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分析

2024-07-23

吉利收购沃尔沃分析(精选8篇)

吉利收购沃尔沃分析 第1篇

吉利收购沃尔沃SWOT分析

优势(S):

1、国有银行和政府的资金支持

2、吉利自身在香港上市,拥有较强的造血功能

去年高盛入主已经为吉利带来3.3亿美元的资金。同时,瑞典和比利时政府也为吉利在当地的低息贷款提供担保。

3、买到100%股权与知识产权

吉利集团将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这是中国汽车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海外汽车收购案,也是中国车企首次收购国际高端汽车品牌。

4、总部留在瑞典,在华将建新厂

除了股权收购,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轿车、吉利集团和福特汽车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双方称,这些协议保证了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此交易的组成部分,吉利集团将继续保持沃尔沃与其员工、工会、供应商、经销商,特别是与用户建立的良好关系。交易完成后,沃尔沃轿车的总部仍然设在瑞典哥德堡。在新的董事会指导下,沃尔沃轿车的管理团队将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拓展在全球100多个市场的业务,并推动沃尔沃轿车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发展。

5、依赖中国市场拟两年扭亏

李书福承诺,作为新股东,吉利将继续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安全、环保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不会改变沃尔沃的品质。“这个著名的瑞典豪华汽车品牌将继续保持其安全、高品质、环保以及现代北欧设计的核心价值。”

劣势(W):

1、管理经验有限

在吉利宁波基地,汽车生产还处在初级阶段,与福特的生产线相比,两者确实不是一个数量级。

2、人才战略实力有限

我们不否认吉利有不少人才,但吉利面对一个著名品牌,究竟有多少知晓汽车战略和运营汽车产销策略的将才帅才,就值得思考了。因此,有识之士提出,当务之急是收购人才,收购某些单项技术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好时机,而不是去急于收购国外的汽车品牌。因为,沃尔沃的资产和品牌结构很复杂,就是吉利买下了沃尔沃,是不是能够消化得了?

3、吉利与沃尔沃品牌悬殊太大

早时的“歧视”会带来收购后的更多“歧视”。谁都知道,吉利的自主品牌所谓的一花独秀,也只是停留在我们的媒体宣传上,就是在国内的大中城市,购买吉利的人并不多,遇到的歧视不在少数。吉利的口号也是“造中国人能买得起的好车”。既是买得起,就注定了它低端车的定位。那么真要和沃尔沃结合,一经转变,不知吉利能不能承受得起。

机遇(O):

1、国内汽车行业正在回暖

2、中国汽车行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

3、汽车行业消费者需求潜力巨大威胁(T):

1、金融危机仍给全球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2、消费者对进口车具有偏好倾向

3、收购后的整合问题不容忽视

(一)吉利面临的诸多挑战

1、品牌、文化差异方面的挑战

2、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挑战

3、巨大并购成本的消化与承受方面的挑战

4、市场营销方面的挑战

5、营运管理方面的挑战

(二)并购后如何应对诸多挑战的几点建议

1、企业文化的磨合与调整.首先需要对吉利和沃尔沃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保留沃尔沃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并予以吸收和借鉴,然后再将吉利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工作作风等,作为主导文化引入到沃尔沃。

2、生产经营策略的调整.根据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调整经营战略,产品结构体系,建立同一地生产线,使生产协调一致,取得规模效益,稳定上下游企业,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

3、管理制度的融合创新.必须尽快建立起驾驭新的资源管理系统。吉利的先进管理模式与沃尔沃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机融合4、进行人员的整合控制.选派适宜的被并购企业主管人员,及时与并购后的人员沟通,进行必要的人事调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对员工做思想工作,做好沟通工作;采取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建立人事数据库,重新评估员工,建立健全的人才梯队;推出适当的激励机制等

吉利收购沃尔沃分析 第2篇

“吉利承诺沃尔沃瑞典总部和研发不变,工厂不裁员。并为沃尔沃制定了全新的复兴计划,每年都会有新产品在瑞典工厂下线,并大加中国元素。”上述消息人士透露。

另有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中国元素包含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设计车型,开发全新平台打造单车销售超过10万辆的明星车型,也包括以中国市场为基点的沃尔沃200万辆销售计划等。”收购清单

吉利到底收购到沃尔沃什么?一直以来,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的消息被广泛报道,但其收购清单并未曝光。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吉利购买沃尔沃的具体内容包括,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多个全球网络,人才和品牌,以及重要的供应商体系。

9个系列产品包括S40、S60、S80、C70、C30、XC90、XC60、V50、V70,这几乎是目前沃尔沃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所有车型。这其中,S40、S80以技术合作的形式在中国 长安汽车(行情 )集团国产化生产,S80以加长版A80L的形式专门针对中国设计。

3个平台为沃尔沃的P1、P2、P24平台。其中,P1平台专门生产紧凑型轿车,包括上述的S40、V50、C70、C30等系列车型,是福特汽车收购沃尔沃后,进行整合而构成的一个新平台。曾生产福特福克斯和水星品牌产品。

P2平台是生产大中型轿车的平台,包括上述的S60、XC90系列车型,是原来生产S80车型平台的升级版。亦曾生产福特的SUV系列车型。P24平台生产包括XC60、V70、S80等大型轿车系列车型。

