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作文教学改革

2024-06-08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精选8篇)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改革 第1篇

浅谈中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上班以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虽然积累了一点经验,但仍觉力不从心,认为自己的作文教学有待于改进,因此,我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已有一些认识如下:作文教学历来是令教师和学生都头痛不已的问题,真可谓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三怕:一怕命题,二怕指导,三怕批改;而学生呢,则有“宁做十日苦力,不写一次作文”的表白;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艰巨性。但是,它的重要性在语文科里也是不言而喻的,曾有人形象地说过这样的话“得作文者得语文”,我本人深以为然。要想搞好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要害所在,是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好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要想把文章写好,要具备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熟悉的表达能力。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着眼于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练习。这种做法,无异于无源之水,空中楼阁。这也许就是导致学生对作文会如此漠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因此,如何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得以体现,真正实现学生自己“我手写我心”,让学生重树写作的信心。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了。以下是我本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改进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

传统命题作文最大的弊病在于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是“活”的,而题目是“死”的,必然会导致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熟悉的东西,在作文中很少用得上,不熟悉的方面却又不得不去做无病之呻吟。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必然缺少个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了。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所以,我在布置作文时规定学生可以自拟题目,也不限制文体,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说真话,写实事。由于不是命题作文,学生都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地把笔触伸向他们所了解、所熟悉的方面,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按自己的思想观点去剖析。写出来的作文虽然五花八门,但大都思路清楚,内容充实,言之有理,富有生气,不再像以往的作文那样情节雷同、言之无物、千篇一律了。且同时,从这些作文中,教师不仅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能了解学生的思想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谓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改进僵化的作文指导模式

以往的作文指导课,都是教师空话、套话讲得较多,教师怎样教,学生便按教师的方法怎样写。这种方式既教条又僵化,学生能学到的仅仅是一种较呆板的定向的思维方式,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必须要改进以往作文指导的僵化、教条模式,把功夫花在平时的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一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指导学生学习名篇佳作

中好的表现手法和作者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使用这样的比较法指导,轻易使学生顿悟,明白自己作文中有哪些不足。二是在平时积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比如,鼓励学生把自家中的图书,杂志等拿到班中交流阅读,实行资源共享,这种做法,既增长了学生的见闻,也增强了学生浓厚的阅读爱好,同时为作文积累了扎实的素材基础。三是鼓励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在组织各项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谋篇布局,如可组织春游,观看有名影片或举办文学讲座,征文活动等等,初步沟通了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渠道,使学生能得法于课内,又得益于课外,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了。

三、改进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

好文章固然是写出来的,但仍需要做修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即精细批改)耗时耗力,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对学生也无多大帮助。甚至可能你改的越细,批得越多,就越增加他们的受挫感,故应采取多做少改、注重讲评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我本人常用的方法是改他十篇八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余下的则指导学生自己互相批改。对学生争议较多的作文,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仅参与适当点评和归纳,最后才总体讲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爱好高昂,思想活跃,并且他们在互相评改中能够取长补短,在讨论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无形中,学生就增强了写作爱好和写作信心,其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

以上是本人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看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有待于今后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为了更好的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改革 第2篇

宁安市渤海中学 路荣秋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宁安市渤海中学路荣秋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宁安市渤海中学 路荣秋

据我观察如今市场上关于作文的书籍五花八门,每年都有大量的作文指导书籍层出不穷的出版着,教育界也十分关注学生作文的问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作文大赛。但是匀不能从跟本上解决初中生写作文难的这问题。很多语文教师都反映作文教学没有章法,学生也反映作文不好写,没有章法可寻,写作文没有步骤,自己感觉无从下手。本人执教中学语文有近20年了,对作文的教学一直很重视,在作文方面积累了些一的线经验,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提高阅读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阅读中积淀着语文的基础知识,广泛地阅读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去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过程的内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著信念中发现和氏璧。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先从阅读入手。在积极引导中,把写作文难化为让学生入“迷”。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兴奋点。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大量读书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借助电子设备,学校的图书馆等手段来让学生多读书。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阅读时间,有目的性地向学生介绍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借鉴别人的作品,从别人的作品中深入体验。可以把名家的作品中好的语句,段落摘抄记录,写好读书笔记,完成读后心得体验。我还经常把学校里写作好的同学的作文让学生阅读,让其借鉴比较自己的不足。

