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科医院急诊科医嘱执行管理制度

2024-07-02

北京华科医院急诊科医嘱执行管理制度(精选3篇)

北京华科医院急诊科医嘱执行管理制度 第1篇

北京华科医院急诊科医嘱执行管理制度

一、目的

将医嘱转化为实际操作,并对医嘱执行质量进行检查,保证护理人员执行医嘱的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执行各类医嘱。

三、职责

1.注射班护士负责接医嘱并负责转抄,转抄医嘱必须写明原医嘱及转抄的日期、时 间、签名。

2.转抄医嘱后,原医嘱及转抄后的医嘱一同交给治疗护士查对,并严格按照医嘱执 行。

3.执行医嘱护理人员负责对执行结果进行查对。

4.护士长每周参加总查对二次并记录,经常巡视病区查对医嘱执行情况。

5.科主任、护士长每月对医嘱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6.医务科、护理部每季进行一次全院性执行医嘱制度情况检查。

四、工作程序

1.急诊医嘱执行

(1)急诊医生开具急诊医嘱包括:注射单、换药单、检查单,由接诊护士负责执行。由当班护士护送患者做检查或护工协助护送患者检查。

(2)执行医嘱护理人员在执行前进行三查七对,对可疑医嘱接诊护士须立即找医生询 问,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参照《医护人员沟通管理制度》)

(3)急诊医嘱单保存一周,由护士长管理,当班护士负责点数并登记。

(4)危重患者以及抢救患者的医嘱接诊护士应立即执行,抢救患者 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前须重述一遍,然后执行,并督促医生事后补开。一般急诊 患者及时执行。

北京华科医院急诊科医嘱执行管理制度 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北京市9所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134名,包括正式护士和聘用护士。排除在急诊科的实习护士、进修护士和轮转护士。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使用自行设计的《急诊科护理人员技术培训及资格准入现状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技术资格准入现况、技术培训现状等3项内容、36个条目。

1.2.2 调查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9所三甲医院,根据各医院急诊科人数、职称、学历情况进行配额抽样,发放问卷,定时收回。问卷采用匿名形式进行,调查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40份,回收率为93.33%;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有效率为95.71%。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分类指标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调查了北京市9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急诊护士150人,收回问卷140份,回收率为93.33%;其中有效问卷1 3 4份,有效率为95.71%。调查对象所在的医院分布情况为:军队医院4家、地方医院5家。女性护士127人(94.78%),男性护士7人(5.2 2%)。年龄分布情况:<20岁者1人(0.75%)、20~30岁81人(60.45%)、31~40岁4 1人(3 0.6 0%)、4 1~5 0岁1 1人(8.2 0%)。技术职务分布情况:护士4 4人(3 2.8 3%)、护师5 7人(4 2.5 4%)、主管护师3 0人(2 2.3 9%)、副主任护师3人(2.24%)。学历分布情况:中专10人(7.52%)、大专83人(62.41%)、本科40人(30.08%)。劳动人事关系:正式护士82人(61.19%)、聘用护士52人(38.81%)。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时间9.62±7.13年。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时间8.53±6.58年。134例调查对象中从事护理管理工作者27人(20.14%),其中管理岗位在护理部者2人(1.50%),病区护士长4人(3.00%),科室护士长21人(15.67%)。

2.2 技术资格准入现况调查

2.2.1 急诊科护士对“技术资格准入”概念的了解程度。

在134名调查护士中,64人(47.76%)对“技术资格准入”的概念有所了解;70人(52.24%)对此概念不了解。

2.2.2 急诊护士所在医院技术资格准入情况认知情况。

134例急诊护士对所在医院和科室护理技术资格准入情况的认知调查结果,见表1。

2.2.3 护士对技术资格准入的态度。

134例急诊护士对护理技术资格准入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2。

2.2.4 有创护理操作技术准入条件。

134例急诊护士认为实施有创护理技术操作资格的要求或依据调查结果,见表3。

2.2.5 新护理操作技术准入条件。

134例急诊护士认为实施有新护理技术操作资格的要求或依据调查结果,见表4。

2.3 技术培训现状调查

2.3.1 在校期间接受急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情况。

134例急诊护士中在校期间接受过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者65人(48.50%)、仅接受过理论培训者38人(28.36%)、仅接受过操作培训者5人(3.73%)、没有接受过培训者26人(19.40%)。

