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稿

2024-06-30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稿(精选11篇)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1篇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座稿)

思政部时美英

导入:

十八大召开在即中国迎来“关键时刻”

判断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久的走向,将于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观察窗口。在这个全球“大选年”,全世界都在密切注视中共的最新动向,对它如何审时度势,把握“兴国之要”,带领中国继续和平崛起,并以何种方式影响世界格局,怀着获得答案的浓厚兴趣。

目前,深受严重金融危机重创的世界经济疑难重重。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创下奇迹的中国正在进入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中共十八大都迎来了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

过去的一个世纪跌宕起伏。中共这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成立91年来发生的变化,超出了外界的认识和想象。

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到十八大召开前夕,党员人数已增至8200多万,相当于共产主义理论创始人马克思出生地德国目前的总人口。

中共成立之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在列强入侵下四五分裂,濒临崩溃。中共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继而又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一步步把中国带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

经过三十多年尤其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以来的快速发展,在外界的描述中,中国的“头衔”不断变化:从“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贸组织的新成员”到“世界工厂”,全球金融危机后又增加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复苏的新引

擎”“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等称号。历次中共党代会成为推动中国发展变化的“关节点”。

这期间的种种风风雨雨、波折顿挫,都没有阻挡住中国沿着自己的道路昂首前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10.7%,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也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年均增速,经济总量相继超越德国、日本,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4.4%升至去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20%,世界政经版图因此逐步改变。

本次讲座概括地介绍马克思的理论贡献——“两个伟大发现”——和“马克思主义”的涵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共产主义,或者说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的学说,所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集中和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的著作,主要是三部: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二是马克思的稀世巨著《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至第四卷及手稿;三是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在一生中有许多重要发现,但最突出的是:“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前者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和共产主义事业所起的作用,完全可以和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所起的作用相媲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但恩格斯认为,“两个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马克思;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表达,都是属于马克思的,因此这个理论应当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

一、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两个伟大发现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通过剩余价值解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

二、马克思的《资本论》发展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还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事相比个人更重要。

(二)《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2008年以来,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有的甚至至今动荡不安。这让国际社会重新审视资本主义,让《资本论》又一次在西方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不少西方舆论指出,“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增加”、“马克思当年的预言得到了验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奇迹般地率先回升向好,总量达到3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三位。2011年,世界经济艰难前行。欧债、美债危机引发的“蝴蝶效应”,致使全球股市大跌,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引发世界各国对全球经济会陷入全面衰退的担忧。覆巢之下,中国经济却以其超常规发展让世界注目,一路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联系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同样奇迹般地保持了世界罕见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展示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这也让国际社会热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这些实质上又一次向世人生动而深刻地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揭示规律、指导实践的科学真理。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一)《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并在英、法等国取得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斗争日益激烈。一些国家爆发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工人运动,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7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在这些斗争中,无产阶级已经提出自己的阶级要求,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因为缺乏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斗争都先后失败了。

面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并且期望在运动中创立共产党组织,并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工人阶级。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846年,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作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初步准备。此后,又把国际性革命团体正义者同盟彻底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使之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雏形。1847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草拟了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这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宣言》。

(二)《共产党宣言》的主要思想

《宣言》包括七篇序言、引言,四章正文。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

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首先,着重论述阶级斗争学说,说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分析各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特点,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但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社会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其次,考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仍然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其自身无法解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灭亡是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再次,考察无产阶级的发展过程,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也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的日益发展壮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

首先,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具有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在理论方面,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目的,具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这就使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最近的目的是形成强大的阶级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长远目标是顺从阶级斗争的历史,推动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批驳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谬论。资产阶级从其阶级私利出发,认为共产党要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个人财产,消灭自由和个性,消灭家庭和教育,取消祖国和民族,废除“永恒的真理”,等等。针对这些谬论,《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主义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共产主义要消灭建立在私人发财基础上的家庭;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共产主义的实现使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最后,《宣言》从意识形态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批驳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废除宗教、道德、自由、正义等所谓“永恒真理”的攻击。

