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024-07-25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精选12篇)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1篇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外训练,每节课挤出15分钟的时间,进行单项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培养说的能力----三分钟演讲目的:通过几百次的训练,培养学生出口成章、言之有理的表达能力。

要求:速度适当、吐词清楚、有表情、说普通话、语言流利。

方式:有学生自由命题;教师命题;学生事先写好演讲稿;即席演讲。按照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

内容:有复述、评论、讲故事、介绍名人名著、口头作文等。

二、培养听的能力要求:能抓住中心、要点、能记录。

方法:听各种录音、听别人发言、听别人读文章。

三、培养读的能力目的.:提高朗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感情。

要求:朗读有感情、阅读有目的、有计划作记录。

内容:课外读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一学期读一本长篇小说,一周读一篇佳作,一节课内读一首诗、词或散文、名言警句等。

方法:有自读、朗读、精读、研读等。

四、培养写的能力目的:强化训练、勤写多练,提高写作能力。

方法:课内课外结合。

要求:课外训练勤,一周一篇作文,一篇读书笔记,一天一篇日记。课内主要做摘录。

听、说、读、写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其结果却是万法合一的。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训练,多渠道、全方位尝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我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这是一条提高学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各位同行不妨一试。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2篇

(一)、口语交际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

《语文标准解读》指出: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坚持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领会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要上好口语交际课,应该做到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做到:

1、精心准备是前提。教师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学生要准备有关的说话内容。做到了这一步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教学时应对自如。

2、情境创设是先导。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氛围,让学生充满表达的欲望,达到“欲言”的目的。

3、学生参与是关键。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绝对不是一个班级中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课,而应是集体参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课。因此,就要求在一堂课中要充分利用课堂环境,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练习。

4、说法辅导是基础。要达到“畅”的目的就需要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中还要注意方法的传授,其中包括观察的方法、思维的方法、谈话的技巧等,只有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得到螺旋式的提高。

5、恰当评价是动力。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将恰如其分的赞赏评价贯穿于你的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二)、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从重视知识到“育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往活动。

1、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的结果最终都会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养成敢于表述自己意见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过程中,要求逐步递进。先从要求学生发言声音响亮开始,达到这一要求后还要消除学生发言的顾虑,即鼓励学生勇于发言不怕说错。然后要求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提高自己的发言质量。学生不断地尝试,教师不断地给予肯定、欣赏。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的激发,便会向老师所希望的方向不断进步。期望到最后形成不受任何环境影响、不需附加任何条件都能大方、自然地表达自己看法,有助于学习的习惯。

2、积极开展交往实践活动:

⑴ 课堂上,重视四人小组的讨论学习。每星期换一次座位,使学生协作、交往的面更广了,能和许多同学“搭档”,使他们学着听取、补充意见,使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⑵ 编排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学完课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自导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力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并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培养起学生的交往能力,为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打好基础。

(3)参加班级比赛。如辩论赛,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及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的舞台。使学生在比赛中发展个性,扩大知识面,创新意识和言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培养。

3、协调课任老师,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任老师的信任、鼓励、关心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作用。充分发挥各课任老师的这种作用,可以使课堂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比超的良好氛围。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有自信心,心里才会有安全感,学习才有积极性,从而增强与他人交往的兴趣。

4、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学生要真诚热情,让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表达出对学生的期待,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多一些自主。废除一些过细的规范和限制,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脚,让学生获得参与学习的自由, 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想读就读,想写就写,从而使教学氛围趋于民主和谐。

(三)、作文交流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文评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作”靠“评”来完善,评改是学生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而高年级生也已初步具备了评改的能力。本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作文写评能力的宗旨,平时我对学生的优秀习作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交流评改。我认为这样一来可让学生欣赏别人的好作文,二来也可以在“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开始学生并不是十分适应,可能是传统的学习观念束缚他们,认为作文的讲评是老师的事,现在让他们来评不知该从何下手。于是我在进入初中第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先作示范:对一篇习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讲评:①文章字数是否达到要求;②字迹是否工整;③文章写作是否紧扣中心;④文章的详略安排是否妥当„„经过我的示范与提示,学生对评价作文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开始跃跃欲试了,再加上我的鼓励,学生的劲头可真不小。这样一做,真是一举多得啊!

