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建和新农村建设

2024-07-25

农村党建和新农村建设(精选8篇)

农村党建和新农村建设 第1篇

用好政策 立足实际

扎实推进我乡农业与农村工作

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就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立足实际,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我乡实际,如何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抓紧抓好。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和我乡确定的“建设生态型经济强乡”的目标定位。用好用足党在农村的政策,突出以新农村建设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乡党委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总平台,进一步抓好以竹木经济为主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建设发展。立足我乡特点“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家园”的目标要求,围绕“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富有山区特色的种养业,积极推进生态经济;2009年,每个村要规划好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要着力培育一个以上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要发展一片或一带1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1

要有一批生态经济示范户;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突出抓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实施好“科技入户工程”和“阳光培训工程”,力争培训农民每年500人次以上。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水产、果茶、林业、经管等涉农部门要整合培训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科技入户工程,要围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种养项目开展培训,把课授到村、资料送到户、服务咨询到田头。围绕村容整洁,大力开展“三清六改三普及”,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等村容村貌整治建设目标;围绕乡风文明,大力开展携手共创和谐文化活动,通过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政策、送法律下乡,形成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浓厚氛围;围绕管理民主,建设好行政村民主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村财理事会的作用,形成充满活力的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在建设模式上,根据不同村庄特点,着力打造旧村改造型、客家民俗型、农家山庄(庭院经济)型、生态旅游型等不同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点。到2010年全乡要实现100户 “猪—沼—果(茶、菜)--竹”生态经济示范户。根据这一模式要突出抓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品” “家有主业、村有基地、乡有规模有产业和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要重点抓好毛竹丰产林、反季节蔬菜、果树林、有机茶、蜜蜂、山羊、家禽、水库养殖等八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到2010

年要建设好10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新建高标准有机茶园500亩,种植反季节蔬菜2000亩;改造茶园200亩;新建果园基地500亩;养殖蜜蜂3000箱;养殖家禽50000羽,养殖山羊1000头,养殖淡水鱼3万斤。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蔬菜村、果树村、茶叶村、渔业村、养蜂村等专业村,加快建设培植一批成效明显、辐射力强的强村种养大户,引领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在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还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前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是耕地资源大量减少、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不强。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所以,必须做到: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4.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必然要针对农村的特点,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农村金融体制。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其支农服务能力。促使其积极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培育多种所有制商业金融组织,从多方面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

向,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国家鼓励有资质的粮食购销和用粮企业到产区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以此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同时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切实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活而有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严禁土地抛荒撂荒使土地抛荒降到最小程度,确保粮食安全。通过种粮直补鼓励农民对土地实施轮番耕作。

四是突出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组织广大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

体,加快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双层经营”,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要在认真总结和规范农民自发组织的竹木、果蔬、茶营销专业组织和农村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做法上,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愿合作的方式建立共同利益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合作组织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安排。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和省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心农村党员干部,帮助他们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增强

他们廉洁自律的意识,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各位领导、同志们,农业与农村工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大胆探索、借鉴经验、成就未来。让我们为赖源繁荣发展共同努力奋斗!以上发言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农村党建和新农村建设 第2篇

按照市“十二五”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深入扶贫点和新农村联系点实地调研,切实了解和掌握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完善帮扶计划,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什么”的原则,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落实帮扶项目,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多极支撑、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2.扎实开展“四群”教育和“三个入”活动。在局各“四群”工作点深入落实“幸福乡村”建设工程。各“四群”工作队成员,要按照局“四群”教育工作方案的要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把领导蹲点到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四联户”制度落到实处。要突出领导带头、驻村联户这个抓手,抓住促进当地收入倍增、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这个重点,务求取得实效。

3.切实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志做事、用心工作。提倡讲实话、讲短话、办实事。实行最严厉的问责制、最严格的限时办结制和最严肃的服务承诺制,倡导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实施工作成果点逼,推行“一线工作法”,提升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结合“四群”工作,局机关、局属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3个

月;局领导每年不少于10天,直接联系群众不少于10户,局属单位班子成员每年驻村不少于15天,直接联系群众不少于15户,每位领导干部要撰写或发表1至2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能解决问题的调研报告。

4.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全局各窗口单位要以“提升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以“提升工作效率”为主线,以争创“群众满意服务单位”为目标,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真正让群众办事只进一道门、只开一次口、只找一个人,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没有设置服务评价器和电子显示屏的窗口单位,要加强对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为民服务体系,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水平。