除了产品系列,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还包括完备的经销商团队和供应商体系。

经过多年的积累,沃尔沃拥有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500家经销商,其中60%和30%的经销商都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市场。这样的经销商网络不仅是沃尔沃的财富,也将可能有益于吉利汽车海外梦想。

供应商体系是保证未来打上中国标签的沃尔沃在生产、品质等各方面的质量保障。瑞典《工业日报》(DagensIndustri)底的报道称,包括前沃尔沃CEO在内的元老们向福特董事长比尔・福特写信称,出售将破坏沃尔沃与供应商的关系,吉利缺乏足够的“技术竞争力”来保证并提升沃尔沃汽车的质量。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吉利在与福特的收购协议中,包括了与福特、沃尔沃一起稳固原有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条款。

当然,重要的还包括沃尔沃品牌。与北汽收购萨博不能使用品牌不同,吉利收购清单包括沃尔沃品牌。同时,与其他濒临破产被收购的品牌价值相比,沃尔沃拥有百年历史,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和高端的品牌形象,沃尔沃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一直为外界好评,

如果上述消息属实,吉利最终收购沃尔沃成功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梦想,将换一种思路,以“吉利驾驭沃尔沃走遍全世界”的形式来完成。中国元素的复兴计划

上述沃尔沃的价值清单足够诱人,但其亏损也有目共睹。外电报道,截至结束,沃尔沃的亏损额已高达16.9亿美元,还有大笔的债务。复兴沃尔沃的计划难度可想而知。

“吉利随收购计划一同报给福特的,还有全新的沃尔沃复兴计划。”上述人士透露,“复兴计划中有全新的产品计划,吉利为沃尔沃规划的前景是四五年后销售达200万辆。短期目标是全球销售达100万辆。并包含了大量中国元素,包括把中国当做本土市场的大规模销售,也包括针对中国市场设计车型。”

据悉,吉利为沃尔沃制定的全新产品开发计划中,每年都会有新产品在瑞典工厂下线。吉利将保障沃尔沃的安全、环保优势,保障开发费用,开发效率更高、排量更小,更环保,重量更轻的发动机。建立全新独立的平台,扩展产品线,发展单型号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明星车型。

目前沃尔沃的全球销量约为40万辆,沃尔沃在中国的年销售量约为1.3万辆。

在销售方面,李书福的中国市场元素在于,“奥迪、宝马这样的高端车今年在中国销量都超过或者接近10万辆,沃尔沃有什么不可能?”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年销量已经超过1200万辆,通过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产品等调整,以沃尔沃这样的品牌,拿到一定市场份额不是问题。”

李书福亦曾公开表示,收购沃尔沃后,沃尔沃将有两个本土市场,中国和瑞典。从上述消息来看,中国作为本土市场,或将承担巨大的销量任务。

另一个中国元素则是专门针对中国开发车型。“原来沃尔沃的产品开发思路是全球化的,以后也不会变,但会增加专门针对中国设计的车型,不是S80L那样简单的加长,而是大量吸收中国元素,专为中国市场设计。毕竟对于任何一个跨国汽车公司来说,中国这样增长火爆的大市场,都值得专门研发。”上述消息人士分析。

业内人士猜测,消息人士口中的建立全新平台,发展单型号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明星车型可能就是要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相对大众化车型。并分析,吉利承诺沃尔沃瑞典总部和研发不变,工厂不裁员,可能正是基于对市场的良好预期,尤其中国市场。

同时,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吉利对沃尔沃净值调查后,财务专家给出的建议是,辅以全新的产品、市场计划,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有望一年内实现盈利,并在使利润率回到正常水平,投资方获得回报。

一位吉利前高管认为,“以吉利多年在产品价格方面的控制经验来说,实现盈利应该不是问题。”他分析,“以一辆售价30万元的沃尔沃车型来说,就我对吉利的了解,其能够将成本控制在15万元以将车价降5万元卖,竞争力就可以凸显出来。这样,其一辆车就能够有10万元的结余,就算比原来多卖出10万辆,其利润就很可观。”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吉利,沃尔沃,收购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欧美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大幅滑坡,知名跨国汽车品牌身陷囹圄的今天,坐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享受了连续1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自主品牌,纷纷开始了海外收购的步伐。前有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北汽集团收购萨博,后有比亚迪意欲吞并顶级豪华品牌迈巴赫,而这其中,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最引人注目的。

一、吉利、沃尔沃简介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资产总值超过340亿元,连续八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六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集团总部设在杭州,在浙江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兰州、湘潭、济南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在澳大利亚拥有DSI自动变速器研发中心和生产厂,已形成年产60万辆整车、60万台发动机、60万台变速器的生产能力。集团现有帝豪、全球鹰、英伦等三大品牌30多款整车产品,拥有1.0L-1.8L全系列发动机及相匹配的手动/自动变速器。截止2010年底,吉利汽车累计社会保有量超过180万辆,吉利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沃尔沃(Volvo)是拉丁语,意思为“滚滚向前”。公司成立于1927年,总部设在瑞典的哥德堡,在全世界拥有超过19000名员工,在瑞典、比利时、中国和马来西亚设立了生产厂和组装线,在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拥有2400多家销售网点,全线车型分成轿车(S系)、商务旅行车(V系)、SUV(XC系)和敞篷车/双门轿跑车(C系)四个系列。目前,全世界约有600万沃尔沃车主。自第一辆沃尔沃汽车下线以来,“沃尔沃”这个品牌已享誉全球八十余载。自始至终,安全、环保和品质都是沃尔沃所恪守的品质核心价值,是沃尔沃对每一个消费者永恒的承诺。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