(四)、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也能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1、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实行“小班主任制度”和“值日班长制度”,使每个学生在自己上岗的那一天充分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发挥其个性。从实践、记录到总结,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要认真去思考怎样与同学更好地交往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这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往舞台,创造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2、除原有的班委会职务外,还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状况,因地制宜设置合适的职务和岗位。例如“环境管理员”、“安全监督员”以及各类兴趣小组组长等,使每一个学生既是集体的一员,又是管理者,从组织体制上确立每一个成员的主体地位。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比活动。平时对学习、纪律、劳动等方面实行评分制度,两周评比一次,对得分最多的小组发给“流动红旗”。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互相取长补短,合作互助。

(五)、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真正得到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必须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校园交往实践式,即学生在学校生活环境中,注重正确的师生交往。那么,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让学生敢与老师交流、交心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家庭交往实践式,即学生正确地与家庭成员交际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则。生活中,也可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信任的教师或同学,就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分别同他们作一次深入的说话,争取从他们那里得到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3、社会交往实践式,即让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的课堂。教师应该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包括:①考察活动。如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②服务活动。如组织慰问、做好事等活动;③联欢活动。如与校内外朋友联欢等。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使他们在每一次社会交往实践中都会产生新的启迪,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3篇

一、依据教材,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 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 怎么办?以往, 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或请学生帮助解答, 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 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 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 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 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 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 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 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 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 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 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 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 有的学生漠不关心, 或者根本就不听, 因为他早就知道, 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 他们很有兴趣, 一定想办法解决, 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 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 处理资料, 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 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 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开展小组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 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 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开展小组讨论, 选择喜欢的段落, 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我负责巡视, 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 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 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 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 让学生扩展阅读, 多实践

1.从课内来说, 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 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 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 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 学习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 我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 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 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理解的能力。

2.从课外来说, 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 “聆听音乐美, 发现绘画美, 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 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 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 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班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 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 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 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 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三、利用课改理念, 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 课堂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 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 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 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尝试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这其实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 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 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 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 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 我不在一边旁观, 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 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 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 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 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开放渠道 培养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里强调了在语文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实践。教育具有双重价值,即一方面促进社会发展,保证人类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促进个人发展,帮助个人实现生活理想、生活追求。只有实现了教育的个人功能,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因此说,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最终动力来源,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地发展,它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要求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从课本中学,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课程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同样,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也是建立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阔学习视野,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探索开展小学“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开放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掌握,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最终目标。

一、课前学习为课堂学习铺垫

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上课后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习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就强调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课文,对所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如教学《观潮》《海底世界》《说茶》等课文,可事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文化”等资料,拓宽他们学习的渠道,让他们在课前先体验学习,进行实践活动,为课内学习夯实基础,触类旁通,学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一触即发了。

二、课堂学习向课后学习延伸

传统的教学活动就是把所有问题在课内解决,无问题结课。而“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从而在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学了《咏柳》《绝句》这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现春天的并在活动课中交流;学习《燕子》后,让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并写成文章。学生的习作可谓多资多彩,有诗歌形式的《春来了》,有散文形式的《迎春》,有记事形式的《找春天》。他们在文中写道:“叮叮咚,叮叮咚,泉水在欢快地歌唱:春来了,春来了!”“桃花擦上胭脂,春雨弹起钢琴,柳姑娘跳起长辫舞,她们在干吗呢?她们在迎接春天!”如课文《落花生》,课堂学生讨论“你想做苹果式还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课堂上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课后采访当地杰出人物,把这一人生观问题带到课后。这样,课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实践中更深更真地体会到了文章内容的妙与真。

三、与日常生活结合

“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时刻离不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我班的××同学获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全国特等奖,应邀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新学期开始,全班学生听说她去了北京,都好奇地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见此情景,我就提议王业涵召开“小记者招待会”,满足大家的要求。在“小记者招待会”上,学生有的问:“你去了长城,登上长城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你都见了哪些地方来的朋友?”你们都聊些什么?”“北京有什么特点?和我们这儿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一边回答一边拿出从北京带回的相片,一一介绍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旅游胜地,还娓娓地讲述了在北京与小朋友一起的生活趣事。全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情高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今天这场面记下来,有的写了《难忘的“小记者招待会”》《一堂有趣的语文课》《难忘一刻》《欢迎新北京人》……

