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格言范文

2024-08-01

战争的格言范文(精选8篇)

战争的格言 第1篇

1.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2.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在你乐意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3.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4.真正而持久的胜利就是和平,而不是战争。——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5.“斯巴达人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斯巴达名言

6.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李商隐《马嵬·其二》

7.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萨都剌《过居庸关》

8.我一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后悔的事,我们一起无数人经过一生的努力,终于为人类打开了地狱之门--远程核打击。——冯·布朗

9.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杨炯《从军行》

10.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末日:这才能赋予我们继续的勇气。——丘吉尔

11.勇气和毅力就是魔力护身符,在它面前,困难会消失,一切障碍会无影无踪。——约翰·昆西·亚当斯

12.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13.“雅典人,留来勉励大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是对于勇敢者而言,几句话就如同长篇大论的演讲。”——希波克拉提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将军

14.柴克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15.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16.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17.长者向敌人宣战,而年幼者将于战场身先士卒!——赫伯特、胡佛

18.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杜牧《题乌江亭》

19.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

20.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21.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的分水岭。——高尔史密斯

22.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2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杨炯《从军行》

25.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 曹操《蒿里行》

26.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李白《战城南》

27.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的格言 第2篇

2.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3.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

4.“总有一天,我们神圣的特洛伊和普列阿提司以及普列阿提司持矛的人民,都会消失。”——荷马的诗句,迦太基的征服者,罗马名将小西比阿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吟诵此句,为自己的祖国而担忧。

5.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6.女儿莫相问,男儿凶何甚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孟子

8.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9.在战争中,任何拖延都是危险的。——德莱顿

10.“all wars are civil wars,because all men are brothers、”——Francois Fenelon

11.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1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辛弃疾

13.蔑视比杀戮更能刺痛敌人的心。维克提乌斯

14.总有一天,我们神圣的特洛伊和普列阿提司以及普列阿提司持矛的人民,都会消失。——荷马

15.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16.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王维《观猎》

17.骰子已经掷下。——恺撒

18.再没有别的任何艺术或科学,比战争艺术或战争科学更困难的了。——劳埃德

19.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吕不韦《吕氏春秋·荡兵》

20.金钱是爱情的基础,也是战争的资本。——托·富勒

21.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22.异乡的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说我们忠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在这里。——《温泉关墓志铭》

战争的格言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战国时期,兼并,统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中有如此叙述:“一些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兼并”是指把别的国家的领土并入自己的国家,可以是相互的行为。“统一”则是部分联为整体,可理解为一个占主体的力量来推行的行为。战国时期的战争为一个从兼并到统一的过程。

一、战国初期晋国统一机遇的丧失

战国时期,如果从公元前475年算起,当时的华夏大地上是东周衰微,诸侯攻伐。较大的诸侯国有秦、晋、齐、楚、燕,较小的有鲁、郑、宋、卫等。秦、晋、齐、楚在春秋时期曾当过霸主,其中晋国实力最为强大。

战国时期的最显著特点是战争多,规模大,群龙无首,交互攻伐。攻伐的目的是削弱对方,壮大自己,进而以自我为中心统一天下。可以说,分裂中潜伏着统一的因素。“天下莫强焉”的晋国,居各国之中,处四达之地,如果内部稳固,并力向外,而且策略正确,具有统一天下的潜力和可能性。可是晋国内斗严重,既有君主与大臣之间的内斗,又有大臣之间的内斗。内斗的结果是君主大权旁落,十来家大臣互相杀戮,最后只剩下韩、赵、魏三家。因而,晋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遇。

二、战国中期七强对峙下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七强争雄局面,从此进入战国中期。这个时期较短,具有过渡性。

此时,七强之中,地处崤山、函谷关以西的秦国,相对安定,发展也相对滞后,而东方六国则纷争不断,相互牵制,相互削弱,无暇西顾。魏国继承了晋国较为丰厚的一份遗产,怀着统一天下的宏图,较先崭露头角,四面出击,也四面受敌,遇到挫折而困顿下来。其余五国的势力互有消长,难以形成明显优势,除了夺取对手部分土地,谁也吞并不了谁,更谈不上统一天下。

三、战国后期秦国优势下的统一战争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从此,历史进入战国后期。这一时期较长,许多政治的、军事的重头戏相继登场。

