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2024-07-23

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精选9篇)

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第1篇

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莱西市文化馆 赵洪辉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承担着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随着群众文化精神需求的日益增加,如何依靠数字化的平台、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更优质的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为群众提供更好、更全面、更便捷的文化服务,成为了当下文化馆需要去进一步完善的重大课题。就我市文化馆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数字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当前社会,互联网发展之快已经超乎了人们的形象,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文化馆在互联网建设方面仍显落后,仍有不少地方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文化馆的工作主要还是承担辅导的功能,没必要提供信息化的服务,以至于有些地方到现在都没有像样的网站,根本无法为群众提供数字化服务。

2、网站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实用性不强。目前,大多数的文化馆都没有设数字文化馆方面的建设资金,有些网站也是依托县市主管部门的网站下。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不单单是一个网站,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人力,才能够做好网站的建设和后台的数据维护,充足的资金保证才能将网站做到

尽善尽美。特别是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网站必须做到有专人管理,能够把文化馆的展览、讲座、培训、表演、比赛等相关的视频、图片最快速的传输到网站平台,才能体现数字化平台的及时性。文化馆网站是文化馆在网络上的对外窗口,任何人都应该可以通过文化馆的网站浏览当地文化最新动态,而目前,大部分的文化馆站的网站建设不完全,甚至根本不能用,导致许多人对文化馆这个机构非常陌生,根本不知道它的职能是什么,直接影响了文化馆在网站上的宣传力度。

3、网站缺少吸引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群众大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搜索到相关的信息,而一般文化馆都存在“有人建无人看”甚至是建好了没人管的局面。纠其原因,一是信息量太少,更新不及时,有些文化馆的艺术档案工作还是停留在纸质档案阶段,不能及时的上传的网络,以致于很多的活动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保存,录入到后台的数据就非常有限。二是互动性不强,文化馆的网站一般面向的都是当地的市民群众,不少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过于死板,几乎很少有网站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群众只能单纯的浏览信息。

为了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个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好网站建设工作:

1、申请专项资金用于网站建设。文化馆应设置专门的网

络管理部门,专门用于网站的日常维护、信息更新、网络互动等工作,现在不少文化馆网站都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一开始的时候非常重视,时间长了以后就变的没有人管理,信息也无人更新,点击进去都是过时的内容。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选好人手,做到专人运营和管理,最好能懂一定的信息编辑、擅长简单的图片编辑。文化馆也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专用资金用于网站的更新和维护。有了资金和人员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的享受到文化服务。

2、传播平台紧跟时尚。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与使用,微信、微博等客户端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交流软件,完全颠覆了以往只有主流媒体才会承担新闻信息发布的功能。任何一个单位都可以实名认证开通自己信息平台。文化馆完全可以开设微信平台,可以将部分比赛通过微信投票的方式进行,以提高人气和粉丝量,这样可以迅速提高知名度。再加上文化馆具有免费开放的功能,群众也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培训、演出等相关信息。

3、整合资源丰富内容。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根据微信和网站两种平台不同的特点进行整理的收集资料。文化馆承担的是全市文化活动的开展、辅导工作,在网站建设上,可以将全市各乡镇(街道)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汇总更新,搭建活动专题,这样既可以起到档案整理的功能,又能丰富网站信

息。二是增加互动功能。这里的互动不是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而是网络线上交流,文化馆的网站应该开设互动咨询平台,在线为群众提供问题的解答和回复,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开设网上展馆。除了活动以外,增加摄影区、视频区,将举办过的活动视频、拍摄的微电影上传到相应的区块,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浏览内容。还可将各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及文化馆的历史资料、成长历程进行展示,并将相关的出版物以电子书的形式投放在网上,供群众了解和欣赏,扩大知晓度。四是展示传统文化。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人所重视,不少县市区都成立了独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不过我认为没有必要重新单独建立网站,可以将非遗的内容与文化馆的相结合,设立非遗专区,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网络正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工作机构,必须紧跟时代脉搏,牢牢占领网络阵地,为群众提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大餐,倡导正能量,更好的服务大众!

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第2篇

结题研究报告

我校《基于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自2012年5月批准立项之日起,便秉承“科技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理念,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提高信息技术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增强学校综合实力。

三年来,全体课题组成员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一)建设基于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目的在于实现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数字化。

社会发展己由IT(信息技术)时代发展到DT(数字化技术)时代,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化校园就是数字化技术的重要应用,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学校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实现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认为,今后的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以云技术为支撑,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显示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建设基于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

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数字化教学与数字化学习。

基于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提供的云教学、云学习,将带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转变。

教师的数字化云教学:根据对本校教师的调查,80%左右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仍然在使用U盘或发邮件等形式将课件拷入教室的电脑。如果实现网络云存储,不但提高了教师利用资源的效率,而且提高了资源的安全性能。同时,教师拥有云空间,整合分享教学资源也更加方便,极易构建教师的个人资源库。云计算带来的云服务,使得教师在线点播课件、微课,在线实时编辑课件,动态记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成为现实,这些都是云教学课堂的主要特点。

学生的数字化云学习:我们以《生物入侵者》课例为例,课前,老师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发布在我们模拟的“云课堂”资源中心,同时将将本课的预习作业及课文电子文档发布到 “云资源中心”。同学们用平板电脑、手机将自己的学习记录、学习痕迹存储在“云”端,教师随时调用查看,云平台记录下来后,老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同时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时,可以选择所需资料进行探究,课后还可以随时反复调用阅读,便于复习。这些学习资源数字化之后,极大地提高了师生学习的效率。

