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2024-06-13

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精选8篇)

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第1篇

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帅卓群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中职计算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有很多手段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有效、实用。文章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专业素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已由工业经济时代走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为社会培养中级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职教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已逐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是其能否顺利就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搞好计算机技能教学是面向社会、面向就业、推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中职生只有学好计算机技术,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工作。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的特点是应用型为主、可操作性强,课程基本都是操作性为主的课程。但现实是中职学生不仅基础差,学习能力不高,而且学习意志力也较差。虽然有少部分的中职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快,可是随着计算机学习难度的加深,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开始下降了,因此,只 1 要稍微在学习上碰到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同时中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部分中职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对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将来的前途也感到渺茫,喜欢过得过且过的日子,从不考虑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风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就可以更好地上网打游戏,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础几乎为零,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以致在日常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已经成了教师的心头之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讲,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同步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能力上,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热爱。因此,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有进步和发展?是否通过课堂教学积淀了思维方法和精神,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如何能更好的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成为当前我们教师必需要解决的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同仁们分享。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开发思维,也只有对一 2 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而他在集中精力做事情的过程中的快乐也会影响到他的精神状态乃至性格,才会真正的发挥出他的潜力。有句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则尤其显得重要。如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的集中大有帮助,为新授课的导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

1、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巧妙新颖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网络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你们知道上网需要哪些设备吗?如果你家有多台电脑,如何使它们能一起上网?除了玩游戏,上网还可以做什么?一连串的提问,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对知识一探究竟的欲望;使局域网构建、INTERENT的作用等知识的教学顺理成章,学生也易于接受掌握。

2、启发讨论,活跃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学中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容易疲劳厌倦。我上课时讲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力求营造一个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如我在FLASH教学时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广告动画、课件、动画游戏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就顺势引入FLASH动画设计教学。

3、以媒体辅学,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理论表明,教学中要使效果最优化,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视觉,3 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使这一理论变为现实。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上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各种软件,多数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系统支持,这种可视窗的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中职计算机教学,更是具备独天得厚的条件。CAI软件以人机对话的方式把知识传送给学生,它图文声像并茂,全方位感染学生,并因其较强的交互性,使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学理论知识又练操作技能;它提出问题、问答问题、反馈成绩,对学生犹如良师益友;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循序渐进,能因人、因材而施教,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课件的使用,让理论教学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让操作流程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同时又优化了课堂结构,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全面教育和发展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淡化教师的权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交换想法,使其忘却师生界限,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4 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能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敌意和对抗情绪,产生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课程,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首先,任务的设置要有趣味性。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我们应该把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小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从而实现总体目标。同时把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通过这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过程,能使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得到清晰的思路、正确的方法,理清知识的脉络,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及自身的经验,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5 项目教学法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项目的选择与教师相结合,与学生相适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项目教学法适时、合理、灵活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够优化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如我在讲授《Photoshop》时,我设计了一个广告项目。我事先通过上课观察、问卷调查、谈话了解等方式方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将全班学生按异质分组,每组6人,假设每个小组既作为广告公司,接受客户需求,为客户制作广告宣传画,又作为客户为其他小组提出广告设计要求,模拟现实,直到“客户”满意为止。最后在全班进行了一次广告作品展,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广告创意。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同时也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3、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

当前职业中专学校招生困难,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于这种情况,如何避免不顾学生个性差异的“一锅煮”,在面向全班学生的前提下,使少数尖子学生能及时得到培养和发展,早日成才;使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能避免“囫囵吞枣”,跟上教学的要求不至于掉队;使中等水平学生能不断提高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技能教学中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即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成绩、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综合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各组学生分别相对集中地在机房进行上机操作。上实习课时,在考虑到各组学生差异情况下布置上机要求,6 在入门指导的基本实习内容与要求讲完后,充分利用巡回指导与个别辅导的机会和时间,对每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技能目标,并在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上加以适当区别对待。这样,能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成绩好的学生不致于“吃不饱”,觉得知识学不完而兴趣盎然,成绩中等的学生觉得学习有压力而刻苦训练,成绩差的学生觉得学习有信心而迎头赶上。同时定期测试,重新分组。这种方式利用学生了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极易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种分组教学中教师地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得更清楚,哪些同学拔尖,哪些同学暂落后,可以真正作到心中有数,比传统的“放羊”式的实习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快,教学上各种新的教法及手段层出不穷,这要求教师要勤于钻研计算机专业技术、紧跟时代,探索灵活多样的教法,要了解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法规、政策,保证自身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学生在学知识的时候,主要是看教师的水平。如果你在教的课程上演示得出神入化,就让学生看到学好这门课的希望,往往课堂效果是不错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具有以下的能力