(一)收购准备

吉利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关注沃尔沃了,正式跟福特进行沟通也将近3年多。2008年底,吉利首次向福特提交竞购建议书,这份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精心制作的建议书给福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

(二)收购清单

1、1个品牌:吉利将100%拥有沃尔沃品牌。

2、9个系列产品:包括S40、S60、S80、C30、C70、XC60、XC90、V50、V70,这是沃尔沃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所有车型。

3、3个车型平台:P1、P2和P24平台。P1平台生产紧凑型轿车,包括S40、C30、C70、V50系列车型。P2平台生产大中型轿车,包括S60、XC90系列车型。P24平台是P2平台的升级版本,生产S80、XC60、V70系列车型。

4、核心知识产权使用权:吉利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并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包括沃尔沃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知识产权。

5、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沃尔沃拥有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家销售和服务网点,并且90%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市场。

6、境外工厂和研发人员:吉利将保留沃尔沃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并承诺沃尔沃瑞典总部和研发不变,工厂不裁员。

7、重要的供应商体系:供应商体系是保证未来打上中国标签的沃尔沃在生产、品质等各方面的质量保障。吉利在与福特的收购协议中,包括了与福特、沃尔沃一起稳固原有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条款。

8、福特汽车提供技术支持:为确保剥离过程平稳完成,在过渡期间,作为交易的一部分,福特汽车也已承诺会在技术方面提供支持。

(三)资金来源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标的价格为18亿美元,加上后续发展需要的流动资金,共需要27亿美元,国内和国外融资比例约为1:1。国内资金中50%以上是吉利自有资金,其余是中国主权银行的并购资金。国外资金则来自于美国、欧洲和香港。

(四)收购成功

2010年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福特汽车公司签署了股权收购协议,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100%股权。除了股权收购,还涉及了沃尔沃、吉利和福特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2010年8月2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首席财务官刘易斯·布思在英国伦敦共同出席交割仪式,至此,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已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三、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一)获得的利益

1、从收购标的上看。根据洛希尔的评估,目前沃尔沃的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1999年福特出资64.5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如今吉利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的标的价格才18亿美元,而最终成交价格仅为15.5亿美元。福特可谓是赔本大甩卖。

2、从品牌价值上看。作为与奔驰、宝马、奥迪齐名的国际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的品牌价值远远超过萨博。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将利用沃尔沃的高端品牌形象提升吉利的整体形象,并通过品牌移植来提升吉利的自主品牌价值,最终形成能够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高端民族品牌。

3、从技术能力上看。沃尔沃是一家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拥有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具备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在汽车主、被动安全领域拥有一系列领先技术,具有生产豪华车型的技术体系能力,这些正是吉利所缺乏并孜孜以求的。

4、从广告效应上看。吉利“蛇吞象”般成功收购沃尔沃的巨大“广告效应”,是任何一个其它形式的“广告”所无法比拟的。一次收购,让全世界对吉利刮目相看。

5、从未来发展上看。快速成长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以及沃尔沃分布全球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为“吉——沃”的双赢提供了极大可能,有了“新大陆”,就会有发展空间,有了“新水域”,就可以航行巨轮。

6、从影响效应上看。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除了给企业自身带来利益之外,也必然会给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裨益,一是给中国汽车民族品牌以鼓舞效应,二是给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以示范效应。(二)面临的难题

1、人才关。沃尔沃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是人才。那些研发、管理、财务、市场等方面的精英,才是沃尔沃真正有价值的财富,离开了这些人,沃尔沃就不过是一个空壳子的品牌。如何留住这些人才,是对吉利的一次巨大考验。

2、品牌关。在品牌定位上,沃尔沃虽然与奔驰、宝马、奥迪齐名,但由于缺乏顶级豪华车型,已经很难比肩。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势必将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赢利,但是,随着价位的下探必然会使品牌形象有所下降。豪华品牌一旦失去了高端定位,直接参与到大众市场的竞争,往往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吉利如何才能确保沃尔沃的豪华品牌地位呢?