“云课堂”提供的数字化学习反馈系统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课堂教学等学习过程中的情况,由系统根据反馈的数据自动生成报告和相关阶段性的“进度报告”,记录教学反思,供教学参与者参考。

综上所述,基于云服务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将极大拓展学校的教

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变革学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服务。基于云服务展开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将逐步形成我校的教育大数据。

(二)建设基于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关键在于构建学校数字化校园管理云平台。

教育转向云计算,是教育界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转变。而各种教育云平台,是这个转变的重要环节。基于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关键在于构建加入大型的教育云平台,为校园数字化应用提供云服务。教育云平台的功能概述:

I,提供校内各项基于WEB的管理平台,使用平台提供的各管理模块。 信息化平台:收发公文管理、发布通知公告,包括每周工作安排、学期计划总结、各种临时性活动安排、外出登记和校内文件传输等(权限分配:校内每位教师和各处室负责人);

 教务管理:教学基本信息和课程表管理,包括课程、学科、年级开设等。(权限分配:教务处);

 教师管理:教师信息维护及查询,包括教师考勤、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情况、获奖情况等(权限分配:校办及每位教师);  学籍管理:依托全国学籍管理理信息化平台,学生入学分班、转入转出、升留降跳、学号等(权限分配:教务处)、学生信息维护及学籍查询(权限分配:政工处、班主任);

 成绩管理:成绩输入(权限分配:教务处及各任课教师) 综合素质管理平台:利用全国教育管理平台,进行学生素质评定及评语输入及查询(权限分配:班主任);

 完善图书和校产网上管理系统,实验管理系统。II,平台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功能: 提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具,方便师生以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取最大的工作和学习效益。

 能把教案直接生成学案、演示文稿、互动课件;

 能把备课的普通的电子化转向网络化,形成全校共享的课程资源; 教师实现利用各种终端登录平台在线网络备课、制作课件、录制微课,并实时发布到自己的网络教学空间,供学生学习。生成网络课件,即时点播课件实现在线教学等。

学生随时随地登录平台,点播教师网络课件及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及反馈记录在学生的学习空间或班级网页、个人网页,实现个性化学习。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科研外部资源及校本资源,并利用校内服务器或平台的云存储功能分类存放和管理各类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教学素材、案例实录、数字图书等,实现信息资源在校内共享,最大程度地提高校内资源的利用率,动态生成学校教学资源库。

建立面向Internet的云盘系统,为每位教师及学生申请分配一个网络学习空间,便于个人资料的存储及共享。

为此,在课题的前一阶段,课题组完成了“云端”数字化校园中“端”的建设,即全员配备笔记本电脑,扩展学生机房数量。后半阶段,课题组联合北京盛世慧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依托 台,签订学校云平台建设服务合同,着手进行学校云平台的构建。学校云平台的二级域名为:waez.dearedu.com.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课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边实践,边学习,边分析,边优化,探索出适合我校实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其特色体现在:

1.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点,探索基于云服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课题组通过课例模拟,建构起云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在线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

2.以网络云平台为依托,让学生也成为研究者,学生研究学习水平不断进步。

创新点:依托网络云平台发布及推送教学资源,动态促进学校资源网络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开展在线教学与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动态提高老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效果,老师的专业得到发展,更有利的促进了学生学业的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1、坚持理论学习,实践发现问题,对云服务的概念的认识有了质的突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课题组能够发扬团队精神,成功合作完成了有关的教学课例。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对云计算、云服务的概念认识不够清晰。课题组坚持理论学习,并不断就相关概念展开讨论,认识到云服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最后,通过培训全体教师使用相关云产品,如开通360云盘体验云存储及云收藏、在线具体实时编辑文档等,全体教师真切体验了云技术,云服务,不

再对云概念的认识云里雾里模糊不清。根据统计,全校教师都已经开通了360云盘。

2.对云平台的功能认识有了突破,学校云平台的构建初具模型。云平台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核心模块,数字化校园开展的各类应用基于平台提供的服务功能才能开展。课题组通过学习考察各个校园平台产品,如南昌大学附中IS信息管理平台,云平台网络,一对

一、点对点的“现代私塾”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从规模化教育转向个性化教育,“智慧教育”将变为现实。

五、成果的社会影响

三年来,学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归纳如下:

1.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学校在2013年省现代教育示范校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的考评。

2.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云课堂及翻转课堂的理念在教师教学中体现的多了。

3.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在线学习积极性高,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

4.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2012年中考,我校两位学生中考成绩获吉安市 通过近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教师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行为方面,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在课题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及困惑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1.教师对在线教学及云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还有些不适应,有些功能不认同,仍保留旧的教学习惯。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缺少有效的监控,如点播课件或微课之后学生离开电脑,容易造成学生已经学习的假象。

2.云平台的功能还需要再细化,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教学资源的评价标准,校本教学资源如何分享等。

七、今后的设想

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第3篇

一、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 对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文化部在2011年第三次评估定级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列入评估标准, 在全国示范区建设的“创建标准”中第一次提出了“数字化文化馆”的概念。但是, 大多数文化馆没有数字化服务室或电子阅览室, 2009年统计数字表明, 地市级馆建有网站71个, 只占19.8%, 县市级馆仅占10%;以笔者所在县为例, 县城辖区有近湖、塘河、钟庄街道, 拥有文化馆1家、文化站1家, 虽建有电子阅览室, 配置电子阅览终端计算机30台, 而服务人口达23.53万人, 数字化设施基础较为薄弱。

