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2024-06-18

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精选6篇)

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第1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全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全区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xx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1、总体经济规模

“十五”期间,我区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xx%,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及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从事服务业劳动者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也超过了第一、二产业劳动者人数年均增长速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由XX年的xxxx%提高到XX年的xxxx%,这充分表明发展服务业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xx辖区内从事服务业活动的单位xxxx个,从业人员xxxx人,其中市直、xx县、龙城区工商、税务管户xxxx户,从业人员xxxx人;我区从事服务业活动单位xxxx户,从业人员xxxx人,XX年实现总产值xxxx万元,营业收入xxxx万元,增加值xxxx万元,实缴税金xxxx万元,资产总计xxxx万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均有较大发展。

2、主要行业基本情况

(1)批零贸易业

到目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我区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管理水平,形成了较为开放、高效、畅通的市场体系。现具有区域特色的步行商业街xx条,全封闭市场xx座,露天市场xx座,集贸市场xx座,批发零售单位xx个,从业人员达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2)餐饮业

由于我区位于xx城区中心,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此行业发展较快、较为繁荣。形成了大酒店、风味店、快餐店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餐饮服务体系。现有餐饮服务单位xx个,从业人员xx人,XX年实现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3)社会服务业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社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也得到不断拓宽。全区现有文化娱乐、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各类社会服务业单位xx个,从业人员近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金xx万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

(4)交通运输业

随着城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路网络建设的顺畅和现代物流的加速,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全区现有交通运输业户达到xx户,从业人员达xx人,年可实现税收xx余万元。(注:此行业税费由市里统征统管)

(5)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业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金融政策的调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加大。全区现有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企业xx个,从业人员xx人。XX年营业收入xx万元,实现税收xx万元。

(6)其它各行业

均有不同程度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保险、科技、教育、文化等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计算机软件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也显示出了巨大潜力。

3、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区服务业有较快发展,但总体看,仍较落后。服务业经济总量仍低于省内一些先进县(市)区水平。造成我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1)技术水平低,民间资本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中,从而使传统行业企业间竞争激烈。行业门类不齐全,新兴领域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过小。投资水平的降低也直接导致多数行业增长方式粗放。

(2)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行业上看,新兴行业的发展快于传统业的发展。但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低。从区域上看,各街道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同时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小企业多,缺乏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

(3)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经营思想僵化,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既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又缺乏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

(4)xx位于市中心城区这一地理位置,xx县、龙城区及直等有关部门争相跨区域征缴税费,职能交叉、体制不顺,造成管理混乱,税费流失。更不利于综合协调和宏观规划管理。

二、指导思想、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城市扩容提质的重要战略机遇,牢固树立“三产立区”的工作理念,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城市化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扩张发展总量,拓宽发展领域,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力,全力把我区打造成为xx服务业核心区。

2、产业定位

在“xxx”期间,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提升xx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使之成为全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

3、发展重点

结合xx处于全市中心城区这一特点和优势,“xxx”我区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是:

立足市区、服务xx、辐射辽西,以确立现代流通体制和构造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建设以新华广场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以珠江广场、文化广场、中山广场商业副中心为支撑,以步行街等xx条特色商业街为框架,以各乡镇集贸市场为节点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流通秩序规范大商贸格局。

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新型营业态的流通方式,推进传统商贸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以信息咨询、社区服务、高新科技、休闲旅游等为主导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1、总体目标

到2013年末,总收入xx万元(区属指标xx万元),年均增长xx%;增加值xx万元(区属指标xx万元),年均增长xx%;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xx万元,年均增长xx%;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xx人,年均增长xx%。

2、主要行业发展目标及任务

(1)商贸流通业:

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要求,进一步适应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以龙山步行商业街为龙头建设xx条以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电子产品销售、装饰材料经营为主题的各具特色商业一条街,逐步打造区域名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区发展趋势,在凤凰组团、北大街商贸区、和珠江广场以南区域建设xx个专业市场,在市区繁华地带和主要居民社区建立大型商场或超市。形成以核心商业区、各广场的副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为主的点、线、面结合的市区商业网络。

全面加强对乡镇集贸市场的指导和规划。结合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省政府开展的“城乡万店“工程加快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力争五年内在全区培育出标准乡镇店xx个、标准村屯店60个。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通过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发展连锁经营、推进物流配送、探索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起现代流通体系。到xx年末力争全区连锁经营年销售额达到xx万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xx%左右。新发展城镇连锁店铺xx个(其中社区连锁店铺xx个,农村连锁店铺xx个);重点培育xx个商业物流中心,物流配送总额xx万元,社会物流成本下降xx个百分点;发展电子商务企业xx家,居民持卡消费额和网上交易额达到xx万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xx%。

通过现代经营方式对传统经营方式的改造和提升,到2013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xx万元,年均增长xx%。

(2)社会服务业:

社会服务业包括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按照便民、为民、利民的要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从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区商业。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业的购物、服务、休闲三大功能。积极开展家政服务、法律咨询、医疗保健、就业指导等社区服务。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多功能的连锁超市、药房、便利店、餐饮店和家居用品维修店。到XX年末全区实现流通服务业规范化社区20个,省级示范社区xx个,市级示范社区xx个;到2013年,全部社区均要达到流通服务业规范化社区标准,达到市级示范社区xx个,省级示范社区xx个,国家级示范社区xx个。社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三产业的比重达到xx%。

信息服务业要依托良好的信息网络基础和区位优势建立结构合理、手段先进的为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运行服务的信息、咨询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电脑通讯器材销售、软件制作、网络服务、辅助设计、信息咨询等信息业。拓展电子政务、远程教育和社会信用等网络增值服务。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提高信息网络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程度。到XX年末全区党政机关要争取实现部分业务网络化办公。2013年末前完成“五一电子特色街”和“滨河电子一条街”的建设。

本着“服务全市”的理念,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资产评估、市场研究、广告策划、以及法律、公证、代理、会计、审计等中介、咨询服务。鼓励和引导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建设成经济服务、人才交流、法律服务等中介集群。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资格认定,强化行业自律。到2013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运作规范、法制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

(3)房地产业:

要立足于我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住城市扩容提质的契机,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注重提高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开发,大力发展商工贸房地产项目和房屋装修项目。积极加入到凤凰组团、燕都组团、北大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中去。在搞好房地产开发的同时进一步规划建设好xx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使得更多的布局和格局更合理的商业网点得到充分的利用。“xxx”期间力争完成8个城中村的改造任务,开发建设面积xx万平方米,安置居民xx户。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开发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使其成为全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点基础产业。我区处于中心城区和全市交通中枢,客货交通运输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对xx余辆人力车的管理,要在积极向市里进一步争取政策的同时,加大在全省物流业建设大背景下的xx交通业的发展建设。“xxx”期间全区新铺油路里程达到xx公里,实现村村、乡村、乡镇之间的油路畅通。

精心打造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网络。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这一契机,发挥朝柴、朝重、xx电源等大、中、小工业企业集中市区及我区处于全市商业中心、交通中枢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全省物流结点城市的作用,大力发展物流业。到2013年末充分利用xx火车站和重型西厂区的设施建成以机械产品和居民生活消费品配送为主的xx个大型物流中心。物流业的发展速度适度超前于全区服务业发展速度,其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对全区服务业有较大的拉动,使之真正成为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旅游、餐饮业

重点开发、整合、利用凤凰山风景区、桃花山景区、xx南北塔、佑顺寺、关帝庙等历史、人文景观和长宝梨花、孙家湾大枣等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业。围绕城市旅游的观光、餐饮、娱乐和休闲功能加快旅馆、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行业的发展,并拓展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文兴旅、以旅促文、文旅结合,以商带旅、以旅促商、商旅互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餐饮服务在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不同档次的风味店、快餐城、大酒店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风味料理和吸收各种系,丰富饮食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品味和收入阶层的需要。加大风味小吃街、滨河烧烤街和凌河餐饮大街的建设力度。到2013年要实现就业岗位xx个,使之成为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

(5)其他各行业

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建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满足群众需要的文教服务体系。鼓励以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教育培训、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产业进入市场。加快培育文化代理、文化经纪等中介组织,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探索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到2013年末逐步实现产业化。

金融、保险业要不断适应xx经济加速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搞活金融市场。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完善金卡工程,发展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业务。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个人信用担保体系,增强融资能力。积极培育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逐步完善保险业的社保机制。

农业服务业要以农业精品化为目标,积极在长宝、他拉皋、桃花吐、孙家湾乡镇和八里堡、中山、榆树林、八宝等村开展以禽畜饲养、花卉栽培和果蔬种植为依托的农业服务业。

四、主要政策措施

1、加快步伐,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

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总量扩张上。一是造就全新的市场主体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扩张服务业民营经济总量,大幅提高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二是与“城中村”改造“城出口”建设及北大街改造相结合,逐步形成服务业繁荣发展的“块状经济”或“带状经济”。三是“面向大辽西,建设大市场”,建设好各类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规模集聚效应发展服务业。四是坚持“集聚发展压缩空间,集约发展节约空间”的原则,加大楼宇经济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空间利用率,资源收益率,要素集聚力和区域辐射力,真正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

