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文字起源范文

2024-06-12

日语文字起源范文(精选6篇)

日语文字起源 第1篇

前 言……………………………………………(1)

第一章 文明的篝火

目 录 第一节 苏美尔文明与楔形文字………………(4)第二节 古埃及文明与圣书字…………………(14)第三节 印度河文明与印章文字………………(25)第四节 黄河文明与甲骨文……………………(32)第五节 马雅文明与马雅文……………………(42)

第二章 寻找普罗米修斯

第一节 积累整理说……………………………(54)第二节 分离说…………………………………(59)第三节 迁移说…………………………………(62)第四节 主体发展说……………………………(67)

第三章 仓颉在哪里

第一节 神话和传说……………………………(77)第二节 西部指事符号说………………………(85)第三节 东部象形符号说………………………(94)第四节 中部舞阳贾湖说……………………(103)第五节 多种来源说…………………………(114)第六节 晚商说………………………………(117)

第四章 什么是文字

第一节 符号家族……………………………(124)第二节平面符号——广义的文字…………(135)第三节 记言技术——狭义的文字…………(145)

第五章 新的探索

第一节 突变理论……………………………(160)第二节 文字的温床…………………………(181)第三节 创造文字的突破口…………………(200)

目 录

日语文字起源 第2篇

。到底有多少呢?唐兰猜测,“估计不过一两千字,但由于运用了引申和假借的方法,字的意义可以扩大,写不出来的字可以借同音的字来代替,字数虽少,在当时完全够‘用来记载人们的活动,表达思想和语言’了。”③既然“大汶口陶器文字很进步,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④于是唐兰先生认为:“我们完全有信心地说:‘我国有五、六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十分明显,唐兰先生不仅把大汶口文化晚期发现的符号当作早期的遗物,把时间提前了2000年,而且认为那些符号是很进步的文字,再把汉字的源头往前推了500年,这样大胆的推理在当今学术界是较为罕见的。

高明先生也主张汉字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不过,他是用宏观的方法进行论证的,结论与唐兰先生大相径庭。他把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原始符号分为两类:一是形体简单的指事性“陶符”,二是具有象形特征的“陶文”。高明先生认为陶符是表意符号,陶文是文字。由于大汶口文化的符号是最早的陶文,所以也属于文字。由于高明先生采用了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出自晚期地层的观点,并认为大汶口文化的符号作为最早的陶文,只能是汉字的萌芽,他的结论是汉字萌芽于4500多年前⑤,比唐兰的结论晚1000多年。从仰韶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遗址中,目前共出土陶符300多种,这些陶符的特点是形体比较简单,多为横折竖折或交叉,不像事物之形,绝大多数刻在大口尊的口沿内侧。高明先生从四 ① 《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第1版,第81页。② 《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第1版,第135页。③ 《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第1版,第94页。④ 《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第1版,第82页。⑤ 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载《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6期。

个方面论证仰韶文化以来的陶符不是文字。(1)陶符出现的仰韶文化时期不具备产生文字的社会条件。“文字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首先是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商业,出现了阶级,唯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可能产生文字。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仍然停留在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阶段。主要的生产工具还是石器和蚌器,部落之间仍保持很亲近的血缘关系,剩余产品不多,氏族内部尚无明显的贫富分化„„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文字。”(2)陶符不表达语言。“文字与语言结合并表达语言”,陶符则“无语言的基础,也不代表语言,因而既无词义,亦无读音,只是一种记号”。(3)从仰韶文化到春秋战国时代的4000多年间,陶符始终单独出现在陶器的某习惯位置上,形状变化也不大,没有明显的发展,这不仅说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陶符之间没有继承关系,而且也说明陶符不是用来记录言语的。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文字作为记录言语的符号,必然要随语言的发展而发展。(4)陶符一向与文字分道扬镳,表明它不是文字。陶符比具有象形特征的陶文先产生1000多年,在陶文出现之后,陶符并不与陶文混合使用,即使成熟的汉字在陶器上大量使用后,陶符依然和原来一样,总是单独出现在陶器上边。可见陶符与“汉字互不相淆,彼此独立共存”,“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各有不同的用途”。高明从符号与社会、单个符号的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符号与文字的关系等四方面确定陶符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陶文的特点是与事物相像,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例如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最早陶文只有几个符号;而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出土的陶文有128个;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有符号陶器77件;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陶文50余个,从数量上看有一定的发展趋势。距今约4500年的大汶口陶文同陶符一样,一般是每器1个;距今约3500年的吴城遗址陶文,多数是单独出

现的,但有的则5个一组,7个一组,最多的12个一组,从符号的组合关系上看也有进步的迹象。然后,高明先生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论证大汶口陶文的性质。从共时角度看,大汶口文化陶文“以自身的图形表达词义,从所象的名称吸取读音,它包括了形、音、义三种成分,代表语言中的一个完整的词义”。从历时角度看,大汶口文化陶文、江西吴城出土的早商陶文、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现的陶文以及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陶文,可以构成发展进化的链条;殷墟的陶文与同时期的甲骨文相同,可以肯定是文字;那么,居于链条之首的大汶口陶文尽管数量不多,但形体也与甲骨文相似,当然是萌芽状态的汉字。

通过相当有力的论证之后,高明仍然审慎地指出:“同后来出土的几种字形一起分析,当时它(指大汶口陶文)仍然是代表某一家族或人的标记出现的,类似铜彝铭中的族徽,尚未形成代表语言的书面形态。在陵阳河遗址那个时代,汉字仍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完全具备表达语言的一切功能。但它已具备了汉字应有的各种因素。”

第四节 中部舞阳贾湖说

舞阳县地处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以东的冲积平原上,淮河上游支流沙河、澧河、洪河、三里河自西向东穿过境内。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舞阳县城北22公里、北舞渡镇西南3公里的贾湖村东,面积约55000平方米。这个遗址发现于60年代初,1983年开始试掘,从1984年到1987年进行了5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据碳14年代测定数据,大约距今9000年至7000年。曾被认为是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因其独具特色,目

黄 河 贾湖

黄海

图3-24 贾湖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

前被称为“贾湖文化”。该文化主要分布于淮河中上游支流沙河、洪河流域,北至汝河和颍河流域,东达大别山北麓。

绵亘2000年的贾湖文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时期。贾湖早期比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和磁山文化更早,它的来源尚不清楚。中期、晚期基本上与裴李岗文化同时。尽管贾湖遗址上层覆盖着仰韶文化层,但两者似乎缺乏继承关系。专家以为,贾湖文化可能向东西两个方向迁移,向西一支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下王岗早期文化;向东与北辛文化相遇,对北辛——大汶口文化系统产生过一定影响。

贾湖人居住在半地穴房屋中,以稻作农业和渔猎业为主。获取植物类食品的主要方式是稻作农业。这里发现了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贾湖文化的发现,表明淮河上游地区是中国

粳稻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贾湖人获取动物类食品的主要手段是狩猎、捕捞和家畜饲养。狩猎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型鹿类及貉等。捕捞的主要对象是鱼类、龟鳖类、扬子鳄、蚌类等。家畜饲养主要是猪和狗;黄牛、水牛、羊等是否家养尚不能确定。贾湖文化的所有陶图3-25 贾湖人使用石块和兽骨制作的工具。图中左边是石斧,中间是石镰,右边是骨耜。

器均为手制,器壁或厚薄不匀,或歪斜不对称,火候低而质地疏松,工艺水平粗陋。但制石工艺比较成熟,具备新石器时代各种主要制造技术。石器以磨制为主,也有少量打制石器。许多石制品规整、精致,石斧、石铲、石镰等工具磨制得十分锋利,掌握了在装饰品上钻孔的技术。贾湖制骨工艺尤其发达,骨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致而规整,有些箭头堪与金属箭头媲美,而骨笛的制作更反映出贾湖人高超的计算水平。从骨笛的制作和龟腹放的石子可以看出,贾湖人已有百以上的正整数概念,并认识了正整数的奇偶规律,掌握了正整数的运算法则。贾湖墓葬中随葬的成组龟甲和内装的石子,以及同图 3-27 贾湖出土的骨镞。时出土的骨笛和杈

