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村贫困户感恩教育讲话稿

2024-08-12

给农村贫困户感恩教育讲话稿(精选6篇)

给农村贫困户感恩教育讲话稿 第1篇

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每一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不仅要扶贫,更要“频”扶,要在民生谋事、精准扶贫、创新取经三方面持续“频”发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民生谋事”上要“频”俯身。“俯身问民需,事事总关情。”为民谋事不是一时之事,要形成“频”谋事、多做事、解难事的为民准则,把扶贫工作中的民需作为“频”谋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贫困群众的“大事小情”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重点任务,为群众解决生活上的难事,不应怕繁琐、反复,只有“频”俯下身子“不耐其烦”地为其解决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其燃眉之急,除其后顾之忧,不惧“频烦”,真正用实际行动让贫困群众的心头上“温暖如春”,努力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以真挚感情打动群众,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群众基础。

在“精准帮扶”上,要“频”动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离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有几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说形势逼人、时间紧迫,越是如此,我们就越要压榨推进,保证时间,“频”动脑想对策,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首先,精准帮扶要把转变群众思想作为基础,在精准识别、实时掌握贫困户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对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解读,主动倾听群众心声,真实了解群众诉求。在掌握贫困群众第一手资料后,还要做到精确式指导、精准式帮扶,对哪个贫困村、哪个贫困户,该走什么样的脱贫路,做到“私人订制”“对号入座”,还要“频”动脑结合用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保障兜底等帮扶新举措,用“最强大脑”“频”发力,做到把脉诊断、循因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提高帮扶实效。

在“创新取经”上,要“频”抬眼。“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在脱贫攻坚中,要把创新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坚实依托,“频”抬眼、望八方,不断地向各地的好经验、新做法取经,并依靠资源禀赋,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积极探索创新“旅游+扶贫”“农家乐+扶贫”“电商+扶贫”等脱贫新模式,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真正让困难群众的腰包逐渐鼓起来。近来,县长直播卖农产品、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成为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技术创新性的一种扶贫方式,各地纷纷“频”抬眼,借鉴成功好经验,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的同时,还不断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盘活已有的产业资源,又给后续脱贫带来更多的支撑和力量,更有利于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助力实现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双赢目标。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让所有中华儿女兴奋的重要时间节点,标注着历史前行的足迹,让人心向往之、行亦趋之,为了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这一历史性伟大目标,我们必定在民生谋事、精准帮扶、创新取经三方面“频”俯身、“频”动脑、“频”抬眼,久久为功、“频频”发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场“综合大考”中,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最满意的答卷!

给农村贫困户感恩教育讲话稿 第2篇

同志们:

今天,市妇联和市人口计生局、市计生协联合举行“关爱贫困母亲,创建幸福家庭”救助金发放仪式,这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构建美好XX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贫困母亲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一直关心贫困母亲、为贫困母亲奉献爱心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尤其是贫困妇女、贫困母亲的救助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完善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不懈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谋利益。通过全面实施城乡低保制度、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等,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慈心一日捐等捐款救助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综合性全方位的救助体系,不断扩大贫困群众特别是妇女儿童救助范围,取得了很大成绩,收到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近年来,市人口计生局、市计生协等部门开展的“生育关怀”系列活动,市妇联实施的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巾帼创业、巾帼扶贫和春蕾计划等行动,创新活动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生育关怀·巾帼爱心”行动、“农村贫困妇女两癌救助资金”捐助、“关爱母亲健康义诊”等活动在全市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目前在全市开展的以“幸福使者综合带动、幸福家庭系列创建、幸福爱心配套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幸福感召”行动,推动了幸福家庭创建向纵深发展,“关爱母亲、感恩母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当前,我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让每一名XX人特别是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各级各部门共有的责任。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区位差异、家庭条件等种种因素制约,我市仍有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且多为贫困程度较大的母亲,她们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开展“关爱贫困母亲,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为社会各界奉献爱心,传递爱心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于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贫困母亲,帮助贫困母亲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各级各部门以开展这次活动为契机,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贫困母亲救助”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关注弱势群体,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社会关系,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我们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个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母亲,关心她们的吃饭、穿衣、住房问题,解决好她们的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XX的高度,把贫困母亲救助工作作为部门、单位工作特别是妇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落实专门措施,从工作、生活、子女上学等多方面为贫困母亲提供支持和帮助,设身处地的为她们排忧解难。

