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品社教学反思

2024-07-04

一上品社教学反思(精选7篇)

一上品社教学反思 第1篇

第1课《镜子里的我》教学反思:

建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1课《镜子里的我》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并喜欢自己的相貌、性格、特长等;初步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会互相尊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个作业:回家照照镜子,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有哪些特点?并思考你喜欢自己吗?为什么?

[课堂实录]: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回家去照照镜子,看看镜子的我有什么特点?现在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照镜子后的感受。

石慧:我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因为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大家常说我的眼睛是水汪汪的。我还喜欢自己的嘴巴,大人们常说我嘴巴很甜。

师:确实在课堂上,小朋友会经常听见老师叫石慧的名字,因为她很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胡咏雪:我的皮肤黑黑的,外婆老说我是“黑里俏”。我最喜欢的是自己的这双手,因为我会画画。

师:瞧,教室里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就是出自胡咏雪的双手,老师还知道,胡咏雪的画还参加过中日友好比赛,得了大奖,真了不起!

黄梦婷:我的皮肤很白,眉毛弯弯的。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跳舞。

师:来,黄梦婷,给大家表演个舞蹈动作。

肖旭东:我的皮肤也很白,嘴唇红红的,我很会动脑筋,爱帮助人。不过我太调皮了,常惹妈妈和老师生气。

师:肖旭东很不错,通过照镜子,把自己的缺点也照出来了,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改正的。姜菲挺:我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因为我长得很帅。

葛思琪:我的眼睛小小的,我很爱笑,一笑起来,会露出我那不太整齐的牙齿。就算这样,我也很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因为那才是我!

„„

[听着孩子们的肺腑之言,我觉得这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可谓是水到渠成,我充满自信地问了学生一个问题。]

师:小朋友说得真不错,那么你们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吗?

[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喜欢。”正当我准备讲述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似乎是不同意大家的意见。]

刘嘉森:我不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长得很难看。

[在那一刹那,我真的有点蒙了,我没想到长相还算不错的刘嘉森,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冒出个我根本没想到的问题。]

师:有没有和刘嘉森一样想法的小朋友?请举手。

[没想到居然还有1个小朋友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大概就是平时老师眼里所谓的“差生” 吧——吴俊杰,上课不认真听讲,爱开小差,做小动作,学习成绩也是班中最差的。既然如此,我只得临时改变自己的授课方案。]

师:现在,刘嘉森和吴俊杰都不喜欢镜子里的自己?那么老师想问问小朋友,你们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陈王勇:我喜欢吴俊杰,因为他曾经帮助过我。

吴家真:刘嘉森的皮肤很白,笑起来也很甜,我喜欢和他做朋友。

高苏婷:虽然吴俊杰上课老是要做小动作,经常被老师批评,可他很热情,教室里的班级文化布置就多亏了吴俊杰的爸爸,才使得我们班这次能得第一名。

„„

[就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述说着他们的优点,当然也包括一些不足之处。]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俩再照一照镜子,看看是不是和以前的感受一样?

刘嘉森:我开始有点喜欢自己了。

吴俊杰:我也是的。

[课后评析]: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通过这个实例,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还应是一个分层次的系统。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我在执教时,只顾及到了教学目标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并喜欢自己的相貌、性格和特长”,而忽略了一年级学生还不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以才会在课中出现我所预料不到的情况。在课中,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让这两位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真诚地欣赏自己。虽然这堂课的最终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但这它所给我的启迪却是深远的——在课堂教学中应建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2课《到阳光下去》教学反思:

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能力[案例]

《品德与社会》第二册的第2课“到阳光下去”课文设计得很有挺有意思的,学生们通过学习,懂得了到阳光下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在课到中段,我请学生们一起到阳光下去,随着音乐声做做游戏,跑跑步。

10分钟后,孩子们喘着气,满脸笑容地回到了教室。我问大家:“刚才从操场上活动了回来,有什么感受?”

