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翻译范文

2024-06-27

重组翻译范文(精选4篇)

重组翻译 第1篇

论企业联合重组与员工行为准则

摘要:不同企业其员工的行为准则是不同的,企业联合重组必然涉及企业资产、制度、文化的整合,形成统一的制度和企业文化,建立起联合重组后员工统一的行为准则,这直接关系到联合重组事业的成败和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关键词:企业联合重组 制度文化整合 员工行为准则

一、企业联合重组的目标要求企业重组的形式包括改组、改造、收购、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制合作等。企业联合重组一般主要指收购和兼并。联合重组过程中,重组企业可以有多种管理模式;总厂分厂体制、企业集团体制、股份制管理,实行总厂集中管理。经过联合重组,重点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迅速扩张,生产规模与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集中程度明显提高。企业联合重组需要在资产、制度和文化方面实现全方位整合。资产整合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技术等资产的产权关系变更和资源优化组合;文化整合是在分析不同企业的文化内涵,相互吸引其优秀文化的前提下,按照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重新构建一个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制度整合是指为确保资产整合、文化整合的有效运作,而将原有的制度进行合并、修改、形成一套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三者的整合相辅相成,是企业联合重组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企业重组与员工行为准则在企业重组的过程中,大多是基于经济和财务方面的考虑,往往忽略人和文化方面的因素。由于企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由厂房、设备、工人等组成的一个生产单位,在企业重组时,除了解决如何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配置有形的资源,更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消除双方之间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冲突。联合重组的文化冲突集中体现为员工的行为,企业联合重组一般主要指收购和兼并。联合重组过程中,重组企业可以有多种管理模式;总厂分厂体制、企业集团体制、股份制管理,实行总厂集中管理。经过联合重组,重点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迅速扩张,生产规模与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集中程度明显提高。企业联合重组需要在资产、制度和文化方面实现全方位整合因而需要加强对员工行为的引导。行为引导是一个不断作用于企业文化和制度的过程。研究表明:任何人的行为都来源于两种动力: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自我动力体现为维护个人的利益和机会,而超我动力则体现为维护社会或企业的利益。员工行为引导就是要利用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约束与激励作用,将员工的“自我”行为内化成“超我”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制度和文化整合,统一员工行为准则的目的。

三、统一的员工行为准则的建立

1.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以后,重组企业和被重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被重组企业如果从一个独立经营的企业转变为重组企业的一个生产部门,则企业由利润中心变成成本中心,企业联合重组一般主要指收购和兼并。联合重组过程中,重组企业可以有多种管理模式;总厂分厂体制、企业集团体制、股份制管理,实行总厂集中管理。经过联合重组,重点企业的生产规模得到迅速扩张,生产规模与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行业规模集中程度明显提高。企业联合重组需要在资产、制度和文化方面实现全方位整合其战略方向也会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变为成本追求最小,实施成本领先战略。

2.企业文化的整合与提炼。文化因素是企业重组中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变量,企业文化的整合与提炼必须建立在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之上。文化整合与提炼就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企业文化,相互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文化和管理经验,整合各企业文化的优势和长处,提炼成统一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员工的行为准则,发挥企业文化的整合功能。

3.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引导的作用。员工行为的基本动力是自我动力,企业联合重组一般主要指收购和兼并。联合重组过程中,重组企业可以有多种管理模式;总厂分厂体制、企业集团体制、股份制管理,实行总厂集中管理。经过联合重组,重点企业的生产规模

企业并购重组中文化整合及其启示 2009-7-27 16:28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企业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大问题,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重组的必然选择,是跨越企业边界的扩张性重组行为,是重组的重要形式。我国也正在成为新兴的跨国并购市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主要体现在外资并购和国企重组。认真总结和反思中外企业文化整合的经验和教训,合理构架文化整合的内容,有利于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企业并购重组;文化整合;动态创新原则;优势互补原则

一、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重组的必然选择

并购(Merger Acquisition)意为收购与兼并,是跨越企业边界的扩张性重组行为,是重组的重要形式。近几年,世界强国纷纷致力于打破国际贸易壁垒,迈向统一的世界市场,以强强并购为重要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已经来临。我国也正在成为新兴的跨国并购市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主要体现在外资并购和国企重组。

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与文化整合相伴而生,从企业并购重组的实践上看,重组需要有创新型文化的支撑。很多学者在对企业并购重组研究中发现,文化因素对于并购重组的成败和效率十分重要。有人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重组成功的标志。1993年美国会计咨询公司(Coopers&Lybrand)的一项研究表明:因目标企业管理层的素质与文化差异导致并购重组失败占85%,缺乏并购后整合计划占80%。现代企业发展证明:最有效的并购重组在于企业文化整合。通过整合才能改造企业流程,缩短企业管理路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国内外企业并购重组中文化整合的比较分析

国外企业并购是随着科技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而产生的,是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的结果。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国外大企业纷纷采取了跨国并购的方式。企业的并购活动大体上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类型。不同类型企业的并购目的和条件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来说,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合理避税、增加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的增长优势。从并购条件上讲,并购企业要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适宜的企业发展阶段和优厚的资金实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并购又出现一些新趋势,如兼并行业越来越广泛,跨国并购成为主要特征,更加注重协同效应及整个公司的发展。然而,企业并购过程中文化冲突不断。实践证明,并购成功与否有赖于并购后的整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整合。并购规模越大,文化整合的任务越艰巨。美国一些学者就主张企业并购文化先行。从美国大企业并购实践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整合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最高哲学,文化理念渗透于企业全部活动之中。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人文化,需要领导者倡导和力行。第三,注重“以人为本”,重在教育和实践养成“以人为本”就是要在企业建设一种环境,使企业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四,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化、目标化。文化建设虽然是软性的,但只要把它具体化就变成了硬性的指标。第五,企业文化基本构架相对稳定,具体内容则实行动态管理。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有几个特点:企业资产重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本地、本行业企业重组向异地、跨行业化转变;企业重组目的由筹资和利润操纵,向资源配置控制权

财富,利用并发挥好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参与并购重组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

[2]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杨青(1977-),辽宁葫芦岛人,渤船重工计划处经济师,研究方向:管理。项目一旦开始,就必须对其进程进行监控已确保每件事情按照计划进行,这涉及到监督实际进程并将进度计划相比较。一下只是本人在实际的项目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1、PM必须包括一些前期的控制活动,已确保项目目标即使在事情没有与计划相符时也能顺利完成。

2、提高项目控制的有效方法是检测实际进程,按时间与计划进行比较,必要是采取纠正措施。

3、提高时间管理的关键是在辨认每条关键路径时,对每条路径一经确认,就标出负的或破坏性的时差。如果要加快项目进程就必须应用这一方法。

4、当试图减少带有负时差的活动路径的时间跨度时关注那些和整个期间关系密切的和估计工期时间较长的活动。

5、及早确定计划进度问题将使消极的成本和范围影响降到最低。如果项目计划落后于计划进度太多,使它重新跟上计划变的非常的困难。

6、时间-成本平衡法是用最少的相关成本来减少项目的增加期限。

7、为了对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应该设立一个定期的报告期,报告期越短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每个报告期中,实际绩效的数据和项目的范围、计划进度和预算的变动情况信息需要及时的收集,并且应用这些信息来计算更新的时间表和预算。

延伸阅读: 关键因素 进度控制 项目控制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法律问题研究(上)

作者: 刘旭阳

发布时间: 2006-02-08 16:28:45

[中文摘要] 并购重组越来越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做活、做强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一经济现象受到了政府部门、企业界、法学理论界及全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党的“十五大”关于国有资本要实行战略性退出,引进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发挥市场力量推动国企改革步伐的战略思想的提出,国有企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并购重组的高潮。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目前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出来。如: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并购国企过程中政府的暗箱操作,被并购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民营企业在并购国企中遇到的待遇及债权债务纠纷问题;外资并购国企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民族品牌的丢失和垄断等问题。如果这些复杂的问题和利益冲突不能及时予以解决,相关的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地予以确立和完善,很大程度上将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步伐,影响到国企改革的顺利进。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本文将首先从理论上阐明并购与一系列相关概念的界限,其次,从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层面分析目前国企并购重组中存在的立法缺陷,借鉴国外在企业并购方面的立法及实践经验,如外资审批制度,资产评估制度等,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及现实情况,运用历史的、比较的、逻辑分析、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立法研究和设计。提出对有关《公司法》,《证券法》,社保法的修改意见;关于制定《企业并购法》,《反垄断法》和《外资并购审查法》的初步立法构想和完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方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企并购重组也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和诸多法律问题,诸如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并购国企过程中政府的暗箱操作,被并购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民营企业在并购国企中遇到的待遇及债权债务纠纷问题;外资并购国企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民族品牌的丢失和垄断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并购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另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同样需要借鉴国外相关的立法理论及实践经验。美日等发达国家,政府常常限制企业并购或在附加若干条件下允许企业并购,且根据产业经济技术进步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并购规制政策。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以来深受跨国公司的控制与掠夺,对外资并购本国企业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管制政策。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方面加大了力度,限制措施逐步减少。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并购本国企业的有关立法主要体现在降低所得税,进出口关税减免和退税,加速折旧,再投资奖励,改善和提高对跨国公司的服务水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等。本文将就国外有关外资审批制度,资产评估制度和职工安置的相关措施等立法经验具体加以论述。

