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文言文练习题

2024-09-05

必修四文言文练习题(精选6篇)

必修四文言文练习题 第1篇

语文必修4文言文练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仅仅

B臣等不肖,请辞去请求

C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最终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吾羞,不忍为之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3、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A强秦之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大王来何操?

5-14题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5.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A.春风不度玉门关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6.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乃置酒请之B.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C.请以赵十五城为大王寿D.请奉盆缶秦王

7.例句:“而君幸于赵王”()

A.高雅得幸于胡亥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8.例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A.周郑交恶B.初一交战

C.合从缔交D.交不忠兮怨长

9.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A.弗听,许晋使B.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D.时人莫之许

10.例句:“固请,召有司案图”()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管仲固谏不听D.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11.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

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B.王者不却众庶

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2.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A.阿母谢媒人B.乃令张良留谢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3.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见张良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14.例句:“赵王悉召群臣”

A.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B.齐悉复得其故城

C.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D.丞相亮其悉朕意

15.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舍相如广成传舍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6.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完璧归赵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毕礼而归之

17.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含义

A.臣愿奉璧往使通,解释:

B.拜送书于庭通,解释:

C.召有司案图通,解释: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解释:

18.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B.④⑧C.⑥⑧D.③⑥

19.给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君何以知燕王④拜送书于庭

⑤何功之有哉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此人力士⑧谁可使者

⑨为夫婿所薄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判断句:被动句:

宾语前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

20.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以空言求璧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2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4.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译文:

《苏武传》

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南乡号哭,欧血。2)因泣下沾衿,3)子为父死亡所恨。4)与武决去。

5)畔主背亲。6)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7)女为人臣子8)与旃毛并咽之

9)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10)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11)异域之人,壹别长绝!12)前以降及物故。

二、指出下列句中“见”字的用法及意义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何以女为见?

3、信义安所见乎?

4、冀君实或见恕也。

5、敢陈愚见。

三、指出下列句中“一”字的用法及意义

1、子卿壹听陵言。

2、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3、六王毕,四海一。

四、指出古今异义词词义:

1、武等实在。

2、武使匈奴明年。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4、如惠语让单于。

5、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6、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7、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8、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9、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五、指出下各句中词类活用的情况:

1、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

2、得夜见汉使。

3、檠弓弩。

4、惠等哭,舆归营。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6、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7、诚甘乐之。

8、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9、宜皆降之。

10、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11、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12、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

13、天雨雪

14、羝乳乃得归。

15、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六、指出下例句子特殊句式的种类:

1、梁父即楚将项燕。

2、(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虽欲报恩将安归?

4、见犯乃死,重负国。

5、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6、缑王者,昆邪王姊也。

7、信义安所见乎?

《张衡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衡少善属文2.游于三辅

3.举孝廉不行4.连辟公府不就

5.而无骄尚之情

6、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7、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8.大将军邓贽奇其才

9.安帝雅闻衡善术学10.中有都柱

11.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12.又多豪右

1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姓名

14.一时收禽15.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二.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交接: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看、视察

2.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D.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

B.“贯六艺” 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举孝廉不行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无际

5.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虽才高于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验之以事

C.公车特征拜郎中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D.因入京师,观太学伺者因此觉知

8.下列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译为:(他)常常显出稳重、淡泊、宁静的情态,不喜欢与庸俗的人交往。

B.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为:张衡机灵精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上很用心。

C.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译为:他精于构思润色,十年才完成。

D.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为:从此以后,才命令史官记下地震发生的方位。

三、翻译句子。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答: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答: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

必修四文言文练习题 第2篇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三、古今异义: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 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2、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3、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5、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 今义指麻布衣服)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7、传以示美人(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8、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 今义指以前)10、窃计欲亡走燕 (窃:古义私下里。 今义指偷东西 走:古义指逃走。 今义指走路)11、不如因而厚遇之 (厚遇:古义好好招待。 今义优厚的待遇)

12、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怀,怀揣着)⑤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⑦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 ⑧赵王鼓瑟(鼓:弹奏)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⑤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⑥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堂上)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⑤以绝秦望(绝,使断绝)⑥归璧与赵(归:使归)⑦以勇气闻于诸侯(闻:使听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③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使急)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②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蔺相如者,赵人也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⑤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⑥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

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 ④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③状语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8、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9、得罪于大王(于大王得罪)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秦王会(于)渑池。4、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5、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6宁许(之)以负秦曲。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必修四文言文练习题 第3篇

例1.《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A版)》98页练习第2题:某种计算机病毒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播的,如果某台计算机感染上这种病毒,那么它就会在下一轮病毒发作时传播一次病毒,并感染其他20台未感染病毒的计算机.现有10台计算机被第1轮病毒感染,问被第5轮病毒感染的计算机有多少台?