(1) 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计算机服务网络平台。文化数字资源库囊括了文化法规、图书、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全国知名艺术家等信息的530TB的资源总量。

(2) 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以笔者所在县为例, 其为淮剧之乡、杂技发源地之一, 可将淮剧、杂技的起源、发展历程、经典剧 (节) 目等加工成数字资源存储到网络平台用于展示共享。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因其特点较复杂, 涵盖内容较广, 除了包含传统模式化的信息系统, 还包含多媒体信息管理及应用、虚拟展览、对外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 要求信息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计算机技术而且还要懂群文业务。由于文化领域信息化发展时间较短, 既懂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 所以当前形势下应该加强文化馆信息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招聘机制, 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

二、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

1. 服务理念

文化馆须以以人为本, 服务大众的理念, 构筑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平台, 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面, 策划开展“文化艺术走近大众”的活动项目, 为广大群众提供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机会。服务项目应呈现普及面广、免费参与、积极性高的特点, 在丰富文化活动内容的同时让群众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

2. 服务模式

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 文化馆的结构性要素在数字化进程中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 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整体结构趋于优化, 受众范围不断扩大, 这就要求我们在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笔者认为, 数字化和网络化形势下, 文化馆应从个性化、专业化、现代化三个方向构建服务模式。

(1) 个性化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是指文化馆主动地获取个体的特定文化需求以及部分群体的共同文化需求, 并根据群众的要求把文化服务提供给群众的一种服务机制。文化馆通过调查问卷, 根据反馈意见制订活动方案, 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紧紧围绕群众满意这一重点, 充分挖掘文化馆业务资源, 制定与当地群众需求较相匹配的本级服务“菜单”。让百姓“被动式”接受文化服务, 改为“主动式”需求并参与文化服务。

(2) 专业化服务模式。文化馆是业务单位, 组织、辅导、研究是其业务体系的三要素, 专业化是业务体系的核心理念和技术支撑。

参照《文化馆服务标准》, 结合实际情况, 对馆内设置的文化服务项目制订实施细则, 明确岗位职责, 规范服务流程, 定位活动目标。要做到活动之前有方案, 活动之中有跟踪, 活动之后有反馈, 将活动成效纳入馆员年终绩效考核, 严格落实奖惩制度, 确保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文化馆是艺术综合性强的文化服务机构, 专业化服务离不开专业的文艺人才。针对文化馆常设性服务项目, 按照专业艺术门类做好人才储备。

(3) 现代化服务模式。文化馆现代化服务主要是利用现代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 建设数字资源和开展新服务。具体说来, 应积极建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 建立多功能电子阅览室, 提供文艺活动图片视频信息;以及开展网上信息服务、网上艺术鉴赏、网上展览、网上比赛、远程培训、网上咨询、辅导服务等。

3. 服务内容

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优势, 文化馆根据受众群体的诉求, 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拓展更广阔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来满足群众享受文化的实际需要。

(1) 网上辅导。根据基本服务项目以及群众的基本需求, 分门别类对课程作合理设置, 提供丰富多彩、覆盖各个艺术门类的课程选择。其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的基本课程, 按照不同程度班别设计各种音视频及文本课件, 在网络上让广大群众共享。在网站增设远程辅导的功能, 采用QQ视频会议方式, 建立网上课堂, 对业余文艺骨干进行在线辅导。同时针对个体需求, 由专职管理员根据辅导老师的时间安排和申请提交的先后顺序进行人员调配, 提供一对一服务, 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文化服务。

(2) 网上展览。通过网络平台, 运用互联网技术、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 将实体展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等呈现在互联网上, 供人们进行欣赏和了解;设置文化馆内部资料出版物栏目, 制作、展示本馆网络杂志, 进一步扩大宣传和覆盖, 促进文化信息交流。

(3) 网络、室外LED屏直播。由于受到场地条件、舞台设备、天气等的限制, 部分文化活动必须放在室内举办, 而室内观众容纳人数有限, 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观看需求。数字化服务可解决这一难题, 依托“云计算”“三网融合”技术, 基于Web应用的全新视讯直播系统, 实现视频通信、直播、字幕及图片的显示等功能。文化服务将突破时空、场馆、受众的局限, 老百姓可通过PC、移动客户端、室外LED屏尽情观看。

(4) 网上比赛。同互联网公司合作, 借助网上游戏、K歌等平台, 开辟比赛专用通道, 开展棋牌、业余歌唱比赛, 丰富群众的数字化文化活动。

总之,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逐步推进, 文化馆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旨在对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和服务提升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围绕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提出加紧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文化馆,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永浩.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服务模式创新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17) .

[2]吴江.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构想[N].中国文化报.2013.4.