再次,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权,就可以利用它来一步一步地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把它集中到“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和,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为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取十个方面的经济措施,来完成全部生产方式的变革。在那时,“代替那存在着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社会,即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其社会阶级根源和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

首先,批判了反动的社会主义,主要是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批判资产阶级的目的不是为了社会前进,而是为了停止不前或者把历史拉回到过去,这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所以是反动的。

其次,批判了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是在无产阶级日益强大并向资本主义制度发动进攻的时候出现的,是以消除社会的弊端,保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为目的的。他们或者认为资产阶级统治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或者企图通过某种改良来改善社会制度,以便使无产阶级放弃一切政治斗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再次,批判了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反映了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在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但是不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力量。因此,他们设计出一些理想社会的方案,并把实现这种方案的希望寄托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希望用和平途径和示范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他们的著作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宝贵教材。随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失去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四章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从共产党对待各种反对党的态度上,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说明共产党在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必须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前斗争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并且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未来。阐述了在不同国家领导革命时,要坚持党的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在《宣言》的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气势磅礴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宣言》结束时,提出了充满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战斗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当代启示

《宣言》公开发表已经过去160多年了。在这160多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运动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重读《宣言》,会有许多的启示和感想。

首先,《宣言》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说过:“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最主要的是: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即唯物主义历史观;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迄今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代替那存在着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等。《宣言》阐述的这些基本原理,有的已经被后来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有的被后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等国家的革命胜利所证明,有的将会被未来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证明。所以,对于这些基本原理,我们要坚信其正确性和科学性。

其次,《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恩格斯在世时多次提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后来又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曾说:“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再次强调:“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应用,也是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中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五、中共十八大是读懂当代中国的新契机

读懂当代中国,的确如同打开一个世界级的“秘匣”。各国媒体通过深入采访报道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寻找自己的钥匙。

10年前,500多名外国记者采访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5年前,700多名外国记者参与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世界正怀着巨大的热情和期待瞩目北京,聚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今年年初开始,各国媒体关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就逐渐升温,相关评论和分析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日期正式公布后,这一消息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重头新闻。

各国媒体为什么如此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这首先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各个章节的“引言”,更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里程碑。

读懂当代中国,须从读懂中国共产党开始。聚焦中国共产党,就是聚焦中国道路,聚焦中国的创造力。实际上,即使是对中国了解不多的外国记者,也知道只有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只有认认真真地观察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应对发展进程中巨大挑战的清晰思路,更加真切地感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对中国共产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崛起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新。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开放性,获得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褒奖。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2篇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好的学风,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偏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怎样才能在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呢?首先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我们面临许多新的现实问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科学的回答和正确的解决。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并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具体落实,可以说是我们在现阶段重大的实际和紧迫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加强党员理论学习,提高党员政治修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历史需要,也是党员永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来联系这些现实问题,注重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奋斗,总的来说,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任务,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在学习中就必须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以及时地、经常不断地消除那些与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和共产党人党性原则所格格不入的东西,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 风,结合经常变化着的实际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

二、提倡多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的著作。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原著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定条件下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不能认真学习原著,完整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也就难以深刻理解和真正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我们需要把学习原著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在当前还要特别强调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在这条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关键的决策中,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开拓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作出重大贡献,这些理论贡献集中地体现在邓小平同

志的著作中。因此,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共产党员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刻苦钻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首先学习要刻苦,要开动脑筋不怕困难,深入研究。理论书籍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读它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有钉子的钻劲,就会逐步增强理论兴趣。其次,坚持循序渐进,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学习,由浅入深、逐步积累,不断提高,不能尝浅辄止,好高鹜远,对学习应有科学的态度。再次,要持之以恒,把学习当作自己毕生的任务,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长期坚持下去。党组织要建立适当的党员学习制度,以帮助党员养成学习的习惯。应当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刻苦读书,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牢固树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是每一位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我们的工作, 认清西方新闻观的本质, 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做好新闻工作意义重大。我国的新闻体制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闻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 新闻宣传必须与党的指导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这是党性原则;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人民性原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是真实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三大原则根源于中国的国情和党情, 根源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 根源于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及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为生命线的理想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丝毫不掩饰其新闻宣传的主旨是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包括治国理念、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等。因为其政治性表现的是为广大民众利益服务, 因而从理论上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是高度统一的。