5.着力平安和谐昆明建设。加强社会矛盾隐患排查调处和风险评估,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约访和回访活动,建立分管领导牵头解决社会管理问题工作机制,对行业管理中出现的热的、难点问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征地拆迁问题进行排查梳理,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打车难、乘车难和停车难问题,交通运输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整改一批管理上的隐患漏洞和薄弱环节。切实维护社会秩序,优化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6.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大力推进

交通文化课题研究,积极培育和发展行业文化、系统文化和专业文化,努力形成具有浓厚交通行业特点、体现交通行业精神内涵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路文化、车站文化、运管文化、路政文化、海事文化、廉政文化等,作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凝聚全行业,增强文化影响力,增进文化认同,形成各个子系统独具特色、符合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文化体系。

7.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突出抓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努力使基层党支部做到“十化”,即:组织设置规范化、规章制度规范化、办公场所规范化、党员教育规范化、党员活动规范化、党务公开规范化、工作流和规范化、考核管理规化。

8.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对党员人数较少,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基层单位,采取与邻近单位建立联合党支部的方式,增加党员的归属感,扩大党组织的覆盖;要不断完善基层党党组织领导班子配备,夯实基导党组织工作开展的组织基础;积极探索在出租汽车地业的民营企业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党员信息库建设和管理,准确掌握党员信息。

9.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能力建设。结合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情况,对不胜任现职的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对工作薄弱单位,要加强指导,帮助整顿后进党员,结合工作需要,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社会管理培训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10.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办法,积极稳妥推进“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开好民主生活会,强化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认真落实党代表选举制度和任期制度,积极推行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三联系”制度。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

农村党建和新农村建设 第3篇

一、深入分析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进展缓慢的根本性原因, 为开展好这项工作奠定基础

制约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的分税制度。按照现行分税制规定, 增值税的75%和所得税的60%划归中央。农村地区免除了农业税, 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权在减少, 政府的行政职能却没有相应的减少。地方政府为了维持运转, 实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只好依靠出卖土地来增加政府收入, 即实行“土地财政”, 以此来发挥政府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实行“土地财政”后, 有效的解决了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 为城市和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变了城市和农村的面貌, 特别是大大的推进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 “土地财政”的弊端也十分明显。第一,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多数城市向周边的农村扩张, 给耕地保护制度带来了冲击, 长远来看会影响农民的根本利益;第二, 所谓的“土地财政”也是在剥夺农民的利益, 实质是政府低价征收农民土地, 然后再高价拍卖, 以此来弥补财政收入。农民虽然眼前得到了实惠, 但影响了长远利益。给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影响, 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几点建议

1. 调整分税制度, 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分成, 降低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坚决不能牺牲土地资源来发展城市化。同时还可为地方政府提供财力支持, 解决财力不足的问题。

2. 规划做好城乡统筹, 修订《城乡规划法》。

2007年以前, 我国只有城市规划法, 没有注重统筹城乡一起发展。实行《城乡规划法》后, 也只是改了个名字, 没有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城乡统一规划中。2005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任务后, 各地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 基本上都是把农村的区域单独来规划, 而缺少具有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建议重新修订《城乡规划法》, 细致的规划好城市和乡镇、村屯的每一块土地, 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互不影响。

3. 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重新修订《土地管理法》。

对征收、征用农业用地要按照土地预期收入对农民予以补偿, 提高农民的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对城市国有土地使用者收取土地租金来增加财政收入, 支持城市化建设。鼓励具有辐射范围的城市, 应允许周边小城镇、中心村在连片宅基地上开发建设住宅区, 在满足本地农民需求的前提下, 允许城市居民购买居住。打破城乡居民分隔, 允许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这样才是统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4. 打破土地承包常规, 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 鼓励城市居民有条件地到农村承包土地。

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第4篇

一、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重要课题

我国要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必须培养大量农村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问题无疑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解决其他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就业水平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素质提高提供服务,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职业教育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新课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劳动力中,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的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仅占5%。留在农村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多数文化技术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此外,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中而回到农村。

以上数据表明,加快建设新农村急需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面对许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的困境,必须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民掌握一定的致富技术,拓宽农民致富的思路和门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单纯依靠经济发展项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改变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基本状况。只有教育才能为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把农村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教育内容不符合农村学生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流失与转移对农民素质和农村发展的影响正在凸显