解法一(教师用书给出的标准答案):

设第1轮病毒发作时有a1=10台被感染,第2轮,第3轮……依次有a2台,a3台……被感染,依题意有:a5=10×204=1600000.

答:在第5轮病毒发作时会有160万台被感染.

解法二:

一般而言,计算机带有病毒后,除非病毒被清除,否则就会进行多轮(次)传播。依题意“如果某台计算机感染上这种病毒,那么它就会在下一轮病毒发作时传播一次病毒,并感染其他20台未感染病毒的计算机.”所以,假设是n台计算机第一轮病毒发作,感染了10台计算机.也就是说第一轮被感染的计算机有10台,第一轮感染结束后带病毒的计算机总数为10+n.第二轮病毒开始发作时,感染了(10+n)×20台计算机,则第2轮病毒发作结束后,共有(10+n)×21台计算机带有病毒;……按此方式,可以得到下表:

所以,被第5轮病毒感染的计算机有(10+n)×213×20台。

实际上解法二是有问题的:无论n等于多少,根据题意都不可能感染10台计算机,因此题意是矛盾的.

撇开对最原始带病毒的计算机台数n的追究,解法一和解法二的主要分歧还在于对病毒传播方式理解的不同:甲计算机在某轮传播中感染了20台计算机之后,在下一轮传播中甲计算机还会不会再感染新的计算机?

解法一显然是按照不会再感染新的计算机来理解并计算的,这样做是居于这样的假定:病毒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播的,而每台计算机邮箱通讯录中的他人账号只有20个,并且所有计算机邮箱通讯录中的账号都没有重复.从而甲计算机在感染了20台计算机之后,就不会再感染新的计算机.可是题目中并没有这样说明,从而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让人不知所措.从而我们就可以认定解法一是错误的.

商榷二

例2.《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人教B版)》第52页习题第9题:在一次利用电子邮件传播病毒的事例中,如果第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是80台,并且从第一轮开始,以后各轮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会感染下一轮的20台计算机,那么到第5轮后,被感染的计算机共有多少台?

教师用书给出的标准答案为:依题意,各轮被感染的计算机数依次排成等比数列,记为{an},a1=80, q=20, S5==13473680 (台) .

教参中的标准答案显然是按照如下理解来计算的:每台计算机在一轮传播中感染了20台计算机之后,在下一轮传播中就不会再感染新的计算机.类似于例1,由于题目并没有如此表述,因此我们可以认定该解法也是错误的.

再者,第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是80台,那么到底是几台计算机感染了这80台的呢?是1台,4台,还是n台?“到第5轮后,被感染的计算机”是否包括最开始带病毒的那台呢?

值得注意的是:例2的叙述同例1还是有差异的,例2强调了“从第一轮开始,以后各轮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会感染下一轮的20台计算机”,而例1却是从最原始的带病毒的计算机就开始按这个规则进行感染,因此它就无法感染出10台计算机.

“被第5轮病毒感染的计算机有多少台”与“到第5轮后,被感染的计算机共有多少台”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仅指第5轮感染了多少台计算机,后者是指第1轮到第5轮,一共有多少台计算机被感染.同时“到第5轮后,被感染的计算机共有多少台”与“到第5轮后,带有病毒的计算机共有多少台”的含义也是不同的,前者强调被感染———不包括最原始带病毒的计算机,而后者却包括最原始带病毒的计算机.

综上所述,由于例1、例2的题意叙述本身就不清晰,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从而导致了种种怪相的产生.

实际上,例2可如下修改:有80台计算机带有某种病毒,在接下来的每一轮病毒传播过程中,每一台计算机都会感染其他20台未感染该病毒的计算机,那么到第5轮后,带有该病毒的计算机共有多少台?这样题意就清晰了,并且容易得到共有80×215台计算机带有该种病毒.