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第4篇

摘要:文化作为精神文明传播的载体,推动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基层文化活动的重中之重。在广大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不断的反应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协调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将会大大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建设。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98-01

在城市市民的生活里伴随着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相对比较完善,广大人民群众获取文化资源的方式相对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样化,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就非常非常的单一。近年来国家开始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的方式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但从总体上讲成效明显,不足也比较突出。以旬邑县各村镇为例,全县投入145个文化活动室,大部分活动室存在着各项基础设施比较简陋,桌椅陈旧,书籍单一,无网络等等缺陷。在旬邑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下乡活动这些形式感重于实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为广大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渗透力非常差。近年来旬邑县把广场舞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文化生活在各村镇普及,组织专业老师下乡教,组织各种比赛提升大家学习广场舞的热情,但广场舞并没有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常态化的娱乐形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落后导致教育、科技、思维等多方面的落后,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旬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为例,围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阐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在农村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对群众文化建设具有推动和引领作用

一直以来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农民一直都在为温饱问题辛勤耕作,绝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较为原始陈旧,有很多落后的行为品行需要通过好的文化氛围慢慢去影响改变。公共文化服务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效果较为显著,许多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为老百姓汲取文化营养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渠道。以旬邑地区为例,因为旬邑地区本身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广大农村文化发展单调落后。面对这种不平衡相关部门可以积极调动所有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因素,利用农村地区自身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将公共文化建设好,通过外力为当地文化生活注入新鲜血液,潜移默化的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方向,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素质品行,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和谐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

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即是一项创新的文化治理理念,也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题,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以旬邑为例,一直以来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缺失的,人们的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也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因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文化活动比较原生态化,群众文化建设赶不上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量。公共文化服务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己任,扎根于社会需求中,面向全体社会提供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坚实后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对群众的社会文化建设具有引导作用。

二、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一定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反应着一定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准确的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点,根据群众的需求打造更实用更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这对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意义重大。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全面普及开来,伴随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拆迁户聚集的社区化村落也在迅速发展起来,居住形式的改变在悄然的改变着群众文化建设的形态,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在不断体现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以旬邑为例,多年来旬邑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比较单一,整体水平不高,群众文化活动相对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文化形态比较原始,加上群众文化创作主体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人才特别紧缺,群众文化创作赶不上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量。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农村出现了一些比较时髦的文化形态,比如跳舞,自娱自乐的民间音乐班等等,这些文化形态要生存长久发展下去,需要农村公共文化的相关服务工作的支持,这些现状都将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三、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建设共同促进着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了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小康社会不仅要人民享受较高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建设经济的同时将文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真正全面的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农村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起到牢固的奠基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繁荣要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作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后勤保障。

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这是在新时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指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的重要环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不仅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也在影响提升着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用文化交流,文化认同的方式改善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小结:群众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是一对引擎,他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农村文化活动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坚持的庞大工程,政府在用行政手段推进的同时应该尽可能的吸引社会其他力量的积极参与,不断发扬八方聚才,多轮驱动,多渠饮水,逐渐将农村公共文化服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大众化,真正为广大农民服务。其次要积极培养市场化的文化机构,鼓励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引导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主体提供专业化的文化服务,发动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实现“群众点单”定制文化需要,达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极大满足。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2]张明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文化馆.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11.

作者简介:吕芳艳(1984-),女,汉族,陕西咸阳,助理馆员、硕士,旬邑文化馆,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管理与组织理论研究。

浅谈如何加强医院服务文化建设 第5篇

【摘 要】医院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是医院文化的主体,其中包括医疗服务文化、优质服务文化等等,近年来,我院开展“以人为本”的新型服务文化,主要是在医疗服务和优质服务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并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医院 服务文化 建设

医院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病员满意、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医院服务文化是医院文化的主体,首先,我们要了解医疗服务的对象以及他们的需求。医疗服务的每一项措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人体,是一种高接触性的、以人为主体的特殊服务。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有热血、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类。正如南丁格尔说的:“医疗服务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头、货币,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

近几年,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加强医院服务文化建设,如完善服务制度、落实服务措施、创造良好氛围、提高医疗质量等。在我院不断的提倡优质服务的实践中,医院服务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良好服务循环的模式,形成以服务文化为氛围的主体,医院服务文化创造了满意员工,满意员工培育了满意的患者,满意的患者推动了医院发展,医院

发展又促进了医院服务文化的升华。从以下几点谈谈加强医院服务文化建设的实施措施。

一、转变服务理念,是创建医院服务文化的前提

转变服务理念,规范服务行为。理念是行为的指导,要解决服务问题,构建优质服务文化,首先要解决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理念转变。我院从规范服务行为,注重服务细节,落实服务措施,为患者提供温馨服务等,逐步创新服务新优势。规范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和保证,近年来,我院在开展服务方面是有步骤的开展与实施,在医疗服务方面,开展“优秀人才“评选、加强科研立项申报的力度、组织学术会议讲座等等;在优质服务方面,2007年开展的“五心”服务,及细心、耐心、爱心、温馨、热心,并集中培训、宣传,将“五心”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里;2008年提出“优质服务”,让每位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实施优质服务;2009年提出“满意服务”,2010年对医院服务进行强化和满意度考核,每个季度进行满意度汇报和点评,将好的方面进行推广,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将优质服务措施不断完善。

二、加强医疗服务,创建医院服务文化的核心

医疗服务主要是体现在医疗质量方面。医疗质量是评价医院技术的核心标准,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核心因素。病人来院就诊,首要需求是解决病痛,其次是享受在医院治疗过程中的服务。不管治疗结果如何,一旦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差错,都必然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引起医患纠纷。为了防患于未然,我院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医疗质量。