在借鉴外国企业并购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上述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从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立法设计。

二、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问题的概述

(一)并购的含义

在国外报刊及相关出版书籍中,“并购”一词通常用“M&A”来表示,M&A是英文 MERGER&ACQUISITION的缩写,其含义十分广泛。既包括MERGER(兼并),ACQUISITION(收购),也包括CONSOLIDATION(合并),TAKE OVER(接管),等等。MERGER是指物体之间或权利之间的融合或相互吸收,通常融合或相互吸收的一方在价值或重要性上要弱于另一方,融合或吸收之后较不重要的一方不再独立存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MERGER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美国公司法对MERGER解释是一个公司吸收另一个公司后,另一个公司被解散不复存在,其财产转移到存续公司的行为。ACQUISATION指获取特定财产所有权的行为,通过该项行为,一方取得或获得某项财产,尤指通过任何方式获取的实质上的所有权。

我们国家现行的一些规范对并购概念的规定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界定。我国有学者把并购分为“最狭义的并购”、“狭义的并购”与“广义的并购”。并进一步指出最狭义的并购实际就是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狭义的并购指除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与新设合并以外,还包括股权或资产购买(但纯粹以投资为目的而不参与营运的股权购买不包括在内),并且此种购买不以取得购买方的全部股份或资产为限,仅取得部分资产或股份即可。在狭义收购的定义下,根据收购方所购入股票数量的多少,收购又可以分为部分收购与全面收购,部分收购指收购方所购入的股票不超过目标公司总股本的额 30%;超过 30%则叫全面收购。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关于外商投资境内企业的暂行规定》。《关于向境外企业转让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精神我国法律中的并购就是收购和兼并。收购是指以达到对被收购公司的绝对或相对控股权为目的的购买行为。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指收购人通过在证券交易所的股份转让活动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通过证券交易所股份转让活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导致 其获得或可能获得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但狭义上,收购指通过二级市场公开购买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股票而取得一定持股比例的购买行为。收购的经济学意义是指一

权,达到控股,实现兼并。

4、按照并购双方是否友好协商划分

(1)善意并购。指并购企业事先与目标企业进行协商,征得其同意并谈判达成并购条件的一致意见而完成并购活动的并购方式,西方形象地称之为“白马骑士”(white knight)。这种并购方式有利于降低并购的风险和成本,使并购双方能够充分交流、沟通信息。但这种并购会使并购企业牺牲部分利益。其次,由于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因此,容易使谈判时间很漫长,从而使并购失去部分价值。

(2)敌意并购。指并购方不管目标企业的反抗进行的并购;或者事先不与目标公司协商,而直接突然提出公开出价并购要约的并购行为,西方理论上称之为“黑马骑士”(black knight)。敌意收购在我国已发生过两件——即1993年11月的宝延事件和1998年的大港——爱使事件。

5、按照是否通过证券交易所划分

(1)要约并购。是指以争取公司控股权为目的,依法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公开要约以收购股权证券的行为。

(2)协议并购。为了达到争取目标公司控股权的目标,依法向目标公司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的收购股权证券的行为。

6、从并购行为的角度划分

(1)直接并购。由收购方直接向目标公司提出所有权要求,双方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磋商,达成协议的并购方式。

(2)间接并购。指并购企业首先成立一个子企业或控股企业,然后再以子企业的名义并购其他企业。从上海产前交易所统计的数据看,外资并购我国企业70%采用的是间接并购。

7、其他主要的并购类型]

(1)杠杆收购(LBO)。指优势企业通过举债有时以即将并购的目标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的收益能力作为抵押筹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模式。杠杆收购在我国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这种收购模式。如中国香港中策集团一方面采取举债、分期付款、拖延付款等方法降低现金支出,大举收购大陆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对所收购的国有企业的股权进行包装并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转手卖出,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再用部分利润支付收购款。杠杆收购非常适合在并购国企时采用,这是由杠杆收购的高负债、高收益、多优惠特性决定的,而且目前在中国出现了运用杠杆收购的有利条件,如政府为保持高速增长而启动了一系列启动经济的措施,鼓励通过国有企业并购进行战略重组和调整产业结构;中国人民银行一再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增加货币投入等。[3]

(2)管理层收购。(MBO)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理层通过融入资金,购买本公司股权,从而改变公司股权结构的一种重组行为。MBO在我国实际上已经有两三年的发展了,在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2003年3月底,我国财政部发出在国有企业中暂停MBO,目前有关部门表示要积极研究实施MBO的相应方法,以便为MBO的重新恢复创造条件。

(三)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形式

1、通过协议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直接控股上市公司

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较小、国有股居控股地位、外资进入A股市场的限制尚未完全放开以及非流通股价格低于流通股价格等因素,决定了外资要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大股东,协议受让低价格的国有股或法人股仍是其主要途径。这也正是为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颁布会成为中国开放外资并购标志的原因所在。中国第一例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案----1995年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联合收购北旅汽车案即是以此方式进行的。协议并购方式主要应注意遵守我国国有资产转让的审批、评估程序以及

债转股目前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性举措,具体做法是将商业银行原来对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债权,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成为企业股东。但是,由于债转股本身并没有化 解业已存在的风险,而是将原来企业与银行承担的风险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身上,因此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企业股份并非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其负担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尽快运用市场划分的方式促使其所持有的企业股份,通过出售、回购、证券化等形式收回资金,化解金融风险,同时起到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投资组合的目的。通过收购公司债权而间接获得其股权,即“债转股”,从而获得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

8、通过拍卖方式竞买上市公司股权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由于到期债务不能清偿而被起诉,其所抵押的上市公司股权将通过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程序被拍卖。虽然目前还没有外资采取类似行动,但国内公司间的并购已有了相应的案例。2000年8月1日湖北幸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湖北省国投持有的6000万幸福实业的法人股在深圳被公开拍卖,民营企业名流投资有限公司以4200万竞得,成为幸福实业第一大股东。

(四)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下,吸引外资、民资进行参股和投资并购国有企业,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1、盘活国有资产存量,重组优化企业结构。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利用外资组建合资企业(建立一个新企业)相比,吸引外资、民资并购国有企业,重在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并通过重组国企,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组国企包括调整国企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在明晰产权关系后,外资、民资并购国企会主动注入优质资本、先进技术、设备、资金等,改善国企管理,优化资本结构和企业组织,以快速实现提高效率和资本增值的目的。

2、弥补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资金不足。一国经济发展的最初动力源于资本投入的增长,资本稀缺是阻碍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更需要不断地资本投入,从过去十几年国有企业的资本投入看,基本上投入的是债务资本,即依靠债务融资。因此,利用外资、民资参与国有企业,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资本配置的优化。

3、扭转国有企业低效和亏损局面、提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入世后,国企面临严峻挑战。在一些国企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扭转亏损的情况下,通过把全部或部分股权出售给外资、民资,经过外部资金的注入和优质资本,进行改组改造,可以迅速实现扭亏为盈。同时外资、民资并购国企,也为国有资产和国有股退出提供了有效途径。可借此机会推动某些行业的重组与整合,改变国企难以从行业退出,从而导致的行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和单个企业规模较小等问题。这对于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很有意义。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鼓励外资参与我国国企的并购重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强势民营企业,这些强势企业多利用证券市场进行兼并收购,实现借壳上市。从1994年开始,在近十年的并购市场磨砺中,我国并购投资者的操作实力也越来越强。用现金收购的年平均交易金额逐年增加,从1997年现金收购的0.64亿元开始,收购金额在经历1998年、1999年、2000年的不到1亿元的徘徊之后,在2001年上升到1.4亿元,在2002年突升到2.02亿元。随着一系列鼓励外资并购政策的出台及我国民营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国有企业必将迎来并购的新高潮。

二、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立法状况及缺陷

1优势。在企业产权不清晰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收购存在两个巨大的制度性障碍,一是收购目标公司的资产所有权不清晰,收购标的本身蕴藏着巨大的内部风险;二是由于产权不清晰,收购后的企业组织将难以通过所有权来实现对资源的内部化配置,跨国并购的也难形成跨国直接投资的所有权内部优势。由于不能有效地行使控制权,跨国公司往往在生产经营、营销手段、售后服务等方面所掌握的know--how也就不能很好地嫁接到国内企业中,并购的垄断优势难以发挥。

(二)政府不当行为、暗箱操作及政策过于优惠 政府干预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难点。