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表明,贾湖人存在巫术崇拜与巫术信仰,并有用龟进行占卜的现 象。图3-26 贾湖人是最早在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遗存中,出土了许多用的稻谷种植者。图中是已经炭化的稻米。

丹顶鹤的尺骨做成的笛子,每只笛子上有5个、6个、7个和8个不等的演奏孔。其中6只制作精美、保存完好的笛子,它们是在年代已经用碳14测定的地层中发现的,同时发现的还有约30只笛子的碎片。研究人员还用保存最好的一只笛子进行了演奏,并对其进行了音律分析。研究表明,当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把我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到8000年前。贾湖骨笛可能是后世管乐器的鼻祖,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它们也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保存最完整、最丰富和音乐性能最完好的乐器。在贾湖出土的文物中,除了骨笛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刻有符号的器物。这些器物包括:刻符龟甲8件,符号9个,其中有两个符号与甲骨文的“目”和“日”十分相近(见图3-31);骨器上刻有符号两个,一个刻于骨笛之上,另一个刻于骨叉之上;有符号的石器两件,一件长条形颜料块上刻有符号一个;另一件柄形石器上有一组较为模糊的图3-28 贾湖人利用丹顶鹤腿骨创造出七声阶笛子,有的至今可以吹奏。

图3-29 贾湖人在龟甲内放上石子,摆在死者身旁,开龟灵崇拜之先河。

痕迹,也被认为是刻划符号,到底有几个符号还不能确定,一般认为有4个(见图3-33);有符号的陶器3件,各有符号1个;总共有符号19个。这些符号没有出土之前,我国一些学者已把汉字的源头推进到比贾湖文化晚1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或晚2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贾湖符号发现之后,有人认为,汉字的历史可以再向前推进1000多年。目前,学术界对贾湖符号的看法有三种:是不具备文字性质的记事符号,是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是成熟文字的残留痕迹。

唐建先生①确信像甲骨文那样成熟的文字必定是数千年发展的结果,它肯定是更早的文字或文字前书写系统的发展。唐建提出了 ① 《贾湖遗址新石器时代甲骨契刻符号的重大考古理论意义》,载《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3期。

判定文字和前文字书写系统的五条标准:(1)在形成的动机上是自

日语文字起源 第3篇

关键词:文字图画起源说,文字画,图画文字

讨论文字的形成发展,需要先给文字下个定义。语言文字学者在文字定义问题上分为狭义派和广义派。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则大致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称为文字。

一、几种文字起源的一般说法

世界上的文字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对于文字起源的问题,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在此大致罗列几种关于文字起源的一般说法。

1、文字神赐说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意思是“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很显然这只是初民的神话,不是文字的真实起源。

2、仓颉造字说

《说文解字·序》中有:“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文字从无到有的创造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决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就对这种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解蔽》)。意思是说:古代创造文字的人很多,因为仓颉专门整理过古代的文字,所以惟独他的名字留了下来。荀子的话表明了仓颉和文字的整理关系,而不是源流关系。

3、结绳记事说

《易经》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郑玄《周易注》说:“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意思是“事情重要的就结一个大的绳头,事情不太重要的,结一个小的绳头。”结绳记事是指有些民族在没有发明文字时,用以辅助记忆、帮助记事的方法,它是不能用来记录语言,因此不能说它就是文字,也不能称其为文字的前身。用绳子打结,怎么能打出“ーㄧノヽ”字形呢?

4、八卦契刻说

《尚书·序》:“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八卦”是《周易》中的占卜符号,它后来并未变成文字。唐兰先生说:“八卦的起源既是巫者用算筹排列出来的方式,用来做事物的象征,就和文字无关……八卦的卦画,决不是文字所取材的。”“契刻”就是在木棒或木板上刻画各种线条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记事、数或用作信物。其实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的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很明确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所以,关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或是其他记事方法,在当世界各地都应该有之,它们的出现即是原始初民因为没有文字,而采用此种方式来帮助记忆的,其实归根结底这些只是记录事件的发生或者事情的大小、多少的方式,是最初的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因为它不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也不具备语言的传播性和文字的实质记录性,所以它不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的渊源。因此,说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是文字的起源这种说法还有待考证。

5、所有权记号说

美国语言学家W·D纳克在《文字起源》中提出:“考古学家在岩石上,石块上发现史前人所描写或镂刻的符号……这些符号大概是原始野蛮人用来表示他们自己的所有权的标记。”一些文字学家认为这是文字的最初的形迹。王凤阳说:“我们认为这种生意经的理论是不可取的。”

6、图画说

图画与文字关系密切,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古埃及语中,“画”和“写”、“绘画”和“文字”、“艺术家”和“书写人”是三组同义词。我国云南纳西族使用的东巴文在纳西语中被称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痕迹,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汉语中有“书画同源”之说,汉字“文”的本意就是“花纹”,“文”即“纹”之初文。可见,最早的文字书写兼有图画的成分。

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跟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使人们感到必须用记录语言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之前,他们只可能直接用图画来代表事物。”周有光,朱德熙关于文字起源于图画的观点:“文字记录语言,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是文字的先驱。”

总的说来,文字源于图画的观点已经为大多数文字学者所接受。蝉联世界各地原始文字及四五千年来汉字的研究,文字源于图画的说法最为可信。

二、图画出现的原因及其分化

1、图画出现的原因

用文字记录语言,实际上就是设计一套形体去书写语言的符号。人类社会早期,生活简单,语言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人类。只靠心记和口耳相传一般也就能满足要求了。但是社会不断地发展,随着较大的氏族公社和部落公社的行程,社会生活渐渐复杂起来。人们(特别是氏族或部落的领袖和长老们)需要记住本氏族或本部落的户口、财产、对外战争情况……这样,只靠口说和心记就不行了,人们需要有一种方法把某些事情记下来(只是极简单、粗略地记下来),帮助记忆,辅助口说的语言完成交际任务。古代人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找到了记事的方法。这种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实物记事。一类是图画记事。

实物记事最普遍的办法是结绳,另外还有结珠、讯木等方法。直到今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还保留着这种做法。然而实物记事的方法太隐晦,只有记事人自己或约定人之间才清楚,这使得实物记事的作用大打折扣。为了更好地记事,人类还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图画。这种以视觉为基础的表达方式,既克服了语言的局限性,又比实物更为直观明了。

2、原始图画的分化及文字发展一般规律

原始图画作为一种二维平面符号,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及身边社会人士的反映。它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向两个方向发展:一部分变成了纯粹的艺术——艺术图画,另一部分则约定俗成与语言对应成为交际工具——文字。前者的发展并日趋完美成熟,为文字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技术手段和心理基础。后者则经语言学研究者根据世界各国文字的演变,将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为:原始图画——文字画——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

三、文字画与图画文字之辨析

1、图画与文字的本质区别

在此,我们讨论的“图画”是演变为文字的图画。

图画与文字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图画的性质决定了其功能止于“表形”,而无法与语言中的词构成对应关系;而文字的性质决定了其功能是表音和表意,其字形必然和语言的二要素“音”、“义”相联系。可以这么理解: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则是音义相结合的词构成的,所以判断文字或图画的标尺,就是看它是否用于记录语言。一般来说,图画也包含了某种意义,只是图画的含义不与语言一一对应、互相结合。文字脱胎于图画是一个过程:图画——文字画——图画文字——文字。由于我们无法将图画与文字的界限划分的特别清晰,因此提出了文字画和图画文字的概念,以便把这个发展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