二、积累材料,成就美文

在长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很多学生的写作内容虚假、空洞、乏味,作文中常常出现“假”、“大”、“空”、“抄”的现象。初中生的经历少,头脑中的语言枯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材料的组织能力差。作文素材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当务之急就是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作文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我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让他们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观察某一具体事物时,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使学生观察能有的放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进行有条理地观察。同时注意有重点地观察,观察要细致。观察过后记录写下来,可以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只要有感悟,真实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缺乏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积累基础,借鉴别人的有效资源,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举一反三,动笔成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多练,多写。由于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要求每天都写高质量的日记不可以,过分要求学生写整篇文章,也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对于一次的要求我扩大了范围,可以对自己所看到的小事写写,也可以看到的新闻时政国事进行抨击,还可以写一句话,也可以对一个新的词语造句,更可以摘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减轻了写作的难度。这样不知不自觉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创作的热情。此外初中的孩子对写作有着自己的好奇和观念,做为教师更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写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选材,让学生写贴近生活的内容,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意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更应该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积极乐观,有正能量的内容。用身边

小事物,感悟大世界。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 第3篇

一、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写作需要素材, “无内容 (材料) 可写”, 自然头疼。生活是写作的源头, 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 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从而对生活有所感触、有所发现、有所领悟, 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才会有内容可写, 才会写出精彩的词句。所以,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关键。

首先,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生活层面。许多学生自感生活面较窄, 每日生活就是家庭、学校、家庭, 感觉离社会较远, 生活较单调, 其实不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去拓宽生活面, 参加社会实践, 多深入社会各个层面, 多交朋友, 多接触大自然。学生只有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知生活, 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 写作的素材就越丰富。这样, 生活的源头活水流淌, 作者笔下就会佳作迭出。另外, 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深”入生活, 而且要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观察是人认识生活的基础和起点。它不同于一般的看看, 而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 需要做“有心人”。一般优秀的写作者往往目光敏锐, 善于观察, 不仅能像摄象机一样把客观的物象摄入自己的眼帘, 印入自己的脑海, 而且能在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新鲜东西──那带着露珠的生活之树的芽苞!因此,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 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并蓄积生活中难忘的“每一细节”和“每一刻”。

其次, 引导学生多读。阅读对写作有多方面的意义。对于肩负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 可以通过阅读名家名作间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检验自己对人、事、社会等的看法。还可以通过浏览报刊、杂志上的各类文章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 及时掌握当今世界的各类信息, 使思想观点处于世界前沿。

最后, 要引导学生多记笔记。笔记是文章的信息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 理清生活的内容、条理, 写出系列观察日记或笔记。通过这些笔记, 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下来, 不仅理清了生活中的千头万绪, 锻炼了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 形成了思考、写作的习惯, 而且还能够逐步加深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也能锤炼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认识生活的敏感度。因此, 中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就必须抓好观察、阅读、笔记三个环节。

二、优化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

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之后, 接下来就应该构思作文的结构了。一篇优秀的作文我们往往概括为风头、猪肚、豹尾。凤头, 即开头漂亮有吸引力, 好像凤凰的头一样虽然小, 但是五彩缤纷;猪肚, 即中间内容充实, 猪肚子, 充实、有内容, 不要泛泛空谈, 光是喊口号;豹尾, 即结尾响荡有力, 这里是指点题,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 具体谈一下三点。

1. 引人入胜的作文开头

优秀的作文开头要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动人效果。写作时学生应慎写开头, 认真对待第一句、第一段的写作。最好先在稿纸上写出开头的段落, 然后再自我感受几遍, 若能让自己激动起来, 那么也定能感动别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作文开头如同刚打开水的闸门一样, 能使学生的写作如洪水般一泻千里。