2.3.2 工作期间接受急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情况。

134例急诊护士中工作期间接受过培训者127人(94.78%)、没有接受过培训者7人(5.22%)。获得过培训合格证书者102人(76.12%)、未获得过培训合格证书者3 2人(23.88%)。接受培训的护士中参加培训的形式,见表5。

2.3.3 对培训满意情况调查。

急诊护士对之前参加过的培训总体满意度,见表6。

2.3.4 培训后绩效情况调查。

参加培训后绩效情况,见表7。

2.3.5 对今后技术培训需求的调查。

134例急诊护士中认为自己有必要再接受急诊专业技术培训者人1 2 8人(9 5.5 2%)、认为没有必要者6人(4.48%)。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见表8。

3 讨论

3.1 实行急诊护理技术资格准入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专业技术的管理,由过去的隶属管理变为行业技术监管,而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工作的职能和范畴日益扩展,护理的专业性和专科技术性越来越强,这将使护士的执业管理在未来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其模式及内涵有必要顺应形式进行改革。2008年1月31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5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了《护士条例》,并于2008年5月12日开始实施。制定《护士条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护士的准入制度,确保护士的专业水准,这也标志着我国护士执业管理的开端[9]。但执业准入仅是护士执业的“门槛”,是护士岗位执业的最基本的必备条件,是最低要求。目前,医疗技术迅速发展,各种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专科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相关要素——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科是急、危、重病人抢救的重要场所,因此急诊护理岗位风险性大,技术含量高,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也更加严格。在国外,急诊护士的资格认证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我国虽然也开始了ICU和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和持证上岗的尝试,但总的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岗的急诊护士并无专业证书、学历及职称要求。而目前急诊护士负责实施和参与配合的护理技术操作越来越多,如深静脉置管、呼吸机的管理、气管插管技术、心电监护等等,均具有相当的技术要求和风险,只有对各项急诊技术操作进行难度和风险系数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该项操作的技术资格准入标准,才能有效地防范护理操作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3.2 急诊护士对急技术资格准入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47.76%的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对“技术资格准入”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仍有52.24%的护士对此概念还不了解。但有61.19%的护士知道所在医院或科室有明确的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制度,88.81%的护士认为急诊科应该有明确的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制度。这说明北京三甲医院急诊科已经启动了技术资格准入方面的管理和培训,此项管理也已得到大多数急诊护士的认同,但距离规范的、上升到法规层面的管理还有相当的差距。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护理技术准入管理体系,使技术资格准入制度与执业准入制度一样,才能使其在我国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中普及。

3.3 实施有创护理技术操作和新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的要求和依据探讨

在各项急诊护理操作技术中,有创护理技术操作和新护理技术操作是最容易出现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项目,因此制定此类操作的准入标准是技术资格准入管理的焦点。具备何种资质或条件的护士才有资格实施有创和新护理技术操作?本研究就该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认为除了应该有护士执照外,专科理论与技术培训、技术操作考核合格、取得资格证书、理论考核合格及在上级护理人员指导下完成一定的操作例数是排在前五位的实施有创护理技术操作和新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的要求和依据。这与《护士条例》中规定的“护士培训应当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开展对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是相一致的。急诊的护理操作专科性较强,护理人员是否经过规范、严格的理论与技能培训,是否考核合格,是否在上级护理人员的指导下从事了一定量的实践对技能水平提高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但以上五项要求与依据弹性较大,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的标准不同势必会影响准入的效果,因此有必须建立统一的培训和考核标准,才能使准入管理得到落实。

