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爸爸去哪儿》栏目分析

2024-08-31

吴华《爸爸去哪儿》栏目分析(精选8篇)

吴华《爸爸去哪儿》栏目分析 第1篇

《爸爸去哪儿》为什么这么火?

在距离2013年结束的最后一周,湖南电视台《爸爸去哪儿》节目在观众的挥泪关注中完美收官。2013年的电视相比电影无疑是更热闹的,《爸爸去哪儿》成了2013年最受关注的一档电视节目,湖南台无心插柳却柳成荫,使得一档差点要被毙的节目成为了2013中国电视节目第一,启示和思考呢?

在《爸爸去哪儿》之前,也有很多亲子类真人秀节目,比如:,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目满足了人们的窥私欲

从《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中,还能看到这些明星的孩子。收看这样一档节不了的信息。所以说,把握住了人们的普遍心理,因此能够引起关注。

《爸爸去哪儿》“星爸星娃”们现实生活的最真实的记录,节目虽然其中很多游戏环节是栏目组人为进行设计的,但是爸爸各种状况是绝对真实、自然的。例如:第一期田亮对女儿田亮应该是第一次和女儿单独相处,没有任何单独照顾女儿的经验,三、大打感情牌

在《爸爸去哪儿》整个节目中,栏目组走温情路线,大打感情牌,尤其是最后一期的收官之作中,更是催人泪下。纵观全部的12期节目,感情路线可谓是串起了整档节目。爸爸和孩子们的温馨对话,爸爸之间通过节目建立起来的感情,宝贝们纯真的友情,每个观众,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从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动,节目中所呈现的情感或多或少地也触碰到我们内心中最为敏感的那根神经。这也是为什么节目播出后网上由此引发的关于亲子教育、关爱

留守儿童等思考的一个很大的因素,甚至很多年轻夫妇看了节目后都萌发了要生一个宝宝的想法,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节目大打感情牌无疑是其走红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团队成熟的商业运作

任何一档电视节目的走红,除了其节目本身内容吸引观众之外,都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制作和运营团队,《爸爸去哪儿》也不例外。整个节目的背后有编导组、摄影组、字幕组、音效组、道具组等多个部门的团队合作,且不说冰天雪地、烈日炎炎之下的摄像等岗位有多么辛苦,光是多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就是非常不容易的。

再说节目成熟的商业运作,从整合营销传播角度来讲,在节目播出前进行宣传造势,每至节目播出前,站、媒体频繁出现的新闻。而节目播出平台,搭载平台,以湖南卫视为主,各网站、视频网站为辅,节目。

当然,越是收视率高的电视999”牌感冒贵的是,节目并不像一些低俗节目,在第五期收视率略跌之后,节目组立即减少广告植入,由此可见,在谋求商家利益与节目效果之

:很多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赚更多的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亲的陪伴,”,制作这个节目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的综艺节目应该向“走心”多迈进,“可能有的观众看这个节目是想窥探明星的隐私。事实上,这个节目关于明星的隐私可能有一两集,但往后走,光靠隐私是无法维持节目的收视率,需要找到打动观众内心的东西。节目中人的‘外皮’会被去掉,展示‘真善’的情感。”

第二季的《爸爸去哪儿》凭借这些优势又是否能继续走红?我们不知道答案。但是“电视节目如何进行创新”这一永恒话题,是包括《爸爸去哪儿》在内的中国电视节目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 班级:二班

学号:***0姓名:吴华

吴华《爸爸去哪儿》栏目分析 第2篇

—— 之我见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视节目体系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竞争也日渐加剧,而在当前的中国电视节目十四个类型中,综艺节目排在了第四位,由此可见,综艺节目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拥有很好的消费群体,综艺节目应该如何走向未来与发展?镁光灯下、赛车场上、跳台前段、镜头对面,一举一动为大众所关注的男性明星名人,在将精力奉献给事业和梦想的同时,他们的家庭家人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这是大部分年轻人所感兴趣的话题。这满足了受众的窥视欲的需求。2013年湖南卫视原版拷贝韩国MBC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延请那些事业卓有成效的名人,如影视明星兼赛车手林志颖、奥运冠军田亮、影视明星郭涛、导演王岳伦、国际名模张亮等,和他们的小宝贝组成搭档。《爸爸去哪儿》CSM全国网收视率1.1,市场份额7.67%!CSM29城市网收视率1.46,市场份额6.45%。双网首播破1。均位列同时段全国第一。本文就对《爸爸去哪儿》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节目定位社交网络创新名人

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节目定位

从年初的《我是歌手》,到刚刚收官的《中国好声音》,在这半年多内荧屏上充斥着“这歌声”、“那歌声”,而且大多都是雷同跟风之作,满是“梦想”,“煽情”无孔不入,而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横空出世,仿佛一阵清风拂来,让人眼前一亮,星二代的“小萌娃”不仅打败了身为大明星的父亲,而且其展现的萌化和亲情力量,直抵人心,融化了人内心最柔弱处,产生了亲子情感和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成长呵护正能量,很值得期待。《爸爸去哪儿》是对真人秀节目之真的返璞归真。节目组通过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共同完成的任务,给平日里很少有机会待在一起的父子创造了拉近距离的难忘时光。其“清新”的节目形式和“温情”的节目内容,引发了社会对亲子关系的大讨论。

二、加大传播路径——社交网络的助推功能

既然社交网络只能“锦上添花”,是不是社交网络不重要了呢?此次《爸爸去哪儿》的走红,恰恰说明社交网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社交网络的广泛传播,《爸爸去哪儿》再好看,也只能跟深圳卫视的那档《饭没了秀》一样,只在一小部分电视观众中观看和讨论。有了社交网路就不一样了,通过社交网络传播,一个电视节目可以一夜爆红,可以原本不是父母的观众,也去关注一档“亲子”的电视节目。社交网络的助推器功能,可以让“小众热点”变成大众娱乐狂欢,在放大节目影响力的同时,也会让商业价值无限放大。

三、本土化创新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真人秀节目更多地是一个移植形态,中国文化跟真人秀的本质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形态要在中国成为非常主流和大众化的东西,尚待时日。要结合传统,这东西不成立,完全做成西化的,不接受的人还会很多。”《爸爸去哪儿》这节目对“真人秀”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与整合,嫁接了“真人秀”与“娱乐节目”两大节目类型的优势与特长,同时它还集中了表演、游戏、煽情等多种娱乐元素,并实现了这些娱乐元素的有效融合,这些都使其在出炉之年即迅速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节目类型。

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的国情跟国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韩国的家庭一般都

有两三个孩子,节目中也都是爸爸带着两三个孩子,孩子之间会有很多的交流,比较强调的真人秀的感觉。而芒果台版的《爸爸去哪儿》,更加注重的是“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节目组编排的成分更大一点。节奏比较紧凑,更加适合国人的收视习惯,这可能正是节目组聪明之处。

四、强大的后期团队

在影视圈里,动物和小孩一直是公认最难拍的,《爸爸去哪儿》的拍摄难度可想而知。在韩国版中,节目时长78分钟,总共需要进行48个小时的拍摄;而在中国版中,为了达到电视台对大型节目的90分钟的播放要求,拍摄时间被延长到了72个小时。每次拍摄,现场各工种人员加起来就有一百多号人,还有这一百多号人的一日三餐要照顾,医疗团队也需候命。现场加上监控共有四十几个机位,每天节目组都会在早会中梳理当天的拍摄流程,摄像总监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后,和现场导演对接,接着摄像组加入,一起确定每个环节的拍摄如何实施。拍摄过程中,两名编剧和摄像分别紧跟在明星父子的身边,摄像负责记录影像,编剧则记录拍摄内容,方便后期剪辑。

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才能剪出一期节目,基本上是十五分之一的选取率。“大家在节目里看到的航拍、房间监控和摄像机跟拍,都是希望能在两天三晚中做到不间断的素材抓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跟拍的摄影师们白天扛着20多公斤的器材,跟在明星和星娃们屁股后面四处奔走。

五、受众定位:

“爸爸粉”年龄总体适中,横跨“50 后”至“00”后。以北京为例,主体观众覆盖了从高中生到大学毕业 10 年左右的人群。不少适龄青年发微博称,“看到某某,我也好想结婚,想有个这样的儿子/女儿。”有趣的是,北京和上海的“爸爸粉”年龄明显偏高,不知是否与两地剩男剩女大量堆积有关。

也许,北京、上海妈妈的心情会很复杂,在节奏飞快的都市生活中,她们会不会一边看着“爸爸去哪儿”,一边被孩子问“忙碌的爸爸到底去哪儿了”?

