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2024-06-21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精选9篇)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第1篇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领悟诗情,理解诗意;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1.把握诗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2.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学法指导】

学习诗歌贵在诵读,要准确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总的原则是把握这两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做到轻松、柔和、舒缓。【资料助读】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20年代初,诗人郭沫若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面对街市上的明灯,诗人也产生了联想,在灿烂的星空的启发下,写下了浪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_______ 闲游:_______ 珍奇:_______ 灯笼:_______ .....2.解释词语。

飘渺:___________ ____ 陈列:_________ ________ 闲游:_______________ ____ 3.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合作探究】

1、小组结合试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请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象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找出文中运用想象和联想的句子,并探究其作用?

【问题探讨】

1、与民间传说相比,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街市》中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2、作者为什么要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做这样的改造?

【拓展提升】

1、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外,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与同学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仿照例句,发挥联想和想像,续写。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好像(2)小猫踩过白纸,好像______ ____ 【当堂检测】

阅读《天上的街市》完成下列题目。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郭开贞,杰出的诗人、学者。代表诗集《 》《 》等。

2、第一节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的妙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第二节中,诗人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跟传说中的大不一样,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我学我得】

《静夜》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笼罩:_______ 漏出:_______ 疏星:_______ 鲛人:_______ ....

2、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合作探究】

1.“鲛人在岸”,岸在何处?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问题探讨】

1、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对我们有何启示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延伸阅读】

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李雪峰

①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一粒地稠了。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

②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

③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村南头新盖不久的新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来。我没理睬它,心想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不由大吃一惊,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 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它却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

④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嫌它碍事,就把它锯了,生怕它会长出树芽来,又挖地六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根,这样才觉得踏实。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着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⑤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想不到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大吃一惊,本以为已经十多年了,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又让它长成一棵树了。

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⑦泥土是不会睡着的,灵魂是不会睡着的,时光是不会睡着的,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它们还醒着。

⑧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1、阅读全文回答: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文章第⑤段中的“大吃一惊”,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原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时刻“醒着”的“一些东西”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第2篇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识记生字词语。

2、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

3、小组合作探究,就诗歌不解之处质疑。【内容导航】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学们,故事传说千年,神话仍在人心,牛郎织女的故事陪伴着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曾经我们也为他们的分离而伤心。但在郭沫若先生的笔下,牛郎织女不再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是携手在天街散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上的街市》。【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2、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在1921年10月创作的,时值“五四”运动的退潮期。当时郭沫若曾两度从日本回到祖国,他接触到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现实社会,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对祖国美好的憧憬归于破灭,陷入“深深的苦闷”中,但他并不因此消沉,仍执著地追寻着光明和理想。《天上的街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在苦闷中彷徨,抨击现实,憧憬未来。【自主学习】

1、为下列词语注音:

缥缈()

定然()

奇珍()闲游()2解释下列词语

缥缈:

定然:

陈列:

珍奇:

不甚: 闲游: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因而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展。朗读时请在文中划分出节奏和重音。并讨论: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何处?

【合作探究】 朗读第一节

1、“远远的街灯明了” 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2、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找出来,并说说联想的特征。.............................

朗读第二节

3、什么是想像?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像吗? ..

4、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像物的? .................

5、作者极尽想像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朗读第三节

6、如果说诗的第二节描写的是诗人想像出兵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

7、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的故事有何不同?诗人这样的想像合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改造?

朗读第四节

8、这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好,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9、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像,请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10、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练练测测】

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________和________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________和对理想生活的________,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3、第一节的“闪”字和“点”字用得好,绝不能互换,也不宜换别的字,请说说好在哪里。

4、定然”一词在诗中出现了四次,还有一次是用了“定”,加起来是五次。“天上的街市”当然是子虚乌有的,用“也许”不是更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5、“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眼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

6、作者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A、描绘一幅迷人的夜景,抒发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加一层神秘色彩

C、吸引读者把视线从地上转移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对比

7、对《天上的街市》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感情

B、通过对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C、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夭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第3篇

一、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

“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 编制导学案就是一种“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虽然它以教材为核心, 但也可以穿插许多教材以外的内容。导学案的“知识链接”栏目就是通过“课程开发”让学生认识背景, 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曰:“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 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 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因此要让学生们解读前人的作品, 就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做到知人论世。