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教育差距长期存在这一基本国情,导致农村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因其弱势特征与发展规律不适应市场化运作,原有农业学校的职能与特色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流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受到极大冲击。经过调整、合并,数量大大减少,有的学校脱离农业升为高职学院,盲目合并、削弱和脱离农业是目前制约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农民素质提高缓慢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学生及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追求应试教育,一些农村学生就是由于学习内容不符合农村实际需求而辍学的。

2、短期的群众性和科普性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和农民的需求

我国各地农村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出现了勃勃生机,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但是,各级县乡政府在运作中往往缺乏长效机制,与农村居民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仅靠政府牵头组织的短期群众性和科普性教育来应急,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和农民的不同需求。因此,应从教育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的根本抓起,并与农民成人职业后续教育相衔接,完善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为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

3、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农村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最缺的是人才,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受财力的限制,加上长期以来工作的着力点在城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突出,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导致学校经费紧缺,办学条件差,校舍、实验设备匮乏,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缓慢。我国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这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以县(乡)为主,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政策不够明确,执行也不到位。

4、职业院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存在不足

由于受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各地职业院校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方法、培养方式和手段、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不足之处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但实际上不少职业院校还没有看到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双赢关系,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过于陈旧,没有体现出市场需求与就业导向,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二或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5、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充实和提高

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由文化课教师转化而来的,缺乏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加上学校师资培训、实验实习条件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受利益的驱使,高学历大学生都愿意留在城市,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难以得到充实和提高。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途径

1、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和倾斜的力度,地方政府要多渠道筹措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计划统筹力度、经费统筹力度与政策统筹力度,按国家规定的教育经费比例投入农村职业教育。要建立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稳定的投入渠道,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向农村职业教育捐资。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金搞好建设,明确投入用途,增添实验实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要进一步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结构,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行产学结合、订单培养,坚持学历教育与中短期培训并重、劳动力转移前和转移后培训并重,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努力保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农村职业教育一定要牢固确立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努力成为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2、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建设新农村,要把职业教育、农民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政府支持农民培训,首先要对农民培训给予适当补贴,引导和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其次要重视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的建设,特别要重视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基层党校、就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等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培养一批会管理、懂经营、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需求,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放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要抓住这个机遇,确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把农村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实施技术培训和创业教育,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那些进城务工后思想开放的农民信息灵通,又有技术,返乡后可以为本乡的新农村建设带回先进的思想,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逐年增长之势。因此,必须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走“普教与职教相结合,文化与技术并进”的办学道路,使部分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经过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将农村学校的特色教育做大做强。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4、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是关键。针对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实施现有在职教师继续深造等计划,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可以通过职校教师到城市对口院校任教锻炼、到大学集中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还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操作技能。要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农村职业教育知识,同时应适当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生活待遇,稳定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农村党建和新农村建设 第5篇

一、九龙坡区和温江区的做法

第一,探索“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的办法,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九龙坡区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的先行示范区,在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探索以“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农民变市民后,能够享受到城市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社会保障,解决户籍难题。今年2月,九龙坡区探索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等12个配套措施,以解决农民变市民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权益不平等问题,选择西彭、白市驿和华岩等三个镇作为重点突破区域实施改革。

在解决农民住房问题上,九龙坡的思路是用农村宅基地来换住房。经报批同意后,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要求,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腾出80%左右的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来补贴农民购房。清河、高田坎和高峰寺三个村作为第一个试点,这三个村有740亩属于农村建设用地,按照城市小区建筑密度,只用原来20%的建设用地,就可以解决全部农民的住房问题,安置1200多户,平均每户100平方米(主要户型为80平方米)。其他80%的建设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新建住宅成本价每平方约900元,售给农民580元,差价部分从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中支出。农民原有的旧房拆迁补偿每平方米270元,加上旧房面积比较大,这样算下来基本上农民不花钱每家就可以住上8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城市小区住房。

