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图案应用开题报告

2024-05-26

传统图案应用开题报告(精选6篇)

传统图案应用开题报告 第1篇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课题

如何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 题 报 告

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中心小学 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王 艳(2007年10月25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课题的界定、课题假说和研究目的

(一)课题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课题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研究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 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3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10月)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 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11月)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

(三)结题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课题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研究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课题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课题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王艳具体负责本课题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杜凤珍、廖锡英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课题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李燕娥、李秀珍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 等工作。

石翠玲、黄月霞具体负责本课题方案的落实。

九、课题研究开展的保障条件

(一)配备精干的骨干教师和学科领头人作为课题研究组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保证研究的质量。

(二)制定科学严格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和正常推进。

(三)学校领导重视支持和配合,保证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活动相互交融,有序展开和共同推进。

(四)学校在经费、场所、资料、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保障,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传统图案应用开题报告 第2篇

开 题 报 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 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项目的界定、假说和目的

(一)项目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三、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成立项目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

(三)结题阶段(2018年4月――2018年9月)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项目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项目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项目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

七、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项目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项目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祁天华具体负责本项目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王兰兰、李月月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项目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陈红娟、陈松伟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等工作。

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服饰上的应用 第3篇

现代服饰图案既是对传统图案的继承,也是对传统图案的创新。中华民族在传统服饰文化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在传统手工艺方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我国传统手工艺主要包括蜡染、扎染、手工绘染、刺绣、盘花纽扣等。

(一)蜡染:曾盛行于隋唐时代,至今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传承,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蜡染是一种防染工艺,可直接在布料或裁好的衣料上,根据需要随意进行绘制。由于蜡化在织物上凝固后,经过多次染色,蜡层自然龟裂,靛蓝随裂缝渗透,形成奇妙的冰纹。

(二)扎染:古代称为绞缬、扎缬或撮染,其艺术特点是用撮晕缬,以及扎缝时针足大小、缝线松紧和皱痕折叠的变化,加之染色过程中掌握浸染时间长短不同,使染液不能完全渗透,形成别致的无规则晕染,具有神奇的艺术感染力。

(三)手工绘染:用印染染料在纺织织物上进行装饰的一种艺术创作。手工绘染构思自由,纹样的选择、布局都可根据服装款式及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灵活掌握,将服装设计与绘画、图案艺术融为一体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所以手工绘染制品更能直接表达作者的构思立意及个人的艺术修养。

(四)刺绣:我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图案丰富,在时装中刺绣的运用较为常见,其中有彩绣、漏空绣、珠绣、饰片绣、帖绣、十字绣、带绣、盘绣、电脑机绣等。

科学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现代思潮的影响,使女装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其衣料轻盈舒适、款式合体、典雅简洁又不乏娇媚性感,展现出了女性的自然曲线。近几年,夏季女装多以刺绣小花图案或在前胸刺绣中国吉祥图案为主,在领口、袖口、下襟等处饰以刺绣滚边,或镶上亮珠亮片和绣花,使穿者更显轻松、活泼和秀美。

二、传统图案在现代服饰上的应用

传统图案在中式服装上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魅力。现代设计采用了大量的传统图案,如彩陶纹样、明清花卉纹样、传统团花纹样、文字图案等,采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作为设计创意主题,凝结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神韵。

设计作品通过篆刻艺术与传统刺绣相结合的服装设计语言,展示了优秀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款式上领形、袖形借鉴了清朝服装喇叭形轮廓,立领、门襟与袖口采用回纹纹样进行装饰,长裙可以看到中国旗袍的影子,典雅端庄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特色。

设计者将唐代的服饰风格、图案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设计者在服装上加上了唐代团花花卉图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成为设计的焦点,领形采用具有现代风格的立领设计,传统工艺盘扣运用得恰到好处,既体现了民族风格又具有现代气息。