变法,历来有之,东方各国施行在先,不甚彻底,收效较小。秦国商鞅变法有后发优势,比较彻底,收效巨大:革新政治,奖励耕战,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军力,为秦国对外扩张并进而统一天下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孝公的继承者惠文王当政时,秦国轻易地夺取了魏国西河之地,并向北扩展,疆土扩大到今陕北一线,从北方对东方各国形成侧翼包抄之势。向南则轻易地占领了巴、蜀,即今长江上游四川、重庆一带,从南方对楚国形成侧翼包抄之势,并重兵驻防黄河龙门到崤山、函谷关一线,进可攻,退可守。由此看来,秦国从战略上掌握了主动权,历史也把统一天下的使命赋予秦国。

反观东方各国,对秦国的举动似乎没有察觉,或者鞭长莫及无能无力,仍纠缠于混战之中,大规模战争发生在魏、赵、齐、燕之间,韩、楚也未置身事外。魏自失去西河之地后,被迫迁都大梁,从此国力一落千丈,与赵交战,齐军援赵,魏军大败,然后是齐国孙膑、田忌统帅的大军彻底打败魏国庞涓军,魏国从此一蹶不振。燕将乐毅攻齐,齐将田单反击,互相削弱。此消彼长,这些战争实则帮了秦国的大忙,使秦国的优势更加凸显,由相对优势发展到绝对优势。

魏、赵、齐、燕如此,而韩与楚呢?强国狭缝中的韩国回旋余地小,国力日益削弱。趁北方各国纷争之际,楚国向北向东扩张,吞并鲁、越,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军力强大,但力量分散,难以集中应敌,强大的表象下有其虚弱性。秦国对付韩国比较容易,任意攻击,对楚开战则比较慎重,针对其弱点,采取逐步切割的战略。白起败楚破郢,是关键性的一战,楚都从此东迁,国力日渐衰微。

与战场较劲相配合,合纵连横也是一段精彩插曲。合纵,徒有虚名,实效甚微,东方六国并没有组成巩固的联盟,拼凑成一支像样的联军。连横倒是给秦国的战争机器注入润滑剂,便于它将东方六国各个击破。

东方六国的态势是朝三暮四,翻云覆雨,而秦国自孝公到始皇,七世的战略是一以贯之,稳步坚定推进。

到了秦王政即位,继承前人的事业并发扬光大,将统一战争推向高潮。秦赵长平决战,秦王政亲临前线督战,秦将白起全歼赵国主力精锐四十万,从此东方再无可与秦军抗衡的力量。不久以后,秦将王翦向楚国发起扫荡之战,攻克寿春,占领楚地全境。

大势已定,水到渠成。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2年,九年之间,秦国相继打败韩、赵、魏、楚、燕五国。剩下一个齐国,迫于秦军的凌厉攻势,齐王率众请降,齐国问题和平解决。这是公元前221年的事。至此,战国时期结束,天下归于统一。

不是战争的战争 第4篇

“本来,在今年(一九四0)春天,人们已开始谈到愚蠢的背叛了,但是,在这不久之前的冬天,法国人却得意地宣布道:‘什么,我们压根儿就没有感觉到战争!’当巴黎有半个月光景买不到咖啡的时候,巴黎人就大为生气了:‘全是那些波兰人惹来的。’无线电广播员用金世界各种言语播送着巴黎餐馆的菜单。那菜单诚然诱惑人,但即使是最精美的炸雉鸡,也无法抗拒一只坦克的攻击。乐天主义的巴黎人,都不愿意想到这些:他们唱着希佛莱《巴黎将永远是巴黎》,十年前维也纳也有这一支非常流行的歌曲,名叫《维也纳总是维也纳》……”

