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2024-07-29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精选6篇)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1篇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当代教文的基本线索

2.掌握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鉴赏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文化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对散文审美品格 教学时数 :

总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内容讲解:

1、中国现代,当代散文的分期,大家都预习过,了解了是怎样分的呢?

明确:

①现代:1919(五四)—1949“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当代:1949—至今,其中又有“十七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之分。

“十七年”:写作主体由“自我”置换为“工农兵新人”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现在。创作、表现主体多文化。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标志。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文学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当中国现代文学兴起之时,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国的散文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奉诸了“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助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大变革时期。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明确:因为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各派各家

纷纷著书立说,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散文的定义

①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其实,就是“人的文学”。

②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

散文是一中“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表现情趣的艺术。

3.如何进行散文的鉴赏

前面,我给大家说到了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散文的定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散文进行鉴赏呢?

明确:①以“我”为主。

在散文里,“我”即真实而独特的“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这个“我”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请看:

郁达夫说:“‘个人’的发现”,其实指的就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同时他也指出:“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叶圣陶也借一篇短文对散文的表现“自我”,“个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到:

“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边人的”。这里,意思就是说散文中没有作者这个人的神情浮动,就没有意义可言。以及“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而不是别人的“自我”展现。蒙田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就是“自我”这个意思。

金:“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人的说法,一言蔽之,散文就是展现“自我”,而又“超越自我”的一种文学形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叶至诚在《假如我是一个作家》里疾呼:要“有我”,要“找到自己”,这就成为新时期复苏散文的伟大艺术宣言。从此,我国的散文开始进入了全面、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表现主体,题材等都呈现了多元化。

然而,讲到这里,什么是散文笔调呢?

明确:所谓散文笔调,指的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写出的叙述文字。即是说散文要反映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我”的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的个性,是最关键的。

举例:《纪念刘和珍》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②因“实”出“虚”

既然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那么,什么是“实”?明确:“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事物。作者在对客观存在的一切加以描写,寄托自己的情,并通过事物展现活生生的“自我”的灵魂,即散文的神,这就产生出了“虚”。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呢?表达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娇情伪饰。就是要写出真实而动人的情感,让你的读者忠实与你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而写“虚”要注意那两个方面呢?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出并明确杂文和随笔的区别与联系又是什么?请大家在书上画出。

举例:《泪珠与珍珠》“离愁思乡”、《故都的秋》“眷恋”等。

所以散文的欣赏就是在体验“实”的基础上,因“实”出“虚”。

③即小见大

散文的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微,皆可入文。说的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入文,成文。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这就是以小见大。这就为我们论证了“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的散文特征。

其实,只有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林秋、季羡林等人,也持“即小见大”的观点。总之,留心生活,留心身边感人的琐事,抓住一点,升华开去,引向深入,赋予深情、以情动人,以真情感人。

④注意“情致”和“文”的结合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艺术。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有趣味,文字表达有个性,富于文采,在民族语言中最隽美,最值得玩味。

散文有自己的情致,那么,情致指什么呢?明确:情致是情趣、性情、趣味和风味的结合体。它和所写的内容有自然联系,但它并非内容本身,而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笔致。如《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潸然,动人心弦,激荡着读者沉重的心。《我与地坛》感悟生命的坚韧恒久,情致表现为探询、深思等,表现出了悠长而丰韵的情致。

所以,在欣赏散文时,眼界宜宽。而我们在写作时,遣词造句,要注意文情一致,整齐参差,回环往复,达到文与情的和谐统一。⑤用审美的眼光来欣赏散文。

散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题材,情感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例如《记》表现了“我”的爱憎分明;《故都的秋》表现的又是一种眷恋之情;而《道士塔》表现的则是一种悲情。即悲剧类,因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感悲剧所产生的振憾力量。《泪珠与珍珠》则表现了别离之苦,思念故土之情,这无不都对我们情感的升华,起到了良好的“净化”作用。所以,除了前面介绍的四点之外,我们对散文的欣赏还需带有审美的品格。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2篇

【文本导读】

敦煌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一是敦煌石窟,窟内陈列着自十六国到元代一千多年间的彩塑和壁画,是一座宏伟瑰丽、举世无双的艺术博物馆;二是藏经洞出土的缮本图书四五万件。就艺术而言,有绘画、建筑、雕塑、装饰图案、书法、文学等大量文物,是我国美术史、建筑史、文学史、书法史、音乐舞蹈史的珍贵史料。就历史而言,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科技、民俗、中西文化交流等广泛领域。敦煌这座艺术宝库的发现及保存,经历了怎样的一种曲折历程?余秋雨笔下的《道士塔》揭示了这一历史层面。

【作者卡片】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中国大陆著名的文化史论学者、作家。上海写作协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宁波大学客座教授。所著《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秋千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余秋雨台湾演讲》等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籍排行榜前列,是目前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坍弛()

②塑造()

③朔风()...④凛冽()..⑦尴尬()..⑩藩台().

⑤歆羡().⑧蹊跷()..⑪关卡().

⑥婀娜()..⑨炽热().⑫跋涉().歌载舞

载.⑬载载

记.卡车

.⑮卡

关卡.



汤匙.

⑭匙



钥匙.

禁止

.⑯禁

受

禁.

住宿

.

⑰宿三天两宿.

星宿.

落后

.大大落落

.

⑱落丢三落四

.

落埋怨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煌

①隍

惶

朔



②塑

溯

喧

渲

③宣

暄

诅

狙

④沮

咀

悔



⑤诲

晦

衍

⑥愆

 驰

⑦弛



坍

⑧

彤



抒



⑨舒

纾

详

⑩祥

样

3.近义词辨析 ①富裕·富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圣地·胜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委曲·委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品味·品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未免·不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本文以“道士塔”为题,有何意义?