三、“唐装”设计成为当代国内外服装设计主流

新世纪人们越发喜爱复古和怀旧的装饰风格。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到立领、敞领、斜襟、对襟、盘花扣、织锦缎为特征的唐装,它是东方民族情结服饰语言的最好体现,受到人们的追逐与青睐。以2001年在APEC会议为各国家领导人设计的唐装装饰图案为例:

(1) APEC采用织锦缎面料图案是由四朵牡丹花和APEC变体字母组成的团花。

(2) APEC提花缎面料上装饰着具有代表吉祥如意的云纹,并在云纹中穿插万、寿、无、疆等艺术字体,再将APEC字组成的团花镶嵌其中,图案之间的组合恰到好处。

(3) APEC里料织物结构为正反缎纹提花组织,为体现服装的专用性,采用提花的手法,将“APEC CHINA 2001”字样织在面料上,为使字母内容突出,织物采用柔和的绉面,将标记以光亮的缎面来体现。

(4)衬衫前襟有九个一字扣,形成三个“王”字,两只袖口各有一个“王”字,组成五个“王”字,寓意“九五之尊”,表现一种王者风范。

可见,团花图案在现代服装应用上十分广泛,从APEC会议引发的唐装热到近几年春节前后掀起唐装热潮。“唐装”产生并成为当代时尚的主流,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中式服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国内服装界产生“本土化意识觉醒”思潮,使国内外设计师们对民族服饰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中华民族的服装文化宝库中,有盛唐雍容华贵的宫廷服装,有自然素美的宋代服装,有温情典雅的明清服装,还有各种质朴无华的少数民族服装。唐装设计思想是以中国传统服装为载体,使中国服装走向世界,同时也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四、结束语

中外服装优秀作品应该是把民族元素巧妙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不能是完全复制旧时样式,它更能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识与穿着习惯,具有东方传统服饰文化韵味。时代感是对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继承,是民族化服饰走向未来的延伸。

中国图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各时代的纹样都有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与魅力。正所谓“潮流不断在变,而风格永存”。相信,在构建国际服装文化新体系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必定会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摘要:本文论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服饰上的应用,传统图案与“唐装”成为当代国内外服装设计的主流,民族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不能是完全复制旧时样式,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与穿着习惯,具有东方传统服饰文化韵味。对于传统服装和民族服装的借鉴与吸收,需要建立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基础之上,而不是外在形式上的模仿。

传统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第4篇

【关键词】图案 传统图案 平面设计

一、中国传统图案

中国传统图案是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国案、少数民族图案。原始社会图案是指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图案。以西安半坡、马家窑、辛店、马厂等遗址出土的彩陶图案为代表。彩陶图案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植物、水波、火焰、编织纹、几何纹以及原始宗教纹样等,造型拙稚,线条粗犷,风格质朴生动,具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感。在图案结构上,已熟练地采用对称、平衡、分割、连续、放射、重叠、联结、分离、组合等方法。古典图案是古代流传下来而有典范性的图案。中国古典图案的遗产很多,按历史时期划分,主要有:商周时期的青铜图案,战国时期、金银错器、刺绣等图案,秦汉时期瓦当、画像砖、石刻、織锦等图案,南北朝时期石窟装饰图案,唐代唐三彩陶器、铜镜、碑刻、金银脱漆器、织锦、印染等图案,宋代瓷器、织锦、刺绣、等图案,元代、织金锦、釉里红瓷器等图案,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织锦、刺绣、、雕刻等图案。它们在艺术上都各具特色。民间和民俗图案是在人民群众中创作并流传的具有民间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图案,包括根据民间风俗而设计的应景图案。民间图案主要有剪纸、刺绣、蓝印花布等图案;少数民族图案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中创造并流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图案。比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克族的地毯图案,苗族的蜡染图案,壮族、傣族、土家族、高山族、侗族的纺织图案,苗族、瑶族、白族的刺绣图案等。

二、中国平面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设计是在人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基础上,对周围的事物以及人类本身进行的再认识、再加工、再创造的一个思想过程和加工过程。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平面设计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它存在于我们平时所能涉猎的视觉领域之中。平面设计是在二维空间内以通过视觉来传递各种信息为目的的设计。因为他的简易、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平面设计同时也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的平面设计起步很晚,却日新月异,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平面设计在内容和表现的对象与形式上也越来越细腻,更具有时代感,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发展的经济文明程度的真实写照。