二是要广泛宣传,形成氛围。贫困母亲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受体能、技能等条件的限制,她们摆脱贫困的道路往往更加曲折、艰难。而一个母亲的生存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妇女自身,也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和整个家庭的稳定。救助一位贫困母亲就是救助一个家庭,就是优化一个社会细胞,就是消除一个社会不和谐“音符”。救助贫困母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大力宣传救助贫困母亲的意义,号召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孝亲敬老为核心开展好亲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亲情观念;要以“关爱母亲”为主题,精心设计开展系列活动,在开展的生育关怀和幸福感召等活动中,要注重向贫困母亲家庭倾斜,在全社会形成“尊敬母亲、爱护母亲、帮助母亲”的良好风尚,使社会各界,每一名XX人都自觉加入到救助贫困母亲的行动中。

三是要密切协作,全力救助。贫困母亲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救助贫困母亲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要通过“关爱贫困母亲,创建幸福家庭”这一活动的开展,搭建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建美好XX的平台。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要继续发扬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立足于党政所急、群众所想、母亲所需,积极参与活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及时向那些身处困境的家庭和母亲,伸出热情之手,奉献一份爱心,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力量,通过资金救助、项目救助、就业救助等方式,加大对贫困母亲的救助力度,切实为她们撑起一把“保护伞”,构建起一条稳固的生活保障线。市人口计生局、市计生协会、民政、慈善、劳动等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能,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形成救助贫困母亲的强大合力;各镇街、高新区、各系统、各单位要抓好辖区内的救助工作,以不同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救助活动。

四是要示范带动,结对帮扶。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发动女干部、女企业家、“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集体和少生快富带头户等与贫困母亲结对帮扶,对贫困母亲在生活上扶贫、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技,为贫困母亲传递信息、传授技术、推荐岗位、推荐项目、提供帮扶资金,帮助贫困母亲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推进共同富裕。

五是要拓宽渠道,形成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标本兼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从“资金救助、心理救助、项目救助、就业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救助”等各方面,利用生育关怀和幸福感召等多种活动平台,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关爱贫困母亲,创建幸福家庭”长效机制,全方位为贫困母亲提供支持和帮助,不断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她们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最后,我想对在座的受资助的各位母亲说几句话:各位姐妹,虽然你们暂时经济比较困难,但是市委、市政府在关心你们,妇联组织、市人口计生局、市计生协会在关心你们,社会各界也在关心着你们。衷心地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勇敢面对生活的磨砺和挑战,勤俭持家,积极学文化、学技术,努力工作,勇于创业,把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化作战胜困难的力量,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不屈的人生和美好的明天,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富裕、幸福、美满的生活!

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关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第3篇

培养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内外因要素

内因———贫困学生本身提高道德素质 “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 感恩输力”, 就是感恩戴德的意思。“人之有德于我, 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 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唐雎说信陵君》) 对于大学生, 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来说, 好的道德品质会成为一种力量。我院贫困生自己组织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树立感恩典型, 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 开展感恩专题讲座。那些受过国家、学校资助的学生, 进敬老院做义工, 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贫困学生铭记父母亲情, 常念教师恩情, 加深同学友情, 把感恩思想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贯穿于文明建设、学风建设及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之中。贫困生为了回报亲情而刻苦用功, 为了恪守自尊而拒绝消沉, 为了报效国家而提高综合素质。例如, 玉树地震后, 我院许多贫困生为灾区捐款,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把感恩意识践行到实际行动中来, 感动了他们身边的许多人。

外因———学院对贫困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首先, 应注重对贫困生在助学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培养, 利用贫困生日常的助学工作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如感恩班会, 利用学生身边的感恩实例, 唤起他们的感恩之心。通过形式多样的谈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 不因贫困而消磨意志, 学会感恩, 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奉献自己的力量。其次, 我院建立了感恩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 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如我院每学期都举办“感恩教育活动”, 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生动感人的感恩情景、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再次, 针对贫困学生普遍不愿或不善于与外界交流的特点, 不定期地举办以“感恩回报、成长成才”为主题的讲座和交流会, 对贫困生进行教育引导。在良好氛围中, 接受资助的学生摒弃自卑, 开朗自信, 积极参加学生会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志愿活动, 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激发自己成长的内在动力, 塑造完美人格, 陶冶美德情操, 争做一个自立自强、不忘感恩、回报社会的优秀学生。

