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化学史的运用

2024-06-08

化学教学化学史的运用(精选8篇)

化学教学化学史的运用 第1篇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翁建红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研究》是镇江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逐渐形成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观念,学生对化学史也有了一些兴趣。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顺利,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傅鹰曾经说过:“化学可以给人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智慧”。化学史知识中不仅仅包含大量的化学知识,同时蕴涵大量的科学精神。所有的化学教科书中都有化学史的渗透,化学史的渗透,不仅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也有助于教师落实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有的化学教科书中都有简单的化学史,课程标准中对化学史的渗透教学也有一定的要求,但目前由于化学史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少,大多数老师对此不太重视,尤其在农村中学中大多数老师往往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了化学史的教学。为了提升学生对化学史的关注,我们这学期在高一年级成立了名为“追踪化学家”的学习兴趣小组。希望通过一定时间的渗透教学,让学生对化学史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化学史的渗透,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也有助于教师落实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学好一门学科,就要了解这一学科的历史,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这一学科的历史,知道化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艰难和不屈服的精神,了解化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对于学生坚韧品格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化学史的渗透对于三维目标的实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中化学所有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化学史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的发现之旅,还可以包含对化学家的成果、为人处世及生活态度等的介绍。例如,在《氯气》一节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舍勒,介绍他的生平及其成果,介绍他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类似这些的例子既便于化学史的渗透教学,又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另外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我们甚至可以将所有的高中化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复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老师化学史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一些与化学史有关的书籍、期刊,多看最近其他老师发表的有关化学史与中学化学教学有效结合的文章,还可以通过网上查阅国外的一些译文,更多的了解与高中化学教科书上有关的化学史。2.组内老师根据不同年级的化学教科书,尽可能多的找出书中所涉及的化学史的内容或化学家的生平资料,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在本年级的教学计划中直接体现。

3.按照备课组进行分工合作,组内每个老师针对一到两个单元的实际内容,在备课中逐渐渗透化学史的内容,不仅包括化学家的杰出贡献,还有他们的处事方式、生活态度或者化学家发现某一现象或物质或理论的过程。并将所找的化学史渗透到日常化学教学中。每个单元的负责主备的老师要及时将本单元有关的化学史打印出来,在备课组会上进行讨论研究,最后形成教案。

4.高一的兴趣小组每一到两个周,针对这一到两周的课堂内容,将其中所涉及的化学史料、化学家以讲座或PPT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教学。学期结束,结合所讲内容,建议学生写一些心得体会或个人感想。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这一方法将运用于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老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从而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文献的研究,比较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方向与趋势,比较异同更好地指导本课题的开展。

2.行动研究法:这是贯穿于本课题实施全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课题的进行过程中,参加的老师始终要有将化学史渗透教学的意识。

3.个案研究法:这一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于对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在进行化学史渗透教学之后,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研究。4.问卷调查法: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化学史渗透对学生化学成绩、化学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得失,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及前人研究综述

(一)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课题就农村中学中目前忽视化学史教学的情形而提出的,化学史的渗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改变目前农村中学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的现状。化学史中对于一些物质的发现特别是几经曲折的发现之旅,对于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有很大的帮助。

1.系统论: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它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化学史是化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是化学科学的历史,是化学科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只有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才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2.有效学习理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化学史的渗透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且对于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实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早起源于20 世纪80年代,而兴起于90年代,是一种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学习。建构主义作为教学设计理念改革的先锋,它的出现对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冲击作用,它在多种学科中进行了渗透,并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角色向多元化转化,教学不是教师对知识的简单传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而对于学习,建构主义的基本信念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过程从传统被动接受向主动构建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从被动灌输向主动构建转变。化学史既是科学史的一部分,也是化学知识的演变史。在有化学史融入的教学活动中,建构主义要求我们要敢于质疑和创新,强调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发展的演变过程,最终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前人研究综述