1.了解你要教的学生的能力

学生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了解这些差异,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在讲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时,笔者事先通过问卷调查、谈话了解等方式方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大多数同学对其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对这门课什么都不想 学。因此将全班学生按异质分组,每组3至4人,感兴趣的作为电脑公司工程人员,不感兴趣的作为客户,在学习中,模拟现实,公司做到“客户”满意为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消除了课堂的消极因素,效果自然提高。

有选用合适的教材的能力

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由于中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3、有甄选实用的能力

一是充分了解所要授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做法停留在对课程教材的了解,计算机课由于其自身更新迅速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同时,还要对其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其发展方向以及与职业的关系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做到知之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例:在教FLASH这门课时,教材讲的完全是通用性的知识,到底如何在具体的行业中应用却提得很少。这时,笔者把FLASH做课件、做广告、作动画小游戏等项目加到课堂教学中,忽然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效果明显提高。为什么呀,因为他们觉得学到有用。学会就能够用它做课件、做广告设计等。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 8 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4、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练就一身过硬的技术

如今的职业能力不是单靠某一门课程就可形成,一门课只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份子,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之余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讲授《Photoshop》开始时,笔者不仅知道熟透工具的使用,教会书上的例子,完成教学任务。更关注网页、广告方面的知识,注重自己的审美观的培养。所以授一门课时,千万要检查自己在这方面的权威性,如果不是尽快提高。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各种资源与手段,使课堂生动高效,要做到理论实践结合,知识技能并举,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学生学为乐意学。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精心准备实践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步做好过程管理和评价工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9

2、方向_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I],计算机教育,2004(5)

3、聂津《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

4、沈军飞教学与管理《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5、张清荣《影响计算机教学效率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焦作大学学报》2008.3

6、辛颖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7、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思维数码.中文版Photoshop CS4从入门到精通[M].科学出版社,2009.

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第2篇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新职业教育论的观点,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当今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是初、高中生统一编班,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电脑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由过去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将成为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是采用统一教材,统一检测目标,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是很明确。

针对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想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就必须对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和新软件层出不穷。而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由于在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上耗时较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相对陈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学内容也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时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版本软件的新增功能与特点等补充到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其次,兼顾教学层次性,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本好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变化速度快,涉及的学生面广等,如何让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在教材建设上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作为一门内容更新速度快的基础学科教材,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教材内容,突出一个“新”字。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资源开展教学,把网上内容写入教材,使教材增加新的活力。其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变“教本”为“学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教材中的难点,图文并茂,使学生自己也能将教材看得明白,这对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学习如何去学”――即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设置教学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想办法从课本中、从网络中找到解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拓宽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容迎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但是,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教师尤为重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8).

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第3篇

1 教学过程从实际出发, 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上机操作能力, 首先要了解学生现状。众所周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差, 底子薄”, 同时, 某些计算机教材理论性太强, 学生不易理解。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网络查找优秀的教学课件, 通过计算机平台展示给大家, 学生学起来易懂、易接受, 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模式后, 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 我要学什么, 达到什么目标;利用网络我要做什么”, 而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地上网。通过优化教学模式,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创设教与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组织问题、阐述问题直到解决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Dreamweaver网页制作》时, 教师在备课时通过网络搜索一些优秀的网页, 做为教学素材, 通过“电子教室”和计算机平台, 首先让学生观看这些优秀的网页, 让学生从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紧跟教师的思路, 教师要时刻抓紧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紧密联系实际, 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着手, 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创建和编辑Excel工作表》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班级通讯录, 录入的内容为同班同学的信息, 这样学生做起来必然信心十足, 兴趣昂然, 从而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Excel工作表的创建和编辑方法。最后, 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网络, 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出来, 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又实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 教师在讲解《Flash动画》课程中动画的基本概念章节时, 首先利用“电子教室”向学生演示一段简单动画, 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 引出本次课的教学主题, 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教学素材, 最终实现教学目的。总之, 利用好计算机网络资源, 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 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亦有助于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 注重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一项融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科目, 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是计算机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 积极谋划教学策略。

