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问题解决

2024-06-16

问题与问题解决(精选8篇)

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1篇

“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的课程目标则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变化是基于怎样的考虑?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

课程标准怎么说

相同点:都强调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都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重要的不同点:解决问题强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而问题解决强调“四能”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前者提出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后者提出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为什么如此重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因为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波利亚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已然获得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问题解决是数学的核心。重视问题的解决是各国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改革的行动纲领,其数学课程标准把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列为达到的五个课程目标之一,在其分项中,“数学用于问题的解决”居于首位。

瑞典的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几个领域中的不同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中,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注意什么

从《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问题解决”的具体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解决”目标包含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数学化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与人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内涵。显而易见,这些指向三维目标中的“过程方法”目标的意识与能力,非但数学学科,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共通能力”。

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注意什么? 不能将“问题解决”窄化成了应用题

从《标准》对“问题解决”的阐述可以看出,“问题解决”较之“解应用题”是更加上位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向与意识与能力,而不是局限于下位的策略与方法上,也就是说二者实际上是一种包含关系。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数学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应用题在教材编排和教学实践中都存在明显的弊端,《标准》打破了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领域的格局,将之融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四个领域中。所以,教学时处处都可能成为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阵地。基于此,教师头脑中装着“问题解决”的目标,将之作为设计教学环节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也才可能在“持续的量变”中升华成“质变”。

提真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真正的数学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候一堂课学生在不断地回答问题,但经历的只是肢体上的活动而非思维深层次的活跃。个中原因,乃是老师用“暗含方法”的提问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殊不知,当我们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绕开可能的思考障碍时,也残酷剥夺了学生犯错误的权利,以及在失败中、在错误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所以,提有思考含量的问题,留置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

要注意将“过程与方法”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

“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从思路上看,有综合法、分析法、猜想与尝试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法等,从手段上看,有操作模拟法、画图法、列表法等,这些方法都内隐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内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因“缄默”,所以容易被人忽略,即使看出来了,也鲜有人将之与知识目标等同对待,想方设法地加以培养。要发展学生“问题解决”就需要给予过程性目标等于或高于知识目标的地位。

要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头一尾”的发展

这里的“一头”,是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一尾”是指探索过程中的评价与解决问题后对过程与方法的回顾与反思。史宁中教授曾深刻地指出,当前我们数学教育存在的一块短板:我们缺少的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重视“问题解决”过程的“一头一尾”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解决一定比例的“非常规”问题

现在的新教材虽然在问题的提出上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并力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总体来说,背景相对简单,其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也往往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做得更多的还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算法的活儿。基于这种情况,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增补一些具有挑战性、综合的、多元的、开放的“非常规问题”。

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2篇

舒 健

2012年第2期 ——政治建设

三环集团公司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省属大型制造企业,主要从事专用汽车、特种汽车、军用汽车、汽车零部件、数控锻压机床产品的制造及汽车和材料设备贸易。公司拥有21家全资、控股公司,设有基层党委17个,基层党支部156个,员工总数35050人。公司在2011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位列第282位,是“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优秀诚信企业”,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

三环集团公司是伴随着兼并重组而不断发展壮大的。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兼并重组了12家地方企业,针对重组企业多、思想问题多、实际困难多的“三多”情况,公司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本要求,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工作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公司的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公司销售收入由39亿元增长到141亿元,年均增幅29.1%;利税总额由1.9亿元增长到7.5亿元,年均增幅31.6%;资产总额由42亿元增长到135亿元,年均增幅26.3%。公司党委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领导班子被省委组织部和省国资委党委授予“全省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先进集体”。

一、针对重组企业的“包袱”问题,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维护企业和谐稳定 2004年底,在湖北汽车集团当代汽车公司股权在全国公开挂牌拍卖流拍的情况下,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公司接收了汽车集团所属8家困难企业和1.7万职工,承担了沉重的历史债务包袱和人员安置包袱。当时,一些企业停产多年,职工长期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积怨很深,思想上一时难以接受转变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现实,安置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超出常人想象。省委、省政府在改制浪潮中支持三环发展壮大,在国企脱困中让三环承担责任,既是对三环领导班子的充分信任,也是对三环的直接考验,我们决心,以勇于担当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好重组任务。