职称和学历要求是目前技术准入管理常考虑的两个因素。我国对护士职称的晋升办法有明确的管理规定,需要经过拟晋升职称的严格考核合格后,才具有晋升下一级职称的资格。很多医院要求护士不仅要在国家职称考试中成绩合格,并且要达到所在医院的护士晋升职称的管理标准后,其岗位职责才能以晋升后的职称标准进行调整。因此理论上职称越高其护理理论及技能水平也越高。但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约30%的急诊护士同意把职称作为技术准入的要求和依据。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目前护士和护师占80%以上的比例,是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所占比例较少,且多数从事或兼任管理工作,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职称与技术水平是成正比的。建议在制定护理技术资格准入标准时,可以把护士、护师和主管护师三个等级的职称纳入到考虑范围。本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左右的护士同意将学历作为技术准入的条件。分析原因可能与目前大专及以下学历仍是护理工作人员的主流,大量的本科及以上护理人才从学校毕业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及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低学历护士。但随着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普及,护理人员学历普遍提高,必然会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制定护理技术资格准入标准时,是否把学历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4 急诊护理技术培训现状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28.36%护士在校期间接受过急诊技术的理论培训,但仅有3.73%的护士在校期间接受过急诊技术操作培训。这主要是因为在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而急诊操作技术属专科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一般院校不作为培养要求。这种状况使得在职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在各种培训形式中,以科室、医院和学会组织的不定期业务培训和短期集中培训为主。70.90%的急诊护士对之前参加过的培训表示满意,44%以上急诊护士认为参加培训后在理论知识、操作熟练程度、操作一次性成功率、操作完成效果及失误发生率下降方面有比较大和很大提高。另外有95.52%的急诊护士希望今后继续接受技术培训,说明目前的培训基本满意,但仍有提高空间。培训形式建议急诊护士执业准入培训与定期业务培训相结合。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技术培训情况和对技术资格准入管理的了解及态度,为今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急诊护理技术准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设计“急诊科护士技术资格准入认知情况调查表”,采用方便抽样法,调查北京市9所三甲医院急诊科134名护士。结果:47.76%的护士对“技术资格准入”的概念有所了解;88.81%的护士认为急诊科应有明确的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制度;急诊护士认为实施有创和新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的要求或依据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专科理论与技术培训、技术操作考核合格、取得资格证书、理论考核合格、上级护理人员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操作例数;技术培训目前主要以科室、医院和学会组织的不定期业务培训和短期集中培训为主。70.90%护士对之前参加过的培训表示满意,44%以上护士培训后绩效有提高;95.52%的急诊护士希望今后继续接受技术培训。结论:目前北京三甲医院急诊护理技术培训情况基本满意,但仍有提高空间。各医院已经启动了技术资格准入方面的管理和培训,此项管理也已得到大多数急诊护士的认同,但距离规范的、上升到法规层面的管理还有相当的差距。

关键词:技术资格准入,技术培训,急诊科

参考文献

[1]李清,杨爱云.急诊护理人员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护理研究,2006,20(10):2639-2641.

[2]Whelan Y.The skills of theemergency nurse practitioner[J].AccidEmerg Nurs,1997,5(2):107-110.

[3]史爱珍,陆中民.日本急救护理专家的教育课程及实践技能的培养[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5):213-214.

[4]吴变兰,谢仙萍.日本护理史的发展和近况[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3,2(1):62-63.

[5]Burgess J.Introducing a careerdevelopment pathway[J].Nurs Times,2002,98(41):38-40.

[6]张岚.国外急诊护理工作发展趋势[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1-5.

[7]李秀华,高敏,郭敬霞等.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8-12.

[8]李秀娥,王玉玲,金海燕.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02,2(4):50-51.

北京华科医院急诊科医嘱执行管理制度 第3篇

谭静:在谈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有必要说一说“占坑”这个词。这个词在已有的字典或百度百科上并没有明确的解释, 它是某一时期、个别地区, 对一种特别现象的形象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一段时间, 我曾经和京外的几位校长谈过这个话题, 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词, 都了解这种现象。在我看来, 这种现象很有北京特色, 这个词的产生背景很特殊。

什么是“占坑”呢?结合当下现状我是这么理解的:小学生为了毕业后能进入某中学读书而参加与该中学招生有密切关系的培训班, 加大进入该中学或达成约定关系的可能性。当然, 最终能否达成关系有很多影响因素, 比如说学生学业水平程度、参加“占坑班”学生数、进入这所中学的难度等。想进的人越多, 难度越大, “占坑”就要越提前。比较普遍的是在五、六年级开始“占坑”, 但据听说, 有的学生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占坑”了。

《中国教师》: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就开始“占坑”, 我们可以想象到现在的“占坑”市场有多火了。贵校的学生有没有去“占坑”的?

