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的发展历程

2024-07-28

中国东盟的发展历程(精选6篇)

中国东盟的发展历程 第1篇

东盟的发展历程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促进东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基地,以吸引外资;消除成员国之间关税与非关税障碍,促进本地区贸易自由化;扩大成员国之间互惠贸易的范围,促进区域内贸易;建立内部市场。2009年8月15日,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主要谈判已经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等重要文件。会议重申在2015年之前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这是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也是一份指导性文件。2008年12月15日,《东盟宪章》正式生效。

2009年5月3日,东盟10国和中日韩(10+3)三国财长在巴厘岛会议上就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主要要素达成共识,并决心在2009年年底启动这一被称作“亚洲货币基金”雏形的多边货币交换机制。这一合作行动,对维护亚洲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并将对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积极影响。[3]

2010年4月第16届东盟首脑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主题为“迈向东盟共同体:从愿景到行动”,重点就进一步落实《东盟宪章》、加快共同体建设和加强后金融危机合作等进行讨论。会议签署《东盟宪章争端解决机制议定书》,发表《东盟关于持续复苏和发展的声明》、《东盟领导人关于联合应对气候变化的声明》,宣布启动东盟促进和保护妇女儿童权利委员会,并将妇女儿童发展等确定为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优先领域。

2010年10月第17次东盟首脑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通过《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签署《东盟服务框架协议第8个一揽子计划》,修订《东盟货物贸易协定为大米和糖提供特殊补贴的议定书》,发表《为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的人力资源和技能开发东盟领导人声明》和《促进东盟妇女儿童福利和发展河内宣言》。

2011年5月,第18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雅加达举行,主题为“全球大家庭中的东盟共同体”,重点就加快东盟共同体建设、东亚峰会发展、柬泰边界冲突等问题进行讨论。会议发表了《全球大家庭中的东盟共同体联合声明》,表示到2022年东盟成立55周年时,东盟将更有能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2011年11月,第19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通过了《全球大家庭中的东盟共同体巴厘宣言》(也称第三份《巴厘宣言》),阐述了东盟成员国在政治与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应如何加强合作,并承诺在2022年建立应对全球事务的东盟共同平台。

2012年4月,第20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主题为“东盟:共同体、共命运”,重点就提升东盟一体化水平等问题进行讨论。会议发表了《金边宣言——东盟:共同体、共命运》、《东盟共同体建设金边议程》、《2015年实现无毒品的东盟宣言》、《“全球温和派运动”概念文件》等文件。东盟领导人还共同庆祝了东盟成立45周年。

2012年11月,第21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柬埔寨金边举行,主题为“东盟:共同体、共命运”,重点就确保共同体于2015年如期建成等问题进行讨论。会议发表了《东盟人权宣言》、《东盟领导人关于建立东盟区域地雷行动中心的宣言》、《巴厘协调一致第三行动计划(2013-2017)》。

2013年4月,第22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文莱举行,主题为“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未来”,重点就进一步加强东盟共同体建设、建设“以人为本”的东盟进行了讨论。会后发表了《主席声明》,强调东盟当前重点仍在于加强内部建设和融合,推进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体进程。

中国与东盟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随着政治交往的不断加深,中国1996年3月明确提出希望成为东盟全面对话国,这个倡议得到东盟各国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东盟外长一致同意中国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中国首次出席了当月举行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

1997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对话合作,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4年,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十点新倡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随着互利合作的不断深化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贸易额持续增长。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建成后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2011年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也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20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互利合作,不仅繁荣了地区经济,也维护了地区和平,堪称区域合作的典范。

2011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宣布,中方将于2012年在雅加达设立常驻东盟使团。

东盟外长年会

东盟外长会议:是东盟组织机构主要部分,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但东盟的重大问题由东盟首脑会议作出决策。外长会议由东盟成员国外长组成,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会议。东盟外长还不定期举行非正式会议。1991年7月,钱其琛外长第一次出席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自此,中国外长每年都出席东盟外长会议的后续会议。

东盟-中日韩(10+3)外长会议:根据东盟“10+3”合作机制,在东盟外长会议结束后,还将举行“10+3”外长会议。“10+3”外长会议是指东盟10国加中国、日本、韩国3国外长举行的会议,它是“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框架下的一个专业部长级会议机制。首次“10+3”外长会议于2000年7月在曼谷举行。