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职工安置工作中,耐心细致地宣传政策,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教育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一直坚守在第一线,靠前指挥,仔细研究政策,耐心宣讲政策,深入职工家庭了解职工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用真情赢得了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始终坚持有情操作、统筹兼顾。在制订职工安置方案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综合考虑职工、企业的承受力,按规定将安置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在职工安置工作中,保持政策的严肃性、连续性、稳定性,注意相关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考虑职工的实际困难,有情操作,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职工的关怀,就地解决问题,不将矛盾上交,没有因为作风粗暴引发职工上访,确保了企业稳定。

始终坚持直面难题、解决问题。经过重组进入公司的省属8家困难企业因历史债务包袱引发的法律纠纷接连不断,有的银行账户被查封,有的资产、土地被强制拍卖,企业生产经营不能正常开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公司领导班子迎难而上,以对国有资产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寻求各方面的支持,甚至不惜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请求债权人的理解和支持。在付出种种艰辛后,终于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了企业一系列的债务,最大限度减少了企业损失,基本化解了债务风险,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安全。

二、针对重组企业的“发展”问题,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发展是硬道理。公司重组的企业多数是停产、亏损企业。为了使这些企业恢复生产、扭亏为盈、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加强管理、加快改革、注入生产流动资金、化解债务包袱、加大技改力度、开拓产品市场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先后共投入资金20多亿元,使重组困难企业逐步实现了由“包袱”到“财富”的转变。

紧紧围绕发展抓改革教育,推进了企业股权改革。针对体制机制不活这一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我们及时组织以“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主题的中心组学习,深化对股权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及时组织专项调研活动,内找企业突出问题,外学同行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及时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营造改革改制的舆论氛围。按照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确定的“国有控股、经营层和业务骨干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制模式,率先在省属国有企业中实行了“二八”股权改革,将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用“金手铐”与企业紧密捆绑在一起。“二八”股改极大改变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导致的技术人才流失、职工精神懈怠的企业面貌,调动了经营者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制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盈利能力显著增强。锻造公司2006年底实施改制后,次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2100万元,同比增长4 9%和6 2%。

紧紧围绕发展抓创新教育,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针对原有的“三管三协调”模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通过“领导干部宣讲学、邀请专家辅导学、走出厂门向外学、典型案例分析学、紧跟形势引导学、拓宽思路务虚学”的“六学”方式,有效拓展领导干部的思维宽度和思想深度,增强了大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确立了“战略控股+财务控股”的全新管理模式,追求“产业发展和资本增值”的双重目标。制定了《三环集团公司管理准则》和八项主要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变“人治”为“法治”,既夯实了集团管理基础,也提升了集团的管控能力。

紧紧围绕发展抓形势教育,化解企业经营危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重组过后的三环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公司更是出现了成立以来的首次月度亏损,干部职工人心浮动。面对危机,公司主要领导深入基层宣传形势和政策,激励干部职工应对危机、化危为机。各企业采取召开会议、专题宣传等形式,向干部职工进行“五讲解”:讲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讲解党和国家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讲解三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讲解三环科学发展和转变方式的重要任务、讲解三环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步骤,凝聚了应对危机、共谋发展的共识,从而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干劲。经过干部职工的齐心努力,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首破百亿,利税总额同比增长63.82%,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重组的汽车电器厂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由年亏损1500万元到年盈利1200万元的巨变。

三、针对重组企业的“融合”问题,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提升企业的向心力

重组的企业分布在全省7个市,企业情况各不相同,干部职工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和文化背景都不一样。为了切实解决融合问题,形成发展合力,我们注重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建设三环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建设三环理念体系,凝聚思想共识促融合。大力践行 “心正力强、智由心生、成就客户、创想未来”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发展为大”的发展理念,“打造百年三环,建设一流国企”的目标理念,“思想上融入三环、行动上维护三环、实践中发展三环”的行为理念,“有情的领导、无情的制度、绝情的执行”的管理理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市场、像培育子女一样培育市场、像善待父母一样善待市场”的市场理念,“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的预算理念,公司上下形成了坚定信念、办好国企的责任共识,潜心谋事、用心干事的实干氛围,客户至上、共享共赢的服务意识,为公司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四个转型(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由“本土性企业”向“全球化企业”转型),在“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打造湖北工业“航空母舰”的发展目标,凝聚了共识,营造了良好氛围。