培养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主要途径

使高职院校贫困生常怀父母养育之恩 《诗经·小雅》有云:“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欲报这德, 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 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 所以, 父母无疑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我们应感谢父母无私的爱。有些学生家境的确贫困, 在国家的贫困助学范围之内, 但本人出于虚荣、攀比的心理却奢侈地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教师在工作中就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情况,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 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使学生看到父母勤劳节俭和对自己的关心体贴而心存感恩、发愤学习, 为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使高职院校贫困生心感学校和教师的培育之恩 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是贫困生报效祖国、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高职院校每年有对贫困生的专项拨款, 设立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对于特困生和极困生, 学校会减免学费, 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同时, 教师不仅传授给他们知识, 而且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心存感恩,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集体主义意识, 强化对社会的责任感, 引导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心存感恩, 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同时, 辅导员应将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之中, 循序渐进地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在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师生互动, 聆听贫困学生的心声。

使高职院校贫困生学会感谢他人 要求学生, 尤其是贫困学生在他人的热情帮助之下摆脱生活困境而能安心学习时, 应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这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基本内容。如今, 我们身边有众多热心慈善事业的有识之士, 他们的善举被人们所崇敬。但是, 那些被他们帮助过的人的行为却鲜为人知, 甚至有些人享受着好心人的馈赠而忘恩负义, 这是一种悲哀。所以, 对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重要的, 更是必要的。适时地在贫困生中开展感恩教育, 通过组织受助贫困生参加“说感谢话”、“写感谢信”、“过感恩节”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类活动, 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百折不挠的品格。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受助档案和诚信制度, 对那些不知感恩、不讲节约、奢侈浪费的受助贫困生, 要适当减少资助甚至取消其受助资格。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方法

宣传激励法 感恩教育可以通过舆论宣传载体, 采用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传播、传递贫困学生感恩的相关内容与信息, 以激励贫困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舆论宣传载体包括校园广播、校报、校内宣传栏和校园网等。感恩教育宣传激励要做到说服学生, 而不要命令学生;要做到激励学生, 而不要打击学生;要做到服务学生, 而不要误导学生。

典型教育法 通过典型教育方法, 可以激发高职贫困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感恩行为动机, 从而增强贫困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接受性, 提高感恩教育效果。采用典型教育法, 首先要发现和树立感恩的典型, 这种正面典型必须是得到师生认可的。其次, 要对所树立的感恩正面典型进行实事求是的宣传, 不能把感恩的成功典型片面化、抽象化。再次, 要适当地利用反面典型警示贫困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咨询服务法 首先, 教育者如班级辅导员、系部有关人员、学工处人员, 要熟悉贫困生资助的相关信息和优惠政策, 能够解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及时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不能出现部门间相互推诿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其次, 教师在工作中要有耐心, 要认真回答学生的提问, 具有服务学生的意识。贫困学生大多都存在自卑感, 如果教师显出不耐烦, 甚至摆出傲慢或漠视的态度, 那么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甚至产生永远抹不去的阴影。作为教书育人的工作者, 尤其要做好典范。再次, 在学生咨询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感恩教育, 举些学生身边的典例, 做好正面引导。

自我教育法 这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而开展的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达到感恩效果的方法。主要有: (1) 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遇到某一具体问题而有所心得和体会。如学生在图书馆进行图书管理工作中, 要将图书分门别类地排好, 图书分类法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 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 每一大类下分许多小类, 每一小类下再分子小类, 最后, 每一种书都可以分到某一个类目下, 每一个类目都有一个类号, 很多学生初学时并不熟练, 有时会经常犯错, 但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 他们能够适应这份工作, 并且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也为走上社会积累了经验, 贫困学生都很感激学校能提供这样的机会, 感谢教师的耐心帮助, 他们从工作中获得了乐趣, 并且得到了自身价值的肯定。 (2) 定期对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进行鉴别。贫困生在受到资助后对自身的发展和学习情况要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校, 例如, 许多贫困学生在受到社会资助后会定期地反馈学习情况, 既是对自己的鞭策, 也是对资助者常怀感恩之情。

总之, 国家、高校、社会和贫困生自身都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强大合力, 确保每一位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并在现有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基础上进行制度改革,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不断提高制度的运行效率和可持续性。同时, 通过感恩教育, 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摘要:高职院校在帮助家庭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应重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这对于完善贫困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石钟玲, 吴静芬.新形势下培养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探索[J].职业教育, 2010, (6) :120.

[2]王微.对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对策的思考和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0) :47-48.

[3]张艳.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看感恩教育[J].价值工程, 2010, (1) :194.