在《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的“知识链接”中穿插走近李清照、《醉花阴》写作背景、《声声慢》写作背景等内容, 使学生对李清照的写作形式和创作态度有更深理解;使课程得到有机整合, 有利于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如:

【知识链接】

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人。李清照一生经历, 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 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 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幼年, 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度过的。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 嬉戏于莲花深处, 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 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 这一切, 陶冶了她的性情, 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

(2) 后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 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 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 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 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 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 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多年的背井离乡, 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 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 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二、整体感知, 把握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联系上下文“理解”“掌握”作品的内涵, 进而“欣赏”和“领悟”作品的思想情趣。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对文本进行解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说明解读文本是关键。

此外, “问题性”是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对该课文核心内容进行总揽的“整体感知”栏目, 统统以问题形式出现。如:

【整体感知】

《声声慢》中通过一些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人借助了哪些意象?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有酒、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1) 酒:是“愁”的象征。

(2) 雁:象征离愁。

(3) 黄花: (1) 暗示自己年华已逝, 青春不再。 (2) 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4) 梧桐、细雨:牵愁惹恨之物, 加上凄苦秋雨, 悲极!

(5) 黄昏: (1) 相思怨别。 (2) 迟暮之感。

情感:国破家亡、丧夫之痛、颠沛流离。

三、合作探究, 学会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中, “教学行为”的核心思想是“合作”。合作不单是一种学习行为, 更是一种素质。倡导并努力实践“合作”学习方式, 是对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也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中将“合作探究”作为一个重点, 它是对课文部分难点内容的提升。这部分内容是拓宽学生视野、深化学生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尝试。因此这部分内容开放性的设问较多, 使学生有话可说, 见仁见智, 大胆表达。如:

【合作探究】

李清照将《醉花阴》寄给赵明诚后, 惹得赵明诚比试之心大起, 遂作词数阙, 示以友人。 (词略) 友人品味再三, 说只三句最佳。哪三句?再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话, 80字左右。写下来, 同组比较, 选出优秀语段, 推荐朗读。

四、课堂自测, 熟悉考点

检测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 又是巩固知识、熟悉考点的必要环节。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目的”并重, 这些都要求在编制导学案时应该把积累知识和训练技能结合起来, 把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结合起来。

在《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的“课堂自测”中, 通过一些练习题来检测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技能”, 并在长期的导学案编制中强化这一“学习过程”, 可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如:

【课堂自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12年义务教育是水到渠成还是揠苗助长?参加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法》修订座谈会的部分人大代表对此进行了热议。

B.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 中国人民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 前仆后继, 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伟大抗战。

C.“万络”导致一位服用者于2001年5月心脏病突发而死, 只是默沙东公司涉及的数千起悬而未决的医疗事故案件之一。

D.不容置喙, 在现阶段, 无论对政府官员还是对公众而言, 稳定都是社会最重要的诉求之一。

明确:D。 (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 显然不合句意, 当用“不容置疑”。A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 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急于求成, 反而把事情弄糟。B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 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仇恨敌人。C悬而未决:一直拖在那里, 没有得到解决。)

五、拓展阅读, 升华认识

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角色”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教学, 编制导学案就是研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创造性地“建设”和“开发”设计出适合教学实际的课程。另外, 阅读是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和学会审美的必备环节, 它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语文课堂是阅读的课堂, 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 就应该引导、指导学生阅读, 进而培养阅读的习惯。《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把“拓展阅读”放在结尾, 该部分“开发”了“古典诗歌常见意象之菊花”“婉约派简述”等阅读常识。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完本课内容后, 再去阅读一些名家对菊花意象及诗歌流派的深刻评价, 让之前学习的零散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归纳, 让那些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 让作者的形象立体起来, 让作品的内涵丰富起来。如:

【拓展阅读】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之菊花

菊花, 又名黄花、秋菊、帝女花、笑靥金、节花、金蕊、甘菊等, 它在中国历代文人的笔下有诸多隐喻。

1.隐逸之花。自从陶渊明写下那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以后, 菊花就成了闲适隐逸的代名词, 也有了“隐菊”这一雅称。

2.高洁之花。菊花在露凝霜结、百花摇落时含苞吐蕊, 被视为孤傲高洁的象征。宋人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3.英雄之花。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托菊以言志, 写下了他敢于摧毁封建王朝黑暗统治的豪情壮志的《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是黄金甲。”