根据湖南卫视公布的CSM46城市数据,《爸爸去哪儿》首期核心观众群:女性、青年、高知。女性观众收视率1.92,占比近2/3;核心25-34岁收视率高达2.13,份额12.8,占比高达36%,是收视率最高的群体。在15-34岁观众中,节目收视率比同时段第2名高出80%。

六、找准综艺节目的卖点

电视产业化的今天,电视节目早已商品化,如同企业策划一样,电视节目策划同样 要寻找卖点。因为卖点是价值的商业体现,是一个项目对于电视传媒机构本身的价值,即项目能给媒体带来怎样的影响。找卖点要知已知彼,避实就虚,挖掘市场缝隙。只有 对市场,对观众,对消费者,对竞争对手都了如指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 新我活,人慢我快”,找出来的卖点才会胜人一筹,最终成为策划制胜的“法宝”。成功的电视节目都深入挖掘了观众喜爱的卖点。《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真人秀节目在我国乃首创,于是就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

七、赞助商的大力支持

高收视率能带来高的广告到达率,一次选择收视率高的节目能有效地从量的角度提 升广告商品的知名度;而高满意度的节目能有效的提升在其间投放的广告商品的品牌效益帮助商品实现质的飞跃。以节目播出前后微博热值变化作为赞助回报参考。《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高达3.1199亿元的广告独家冠名费比第一季的2800万元翻了10倍还多,参照此前1.5亿元的标底价,溢价率高达108%。

结论:《爸爸去哪儿》此次的成功,再次说明节目要想具有真正的影响力,打铁还要自身硬,节目内容本身一定要强。社会化营销和传播,只能“锦上添花”,并不能“雪中送炭”,如

果节目本身的内容不行,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络炒作上,只能说是本末倒置,捧得越高,摔得越惨。我认为未来真人秀的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应该:

一、真人秀节目,由原来单一的“选秀”节目的竞争变成全类型“真人秀”节目竞争,除了亲子节目以外,不排除出现以婚恋、老年人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

二、版权引进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一些在国内观众有着广泛受众的《我们结婚吧》、《大爱RUNNINGMAN》等电视节目将成为角逐的重点。

三、本土化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国外节目引进也常常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这时候节目的制作能力和本土化创新显得重要。芒果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其节目制作和剪辑的能力,以及多年积累的本土化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波.《 2004 年娱乐节目收视回顾》[J].《收视中国》,2004,22(1):11.[2]《新华每日电讯》2013 年11 月8 日第 005 版

[3]金鹰网休闲娱乐 《爸爸去哪儿》收视率数据统计每期更新2013年10月12日

[4]中国经济网《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冠名费3.12亿创综艺节目新高2013年12月3日

《爸爸去哪儿》传播策略分析 第3篇

一、《爸爸去哪儿》的本土化特征

《爸爸去哪儿》节目是由湖南卫视于2013年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明星亲子类户外真人秀节目, 并加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 进行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后予以播出, 并在播出后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该节目的本土化改造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适应于我国“独生子女”现状

韩国原版节目是以五个家庭组成了五位父亲加多位孩子的庞大嘉宾团。随着节目策划的不断创新, 明星父亲可以将其不同的子女分别或一并带出, 形成固定父亲与随机孩子的组合, 节目的随机性较大;国内版《爸爸去哪儿》则以一位明星父亲加一位固定出镜的子女为参与模式, 五组家庭, 一共十人的固定搭配, 这样的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节目的各个环节的互动中更显简洁明了。

(二) 重新定位真人秀中孩子的年龄阶段

中韩两档节目在明星嘉宾的选择方面几乎相差无几, 不论是从爸爸的年龄层次或职业属性都差不多。但在孩子年龄选择方面, 《爸爸去哪儿》导演表示“节目组最初就把孩子的年龄定位在3~6岁这一区间, 因为我们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 却还保留着很多童真。”处在这一年龄区间的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毫无疑问使得节目更具有吸引力和真实感。

(三) 节目周期的本土化调整

韩版《爸爸!我们去哪儿》播出时间是在悠闲惬意的下午时光, 配合下午悠闲的基调, 更注重节目过程和细节的展示, 每两集展现的是父亲与孩子两天一夜的行程。国内版本的《爸爸去哪儿》则选择在晚间22:00播出, 节目的调调更加明快, 更具故事性, 相对应的, 亲子行程被安排成了三天两夜。

(四) 侧重点的改变

韩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每期把明星父亲与孩子带到不同自然环境中, 进行一场没有母亲陪同的休闲的旅游活动, 并通过难度不大的任务设置让父亲与孩子们进行互动体验。在此过程中, 展现生动、有趣的父亲与孩子、孩子与孩子间互动过程。节目的吸引力在于亲子之间的妙语连珠或生动互动, 其主旋律是轻松愉快的旅行小调。而国内版的《爸爸去哪儿》则更像是一场有着抑扬顿挫的大合唱, 其录制的地点更加“险恶”, 在这“险恶”的环境中, 通过主题来进行一些更具有挑战的任务。

二、户外类明星亲子真人秀与传统明星亲子真人秀的异同

《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类真人秀最大亮点在于节目户外形式, 与室内拍摄传统亲子类真人秀相比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一) 体验形式:户外模式对比家庭生活

《爸爸去哪儿》延续的是户外体验的模式, 陌生的环境, 焕然一新的赛制, 矛盾冲突掺杂其中, 引人入胜, 各有特色的景点选择, 同时也满足了很多人对于户外旅游的幻想。《爸爸回来了》则把焦点对准明星父亲和明星孩子的家庭生活, 豪宅、豪车, 星爸萌娃之间的互动无不刺激着观众的眼球。

(二) 节目内容:亲子挑战互动对比家庭温馨教育

在内容上, 《爸爸去哪儿》的户外亲子毫无置疑极具吸引力, 所到之处都是新鲜的事物, 抢房子、找食材、做任务, 对五位明星父亲来说,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跟孩子边旅行边相处。《爸爸回来了》则主推明星父亲们与孩子的独处, 将明星家庭的日常生活搬上荧幕, 让观众看到不同明星家庭的“育儿经”。

三、《爸爸去哪儿》的传播策略

(一) 明星、亲子、户外等元素有机结合

(1) 明星父亲:探寻明星们的真实生活。《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亲与孩子的亲子活动之所以能够迅速吸睛,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明星父亲们的明星光环使得他们的粉丝们自然跟着偶像走, 这批忠实的跟随者奠定了《爸爸去哪儿》最初收视群体。其次, 在广大受众眼中, 明星们的生活充满神秘感, 节目户外相处模式通过一种健康合理的方式向受众表现了明星父亲与孩子之间真切的亲子关系。

(2) 孩子:真人秀节目中最佳的“演员”。《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小朋友年龄都偏小, 在节目的赛制环节中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小任性、不合作、不听话、哭闹不止甚至相互之间发生争执的画面。但正是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观众。这些点把握了真人秀中的真实原则, 使得受众可以从节目中找到自己影子, 产生共鸣感。