2. 浩荡精彩的作文中间

通常名篇佳作, 绝非通篇精美, 它们之所以出“名”称“佳”, 靠的也只是一个或几个精彩的片断。因此, 写好中间的技巧就是精心设计出一两个精彩片断来。精彩片段“磁力”较大, 它往往能像闪光的珍珠一样博得阅读者青睐。另外, 中间部分要多分段:一件事一段, 略写的是一段, 详写的内容可再分为二、三段, 并用恰当的过渡词、句、段进行启承转合, 给人以脉络分明之感, 自己也便于在分段中调整思路。

3. 耐人寻味的作文结尾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 犹如咀嚼干果, 品尝香茗, 令人回味再三。”文章的开头重要, 文章的结尾也同样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 读到最后, 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 岂不可惜!因此, 作文结尾要能紧扣文章的中心内容, 并与开头呼应, 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

三、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 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从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 现代学生的写作是代“教师立言”、代“考试立言”、代“教材立言”, 这种“费时多, 效率低”的写作局面,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倦的心理。为此, 我们应该彻底打破那种条条框框对学生的束缚, 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让他们放开手脚, 写自己想写的, 张扬自己的个性。由于年龄的原因, 初中生作文往往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所以在习作的技术上, 对生活的领悟上, 都会因自己的个性而烙上鲜明的特征, 当然也避免不了有偏激或消极的地方。对此, 教师要因人而异, 适当的引导, 并给以不同的点评。

另外, 我们还应该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在拟题上, 要少写命题作文, 提倡自主命题, 让学生的作文命题更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表达方式上, 要减少对学生写作上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创新表达的能力才会提高。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创新 合作 指导 实施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集中体现,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样,都是每个人一辈子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本领。书面表达较之口头表达,更具简洁性、严密性、准确性的特点。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作文所表达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文的这些内容都是观察和思维的结果。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无论是选择安排材料,还是组织语言、用词造句,都离不开观察和思维。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作文并不是单纯的文字练习。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不仅可以看出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可以看出他们认识的高低。透过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把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要加强学科间的合作,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各种写作素材,能够自由的挥洒情感,激扬文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熏陶感染中逐步提高写作素养。现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摆脱传统束缚,鼓励创新写作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力求摆脱传统观念上的束缚。古书云:“直木为梁,语文论文弯木作犁。”是猴子,给它一棵大树,让它爬;是虎,给它一座大山,让它跑;是苍鹰,给它一片蓝天,让它飞。传统的写作教学,多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教师注重训练,缺乏情感体验,以诱导代启发,以共性代个性,无形中成为一种模式,有人戏之为“挖坑式”教学。而实质上写作教学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兴趣;缺的不是指导,而是体验;缺的不是模式,而是情境;缺的不是规范,而是个性;缺的不是训练,而是实践;缺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写作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设置一定的情境放飞想象,开发思维。

二、加强课程合作,注重知识积累

课程是可以让学生接受的、同今天和未来密切相关的文本,同时又是师生对话的材料,是一个生态系统。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通力合作,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掌握多元知识。通过教學中的互动开放,丰富了学生知识,拓宽了视野,用所学知识去体验生活,稍做加工提炼,写作时就不会提笔茫然了。

三、合理编排材料,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材料选好后,还要进行合理的搭配来展现中心,并能使文章层次清楚,主要是将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房子的骨架才稳,心中理想房屋形象才会立起来。至于怎样将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编排,最好的方法仍然是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作文,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所选材料如果安排有序、合理的话,文章的立意也会层层加深,主题会得到深刻的体现。如果材料组合不当、胡乱堆砌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如果表达方式不当,也会影响文章立意的表达。

四、教师适度指导,学生计划写作

教师是主导,在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指导得当,写作前宏观指导,不要细致入微,以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首先给学生写作材料,让学生独立构思,自主选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待学生成文后,再作适当的指导评价。对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如一些精美的语言,新奇的构思,有表现力的文题等。析其精妙之处,一起品读借鉴。对作文作书面评点时,尽力客观简明,不宜过繁,满篇见红往往给学生压抑之感,鼓励不足,败兴有余。在教师的指导下,初中学生应有计划写作,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写作素养。在七年级时,可自由写作,不限制内容、体裁,开始时每天写一段,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语句能够吸引人。由不限制字数逐步到限制字数,由短篇向长篇发展。八年级时,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创作,如学写小小说或故事等。九年级时适当进行考场作文训练,以话题作文为主,平时多练笔,教师以“中考满分作文”为指导。要求学生写作时文题新颖,形式优美,主题不落俗套。此外,还可以尝试论文的写作,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的一些作品,然后整理加工。