2、文字画阶段

当图画开始用于记事,就出现了文字画。文字画与图画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记事。和实物记事相比较,图画记事能够用简便易行、形象明了的符号代表比较复杂的事物,比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做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狭义用法来看,图画文字这个名称是不恰当的,文字画这个名称则可以采用。文字画是近似文字的画,而不是图画形式的文字。”前面在图画出现的原因里讨论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感到了语言的不足与局限性,于是采用简单的图画来补充语言的不足,这可以认为是最为直观感性的传递表达方法。这样就产生了原始人的文字画。

沈兼士也曾明确地指出在文字为产生之前,除了用语言表达思想之外,还有一种用绘画表达思想的方式。这种用来表达思想的绘画就是文字画。沈兼士先生在《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一文中说道:“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以前,用一种粗笨的图画来表现事物的状态,行动,并数量的观念,就叫做文字画。”他还说“盖于六书文字时期之前,应尚有一阶段,为六书之导源,今姑定名为‘文字画时期’”。

3、图画文字阶段

图画文字的提出是为了区别文字画。然而它又不同于象形文字,图画文字即将转变为文字,可以看做是最原始的象形文字,离文字只有一步之遥。图画文字与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图形符号是否固定地表示语音。它处于图画符号与语言的接触阶段,它与语言二要素的“义”对应,但与“音”却不然。文字画虽然是象形文字的先驱,但它本身还不是文字,因为它是以整幅图画和语言相结合,像连环画一样只表达整段的意思,它既不表达个别的词和词在语言里的次序,也不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这里应指出文字画发展为图画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图画文字必须与语言相结合,也就是说它的部分形体必须代表固定的涵义,成为可以诵读的东西,不像文字画那样可以意合,不可诵读。

(2)图画文字必须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而文字画只是感性的形象,不是符号。

(3)图画文字必须把物象外表相对地规范在一定的形式里,一般只描出简单的线条轮廓;而文字画只是随物赋形,不拘规格的。

由文字画发展为图画文字是质的变化;由图画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是量的变化。图画文字经过不断地整理简化,图画的性质逐步减少了,符号的性质逐渐加强了,终于成为完整的约定俗成的象形文字体系了。

“中国古文字起源展”在日本举办 第4篇

这次展览是由对外友协与日本北枝篆会、石川县日中友协共同策划的,它从汉字的发展历史中,选取代表汉字起源及形成的甲骨文为主要内容,展出了甲骨文拓片、甲骨复制品、发掘照片资料以及中日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等,从书法篆刻艺术的角度介绍了我国灿烂悠久、极富美感的汉字文化,宣传了甲骨文和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殷墟。

石川县是日本北陆地区有着浓郁文化特色的地方,保留了许多日本的传统工艺,如闻名全国的“九谷烧”瓷器、“轮岛涂”漆器、“加贺友禅”织艺等。这里还有许多喜爱中国古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这次展示中国最早的汉字—甲骨文的展览吸引了很多观众慕名前往,从6月25日至30日的展览期间观众人数累计达数千人。石川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金原博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剪彩。在日本北陆地区很有影响的北国新闻社等主要新闻媒体均给予了大量报道,并特意在展览开幕之前作了一系列的专题介绍甲骨文和殷商时代的文化。此次展览的日方主要策划者、组织者北枝篆会会长北室南苑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探寻甲骨文所反映出的古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从而重拾我们现代人已经丢失了的许多珍贵的精神文化。”

开幕式后,随展专家安阳师范学院李雪山教授在县立美术馆报告厅举办了题为“甲骨文字的世界”的学术讲座,许多听众专程从外地赶来学习了解甲骨文知识,能够容纳2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李雪山教授在讲座中说,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是一个非常重视“礼”和“战”的时代,通过甲骨文我们才得以获知当时的社会状况,它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所以甲骨文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现场气氛热烈,提问踊跃,中日双方达到了很好的交流。

拱玉书:楔形文字的起源 第5篇

《伟大的世界文明》艺术展,是中国第一个以世界文明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展览。该展内容涵盖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和美洲等六大古代文明。该展对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呈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交流、理解和借鉴,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配合此次展览,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教育部特邀知名专家举办6场讲座活动,由CCTV.com人文·探索频道进行图文直播。

时 间:11月18日13:00-15:00

主 题:楔形文字的起源

主讲人:北京大学东语系 拱玉书教授

>>>>图文直播版

主讲人:拱玉书 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

讲座主题:楔形文字的起源

主讲人拱玉书:谢谢大家。我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拱玉书。我先说一下为什么这个题目由我来讲?好像不应该由我来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楔形文字没有关系。实际上我认为有很大的关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是1999年,由四个外语系合并而成的,其中一个外语系叫东语系,合并之前,东语系叫东方学系,我们搞这个学科,亚述学或者古代东方学,放在东方学系里是非常名正言顺的。现在成立了外语学院之后,把我们系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名字,叫东语系,东方语言文化系,所以我们现在的专业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放到了东方语言文化系里,而且是在整个外语学院的框架下,实际就是古代东方文明,这个题目应该由我们来讲,但是不一定能讲的好。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原始楔形文字的起源》。先看一下什么是原始楔形文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个图片,左边的就是原始楔形泥板照片,右边是原始楔形文字的现代模本,但他们不是一个文献。现在在图片上看到的就是原始楔形文字的模版,用英语就是Copy。

原始楔形文字(左)

原始楔形文字(右)

先说一下什么是原始楔形文字,给原始楔形文字先下一个定义。所谓的原始楔形文字,就是于公元前3300年-3500年间,主要用于两河流域的象形文字,有的人也把它称为线形文字。象形文字或者是原始楔形文字,讲的都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我们说它是原始楔形文字,是从它的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角度来讲的。为什么是原始的?因为文字本身,按照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或者是文字是语言的可视符号,语言讲什么,用文字把它书写下来,这是现代文字的定义。但是,古代的文字,我们现在看到的楔形文字不是这样的,因为它不完全表达语言,它只表达语言当中的主要成分,比如说现在的原始楔形文字,主要表达两种成分,一种是数字,一种是名词,也就是物的名称或者和数字加在一起,多少多少东西,一个量,一个东西。

原始楔形文字

动词一开始都没有出现,动词是在后来的几十年当中,也就是上百年当中,早期阶段的定义也不太好定,一个是乌鲁克斯时期,一个是乌鲁克三时期,三是公元前3200年,大概100年的时间内发展的很快。最开始的文字没有动词,整个文献写了这么多,现在看到的图版上就是这样,看到了这么多信息,实际上连动词都没有,只是数量和名称,在时间的发展过程当中,动词在不断重复,不断越来越多,因为动词里边表现的不光是汉语这么单一的动词,有一个动词链,前缀、后缀要表示时态、人称、数等等,都是通过动词的前缀或者后缀表现出来的,一开始就是光秃秃的动词,后来不断加一点前缀,加一点后缀。到文字最发达的时期,也没有完全都表达语言,就楔形文字而言,语言当中总是有很多成分没有表达出来。在原始楔形文字阶段,只表达语言当中的关键词,从语言和文字这个角度来看,它是原始的,所以称为原始楔形文字。

为什么把它说成是楔形文字呢?文字的体态,笔画是由线组成的。线相对于后期的“楔”相对而言的。后来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特点是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端像三角一样,是楔形,所以管它叫“楔形文字”,表达的是文字的体态。在原始楔形文字阶段,显然笔画是线的,这个阶段的文字也叫线形文字。为什么又说它是象形文字呢?象形文字是指泥板上人的头,显然就是一个头,谁都能看得出来,意思就是一个头。从文字与表达的意思,表达的图,表达的物,文字与物的关系来看它是象形的,象形文字也好,楔形文字也好,原始楔形文字也好,都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讲的,讲的都是一回事。