4.悲情之花。诗人的创作都是有感而发的, 诗评家称之为“感时生情”。深秋季节, 那些破碎、零乱的自然形象, 特别能勾起诗人强烈的悲情愁绪。菊花也同样如此。李清照《醉花阴》:“人比黄花瘦。”

郭沫若诗两首(第二课时) 第4篇

①领悟诗情,理解诗意。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②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③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重点难点

①领悟诗情,理解诗意。② 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中的作用。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先认真看课本142—144页,完成自主互助学习部分,准备教师检查。

2通过小组帮扶完成合作探究部分,标好疑点难点,准备展示、讨论。

知识链接民间传说:

鲛人,鱼尾人身,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鲛人即是西方神话中的人鱼,又名美人鱼。传说鲛人在悲伤哭泣的时候,滚落的眼泪是美丽的珍珠。

珠生于蚌,蚌长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乃向月张开,以养其球。珠得月华,始及光莹……。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以民间传说写出“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名句,以珠喻泪,脍炙人口

牛郎织女与七夕节

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由此演变而来的七夕节

自主学习:

1.背诵《天上的街市》。

2.交流作业拓展延伸题。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描述作者在第一节中创设的画面?

3、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4、下文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

5、作者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象,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6、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7、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8、品味语言:你最喜欢这首诗中哪些词句,为什么?

提示:如“笼罩”、“漏”、“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等。

反馈练习

1.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________的基础上,转而进入__________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2.在诗的第⑴节中,诗人用                           这些意象,描述了静谧的夜景。

3.诗中借“________”的传说,表达了诗人_____的感情。

4.诗的第⑴节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吗?为什么?

5.要读好一首诗,分清节奏,念准重音十分重要。你能否试着给第⑵节诗标注朗读节奏和重音。(节奏用“/”标示,重音用“.”标示。)

拓展延伸

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

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延伸拓展

(一)请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父 亲(节选)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

把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

一壶老酒

(1)《父亲》(节选)侧重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划线的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形象?(3分)

(二)阅读理解:

此文是一篇内涵深刻的寓言,说的是人生问题,请用三两句话谈谈你的感想和认识。

趣味人生

《胡萝卜 鸡蛋 咖啡》

一壶沸水,放上胡萝卜,几分钟后,胡萝卜变得软软的;再放上鸡蛋,鸡蛋煮硬了;最后在水中放入咖啡,整壶水变成了浓浓的咖啡饮料。

三样东西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沸腾的水,在一样的逆境面前,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变软,有的坚硬起来,而有的却使沸水放生了变化,使困境变顺境。

当艰难困苦敲你的门时,你将做何反应?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第5篇

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情调都颇为相似,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不同。《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繁星满天的晴朗的夜空,想像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而《静夜》描写的则是白云遮空的夜空,想像了“鲛人”在天河岸边的“对月流珠”,突出了静谧的氛围。学习中,要仔细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培养想像力。

此外,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学习中应反复吟咏,分清节奏,念准重音,把握其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出其内含的感情。[典题例析] 例题:《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文是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掌握。所谓联想,就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个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有一定的联系:或在空间或在时间上相接近;或相似;或有对立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所谓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参考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像: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将虚构的“ 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缥缈()():

2、笼罩():

3、鲛人():

4、疏星():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明”字不同于其他三个()

2、“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灯笼”的正确解释是()

3、下列各项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我想那/ 缥缈的空中 b、那隔着河的/ 牛郎/ 织女

4、“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信,请看那朵流星”,这两句诗都用了句中逗号,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你看”之后使用逗号,能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b、这两个逗号都为诗人与读者作感情交流增加了情趣。

d、这两个逗号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与读者指望着星空交流的情态。

三、填空题。

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原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代表作有诗集《 》、《 》,话剧《 》。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 和 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 和对理想生活的,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3、《静夜》全诗紧扣住一个“ ”字,对人间世界和天上世界进行了描写,以笼罩天地的“ ”营造出 的氛围,使这首诗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训练二

一、阅读《静夜》这首诗,完成文后问题。

1、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 的基础上,转而进入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2、在诗的第⑴节中,诗人用、、、、这些意象,描述了静谧的夜景。

3、诗中借“ ”的传说,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2分)

4、诗的第⑴节中的“漏”字若改成“露”字,好吗?为什么? 答:

5、要读好一首诗,分清节奏,念准重音十分重要。你能否试着给第⑵节诗标注朗读节奏和重音。(节奏用“/”标示,重音用“.”标示。)