西方国家的化学史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19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促进主席就公开发表倡导:如果要教给年轻人什么,如果是科学结论的话,还不如是科学史重要。1895年德国科学家马赫(Mach)宣称:没有任何科学教育可以不重视科学的历史与哲学。BAAS在1917年的年会上再次提出:科学史教育是融合学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良方。然而,国际科学界对化学史融入化学课程的的研究却历经曲折。一直到19世纪后期,美国化学会长史斯、哈佛大学康奈特、著名的科学家贾菲等人在反复论述化学史的重要性后,科学史教育开始得到重视。

我国化学史教育的起步较晚,但是我国老一辈的化学家、教育家也很重视化学史教育。上世纪 30 年代,丁绪贤先生首次在北京大学开设化学史课程,主要讲授世界化学史,并撰有中国第一本化学史专著《化学史通考》,而后,袁翰青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化学史课程,主讲中国化学史,他们的讲课都深受学生欢迎。1981年,由陈耀亭教授撰写的《化学教学法》非常系统地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历史主义的重要性。我国的很多期刊杂志也有了化学史教育的内容。比如《化学教育》,自 1980 年创刊起就设有“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专栏,另外《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也分别设有关于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的专栏。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施转变教师的价值观念,改变目前教师对化学史知识不重视的现状,通过一些理论书籍的阅读和相关化学史知识的培训让老师们形成有意识的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观念。

2.通过在平时的教学中化学史的渗透,使学生从对化学史的几乎一无所知,到认识化学史最后慢慢喜欢了解化学史,并逐渐转变高中学生的观念。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化学史的学习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形成坚韧的品质。3.通过化学史的渗透教学,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化学史,从而逐渐对化学这门学科感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和具体做法

课题从2003年12月开始到2015年12月结题,具体分三个阶段开展:

(一)准备阶段(2013年11月到2014年2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为课题的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调研、修改课题研究方案,并请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3.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夯实基础。我们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及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原则。先后多次组织集中学习,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针,化学史的相关书籍、论文为辅。同时课题组教师也加强了自学,并根据实际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化学史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4.专家引领,以点带面。课题组指导专家——市教研员石明亮,多次组织开展与课题相关的专题研讨学习,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去外校听课、学习,名师的讲座、课给课题组老师很大的启发。

(二)实施阶段(2014年2月到2015年9月):

1.学期初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争取每学期都有关于课题的相关活动,并针对学生对化学史的兴趣及了解设计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成立了名为“追踪化学家”的兴趣小组。

2014年-2015年的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有:

(1)开展组内说课。要求每个年级在备课组内先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每人进行一节“渗透化学史的课堂教学研讨课”;要求每人积极参与听课与评课,认真总结教学法特点,交流参与活动的感受、进行教学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和化学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观摩了张彩萍老师的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评议。结合张彩萍老师的公开课,研讨了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史的有效教学策略。

(3)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和化学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观摩了施爱萍老师的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评议。结合施爱萍老师的公开课,研讨了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史的有效教学策略。

(4)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和化学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观摩了韩招娣老师的公开课,课后进行了评议。继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反复研讨、论证,从而提炼出化学课堂中渗透化学史的有效教学策略。

(5)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一些公开教学活动,比如校级公开课(张彩萍、施爱萍、莫波、曹凤芹、董泽梅、翁建红),扬中市级及以上公开课(张彩萍、施爱萍、韩招娣、莫波、翁建红、曹凤芹),市级优质课(曹凤芹、韩招娣、施爱萍),市级“青年基本功大赛”(翁建红、施爱萍)等等。

然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这是老师从研究中获得提升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上了大量的公开课,经过研讨、实践,都有了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们课题组要求教师围绕如何设计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撰写教学设计,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分析发现渗透化学史后对学生的影响。现在有老师的论文都经发表或者获奖了,有的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可,在教研活动中得到推广,课题组的老师老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实实在在的得到了提升。

2.在学期结束时,课题组的老师针对一学年化学史渗透的情况再次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进行论文及其他形式成果的交流讨论。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及时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研究的中期考核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5年9月到2015年12月):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我们收集了(1)典型教案、教学设计(2)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3)有关课题信息、动态(4)集备活动记录、记要(5)心得体会、随笔(6)资料性照片。另外,所有的材料都在学校的网站上,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理论学习论文、每次的活动记录、课题的工作报告、老师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开展课题活动的过程性材料等等。我们的文本材料还包括老师们发表和获奖的论文、学习笔记等。