必修四文言文练习题 第4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本文主要研究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编制情况。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是语文教材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其练习设计与语文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与教育部的《新课程标准》相符和,其较为注重在教学与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能够将传统的知识陈述转变为策略指导,但其仍然存在某些不足。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中存在的不足

(一)强调人文性弱化工具

文言文的练习设计需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因此在练习设计上需要加强学生的诵读力度,使其进行知识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而实现文言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苏教版”文言文练习设计中虽然有语言内容的品味题目,但数量太少。比如,在?廉颇蔺相如传?中有如下题目: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

有人理解句中“今”的意思为“现今”的意思,有人理解为“如果、假设”的意思,你认为怎样理解较为恰当?

《廉颇蔺相如传》这一课类似于这种练习的有很多,但其他课文中却很少或者甚至没有,这样其他课文就缺少品味语言文字的练习了,这是笔者认为其练习设计中语言文字品味编纂中的不足。

(二)缺乏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练习的完成。“苏教版”中部分练习编纂得很成功,比如让学生根据《鸿门宴》课文内容编写剧本,但有具体的练习题目却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练习情境,这样使得题目的难度过大,与高中学生的能力不符。

(三)练习形式太过单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的体例应该多样化,但“苏教版”的练习题目多是思考、理解和表达类题目,缺少客观性,而题目的主要表现方式都是文字,缺乏图画、表格等形式,而字体形式多为简单、统一的字体和颜色,缺乏活泼生动的符号。且“苏教版”的练习题都在课后。不像人教版的教材将问题放在课文左边或者右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

二、优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言文练习的内容

好的教材是教师通过教材能够明白教学内容和可用资料,学生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所以文言文练习也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在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该充分体现出课标的要求,将练习程度和学生需掌握的内容进行充分说明。练习题应该做到表述简单明了,要求与目的一目了然,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培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能够做到对问题和知识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增加助练情境

助练情境是指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的具体情境。苏教版对重点文言课文都会要求学生背诵,但却缺少相应辅助教学情境的设定。比如,在要求学生背诵《赤壁赋》一文时,可以设定以下要求:在背诵时读出节奏,注意语气,注意不同虚词在表达时的不同作用,充分表现出词语和句式的感情色彩,读懂课文的文脉、意蕴等。这样学生在背诵时就可以根据以上要求对课文进行深刻体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练习形式需要多样化

虽然苏教版教材的外观以及整体风格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较多改变,但其文言文练习形式上还有所缺失。首先要增加练习的形式,确保在预习、当堂学习、课后练习阶段都有所涉及,同时还需要设计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有如下练习题:作者写道:“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试分析作者或喜或悲的原因,他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这个题目较为简单,答案都在课文中,因此将这个题目放在预习中,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脉络和人物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练习形式的增加上多借鉴国外教材或者国内其他优秀教材,比如利用不同的表示区分练习难度,用一群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图案表示合作型练习题等。

(四)增加内容趣味性

苏教版较为注重诵读,但语言表达缺乏趣味性,因此在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背诵活动展现为有趣的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古诗描述,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会增加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进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趣味背诵。

教师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教材的文言文练习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若教材的练习题无法满足学生练习要求,教师可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对练习题进行补充,确保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的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具有以下实际应用意义:其练习题型较为开放,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帮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学习习惯;苏教版的练习题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其比较注重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并且能够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性较强,利用性高。

参考文献:

[1]章湖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钱秋菊.苏教版必修教材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

必修四文言文综合测试(教案) 第5篇

一、课内基础检测

(一)重要实词

1.负 ①违背②使„„承担③背着④倚仗,凭借⑤辜负,对不起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秦贪,负其强(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2.顾 ①回头看环顾②顾惜、顾念③只不过④拜访、拜见⑤回头

相如顾召御史书曰(⑤)顾野有麦场(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后于赵者(③)莫我肯顾(②)3.引 ①拉②牵,拉,引申为掉转③延请

引赵使者蔺相如(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①)相如引车避匿(②)4.幸 ①宠幸②幸而,幸好③侥幸

而君幸于赵王(①)则幸得脱矣(③)而君亦幸赦臣(②)

5.使 ①使臣②出使③让④派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④)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②)乃使其从者衣褐(③)大王乃遣一介之使(①)6.徒 ①仅仅,只不过 ②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①)

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8.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9.方()欲发使送武等;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11.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12.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13.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14.事如此,此必及()我;

15.副有罪,当相坐(); 16.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17.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18.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19.子为父死,亡所恨(); 20.自分()已死久矣!