点拨 本文以“道士塔”为题,寓意深刻。这座塔既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又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它是曾经发生过的,我们必须正视的悲剧历史的象征。

2.本文的文眼在哪里?应如何理解?

点拨 本文的文眼是“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敦煌文物被掠走,不能仅仅看成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愚昧,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说,敦煌的无价之宝竟被斯坦因之流轻轻巧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处骗去、掠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他对宗教的虔诚使固有的愚昧衍生为痴呆和猥琐,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与割地卖国以保王位的统治者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况且,王道士是微不足道的。他对祖先馈赠的文化遗产看不牢、守不住,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表面原因,而统治者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才是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

3.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评价王道士这一历史人物的?作者在评价这一人物时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在敦煌文物的破坏、毁弃与流失的过程中,王道士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作者认为王道士首先是敦煌文物的破坏者与出卖者,他不仅破坏了敦煌的壁画,破坏了敦煌的雕塑,而且将大量的文物卖给了外国人,使民族文化精品大量流失到国外,他是敦煌的罪人。但是作者最后只是把王道士定位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王道士出身于农民,因为生活所迫,当了道士。改善居住环境,粉刷房子,塑造天师灵官。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至于出卖文物,更看不出有什么不合适,要王道士去识破外国掠夺者的阴谋不现实;把文物保护的重任都压在王道士身上更没道理。所以作者在文中写道:“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在历史长河中,王道士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平常的道士,如果他不是在敦煌,可能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作者在对其进行无情批判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对他的一种深深的无奈。对于他,作者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剩下的就只有“痛”——“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4.如何理解作者把王道士看做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点拨 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官员们,无论是知县还是道台,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失职、渎职司空见惯。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诸多官员对国宝的态度上看,首先是没人想到要找一个懂得文化的学者来管理莫高窟,更没有人想到要制定珍贵文物的管理措施;再有,官员们本身也漠视国家珍贵文物,要么想方设法占有文物,要么将其作为官场平步青云的赂礼;还有,他们可以挥金如土,但绝出不起把文物运出大漠的运费。因为他们没有保护国家文物的赤肠。

在中华民族饱受外国列强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都不是什么稀奇事。因而,一个农民出身的王道士,不过是历史上演的这出悲剧中一个小小的丑角人物,真正酿造这场悲剧的,是昏庸无能的清政府,是贪婪自私而腐败的官员们。

5.在王道士的背后,还有哪一些人可称真正的历史罪人?

点拨 王道士是有名有姓的莫高窟的罪人,我们可以唾弃他,可是那真正的历史罪人是文章中所列举的那些可耻、可憎的清廷官员,那些一身假斯文,有点学问却没有一点历史使命感的人们。他们比这个农民出身的道士有学问,有财力,有能力,可是他们却无动于衷,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罪人,那个道士最多也只是一个小丑而已„„

6.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点拨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是反语,这些外国专家变卖家产,有的不怕被打、被杀,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中国官员相比确可称得上是“实干”了,这也从侧面控诉了中国官员对中国文化的不重视。因此,作为一名学者,作者说“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换一句话说,作者敬佩的是外国学者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但“外国学者”的手段是卑鄙的,他们采取哄骗的手法对中国文化大肆掠夺,这与明抢毫无区别,因此说“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本文以游记的形式,对中国文化历史进行反思。作者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封建官吏的腐败昏庸,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疯狂盗取中国文化遗产的罪行。启示人们:不忘百年国耻,爱护华夏文化。

二、结构图解



昧、呆滞小丑

二、毁坏文物——糟蹋壁画、敲碎塑王道士道追究罪恶

雕、堆塑天师士 崇尚文明塔

三、出卖文化——发现洞窟、倒送“礼品”、

流失文物→统治者

四、遗恨屈辱——诅咒王道士、谴责统治

者、控诉掠夺狂→作者

一、把持石窟——卑微渺小、畏缩愚

三、写作特色 1.诗化的语言。

余秋雨散文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他打破了常规的叙事方式,还在于他擅长使用诗化的语言达意传情。课文中几乎每一个语句都以情感“着色”,都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

如王道士粉刷壁画,自塑天师和灵官像的描写以及作者写到此处的慨叹等等,都是令人痛彻心肺的。“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像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应注意体会。

2.反讽的运用。

作者对于文中人物——主要是王道士的戏剧化的呈现,所采用的叙述语调或口气,有很大的反讽成分。如作者写王道士如何用铁锤敲毁古代雕塑,“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他要泥水匠把雕像改塑成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作者故意把如此严重的文化毁坏行为,写得这般轻松和无关紧要,这就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3.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制造反讽的效果。最触目惊心的对比,是当时的中国官员和欧美的学者及冒险家之间的态度差距。在相邻的两段文字中,作者先讲到中国的官员不愿花 运费把文物运到省城;虽然看出文物的价值,却没有那副热肠要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很文雅,注重官场的礼尚往来,从王道士手中拿到的几件经卷,“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接着,作者写欧洲的学者和冒险家:“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是来“偷取”文物的,风度一点也不文雅,哪里肯送人当生日礼品?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正茶香缕缕,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烟。像这样的两相对照,显而易见是很大的讽刺,所引起的反讽效果,强而有力,使读者感到非常难过。

【文苑天地】

余秋雨散文精美语段

1.(开封)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年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器宇非凡。2.(南京)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3.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来到。

4.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无知的否认。5.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6.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7.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素材积累】