东盟与中国(10+1)对话会:中国与东盟对话进程始于1991年。2001年7月,唐家璇外长在河内举行的东盟与中国10+1对话会上指出,中国--东盟关系正在走向更加稳固和成熟的阶段。他2002年在文莱的10+1外长对话会上提出了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湄公河流域开发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3点建议。

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始于1978年,是东盟外长会议的后续会议。其10个对话伙伴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每年由东盟成员国和对话伙伴国的外长出席会议,主要讨论政治、经济、东盟与对话伙伴国的合作等问题。中国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中国东盟的发展历程 第2篇

一、标题解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王燕同学,东盟十国是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服务贸易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和东盟各国应在加快服务贸易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保障服务贸易良好发展的一系列协议,采取不同策略逐步发展服务贸易,消除服务贸易中产生的摩擦,以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的解读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双方领导人共同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经过长时间协商和谈判决定2010年正式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然后双方相继于2005年7月、2007年1月和2009年8月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是规范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处理与服务贸易相关问题的法律文件,参照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模式,规定了各方开展服务贸易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权利和义务,同时附件中包括了中国与东盟10国开放服务贸易的第一批具体承诺减让表。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定义和范围。其规定了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定义和范围,如商业存在、法人、服务贸易等,协议适用的各缔约方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及不适用的范围。

第二,义务和纪律。其包括透明度、国内规制、承认、商业惯例、保障措施、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补贴、合作等条款,规定了双方在CAFTA框架下开展服务贸易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具体承诺。其对市场准入、国民待遇、附加承诺、承诺的适用与扩大、逐步自由化、具体承诺减让表和减让表的修改等内容作出了规定。第四,其他条款。其包括联络点、审议、修正、争端解决、协议生效和交存等条款,规定了实施协议的程序性问题。《服务贸易协议》是中国在CAFTA框架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服务贸易的协议,是继《货物贸易协议》后中国与东盟开展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此外,为促进服务贸易的便利化,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还签署了一系列服务业方面的多个双边、多边协议。如中泰、中菲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与东盟签署的《运输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信息通信合作谅解备忘录》等。服务贸易作为贸易规则的重要调整对象,为绝大多数一体化组织所规范。①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涵盖的只是一小部分范围,对于CAFTA的服务贸易总量的影响不是太大,中国和东盟双方是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的特点进行渐进式开放的。这些协议对CAFTA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需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为加速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各缔约方尽快完成服务贸易协议谈判,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禁止针对服务贸易采取新的或增加歧视性措施,在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所作出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的基础上,继续扩展CAFTA服务贸易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服务贸易协议》,中国将分别在建筑、环保、运输、文体和商务服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作出新的市场开放承诺,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放宽一定限制等。另一方面,中国和东盟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服务领域的合作也将日益加深,相互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服务贸易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部分,随着服务贸易法律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日益健全与完善,对CAFTA服务贸易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发展面临机遇

服务贸易在全世界发展速度相当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东盟,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面临新的合作机遇: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CAFTA内服务市场是新兴市场,服务贸易市场发展潜力广阔,对各国服务提供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国和东盟国家可以适当放宽服务业贸易限制,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更好地利用一些国家的技术优势,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全面推动CAFTA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

2.《服务贸易协议》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服务贸易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深化和加强双方服务部门的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的增长。双方正确运用WTO相关规则,根据《服务贸易协议》逐步减少对服务部门的一些限制,扩大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这会对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中国和东盟双方将有步骤地对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进行谈判。谈判将着眼于逐步加强成员间旅游服务、商务服务方面的合作,对金融、保险和电信等服务业将按照WTO承诺稳步推进。这将有利于彼此深入参与国际服务领域的合作,开展服务贸易谈判,进一步拓展服务部门的互利合作;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部门的合作水平,丰富CAFTA的服务内涵,相互吸取对方服务业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发展更要迎接挑战

《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和服务贸易领域的谈判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中国与东盟目前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同样也面临着自身和外界的双重困难与挑战,不利于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服务贸易。