长期以来,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国有即政府所有,因而政府决定并支配着国有企业的一切行为,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这就导致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计划经济做法的极为流行。把国企作为政府的企业,使国企承担了许多不应有的政府职责和社会职能,包袱沉重,难以轻装进入市场。还由于某些政府部门不愿放弃因掌管企业经营管理权而拥有的经济利益也使企业难以自由进入市场。目前,国内企业间的并购已越来越成为国企改革重组的一种主要方式,然而,由于政府的干预,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并购多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拉郎配”、“扶贫”式并购极为普遍。由于缺乏市场取向,此类并购的结果多不尽人意。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土 地使用权的任意行政转让及暗箱操作等行为任其发展将引发一系列腐败或违法行为。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跨地区并购困难重重,形不成全国一盘棋,从而企业并购在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有效配置资源及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无法充分得以体现。有些地方政府还将出售国有企业的产权,将实际控制的国有资产存量变现,作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现阶段筹措资金、摆脱财政困境、搞活企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便宜选择。具体表现为一些政府在引进外资过程中急于求成,一味降低条件,不计成本,过于强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增强优惠力度,如降低中方持股比例,技术上没有更高要求,对人员、债务的承诺比较多,中央政府的外资管理政策和体制缺乏纪律和法规约束,存在很多漏洞,地方政府也往往随意执行,包括将大的投资项目分解成小项目,以符合较低级别的审批权限和批准投资。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投资体制事实上比日本和韩国等更开放,因为地方政府和合作伙伴对中央政府阴奉阳违,或合作伙伴有腐败行为,同时,外资企业在中国经常得到超国民待遇,比国内企业享有更多的独立性。由此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造成中方权益受损,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民营资本并购国企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并购国企中的债权债务风险。

(1)债权纠纷。民营企业参与国有资产重组过程中,无论是整体并购,还是股权转让,通常都是由被出售或改制后的企业概括承受原企业的债权、债务,原国有企业的讨债重担无疑通过改制重组活动转移给了改制后的企业。在中国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用缺失和“讨债难”的氛围之下,追债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民营企业家若要维护并购或改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必然会动用诉讼或仲裁的手段来实现企业的债权。这也说明民营企业在选择并购重组对象的过程中,对于资产构成中到期债权(应收账款)比例较高的国有企业应慎重考虑,对于不良债权过多的企业更应警惕。

(2)债务纠纷。

A.继受债务的纠纷。如前述,民营企业在并购重组国有企业过程中往往都是由被出售或改制后的企业概括承受原企业的债权、债务,在改制重组完成后,原企业的债权人向改制后的企业追讨债务当属正常。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有时候收购者或兼并方同被出售企业或被兼并方达成协议,一旦被出售或被兼并的企业作为债务人加以起诉,从而使参与并购重组的民营企业家间接卷入了诉讼。

B.隐瞒、遗漏债务纠纷。在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有时因为各种原因

3没有金融市场这个平台的支持就不会有大规模并购的出现。在外资进入中国实施并购战略的时候,都有银行作为后盾。就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来说,国内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很多民营企业并不是没有雄心和实力,而是没有金融支持,所以,他们并购重组大型国有企业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对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不可想象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民营企业,大部分是靠自筹资金运作,在支付了各种费用之后,投入生产的后续资金出现短缺,此时向银行贷款却相当困难。

(四)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引进外资并购国有产权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是从现实情况看设法以各种形式瓜分国有资产是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利用公司改制中法律存在的漏洞贱卖国有资产在我国非常普遍。一些地方政府打着引进外资的幌子贱卖瓜分国有资产,为自己捞政绩,捞实惠。外资并购第一案即北旅并购案中,就是因为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严重,才导致管理层一度下令停止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向外资转让。从现有案例看,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吸引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产权交易动机看,虽有盘活存量资产之考虑,但也不乏获得资金救企业之急;或者甩掉包袱卸责任;或者吃太平饭避风险为目的的交易。以这种动机从事产权交易,国有资产的流失也许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2)从交易方式看,缺乏企业整体资产概念,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等同于单项资产价值的简单加总,把企业出售当作单项资产出售,只看分项的物质资产,不看其综合能力,尤其忽视广阔的国内市场等无形资产及拥有的优秀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技工等人力资本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价值。并购实践中,中方出让的资产为正处于成熟期或收益期的整体资产,一旦拆零出售意味着中方无代价地放弃了这类整体资产的未来收益流量,有形资产的低估和无形资产的漏估,都是国有资产的一种流失。

(3)从交易条件看,外商为实现其出资额最小化而实际控制总资产额最大化的目标,通常在交易谈判中施展一套精心设计的策略。而中方当事人面对谈判对手却缺乏章法,也缺乏应有的产权约束和法律规范,难免受制于人,在交易价格和条件上步步退让,使国有资产权益蒙受损失。究其原因,关键是在中方当事人看来,确保产权出让交易的完成似乎比争得有利的交易条件更重要。

(4)从交易地位看。目前我国缺乏存量资产重组和涉外产权交易的战略规划及其有序的实施步骤。同外商的产权交易基本是由各地方政府或各企业分别同外商个别接触和谈判。各地方或企业各自为政,形成了地方与地方、企业与企业间的自相竞争,导致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国内企业在议价地位上往往处于劣势。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交易过程中的定价规则常常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掠夺性的,因而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就在所难免。

2、中方品牌的问题的保留问题。在几十年的生产经营中,我国一些国有产品品牌、技术工艺、企业名称等,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一些外商看清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认为要打开这个市场,与其靠自己的力量逐步渗透,不如借中国企业已有的实力和市场迅速占领制高点。为此,他们运用国内企业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的弱点,低价收购国内企业的股权、品牌或专有技术,吞噬排挤我们苦心经营多年的民族品牌。从实践看,外商并购中国品牌后,除立即停止使用中方商标外,其常见做法还有这样几种:一是通过减少对中方品牌的投资来逐渐降低其品牌价值,或压缩中方品牌的产品生产量,沦中方企业为它的加工基地。如曾经占据卫生巾行业半壁江山的“舒而美”,自从1994年被全球最大的纸巾生产商金伯利收购后,销量一路下滑,到2001年销量跌到历史最低谷,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二是控制销售环节和市场推广。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消费者就买不到产品,没有有利的市场推广,消费者就会淡忘品牌。外商已成功地运用该做

5[6] 叶柄坤.外资收购“债转股”的若干法律问题思考.河北法学,2001,594~96 [7] 王海英,张倩.论企业跨国并购的国内法调整.经济法制,2001,12,65

[8] 刘琛君.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3,9,37

(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人民法院)

该文结合一个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实践,就中国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对兼并、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文运用国内外兼并重组理论,分析了西安变压器厂兼并西安重型电炉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兼并重组的过程:运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了企业兼并后的财务效果;创意性地提出并论述了在兼并过程中实现股权多元化的途径;论述了或有负债的风险和规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被兼并企业职工角色的困惑给重组和文化融合带来的困境;结合该案例重组的特点,论述了兼并重组中的速度风险和企业速度观念;提出了企业通过战略性改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之,该文是在综合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兼并重组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目前兼并重组的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论述,并提出了一定的可供操作的思路,通过论述旨在为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一些新思路、新观点,进行一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去的五年里,国有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整个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直接作用下,多种形式的兼并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焦点,承担债务式兼并是国有企业多种兼并方式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对它的研究和探讨也长期不衰。本文在这样一个社会实践和理论背景下,结合一个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实践,就我国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对兼并、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运用国内外兼并重组理论,分析了西安变压器厂兼并西安重型电炉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兼并重组的过程;运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了企业兼并后的财务效果;创意性地提出并论述了在兼并过程中实现股权多元化的途径;论述了或有负债的风险和防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被兼并企业职工角色的困惑给重组和文化融合带来的困境;结合该案例重组的特点,论述了兼并重组中的速度风险和企业速度观念;提出了企业通过战略性改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之,本文是在综合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兼并重组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目前兼并重组的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论述,并提出了一定的可供操作的思路,通过论述旨在为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一些新思路、新观点,进行一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是在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各部门、各地区和相关的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形成的一个文件。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们的经济冲击越来越厉害。08年4季度到09年1季度,国务院组织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加快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在里面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提出来。

朱宏任: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举行座谈会、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对讨论稿进行修改完善,还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交换了意见。

朱宏任:我们会同上述部门同志到上海、广东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各地区、各行业企业兼并重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我们还会同财政部、国资委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等方面的意见。我们两次专门召开由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地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文件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经各有关部门会签后上报国务院。今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我们根据会议精神

朱宏任:目前,由于地区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矛盾,有的地方还有一些不合理的规定,阻碍了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的顺利进行。必须进一步理顺地区间利益关系,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一方面,《意见》从制度规定入手,努力为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扫清制度障碍,提出“清理限制跨地区兼并重组的规定,尤其要坚决取消各地区自行出台的限制外地企业对本地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的规定”。另一方面,《意见》从影响跨地区兼并重组的实际问题出发,着力理顺地区间利益关系,提出“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地区间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签订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成协议,妥善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后工业增加值等统计数据的归属问题,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从而有利于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调动各方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积极性。

网友

国家大事:工信部出台了那么多政策措施,很多措施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而不能顺利执行,这个《意见》会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朱宏任: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符合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地方会有一些具体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各方的积极推动过程中,得到逐步解决。

网友

飞天:这些年来,国家出来了一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与以往的政策相比,《意见》有什么特点和突出的地方?