2、拓宽领域、全方位发展第三产业

以现有的第三产业规模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增强第三产业各层次、各行业的发展能力,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在充分考虑财力和人力资源的前提下,重点从规模、品牌和科技三个角度出发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现代物流业、计算机软件业等新兴行业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予以扶持,促其快速发展。

3、内引外联,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限制。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领域都要对民营经济开放,逐步形成准入宽松、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引进域外资金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重点在信息中介、文教卫生、城市旅游等领域寻求突破。提高外贸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出口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4、差别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从当前的区情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新兴服务业。“xxx”期间,要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旅游、社区服务、科技等行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中心城市土地置换、“退二进三”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在第二产业有序退出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现代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扩大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对适宜规模经营的行业,引导其扩大规模,实现资本集中,提高经济效益。

5、加大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对重大项目,要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增强服务业更好更快的内生动力。对成长较快、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服务业项目给予适当扶持和激励。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入、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投入体系,使服务业能够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6、加强服务,积极改善发展环境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吸引和政策驱动。把改发展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在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本着“符合实际、切实管用、最大从优”的原则制定具有本地特点的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发展服务业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用科学管理、真诚服务和务实作风营造良好环境。努力为经营者排忧解难,对有牵动力的项目可以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办理。

7、真抓实干,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

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切实加强对服务业的管理和服务。各街道、各部门要成立相关组织,明确任务,密切配合,以部门、街道为基础,以各项法规制度为手段,建立条、块结合的管理服务网络。健全考核统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反馈各行业各部门的服务业发展信息,确保服务业工作的整体推进。

8、加强管理、强化属地化区域经济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市里及xx县、xx区的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为了既得利益跨区征管,造成辖区内服务业各行业各部门管理无序,甚至使国家资源浪费,遭受损失。基于此,我区要在向市里争取政策的同时必须强化工商、税务、物价等属地化行政管理职能。以促进区域内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xx商业和粮食局

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第2篇

前 言

商贸流通服务业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体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行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城市经济规模,促进城乡繁荣与和谐,保障市场安全,增加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全面、充分地实现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功能,促进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依据《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鄞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特制定《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适用的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商贸物流配送业、生活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等。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机遇挑战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鄞州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以建设宁波南部商贸商务中心为目标,开拓创新为主线,开放搞活为动力,紧紧抓住万达广场建成开业这一契机,调结构、拓市场、扩消费、强服务,全行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良好势头。

1、流通总量跃上新台阶。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2亿元,增长22.2%,比2004年的66.42亿元,增长3倍以上,超出“十一五”规划预测近1倍;前五年累计实现社零606.2亿元,年均增长23.6%,平均高于宁波全市6.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四年列11个县(市)区首位。2009年全区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167亿元,比2005年的90.2亿元增长60.5%;前五年累计实现市场成交额684.6亿元。2009年全区实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64.4亿元,增长17.4%;占三产比重为38.03.%,占GDP比重为9.2%。

2、都市商圈展现新形象。以万达广场为核心,四明路商业街区和鄞州大道周边商务楼为轴线,南苑环球、索菲特、开元名都等高端品牌酒店,银泰百货、沃尔码大卖场为标志,一个集国际购物广场、大型百货商场、超级市场、建材超市、家居、数码、美食、电影娱乐广场等商业零售面积达到27万平方米,国际商务酒店为10万平方米的宁波南部都市新商圈初步形成。到2009年末,全区3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万达广场休闲购物街和下应北路汽车销售街分别被评为省、市级特色商业街。

3、商贸项目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全区累计引进用于商贸设施建设的内外资总额达212亿元,先后引进了瑞典宜家、日本三井、香港联盛、美国沃尔玛,以及银泰、苏宁等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跨国零售集团和内资商贸企业,商贸流通服务业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包括BEST商业广场、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广场等在内的全区共有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2000万元以上商贸商务项目34个,投资总额达到203.65亿元,形成了外资商业、内资商业和本土商业相互竞争、共生共荣的局面。

4、新型业态呈现新发展。以推进鄞州新城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特色商业、现代商务、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休闲等各种行业加快发展。利时百货鄞州店、新江厦百货集士港店、“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商业街区先后建成开业;新江厦连锁店、开开便利店,各种超市、卖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等业态不断创新。连锁经营发展势头强劲,至2009年末,全区已累计开设连锁超市124家,连锁便利店339个,全年实现销售额4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6%。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鄞州区重点商贸企业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投入运行。五龙潭豆芽等生鲜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新江厦商贸物流通配送中心先后建成投产。

5、“民生工程”取得新成果。大力实施“百镇连锁千村便利店”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行政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60.3%,有9个社区分别被评为国家、宁波市和区级商业示范社区。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36家,加强了对“菜篮子”商品农残检测、生猪定屠企业星级评定等,确保商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改造完成农村菜市场35个,并以创建文明菜市场、文明经营户为抓手,注重长效管理,使菜市场的硬、软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推进了“示范早点店”工程,方便城乡居民生活。

6、市场调控能力有了新增强。制订了一系列商品供应应急保障预案和措施。建立了市场商品供求动态监测系统,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及重要生活必需品进行长期监测;对少数重要生活必需品、重要救灾物资做了实物储备,并与重点粮食、猪肉、蔬菜主产区省市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供应渠道,切实增强了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商贸流通企业总体上规模偏小、数量较少,现代化程度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对产业的带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功能拓展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还有待加强;三是市场流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

(二)机遇挑战

今后一段时期,无论是从国际国内背景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阶段性特征看,商贸流通业发展都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中央到地方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视,为商贸流通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争取“后危机”时代新一轮国际竞争主动权,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商务部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方式、扩内需、促消费的指示精神,提出以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城镇化为依托,从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消费,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模式等多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国内消费特别是城乡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在推进关键领域改革,谋划跨越危机的新举措中,也把发展现代流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措施加以重视,所有这些都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长三角城市群崛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建立特色鲜明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实现借势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机遇。长三角作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提速的背景下,宁波通过积极推进大都市建设规划,将更快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为我区参与并加强同长三角城市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特别是宁波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各种要素,建立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实行借势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机遇。

3、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为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提供了科技支撑机遇。十二五期间的宁波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从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看,宁波已进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的新阶段,“工业深度化、产业服务化、社会现代化”趋势更加明显,各类市场更趋活跃,市场规模、市场容量也必将相应扩大,促进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从中长期发展的目标任务看,低碳经济、绿色GDP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特别是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必将为商贸流通业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机遇。

4、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和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为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供了空间拓展机遇。按照城乡区域一体化统筹发展的要求,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将加速转型,到“十二五”未期,中心城区面积将由33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基本形成现代化都市型新城格局。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蕴涵着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转变,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也将增加,这些都为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商贸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机遇。

5、区委区政府重视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不断加大对商贸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推进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领导保障和政策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全区通过大力实施“三大行动纲领”,全面开发建设“十大功能区块”、“八大产业基地”,积极落实“幸福民生40条”,商贸经济发展提速,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随着新的商贸项目陆续建成开业,全区商贸经济总量将得到进一步扩张,商贸区块的品位、业态和人气将进一步提升,商贸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不断增长。同时在区委区政府重视下,五年来共制订出台了9个商贸行业扶持政策,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77亿元,受奖企业达656家次,培育壮大了一批商贸规模企业。领导重视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提供了最大最重要的机遇。

当前鄞州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规模质量上的挑战。与慈溪、余姚、海曙等市(区)相比,鄞州商贸流通业整体上仍以传统业态为主,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先进业态的集聚度不高;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等现代业态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待在业态能级、商品种类、品牌档次、市场环境、国际化程度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竞争态势上的挑战。随着“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的实施,宁波大都市建设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加速,特别是东部新城、江东世纪东方商业广场、海曙和义大道、江北万达广场、来福士广场和银亿海德商业中心等大型商贸设施建成开业,东、中、南、北区域性商业中心形成,鄞州与周边各区在吸引人流、物流、商流,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加上整个“十二五”时期,北面的余慈地区、南面的象、宁、奉三县(市)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人才、资本、商流、物流等要素资源将向这些地区的商贸领域进一步流动和聚集,这对鄞州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

三是创新能力上的挑战。鄞州商贸企业的业态创新能力不足,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法律咨询、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短缺,相应制约了商贸业态自主创新和本土化、品牌营销管理、国内外市场开拓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商贸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推进“四个优化升级”总体要求,以将鄞州新城打造成现代商业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现代化都市新区为目标,改革创新为动力,扩需求、促消费、引品牌、旺商圈、惠民生、强服务为重点,搞活大流通,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构筑大平台,培育大集团,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商贸经济规模,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四)发展原则

产业联动原则。发挥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功能,通过深化工商、农商、商旅、商城等方面的结合,创新服务方式,拓展合作范围,加快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消费空间,满足城乡居民各方面的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品牌创新原则。加大对商标、商号及商业老字号等流通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更多的流通业自主品牌,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和推动品牌评价、咨询服务,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

科技兴商原则。强化现代科技对流通业的引领、推动作用,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收先进经营理念,推广信息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流通产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城乡协调原则。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出发,统筹城乡商业网点建设,构筑起城市与农村双向互通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形成既有利于突现鄞州新城商贸中心地位,增长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又有利于加快镇乡商贸流通业发展,全区城乡繁荣繁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内外贸一体化原则。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渗透、加速融合的特点,立足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提高流通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增长对重要商品的分销能力和对终端消费的控制力,做大做强商贸经济。

