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人生范文

2024-05-17

书话人生范文(精选4篇)

书话人生 第1篇

每本书,可以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可以给读者一次新的人生体验,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思考。每本书都包含着一个人生哲理,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为了评选出本年度最富哲理书籍奖,下面请人围的书籍作自我推荐。

《围城》

《围城》――钱钟书的代表名着。我的作者可是大名鼎鼎的钱钟书先生。当然,我也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我是一本小说,讲的是一群生活在“围城”之内的读书人的生活,因为生活受到了一些封建礼教的拘束和限制,所以他们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为了前途奋斗、努力的生活。我这本书中蕴藏着很多人生的哲学道理。其中,最突出反映出来的人生哲理是告诉读者,要为了自己人生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要冲出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和阻碍,去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守财奴》

《守财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所着的。我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是一个很有钱,但是也很吝啬的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守财奴。他视钱如命,为了金钱可以不惜破坏与妻子、女儿之间的亲情。他到死都要抱着他的金子,并且还让女儿好好替他照看金子,“到了那边再向他交帐”。我也是一本小说,我这本书告诉人们金钱有价,亲情无价。不要为了金钱这个身外之物而去破坏了亲情。金钱诚可贵,但亲情价更高。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本小说是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所着作的。我这本书所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相识并相爱,为了冲破封建礼教的拘束和限制在一起而导致相爱的两人双双殉情而死。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它告诫读者们不能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任由其摆布。我们要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是靠自己努力争取的,不付出行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

好了,以上是所有入围书籍的自我推荐。这让我们看出每本书都是优秀的,富含人生哲理的,每本书都平分秋色。如果你支持哪一本书,请投票支持它,因为你的投票或许会改变它们的命运。

本年度最富哲理的书籍,将在你的投票选举下诞生……

书话人生 第2篇

闲点书话生别趣散文

严格来说,自己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族。读百家评百家,完全出于隐埋在骨质中的爱好,如同喝酒斗牌上瘾般,二天不读本书,浑身奇痒无比。从本世纪起,以矫枉过正的手法,伴着恋恋不舍的心境,生硬地戒了牌,为读书写作腾出时空。

酒舍不得戒,顽强而自愿地坚持下来,孜孜不倦,乐此不疲。近期身体忽然有恙,并没有沾惹酒,却徒生弃酒代茶的意念。想起一位研究国学的酒友说过,人的一生喝多少酒是定数,早晚找齐。由此推论,酒喝到了头。

如果真的从此酒性不振,善罢甘休,绝对功在当今,利在后世,善大莫焉,与佛无缘的老婆也许情不禁地端起汤盆,高诵阿弥豆腐。我也会有更多的时空与清醒,读喜欢的书,写顺意的字。酒性骚扰并耽误了许多正事,灭掉它入水,在书话中得到巩固与充实。有兴喝清茶、无聊做文章。

难得自知自明,总结反思个人所作所为,感到最大特长和优点在于具备自知自明的基因,基本上摆正位置,看事知事懂事。因而能够协调发展和谐共处,积累下可观的人脉。

回归读书,几乎成为瘾癖,而那些评断点说,缺乏细致精深地研读原本,理性的分析探讨瘦弱露骨,涉及文本狭窄,思想隐没,仅凭粗浅的顿悟,跟着感觉走,卖弄几笔灵性生动的文采,弥补先天不足,犹如猫盖屎,敷衍应付。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老而哲理的警句,常读常新,由书辐射出的话题和学问,缠绕着众多书虫书迷们,津津有趣地考证思索,越咂摸越有味道,越深钻越出门道。茫茫书山学海,那条神秘的路径,用罗盘雷达甚至卫星定位,恐怕难锁坐标,唯有不懈地攀登,用力划浆,笔耕不辍,方有希望走入正轨,一点点向彼岸靠近。花拳绣腿,浅尝辄止,肯定跨不进境界。

公开场合从未主动宣传张扬读书评书之事,用文字表述:那是极其平常普通的私生活,没有多少说事的`资本。不过,独自浏览整理时,往往偷着沾沾自喜,如今时代,仅对周围熟知的人群观察,业余时间以书为伴,信手评来评去的,恐怕少有人在。自己有本事做到阅读不疲,写作紧跟,值得人后背地自我表扬二三下,摆脱不净飘飘然心态,书单文集作证,书里书外地心情,凑合着混上半个读书人的资格。