因为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学生们个个都举起了手。

王邢毅:太阳照在身上很暖和。

顾笑寒:是啊是啊,我都出汗了,脚也变热了。

叶玉佳:我觉得大家在操场上做游戏,很开心。

王靖娴:我们锻炼身体了。

潘文斌:老师,我还想到操场上去玩玩。

这时,我提示学生:小朋友们,闻闻看,你们的衣服有什么样的味道?

“是香的是香的!”学生们高兴的叫了起来。

我再深一步地提问:哎呀,在阳光下活动,给我们这么好的感觉,那下课后,小朋友们,你们想在阳光下做些什么活动呢?

付文沁:我想到滑滑梯上去玩玩。

张杰:我喜欢和我的小伙伴比赛跑步。

戴一杰:我最喜欢老鹰捉小鸡了,在教室里不能玩这个,下课了,我可以到操场上去玩。夏凡:我就是不玩,晒晒太阳也很舒服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活动,通过联系日常生活感受,已经明白了到阳光下参加活动的好处了。但是学生们所举的活动还显得比较散,于是,我教学生制订一个健身计划,使学生们懂得怎样得到最好的锻炼。

[分析]

一、改变学习方式,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学校教育主要是以语言和抽象符号为媒介来进行的,这种教育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利于儿童系统、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但另一方

面从儿童的学习经验中剥夺了在实际情况下可以得到的有意义的体验,从而产生把学生的专心致志、好奇心、求知欲关闭在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之中的倾向。因此除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外,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情趣化,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体验过程,就会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所以,在“到阳光下去”一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走出去的方法在学生的亲身感受中完成一项教学目标。这一活动性质上是有别于教室里的教学方式。这种将学生带入生活中的学习方式,学生个体明理的效果就更加凸显。

二、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加深体验,提升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而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倘若离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离开了主体的参与、体验和感受,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正因为如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本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到室外去动一动,畅快地游戏一番,使他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到阳光下去“的好处。由于这个体验的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力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第4课《父母不在家》教学反思:

父母不在家时„„

[案例]

为了让学生知道,到父母不在家时应该遇事不慌张,知道一些正确的应对或求助方法。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就问到,如果有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留着你一个人在,你觉得怎么样?原本以为学生们会露出满脸的恐惧,说说一个人在家难以处理突发事件的苦恼。可没想到,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潘文斌:我最喜欢一个人在家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人管,多自由啊!

潘文斌的话,似乎立即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共鸣——

华晨妍:我妈妈总是不放心我,可我已经长大了。

印俊:我喜欢看动画片,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就可以随便看了。

钱程浩:一个人在家时,我就算趴在阳台上也舒服。

„„

学生们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如果让他们一直这样呼应下去,我想教育他们一人在家知识的教学目标看来是很难完成了。

于是,我露出为难的表情对学生们说:“我也很喜欢一个人在家,因为这时候自由自在的,感觉很舒服。可是,你们如果到天黑了,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或者陌生人来敲门了,遇到这样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们的心里又会怎样呢?”学生们一经“提示”也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叶玉佳:有一次,家里一个大人都没有,姨妈出门前还给我准备了好多吃的,但是,天黑了他们还都不回来,我吓坏了,都不想吃东西了。

杜新颖:妈妈每次出去的时候都对我说:“如果有不认识的人来敲门,你千万不要敲门。

可有时,我听听门口的人讲话,觉得他不像坏人呀。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回答中,男孩子的胆子要相对来说大一点,徐灵子面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就举手说:“有什么害怕的,家里有电话,打个电话问大人就可以了。”

就这样,在及时的引导下,学生的话题没有“跑远”,在自然而然中引入课题,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分析]

我想出现一开始时这样始料不及的情况源自于这样两点:

一、对学生的心理了解还不够充分

教师和学生在年龄上有20余岁的差距,所以,在教师的心目中,认为学生就是个孩子,他们会对变化的情况产生恐惧,惊慌。可是,孩子的认知结构虽还不够完善,但也有自己的心灵感受,平时在父母的“监督”和“关爱”下也能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要避免如案例中的这番“尴尬”,就要求教师必须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过分依赖教材及参考资料。