(3) 社会反思: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回归。当今社会, 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位问题引起广泛热议, 明星父亲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 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 一项名为“帮爸爸洗脚”的任务戳中了许多人的泪点, 任务看似简单平常却意义远大。节目迎合了当今社会时代热点, 把教育问题搬上荧幕, 收视群体的范围扩大。

(4) 创意户外互动:从选址到流程。人在陌生环境中会更容易不自觉暴露自己真实情感, 因此户外类真人秀节目与室内拍摄节目相比更加“真实”, 更能满足受众所期待的窥探欲。受众很想知道, 明星在现实生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前提条件下, 《爸爸去哪儿》每期录制地点不同, 南到云南西双版纳, 北到黑龙江雪乡, 西到陕西榆林, 东到山东鸡鸣岛, 甚至远赴新西兰, 选址上独具特色, 很多地方都符合大多数上班族的旅行幻想。在节目流程上, 《爸爸去哪儿》在原有固定环节上因地制宜发展了很多有趣的环节, 最大程度满足了受众对于户外真人秀节目“真实”的需要。

(二) 注重包装, 以精良的定位进行传播

(1) 精心拍摄, 品质第一。《爸爸去哪儿》拍摄共有机位数十个, 其中活动机位占一少半, 还有航拍的机位。除了拍摄器材的投入之外, 拍摄手法同样可圈可点。拍摄过程中, 大量地使用小角度的仰拍和水平镜头的拍摄, 让孩子们的形象与观众更加平等。同时在记录孩子们的活动过程中, 使用了很多跟拍镜头, 很好的还原了当时的运动感及孩子们阳光活泼的性格特点。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制作一档综艺节目, 最终成就了节目的高质量和真实性的无懈可击。

(2) 注重后期, 去芜存菁。摄像团队的庞大决定了素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在为期三天两夜的拍摄中一般可以累积总计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素材, 而从这庞大的视频素材中反复摘选, 并配以成熟的配音与解说, 才能制作出一集不到2小时的节目, 工作量极大, 但效果明显。

(3) 神级字幕, 许你温情。受众认为, 少了那些神字幕, 《爸爸去哪儿》应该会少了很多乐趣吧, 字幕绝对是节目的一大亮点。字幕不仅解释了一些难懂的画面, 还将许多隐蔽的笑料呈现出来, 偶尔的深情时刻也让人心头一热。

(三) 节目宣传定位

《爸爸去哪儿》宣传片在节目开播前一周每天至少有40次的宣传, 累计时长高达1500秒。伴随节目的播出, 下一期内容预告每天也有20条左右的播出量, 为节目收视奠定深厚受众基础。此外还分别与各知名网站合作, 加大节目播出的力度和范围, 在微博上及时更新节目动态、花絮及剧照, 开放受众参与话题讨论板块, 这些方式加大了受众对节目地关注也巩固了其栏目的品牌效应。

(四) 产业链延伸保持节目影响力

2013年12月6日, 《爸爸去哪儿》手机游戏正式发布, 上线仅24小时下载量即突破百万, 推出50天之后, 下载量达到7500万, 营收额超4亿元人民币。2014年1月1日, 《爸爸去哪儿》系列图书全线上市, 从线下各大书店到线上电商平台, 一系列丛书创下不俗业绩。除了手机游戏和同名系列书籍, 《爸爸去哪儿》电影火爆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爸爸去哪儿》从一档纯粹的亲子类户外真人秀节目, 变成一项涉及手游、图书和电影的产业链, 扩张了媒介品牌的受众群体, 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节目的火爆促进了产业链的勃发, 产业链的勃发反过来又促进节目的发展, 实现了双赢。

在如今这个真人秀遍地开花、百花争鸣的时代, 相比众多真人秀节目“只做引进, 不做创新”的“慵懒”, 《爸爸去哪儿》的创新传播策略值得关注。但必须承认的是, 节目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 过多专注孩子间的争执, 利用孩子间纯洁的友情炒作, 大量的广告植入, 雷打不动的互动环节……在当下传播环境中, 努力做创新、努力做节目, 认真、用心, 节目才能长远。

参考文献

[1]谢耕耘, 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爸爸去哪儿》受众心理诉求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亲子真人秀;心理诉求;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一、《爸爸去哪儿》节目概述

2013年底,湖南卫视趁着《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火爆节目的相继收官和广电总局推出“限播令”之后的收拾空挡,推出了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吹起了一股清新自然的亲情回归风。

《爸爸去哪儿》是全国首档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其节目的版权和模式来自于韩国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每期由五位明星爸爸跟孩子72小时的生活体验,节目组设置了一系列任务交由父子(女)完成,在这期间爸爸们要担当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

《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就获得了超高的人气,第一季播出结束,收视率平均达到2.85,收视份额18.25,全国排名第一,目前第二季正在播出当中,收视成绩仍令人称赞,比如第6期的收视率就高大2.62,市场份额14.27,创周五综艺节目收视新纪录。

二、《爸爸去哪儿》的受众心理诉求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他们基于某种心理需求的驱动来接触媒介和信息,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逐步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爸爸去哪儿》在激烈的节目竞争中依然拥有遥遥领先的高收视率,不仅是因为其新颖的节目形式,成功的本土化运作和整合营销传播,更在于迎合了大部分受众心理诉求,这些心理诉求值得我们探讨,为今后中国真人秀娱乐节目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求新心理。《爸爸去哪儿》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国内真人秀节目专业主持人控场、草根或者明星混合参与等形成的固化模式,以其独特的新鲜变化给观众在审美上带来一股新鲜的清风。参加节目的嘉宾都是真实的明星父子(女),过去观众在电视中看到的明星的生活状态都是虚假的,然而该档节目给观众提供了一次了解明星真实状态的机会。湖南卫视不惜重金打造了以旅行生活为主题的节目形式,这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是首次接触。

(二)求真心理。对于娱乐节目来说,真实性也同样重要。《爸爸去哪儿》的拍摄摆脱了演播厅的舒服,他们接触的是真正的大自然,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在自然条件下并且按照自己的真实个性与想法展现给观众的,没有事先的排练、没有固定的脚本,节目真实的记录了父亲和孩子间的欢乐与眼泪,观众在看节目的时候仿佛能感同身受一般,也跟着他们一起说、一起笑、一起感动。

(三)好奇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都有窥视别人隐私的欲望,尤其是粉丝对明星的私生活充满了好奇,《爸爸去哪儿》的播出刚好为广大粉丝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它仿佛将覆盖在明星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解开了。平时光鲜亮丽的明星在生活中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样和孩子相处的,面对节目中布置的各种任务和孩子的突发情况,他们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成为观众在节目观看前的一种收视期待以及观看后热衷谈论的话资。

(四)娱乐心理。《爸爸去哪儿》作为湖南卫视又一巨制娱乐节目,依然秉承着娱乐为王的宗旨。节目中欢乐的游戏和民俗体验,甚至是做饭环节都经常会爆出一些欢乐的情节,最让观众忍俊不禁的可能要数宝宝们的经典语录了。比如,王诗龄的“我不要村长!!来人啊,把村长装到篮子里去!”、Grace的“我叫姐姐、我是姐姐!”等,小孩子的话语总能轻易的赚得观众的笑声。

(五)爱子心理。《爸爸去哪儿》迎合了近两年都市年轻父母如何养儿育女的话题,打出亲子互动的亲情牌,利用了人类关爱、疼爱子女,重视亲情的心理。节目选择各个行业的名人明星家庭做主角,通过明星父子(女)之间的相处和成长,为社会大众起到了一个正面的引导作用,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真切。