(五)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十二五”时期全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中心,促进“两项翻番”,完善三大体系,实现四大联动,推进六方面突破。

即:在功能定位上,把鄞州新城打造成为现代商业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

在发展速度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两项指标比2010年各翻一番,在宁波全市社零总量的排名实现“保三争二”;

在流通体系建设上,着力完善现代流通、城乡市场、运行监控三大体系;

在产业互动上,实现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大集团建设上的四大联动发展;

在发展重点上,推动流通规模、流通贡献率、流通现代化、流通产业升级、对内对外开放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上的六方面新突破:

——流通规模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50亿元和150亿元,年均递增14%和10%以上,争取比2010年的社零总额和增加值各翻一番。

——流通贡献率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5%。

——流通现代化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全区连锁企业经营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40%左右,培育营业额超10亿元连锁企业1-2家;建成商品配送额超10亿元以上的商贸物流配送中心2个;培育并形成有较高知名度的电子商务企业1家,网上商品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普遍应用计算机采购、结算,实现信息化管理。

——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超20亿元以上的城市综合体2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市场5个,其中超50亿元大市场1个,全区商品市场交易额超过400亿元。高端品牌酒店5家,餐饮业销售额达到4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0%。

——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商贸流通服务业引进内外资150亿元人民币,引入国际顶级专业店、专卖店15家,国际一线品牌5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300个。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50个;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3家,配送额占菜篮子商品销售总额的达到30%以上;现代化畜禽屠宰加工厂1家,标准化绿色菜市场10家。

总之,整个“十二五”期间,要以开拓市场为重点、扩大消费为主线,通过不懈努力,力争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贡献。

行业培育目标是:到2015年,1、2个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以上的城市综合体。2、1-2家经营规模居全市同类流通企业前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3、4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以上的汽车销售企业。4、3家以上销售额超5亿元,配套功能齐全、购物环境良好的大型综合百货零售企业。5、1-2家与现代流通方式有机结合,销售额居全市同类市场前列的商品交易市场。6、1-2个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品牌展会。7、1家以上家拥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门户网站或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8、1家以上规模达10亿元以上商贸物流配送中心。9、1-2家特色明显、知名度高、营业额1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

10、1个商贸卫星城市,4个以上乡镇商贸中心,30条主题突出、管理规范的市级以上特色商业街,若干个生活便利、环境优良的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

(六)主要任务

根据《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鄞州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结合国家和省、市流通主管部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今后五年全区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以把鄞州新城建设成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为目标,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搞活大流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紧紧抓住“中提升”战略实施,加快推进宁波大都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并支持商贸企业吸收和嫁接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创新业态,扩大规模,拓展领域,搞活流通,确立起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把鄞州新城建设成现代商贸商务集聚,引领时尚消费的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增长集聚和扩散功能。

2、以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互动为重点,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开拓大市场。主动适应我区工业化深度发展、现代产业不断融合的趋势,大力扶持依托港口和产业优势,专业特色明显,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整合改造传统商品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走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培育具有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功能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加强规划引导,推动商品市场战略性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群;提高各类批发市场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为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交易平台。

3、以打造空港物流园区,建立商品分销中心为导向,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贸易。充分发挥空港物流保税园区的作用,坚持以内促外、以外带内,“招商引资”与“招商引贸”并重,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商务会展、物流配送等为促进国际国内贸易服务的相关产业,将鄞州的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经济综合实力优势,转化成为促进商品跨地区、跨国界流动,发展大贸易的竞争优势,使更多的“鄞州创造、鄞州制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以营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为动力,加快推进惠民便民工程建设,优化大服务。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主动适应城乡居民生活进入宽裕阶段、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情况,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商,以法治商,积极营造绿色、健康、安全、方便的消费环境。推进“百镇连锁千村便利店”工程,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优化改造城市商业区网点,积极发展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精心实施系列“惠民工程”,确保“菜篮子”商品供应,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创建和谐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发挥商贸流通业的服务作用。

5、以增长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为手段,加快实施扶强扶优,培育大集团。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是推进流通现代化,增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地区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各类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流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条件符合、分类评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从商贸流通企业中评出一批居行业龙头地位,规模大、贡献大、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企业,由区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并给予相应的扶持。

三、空间规划与业态布局

(七)空间规划

1、区域空间规划

根据宁波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鄞州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行政区划、交通节点、商业基础和商业传统,以及未来的空间发展走势,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今后一个时期,鄞州区要着力打造“一心五翼一带”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即:一个现代商贸中心;五个不同翼面的商贸发展节点;一个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环区游憩商贸带,形成“中心带动、多翼齐飞、商旅共荣”的繁荣景象。

(1)新城区商贸中心

范围:包括万达联盛商圈、BEST广场商圈、南部商务区、长丰、潘火、石碶、慧丰、中兴河湿地、奉化江畔高档居住区、陈婆渡等等十大特色功能区。定位:现代商贸,特色餐饮,时尚休闲娱乐高端消费集聚区。

主要任务:提升鄞州新城商贸中心品位,构建宁波南部现代化都市新区商业新高地,增强区域商贸中心辐射力。重点打造万达联盛和贝斯特广场两个现代城市综合体、若干商业组团、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网络。

(2)五个不同翼面的商业发展节点

结合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和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以交通线为依托,实现交通线周边商贸业节点的串联,形成以鄞州新城为中心点,集仕港卫星城,高桥、五乡、姜山、鄞江、咸祥等“准卫星城”为节点,辐射区域西部、西南部、东部、东南部和大嵩滨海地区的放射型商贸业发展翼面。

重点是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先期规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通过大力推进卫星城、“准卫星城”商业和乡镇商贸中心工程建设等项目,加快现代流通方式向镇乡延伸,实现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城乡全覆盖。

西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集士港、高桥、古林、横街片区。

定位:鄞西片区“新城市”和宁波中心城区西部“新门户”。

主要任务:以集仕港卫星城为示范,加快高桥、古林、横街等鄞西片区商贸流通业发展。以奥特莱斯国际名品商业广场、新江厦百货等商业设施建成开业为契机,依托轨道交通、空港物流保税园区等载体,发展与地铁经济、临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综合性商场、连锁超市、餐饮、住宿等业态。

西南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鄞江、洞桥、章水片区。

定位:特色商贸休闲区。

主要任务:依托“水文化”、“石文化”优势和它山石刻博物馆等旅游设施,加快建设鄞江文化商贸综合体。引进特色商贸项目,做大做特传统鄞江庙会,发展传统特色商贸业,逐步将其打造成特色商贸和休闲居住区,辐射鄞西南区域。

东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邱隘、五乡、东吴片区。

定位:综合性商贸集聚区。

主要任务:邱隘通过与东部新区商贸业发展规划对接,融入宁波中心城区,形成同城经济。五乡利用绕城高速、铁路环线、南外环、轻轨一号线等诸多基础设施形成的交通节点,积极引进商业地产项目,培育发展都市商贸经济、轨道交通商业,以及生活服务业态,成为鄞东地区综合性商贸集聚区。东湖结合建设特色小城镇,加快发展乡镇商贸中心。

东南向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云龙、横溪片区。

定位:江南水乡、浙东山村特色商贸区。

主要任务: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江南水乡、浙东山村特色,宁静、宜居的休闲居住区和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提升鄞东南地区的商贸业发展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大嵩滨海地区商业发展翼面

范围:塘溪、咸祥、瞻岐片区

定位:滨海休闲旅游特色商贸区。

主要任务:抓住象山港大桥建设机遇,结合打造具有水乡、山村、滨海特色小镇,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会议、滨海居住、度假休闲等产业,力争成为长三角著名的滨海休闲胜地。

(3)一个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环区游憩商贸发展带

围绕以五龙潭、它山堰、桃源湾、鄞西红色旅游资源等为主的山水生态旅游走廊;天童景区、阿育王景区、金峨山景区、咸祥滨海休闲区等为主的宗教生态旅游走廊;环老三区和鄞州新城区,近郊休闲旅游区块主的城市休闲旅游走廊,打造与旅游空间组织相适应的、商贸与旅游共生共荣的环区游憩商贸带。

在空间组织上,以旅游消费地来组织商贸业发展,与区旅游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布局相衔接,实现都市、海洋、文化、生态有机交融、基本覆盖全区重要旅游点的环区游憩商贸的空间格局,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2、鄞州新城区空间规划

鄞州新城区要着力构建以“两核五区”为基础,“多点”为补充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空间格局。“两核”:即2个城市综合体核心商圈;“五区”:即5个商业集聚片区;“多点”:即15个左右的点状社区(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

(1)“两核”:即万达联盛和贝斯特2个城市综合体核心商圈。

万达联盛商圈以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为主体,东起锦寓路,南到鄞县大道,西至钟公庙老街,北临嵩江路。主要功能是打造成集聚现代商业、汇萃名品名牌、引领时尚消费的综合性商圈。

贝斯特商圈以BEST广场为主体,由瑞士SMART商业广场、英国TESCO商业广场和深国投宁波商业中心三大子商业体构成,东起科技路,南到四明路,西至前沿河,北临环城南路。着力打造成为高端商业集聚的国际品牌之都,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商圈。