[4]田维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给农村贫困户感恩教育讲话稿 第4篇

[关键词]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114

农村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中小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目的是让更多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及建设和谐社会。但近年来,部分受助学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对资助育人中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本文主要从农村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出发,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一些改进的策略,以期唤起社会各界对社会资助下贫困生感恩教育问题的全方位关注与深层次建构,促成贫困生资助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科学、和谐的轨道发展,给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提供一些理论探讨。

一、我县农村受助学生的感恩现状分析

为了解我县受助学生的感恩品质,探析如何更好地开展感恩教育,随机选取了来自我县小、初、高、中职等四层受助贫困生,采用匿名的方式,每个层次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主要就受助贫困生对感恩自身意识和行为、家庭意识和行为、学校意识和行为以及社会意识和行为几方面进行调查,并走访部分学生。经过调查分析进行如下思考。

(一)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的偏差

在调查中:“当你周围的人有困难时,你是怎么看待的?”53.25%的学生“会竭尽全力帮忙”,39.50%的学生“能帮就帮,不能帮就算了”;而当问到“长大后是否会做义工?”仅有43.75%的学生表示想当义工。通过分析,大部分受助学生拥有较强的感恩意识,但他们的感恩意识与感恩行动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有少部分学生感情冷漠,怕苦怕累,不愿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或帮助有困难的人,说明这部分学生还缺乏感恩意识、存在冷漠和忘恩情绪,需要我们对他们进一步加强感恩教育,争取把感恩思想真正融入他们的内心深处,直至内化为良性的感恩行为。

(二)受助学生人情淡薄,缺失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在调查中:“你怎样看待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96.25%的受助生表示体谅父母的辛劳,长大后会报答父母;但问到“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吗?”只有56.25%的学生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从来都不关心的占12.25%。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体谅父母的辛劳,但缺乏对父母的了解,甚至不关心父母。对于“是否能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这个问题,47.25%的学生表示能经常与父母交流,偶尔交流的学生占32.75%。这表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比较少。由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意识仅局限于对父母的体谅,而没有用心去关爱父母,也很少与父母沟通交流,从而导致孩子不关心父母,而父母也缺乏对自己孩子的了解。

(三)受助贫困学生感恩价值观缺失

在调查中,80.50%的学生会感恩祖国对自己的栽培,有回报祖国的念头;14.50%的学生选择独善其身,其余的则态度冷漠。“马路上有位老人摔了一跤,您是否乐意帮扶他起来?”78.00%的学生对于“扶不扶”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愿意的学生占13.50%,6.2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1.50%的学生则装作没看见。在分析中得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国家的栽培知恩图报;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社会感恩意识薄弱,有的甚至认为国家与社会对自己的栽培、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义务。可见,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感恩价值观缺失。

二、农村受资助学生感恩心理及感恩缺失原因分析

(一)自我价值观的偏差,心理失衡

部分学生感恩意识薄弱,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自己家有困难,获得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应该的,不需感恩;有些学生则获得资助后不思进取,上课迟到、旷课,甚至随意挥霍资助款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些学生则因为碍于“面子”,故意隐瞒家庭状况,觉得申请资助会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

(二)父母对孩子感恩教育的缺失

参与研究的对象大部分从小为留守儿童,一直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由于对孩子存在亏欠心理,远在他乡的父母通过在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但却忘记了对孩子思想上的教育;爷爷奶奶对其也是满满的宠爱,独生子女更是集众多宠爱与一身。这种忽视孩子情感教育的“爱”,最终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缺乏感恩情怀。

(三)学校在资助过程中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够

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理念没有多大的改变。很多教师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言传身教,必要时也可以对学生说一声 “谢谢”。另一方面,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比较少。学生在学校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教育及实践,使

得部分农村受助学生有感恩意识,却没有能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感觉每一次受资助都是习惯性的、理所当然的,没有把感恩的意识落实到学习、生活方面。

(四)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增加,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身边一些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也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再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农村受助学生的影响,使其认为就算读了大学一样去打工,还不如初中一毕业就去打工。

三、加强农村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重视家庭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情怀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家庭的氛围与父母的教育对学生影响重大。第一,父母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第二,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在感恩中成长。第三,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像朋友一样地交心,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好地引导孩子,使之健康成长。同时也让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体谅父母的辛劳,学会关心父母,从而学会感恩。

(二)构建学校感恩体系,加强学生感恩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构建学校感恩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第一,学校在重视应试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第二,提高教师素质。在学校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提高个人的素质与修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与行为。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营造社会感恩氛围,提升感恩教育动力