2.课题组成员上扬中市级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就此进行研讨。

3.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深刻的研究性成果。4.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5.如验收合格,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课题组教师的思想和具体实施方法,针对“农村中学化学课堂中化学史渗透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四点:①从教育思维的角度看,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化学知识,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去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以化学史渗透为载体搭建的化学课堂中,化学史教育中一些原理、概念发展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及培养技能;化学史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问题,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灵活运用;一些物质的发现过程,有助于学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形成;总之化学史的渗透对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有一定的帮助;②化学史的渗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通过化学史料可以帮助学生从化学史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高他们自主、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化学史中化学家探究化学原理的过程,对于学生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③化学史中有很多科学家的故事,将这些穿插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端正学习态度,加深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的达成;④化学史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得更多的学生喜欢学化学。2.课题研究的一些具体做法 新课程改革比较重视学生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中学化学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基本化学观念,这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以及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方面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同样提出,化学课程要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化学史的渗透对于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化学史渗透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老师在课堂上渗透化学史的方式有多种:

(1)化学史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老师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的故事引入课堂,学生就会对氯气的性质产生兴趣,从而可以很快融入课堂。利用化学史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化学史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2)利用化学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 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往往源于对科学产生的兴趣, 同样, 兴趣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直接动力。纯理论的化学教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课堂气氛呆板。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穿插些妙趣横生的有关化学史的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极大兴趣。例如,在讲《苯》一节中苯的结构时老师可以穿插凯库勒晚上因梦见蛇首尾相连而受启发得出苯的环状结构。梦中的启发使他成功地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这“梦”来自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只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并从中得到启示。(3)化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化学家们的爱国情怀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史中有不少我国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如制碱专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将自己发现的84号元素以祖国波兰为名,命名为Polonium(波兰)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穿插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都有一定作用。

(4)化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化学史离不开化学家的活动历史,化学史中涉及到许多著名的化学家的成长历史,他们的成长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从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上科学的高峰。例如在讲《溴、碘的提取》时,我们可以将李比希与溴的发现擦身而过而后来又接受教训,善于从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试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终于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些故事告诉学生不能被一点小困难吓到,要用于挑战困难,战胜自己。

七、课题的研究成果

1.备课的内容增多,形成有本校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过去备课只备课堂所需的化学知识和课后习题,很少涉及到化学史。现在如何将化学史的内容有效渗透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并形成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氧化还原反应》、《苯》、《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工业合成氨》等。

2.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化学史的渗透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科学家们的坚韧的品质、对科学的执着,还可以通过一些物质的发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学会化学的学习的方法。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课题研究期间,学生参加各级比赛成绩斐然:

贾钧少同学荣获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暨2013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董泽梅老师辅导

施李玉璋同学荣获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暨2013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董泽梅老师辅导

仲康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董泽梅辅导

刘欢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董泽梅辅导

朱旭烨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董泽梅辅导

黄鹏同学荣获第2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暨2014江苏省中学生化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张彩萍老师辅导

黄鹏同学荣获2013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张彩萍辅导

赵琪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张彩萍辅导

许超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张彩萍辅导

朱一凡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翁建红辅导

殷劲宇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翁建红辅导

蔡沁珊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冯海娟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陆佳雪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张煜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丁颖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徐丽丽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曹凤芹辅导

于翔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顾子莲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唐文卿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奚晨轩同学荣获2014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朱晨雨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三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郭旅丰同学荣获2015年“吉尔多肽”杯江苏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韩招娣辅导

3.教研活动更加丰富,该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拓展了校本教研的内涵,调动了教师的课题研究的热情,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追踪化学家》、《趣谈化学史》。

4.教师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化学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高,教科研水平有了提高。获奖论文有: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的《浅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获省蓝天杯二等奖;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的《小议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获省蓝天杯三等奖;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的《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获省师陶杯二等奖;课题组成员董泽梅老师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获省蓝天杯二等奖。发表论文有: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2015年1月在《中学生数理化》发表了《渗透化学史,让学生爱上化学》。

多名教师在扬中市级及以上的各种课堂竞赛中获奖: 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在2014年“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教学案例类评选活动一等奖;