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举例说明居家安全的注意事项(如不随便让陌生人进入家中,接电话的注意事项,注意煤气、电器、水的使用安全等);遇事不慌张,知道一些正确的应对或求助方法。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再思考。现在有句流行语叫“以人为本”,我想,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应该把这句话放进来,让教材成为引导学生明理的航标灯,而非束缚。

“六一”,你好

教学反思

用好媒体,展现生活的真实

在进行《“六一”,你好》的教学时,达成教学目标——“知道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儿童,并不是都能享受‘六一’的快乐,激发起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是教学难点。我考虑到“战争与炮火、贫穷与疾病”离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儿童距离遥远,就设计了活动“广角镜里明道理”作铺垫,目的是降低坡度,突破难点。

首先,我通过“广角镜”为学生提供了一组真实的镜头,在凄凉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镜头里出现的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是无家可归的儿童,他们在呐喊、他们在哭泣,再加上贫困失学的儿童那渴求知识的眼神,这一切给学生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在这种直接而强烈的视觉体验后,启发学生交流“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他们得不到快乐?”学生愤愤不平地揭露战争的罪恶,由衷地呼吁停止战争,并表示要为希望工程捐款,让流浪的孩子重返课堂„„更主要的是,这些活生生的资源,不仅令学生为之动容,情感得到深深地感染与熏陶,而且,将时空的距离缩短了,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了失去和平后,苦难生活的滋味。自然流露出他们呼唤和平、热爱和平、为和平作贡献的美好情感。难点化解了,目标也就达成了。

回顾这一教学环节,我觉得达成了教学设计的意向,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目标的有效实施,关键是用好媒体。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将信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带给学生的已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幻灯,而是在音效、画面烘托下的网络资源的编辑与开发。恰当的媒体必定令学生热血沸腾,有感而发。

因此,我认为在活动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挖掘教材资源,采取图像感知、情境体验、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真实的事例、直观的画面,为学生提供比较具体、形象的感知,实实在在地触动学生心灵,情感得以内化。不失为提高《品德

与社会》课效能的手段。

一上品社教学反思 第2篇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第四课《平安回家》。根据主题目标的要求,主要根据一组认交通标志的图片进行拓展,使孩子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简单地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1.本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面能力的培养,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空间,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其中。

2.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浓厚的兴趣,喜欢和同伴进行活动与交流、喜欢游戏活动、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发现、提升记忆,旨在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

3.结合学校小班化的合作学习课题,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知行统一”的原则,结合学校周边街道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常识。

2.通过开展知识小竞赛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交通标志、交通常识的进一步了解,树立自觉遵守交通的意识,注意平安回家。

一上品社平安回家说课设计 第3篇

板块一:“十字路口”怎样走

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听到过的、亲身经历过的,哪一种做法能让孩子印象更深,让孩子有真切的感受?我们的选择不言而喻,孩子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讲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实验来感悟生活。教学伊始,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十字路口”情境:教室里的桌椅分成四个小组,形成一个十字路口(画面:十字路口照片)。然后让学生带上我制作好的头饰:小汽车、自行车等来进行模拟走一走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请下面的同学来评价他们走的好不好,学生的回答是:“不好,车和行人都撞到了一起”。是呀,这只是在教室里的模拟游戏,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想一想这多么危险啊!如果我们在“十字路口”设置红绿灯这样的交通标志会怎么样呢?我们在来试一试。两次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产生了想要更多地了解交通标志的愿望。

板块二:认认交通标志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显示生活中的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交通方面的认识最直接、最能接受的就是交通标志。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事先粘贴在黑板上,然后按着学生所在的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小组间立体交叉的互动形式回答我出示的交通标志。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路上的交通标志,在课堂上对学生课前的信息搜集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板块三:交通知识擂台赛。