3.1“任务驱动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法做为一种教学方法, 主旨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任务”, 通过网络平台, 先对提出的“任务”边演示边讲解, 先让学生理解完成“任务”的思路和结果, 然后把时间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 最终完成“任务”。比如, 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图文混排》章节时, 首先布置课题——利用Word知识, 每人自行设计一张贺卡;在《Excel排序和筛选》章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张工作表, 将班级所有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录入编辑, 并且从低分到高分的顺序进行排序, 最后将符合条件的记录筛选出来;在《Powerpoint》教学时, 让学生根据平时积累的素材做一个电子相册。教师在授课时, 利用“任务驱动法”, 在教知识的同时教思路、教方法, 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解决问题, 灵活自主的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2 小组协作法,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由于生源原因, 知识层次差距较大。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可以采用小组协作教学法: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由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指导能力较差的,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组长, 由组长组织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协作, 让学生“教”学生、学生指导学生, 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体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团体合作, 获得一种集体荣誉感。

4 开展多元化评价体系,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 评价做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科学与否, 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优劣。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 在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较欠缺, 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因此, 通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时, 在学习态度、上机操作、主动学习等方面做为考核重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上机操作能力。考核模式可采用多种形式, 除传统考核形式外, 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 多种模式相辅相成, 必将发挥良好的效果。此外, 教师还应具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多做肯定评价。实践证明:越被信任和肯定, 学生学习越勤奋, 自信心越强, 让学生时刻体验成功的快感, 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大, 人类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优秀的网络资源, 提升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教学,有效性,任务驱动,评价

参考文献

[1]卢加元.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设想[J].福建电脑, 2007 (8) .

[2]缪富民.提升网上教学有效性的程序与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 2006 (12) .

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第4篇

本文主要以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出发,结合专业课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描述,期望通过一系列的改正,使得我们教学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得学生更具有创造的基础,更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且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中职学生的必备素质,是中职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将来通常会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计算机操作技能也就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每个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都应当认真对待和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的必修课程,而且很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统一的计算机考试,这也表明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学生却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不强,加上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有待改进。对此,选取我校一年级学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就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一)缺乏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堂上,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热情很难长时间得以保持,甚至认为计算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很多知识内容已经掌握,所以学习的价值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封闭和单一,这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重要原因。据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太大用处,没有形成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性认识,有42.5%的学生认为教学中的授课内容过于滞后,还有36.3%的学生不喜欢教师的授课方式,有52.5%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已经掌握,这几点因素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目标的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没有树立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正确目标。据调查显示,有53.8%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看重的是其上网聊天等娱乐功能,有41.3%的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过学习目标方面的问题,而且有86.3%的学生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个人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这就容易导致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不利于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学习目标上的不明确,将会严重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三)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1]。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多是中职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进行自主选择的,所以很多学校的教材内容存在不合理之处。首先,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陆续开设,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很多重复性的内容,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而且随着电脑的普及,一年级新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操作,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其次,现在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职教特色,没有与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各专业开展的都是统一化、标准化的知识教学,而且集体授课的方式也在客观上很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方面的弊端,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上以及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很难适应学生就业和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及途径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操作技能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个人的引导性作用,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留给多学生更多自主实践和操作的机会与空间。中职计算机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力激发出来。对此,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主动和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上的交流与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计算机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在课上课下多操作、多实践,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多讨论、多交流,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氛围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坚持“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即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要把重点内容讲深、讲透,并让学生在亲身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3]。

(二)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条件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如Office软件,从2003版、2007版到2010版、2013版,其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紧跟发展节奏,及时更新与计算机教学相关的软件、硬件设施,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更新和调整。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一定要强化理论知识教学与上机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可以适当延长机房的开放时间,必要时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设施引进机房进行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建立集教学和上机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阶梯教学机房。此外,还要重视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培训条件,帮助在岗的老师继续学习、扩展知识,以更强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实需要,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课程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都有所开设,但是多是注重实际操作,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没有建立深厚的信息技术意识。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避免同中小学课程的重复,还要对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学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同时,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定位好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特色,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同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效结合,以增强计算机对职业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立足职业特色,注重实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就业需求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同时,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要更具灵活性,给学生更多上机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最终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小玲.中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1,(05).

[2]王建芳.中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反思[J].科技风,2011,(03).

[3]张涛英.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J].职业,2011,(23).