朱宏任:实际国家提出企业兼并重组是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政策方向,与以往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文件相比,《意见》从解决企业兼并重组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出发,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体系,既立足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既注重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相关任务和要求,更注重消除长期以来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制度障碍;既有指导性的意见,也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朱宏任:从引导和扶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看,《意见》从实际出发,着力减轻企业兼并重组的各种负担。既提出了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手段,又结合实际提出了债务处理和职工安置等方面的措施,还着眼于长远,提出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既强调落实现有政策,还要求进一步研究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力求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

网友

工人:我是一名工人,兼并重组中,很容易损伤普通工人的利益,比如裁员等等,国家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时,如何维护好普通工人的权益?

朱宏任:这个问题也是很关键的问题。在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富余职工安置的问题,这一问题牵涉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一旦处理不好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意见》首先把“维护企业与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并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妥善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职工安置问题,依法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朱宏任:在政策措施中,一方面要切实落实相关政策规定,积极稳妥解决职工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支持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强调要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网友

林平: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各种风险,如何加强风险监控、保障企业兼并重组顺利进行?

朱宏任: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多、问题复杂,在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借兼并重组之名,行“甩包袱、偷逃税款、逃废债务”之实;一些并购行为可能涉嫌内幕交易,损害他人利益;还有一些涉外并购行为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等等。这些问题必需进行规范并有效管理。

9兼并重组顺利进行?

朱宏任:我想中国工业在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兼并重组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要通过兼并重组,也包括国内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走出去的兼并重组,逐步使中国的企业由大变强。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有最先吃螃蟹的,也可能要付出牺牲,也可能取得成功。

朱宏任:在这个方面,我想说,我国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并购,实际上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提高竞争实力,通过收购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通过逐渐的走向世界来使我们真正把本土企业向国外迈进。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上纵横驰骋是一个必要的路,我们现在不能轻易的对跨国收购行为说成简单的成功、不成功。只不过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率先跨出去的企业要充分的学习各方面的经验,要充分地防范各方面的风险,牢牢把握住机遇。在兼并重组、收购的过程中,真正的实现我们企业的腾飞,使中国企业在世界企业之林中有一席之地。

网友

平平淡淡:如何避免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时发生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朱宏任: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以往的兼并重组中不乏实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现在的兼并重组不能听从少数人的意见,而是要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在这方面,国资委制订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有关部门也提出了政策性很强的要求。我们确保这些政策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这方面的违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发现一例就处理一例,坚决杜绝,也欢迎社会各界包括网友的积极监督。

网友

ZYPMAN:看了朱总的话,更加明白了国家兼并重组的意义,但是我十分担心兼并重组的效果,请问国家如何确保兼并重组取得实效?有何具体措施?

朱宏任: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确定的原则和要求,通过我们各个方面认真细致的工作使企业兼并重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意见》中,国务院确定了四个原则,实际上这四个原则是确保兼并重组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这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处理好兼并重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相信,通过各地、各有关方面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相关的政策措施将会不断完善,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妥善解决,兼并重组一定会取得积极的成果。

网友

期待:汽车行业是这次兼并重组的重点对象,但该行业也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有些甚至就是地方政府自己的企业,如何让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该行业的重组?

朱宏任:我想说的是,汽车行业是这次兼并重组中的一个重点行业。推进汽车行业兼并重组,既要认真执行《意见》的各项规定,又要执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有关要求。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较快,给一些地方也带来了较大的利益,各地方都很重视汽车工业,促进汽车行业兼并重组,要妥善处理好有关地方的利益关系。当前要落实《意见》的有关要求,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地区间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签订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成协议,妥善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后工业增加值等统计数据的归属问题,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使有关地方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朱宏任:在我们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的过程中,大家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见。我觉得这些意见有些是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已经碰到、想到的,还有一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意见》。我们认为,《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体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希望通过《意见》的贯彻实施,真正推动中国工业由大变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愿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从美国发端迅速席卷发达国家并波及新

亚洲金融业的并购与重组可以说是被迫进行的。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金融业为化解银行呆账、防范金融风险和建立竞争优势不得不加快改革、合并的步伐,以印度尼西亚和日本为例。

印度尼西亚早在1998年1月17日就宣布,印度尼西亚国际银行、印度尼西亚国家商贸银行等5家银行合并,成立“印度尼西亚国际限行”。随后,旨在提高竞争力的大批国内银行陆续合并,政府对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并购活动的控制也逐步放松。1999年上半年,英国渣打银行取得印度尼西亚BaliBank的控股权后,又注资1.72亿美元买下泰国那利银行68.4%的股权,以开拓泰国银行业务市场。

1998年4月1日,日本大规模金融改革正式启动。6月1日日本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日兴证券与美国旅行者集团宣布正式“联姻”,由后者向前者出资2200亿日元,成为日兴证券的最大股东,率先拉开金融机构大改组的序幕。6月26日,日本住友信托银行宣布并购因大量不良债权而陷入经营危机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1999年8月日本兴业、第一劝业、富士三大银行合并。随后,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宣布于2001年正式合并,合并后的总资产达98.74万亿日元。这一合并在日本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3]在这两家银行合并的刺激下,三井海上火灾保险、日本火灾海上保险和兴亚火灾海上保险三大保险公司进行全面的业务合作,并于2001年正式合并,合并后的总资产超过6万亿日元,是迄今为止日本最大的物损保险公司。

二、全球金融业兴起并购浪潮的原因

发生大规模并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因素,也有制度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就整体而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影响到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并为全球并购提供了技术手段,经济全球化是并购的根本动力,金融业为开展金融创新、开辟业务市场而进行战略调整是并购的内在要求。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全球金融业兴起并购浪潮。

(一)导致金融业全球并购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三个层面彻底改造了传统的电讯产业:一是推动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通讯和卫星通讯的融合;二是推动通讯和计算机、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三是推动电讯业、商业和金融业的融合。这三个层面的电讯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

在信息技术的直接推动下,电讯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渐渐成为时尚。如日本电信(Japan Telecom)提供的全套服务就包括:信用卡、互联网、家居购物和家居银行等业务。由Visa、Master、Motorola、Thitachi等公司合作组织开发的“智能卡”(Smartcard),从技术上影响了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在未来的10年内,多功能“智能卡”将取代现行的信用卡。这种智能卡功能包括:借贷、赊销、超市购物积分、公共交通自动付账等。

由此可见,金融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为金融业的跨业务经营清除了技术障碍,更重要的是在电子化、网络化的普及下金融业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空间得以空前扩展,甚至会对金融业的经营内容、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产生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显然,正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金融资源无国界高速流动和跨国转移的规模才得以急剧扩大,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干扰,这种趋势也没有逆转的迹象。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金融业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其一是新兴的电讯业在用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平台的同时,对传统金融业务产生几乎不可避免的渗透和侵蚀。其二是金融信息化所带来的问题。金融信息化需要巨额资金,同时可能的技术替代使金融信息化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银行的竞争优势转向依靠电子化远程支付系统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成为决定银行间竞争胜败的关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显然,通常规模的金融机构或银行难以做出和实施这样的技

随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资本市场发展迅猛,传统银行业务不断缩小,银行存贷利差缩小和盈利下降。据统计,在美国金融总资产中,商业银行所占份额从1960年的39%下降到1994年的29%;在向金融业外的借款者提供的贷款中,商业银行所占份额从1974年的35%下降至90年代末期的22%左右。这说明,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趋下降,需要通过业务重组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商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与重组,不但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客户基数,还可以取消重复的业务,降低因业务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推动了金融技术的创新,得以用大规模和多样化的新技术、新方法提供金融服务,在降低技术费用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和增加收入。

事实上,合并前的花旗银行,其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虽然网络庞大,但继续扩张却面临重重困难。而旅行者集团虽然拥有保险、证券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多样化的业务,但缺少花旗集团拥有的业务网络。双方都已经很难在原来各自的领域内继续扩张。双方合并后,意味着世界上有了全能金融服务公司,集两种不同的金融业务于一身。合并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大了规模,而且可以为客户提供几乎所有可能的金融服务。

(六)通过并购挽救中小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可以追求规模经济壮大自身实力

大银行相对中小银行来说资本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促进中小银行并购,优势互补,资本壮大,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有资本实力的银行并购风险大、陷入困境的中小银行,可以化解中小银行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定。近年来日本银行的合并旨在缓解银行业庞大的不良债务,稳定金融体系。

随着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小银行很难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只有通过并购,才能壮大银行资本实力,扩大业务规模,降低经营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三、全球金融业并购重组的意义