原始楔形文字

原始的楔形文字

这是晚期的楔形文字。今天讲的内容涉及到的地理范围就是所谓的两河流域。提到两河流域,中国人首先想到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两河流域。我们今天讲的两河流域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都流经过伊拉克。地理范围主要就是伊拉克,我们这个学科叫亚述学,实际上也是有的书可以称为古代伊拉克,但是和伊拉克没有关系,在地理上有关系,但是从文化上实际没有直接的关系。萨达姆把军队叫汉莫拉比军队或者汉莫拉比师,和他本身的历史没有关系。汉莫拉比讲的语言和他们都不一样,当然也是阿拉伯系的,但不是直接继承下来的文化。现在我们讲的两河流域地区,这是小的范围。大的范围是整个古代近东地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地方,以伊拉克为主,以两河流域为中心,辐射到其它周边地区,是亚洲、非洲、欧洲交界的地方,从古至今这是战略的要点。

地图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苏美尔语里就有这两个河的概念。美索布达米亚是希腊语,美索布达米亚就是河流之间。古代的遗址大多数在河流之间,现在讲的不仅仅是河流之间,也是整个河的流域,实际上美索布达米亚文明是指两河流域之间的文明,包括周边。最初的使用是指两河之间,现在的意义有所扩大,这是地理范围。

原始楔形文字的一些特点,特点有很多,我归纳了几个主要的特点。其中一个主要的特点,表达的语言是苏美尔语。当然,文字是表达语言的,文字是语言的表现符号,是表达语言的符号,背后总是有语言,但是原始楔形文字后边的语言是什么呢?就是苏美尔语,这是绝大多数认为苏美尔语,有确切的迹象和证据表明它就是苏美尔语,但是有很多人不同意,这在专业当中是争论非常大的问题。为什么有很多人不同意呢?原始楔形文字表达数字,尤其是最早的,表达数字和名称,所以有些人说可以用苏美尔语解释,也可以用阿卡德语来解释,不一定是苏美尔语表示。有迹象表明,也可以做专门的一次讲座,比较复杂,怎么论证它是苏美尔语,今天我们不去论证它,但是我的观点同意它就是苏美尔语,原始楔形文字表达的语言就是苏美尔语。当然,它也用来表达其它语言,楔形文字很特别的文字,被很多民族借用来表达他们的语言,和汉字非常相像,汉字也曾经被借用来表达比如越南语、朝鲜语、日本语,都可以用汉字来表达他们不同的语言,而汉语和这些语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用文字可以表达不同语言。

原始楔形文字用来表达埃布拉语,后来楔形文字表达的文字,在晚期的时候有表达荷体语、艾兰语,甚至表达古波斯语,一种文字用来表达很多种语言。另外特别强调的汉字上所谓的六书,在楔形文字当中也有,如果分析楔形文字的结构,可以分析出六种类型,汉字上有六种类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上的六书在楔形文字当中都有。怎么解释?我现在也没有圆满的解释,很多人把它解释成为共同性,文字刚一开始产生的共同性,人类思维的共同性,到了一定的阶段,必定要创造这种文字,这种文字的内在可能自然的就有这种结构,自然就会发展到这一步,这也可能是一种解释法。

另外一种,有可能是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果是相互影响,楔形文字肯定在先,汉字肯定在后,是不是楔形文字影响了汉字?现在不敢下结论,只是现在给大家一个现象,给大家指出了一种事实,也就是说它的结构有共同性。从表面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结构非常相像,在结构上有惊人的相似性。比如苏美尔文字,也就是原始楔形文字这个字,看起来就是象形字,弓和箭,弓在箭上,表达的意思是弓箭的箭,发音是ti,但是苏美尔语里也有同音字,叫生活或者生命,这个字表达两种意思。实际上最初产生的应该表达箭,才能产生这种形式。等到要表达活或者生活这个意思的时候,人们就没有再造一个新的字,而是借用了同音,借用了已有的同音字,来表达苏美尔的ti。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如果这个例子成立的话,也有人反驳,如果这个例子成立,恰巧说明它的语言就是苏美尔语,只有在苏美尔语当中才有这样的字,箭和生活是同音字,只有苏美尔才可以互借,其它语言不能互借。原始楔形文字表达苏美尔语的证据。

ti

讲座时的幻灯示例

象形

会意

转注

现在开始讲楔形文字的起源,也是今天的主题。关于文字的起源,不仅是现代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古代学者关心的问题。现代学者有很多文章,很多研究,几百年来有很多关于文字起源各种各样的理论。古代学者也关心这个问题,古代学者关心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或者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看法反映到什么里边呢?就反映到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里边。几乎所有有文字的古代民族,都有关于自己的文字,都有自己文字如何起源的神话传说,比如埃及有《图特赞美诗》,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是图特神创造的,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结绳、八卦、刻契、史皇作图等等。我今天集中要讲两河流域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关于文字传说,主要反映在苏美尔语书写的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里边。我10月份出了一本书,题目是《升起来吧,像太阳一样》。书名很俗气。副标题是解析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升起来吧,像太阳一样”是这本史诗当中的一句话。《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乌鲁克是现在伊拉克内部的考古遗址,也是吉尔伽美什的故乡,曾经统治的城市就是乌鲁克。恩美卡与阿拉塔这首苏美尔史诗讲的是乌鲁克国王恩美卡派使者到伊朗山区一个小国家——阿拉塔,去干吗呢?去威胁、恫吓它的国王,让阿拉塔的国王为乌鲁克提供宝石、建材、做工的人力。

美国学者把这首史诗所反映的历史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或者第一次精神战,因为这次战争不是真枪真炮的战争,不是真动干戈的战争,就是用言词,派使者威吓,告诉你一定得投降,一定得给我运石,一定给我提供劳力,否则我就把这个城市怎么样,把这个城市全部毁灭,用这种言词来威胁。使者到了阿拉塔,阿拉塔国王不甘示弱,言词反驳,让使者把他的信息传达回来,使者一共跑了四个来回,不断地传达两个国家国王的信息,用语言表达的信息,到第四次的时候,乌鲁克国王向使者口授使命的时候,因为每一次国王先说,告诉使者你怎么怎么说,那边国王也是一样,告诉使者怎么说,到第四次国王告诉使者如何说的时候,说的话越来越多,就像我们争论一样,言词越来越激烈,信息也越来越多,后来使者每次都可以背下来,都可以把他的话原原本本地传达过去,到第四次的时候,史诗的作者,没有名字,不知道作者是谁,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不光史诗,其它的也一样,楔形文字书写的文学作品很少有记者,有几部有,但是非常非常少,凤毛麟角有作者,绝大部分作品都没有记者,这个作品也没有记者。

作者这个时候就说了,“他的话很多”,是指恩美卡,“意义却深奥,使者嘴沉重,不能复述之”。库拉巴之王揉了一块泥,犹如泥板,把言词写在上面。此前,把言词写在泥板上的事从未见。现在就在那一日,就在那一天,事情发生如这般。库拉巴之王把言词写在泥上面,犹如泥板,事情发生如这般。这是最详细的,也有其它的关于楔形文字的记载,这是最详细,而且情节最生动的写法。楔形文字是在什么情况下战斗的?是在人传达信息的时候,在进行国际交往,政治交易当中,由于语言不能完全地帮助记忆的情况,产生了楔形文字,国王就发明了文字,用文字帮助记忆。这是楔形文字关于文字起源传说的一个版本,还有其它版本,我就不说了,这是主要的一个版本,简单地介绍一下。

苏美尔人自己如何解释自己的文字是如何起源的,反映在神话当中,现代学者对这个问题特别关心。从18世纪以来,关于楔形文字起源的说法,有很多种说法,由于楔形文字发现了之后,大家对它的起源更感兴趣,有许多说法,其中主要有图画说,楔形文字起源于图画。有21个字的组合说,有印章起源说。楔形文字是21个字横和竖拼凑起来的,这也当时的一种解说。一种解说是印章说,也就是楔形文字的起源和印章有关系。一种是陶器刻画符号说,一种是数字说,就是和数字有关系。一种是陶筹说,一种是原始印欧说,最近还有后结构主义文字说。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一种,顺带说到另一种,就是陶筹说,顺带说一说原始印欧说。