两个商圈分别处于新城的中心位置,区域相近,功能互补,形成了合理的商业梯度,共同构成鄞州新城核心商业新高地。

(2)“五区”:即5个商业集聚区。分别是南部商务商贸区、潘火商业集聚区、长丰商业集聚区、石契商业集聚区、陈婆渡商业集聚区。

这五个商业片区既服务本区域,又对两个核心商圈起支撑作用,是新城商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多点”:即15个左右社区商业服务设施。

社区商业布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指导思想,按照服务人口3—5万人,服务半径500—800米的标准,合理配置商业网点。特别是要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关于大力推进社区“双进”工程的要求,加快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各种业态,以方便居民购物。

(“两圈五区”商业布局已在《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中详述,这里简略。)

(八)业态布局

1、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包含购物中心、高端商务酒店、休闲广场、金融大楼等现代商贸商务设施,是融合多种城市功能的单元体,具有集聚商气、吸引人气、打造节气、体现洋气等多方面功能。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汽车进入百姓家庭,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设施加快发展阶段,要着重抓好万达联盛商业广场和贝斯特商业广场等城市综合体。

2、大型商业广场

大型商业广场是现代商业的标志性业态,鄞州新城作为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南部商业中心,宜加快发展这一业态。“十二五”期间,要努力促使斯玛特商业广场、TESCO乐购商业广场、宜家家居广场、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店商业广场、潘城国际广场、“富田新都心”商业广场等项目早日建成,为繁荣鄞州新城增添新亮点。

3、大型零售商业网点

大型百货商店、大型超级市场、仓储式大卖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设施,是繁荣繁华城市的重要商业业态。要根据适度竞争、节约资源原则和目前大型零售网点布局现状,对新城区的大型零售网点建设进行合理调节,并鼓励其适度发展。到2015年,新城区大型零售网点力争发展30个左右(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4、轨道交通商业网点

“十二五”期间开通的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将对城市发展,人们出行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其巨大的人流、商流、信息流所引发的地铁经济,已经引起从多商家的关注。高桥、五乡等地的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要超前规划,抓紧布局建设相关商业设施。轻轨站点的门店、商铺、商场,采取只租不卖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引进适合地铁环境的各类商业网点。优先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快餐店、餐饮店等相关业态,在方便购物消费的同时,不断做大地铁商业。

5、商业街

商业街分综合商业街和特色商业街。每个建制镇要力争建设一条以上特色商业街,全区共建30条。其中,新城区要着重打造四明中路和南部商务区2条综合商业街;特色商业街,要根据街区特点、经营特色、错位经营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重点打造长丰“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商业街、钟公庙商业步行街、南部商务区“银桥水阶”商业水街、嵩江中路阿拉宁波街、科技路“甬上传说”特色餐饮街、麟寓路时尚精品街、学士路文化产品街、下应北路汽车街、下应街道“中华老字号”街、湿地公园艺术风情街等10条特色商业街,共计12条。(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6、商品交易市场

以构建“依托宁波市、立足长三角、辐射华东地区”市场体系,建设若干个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大型专业市场为目标,迁建、新建、升级改造相结合,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加快商品交易市场建设。

发展新兴业态,扩大交易规模,提升市场挡次,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两大市场群,即:潘火以家具家居为主的市场园区和姜山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园区,共计约100万平方米交易面积,成为长三角南翼具有较强辐射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各类专业产品集散中心,带动一、二产业加快发展。(详见《鄞州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

四、行业发展与重点工程

(九)行业发展

1、批零贸易业

充分发挥批发零售业在实现商品销售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其向城乡市场一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批发业着重发展服装、建材、钢材、五金交电和机械电子产品等;

零售业大力发展百货连锁、超市、专业店、专卖店和社区便利店等;

积极培育无店铺零售。

十二五期间,批发零售业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业态先进。确立连锁经营在批发零售业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扶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建设商品物流配送中心。

——体系完善。形成幅射城乡市场的销售网络;推动特色市场集群形成。

——形象高端。引入国际高端商业,提升商业形象,形成名品名牌集聚和活跃的商业氛围。

具体举措上,着力把握以下重点:

加强市场园区建设。遵循交易便利、交通顺畅、保护环境和平稳过渡原则,完善市场空间布局。新建、迁建一批专业市场,向园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扩大服务半径和辐射范围,形成强大的集聚效益。

集聚连锁式批发企业和市场。促使相关批发企业和市场向园区集中。批发企业和市场利用其品牌效应向外输出商品,形成连锁经营批发企业和市场。

创新交易方式。加快发展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采购配送网络,鼓励会员制销售与“现购自运式”连锁超市的发展,逐步替代传统摊位制工业品批发交易市场。

促进有形与无形市场结合。重点发展以产业和港口为依托的进出口大宗生产资料市场;发展与商品市场配套的信息、代理、电子商务等无形市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贸易网络体系,打造网上市场。

实施百货业态结构调整。提倡百货商店错位经营和差别化经营;鼓励大型百货企业跨地区进驻与落户,逐步形成以优势品牌百货店为龙头的百货业连锁经营,提高组织化与规模化程度;引导中小型百货商场进行经营业态的调整,逐步向专业超市和大型超市方向转变。

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大型超市。鼓励具有跨国零售背景和地区总部型大型商业企业到新的商业街区投资建设大型超市;新建大型超市的停车场,建议采用立体车库,以节省土地资源。

发展多种新型业态。以服装、文具、家用电器等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品牌专卖连锁和系列专卖店,凸现产地价格优势。重视发展仓储式商场、超市、专卖店、专业店、折扣店等新型业态形式,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鼓励发展以“农超”(菜市场十超市)、“百超”(日用百货店+超市)等模式或专业店、超市、仓储商店等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新型的业态集聚效应,放便消费者购物。重点推进以特许加盟、连锁经营、品牌和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社区便利店,整合众多小型零售店铺,发挥综合服务功能。

重视引进国际著名便利店企业进入鄞州城乡市场,借鉴其先进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技术,加快发展农村和社区商业。

2、汽车销售业

2009年全区汽车销售额占到社零总量1/3以上,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进入家庭已成为普遍现象。

做大汽车流通规模。把握国家出台优惠政策促进汽车消费,各汽车销售商翻新促销手段,大打“服务牌”,开拓潜在市场等有利时机,重视发挥汽车流通行业协会作用,通过举办车博会、汽车展示展览、专业车模走秀、斑马线礼让行人、广场文艺表演等活动,集聚众多汽车销售服务企业进场销售,进一步开拓汽车市场,不断做大销售规模。

做靓汽车销售专业街。继续鼓励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及品牌知名度的4S店整车销售企业入驻下应大道汽车一条街,特别是要吸引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国产、合资、进口等高中低各档车型和著名品牌汽车,以及在宁波地区第一家开设特许经销店等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在街区落户,进一步丰富街内的汽车品牌,逐步将该区域打造成特色明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销售一条街,满足城乡居民购车需求。做好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要加强现场管理,改善交易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放便卖买双方进场交易,力争把途众汽车市场打造成宁波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

3、餐饮服务业

坚持把鄞州打造成“辐射长三角地区新兴餐饮业基地”为目标,以高端酒店和特色餐饮企业为龙头,开发档次不同的商务餐饮、会议餐饮、休闲餐饮,形成功能完善的餐饮体系,不断提高鄞州餐饮业的竞争力。

构建鄞州美食体系。着力打造海鲜特色、山珍特点、地方品味三大饮食精品线,大力开发包括海鲜美食、地方名吃、山珍美味、祖庭斋菜、西餐佳肴等菜系,重点培育“舟宿夜江”、“银桥水阶”、科技路、四明中路、麒麟大厦等餐饮娱乐休闲特色街区。加强餐饮企业联合,举办“鄞州美食节”、“特色美食推介”、“食在鄞州”等节庆系列活动,打出鄞州美食品牌。

标准化生产、外向化发展。支持“豪味达”营养配餐公司以中央厨房的形式,在继承传统餐饮文化和烹饪技术基础上,向标准化操作、工厂化生产、连锁化经营和现代科学管理目标发展,实行餐饮服务的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配送,各项流程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采用餐饮信息发布和餐饮配送方式,通过搭建推介平台,帮助餐饮企业与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商务楼宇企业实现服务对接,推广价廉物美、健康营养的午餐配送,满足各方面人士日常用餐需求。

打造“舟宿夜江”时尚夜消费街区。充分利用该区地处鄞州、江东、海曙三区交汇,连接天一广场和万达广场两大商圈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夜”消费特色,做好夜景、夜食、夜娱、夜购、夜行、夜宿等夜色文化,以“江·水·人·家”为主题,集餐饮、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将“舟宿夜江”街区打造成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中“最为精彩诱人的一湾”,成为宁波新的地标性夜生活消费区。

4、生活服务业

以便民利民为宗旨,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先进的生活服务业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生活服务,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服务和休闲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到无差别服务。同时规范市场秩序,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美容美发、沐浴休闲、洗涤业,实行大中小结合、高中低配套,发展连锁经营,加强标准化服务和管理,提高科技含量、服务质量和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多层次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家庭服务业,以81890求助服务网为平台,积极发展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护理、病患护理等业态,鼓励走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道路。

重点支持与家庭服务业相关的信息平台建设、员工权益维护,以及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使之成为商贸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为一、二产服务,促进市场繁荣。