最简单的数字

1946年,一对犹太父子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是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你应该说是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的把手看一看。”

20年后,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一磅铜卖到3 500美元,那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了。

感悟 商业化社会是没有等式可言的。当你抱怨生意难做时,也许有人正因点钞票而累得气喘吁吁,这里面的差别可能就在于,你认为一加一永远等于二,他认为一加一应该大于二。适用范围 1.智慧可以带来价值 2.人生的不等式 【美文珍藏】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小可怜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个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踏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赏析 《垂钓》一文从表面上看似在叙事,实质上却在说理。从写法上看,先引出那一胖一瘦两位垂钓者,接着不是花浓墨写这两位老人垂钓,而是刻画两人的心理活动,作者将笔锋一转,转到了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的共性上,相互映衬,相互协调,这样就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然而这恰是生活中一个普遍的事实。作者由“钓鱼者”来揭示这一点,既富有情趣又有一定深度。从这一点上看,这是一篇叙事真实、说理到位的优美散文。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tān ②sù ③shuî ④lǐn liâ ⑤xīn ⑥ē nuï ⑦ɡān ɡà ⑧qī qiāo ⑨chì ⑩fān ⑪qiǎ ⑫bá ⑬zài zǎi ⑭chí shi ⑮kǎ qiǎ ⑯jìn jīn ⑰sù xiǔ xiù ⑱luî luō là lào

2.①辉煌、城隍、惶恐 ②朔风、雕塑、溯源 ③喧哗、渲染、宣泄、寒暄 ④诅咒、狙击、沮丧、咀嚼 ⑤悔悟、教诲、阴晦 ⑥衍生、愆期 ⑦奔驰、松弛 ⑧坍塌、彤云密布 ⑨抒发、舒适、毁家纾难 ⑩详细、慈祥、模样

3.①富裕:指财物充裕。富余:指足够而有剩余。

②圣地:a.指宗教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b.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

胜地:指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③委曲:a.(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b.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委屈:a.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和待遇,心里难过。b.让人受到委屈。④品味:a.品尝,尝试滋味。b.仔细体会,玩味。c.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品位:a.指官吏的品级,官阶。b.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含量的百分率愈大,品位越高。c.物品质量,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

⑤未免: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偏重于主观认识。不免:免不了,偏重于客观情况。

散文鉴赏与考点突破(一)开头段作用分析题的解答策略

分析开头段落的作用是高考考查结构的热点和重点。对于这种题型,一般要注意三个方面:

1.分清问法

看是综合问,还是单一问。综合问:开头有什么作用(好处)?单一问:开头在结构中有何作用?

2.综合问的答法,一般从三个方面回答(1)结构和思路

①点明主旨,总领下文;②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作铺垫;③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2)内容

考虑语段本身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考虑句子与写作对象或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反衬、对比、设问),或结构上超常组合,或景物描写的段落。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其好处来,如引人入胜,自然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或激人深思,或交代写作思路等。

3.切不可“贴标签”,回答不具体

要答好开头段落作用题,必须认真阅读段落内容,把握本身的表达特点,分析开头的特殊性,并与全文内容、思路联系,找出它与下文哪些内容发生了联系,是什么方面的关联。最忌讳的是“贴标签”,不问段落特点,一股脑儿地答出“总领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要具体段落具体对待。如“总领”与“引出”,这两个术语是不同的。

回答这些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如答“铺垫”,须答出“为下文某某内容作铺垫”。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以及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棵枝叶稀疏的梅树。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的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的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的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说说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写西子湖畔的春天,表明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喜爱之情;引出下文对北国春天的描写;以杭州春天来得迅疾来衬托下文描写的北国春天的姗姗来迟。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3篇

一、2000年与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当代散文编排同异比较

1、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当代散文数量多

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的规定, 遵照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 在两省一市进行试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本) ·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 ·语文》是2004年高中教育改革前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语文教材。

该套语文教科书共112篇课文, 现代文、古诗文在教材中交叉安排, 交相辉映。其中, 古代诗词28首, 分布在8篇课文中, 约占课文篇目总数的25%;古代文章共49篇, 约占课文篇目总数的43.8%。中国现当代散文一共有20篇, 约占课文篇目总数的17.9%;中国现当代诗共10首, 分布在4篇课文中, 约占课文篇目总数的8.9%;中国现当代小说5篇, 所占百分比约为4.5%;中国现当代戏剧3篇, 占所占百分比约为2.7%;其他文学体裁作品, 包括演讲稿等应用文共12篇, 所占百分比约为10.7%;外国文学作品共16篇, 所占百分比约为14%。下表为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阅读内容安排:

根据表1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数量在所有阅读教学入选篇目总数量中排列第三, 略低于文言文和古诗词, 而且所占的比例属于前列, 仅次于文言文的数量。从整体出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主导文体是散文, 其中现当代散文又占了大部分的篇目。

我国在2004年开始对高中教育进行改革。作为主要科目之一的语文, 改革的幅度也比较大, 其中, 语文教材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中语文五册必修课本阅读与鉴赏部分共65篇课文, 与03年版的语文教科书一样, 穿插着古诗文、现代文, 但是, 比例有所不同。现代文共33篇, 约占课文总篇目的50.7%, 古诗文共32篇, 约占课文总篇目的49.3%。其中, 古诗词共22首, 分布在12篇课文中, 约占阅读课文总数的18%;文言文19篇, 约占阅读课文总数的29%;中国现当代散文10篇, 约占阅读课文总数的15%;中国现当代小说2篇, 约占阅读课文总数的3%;中国现当代诗歌共4首, 分布在3篇课文中, 约占阅读课文总数的4.6%;中国现当代戏剧2篇, 约占课文阅读总数的3%;外国作品12篇, 分布在10篇课文中, 约占阅读课文总数的15%;其他文体作品, 包括新闻, 演讲, 科技文等共5篇, 约占阅读课文总数的7.7%, 下表为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阅读内容安排:

根据表2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与新课改之前相比,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数量在所有阅读教学入选篇目总数量中还是排列第三, 依然是低于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数量, 但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 从17.9%降到了15%, 下降将近3个百分点。

从具体的作家作品角度看, 入选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阅读篇目有:

2、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当代散文少而精

除了所占比例的下降之外, 入选课文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也是有所不同的。下表为入选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阅读篇目:

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编排采取的是根据文体分编、单元组织的形式。这样的编排能够在一个单元中集中学习散文, 便于散文的文体教学, 给学生清晰的印象。例如必修一的第三单元三篇文章均是写人记事类散文, 选取的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同大家, 不同年代的作品。写文记事类散文主要描写的是生活在作者身边的真实的人和事。

3、2000年与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当代散文编排数量与质量的差别

(1) 相同点

从表3和表4我们得知, 2000年与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相同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共四篇, 分别是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光潜《咬文嚼字》。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 》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有所规定:

“阅读·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 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陶冶性情, 追求高尚情趣, 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 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 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 领悟其丰富内涵, 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实不仅是新课改后才提出了这样的语文课程目标, 在课改前语文课程也是希望达到同样的目标。2000年修订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 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都秉承着相同的目标。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继承与发展2000年版, 按比例地选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大家创作的优秀散文篇章, 如鲁迅、朱自清等著名作家的经典篇目都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常驻军”。所以, 2000年与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都力求培养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能力。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 领悟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不同点

2000年出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共六册, 2006年出版的新课改后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则共必修五册, 课文篇目数量上已经有所减少, 相应地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也从18%下降到15%, 中国现当代散文从22篇减少到10篇。

“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因此, 有别于新课改前的“满堂灌”, 老师“满堂讲”, 学生“满堂听”的教育教学方式, 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遵循“新课标”的要求, 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与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阅读篇目相比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阅读篇目数量有所减少, 比例有所下降, 但是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保留下来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阅读篇目都是经典作品, 都是老师和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家的作品, 没有像2003年那套语文教科书那么纷繁复杂和相对陌生, 继续保持了平稳的风格。中国现当代散文描写叙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众所周知的人物, 如鲁迅笔下敢于爆发、直面人生的勇士刘和珍, 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学者梁启超等, 用这些文章能够激励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学习动力。在这些少而精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阅读学习中, 更多地是注重学生自觉地阅读、思考与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修课本中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减少了, 选修课本中却有所增加。

二、2006年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当代散文编排同异比较

1、2006年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当代散文编排多而广

与2006年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样, 新课改下的2006年“苏教版”必修课程同样分为五个模块, 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共五册。每一模块为一册, 每一册设置四个专题。

2006年苏教版高中语文五本必修课本共113篇课文, 现代文和古文都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共12首, 所占百分比约10;文言文25篇, 所占百分比约为22;中国现当代散文27篇, 所占百分比约为24;中国现当代诗歌7首, 所占百分比约为8;中国现当代小说2篇, 所占百分约比为2;中国现当代戏剧1篇, 所占百分比约为1;外国作品30篇, 所占百分约比为26;其他文体包括科技文、问答、讨论等在内共9篇, 所占百分比约为6。

入选2006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为:

2、2006年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国现当代散文编排各有千秋

2006年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与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都是在实行新课改后才编订。编订的基本精神都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二者指导思想上正如上文“新课标”所提到是基本一致, 2006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撰者“希望教科书能称为一座桥梁, 架设在同学们与母语文化之间、与自然之间、与社会之间, 架设在同学们年轻的心灵之间, 架设在同学们与编者、老师、家长之间。” (语文·必修一“致同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但是, 二者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 从数量上进行比较, 2006年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课本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入选篇目比2006年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少。人教版入选了10篇中国现当代散文作为教学文本, 占课文总数的15%;中国现当代散文入选苏教版却有26篇, 占课文总数的23%, 是人教版数量的一倍多, 可见苏教版对于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钟爱程度要高于人教版。

其次, 选修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设置的不同。人教版、苏教版除了各自有五册必修书籍之外, 还有选修教材。苏教版选修教材中包含现代散文选读, “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也有鲁迅作品选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共16本, 专门著有《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这一选修教材。从2006年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可以看出, 两种版本都设有对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阅读, 致力于提高教师与学生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理解。但是, 二者组织的方式有所不同。苏教版是将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赏析与诗歌安排在同一个系列, 而人教版单独将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赏析著成书籍。

最后, 从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与散文作者来看, 二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著不同。人教版选编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倾向于1949年以前, 现代的作品;而苏教版选编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则倾向于1949年以后,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作品相对较多。1917年爆发的文学革命揭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序幕。文学先驱们勇于打破窠臼, 敢为人先, 积极创作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文学作品。而进入人教版选编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的作者已经“盖棺论定”, 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受到时代与社会的认可, 大家的地位早已奠定, 所创作的作品文学质量很高。1949年新中国成立, 随之而来的是文学进入了当代时期。当代文学不像现代文学那般自由。当代文学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地受到政治的约束和控制, 文学创作越来越倾向于政治化。再加上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的解构, 强调打破传统, 以及文学的边缘化, 文学创作一度陷入低迷状态。苏教版选取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的作者不像人教版那样已经“盖棺论定”, 至今为止大多数仍然活跃在文坛上, 并且或许存在着争议。但是他们之中不乏散文创作的名家, 创作的散文作品包含面更广泛, 不仅仅有文学性较强的篇目, 也有科学小品文、哲学方面的内容。虽然说现代文学高于当代文学, 人教版选入的散文篇目更具代表性与经典性, 但是苏教版更接近当代生活, 紧扣学生实际生活, 不仅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也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使学生多加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高综合素质。