1.中国服务贸易起点低、基础差,缺乏国内的产业支撑,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水平不够,影响了对东盟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资金、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2.服务贸易存在许多法律障碍,不能毫无顾忌地开放服务业,否则有可能危害国家经济安全。一方面,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开放部门和规模仍较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够,市场准入的限制却多。另一方面,某些部门存在法律空白,透明度不够。例如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出台《旅游法》,对这些零散的规定,外国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难以了解。

3.东盟10国服务业虽然在总量上超过中国,但整体上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量占中国的总贸易量比重不是很大,东盟10国服务贸易水平、特点不一,存在不同程度的服务贸易壁垒,而且服务贸易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对于服务贸易不能设立太多的限制。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服务贸易的同时,还要注意防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减少贸易壁垒。

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时,必须尊重东盟和中国的不同利益,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现实出发,减少矛盾,更好地保障各国的经济利益在加快服务贸易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应各自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双方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要深化多边双边经贸合作。加强和改善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如今,中国与东盟10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合作快速推进,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呈上升趋势。根据数据统计,2008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33.6亿美元,同比增长30.4%。2010年,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将会继续增长。但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服务贸易大多集中在旅游、教育服务等低端领域,金融等高端服务贸易的部分则较为落后,需要针对劣势扩大合作,使双方的服务贸易形成较强的互补性。

(一)对于不同的服务贸易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策略逐步发展CAFTA服务贸易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将服务贸易分为跨境服务、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四种。中国可以采取以下发展策略:(1)对跨境服务方式应持谨慎的开放态度,同时加强国家间监管的合作。跨境服务通常涉及信息技术、网络等高尖端技术,且服务提供者不在境内,对其难以实施有效控制。(2)境外消费方式一般不会对国内服务业和公共秩序、国家安全带来直接冲击,应给予市场准入(3)商业存在能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商业存在服务有利于服务提供者的批量生产,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和价格。(4)对于自然人流动方式,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大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专业高级人才比较缺乏,因此应着重吸引国外高级人才。

(二)开展CAFTA服务贸易时应规范服务贸易的法律规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近20多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呈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规定同国际服务贸易的法律规范一样,正在形成自己的体系,但国内有关服务贸易法律规定对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规范的不足也有很多。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法律交流和研究刚起步,我们可以从东盟国家的法律、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方面学习,使我们适应中国一东盟经济发展和合作的要求。例如参加研讨会增进东盟成员方之间对各自法律制度、规范的了解,促进成员国服务贸易的全面协作。中国政府应鼓励开展服务贸易的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制定本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时,应利用世界服务贸易飞速发展的时机促进本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针对自己的劣势,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发展本国的服务业,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充分运用争端解决机制消除服务贸易中的摩擦,促进服务贸易的良好发展

CAFTA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协调服务贸易的要求,在服务贸易领域发生纠纷时,可以适用争端解决机制来提供制度保障。《争端解决机制协议》适用于《服务贸易协议》,保证了CAFTA服务贸易的正常运转。CAFTA应吸收WTO及其他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建立争端解决机制,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贸易中的作用,以保护服务贸易的顺利进行。争端解决机制模式更体现出一种自愿、协调和自我约束的特点。因而,CAFTA内成员国之间可以设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争端处理机制。此外,CAFTA应注重对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逐步形成司法化或准司法化的具备强制性的解决机制。应当掌握和运用中国与东盟签署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完善各项协调机制,更好地解决服务贸易纠纷,实现CAFTA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与建设。

中国东盟的发展历程 第3篇

一、东盟宪章评析

东盟宪章是在接近两年的时间经过多次的磋商和咨询后才确定的成果,31页的文件确立了东盟的目标、原则、地位和架构。

(一) 东盟宪章主要内容

1.目标。

维护并加强本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保持本地区无核武化, 支持民主、法制和宪政,为东盟居民提供公正、民主与和谐的和平环境; 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 构建稳定、繁荣和统一的东盟市场和生产基地, 实现商品、服务和投资自由流动, 促进商界人士、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自由往来;增强合作互助, 在本地区消除贫困, 缩小贫富差距;加强开发人力资源, 鼓励社会各部门参与, 增强东盟大家庭意识。