3、资金关。为了收购沃尔沃,吉利可谓倾囊而出。尽管吉利把收购资金转嫁到国内外银行及项目基地的地方政府方面,但玩转沃尔沃的庞大资金极有可能从此拖累吉利。资本运营从来都是唯利是图,吉利如何处理好这些利益攸关方的关系也是一道难题。如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吉利不能满足这些资本的回报诉求,必将会给“吉——沃”的运营带来阻碍。

4、经营关。沃尔沃目前的产销规模无法和奔驰、宝马、奥迪相比,要实现持续的赢利是不太可能的。吉利让沃尔沃在短期内恢复赢利并不困难,难在如何保证沃尔沃成长为一个具有持续赢利能力的豪华车制造商。能不能帮助沃尔沃最终达成60万辆以上的年产销规模,成为衡量吉利运营下的沃尔沃是否取得最终成功的一项硬指标。

5、工会关。作为吉利的“丈母娘”,沃尔沃的工会显然是个难缠的主。瑞典是传统的北欧福利国家,工会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对于吉利来说,完成收购之后的劳资双方如果不能迅速建立互信,对于新沃尔沃的运营必将是一场灾难。

6、文化关。海外收购中,跨国文化很难兼容,这就像西餐的刀叉和中餐的筷子相遇。吉利和沃尔沃的汽车文化俨然不同,一个散发着“农村青年”气息,另一个则保留着欧洲豪华名车的高贵血统,百年的贵族气质和十几年的草跟特色相遇,能够产生一往情深的爱恋吗?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汽车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海外汽车收购案,也是中国车企首次成功收购国际豪华汽车品牌,改写了中国汽车业无独立豪华车品牌与核心技术的历史。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还有一系列难题在等着“汽车狂人”李书福和他的团队去一一化解。

参考文献

[1]、张亚.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梅君.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吉利收购沃尔沃风险与前景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吉利;沃尔沃;并购

一、企业文化整合中的风险

吉利和沃尔沃,分别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发展阶段。沃尔沃有80多年历史,以安全著称,是瑞典人的骄傲,后福特收购沃尔沃,底特律文化介入,仍未改变沃尔沃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吉利汽车只有13年历史,一直以生产中低端车型为主。而且沃尔沃传统上不是一家快速增长公司,但吉利习惯于快速增长。

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不久,李书福表示,用“吉利模式”打造沃尔沃。李书福认为沃尔沃经营状况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用吉利模式打造沃尔沃,实质是逐步形成沃尔沃汽车的生产规模,逐步降低生产成本,用规模效应提升沃尔沃品牌利润。吉利希望沃尔沃针对中国富裕阶层推出大型豪华轿车。沃尔沃管理层却希望延续低调、安全理念,坚持自己的发展规划,走低碳环保路线。

二、品牌整合中的风险

吉利可能导致沃尔沃品牌价值下降。沃尔沃坚持以安全作为主要品牌诉求,存在品牌老化、品牌内涵单薄问题,难以得到年轻群体认同,市场表现节节败退。吉利主要市场为低端市场,产品制造能力、品牌管理经验与原沃尔沃母公司福特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吉利规划5年内沃尔沃年产销达到100万辆。国产化、快速规模化可能造成产品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沃尔沃品牌价值。

吉利、沃尔沃就沃尔沃品牌规划存在分歧。吉利希望沃尔沃改变低调形象,向宝马、奔驰、奥迪等高端品牌发起挑战,大幅增加销量。沃尔沃管理层认为沃尔沃放弃几十年培育的安全和斯堪的纳维亚式含蓄低调理念,转而尝试与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比拼的思路过于冒险。沃尔沃推出“中国版”S80高端轿车,有评论认为此是沃尔沃采取的折中线路。

三、技术不确定性风险

大众集团为降低旗下车型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正在研发10速DSG双离合变速箱和高性能的模块化柴油引擎。宝马可变气门正时控制机构VANOS系统仍处于全世界汽车发动机技术的领先地位。日系豪华车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以及讴歌等纷纷在技术革新上推出具备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吉利沃尔沃在瑞典哥德堡设立吉利-沃尔沃联合研发中心。整合吉利和沃尔沃优势研发资源,开发全新中级车模块化构架,为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下一代中级车型奠定技术基础。此外,沃尔沃与爱立信公司合作研发汽车互联服务。基于爱立信多媒体服务传送平台的“汽车互联云系统”,为沃尔沃汽车提供信息娱乐、应用程序和通信服务。研发自动驾驶汽车、插电式混合汽车和人车交互系统的升级等新技术。

吉利通过沃尔沃在技术上实现整体提升短期内难以实现。技术的获得或提升并非朝夕之事,与收购来的公司联合研发是条捷径,但沃尔沃占主导地位的研发模式能否产出有利于双方的成果尚待检验。

四、并购前景分析

(一)不断的资金投入是对吉利沃尔沃持续的风险考验

近几年来,吉利集团背负的债务在逐渐增加,尤其是在2010年兼并沃尔沃汽车后,吉利集团负债规模急剧膨胀。 2009年至2011年,吉利集团负债总额分别为161.41亿元、712.34亿元和787.68亿元,资产负债率也逐年上升,分别达到了70.43%、73.27%和74.86%。2012年3月末,吉利集团负债总额已经达到845.5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4.71%。吉利近年来的负债情况同收购沃尔沃直接相关。一方面,吉利接过了沃尔沃过去所欠的债务;另一方面,吉利为了振兴沃尔沃,还要继续不停地大举借债,资金压力巨大。

(二)企业文化与管理风格带来的冲突可能形成沟通方面较高的成本

吉利和沃尔沃希望它们非常明确地区分开,沃尔沃官方表示沃尔沃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豪华品牌,而吉利是一个大众化的品牌。这对控股集团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保持旗下两个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虽然李书福一开始就从顶层设计开始推进沃尔沃与吉利牌的融合,然而,两个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品牌相融,误解在所难免。