基于这一情况, 人教版可能更多地的是针对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学生, 因为他们平时的文学阅读量大, 且学校家庭藏书较为丰富, 所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时更多的是重质而不是重量。而农村的中学生可能对苏教版更喜欢, 因为苏教版, 不仅有与人教版相同的经典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与《荷塘月色》, 它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比人教版更多, 这样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更大, 学生能够学习到丰富的关于散文的知识, 并且农村文学书籍较为匮乏, 学生更多的是依靠课本获取知识。

中国现当代散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既教会学生阅读、欣赏语言的能力, 又影响学生勇于面对、真诚待人的态度。另外,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形散神聚”是作者将自己真实的感情呈现给读者, 这令散文接近生活、靠近生活, 学生能够与从作者内心最深处爆发出的情感达到共鸣, 实现精神上的交流。当今中学生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 课外阅读量很少, 而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接触的最多的文学体裁又是散文。因此, 从教材对学生的影响上来说, 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什么样的散文篇目作为教材文本对中学生的发展有较大的决定性作用。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入选语文教科书的篇目在新课改后有了较大幅度地改变。本文将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200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与2006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编排情况进行比较, 发现新课改后人教版的语文高中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减少, 但是经典散文篇目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课改后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不同则是数量、篇目设置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散文,新课改,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苏教版

参考文献

[1]黄薇.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现当代散文选文的比较研究——以“苏教版”与“人教版”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 2012:21-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张佩琳.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板块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4]周蔚.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现当代散文选文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9.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4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当代艺术;读图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内心的情感,培养了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通过艺术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运用图像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美术鉴赏教学入手,结合现当代艺术作品分析读图方法,探讨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 视觉感知

(一)整体感知形、色及构图

以吴冠中《小鸟天堂》为例,画面是以线的纵横交错来构图,有疏有密,穿插描绘,乱中有序,各种各样的小鸟藏于树杈之间,若隐若现,随着自己的兴趣肆意点染,构图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画面均衡、稳定,并且具有生动性和灵活性。这样我们就整体感知了这幅作品的艺术美。

(二)局部感受丰富的视觉形象

在整体感知画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细致体验。茂密的树林之间,层层叶子叠加,密不透风,但是在乱线交错中,散点绘出鸟群,叶与叶交错,就在缝隙中,小鸟在歌唱,顿时觉得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大自然如此神奇,让人心旷神怡。

(三) 多图欣赏丰富视觉经验

《小鸟天堂》有一系列的作品,从作品的形式内容,分析作品的构图,通过视觉的直接感知,感受作品丰富的色彩,在繁复线条的疏密中,感受作品的整体层次,丰富视觉经验。

二、视觉辨识

(一)背景知识的掌握

《与但丁讨论神曲》中一共描绘了103位世界名人,每一个人物都细腻、生动、形象。在这103位名人中,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就坐在画面的正中间,他的身后是周总理,除了人物,画面中充满了古代和现代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司母戊鼎、现代的克隆羊等。画面从内容、形式、色彩等各个方面,融合了不同画家的不同风格,象征世界人民的大融合,寓意深长。

(二)画面描绘的形象

从《与但丁讨论神曲》的画面中,最震撼的就是闯进人们眼帘的103位世界伟人,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一段故事,真可谓是世界伟人大聚会,跨越时空,纵贯古今,无限穿越。从画中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很多历史故事,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去感悟和评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感知和理解画面的能力。

(三)各形象之间的关系

单从画面来看,画中人物丰富,从不同人物的背景知识就可以了解到该人物的事迹与功绩,进而可以了解到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生活、政治、文学、哲学等方面,全方位地掌握人物之间的关系,仅从一幅画面就可以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学习知识,全面地发展。

三、 情境转译

(一)师生相互启发中感知

孔子与学生交流很多是对话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让双方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互相了解,互相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而不同,在相互的启发中共同学习。这给我们现在的教学以启发和借鉴,师生的互动给课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使得整个课堂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

(二)情境创设丰富感觉

以陈逸飞的《运河人家》为例,夕阳西下,一家三口划着归舟,画家很巧妙地将两岸的房屋融进画面,白墙、黑瓦,两岸的人家,充满了生活气息,使观者进入江南水乡的画面中,亲切又温馨。

(三)心理上的移情

画面的生活场景,就如同人身临其境,瞬间与画面融为一体,就好像自己是岸边的家人,等待着归舟。这也是欣赏画面的更深一层的境界,不仅仅停留在画面之外,而是与画面的情节融合。

四、视觉理解

(一)对主题的理解

艺术家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创作,艺术作品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艺术家的初衷并不是精确地模仿现实,而是通过视觉的形式来表现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事情,并以绘画的形式展示给观赏者,我们从中就可以感受到画家的主题思想,在视觉感知、视觉辨识的基础上,对艺术家思想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艺术鉴赏时最先是视觉感知,其次动感情,最后是感悟。

(二)意境的感知

就如同罗中立的《父亲》,画面中没有广阔的背景做铺垫,只有少许的金黄色的田地,这样简单的背景,更加能衬托出父亲形象的质朴无华与憨厚淳朴。

(三)情感的升华

鉴赏时先是感知,之后是理解与感动,最后是感悟与共鸣。通过作品《父亲》中的淳朴形象,感受到中国农民的朴实善良,增强对父亲的爱戴与敬仰。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么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引入当代艺术,引入的作品新奇独特,内容积极向上,这样不仅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效提高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并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通过引进最新教学内容,使得当今教育事业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当代艺术已成为表现当下中国的重要文化载体,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对现当代艺术的分析与解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会鉴赏艺术作品,更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提高其感知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同时,对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高明.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周利明.视觉艺术读图范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3,(27).