(二)重要虚词 解释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代这件事②代齐国③助词,定语标志,的④这⑤取消句子独立性⑥助词,补语标志,得 伐齐,大破之(②)秦昭王闻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⑤)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⑥)2.以 ①连词,表目的,用来②用③因为④凭着,凭借⑤把⑥在

以勇气闻于诸侯(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⑤)始以强壮出(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3.而

①表承接②表并列③表转折,但是④表假设,如果

夫秦强而赵弱(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④)不如因而厚遇之(①)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③)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羝乳乃()得归; 5.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6.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7.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8.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三)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②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

③召有司案图案=按,察看 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熟,仔细

必修四文言文综合检测

第1页 ⑤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⑥法令亡常(“亡”通“无”)

⑦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襟,决—诀)⑧员径八尺(“员”通“圆”)⑨傍行八道(“傍”通“旁”,旁边)⑩收禽(“禽”通“擒”)

(四)古今异义 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窃计欲亡走燕 古:跑; 今:行走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古:尊重;今:严格

3、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呈献;今:演奏或取得

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古:离开;今:前往

5、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给„„看;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扬言,动词;

7、皆为陛下所成就

提拔、重用

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年长者

9、武使匈奴明年

第二年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财物

11、且陛下春秋高

年龄

12、如惠语让单于 责怪

13、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

14、不好交接俗人(一般人)

15、寻其方面(古:方向)

16、衡下车(古:官吏初到任。)

(五)词类活用 下列句中都含有活用的词语,试为其分类

A、名词活用为动词 B、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 1.其一人夜亡(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3.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2.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置住宿

3.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4.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用车子送)5.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 6.宜皆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7.怒发上冲冠 向上 8.乃使从者衣褐 穿

9.相如前进缶 走向前

14.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5.空以身膏草野(名词作动词,滋润)16.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从小路 17.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使„„争斗)18.相如廷斥之 在朝廷上

19.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20.完璧归赵 使„„完整

2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10.秦王恐其破璧 使„„破,撞破 归)11.天雨雪(名词作动词,下)22.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12.毕礼而归之 使„„回去 23.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六)文言句式

A判断句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介词结构后置 E被动句 F省略句 1.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14.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介词结构后置)2.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3.何以知之(宾语前置)

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介词结构后置)5.缑王者,昆邪王姊也。(判断句)

6.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宾语前置)7.单于子弟发兵与战。(介词省略)8.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9.遂与秦王会(于)渑池。(介词省略)10.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11.我为赵将。(判断句)

12.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1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

必修四文言文综合检测

第2页

15.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词结构后置)16.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1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

18.(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1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省略句)20.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21.大王见臣(于)列观。(介词省略)2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句)23.不如因而厚遇之。(省略句)2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

二、课外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公孙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秦发兵攻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监以让卫鞅 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 中:选中 .. C.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赞扬 D.舍人无验者坐之 验:凭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①学者溺于所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①其后民莫敢议令 ②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与(商鞅)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B.(圣人)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 D.商君亡至关下,欲舍(之)客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B.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必修四文言文综合检测

第3页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5分)

译文: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5分)译文: 【参考答案】1.(3分)B(中意)2.(3分)A(A通过。B介词,表示被动;介词,从„„里。C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这样的事情。D代词,此;代词,自己的。)3.(3分)D(应为“于”)

4.(3分)A(“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不对,原文“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的意思是“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5.(10分)① 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②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参考译文】公孙鞅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秦孝公已经接见了商鞅,和他谈论国事,谈了很久,孝公时时睡着,没听进去商鞅的话。会见结束,孝公责备景监说:“你推荐的客人是个荒诞不实的人,哪里值得任用?”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 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发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君逃跑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长长地叹息说:“唉呀!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商君再回到秦国后,就潜逃到他的封地商邑。秦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将商君满门抄斩。