谭静:“占坑”火不火?有多大比例?这个问题我不敢判断, 因为我没有做过调查, 没有数据, 但可以肯定地说, 在北京, 这种现象有。

建华教育本身有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及初高中教育, 涵盖3到18岁的教育领域, 本校低级阶段的学生升入高级阶段学习会有一定优势, 所以我校的小学生相对于一般学校来讲, 小升初压力会略小一些。但学校并不能保证每名小学生毕业后都可以升入本校初中, 所以部分家长也会为孩子今后的选择提前做准备, 诸如参加相关学习班, 包括有“占坑”倾向的培训。

《中国教师》:您对“占坑班”的存在是什么态度?“坑班”一直在取缔, 却屡禁不止, 愈演愈烈, 这其中的根源是什么?

谭静:应该说, “占坑”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它打破了应有的教育与升学秩序, 以一种非积极的态势建立潜规则, 以一种非主流的行事原则对应主流观点与规则。

但是如果从积极的一面分析这件事, 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现象背后有一系列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占坑班”为什么有市场?首先它反映了两大需要:家长需要和学校需要。社会对优质教育有需求, 想让孩子升入一所好中学;中学对优质生源很重视, 想让教学有一个高起点。

其次, 这种现象说明了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一方面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加急迫。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进入城市读书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随着家长对孩子成长重视程度的提高, 家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随着家庭经济条件逐渐改善, 家长对学校的评价选择意识不断增强等等。但另一方面, 优质教育的数量及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幅度与速度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供需严重失衡促使家长、学校寻找各种渠道满足自己的需求, “占坑”就是其中一种。

因此, 尽管每年教育部都要为此事付出努力, 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很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力量、多方因素共同作用, 包括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评价与人才选拔制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教育队伍的质量水平等诸多因素。

《中国教师》:您一直提到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您认为家长的心态和教育理念对小升初道路的选择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谭静:家长的心态、教育观念对此也有重要的影响。现在部分家长有这样几种心态:一是从众与补偿心理,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没有独立的认识, 看别人怎样做的, 我就怎样做, 这一方面先验性发挥着不容低估的同化作用;二是学生成才标准单一, 家长过于重视成绩, 过分看重孩子考入什么名牌学校;三是片面理解学生学习动因, 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依赖外力改造, 而忽视了学生本身最本质、最基础的学习内驱力;四是过分关注孩子的未来, 甚至不惜牺牲儿童快乐、多彩的童年。

这些成人们以儿童当下丰富、生动的生活换取极端理想化而遥远的目标, 为了所谓收获果实的时刻而错失花开的芳香、花蕾的美好和萌芽的希望。很可惜, 也很让人难过。

当然, 这不是主要矛盾, 主要还是中国现阶段优质教育供需失衡的矛盾。

另外, 我隐约感觉到“占坑”背后有更深邃的东西。中国人有一种倾向, 常常很少关注自己是谁, 很少重视自身内心真实的需求。一个在中国生活工作过两年的美国女孩说过这样的话:我知道美国人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了。美国人努力地创造自己, 他们认为成为第一个做某件事的人很重要;中国人更关注的是将自己和别人作比较。

我觉得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历史和环境是塑造民族特性的重要因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和判断都深深烙上历史的痕迹。尽管时代在变, 但因环境变化而形成的民族特性相比而言还不够稳定、不够鲜明。我们常常不能够努力地创造自己, 对以思考与创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为主要状态的个体关注不够, 对生命意义从内心发出的追问不足。

《中国教师》:面对小升初一片混乱的现状, 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有没有什么作为?“占坑班”会不会对正规的学校教育有冲击?

谭静:随着时代的飞速变化, 我们的社会呈现出信息化、数字化与创新化的趋向,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方式, 也改变了教师、学生、知识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传统意义中学校教育的正统性、权威性已经不那么清晰了, 课程的丰富性、现代性、多选择性受到了其他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的挑战。

而且社会对教育期待过高、批判泛滥, 当下的学校教育正处于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教育实践理论愈加繁杂, 教育实践语境价值多元化, 多样而多变的教育改革舆论和政策使诸多教育改革和实验在综合性、系统性和深远性方面不尽如人意, 我们这些校长和教师时常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上一篇: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下一篇:设计师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