陶筹 为什么要说陶筹说呢?楔形文字起源于陶筹这种理论,是近几十年来,在学术界当中引起最大争论的一种推测,一种观点。有很多人都相信,包括我也相信,但是不完全相信,也有批判的说法,当然,也有很多人激烈地反对。20多年来以来,应该说30多年了,1971年就开始了,30多年以来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章,批评陶筹论或者赞同陶筹论,主导了这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我今天主要介绍一下陶筹说,这不是我自己的理论。

陶筹说是一个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考古学教授Schmandt-Besserat,他从1971年以来连篇累牍地发表了很多文章,所有的文章都和陶筹有关系。1992年的时候,经过20年的研究,他把成果总结到一本书里,两大册,非常厚,文字就叫《Before Writing》,1996年改头换面了一下,推出了一篇《How Writing Came About》,没有实质改变,都是鼓吹陶筹说。

什么是陶筹呢?特别小的,像指甲那么大,有的稍微大一点,有的稍微小一点,陶制物,“陶筹”是我起的,1997年我在《世界历史》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陶筹论,英语叫Token,是标志,到美国去坐车,坐地铁,要买Token,一分钱硬币,投进去之后就打开了,就可以进去了,这叫Token。实际上Token有很多种意思,汉语不好翻译,我就翻译成陶筹,因为首先是陶做的,为什么是筹?是帮助记忆、计算的实物,有点像中国历史上的筹或者册,帮助记忆、演算的。

陶筹一

陶筹二

陶筹提出之后,也没人反对,大家现在都这么叫,叫顺了也挺顺的,挺好。根据Schmanct-Besserat的说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简单陶筹,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泥,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三角形,有圆形,有锥形等等,没有任何刻画的痕迹,这是简单的陶筹。现在看到的是简单的陶筹。另一种陶筹就是所谓的复杂陶筹。现在的陶筹和简单的陶筹有什么区别呢?形状上更丰富了,不但形状更丰富了,每个陶筹上都有一个图案,就是刻印,或者把陶筹刻一个横印,或者钻个孔,或者刻一个什么样的文,两道三道的平衡纹,或者做成容器的形状,形状更丰富,而且有刻画。这是复杂的陶筹。按照他的观点,第一步先有简单陶筹,从什么时候有的?公元前8000年,开始有简单的,116个遗址,他调查了116个遗址,因为他是考古学家,这点我们确实比不了他,他参加了实际考古,其余的时间主要在博物馆里研究考古实物,他走访了世界上各个博物馆,所有的陶筹都研究过,他就是陶筹专家,没有问题,但是他的理论有人批评,那是另一回事。

根据他的研究,公元前8000年的时候,整个两河流域几乎每个遗址都有这样的陶筹,都出土了这样的陶筹,这是公元前8000年,两河流域的历史上,正好是新石器时代,正好是农耕时代,否也刚刚开始的时代,人们开始定居,以前是采集狩猎,公元前8000年,所谓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农耕时代,开始农业生产,人们住在一起,开始定居,生产不断地有富余,生活不断地提高,需要管理,需要计算,这种管理手段和计算的手段,或者帮助管理、帮助记忆的手段就是简单的陶筹。到公元前4000年的时候开始出现了复杂陶筹,按照它的解释,这个时候社会不断地复杂了,需要更复杂的手段来帮助记忆,帮助管理,把陶筹自然地变得复杂了,最后刻上各种各样的印痕,就更加丰富了。这是两个阶段。

陶筹三

陶筹四

陶筹五

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阶段,时间也是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4000年开始,不断出现复杂的陶筹,而且还出现了把陶筹放在泥球里,就是封陶筹的泥球,现在看到的陶筹就是从泥球里取出来的。考古具体的年代也分不清楚,按照他的研究,下一步就出现了封球上印了印纹,用什么印的呢?用滚印印的印纹。两河流域的文明展有滚印。滚印就是现在看到的,印出来的图案是连续的,印在湿泥上的图案是连续的,可以无限地印出连续的图案。滚印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一个特点,如果什么地方出现滚印,应该就是受两河流域的影响,这是两河流域的产物。现在封球上的泥就是用滚印印的。先是简单的陶筹,然后是复杂的陶筹,之后出现了封球上,封球上原来没有东西,现在又出现了封球上的滚印。现在看到的图片也是封球,但是没有打破,用X光照相,看到里边是有东西的,是有陶筹的,有很多陶筹发现还没有打破。

陶筹六

封陶筹的泥球

封陶筹的泥球二

专心致志听讲的老者

封球上印了印纹,下一步就是把封球取消了。中间还有一步环节,按照他的研究,有一个时期把陶筹放在封球之前,先用陶筹在封球上轧上印,这个印就是陶筹轧的,轧完印之后封起来了,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在此之前帮助记忆的东西是实物,也就是陶筹,看到这个陶筹能想起来是代表什么东西,或者代表什么数量,轧到封球上之后,把陶筹封起来,以后再看到就不用再打开封球,看到陶筹印,就可以知道里边有多少个陶筹,而且知道里边的陶筹是什么形状的。其实知道不知道形状我们很难判断,但是推理应该是这样的,看到有多大形状、什么形状的陶筹,记忆就产生了飞跃,从实物记忆一下变成了抽象的东西帮助记忆,这个印可以帮助记忆,现在不用陶筹了。既然不用陶筹了,干脆封球都不要了,把封球变成泥板了,下一步确实出现了这样的泥板,不是圆的,而是扁的,扁的上面有陶筹印,把陶筹或者用芦苇笔,用其它工具轧上印,相当于起了陶筹印的作用,这一步更关键了,下一步就过渡到文字了。这就是从实物过渡到文字的过程。

封印一

封印二

封印三

封印四

讲座内容丰富,很多听众边听边记录

既然陶筹印可以表达信息,就不要封球了,放在泥板上,泥板上刻的印又清楚了一些,用印表达信息,而不是用实物来表达信息。所以,这就是文字产生的关键一步。下一步,确实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数字泥板,就在泥板上写上数字,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由于陶筹印启发来的,既然陶筹印能表达信息、数字这样的概念,不用陶筹印,用其它印上数字也一样能起到帮助记忆的功能,所以下一步出现了许多数字泥板。

总结一下,按照他的理论,先是简单陶筹,过渡到复杂陶筹,然后过渡到没有印纹的封球,就是陶筹封球,最后是有印纹的陶筹封球。然后是脱离了球的形状,过渡到泥板的形状,之后就产生了文字。这就是所谓的陶筹论。我当年在《世界历史》上写了一篇文章介绍的时候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没有图片,讲来讲去谁也不知道讲的什么东西,还是没有明白到底想说什么。今天用图片来说一下,可能更清楚。文字产生了之后,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泥板,按照他的推测,泥板产生的过程就是刚才讲的那样。

滚印/圆筒印章

滚印/圆筒印章

讲座大厅全景

这是象形文字泥板,早期的文字有几种类型,一种是经济文献,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济文献,数字和名词。还有一大类的文献就是辞书文献,也就是在很快的时间当中,文字一旦产生了就飞快地发展,一下就出现了很多文字,楔形文字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有人说有两千字,我实在没有找到两千字,手头所有的关于楔形文字的字表,最多一千多一点点,所有的字表上收的最全的字也就是一千多一点点,有人说两千多字,我不太清楚,至少有一千多字,现在发现的。文献当中有经济文献,有管理文献,还有辞书文献,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辞书文献,都是在很短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辞书,不光经济文献,还有辞书,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职业表,列了一百多种职业,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文献,列了一百多种职业。第一是国王,相当于现在的大臣,这是职务表,这是城市表,归了很多表。

泥板

泥板二

泥板三

泥板四

泥板五

泥板六

石板

职业表一

职业表二

职业表三

Schmanct-Besserat教授还把陶筹和数字进行比较。左边是陶筹,右边是数字。两河流域的数字为什么是这样的?它和陶筹确实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为什么不是一竖一横呢?像中国的文字就是横竖,一就是一,二,一直写到四,四横在甲骨文当中代表“四”,有六,有叉,有其它的组合,但这都是线文字的组合。楔形文字当中的数字,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呢?和陶筹确实有关系。文字也有关系,这边是陶筹,另一边是文字,楔形文字当中有这样的字,陶筹有这样的字,比了几十个,他认为这是非常有力的证据,说明文字和陶筹有关系,文字就是从陶筹而来的。