新闻宣传如何在坚持党性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坚持人民性呢?首先,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十分注重同人民群众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劳动者的代言人和领路人, 在人民的支持下建立了新中国。所以当时在新闻宣传中表现出来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高度统一。其次,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拥有8500万党员的大党, 中国在其领导下一跃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但始终不忘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党的工作一直倡导坚持走群众路线, 无论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宣传工作原则, 还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实践活动, 都是从人民的需求出发, 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再次, 新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全体党员的“八项规定”, 以及强劲的反腐倡廉之风, 使为数众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更加明晰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因此, 作为中共党员的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牢牢坚守党性原则, 时刻不忘新闻宣传的人民性原则, 做到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的统一

真实性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说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是统一的呢?2012年5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学员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讲话, 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党性原则。而且真实性原则也是我们新闻工作的生命线, 所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是统一的。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倾听百姓的苦恼和诉求, 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社会了解存在的问题和症结, 要求新闻工作者观察并思考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政府层面应该做哪些努力。“实事求是”意味着新闻工作要抛弃“假、大、空”, 说实话、干实事。“群众路线”意味着新闻工作要眼睛向下看, 倾注最大的精力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新闻作风之弊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 是近年来新闻工作者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恶习, 虽然是个别现象, 但此风不可长。“坐而论道”、“胡编乱造”, 其结果就是严重脱离群众, 长此以往, 我们的新闻工作就会背离正确的轨道。因此, 在新闻工作中既坚持真实性原则又坚持人民性原则, 是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个国家的交流交往进一步加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美国“重返亚太”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 并在中国周边造成“围堵之势”, 意在抑制中国, 挑起事端。政治形势的不乐观, 警示我们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上应该头脑清醒、站稳立场, 认清西方新闻观的本质。

西方新闻体制就是所谓“独立媒体”的体制。“独立媒体”就是私人所有的媒体。由大资本操纵的西方主流媒体, 所维护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少数财阀的利益, 对广大中产阶级和底层穷人在报道上有失公允, 不能保证客观公正。“独立媒体”可以独立于政府、独立于政党, 却不可能独立于资本。例如, 当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深层弊端时, 美国主流媒体居然认为这“没有新闻价值”, 在报道上采取漠然的态度, 无视在金融危机中破产的普通美国人的愤怒和呼声。“独立媒体”的非独立性可见一斑。

西方的新闻观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号, 叫响新闻的真实性、专业性和公共性, 把为集团服务、为西方社会制度服务的本质用新闻的真实性、公共性加以掩护, 给人造成一种假象, 好像西方的新闻才是公正和客观的。其实, 真实性、公共性, 这不是西方独有的新闻观, 是不同社会制度下新闻职业共有的专业理念。只不过是, 西方淡化了或者不愿意承认新闻的阶级性、政治性而已。由此可见, 西方新闻观的自由和民主也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如何认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 第4篇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49-001

后现代主义根据对现代文明的态度分为两个派别,分别是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文明,对现代文明采取一种全部否定的观点,摧毁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认为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超越,代表人物有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重申前工业的生存智慧和更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避免回复到前现代的落后和愚昧状态, 也相信人民能够欣赏传统、尊重文化多样性、感激在人类生活中共同体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格里芬、罗蒂、霍伊等哲学家。本文重在介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概况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一词由大卫· 格里芬发明。格里芬在纽约州立大学编辑了有关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系列丛书,名称为《桑尼丛书》或者《过程思想》, 建立的机构名称为过程研究中心。它是克莱蒙特神学学校和克莱蒙特大学中心及研究生院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其创始人为小约翰·B.科布和大卫· 格里芬,他们分别任主任和执行主任。中心经常召开会议,出版物有《过程研究》和季刊《通讯》,该中心鼓励对阿尔弗雷德· 诺斯·怀特海、 查尔斯·哈茨霍恩及相关科学家的过程哲学进行研究和思考,致力于对这一世界观在其他所有领域的思想和实践中的应用和检验。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彻底批判现代文明不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通过对现代前提和传统概念的修正来建构一种后现代世界观,而不是消除现代文明本身存在的可能性。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直接来源——怀特海哲学思想。虽然怀特海并没有用过这个词, 但早在20年代,他就出版了一本书, 题为《科学与现代世界》。在该书中,他明确指出,现代科学已经被替代了,这与科学无法为自己辩护这一实在观相关。我们的使命是在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新发展的基础之上,重构一种科学世界观。由于整个现代文化与这一相同的世界观密切相关,因此变革就成为普遍的要求。怀特海在该书中指出了变革的方向,并在其后来的著作中充分发展了他的观点。而他的这些思想就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直接来源。