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需要发挥社会的作用,形成家校合作,社会合力。第一,加强网络管制,从技术上对网络进行管理,使学生有一个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第二,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导向性作用,弘扬社会正气,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善恶。

总之,对于贫困生来说,物质的资助固然重要,但心灵的关注和精神的资助更重要,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资助他们的目的,有效地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

潘市长农村贫困监测调查讲话 第5篇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2日

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潘桂亚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我市农村贫困监测调查工作动员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和省、安庆市政府《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贫困监测调查工件的通知》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和要求,扎实做好我市2010年农村贫困监测调查工作,为全面掌握我市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信息,重新科学确定贫困人口数量,为扶贫规划工作提供依据。对此,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做好贫困监测调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为做好贫困监测调查工作,省、安庆市政府分别下发了通知传真,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高度,立足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抓好这项工作。

第一,要认清贫困监测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贫困监测调查工作,是深入推进我市扶贫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惠及全市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和谐桐城建设的重要途径。坚持不懈地搞好扶贫开发,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贫困群众最盼望、最急需的就是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次贫困监测调查工作,就是要通过对贫困户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做好贫困户档案卡片更新维护,形成一套能反映现时期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信息库,为扶

贫开发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使决策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有效地推进我市扶贫开发工作。

第二,要找准工作定位。贫困监测调查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下一步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我们在工作定位上一定要端正态度,既不能认为报得越多越好,也不能遗漏掉该报的贫困人口,必须始终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好这项工作。

二、把握政策,吃透情况,认真落实调查工作各项措施

第一,要明确工作目标。贫困监测调查工作要实现指标体系完整化、统计分类标准化、统计基础规范化、统计服务优质化的目标。具体说,就是要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统一要求,通过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清情况,明确界限,动态监测,科学管理,建立好贫困监测数据库。

第二,准确把握贫困建档线标准。只有按统一标准和要求开展贫困监测调查工作,才能体现建档立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平性,按省、市要求,这次建档立卡的标准线为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以下的所有户,在这里特别要搞好对2010年底低保户和五保户的调查与核实及卡片更新维护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第三,要严格工作程序。贫困监测调查必须按照既定的基本流程进行,既要坚持体现调查工作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调查工作广泛体现民情民意,确保建卡贫困户的广泛参与,又要规范管理卡片,严守秘密,保护群众隐私,确保卡片信息不外泄。

第四,要落实好动态管理。要按照《安徽省农村贫困户监测卡》样式,完整记录贫困户生产生活和经济现状、帮扶措施、实施的扶贫项目等,做到内容全面、情况真实、记录准确。市贫困监测办要指导各镇、街道、开发区管委会做好贫困户卡片的更新维护,完善微机档案管理,并根据各地已有的贫困库贫困搞好维护更新。体现档案和数据真实性和时效性。

三、严格要求,保证质量,确保贫困监测调查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根据要求,这次调查工作这次调查工作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具体由市贫困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贯彻落实,切实落实好工作措施。

第一,调查核实要准确。这是体现调查工作成效的关键,各级各部门要从紧安排时间,认真抓好落实。各地要统筹协调,抽调精干队伍,分区分片负责,深入村组,扎实开展工作。对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操作方法和规程执行,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让群众满意这一根本目标,切实按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要求,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调查中要强化工作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确保这次调查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第二,结果分析要细致。各级部门要对调查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写出调查分析材料,关键是要找准致贫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政策精神和工作重点,针对贫困对象所在镇、村的发展现状,同时结合贫困对象的健康状况、性格特点、能力特长,提出行之有效的帮扶意见。为我市实施新时期扶贫工作规划、计划和配套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做好贫困监测调查工作提供组织和经费保障

这次贫困监测调查工作由市贫困监测领导小组牵头负责,各地要尽快抽调相关部门人员成立相关机构,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当作一件大事认真来抓,要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组织领导到位、人员培训到位、宣传动员到位、协调配合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监督检查到位。要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工作队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工作,把这次调查工作抓紧抓好抓实,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市贫困监测办公室要负责搞好工作中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各地要安排好所需工作经费,组织好工作人员,切实搞好工作,做到领导、责任、工作三到位,确保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同志们,搞好贫困监测调查工作,是为我市前期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进行总结,更是为我市“十二五”的扶贫规划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搞好这次贫困人口状况调查,是事关我市三农工作大计、事关社会和谐大局。各镇、街道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工作,确保如期高效完成调查工作任务。