原始楔形文字的数字

陶筹

陶筹与数字一

陶筹与数字二

陶筹与原始楔形文字一

陶筹与原始楔形文字二

陶筹与原始楔形文字三

陶筹与原始楔形文字四

陶筹与原始楔形文字五

陶筹与原始楔形文字六

陶筹与原始楔形文字七

现在再说一下最近又有一个学者,德国大学教授怀泰克推出一个观点,楔形文字不是苏美尔人创造的,而是原始印欧人创造的,为什么?举一个例子看看他是从哪方面思考的。现在看到的文字确实是文字,楔形文字当中的一个象形字,是牛头或者鹿的头,不管怎样,是哺乳动物的头。在最早的苏美尔语里能够解读的,能够读懂的念Giri,3没有什么意义,有很多同音字,我们排号叫giri3,意思是“脚”,苏美尔人竟然用牛头”这个字的形状来表示走路的脚,人的脚、动物的脚都是这样的,确实是风马牛不相及,搞不懂。这个脚和牛头有什么关系?确实一直没有解释,其他人也没有解释。他说为什么苏美尔语用giri代表脚,这不是苏美尔语的圆床,原创应该是原始印欧人的原创,为什么?在原始印欧语里有这样的词,ker(h2)-wo-,推测的话和giri在语音上有一些相关,不但举出一个例子,举了很多例子,这个文字是原始印欧人始创,来表达原始印欧人的鹿、牛,用牛头表示牛,顺理成章,所有的文字差不多都是这样的,画了什么物就表达的什么意,意思和字形极其相关,不会是用牛头表达“脚”的。而苏美尔人是从原始印欧人那样把这个字借用来了,借用这个字表达苏美尔语的“脚”,为什么借用呢?因为它是同音字,所以等于汉字上的假借,苏美尔人假借了原始印欧人的字,现在没有任何其它证据可以表明原始印欧人曾经创造过文字,因为现在没有这样的文献。他的解释里有几个弱点,像我刚才说的第一个缺陷,因为没有这样的文献,只能推测。第二,原始印欧语也没有这样的语言,原始印欧语是一种模拟语言,不是真实的语言,模拟的科学性怎么样还值得探讨。在学术界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所以我们今天也作为一种观点,让大家知道有这样的观点,但是在学术界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不像陶筹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现在说一说陶筹论有什么缺陷。陶筹论的反对者认为,因为陶筹分布很广的,古代各个时期都有陶筹,不可能都是记数器,有很多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比如穿起来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手腕上,作为一种装饰,也可能是小孩儿的一种玩具,也可能有记数的功能,但是不一定都是记数的功能,不一定都具备这种功能。凡是这样的小泥球就是记数器?不见得,这是第一个批评。

第二,有人认为陶筹与文字的比较有一些牵强,比如把陶筹什么形状、文字什么形状比在一起,有时是非常牵强的。另外,它的数量也不多,可比的就是几十个,充其量几十个,而最早的楔形文字有上千或者超过一千。

陶印泥板,滚印,就是印章的印文,还有数字泥板、文字泥板等等,准确断代也有问题,它们到底谁在先,谁在后?准确断代也有争议,有的考古学家可能认为后的应该在前,前的应该在后,有这样的争论。另外,提出的序列,从简单陶筹一直演变到文字这个序列不能成立,有人认为不能成立,因为没有任何遗址可以提供连续序列,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拿一个具体的遗址而言,乌鲁克是出现文字泥板最多的地方,没有那么多的陶筹,也没有那么多的封球,不能在一个遗址里边找到所有的环节,找到所有的证据,环节是根据不同遗址综合来的,比如在某一个遗址发现了泥球,这个遗址发现了带有滚印印纹的泥球,年代可以相接,但不是一个遗址出土的,没有任何一个遗址有连贯的从陶筹发展到文字的环节,另外在技术上也无法解释绝大多数符号的产生过程,有几十个可比,其它不可比的是怎么来的?有疑问。

当年我在《世界历史》上发表文章的时候特意解释了,陶筹变文字这个理论,关键的一点就是陶筹,尤其是陶筹印的阶段,往陶筹上印印这个阶段,是文字产生关键的一步,为什么说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它启发了人们造字的思想,创造文字的思想,给人一个启发,突然人们觉得实物可以代表信息,抽象的印也可以代表信息,不但实物可以代表,抽象的印也可以代表信息,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是启发了人们创造文字的思想。一旦这个思想产生了,就可以无限地造文字,所以很快造出很多文字,不以陶筹来造字,陶筹也是实物及以其它的实物造字,人就画人,桌子就画桌子,太阳就画太阳,一旦思想产生了,文字很快就会发展的。这是我当年的解释。现在也不敢说这个解释对还是不对,如果考虑到陶器符号的话,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陶器符号,很多中国的文字学家认为陶器符号就是汉字的前身,两河流域也有陶器符号,从功能、形状,从技术的角度还是思想的角度,陶器符号和文字是最接近的,首先陶器符号不是审美的,画一个图像让你看一看,觉得很好看,它是刻在陶器上表示信息的,不论表达张三还是李四,还是表达陶工的名字还是陶器的数量,还是表达陶器的质量,总是表达信息的,就画一道一个叉,这就是抽象的,这种抽象的东西早就有了,不一定就是陶筹,一定是陶筹印给的启发,陶器符号难道就没给启发吗?陶器符号的作用到底在哪里?现在应该更强调陶器符号的作用。

陶筹论认同的观点还是非常多的,认同的人还是非常多的,在我们专业里认同的人,其中有一个叫哈罗,是耶鲁大学的教授,现在已经退学了,Schmanct-Besserat写文字之前的时候请他写的前言,给陶筹论以极高的评价,他说“惟一能够连续的推论,自圆其说的关于文字起源的推论,是到目前为止最能自圆其说的。很多人确实是这样,建立一个理论不容易,破坏一个理论容易,说它怎么不行很容易,有很多人批判。真正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很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陶筹的理论,经过20多年的研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普林斯顿大学的汉学家说“最近几十年来,关于美索不达米亚文字起源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关于文字直接先驱的看法。用美索不达米亚文字起源的知识武装起来的中国考古学家,很可能能够找到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被发现的线索”。在中国文字起源也是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到底中国文字是怎么起源的?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他认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信息可以对中国的考古学家产生启发。但是能不能启发?很难说,我们在之前就做了,也是这么讲的,希望能有所启发。北京大学组织了一个课题组,美索不达米亚,就是古代文字比较研究,我负责楔形文字,考古学会的负责中国的文字,还有一位埃及学家,北大教授,负责埃及象形文字部分的撰写,我们一起在比较各个体系文字起源的过程,文字的传说、结构等等的比较,现在书还没有出来,启发的程度也有限,根据这种启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说法,所以启发还是有限的。

我们的观点:陶筹论是到目前为止惟一可以自圆其说的关于原始楔形文字起源的推论。虽然如此,陶筹论本身还存在很多缺陷,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举出一些缺陷。陶筹论的最大缺陷是它把文字起源这个复杂过程过于简单化,忽视了绘画、刻画,如印纹,特别是陶器绘画和刻画符号的作用。有迹象表明,文字的产生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或者两个时期,一个是长期积累期,一个是短期的形成期。长期积累包括技术积累和社会进步。各种绘画和刻画都属于技术积累。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就是社会进步,这两个过程是长期的和复杂的。待技术积累和社会进步达到一定水平时,文字产生过程便进入短暂的形成期。就楔形文字的起源过程而言,公元前8000-3300年是积累期,公元前3300-3100年是形成期。在积累过程中,陶器绘画、陶器刻画、印章刻纹、印章印纹、陶筹封球印纹都为文字的最终诞生创造了条件。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现场主持人:各位观众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拱老师交流一下。

现场提问: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楔形文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的问题是一个小问题,在您的写作当中,有没有一个计划是把楔形文字和汉语类似于词汇表或者辞典的册子,有没有这个计划?有没有楔形文字汉语类似辞典书的写作计划,或者书店里、图书馆里有没有楔形文字的汉字辞典的书籍?