(六)从众心理。正是因为有那么多观众的喜爱才造就了《爸爸去哪儿》的走红,这其中不乏一些由于从众心理而来的观众,他们可能是收到了身边家人、朋友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到了媒介信息的大量冲击,不愿意处于无知的状态,所以也选择观看了这档节目。

(七)对比心理。由于《爸爸去哪儿》引进自韩国,相信会有很多观众抱着对比的心情来观看。《爸爸去哪儿》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盗版”,它在“山寨”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改变,更加迎合中国本土情况和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比如而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组编排的成分更大,节奏紧凑,拍摄地点的选择方面跨度较大;并且节目更加注重考验爸爸照顾孩子的能力和孩子独立的能力,体现的是爸爸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八)童真心理。节目里,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代替了以往的大明星成为真正的主角,刚到农村各种不适应的Cindy与天天、从最初的羞涩腼腆不善交流到后来开朗乐观和小伙伴们打成一团的Kimi、懂事又聪明的多多、为爸爸着想的呆萌杨阳洋等等,在节目中,观众深深地被这些孩子的天真童趣所打动,跟他们一起高兴、为他们担忧、为他们哭、为他们笑。

三、小结

随着各大电视传播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把握受众心理,在电视文化传播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电视节目制作者的倾力方向。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播出,构成了当前国内娱乐节目上的一个新特色,它以前所未有的节目形式为受众营造了新颖独特的娱乐收视氛围,获得了受众肯定。

当下传播环境的复杂化让受众建立起“信息屏障”,越来越难以被影响。而新信息环境下受众的主体意识无疑会越来越强。了解和研究受众心理,以受众为关键点来优化节目运作,是值得媒體人探讨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184

[2]李瑞仙.《爸爸去哪儿》大热背后的原因[J].戏剧之家.2014(1),83

[3]荣光.从《爸爸去哪儿》看引进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运作[J].现代交际.2013(12):72-73

爸爸去哪儿电影营销分析 第5篇

《爸爸去哪儿》六亿票房营销分析

佐夫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四川 成都,610021)

摘要:电影《爸爸去哪儿》是2014年春节期间最卖座的电影。该电影由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改编而来。这部电影使用了家庭和父子亲情作为影片的题材;在宣传上大量应用了新媒体的宣传渠道;作为本年度第一部现象级电影,电影《爸爸去哪儿》将必定给原本混乱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一定冲击。关键词:票房市场;电影营销;文化产业

1.前言

新年伊始,当人们全都团聚在家中共庆马年到来之时,一场暗战却已经同期在国内电影市场中打响。时间定格在2014年1月31日,这一天,有两部备受期待的电影同时上映,一部是拍摄时间长达五年之久,耗资五个亿的《大闹天宫》,而另一部则是由湖南卫视同名节目改编的电影,《爸爸去哪儿》。这两部影片强势推动着马年春节票房一路狂飙,连续十几天内国内电影市场票房过亿,在这其中,2013年11月立项,拍摄五天的《爸爸去哪儿》在上映12天后,票房到达了惊人的六亿,虽然《大闹天宫》此时的票房已过八亿,但比较投入与产出之比,《大闹天宫》则完全在《爸爸去哪儿》的面前败下阵来。

那么,这部投入五千万元,在短短十几天内票房六亿的电影《爸爸去哪儿》,是如何实现这样的票房成绩的?在这样惊人的票房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营销策划方式在支撑?我们又能从《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成功案例得到怎样的反思?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一探惊人票房背后的秘密。

2.电影《爸爸去哪儿》的前世今生

寻找电影《爸爸去哪儿》成功的线索,就不能不提到湖南卫视的同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在2013年推出的重要产品,自该节目第一季开始录制,六站不同的地点,连续十二期的节目,每一期都牢牢占据着全国电视节目收视榜的第一位,节目中有趣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一些因为家庭事业淡出人们视野的明星,连同他们的孩子,都借《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得以重返公众的视野中,身价倍增。

这一切,都和节目与众不同的创意是分不开的,那么《爸爸去哪儿》的创意到底来自何处?得益于节目的热播,北京大学在举办第十一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时,专门请到了原版《爸爸去哪儿》的制片人Kang Gung,他在做主题演讲时提到创意的来源:他2012年的一次家庭聚会中,突然对父亲的角色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因为他发现的父亲因为为了维持整个家庭,长年在外奔波工作,而失去了在家庭中感情的地位。Kang Gung由此展开,将传统家庭中的感情因素和感动融合,并试图重现在日程生活中逐渐淡漠的父子关系。《爸爸去哪儿》最初的节目创意便是这样得来。

当节目热映之后,《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版制作便被湖南卫视提上日程。对湖南卫视来说,将成功的综艺节目搬上电影荧屏已经成为常态。2006年,湖南卫视将“快乐男生”改变成电影《乐火男孩》,2012年,将快乐大本营改编为电影《快乐到家》,因此,将爸爸去哪儿改编电影,也符合湖南卫视一贯的路数。而早在《爸爸去哪儿》播出前两集后,天娱传媒总裁龙丹妮和团队对收视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们发现,相比湖南卫视其他的娱乐节目,如快乐男生、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儿》在收视率上一直要高于前者,同时,在面对的用户群上,除传统的20-30年龄短的观众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老年人也愿意看《爸爸去哪儿》。这些数据都有利《爸爸去哪儿》的电影改变,于是经过三个月筹备,五天的拍摄,《爸爸去哪儿》这部电影也终究出现在了观众面前。

从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出,《爸爸去哪儿》电影版的制作是经过对于原版节目的分析和充分市场调查而决定投资拍摄的,而这也是影片产生骄人票房成绩的重要因素。

3.六亿票房的秘密

对于一部能创造惊人票房的影片而言,其成功的原因必定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因此,本节将从营销策划,宣传等要素对电影《爸爸去哪儿》进行分析。

3.1营销策划

《爸爸去哪儿》这部电影使用了家庭和父子亲情作为影片的题材,这有效的增强了影片本身的吸引力,同时也对准了规模足够大的观众群体。相较于战争片,都市爱情片,科幻片等等电影题材,以亲情为主题的《爸爸去哪儿》,面对起观众来几乎是毫无阻力,因为在我们国家里,亲情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须面对的。那些和亲人一同结伴游玩的人们,当他们到了电影院,《爸爸去哪儿》无疑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针对影片以亲情为题材的特点,《爸爸去哪儿》的幕后策划人员也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时间上映,即在寒假和年假期间上映。因为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这样的时间都是阖家团圆的时刻,面对亲人,一同出游也是人们最常见的选择,对于处在亲情环绕的人们而言,去电影院看《爸爸去哪儿》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爸爸去哪儿》无疑占尽了天时。

口碑营销是《爸爸去哪儿》成功的重点。得益与综艺节目的成功,使得《爸爸去哪儿》在没有上映时就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同时在改编的过程中尊重电影的规律。作为综艺节目的衍生品,电影《爸爸去哪儿》在基本构架上与平时的综艺节目没有太大区别,仅仅是在拍摄编排的技巧上增加了电影感。虽然这是较为保守的做法,但这样最也最大限度的移植了综艺节目中的成功要素,也给票房的稳定做了保障。

和传统电影的差异,也是电影《爸爸去哪儿》成功的重要因素。相较于大投入大手笔的传统电影,电影《爸爸去哪儿》第一个特点便是“真”,即在电影中爸爸孩子的表演性质不是那么的强,在很多情况下,演员们都是在本色出演。导演们为保证演出的“真”,特别为了控制力不足的孩子们设计了多套预案,以便于在孩子做出不同行为时都能将拍摄过程顺利进行下去。这样的演出效果增加了电影的吸引里,对于观众而言也是耳目一新的。