全球金融业的并购重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纪之交产业内及产业间战略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特征。正确认识这一战略转变和结构调整过程,以及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金融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金融业中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之间的限制将逐步消失,并开始相互渗透。很明显,全球放松金融管制及金融自由化趋势,其结果就是导致“全能金融公司”应运而生。也就是说,通过并购重组形成的或新涌现的金融业务供应商提供的金融服务,覆盖了三大金融业务领域。根据现行的《银行法》、《证券法》,我国目前实行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严格的分业经营,主要是着眼于有效地防范金融业的经营风险。但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发达,以及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我国应该适时放松在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之间的限制,为建设我国的全能金融公司创造条件。

第二,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和电讯业之间将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融合,应该密切注意出现在金融业和电讯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信息技术与金融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基本趋势,我们有理由预期,会有更多的电讯企业涉足金融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第三,全球金融业的竞争将主要是跨国全能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使金融业的竞争日益在全球市场上进行,而竞争的主角是跨国全能金融公司。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金融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同跨国全能金融公司直接竞争。因此,我国应采取包括并购重组在内的各种措施提高国内金融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金融业中的信息技术竞争越来越重要,信息化成为金融公司竞争取胜的关键。在强大的信息技术冲击下,金融业的经营内容、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在金融业中尽快引入和普及适宜的信息技术,顺利实现金融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能够支撑巨大的技术改造投资和重组成本,成为金融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我国要

[3]因为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虽分别属于日本6大财团的住友和三井,但作为两大财团的核心企业能够突破传统的财团框架实施企业重组,其本身预示着日本进入21世纪之后跨产业、跨集团的企业合并会增多。

[4]事实上,由于严厉的金融管制,导致美国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20世纪70、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持续下降。一项研究表明,在金融业中,美国企业在世界最大12家公司中所占份额,从1970年的67%下降到1980年的26%,而1990年降至零。也就是说,此时全球金融业12家最大的金融企业中,美国榜上无名(Feanko,1991)。

[5]长期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泡沫成分集中反映在银行体系,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步入衰退,泡沫破灭并转化为大量的不良债务,这些债务严重损害了现有银行的正常信贷功能。

[6]在实现第一步目标方面,首要措施是推动金融业并购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化解银行风险。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1998年6月,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由中国工商银行接管,这是我国金融业并购的开始。1999年5月,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接收中国投资银行资产、负债、权益及137家营业网点,进行机构和资产重组。合并后的光大银行成为我国第六大银行。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国发〔2010〕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现就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企业兼并重组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行业、各领域企业通过合并和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整合,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仍很突出。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重、国际间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的新形势下,必须切实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抓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

通过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合理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兼并重组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1.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完善相关行业

7方式为兼并重组融资。鼓励上市公司以股权、现金及其他金融创新方式作为兼并重组的支付手段,拓宽兼并重组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市场兼并重组效率。

(六)完善相关土地管理政策。兼并重组涉及的划拨土地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可依法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涉及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土地,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可以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

(七)妥善解决债权债务和职工安置问题。兼并重组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和政策妥善分类处置债权债务关系,落实清偿责任,确保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利益。研究债务重组政策措施,支持资产管理公司、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参与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处置。切实落实相关政策规定,积极稳妥解决职工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拖欠职工工资等问题。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支持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八)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鼓励兼并重组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加强和改善生产经营管理,促进自主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五、改进对兼并重组的管理和服务

(一)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加快引进和培养熟悉企业并购业务特别是跨国并购业务的专门人才,建立促进境内外并购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市场信息、战略咨询、法律顾问、财务顾问、资产评估、产权交易、融资中介、独立审计和企业管理等咨询服务,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中介服务加快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风险监控。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兼并重组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操作程序,加强信息披露,防范道德风险,确保兼并重组操作规范、公开、透明。深入研究企业兼并重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风险评估,妥善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和措施,切实维护企业、社会和谐稳定。有效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防止恶意收购,防止以企业兼并重组之名甩包袱、偷逃税款、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充分发挥境内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跨国并购中的咨询服务作用,指导和帮助企业制定境外并购风险防范和应对方案,保护企业利益。

(三)维护公平竞争和国家安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鼓励和规范外资以参股、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维护国家安全。

六、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领导。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参加,成立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研究解决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细化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相关要求,协调有关地区和企业做好组织实施。各地区要努力营造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良好环境,指导督促企业切实做好兼并重组有关工作。

附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任务分工表

国务院

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9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

18、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

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等

19、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

20、建立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协调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等

重组翻译 第2篇

一、旅游宣传文本简介

旅游宣传文本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书信、广告、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旅游景点介绍、通知、讲话等 ( 陈宏薇, 2009: 275) 。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指以国外普通旅游者为对象, 介绍中国旅游事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资料翻译。

纽马克将各类文本体裁重新划分成“表达型文本” ( expressive text) 、 “信息型文本” ( informative text) 、“呼唤型文本” ( vocative text) 。

旅游文本把与旅游相关的必要信息传达给潜在游客, 最终目的是吸引游客, 因此旅游文本是召唤功能型, 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 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 富有吸引力, 利于不同层面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二、中英文旅游宣传文本的差异

作为跨国界跨文化的旅游宣传形式, 旅游文体翻译不但要传达原语信息, 而且要根据目的语的特点以接受者为导向, 强调译文的效果。针对两种文本的不同特点, 笔者各选取两段宣传简介, 从中可以看出两种文本的差异。

例1: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峰称奇、以水显幽、以林见秀。十里画廊是一条奇峰叠耸、怪石林立的高山峡谷, 诗人黎盛鸣游毕赋诗: “奇峰争起闹长空, 百态千姿造化功。秀谷清溪十里路, 游人多少画廊中。”

例2: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merica ’ s first and foremost National Park, drawing over three million visitors yearly. Established in 1872 by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its many wonders and“for the enjoyment of the people”, and now encompassing 2. 2million acres. The Park has five entrances and some 370 miles of paved roadway.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英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因此其旅游宣传文本在词汇、修辞、段落、句法结构等方面各不相同。

( 1) 词汇差异。汉语受群体主义价值观影响, 惯用四字结构, 大量使用形容词, 重视词语的偶式对应。英语受个体主义价值观影响, 用词逻辑清晰, 浅显易懂, 语言平实而简练, 表达直观通俗。

( 2) 修辞差异。汉语文本在描述自然景色时佐以个人联想, 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英文多客观描述, 结构严谨简约, 行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

( 3) 句型差异。汉语文本中常用排比句和引语, 句型多使用对偶平行结构, 力求行文工整, 声律对仗。英文文本常用普通陈述句, 简单词汇和短句是首选, 并运用插入语补充说明, 更好地突出重点信息。

( 4) 段落差异。汉语文本多为归纳式, 先分别描述各个景点, 最后得出结论, 概括该景区的特色。英语文本多为演绎式, 先表明观点, 陈述该景区的基本信息, 然后逐个介绍景点。

( 5) 人称差异。中文多无人称或用第三人称 “游客” 等代替; 英文常用第一、第二人称。

( 6) 文风差异。汉语文本描述景点主观色彩浓厚, 采用联想、夸张、典故传说等方法激发游客兴趣。英语文本注重理性、知性, 要求景观客观反映现实, 明晰展示物象, 使用具体事实和准确数据证明旅游目的地的珍贵价值。

( 7) 功能差异。中文的旅游文本传递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是社会文化的象征。英文的旅游文本纯信息传递, 只对目的地相关信息进行翔实说明。

翻译旅游文本时, 必须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语用方式及文化习俗, 符合受众的期望, 保证外国普通游客能够理解, 达到译文文本的交际功能。

三、原文信息整合策略

1. 信息精确化

旅游文本最主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 因此保证源语的准确性是翻译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只有输入正确, 才能保证输出正确; 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精”, 显化模糊信息。

例3: 镇为泽国, 四面环水, 咫尺往来, 皆须舟楫。全镇依河成街, 桥街相连, 深宅大院, 重脊高檐, 河埠廊坊, 过街骑楼, 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分析: 原文传递了具有 “江南典型”的意象——— “骑楼”。 “骑楼”描述的是一种商住建筑沿街部分的形态, 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英文翻译是arcade。原文描述的是江苏周庄, 没有骑楼, 这里说的应该是廊棚, 就是带屋顶的走廊, 行人过往免受日晒雨淋之苦, 它的英文译法是: ceilinged corridors。

另外原文中 “泽” 指水聚集的地方, “泽国” 意为多水的地区, 水乡。“楫”指划船用具, 指代船只。这些用词具有中国特有的文化韵味和历史背景, 但是对于完全没有中国背景知识的外国游客来说, 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深层含义的基础上, 归纳出原文的主要信息: 周庄是水乡, 居民乘船出行。这里的江南特色有: 桥、院、河埠、廊棚等。

2. 语言简洁化

汉语词义笼统, 界限不清, 容易出现语义重复现象, 有的是同指型重复, 有的是包含性重复, 在英语中文字堆砌和意义重复是大忌, 因此必须对原文有所取舍, 进行概括, 力求语言简洁化。