没有。我们也没有这样的计划,现在也没有这样的字典。苏美尔语的字典现在还没有编成,我们给学生讲课非常困难,都是用自己收集的卡片,外国其他教授收集的给我们复印的,现在没有正式的字典。正式的字典一个A,一个B,宾夕法尼亚大学通过好几年的集体协作,搞的一个项目,现在没有钱了,这个项目也不搞了。现在苏美尔字典只有两个字母,一个是A,一个是B,剩下的就得靠自己,汉语的就更没有了。

现场提问:现在的楔形文字和现在两河流域的阿拉伯地区的文字是不是没有直接的联系?完全是断代的死去的东西?

对。首先,文字和语言不是一回事。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一种文字可以书写多种语言,比如楔形文字可以书写苏美尔语,可以书写阿卡德语,还可以书写赫提语,这是主要的古代三种语言。其中阿卡德语是塞姆语,而阿拉伯语是现在还在活着的塞姆语,最早的塞姆语是阿卡德语。现在还在使用的就是塞姆语和阿拉伯语。从语系的角度来讲,阿拉伯语和阿卡德语是一个语系,但是从文化上没有关系,现在的阿拉伯人不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他们是后来才到这个地区来的,两河流域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还有其它人,埃兰人、爱布拉等等,古代的民族和现代的阿拉伯没有关系,阿拉伯人后来也出现在文献当中,但是他们是作为很不重要的民族,在亚述民族当中,骑骆驼的民族,举了一些国王的名字,骑骆驼的民族出现在公元前800年左右的亚述民族当中,是800年才出现在文献当中,而且很不重要。阿拉伯世界是公元后七世纪,600多年的时候,阿拉伯人大批来到现在的阿拉伯世界,形成了现在的国际语。

现场提问:关于闪族应该怎么理解?有的书上写的不清楚。它好像和阿拉伯有一定的关系。

闪族或者闪米特族,是圣经当中来的概念,挪亚有三个儿子,一个儿子叫含,一个儿子叫闪,一个儿子叫雅弗,三个儿子后来分成了三个民族,其中一个叫闪族,一个是含族。后来用闪族概念来指称许多语言,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陕语。但是在阿卡德时期陕族还没有,是往前推的概念。我们说的闪语或者塞姆德语,那是公元2500年就有阿卡德语出现,把阿卡德语叫成闪语,根据后来的比较发现,它和阿拉伯语属于一个语系,所以就把阿卡德语也叫闪语,实际是年代错置,就是用后来的概念定义以前还没有的概念。闪语就是一个语系。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现场提问:我看到一些材料上说楔形文字一开始表形表意,后来发展中表音,大概是什么时间的事情?既然已经发展成表音,就应该是应用的范围更加广一些,当时其它民族也用它来表自己的音,还是某一种人用它来发展成表音的文字?

楔形文字表音不是一个历史阶段,有很多人把文字分成两个阶段,一开始是表意阶段,后来是表音阶段。我认为表音阶段的文字是更发达的文字。我们现在发现的楔形文字,就楔形文字而言,这两个阶段分不清楚,为什么分不清楚呢?因为最早的楔形文字当中就有表音字,比如“箭”发ti,借用过来表示生活,从音的平面假借这个字,实际上已经表音了。另外,从文字结构上来分析,它有形声字,一部分是表形,一部分是表音,表音就是纯表音了,已经是表音文字了,用的一部分就是表音,表示什么音呢?表示文字发音的一部分,这也是表音字了,这样的字早就有了。所以,楔形文字从一开始就可以表音,也可以表意,表意当然是主要的,也可以表音,有一些字可以专门用来表音,不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表意是最先的,表音在后,从楔形文字上至少没有这样的证据。

公元2400年的时候,两河流域突然开始讲阿卡德语,因为阿卡德人占了上风,建立了阿卡德帝国,把阿卡德语作为主要的语言。阿卡德语使用的也是楔形文字,但是这个时候文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用楔形文字表意了,这个时候用楔形文字主要表音,但是也表意,主要表音,阿卡德语单词都是多音节的,比如说“小偷”这个词,是“卡拉库”,“偷”就是一个音节,阿卡德语是“卡拉库”三个音节,苏美尔语都是单音节,怎么表达?没有“卡拉库”这样的文字,也没有这样的音节,就把苏美尔语的“卡”表第一个音节,“拉”表示第二个音节,“库”表示第三个音节,用三个符号表示“卡拉库”,使用文字的时候不是从表意的层面,就用它表音了,把楔形文字原来的表意文字都变成表音文字,都变成音节,用音节表示阿卡德语,这是本质性的变化,因为其它民族借用了,功能发生了变化。

到波斯语的时候,波斯人,居鲁士统治两河流域,建立波斯帝国,在整个流域建立非常大的跨地域的帝国,当时没有文字,大流士创造的文字,要表达他的丰功伟绩,因为他要把他的丰功伟绩流传下去,怎么样呢?得发明文字,在悬崖上刻写了铭文,当时有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阿卡德语,他写了一个版本,埃兰又写了一个版本,他本身讲的语言没有版本,本身讲的是波斯语,波斯没有文字,怎么能写上去呢?就让一个祭祀集团,现发明了一套文字,用楔形文字,把楔形文字变化了20几个字母,用了20几个符号,代表20几个字母,但是楔形文字的,一看都是楔形文字,实际上是字母,36个楔形符号发明了之后,把阿卡德文本和埃兰文本翻译成波斯语,刻录在铭文上,用三种文字刻成的,其中有一个是字母文字的楔形文字。

现场提问:甲骨文的形成和楔形文字的形成主要的区别、不同点?

我今天讲的是楔形文字的形成,形成就是产生,楔形文字的起源。我只是介绍了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也是两种推论,陶筹论是现在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印欧论是没人理的理论,提出来大家不太理睬,也就是说不太认同。实际上真正怎么起源的说不清楚。汉字怎么起源更讲不清楚,我们也参加过很多文字起源会议,有的是说八卦起源的,有一次在河南开会,有人专门说它是起源于八卦,八卦怎么起源的我也搞不清楚。现在葛英慧老师提出和数字有关系,先有数字,从数字过渡到文字,数字是怎么产生的?从筹和册,首先得计算,先有计算的需要,就得用筹册帮助计算,用树枝摆开一道一道,一就代表一。后来汉字确实一横代表一,二横代表二,三横代表三,横是怎么来的?是筹册,象形。这只是一种说法,关于文字起源不同说法之一,没有定论,谁也不敢说汉字是怎么起源的,现在还说不清楚。楔形文字也说不清楚,我现在讲的是可能性。像这样的问题都是特别有争议的,不好有定论的问题。

[草露未晞]:拱老师您好!楔形文字最初是象形文字,这让我想起甲骨文,同是古老的文字,我们至今还能用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书写、沟通,但楔形文字在辉煌之后却神秘地失传了,失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甲骨文又靠什么能够演变成汉字,至今仍能使用?

