彩杯等物品组合玩“踢毽子”、“抛接沙包”等游戏,同时小布球还可以相互拼接为长长的“毛毛虫”,供幼儿拖拉追逐,发展躲闪及奔跑能力。蕴含着无穷变化的自制沙袋在花样繁多的变化中不断地给幼儿带来新奇与惊喜,有效地引领幼儿持续不断地投入新的探索活动。

同时,活动中关注不同需求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中班综合活动“春天的朋友” 考虑结合不同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能力水平,在诗歌仿编后设计安排了多样化的小组活动:“绘画—春天的朋友”、“头饰制作—春天里的小动物”、“表演—春天的朋友”等,提供卡纸、纸质拎袋、彩纸等多种材料,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呈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活动成效。

4.打造开放式的活动时空。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避免过多的控制和干预,以开放的、低结构的个体活动、小组活动以及自选活动形式,保证幼儿有自主选择和自主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将探索思考的时间、空间,充分地交给幼儿,真正让幼儿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例如大班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影子”中,提供投影机、手电筒以及各种自制的动物头像、手偶玩具等,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感受光影之间的关系与变化,整个探索过程开放、自由,确保幼儿有充分的活动自主权。

5.推行激励性的多元评价。

承认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肯定、鼓励、支持、接纳每个幼儿的独特表现和发展状态,力求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从积极性的评价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满足,从而有效地促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促进他们以积极的发展态势不断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比如,美术活动后我一般会展示所有幼儿的作品,鼓励大家互相欣赏,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并简单讲述理由,对于有争议的作品会先请小作者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学会听取别人的想法,学会尊重别人的作品,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

二、创设支持性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非常关注支持性教育环境的创设与打造,充分发掘、利用环境的教育价值。

1.打造开放、互动的主题环境。重视环境的教育功能。在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依据当前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点,围绕主题活动实施进程,师生共同经营、创设主题环境。从内容呈现、材料选用、布局搭配到保持更换等环节,充分尊重、听取幼儿的想法和意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调查结果、探索发现、创作作品等活动资料用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方式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表现出来,布置形成开放、生动的主题环境。通过师生间的合作构建、交流展示等,实现教师、幼儿、课程、环境之间的交相互动,使环境的建构过程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最大化地彰显环境的教育价值。

2.营造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

《纲要》中非常重视安全、愉快、宽松活动氛围的营造,要求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他人交谈„„”,“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民主的、宽松的、温暖的、富有支持性的活动环境,充分尊重幼儿,以支持、肯定、接纳、鼓励的态度,给幼儿以信心和支持,让幼儿始终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充分地释放、表现和发展自己;同时,通过营造宽松、温暖的活动氛围,为教学中良好师幼互动的发起与展开,创造良好的前提与条件。

三、重视活动过程的真实性、自主性和有效性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强调儿童从实际活动中学习,提出教学过程应安排真实的活动情景,让儿童有真正活动的机会,使儿童在自身的活动中去真正地学习。皮亚杰也倡导要让“儿童主动自发地学习”,要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外部环境不断发生相互作用,引发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从而积极地建构知识经验,实现自主学习与发展。

教学中,我一直追求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简单、真实和有效,尝试从幼儿的真实生活入手,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因素,或巧妙地在幼儿生活情景之中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幼儿在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直接、鲜活的操作经验,感受、体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操作、活动过程中学会学习,获取主动发展。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幼儿对周围世界有一定的自我认识,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已经初步具备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巧妙地挖掘、利用幼儿身边蕴含的科学现象、数学问题、生活事件等,创设与幼儿真实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情境,寓教育于幼儿的真实活动之中,引导幼儿感受、体验运用相关知识经验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跳跳豆”中,我们选取了当时生活中孩子们中流行的一种类似药用胶囊的小玩具(胶囊壳内装有一粒小铁珠,放在手心动一动,会不停地翻跟头),引导幼儿大胆探索跳跳豆会跳的秘密。在大班数学活动“快乐统计”中,我们将参加活动的幼儿作为统计对象,鼓励幼儿尝试利用分类计数的方法找出同伴的不同特征并按照不同的特征标记(男孩女孩、戴帽子的、穿裙子的、穿凉鞋的)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学习活动围绕幼儿的真实生活场景展开和发生,每个幼儿既是学习者又是统计对象,这让整个活动过程成为一种主体体验性学习活动,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2.让每一个幼儿“真做”。

皮亚杰认为“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动作和活动”。幼儿最好的学习状态是当他们与人、材料、事件和想法做直接互动的时候。要想实现幼儿的主动发展,就必须让幼儿真正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之中来。

活动前,我们一般会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前期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感知、体验、信息搜集等多种活动,多途径地帮助幼儿积累相关活动经验,做好经验贮备;活动中,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探索支持,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鼓励、支持每个幼儿和教师、同伴一起主动地去观察、去操作、去验证、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真正让幼儿投入学习过程,进行自主学习。如在组织中班科学活动“猫头鹰”时,我们提前要求幼儿回家上网搜集、记录关于猫头鹰的生活习性,活动中先出示大的图示记录表,组织幼儿围绕(1)猫头鹰为什么叫猫头鹰?(2)猫头鹰生活在哪里?(3)猫头鹰有什么本领?(4)你们知道猫头鹰哪些有趣的事情?几个问题展开了充分的介绍、讨论和记录,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逐一讨论、解决相关问题。猫头鹰是幼儿较为熟悉的动物,通过前期信息搜集,多数幼儿对猫头鹰的一般生活习性已经有了较好的了解,讨论中每人都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讨论介绍活动进行得踊跃、热烈。接下来,教师再围绕一些大家都不太了解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观察和补充介绍,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猫头鹰的其它生活习性。幼儿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会有较强的探究欲望,这时多数幼儿会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去投入活动,主动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