五、开发课程资源,实施校本教研社会领域的课程

在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写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力图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鼓励开发和利用本校或当地的课程资料。校内的课程资源的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的学习空间,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亲手进行实际操作,这就为写作注入了必要的营养。就小处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专栏,把好的作品在班内或校内展示,可以成立校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定制论文积极投稿,也可以招聘小记者,把新鲜事物付诸笔端,登在专栏报上,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评选活动等。校外的课程资料是丰富的,如本地区的博物馆,一些小型的工厂,有名的风景区,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生活,得到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往往会提炼出美妙的篇章。所以让学生走出学校,多在现实中历炼,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风的轻柔,呼吸草的芬芳,啼听鸟的鸣啭,去追求一种不加雕饰的自然美,正如郭沫若所说:水到口中,冷暖自知。此外,网络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可以利用一些信息资源,让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开拓知识空间。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入门技巧 第5篇

珙县洛表中学

陶君志

***

中学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难点,要解决难点,突破难点,必得下一番功夫,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我想谈谈中学作文入门的几个方面的技巧。

一、从积累出发

我在上作文课时,对学生提了一个问:家里炒肉丝需要些什么作料?或做一道美味的汤菜,需要些什么作料?学生一一作答。我接下来说:“那少了盐,少了葱蒜或少了其它的某些作料会是什么味道呢?”学生也一一作答,答案总的来说不好。接下来我进行概括,做一道美味的汤菜,或炒肉丝,除了具备齐相关的作料外,还要按工序依次的来安排好。这好比写作文,写作文时要是我们不具备齐写某一方面相关的资料,那我们就不能写出引人入胜,文采飞扬的文章。所以要写好作文,就像做美味的菜一样,要有相关的“作料”,那就是材料,材料从何来?积累而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学生积累的:

1、每天轮流安排一名学生由教师选定的名言警句,抄在黑板的边角处,又不影响其它学科的教学,上课前要求全班学生读一遍,学生还要摘抄在名言警句本上。

2、要求每个学生都拥有一本名言警句摘抄本,除了每天抄一条名言警句外,每一个周每人另外摘抄3条名言,外加好词好句好段好诗。

3、我每个周坚持给学生摘录一到两次的千古名句及赏析,让学生感受,并试着去赏析一些诗句。

4、倡导学生课外多阅读名篇、名著,并写读书笔记,尽量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

5、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也积累在名言警句本上。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积累,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无论怎样学生都有收获。

二、从多听多看多想出发

感悟生活,了解生活,不是专门从书上看就行了,还要走进生活,深入到生活中去,那就需要用心倾听生活,用眼观察生活,调动各种感官去认识生活,1

作文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我大力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去听、多去看、多去想,同时动笔记下你当时的想法或感悟,而且要持之以恒,我有的学生确实这样做了,这些就成为了写作的素材。

三、从运用修辞手法出发

一篇文章要能引人入胜,文采飞扬,除了运用优美的词句,引经据典,还需要运用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作为文章的“配料”,运用修辞,能让文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针对不同的文章,适当使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让文章引人入胜.四、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调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兴趣。课前3至5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可惜啊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实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的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休,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第6篇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作 者:涂清华 学 号:50106010036 通讯地址:广西兴安县溶江镇初级中学 指导教师:徐赣丽

完成时间:二OO六年十月五日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堪忧,许多学校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作文脱离生活,作文思维墨守成规,教师的作文能力普遍较低,几成痼疾。当今之计,必须提高作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创新,破除套路作文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注重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促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关键词] 中学 作文教学 困惑 对策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费力不小,但收效甚微,这是人所共见的。其原因何在?却是众说纷纭。至于如何改进?更是莫衷一是。应该说,我们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都在积极的探索,大胆的实践,并能敢于创新。可以说,很多的看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多的做法也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从多年实践的总体效应来看,无论是哪种看法,哪种做法,都未能得到大家的公认。本文将就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番具体的分析,并努力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当前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规律研究得不够。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舍本逐末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比如,有的单纯以写作知识为中心,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佳作理论加范例”的讲座式教学,耗时低效。有的不是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真体验、真感受,而是教给学生“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使学生丧失了写作个性与创新精神。有的设置流于形式的写作活动,不善于将学生的思维相向深入,调动不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写作动机等。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写了几年作文,到了中学毕业时写出的作文依然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文章从头到尾假话、大话、废话连篇,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语言表达乏善可陈,这已然成为目前很多学生作文的共同状况。学生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老师也怕教作文,这种窘迫的现状不 得不让我们担忧和深思。