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心得体会 第6篇

有人说,感恩是鞋,穿上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而我觉得,感恩更像是生命中那一朵朵不谢的花,因为感恩,所以我们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自2013年9月份以来,几乎每个学期,我镇的各中小学都会通过主题班会、板报宣传、作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特别是受助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其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亦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当前贫困生感恩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家庭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榜样和示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子女最好的参照。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家长也同样起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父母是孩子感恩的最好榜样,贫困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有着较高程度的重视,这有助于贫困生增强感恩意识,为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多方位、多形式的感恩教育使得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随着贫困生不知感恩的现象经常见诸报端,贫困生的感恩状况堪忧,人们对于贫困生的感恩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心,这同时也是本课题组研究所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通过调研发现,从贫困生感恩各因子的总体水平上看,知恩和感恩状况较高,均值在3分以上,即具有相对较高的感恩状况,分别从贫困生感恩的各对象(感恩父母、朋友、教师和学校、国家和社会、自然等)上来看,感恩意识的均值均大于感恩行为的均值,且多数在3分以上,这说明大多数贫困生是知道感恩的,具备感恩意识,这也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贫困生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贫困生自身因素是感恩教育有效进行的内在动力,因此,贫困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感恩意识,为进一步做好其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前提。

二、贫困生感恩教育仍旧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部分受助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心存不满和埋怨,并把所获资助视为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更没有感恩的实践行动。学校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学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要求。首先,从教育大环境来看,社会上关于贫困生感恩情感和感恩教育的书籍或读物少之又少,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多数尚未设置专门的关于感恩教育的课程,即便有一些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实用性不强,也没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对感恩的理论和其本质的了解知之甚少,不能够系统掌握关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理论。其次,从结合日常工作的调查结果看,贫困生感恩教育课程缺位,内容匮乏。课程应该是感恩教育最基础的、影响最深远的途径,目前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多数是通过学校的教师和家长对贫困生进行口头的说教式教育,而教育的内容又相对匾乏。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也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典型的感恩案例和典型的教育活动去进行感恩教育,辅导员也多是以口头讲述或是组织一些专题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这也是贫困生获得感恩教育的主要手段。再者,贫困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和典型活动,从而进行感恩的自我教育。在这些教育环节中,均没有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的内容。再次,未能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感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作用。儒释道的感恩思想对于人们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感恩思想理应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之一,但目前在学校陆续开展感恩教育的同时,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却在逐渐减少。调查也显示,学校并未将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作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贫困生对于传统感恩文化的了解也很少。可见,从目前的状况看,学校对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时有时无、时弱时强,更谈不上可持续有效发展。感恩教育滞后于现代教育发展,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没有及时创新教育内容,感恩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因此,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道德的要求就难以达到。

(二)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长效性和时代性

首先,目前多数学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从一般经验出发,采取个别谈话、说服等一般性常规化的方式进行,不具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一方面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刚刚起步,尚处在探索阶段,教育方式沿用了传统的单向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仅仅注重教师的单方面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教育过程也基本上是教师讲解感恩知识或感恩故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能动作用,授、受双方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受教育者(学生)不为所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效果。其次,辅导员是高校课堂以外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方法也多以说教为主,间或印发学习资料、召开座谈会和主题班会等途径。调查显示,学校针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所展开,如向资助人和单位写感谢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但次数很少,尚未形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规定内容和长效机制。再次,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已经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注意到将经济资助和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精神和物质双重助困的目的。这是目前学校感恩教育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感恩教育与经济资助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和长效机制,出现了资助工作结束后感恩教育也随之消失的现象。这说明如何将感恩教育和经济资助系统结合,形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对于贫困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目前学校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等新闻媒体,但学校将网络引入感恩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更未能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常规手段。这些尚未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方式多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大多都仅限于理论教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知行脱节和知情脱节。所以从方法和手段上理解,学校感恩教育尚存诸多不足,亟待改进。

(三)感恩教育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改变

我国的感恩教育和感恩教育理念的诞生和变化经历了一个过程。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了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因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呈现出较为落后的一面。一方面,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传统的感恩教育观念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感恩教育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非一种情感体验和道德内化;感恩仅仅是对施恩者的感恩体验和报恩行为,并未认识到回报社会和其他个体也是感恩的体现;认为感恩只有在受惠者能力具备或是条件成熟时才能谈及。要提高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这些落后的感恩教育观念,从而有效实施感恩教育。

上一篇:运动会观后感六百字以上下一篇:塔里木油田围墙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