在解决承包地问题上,九龙坡区规定,农民变市民,在享受市民社会保障的同时,必须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例如,清河、高田坎和高峰寺三个村在用宅基地换住房后,这三个村剩余的3000多亩耕地统一流转到花卉园区,由园区统一招商用于发展花卉产业。考虑到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仍不是十分稳定等实际情况,其土地流转的收益仍归农民所有。当地农民如果仍种粮食,每亩地每年收益仅400元左右。九龙坡区花卉产业占重庆市场的80%,具有使耕地大幅增值的优势。花卉园区与农民商定,每亩地流转费用1500元,其中100元为村级工作经费,50元为社(村民小组)经费,流转后农民每亩地每年可得1350元收益,农民比较满意。

第二,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民变市民后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九龙坡农民与城市人一样,享受到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子女入学。区教委以农民变市民人员实际居住地就近安排其子女入学。其子女在九龙坡入学的,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二是就业扶持。农民变市民人员中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适龄劳动者,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再就业援助等政策。三是养老保险。农民变市民人员在单位就业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按自愿原则,规定分类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于入保门槛更低,农民也可选择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四是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变市民人员符合城镇低保规定的可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此外,农民变市民人员退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仍享有退出时集体积累资产分配权利。所在集体经济组织应按照农村股份合作制要求,对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对净资产进行量化,对农民变市民人员分配股权,实现股权参与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农民变为市民后每个人所享受的城市社会保障,平均每年财政需支出600元左右。

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的过程中,九龙坡区委确定了“三个可行”的原则:合乎情理、不违背基本法律,就可行;群众满意、能确保社会稳定,就可行;不谋私利、能促进城乡统筹,就可行。除了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九龙坡区城乡统筹改革还涵盖以下内容:推进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的管理体制改革、活跃农村资本市场的财政金融制度改革和服务高效的行政体制改革。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第6篇

一、背景链接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

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010年2月22日,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

资源厅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

二、事件观点

(一)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

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

(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

城镇,可以缓解过去的“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解除外出务工之忧。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城

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三、对策措施

1、推进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带动新农村建设。

2、促进农村造福工程从边远乡村向中心集镇转移。

3、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资源投入。在建设中心村镇的过程中,对修路、通电、通水、通信、建学校及医院等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可以一次投资,资源共享。

4、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城镇化要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路子。

5、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和发展优势,打破原有建制村区划界限,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推动居民及相关基础设施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发展。如,可建设小城镇中心学校、中心卫生院、中心电影院、中心俱乐部、中心文化站、中心集贸市场、中心养老院等,让村民共享,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6、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特别是要方便农村儿童就学。

7、提高农村农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转为居民,变成工人或市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8、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不仅是从瓦房、土坯房变成套房、商品房,更重要的是要让社会治安稳定、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

9、节约农村土地,保护农村环境,合理规划、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10、促进农村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德用人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导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德才关系认识的深化,进一步突出了德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深入贯彻。

以德修身,就是要更加注重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少数干部的无德之行,损害党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最终也使其本人身败名裂。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其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德修身,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

以德服众,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官员应以德服人。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德服众,行胜于言。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上过得硬,工作上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服与支持。试想,如果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能做到以德服众,汇聚起来将会是多么巨大的感召力!如果各级党组织都能把那些以德服众的干部用起来,汇聚起来将会是多么强大的凝聚力!

以德领才,就是始终坚持德比才重、德在才先的理念。我国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重才轻德,历来是用人的大忌,也是个人成才的大忌。对于党组织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以德为先: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的方面表现突出,就优先提拔重用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始终不渝地把以德修身、立德为民放在首位,在不断锤炼道德操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以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以德润才,就是以德来激发、培育和支撑才能的增长。德不但是激发才能提升的重要动力,也决定着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成效。人们只有切实解决“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人生最大的价值”等德的基本问题,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艰难险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断创造一流的业绩。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做了一点工作就争名夺利,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说到底还是在德的方面没有过关。因此,领导干部要不断增长才干,并始终保持才能发挥的正确方向,就应充分发挥德的“方向盘”与“润滑剂”作用。

农村党建和新农村建设 第7篇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发改局涉农方面的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县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脱贫攻坚有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存在退出不精准、帮扶不扎实、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急于脱贫的心态较重,当年识别进入、当年宣布脱贫退出的问题,只寄希望财政托底、不注重扶贫扶志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扶贫成效。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主因依然没有破除,农业生产成本加大,生产效益降低,农民种地纯收入较低,种地不赚钱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分散耕作为主,土地流转低,基本保持一家一户经营模式;三是务工变动频繁,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技能缺乏,外出打工很少有长期从事固定工作,只能从事一些边缘性的职业,干一些脏苦累的工作。四是基层缺乏年轻有文化的带头人才,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少数留守儿童,致使村“两委”班子后继乏人,缺乏活力,制约着政策在农村落地开花。