必修四文言文综合检测

第4页

三、其他题型演练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苦闷灵魂的呼声

陈孝全

1922年初春,朱自清为生计所迫,应允了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从浙江一师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六师学生很朴实,对朱自清慕名已久,热烈欢迎他的到来。但3月间,一师同学来信要求朱自清回去,因为他的家小也还在那里,于是决定回杭州。六师的学生得知消息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答应他们:‚暑假后,一定回台州来!‛

一师的同学对朱自清的回来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正酝酿成立‚湖畔诗社‛。朱自清对湖畔诗社给予大力的支持,于5月18日写了《读<湖畔>诗集》一文,这是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正值此时,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掀起了一阵汹涌的波涛,这一灵魂震颤绝非偶然,而是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想当初,五四青年学生们,为改变中国的历史面貌,满怀激情,奔走呼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流一时。他们满以为经此狂飚扫荡,祖国河山必然焕发一新,猗伟之声定将充沛于宙合。谁知狂潮一退,依然荒滩一片。各系军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丑剧。面对如此现实;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了,当年为他那么热情歌颂的五四‚金粒‛种子,在中国土地上并没有开花结果呵!黑夜漫漫,风雨沉沉,光明路径又在何方?他从心中进发出一声呼告:这样莽荡荡的世界之中,到底哪里是他的路呢!朱自清内心虽是痛苦,却始终没有颓唐,他一直面向人生,苦苦探索,这就如他的挚友叶圣陶说的,‚佩弦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他也主张刹那主义: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之位置。朱自清对俞平伯诉说了自己的懊恼和怅惘,他说自己‚因怅惘而感到空虚,只有转向才可以比较安心‛。

因为曾答应台州浙江第六师范学校师生暑假结束后要去,因此在9月间,朱自清带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乘轮船到台州去。一时找不到住处,暂住在新嘉兴旅馆,六师同学听到朱老师来了,欢腾雀跃,连夜赶到旅馆探望。

在台州,朱自清很忙,除了教书备课,还要改六师同学们写的文章;同时,杭州一师的同学还不时寄来稿子要他批改。在工作之余,他才整理思绪,继续创作长诗《毁灭》。风也依然,云也依然。

寂静的环境更适于深思反省,检讨过去,计算未来。是呵,时光虽已流逝,脚步却仍须向前!11月7日,他给俞平伯写了一封信,明确今后的生活态度:丢去玄言,专崇实际,这便是我所企图的生活。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转向‛。这便是所谓从小处下手。随后,他又给俞平伯去信,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刹那主义:我的意思只是生活的每一刹那的趣味,使我这一刹那的生活舒服。至于这刹那以前的种种,我是追不回来,可以无用过问;这刹那以后,还未到来,我也不必费心去筹虑。我们‚现在‛的生活,往往只‚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功夫都费去了,将眼前应该做的事都丢下了,这真是自寻烦恼!他最后结论是:‚我的刹那主义,实在即是平凡主义‛。实际上是追求内心感情的节制与适中,安于自我满足,追求安定和谐。这种思想后来曾给他带来无穷烦恼,但他那种不务空想,不甘沦落,执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务实精神,却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坚实风格。在台州斗室中,他将纷乱的思绪幻化为生动形象,借助想象的羽翅,谱写自己的心曲。

寂静的家庭也有热闹的时候,那便是学生的来访,朱自清教学认真,循循善诱,对人和气,同学都喜欢和他亲近。或在夕阳斜睨的傍晚,或在灯光溶溶的良夜,他们时常来到他的书房,向他请教问题,翻阅堆积在案头的新书报,十分融洽。

正当《毁灭》于1923年3月在《小说月报》发表时刻,朱自清接受了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聘请,离开亲爱的台州六师同学,到温州去了。

(节选自《朱自清传》之四,有删改)

必修四文言文综合检测

第5页 1.下列对朱自清“刹那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一刹那有它相当的位置,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B.生活中不必思虑过多,只需求取一刹那的舒服和享乐,回顾与前瞻,都是自寻烦恼。C.“刹那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追求内心感情的节制与适中的平凡主义。