6、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问题。乡愁四韵 余光中

⑴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⑵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⑶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⑷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7、请找出诗的⑴、⑵节的韵脚:

8、诗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长江水—— 海棠红—— 雪花白—— 腊梅香——

9、诗中主要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摹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答:

10、诗歌中将“乡愁”寄托在“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四种意象中,想一想,还可以将“乡愁”寄托在什么意象中?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答:

11、古往今来,“乡愁”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你能否再写出几句与乡愁有关的古代诗句呢?【要求写出作者及朝代】(至少写三句。)答:

《郭沫若诗两首》训练一 《郭沫若诗两首》训练二

诗两首导学案 第6篇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重点)3.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难点)资料链接 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放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掌握字音:

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王凝.之()无奕.女()道韫.()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是。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古今异义词):俄而:骤:

欣然:拟:差: 未若:因:

5、用“/”给文章断句,疏通文意。

二、整体感知

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四、拓展延伸

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你能不能也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你还能说出几句咏雪的古诗句吗? 1.纷纷白雪像2.咏雪的古诗句:

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课后反思:

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祚军审核: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3.学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尽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注意 语调。

3、处理好语句停顿,读出节奏。

二、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遇到疑难问题,要用笔做标记,为交流作准备,完成下面练习。

1、用君、家君、尊君填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期.日中(2)去后乃.至(3)尊君在不.(4)相委.而去(5)友人惭.(6)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1)期日中,过中不至。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用文中语句回答。(1)太丘为何舍友而去?(2)客问元方,元方以何答之?(3)客为何怒? 元方何以对答 ?

(4)友人惭,何以见得?

三、合作探究

1、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哪两点错误?

2、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有人认为做得对,有人认为不对,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

这个小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日常行为有无做到诚信?

关于诚信的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祝福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课后反思:

课题:荷叶母亲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作军审核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品读分析,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3、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领悟母爱的伟大。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领悟母爱的伟大。资料链接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代表作《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二、读“荷”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梳理生字词。

姊妹()散()菡萏()徘徊()欹斜()荫蔽()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齐声合乐朗读课文。

三、品“荷”悟情

1、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烦闷————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2、具体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分析荷叶与母亲的关系,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A、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哪怕是弱不禁风,在保护自己的儿女时,也会表现出她的勇敢!生命中有许多不幸,可是母爱能把这些轻轻抹去!)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四、拓展延伸

1、引用资料: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故事。

2、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你的?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3、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

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

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示例: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课后反思:

课题: 金色花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作军审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美,人性美。2.品读课文,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3.创读课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顺利过关)

1、查阅资料,走近作者,解读背景,了解文体。

泰戈尔(1861——1941)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在二十一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代表作品有诗集 《》《园丁集》《》《吉檀迦利》等,1913年获得奖。

2、散文诗是兼有和的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不押韵,写法同散文一样,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

3、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或你认为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字词找出来写在下面,查字典或求助老师解决。

4、感情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

文中的“我”变成了什么?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二、合作探究(群策群力,体会情感)

精读课文,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然后以“我读出了一个妈妈(或孩子)从文中可以看出”的形式说话。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回报母爱)

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宁愿化作一朵圣洁的金色花,悄悄地爱着母亲,带给母亲一份芳香,一片影子,一个惊喜,善良而富有想象力的你们呢?将以怎样的方式回报母亲,为爱你的母亲做点什

么呢?请你按照“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吧!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只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的甘甜,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四、反馈练习(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笑嘻嘻()嗅到()匿笑()祷告()沐浴()花瓣()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A.我要悄悄的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将我小小的影子又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C.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D.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

3、读下面的这首小诗,不屑第二节的空缺内容,是指与第三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绵绵。

4、实践作业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第7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习重点: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难点:

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一、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

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自主学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6、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三、合作探究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第四课

1、英《诗歌》俄罗斯农/乡村大自然

2、(1)拟人(2)比喻、拟人(3)拟人

3、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5、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6、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7、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

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8、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诗两首 第8篇

难道

那滚滚麦浪

抚不平你的忧伤?

又或者

是这个六月缺少青色的微风

难解你

迷惘的心灵?