1.严格执行医疗规范,加强落实

我院在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护士法》以及首诊负责制等基础制度和核心制度的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完善医院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如加强病房收治病人管理、完善病案管理、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病历书写规范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完善院内外会诊制度、加强医疗事故防范及纠纷处理程序等等。制度完善了,但是加强落实更加重要,医院要求层层落实,实行部门问责制。这样有力保证了医疗质量稳步提高。

2.加强医疗关键环节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保证医疗质量,关键是对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首先,在医疗质量考核方面,我院分别在每月、季度、年度和不定期对科室和个人进行医疗质量考核,以量化的形式,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复查,保证同样的问题不再重犯。其次,加强医疗制度的宣传、学习,形成以制度管理人。医院职能部门将各种医疗制度制作成电子版,放到医院的内部网站,方便科室员工查阅、学习。另外,为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医务科定期组织开展学术、医患纠纷、医疗安全隐患等讲座,每周组织对疑

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这样全面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医疗质量。.加强科技管理,注重人才培养

医疗技术水平是医疗质量的核心,科研是提高医疗技术的有力助推剂。我院从强化科研意识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研水平,一方面是晋升需要,其次为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近2-3年来,我院每年获区级科研立项5-6项,2009年获一项省级科研立项,作为二级医院,获此殊荣,实属难得。同时沣重人才培养,构建合理人才梯队。自2007年开始,我院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如优秀专家、青年技术骨干等,被评选上的人员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并在评选年度内制定相应个人计划,计划包括科研立项、论文发表、新技术开展等等,相关部门对个人计划完成情况给予检查、落实和配合,年度进行计划总结,有效的提高了优秀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

三、加强优质服务,打好医院服务文化的基础

近年来,我院开展了 “服务明星“、“优秀护士”、“窗口服务”等评选活动,科室争创 “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等称号。医院在关键部门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关键是在医院创造优质服务文化氛围,才能将医院服务文化提高到一个高的层面。

1、建立窗口服务规范

由于我院地理位置和创院历史,以老年病人、慢性病人、周围居民较多。于2008年9月办公室组织对收费、药房两大窗口部门分期培训,通过讲解、互动、模拟操作、摄像等,培训内容是根据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处理对策,对培训后开展优质服务情况进行考核,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再进行培训,培训是因需制定,不是一尘不变,培训重点体现人性化服务,通过此项活动开展,来我院就诊的病人对窗口部门的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规范护士的优质服务行为

在医院,护士是医疗服务部门的主体,我院护士占全院总员工的三分之一,病人接触最多的也是护士,护士的服务是医院服务的重中之重。今年我院再次狠抓护士服务,在原来服务的基础上,要求每个护理单元加强创新,完善护理服务规范,护理单元在护理部的组织和指导下,相应的制定出一系列服务规范,如“空姐式服务”、“141温馨服务模式”、“规范用语”、“强化职业形象”等等措施,并给予实施,定期进行考核、评比、点评,评选出优秀服务骨干,成为科室的服务典型,作为推广和学习的典范。

3、发挥客服中心作用

客服中心是联系院内外的服务部门,是联系医院各个部门的中间纽带。客服中心的工作不仅面对的是病人,关键的是内

部员工,需要建立“内部客户满意”机制。优秀的“内部客户”(全院员工〕是医院赢得和保留客户的关键,员工满意了,有了饱满的工作热情,就有了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技巧,这样会得到就医客户的信赖,有了信赖,就极易产生依赖,甚至会舍近求远,认准你的服务。因此,要使外部客户满意,首先要使内部客户满意,用高雅的文化陶冶出高素质的员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服务意识。我院客服中心在内部服务和外部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开展电话回访、医疗纠纷处理、保健门诊(主要对象是院内员工)、负责科室与科室之间协调工作、院外转诊、各项预约工作等等,将一些琐碎事情进行归类管理,让临床科室的员工能专心工作,这样病人的问题专门部门负责,员工的也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使得内外客户双满意。

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第6篇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为此,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这二十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它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内容,已经不是简单的移风易俗。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社区以及农村社区的文化内涵。

农村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中国农村社区是村庄,再扩大是乡,还有集镇或乡镇,有时也扩大到县城。通常以村民的最大聚居点为中心,并由这个中心辐射到社区边缘。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农村社区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除进行经济活动外,也进行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

梁漱溟先生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指出:“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农村社区文化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社区文化是我国新时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农村社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情习俗、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农村社区文化能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念,凝聚力量促进社区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赡养老人、婚姻家庭、精神文化生活等社会文化性问题开始出现。而现在由于受现代性的冲击,农村对舆论的评价已经无所谓,所以现在的农村农民道德观念缺位和价值尺度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年人赡养问题。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下的老年人不仅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要承担起照顾儿孙的责任。子女外出务工,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得不到慰藉,有的子女甚至虐待老人以致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衣食无着落,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婚姻家庭问题。现在农村离婚现象越来越多,很多已婚人口外出感情出现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解体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三是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人口大量外流,文化生活活动匮乏,人们的精神生活陷入虚无状态,只能靠打麻将、买码等来消磨时光,寻求刺激。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农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更注重的是个人的利益和感受,而很少注重社会舆论的力量,缺少文化氛围,农村社区共同体解体。

受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社会的精英分子缺失,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社会的社会资本存量越来越少,人际关系观念逐渐淡薄,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帮助越来越少,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基础地位也开始动摇,农村的社会资本不断流失。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民的互助和合作,对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非常不利。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想实现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关键就是构建“乡风文明”的农村社区。