2.原则。

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成员国的独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民族特性;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不干涉成员国内政;就涉及关系东盟共同利益事宜加强磋商机制, 依照东盟条约和国际惯例解决纷争, 棘手问题将交由东盟首脑会议协商决定。

3.地位。

东盟宪章对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 赋予东盟法人地位。

4.架构。

东盟首脑会议为东盟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两次会议;东盟成员国领导人峰会决定有关东盟一体化的关键问题, 决定发生紧急事态时东盟应采取的措施, 任命东盟秘书长;设立4 个理事会, 其中一个由外长组成, 负责协调东盟重要事务, 另外3个分别负责政治安全、经济一体化和社会文化事务;每个理事会各由一名副秘书长负责;成立一个人权机构, 致力于改进本地区人权状况。

(二)东盟宪章意义

东盟宪章的签署和生效是东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东盟宪章的意义,人们有不同看法。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认为东盟宪章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东盟宪章的签署和生效标志着东盟一体化进程有了法律规范和保障,是东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当前主流观点,多数东盟成员国政府要员和学者都持这种看法。新加坡李显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东盟宪章的签署表明了东盟领导人继续快速推进东盟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政治愿望和信心;印尼总统苏西洛指出,“《东盟宪章》标志着东盟加快转型,从一个松散联合体转变为以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合作为基础的东盟共同体,宪章为各成员国的合作提供法律平台”。二是认为东盟宪章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东盟通过东盟宪章意在向外界展示出其继续在地区一体化道路上前进的坚定决心,但是并不预示在东盟机制化、法制化等方面将有较大改变。例如厦门大学廖少廉教授在《东盟宪章评析》一文中认为,东盟宪章并非国内外不少人所期待或宣称的那样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或标志着东盟走上机制化、法制化的道路,更没有预示将朝超国家组织方向转变。

近年来, 东盟加快制定在2015 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战略目标,东盟宪章第一次将这一战略目标写入其中, 即东盟共同体将由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组成, 使未来的东盟以一个目标、一个身份和一个声音, 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从东盟宪章的具体内容来看,基本上是重申过去已经确定的和实施的目标和做法,实质性的变化并不大,东盟仍然是主权国家在某些共同利益领域进行合作的松散组织。因此,基于东盟宪章的主要内容和宪章的国际法约束力,对东盟宪章的意义不宜过高估计。东盟宪章的签署和生效并不意味着东盟一体化进程的重大突破,其主要意义在于推动东盟各成员国进一步加强在经济领域合作,争取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目标,到2015年在东盟地区内形成统一市场和生产基地。

东盟整合的关键目标是区域经济,争取建成经济共同体。这是因为:(1)宪章没有在组织的机制化方面有重大进展。宪章虽然赋予了东盟法律人格并完善了组织架构,但没有确立一套明确有效的决策机制,很难保证东盟机构运作效率;(2)宪章缺乏保障法规和决策得到切实贯彻的机制,对于成员国不执行决议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也没有具体的处置措施;(3)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仍然较为薄弱和模糊;(4)东盟各成员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存在极大的差异,成员国又十分重视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事务的主权原则,这就决定了东盟只能在成员国共同利益领域开展合作,这些领域包括经济、反恐、气候问题等,其中最重要的合作领域就是经济。无论是从提升区域竞争力还是为了应对中国、印度崛起的影响,东盟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在共同利益最大的领域——经济上展开进一步合作,这一点在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中表达的非常明确。总体来看,东盟宪章延续了不干涉各成员国内政、协商和一致、自愿实施的原则,没有主权让渡和强制性条款,宪章的签署和生效更多的是向外界展示东盟在地区一体化道路上继续前进的决心。

二、东盟宪章与中国-东盟经贸发展

东盟宪章的签署和生效将使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提速,特别是今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必将得到全面提升。东盟宪章对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总体来说是有利的,但也会存在一些消极方面。只有充分发挥其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正面作用,同时采取措施限制其负面作用,才能在与东盟经贸关系中保持主动,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关系长期健康发展。