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第5篇

方法探讨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 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曾受到各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但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远远跟不上形势,怎样调动中职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兴趣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师们的共同关注的焦点。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深人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语法知识和编程方法,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计算机人才目标,已经成为广大中职教师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1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制2+1的模式,学校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较少,这就导致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不够的情况,学生只能掌握最基础的程序设计知识,理解书本上现有的一些设计实例,而不能用该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

1.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程序设计的信心、兴趣不足

因为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导致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缺乏对计算机本身解题的认识和了解,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对计算机程序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人为的给自己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设置了一道门槛。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中反常行为较多,如卜课睡觉、讲话、玩手机、不配合老师、不交作业等。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提不起学习兴趣,感觉学不到知识或学的知识没用。

1.3学校对程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与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不同,不能立竿见影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导致一些领导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从而使部分教师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参与兴趣不浓厚,甚至有些学校以取消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置。

1.4教学方法落后

中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上讲授加学生实验的形式,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仅仅是对书本上现有的一些实例进行编辑调试,一旦调试成功就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和调试技巧,而达不到培养学生利用该程序设计语言从一个实际问题人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考核方式较简单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的考试方式以试卷为主,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无法体现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

2间题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这些问题那?随着高中教育不断普及,中职生源及综合素质急剧下降。普遍特点是他们基础薄弱,尤其数学和英语,这是学好程序设计的最大障碍。教材不能适应中职教学的要求。现今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实践性教学和实训内容不足,没有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不能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缺少中职教育特色。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望而却步,一味地去埋怨是起不到效果的,要真正想解决问题,最好就要去不断地摸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3解决间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方法的创新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兴趣源,兴趣源必须由教师来创造,并贯穿于教师授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对本课程的兴趣。

(1)基于问题的教学。提出问题,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辅导,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项目驱动”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整个课程教学围绕一个“工程项目”进行,通过逐步拓展的实训项目和设计,将每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小结性的贯穿与能力提高,将知识点都溶化到一个个实训项目的程序编写中。

(3)讨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程序设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一题多解。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提问、答辩、论证、反驳、判断等激烈的讨论,互相启发、相互协作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外的知识,同时也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4)归纳教学法编程语言有很多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它们使用灵活、难以记忆,也特别容易出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程语言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FOR „„TO„„与DO„„W HILE等命令,有很多语法规则是一样的,对它们进行归纳之后,学生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另一个自然就会使用了。

(5)分组教学法。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以“竞”求进上机编程实践是学好程序设计语言的关键。但上机实践过程中如果“各自为战”,或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以完成不同题型的任务为实践内容,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很容易失去上机兴趣,也很难达到上机实践之目的。因此,不妨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适当转变上机实践的形式。以组建团队的形式上机实践,事前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不同的实践任务。组长负责本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收集资料,上机时各组先分别完成相应任务,然后相互演示成果,评判优劣,最后再进行任务交换,讨论编程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对确有疑难的地方可适当加以指导,主要过程可由学生自行解决,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会成为教师的助手。

(6)案例分析教学。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教程序设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去编程,去应用于实际需求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学生自学,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在分析过程中穿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一方面增长知识视野,丰富分析应用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如何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当然在案例的选择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实践,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4结语

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第6篇

1998年,教育部把原数学类中的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专业、信息科学和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合并成立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它的成立对国内信息科学的人才培养与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专业是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交叉渗透的一门理科专业,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较多,但大多是第一次开设数学类专业,除了少数院校办学经验比较成熟,已办出特色外,大多数院校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对信息科学专业的专业内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重大问题进行认真负责的研讨和改革,以期办出特色,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一、现阶段制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所以虽在该专业的专业内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对实践教学的研究相对滞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借鉴原有其他数学类专业或工科类专业的模式,这与国家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实践及动手能力差。因此,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改革和优化,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许多实践教学的总体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和安排,各门课的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处理各自为政,实践内容、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等均未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规范,甚至一些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就干脆被省略了,这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降低。

教师队伍的数量、知识结构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需要,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1.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首先从突出应用型人才特色出发,改革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基础理论和最新技术,更好地运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提高应用软件和数值软件研发能力。为此,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的三个模块:数学建模能力模块、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和科学计算能力模块。

(1)数学建模能力模块。传统的数学授课模式主要是传授数学理论,而在实践教学中贯穿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能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来理解和领会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改革。该模块侧重于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及模型求解能力,以进一步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实际体会数学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的课程设计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班,带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工作,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工程与管理中。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在上海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7次的好成绩。