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在2014年“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委员会中青年化学教师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翁建红老师在2014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在2014年“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委员会中青年化学教师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在2014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董泽梅在2014年扬中市“生本教学-高效课堂”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课题组成员张彩萍在全国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施爱萍老师在2014年“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委员会中青年化学教师优秀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课题组成员曹凤芹老师在2014年扬中市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另外有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市命题比赛中获奖。

八、研究反思

1.渗透化学史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本课题组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思维品质、丰厚的知识底蕴、敏捷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技术和较好的人格魅力。

2.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时化学史的渗透会占用一些课堂时间,有时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在一些化学史渗透后乘机讲话、思想开小差,小组讨论时故意岔开话题使得课堂秩序变乱,进而影响教学进度。这需要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

3.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中都可以渗透化学史,另外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的方法也不相同,这需要老师通过平时的研讨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九、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M].南京,2011.11-5 [4]化学史点亮新课程.白建娥,刘聪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6-7 [6]石华军.基于化学史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7]韩凤伟.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大学,,2013.[8]吴彦明.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史内容的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化学教学化学史的运用 第2篇

接近11周的化学史即将结束了,体会很多,感触也很深刻。化学史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其内容却是融汇古今。在这几周的学习中,我们系统性的了解了关于化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无数科学巨人在化学史上留下的光辉。从古代炼丹术、炼金术到如今的成熟的化学学科,我们了解了古代运用化学的领域,从人类生存过程中对于火的运用,在绚丽的陶瓷中窥探古代化学工艺,以及从对金属的冶炼中领略古代化的古老且精湛的冶炼工艺。

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出中国古代化学的光辉。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陶瓷,一个中国的象征,古代精美的陶瓷仍然使现代人陶醉于其中,有著名的唐三彩,有享誉全球的宋代五瓷以及吸引世人目光的青花瓷。

同样,在这个崇尚武力的国度,武器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著名的铸剑师欧冶子,干将莫邪,有著名的吴王剑和越王剑。剑,在战场发出耀眼的光芒,在那光芒之中,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儿女应用化学的缩影。

在化学史中,我们不仅见识了古代中国在化学应用的面面俱到,而且还见到了许多伟人的身影。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学习化学的财富。了解了整个人类化学史,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它的曲折历史和坎坷道路,也不仅仅是人类在化学方面对世界所作出的种种贡献,我还学到了为世人所敬仰的伟大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祖国乃至整个人类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我们现在处于储能的的阶段,这些大家风范以及他们成功的历史,无不是我们学习的,了解伟人的精神,了解整个化学史是我们学化学的学生,乃至从事化学教育,从事化学工作和研究的人,所应当掌握的。

放下化学家的贡献先不提,我想谈谈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个性,这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是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地方。

阿累尼乌斯刻苦钻研,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他提出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作为博士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但是,其导师对其观点不能理解,另一导师则持怀疑态度。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此而灰心。他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为此寻求科学家的支持。1884年冬再次进行论文答辩时,论文被顺利通过。玻耳兹曼在十五岁时父亲病逝,次年弟弟夭折。家庭经济状况极端困难。青少年时代的玻耳兹曼聪明伶俐、志趣广泛,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1863年,进入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866年2月6日,不满22岁的玻尔茲曼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力学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拉第是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实验能力,工作热情和相应的耐性,使他能够迅速地分辨假象,从中找出实验规律。他具有的思想洞察力,以及善于持久思考的能力,恰好补偿了其数学上的不足。

吉布斯从不低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但从不炫耀自己的工作。他的心灵宁静而恬淡,从不烦躁和恼怒,是笃志于事业而不乞求同时代人承认的罕见伟人。他毫无疑问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在世时从未被提名。

上了化学史的课程才使我更加深入了解了我们的化学家,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才学,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学习精神,他们的人格魅力都另我折服,倾慕,敬仰和学习。