除此以外,传统的明星效应也有力的带动了电影《爸爸去哪儿》的票房。被誉为不老神话的林志颖本身就代表着80后一代人的青春,而前国家跳水队的队员田亮,更是在早年就被誉为“跳水王子”,成为一代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他们两位的亮相,就足以赚足眼球。尽管对于《爸爸去哪儿》来说,明星效应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不可否认,这些有这传奇历史和广泛知名度的明星,他们从日常优越的生活来到电影《爸爸去哪儿》中贫穷的小山村生活,这也强烈激发着观众观影的兴趣。

3.2宣传

电影《爸爸去哪儿》在宣传上大量应用了新媒体以及自媒体的渠道,使得影片在还在筹拍时,有关于电影的视频,海报就已经传遍了网络的各个角落,让电影未播先火。首当其冲的就是新浪微博。各个演员的本身就有着数量庞大的粉丝群,通过各个明星演员对自己在片场的拍摄过程,个人感想的记录,辅之数量庞大的评论转发量,就已经达到了很强大的宣传效果。而在微信、博客、贴吧、人人、空间等各个网络平台中吸引人们胃口的软文、图片、视频的有意无意的相互传递,都编织出了一张庞大而细密的网,无论网络的评论是褒是贬,《爸爸去哪儿》的曝光量提升已经成为事实。经常上网的人会在不知不觉得知到有关于电影的信息,当然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有人为造势的成分在其中。

而在传统媒体的领域,电影《爸爸去哪儿》也主要借助湖南卫视的平台下了大力气。影片本身的宣传片做的就很精良,从拍摄花絮,音乐为主体的MV式宣传片,以动物,宝贝为主体的预告片,再加上各种“终极预告”,电影的前期宣传片加起来有十二种之多,如此丰富的宣传片阵容,在收视率很高的湖南卫视和旗下的湖卫系电视台反复“轰炸”,电影想不火都难。在传统媒体的宣传方面,电影《爸爸去哪儿》也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做到了极致。

3.3人才与资源

除策划营销宣传以外,人才与资源在电影的策划制作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湖南卫视及旗下的天娱传媒本身便是在国内影视传媒领域影响巨大的单元,本身便具有丰富的娱乐节目运作经验来支撑《爸爸去哪儿》电影和节目的营销策划,同时,依靠湖南卫视在娱乐圈的资源,使得他们在策划时可以集合国内最优秀的团队来制作电影《爸爸去哪儿》。这伙匆忙间拉起的电影制作团队,其核心成员是以导演谢涤葵为主的第一季节目制作班底;为考虑电影的整体感觉,天娱传媒还找来了滕华涛做监制,这位拍过《失恋三十三天》,《等风来》的导演,他本身就有着制作此类小成本大票房的经验。一支优秀的制作团队就这样紧急搭建而成,保证了电影的制片水平。

对于一部影片而言,能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还有影片的排片率,线下院线宣传等诸多重要的细节,在这里本文就不一一赘述。

4.结语

电影《爸爸去哪儿》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到底在哪?在理清影片宣传策划中的种种要素之后,相信有许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与我而言,我认为这部影片营销成功之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品牌的塑造。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作战”,而是一个文化品牌“爸爸去哪儿”成功塑造之后的一个衍化产品。对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来说,这可以带来重要的启示,让人们清楚的看到文化品牌所带来的价值。

其次,对于电影《爸爸去哪儿》来说,背后强大的湖南卫视、天宇传媒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所带来的整合式的营销方式,即聚合从线上到线下,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一切资源,以及到下游的院线排片中的控制,产业链从首到尾全盘操控的营销手法,我认为这一点才是电影《爸爸去哪儿》票房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毫无疑问,作为本年度第一部现象级电影,无论评价是正面的或者负面的,真金白银的票房回报,电影《爸爸去哪儿》将必定给原本混乱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一定冲击,它重新为电影的范围做定义,也改变着中国电影人的思维。我们要从这样特别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中国的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爸爸去哪儿》传播学分析 第6篇

学号:2011010006

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生物科学行知班 姓名:宫婉珍

《爸爸去哪儿》传播学分析

摘要:在物质生活水平逐年升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娱乐综艺节目的竞争日发激烈。而在如此境况下,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脱颖而出,本篇文章就《爸爸去哪儿》成功因素做以分析,从侧面揭示当今中国娱乐综艺节目想要推陈出新的秘诀。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娱乐综艺节目;成功;原因

在21世纪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不可缺少的符号。在日益激烈的娱乐综艺节目的竞争之下,湖南卫视2013年第四季度全新推出的大型明星亲自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爸爸去哪儿》脱颖而出。不同于以往综艺节目的概念,本节目的视角创新性的对准亲子关系。通过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进行的体验真人秀,来考验明星带孩子的能力,并向观众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更加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此创新节目《爸爸去哪儿》原版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爸爸!我们去哪儿?》,这无疑让我们陷入思考,为什么韩国综艺节目会如此火爆呢?例如:《running man》、《我们结婚了》《强心脏》《star king》等等,都受到了国内外大部分观众的普遍欢迎。与国内综艺节目进行对比后,我们不难发现,韩国综艺的成功规律在于引入好莱坞的明星制并且合理本土化。笔者认为,明星是节目的主体,是节目传播的动力来源,更是最终受益者。从某种角度来说,节目是明星形象的一种宣传广告,而节目也通过明星获得收视率,两者是一种双赢互利的关系。如同《爸爸去哪儿》栏目中,正是有了林志颖、郭涛、田亮等明星老爸的是参与,才赚足了观众的眼球,获得了高位点的收视率。儿也正好似由于此节目的进行,让张亮、王岳伦等并不是很有名气的明星收获了更多粉丝的关注,成功的将自己的品牌打入市场。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发现,韩国综艺节目中明星都有明确的综艺形象定位,特别是偶像明星,有着偶像与综艺的双重定位,并在大量韩国综艺节目特别是真人秀类的节目中,包装展示这种定位。这种综艺定位来源与明星本身性格但又不完全是本色表现,是一种真实化的艺术包装,是为了明星的商业属性所做的一种包装策略。正如《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所展现出来的我们平时看不到的明星们的另一面,正还是由于这个原因,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此类真人秀节目。

那么,除了成功的引进节目版权之外,《爸爸去哪儿》快速走红又有哪些背后的原因呢? 首先是本土化的包装。正所谓“入乡随俗”,无论是产品还是综艺节目本土化都是赢得消费者与受众的重要手段。国际连锁快餐巨头肯德基、麦当劳纷纷推出中式米饭套餐,冰淇淋中的贵族哈根达斯也卖起了月饼。本地化实质是通过形式(口感、形态、包装)来获得本地消费者的情感认同。中国的观众有着自己的特点,在目前的浮躁、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观众喜欢简单直接的刺激感受,《中国好声音》弱化主持人的作用,直接用内容给观众带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韩国版《爸爸去哪儿》受韩剧影响内容拖沓,显然不适合中国的本土观众的观看习惯。湖南卫视将原版拖沓的环节省去,换成了接地气的快节奏剪辑,马上让人耳目一新,迎合了中国观众的口味。

其次是产品差异化。现在的市场属于“乱花迷人眼”的阶段,消费者(观众)不会记得没有特点的产品(节目),形成自己的特点,满足消费者(观众)产异化需求成为一个品牌(节目)能否留在消费者(观众)心中的关键。卡士牛奶作为一家乳制品行业新进挑战者,如何在红海中寻找蓝海关乎到其生死。虎跃营销总经理韩虎在调研中发现,中国市场上缺少高端牛奶这一品类,于是以此切入,开创高端品牌牛奶先河。只有做到产品差异化才能满足隐藏消费者独特需求,才能抢占消费者独特心智。在狼烟四起的荧屏,观众们对于千篇一律的选秀类、相亲类节目早已经视觉疲劳,泛滥的煽情手法,更使得消费者产生厌烦,选秀逐渐成为比惨。突破传统综艺节目的窠臼,才能抢占收视率。《爸爸去哪儿》将室内综艺升级为野外综艺,将虚假的比惨变成突出节目的记录性而忽略综艺性的真人秀。父子/女搭档真实、温馨的小清新情调,唤起了观众内心最温柔的情感。