(一)东盟宪章促进经贸发展的积极作用

1.促进双边贸易稳定增长。

自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2003年到2008年的5年间,双边贸易额以年均24.2%的速度快速增长。200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1 058.80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突破1 000亿美元大关的目标。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 025.48亿美元,提前3年实现了突破2 000亿美元大关的目标,东盟在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后跃升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仍保持快速增长,达到2 311.17亿美元(是2003年的3倍),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出口1141.42亿美元,双方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09年1-10月,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1 657.63亿美元,同比增长-16.7%。

从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情况来看,双边贸易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外围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就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产生了极大冲击,造成2009年1-10月双边贸易大幅下降。东盟各成员国差异大,东盟经济凝聚力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是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的重要原因。东盟宪章生效后,“构建稳定、繁荣和统一的东盟市场和生产基地, 实现商品、服务和投资自由流动”,提升东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实现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稳定增长。另外,东盟宪章生效也有利于东盟推动对外经济合作,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健康运行,从而促进双边贸易稳定增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资料整理

2. 拓展相互投资空间。

中国-东盟双向投资不断扩大。据我国统计(见表1),截至2009年上半年,双方累计相互投资额超过600亿美元。东盟国家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之一。至2008 年底,东盟国家来华投资项目达到32 286 项,协议投资金额1 118.94亿美元,占中国合同外资总额的5.9%。2003-2008 年,东盟国家来华投资项目12 765 项,合同投资金额523 亿美元。2008年,东盟在中国投资项目1 323 个,实际投资5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是中国前三位的投资来源地之一;东盟国家也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03-2008 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由1.89 亿美元增至24.8 亿美元,增长了12 倍。2008年中方企业对东盟投资金额比上年增长156.6%,截至2008 年底,中国对东盟投资累计已达65 亿美元左右,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市场之一。

东盟宪章生效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空间。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表明东盟将实现投资自由流动,加大保护、促进投资力度,开放投资领域,这将有利于改善东盟投资环境,增加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2009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在CAFTA下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体制,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将为双方创造更为有利的投资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3. 有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健康发展。

CAFTA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第三大的自由贸易区,整个自由贸易区共拥有19亿消费者,为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自贸区总贸易额约4.5万亿美元。2010年1月1日起CAFTA开始全面建成,将明显促进区内各成员的GDP增长,其中中国的增幅为0.26%,新加坡、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GDP增幅依次为3.46%、2.78%、2.29%、1.57%、1.55%和1.28%①。因此,对于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来说,CAFTA的建成不仅会极大地促进中国-东盟贸易的发展,也为中国-东盟商界和企业界创造无穷的商机和广阔的合作前景。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希望促使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大自由贸易区内各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以便使本国的优势产业占有更大的市场;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成员国希望留给国内产业和市场一定程度的保护,使本国经济和各个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导致自由贸易区合作难以全面的深入开展。东盟宪章致力于缩小东盟各国经济差距,有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东盟国家的协调能力。宪章增加了东盟秘书处和秘书长的权力,有利于提高东盟协调地区事务能力。东盟各成员国能协调一致处理CAFTA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自贸区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东盟宪章对经贸发展的消极影响

1.贸易投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中国与东盟经贸竞争主要表现为:(1)争夺第三方市场的竞争。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和东盟,都以欧洲、美国和日本为主要的出口市场,而且双方的出口产品结构也基本相似(见表2),双方在第三方的市场上存在着较大的竞争。(2)争夺外资的竞争。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和东盟都是国际资本的主要流入之地,外资对中国、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双方在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东盟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外资依赖严重,东盟国家也一直担心中国过度吸引外国投资,从而影响外资流向东盟国家。

数据来源:程海标《中国与东盟五国出口相似性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3):39。

面对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和吸收外资的增多,东盟成员国内部以及周边许多国家感到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会加强与中国争夺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第三国市场和外国直接投资,将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等方面与中国展开更激烈地竞争。