纵观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明显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封闭式教学,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情”从何而来?它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捕捉。一个含笑的眼神,一句朴实的语言,一个轻轻的抚摸„„无不洋溢着温馨;暖人的情感,它来源于作者对事件本身的认识、体验和思索。但在我们学生的作文当中,似乎感受不到这份情,而给我们的一个共同感受却是:酸文假情,不见真情实感。教师无论出什么题目,学生都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地“写出”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好,也看不出哪不好,甚至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你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他们的习作都是胡编乱造出来的。而这样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造成的。现在,我们许多的学校都实行封闭式管理,特别是我们的农村中学,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校几乎都采取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学生生活贫乏,没有接触社会,对社会也就缺少了解。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能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到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葫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立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色,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中不见了人,不见了人的真情实感,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和表现。作文成为无源之作,毫无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这种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这样当然谈不上产生作文的兴趣。

(二)作文教学缺乏学法指导

作文训练,按理应是学生自己的事,但常常却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多少年来,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程序无非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评学生听,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教学双方心力憔悴,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埋头苦干,为讲评口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叫苦连天,总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一贯制,从无例外。作文题目老套的为数不少,有的作文题目从小学做到高中,从爷爷辈练到孙子辈,只字未改,“涛声依旧”。教师关在校园内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 的练,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可见改革教学方法,变换作文训练形式,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

(三)学生脱离生活,作文缺乏灵气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呵,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目前,应试教育在我国依然成风,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成天游弋于试题、答案的汪洋大海,生活的范围也仅限于寝室、教室、厕所和食堂,至于时下提倡最响的“减负”,也只能是说说罢了。电视不能看,报纸无法阅读,五彩生活无法领略,文娱活动几乎为零。即使同学间有鸿雁往来,也常常要受到限制——谨防异性骚扰动摇“军心”。有时连每周仅有的一节体育课、音乐课也要奉献给数理化,他们可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训练题。几近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其思想与行为被禁锢起来。缺少社会阅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认知与感悟,毫无生活积累可言,仅靠教师作文课上传授的几条“秘诀”,写作时怎能不抓耳挠腮,无病呻吟?这样的作文何来灵气可言?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即使强迫他们写出作文来,许多篇章也是面目陈旧,内容空泛。“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又何以对中学生作更高的要求?

(四)作文教学受教师能力的影响,缺乏激情的引导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技术的教育与传授,都是能者、会者教不能者、不会者。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对学生潜移默化,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热爱作文呢?作为语文老师,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以最轻松最快乐的情绪来引领学生步入写作殿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知道不露痕迹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获得他们的尊敬和崇拜。但有很多的语文教师自己就没有生活的激情,更没有思考和创作的激情,更有许许多多的教师自己本来就不会写作,却一本正经地教学生写作文。而我们在要求学生写作的时候自己只是一个袖手旁观者,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实施的是“拿来主义”。这一点,已成了严重阻碍中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二、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怎样把自己眼中所看,心中所想的东西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必然会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打上作者的主观印记,让读者感受到他的人性、人格、思想情感,感受到他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他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正如俗话说的“亲如其人”,可见作文与做人是密切联系的,这就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下文针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出发,谈谈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几点对策。