化学教学应重视化学史的教育 第3篇

一、化学史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

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说过:化学科学给人以知识, 而化学史给予人的是智慧。在化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化学史教材, 这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 学生对某些知识一旦发生了兴趣, 就创造了记忆最佳的心理条件, 这种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 在教学有机化学时,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它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在揭开学习有机化学的序幕时首先碰到的问题。如果在这里透过教材的自然联系, 用简单的语言, 介绍一下19世纪20年代, 在化学发展史上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事实, 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有机物的概念是有积极作用的。

首先, 德国化学家乌勒用无机的制备方法制出在动物肾脏中才能排泄出来的尿素。他是无意中发现可以用无机物、无机方法制出有机化合物来的第一人。

由于乌勒合成尿素, 冲破了当时盛行的“生命力”的禁锢, 开辟了合成有机物的广阔前景。

其次, 1845年柯尔柏用硫和活性碳先加热制得二硫化碳, 后通过氯气得四氯化碳, 再经四氯乙烯, 最后得到醋酸。

结合我国古代的酿酒、制醋、发酵、造纸等, 以及1965年合成用胰岛素, 可置爱国主义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这些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史实,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入一点化学史资料进行教学, 既可以把有机化合物的探究弄清楚,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二、运用化学史实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化学史也是一部化学研究方法的历史,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 运用化学史实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很好的材料。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怎样发现问题, 怎样推理得出模型和假说, 怎样验证模型和假说的思维方法。

例如, 讲氧气时可以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 这个错误的认识为什么能得到当时许多科学家承认。普利斯特利发现了氧气理应可推翻燃素学说, 但他却没发现真理;而拉瓦锡利用氧气的发现推翻了燃素说, 提出燃烧的氧化作用, 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 从成功中得到启发, 对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很有启迪的。

又如, 在高中讲电离学说时, 应叙述阿仑尼士提出电离学说前酸碱盐溶液的反常现象, 他怎样透过这些反常现象看到酸碱盐溶液的本质, 提出了电离学说的。电离学说又怎样得到验证成为今日的电离理论。这个理论的发展也是曲折的, 当时阿仑尼士拿着他的电离学说论文找到他的老师克勒苇教授, 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然而克勒苇竟冷冷地说了声“再见”, 扭头就走了。当时一些著名科学家如英国的阿姆斯特朗、法国的特劳贝、俄国的门捷列夫都不赞同电离学说。门捷列夫认为, 电离学说不过是一种奇谈怪论, 不值一提, 它和燃素学说一样肯定会破产的。这些知名科学家反对的理由和今日中学生学习电离时犯有同样的错误认识, 他们认为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通过电流的作用才能离解, 而不能自动离解。与此同时, 电离学说也得到一些科学家的支持, 如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 荷兰科学家范霍夫等。奥斯特瓦尔德亲自跑到瑞典找到阿仑尼士讨论这些科学成果的具体应用, 将自己先进的实验室借给阿仑尼士进行科学探索。而克勒苇不解地问奥斯特瓦尔德:“你真的认为烧瓶中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游来游去吗?”奥斯特瓦尔德斩钉截铁地回答:“是的。”范霍夫把电离学说誉为物理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后来这三位杰出科学家组成了无私的联盟, 被当时的反对派称作“离子主义者”, 他们却分别于1901年、1903年、190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通过史实告诉学生, 科学家是怎样对待反常现象的, 如何提出学说建立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通过化学史, 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目前教学由于讲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够, 中学生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 是孤立的、静止的。进入大学后, 一部分学生认为中学化学里有些定义是错误的, 一部分学生反映由于中学把概念讲得过死, 再接受大学的讲法, 会别扭一段时间才能接受下来。为什么有这种反映呢?重要原因是中学的教学, 把概念定律孤立起来学习, 没有把概念、理论、定律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发生发展的曲折经过, 以及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教给学生, 缺乏跟化学史相结合。

化学教学化学史的运用 第4篇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27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化学史的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则给人以智慧。”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充分发挥化学史的作用,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还能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吸取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化学发现和发明中的典型实例为载体,寻求化学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和品质。