(三)中国汽车消费趣味与沃尔沃固有文化基因之间冲突带来的内部错位

沃尔沃自从被吉利收购以来,销量连年下滑,自身产品竞争力已经被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车品牌拉开差距,奔驰、宝马、奥迪在产品加长版等适应中国消费者趣味方面已经做得较好。

沃尔沃自身注重安全和内在品质的企业文化基因,本身并不太对中国消费者喜欢“大气豪华”的胃口。虽然2013年,沃尔沃在华的销量有小幅度上升,但支撑销量的产品仅仅局限在S60、XC60这两个产品之上。新上市的V40并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沃尔沃仍然没有摆脱自身产品线过窄,各系列产品发展不均衡,抗风险能力弱的劣势。

(四)国产后沃尔沃汽车品牌价值存疑

吉利振兴沃尔沃的战略规划中,吉利的主导思想是利用“中国制造”来降低沃尔沃的运营成本,再借助沃尔沃的品牌价值,提升在中国的销量。压缩成本进行国产化,将会对沃尔沃的装配、品质乃至质量会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及对沃尔沃汽车品牌价值的长期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舆论担心沃尔沃作为豪华汽车的高端品牌会因为吉利而受到影响。

(五)豪华汽车品牌的竞争格局对沃尔沃汽车的影响

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红利已经达到尾声。销量增长放缓,库存积压,这是奔驰宝马奥迪等这些国际一线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而沃尔沃自身的品牌价值,已经脱离了德国三驾马车组成的第一集团。事实上,沃尔沃在技术和产品造型方面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与传统三强比肩。沃尔沃更应该在B级车与豪华车之间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鉴于沃尔沃此前在中国的积淀太少,但它如果能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特点调整战略,其市场前景尚有可观, 因为中国巨大而复杂的消费土壤中总有特定的对应的消费细分区间。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沃尔沃2012年度报告http://www.volvogroup.com/group/china/zhcn/newsmedia/financial_information/annualreport/Pages/annual%20reports.aspx (2013/4/26).

[2]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债券2012年年度报告[Z]

http://pg.jrj.com.cn/acc/CN_DISC/BOND_TIME/2013/05/02/122838_nb_62453850.PDF( 2013/5/2 ).

[3]时海涛,于峰.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J].产业研究,2011:250-251.

[4]苏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冷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2010:3.

吉利收购沃尔沃分析 第5篇

大家下午好,在讲正题之前,我先说点闲话,是关于抗日战争是的一些问题。这是我在网上看来的,仅供大家参考。

作为抗日的主力部队,国民党的军队这么孱弱,为什么可以与强大的日军打成持久战而没有亡国?

为什么国民政府没有亡在日军手里而是亡在比日军要弱很多的共X军手里?

因为抗日的大部分主力都是国军精锐,即蒋介石的中央军黄埔系,抗战中蒋介石的中央军精锐消耗了将近四十个师;国军抗战十四年,投入兵力几十万的大型会战有22次,大型战役如台儿庄等有1117次,小型战役3万多次,阵亡将领206位(少将以上),阵亡士兵340万左右,海军全军覆灭,可以说整个抗战可谓是中华民族史上空前惨烈,空前悲壮,对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鉴于此,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成为了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丢失的领土,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强盛。而内战,则是多方面的原因,国军虽然数量多,但是忠诚的中央军所剩不多,国军组织纪律不如前,共军使用残忍的人海战术,恶意发动群众大规模游行示威,长春围城时不让老百姓出城,活活饿死几十万市民···总之共军就是明摆着不接受国民政府民主宪政建国道路,非要发动内战抢夺江山,尝试他们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

本题纯属闲谈,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沃尔沃在全球以安全性能著称,其在安全、环保技术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吉利汽车。2007年前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拜访福特汽车的高层,希望能够收购沃尔沃。

2008年1月,吉利汽车再次向美国福特汽车提及收购沃尔沃的意向。

2008年下半年,出于“一个福特”的战略考虑,福特汽车有意将2008巨额亏损的沃尔沃出售。福特汽车在全球寻找合适的意向买家的同时,亦想到了吉利汽车。经过对吉利汽车的实地考察,福特汽车开始认真考虑吉利汽车的收购意向。2009年1月,在底特律车展上,福特高层会晤吉利汽车管理层,随后吉利汽车迅速做好准备,于7月中旬提出收购要约,收购沃尔沃轿车资产。

2009年10月,由于沃尔沃知识产权方面的原因,吉利汽车与福特汽车的谈判陷入停顿。经过短暂停顿后,福特汽车于10月28日宣布吉利汽车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12月23日,双方就出售沃尔沃轿车项目一事达成框架协议。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吉利汽车集团收购价约为18亿美元,创下中国收购海外整车资产的最高金额纪录。

今年的3月17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的合作事宜进入实质性阶段。

那么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整个行业,在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甚至这是一个发展方面的劣势,尤其是在安全性能方面。在综合实力方面与国际品牌相比也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我觉得其核心的,最大的动力也许是政府的支持。那么中国如何成长呢,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应该走怎样的路线呢?