一九三九年法国的宣战没有伴随着什么军事行动。巴黎等待着空袭、进攻或退却,但是前线却十分平静。短视的英法政客出卖了捷克,张伯伦和达拉第利用善良而粗心的百姓们的“和平”愿望,同希特勒签订了可耻的慕尼黑协定。当纳粹在一九三九年九月踏蹄波兰时,战争已经爆发了。但这是“奇怪的”战争。战火竟然没有烧到西欧——政客期待把战火引向东方,引向那“万恶”的布尔什维克的“老巢”。报纸上说,前线的士兵寂寞得要死。给他们送去了各种各样的玩意儿——玩具(!),侦探小说(!!),烈性饮料(!!!)以及写着法国某个地名的绸手绢。报纸评论员漫不经心地大言不惭:“我们会胜利,因为我们更强大。”——于是这变成了口号,涂在巴黎街市的墙壁上,口号旁边则是家用电器和开胃酒的广告。无线电广播每天都在报道盟国把纳粹多少吨货物沉入海底,但是关于波兰的灭亡则只字不提。那时的法国人微笑着说:“奇怪的战争”。那时的英国人也苦笑着说:“Phony War”——那时译作“虚假的战争”,“不像真的战争”。或者就是爱伦堡笔下的“不是战争的战争”。法国人很少去考虑击沉的船只,他们也不想看地图,更不愿考虑“东方”的布尔什维克,自然不去考虑未来的胜利——巴黎人,那时的巴黎人,五十年前的巴黎人心里只想着:活着就得像活着的样子。于是巴黎的公寓窗户玻璃上贴了一条条的薄纸条,有的女主人还剪了一些奇妙的图案——纸条和图案都为了使窗户玻璃受到炸弹冲击波时不至于四散伤人。几乎每天夜里都要举行防空演习,可怜的守门人不知根据上面谁的命令,给防空洞里的地上洒水。女人们个个穿着雅致的外套,涂着胭脂口红;携带着防毒面具的妓女在街角等候顾客。“巴黎永远是巴黎”,人们哼着小调。还在不久以前,“法西斯主义”这个词到处都可以听得到;突然间这个词从所有的演说中和报纸上消失了——法西斯主义却没有消失。谁都明白,法西斯正在准备新的进攻。大战爆发那一年(一九三九)的冬天,是欧洲最寒冷的冬天。苏芬战争正在进行。法国的政客们要求派远征军去援助芬兰。法国的将军们诚心诚意相信马奇诺防线。法国的部长们作出了使人感到战争的“刺激”,创造性地发明了无面包日,无牛肉日,无香肠日。不是战争的战争,奇怪的战争,非真实的战争。人们在波兰,在芬兰,在挪威死去。纳粹占领了挪威,“苍蝇征服了捕蝇纸”。——后来作家史坦贝克这样说。船只不断被击沉,人们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死去。巴黎夜间空袭警报器嘶叫着。“但所有这些既不像战争,又不像和平。可怕的滑稽戏在继续着。法国在排练投降。”——爱伦堡这样说。以上这些情景,我部分采自爱伦堡三十年前写的《人·岁月·生活》,这几乎是五十年前写的《不是战争的战争》的续篇——也许只是反思,而不是续篇。爱伦堡五十年前写《不是战争的战争》带着激情,但是三十年前他写《人·岁月·生活》时,激情没有了,只有剩下了愤懑和冷酷的思考……

五十年前我经历着战争——我在被称为“白区”的“大后方”经历着一场“不是战争的战争”。在这半壁河山,既不像战争,也不像和平。爱伦堡给《消息报》写的政论或报告文学使我着了迷。我把我所能收集到的爱伦堡几篇报告文学译文辑成一个小册子,取名《不是战争的战争》,副标题为《巴黎陷落前后》,由重庆建华出版社出版,一九四二年四月十五日初版发行,印五千册。

《不是战争的战争》是一本仅仅六十二页的小册子,分上下两部。上部共收政论或报告五篇,即:

不是战争的战争

定命的一月

巴黎陷落前后

没有国家的人民

巴黎陷落后一个月

下篇只收两文:《从巴黎到莫斯科》和《从基辅想到巴黎》。译者为雪尘和葆荃——雪尘即张企程,葆荃就是戈宝权,都是武汉(重庆)时期新华日报记者,我编辑此书时,他们都已离开祖国,张随胡愈老(愈之)去了新加坡,戈则因国内政治形势恶劣,和其他文化人一道撤退到香港。因为都不在国内,所以未能征得他们的同意,他们也许从未见过这部小册子。我写的《后记》云:

“右报告文学七篇,苏联I.爱伦堡作,与莫洛亚的《法兰西的悲剧》,西蒙士的《我控诉》,均为描写法国失败(一九四0)的不朽作。

“作者爱伦堡已无需在此介绍。他在西班牙内战时写的一些报告,已被传诵一时。他以《消息报》记者的资格,写了这些有关法国屈服的报告后,正在埋头著作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第一卷甫出版,德军就侵入苏维埃的国土,爱伦堡又驰赴前线写了许多短文。