三、中国传统图案在平面设计中应用

1变化与统一

图案所表现的对象千变万化,五彩缤纷;、图案的设计、造型、色彩、构图都要有变化,变化与统一在图案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传统图案在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红:国旗色,代表热情、奔放、有活力,是中国情结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象征快乐与好运的红色增加了企业形象的

亲和力并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与活力、创新、时尚的企业定位相吻合。

水墨黑:最具包容与凝聚力的颜色,是高贵与稳重的象征。红色和黑色搭配具有稳定、和谐与张力的视觉美感。

中国联通的标志创意来源于一种会换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的演变,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迅达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一穷尽,日久天长。

申办会徽由五环色构成,形似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象征着吉祥如意,也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大家心心相连、团结一致的精神;太极拳则是中国的国粹,整个图案形如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深刻涵义。

结语

传统图案应用开题报告 第5篇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传统文化是由历史延续和继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它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纵观我国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状,在对主流传统文化的接受中出现了一些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现象,哈日哈韩风 潮、外国快餐流行、日本经典动漫形象等占领中国相当程度的文化市场,上至 成年人,下至中学生园小朋友,都有一定程度接触与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非常强烈的美感,让中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新一代中国人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学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传播、渗透和在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中学生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意义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以素质教育理念开发符合中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择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教育过程,培养中学生全面素质的选择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教育过程,培养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本课题用 理论、课程资源理论等理论作支撑。

三、研究基础

(一)研究能力

1、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课题的探索抱有很大的积极性。课题组成员8人均为本科学历,其中市级教学能手2人,县级教学能手4人。涵盖语文、化学、信息技术3个学科,能从多个学科范围内展开研究。人员结构合理,有工作在中学第一线上的骨干教师,也有从事教研、科研工作的教研人员,并且以青年教师为主。课题组成员参加过省级、市级、县级课题研究,具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和能力。

2、课题主持人是延川教育教学能手,近年来 系统地学习了相关教学理论,一直没有脱离教学一线的教学工作,曾参加过省级课题,主持过市县级课题研究,并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获奖。

3、本课题是在经过一年的酝酿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尤其在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

(二)保障能力

1、根据课题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确保课题费用及时、足额到位。

2、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教育理论培训,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指导策论的交流,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大力推进校本研究。

3、建立课题负责制,强化对课题组成员的领导、管理、督导,定期考评课题研究进度、研究质量。

四、研究目标

该课题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贴近中学生生活的文化精粹,将其渗透于中学生日常教学及生活动中,让中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赋予中学生学习教材新的生命与活力,丰富中学生的课程内涵;促进师、生、校的共同发展。

2、研究内容

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中学生校园的主题活动整合起来,对中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分四块:一是本地区历史变迁及历史人物;二是传统文学经典;三是传统民间艺术;四是传统民俗、民风。我们将本课题分解成四个子课题来研究。

(1)本地区历史变迁及历史名人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2)传统文学经典在中学生语言活动中的渗透;(3)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学生艺术活动中的渗透;(4)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在中学生主题活动中渗透。(1)本地区历史变迁及历史名人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2)传统文学经典在中学生园语言活动中的渗透

精选作品,增强中学生诵读的趣味性。古诗文,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有的诗情画意,因为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对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不存在认知和理解难度,这些内容大部分都适合中学生的学习。但是也有部分因此作品的选择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成语三百则》、《中国歇后语》、《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书籍、连环画中选择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或人物典故,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救人、屈原投江、鲁班的故事、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故事经典。总之选择富有童趣的、有季节特征的、言之有物的、有教育性的作品。