(2)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信息与科学专业除了要学生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外,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实践体系的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具备了很高的竞争力。

(3)科学计算能力。通过开设的“数值分析及MATLAB应用”、“数据分析”、“数学实验”等课程和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代数与几何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数学软件求解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培养高层次的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首先,为了能更好地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设置时注意和理论课程的衔接,比如计算机应用训练、程序设计训练、数据分析、数值计算、数据库应用训练等课程设计分别有对应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既是对理论课程的一种论证和应用,又是理论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过程中每年都会结合企业需求、社会需要及热点问题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办出特色。其次,在师资上以课程组形式进行运作,理论课程教师和实践课程老师在同一个课程组,或者有些实践课就是由理论课程教师担任,这样既能在每个方向上聚集足够的师资,凝练研究方向,又能通过课程组教师集体研究确定课程设计的内容、提出设计任务和要求,并在开学之初就公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之前就明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有目的地去学习相关的课程,为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同时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过程的指导和控制,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启发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比如程序设计训练整个实习课程共40学时,只安排了8学时进行理论讲授,其余32学时要求学生集中上机完成自己的作品,教师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和指导。考核方式也重视实践过程,考核包含平时成绩、学生报告、学生作品和答辩四部分,同时学生通过自己钻研教材或有关资料,同伴协作、教师帮助完成课题。这种教学形式适合应用性、趣味性强,难度适当的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

3.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实践教学过程控制

首先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计划、任务书等教学文件;编写或修订指导书或讲义;开展课程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工作;实现毕业论文全过程控制和管理;提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网络、电子课件、多媒体设备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不断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运用。辅助教学手段的丰富使得课堂不再是老师单纯的板书和讲授,整个授课过程更具生动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课堂技术含量和知识量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进步明显。

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使得教育更为灵活,学生学习更为自主。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其信息素养与自身创新能力,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的素质。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高了系部管理层面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加快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使服务性功能进一步突出,使许多日常管理工作更为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形成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4.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指导教师,需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及知识更新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和较高的科学素养,能了解和熟悉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能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但是近几年,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引进了大量青年教师,他们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生产一线的经验,不能满足实践课程对双师型人才的需求。有一些青年教师没经过岗前培训就直接上岗;有一些青年教师一直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进行科学研究和继续进修学习;教学经验不足,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有些青年教师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不安心工作。所以,要进行多方面培养,如爱岗敬业精神和纪律观念的培养,使其养成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确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要多管齐下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比如,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和主干课程负责人制工作,不断推进团队建设,努力凝练研究方向,为教师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搭建国内外交流、合作的舞台平台,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课活动”、“教育教学论坛”和“教授博士论坛”等活动。

三、结束语

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第7篇

摘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为宁波市示范性中等职业中学,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于2005年率先在宁海县职业院校中开设机械类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机械专业技能。学校领导的关怀、学生的努力使各级机械类课程设计硕果累累。根据宁波市学分制建设及浙江省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将课程设计作为必修的技能提升项目纳入到学分制体系中,机械类学生课程设计评审合格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施;策略;评价;有效性

高素质的机械专业人才在我国制造业正向工业4.0时代迈进的当下,显得尤为稀缺和珍贵。中职阶段培养的机械专业人才是本行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储备,但现实却是现有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难以达到企业的技术人才标准,一方面导致企业无人可用,一方面也阻滞了高素质机械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那么,究竟该如何缩短中职机械专业毕业生与合格企业员工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如何把中职学生培养既能看懂图纸、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行业紧缺人才?这些都是摆在众多开设有机械专业的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我校于2005年率先在宁海县职业院校中开设机械类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机械专业技能。学校领导的关怀、学生的努力使各级机械类课程设计硕果累累。根据宁波市学分制建设及浙江省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将课程设计作为必修的技能提升项目纳入到学分制体系中,机械类学生课程设计评审合格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一、课程设计活动实施课程设计相关事项

1.机械类课程设计参与班级:高二(3)(9)(10)(11)(12)(13)。2.时间:2017年5.15~5.19为期一周3.项目:高二箱体绘制及模具装配图绘制4.目的: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机械绘图能力、规范绘图过程、提高绘图技巧5.成果:一份机盖零件图、一份机座零件图、一份模具装配图、一份课程设计感想课程设计任务和内容1.图线、字体练习2.手绘机盖、机座3.手绘模具装配图4.专业教师评审(要求:三份图形中把你认为最好的一份带回家由父母签字后带回评审)