[5]尹少淳.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1995,(03).

作者简介: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5篇

【文本导读】

周国平的女儿生于1990年4月20日,未出满月便发现患有眼底肿瘤,很快确诊为癌症,并开始扩散。医治无效,死于1991年11月7日,年仅一岁半。

一年后,周国平开始写作《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半年后完成初稿。1994年7月完成二稿。此后两年搁置。1996年3月做了必要删节后交付出版。

【作者卡片】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人与永恒》《只有一个人》《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周国平文集》(1~5卷)《周国平作品精选》。其散文常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地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基础荟萃】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轻盈()

②咧嘴()

..④嬉戏().⑦殓尸().

③深酣().

⑤怔怔()⑥诅咒()..⑧唾弃()⑨相形见绌()..⑩狭隘().⑬绽开().⑯栩栩如生().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咧

①趔

嬉

④嘻

绌

⑦拙

⑪泯灭()⑫荒谬()..⑭瞥见()⑮恸哭()..

弛

②

驰

殓

⑤敛

谬

⑧寥

怔

③

征

冥

⑥瞑

隘

⑨溢

3.近义词辨析 ①眷恋·眷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变换·变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轻率·草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初读本文,体会周国平散文语言的特点应该是什么?

点拨 通过阅读周国平的《应该有天堂》一文,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其语言的特点应该正如李泓冰在《龙应台与周国平》一文中说的“平和、宽容、有味、不疾不徐,从容古今,从容情感,间或也有些浅浅的忧郁”。

2.作者在文章中的抒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缘物抒情”,另一种是自我宣泄,请就其中一种进行具体分析。

点拨 以“缘物抒情”手法分析,文章在第二节中写道:“你穿一身天蓝色的毛衣裤,静躺在医院的白色床单上,浓密的黑发匀贴地披向一边,„„”通过这些语言的描写,表达了对女儿深切的爱。为了女儿,父亲相信“应该有一个天堂的”。文章在第五节中写道:“柜子里藏着你的相册、录像带和录音带,有一天打开它们,我还能看到你的形象,听到你的声音。”作者通过看女儿的相册,听女儿的声音,抒发了失去女儿,就是丢失了“我生命中最有价值的珍宝”的悲叹。

3.本文在抒情内容的表达上,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展开,这在悼亡类散文中常能见到,说一说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

点拨 处处以第二人称“你”的方式展开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这样写便于文章的对话,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女儿深切的眷恋,表达了作者失去爱女后无比痛苦的情感,同时,让读者深深的体味到了痛失爱女的父亲的极度悲痛凄楚的心情。

二、结构图解

比喻拟人思念之切形象、具体、生动 通感痛苦之深想象

三、写作特色 1.文章结构独特。

本文以数字的形式把零散的内容紧密地串连在一起,显示出了散文的特点,这种结构模式也便于感情的抒发。

2.抒情表达方式多样。

文章既有“缘物抒情”和“自我宣泄”式的抒情,也有以第二人称的方式来抒写悲痛凄楚的心情的抒情。

【文苑天地】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经》 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3.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4.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素材积累】

贵 族

近几年自己一不留神儿成了贵族。

我家住的是帝景花苑生活小区,摆放的家具是欧美尔牌,沙发是英豪达牌,用的是皇明太阳能热水器,华帝牌天然气灶具,王中皇牌微波炉;卫生间用的是英皇卫浴;床上用的是富女娜牌床上用品,鑫豪牌竹凉席;看的电视是王牌彩电。我戴的是世爵牌手表,骑的是天爵牌电动车,用的化妆品是雷帝牌专业男士护肤品,戴的是圣保罗牌太阳镜,提的是恺撒牌提包。我身上穿的是老板牌西装,富绅牌衬衣,腰上系的是卡帝乐鳄鱼牌皮带,脚上穿的是绅士袜子,保罗盖帝牌皮鞋。喝的是豪门啤酒,王朝干红葡萄酒,古井贡酒。

其实,我是典型的平民,工薪阶层,根本买不起贵东西,但厂家的产品用的都是华贵的品名,硬是把我们包装成了贵族。

感悟 小现象包含着大道理,名不副实的“贵族名牌”,反映的是奢靡的社会消费心态,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从而忽视平凡和实用价值,失却真正的“精品”意识。其实,贴着“贵族”的标签,并不一定就是精品。商品如此,人亦如此。

适用范围 1.包装 2.品质与品名 3.奢靡的风气 4.品牌的社会影响 5.心态 6.平凡与伟大

【美文珍藏】

亲情无价

我知道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有它的价值,否则人们就不会去做买卖,政治课上那一大堆经济公式也就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

可我知道,亲情却是无法用价钱来衡量的。亲情是无价的,因为它不是商品,所以它无法用来交换。

父母苦心经营,精心照料并呵护我们。他们把全部的心血都寄托在了我们身上,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能为之动容的呢?这是不是对亲情“无价”的忽视?