在现代社会里,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竞争也会日益激烈,而竞争正与小学生的“好强”特点相符合。因此,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我创设情境说:“同学们表现的这样棒,认识了这么多的交通标志,那老师要组织一个交通知识擂台赛,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敢)这时,课件出示色彩鲜艳的画面,(画面:选题画面)请各小组商量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图案,每个图案后面都是一道挑战题呦。

1.连一连。(画面:连线题)小组合作来完成图标与意义的连线,及时对交通标志进行识别,使知识得到了巩固。

2.贴一贴。这道题的设计展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校园周边街道利用简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画面:简图照片)。学生一看都大声地喊出,这是我们学校、洁净街,我家就住在这,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街道。我顺势说:“孩子们,那就请你们将我们刚刚学的交通标志粘贴到合适的位置上吧”!这一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旨在真真切切地让孩子在现实中关注生活,我们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3.设计交通安全提示语。(画面:设计标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来设计安全提示语,提示身边的小伙伴和家人注意交通安全,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保护他人,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学小交警。(画面:学交警)教学中师生共同展示学习交警叔叔三个简单的指挥手势。在这里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在选择动作和展示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个手势的意思,降低表演难度。小组同学展示时,号召全体学生都来表演学习,让学生在表演学习中获得交通知识,使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板块的设计既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拓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品德的升华。

板块四:学儿歌

经过竞赛后,我宣布同学们挑战成功,为了奖励你们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儿歌,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加入,不仅有效地活跃了活动气氛,而且再一次为学生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三上品社教学计划 第4篇

刘保花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年级上品社教学计划4篇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从总体上看,本册继承了前四册即5、6、7、8册教材的整体风格。例如,课主题引领次主题,次主题整合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版式上,上方以导语、卡通人物呈现学习内容或任务要求,下方由卡通动物提出问题或活动设计及要求。

从变化上看,自五年级上册开始,与图片相比,文字量明显加大;与形象的东 西相比,观念的引导力度在加大;从语气、语态上看,逐步减弱了儿语化的特点。

从学习方式看,适当增加了辩论、辨析、选择、二难情景讨论的活动方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加以内化。品德课的学习,一定要始于情感态度,依托于活动与实践,形成于观念及价值判断。

另外,增加一定篇幅的阅读材料,以补充不同孩子的学习需要;教材本身留 给老师的空间,也有所拓展。

总之,本册教材各单元主题层次清晰、内容突出。例如,第一单元主要是课标“我在成长”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是课标“我与家庭”的内容,第三单元主要是课标“我与学校”的内容,第四单元主要是课标“我是中国人”的内容。而且,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与三年级、四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自然衔接、螺旋上升。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围绕课程性质,根据五年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五年级上册分解的目标如下: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3)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过学校和班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5)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6)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7)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2)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过学校和班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3)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四、教学措施:

1、关于不同领域。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或家乡、祖国、世界等方面不断扩大,其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随之加大,这是教材形成的内在逻辑,也是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依据。

2、把握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篇二: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177字)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班学生共69人,这是个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班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

2、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区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区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3、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风景名胜的国家,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增进民族团结.四、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篇三: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26字)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篇四: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804字)

课标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本册教材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以“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单元的篇幅达成《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

2.教材的特点

(1)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创新,主题构建,范例原则。讲究层次,引发问题,信息单元丰富)。

例:以我国远古的农业文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古代文化名人三个主题勾勒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传承,凸显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第二单元里,教科书从国土教育(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方面)与“沿着江河走下来”(黄河、长江)两个主题的学习,通过对祖国疆域纵向、横向的空间分布形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第三单元里,通过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过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材内容最显著的变化是点式呈现,课程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根本变革(强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例: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感受,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这个单元就不是单纯的学习历史,不是我国古代史的讲授。但是在各主题中又都设有很简单的年表,用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概念。并且,这个单元的最后展示出一个家庭历史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写家史。这样通过具体的感受、初步的熏陶、简单的练习,不仅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加开阔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例:第二单元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不是标语口号式的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具体了解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大江大河,以地图学习作为中介,从祖国的空间分布方面产生比较具体的表象,这样学生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实实在在的,而决非空泛的了。