再就是明星产品的塑造。明星产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带动企业的引擎。娃哈哈的营养快线、银鹭的花生牛奶就是这类明星产品。明星产品的成功不只能产生巨大的市场效益及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产品组合还能带动其他产品的发展。虎跃营销服务客户银鹭就是在其打造成功花生牛奶这一单品后,借由花生牛奶的知名度把核桃牛奶推向市场。可见,明星产品的打造是企业成功一半。剥离掉亲子真人秀的新鲜形式、暂且忽略这类节目貌似朴素的包装,会发现《爸爸去哪儿》的核心是对明星的消费。明星爸爸家加星二代的组合,满足了普通观众的窥探心理,使家庭节目升级为更具娱乐性的真人秀。与此同时,由于节目的家庭型定位,一个人的观看可以带动全家人的观看。

最后,互联网的传播是指价值得到增值。通过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观众可自主点播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在电视节目成规模放到网上之前,那些已经播放过的电视节目录都堆放在电视台的库房中成为历史资料,观众很难再次接触到,节目内容犹如昙花一现,经过按照预计的首播和重播之后就束之高阁。而将往期节目通过互联网面向观众开放之后,这些节目视频又焕发了青春,使新老受众从观看节目中得到满足,其节目价值得以增值。

不过,中国综艺娱乐节目一大弊端就是效仿。在《超级女声》活便中国后陆续出现了《快乐男声》《快乐女声》等等,在《中国好声音》一夜爆红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最美和声》《超级演说家》等等同类型节目。同样,在《爸爸去哪儿》成功举办后,各大卫视将有24档同类型亲自类节目,这将造成观众严重的审美疲劳而失去兴趣,得不到最初想要的收益。这也正从侧面凸显出了中国娱乐综艺节目对创新性的缺乏。

吴华《爸爸去哪儿》栏目分析 第7篇

摘要 《爸爸去哪儿》作为2013年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黑马腾空出世,一炮而红,而它成功的品牌经营也非常值得学习研究。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整合了多种营销策略,不仅有效地进行了品牌延伸,传递了父爱、亲情、家庭教育的理念,还把该栏目作为商品来经营,在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获取了较高的广告收益。本文就该节目的品牌运营手段进行分析。从品牌形象,品牌定位与品牌个性,品牌传播,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忠诚度,品牌延伸和品牌创新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品牌运营 品牌延伸 温情营销

前言:2014年6月中旬上档的《爸爸去哪儿2》,自从被网络曝出曹格、黄磊、陆毅 等组成的新奶爸团名单后,引发了大众更多的热议与期待。在《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等十三档音乐节目齐上场的2013 年,第四季推出的《爸爸去哪儿》以小清新之风吹开全年龄段亿万观众的心门。第一季开播前因前景不明不被看好,甚至遭遇冠名商临阵脱逃的该节目,而第二季广告招标则达到了10.053亿,总金额超越了《我是歌手》。在竞争最激烈的周五晚上,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首播当期全国网收视率2.43,收视份额14.24的好成绩毫无悬念在同类节目中拔得头筹,同时第二季首期节目比《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一期收视率上涨了120%,成功打响湖南卫视“越成长越青春”暑期档开门红的第一炮。

正文:一个好的电视节目不仅要在品牌传播上精心考量,还需要从市场经营的角度来进行品牌营销,从而塑造电视节目的品牌影响力。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整合了多种营销策略,不仅有效地进行了品牌延伸,传递了父爱、亲情、家庭教育的理念,还把该栏目作为商品来经营,在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获取了较高的广告收益。下面,笔者对该节目的品牌运营手段进行分析。

一、精良且有经验的制作团队为节目保驾护航

有激情、有经验、专业、敬业、细心的制作团队,配合细致精美的制作技巧,才有了《爸爸去哪儿》的精彩播出。制作该节目的谢涤葵团队曾做过5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记》,被称为“被边缘、有才华、有爱”的队伍。对于拍摄中孩子们会遇到的困难,他们可以临危不乱地处理和解决,如对于拍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调节和安抚等。同时,在韩国团队的帮助下,该团队还在5个明星宝贝的甄选、星爸的力邀、上千小时连轴取材、摄制组轮流守夜、超级玛丽的配乐、精致的配图,“神字幕”解说兼吐槽的剪辑等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打造了该节目的看点、笑点和卖点。

二、利用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助推传播

(一)、与视频网站深度合作,丰富线上节目宣传。

跟喧嚣的选秀节目相比,《爸爸去哪儿》的推广算是低调的,就连前期宣传也似乎少了很多气势。没有炒作,没有绯闻,没有微博的话题推荐,它的成功可以说是靠节目内容口碑的自然聚合和传播。但在节目播出和推广期间,它综合运用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并结合网络、短信平台、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进行宣传推广。它与爱奇艺、腾讯视频、PPS开展深度合作,如爱奇艺影视推出“独家策划”、“妈妈在这儿”、“星爸育儿经”、“亲子阵容”、“现场趣图”、“亲子生活”、“亲子节目”、“奇谈热议”板块,让观众了解和回顾节目细节。

(二)、新媒体提供平台,实行口碑营销策略。

该节目还开通了官方微博,节目播出期间,电视屏幕下方字幕与观众实时互动,不仅有戚薇、明道等明星的微博话语,还有网友、观众的评论。湖南卫视电视互动社交智能手机客户端“呼啦”的运用,让明星成为该节目的粉丝。关于爸爸教育问题的讨论,也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微博的热门话题。该节目的播出赢得了“零差评”,受众对于该节目的认可度和喜爱度可见一斑。高收视的同时,网络关注度也惊人地高热运行。关于《爸爸去哪儿》的微博话题讨论量也突破11亿,超过世界杯的9亿,霸气登顶话题榜第一位。热门品牌超强发力,再次打造湖南卫视“最强周五”,频道赢得了周五晚收视量的提升效果!《爸爸去哪儿》无论是观众还是媒体的关注度都居高不下。不仅得益于开播前媒体秘籍宣传,更要归功于节目热度、视频网站联播引发的话题点。五队父子的首度亮相得到了观众、媒体的高度认可,诸多微博话题短短半个小时就被推上了热门话题榜,网络影响高居榜首。

(三)、网友自发传播,社交网络助推品牌宣传。

该节目播出后,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关于五对嘉宾的搞笑短片、漫画以及网络流行语。如田亮牵着森碟的照片被网友互换父女头像,模拟森碟长大后的情景;张亮和天天的漫画亲切可爱;“×××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等网络流行语出现。这些网友自发运用不同形式表达自己对《爸爸去哪儿》的喜爱,推进了该栏目的品牌推广,同时这种“病毒式营销”策略也影响了更多的网友,扩大并巩固了该节目的受众基础。

三、借助卫视栏目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该节目的开播不仅得到了湖南卫视王牌节目《天天向上》黄金时段的让位,还得到《快乐大本营》的邀请宣传,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也邀请张亮、李湘等讲述他们儿女的故事。这些都为该节目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品牌宣传提供了社会化的营销和传播平台。