“这里所收,大抵系叙述巴黎沦陷前后的景色与见闻,因取今名。巴黎陷落到今天,虽已一年又六个月,但这里所描写的一切,在我们今日看来,还历历如在目前。对于古国的人们,这七篇东西是值得一再诵读的。

“而雪尘,葆荃诸先生(雪尘兄在星洲,葆荃先生在港,祝他们康健!)的这七篇翻译,在不同时期内分别散见各处,能够看见的人怕不很多,淹没了自然可惜,因此搜集起来,其中几篇还对照英文略为修改了三两处,在一个周刊上连载了两个月。现在既有人能出版单行本,便又从新翻看一次,改正几个错字,编完次序,让它能传得更远。

“是为记。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十日深夜”

遗憾的是此刻我手中没有这部小册子——以上这些是从我若干年前的笔记本中抄下来的。实际上在小册子出版后几个月,我在战地的住处被二十七架日本飞机滥炸,所有书物都成了灰烬,从这以后,我手中就再也没有这部小书了。这七篇文章是作家爱伦堡在现场写下的,充满了激情;后来他在那部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第四卷中带着稍稍忧郁的反思,记录了巴黎陷落的场景。他写道:

“……德国人突破了色当附近的法国防线,进入了法国境内。巴黎城内出现了一群群哭丧着脸的惊魂未定的比利时难民,他们携带着细软行李从街头走过。

“事态的发展异常迅速。荷兰投降了。德国人占领了布鲁塞尔。公共汽车不见了,据说它们全部被征用,以便将马奇诺防线的军队调往北部。人们正在文新森林挖战壕。富人居住区像一九一四年一样,变得冷冷清清。那些管理城市交通的警察也背上了步枪。我看见了弹痕累累的比利时汽车。……”

一九四0年六月三日,德国飞机对巴黎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巴黎人开始逃难了。高射炮火彻夜响个不停。战报混乱不堪。无线电在继续广播有关被击沉的德国运输舰只的消息。大家都在说,德国人打近了。六月九日这一天,许多商店、咖啡馆、饭馆都挂出了“暂停营业”的牌子。共和国总统接见了赖伐尔。巴黎人说:“买了汽车,可是没有汽油。如果能有一匹马该多好!……”德国人在广播里说,他们已经占领了卢昂,巴黎的攻克指日可待。各个车站上全挤满了人。有的人甚至骑着自行车逃难。报纸上登载着开始审讯三十三个共产党人的消息。六月十日,法西斯意大利向法国宣战。六月十一日,到处在传说似乎苏联已向德国宣战,人们立刻振奋起来。几个小时以后,又来了辟谣的消息。巴黎人在步行逃难。一个老人吃力地推着一辆小车,车上坐着一个小女孩和一只绝望地吠叫着的老狮子狗,还堆着几只枕头。“洛东达”对面矗立着出自罗丹之手的巴尔扎克雕像;疯狂的巴尔扎克仿佛要从基座上跳下来似的。科坦登街拐角上的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抛下自己的店铺,甚至连门也没有上锁,香蕉、罐头扔了一地。人们已经不是在离开,而是在逃跑了。六月十一日《巴黎晚报》头版上是一幅很大的照片:一个老妇人在塞纳河里给一只狗洗澡,下面有一行大字:“巴黎永远是巴黎。”六月十三日,一个人影也没有——这不是巴黎,这是邦贝。

所有这些断章残句都是从爱伦堡的回忆录中摘出来的,可那部书是在巴黎受难后二十年才写成的。它没有陈旧。不,它永远吸引人。我经历过广州在“不是战争的战争”中的撤退(一九三八年十月),深夜,马路上一个人影也没有,箱子,行军床,机器,零散地扔在路当中;黑暗的小巷里几个醉汉在猜拳。我也经历过更加可耻的湘桂大撤退(一九四四年),那也是一场“不是战争的战争”,从桂林到贵阳的铁路和公路上到处是逃难的人,夹杂着伤兵……爱伦堡所写的一切,“历历如在目前”。恐怕这就是我在五十年前辑印这部小册子的动力罢。

战后,作家爱伦堡回顾往事,不无感叹地写道:

“一九四○年六月的巴黎仍旧浮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个死城,它的美使我为之绝望;再也看不见汽车、繁忙的交易和熙熙攘攘的行人来遮挡那一幢幢的高楼大厦了——这是被扒掉了衣服的躯体,也可以说是一副有街道作为关节的骨骼架子。巴黎,这个在许多世纪里建设起来的城市,这个不是由某位建筑师的构思,也不是由某个时代的趣味,而是由世代的更迭和民族性格所形成的城市,颇像一座鸟兽均已离去的石林。偶尔遇见的人也都是些畸形的人:驼子、缺腿或缺手的残废者。在工人区里,年迈的老妇人坐在凳子上编织着什么;她们那细长的手指中间夹着长长的织针。

“德国人感到诧异:他们想像中的‘新的巴比伦’不是眼前这个样子。他们在那少数开门营业的饭馆里大吃大喝,并且争先恐后地在圣母院或艾菲尔铁塔前面互相拍照。”

人民受难的情景各不相同,但是回顾往事引起的愤懑却是一样的:在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巴黎,而是广州、武汉、长沙、桂林

小册子《不是战争的战争》封面署:反侵略文库第一集,反侵略通讯周刊社编。书前载有《反侵略文库刊行缘起》,这应当是我写的,因为这个周刊是我办的;但行文又不太像我。这不去管它,从现在剩下的这篇《缘起》,可以看出我们那时的情怀:

“我们没有大的希望,亦不抱着任何野心,在这伟大的时代,尽我们浅薄的能力,编写几本小书,出一个小小的文库,只要它不合毒素,并且不至成为骗人的东西,尚值一读,那我们便心满意足了。

“本文库的内容,并无一定,亦不想拟定什么计划,预告什么书目。在我们发觉有可以写,可以编或可以译的材料时,我们便动手工作;至于范围,则异常广泛,不论属于什么部门,凡是有助于读者认识现实的东西,无不收容。但长篇大论,则非我们能力所及,那只好等待学者先生们去做,我们是没有胆量大干的。

我们的作风:不喊苦,不说忙,不夸张。

我们的志愿:‘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至于文库之名‘反侵略’,并非学时髦,因为我们都是负责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的实际工作者。名副其实,不敢掠美他人。

最后,希望读者先生们给我们伸出友谊的手!

编者

三十一(一九四二),二,二十五,陪都”

这里提到的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是三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比之“人民战线”更广泛,“左”倾味道更少些。它有两个领导人:一个是英国薛西尔爵士(Lrd Coecil),一个是法国皮埃尔·戈特将军(Gen.Pierre Cote)——后者在一九四0年法国危急时被政府派去莫斯科求援。这个“运动”当时是一种积极的和平运动,它曾在一九三八年召唤了各国最广泛的人群,勇猛地反对法西斯飞机对平民的滥炸(最初是意德对阿比西尼亚即今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后来是日本对中国)。它有一个动人的会徽,即在世界的平面地图上左边写IPC,右边写RUP——这是这个“运动”的英文和法文名称简写(英文即International Peace Campaign,法文为Rassemblement pour la paǐx直译应当是“国际和平运动”。)一九三八年初这个运动的中国分会成立于武汉,那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有识之士巧妙地把“运动”的名称由“和平”改为“反侵略”,这种译法可能得到国际理事会的同意。毛泽东在延安特地为它的成立题了字。蔡元培在香港也特地为它写了会歌,调寄《满江红》,是可以唱的(抗日战争初期《满江红》一曲在国民党统治区曾经流行一时),歌云:

公理昭彰,/战胜强权在今日。/

概不问,/领土大小,/军容赢诎。/

文化同肩维护任,/武装合组抵抗术。/

把野心军阀尽排除,/齐努力。/

我中华/,泱泱国。/爱和平,/御强敌。

两年来,/博得同情洋溢。

独立宁经百战,/众擎无愧参全责。

与友邦共奏凯旋歌,/显成绩。

关于战争的格言语录 第5篇

2.生若为男即杀人,不教身躯裹女心

3.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尉缭子·十二陵》

4.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5.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6.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7.又有雄与霸,杀人乱如麻

8.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9.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10.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

11.“it is fatal to enter any war without the will to win it、”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

12.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13.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14.“雅典人,留来勉励大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是对于勇敢者而言,几句话就如同长篇大论的演讲。”——希波克拉提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将军

15.从我腐败的身躯中,花朵将会成长,而我将成为她的一份子而获得永恒!——爱德华、孟克

16.“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Winston Churchill

17.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18.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19.驰骋走天下,只将刀枪夸