特别提示: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地图学习,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4)教材的使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留有充分的教学空间)

例:第二单元中对祖国行政区的学习,教科书以《中国政区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又以制作表格、朗读歌谣和开展拼图游戏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空间十分宽阔,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很活泼。

(5)教材引导教师自主引发教学思考(提倡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社会认识水平。)

二、本册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困难与解决

1.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们间接可以触摸到的生活。由于间接生活与学生有距离,教学中的困难可以用如下方法解决:

(1)帮助学生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来感悟

(2)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2.运用形象思维拉动抽象思维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知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

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地图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例如,《我们生息的国土》主题教学就要尽量利用地图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三、检测与评价

1.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必须明确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作出终结性评定,或对儿童进行比较或分等。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重视的是诊断与调节的功能、强化与教育的功能。

2.评价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3.评价方法

一上品社教学反思 第6篇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生问好。教师用目光与每一位同学交流。

2、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互相问好的时候,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面带微笑地与老师问好,我感觉可舒服啦。因为他们的笑容就像冬日里的阳光一样,使我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二、设置情境,辨别体验

1、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都会使我们产生感受,有的感受是令人感到舒服的、愉悦的,而有的感受又是令人感到不愉快的。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常见事例:

(1)公园里鲜花开放,游人在优美的环境里愉快地观赏。(2)明明在家里欣赏音乐,优美的音乐使她陶醉。

(3)同学们在餐厅就餐,津津有味地品尝色香味俱全的美食。(4)教室里,窗明几净,桌椅排列整齐。

2、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是什么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受?(感觉非常舒服,非常愉快)(公园优美的环境、动听的音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和整洁明亮的教室这些事物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3、其实,生活中除了这些事物能给大家带来愉快的感受,还有一样神奇的宝贝也能给大家带来美好的感受,(课件出示神秘的宝盒)他能使痛苦化为乌有,他能使烦恼悄悄溜走,他能使欢乐永驻心田。你知道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这个宝贝,大家想知道这个神奇的宝贝是什么吗?

4、今天,就让我们一边回忆小学三年来美好的学习生活,一边寻找宝盒里的秘密。

5、播放音乐,请同学们在回忆卡上写一写曾给自己留下美好感受的人和事。

6、同学互相交流,教师相机点评:这件事给你带来什么感受?你现在想对你的同学说些什么?

7、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所以这种感受让你记忆犹新,其实你记住别人的好对他人来说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不信,现在请你在你的记忆卡贴上大头贴,再写上“谢谢”送给你的同学,看看他是不是送给你一个美丽的微笑。(学生互送回忆卡,课件播放音乐。)

8、看到同学们互敬互爱,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大家在互送记忆卡时灿烂的笑容,欢乐的笑声,将成为一幅美好的画卷永远留在老师心里。

9、但是生活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生活中也总有一些事情让人们感到不愉快,我想大家一定也有此经历,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有没有经历过一些令你感到不愉快的事?老师的要求只是想一想,但不要说出来。

课件出示:一想到这件事,我就感到很()。

10、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刚才的回忆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11、课件出示,学生在校生活场景。

(1)乔典的同学丢了一支钢笔,刚好乔典也有一支这样的笔,那个同学见到了,说:“乔点偷了我的笔。”班长走过来说„„

(2)又一次全班同学在做传球游戏,轮到我传时那球就像长了腿,滚得老远,我很尴尬地跟着球跑着,一位高年级的大哥哥跑过来„„

(3)春游了,老师让同学们自由组合进行野餐,可是由于殷红同学平时表现和学习成绩都很差,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和她在一组,朱可看见了„„

(4)王辉的父母离婚了,一些同学在背后议论说:“王辉是个没妈的孩子。”(5)周庆有点胖,班上部分同学给他起了个“肥猪的外号”,周庆只好每天下课„„

12、同学们,刚才的几个小故事都没有结尾,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编写一个结尾。

三、总结导行

1、大家编的故事结尾非常精彩,从你们编的结尾中老师又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感受,我感受到了同学之间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的友爱之情。

2、瞧!宝盒悄悄地打开了一点,我们很快就能得到宝盒里的秘密啦!