在这节课中,许多学生虽然没有去过北京,但通过××学生的介绍,他们也了解了许多于北京的知识,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习作题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习作情境,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与社会生活结合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与社会生活结合就是充分利用这个大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环境形势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配合社会开展“公民道德纲要建设”的活动,让学生在寻找、采访社会有关“美德”的人和事,并针对这些人和事,撰写有关“美德在身边”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分小分队开展“寻找真美,发现真美”的假日活动,活动后在班队课中交流“什么是美”。活动后与活动前,学生面对“美”的理解截然不同。××同学根据一系列活动撰写的《品德美才是真美》参加县“美德在身边”征文比赛获一等奖。把语文学习实践融进社会中,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语文的“文道”结合两不误,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与家庭教育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可传统的教育却互相封闭。为了促进了解,促进沟通,我们提出学生在校读好三十本必读书,在家读书好三十本选读书。这些选读书目根据《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的书目确定选择。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格林童话》《小学生读读背背手册》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及相关的习作技巧,并要求学生随时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一学年来,许多学生读书卡片做了百八十张。在寒暑假期,请家长辅导,把读书卡片分门别类编写小报,并设计报头、报花等,名称可谓五花八门,在《星星园》《石头记》《读书乐》《成长”相片》等等。这一系列的家庭读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整合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

“生活即教育”“实践出真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研究专家白月桥教授说:“就课程教材改革而言,实践性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矛盾焦点,它就是克服传统课程体系弊端的根本方法,又是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开放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把语文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任意驰骋”的“渔场”“海阔凭鱼跃”,让学生反复实践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语文”能力。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5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通过多渠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

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理解的能力。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利用课改理念,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课堂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我听他读课文,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的真流利,真有趣,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像他学习,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老师,我觉得自己今天写得字比上次漂亮多了,你可以奖我一朵小红花吗?”等等。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做些评价,这不正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吗,这也是未来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6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都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文系统知识的传授。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把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抽象空泛的语文课程变得生动形象。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教育史上古今皆有。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曾经带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在周游的途中对所碰到的事情及时与弟子们进行探讨,让弟子们自由发表意见,再深入分析,探讨解决方法,获取知识经验。现代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观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学校,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的场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小学语文由原来的大纲要求到新课程标准,其中,历经多次修改,都没有像这次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使得教育具有返璞归真之感。许多优秀的课文内容所描述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开放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利用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等媒体;采用演讲、辩论、表演、访问、竞赛等形式;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下面,我将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拙见,以供同仁参考。

一、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学生每天把自己所见、所闻、所读、所感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活日历,也是学生的自传小说。我让学生所记的内容很广,有观察日记,如天气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周边环境的变化等;有读书笔记,如学习方法的总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对课外读物的学习心得等;有生活琐事,如自己所做的家务事,参加的活动、游戏,与同学的相处等。这样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变课堂教学为课堂实践

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的模式也随着改变。以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交流会,教师只是活动的主持人,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学前,我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询问、质疑等手段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课前预习。课堂上,主要采用“读——议——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读”就是读课文里面的生字新词、含义较深的句子或写得比较优美的句子。“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句子进行讨论,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看法,有时,学生之间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能说出理由,就给予肯定,不要寻求唯一标准的答案。“写”就是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或文章的结构组成,进行写作,不一定是写成篇的文章,有时也写一些段落或细节描写。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动口、动手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更加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学是自己的学习伙伴,教师是组织者和引路人,学习过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工具就必须会用,如何使用“语文”这种工具呢?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语文实践活动。根据语文实践活动学习的计划性、内容的知识性、活动的自主性、形式的多样性四大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课程安排,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每一册都安排有很多的说话与写话训练,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这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性学习是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安排的一次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把握和组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就安排了一个有关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我是这样设计的: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内容。2分组搜集资料,可以通过询问、查找书籍、上网等途径去完成。我把学生分成四组:A、字谜组——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寻找字谜或自编字谜。B、汉字起源组——搜集有关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和汉字书法的特点及代表作品。C、谐音组——搜集有关谐音的歇后语、故事、笑话等资料。D、错别字组——搜集自己、他人或广告招牌出现的错别字和有关错别字的故事。3整理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归类,写上标题。4展示——把整理好的资料张贴上墙,让全班同学观赏、阅读,小组成员可在旁作介绍说明。5交流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搜集资料的,在搜集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趣事,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次活动有什么收获等等。如此的语文实践活动虽颇费工夫,但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他们对汉字的理解更深了,同学之间更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习也是可以这样生动有趣。