D.“刹那主义”体现出—种“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崇尚实际的务实精神和坚实风格。【答案】(4分)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找准原文有关对应语句。A项的对应语句在第3节,其余三项的对应语句在第6节。朱自清针对当时人们“往往只‘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功夫都费去了,将眼前应该做的事都丢下了”的不良现象,而主张“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崇尚实际的平凡主义,所以B项中“回顾与前瞻,都是白寻烦恼”理解有误。)

2.下列对评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评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按时间顺序评述了朱自清由惶然苦闷而苦苦求索直至确立了“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执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人生信念的“转向”历程。

B.朱自清写了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读<湖畔>诗集》一文,给予湖畔诗社大力的支持,也因此引发了他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

C.评传第7节所勾勒的六师学生向朱自清请教问题的场景,渲染了温馨祥和的研讨气氛,突出了朱自清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特点。

D.从朱自清的工作情状和他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尽职的胜任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是成功的。

【答案】(4分)B(B项的错误在于强加因果:即“引发了他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的原因是五四狂飚之后,社会依然“黑夜漫漫,风雨沉沉”等,而不是因为“朱自清写了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读(湖畔>诗集》一文,给予湖畔诗社大力的支持”。A项是对文章表达方法和行文思路的分析。C项是对文章场景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D项是对朱自清职业形象和专业能力的推断概括。)

3.文章第3节引用叶圣陶的话说“佩弦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请联系全文,说说朱自清是怎样认真处世的。(6分)【答案】(6分)①人生信念:虽苦闷却不颓唐,直面现实,不甘沉沦,苦苦探索;坚守“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崇尚实际的平凡主义(刹那主义)。②教书育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平易近人;有责任地支持、指导“湖畔诗社”。③交际为人:真诚守信,呵护家人。(每点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在整体把握评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关键是首先要整体把握评传内容,找出“材料源”,然后归纳整合。例如:①人生信念的“事件材料”源于第3节和第6节等,③交际为人的“事件材料”源于第1节和第3节等。答案整合为三个方面六个小层次,每个小层次给1分,只要每个小层次的意思对,可以不讲顺序,即可得分。

4.从全文看,朱自清为什么苦闷?他苦闷的灵魂发出了哪些呼声?(6分)

【答案】(6分)第一问:①社会黑暗,时局动荡不安;②看不清现实,找不到前进的方向;③工作不稳,来去不定。(3分,一条1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问:①改变旧中国,让祖国面貌焕发一新;②向往光明,寻找人生前进的道路;③坚定从小处、近处着手,切切实实做些眼前的事情的主张。(3分,一条1分,意思对即可)

必修四文言文综合检测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第6篇

(九)一、六国论

1、通假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2、古今异义词

①弊在赂秦(赂:割让土地以奉送)

②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这实际上)③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到„„。颠覆:灭亡)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⑥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⑦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与力量)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先例,旧例)

3、文言实词(1)判

①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柳宗元《封建论》)(动词,分,分开)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以判矣(动词,区分,辨别)

③太尉判状辞甚巽(巽:恭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动词,判决)④是非已付渔樵判(动词,评判,判断。这是后起义)

⑤陈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郎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动词,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

官)(2)速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动词,招致)

②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周易•需》)(动词,邀请,迎请)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形容词,快速,迅速)(3)劫

①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强夺,掠取)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动词,威逼,威胁,胁迫,挟制)③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威逼,胁迫)④桑海几经尘劫换(名词,佛教称世界由生到灭的一个轮回为一劫)(4)赂秦而力亏(赂:动词,割让土地以奉送)(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6)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7)洎牧以谗诛(副词,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爱:爱惜)(9)则胜负之数(数:天数,命运)(1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量:估量)

(1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动词,跟随,追随)

4、文言虚词(1)而

①赂秦而力亏(因果连词)②与战胜而得者(顺承连词)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转折连词)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转折连词)⑤二败而三胜(并列连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转折连词)(2)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举以予人(介词,把)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拿)④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

⑤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拿)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以致,表结果)

⑦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因而,表结果)⑧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着,靠着)

5、词类活用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状,按道理讲)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状,坚守道义)③李牧连却之(却:使动,使„„退却,打退)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动,礼遇,礼待)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状)

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名,小的土地,大的土地)

6、文言句式

①举以予人(省略句)②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③洎牧以谗诛(被动句)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被动句)⑥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