第2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回忆了三年的美好生活,明白了同学之间应该学会理解、学会欣赏、尊重他人。所以神秘的宝盒打开了一些,可是就在我们快要获得神秘宝盒里的秘密的时候,宝盒却又悄悄地关上了。(课件出示动画演示)知道为什么吗?

2、原来是女巫潘多拉记恨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美好,私自打开了宙斯关住邪恶的盒子,于是自私、妒嫉、讥讽、嘲笑来到了人间,使得我们希望得到的秘密又被关在盒子里了。(课件动画演示)

3、谁能再次打开这个神秘的宝盒呢?看来,只有找一找“阳光使者”了,因为“阳光使者”能够送给世界一缕缕明媚的阳光,驱除人们内心的阴影,他一定能战胜潘多拉,帮助我们揭开宝盒的秘密。

4、怎样才成为“阳光使者”呢?瞧,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了麻烦,他们被潘多拉盒子里的嫉妒、自卑紧紧地缠住了,如果你能帮助他们走出阴影,你就会成为大家的“阳光使者”,你就可以亲手打开宝盒,取得宝盒中的秘密。

二、自主选择,明理导行

1、课件出示书中案例。

(1)蒋方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最近她的好朋友孙晋的考试成绩多次超过了她。蒋方心里很难受,对孙晋也有一点嫉妒。

(2)张彩家里不富裕,没钱给她买新衣服。张彩感到自卑,不愿意与同学交往。

(3)钱祺学习不够好,有些同学看不起他,说他脱了班级后腿,经常嘲笑他。钱祺因此觉得上学很受罪。

2、为了能尽快帮助这些同学走出阴影,找到真正的“阳光使者”,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三根智慧棒(课件演示),智慧棒里的主意都能够帮助这些孩子,但是,不同的人使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不过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使用智慧棒,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也可以全部选择。如果你决定采用智慧棒的智慧,请你说出理由。

3、电脑出示三根智慧棒,你希望帮助哪个孩子就选择哪个智慧棒。第一根智慧棒

(1)送给蒋方一句名言: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2)帮助蒋方找找成绩落下来的原因,帮助她迎头赶上。(3)告诉蒋方妒嫉是一种自卑的心理。第二根智慧棒

(1)让全班同学捐款,帮助张彩的家庭。(2)将自己的旧衣服和旧文具送给张彩。

(3)请在医院工作的家长为张彩的妈妈找一份勤杂工的工作,改善她的家庭生活条件。

(4)下课时主动邀请张彩一起参加活动。第三根智慧棒

(1)每天把作业给钱祺参考,帮助他顺利完成作业。

(2)在班级里组成学习小组,轮流帮助钱祺,提高它的成绩。

(3)组织一次《夸夸我的同学》的班队活动,让同学们互相发现对方的优点。

三、选择方法、自主活动

1、自由讨论,选择帮助对象。

2、使用智慧棒,选择合适的方法。

3、将你的方法写下来。

4、讨论交流。

5、根据交流情况,评比“阳光使者”。要求所选择的方法得当,语言流畅,表述委婉。

四、“阳光使者”打开宝盒,解读“黄金法则”

1、“阳光使者”终于战胜了潘多拉的嫉妒、自私、自卑,现在,让我们有请“阳光使者”上台打开神秘的宝盒,看看究竟是什么宝贝能使痛苦化为乌有,能使烦恼悄悄溜走,能使欢乐永驻心田。