2. 东盟对双边经贸合作主导权的控制加强。

东盟历来推行大国平衡外交以及对华全面接触政策,不仅在发展对华友好合作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且在东亚地区合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东盟的观察家们和政治家们已经感到,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导航员”角色,并不表示东盟具有多大的实质功能。其实,正是因为东盟组织的松散,并且不对任何一国构成威胁,所以让东盟坐上导航的位子。对于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合作的主导权,特别是CAFTA的主导权,东盟各国始终心存疑虑。虽然中国历来就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的主导权,包括在商谈酝酿建立CAFTA 时,中国就明确表态完全同意保留东盟的核心地位,并充分考虑东盟的利益,对东盟的不发达成员给予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但是,由于东盟各国均属于经济小国,任何一国的经济实力都无法与中国相抗衡,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主导权的归属始终是一个萦绕在东盟各国心间无法释怀的问题。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这一问题还有可能被不断放大,从而变得更为敏感而棘手。

东盟宪章生效后,东盟正在朝着实现东南亚共同体这一最终目标迈进。整体实力的增强,地区和国际发言权增大,都会刺激东盟加强对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合作主导权的控制,将增加东盟在双边经贸合作对中国要价筹码, 增加中国在双边经贸谈判中的成本,进一步利用大国平衡外交来牵制中国,加强对经贸合作主导权的控制。

三、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健康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治互信,支持东盟经济一体化。

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与双边政治互信密不可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东盟与中国的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提升。当前中国-东盟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消极因素:东盟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怀有疑虑、与中国在一些敏感的领域存在争议(如南海问题);台海问题;双方经贸方面的竞争;东盟宪章生效后还会出现诸如经贸竞争加剧、区域合作主导权争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消极因素的化解显然有赖于双边政治互信的加强,只有双方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和强化,进一步强化政治互信才能克服和消除消积因素,才能保证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双边经贸健康发展。我国应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方针,支持东盟宪章的实施,继续保持双方高层交往,加强各领域、层次的对话和沟通,增进政治互信,促进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为东盟经济一体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双边贸易互补性。

从产业分工角度看, 经济优势(比较优势) 越是分布不均衡, 产业结构雷同化程度越低, 双边或多边经济合作得到的好处就越多。因此, 我国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化解东盟宪章生效后中国-东盟贸易竞争加剧的问题。我国既要进一步发挥纺织、建材、机电、化工产品等比较优势, 又应推动产业升级,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增强双边经贸互补性, 提高双边经济合作效益。要改善中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使中国与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形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互补。提高中国机电、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这类产品的出口。加大从东盟进口中国急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将国内产业调整为进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改变国内目前生产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现状,提高出口产品出口附加值,促进国内制成品和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以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转型。另外,中国可以针对不同东盟国家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和合作方式,以加强双方贸易互补性。

3.深化投资合作,实施投资东盟战略。

近年来流入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减少,虽然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后对东盟经济前景信心不足,但中国与东盟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争夺亦是造成东盟吸收外资下降的原因之一,这也使得一些东盟国家在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时始终心存疑虑。对此,我国应深化与东盟的投资合作,要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的我国企业到东盟投资设厂,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长迅速,但在东盟国家吸引外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根据东盟秘书处数据,2006-2008 年,中国对东盟的FDI只占其全部吸引外资金额的2.1%,同欧盟(22.4%)、东盟内部(15.2%)、日本(14.2%)、美国(7%)相距甚远。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外汇储备充裕、产业实力增强,对东盟国家投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因世界金融危机欧美日等国自顾不暇,东盟国家也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大对东盟投资力度。我国应抓住机遇,实施投资东盟战略。投资东盟不仅有利于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而且可以带动我国“边际产业”向东盟欠发达国家转移,带动我国的商品和劳务出口,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在东盟市场的占有率。

4.主动推动CAFTA发展,促进双边经贸合作。

CAFTA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CAFTA的健康发展对中国、东盟甚至世界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推动CAFTA健康发展是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采取的是大国平衡策略。在与中国签署CAFTA协议之后,东盟2003年又与日本签署了《东盟与日本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议》,拟于2017年建成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2006 年,《东盟—美国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签署,《东盟(除泰国以外)—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签署;2007 年,《东盟—印度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签署。显然,通过与中、日、韩、印度、美国分别签署相关协议,东盟目前已在亚太地区基本实现其区域经济合作布局,这对CAFTA特别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未来发展影响重大。对此,我国一方面应明确支持东盟在双边经贸合作中的主导权,另一方面要主动推动CAFTA发展,透过CAFTA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提升东盟对中国的经贸依存度。这样才能化解东盟大国平衡战略对CAFTA发展的不利影响,使东盟国家真正认识到CAFTA对其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东盟自觉推动CAFTA健康发展,通过CAFTA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参考文献

[1]李鸿阶,廖萌.《东盟宪章》的影响与我国应对措施[J].亚太经济,2008(2).