(一)要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首先就是要增加社会资本存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村社区文化设施的投入。争取政府对农村的专项投入,当然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在农村有一大批富裕的农民,他们可能已经远离家乡,但他们仍然有乡村情结,可以通过传统的血缘、亲缘、姻缘等关系网络争取他们的资源支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二)重建社会信任与互惠资本,形成农村社区互助合作文化。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必须把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与建设农村文化主体统一起来。通过政府供给、民间组织及市场运作等方式增加邻里的购物、娱乐、社团组织等设施,为农民交往搭建平台,重拾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互惠,形成平等、互信、合作的和谐文化。

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第7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立行”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共同价值追求。在银行产品与服务同质化的今天,如何通过服务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各家银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加快商业银行服务文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全面发展进行一些探讨。

一、“以客户为中心”是商业银行服务文化核心内涵

商业银行服务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管理机制、服务营销、服务创新、服务形象的总和。它是以树立和实践银行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客户忠诚、提升银行形象、增强银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服务流程机制和行为规范为保证,以服务创新为动力的子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管理专家曾说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把服务提升到文化层面,才能使员工由被动消极的服务变为主动用心快乐的服务,才能把握规律创新升级服务,才能使员工修炼成文化人、服务人,企业转型为服务型、文化型企业。”

金融业作为典型的服务行业,产品和服务日益同质化,服务文化的作用就显得尤其突出,因为产品可以模仿,服务可以借鉴,但文化不可复制或移植,建设银行郭树清董事长 就着重指出,“衡量我们改革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建设银行能否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提出了要转变传统观念和经营方式,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推进差别化服务的具体要求。招商银行马蔚华行长直言,“客户是太阳,银行是葵花。葵花生长向着太阳,银行的生存依靠客户”。再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工商银行“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大行德广伴您成长”等,都显示出了银行只有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稳健地发展。银行一切为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突出了银行服务的本质属性。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服务文化侧重于经济服务背后的文化渗透和催化作用,增强员工服务意识。从客观上说,它是一把双刃剑,对银行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可以引领服务提升,也可能招致服务危机,引发客户抱怨和投诉,甚至发生法律纠纷。因此,建设优秀的服务文化,对于提高员工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提升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商业银行服务文化建设是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经营的全部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产品,另一个就是银行服务。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各家银行不断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诸如理财产品之类,但本质上讲这些产品都只是名称不同,实 际上运作手法没有本质区别,很容易被复制和模仿,一般一家银行推出一种产品后,3-4个月其他银行就能推出类似产品。金融服务则是各家银行最大的差异。目前,国内银行服务受到一致认可的往往是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则相对较弱。加强商业银行服务文化建设就是要提升银行服务水平,将服务标准规范化,服务管理制度化,从而提升为服务文化,让优质客户服务成为习惯,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当银行的服务进入了文化境界,形成了独特的服务文化,则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模仿,将保持一路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逐步加深,大量的具有国际化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的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其经营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国内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竞争,银行业已处于客户说了算的买方市场,如何转变服务观念、加快服务升级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关键,也成为客户关注的热点,谁率先把服务提升到文化层面,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和市场竞争力。客户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价值的源泉,银行离开了客户价值的实现便成为无源之水。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有偿服务,有偿服务的实现和有偿服务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是商业银行自身价值创造最大化的前提。建立优良的服务文化将有利于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因此,加强现代商业银行 服务文化建设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的必然要求。

三、推进商业银行服务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着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和最大的财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商业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推进服务文化建设最坚实的基础和主体。提升员工职业道德,打造专业化的员工队伍,是服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一是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西方一位金融学家曾说,银行就是服务。作为商业银行一名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最基本职业责任。因此,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神圣、服务光荣和服务快乐的职业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就是形象、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竞争力的价值观念,做到用心、用情、用智服务,为客户供差别化、多样化和精细化服务。二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好客户服务工作也是每个员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因此,要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诚信、守法、合规、敬业的职业精神。这是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优秀服务文化的根本前提和思想保障。三是培育员工忠诚。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成长,规划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岗位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展现的平台。强化价值理念的认同,形成共同愿景,培育职 业理想与信念,增强凝聚力、认同感和忠诚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依法合规、服务客户。四是建设学习型团队。服务需要创新,创新源于学习。要积极创建学习型团队,增强团队的创造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激励员工自我超越。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学习培训,广泛开展业务技术练兵比武活动,鼓励员工学业务、练技术,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学业务、钻技术、争优质、创佳绩的热情,从而推动全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打造世界一流的员工队伍。