2、学生上台操作电脑,(课件宝盒打开,出现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3、让我们来大声读一读。

4、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如果你还没有完全明白,就听听宝盒是怎么对你说的吧!(课件声音: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如果你想要别人关心你,别人也想要你关心他;

图片:你希望别人尊重你,别人也想要你 他。声音:聪明的孩子们你一定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5、出示第十三页的习题,自主完成并交流。

一年级上品社教后反思 第7篇

教学后记: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入学校充满了好奇和兴奋,所以老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喜欢学校,爱上学。与此同时,对他们也要进行纪律、课堂常规、学习技能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讲授了《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不足: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改进措施: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2.《拉拉手,交朋友》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交朋友的乐趣。孩子在“网小鱼”的游戏中,高高兴兴地了解了同伴的爱好。在小组活动中,孩子很快融入到集体中。在举卡找相同特点的过程中。孩子很积极,在发现共同点之后,能促进孩子很快成为好朋友。当然孩子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孩子仔细看绘本故事“小兔和小猴交朋友”,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会作相应的调整。在情景中体验生活,在游戏中学会生活的智慧。3.《我认识您了》,在教学这课时,首先提问孩子,你来到这个学校里你认识谁了?这一提问,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争先恐后的抢着发言,为学习下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每天都在进步,教学时老师应该引导他们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些进步,知道自己的进步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同班的合作、老师的教导、家长的关心,这样他们才会更加高兴与珍惜。

4.《上学路上》在学生每天的上学路上,相同的道路,演绎者不同的故事。本课则从学生每天的上学路上入手,引领学生是通过不同的道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上学的。在学生了解上学路上的同时,我相应的渗透了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同时,我结合实际,设立话题,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引领学生在熟悉的事情中,感受家人的温暖与关爱。

5.我们的校园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导入课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方法上,我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学习过程中,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只要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我看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学习,也能够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6.校园里的号令

上课开始,我播放下课铃声的录音,师:同学们,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当听到这个铃声时 1.知道课间时间应该怎样合理安排。2.初步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知道课间时间应该怎样合理安排。知道课间时间应该怎样合理安排。通过对 下课铃声的 分辨,让学生 对学生的作 息时间加深 印象。那下课铃响后,我们 应该怎样安排课间十分钟呢?这节课,我 们来讨论讨论。在观察 插图的过程 后再全班交 流,是让学生 明确下课十 分钟应该怎 样合理安排 自己的时间,帮助学生在 进入一年级 迅速进行角 色。家庭、学 校、社会等都 是一个充满 规则的地方,而且每个人 的生命安全 永远都是第 一位的。7.课间十分钟

课间活动的安全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加上好动好奇,胆大心粗,不知危险,课间活动中常常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创设一个更文明、更安全、更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本节课我特地针对《课间安全你我同行》这一主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生活图片,再让学生通过观看、思考、讨论、比赛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明白课间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如何避免这些隐患,同时增强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让学生牢记安全第一,时时防范。由于本课我选择的图片和内容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这样的事情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所以同学们主动参与活动性很高。课堂效率也很好。

8、上课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明白

1、听到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2.上课不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影响别人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人人遵守课堂纪律,大家才能学习好的道理,从而产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愿望。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上课玩东西,做小动作,会分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课,既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有时还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当自己想玩时,一定要管住自己,不玩,不做小动作,时间长了,就能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好习惯。上课了,大家安静、迅速地走进教室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这样既不耽误上课时间,又能使大家踏时地上好一节课。而且,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东西,上课用起来方便、节省时间,不耽误听课或做作业。想发言时要先举手,得到允许后再发言,如果老师让其他同学发言就认真听。随便说话,发言乱抢,谁也听不清,会影响自己和同学学习,影响老师讲课。同学们都举手发言,有秩序地讨论问题,大家才能学习好。