中国的汽车自主品牌一直想走高端,我们自己也确实从零做起过,从低端向高端走。但事实上,我们还有一条捷径,就是收购。我想过,有一天沃尔沃可能会成为中国自己的第一个高端品牌,能够和奔驰、宝马形成竞争。这也是我们进行并购的出发点和基础。

现在全世界的企业都到中国来了,但中国如何把自己的企业送出去,能够让自己的企业走向世界呢?这是接下来的一个更重大的课题。只有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中国加入WTO的出发点,这才是经济全球化。

3月28日晚9时,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已经尘埃落定,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围绕收购划不划算,能不能、该不该,沃尔沃为何选择吉利、选择中国,吉利的实力等等热点话题引发的长时间的猜测和争论现在也可以暂时划上一个句号。

现在,业界和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吉利怎么去实现“沃尔沃为我所用”、怎么用沃尔沃的技术去提升自主汽车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吉利将给沃尔沃这样一个高端品牌带来怎样的变革,沃尔沃能否在保持高品质的同时卖出“亲民价”?两年内让沃尔沃盈利?不容易!

沃尔沃轿车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让沃尔沃轿车出现巨额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去年,沃尔沃轿车在全球销售约33.5万辆,同比下降10.6%。

李书福认为,沃尔沃之所以陷入亏损,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大幅下滑,产能放空,以及采购成本过高。因此,沃尔沃扭亏的关键是,吉利将充分调动发挥瑞典现有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新的奖励考核机制。在巩固稳定现有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降低成本、拓宽产品线。李书福预计,可以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

目前,VOLVO的产品线还很窄,大部分都是小众车型。而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收购不仅仅是简单的品牌传承,而应该适应中国消费者对沃尔沃品牌的期望。吉利必须深刻理解沃尔沃的品牌内涵,在保证国产沃尔沃品质的基础上,真正的融入中国元素,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100%技术转让?困难仍不可低估!

此次,100%股权收购沃尔沃,吉利有望通过获取沃尔沃的相关技术,改变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车“技术含量不高,不够安全”的印象,从而提升品牌价值。业内专家认为,沃尔沃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在安全技术方面有独到的创造,吉利今后要利用沃尔沃形成自己的全球战略,发挥沃尔沃的孵化器功能,“养鸡取卵”。但是,技术转让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从以往经验来看,跨国并购中先进技术的转让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制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困难仍不可低估。经验缺乏,市场复杂 沃尔沃怎么“管”?

吉利虽然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成功,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的经验。

业内专家认为,并购后,沃尔沃总部仍在瑞典,研发团队、生产团队很多都在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吉利汽车的战略布局具有全球视野,同时更要考虑布局对吉利汽车原有品牌生产的促进作用。

成功收购并不意味着可以成功驾驭。未来如何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级别相差甚远的品牌进行融合,如何利用吉利在中国的销售网络经营沃尔沃,如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帮助吉利进行海外扩张,将是决定这18亿美元花得值不值的关键。

从国外市场环境看,目前的欧洲市场处于刺激性增长后的回落期,对于收购

后的沃尔沃而言不可避免有阶段性低迷,这对快速扭亏并不理想,不利于吉利的资本运作盈利。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逐步结束,欧元区的传统行业竞争力下降,这对沃尔沃的出口等影响不小,市场的萎缩将是吉利改变沃尔沃命运的最大难题。

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签收”只是新挑战的起点,一切才刚刚开始,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但是几天在这里我要说的不是今后的吉利 如何运营沃尔沃,如何使沃尔沃反哺吉利,如何使沃尔沃的技术武装吉利汽车,吉利汽车如何实现全球化发展,技术改革,中国的整体汽车产业如何的全力向世界挺进,走向国际化。

这些问题,以我目前的能力来说还不足以解决。我只是想说,中国需要这样的大胆收购,需要这样的技术改革,中国汽车产业需要走向全球,需要发展。推而广之,根据目前的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工业,机械产业。三一重工收购了德国的重型土木建筑机械生产商普茨茅斯特。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大胆创新,实现技术改革,提升技术实力。从而响应国家的号召,政策。更好的发张中国,是想国家的繁荣富强。

吉利收购沃尔沃分析 第6篇

对此结果,虽然有人感到悲观,认为吉利不能完全拥有沃尔沃,但这也表明,自上个月福特确认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以来,双方谈判顺利,至少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已达成共识。

“尽管沃尔沃保留了知识产权,但我们认为沃尔沃的价值体现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上,以及其品牌、管理、工程技术上的优势上。这项交易符合吉利的长期战略和发展目标。”吉利内部人士表示。

吉利新闻中心发言人也称,吉利汽车集团的方案符合沃尔沃的最佳利益,

在新的所有权框架下,沃尔沃目前的生产和研发设施、与工会的协议和分销商网络等将得到保留。同时,沃尔沃将借此进一步增强在中国这个重要汽车市场上的销售网络和采购渠道。

福特汽车于10月28号宣布吉利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者。之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出席某商业活动时表示,吉利竞购沃尔沃胸有成竹,相信肯定能成功。吉利汽车方面表示,与福特汽车就收购沃尔沃已经进行了数月的谈判,目前正为达成最终协议进行进一步的谈判。作为首选竞购方,吉利汽车集团将与福特汽车方面展开更多细节性的商讨。现在很难推测要达成最终协议还需要多长时间,因为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目前并没有关于双方完成谈判的时间表。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报道称,沃尔沃将在未来4、5年内使全球年销量提高到1百万辆。目前,沃尔沃每年的汽车销量大约是40万辆。