⑦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7、固定句式

然则:即然这样,那么„„

二、阿房宫赋

1、古今异义词

①直走咸阳(走:跑,奔,有“趋向”之意)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

相斗)

③而气候不齐(气候:雨雪阴晴等情况。今义为“一个地区的气候概况”)④韩魏之经营(经营:金玉珠宝。今义为“筹划并管理(企业等)”)⑤齐楚之精英(精英:金玉珠宝。今义为“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2、文言实词(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动,统一)②五步一楼(数量词,一座)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同)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副词,全部,整个)⑤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2)歌台暖响(响:名词,声音,歌声)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幸:帝王对女子的宠爱)

(4)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剽 :掠夺。掠:掠夺。剽掠:同义复词连用)(5)爱

①秦爱纷奢(动词,喜爱,爱好)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动词,爱护)(6)缦立远视(缦:副词,久)

3、词类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动,统一)②骊山北构而西折(名状,向北,向西)③辇来于秦(名状,乘车辇)④朝歌夜弦(名状,在早上,在夜晚)⑤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⑥族秦者秦也(名动,灭族)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动用法,为„„而哀;鉴:意动,以„„为鉴)⑧戍卒叫,函谷举(被动,被„„攻占)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动,变成了焦土)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十)三、滕王阁序

1、通假字

①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指云气消散,雨过天晴)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齐”通“济”,通达,顺利)④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细微的预兆)

2、古今异义词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②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逢迎:迎接)

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远。扶摇:猛烈的旋风)

3、文言实词(1)数

①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天数,定数)②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③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④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追究到底)(2)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艰难)③不忍穷竟其事(动词,追究到底,究查)(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zhǔ,副词,适逢,恰好)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shǔ,动词,归属,隶属)④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zhǔ,动词,接连,跟随)⑤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动词,连缀,撰写)⑥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通“嘱”,动词,嘱托)(4)数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艺,技能)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⑤而公子亲数存之(shuò,副词,屡次)(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②恭疏短引(名词,序言)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率领)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胜,引次江北(动词,退却,避开)

⑤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

⑥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动词,拉,牵引)⑦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动词,拿,举)⑧虞常果引张胜(动词,牵引,牵涉,牵连)

4、文言虚词(1)故

①豫章故郡(形容词,旧有的)

②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特意)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副词,仍然)⑥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消失)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终结,指死亡)

5、词类活用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

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带。)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名状,像雾那样。星:名状,像星星那样。)④目吴会于云间(目:名动,看)

⑤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屈:使动,使„„受屈)⑥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窜:使动,使„„逃亡)⑦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名,才俊)

⑧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丘墟:名动,变成废墟)

6、文言句式

①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②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③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④渔舟唱晚(省略句)

7、涉及的典故(略)

四、报任安书

1、通假字

①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②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通“棰”,杖)③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剔”通“剃”,剃除)④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⑤及以至是(“以”通“已”,已经)⑥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⑦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⑧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⑩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⑾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

2、古今异义词

①意者勤勤恳恳(勤勤恳恳:诚挚恳切。)②下流多谤议(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③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非同寻常。)④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抒发愤懑)⑤太史公牛马走再拜云(再拜:拜两拜。

牛马走:谦辞,像牛马那样供人驱使的仆人。)

⑥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树立:立身处世)⑦恨私心有所不尽(私心:自己内心)

3、文言实词(1)望

①若望仆不相师(动词,埋怨,责怪)②吾尝跂而望矣(动词,向远处看)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动词,盼望,期望)

④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念头)⑤先达德隆望尊(名词,名望,声望)

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十六日为既望。)⑦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动词,希望)(2)物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名词,事物,东西)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名词,外物,与“自己”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

③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名词,外物,与“自己”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④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名词,事物的内容,实质)(3)用

①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听信)②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

③兵精足用(名词,器用,军用物资)

④贤能为之用(动词,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⑤士卒多为用者(动词,效劳,出力)

4、文言虚词(1)乃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竟然)②乃欲引节,斯亦不远乎(副词,才)③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2)于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②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③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5、词类活用

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状,像牛马那样)②倡优所畜(倡优:名状,像乐师优伶那样)③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6、文言句式

①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

②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③声闻邻国(省略句)

上一篇:自修自我鉴定下一篇:孔子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