四、温情营销:携手贴合度满分的品牌冠名

关于该节目的品牌冠名,还出现过美的家电临时撤退的情况。但这也给了“999感冒灵”和《爸爸去哪儿》一个“互选”的机会。《爸爸去哪儿》由“999感冒灵”冠名,完全符合节目的主题——“没有妈妈的关心,999感冒灵帮你贴心守护”。且“999感冒灵”及“999小儿感冒药”二者完美契合。节目的零差评,也给“999感冒灵”在品牌认知和品牌口碑上以极大的助推。当然,另外两个冠名商“思念水饺”和“英菲尼迪”也是相对契合的,尤其是“思念水饺”这个品牌浓浓的居家气质和强调家庭亲情的《爸爸去哪儿》,也有着天然的高度契合。思念公司在营销上及时跟进系列平面广告、创意微博和微信,在终端卖场设置“爸爸吃神马”的亲子互动促销活动,让思念品牌在节目场外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实现了两者的共赢。

五、产业链的多维延伸

(一)、携手360手机助手,开发手机游戏《爸爸去哪儿》

湖南卫视将产业链延伸至了 炙手可热的游戏上,手游版《爸爸》首日 下载100万次,曾一度占据了各大移动平台游戏类App下载排行榜榜首。

《爸爸去哪儿》360社交版,是湖南卫视与360手机助手合作开发的一款休闲益智跑酷游戏,二者的携手也成为电视媒体与无线互联网合作的典范。这是中国文化出现的一个新现象,这也 可以被看成是湖南卫视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期。这个高潮期以多元融合为特征,是从 单一IP(版权)向多元化IP发展的阶段。

(二)开拍电影延伸节目品牌

随着“零差评”口碑的《爸爸》热播,五位爸爸乃至五位宝宝的粉丝数,都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爸爸粉”年龄横跨 了“50后”至“00”后。有观众说,在疲惫的 周末夜晚,被“星爸萌娃”温暖后安然入 睡,简直就是“治愈系”减压。《爸爸去哪儿》电影的开拍,无疑是对该节目的延续和拓展,也是一种成功的营销手段。第一,这部电影特别适合在春节上,全家老小一起看。第二,它拥有巨大量的粉丝 群体,所以一定不缺乏忠实的观众。最终,用时五天时间拍摄的《爸爸》大电 影,获得了高达7亿的票房收入。尽管一 些业内人士对这部电影有很多“专业”质 疑,但《爸爸去哪儿》给业界带 来最大的启发在于: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整个社会对新产品模式的一种好奇心和追逐感。

与湖南卫视的很多节目一样,在推广这部 电影的过程中,湖南广电动员全台力量为 之造势。从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再到小年 夜春晚,再到其兄弟频道,都可以看见电 影《爸爸》的身影。其终极预告在2014 年1月18日晚登陆《快乐大本营》黄金时 段,吸引了超过十万网友参加“拍屏”活 动。

很显然,电影《爸爸去哪儿》不是孤立的,它是综艺节目产业链布局上的重要延伸。这次延伸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除了赚钱,还能延长观众对《爸爸》的讨论热度,培养更多的粉丝,让观众对《爸爸2》产生更多的期待。六、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在《爸爸》火爆后,山寨“爸爸”和“宝 宝”便在全国俯首皆是。2014年,从央视 到各卫视,亲子类节目数量将达到24档 之多。很多同质化的节目会稀释掉这种节目未来的吸引力,但是,《爸爸去哪儿》坚持自己的风格和追求,走心和真实,别人能模仿节目形式,但是却模仿不了节目和团队的整体气质,因此,《爸爸去哪儿》依然是无人能及。

七、总结

高举高打的时代已经到来,靠一个“小作 坊”单打独斗做出有影响力的产品,已越 来越难。真人秀的最大魅力在于,你不知道下一 秒会发生什么。综上所述,《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内容上新颖真实和形式上独特创新,还在于它能进行准确的定位、精心的策划包装和采取多种营销策略有效地传播,在品牌的构建、推广、延伸方面都给予同类节目很大的启发。当然,该节目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被网友吐槽节目模式为“分房子+做游戏+做饭”,缺少挑战和创意等。

参考文献:

①李光斗:《品牌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程文:《我国电视传媒品牌营销的研究现状分析》,《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

③韩虎:《〈爸爸去哪儿〉背后的营销关键词》,《河北日报》,2013年11月6日

④吴琼:《英菲尼迪营销凶猛 戴雷借力〈爸爸去哪儿〉》,《上海证券报》,2013年10月31日

⑤刘景洋:《爱在那儿!〈爸爸去哪儿〉大数据解读》,《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11月8日

《爸爸去哪儿》的叙事分析 第8篇

这档节目实际上购自韩国MBC电台《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版权, 经过本土化包装和制作, 视角对准亲子关系, 五位明星爸爸和子女们在一起度过三天两夜的生存体验。“亲子秀”的创新题材可谓是去年综艺节目的救世主, 为2013年的秋天横添一抹绿色, 力破2013下半年电视市场不景气的传言。2013年末,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六期节目在爸爸和孩子们欢笑中完美收官, 当然少不了观众的集体“言论狂欢”, 或褒或贬之声此起彼伏, 关于这档节目的新闻也从未离开观众的视线, 眼下正是对《爸爸去哪儿》做一个全面剖析的最佳时机, 笔者将从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视角对此进行利弊分析, 对韩国原版和中国版节目进行对比分析, 并借助媒介批评的理论范式展开论述。

一、定位:文化与娱乐的博弈

(一) 文化标签

《爸爸去哪儿》 (以下简称《爸爸》) 一经引进, 便落地生根, 经过本土化改造, 去除了原版中拖沓的情节, 通过巧妙剪辑加快叙事节奏, 使之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立足本土, 贴近人们日常生活, 将饮食、旅游、购物、民俗等诸多元素纳入其中, 使得节目成为电视文化的成功范本。例如, 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中, 辣白菜、大酱汤、辛拉面等作为韩国符号的食物纷纷亮相, 通过孩子与爸爸的通力合作, 从寻找食材到最后享用美食, 不知不觉节目本身便演变成“贴上文化标签的代言人”。

无独有偶, 中国版的《爸爸》六期节目分赴六地取景, 足迹遍及中国版图东南西北中各地, 从北京山村, 到宁夏沙漠, 再到哈尔滨冰城, 这些带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外景地, 从进入观众的视线开始, 就注定被“文化”, 一度成为“亲子游”圣地, 甚至有些网站、旅行社趁热打铁瞬时推出旅游套餐, 线路完全复制节目组行程。

《爸爸》中无处不在的符号, 如羊皮筏、皮影戏、炕等, 在大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话下, 从原本的“能指”变成了让观众浮想联翩的“所指”。“能指”是符号的形式, 表现为一种文字、声音或图像, 这特定的文字、声音、图像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所指”则是那个被联想到的具体事物。对观众来说, 这堆符号已然不是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本身, 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或者是一种地域的代名词。

(二) 娱乐营销

《爸爸》播出后收视率连续走高, 不可避免地带动广告商的冠名和赞助热情, 据报道, 《爸爸》第二季的广告冠名费以1.5亿起价, 暂不论真实与否, 网友热情的呼声足以说明其在观众心目中的热度, 节目播出之后各种衍生品的带动性消费,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完美的娱乐营销。

《爸爸》播出第三期恰逢林志颖的儿子Kimi的生日, Kimi一句“我要奥特蛋”惹火了线上线下“奥特蛋”的销售, 据《消费日报》11月21日报道, “小Kimi的奥特蛋卖火了, 一天销量一百多箱, 价格最高差一倍之多。”[1]除此之外, Kimi最爱的毛绒玩具“小黄”、田亮女儿Cindy穿的T恤衫、王岳伦女儿王诗龄的羽绒服等都被淘宝卖家打上“明星同款”的字眼卖疯了。作为观众的我们, 不禁要反思:为何这些衍生品会出乎意料地大卖?节目情景再惹人入境, 为何观众的注意力总是聚焦节目中出现的衣服logo、饮品、玩具等?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在消费社会的文化土壤激发了人们独特的消费观。真人秀节目根植于消费社会。自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和扩张, 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便持续膨胀, 后工业时代, 由于商品生产数量和消费空间的饱和, 消费者为寻求更新鲜的刺激, 纷纷将目光投向更开阔的消费领域———包括情感、明星、梦想乃至人际关系, 总而言之, 消费渐渐地表现成一种文化样式。消费文化, 简单来说即是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与消费相关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文化和成果。在《媒介意义的内爆》中, 鲍德里亚宣称媒介中符号和信息的激增通过抵消和分解所有的内容消除了意义。[2]综上所述, 对于受众来说, 《爸爸》中充斥的各种符号信息, 在与节目本身的主旨信息杂糅中, 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 也因此削弱了节目本身的文化意蕴, 而最终更像是一场娱乐的营销。