开展多种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促融合。积极组织开展以“比学习、创一流素质,比工作、创一流成绩,比作风、创一流形象,比团结、创一流团队,比服务、创一流水平,比贡献、创一流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人心思干、人心思进、人心思先、人心思优”的浓厚氛围。公司重奖创新人才,重奖有功之臣,拿出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技术创新团队、带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管理营销团队进行奖励。除每年开展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评选外,还组织开展“三环风云人物”、优秀共产党员“十面红旗”等大型评选表彰活动。近年,以“凝聚成就辉煌”为主题组织了公司十周年庆典、以“坚定信念跟党走”为主题举办了公司党建成果展、以“红动三环”为主题组织了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用重组之后各企业 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职工勇于创造的良好风貌来感染激励员工,有效地提升了企业职工的自豪感。

真心关爱职工切身利益,多办实事好事促融合。始终坚持“发展成果让职工共享”的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重组以来,职工收入年均增幅达16.5%,每年开展扶贫送温暖、“金秋助学”等活动,近年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320余个,走访慰问困难员工、困难党员、离退休员工2600多人次,发放困难补助860余万元。仅2011年,就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解决了重组困难企业7000多人的医保、计生奖等问题,切实做到了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也使重组企业的职工群众深切感受到集团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

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3篇

一、“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不再只注重结果, 而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在问题解决和探究中进行的,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事实上, 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和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是一样的, 他们先产生想要了解某事物的动机, 然后制定方案、收集资料、组织过程、最终分析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 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结论的弊病, 在能力教学中只注重形成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病, 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 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 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 并在反复的成功创新体验中, 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是针对中学学生进行的:一方面考虑中学学生思维的特点即抽象思维已成主导, 辩证逻辑形式化, 批判思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考虑中学数学的特点即高度抽象化、形式逻辑化、问题解决化。

数学教学是指向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发展式教学。一方面, 数学的内核是问题, 学生能力的内核是思维;另一方面, 问题又是思维的土壤, 由此数学并非“读而知之”, 而应“思而知之”。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数学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动态过程, 这个动态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 从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 一步步探索与发现数学新知识, 培养其数学能力的变化发展过程。

中国20世纪80年代起对“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引起广泛关注, 并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些教育实验研究, 借鉴和发展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 尽管很多数学教师认同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 但由于对“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在理论层次上的研究很不够, 特别是站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教材的陈旧及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 使“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并未在20世纪的中国数学课堂教学中找到应有的地位, 没有发挥它特殊的功能。而在当前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 “问题解决”与“探究学习”又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为此, 根据国际社会数学发展中提及的问题解决与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并遵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设计力图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问题”与“探究”相结合:在问题中进行探究学习, 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二、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问题解决”理论问题解决原是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要部

分, 20世纪50年代, 心理学家西蒙 (simon HA) 和纽威尔 (Newell A) 发现问题解决往往遵循下述过程:把问题分解成次要的问题, 再分解成新的次要问题, 直到这个问题有了解答, 就返回到上一层去。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把要考察的问题和已熟知的问题联系起来, 进行有效的感知顿悟, 使新知识在人脑中粗略形成, 教师应在学生己有的心理和智力水平的条件下, 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较快对问题有一个感知而进入顿悟的机会。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 (P·R·Halmo S) 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已形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2、“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

维果茨基提出的反映教学与发展内部联系的重要概念, 强调的是“现有发展水平”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与“潜在发展水平” (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 之间的差距。其实质在于, 学生在其发展的现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却能借助于教师的指导而学会解决。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利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教学要利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合理组织教学, 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上, 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 深度和教学的进度, 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我们又可将知识进行重新分类, 从知识的表现角度可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缄默知识, 明确知识是外显的, 可以言传或表达的, 但缄默知识是内隐的, 只可意会不可表达, 它具有情境性、环绕性、内隐性。