2.充分挖掘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育资源如同一泓清泉,源源不断,开放、丰富而有活力。从宏观上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即“生活即语文”。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可以请进课堂作为活生生的教材,农村、厂矿、军营、大自然都可以成为生动的课堂和语文教科书。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结合班队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内容有:1邀请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办讲座,谈自己成功的历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2举办各种竞赛,如书法比赛、作文比赛、古诗比赛等。3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读书汇报会”“祖国名胜知多少”“新世纪,我能行”“我与奥运同行”等。4组织社会调查,如“母亲河的变化”“家乡名木古树访查”“家乡的过去与现在”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第7篇

初中语文考试试卷,阅读题的比例占到总分值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这就促使我们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并且应该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试着探索与当前“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从语感学起,去形象的感受,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对作品语言进行品味、意会,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总是把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作为重点讲解、分析的内容,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激情。上这样的课,学生味同嚼蜡,老师“受累不讨好”。课堂宝贵的时间就在这种“分析”中耗费掉,原本活泼的文字变成了僵化的东西,鲜活的形象黯然无色,学生无所收获,更无所谈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 1

方式,应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是以灌输为主,应该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构建知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改变以前的“少、慢、差、费”这种状态,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步探索并使用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通读直接去领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概括来说,是一个“整体感知—— 重点研读——领悟主题”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1、讨论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怎样?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

么?

(4)这篇小说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

通过设计“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引发学生的课堂讨论,可以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读”重点段落。明确上述问题之后,接下来再精读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的情节片断。通过重点研读让学生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作者的巧妙选材和构思以及本文悬念的设置。

3、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反映的主题。学生通过讨论、研读以及教师点拨和明确,已初步体会到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掌握了作者是如何一步步的把他表达出来的,从而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对于写作方法和文章结构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有一段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变通的思考习惯。所以仅仅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课外作品的阅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去读课外书,尤其是多读文学作品,主要选择那些可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能提高思想觉悟、论辩思维能力以及写作水平的书来进行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有了一定的积累,才会有语言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对微妙情感的体味。通过多读

书、多练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提倡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

由于课内阅读采用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从而可以让学生们最大限度的、自由的支配这些时间,课外读物也由此走进课堂。我特意为学生每周安排1——2节自由阅读课,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更好的达到其阅读目的,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在读书的同时适当做些笔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高度概括和综合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积累素材或材料,为将来的写作提供方便。例如,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并阐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什么、描绘什么,这样可以使学生抓住精髓,可以把复杂的内容简短的表达出来。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某项内容作分析,比如分析写作的特点,包括文章开头的写作方法、结尾的写作手法、段落过度的技巧、前后呼应的技巧,详写和略写的安排、人物表情、心理语言的刻画、周围景物的描写,时间地点人物的引入方法等

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学生定期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例如举行“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心得交流”“美文推荐”,让学生每日完成一份手抄报,然后进行评优,相互交换读书笔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多渠道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第8篇

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 多年的语文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不必太去追求字词的积累、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等, 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交际能力, 如演讲能力的培养、答辩能力的培养、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等。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渠道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借助课堂培养演讲能力