二、嘉宾:自然的流露, 还是刻意的表演

《爸爸》将室内综艺升级成为野外综艺, 将虚假的比赛变成突出记录性而忽略综艺性的真人秀。父子、父女搭档真实、温馨的场景激起屏幕前的观众的参与热情。然而,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 网络上的质疑之声也呼之愈烈, “张亮和天天太爱演戏了”、“不是说好了在录制过程中不能跟家人通电话吗?”贴吧里此起彼伏的吐槽, 让我们也不得不去反思:到底这场真人秀是真正无剧本、无演员、无预定结局、无外力干涉等的全程记录、实地跟踪的制作形式, 还是打着记录的幌子嘉宾极尽矫饰的表演?

根据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概念, “我们所指的信息环境, 并不是对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 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3]在这个“拟态环境”中, 所谓的真人和真实都已经发生了异化。对于这场真人秀的嘉宾, “他们只是一群拥有着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的符号, 是媒介挑选出来的目标受众的代表, 是被格式化和媒介化了的真人, 是形形色色的性格符号。”[4]“拟态环境”的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 由于录制环境的特殊性, 户外真人秀节目不可能进行彩排, 在几乎360度被镜头包围的公开环境里, 明星嘉宾必须谨慎对待, 但却不可能始终保持表演状态, 即使有刻意之嫌, 后期的剪辑工作也未必能够采用这段镜头, 因此“刻意表演”的质疑不攻自破。然而, 从另一角度, “拟态环境”创造的媒介氛围, 使嘉宾本身已经被异化成“表演主体”, 本着传达正能量的价值原则, 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于屏幕前的观众都是一种意义上的表演, 使之区别与完全真实世界的表现。

三、剪辑:客观的记录还是剪辑的假象

轻松有趣的《爸爸》背后, 是庞大的制作团队。据节目组工作人员表示, 节目的制作很复杂, 但是节目的制作周期又很短, 三天拍摄, 十一天完成混音、剪辑等工作, 包括字幕组连续三天连轴转才有那些奇思妙想的字幕, 比如“森碟”、“风一样的女子”、“黑米哥哥”等热门词汇。面对海量的视频素材、有限的制作时间和节目时长, 节目不可能面面俱到, 有时候剪辑师的“把关人”角色, 无形当中成了舆论的操盘手。“把关人, 即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加工与传播信息节目的群体。”[5]

节目中, 五位萌娃在镜头前各显特色, Kimi可爱、Cindy爷们儿、王诗龄公主脾气但又懂事、天天很乖、石头义气……网友们给萌娃们贴的标签可不止以上, 统计可见, 多数属于正面评价, 唯独王诗龄, 不幸躺枪, 有网友发博文声讨“在片场发脾气”、“打Kimi”、“身上衣服价值过万”……负面评论一度有爆棚之势。事后, 王诗龄的母亲李湘站出来为女儿鸣不平“没有一个小孩是完美的”, 她也曾抱怨剪辑师为何不把小诗龄与其他小朋友互动的画面放进去, 得到的回答是“王诗龄发脾气的时候多可爱呀, 这才是童真啊!”可见, 后期剪辑制作相当重要, 每一个精心选择的镜头都可能引起线下观众的热烈声讨, 剪辑师眼里的真实未必是观众眼里的真实。

观众的“选择性理解”, 也在无形之中引导了舆论。“选择性理解”这一概念, 是1960年美国传播学着克拉伯 (Joseph Klapper) 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提出, 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如此以来, 由于习惯性不同、功利性差异、求得心理和谐一致等因素, 受众的收视反应会与传播者的收视预期不符, 致使原本真实的记录沦为“剪辑的假象”。

四、观众:父性教育回归的时代反思

《爸爸》火爆荧屏的同时, 关于它的评论性文章也应景产出,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搜索“爸爸去哪儿”, 结果与《爸爸去哪儿》节目直接相关的文献有55条左右, 而其中在标题中直接体现“父爱”、“教育”、“反思”字样的就有17条, 占到总数的30%, 对当今社会“父爱缺席”的现状的反思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 孩子成长呼唤父爱回归

三天两夜的节目中, 虽然父亲与孩子们在这短短72小时的相处中, 重新发现了彼此, 获得了短暂的心灵靠近, 但这种发现恰恰证明了, 现代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许已经在时空与心灵上相隔甚远。一档亲子互动节目, 让人拥有瞬间的感动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间, 父母能够陪伴着孩子成长, 感受彼此, 了解彼此。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 父性教育缺失, 正在成为一种必须面对的现实。节目中, 王岳伦就不止一次坦诚“以前一直忙于工作, 对王诗龄的关心和关注太少”。

(二) 提醒父亲转型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严父慈母是父母不变的定位, 男主外, 女主内, 家庭的掌控大权往往握在父亲手中”, [6]这不成文的规则在当今社会仍然有效, 不同的是, 随着女性走向职业化, 父亲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和多元化。节目中, 有的父亲用责备闹钟的方式来安慰受到惊吓的儿子, 这就是典型的推卸责任的教育思维;有的在儿子犯错的时候习惯性地严厉苛责, 甚至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 充分体现了父爱偏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少不了挫折和伤痛, 但责备无辜的第三方, 容易让孩子条件反射地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而“恐吓”也会让孩子在父亲的威严下成长, 留下童年的阴影, 这些显然都不利于孩子人格的正面发展。

五、结语

《爸爸去哪儿》是一注强心剂, 为这个寒冬里的每一位观众内心注入一股暖流。观众褒也好、贬也罢, 节目组、嘉宾、商家、观众都是赢家, 节目组从“拿来主义”到累计经验、创造新思维, 嘉宾组从节目中获得更多曝光、名气以及收获了友情和亲情, 商家收获了销量, 观众收获了狂欢和思考。《爸爸去哪儿》的积极意义在于, 在电脑和手机共生的“多屏时代”, 在家庭成员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媒介所分散和消耗、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这个节目又让观众重回到客厅、聚拢到电视机前, 回归亲情洋溢的家庭, 这也是信息多元化时代, 电视对自身优势的再发现。

摘要:2013年10月, 一档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登录湖南卫视, 开播以来不但屡创收视佳绩并频登话题宝座, 节目所引发的其他效应也不断叠加。“文化、娱乐、真实、表演、教育”成为围绕本节目关键词。本文将从节目策划、参与嘉宾、后期剪辑和观众四重视角审视本节目的叙事, 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适当比较韩国原版节目的优劣, 并借用媒介批评的理论范式展开论述。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文化标签,娱乐营销,父性教育

注释

1[1]庞黎鑫.爸爸去哪儿衍生品消费火到哪儿[N].消费日报, 2013-11-21.

2[2]让·鲍德里亚.媒介意义的内爆[M].

3[3]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4[4]董宝磊, 滕单单.“真人秀”的拟态真实——数字化时代“真实电视”的文化解读[J].对外传播, 2006 (5) .

5[5]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吴华《爸爸去哪儿》栏目分析】相关文章:

上一篇:关于集中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活动的总结下一篇:最新小微企业调研报告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