9、玩的真开心

本节课我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谈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玩。你们高兴吗?生:高兴。那么课外你们都喜欢玩什么呢?这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上好这堂课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课程设计的不是很好,我让同学玩了一个打沙包的游戏,和跳绳的游戏,学生玩的兴趣比较浓,课堂的秩序有些失控。

10、吃饭有讲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饮食健康的常识,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自己能学会营养配餐,三餐定时、不挑食不偏食、多喝水少喝饮料。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课前让学生记录前一天晚上,自己进餐的情况。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课堂上我给分类。

主食类:米饭、面条、蛋糕、馒头

鱼肉蛋类:大虾、炖鱼、鸡蛋、炸鸡腿······

蔬菜类:芹菜、胡萝卜、西红柿、茄子······

水果类:草莓、苹果、葡萄、橙子······

豆制品、奶类:豆腐、鲜牛奶······

饮料、水、汤类:矿泉水、果汁、菜汤······ 观看“膳食宝塔”小视频。了解更多的食物及营养价值。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来讲都十分的重要,我们绝不能挑食和偏食,我们要树立不偏食,营养均衡的饮食观。圆满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11、别伤着自己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他们不仅认识了交通标志,而且了解了交通法规。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交通安全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情。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安全,一刻也不能忽视。学生不仅自己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还要向家长和自己熟悉的人进行宣传,使大家共同来维护好良好的交通秩序。

12、早睡早起

本节课我结合学生实际谈了不早睡的害处: 1.睡晚了不利于消除疲劳; 2.产生头晕; 3.精神不振;

4.身体抗病能力下降; 5.记忆力减退;

同时我引用大量事实讲授:怎样做好早睡准备? 1.睡前不吃零食;

2.不看刺激性的电视和书籍; 3.洗手、洗脚排便;

4.脱掉外衣,盖好被褥; 5.室内光线柔和;

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明确了早睡早起对身体好处,达到了教学效果。

13、美丽的冬天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找到冬天,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孩子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与爸爸妈妈一道亲亲大自然,寻找冬天的美丽。我也准备好有冬天特征的食物。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上的很顺利,同学们的积极性还挺高涨,都比较感兴趣,总体来说还可以。

14、健康过冬天 本节课主要进行了以下流程:

1、开始我就发问:同学们有没有发觉最近比9、10、月份冷了,人们穿得越来越厚了,气温在逐日下降——冬天已经悄悄地来了。现在是初冬,下来到深冬,寒冬腊月,结冰下雪,人人穿棉袄。

2、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冬天有什么特点,我们该怎么过?师生共同讨论冬天的特点。

(1)天气逐渐变冷,刮风刺骨,下雪。(2)植物的变化:树叶掉光了,没有生机。

(3)动物的变化:冬眠了,有的飞到南方过冬去了。(4)人们穿的笨重了,行动不便。

(5)小朋友们碰到的问题:怕冷,不按时上课;爱生病,手、脚冻了„„

3、继续讨论:那么我们该如何过冬呢?(寻找乐趣,创造乐趣,生活一切照旧。)经过小组讨论并发言,老师小结: 第一:越冷越要锻炼,坚持晨跑。第二:按时上课,生活照旧。第三:参加适当的户外运动。

4、师生讨论继续讨论:冬天有哪些有益的活动?跳绳,滑冰,堆雪人,打雪仗,长跑,做游戏„„

这节课虽然没有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效果还是不错。

15、快乐过新年

《快乐过新年》,此时正是元旦节之际,大街上张灯结彩,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孩子们喜欢感受这种快乐,《快乐过新年》是结合儿童生活的一个题材。《纲要》指出选材要贴近儿童生活,选择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在看看、听听、讲讲中理解故事内容环节,这是本教学活动的重难点所在。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利用PPT逐图展开故事图片,采用分段理解的形式进行。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各国过新年的情况,在最后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制作新年贺卡这个活动。这个活动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让他们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送上一份最好的祝福,那就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最后让学生为开个元旦联欢会做准备。16.新年的礼物

上一篇: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下一篇:项目合约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