2.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就影响力而言,格里芬等人所倡导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更好的证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内在生命力,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主要是从科学的层面出发讨论问题的。格里芬认为现代性及其西方世界所产生的一系列有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问题的出现,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致力于解决的根本课题。

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是王治河。通过翻译和出版后现代主义的相关著作宣传这种思潮。 王治河在克里福德·柯布的访谈记录里写道,柯布认为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有着亲缘关系,理由有二:一是它具有一些与传统的儒学和道家思想相似的特征;二是它提出了一条双赢的途径, 既解决意识问题,又解决实践问题。现在我们从三个方面具体对中国发展的影响进行总结。

1.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社会主义的角度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要坚持生态建设,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们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天人合一,强调要遵循自然界原有的一些规律,而不应该肆意的破坏自然界,一味的获取经济发展,而不重视生态环境。

2.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前现代、现代化和后现代的交织体,而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都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并合理利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因素,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顺利开展。

3、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当今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互联网遍及各行各业,我们要运用好这一新媒介,新时代的大学生大部分为80、90后,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知识有很好的创新整合能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青年的关怀从IQ、EQ逐渐上升至SQ,即理想信念,这一思潮给当代青年带来了灵性关怀,我们应该积极利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情感上共鸣、功能上互补。

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别一种后现代主义》[J]《求实学刊》,1996年第4期,第15-19页

[2]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第220-227页

[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J]中国学术期刊,第9-12页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5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朝鲜劳动党在以金日成理论为基础构建的思想指导下, 坚持走与众不同的道路。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朝两国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相比于建国之初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都为社会主义国家,但两国的发展状况却大为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2)市场经济;3)共同富裕;4)中华文化;5)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不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鲜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治上强调主体社会主义特色。按照“主体思想”朝鲜劳动党首先抓思想革命,其次抓技术和文化革命,多次强调“主体社会主义”就是主体思想的体现和运用。第二,坚持 以军事为中心的“强盛大国”战略,在全党全国推行“先军政治”思想。先军政治的基本内涵是“军事先行,先军后工”,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先军领导”,经济上推行“先军经济路线”,外交上实施“先军外交战术”。1998 年,金正日又提出建设思想强国、军事强国和经济强国的“强盛大国”的战略。第三,经济上坚持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实行有限开放政策。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朝鲜半岛分裂,出现南北朝鲜,1950年后期,中苏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苏联开始减少了对朝鲜的援助,朝鲜意识到自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金日成逐渐形成主体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内涵,金日成进一步指出: 树立主体,就意味着坚持这样的原则: 独立地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并且主要依靠自力的力量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问题。1970 年朝鲜劳动党五大通过的党章中 明确把“主体思想”定义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体现于朝鲜的现实。1972 年朝鲜社会主义宪法也规定: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主体思想”作为自己的指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1992年朝鲜在修改宪法时把马列主义删除,并写入主体思想;2009年,朝鲜又在宪法中除去共产主义一词并强调先军思想。现在,朝鲜在宪法中自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以主体思想,先军思想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指导方针”。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随后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曾不断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强国富民之路,一条希望之路。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都从马克思主义出发,但其实际指导意义与情况却不同。