(一)端正教学思想,强调作文的个性化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学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应付考试,以“考取功名”为目的,没有把真正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培养创造性作为真正的教学目的的错误思想。这样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学生的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作文是最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活动,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作文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积极构建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主动创造的激情与行动,并在作文中主动地表现自己。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兴趣、信心。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而保持兴趣的持续,就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要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是减少作文束缚,鼓励自由写作,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受、体验深的事。同时,教师引导、宽容、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二是加强习作的交流,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特别要鼓励学生往校刊、网络投稿,稿件一旦刊用,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对增强写作信心有莫大的好外。第三是培养习惯。这主要是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写随笔的习惯,读书看报随手记下自己的思考、体会。

2、鼓励自由表达,表现自我

如“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将这些要求具体化,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调查、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鼓励学生写创新作文

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最富有想像力,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解放他们的眼睛,解放他们的头脑,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智慧的火花就必将绽放。而通过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可以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同一题材多种解度。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确立不同的中心,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从而找出更有新意的东西。第二,同一材料多种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同一材料,选择合适自己的文体去作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写作顺序中可采用顺叙、倒叙、补叙等形式,在语言表达上,可运用不同的句式,修辞去生动的表情达意。

第三,通过形式多样的想象作文,可以有效的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是可以利用童话进行想像,使静物变动变活,会进行活动,会言语有感情。二是可以利用图画进行想像作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图画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展开想象。三是可利用拓展、推测课文进行想像。

第四,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某种暗示,使学生与情境之间产生种种的信息交流。种种暗示使学生灵感如潮,于是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像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激情便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在写作指导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

(二)培养写作能力,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个性化的实现,彰显人性,是时代的主流。要适应这样的社会实际需要,确实是要转变观念,切实培养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主要包括选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修改能力。在这五种能力中,言语能力是训练的目的,思考能力是写作关键,其他则是技巧技能。

1、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针对观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在生活中不断开拓观察范围,进而培养学生对事物因果联系的发现能力,培养观察中的审美能力。为了形成这种能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让他们知道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可写性。这就要引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诸如体制改革,国际风云等,还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诸如家庭生活,邻里关系,亲朋交往等。不仅经常感受社会政治、文化动态,还要领略自然之美,培养爱国之情和环保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分析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探究事物的实质明辨是非曲直。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因而迅速捕捉,掌握有关的科学文化信息,就显得更加必要。总之,作文的知识储备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学生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储备写作素材,为建立自己的写作“资料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会阅读

培养学生观察的同时,还要搞好阅读,扩大学生的表象积累和语言积累。叶圣陶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意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有这种感觉,学生写作时,就会把头脑中丰富的表象和词结合在一起,进行图→文转换。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让学生从阅读中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也证明,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往往能从阅读过程逐步提高。因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或其它读物时,总是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是何等的平淡与枯燥也能从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获得经验。因此,在学生无法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故而,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多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借鉴、继承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优良的写作传统,来充实和提高自我的文学素养,使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仅看到古今中外的人文景观,通过这些文学窗口间接地了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概貌,同时也能受到思想、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3、教会方法,促进自主写作

教会方法就是授予写作基本规律和方法.如“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恰当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写作。

(三)提高教师的写作理论水平,革新作文教法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提倡下水作文或半下水作文,也就是说学生写什么,自己先写,体验体验。如:命题合不合适,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有无模糊之处,会不会发生歧义;如何构思,怎么安排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怎么安排就匠心独到;有哪些精彩的思想,精彩的语言等等。涉猎的问题很多,深入下去思考、实践,写下来就会笔趣横溢。如此自己心中有底,文思涌动,指导学生就能灵活主动,开阔学生思路,指点学生迷津。

同时,我们在革新作文教法的环节上,具体表现为:

1、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指导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指导学生写一篇作文,唯恐学生写作“跑 题”,于是一步一步仔仔细细,“手把手”地教学生写作文,但这样教下来,效果不明显,学生写作的激情没有提高。在这种困惑之下,教师们尝试了多种指导方式。(1)指导宜精不宜滥。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但不指导学生在写作中用何种观察方法;教育学生写作有顺序,但不指导学生选择何种顺序写作;指导学生明确领意,但不去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感悟题意;在学生写作受阻时指导,不让指导成为学生构思的定势影响。(2)指导要灵活,避免死板。指导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在习作中指导;可以开设精品作文欣赏课,以欣赏感悟代替习作指导;也可让学生指导学生,在探讨式的交流中共同提高;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指导”教师,出示教师的下水文,让学生评议指导,学生此时便有了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就感,并在对教师“下水文”的评议指导中学会写作。