提高服务质量管理与营销水平

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创造客户感动、提高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要途径,更是市场竞争力与价值创造力的直接体现。一是要强化文明规范服务。机关和网点都要修炼服务礼仪,以规范的服务言行和流程,提升银行品牌形象和职业化水平,严格落实《中国银行业服务标准及管理办法》,强化窗口服务质量管理,认真执行该办法在职业道德、服务态度、职业形象、服务纪律、服务技能、服务场所、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标准与规定,确保窗口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二是创新营销模式,实施差别化服务。深入城区、县区、社区等一线,不定期组织投资理财讲座,向广大客户讲解个人投资理财知识和财富增值理念,并就客户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采用全 新的营销理念和方式开展宣传工作,拓展和服务客户。三是完善和优化服务渠道建设。加大资源投入,加快营业网点规划调整、功能提升和自助服务渠道建设。积极宣传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引导客户向低成本的自动化服务渠道转移,缓解柜台压力。四是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流程。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让客户满意为导向,注重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学习和借鉴中外服务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和运用科学工具,从规范管理、便捷服务、客户营销、信息技术等入手,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实现零缺陷服务目标。五是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加强客户服务信息沟通与联动配合,强化各分支机构、不同部门、不同产品、前中后台的服务联动协作,打破组织内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的制度性障碍,通过理念引导和价值激励,建立全行上下一盘棋、纵横协调联动的服务机制,使服务向纵深拓展,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加快服务文化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第8篇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它承担的任务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但传统的文化馆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单一;二是, 场馆有限, 服务覆盖面小, 群众接受文化服务不均等;三是文化馆的单向信息传播得不到群众的意见反馈, 与群众缺乏互动与沟通。所以国家才提出文化馆数字化的建议。文化馆数字化适应了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发展, 赋予了文化馆新的任务, 建立了突破时空和区域限制的一种文化服务新形式。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 可结合其自身职能建立文化辅导资料、非遗保护、文化活动等影像资料数据库, 推动数字化建设。从采集开始, 到最后的决策支持、提供服务, 都要以数据为核心。我们首先要顺应“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国家战略, 响应国家供给的侧结构性改革, 为民惠民;提高文化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建设智慧的文化馆;最终构建期实现数据安全应用的数字文化馆服务生态体系。如公共电子阅览室是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项目, 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阅览室通过采用专用管理平台, 可提供互联网信息浏览与查询、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服务及与计算机网络应用有关的各类学习培训等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每年都会进行数字资源储存, 并通过网络资源中心将文化活动图片、视频、音频等实时提供给广大群众。官方网络信息平台则将通过网站、微信等定时向广大市民推送文化活动信息, 并建立互动反馈机制, 真正做到为民、便民。网络硬件设施升级将使信息传送、交换, 尤其是视频浏览, 没有瓶颈, 给广大群众更加良好的使用体验。移动APP平台则将整合原有信息, 让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和其他移动上网设备随时随地获取资源、信息。

总体来说, 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注重已有的网站、微信、微博和有线数字电视等线上服务功能的优化, 及时展示出优秀的文化活动资源, 做到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突出数字文化体验馆建设, 完善群众线下体验功能的拓展, 从而让市民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 真实感受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下文化活动的便利快捷和互动体验的无穷魅力。比如以虚拟场景、裸眼3D、全息投影、影像捕捉和微信分享等现代技术手段, 将诗城文化信息展播、诗词吟诵互动、非遗民俗展示和美术书法临摹、电影主角互换、戏剧场景模拟、器乐即时培训、舞蹈体验学习、在线远程辅导等文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合, 建设文化馆数字化实体互动体验空间, 提高文化艺术普及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感、体验感。

开通微信公众号。随着文化符号的更新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站、手机、视频等新媒体样式被大众接受并广泛应用,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内容时代来临, 居民信息消费需求出现“井喷式”增长, 消费结构也随之转型升级。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消费心理, 文化馆要致力于推动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设, 为公众提供乐享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应定时为社会各界推送贴合大众需求的文化资讯, 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非遗传承保护、文化艺术创作、公益惠民演出等热点信息。

建立文化需求信息网上采集反馈机制。对文化网进行改版和功能升级, 重点建立完善文化需求信息、服务评价反馈、群众意见建议、网上调查等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板块, 在线收集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意见建议, 线下协调调度各级服务力量为群众开展相应服务, 提高联动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有效拉近文化部门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

跨部门提供综合性服务。在网络阅读盛行的大时代背景下, 新媒体文化、新业态内容日渐成熟, 跨域型新兴业务服务更是层出不穷。网络整合了以往分属于不同行业部门管理的服务内容和信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是需要彻底改变以往平面化、机械式、工业化的思路, 进行综合性整合, 在跨部门、跨行业、跨平台上提供综合性文化服务。

文化馆数字化是依托互联网而构建的, 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最新信息技术与文化馆职能的深度融合, 将文化馆系统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构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平台, 有效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 从而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对受众群体的最大覆盖。各地应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 建设全市统一的群众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 统筹数字资源建设项目, 促进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将信息数字化服务理念与文化馆的文化服务职能深度融合, 初步形成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管理、服务的标准规范, 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体系, 构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培训、创作和体验的数字化新形态。

综上所述, 数字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时代的新任务。相关文化部门要通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 进一步发挥文化馆的作用, 采用多种有效形式和途径, 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 充分享受文化生活, 提升文化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管理效率, 推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数字化, 是当今文化馆服务群众的重要工作目标。

摘要: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是信息化时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1公里”的重要举措, 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 当前文化馆在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做好文化惠民措施的同时, 还应不断推进数字化服务建设, 迎合文化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慧慧.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J].文艺生活, 2015 (12) .

[2]姜水英.浅谈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J].科研, 2015 (12) .

[3]冯蕾.数字化服务时代的文化馆 (群艺馆) 建设[J].散文百家, 2015 (11) .

[4]俪伟华.推进数字化建设打造群文工作升级版——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措施[J].安徽文学月刊, 2015 (10) .

[5]赵泽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数字化网络服务建设——关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文新路之问题系列研究课题之五[J].管理学家, 2014 (05) .