三、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1、课堂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是在研究教材客体和学生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师生的行为与意识和可能产生的各种效果进行思考预测, 设计规划教学行为、教学过程, 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想, 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 使猜想变为现实。数学本身的抽象需要教师努力构建适宜的问题, 创建引发学生思维的情境, 以激发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学本身应用的广泛性使教师完全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组织成各种具有可探究的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还应适当选择和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探索层次,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理想场所

在问题情境的创建过程中, 要实现教师的问题向学生的问题转化, 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进入学习的实质过程即学生学的过程, 问题情境为学生的乐学提供场所, 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3、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构建了“真问题”, 就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去征服、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形成一种探究欲望, 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 主体地位不断形成。这种符合学生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的深入探究, 使学习兴趣得到稳定性增强。

4、在解决问题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鼓舞

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4篇

现象之一:研讨角色错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课堂研讨的问题,理应是学生自己理解不了的疑难。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课例《百合花开》: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写“百合花开”的语段。

(2)学生朗读并赏析“百合花开”的语段。

(3)学生讨论百合花开过程中遭受到的困难和挫折。讨论结果:身处荒郊野外,环境恶劣;受到野草、蜂蝶、麻雀的嘲笑、讥讽、鄙夷。

(4)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别读出“嘲笑、讥讽、鄙夷”的味道。

(5)请学生展开联想,说说百合开花之后,还可能遭遇哪些困难和挫折。

课上到这里应该圆满结束了,可离下课还有两三分钟,教师灵机一动:“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十几只手举起来了,疑问还不少:“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极深沉的欢喜是什么?”“文章写野草、蜂蝶、麻雀对百合花的态度,仅仅是为了写花开的困难吗?”“面对无数欣赏的眼光,满山的百合为什么还要‘默默地,开花?”

下课铃声响了,疑问根本来不及解答。

课堂上,学生又是分角色朗读,又是赏析语言,又是合作探讨,又是展开联想,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是课堂的主体。但是,事实上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不过是配角而已。课堂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而不是学生发现的,这样的问题即便探究很深,角度很新,热闹是教师的,与学生无关。从课堂结尾学生的提问来看,学生读不好的、读不懂的,与教师的预设严重不一致,课堂只是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现象之二:研讨重点混淆

时下十分流行这样的课型。上课伊始,老师便真诚地询问学生预习课文后发现哪些问题,然后以学生的“问题”为资源组织教学。这当然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但在这类课堂上,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问题”本身。

在学《愚公移山》时,一位学生提问:“愚公如果不移山,还有哪些办法呢?”老师立刻表扬学生的独到眼光,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回答也“精彩纷呈”,有的说搬家,有的说发展生态旅游,有的说开辟新路。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而寓言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审美化的真实,不能用生活真实去考察,也不能用科学真实去验证。该提问的学生,明显把艺术真实当成了生活真实,远离了语文本味。

这两类课堂问题,要如何解决呢?笔者有一些拙见,陈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充分相信学生,不断提升自我

“精心设置课堂问题”,按照目标教学理论,这样的课是精致而有效的。但按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这样的课又存在严重的问题。也许,许多老师依然这么上课,并不是教学理念的落后,而是因为对学生和自己的双重不信任。首先,不相信学生。如果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他们就是沉默不语,课还怎么上下去?不如按照预设的教案去上,既省时又省心。其次,不相信自己。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觉得没面子,因而不喜欢那些“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这样处理。

1.教师要相信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相信学生。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人一生下来就睁开好奇的眼睛探索世界,学会语言表达后,心中更是有“十万个为什么”。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将还你无数惊喜。在教朱湘的《少年歌》时,笔者第一次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赏析,结果学生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所以,学生的潜能不可低估。

2.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学识

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在《两小儿辩日》中,就连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有“不能决”的时候,何况我们普通的语文教师。所以,被学生问住,不丢面子,也不失师道尊严。不过,这也提醒我们,学无止境,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而不是直接告知其答案。当被学生问住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球踢给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生相互触发,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往往就能把问题解决。在教朱湘的《少年歌》时,有学生问:“我们要翻一阕新声”,作者为什么不说“唱”一阕新声呢?这是笔者备课时根本没想过的。于是说:该同学目光太敏锐了,能在无疑处生疑。我们联系前后文讨论一下,“翻”为什么比“唱”更适合用在这里?经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达成共识:“唱”仅仅是对少年推翻旧时代创造新时代的豪情壮志的歌颂,而“翻”更强调将豪情壮志付诸行动,更能突出少年作为勇敢的实践者的形象。