例4: 景德镇先后获得全国35 个旅游王牌景点之一、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古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拥有六个国家4A级景区、 “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 个地方”之一。

分析: 中文旅游宣传文本在介绍景点的时候罗列该景点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 所获奖项越多, 越能显示出该景点在旅游业内的权威地位及游客的认可度, 使景点的可观性更有说服力。但是英语讲究语言简洁, 将所有的奖项都罗列出来, 会让英语读者觉得枯燥无聊。另外外国游客由于区域和文化的差异对“创建文明城市”“绿化模范城市”“4A级”等荣誉称号比较生疏, 没有概念, 翻译出来他们也未必理解。而且原文中罗列的称号各不相同, 但是表达的信息都是景德镇先后获得很多荣誉称号, 所以只要把原文的主要信息翻译出来就可以了, 其他信息可以不译。具体保留哪些称号主要取决于客户要求和外国游客的可接受性。

3. 逻辑清晰化

中国人惯用辩证逻辑思维, 因此汉语重意合、轻形式, 逻辑是意合的、隐形的, 会出现逻辑关系不明晰、信息关联弱等情况, 不同词汇或句子按线性排列; 英语国家惯用形式逻辑思维, 因此英语强调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的衔接性, 只有学会英语国家的思维逻辑表达方式, 才可以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例5: “新平冶陶, 始于汉世”, 自汉唐以来, 景德镇即以盛产陶瓷而著称, 元明清三代在景德镇都设有官窑。到了宋朝的景德年间, 真宗皇帝十分赏识昌南镇 ( 景德镇旧称) 所产的瓷器, 在此设置官窑为皇家烧制御用瓷器, 器底书 “景德年制”, 从此, “昌南镇”改为 “景德镇”并一直沿用至今。

分析: ①原文提到 “新平冶陶”, 后又提到景德镇盛产陶瓷, 如果不了解景德镇历史, 就会产生误解, 认为在一句话中有两个主语, 讲了两件不相干的事情。事实上景德镇在东晋 ( 317 年—420 年) 时称为新平镇, 宋真宗景德元年 ( 1004 年) 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 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 沿用至今, 因此称为 “新平冶陶”。②原文提到 “始于汉世”, 后面紧接着 “自汉唐以来”, 给人的疑惑是: 到底是从汉朝开始还是从汉唐开始? 汉朝 ( 前202年—公元220 年) , 分为西汉 ( 前202年—公元8 年) 和东汉 ( 公元25 年—公元220 年) , 唐朝 ( 公元618 年—公元907 年) , 共289 年。两个年代相差四百多年, 因此不可能是 “自汉唐以来”。经查证, 原文应为景德镇的陶瓷业始于东汉, 成熟于唐朝, 从此以盛产陶瓷著称。③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为汉唐宋元明清, 原文先说了汉唐, 后讲元明清, 最后又说宋朝, 这样的时间顺序很混乱, 应该将原文段落进行调整, 将 “元明清三代在景德镇都设有官窑”此句置于整段最后。另考虑到外国游客不了解中国朝代, 因此原文中出现朝代的地方应注明时间范围。

四、信息重组的积极作用

首先, 信息重组可以有选择性地保留核心内容, 摈弃原文中的不良信息, 从而在译文中做到知情取舍, 维护国家形象。例如: 常见的 “谨防偷窃”, 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翻译, 会让外国游客认为中国是个小偷横行的国家。因此“谨防偷窃”翻译成 “Please take care your belongings. ” 就可以了。其次, 适当调整原文句子或者段落顺序, 对实质信息进行合理增减才能使译文更符合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 达到吸引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目的。最后, 原文信息重组就是从确保商业宣传的效果出发, 充分考虑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挖掘出原文表面字符所隐藏的背后含义, 顺应译语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 最终实现译文的宣传效果。

总之, 翻译不是按照语法规则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 而是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用自然通顺的目的语清楚、充分地传递原文意思, 因此有必要根据客观情况, 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 对原文信息、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进行调整。

摘要:本文以旅游宣传文本为例, 根据中英文旅游文本的写作特点, 探讨了旅游翻译中译者应该如何对原文信息进行整合, 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文本的风格, 实现传播中国文化、吸引外国游者的功能。

关键词:旅游翻译,信息重组,策略

参考文献

[1]Peter Newmark.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 1988.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4]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的探讨[J].上海翻译, 2007, (1) :22—24.

探析企业重组中的文化重组 第3篇

文化重组是企业重组最紧迫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文化重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重组企业能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能否实现快速融合形成竞争优势。美国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在《执行力》一书中指出: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会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今后的世界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策略的公司。随着企业重组步伐的加快,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课题,对重组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重组必然带来文化重组

企业重组是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实现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各大企业经常性的做法。重组的目的在于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资本、结构、管理、技术、信息的共享和优化,实现规模化竞争。但以资产和调整产品结构为主要内容的重组只是使企业的骨骼强壮了,有了更好的实现平台,但不能保证企业平稳运作,保持持久不衰的生机和活力。几乎所有的世界性大公司在重组中,都将文化重组和整合放在首位。实践证明,企业的技术、资本、管理、人才等常规竞争要素都可以在市场得到,唯独文化不能。资产的优势和效应只有在文化的作用下才能上升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文化重组和创新,企业能获得和谐力和向上力,推动企业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如戴尔、GE、三星、海尔、小天鹅等。文化重组和整合之所以重要,是因缺少文化支撑,企业就会失去灵魂,如同人失去思想和品位。重组后即使经济上算得清,资产再明白,如果没有文化的整合,往往也是貌合神离,新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出现,无法形成整体合力,最终会消减资产和产品结构重组带来的优势而导致重组失败。文化虽是无形的,但却是企业品质的体现,文化能带动生产力,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最高体现,企业重组的优势只有靠无形文化的作用才得以最终实现。

文化重组的主要障碍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无形的引路人,是被大家所认同的观念和方式,它引领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并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产品、企业形象和员工的行为举止等一系列“细节”中反映出来。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企业重组后,推行新的企业文化是一项艰巨的过程。一项对100位高层管理人员和他们所参与的700个并购案例的调研结果显示,企业重组最大的障碍是来自“文化和人”。文化重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原企业文化与重组文化的冲突。由于原有企业已形成自己的文化,无论这种文化是否精致、准确、清晰,也已为原企业员工所接受和偏爱,并且依然主导着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对于重组文化,员工一时难以适应,往往不能自觉认同。二是原企业所在地域、行业以及员工所属民族的差异性,带来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工作方式的差异性,这是重组文化的一大难题。三是管理阻断。文化重组是建立在产权清晰、管理规范、组织保证、战略导向基础之上更高的管理实践,重组战略、重组定位、业务整合、制度变革等直接影响到文化重组的程度和速度,即文化客观障碍。

文化重组障碍心理和文化差异是影响文化重组的关键因素。文化震惊是指长期生活在一种文化习惯中的人,在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不安与心理上的压力。如果这些不安与压力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员工的各种抵抗行为会不断出现,直至企业重组失败。文化差异反映了文化的调和性与相融性,如果重组企业不能实行有效的重组策略,选择符合双方的文化重组模式,必将带来员工心理恐慌和混乱,导致文化重组失败。

文化重组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企业重组过程中,是先进行文化导入然后资产跟进,还是先资产整合然后文化跟进,这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重组战略和被重组企业的情况而定。但对被重组企业的文化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价值标准、领导作风、管理决策、管理政策等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包括采用非正式的主观方式询问供应商和客户对被重组企业的看法、收集外界对被重组企业的反映,测定被重组企业对文化变革的抵制程度等,是保证文化重组成功的重要前提。在推行文化重组的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是重组战略与文化重组的关系。企业重组战略指重组的目标及目标的实现途径,包括确定重组目的、选择重组对象等,重组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文化重组应是重组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企业重组对重组文化的需求;选择文化整合模式;如何对被重组文化进行分析和评价;有效防止和克服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等。重组模式的选择在重组战略中必须有清晰的回答,企业文化既可以是单一文化,也可以是多元文化,当重组为同业重组且重组方是多元化文化时,应选择渗透式整合模式;当为同业重组且重组方是单一文化时,应选择吸纳式整合模式——向被兼并企业灌输自己的文化;当重组为异业重组,容忍多元文化的重组可选择分离式整合模式,而主张单一文化的并购企业则很可能导致文化消亡;如果重组企业从重组一开始就计划将目标企业拆散出售,则无论在何种重组战略下,都应选择文化消亡式整合模式。

二是母文化和子文化的关系。一般说来,重组企业的文化是比较优秀的文化,是母文化范畴,被重组企业的文化属于子文化。母文化具有优势,子文化有自己的特点,母文化应充分吸纳子文化的长处,子文化要自觉把自己融合到母文化当中。当母文化和子文化发生冲突时,子文化必须服从于母文化,这既是个体和整体关系,也是发挥重组企业整体优势,建立新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在对外功能上,母文化和子文化是一致的、个性的、独特的,在内部则可表现为统一中的差异。