20.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杜甫《阁夜》

21.血战乾坤赤。——杜甫

22.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希特勒

23.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24.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终结,只有勇气才是永恒。

25.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26.一朝虏夷乱中原

27.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28.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29.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杜牧《题乌江亭》

30.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31.一个最好的战士应有的结局就是在最后的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看到胜利的旗帜升起!——小乔治、巴顿

战争格言警句 第6篇

2.实力与计谋是战争的基本力量。——霍布斯

3.“Ours is a world of nuclear giants and ethical infants、We know more about war than we know about peace, more about killing than we know about living、”——General Omar Bradley

4.有意义的战斗胜过无意义的生活。——乔治·帕顿将军

5.“如果在扎马我没有被你击败,那我将把自己列在亚历山大之上。”——汉尼拔(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侵入罗马本土的迦太基名将)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8.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9.生若为男即杀人,不教身躯裹女心

10.“骰子已经掷下。”——恺撒,在越过卢比孔河的时候

11.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麦克阿瑟

12.“In war there is no prize for the runner-up、”——General Omar Bradley

13.“我不曾学会演奏美妙的音乐,但我知道如何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变得光荣与伟大。”——地米斯托克利雅典海军之父

14.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15.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1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7.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18.历史会对我友好的,因为我正在创造历史。——丘吉尔

19.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20.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21.袭击是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毛泽东

22.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23.我本能地感觉到上天创造法国,如果不是让它完成圆满的功业,就会让它遭受惩戒性的灾难。——戴高乐

24.死亡天使于疾风中张开他的双翼,当他通过时于敌人脸上呼了一口气。沉睡的眼睛极度的睁大与冷淡,但他们的心却澎湃的跳动着,即使是慢慢静止。——乔治、戈登、拜伦《西拿基立王的毁灭》

战争格言 第7篇

1、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2、忒高才,经济地,战争场。

3、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4、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5、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6、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

7、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8、战士们攻城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脑海回荡。

9、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

10、名利处,战争多。

11、闻说英雄苦战争,四方歧路自难行。

12、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13、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14、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1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6、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17、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18、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19、最近几个月来,伊拉克国内安全形势持续恶化,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20、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21、硝烟袅袅战场上,朱德带领战士们与敌人激烈抗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

22、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

2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5、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26、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27、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

28、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

29、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0、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1、战争留下的是鲜血、是落寞、是毁于一旦的家园、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32、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四十九天,最终成为二战的转折点3中国抗日官兵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配合下,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

33、南北战争,惟有西湖,长如太平。

34、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35、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36、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37、惊心动魄后的小村庄没有了往日的安详和宁静,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疮痍和毫无生气的哀号。

38、战争是死神的盛宴。

39、叱咤万战场,匈奴尽波涛。

40、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

41、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

42、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43、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44、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

45、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4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7、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

48、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49、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

50、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

51、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52、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

53、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54、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55、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56、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57、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

58、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5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0、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6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62、岂因疏凿费?恰重战争名。

63、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64、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65、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66、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67、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

6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9、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70、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71、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

72、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73、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74、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75、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

76、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77、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78、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79、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80、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81、战场上尸首遍野,让人看的惊心动魄,胆战心惊。

战争的格言 第8篇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涉及先秦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祭祀、婚恋、农事、田猎等各个方面。其深广繁厚的信息内容也使其自身交构成一个复杂特殊的体系。诗与诗之间可能并不同类, 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古代的田猎和军事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大猎常常用以教战。所以田猎诗和战争诗的划分界限是模糊的。由此可见《诗》三百零五篇并非是单独孤立的存在。孔子就指出过:“《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引自《论语·为政第二》,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第8页) 将《诗》三百零五篇合而为一来表达“思无邪”这一核心的思想。所以对于《诗经》战争诗的风貌特征分析不论是拆解或是聚合, 不仅需要对其进行明确定位后, 还需要对其兼及多方面的探析。