没有了一相情愿的预设,每次走进课堂,你面对的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学生会提怎样的问题,你该如何机智地组织教学,又在何时相机点拨,一切都没有定数。课堂充满着丰富多彩的挑战,“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时空吧。当然,这对教师研究教材、组织教学、应对生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二、教给合适方法,质疑有的放矢

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学生面对某些课文难以发现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问”的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文章的关键之处提问

教师应教会学生对文章的关键处进行质疑,如对文章的题目、矛盾处、对比处、空白处、细节描写处、议论抒情处提问。如《桃花源记》有言“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有可能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不把他说的话写出来,这就是在空白处提问。

2.依文章的文体特征提问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提问;议论文,可以从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方面提问;记叙文,可以从人物形象、景物描写、情节设置等方面提问。

钱梦龙在金华上《故乡》一课前,就委托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当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钱老师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将“向学生提问的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提问的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有效筛选问题,整合形成梯度

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提问的方法,但因语文经验、生活阅历、认知结构等存在差异,提出的问题依然会五花八门、深浅不一。如若在课堂上对所有提问一一解答,既耗费大量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势必造成教学的凌乱与低效。因此,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学生小组合作筛选问题、解决问题,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合分类,形成小组的集中性“问题”,交给老师。然后,老师对各个小组的集中性“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分类,形成有梯度的问题,交付全班研讨。

为了便于操作,下面对这些方法稍加阐释。

1.筛选

筛选就是对问题进行过滤,删除那些非语文的问题。

2.整合

第一,对相似的、相关联的问题进行合并,如钱梦龙教《故乡》时,将“迅哥儿是不是鲁迅”、“有没有闰土这个人”两个问题整合成一个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是否等于现实中的人物?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点:小说人物的真实性。

第二,将肤浅的问题转换成有价值的问题,如钱梦龙教《故乡》时,将“什么鱼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转换成“闰土竟然还知道有两个脚的鱼,说明什么”,肤浅的问题摇身变成关乎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问题。

第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追问,提升问题的广度深度。如笔者上《故乡》一课时,学生问:杨二嫂与二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笔者追加一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文章的主旨。

3.分类

教师要对整合后的问题进行分类,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梯度。有梯度的问题,既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为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架设了桥梁,最终达到让学生能自己“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理想境界。

语文课堂研讨的问题应该也必须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获得解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才是生态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5篇

参加完短短的一天培训学习。让我印象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抱怨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但我们缺容易被这些所谓的“问题”所欺骗,那些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每个公司都会碰到的,那个只是现象。真正判断问题有两个要素:1,会增加额外成本的;2,会丧失你创造绩效机会的。

第一步:界定问题。问题点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格式:(何处)的(何物)(怎么了)。问题的描述需要简洁、明确、一语中的;同时最好以书面方式写出来!这样更加有利于问题分析!

第二步:找出真因。找原因有步骤有方法。对于销售部出现的问题,先组成团队,一个人分析问题可能是片面的。找方法有多重,我觉得鱼骨法最为行之有效:1,描述问题并将问题写在鱼头上;2,透过脑力激荡分析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3,将相同的问题分组,并区分主因及次因;3,在鱼身的主干骨上面画出大骨并写上主因;4,将同类别主因(大骨)下面画出小骨,写上相关的次因;5,初步拟定(主因)及(次因)后,可详细研究它们的类别,重新归类及调动位置;6,根据所列出的可能原因,归结出最可能的原因。

第三步:提出可行方案。这里可以运用一到两个方法来提出可行方案:头脑风暴法,双重颠倒法,创意问题解决法,水平思考法,名目团体法。

第四步:确认解决方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确认解决方案的时候不能凭主观做判断。可利用表格工具来确认解决方案。一个是评比法表格,二是理性系统表格法。