吉利收购沃尔沃分析 第7篇

吉利购并的是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的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低碳发展,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3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

一、吉利和沃尔沃分别是什么样的公司?沃尔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吉利

浙江吉利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连续六年进中国企业500强,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欧盟委员会6日批准了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对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收购。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对外国汽车企业最大规模的收购项目,收购总资金达18亿美元。

沃尔沃

沃尔沃,英文名为Volvo,瑞典著名汽车品牌,又译为富豪,该品牌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创立于1927年,创始人是古斯塔夫·拉尔松和阿萨尔·加布里尔松。吉利与福特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协议,吉利联合大庆国资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公司100%的股权。按照规划,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将在中国建立年产能力达30万辆的新工厂,使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并力争在2011年前实现沃尔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的目标。

沃尔沃具有的价值

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的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低碳发展,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3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

二、吉利为什么要购并沃尔沃

第一个就是品牌,是一个很重要的,有很多企业,比如说联想很典型的是,当时他的PC业务是很好的,但是它在全球里面它无论如何都打不开他的国际市场,当吉利要打开自己品牌的时候,他需要花数十倍的力量,而且甚至可能会无果而终。那么他来判断,通过他这样的并购,他可以很轻易地拿到一个国际品牌的概念,所以当时吉利并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说吉利在做这个市场过程中,吉利很清楚地意识到,他未来要做自己的品牌。所以大家会看,它不管你本身是不是劣势,但他看重是它的品牌,还有一个当然是市场,这个市场还包含你的海外团队,因为有一些企业,他在大规模建构海外团队的时候,他认为成本到文化方面都是代价很大的。第三个,当然是在有一些领域中,吉利需要技术团队,那么这个技术是不是能够在采购当中,就是并购当中完整拿下来,这是属于你在并购的谈判细节当中非常要注意的,有的是,还有包含它的营销团队,因为吉利在营销,海外营销领域里面可能会有自己的弱势。

三、购并沃尔沃能带来什么好处

吉利收购沃尔沃分析 第8篇

一、杠杆收购背后的风险分析

杠杆收购融资模式运用了财务杠杆原理, 在为收购公司提供新思路、带来高收益的同时, 也为企业带来了高风险。从短期成本效益来看, 举债融资是收购方最佳的选择, 一方面能迅速填补收购中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能够使收购方在完成收购后获得财务杠杆效应。然而, 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资产收益率大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 增加财务杠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每股盈余;反之, 如果经营不善, 则会使企业净收益和每股盈余急剧减少, 负债融资将成为企业的负担, 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的生存。企业并购从经济实质上来说属于一项长期投资行为, 其间的活动较为复杂, 因此并购风险更是不可避免。

(一) 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指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相比, 收购方在并购活动中可能存在严重的信息流不均匀、不流畅和不对称的风险。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真实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或有事项等缺乏深入了解, 不能充分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这种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成本, 最终导致决策错误。

(二) 运营风险。

收购方在支付了产权交易成本后, 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 改进其经营管理。由于过多贷款不可避免地将引起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管制, 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在后续整合和经营管理过程中, 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风险: (1) 后续运营资金筹资风险。并购完成之后仍有艰巨的并购整合任务, 而整合过程具有大量的资金需求。例如品牌建设, 生产线的改造、建设厂房等。然而, 杠杆收购案中为支付产权交易成本, 企业已经借入大量资金, 其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较差, 企业的信用评级水平降低, 影响企业的再融资能力。整合过程对资金的需求与再融资能力下降存在矛盾, 如果企业不能再融资获得后续运营资金, 后续运营资金不足将导致资金链断裂, 其收购效果可能功亏一篑。 (2) 杠杆收购能否产生预期的协同效应受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充足的后续运营资金, 畅通的销售渠道, 正确处理品牌问题, 当出现文化冲突和工会难题时能够较好沟通、有效解决等。如果其中一个或多个方面出现问题, 便很难形成协同效应导致企业并购失败。

(三) 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指并购融资及资本结构改变所引起的财务危机, 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 同时, 并购导致股东收益的波动性增大也是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并购资金的筹集和并购后对目标公司的资金投入都会使并购方与目标公司的资本结构发生巨变, 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风险。收购后由于市场周期、经济环境变化或企业调整适应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 目标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达不到预期设想, 由于债务偿还以目标公司的资产或未来现金流为担保, 一旦目标企业资产大幅减值或没有足够现金流偿还到期债务时, 便会形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风险分析

2010年3月28日,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中国民营企业吉利成功收购拥有80多年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公司 (以下简称沃尔沃) 100%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的相关资产。

(一) 吉利杠杆收购后续运营风险分析。

吉利杠杆收购沃尔沃后, 可能存在后续运营资金不足的风险。据沃尔沃和福特2007年至2009年财务数据显示, 沃尔沃轿车连续3年亏损, 2008年第四季度当季亏损额一度高达7.36亿美元, 2008年税前亏损6.53亿美元。由于沃尔沃全球销量快速下滑, 导致其自身经营处于亏损之中。在销量恢复之前, 吉利汽车必须承担沃尔沃在收购之后几年内可能出现的经营亏损。据汽车业分析师预测, 吉利必须投入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才能“复活”沃尔沃品牌, 但2009年吉利全部收入不过50余亿人民币。吉利杠杆收购沃尔沃后, 其财务结构发生了变化, 面临着偿还债务本息的巨大压力, 而高额的运营成本和后续资金投入更将挑战吉利资金链的连续性, 资金链的断裂将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二) 杠杆收购伴随财务风险。