三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传承性是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这决定了文化变革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稳定发展的过程。在重组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何种重组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的继承性,不能让企业在文化变革中迷失方向。同时,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僵化的文化会导致竞争力下降。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企业不能满足已取得成绩,必须建立创新机制和新文化策略,使一些不曾梦想过的品格在组织扎根。尤其在重组中建立协调各方文化且不断创新的机制,是保证重组各方实现共赢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进文化重组方法

重组企业要根据重组战略、新文化重组策略以及对重组企业的分析评估,稳步推进文化重组。一是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国内知名企业重组的成功实践证明,吸纳和渗透,提高文化的容忍度,是解决企业文化差异性、减少抵抗、缩短整合期、快速形成协同竞争力的好办法。企业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等必须考虑被重组企业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通过上来下去、再上来再下去的方法,在对比分析中消除差异和落后部分进而达到统一,并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二是解决好被重组企业领导层对母文化的认同,这是新文化策略能否得到实施的关键。企业文化不仅是全体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更重要是对领导层的激励和约束,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企业领导层必须积极倡导,大力推进,积极培育。不仅如此,领导集体还必须带头实践,从点滴做起,率先垂范,把企业文化具体化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细节,让发展战略和文化追求相益得彰,在追求利润、获得发展中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让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得到发展。三是提高贯彻母文化的自觉性。

重组翻译 第4篇

一、兼并重组为什么要做好“重组整合”

(一) 并购理论的认识

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并购”, 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快速实现其在经营和发展上的扩张。并购通常有收购和兼并两种形式, 企业间的收购通常指不同企业间股权或资产的购买活动, 从而对被收购企业实施控制权和所有权。企业间的兼并通常是两个或多个具有独立性的企业通过某种形式合并成一个企业, 兼并实务中常为某家强势的企业合并另一家企业过程。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 企业之间收购完成后, 被收购一方的企业法人资格仍然保留。有关资料和数据统计表明:全球500强企业, 占份额八成的企业主要通过兼并收购来完成企业快速的发展。

(二) “重组整合”的关键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前沿》一书中认为, 企业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 只有在整合上取得成功, 才是一个成功的并购, 否则只是在财务上的操纵, 这将导致业务和财务上的双重失败。经营控制权的取得并不意味并购的终点和成功, 只能算是并购第一回合的完成, 要取得最后的全面的成功, 企业必须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这个过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战略整合。战略是方向, 战略整合是企业并购后发挥协同效应的关键。

2.业务整合。通过整个运作体系的分工配合以提高协作、发挥规模效应和协作优势。

3.制度整合。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并购后必须重视对目标企业的制度进行整合。

4.组织人事整合。通过组织和人事整合, 可以使目标企业高效运作, 发挥协同优势, 使运作系统互相配合, 发挥规模优势, 降低成本费用, 提高企业的效益。

5.企业文化整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

(三) “重组整合”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看, 企业并购对于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资产流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本和生产的集中、推动国企改革、促进文化融合和管理理念提升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 实际效果并非如我们的预期的那么大。究其原因, 是因为企业并购行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经济活动, 在其1+1的过程中, 涉及到两个企业的战略、业务、制度、组织和企业文化等的整合, 如果整合得好, 并购的积极效应就显著;如果整合得不好, 效应不明显, 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 注重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是企业并购效应得以体现的保证, 也可以说是支撑条件。

笔者认为对于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目标就是重组双方要实施一系列的协同管理措施来提升资源整合效率, 使其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实现重组双方的战略目标;若双方在这些个关键问题上整合好了, 兼并重组的叠加效应会十分显著, 反知若只是完成兼并而没有实现系列整合, 不但不能增效反而会产生内耗和打乱秩序给重组后的企业带来损失。

二、兼并重组发展历程

从1997年, 朱鎔基副总理在“国有企业再就业会议”上指出:做好国企“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 鼓励兼并”工作开始, 国企开始了最大规模的以政府主导的兼并重组。当时国务院指出:负债率偏高、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 但没有完全面临破产的企业, 国家将鼓励企业间兼并, 实现资源整合和企业脱困, 减少企业破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提高相关行业间的兼并重组, 国家还鼓励在国有企业范围内实行跨区域、跨部门合理划转资产。规定“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 兼并企业要全部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债务, 同时要安置好被兼并企业的职工”。这一时期的兼并重组更多带有政府性、扶持性、政治性、社会性, 是强势一方对亏损严重或濒临倒闭的另一方的控制或进入, 其目标就是做大。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 中国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步入高速期, 受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的特点的影响, 大量的投资涌入钢铁、汽车、水泥、制造等基础建设行业, 产能的严重过剩, 资源过度的消耗, 产出远远大于需求, 同类、同行业的无序竞争加剧, 国有经济结构开始出现严重失衡和不可持续, 培育了很多以制造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企业发展也步入一个微利时代, 经济发展又走到了瓶颈。2012年底,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等九部委酝酿相关政策, 着力推进钢铁、汽车、水泥等八大重点行业兼并重组。2013年初, 工信部联合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 着力推进汽车、钢铁、水泥等九大领域企业兼并重组。到2015年, 将形成具有世界级的超大联合企业。这一时期的并购更多带有结构调整性、经济性、可持续性。从结果导向来看, 其目标是做强。

笔者所在的国有企业正好在这两个时期顺应了国家的政策, 先后在行业内实施了对目标企业的兼并重组。之前的兼并重组历程近十年, 是相对优势的企业对困难企业的重组, 是通过政府协调和介入, 通过兼并重组寻求共谋发展的道路。从兼并方的出发点看, 主要目的是通过并购重组来搞活、盘活资产、实现规模扩张, 被兼并方则是通过优势方的重组后, 在资源、管理、技术上的引入, 实现系列的改革、管理和发展, 实现经济的增长, 促进企业发展。

之后的两家大型国企的联合重组也已基本完成, 是笔者所在集团企业与另一家集团企业的重组。两家企业都具备相对优势, 在行业中具有高度的融合性, 都是国有大型钢铁企业, 是通过资本市场完成股权控制, 是两家国有大型企业的联合重组, 不仅仅是做大, 更大程度上是做强的理念, 重组双方将在战略、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实现协同, 谋求共同发展。

这两起兼并重组非常具有代表性, 都有非常强的时代背景, 完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但是之前的兼并重组通过近十年的发展, 可以说有得有失, 更多是要从重组过程中找出得失, 通过分析总结为之后的兼并重组更好的完成“重组整合”提供宝贵经验。如果之前的兼并重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没能实现从兼并时1+1=2向1+1>2的转变, 其结果是输在“重组整合”的系列工作不到位, 导致兼并重组后的目标未能实现。那么之后集团企业的联合重组重点就要解决好“重组整合”, 国企将在这一轮完成多行业的兼并重组,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重组整合”, 而这项工作必须筹谋在先, 认真对待。

三、兼并重组案例对整合失效的分析及思考

案例简述:以之前的兼并重组为例, 重组方是一家国有钢铁企业, 为实现其做大、做强产业, 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过去10年经历了多次兼并、收购同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历程, 通过资本运作企业虽然得到扩张, 也实现了整体的做大, 但整体经营绩效却没能够增强, 在兼并后较长的重组期未能解决好系列整合问题, 终因企业扩张太快, 摊子摆得太大, 资源管理整合不足, 被重组企业经营未能根本改善甚至恶化, 导致公司整体经营绩效下滑, 企业做大后没有能够做强。如果从“重组整合”的要求对照检查来说, 案例反映的问题值得认真总结。

(一) 整合失效的原因

1. 没有战略定位, 发展思路不断调整, 带来系列问题。

重组企业若没能在战略目标上协同, 未能将局部发展和集团整个发展结合起来, 仅以局部的短期发展为目标, 搞好了一好遮百丑, 搞不好就换人。这样的后果是领导一变, 经营管理思路就变, 导致企业管理没有形成体系和定式。案例中企业重组期领导换了三任, 三任领导三种管理思路, 没能在统一的战略目标下持续进行, 发展思路不断调整, 企业的管理一直处于反复之中, 重组后企业经营绩效始终未迈出实质性步伐。

2. 大集团管控问题。

随着集团兼并重组, 企业规模扩张, 集团管控的范围和层级增加, 集团控制下的各个独立企业如何更好发展需要统筹考虑。案例中集团对兼并企业没有整合后的协同发展目标, 企业发展靠走一步看一步, 出现管控失衡。同时在发展问题上没看清, 出现投资决策考虑不全, 投资预算控制不严, 结构调整未达目标;日常管控中关键业务的控制和重点业务的操作细则不完善, 岗位权责不明确, 无法完全达到有效控制, 追责制度不够健全, 造成企业内控风险增大。总的来看集团做大后, 集团对下级的管控多以“从头管到尾”的模式进行, 总怕管不细管不到, 长期来看这种体系将产生大量内耗, 增加管理层级和管理成本。笔者认为集团管控要管头要管尾, 但不能“从头管到尾”。