在经济建设上,朝鲜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强调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朝鲜领导人都强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重要性,认为离开计划,经济就无法运行,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有计划的发展。朝鲜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的计划要实行“一元化”与“细部化”,反对市场经济。而且在对外开放情况来看,长期以来,朝鲜的对外经济关系,主要是与前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相对闭塞,虽然后来加大开放区的范围,出台了一系列的大胆的经济调整政策,但是总的来看,朝鲜还是实行有限开放的政策,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不同于朝鲜,它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同时实行对外开放,这些举措有力的加大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突出表现。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中心任务和迫切要求,要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找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和勇气在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回答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终于找到和开辟了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标志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它既不同于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运行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主干上嫁接现代市场经济机制。这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经济体制,它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问题,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形态。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6篇

纵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发展至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那么正确理解其中矛盾,实质上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然而,我们皆知,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应当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力量。在这对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方式和变革、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关系的性质、方式和变革、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被动的适应,它也能主动地发挥作用,自觉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尤其在新生的、革命进步的社会形态里,生产关系往往能发挥其能动性,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巨大的能动作用,有力地促进生产力进步和发展。当然,在落后反动的社会形态里,生产关系却是严重扭曲的、滞后的,这种扭曲、滞后的生产关系,必然误导和阻碍着生产力发展;这样的发展错位和矛盾对立,也必定引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乃至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重大变迁。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里,社会经济发展是相当缓慢的,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极为迟缓的,这期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比较趋缓的,因而其调整周期也是较长的。但近代以来,尤其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日趋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也呈快速迅猛之势,在这种态势下,生产关系不可能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那样,上千年或数百年的作一次调整,就能满足之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需求,而是每时每刻生产力都对生产关系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不断作出调整而适应之,否则,生产关系就会滞后,二者的矛盾就会加大,从而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发展。

在当代,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落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生产资料、运营资本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分配公平化的矛盾更加激化,落后的所有制形态和生产关系,已经成了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桎梏,已经成为生产力畸形异变的根源。尽管资产阶级们极力辩解和设法缓解矛盾、化解冲突,但终因不能自我解决社会制度和所有制性质这一根本问题,而只能任由矛盾继续恶化,或饮鸩止渴的将错就错下去。显然,这种矛盾日益加剧且不能解决,是违背解决矛盾和调整生产关系要求的,如此下去的物极必反,必然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之矛盾,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调整周期大为缩短,并走上不断能动调节之路径。

一般来说,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但从本质上讲,生产力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而且还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生产力有其自然属性,就是说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自然客观的;而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则是因为居于决定意义的劳动者是有社会属性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并受不同的利益主体和所有制形式支配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商品经济,是我国现存的“经营层”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运行有它特有的目的性,这个目的就是:每个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都要在自己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多创造出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并从中获得较多的盈利或利润。盈利或利润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的目的,必然要转化为动力,正是这种动力才推动着每个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不断改进工具,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从而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也正是这种动力,才在商品生产者之间引起激烈的竞争;而竞争又作为一种压力,迫使每个商品生产者马不停蹄地前进。同时,内在的动力可以转化为外在压力,外在的压力又不停地向内在的动力转化,商品生产者就是在内外两种力量交相作用和冲击下努力把社会生产力神奇般地发展起来。必须看到,企业的生产目的和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企业,不论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它们的生产目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都不过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正是要通过千百万个大大小小的企业具体的生产目的来贯彻和实现的。社会主义这个庞大的国民经济机体,正是由成千上万个作为个别企业而存在的经济“细胞”有机结合起来的。还要看到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每一个社会主义企业,不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当它们在为各自的利益而奋斗时,必然会在它们所创造的全部财富中,以相当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实体而存在,并通过税收、租金、利润、利息和价格等形式,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国家手中。

上面讨论了如此之多对国家层面,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讨论,那么我们是否也能在个人层面展开一番认识呢?