2、将批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作文批改亦称为作文评改。它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的方向。它是写前指导和继续,也是讲评的基础,是师生沟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批改就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教师们常把作文批改比喻为压在身上的一座大山,而且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教师单一的批改、粗略的批改,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效果不好。“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写了文章,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和决定。这样,学生自然会得益,会提高。为此,我们应该把批改作文的优先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3、教师对学生作文应要作出适当、适时的评价

讲评是一次作文训练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批改的延续、发展和提升。个别批改,统一讲评,既表明了作文后指导的两个步骤的衔接性,又表现了它们间的差异性。好的作文讲评,可以扩大批改的成果和效用,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

去掉我们惯有的作文评价原则,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讲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对于水平低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适当表扬,对缺点不能苛求,更不能挖苦讽刺,而要满腔热情,帮其找出原因分析,以便今后克服。对于写得较好的作文,可以在课堂上朗读,让大家评论,还可以贴在班里,让大家观摩。总之,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鼓励好、中、差不同水平档次的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作文训练中。

总之,要想全面提高作文教学质量,除了学生方面的因素外,每个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概念,真正指导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扭转语文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重视人文关怀,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①连瑞庆主编《形象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27-286页。

②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22-300页。

③张汝文,《慧眼学观察,妙笔绘美景》、《新语文活页》。

④于辉林,《以创新精神催开写作教学改革之花》、《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41-44页。

⑤刘企华,《中考作文怎样得高分》,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⑥杨红樱,《落实新课程理念,探索作文教学之路》、《语文七~九年级培训手册》,语文出版社。

⑦名药,《中学作文教学问题及对策》,http:/web-yt/learn/Print.2006年8月26日查阅。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作文教学 第7篇

江阴市新桥中学陶映菊

【内容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常攻不克的老大难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又为我们组织作文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作文教学,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这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作文教学

一、计算机媒体网络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就像一位位神奇的魔术师一样,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形象变得生动,富于感染力,能给学生创设种种情境,进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诱发学生写作的动机,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学习。实践证明:学生都喜欢看电视、电影、幻灯片、录音、录像,听广播。上课发现只要课堂上使用了计算机媒体网络,学生顿时精神百倍,劲头十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如果抓住学生想看到本节课老师给他们展示什么情境的迫切心理,不失时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他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长此以往,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提高。如写人物时,我常让学生观察一两个电影片段,观察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了解怎样才能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手段来突出人物性格。然后再由学生独立寻找几个人物写作片段进行比照。从而使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再配以事例,使人物形象鲜明。

二、计算机媒体网络的运用,丰富了课堂写作内容。作文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再现,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感悟诉诸文字的一种自由的创作过程。新课标要求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鼓励学生写想象的事物。但小学生到中学五六年间,能发生多少难忘的事呢?况且天天是家——学校——家。上学——回家——作业——睡觉。过去,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现在,学生说:“作

文难,难于上青天。”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没什么东西可写”或“无话可说”,这一老大难问题困扰着老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学中,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信息传输迅速全面,为学生可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知识长廊,让他们走进缤纷的信息世界,可谓掉到了米仓里。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慧眼去获得,揣摩资料,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合文章。写作的能力也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比如要求学生写叙事、说理、抒怀类的作文,可以用投影映出作文材料(文字、图画等),或用录像展示客观事物的原貌(整体、局部、细节等)、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画面,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根据漫画进行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可将报刊上发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漫画用复印机复印在投影胶片上进行投影。一幅并不惹人注意的小漫画被突然放大映现在银幕上,能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感知,倍增写作的新鲜感。教师再通过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作启发性分析,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出写作的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计算机媒体网络的运用,增添了作文教学活动的情趣。`