[2]廖少廉.《东盟宪章》评析[J].创新,2009(1).

[3]张建平,李肖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展情况、问题和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8(17).

[4]欧阳欢子.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进程及前景[J].中国经济研究,2008(9).

[5]程海标.中国与东盟五国出口相似性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3).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思考 第4篇

中国东盟的发展历程 第5篇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沿海港口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广西沿海港口作为拥有2亿多人口的中国大西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应进一步实现与东盟国家的对接.

作 者:杨然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刊 名:中国港口英文刊名:CHINA PORTS年,卷(期):“”(1)分类号:F7关键词:

中国东盟的发展历程 第6篇

论文

天津大学(南开金融学双学位)题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的中国和东盟

学生姓名元晓帅

学院名称软件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学号

3011218154

2013年5月1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的中国和东盟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合作机制也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在平等互信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质内容。在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无论在贸易、投资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未来,双方继续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实合作内容,在互惠双赢基础上的全面经贸合作前景更加广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为中国更高以及更广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积累经验并奠定坚实基础。无论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还是“中国制造”升级的角度,东盟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区域经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经济意义;积极影响;获利;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东盟的建立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世界各地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并逐渐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共体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以及于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协议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东盟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发展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东盟10国的总面积有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3亿(1998年统计数字)。观察员国为巴布亚新几内亚。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合作机制也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在平等互信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质内容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

1、使双方获得“贸易创造”效益

所谓“贸易创造”是指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原来国内成本较高的产品,会被成本较低的其他成员国的产品所取代,使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增加,某些商品的供给来源从国内向同盟成员国转移,新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由于关税减让(或实行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会大大地刺激贸易量的增加,促进贸易结构改善,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2、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采取优惠的投资政策,实现投资自由化,刺激投资的增长。这种增长可以分为刺激区域内投资效应和吸引区域外投资效应两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还可以有效避免区内各国及企业间为争取投资所进行的无序竞争。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的协调将使区内投资环境更优越,待遇更优惠,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区域外资金,也能有效避免区域内资金的外流。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消除投资障碍,相互提供的优惠政策将促进双方投资量的增加、投资结构的改善,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

3、使双方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产品生产更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一般会引起产品平均收益的变动,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以市场规模经济的扩大为前提。多个成员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后,把若干个小市场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而企业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应扩大,在比较优势原则的作用下,成员国之间很有可能通过产品专业化扩大市场规模,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4、推动双方经济发展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彼此赢得信任与支持,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摩擦和阻力;有利于彼此经济制度安排日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彼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贸易、投资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有利于增强彼此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应对能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生产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深入,加上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临近,经济互补性较强,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合作卓有成效。

1.双边贸易发展喜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历史悠久,但贸易的迅速发展则是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在21世纪。在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东盟保持着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地位。近年来东盟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国别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同时,中国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且发展迅速。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双边的商品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原料等初级产品。目前,双边的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更多的表现在产业内的贸易。

2.相互投资发展迅速除了双边贸易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出现了新局面。东盟成为我国当年第六大投资来源地区(按实际投入金额计算)。东盟对华投资的项目从早期的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玩具、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饭店,延伸到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医药卫生、机械制造、金融、电力和海运等行业。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也在增长。总体上看,中国在东盟投资呈现三大特点:(1)投资规模小。但近年来增长快。(2)投资国别分布不均衡。中国在东盟新成员国的投资也不多。(3)投资领域日趋广泛。进入90年代后,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已涉及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纺织、电气、医药和运输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在这些投资企业中,既有大型国有企业,各省、市政府所属的窗口公司、小型贸易公司,也有部分民营企业,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尽管中国到东盟国家的投资绝对金额较小,但潜力较大,增速较快。

3.其他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进程中,除了贸易和投资领域外,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在对外承包劳务方面,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承包劳务市场。在农业合作方面,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一协定,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中国在水稻、渔业、水产养殖等领域向东盟国家提供培训。除此之外,中国与东盟还在科技、金融、货币互换等领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成为双方经济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求共赢、加强合作,这将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主旋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的积极影响