3.引导每一个幼儿 “会学”。要想实现幼儿的自主性学习,就必须引导幼儿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会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从中发现并掌握简单的学习技巧,体验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幼儿从小学会学习。

在大班数学活动“快乐统计”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小组合作统计环节,要求每组四个小朋友想办法合理分工,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统计出筐内每种玩具的数量,在统计表中画出相应的玩具标记并记录其数量。在此过程中,小组四人如何分工、协调,如何计数(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数、还是五个五个的数),如何做标记,如何记录,如何汇报等都暗含学问和方法,为幼儿学会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第一次统计过程中第四小组在其它三组都完成统计任务时仅统计出一种玩具的数量,介绍中一名幼儿道出了其中原委:原来小组统计时一个小朋友硬是护着玩具不让其他小伙伴插手,导致本组没有按时完成任务。那么,怎样又快又好地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统计任务呢?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这名幼儿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大家的帮助下该小组重新进行了协商和分工,在第二次统计中较好地合作完成了统计任务。从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真实地看到了孩子们在与同伴的协调、磨合中逐步地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接纳,学会了合作。

4.让每一个幼儿获取“真”发展。

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生活中每个幼儿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知识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心理发展的潜能也各不相同,都有自己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前我总是很细致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幼儿的实时状态,准确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活动需求,及时抓住有价值的教育因素,生发出新的教育契机,运用“引导性互动”、“支持性互动”、“合作性互动”等开放性互动方式,支持孩子的自主性学习,通过提供孩子可能的和敏感的协助,促进孩子的象征及策略思考,并在孩子能力增加时,让他负起更多的学习责任,促使每个幼儿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露。

①追问质疑策略——不断引发新的探索。()

探索过程中,对积极投入活动并已经有所发现的幼儿,我会适时地运用一些启发式、开放式的问题,如:你是怎样玩的?试试看还可以怎样玩呢,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玩法?等等,激励幼儿积极地进行再思考,主动去寻求多种玩法、尝试多样做法,不断激活幼儿的思维和再探索的欲望,促使幼儿大胆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办法,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各种能力在主动、持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②鼓励支持策略——鹰架幼儿主动学习。()

对于较慢进入探索状态的幼儿,则采用亲切、温和、合作性的介入方式,通过一定的示范和引导,鼓励、支持幼儿大胆地投入活动,为幼儿的探索性学习提供适宜的支架。如:试试看,这样做你会发现什么?咱们一起来试试好吗?逐渐帮助这部分幼儿积累、丰富有价值的活动经验,引领他们慢慢地投入活动。

③分享介绍策略——整合提升活动经验。

《纲要》中指出要“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幼儿探索兴趣开始呈减弱状态时,适时地以“交流展示介绍”方式,为每个幼儿提供展示、表现自己的机会与条件,鼓励幼儿通过回想将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有价值、有创意的玩法、做法和发现,推荐、介绍给大家,丰富其他幼儿的活动经验,实现同伴间的互动式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展示介绍又可以增强介绍幼儿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再探索的欲望,为后面的深入探索做好铺垫。

④拓展迁移策略——推进探索不断深入。

活动中,适时地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增添新的、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任务,赋予活动更大的挑战性,有效地推进幼儿的探索行动,激励幼儿不断地超越自我,积极获取更多的发现。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跳跳豆”中,当幼儿拆开胶囊壳发现因为里面有个珠珠所以才会不停地跳动后,教师紧接着提供两种大小相同的塑料珠和小铁珠,抛出第二个探索问题:这两个小珠珠都能让跳跳豆跳起来吗,试试看你会发现什么?当幼儿探索出只有小铁珠能让跳跳豆跳起来时,教师又跟进性地抛出了第三个讨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小铁珠能让跳跳豆跳起来呢?有效地运用了拓展迁移策略,将幼儿的探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四、结束语

开放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充满教育智慧的动态过程。我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鼓励幼儿的发现性学习,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求,重视幼儿真实的学习与发展,致力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早期培养。同时,活动过程中注重温暖、支持性活动氛围的精心营造,追求师生间的平等和有效互动。倡导教师真正地做好幼儿学习探索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切实把握好“放”、“激”、“引”三方面的度。“放”就是把选择、探索、思考的时间、空间,充分地放给幼儿;“激”就是及时地对幼儿富有创意的想法、玩法、做法,给予赞许和肯定,激励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获取更多的发现和体验;“引”就是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帮助不同层次的幼儿突破自我,实现自身潜能的充分展露。总之,开放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构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创设富有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同时要关注活动过程的真实性、自主性和有效性,力求通过开放、自主的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协同发展。

1、方向性策略:要求教师在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中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所提问题既要能是教材的知识点,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利进行积极积累思维活动,从而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意图清楚,学生胸有成竹,整个课堂有的放矢。

2、科学性策略: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开放性问题设计,既要充分抓住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框架结构。又要提出的问题科学、正确、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3、层次性策略: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相互联系的子问题,同时不同的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时,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区别。如:概念理解分层次,例题的要求分层次,练习完成分层次。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生基础差一些的可以多辅垫一些,问题细一些,采用“小步走,往回看”的方式。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策略: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想学生所想,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和谐与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观察、分析、猜测、讨论等。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课堂提问非常关键。在课堂提问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适时。问题不仅要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把握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幼儿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使幼儿积极思维,敢于表达。这样既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2.提问要恰当。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高于幼儿的水平。根据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德“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幼儿“跳一跳,摘得到”。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幼儿的思考,那就等于没问,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难易适中,使幼儿跳一跳,能够摘得着。

3.提问要科学。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科学,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学习。

上一篇:酒店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下一篇:主题班会记录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