在学生智力活动中,紧张压抑的情绪是阻碍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作文教学中通过课件设置情境,通过课件的布置、烘托、角色状态的转换,气氛的调节变化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借助计算机输出媒体网络把音、像、情、景与听、说、读、写诸方面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多方位的作文教学形式,发挥了计算机媒体网络生动、形象、灵活的优势,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春》后,准备也做一篇习作,通过计算机媒体网络播放乐曲《春之歌》,展示春天的画面,同时朗读了几首大师写《春》的名篇,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找到了春的节奏和韵味,师生的情融在了一起,默契自然,有张有弛,将课堂气氛推出高潮。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使学生用心、用情去欣赏名篇佳作,并有能力抒写真情。

另外“读”在作文教学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创设情境也非常重要。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文章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对一些拓展学生阅读面的名

家名篇,配上朗读录音,效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课堂气氛前所未有的好。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学生都前所未有的专心,随着朗读者的语调或喜或悲。当然,从实际教学来讲,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但是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四、计算机媒体网络的运用,加强了师生情感的互动。

多媒体网络环境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观察,思考,表达,畅想。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说出自己的见解。而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在融洽的交流中,激发了想象力,打开了写作思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查找资料,谋篇布局,形成了对全文的基本构思。然后教师再通过网络查找范文,在写作方法上启发引导,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达到目的。这在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上是无法想象的。

五、计算机媒体网络的运用,提高了作文评改质量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评改作文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难得轻松。有鉴于此,在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中,我们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现在,我们可以让学生交软盘,然后在多媒体教室里,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批改。有时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

倍。

六、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文教学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一,要求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原有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教师在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由于设计的课件形象,与实物相象,贴进生活实际,容易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又由于计算机媒体网络对课堂提问设计的多样性、启发性和综合性,有利于知识间的渗透和条理化,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使右脑手形象思维和左脑的抽象思维协调发展,利于创造意识的萌发。其二,要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写作能力中想像能力的培养。表象是想像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像的水平。表象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而深刻;越贫乏,想像就越狭隘而肤浅;越准确,想像就越合理。教学材料要形象化、具体化。计算机媒体网络教学不论静态图像还是动态图像,不论纯面设计还是图文并茂的设计,不论简单的声音还是优美的旋律,都不得具有丰富多彩的刺激,为学生想像的展开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计算机媒体网络能变“死”为“活”,化“静”为“动”,声、色、画、乐、视集为一体,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促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使语文教学向着更高层次迈进。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学生的构思作文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学生文思喷涌,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2008-5-24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立新.《 网络学习环境与学习者》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 第8篇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信心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 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以培养学生写作的信心。“仿”不是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 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 很多同学写的都是“大大的眼睛, 高高的个子”等, 这就不是“仿”, 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愿看到的现象, 但它确实存在。因此, 老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 而是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通过他们的习作, 张开创造性思维的双翅, 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拥有写作的自信心。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积累写作素材

大量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基础, 每日坚持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心中没有很好的素材, 掌握再好的写作方法写出的也是苍白无力的文章。因此, 我要求学生每日进行30分钟阅读。这个时间是自由读, 但不是无目的的自由, 教师要进行一些指导:如读物推荐、讲法指导、读后叙述、交流评论等。当然阅读首先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所以要求不能过多过死。另外还要做好读书笔记, 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摘抄型, 摘抄名言警句、优美片断、自然科学知识等。 (2) 归纳型 (提纲型) , 写出文章的要点或故事的梗概。 (3) 感想型, 即读后感, 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生活是离不开环境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 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把握与积累, 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 如果创作, 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 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熟悉社会现象, 从中获得写作材料。观察的过程, 就是积累材料的过程。

三、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性

阅读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写作是把思想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 二者应该是统一的。

社会生活瞬息万变, 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 只能是凤毛麟角, 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 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阅读, 并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 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 形成读书卡片、笔记, 到写作时, 便可自如运用, 这样就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写作材料。

四、要做到作文的生活化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生活, 更无法窥视学生每天的生活, 怎样使学生的生活在他们的笔端流淌呢?那就要训练学生具有一双慧眼, 使其学会观察生活, 捕捉素材。我们要让孩子去接触、观察大自然, 从而丰富感性知识及语言。此外, 还要让学生去接触社会, 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 从而在社会交际中, 积累语言, 发展思维。做到作文的生活化, 主要是做到写作过程的生活化。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作文。实现作文写作过程的生活化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电厂燃料运行规程下一篇:政府申请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