二、课程设计的操作策略

1.教学内容典型化

课程设计内容选择较为典型的机座、机盖及常见的塑料模具装配图。我市(宁波)制造业发达。以模具产业为例,宁波是我国主要的模具生产基地,每年工业总产值均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08年虽然遇到了经济危机,但仍增加9.8%。据统计,我市从事模具加工的企业6000余家(包括大大小小模具加工点),从业人员达18.2万余人。选择的教学项目是我市喜闻乐见的真实产品,使教学贴近生活。

2.操作过程分组化

课程设计操作过程中,我们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1)打破原有课桌摆放次序,以组为单位,5-6张单人课桌围成一个讨论小组,5-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2)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指定组长一名,采取组长负责制进行课程设计任务安排,并且对组内的学生我们根据学生平时在校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安排,尽量使每个小组成员组成较平稳,以学生带动学生,使课程任务有效进行。

3.指导方式现场化

在课程设计周过程中,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师在校任课情况,安排课程设计周专业教师指导安排表,确保课程设计过程中都有专业教师在现场指导。在课程设计过程,我们采用“先集中,后实践,再集中”的循环方法。即先集中,教师讲解相关要求与步骤,然后让学生实践设计,设计项目结束后再集中,总结设计所得,讲解注意事项。并且在学生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三、有效的评价体系

1.学生自评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事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分析、总结,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介绍:本组设计的思路如何、任务怎么安排、分工如何、做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如何解决、本组作品的亮点有哪些、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通过学生的自评环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完善、发展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生生互评

在一组代表对本组作品介绍完毕以后,其他各组对该组作品进行评价。设计的思路是否正确、作品是否有瑕疵、你有什么不同看法、你认为他们哪里是你们组该学习的等等。在学生的互评环节真正让学生各取所长,畅所欲言,吸收经验,吸取教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教师通过归纳和总结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按照课程设计任务评分表对每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并评选出星级学习小组。

四、结束语

机械专业作为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正在从传统机械(车、钻、刨、铣、钳工等)走向数控化、电脑化、自动化的“现代机械”时代,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大型设备已经进入生产实际。机械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现代制造业劳动者,就必然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高新机械技术的应用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课程设计能有效提高机械教学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关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第8篇

一、确定计算机教学的技能指标

要保证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 首先要明确计算机教学的技能指标, 并在技能指标前提下, 对学生提出学习的要求。这样,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 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保证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首先, 教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技能指标, 制定课程理论教学模板。其次,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可以通过多种讲解方法,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实际应用价值。第三,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操作的方式, 要求学生按照课程内容, 独立完成与计算机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项目, 让学生在独立完成计算机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将所学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并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 不仅能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技能指标, 而且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二、完善中职计算机的教学体系

完善教学理论体系。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 满足社会就业需求。但是计算机理论较为广泛, 各种技能知识均具有很大的优势, 教师往往很难取舍。所以,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设计的时候, 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研究, 了解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 结合学生就业意向, 构建理论性的教学理论体系,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促进学生就业。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这不仅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探究时间, 同时能够保证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首先, 教师要明确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 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板。其次, 依据计算机课程知识, 选择适合且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第三, 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实习基地。社会需要的是技术型、实用型的人才, 而不是理论型的人才。所以, 学校要建立实习基地, 让学生把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 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 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到社会中实践,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积累了工作经验, 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

三、革新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用人单位所学的人才结构变得复杂且多元化, 对人才的要求重点在于人才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 一些中职计算机教学专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但还是很难在复杂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因此, 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 要将其与市场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相结合, 创新教学模式,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并采用探究式或者任务型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满足社会人才的要求。

四、优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

在传统计算机教学中, 都是采用问题为起始点、结论为终止点的封闭式教学过程, 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时效性的要求。所以, 计算机教学工作者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开阔学生学习思维, 激发学生思辨能力, 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首先, 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由教师指出计算机知识的讨论点, 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 并在探究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市场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计算机专业者必须具有较好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所以, 教师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应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上机操作的机会,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满足市场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第三, 实行针对性教学, 不再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 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

五、设置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这种教学评价方法不仅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而且计算机教学时效性较低。因此, 计算机教学者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通过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以及个人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以保证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时效性。

上一篇:初中人教版语文名著知识点下一篇:中国现代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