在个人的生产生活中,“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可见,尽管“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因此,要辩证地看待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 决定着人的发展的“社会形式”本身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7篇

如何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认识研究 第8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就是哲学要解决好“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 也就是解决好共性、个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即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来解决中国的个性和特殊问题, 从而形成与中国实际实践相融合的马克思主义, 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依据。

解决好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系列问题, 我们即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一般性原理, 又要注重与中国特殊国情、世情和民情结合, 与具体实际结合, 把握住中国的特殊性, 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大众化, 才能永不过时, 与时俱进, 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必然要求。只有扎实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才能坚持并不断巩固完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才能始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始终保持政治立场坚定、头脑清醒,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话语权与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实际相结合, 与中国化的实践结合, 从而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提出新的观点, 形成新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实践创新, 是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首先是民族化, 即是在实践中摸索和认清中国国情、民情, 从而进一步推动解决中国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进程。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 才能走出适合我们自己国情和民族需要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 才能回应好民族和人民的关切, 才能全面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特征, 也才能正确把握中国的历史定位, 从而探索和科学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规律, 从而科学解决好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难题。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必须要把中华民族的特殊性和民族的基本需要结合把握, 始终继承好优秀民族的文化, 从而创造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殊形式和民族的独特风格, 走出独特的中国气派、风格与特色。

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是时代化的过程, 即是在实践探索中准确认识掌握世情, 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脉络的历程。时代问题和世情是随时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 只有推进时代问题的解决, 才能更好地把握好历史方位和时代定位, 才能把握好时代命脉与发展趋势, 才能真正地把握好党和国家发展的方向和大局, 才能更好地对中国发展前途、把握和引领时代潮流、更好服务人民做出科学的理论指引。

3、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是大众化的过程, 即是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如何武装引导群众、掌握服务群众, 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从而使马克思转化为巨大精神支撑力量。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才能发动和调动广大群众, 使党的群众路线这一看家法宝获是更强大的生命力, 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让中国特色社义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热爱中得得持续推进。大众化的实现需要通俗化, 需要接地气、有热气、有温暖, 要让群众能懂、能用、会用, 要使用明白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使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 而是变成能为群众理解接受, 并过而能成为真正掌握引领群众转变为改造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目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处于关键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方面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理论武装是政治引领的思想基础和关键所在, 是“笔杆子”的核心思想支撑。理论武装重点就是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会并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着力在深学、笃行、践行上下功夫,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特别要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系列重要讲话和, 全面提升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 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提升运用科学理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全力认识和把握好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党建工作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当前, 要掌握好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始终立足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在理论与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进程。

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这也是倡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的需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 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 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引领,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加强实践解决好实际问题, 来加强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改造, 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这是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理论支持,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和意义所在。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整体性的历史进程。只有在发展中坚守整体的观念来研究和分析这一观点, 才能正确的把握、理解这一进程。并按照发展的规律继续推进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认识

参考文献

[1]《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认识》, 何祉諭,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5

[2]《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胡馨月, 《中南学》, 2013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谈育人 第9篇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10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是我们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 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是什么让老百姓得实惠

——怎么看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怎样理解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理论只有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学习、所掌握,才能真正转化为活生生的实践,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学习开启智慧,实践成就事业。……在经常性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党内实际情况的需要,利用一段时间,在全党或一定范围内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破解工作难题,推动事业发展,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动性、自觉性、坚定性。这是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要求。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工作。这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11篇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现阶段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在人类文明史上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目前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原则,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规定性。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然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及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反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从时间上说,从我国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个阶段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尚示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社会集团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他造历史,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能随意挑选生产力,不能离开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条件去创造新社会。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即是说,我们应当从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定位问题,这样才能开阔视野,看得更清晰,认识更深刻,即跳出中国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面对现实,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理论,而认清了国情,就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

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形成,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国情的结晶。所谓国情,就是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基本状况的总体判断。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规定,比如,十二亿多人口,八亿多农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等。这是表次的认识。对国情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方面进行把握。这就是最基本的国情。

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是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前进,寻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因而,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促进我们更加自觉地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乃至生活方式,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获得显著提高。2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我们过去搞得“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组织形式,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组织形式,是对社会主义组织形式的一种曲解,是一个历史性误区。

文献:《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年谱1975—1997》《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任务书下一篇:革命烈士纪念馆规划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