一、有效结合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最直接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化学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最终可以学有所成。心理学研究也发现,直观的、趣味性的事物更能刺激个体的大脑兴奋。因此,化学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探索路上的一些障碍,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例如,戴维和燃烧的钻石;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生活中的加碘盐;玻尔用“王水”收藏诺贝尔奖章,使之免于沦落敌手;居里夫人用毕生精力提炼铀等等。这些小故事,无一不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和思考。这些生动的化学史实,就如同把学生引进了科学家进行化学研究的氛围中,怀着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兴奋感,回忆先辈们在化学学科这个宽广的领域里邀游,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有助于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又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了解化学史知识,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不能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得过死或过于绝对,而应当在充分论证它的正确性和绝对意义的同时,适当说明它的发展性和相对意义,使学生能够从发展的高度上去把握知识,培养科学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讲授电子云的图像,如果能够适当联系一下人们对原子结构探索的过程,从汤姆逊的“西瓜式”、卢瑟福的“行星式”到玻尔的“旧量子化”的原子模型,直到玻恩运用概率分布解释的电子云图像,从变动和发展的角度去阐述,就会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每一种模型的提出,在当时看来尽管比较合理、甚至得到过公认,但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有的需要补充或修正,有的则可能被推翻。这样把知识作为历史的产物来考察,从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流动中去进行阐述,就会活跃学生的思想,启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合理渗透化学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陶器的制作,3000年前已经开始出现原始的瓷器。到宋代,我国制瓷器技术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生产了许多稀世珍品。冶炼青铜技术的出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由此商代铸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鼎。早在公元前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蔡伦在技术上又作了重大改进。在7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12世纪传入欧洲。造纸术这项化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为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黑火药最先发明于我国唐代,在唐末已在军事上得到应用,是人们实现从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先声。明代我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的200多种药物制造方法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灼热、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到了近代,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冲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索尔维制碱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减法,把纯碱工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将自己艰辛获得的这一成果公诸于世,自己也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解放后,我国的化学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引起了世界轰动;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与天然分子具有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的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为我国在化学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汇集相关化学史素材,适当地加以拓展,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从而激起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感情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和动力。

四、回顾化学史的历史,学习探究方法

化学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化学研究方法或化学智慧的历史。因此,结合化学史进行化学教学,就“不仅可以学到作为知识活动结果的知识结论,而且可以学到反映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方法,从而学到运用知识和发展知识的方法”。

五、通过学习化学史的知识,启发学生不怕失败、勇往直前的意志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创造,在现代教育中,教学任务不再局限在知识点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达一种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化学史,可以使学生从历代化学家探究路上的成败中受到启发,进而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

总之,通过教学可以得出“课”给学生以知识,“史”给学生以智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史的作用,在紧密联系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适当的穿插化学史实,通过化学史的讲解,对改进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严谨的求学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学好化学知识使学生受益无穷。

绿色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5篇

摘要:绿色化学是最近这些年才出现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涵盖有机化学、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

本文以世界发生的重大化学污染为切入点,提出了化学教师应该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关注生命,关注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6篇

【摘 要】绿色化学理念是指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

将绿色化学知识自然、生动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绿色化学,推动绿色化学事业的发展,是每一个化学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关键词】绿色化学;教育;教学

化学教学化学史的运用 第7篇

由于化学是以人类不断探索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史作为人类探索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人类向文明进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化学史对于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中,也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首先,化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史里有一些著名科学家的趣闻轶事,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研究化学给予了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化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为很多化学发明离不开中国这个文化古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比如在讲金属时可以通过中国古代炼金术、炼丹术等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化学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研究化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而化学史从最基本的层面看,还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知识源自于化学史一步一步地发展。而通过讲解化学史,让学生不再与现实脱节,可以更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反观现在的化学教学现状,虽然化学史有诸多益处,但是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史都不够重视。而在教材的编排上,化学史这一部分也有待改变。在教材中化学史大多以资料的形式向我们呈现,缺少相应的描述,同时也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对于如何将化学史应用到化学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化学史作为课程导入

教师在授课时常常会设计教学情境,对课程进行导入。而用化学史创设问题导入新课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在讲有机物时,便可以通过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的.生平提出苯的结构式这一故事进行导入。这样通过化学史方式的课程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化学史知识,又可以让课堂环环相扣、紧密结合,达到高效课堂。