(三)现代特色农业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打基础阶段。一是农产品产业链条不完善,特色产品在市场培育、推广、加工、销售方面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给农户带来较大的种养风险。二是特色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够,虽然米脂县有不少特色农产品品牌,但并没有形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三是农业生产规模小和分散化普遍存在,各地都在努力构建的“一村一品”工程,由于其规模小,农产品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无法打开市场,影响了销售,而销售不畅反过来又影响规模生产。四是农民素质和产品质量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许多农业技术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传统农产品所占比重较大,部分特色农业产品在化肥、农药及添加剂使用上有超标现象,影响了产品的绿色指数,制约了特色产品走向市场。

二、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抓住扶贫工作的关键。以产业扶贫为主,兜底扶贫为补充,全面落实“五个一批”措施。要对照贫困标准,精准识别出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数,做实建档立卡。明晰一般贫困户、绝对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致贫原因,针对性帮扶,达到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有保障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两个确保”目标,各项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二)推动新农村综合性建设,着力推进“富农民、绿山水、美村庄、树新人、强班子”五大系统工程。推动小米、苹果、养殖业等主导产业增产、增效;深化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村庄绿化、宽带进村、道路建设等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加强新一代职业农民和农村创业者的培养,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创业技能、管理水平等综合素质;突出陕西特色,对岐山县“农村电子商务”、户县“培优工程”等做法进行学习借鉴。

(三)提高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山地苹果、小杂粮、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村或区域性布局;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培植形成以米脂小米为主的陕北小杂粮加工业产业集群;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鼓励扶持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将产业扶贫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效融合,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和方式,推行“以村为单位的联户合作经营”产业扶贫新模式,大力发挥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村种养殖大户的带动作用,提高贫困户产业致富能力和效果。拓宽产业扶贫途径,除支持贫困户发展山地苹果、米脂小米、畜牧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外,规划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试验示范项目。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紧紧围绕今年确定的涉农总体目标任务和重大决策,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和存在问题,统筹谋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一是以督查、协调、服务为着力点,全力推进今年涉及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确保取得较好的推进效果。

二是强化对中央预算内的政府农业项目监管力度,确保完成任务目标。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上报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的汇报和跟踪工作,力争有更多的涉农项目纳入中省市投资计划盘子。在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投资的同时,做好农业专项基金争取工作。

农村党建和新农村建设 第8篇

(一) 规划编制取得新进展。

一是村镇规划体系逐步完善。2004年以来, 继续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和省级重点镇规划修编, 积极开展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 全面启动新农村规划编制, 逐步形成了以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村镇规划体系。二是村镇规划技术规范体系日趋健全。报请省政府批转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印发了《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及实施细则》、《河北省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导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等一系列村镇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和文件, 为村镇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 基础设施逐步健全。

一是投资力度逐年加大。2013年, 河北省完成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017.65亿元, 占年度计划的102.58%。其中, 石家庄、承德、秦皇岛、廊坊、沧州、邯郸、邢台、衡水8市已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二是投资重点逐步转变。在投资建设项目上, 逐步由道路设施向供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设施转变。三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在城镇建设中, 除政府财政投入外, 各类贷款、企业及个人等投入份额逐步加大。胜芳镇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 以经营城市为手段进行多元化城镇建设融资, 由镇财政、商业开发和社会共同投资3.35亿元用于城镇建设。

(三)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绿化美化取得长足进展。随着公园、广场等设施的逐步完善, 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代表城镇园艺水平显著提高, 滦县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二是环境卫生明显改善。近年来, 河北省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 大力整治农村地区的垃圾、柴草、粪便、污水, 推进改水改厕, 使环境卫生情况大为改观。燕郊镇、莲子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三是住宅建设由平房向二层及以上楼房转变。近三年来, 借助文明生态村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镇住宅建设逐年增长, 每年竣工面积3, 000万平方米以上, 逐步实现平房向楼房、居住向小区和组团发展。