5、成品油行业

以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为指导,加强管理,优化布局,逐步完善加油站销售服务网络。到2015年,规划新设置加油站10座。

拓展加油站服务范围,增强现代化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救急功能。

督促加油站环境保护,进行油气控制,逐步建立完善油气回收系统。

6、“菜篮子”行业

以“惠民生、重质量、保市场”为根本出发点,推进“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建设,实现菜篮子商品优质、绿色、无公害化,繁荣市场供应,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商品。

提升“菜篮子工程”质量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特色、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人民群众对菜篮子商品讲营养、讲安全、讲品质的需求,加快推进“菜篮子示范工程”建设,使鄞州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菜篮子商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发展绿色市场和新型业态。以实施农村菜市场改造为契机,创建文明菜市场、文明经营户为抓手,全面提升菜市场经营管理水平,营造整洁有序的菜篮子购物环境。加快建设规模化菜篮子商品批发市场,组建绿色菜篮子商品配送中心,配置绿色通道车;以大型连锁企业为依托,发展社区便民菜篮子商品连锁店,提高标准化和便民化水平。

建设绿色特色菜篮子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蔬菜、肉禽蛋、水产、豆制品等菜篮子商品种植、养植和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绿色蔬菜特别是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订单农业;支持五龙潭、方兴食品、三丰可味、金鳖山、引发企业等加工流通基地规模化发展,力争建成市、区两级菜篮子基地50个。按照卫生、绿色、安全的标准,提高各类菜篮子商品加工档次,加快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异地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基地牧场建设,加强与国内菜篮子商品主产地生产加工企业或购销大户联合,增强市场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菜篮子商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在城乡菜市场开展以蔬菜农药残留为重点的快速检测,不断扩大检测的范围和品种,加大监管力度,保障消费安全。制定市场准入制实施办法,扩大菜篮子商品市场准入品种和范围,提高市场准入水平。加强肉食品检测力度和畜禽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建立猪肉质量IC卡网络追溯系统,实行全程网络化监管,把牢猪肉流通质量安全关。

积极推进菜篮子商品标识化,培育省、市级菜篮子绿色品牌,不断提高菜篮子商品品牌化程度。

(十)重点工程

1、万达联盛核心商圈提升工程

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一期,要抓住先发优势,提升综合品质,以四明中路综合商业街、南部商务区综合商业街、钟公庙商业步行街、麟寓路时尚精品街、学府路文化用品街为支撑,共同构成“一心五街”核心商业片区,着力打造一流商圈。

万达广场和联盛国际商业广场:在强调各自经营特色和服务多样化的同时,按照“打造国内一流购物中心”的目标,整合长丰休闲区块、四明路商业街,加快调整商品品牌和经营业态的配比,瞄准高端消费层次,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做靓、做足生意,以适应当前城乡居民要求买放心、买时尚、买休闲、买高端的消费心理,不断提升广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进一步完善广场内的购物环境和广场外的景观环境,打造低碳型广场;积极搭建消费平台,强化商务、文化、旅游、休闲等要素组合,大力举办以休闲购物、餐饮美食、汽车消费等为主题各类商贸节庆活动,进一步集聚城区人气,打造成集购物、娱乐、美食、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综合性广场,辐射宁波全市。四明中路综合商业街:整合、改造、提升低档次商业网点,鼓励引进名品、名牌店,增加品牌商品经营,改善购物环境;引导中小商店向品牌专买店、专业店、精品店转型;吸引地产服饰品牌设立专买(专业)旗舰店,努力将其打造成以经营品牌商品为主的中高档综合购物商业街。

南部商务区综合商业街:以发展高档专业店、专买店为主,重点经营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潮、时尚服装、服饰品牌;同时依托“银桥水阶”商业街,加快发展特色餐饮与休闲娱乐,酒店、宾馆,会展会务等业态,努力将其打造成与高端商务区相适应的“时尚、流行”综合商业特色街。

钟公庙商业步行街:鼓励发展专业超市、精品服装服饰专买店、连锁店、中西特色美食店、时尚KTV、休闲茶楼、咖啡吧;适度发展烟酒专买店、书店等业态,将其打造成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步行街。

麟寓路时尚精品街:着力打造成汇集高档时装服饰、鞋帽、珠宝首饰、钟表、眼睛、化妆品、发艺等业态,集聚众多品牌店、专买店、连锁店的时尚精品街。

学士路文化产品街:加快发展以服务周边大学城学生、教师及附近居民为主的数码广场、电脑维修、旧电脑交易、电子娱乐、影视产品、文化体育、图书、餐饮等业态。提升现有数码广场层次,开辟电脑DIY区、数码产品区等交易场地,更新电脑、手机等电子数码产品品牌,丰富体育文化用品种类,进一步做大规模,繁荣街区。

2、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工程

推进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是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按照鄞州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布局,着重抓好集仕港卫星城市,高桥、五乡、姜山、横溪、鄞江、咸祥等“准卫星城”的商贸中心建设。

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

(1)根据“体现特色、彰显品位”的总体目标要求,坚持“优先发展、集聚发展、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理念,加强对全镇商贸流通业发展空间的布局设计,率先编制好“镇级商业网点专项规划”,出台扶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大力营造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氛围。

(2)确立“商城联动,互为依托”的发展思路,坚持城镇建设改造与商业发展同步推进,加大对商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既抓老街改造提升,又抓商贸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打造出若干条商业特色街区,拓展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

(3)采取“招商引资与项目推进相结合”的办法,把招商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来抓,有效整合全镇招商资源,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吸引各种投资前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努力为促进商贸经济发展提供活力之源。

(4)充分挖掘并大力弘扬当地经商传统和商业资源,坚持“有节造市、无节造节”,通过举办各类具有鲜明本地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商贸节庆系列活动,集聚商气,激活人气,营造出浓厚的商业氛围,幅射周边镇乡,使其成为真正的乡镇商贸中心。

3、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工程

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是发展商贸经济的强大推动力,也是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途径。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打破单店经营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在百货、日用品、家电、医药、餐饮、洗涤、美容美发等行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利时百货、新江厦超市等大型商贸企业走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路子,鼓励其到人口密集的镇乡开设门店,不断提高连锁经营销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

(2)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配送业。支持“每食屋”冷涟物流体系、“豪味达”营养配餐中心、开开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及新江厦高桥配送中心、米氏粮油配送中心升级改造,提高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适应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

(3)培育和造就一批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当前网络购物以比同期社零高6.5倍增幅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正驱动着传统的规模经济转型升级到个性化、定制化模式。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重点加强区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网上采购、网上购物、网上结算等经营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贸流通业的效率。支持现有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专业店、专买店等开辟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信息发布、商品展示和网上交易。

4、重视推进“民生工程”

以贯彻落实“幸福民生40条”为重点,坚持扩大消费与保障民生相统一,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结构优化,拉动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连锁便利店村村覆盖工程。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和连锁龙头企业到空白村开设农村便利店,方便当地群众购物,确保到2015年实现全区行政村连锁便利店全覆盖。

(2)加快推进菜市场改造管理升级工程。根据四年完成村级主要菜市场改造任务的目标,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到2015年完成100家村级菜市场改造。同时抓好市场管理,认真实施菜市场的“检查、评比、通报、考评”制度,真正实现农村菜市场软件和硬件的“双提升”。

(3)加快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推进社区商业一条街建设;鼓励早餐店、便利店、菜市场、废旧物资回收等居民生活必备业态发展;加快社区呼叫热线、服务热线等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功能。抓好商业示范社区创建,力争现有社区全部建成区级以上商业示范社区,其中国家级5个和市级10个。

(4)加快推进菜篮子主要商品市场保障工程。围绕“两荤两素”菜篮子商品,引导菜篮子基地、菜篮子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扩大生产规模,开展产销对接,加快实现全区生猪18万头、蔬菜1.5万亩、水产7000亩、豆类制品3.5万吨等主要菜篮子商品应急供应标准。

(5)加快推进便民早餐工程。鼓励和引进中式快餐龙头企业和品牌餐饮企业开设早餐业务,合理布局区内早餐门店,逐步推进连锁早餐进入偏远镇乡。支持早餐企业改造建设早餐加工配送中心,完善早餐车(亭)网点布局;引导早餐企业与连锁超市、便利店对接,形成稳定的配送供应关系,逐步建立起经营规范、品种丰富、卫生达标、布局合理的早餐供应服务体系。

5、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和应急保障体系工程

加强流通领域统计工作,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监测全区流通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和掌握市场供求波动情况,为制定政策,保障供应提供依据。

(1)以现代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重要商业业态和经营网点为信息数据采集点,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市场运行监测网络。加强对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和成品油等特种行业的运行监测分析,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准确预测商贸经济运行情况和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加强对流通企业的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确保消费品市场运行安全。

(2)建立健全市场快速反应体系。完善粮、油、肉、蛋、糖、盐、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形成市场预警及异常波动确认机制,健全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增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市场供应。

五、保障措施与项目支撑

(十一)保障措施

1、加强对商贸流通工作的领导。把发展商贸经济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转方式、促消费、保增长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增长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加以认识,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制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进一步理顺流通行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流通主管部门和流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部门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工作合力,及时协调解决商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全区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2、强化商贸规划的导向作用。重视商贸流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现代流通与改造传统商业;建设大型商业设施与发展中小商业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城乡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加强流通领域相关行业规划工作,制定和实施“菜篮子”工程、定点屠宰等专项规划;明确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重点和阶段目标,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促进商贸流通业有序发展。