问题分析与解决 第6篇

课程背景:

职场达人想出色地完成工作,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若是没有掌握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方法,在阻碍工作本身的同时,对自身的成长也是一种阻碍。如何发现问题的本源,打破思维的惯性?如何系统的分析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

本课程中尹树刚老师将与你一起找寻问题的真相。

课程收益:

1、了解5种经典思考模式,认知5种真相寻找模型;

2、明白问题分析4种流程,学会解决问题6个步骤;

3、掌握解决问题8大工具,运用5种图形解决问题;

4、企业12大难题和公司常见37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课程特色:

通俗易懂,侧重实战:运用5种简单的图表透视并解决12种常见的问题 深入浅出,注重实效:了解5种经典思考模式,运用模型找寻问题的真相 突破局限,终身受用:改变惯性思维与冲动解决问题习惯,能力全面提升。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授课对象:适合各阶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主办职员

课程工具:《GROW模型》《5W2H应用表》《问题分析流程表》《问题解决流程表》 授课方法:采用知识讲授、案例教学、沙盘模拟、问答互动、分组研讨、视频分享、情景演练、讲师点评等方式授课

课程大纲:

第一讲:认识问题

一、问题概述

1、什么是问题

设定型问题;激发型问题;理想型问题

2、目标-期望-理想

案例分析:清华校园送信

二、解决问题的9大误区

1、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5大误区

初始想法;坚持先前选择;选择支持信息;主观假设;从众心理 案例研讨:售价28万元的一个铜块

2、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4大误区

不让正确的人参与;直接面对太大或太模糊的问题;

忽视分析;不制定实施和评估计划

案例分析:智慧的画师

三、解决问题的心态准备

1、ABC理论: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案例分析:母亲的烦恼

2、企业人的主动与被动

企业的问题无处不在/主动与被动的不同

案例分享:修女与强盗

模型研讨:解决问题的5种境界

第二讲:界定问题

一、问题的界定与分类

1、问题界定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吉祥三宝”

柏拉图的“诱敌深入”

2、问题界定的方法

瑞卡兹设计的“问题定义表”

案例分析:7个为什么?

二、问题的分类

第三讲:分析问题

一、思维的流程

1、什么是流程?

流程3要素:输入、活动、输出

思维的流程: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怎么实现?

思维的干扰:突破思维定势的3个步骤—发现、确信、改正 视频分享:公主巧解九连环

案例分析:网球教练

2、流程的意义

高层管理人员-流程是一种赢利模式;

中层管理人员来-流程是一种管理的思路和方式;

低层操作人员-流程是一种操作规范和手册。

案例分析:市场研究员

二、问题分析4种流程

1、情景分析——问题澄清与聚焦

1)提问的2种形式:开放式、封闭式

练习: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互换

提问游戏:我是谁

2)有效提问的内容5W2H

3)情景分析的步骤

分组讨论:选题进行情景分析

4)情景分析法总结

2、原因分析——探究问题的根源

1)寻求问题根源

案例分析:不合格的5S

2)寻求根源的三种方法:试错法、经验法(专家法)、比较法

3、决策制定——提供备选的方案

1)影响决策主要因素

小组讨论:制定决策的难点是什么?

2)制定决策的PCAR模型

决策目的/决策标准/备选方案/风险评估

3)决策制定总结

4、计划分析——预防问题发生措施

1)主动性计划

预防性行动计划/应急性行动计划

2)计划分析OPPB模型

目标/问题/预防性措施/后备措施

3)计划分析总结及应注意的事项

三、5种经典思考模式

垂直思考法:对问题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纵深挖掘

曼陀罗思考:立即发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游戏研讨:自我介绍

SWOT分析法:分析研究显示情况

案例研讨:某公司SWOT分析

换位思考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

头脑风暴法: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头脑风暴:学员现场提出问题

四、寻找问题真相5中模型

1、因果关联模型:鱼骨图

2、第三因素模型:ABC法则

3、交互影响模型:

4、控制实验模型:确保其他因素不变,找到发生影响的根源

5、安慰剂效应模型:

案例分析:特效药

第四讲:解决问题

一、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

1、确定问题:发现问题事情就解决了一半

视频分享:生命中的大石头

2、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3大法宝:角度法;内外因法;利益分析法

案例研究:2008年的那一场雪

3、解决方案

资料分享:企业常见37个问题解决方案

4、选择决策

5、方案执行

6、预防问题

二、NLP获胜成果六步法

1、明确目的2、了解现状

3、选择方法

4、联合行动

5、检查变通

6、坚持不懈

案例研讨:销售遇到阻碍

实际演练:杨梅的困惑

第五讲:解决问题8大工具

1、树形图

2、圆饼图

3、行列图

4、点阵图

5、流程图

6、鱼骨图

7、思维导图

8、六顶思考帽

第六讲:五种图表解决12大难题

一、使用图表整理头脑

1、掌握图表快速工作

2、图表使用法

1)整理问题,用“掌握状况图解法”

2)做比较时,用“检讨对策图解法”

二、掌握状况图解法

案例学习1:为什么经常无法正确做好上司交代的工作〈树形图〉 案例学习2:为什么无论做几次,还是无法避免犯错〈圆饼图〉 案例学习3:为什么无法立刻找到需要的文件〈行列图〉 案例学习4:如何向领导直观展现自己的工作成效〈点图〉 案例学习5:为什么我加班的情况比同事多〈流程图〉

三、检讨对策图解法

案例学习6:为什么会议总是无法按时结束〈树形图〉

案例学习7:为什么指示无法顺利传达给下属〈圆饼图〉

案例学习8:为什么经常赶不上工期不能按时交货〈行列图〉 案例学习9:工作太多,我该从哪一件事情开始着手呢〈点图〉 案例学习10:如何在一天之内想出全新的企划〈流程图〉

四、进阶的模拟问题

案例学习11:机会快被竞争对手抢走了,我们该怎么办〈树形图〉+〈圆饼图〉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第7篇

解题是最突出的一类特殊的自由思维。

——

威廉.詹姆斯

引用:“在现代生活中,吃饭常常已经不是问题,假若我在家里觉得饿了,我就到冰箱里去找点吃的,假如在城里,我就到一家咖啡馆或者别的管子里去,但是当冰箱里空无一物,或者在城里碰巧没有带钱,那么情形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吃饭就成了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个念头就可以产生一个问题,也可以不产生什么问题。一个用上脑际的念头,倘若毫无困难地通过以下明显的行动就达到所求的目标,那就不产生问题。然而,倘若我想不出这样的行动来,那就产生的问题,那就是意味着要去找出适当的行动,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及时可及的目的,所谓接一个问题,就是意味着去找出这样的行动。

如果问题非常困难,这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难度不大,那就是一个小问题。而困难的程度就含于问题概念本身:哪里没有困难,哪里也就没有问题。

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一条通向某个我们不大了解的区域内一个指定点的道路。我们可以想象,这个问题对于居住在原始森林里我们的太古祖先们来说,是多么重大。这也许是(或许不是)我们总是把求解一个问题看作去寻找一条道路——一条绕过障碍摆脱困境的道路的原因。

我们的自觉思维的大部分是与问题关联着的,当我们并不苦思冥想时,我们的思想总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我们寻求达到这个目标的道路或手段,或者去想出能借以达到我们目的的步骤。

解决问题是智慧特有的成就,而智慧乃是人类的天赋。越过障碍,在没有路的地方去开出路来,这种能力,把机灵的动物与愚钝的动物区别开来,它使人高踞于最机灵的动物之上,同时也把能干人跟他们的同伙区别开来。

对于人类,没有其他事物比人的能动性更有意思了,而人的能动性的最大特征就是解决问题,有目的地区思考和为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想方设法。我们这里的目的就是去了解这个能动性——在我看来,这个目的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

从上面我读到了数学问题就是在数学领域出现的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数学问题就要先发现问题,就如上文所属一般,当我们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应当,问题便常常被忽略。当我们寻常时所未面临的境地,变得迫在眉睫时,而又不可解救,便往往变成了一个问题。问题的成为就只在乎它是否能毫无困难的通过,在乎解决它的难度。