任何形式和程度的孤芳独赏自以为是,容易滋生自满自傲的情绪,破坏平和淡然的读书氛围,在浮噪虚火的操纵下,目空一切,不进反退。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约束,现实中关于书话的交流稀薄衰弱,而且话题有限,涉及局部地区。出于尊重赏光,在非原则问题方面,对方跟进些赞美褒溢之词,无限地拔高抬举,弄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又如何。这种涉嫌吹捧的交流,一旦定力到别处串门,不经意间膨胀得不知属什么,犹如醉态找不到东西南北。

囿于封闭循环的主观圈子里,按照个人理解与设想与书打交道,眼界视野大打折扣。夜郎的心理,以为找到了开启书世界的钥匙,复制掌握了读书要领技术。一段时间内,沉寂在百篇书评中,兴奋刺激的不能自拔,甚至拿出君临下凡的派头看小圈子,超客观现实地设计未来走向。

直到有一天,跋涉进虚拟的网络世界,站在红袖书话专门的论坛平台,展示自己,阅读别人,交流中互动,互动中交流,终于心甘情愿地走出自我圈子,体会外面世界的精彩。书话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它涵盖了读书、心得、论述、淘书、收藏等许多流域,有些方面过去并未用心关注,或关注的欠缺;有些存在空白盲点,属于一知半解一无所有。

总以为自己随笔散文式书评,已经叛经离道,脱俗离尘,而面对书话论坛中更加潇洒自如、无羁独行的大写意泼墨小工笔素描,满目敬仰,叹服不止。由书事钩沉名家,由名家引领书事,二者交相辉映,文字展开灵性的翅膀,飞入奇闻轶事,大气而不乏琐记,平凡中埋藏珍贵,反衬自己的落拓无缘。

那些淘书经历与收藏指南,直击心扉,带来觉悟。曾经注重读写结盟,忽视了收藏功能,或者根本没有收藏意识,与时俱进地购置了若干喜欢的书,动感处顺势写下评论,然而群书究竟昙花一现,还是具备传世潜力,无心考究,也许积存了一批黑字废纸。至于带着兴趣目的淘书藏书,摆不上日程议题,有待于以后拥书活动中多加讲究,力争达到读评藏高度粘合,三体合一。

书话人生 第3篇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超我”是代表社会道德准则, 压抑本能冲动, 按“至善原则”活动。《爱, 是不能忘记的》从“我”和母亲钟雨身上看到, 在社会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人们能做的就是宁愿自己折磨自己, 也不去伤害别人, 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爱情婚姻上。

小说一开始就写“我”面对婚姻的难以抉择。“我”对乔林的印象和母亲说的一句话:“珊珊, 要是你吃不准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 我看你就是独身生活下去, 也比糊里糊涂地嫁出去要好得多!” (见作品) 让人百感交集。小说一开始就定了一个调, 那就是自己的自我选择要以生活, 以社会基本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要求自己。而随着小说情节的深入, 由“我”的切身经历转换到母亲身上, 并且在母亲身上验证了其社会道德准则的力量, 也就是母亲与那个老干部至死都没有忘掉过对方, 可谓至死不渝的精神恋爱, 但终究还是没能在一起, 因此钟雨才会说:“我只能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见作品)

然而这样的一种爱却不能得到好的结果, 除了各自在心里挂念着对方之外, 他们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的, 旧社会遗留下的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道德、文化, 都不允许他们打破旧有的婚姻制度, 都不会让他们在爱的至死不渝的情况下结合, 这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所极力控制的地方。这就不禁让我们臆想, 此爱只应天上有, “到了共产主义, 还会不会发生这种婚姻和爱情分离着的事情呢?既然世界是这么大, 互相呼唤的人也就可能有互相不能应答的时候, 那么说, 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可是, 那是多么悲哀啊!可也许到了那时, 便有了解脱这悲哀的办法!” (见作品) 。这是自我安慰, 但说到底, 凡此种种都要自己去承受, 去面对, 面对我们已经遭遇了的, 也面对我们将要遭遇的。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 唯一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态。