创设环境,中学生园在楼梯两侧悬挂一幅幅精美的镜框,框内为经典故事、经典诗文图片、古人简介及礼仪图片。我们将利用散步时间逐一向中学生介绍,在中学生头脑中留下对古代文化的一个初浅的印象。古诗文图文并茂,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活动室内开辟“经典诵读”一角,张贴中学生所学的古诗、古文,休息时中学生可以三三两两地一起边看边念,或用手边指边念。图书架上放置一些古诗文的图书,中学生可在区域活动或自由活动时饶有兴致地挑选,就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中学生对阅读慢慢地产生兴趣。

传统文学经典对中学生来说,也显得颇为枯燥,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注重中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切不可忽视中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能力,不能采用呆板单一的模式进行学习,教师一定要从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出发,采取多样性的活动。从而使中学生在传统文学诵读活动中有情、有趣、有感受、有共鸣,不仅得到中华古老文化的熏陶,更使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传统民间工艺在中学生园艺术活动中的渗透

传统民间工艺是美的、综合的、智慧的艺术,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刺绣、剪纸、蜡染、彩扎、泥人、虎头鞋等,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在开展子课题研究中我们首先要创设富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环境,使中学生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在美的视觉感受中,培养中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向往之情。其次,注重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室活动,孩子们可以玩陶艺、印花布、编彩带、织毛衣等,和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室活动,孩子们可以玩陶艺、印花布、编彩带、织毛衣等,和日常主题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渗透有关民间手工活动,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和投放活动材料,让中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进行探索与交往。(4)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在中学生园主题活动中渗透

所谓传统民俗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民俗教育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需要教育者能抓住即景即情。

教师要根据每个节日的不同特点与中学生共同布置具有节日特点的教室环境、校园环境。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将传统节日教育在各环节的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既与儿歌、故事、谈话等语言活动相结合,也与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相结合,还与体育游戏、角色游戏、区域活动等有机结合。一系列的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大家庭过节其乐

无穷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增加了一次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中学生园应和每位家长互相沟通,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架起一座节日文化教育的桥梁,家园一致,使节日文化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

四个子课题的研究,会使我园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综合性、活动性、实践应用性,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叙事研究、实践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行动研究法:课题的研究是在中学生园的一日活动活动中进行的,强调以参与合作为特征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行动研究。

调查研究法: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收集有关数据和各种信息来分析研究对象的状况。需要运用调查法对研究过程的有效调控。

叙事研究法: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合作与交流的过程,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推广研究成果,我们倡导用叙事的方式,把中学生园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变成研究过程善于反思,善于总研究成果,我们倡导用叙事的方式,把中学生园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变成研究过程善于反思,善于总结。

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实践 活动(如走近古诗文经典、走近传统节日、古诗文背诵大赛、讲故事比赛、诗歌表演、背诵《三字经》等)寻求中学生园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之间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中学生园传统文化教学的途径。

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准备阶段(201111月至2012年3月)

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工;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收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的资料,精心选择,确定内容,为研究工作做准备;调查中学生园中学生及家长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认知情况等;设计研究方案。(二)实施阶段(2012年4月至 2013年 5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一日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丰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寓传统文化教育于环境的创设和一日生各环节中;以大型活动为载体,加深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利用中学生园、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加强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三)总结整理阶段(2013年6月至2013年 8月)

整理研究资料,做好相关的分析总结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论文集、活动方案集、反思集,完成园本课程资料。

六、成员分工和经费管理

课题组成员分工:施海燕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陈小梅负责课题研究中各阶段计划的制定以及阶段性总结;其余八位教师负责在中学生园小、中、大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中学生园课题经费专款专用,专门一名素质高的课题组成员负责,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及时、足额到位。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论文集、研究报告、活动设计集、案例分析、活动反思等