3、重视商贸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商贸流通服务业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鼓励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现代商贸流通业务、拥有营销技能的各类高级人才为我区服务;支持流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开展合作,培养一批适应流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化流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流通领域人员素质。重视流通部门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强化公务人员在职培训,提高其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和开拓创新能力。

4、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市制订的流通领域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推进依法行政,减少各类审批,规范审核备案,健全规章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做到公平透明,提高政府对流通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商贸流通业发展实际,抓紧制定有关商业网点管理等地方性规章,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法规体系。大力开展食品、药品、餐饮服务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非法传销活动,加快推进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

5、加强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建设。支持商贸流通行业协会的建立和规范运作,实行民主办会、自主办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引导行业发展、反映行业诉求、参与政策制定、开展专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行业协会职能,逐步将政府行使的应该由协会承担的行业信息收集、行业标准制订及行业自律等工作移交或委托授权给行业协会,不断加强协会建设。鼓励各类企业和相关组织加入协会,增强其覆盖面和代表性。积极开展行业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与合作、办会办展和诚信建设等行业活动,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第3篇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中央到各地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鉴此, 加快发展南通科技服务业, 尤其是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 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的建设,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通政发[2012]26号) 《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市区科技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 (通政办发[2012]95号)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1.11) 、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 (2011.11) 、市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通政发[2013])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计划 (2012-2014年) 》的通知 (通政发[2011]84号) 、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建立南通市科技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通知》 (通政发[2012]55号) 等等, 为南通市科技服务业及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科技服务业呈跨越式态势发展, 为集聚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 南通科技服务业总量不断增长, 一直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6.91亿增加到2012年的92.1亿元, 比2011年增长29.1%。从事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由2005年的30多家增加到2012年的317家, 比201年增长了31.43%, 基本形成了功能日趋完善、结构不断优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为集聚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科技服务业的中坚力量基本形成, 为集聚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托

近年来, 全市坚持以国家级为龙头, 省级为重点, 市级为基础, 强势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为推进南通市科技服务集聚区建设和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依托基础。据统计数据, 至2012年全市已拥有3个江苏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础 (船舶、化工、新材料等) , 10家江苏省级科技产业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62家, 其中国家级8家, 省级23家, 省级以上孵化器数量列江苏省第四;孵化面积300多万m2, 居全省前列;在孵企业2038家, 比2011年增长了21.96%;在孵企业从业人员达38057人, 其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14966名, 归国留学人员173名, 博士和硕士学历人员602名, 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占全体从业人员比例为41.36%;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38家, 列全省第二, 其中, 国家级2家, 省重大研发机构4家, 列全省第三;建有省企业院士工作站38家, 其中省级4家 (全省18家) , 居全省第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2家, 其中省级247家, 实现了先进制造业领域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牵头成立了集成电路封装产业、茧丝绸产业2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海洋工程装备等8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省级联盟数全省第一。

1.3 科技服务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 南通市在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基础上,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孵化、园区承载”的发展模式, 依托高新区、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科技加速器和孵化器等载体, 以主导服务产业为主体, 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 重点突出建设产业特色鲜明, 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南通市先后已有上海市北高新 (南通) 科技城、苏通智慧园区、南通国际软件产业园等3家被市政府划定为重点培育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有南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南通软件园) 、崇川科技创业园、海安软件科技园、如皋科技创业园、如皋软件园、海门都市科技创业园、启东科技创业园、启东市金凤凰科技创业园、通州东大科技创业园等9家被市政府划定为优化提升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上述12家集聚区至2012年, 总共占地面积达31500多亩, 入驻企业1470家, 2012年销售营业额为143.8亿元, 从业人员为2240多人, 其中大专以上科技人员约为1340人, 占从业人员的60%左右。

1.4 初步形成了以高端业态为重点的产业链

全市各集聚区从自身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区域实际出发, 强化科技引领, 瞄准高端领域, 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文化智慧 (创意) 、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 并在新能源、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行业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 逐步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链, 成为全市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初步统计, 在所有产业中, 高端新兴产业约占60%~70%。另还有部分集聚区着力发展呼叫中心、数据管理中心、云计算、动漫创意设计新兴产业。

1.5 建立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强化服务功能, 营造创业环境

近年来, 各集聚区内都在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服务功能, 如:海安软件科技园围绕软件产业, 先后建立了七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云计算”服务平台、万人呼叫中心 (数据库) 、咨询中介服务平台、人才资源服务平台、项目申报服务平台、投资融资服务平台等;如皋科技创业园分别建有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

2 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对科技服务业及其集聚区存在多头行政管理, 有待于协调

目前科技服务业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行政地位相对薄弱, 且管理力量不够集中, 形成多头管理, 很难使科技服务业及其集聚区的建设得到优先发展。

2.2 招商项目难度大, 科技含量低, 入驻企业质态不高

据调查显示, 虽然各科技服务集聚区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招商部分科技成果项目, 入驻了一批科技型企业, 但普遍反映, 招商科技项目难度大, 科技含量偏低, 入驻企业质态不高。尤其是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更难。尽管各园区都在大小不等的作巢引凤, 通过制定优惠的引进政策, 采取与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或联合开发, 或组织信息发布会等措施, 但成效不大, 仍存在巢大凤小, 有巢无凤, 作巢容易引凤难的困感。

2.3 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

科技服务集聚区内其科技服务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 专业化程度较低, 服务质量不高, 缺乏品牌特色和竞争力。不少科技服务机构行政色彩较浓, 过于依赖政府, 服务效率不高。大部分服务领域内都没有能形成一批具备“专、精、特、新”特征的科技服务机构, 相当一部分的科技服务内容均由行政管理部门取代, 未能形成提供包括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项目申报、高新申报、产学研联合等服务内容一体化的“服务包”, 更未真正形成科技服务的产业链。

2.4 科技金融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缓慢

多年来, 南通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 积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市场化投融资管理模式, 初步形成了“政、银、投、保”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但从调研情况来看, 与上海、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 还存在起步慢、覆盖面小、创投规模不大、金融产品单一等问题。另外, 各集聚区的科技中小企业科技信用评估、评审体系不健全, 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和产业链尚未建立和形成, 也是使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2.5 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大型检测认证服务机构贫缺

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大型检测认证机构是科技服务业中不可缺少的产业, 尤其是在目前全球化经济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趋势下, 确保科技产品的质量, 适应全球化经济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据这次调研发现, 南通市各科技服务集聚区, 除南通软件园、崇川区科技创业园等园区有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检测服务机构外, 绝大部分集聚区仍属空白, 在某种程度亦影响了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服务质态。

3 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统一认识, 提高意识, 科学规划, 提升档次

建议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专家每年对各集聚区的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从上至下统一对“服务业”与“制造业”界定口径, 统一思想认识, 转变观念, 提高集聚意识, 对各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认真进行科学的二次规划, 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2 加强组织管理, 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加强对集聚区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则是强势推动科技服务集聚区快速发展的首要保障措施。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 (1) 设立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技术委员会。为了重点突出和加强科技服务集聚区建设, 对已成立的市科技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除下设办公室外, 应增设科技服务集聚区发展技术委员会, 由有关专业技术的专家为主体组成, 负责对全市集聚区发展总体战略以及有关政策、措施进行会商、研究、论证, 并提供咨询和领导决策的建设意见, 对各集聚区整体发展规划、行动计划以及重点项目建设参与专题论证和评审, 并负责向市及各 (县) 市领导小组及时提供最前沿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动态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和建设性意见。 (2) 建立全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牵头召集, 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发改委联合组织承办, 市及各县 (市) 区科技局、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组织部、人事局等主要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协调解决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交流各集聚区发展规划、建设情况以及经验, 听取技术委员会发布全国集聚区发展的动态和周边发达地区集聚区发展有关信息等, 形成目标明确、分工协作、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3) 协调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必须着力协调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加强政府部门的系统集成, 建立起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和联合推动机制。 (4) 建立完善考核体系。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集聚区年度复评和评价体系, 建立集聚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期统计制度, 科学设置考核项目, 突出考核重点, 加强目标责任考核, 并将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纳入市和各县 (市) 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3.3 加强、加快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保障机制, 在高端人才攀升上求突破, 通过“引智+提升+挖潜”的模式, 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3.4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相关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虽然近几年来市政府已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及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含科技服务集聚区) 发展的相关政策, 对推进南通市科技服务业及集聚区的快速发展, 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优化和健全相关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具体建议有: (1) 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的若干政策意见》, 从项目用地、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强对集聚区内项目、企业及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 (2) 制定出台《关于南通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目前已有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 将科技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办法涵盖其中, 其做法欠妥。虽然科技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 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科技服务业有自身特殊性。 (3) 在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引进科技人才政策方面, 要针对各地域具体实际出台优惠力度更大的创新型人才政策, 形成全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人才政策特优、人才机制特活、创新性人才特集中的“人才特区”, 把高新区、各类园区、各级集聚区打造成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区、集散港。 (4) 在科技金融方面, 要针对科技服务集聚区科技金融服务业相对滞后的具体情况, 不断完善和健全、以及更加优惠的费率补贴和风险补偿等财政金融扶持政策, 进一步推进政、银、投、保“四位一体”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政策性担保公司、风投公司融入科技金融服务产业链。 (5) 制定特别扶持政策。针对市及各县 (市) 区各类各级科技服务集聚区实际情况, 除享受科技、人才、服务外包等面上普遍的政策外, 还须制定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特别政策。

3.5 加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力度, 建立科技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力度, 在保障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 在设立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 重点设立科技园区、集聚区专项发展资金, 加大对省、市级科技服务集聚区, 尤其是省级集聚区、示范区的投入力度。特别要加大对拟新建科技服务集聚区、示范区的投入力度。要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 引导银行资金和风险投资资金投向科技服务集聚区, 引导担保公司为入驻集聚区、科技园区的科技服务机构贷款担保, 确保每年科技经费中用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经费的比例逐年增加, 以促进各级科技服务集聚区快速发展。

摘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并日趋朝集聚化方向发展。文章根据对南通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现状抽样调研结果, 结合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经验, 提出了南通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梅强, 赵晓伟.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2) .