(四) 建设管理服务得到加强, 历史文化名镇 (村) 保护力度加大。

一是逐步探索城乡一体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保定、邢台等市按照统筹城乡的原则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新体制, 实现了规划管理的城乡统筹。有条件的重点镇设立了城建管理服务机构, 加强了对农村地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二是广泛开展科技、规划、设计“三下乡”和为农民建房、修路、改水、改厕、改善人居环境“五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农闲和春秋农民建房高峰期间以及农村大集, 带领技术人员下乡组织服务巡回指导;与省文明办联合举办了城镇住宅设计百佳十优评选活动, 相继编印了《河北省村镇住宅施工图集》、《河北省村镇公共建筑图集》, 受到广大村镇居民的欢迎。

二、河北省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存问题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机制没有形成, 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仍没有实现城乡统筹。二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赋予重点镇的优惠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没有设立镇级独立财政, 规定的税费没有返还, 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直接影响了重点镇可用财力的增加。省直有关部门涉农资金没有实现有效整合, 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城镇建设重形象轻实效。排水、路灯照明、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和维护不到位。基础设施缺乏区域统筹, 城乡给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没有实现共建共享。消防、防震、防洪等安全防灾设施较为匮乏。四是规划建设管理缺位、工作失位。村镇规划编制水平低, 规划质量不能保证。不少乡镇没有村镇建设机构, 相关职能空缺或暂时由土地所承担, 驻村指导员制度尚未建立, 村镇规划建设人员的素质不高。五是村庄“五乱”现象严重。环境容貌治理不到位, 很多村庄存在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以及沿街随意摆放商业摊点、建筑垃圾等问题, 造成村镇道路交通拥挤和通行不便。

三、河北省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按照统筹城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框架下的县城、重点镇、一般建制镇、集镇 (中心村) 、一般村的规划体系, 实现县 (市) 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的协调统一。有条件的县 (市) 积极开展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 重点镇和规模以上的建制镇要编制详细规划。严格村镇规划的公示、公布和审批制度, 加强民主参与和监督管理, 切实保障各项建设按规划实施。编制历史文化名镇 (村) 保护规划, 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护。

(二) 夯实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

大力培育城镇特色产业,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促进产业集群的尽快形成。建设有特色资源的重点镇, 要运用市场化手段, 加快资源开发、加工生产, 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 形成当地特点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工业区规模, 促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 严禁城镇工业区以外的村镇新上各类工业项目, 新上项目必须进入城镇工业区, 村镇原有工业项目要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并向工业区转移。整合使用县域内人均用地指标, 用于工业区建设, 为园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要注意防止城市污染企业的下放转移, 避免造成新的污染, 统筹做好工业区内的环境治理工作。

(三) 建立统筹城乡的财政投入机制。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 加大对村镇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整合协调省直有关部门促进小城镇和村庄发展的各类资金, 集中力量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对设区市支持重点镇建设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 确保支持额度不少于当年城市维护建设税的5%。省级重点镇要设立独立的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 管好用好政策规定的相关返还税费资金, 加强预决算管理。加大省级主管部门资金调控力度, 每年从各市拿出城市维护建设税的3%用于全省统筹, 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小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 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款、捐物的方式支持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编制与基础设施建设。

(四) 加快区域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按照城乡统筹规划, 加强对县域内村镇供水、污水垃圾处理、道路交通、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处理模式, 解决垃圾围城 (村) 现象;加快村镇供排水设施建设, 推广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结合现有坑塘和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 重点解决污水四溢问题, 逐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村镇文化教育、体育场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构建日常活动与交流场所。加强村镇消防、防震、防洪等防灾设施建设, 实现防灾设施共建共享, 构建综合防灾与安全保障体系。

(五)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管理服务体系。

强化乡镇政府主体意识, 做到事权统一, 使其成为功能完备的一级政府。在人口规模5万人以上的中心镇设立城镇建设办公室, 3万人以上的乡镇设立建设助理员, 行政村设立建设专管员。加快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建设, 县乡都要建立村镇建设服务中心, 确保对农民在规划建设方面提供有效的管理与服务, 杜绝各类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 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做好村镇建设方面的有关工作和各项服务。加大对县 (市) 、乡 (镇) 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摘要:2004年实施城市化战略决定以来, 河北省村镇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紧紧围绕推进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大战略部署, 以培育重点镇和创建文明生态村为主线, 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增强服务功能, 使全省村镇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上一篇:习惯养成,从小培养论文下一篇:新阳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