八、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

传统图案应用开题报告 第6篇

一、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及其分类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创造过无数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便是这座文化宝库中最美、最绚烂的一部分。早在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在原始审美意识的驱使下创造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图案,后经历朝历代的发展,这些吉祥图案不断得到丰富,逐渐拥有了多种风格与丰富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依据分类标准的不同,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从主题来划分可以分为五类。一是以表达“福”为主题的图案。生活幸福是人们追求的重要人生目标之一,在这种强烈的愿望下以表达“福”为主题的图案便应运而生,如五福和合、福增贵子等。二是以表达“禄”为主题的图案。禄原为福气的意思,后来指升官。古代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往往都有封侯拜相的强烈愿望,他们将这种愿望寄托在了以“禄”为主题的图案中,希望这一吉祥图案能带给自己好运,如一路连科、马上封侯、喜报三元等。三是以表达“寿”为主题的图案。健康长寿是人们追求和期盼的重要目标之一,表示长寿的吉祥图案非常多,如寿星送桃、龟鹤齐龄等。四是以表达“喜”为主题的图案,如喜相逢、喜从天降等。五是以表达“财”为主题的图案。生活富足是人们重要的追求目标之一,他们将这种追求和向往变为了一个个吉祥图案,如连年有余、招财进宝等。从题材来划分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这一类型的吉祥图案根据属性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现实类动物图案与虚构类动物图案。现实类动物图案是人们根据现实生活中现有的动物所创造的,有喜鹊、仙鹤、鸳鸯、孔雀、蝙蝠等图案;虚构类动物图案是人们根据吉祥文化所创作的装饰形象,主要以龙、凤、麒麟为代表。二是植物类。这类吉祥图案有很多,且形式多样,有单一植物的吉祥图案,也有多种植物组合在一起的吉祥图案,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如牡丹、莲花、“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等。三是人物类。这一类型的吉祥图案主要来自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也有一部分是历史人物、仕女、娃娃画等内容,如“八仙过海”、门神、“竹林七贤”等。四是几何图案。它是一种以几何线形为主的装饰纹样,表现比较抽象,且形式多样,如回纹、方胜纹、云纹、连珠纹等。

这些图案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哲理,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我们进行装饰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和素材来源。

二、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装饰设计是一门美化物体、环境的艺术,主要通过各种装饰元素和手段去表现人类的某种观念或情感。今天,装饰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就是传统吉祥图案,这些图案题材丰富,寓意深刻,丰富了现代装饰设计的内涵,但不可避免地是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设计师对传统吉祥图案的应用仍然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无法完美地实现形式之美与寓意之美的统一。那么,如何巧妙地将传统吉祥图案融入现代装饰设计,赋予现代装饰设计丰富的内涵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对传统吉祥图案中图形的加工与创造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现代装饰设计的重要素材来源,虽然可以直接拿来用于装饰设计中,但这只是一种最浅层次的使用,极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对此,设计师需要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创造,以使其更好地为现代装饰设计服务。首先,要对传统吉祥图案进行简化。现代装饰设计追求的是一种简约的风格,以往繁琐的传统吉祥图案已经不适合再用于其中,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抓住原吉祥图案神韵与精华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简化,以突出主体形象,获得一种形式上的纯净和美感。其次,要对传统吉祥图案进行分解、重组。现代装饰设计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视觉语言来诠释,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装饰设计时必须对传统吉祥图案进行原型分解,提炼其中的构成成分、元素、基因??并进行重新组合,获取具有传统本意的新形象。这样,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装饰设计才能实现完美结合。再次,要对传统吉祥图案进行抽象化处理。传统吉祥图案和现代装饰设计意图有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个时候就需要设计师将传统吉祥图案进行抽象化处理,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现代装饰设计服务。

(二)对传统吉祥图案中文化内涵的延伸与拓展

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哲理,表达了人们的善良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其运用于现代装饰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人们心中美好的一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但在进行设计时,我们不能完全盲目照搬,必须根据设计主题、内容、目的来选择。具体来说,设计师需要先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正确把握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内涵,掌握传统审美观念及人文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现代装饰设计的要求,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从传统吉祥图案的构图模式、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等方面入手进行再设计,必要时可对其进行一定的变形,拓展其内涵,使之符合设计主题、内容与目的,满足现代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三、结语

上一篇:医院沟通管理制度下一篇:不依赖任何人的蚂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