于是你终于离去留下这

漫无边际的思念

让我如丰收

我想经历所有的不平凡

那巨浪织就的传奇如今在遥远的旅途中成为我唯一的慰籍如今没有人会成为传奇

在喧嚣的城市

搏击海浪的手臂只会默默地

撑起生活的重担

低沉的号子声也已沉寂

如今的城市

消失了所有的海腥味即使我们曾以鱼为伴我们注定还要失落无数

关于海的记忆

注定临终时也不会想起我们已抛锚在浅水区每天都在落日的余辉里

等待和逃避未知却也仍坚守和挺立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第9篇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第一教时《长城谣》

【预习导引】

1、了解作者,写下你所了解的情况:

2、加点字注音

焉支 yān zhí 隘口 ài 蹲踞 dūn jù 焚 fãn ...... 躯体 qū 敕勒 chìlâ ...

3、解释词语(第一、第五两个做一般性了解)

焉支——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

险要,历代驻兵防守。(课文注解②)隘口——狭窄的山口。(课文注解③)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4、熟读全诗,把握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5、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6、背诵诗歌。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于故乡的炽热的思念,对于祖国的深沉的眷念。而这种刻骨的爱国之情,并不是诗人所独有的,这种情感是所有被海峡阻隔了五十多年的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由两位著名的台湾诗人创作的,同样是表达了乡愁、乡思主题的诗作。一首是席慕容的《长城谣》,一首是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二)、赏析《长城谣》

1、介绍作者(检查预习1)

(屏幕显示如下字幕,并配有席慕容的相片及其作品的图片。)

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听读或教师范读《长城谣》 正音(检查预习2)

释词(检查预习3)

3、整体阅读,合作探究如下三个问题(屏幕显示问题的内容)

⑴ 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⑵ 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对于第一问,估计学生大多能回答出思乡、乡愁、爱国等答案。这都是正确的,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问,争取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这种情感象长城一样厚重。

这种情感象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⑶ 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在抒情诗歌当中,使用第二人称抒情的情况非常普遍。

4、分节阅读,合作探究。

⑷ 朗诵第一节。思考:本节写什么?为什么说长城“冷眼”“无情”?

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⑸ 朗诵第二节。思考:本节写什么?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有饱满的感情。⑹ 指名学生朗诵第三节。思考:本节写什么?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明确:梦回长城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教师语:诗人激越的情绪在这一节渐渐趋于深沉平缓。思绪飞越,想到了《敕勒歌》所描绘的,那旷远浩大的画面,想到了长城内外月光如水的夜,想到了长城旁缓缓流过的黄河。诗人心潮难平,夜不能寐。可是,既然不眠,何以有梦呢?这不是普通意义的梦。这是诗人的梦想,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黄河,永远奔流,就像我们这伟大的民族,永远向前,生生不息。

5、学生齐读《长城谣》。

第二教时 《一片槐树叶》

【预习导引】

1、把作者的情况简单地写在下面:

2、加点字注音

槐树 huái

蝉 yì

荒莽 mǎng ..chán

翼..

3、熟读全诗,了解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4、把握诗歌吟咏的对象,体会诗中情感。【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七子之歌》,体味思乡之情,感知诗歌的魅力。

二、学海拾贝:

1、揭示课题及作者(检查预习1)。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2、教师进行背景介绍:《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3、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

①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检查预习2):

huái

chán

mǎng

槐树

荒莽

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并找出本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描写对象是“一片槐树叶”

③体会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为什么如此普通的一片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呢?

因为它来自祖国,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2、第一节写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词语?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第二节写什么内容?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第三节写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教师总结

A、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B、文章结构图: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

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6、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从小学至今我们学过不少有关“游子思乡”、“乡愁”为主题的诗歌,请同学们共同来回忆。

略举几例: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后作业】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诗句中的字。

⑴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fãn()起 ⑵多少个ài()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⑶浅灰黄色的huái()树叶 ⑷蝉yì()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2.两诗的作者分别是 和,两人均是 诗人。3.乡愁乡思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以下诗句并不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是()

A、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片槐树叶“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是因为,“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又因为。5.《长城谣》一诗的第三节是实写还是虚写?

6、对《一片槐树叶》第一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B.诗人想通过写槐树叶,揭示历史的内涵。C.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乡。D.对槐树的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1.依次为:焚、隘、槐、翼 2.席慕容;纪弦;台湾 3.C 4.它凝聚着故国的情结;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故国。(意近即可)5.虚写

上一篇:托班体育游戏:小鱼游啊游下一篇:直饮水机房管理制度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