那么在表述《诗经》战争诗风貌特征之前, 首先还是得对战争诗的界定做一番考量。因为战争诗的界定标准会直接影响了《诗经》战争诗的分类及其整体风貌的走向。对于战争诗的界定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战争诗是指纯粹直接描写战争的诗歌;一说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 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强调战争诗最核心的基点要关涉战争, 但允许牵涉与战争有关的其它方面;一说战争诗是指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诗歌。认为无论是直接描写战争还是仅仅以战争为叙写背景的诗都可以统括为战争诗。从这三种对战争诗的界定来看, 其范围在一步步扩展。所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划分《诗经》中的战争诗不仅类型不一样, 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诗的数量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袁行霈的《诗经研究反思》以最严格的标准去界定战争诗—战争诗即是直接描写战争的诗歌, 所分列出来的战争诗不过十几首而已。另外夏传才的《诗经讲座》指出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 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所罗列出来的战争诗就有了四十多首。而王显臣的《古代兵书杂谈》则以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诗歌称之为战争诗所划分出来的战争诗却高达一百多首。

既然以不同的标准去界定战争诗, 战争诗的分类会呈现一个相当大的差异性状态。因为诗歌材料的差异性, 推演归纳出战争诗的风貌特征想必也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为保存战争诗整体风貌特征, 对于战争诗的界定夏传才先生所确立的标准应该是比较可取的, 即认为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 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这种标准既避免了对战争诗严格苛求式的精选而导致的绝对, 也免于将战争诗统括成大标准其实无标准的泛化。采取相对中立平和的科学态度来界定战争诗也才能在《诗经》战争诗风貌特征的把握中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

《诗经》大约产生于商、周之交。历经周的盛衰, 至春秋中叶。在这样一个时域内,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战争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诗经》里的诗可以说“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可是《诗经》中的战争诗真正写到出征, 直接联系到战争场面描绘的出征诗至多不过十首。如《大雅·常武》言宣王亲征淮夷, 威风凛然, 军势大振;《大雅·江汉》言召虎率师征讨淮夷, 整师前往, 气势恢宏;《酌》言武王伐纣, 盛赞王之师等等, 但这些诗直接描绘战争其实并没有对战争的场面进行刀光剑影的精细刻画, 而是将战争的场面以大的视角进行全局鸟瞰。没有详细的战争过程, 但却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环境和人物刻画。没有详尽的史实叙述, 但却有以情动人的真情抒发。而《诗经》战争诗的独特风貌也就恰恰在于此。其具体表现在:一是采用以点衬面式的表达技巧直接描写战争;二是注重对战前氛围的描写, 战后余波的渲染;三是以情动人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达对战争的同一看法。

一.采用以点衬面式的表达技巧直接描写战争

《诗经》中的战争诗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大都只是一些片段, 以一笔带过、点衬面的技巧对战争进行直接描绘倒是最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是这一笔却是选取得最有表现力的一笔。

如《大明》以点衬面式地写牧野之战更是令人惊心动魄。“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驷騵彭彭。维师尚父, 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 肆伐大商, 会朝清明。”在牧野战场上, 两军摆开阵势, “其会如林”将军队人员和丛林作比, 战场上兵多将广的宏阔场面也就跃然纸上。紧接着通过“檀车煌煌、驷騵彭彭”战车的鲜明闪亮, 战马的矫健奔腾表现了军队磅礴的的进取之势, 仿佛蕴含着摧枯拉朽的爆发力。横扫千军如厉风席卷寸草般轻而易举的战争态势, 使得“会朝清明”, 一战而以定天下。这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 全诗仅仅通过两个关节点:对丛林般军队的静态描写和“煌煌”“彭彭”战车战马的动态形容就将战争场面表现得生动传神。寥寥数语的重点刻画, 着实让这场牧野之战打得惊心动魄。

二.注重对战前氛围的描写, 战后余波的渲染

《诗经》战争诗描绘的很多战争大多采用了“不战而屈人人之兵” (引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年版, 第288页) 的战略战术。简单地说, 战争不是靠一刀一枪实实在在地打赢的, 而是靠军事的威慑力量吓赢的。其实这种方式也恰恰说明了对于交战双方来说战争不是目的, 以战争的胜利争取某种特定的和平才是交战双方想要达到的结果。只要一方屈之于另一方, 战场就是盛大的和平交接舞台。但是要做到屈人之兵, 就要有盛气冲天威慑对方的力量。所以战争诗凸显的是重视对战争氛围的渲染, 强调王师示战的壮大恢弘和将士们志在必得的勃勃雄心。