二、将化学史融入习题

由于化学史逐渐被重视,近些年在考试中越来越多和化学史息息相关的题目出现在了考卷上。不论是为了学生化学的综合水平还是应试能力,教师在设置习题时,都应选择将相关的化学史题目融入习题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全面均衡的教育培养下不断成长。

三、把化学史领进实验课堂

实验课是化学学科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此在实验室中可以适当引入化学史相关内容,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酸碱中和滴定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入酸碱相关的化学史,例如,波义耳研究酸碱的故事。通过化学史,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便于学生今后对化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把化学史延伸到课外探究

化学教学化学史的运用 第8篇

化学史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化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1,2]。化学史不仅记录了人类如何应用化学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且记录了历代化学家为此而付出的艰辛。我国著名化学教育家傅鹰曾说过[3]: “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这句话言简意赅的话深刻说明了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取缔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鉴于有机化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律性及其内容的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有机化学史,将化学史与各知识点融为一起,合理贯穿于教学中,会使抽象复杂的化学理论变得形象和生动,使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本身的静态论,还可追溯它的来源和发展,让学生学会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灵活运用知识和拓展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下面从具体的事例中介绍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化学史取得的效果。

1在绪论教学中引入化学史

在有机化学绪论的教学中适当穿插化学史的内容,借助历史的魅力对学生进行专业初始教育,将有机化学的产生、发展及著名化学家在特定时期的发现、发明及新理论的建立,系统地讲授给学生。同时把有机化学当今研究的热点领域和研究进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详细讲授给学生,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如介绍有机化学每一时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发现时,可以适当将有关化学家的成长、成名过程讲授给学生,以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增强自信。如把德国化学家韦勒首次从无机物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突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限,动摇了 “活力论”的过程及背景; 拉瓦锡、韦勒和李比希等科学家提出的第一个有机化学理论———基团理论的过程、思维方式及内容; 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提出碳四面体构型学说的过程及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的灵光降临在他身上的故事,系统生动地讲授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活跃了课堂气氛。

2在烯烃加成反应教学中引入化学史

当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亲电试剂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时,会遇到亲电试剂与哪一个双键碳原子相结合? 一般教材[4,5]中给出的答案是遵守马尔柯夫尼柯夫规则,简称马氏规则 ( 即当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亲电试剂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时,其主要产物是氢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 。在讲授马氏规则时,可以穿插讲述俄国化学家马尔柯夫尼柯夫是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又是如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以及最终如何得出马氏规则。通过深入显出、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地启迪,使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结论,而且还可以领悟认识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诱导学生去追溯有机化学发展的足迹, 增强学生的求知精神,进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3在芳烃的教学中已入化学史

苯是最简单、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芳香化合物,其难加成、 难氧化、易取代的芳香性与苯分子本身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讲授苯分子结构时,如果单从分子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共振论出发,并运用现代物理方法讲授苯的分子结构,学生在理解掌握苯分子结构时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如以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对苯结构的研究为线索,并提出一系列设问,如 ( 1) 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提出苯分子结构? ( 2) 凯库勒是如何从梦境中得到启示? ( 3) 为什么会有环状结构的思维方式? 苯的环状结构学说的在有机化学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对理论化学、实验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苯的凯库勒结构存在缺陷以及科学家是如何完善苯分子结构的。从而引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对分子结构的解释。在讲授苯分子结构时穿插有机化学发展史的知识来讨论苯分子结构的确立及其发展,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苯分子的凯库勒构造式。

4在有机化学人名反应教学中引入化学史

有机化学反应中有许多以化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人名反应和人名历程,例如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傅瑞德尔 - 克拉夫茨反应、克莱森重排、维蒂希反应、贝克曼重排等。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有机化学反应是对科学家研究成果的肯定,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和表彰科学家在该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讲授这些人名反应时,可以介绍一下科学家的生平和研究工作,使学生系统全面了解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同时学习科学家们的科研方法、逻辑思维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品德。

5结语

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史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拓宽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科学发展的艰难与曲折,以及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的科学思想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活跃的创新思维。所以有机化学教学中适当穿插化学史对课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有机化学是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针对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机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化学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化学史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上一篇:星期一的生活作文下一篇:舒兰市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文艺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