亲情无价,它没有钻石的晶莹,翡翠的夺目,珍珠的耀眼,它拥有的只是一种平凡、简洁与质朴。

亲情无价,它没有雍容华贵,金碧辉煌。它舍去了繁花似锦,却留下了浓浓的回味。汶川大地震中,曾经看到这样的感人场面:抢救人员发现一位妇女,她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队长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手机在每个人手里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由亲情滋润的世界中,只是我们不懂得去珍惜罢了。

手冷时,父母递过的一杯热水,是亲情;感冒时,父母的一句“多穿件衣服”,是亲情;失意时,父母的一句“别灰心”的话语,是亲情;成功时,父母的脸上堆满的笑容,是亲情。

亲情是细微的,只是生活中的最平凡的细节。我们无法用权力来霸占它,因为它从来就不是权力征服的对象;也无法用金钱来购买它,因为它从来就不是商品,但我们可以用生命去享受它。

一个乞丐,他可以一无所有,却不能没有亲情,难道我们能让一个乞丐用他的老母亲去换取富翁的金钱吗?一个亿万富翁,他可以购买万物,却不能够购买亲情,难道我们能让富翁用金钱买来一个老母亲吗?很显然,任何买卖亲情的想法都是荒谬的。因为亲情从来就不是商品,它是无价的。

至纯至美的亲情,正如一湖春水,风吹起点点涟漪,只有心能感受之无微,感受那份来自湖心的荡漾。

赏析 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可以用来交换吗?不可以,“因为它从来就不是商品”;亲情可以用权力来霸占吗?不可以,“因为它从来就不是权力征服的对象”。亲情是无价的,“至纯至美的亲情,正如一湖春水,风吹起点点涟漪,只有心能感受之无微,感受那份来自湖心的荡漾”,是的,亲情只能是心与心的交融,灵与灵的感受。小作者就是在这么淡淡的叙述中,把亲情写成了一杯茶,让你用生命去体验。此外,本文语言质朴,流淌的却是一份人间真情,确是一篇考场佳作。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yínɡ ②liě ③hān ④xī ⑤zhènɡ ⑥zǔ ⑦liàn ⑧tuò ⑨chù ⑩ài ⑪mǐn ⑫miù ⑬zhàn ⑭piē ⑮tònɡ ⑯xǔ

2.①咧嘴、趔趄 ②松弛、奔驰 ③怔怔、征途 ④嬉戏、嘻皮笑脸 ⑤殓尸、敛财 ⑥冥暗、瞑目 ⑦相形见绌、拙劣 ⑧荒谬、寂寥 ⑨狭隘、满溢

3.①“眷恋”是指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深地留恋。例:《涉江》流露出诗人对楚国的无限眷恋。

“眷念”指想念。例:离别家乡多日,对亲友甚为眷念。②“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例:“变换手法”。“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例:“变幻莫测”。

③“轻率”常形容处理问题不认真严肃的态度,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草率”常形容办事的态度,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散文鉴赏与考点突破(五)如何做赏析物象作用题

散文事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散文物象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抒情达意、表现主旨服务;二是在艺术构思中起着线索、衬托等作用。高考考查分两方面:

一、主要物象的作用

1.内容主旨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首先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

二、次要物象的作用

对次要形象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和玉米 任林举

每当我看见那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就会想起多年前,曾有一位重要人物穿着雪白的衬衫站在翠绿的玉米地里拍下的一张照片。那种情绪上的和谐与色彩上的反差,总是让我忘记照片的原始题名。有好几次都激情澎湃地想为其重新命名:在人民中间。

然而,父亲站在玉米地里的时候,却从来都没有给过我那种视觉上的愉快。在土地的眼里,父亲可能就是一棵会走路的玉米,他和他的玉米站在一起,有一种不分彼此的和谐。在那些干旱的日子里,太阳如粘满汽油的火球照亮大地,照亮庄稼,也照亮父亲如泥土一样厚实的身躯。此时,如果父亲略微地皱一下饱经沧桑的眉头,坚毅的目光投向远方,那形象也会很伟岸吧!但父亲却总是头也不抬地继续他毫无美学意义的劳作。而那些从他身体上流下的汗水,却如他的存在一样,无声无息地溶入泥土,暗淡而没有一点神圣和新意。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父亲一年年地默默地耕种着几乎唯一的一种庄稼——玉米。那也是我所知道的最粗糙、最廉价的粮食。父亲谙熟了土地的性格,他把金色的玉米撒进黑色的土地,也把希望和寄托交付给了土地,把自己也抵押给土地,做土地的奴仆,以耐心以汗水以虔敬,守候在土地之上,一个日子一个日子地期盼秋天的来临。直到收获季节,父亲再一次向土地弯下他的身躯,带着庄严而凝重的情绪,但此时他的脸上是难得一见的笑容,他坚信土地和玉米不会如多变的人一样言而无信。

在每一个耕种及收获的季节里,父辈们躬身而作。这常常会让我想起那种信徒对自己的神灵的膜拜的姿态。几千年来,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插秧、播种、间苗、薅草、收割„„一直都无法放弃他们这种姿势或者说姿态,对于这些向土地求生存的人来说,不仅以身体,同时也要以心灵向土地朝拜。

玉米是父亲唯一的信仰。除了玉米,父亲似乎对其他品种的庄稼全都不屑一顾,他从来不认为除了玉米还会有哪一种庄稼能让他体会那么多收获的喜悦。在父亲的心里,对于粮食,不能用价值来衡量,而只能以产量来衡量,唯有让人咂舌的产量才是庄稼的本分。玉米的价格很低廉,种玉米的人付出的劳动也和玉米一样低廉。正是由于父亲对玉米的迷恋,我家虽然粮仓里堆满了玉米,但我们从来没有富裕过。日子亦如玉米一样清苦、单调而乏味。有时候我甚至认为,父亲对玉米的热爱及执著是一种固执甚至愚昧的行为。后来,当我偶尔在一份资料上看见,我的家乡的土质只适合玉米等少数种类的庄稼生长时,才认识到,父辈的行为和情感只是适于环境的一种表现。实际上,是土地选择了庄稼,是庄稼选择了耕种者,而耕种者不得不面对别无选择的命运。