3. 体系不顺, 没有建立一套稳定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处于探索之中, 运行流程不顺畅, 各项管理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运行效率低;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资源未能按集团整体效益最大来配置, 输送式的管理带来内耗极大;基础管理工作没有夯实, 更多是照搬制度和靠人管, 并没有深入基层去研究和梳理业务流和管理的结合点, 真正制定出适合企业管理的办法;因此才会出现在执行中很多制度和管理方法卡脖子。企业亏损不怕, 只要基础管理夯实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症处理并坚持不懈的抓下去直到改善。

4. 重大问题上存在“调而不研、研而不决”情况。

面对兼并重组后的困境, 管理层借助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对问题反映, 但都没能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根源。一是很多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经营颓势导致信心不足, 面对棘手问题解决力度不够。二是集团管控失效, 决策层没有形成共识, 对发展中面临的重大事项没有在有效的决策机制下进行, 将决策权下放给主要领导灵活处理而没有通过集体研究决策, 未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导致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失衡;三是管理层急于扭亏, 对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没有形成双方经营发展的协同, 无法助力优势克服劣势。急于扭亏的思路导致很多措施不能延续并长久作用, 管理思路和目标没有长远考虑, 导致无法在有效、有续、持续的管理思路下进行管理。

5. 换人换思路的做法需谨慎。

兼并重组后, 以短期能否扭亏为目标, 完不成目标就换人, 重组后企业管理的思路和措施随着主要领导人的更换而终至。领导更换频繁, 公司发展不连续。在被重组企业的问题上没有从整体和较深入的层面研究, 也没有在高层达成共识和统一决策意见, 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只能换领导人来解决眼前问题, 发展思路不断变化, 缺乏连续性, 一直处于反复之中, 处于探索前行。换人换思路导致目标不能延续, 不能扬长避短, 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不按公司治理去经营管理, 教训也是深刻的。

6. 重组多年没有明确的、系统的整合方案。

一是对被重组方的困难认识不足, 解决问题的预期较乐观。二是在兼并方案的设计上, 过多采用了本企业的主观意愿, 生硬的将自己这套抬上去, 而未考虑被重组企业的特殊性。三是措施不够全面没有保障机制, 在时间上太乐观、急于求成, 管理方式上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并没有考虑各自的特性, 没有充分的整合管理信息, 扭亏措施上也没有中长期的战略措施保障, 最终结果就是短期目标完不成, 长期经营亏损。

7. 文化整合没有形成。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文化基础, 并且多年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 重组前两家企业的差异是多方面的, 如何使重组后双方缩小这种心里差异是关键, 领导们往往不太注重这此, 但是往往这里很容易出问题。关于文化的事, 需要各级领导沉下心来, 到基层去寻找管理灵感和管理的关键点, 如果对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 没有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 并购双方的文化没有融合, 企业发展潜藏问题。案例中企业重组8年来, 不但没有树立新的文化, 原有的文化也被打破, 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失去了, 企业的价值观就失去了, 职工能否以厂为家, 干部能否以身作则都存在问题。

(二) 整合失效的思考

1.重点在于“重组整合”过程。企业间若为了兼并而兼并, 易形成“貌合神离”现象, 表面上是兼并, 但实质上还是维持老一套, 你搞你的我搞我的, 出现这种状况都是整合不到位。兼并重组后公司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最重要的是系列重组工作, 这需要双方在充分研究各自企业的管理特点和优势、劣势分析后制定, 最终在双方的战略规划上协同, 在系统业务上梳理整合, 在制度建设和组织人事上整合, 在企业文化方面实现真正整合。兼并过程仅仅是实现股权结构变化和解决企业财务报表的问题, 而之后的重组才是体现企业管理和软实力的真正较量。案例中反映的重组过程不到位, 最值得深思的就是兼并方在企业整合方面没有做细致工作, 而是将其管理体系硬生生的移植到被重组方, 并未考虑有效融合, 是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 就得这样做。其结果是各自的管理体系都被打乱都没有从中获益。

2.要将战略整合放在第一位。企业间通过兼并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因此将战略整合放在第一位显得十分重要。双方实现兼并后重组一方与被重组方若不能在各自的战备规划上进行配合和达成共识性的融合, 那么1+1>2的协同效应和助强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因此, 首先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双方在战略规划上的全面整合, 这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支柱, 只有充分研究好战略整合, 使其能够符合重组后整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样做的好处是双方能够在共同的企业愿景下实现相互配合, 将资源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 使整个大集团板块间各个业务单元之间能够相互关联、协调沟通, 营造一个真正可以共享和共用的运营管理体系。

3.要有长期整合绩效观念。近十几年间的兼并和重组是国有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也是热点, 兼并重组的行业类别也由同行业的整合, 发展为多产业的延伸整合, 有横向的、有纵向的、有跨行业的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但在兼并重组的成功已否评价, 各有说法, 在很多企业来说, 通过兼并方式来实现短期的规模最大, 通过财务上的指标来体现兼并的收效也是有的, 但真正要证明兼并的成功还需要有更长远的策划和评价体系, 并且很多的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投入更大的精力来做。本案例在兼并的初期重视短期扭亏效果, 忽视了重组后的中长期发展, 打乱了既定方针和工作部署, 企业本应循序渐进的工作部署不能承接, 换人换思路导致各个时期的措施和决策都不能有效持续的承接下去。这种只重短期目标的行为, 将极大的损害已经固化的管理体系和基础, 导致更大的管理风险和内部成本增加。

4.要在企业文化上创新。文化说到底就是人之间的事, 无论何种形式的企业都是依靠人来实现各种活动和目标, 企业家常说“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企业管理中“企业管控之文化管控”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个企业内在实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实力”的体现, 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兼并重组企业在重组后, 这方面要下功夫认真对待, 我们常说文化靠的就是“人”, 管好了、人成事, 管不好、人坏事。因此兼并重组双方在人的问题上融合了, 人所依赖的文化就能找到融合点。关于文化的事, 需要各级领导沉下心来, 到基层去寻找管理灵感和管理的关键点, 如果对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 没有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 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没有, 企业的发展就成问题, 最终甚至导致失败。

5.双方应从对方的优势中汲取养分。这点非常重要, 企业间的重组无论是强与强的联合还是以强助弱的兼并, 在长期的重组过程中, 必然有排斥和接收, 尤其是在资源、技术、人才交流上体现充分。强势方切不可以主导身份强势引入资源和管理, 否则久而久之双方都会因违背整合理念和经济规律而付出代价。案例中企业重组后, 为尽快扭转亏损局面, 重组方将其资源大量输入被重组方, 以扶持方式来实现扭亏脱困。几年过去, 接收方产生依赖性, 并且经营管理模式也不知不觉产生偏离, 自身的业务反而被弱化;而重组方发现多年的输送方式经营, 其在市场和产品开发上也受到牵制, 被反依赖, 当市场变化时并同抵御风险的能力反而下降, 双方协同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失掉。从整合发展和市场认可的角度看, 这种重组使协同效应不能实现, 背离了经济规律市场不认可, 也极大损害了双方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三) 做好“重组整合”意义重大

1.实现1+1>2目标有力保证宝钢的联合重组之路要引起关注并研究。宝钢在“十一五”期间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 通过强与强联合、通过兼并重组、通过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 提出了打造一条主线、实现两个转变、站稳一个落脚点的战略发展新思想, 即通过实现规模扩张这条主线, 实现从“做精”到“做精+规模”的战略转变, 完成了从企业自我发展到兼并重组加速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扩张转变。“十一五”期间宝钢实现了对广东区域的钢铁业务整合、宁波钢铁收购、新疆八钢、福建德盛不锈钢的兼并重组。宝钢的兼并重组之路给我们的启示:一是企业战略发展需要提升整合后效率;二是市场导向为主, 实现以市场效益最大为原则;三是政府参与协调解决的思路, 给企业创造良好经营和投资环境。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要做大做强, 不能为兼并而兼并, 更不能通过单纯的兼并来实现1+1>2的目标, 那些想通过兼并来实现短期目标和实现短期经济增长的企业行为, 最终将导致企业陷入追求短期效益而丧失长远发展的机会, 严重的后果就是使重组企业陷入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双重危机之中。

2.最大限度的降低兼并动荡期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过往的经验总结来看, 兼并重组是一把“双刃剑”, 并不一定带来效益的提升, 如果措施不得当可能适得其反。现实中, 不少企业由于对兼并重组缺乏“重组整合”的系统考虑, 并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企业对兼并重组的风险认识不足, 导致中途“流产”;还有一些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很“漂亮”, 但在并购后的资产、人员、管理和文化的整合方面做得不够, 出现貌合神离、各自为政、内耗增大等不利因素, 最终导致失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重组翻译】相关文章:

合理重组05-15

社会重组06-01

重组分析06-01

重组蛋白06-04

重组信息06-08

改革重组07-31

重组模式08-07

重组企业08-26

课程内容重组06-19

会计流程重组06-22

上一篇: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下一篇:垃圾分类教育图文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