发现问题 分析为题 解决问题 验证问题这便是数学的形成。问题的发现便是在不知不觉中,从生活的是点滴中,偶然相遇。随之而来便是分析问题的可能性,解决方法。解决问题便是人的能动性最大的特征,是人智慧的体现。最后验证问题,确保问题结果的正确性。数学的发现就是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更是数学的核心。解题是一种本领,就像游泳 滑雪 弹钢琴一样,你只能够靠模仿和实践才能学到它。解题是智力的特殊成就,而智力乃是人类的天赋,因此解题可以认为是人的最富有特征性的活动。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理性中分析中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经验中验证问题。

参考:《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 乔治.波利亚

“解决问题”教学的实践与建议 第8篇

一、教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解决问题”的教学一般步骤。

(一)创设情景,收集相关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4页“解决问题”时,教师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收集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分析交流,弄清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桥梁”。在学生用一定的方式表述问题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信息,分析已知数量之间、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运算的意义来选择算法,并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的建构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除了“路程、时间、速度”和“单价、数量、总价”等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必要进行概括外,其他数量关系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多次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模型”的典型实例,再作一定的提升,但不一定要高度抽象概括,以避免程式化。如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三年级有24人参加植树劳动,每组6人,可以分多少组?”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信息之间的关系,再联系除法的意义确定算法(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同的部分,用除法计算)。具体叙述数量关系时,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24人除以每组6人等于可以分几组”就可以了,也可以说成“总共24人÷每组6人=可以分几组”,没有必要概括为“总数÷每份数=份数”这样比较抽象的数量关系。对于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画图、列表等表征方式进行分析。

(三)注重指导,积累解决问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也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教材也在第二学段每册均开辟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独立单元。通过教材循序渐进的介绍,一些如列表整理、枚举、还原、假设、转化等基本的解题策略也为师生们熟知和应用。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以数量关系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个性不一的解题策略的运用,而应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机结合,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弄清现实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选择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表达式或图形简洁、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算,求出问题的解;最后,把数学模型中得到的解返回到问题中去,检验是否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数学化的手段(如画图、列表、转化等),分析、梳理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构建基本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四)巩固应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在不断地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可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可以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思维,培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2. 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学困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5页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3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8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

二、教学“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是解题的关键。不少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用眼睛很快地看一下,就急于动笔,没有看清题目中的数据、问题、关键字的意思,加之有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更使他们失去耐心,往往两步问题一步解决,两个问题只解决一个。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孩子培养认真读题的习惯。首先要帮助孩子多认识一些字,在读题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帮助他们注上字音,为他们记住打基础。其次要通读全题,注重关键字的理解,帮助孩子整理出关键字词,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的理解题目意思。教师要注重帮助孩子积累关键词,如“都”“各”“一共”“还剩”“原来”“现在”“平均”“同样多”等词。只有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解决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如果孩子没有认真去认真读题,那么,解决问题也会无从下手。

(二)注重收集数学的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引导提出数学的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四)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可见,让学生建立一定的应用题教学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而应用题教学模型的建立这一内容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要学生明确:求什么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各条件间的数量关系如何?如果学生能很好地突破这个难点,问题也就能解决了。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59页例4,它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情境图由两幅构成,第一幅隐含的问题就是第二幅图的条件。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从这两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最后集体交流时,学生说出要求出坐几辆碰碰车,必须先求出那里有多少个小朋友。而坐碰碰车的人数正好是划船的人数,因此必须解决的中间问题就是“求出划船的小朋友有多少人?”那么第二步问题就很显然了。

(五)学会剔除多余的条件

新课程的“解决问题”和过去的应用题不同,信息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呈现的,有半图半文的,有的像过去的应用题一样叙述,有的是对话形式;呈现的信息也比较多,像生活中的问题一样,没有现成的条件,需要学生在这些信息中选择与问题有关的。因此,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识别数学信息,判断与问题是否有关。如:李明和两名同学去爬山,他们一共带了35个水果,已经吃了17个。把剩下的全吃完,平均每人还能吃多少个水果?这题里隐藏着爬山人数这个条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才能解决第二步的问题。

上一篇:CmsEasy代理加盟协议下一篇:档案行政法规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