浅谈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第9篇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文化馆;公共文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已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通过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文化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已具有其必要性,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馆和数字文化馆

(一)文化馆的定义

文化馆,是指由政府设立并向公众开放的具有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指导、辅导、研究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包括省、市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县级文化馆。文化馆的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满足社会主义服务人民大众的思想方向,促进先进文化发展,推广、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知识,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数字文化馆的定义

数字文化馆,即是以Internet为依托建设网络文化活动中心,也就是通过建设文化馆网站开展文化服务。建设数字文化馆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信息资源优势、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向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一般的文化信息和关于某一领域内较为专业和全面的文化信息资源的查询,在此之外,还可以提供一些网络文化活动,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丰富用户的文化生活。文化馆网站的文化内容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专业技术知识,采用Web的方式、通过Internet向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的文化信息服务。文化馆网站除提供有关文化方面的信息外,还可以提供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网络导航、站点导航等链接,包括一些旅游类的网站、教育类的网站、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等网站。

二、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馆是向群众免费开放、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场所和广大群众终身教育的课堂;是给群众提供文娱活动信息、资料的地方;是实现广大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沿阵地;是承担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的主导性业务单位。基于当下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服务的单一性、封闭性和滞后性逐一表現出来,文化馆的传统服务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便有了数字文化馆的出现。

(一)单一性

文化馆的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陈旧单一,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严重,脱离群众的文化需求,服务覆盖面小,大大降低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封闭性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传统单一的文化馆服务方式的封闭性即显现出来,这些封闭性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相对的区域封闭、受众封闭和信息封闭,而这些封闭性即大大地限制了新时期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三)滞后性

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诉求,已从传统的场馆扩展到网络的各种终端,群众对于新的文化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但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满足群众的这一需求。

受到这些不足的影响,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得到实质发展,建立一种以新的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在此情况下就有着其时代性和必要性,成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内容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应该要多方位考虑,需要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宗旨。具体来说可涵盖以下内容:

(一)群众文化阵地的延展

文化馆承担着向大众宣传文化知识,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任。数字文化馆的出现是基于现有社会时代文化需求,并不意味我们可以抛弃传统公共文化服务,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阵地的延展,满足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数字文化馆可有效地补充在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如及时有效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文艺演出资讯,尤其是免费开放信息,以更大的信息量、最广的覆盖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及时的信息。

(二)文化艺术档案的查阅

文化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图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目前文化艺术档案在管理使用上在存在许多问题,如资源共享性差、查阅方式单一、查阅不便利等,而数字文化馆的建立则可有效改变这些现状,文艺档案的查阅者通过互联网和终端直接进行查找,了解并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能够做到随时随地、高效及时地查阅所有记录在案的文艺档案。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

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形式多样,但相对独立性较强,如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虽然都有各自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有的也作出了数字馆舍的建设,也都各具特色,但相互关联性不强,这些都是不利于全面便捷地对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而通过数字文化馆和其他数字馆的互联,以及数字文化馆之间的互联,可建立一个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四)城乡文化资源的整合

通过数字文化馆的建立,可将文化馆服务事业发展到村镇、社区等,同时有更有利地为乡镇居民提供更优质、更全面、更宽泛的文化服务。通过有效地整合城乡文化资源,也可以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地方非物质文化,也可帮助发展乡镇文化团体,活跃城乡农村基层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

(五)线上文化活动的开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活动以其自由性、高效性、灵活性、互动性等特性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数字文化馆也可有效地举办和开展一些线上文化活动,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比如:定期举办各类线上文化展览活动,如美术展览、摄影展览、书法展览等;邀请专家学者采用在线直播或会后录播的方式,进行一些文化讲座,可让更多人可以在线学习或下载收看;还可以采用定期开放各类培训视频的方式供用户在线学习或者下载学习,聘请一些专家开展专题培训,让需要学习的用户可随时随地地学习各类文化课程,并通过用户与老师在线留言、提问的方式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六)互动交流平台的设立

数字文化馆可专门设立一个平台,提供给用户自由交流心得和组织活动。通过这个平台,用户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化创作供他人点评,也可通过该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由文化馆组织相关类别的网友开展活动,如通过互动交流平台开展线下或线下象棋比赛或书法比赛等,也可由网友通过互动平台自我组织活动,如摄影的朋友自发组织采风等。此外,用户还可通过互动交流平台向文化馆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的建议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文化馆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保障数字文化馆的建立和以后的维护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要想在数字文化馆方面获得发展,一定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加大投入,从软、硬件方面进行改善,这是设立数字文化馆的基础。

(二)加强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优质的文化建设队伍,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要想建设好数字文化馆,人才就必不可少的,改变传统的文化服务思想,打开思路,通过不断加强对群众文化业务骨干在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打造与时俱进的结合群众文化服务的现代化科技队伍。

(三)加强数字文化馆的宣传推广工作,鼓励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到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中来

文化館的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满足社会主义服务人民大众的思想方向,在数字文化馆的建立上也同样应该本着用户用上的理念,积极与用户互动,征询广大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作出改进,满足用户的新的文化需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建设好数字文化馆。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馆传统的群众文化服务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了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数字文化馆的出现便有了其必要性和必要性,而在数字文化馆的建立上,我们应该从获取政府支持、加强自我建设以及鼓励群众参与等方面着手,在数字文化馆的内容上做到全面、高效、开放、互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利用新的载体继续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倪彩琴.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馆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2(30).

上一篇:大学生在校开网店弊大于利 一辩开场白下一篇:六十岁生日寿星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