演讲, 就是面对其他的同学, 阐明自己的观点, 是口语表达的最高形式。演讲的作用很大, 可以获得信息, 可以锻炼口才。演讲的意义也深远, 群山之巅、江海之上、陵墓之前、讲坛之中, 谁能丢开演讲这一法宝?将来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会议上、谈判桌旁……都需要用到演讲。这时的演讲是一种无形的武器, 可以帮你取得竞争的优势。所以,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我校的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实践, 发现借助课堂培养演讲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教师要巧妙创设让学生练习的机会。我们每周有3节课安排了课前5分钟演讲, 学生自己确定演讲的题目, 不一定要宏篇大论, 只要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行了;不要求学生熟背演讲稿, 只要学生将主要内容完整表述即可。学生演讲结束, 再让其他听众对演讲者的语言、内容等进行评述, 教师也应该肯定演讲者的优点, 暗示不足就好, 对这些敢于站上来的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 长此以往, 站出来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为学生的表现欲是与生俱来的, 学生的演讲技能也会大幅度提高, 演讲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新教材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教师还要善于到语文课文中去挖掘适合让学生进行演讲训练的内容。如学习《母亲》后, 与学生谈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 每个人都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 母亲送我们远行, 母亲教我们做人, 母爱是最伟大的。我相信每个人对母爱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请大家把它说出来。短短20分钟的准备后, 我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一件件平凡的小事, 一个个真实且感人的细节描写, 道出了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道出了母子间的骨肉深情, 道出了平凡、伟大而又崇高的母爱。教师还可以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演讲, 这些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强化培养应用文写作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工作后, 不仅要用到专业知识, 也要用到文化知识, 其中应用文写作的用途很广, 所以我觉得在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老师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首先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中, 应用文的类型较多, 如信件、提纲、总结、说明等。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觉得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 都必须掌握求职信、应聘信、会议记录、发言提纲、汇报提纲、计划、总结等应用文体。针对不同的专业再有所侧重, 如机械、模具、烹饪等专业的学生, 要着重掌握说明书、计划、总结等应用文体;美术、商务专业的学生, 则着重掌握广告词、说明书、新闻、简报等应用文体, 等等。这样,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才能轻松自如地完成用人单位需要他们拟写的这些应用文。其次, 要教会学生应用文的基本格式。无论是谁, 都必须掌握应用文的格式, 因为如果你在工作中把应用文的格式弄错了, 会让应聘方或者合作单位留下一个极其不好的印象, 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各种应用文体格式的练习, 把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比较、区分, 如:慰问信、祝贺信和申请书三种文体大致要素完全一样, 都有标题、称谓、正文、祝愿语和落款五个部分, 它们的区别就是申请书没有问候语, 而慰问信、祝贺信中或隐或现都有问候语。老师引领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区别后, 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正确使用了。

三、增强自信, 克服胆怯心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得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第一表现的好坏非常重要, 是吞吞吐吐还是能言善辩, 是畏畏缩缩还是慷慨激昂, 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机会。学生在平时听的机会比较多, 但说的机会相对就少很多, 特别是在较大场合的表达机会少之又少, 所以胆怯属于正常现象。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平时就得增强学生的自信, 克服其胆怯心理。一般的学生都想表达, 又都害怕失败, 处于一种想说又不敢说的尴尬境地, 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我调控的本领, 如:上台前大声告诉自己“我能行”, 缓解心理压力;上台后如果紧张就目不斜视, 不要去观察听众的表情, 从而影响自己的心理。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 激发学生敢说、愿讲的热情, 如:通过“商品介绍大会”、“辩论赛”等让学生畅所欲言,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自我推荐、社会交际也有不可忽视的益处。

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渠道 第9篇

关键词:设置疑难;自主学习;解放学生;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07-01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非常多,小到最基本的汉字拼音和书写,大到课文内容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思路的探讨或相关的触类旁通。人文性非常强的小学语文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来学习,否则,学生就很难应付语文知识的广博。小学语文学习,因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对一些语文知识一知半解,对一些切入实际的语文问题,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缺乏切身的体会。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能力,是实现小学阶段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语文创新意识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章内容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与思想的结晶。在教学《颐和园》(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一文时,一位教师一出示颐和园的几幅优美风景画,学生们立刻就被画面所吸引,这位教师顺势利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文章中选出相对应的段落去朗读,从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迷人的景色。学生们劲头十足,情绪饱满,热情高涨。本文要求学生可选择喜欢段落背诵,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位教师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诵比赛、我是小导游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在品味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和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中,熟悉和理解文章内容,以此提高他们的背诵效果。

二、通过设置疑难,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精神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和提升自己的智慧。”(选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理解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27课)一文时,一位老师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从文章中找出阮恒献血前和献血时神态和动作的句字,让他们去思考:阮恒输血时为什么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让学生在疑问中去反思、创新,从而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三、通过创设情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的知识和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可以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角色去朗读课文,使他们在朗读中深刻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忍让,以此让他们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教师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教《长城》这课时,一位教师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雄伟壮观的长城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长城的高大坚固: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全长13000多里,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位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

四、通过解放学生口、手、脑,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解放学生的口,就是使学生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他们说的训练,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给他们说的机会:教师要精讲,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的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语文教学中的动手,不仅要求学生会写字,还要把字写正确、写美观,通过动手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江南春》时,学生在理解诗意感受到诗句美的同时,让学生画出诗人笔下的美景,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美的形象感受。解放学生的脑,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会克服困难后的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胆思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五、通过课外延伸,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课本以外的生活培养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情感等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组织学生出去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田野里、小河边去寻找春天的气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素材,有了深刻的亲身感悟,他们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才有更多的话可说、更多的素材可写。组织学生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图书、电视、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是教育之本.学会阅读才能发展.可见阅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运用正确的.讲授方法,因势利导,渗透对生活的思考,引发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 者:赵朝贵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县朝阳乡初级中学,四川,大竹,635100 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DUYUX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初中学生   阅读能力   培养  