不管风从哪里来,吹到哪里去,也不管别人的说法如何,寡言少语的父亲,从来不用言语相对,就像玉米从来不用叶子说话,而是用秋天的“棒子”说话一样。有年大旱,庄稼绝收,第二年出现了大面积饥荒。我们家靠前些年存储的玉米度过了荒年,父亲愁苦的脸上也时常会显出自豪的神色,我们也感觉他要比我们一直认为的父亲要高大得多。

秋天又来了,白云悠悠地飘上高空。玉米在凉风的吹拂中一天天变黄。阳光把劳作的父亲的身影印在田野上,他的腰背好像有点弯曲了。父亲开始老了吗?应该不会吧。生命并不是用老与不老来形容的,也不是用长短来计量的,在一切的度量之外,还应该有其他秘密的尺子。

秋草连天。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玉米像一个庞大的军阵,从脚边一直延伸到无限的远方。它们在父亲的陪伴下,一茬茬地收获,又一茬茬地生长。父亲的玉米没有老,父亲也不会老。

(选自《长城》,有删改)文章的题目是“父亲和玉米”,在作者的眼中父亲与玉米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第6篇

1.了解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基本线索

2.掌握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鉴赏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文化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对散文审美品格

教学时数:

总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内容讲解:

1、中国现代,当代散文的分期,大家都预习过了是怎样分的呢?

明确:

①现代:1919(五四)-1949“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当代:1949-至今,其中又有“十七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之分。

“十七年”:写作主体由“自我”置换为“工农兵新人”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现在。创作、表现主体多文化。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标志。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文学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当中国现代文学兴起之时,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国的散文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奉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大变革时期。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明确:因为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各派各家纷纷著书立说,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散文的定义

①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其实,就是“人的文学”。

②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

散文是一中“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表现情趣的艺术。

3.如何进行散文的鉴赏

前面,我给大家说到了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散文的定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散文进行鉴赏呢?

明确:①以“我”为主。

在散文里,“我”即真实而独特的“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这个“我”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请看:

郁达夫说:“‘个人’的发现”,其实指的就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同时他也指出:“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叶圣陶也借一篇短文对散文的表现“自我”,“个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到:

“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边人的”。这里,意思就是说散文中没有作者这个人的神情浮动,就没有意义可言。以及“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而不是别人的“自我”展现。蒙田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就是“自我”这个意思。

金:“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人的说法,一言蔽之,散文就是展现“自我”,而又“超越自我”的一种文学形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叶至诚在《假如我是一个作家》里疾呼:要“有我”,要“找到自己”,这就成为新时期复苏散文的伟大艺术宣言。从此,我国的散文开始进入了全面、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表现主体,题材等都呈现了多元化。

然而,讲到这里,什么是散文笔调呢?

明确:所谓散文笔调,指的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写出的叙述文字。即是说散文要反映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我”的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的个性,是最关键的。

举例:《纪念刘和珍》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②因“实”出“虚”

既然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那么,什么是“实”?明确:“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事物。作者在对客观存在的一切加以描写,寄托自己的情,并通过事物展现活生生的“自我”的灵魂,即散文的神,这就产生出了“虚”。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呢?表达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娇情伪饰。就是要写出真实而动人的情感,让你的读者忠实与你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而写“虚”要注意那两个方面呢?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出并明确杂文和随笔的区别与联系又是什么?请大家在书上画出。

举例:《泪珠与珍珠》“离愁思乡”、《故都的秋》“眷恋”等。

所以散文的欣赏就是在体验“实”的基础上,因“实”出“虚”。

③即小见大

散文的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入微,皆可入文。说的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入文,成文。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这就是以小见大。这就为我们论证了“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的散文特征。

其实,只有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林秋、季羡林等人,也持“即小见大”的观点。总之,留心生活,留心身边感人的琐事,抓住一点,升华开去,引向深入,赋予深情、以情动人,以真情感人。

④注意“情致”和“文”的结合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艺术。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有趣味,文字表达有个性,富于文采,在民族语言中最隽美,最值得玩味。

散文有自己的情致,那么,情致指什么呢?明确:情致是情趣、性情、趣味和风味的结合体。它和所写的内容有自然联系,但它并非内容本身,而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笔致。如《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潸然,动人心弦,激荡着读者沉重的心。《我与地坛》感悟生命的坚韧恒久,情致表现为探询、深思等,表现出了悠长而丰韵的情致。

所以,在欣赏散文时,眼界宜宽。而我们在写作时,遣词造句,要注意文情一致,整齐参差,回环往复,达到文与情的和谐统一。

⑤用审美的眼光来欣赏散文。

散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题材,情感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例如《记》表现了“我”的爱憎分明;《故都的秋》表现的又是一种眷恋之情;而《道士塔》表现的则是一种悲情。即悲剧类,因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感悲剧所产生的振憾力量。《泪珠与珍珠》则表现了别离之苦,思念故土之情,这无不都对我们情感的升华,起到了良好的“净化”作用。所以,除了前面介绍的四点之外,我们对散文的欣赏还需带有审美的品格。

上一篇:经济学常用公式下一篇:童话故事灰姑娘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