例如《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出车彭彭、旗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说:“先叙出军车旂, 旟旐飞扬, 仆夫况瘁, 已将大将征伐声势赫赫写出, 惊心动魄, 照人耳目, 次又言王之命仲, 仲之承王, 愈加郑重, 义正词严, 声灵百倍, 早使敌人丧胆, 玁狁慑服。故不烦一镞一矢, 但城朔方而边患自除。”诗中并没有写两国交兵, 但是强弱之势, 胜负之局却已成为定势。诗注重对战前的氛围的描写意旨也就在于此。

另外战争诗对战后余波的渲染同对战前氛围的描绘可以说是等量齐观的。对战后结局和回声的详细摹写也无非是对战绩的炫耀和颂扬, 是对英勇抗战的一种纪念仪式。如《小雅·采芑》写方叔南征荆蛮, 末章写道:“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蛮荆来威。”“执讯获丑”是说战争获胜, 敌人就擒;末二句说北伐玁狁的胜利, 迫使荆蛮不战而屈, 畏威来降。方玉润说:“末章振笔挥洒, 词色俱厉, 有泰山压卵之势。”对战后的描写比写千军万马的厮杀似乎更能突出军队的声威和战绩。所以为了强调王师的强盛, 战争诗对战后的渲染也就予以浓墨重彩的表现。

三.以情动人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达对战争的同一看法

中国的文学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是为情而造文。”因此, 在这样的文学语境中, 可以想见《诗经》战争诗同样是以情入诗, 重情感参与的诗歌。战争诗表达出情意, 即是在战争背景下从不同侧面去刻画征夫思妇对战争的情感反应。像《小雅·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这类作品从征夫、思妇不同的侧面抒发了对战争或控诉、或激愤、或悲叹的浓烈情感。以情动人, 扣人心弦。

如《豳风·东山》全诗共四章, 每章开头都重叠“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强化在一个烟雨濛濛极其凄凉的氛围中征夫回到家乡悲凉的心境。以哀景来表现哀情, 而愈见其哀。“濛”字一语双关, 它既是细雨的迷濛, 也是士兵征夫心情的迷茫。“其新孔嘉, 其旧如之何?”征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步步返乡, 途中心绪的百感交集可想而知。而造成这种局面是战争, 是战争所造成的。征人对于战争, 只能说是难言无奈和凄凉。

《豳风·东山》是从征夫的这个侧面来反映战争所造成的凄凉惨境, 而从思妇这个侧面来反观战争也写得别开生面。如《伯兮》, “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盼爱人归, 却只是事与愿违。思妇的等待等来的是绝望。痛心疾首, “焉得谖草”, 何其可悲可叹。应该说《伯兮》将思妇对征夫的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缱绻绵绵的思念在煎熬和等待中让人心生怜爱。到最后也就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叹这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 怎叫一个“苦”字了得。

从上述对战争诗风貌特征的分析中不难发现, 战争诗表现出了对战争的距离。首先从战争诗的叙写方式上来看, 战争诗并不重视对战争场面的白描, 或以史实呈现的方式进行对战争的陈述, 而是重点了加强对战前战后的艺术渲染。其次从内容上来看, 对征夫思妇受战争所累的描写在战争诗中占绝大多数。

所以综合来看, 从《诗经》战争诗的风貌特征离析出来的战争观即是一种反对战争, 向往和平的战争观念。其实这也恰恰是对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一个回应。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是国人固持的修身标准, “德不孤, 必有邻” (引子《论语·里仁第四》,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第30页) 是其君主秉承的处事原则。正如辜鸿铭所说:“战争在中国是个意外, 当然战争也很有可能发生, 但是人们绝对不会对战争上瘾, 不会生活在对战争的不断期望之中”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上海三联书店, 2010年版, 第3页) 所以战争仅仅只是一种手段, 为争取和平稳定的手段。如果说以其它方式同样能达到安定的目的, 如政治游说和政治谈判等, 那么战争就不会是第一顺位的选择。因为正如朱东润先生在《诗心发凡》讲到:“自《诗》三百五篇言之, 吾国人之厌恶战争, 不乐从军者, 处处可见。”

本文从《诗经》战争诗的风貌特征离析其所蕴含的战争观, 重点从战争诗的风貌特征的角度去探究其战争观念的倾向。整体把握战争诗的战争观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诗经》应该说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56、123、139、152、236、244、319页

[4]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第116页

[5]方玉润:《诗经原始》,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第327页

上一篇:黄碧云语录dnf最强下一篇:学院迎新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