1.贸易壁垒的消除有利于自贸区内各国间的贸易发展

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中国对东盟10国91.5%以上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同时,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对90%以上的中国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中国平均关税从12.8%降为0.6%,东盟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在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除,将使各个国家的出口成本大大降低,自然地,区内将会获得更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据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小组专家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和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产生正的贸易创造效应,拉动中国和东盟的出口总量增长分别为2.73%和0.95%,社会福利增长分别为17.87亿美元和29.86亿美元[3]。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效应

倘若按照人口数量来计算的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区,其贸易规模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有着充足的市场潜力,各成员国的国内市场将跟随脚步迈向统一的大市场,使双方的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这个大市场内,每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将每件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从长期来看,这种市场规模的扩大,必将带来规模经济效益。3.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谈判中的地位

作为一种地缘经济与政治,中国和东盟各国可以通过开展经济领域合作来推动贸易区中其他领域合作的发展,双方需要通过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在巩固自由贸易区中存在的问题,对内创造出更好的关系和发展环境,对外形成协调一致的利益与声音,这样就会在国际事务中为本贸易区争取更多的利益,推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造福于本地区人民。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占有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先机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新区域主义”在逐渐影响着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双边关系。此次与东盟的合作,其实可以被看作是对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的反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作为亚洲经济大国,中国已被外界认为是有利于推动亚洲经济合作的国家。在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协议后,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成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以及中、日、韩之间的经贸谈判也随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为中国更高以及更广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积累经验并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通过东盟走向世界

目前,中国与东盟关系被认为“处在近50年来最好状态”,甚至还出现了“兄弟关系”(中国与缅甸)、“黄金时代”(中国与菲律宾)等提法。显然,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发现越来越难以抵御中国在经济援助上的压倒性影响力和软实力。到近几年,大多数东盟国家已被北京有关“和平崛起”的声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说服从而打消了疑虑。从过去的互相不信任和指责到今天的自贸区,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在东南亚地区的角色转变和形象更新,由输出革命到输出商品,最近开始输出资本,逐渐在该地区建立起领导作用,日益成为一个令人信服和依赖的大国。

对日益崛起的中国而言,不仅需要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尤其是周边环境。这正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以及“和谐世界”理论的主要背景。而在这个过程中,消弭“中国威胁论”,成为一个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更让国际社会放心和信赖的可敬可信的力量,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而中国通过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在东南亚增信释疑,显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开始。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大量的中国商品会以零关税进入东盟市场。东盟国家对此反应不一,新加坡是工业国家,它可以把生产、投资拿到中国,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把新加坡转型成一个非常好的服务业社会,因此持欢迎态度;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反应就复杂很多,担心中国廉价商品的涌入会危及本国的制造业。如果后一种情况果真出现,不排除东盟国家会出现新的“中国威胁论”,这样一来,自贸区不仅不会增加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互信,反而会起反作用,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在该地区增信释疑的努力会付之东流。

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东盟所有成员国都加起来,它们的GDP也只相当于中国的1/3。上海经济总量是新加坡的 1.5倍。广东GDP大于印度尼西亚。而中国的中等省份广西和云南,两者的经济合起来也要超过越南、老挝和缅甸。因此,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东南亚必然对风险更加警惕。

而中国也未尝没有把东盟国家当成原材料供应地和原料进出通道的想法,流传已久的中国在印尼和缅甸砍伐原始森林的传闻,对中国摆脱“经济殖民主义”的形象,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必须改变把东盟国家当成廉价商品销售地的想法,大力推进产业升级,避免和东盟国家在这一点上迎头相撞,产生纠纷和摩擦。

显然,无论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还是“中国制造”升级的角度,东盟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至今仍然漫漫而长远。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8407.htm?fromId=757071 [2]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

[3] 中国商务部综合司.商务统计[P/OL].(20060604)[20060622] http://gcs.mofcom.gov.cn/tongji.shtml.[4] 中国商务部网站

上一篇:生理学实验报告下一篇:五年级2012—2013年上学期学优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