[2]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宁波: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区[J].今日科技, 2011 (11) .

上海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第4篇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上海港

0引言

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是指基于现代服务理念,实现航运类服务企业集聚互动,并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集聚区域。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纵观世界知名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航运产业的集聚与集群是其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成长与持续发展也必须依赖航运类服务业产业集群的支持。

1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企业资源共享、集聚互动的重要平台;是区域经济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载体;是强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它不仅有利于集聚区内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竞争关系,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产业效率,还有利于同类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并且比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具有更大的弹性,更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实现,驱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集聚区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各集聚区定位应有所区别。集聚区的效益与其定位有关,定位不同的集聚区吸引的企业类型也不同。只有与其他集聚区的定位不同,集聚区才可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2)尽可能增大差别成本。当差别成本加大时。企业更容易选择适合自己的集聚区,集聚区也更具有经营主动性。

在我国,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运作管理一般采用政府主导模式,即由各级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投资开发企业负责集聚区的日常管理和建设投资。这里所说的日常管理是指集聚区的规划、建设、招商等工作,集聚区内的教育、医疗、治安等社会事务管理仍由原行政区负责。

2上海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上海港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排名第1的大港,有能力、有可能、更有必要实现航运类服务企业的集聚,并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2009年3月以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市也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北外滩、陆家嘴、临港等航运服务集聚区”。

2.1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上海市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包括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这是上海唯一一个与航运有关的集聚区。

2009年5月,北外滩地区所在的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完成《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规划》。位于北外滩的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白玉兰广场、外滩通道、新建路隧道、东长治路拓宽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北外滩各类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05亿元人民币,集聚各类航运服务企业和管理机构逾2400家,是国内航运服务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航运对虹口区税收的贡献不断加大,航运税收占虹口区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4.1%上升到目前的15.0%。根据《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规划》,至2015年,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3级税收年均增长率将达15%以上,北外滩地区3级税收将占全区3级税收总收入25%左右。北外滩地区目前集聚港航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等13家,建有我国第1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水运交易市场。虹口区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北外滩建设成为航运企业成群、要素成市、产业成链、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2陆家嘴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陆家嘴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航运金融、航运物流、海事研究咨询和船舶服务等方面已实现初步的集聚效应。在陆家嘴地区2008年纳税1 000万元以上的417家企业中,航运机构有23家,纳税26.04亿元,占417家企业纳税总额241.77亿元的10.77%。

陆家嘴地区主要实现以下航运服务产业的集聚:

(1)航运金融。陆家嘴地区现有航运金融机构百余家,主要为航运机构提供船舶建造或购买融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担保等服务。

(2)货代、船代、物流和航运。陆家嘴地区吸引越来越多的航运物流和代理企业在此集聚。

(3)海事法律、海事研发咨询和海事教育。目前陆家嘴地区集聚海事仲裁、海事法律咨询、海事研究咨询以及海事科研等机构;在海事教育方面,拥有以上海海事大学为首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

(4)港口、船舶和航运服务。目前陆家嘴地区集聚港口、船舶和航运服务方面的大量企业。

2.3外高桥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外高桥保税区是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保税区,规划面积10km2,已开发面积8.53km2(含1.03km2保税物流园区)。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批准项目9 948个,引进合同外资73.5亿美元,区内企业从业人数17.4万,集聚贸易企业逾5 000家。经过19年的开发建设,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先进制造等3大核心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外高桥保税区的发展历史和功能特色,外高桥地区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定位是发展航运物流业,指导思想是突出保税区国际贸易的领先优势、保税物流的规模优势和依托港口的口岸优势,以国际贸易带动航运物流的发展,力争打造符合现代航运物流业发展要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区域。

2.4洋山临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28%。洋山港区的建设适应国际船舶大型化、高速化的发展趋势,突破上海港口发展瓶颈,优化国际航线布局,提高上海港的服务能级和东北亚航区的转运能力,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硬件基础,目前港区营运能力已初具规模。

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内地最接近自由港政策内涵的保税区。目前,洋山保税港区正在打造“港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上海口岸环境和效率。洋山保税港区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对区内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仓储、物流等服务企业从事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允许企业开设离岸账户”“实施启运港退税”等先行先试政策。截至2008年底,洋山保税港区引进物流、加工、商贸等企业51家,其中外资企业14家,总投资1.6亿美元。可以相信,未来洋山临港区域利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先行先

试政策,必将实现航运企业及其他要素的快速集聚。

3策略建议

3.1找准定位,避免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重复建设

目前学术界对于集聚区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一个城市到底可以建几个同类集聚区,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对集聚区经济效益的影响有多大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本文认为,基于航运服务的特殊性,上海同类航运服务集聚区最多建2个。这是因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会集聚大量的航运服务企业,如果这些企业集聚到同一个区域,必将会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反而不利于企业的集聚。同类航运服务集聚区太多,也会造成重复建设,导致集聚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3.2完善格局,实现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多样化建设

2009年7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是全国第7家综合保税区和第2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面积3.59km2,其中:机场内1.81km2,机场外1.78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是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并开展仓储物流、检测维修、商品展示等增值业务。

上海现有的4个航运服务业集聚区都是围绕海港产生与发展的,对海港的依赖性较高。因此,建议大力发展浦东机场临空服务集聚区,通过大力引进航空服务企业总部、航空物流、快件快递、报关代理、贸易展示、航材配送维修等各类航空服务企业,将其打造为一流的航空服务集聚区。

3.3提升服务能级,加快航运服务体系的构建

2008年,上海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2 800万TEU,排名世界第2。这只能表明上海港是国际大港,而非国际航运中心。上海目前集聚的航运企业多数集中在航运服务产业链的中低端,船舶经纪、法律服务、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级服务、海事仲裁以及航运出版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上海航运交易所也尚未发挥其应有的国际航运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的作用。航运服务能级的提升和航运服务体系的完善,是上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经之路。

3.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航运服务人才

目前上海发展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最缺少的资源就是人才。从业人员外语水平不高、高端航运人才缺乏是阻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因素。针对高端航运人才缺乏的现状,建议一方面从国外引进人才,一方面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建设航运人才的“蓄水池”。对为集聚区作出特殊贡献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技术人员,可考虑给予其住房、子女入学、家属落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3.5加快政策研究,尽快促进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地

2009年11月18日,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对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实现统一管理。这一举措为外高桥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洋山临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浦东机场临空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夯实其发展基础。

建议推进洋山保税港区探索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如营业税优惠政策、特案减免税政策、启运港退税政策以及离岸金融政策等)的研究和落实,同时,探索与争取优惠政策在各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之间的相互辐射。

4结语

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重大。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必须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自为政、无序开发的状态很可能导致重复建设。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计划 第5篇

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我们依托国家级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和现有的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在园区设立了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编制集聚区建设发展三年(2010-2012年)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到2009年为止,全园区有环保企业100多家,年销售总额超50亿元。集聚区内有环保服务业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3800多人,完成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税近2亿元。

其中,江苏鹏鹞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环保百强企业之一,是国家级企业集团,并在新加坡成功上市,该企业主要从事环保设备研制开发、生产和工程承包。江苏一环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制环保污染防治设备的专业企业,主要经营环境污染防治设备、玻璃钢产品的制造、安装、工程施工,并开展各类环保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技术咨询服务。另外如江苏博大、晟宜环保、化工成套等40多家规模环保企业,产品涉及工业废液处理设备(含污水处理与防治设备)、废气处理设备、噪音处理设备、固体无害化处理设备、废物回收处理设备和其他成套设备制造等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以水处理为主,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大气污染防治、环保药剂、环保新材料等共同发展的环保产品体系。

以科学规划规范建设 “两区八园两中心”(中央商务区、科技研发区,江苏宜兴文化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园、江苏宜兴国际环保设计园、江苏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宜兴软件设计园、彩虹科技园、救援产业园、环保产业园,国家级线缆检测中心、国家级环保会展中心),完善集聚区功能,彰显集聚区特色。