高职学生语文说话能力培养的论文 第11篇

1朗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涉及到把握语音、语调、节奏、语气的多种能力和技巧,

正确地朗读不同的文体,不同感情色彩的文体,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而且经常朗读,可提高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要求学生认真朗读,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的教学。每上一课,我先给学生范读,或听朗读磁带,或让朗读水平好的学生领读,至于朗读水平差的学生也给他们提供机会,跟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并对他们的朗读加以评点,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复述

要求学生把自己感知的语言信息经过理解、加工和储存,根据表达的要求,将记忆的内容转换为口语表述出来。笔者在讲授小说和剧本时就大量地采用这种方法,如在讲授鲁迅的小说《**》时,我就采用复述的方式,要求学生按时间的顺序,生动而形象地描述辫子**的产生、发展、高潮和尾声。实践证明,复述可以培养学生连贯而系统的说话能力。

3讨论

通过讨论获取知识,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放手由学生讨论,通过思索去自己寻求答案。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讨论方式,如小组、大组,乃至全班。我在讲授课文《宝玉挨打》时,预先拟定了三个讨论的题材:

1.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情节的发展关系。

2.归纳《宝玉挨打》主题乃至《红楼梦》的主题。

3.认识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才华。针对这三个问题,我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根据所拟题目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由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学讨论,理解课文,寻求答案,再就讨论的问题,由教师指名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归纳和指点,这种授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口语练习的兴趣。

4演讲

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院校,高职的大学语文与之相应的任务即是能说会写。“能说”的演讲训练最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演讲教学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一次成功的演讲,是技巧密集型的语言艺术,形体角色艺术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高职学生的演讲如何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我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步训练。

4.1壮胆性演讲

第一步进行壮胆性演讲训练。如三分钟自我介绍,谈谈我的家乡等。结合这一训练告诉学生什么是演讲?演讲稿怎么写?演讲的具体要求有哪些?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演讲知识和特点。

4.2有准备演讲

第二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维训练,即有准备演讲训练。教师可在新课结束后,结合课文命题,也可离开课文命题,但命题应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前途或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如《六十分真的万岁吗?》、《我为北京奥运添光彩》。这样也可促进同学们广泛地阅读收集材料以构思演讲稿,明确写好演讲稿是有准备演讲成功的一个关键。当然,有准备演讲关键仍在临场演讲时的思维训练。尽管学生写了演讲稿,但不是原封不动地背诵讲稿。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演讲事例的选择和应用,命题演讲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同时讲解语言训练中的气息训练,字音训练,技巧训练,注意重音、节奏和停顿。

4.3即兴演讲

第三步进行即兴演讲的训练。如在教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后,让同学们围绕学习内容即兴演讲,这样就能使演讲者有言可发,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在即兴演讲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立论上力避一般化,独辟蹊径,道前人未所道,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即兴演讲还将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大胆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却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4.4辩论性演讲

第四步进行辩论性演讲训练。由于平时对演讲训练的分步教学,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受到了实际锻炼,演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因此教师可安排四人为一组,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将水平接近的两组构成对手,现场出题,抽签确定正、反方,一个学期每组学生至少轮一次。在辩论性演讲中,教师着重指导学生以下两点:

(1)辩论中会听不会说的必败,会说不会听的必定乱辩,只有听说俱佳者才有希望取胜。

(2)由于一场辩论中要交锋多次,辩手应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素质。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综合语文能力的人才,在诸多的语文能力中,培养说话能力的意义既是基础性的,也是综合性的,因此我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苏洵.嘉佑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培养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第12篇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 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浓郁的阅读情境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更有兴趣去领悟作者的意图故事人人都爱听。教师还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使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二、借用课文激发阅读欲望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体裁是多样化的。低中年级主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为主,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量的应用文和适量的科普文。在阅读教学时,可适当扩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对不同文体产生阅读兴趣。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这样学生会被兴趣推动,纷纷积极参与阅读,在读中感受魅力和灿烂文化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尤为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

上一篇:天津高考复读(2013)下一篇:小学扫黑除恶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