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新闻发布会中, 吉利首度公开表示, 此次收购及后续发展共需27亿美元, 国内和国外融资比例约为1︰1, 即其中一半来自于国内, 另外一半则是国外的资金。据相关人员透露, 自有资金占吉利用于收购沃尔沃和后续发展所需27亿美元的25%以上, 其余资金来自于中国主权银行的并购资金。而境外的资金分别来自于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目前, 中国银行浙江分行与伦敦分行为首的财团承诺为吉利提供5年期贷款, 金额近10亿美元, 吉利还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贷款协议。此外, 还可能存在源于欧盟银行的部分资金。分析吉利收购及发展沃尔沃的资金来源可知, 自有资本、银行贷款各占四分之一, 境外筹资占二分之一, 吉利此次收购成功的关键便在于融资借债。吉利杠杆收购后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资金成本增加, 还本付息压力增大。

吉利2009年借款金额较上期增长了61.28%, 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约增加8.24亿元, 增长幅度达54.59%, 第二年到期的银行借款约增加3.98亿元, 增长幅度达82.06%;2009年新增三年期到期的借款83.3万元, 增加了企业的资本成本, 负债需到期偿还利息的刚性性质, 意味着收购公司可能因负债比例过高、资本结构恶化不能偿还本息而破产倒闭。

2. 短期偿债风险增大。

反映企业短期债务风险的指标为流动比率, 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一般地, 生产性企业的流动比率不应低于2, 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二分之一, 其余流动性较强的流动资产总额至少应等于流动负债总额, 以保证企业最低的短期偿债能力要求。纵观吉利2005年至2009年的流动比率均低于2, 这说明该公司资产流动性低, 难以偿还短期债务的风险较大。

3. 跨国并购存在汇率风险。

汇率变动可能加剧吉利的财务风险, 收购并发展沃尔沃的27亿美元中有一半资金来源于美国、欧洲、中国香港, 2010年9月, 吉利旗下香港上市公司 (HK00175) 与高盛资本合伙人 (以下简称GSCP) 签署协议, GSCP通过认购可转债及认股权证投资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在可转债发行及认股权证全面行使后, 将获取25.86亿港元约合3.3亿美元的资金。在可转债债券转换为股票之前, 吉利仍需支付其利息, 而美元、欧元、港币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变动直接关系着吉利的财务负担, 汇率的变动也有加剧吉利财务风险的可能。

4. 高息风险债券带来的风险。

在采用浮动利率下, 我国在2010年已六次上调存、贷款利率, 这将加大吉利的利息负担, 甚至使其出现难以支付的情况, 所以一旦情况发生不利变化, 吉利可能无法使收支达到平衡, 从而面临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危机。杠杆收购存在较强的投机性质, 而高投机性往往又意味着高风险性, 杠杆收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环境的稳定, 一旦出现经济萧条, 目标公司财务能力不足, 并购方随时可能面临不能清偿的危机。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另一个财务风险在于不同企业使用的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制度不同, 吉利使用中国会计准则, 而沃尔沃也于2009实行了新会计制度, 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8号 (IFRS8) 。这两种会计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体现在内容、整体定位和计量等各个方面, 这种会计制度应用的不同为其财务整合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挑战。如何使财务报表的形式与项目等细节形成统一, 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是吉利财务整合的重要内容。

吉利与沃尔沃属于不同层次的汽车企业, 沃尔沃拥有当下国际车坛“全球化”水平最高的管理团队以及高端的品牌和技术, 而吉利作为一家长期生产低端车型的私营企业, 无论在产品制造能力、品牌管理还是运营经验等方面均与被并购方沃尔沃存在较大差距。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吉利借助强势的资本成功并购了沃尔沃, 而并购交易的完成是并购开始的第一步, 交易完成后的整合过程往往非常漫长。衡量企业并购是否成功, 并非仅关注并购交易是否能够顺利完成, 还应重点关注完成交易之后数年内是否能够实现有效整合、平稳运行并实现赢利。这场被业界惊呼“蛇吞象”的并购中隐含的后续整合运营风险对并购企业吉利而言无疑是一场极大的考验。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崛起, 杠杆收购作为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 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 在收购活动中充分认识杠杆收购背后的风险并对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对于提高并购活动成功率, 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信息风险、营运风险、财务风险等方面对杠杆收购背后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并且对使用这一收购方式的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杠杆收购,风险分析,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洁.吉利:收购沃尔沃之成败[J].浙江经济, 2010, (1) .

[2].贾立.杠杆收购:并购融资创新路径探讨[J].理论探讨, 2006, (3) .

[3].刘美娇.吉利并购沃尔沃:开局很完美[J].中国对外贸易, 2010, (4) .

上一篇:小学生元宵节猜灯谜及答案下一篇:报数游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