小说所写的表面意思我们是一目了然了的, 但其实质内涵还需要我们的再度思考来得出。这种表面的意思就笔者理解, 不外乎就是要在社会道德秩序下来维持我们各自的爱情婚姻, 要在社会所承认的范围内来构建我们的感情生活, 要符合礼节, 要按传统来办事, 如此而已。而这种观点和思想, 也就是弗洛伊德的“超我”人格的再现, 它是从一段富有典型性的婚姻爱情描写中来提升到对于一个时代、时代塑造下的人们的人格的一次再叙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在商业文化语境中, 70年代出生的作家在其作品中大量呈现的大胆的、“越轨”的性心理和性行为成为其制造“卖点”的一个重要手段。《上海宝贝》开篇的小标题就是《遇到我的爱》, 然而这个“爱”却是只能给倪可带来精神安慰, 而无身体性事的享乐, “性本论”在倪可的整个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倪可背叛了父母的意愿, 选择了和一个父死母改嫁的“性无能”的天天在一起, 她除了在精神上要承受压力外, 更需要在身体上得到抚慰, 然而爱的人却那么无助, 这就给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意图上呈现了大体框架和方向。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 天天使用了亲吻这样“小海豚般善良而挚爱的天性”来唤起倪可的爱。为什么会用“吻”来代替“尖叫或爆发, 虚荣心或性高潮”?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来表达倪可的感受?引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的一种经典的爱情论语 (“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干的感情, 前者是情欲——感官享受, 后者是爱情——相濡以沫。”) 的意图何在?卫慧笔下的性:“那一刻除了快乐就是快乐, 所谓的幸福不就是对痛苦烦恼的遗忘?”“趁我还年少时的激情, 我愿意!” (《像卫慧那样疯狂》) 巍微甚至作《一个年龄的性意识》来写都市女孩所受的身体的刺激, “性成了一种支柱, 甚至不能不写。”这种大胆、直白、毫无顾忌与“六十年代”的女作家的晦暗、遮掩、吞吞吐吐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不仅仅从形而上的角度反对正统道德, 而且刻意从现实层面从行为意义上来颠覆它。……肉体之欢是短暂的, 但精神的绝望和虚无则是永恒的。所以在写与马克短暂的时间里的性体验后, 天天的死亡和马克的离开, 让倪可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唯一能找到寄托的, 也就是天天要她完成的那部小说了。可以看出, 原始的性力的驱使, 使倪可在天天与马克之间的游移面临了精神上的不小颤动, 尤其是小说最后天天好像察觉到了一点什么的时候。应该说, 天天给倪可的不仅仅是精神寄托, 还有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马克给她的仅此身体上的“性爱”享受了。当两者共处一时空时, “性”成为了倪可的主要抉择。

张洁的《爱, 是不能忘记的》发展到卫慧的《上海宝贝》, 是从“超我”到“本我”的嬗变, 从道德第一到性欲至上, 体现了时代话语的演变。但就新时期文学表现的走向来看, 小说发展到今天, 受其市场经济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更注重“人”自身的需要和发展, 但这个“人”却不是以前的“精英”, 而是普普通通的现实生活中的一般人, 这也是“五.四”以来所倡导的文学向平民的生活看齐的延续和发展, 也使新时期文学朝着更加多元化、丰富化、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张洁的《爱, 是不能忘记的》和卫慧的《上海宝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取向, 前者是理性地思考和面对人生问题, 后者是感性地享受生命。笔者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来分析这两篇小说里关于怎样对待爱情和个人生活的问题, 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试述当代小说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张洁,卫慧,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

参考文献

[1]白琳.张洁短篇小说《爱, 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文化语境分析[A].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第25卷第一期, 2008 (3)

[2]蒋济永.身体消费的文化隐喻——卫慧《上海宝贝》的文化解读.名作欣赏, 2006 (5) .

《天南书话》百样人生 第4篇

旷源兄是文艺评论家。他曾先后出版过《新文学味羹录》《〈西游记〉考证》《回族文化论集》《滇文化散论》等文学评论著作。在《天南书话》中有《溯源革命文艺观》《诗论:五四的二重主题》《略谈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内容》等篇什。

旷源兄是作家。他出版有长篇小说《忘川之恋》,小说散文合集《飞海寨》,诗集《旷源诗选》《迷乱的星空》《秋声集》和《边城风云》等。他在从政、教学研究之余,还有精力写出这么多的文学作品。这种精神着实让人敬佩。

旷源兄是书话家。他藏书两万余册,每日浸淫书海。有索借而万不得已者,宁可买一册送人,也不外借藏书,因为他的藏书随时作了批注,而这些批注成了他创作书话的依据。马旷源在写到每一册书的同时,也记录了与该书作者的友谊,一些恩怨也直言不讳,保持了书生本色。

尽管旷源兄担任州政协副主席多年,但他不是政治家。他在文中坦言:“官场无恒定因素,官场无定势,官场无真正的朋友,官场无人情,官场无道义。官场只有利害冲突和利害结合。今天的朋友,明天可以是敌人,今天的敌人,明天可以做朋友。一切取决于利益,有利即友,无利即敌,有害尤其是敌。”官场上事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怎能如此公开谈论官场呢?

《天南书话》所收文章较杂,一多半超出书话范畴,似乎叫文集较妥。从一书中可窥视旷源兄丰富多彩的人生之路。

《天南书话》

马旷源著

远方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中国加入WTO后技术进出口管理之改变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