同时,进一步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目前,服务业在建重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17.55亿元。2009年全年完成投入5.3亿元。这12个项目分别是东来国际环保科技商务港、创新创业大厦、乐希大厦、江苏省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金汇大厦、彩虹科技园、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保利大厦、配套生活区、华侨饭店、瑞金酒店。其中,乐希大厦、金汇大厦已封顶;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进入设备调试、装修阶段;东来国际环保科技商务港地下工程结束,主体建至二十层;瑞金酒店进入试营业阶段;华侨饭店开始拆迁;其余项目均已土建开工。

在环保研发配套载体的建设方面,环科园70%以上的环保企业和国内外大学、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清华、北大、南大等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在园区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了以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等为代表的多个研发载体。2008年至今在宜兴市获得的14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有7个在园区进行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凸现了环科园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二、趋势分析

对于进一步正确树立集聚区的发展方向,我们首先充分认识到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有害化学品污染等使得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环科园作为我国唯一的以环境保护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在环科园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促进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二)有助于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在环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环保产业竞争力不强、研发能力比较弱等几个方面。而目前宜兴已基本形成以水处理设备为主,包括声、气、固、仪、配件六大类数千个产品的门类,企业生产技术较高,产品性能较好。因此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园区产业布局

环科园位于宜兴市区范围内,发展空间有限,不适宜进行较大规模的一般制造业生产活动。因此作为生产、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化发展,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四)有助于提升园区综合功能,改善城市形象。

目前,环科园已经建设包括环保科技创业、环保产业发展、商务、环保科技设备信息、金融、国家级环保会展、环保设备检测、行政服务、环保人才培训及配套公寓等九大功能的中央商务区以及文化创意、服务业外包等载体工 3 程,主要发展总部经济、人才培训、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后将有利于提升园区综合功能,改善宜兴城市形象。

宜兴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以中央商务区、科技研发区、科技创新创业园、服务外包基地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载体为龙头,以园区内环保制造企业作为服务对象,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的环保设备技术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服务,以及服务外包、商务办公、会展等产业服务功能,实现从重点项目到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促使企业快速地在此区域内集聚,短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重点向无锡、长三角地区以及全国范围内扩展服务对象,在集聚区技术研发、服务外包等主导业态功能逐步实现的基础上,向环保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以及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商贸、生活配套等服务功能方面延伸,完善集聚区内生产结构,形成相对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建成环保科技创业研发的集聚区和辐射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以彰显宜兴环保产业的特色优势、提升地区产业发展层次、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空间梯度转移的大好机遇,以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高层次的主导业态为龙头,以专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价值链整合为目标,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遵循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空间集聚化发展的相关要求,打造特色显著的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宜兴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企业运作

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改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出税收、土地、资金的等优惠政策,引进相关重点龙头企业入驻,促进为制造业服务的科技创新等重点业态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主导推动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科技、创业、商务、服务外包等业态的发展。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以统筹规划为重点,整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环科园资源、功能、交通、设施等多个要素,协调集聚区与环科园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内产业功能配套、协作,强化集聚区内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的关系,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体现集聚区协调发展的原则。

3、彰显特色,突出优势

充分彰显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作为国家级的以环保设备和环保科技发展为特色的产业定位,利用国家相关支持的产业政策和导向,积极在环保设备制造技术、环保技术以及其它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方面做出亮点,体现出服务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功能。

4、重点突出,跨越发展

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要求,体现主导带动的作用,突出以科技研发服务业态为重点,在环保设备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兼以配套发展商务、物流等业态,形成集聚区的整体合力,短时间内彰显宜兴市环保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宜兴市的跨越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2010年,入驻企业40家,业务总收入58亿元,就业人数1万人,投资额12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0家,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二)2011年,入驻企业50家,业务总收入90亿元,就业人数15000人,投资额15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3家,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三)2012年,入驻企业60家,业务总收入150亿元,就业人数2万人,投资额18亿元,园区规模企业数量突破25家,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五、主要任务

(一)以环科园良好的环保制造业发展基础为产业基础支撑,从重点为环科园环保产业配套服务的角度出发,拓展服务内涵,向长三角大区域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大尺度出发,选择优势比较显著、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的产业方向作为发展重点,积极引导环科园走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带动的新路子,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业态,实现宜兴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面提升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

(二)集聚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

1、科技研发及一体化解决方案

(1)研发设计服务。依托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清华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东南大学-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生物肥料工程中心、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江苏鹏鹞环境工程承包有限公司、中日环境技术转移中心、德中环境技术转移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一是从宜兴市环保产业的规模带动角度出发,对宜兴市环保生产制造企业提供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尤其是针对水环境诊 6 断、污染处理等相关技术的创新,包括各种新型高效生物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与工程化推广,解决高难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及高效低耗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二是针对重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提供专业性的工艺技术研发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服务等,为企业提供相对周到的增值服务。

(2)产品检测服务。依托已经建成的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集聚区内规划建设环保科技研发区内的产品检测中心,重点拓展环科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产品检测功能,重点建设环保设备检测中心,重点为长三角区域内环保设备产品和电线电缆等重点行业产品提供质量检测检验以及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成为长三角区域内环保和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的质量中心。电线电缆可以提供符合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指令检测、认证检测;环保设备产品检测则符合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相关产品标准认证。

(3)一体化解决方案。从环保制造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时间段对环保科技服务的需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实现环保科技综合服务在地域内的实现。产前阶段提供环保设备产品的研发以及环保技术的创新;产中阶段主要是提供环保产品的设计与完善;产后阶段主要是进行环保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在以上研发设计和产品检测等单项环保科技服务功能基础上突出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功能。

2、成果转化和孵化

从未来集聚区做大做强、提升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出发,在重点培育大型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需要对中小企业创业以及具有技术成果的单位进行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供一个服务载体。

7(1)构建创业园等技术孵化载体。在规划期内重点推进集聚区内沿绿园路南侧布置的江苏省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宜兴科技创新创业园。规划重点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的国家实验室科技成果在创业园服务载体内就地孵化、转化,引导集聚区成为国家环保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及重大科技专项成果产业化的重点孵化器。

(2)依托载体建设推进高新技术孵化。依托创业园等技术孵化载体,对宜兴市以及更大范围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保设备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孵化。一方面重点引进一批宜兴市紧缺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和项目,对水污染治理、固体污染治理等技术进行研究孵化;另一方面,创业园内建设中试车间、配套生活设施,吸引一些中小企业以及拥有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团队进行孵化,尤其是重点鼓励引进留学生创业团队,实现环保技术等高新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为重点推进成果的转化,可以实现其他科研院所相关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通过“落地转化”的特殊方式推动环科园相关产业的层次升级和改造。

六、空间布局

根据环科园发展现状,选择园区东西向主要干道绿园路为中心,东起新城路,西至南岳路,北起龙池路,南至百合场路这块区域设立环保科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68.87公顷。

集聚区重点建设七大功能区域。

1、科技研发区:位于集聚区西侧,茶泉路和宁杭公路之间,绿园路以北,面积约为23.6公顷。

2、环保产业设计服务区:位于兴业路与土干路之间,面积约为6.39公顷。

3、生产配套区:东起兴业路,西至新长铁路,北起绿园路,南至南河路,占地12.67公顷。

4、环保产业创业区:位于科技研发区南侧,即绿园路以南、宁杭公路以东地区,总面积22.58公顷。

5、商务办公区:位于新城路以西,南河路以北,兴业路以东,绿园路以南,总面积17公顷。

6、配套物流功能区:位于宜兴火车站以西、绿园路以南,总面积18.22公顷。

7、综合配套服务区:该区分三部分:行政管理区、专业商贸区和生活配套区。其中行政管理区位于新城路和兴业路之间,绿园路以北,占地4.86公顷;专业商贸区位于竹海路与杏园路之间,占地6.83公顷;生活配套区位于土干路以东、绿园路以北,占地约1.7公顷。

七、保障措施

(一)管理保障

建立符合市场运作要求的集聚区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在管理上保障集聚区规划的有序实施,成立了以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朱保强为主任的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并确定专人负责每个功能区建设,真正形成便捷、高效的管理体制。

(二)资金保障

1、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2、利用各类政策争取相对应的专项资金

3、构建区域性创业融资平台

(三)政策保障

1、土地政策:简化用地审批程序,支持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的发展。

2、税收政策:对吸引入园的国内外环保技术的创业团队以及科研院所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规定,采取免、减优惠政策。

3、建立财政倾斜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宜兴市每年对重点环保科技研发企业给予扶持的专项资金;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四)机制保障。

1、管理机制:一是加快企业内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各类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主辅分离,降低经营成本。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网络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2、招商机制:一是重点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向集聚区集聚,着力引进高集聚、强辐射的服务业特色和品牌企业。二是注重产业配套项目招商,着力吸引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集聚区,促进相关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八、三年建设内的重点项目

1、中央商务区

2、彩虹科技城

3、保利大厦

4、东南大学-城市污水处理研发中心

5、国家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

6、国家环保设备检测中心

7、华侨饭店

8、乐希大厦

9、创新创业大厦

10、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生物肥料工程中心

11、清华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12、苏州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高功率LED研发中心

13、宜兴留学人员创业园

14、服务外包宜兴环科集聚园

15、江苏宜兴国际环保产业设计园

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第6篇

雄安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内容显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内外一流教育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特殊人才政策,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和氛围。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综合运用,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服务体系。

上一篇:鉴赏徐志摩的偶然下一篇: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