确实是一个历史事实,中国的文化是古代文化当中惟一的没有间断的,一直延续下来的文化,其它的古代文化都间断了。楔形文字也是一样的,它兴盛了几千年,从公元前3000年有最早的文字,到公元后大概74年,是最后一块楔形文字泥板书写的年代,也就是使用了大概3000多年。到公元后74年就没有了。

但是,它不是神秘的失踪,有一个明显的历史过程。最早使用楔形文字的人是苏美尔人,因为这个地区的人种非常复杂,两河流域当中不但有苏美尔人,还有阿卡德人,公元前2400年的时候阿卡德人在政治上占了上风,把阿卡德语变成了主要的语言,两河流域从那个时候起开始讲阿卡德语了,苏美尔语不是官方语言。公元前2100年的时候,苏美尔人又夺回了政权,苏美尔人复兴了,这时两河流域又开始讲苏美尔语。但是大概一百年的时候,塞姆人又回来了,又在政治上取得了政权,是哈姆拉比人,本身没有文字,使用阿卡德语,接受了楔形文字,本身是阿默力特人,但是他接受了别人的语言,接受了别人的文字统治两河流域,之后一千多年,都是使用楔形文字,阿卡德语。

公元前600年的时候波斯开始兴盛,波斯统治了整个两河流域,而且波斯攻占了巴比伦,这时语言就更复杂了,阿卡德语成了其中一部分人讲的语言,主要讲波斯语、埃兰语,甚至地中海那边有阿拉美亚语,书写圣经的语言。语言开始多元化了,巴比伦人讲的巴比伦语,只限于两河流域南部的一些祭祀,在祭祀里边还有巴比伦文献,有很多天文文献是那个时候写成的,但是语言非常复杂。等到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征服了之后,整个两河流域开始希腊化了,整个开始讲阿拉美亚语,开始讲其它语言了,小的语言,包括阿卡德语、楔形文字都受到了排挤,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草露未晞]:在古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是掌握在谁的手中的?是贵族?工匠?平民?或是奴隶?

当然所有的文字在古代都是掌握在贵族当中。美索不达米亚所谓的贵族,就是掌握在祭祀手中。神庙在两河流域当中的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都有祖神庙,都有祭祀,甚至还占有很多土地,有很多神庙的依附者。宗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祭祀的作用非常大,而且祭祀就是掌管书写的。[万里一归人]:中国古代,对文字和语言是有崇敬心理的,认为文字和语言有着神奇的力量。那么苏美尔人对他们创造的楔形文字,是否也有这种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我现在在思考到底文献当中是怎么讲的,是不是也有崇敬的心理。《恩美卡和阿拉塔之王》,第四次派使者到阿拉塔的时候,是恩美卡发明了楔形文字,使者已经不够记忆的时候发明了文字,把文字写在泥板上了,写在泥板之后,让记者带着泥板到了阿拉塔,到了阿拉塔之后,首先跟阿拉塔国王说,说“我的国王,我的主人给你带来了一块泥板,给你看一看”,主人看着这块泥板的时候皱着眉头,感到非常惊奇,惊惶失措的感觉。有的学者认为发明文字不是主要的,而是用文字这种力量,用文字这种人类高度智慧的结晶打败阿拉塔国王,他俩在斗智,出了好几个难题都解除了。现在阿拉塔国王发明了文字,说阿拉塔没有,文字发明了之后,显示文化发达的程度,这里反映了文字的作用,人们对文字的敬畏,或者文字会对人们产生的威慑力量,也可能是一种威慑。别的我就想不到了。

日语文字起源 第6篇

关键词:藏文字;地域扩展;藏民族;需求

作者简介:马元明,男,西藏拉萨人,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及藏族文学。

[中图分类号]:h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

一、吐蕃政权建立呼唤藏文字的出现

公元6世纪末,随着松赞干布把偏居雅砻河谷的吐蕃政权推到历史舞台的前台,吐蕃政权也成为亚洲政治角逐过程中的一只重要力量,逐步走向政治前台的吐蕃王朝不仅面临着与唐朝、南方的天竺、西边的大食不可避免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交往,而且一些刚用武力征服的部族也需要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进行整合。而在此时的历史节点,语言和文字不仅是吐蕃周边众多主要政权依凭使用的重要传播工具,也是维系民族稳定和团结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但是,此时的吐蕃社会不仅没有一种普遍使用的文字,就连统一的语言也还没有正式形成。由于言语乃是最初的社会习俗,言语的形成只能是源出自然。人为地改变一个地区或部族的语言需要漫长而艰巨的付出,而且言语交流具有强烈的空间限制,所以在庞大的新王朝推行一种通用的语言是当时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于是吐蕃高层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一种新的交流工具――文字。与语言相比,文字完全是人为的东西,它使人从过去依靠听觉转移到对视觉的重视,它可以把人从语言交往的狭小地域环境中解放出来,把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族群通过相同的符号联系起来。虽然此时吐蕃社会并没有文字的雏形,但与吐蕃相邻的唐朝、天竺等都早已有了完善而发达的文字。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字创制经验成为吐蕃文字创立最实际、最便捷的途径。

二、藏民族建构对藏文字出现的需求

在《吐蕃简牍综录》一书中,王尧等藏学家通过整理新疆出土的木简后发现,涉及到吐蕃部落和著名氏族的多达84支,在木简记录的氏族有没庐氏、属庐氏、那囊氏、白兰、昆氏、娘若等,这些都是与吐蕃王室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氏族。而在木简中出现的部落有琼波部落、蔡邦部落、朗迷部落、洛扎部落、喀儿萨部落等。这些古老氏族和众多部落一同出现在西域,印证了吐蕃政权在军事行动中全民参与的军事特点。这正如著名藏学家王尧所指出的:“一次次的战争,就一次一次扩大了联盟。《新唐书?吐蕃传》载:“赞普与其臣岁一小盟„„三岁一大盟。”我们从前面的论述中已经看到,藏文字在吐蕃政权统一后很快便被创立了出来。藏文字的出现,不仅使吐蕃政权高层很快克服了语言传播面临的空间困境,而且在藏文字的识字活动过程中,使那些来自不同文化、习俗背景的部落贵族们逐步脱离了过去千差万别的知识、文化习得模式,进入到一种依靠视角获取知识的统一模式。相同的文字、相同的学习方式使这些部落贵族们慢慢形成一种相同的思维习惯和心理感知模式,一个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就这样一点点汇集起来。

我们从现存的金石碑文和敦煌出土的大量古藏文文献的内容记载可以看到,从吐蕃王朝建立初期创制藏文字(也就是公元7世纪初),到公元8世纪末,在这近200年时间内,藏文字在吐蕃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一个以贵族、僧侣为主体的识字阶层也得以形成。首先,在吐蕃的政治生活中,藏文字成为一种重要的统治、管理手段。每每遇到重大的政治活动,以金石碑文记载历史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显著特色。公元763年,吐蕃大?⒍骼肌ご镌?路恭率领蕃兵占领长安归来后,藏王在拉萨布达拉宫南面建立了纪功碑。该碑东面简述达札路恭的功绩,并提及他所担任的重要职务。南面叙述了达札路恭因告发逆臣末?东则布和朗?迈色而飞黄腾达的过程。北面的碑文描述了吐蕃王室承认路恭的功绩和对王室的忠诚,并赐予他本人及其子孙后代的各种奖赏、特权以及刑事豁免权。桑耶寺碑也是此时段藏文字流行的又一佐证。据黎吉生、王尧等藏学家考证,桑耶寺碑是为了庆祝桑耶寺落成而立,由于碑文上没有写明具体的立碑时间和赞普的名字,据相关的文献推断可能立于公元779年或公元791年。在雅砻河谷吐蕃王室墓地附近的琼结村,有一座石桥,在石桥的北面,镌刻有一份碑文文献,由于碑文磨损严重,上面的文字已经难以辨认,黎吉生访问了碑文遗址,转录了可以辨认的几个片段。后来,他在仁钦泽旺诺布的一本集子里找到抄于15世纪时期的完整碑文抄本。他将抄本与自己的笔记结合起来,重新复原了一份碑文文献。该碑文文献描述了赤松德赞的统治及其功绩,值得注意的是碑文的叙述方法,将传统表述和佛教术语结合起来了。除了以上碑文外,工布石刻(又称第穆萨摩刻石)、洛扎摩崖石刻是我们研究藏文字在吐蕃境内传播的另一个关注的重点。从地理分布上来看,达札路恭纪功碑、桑耶寺碑和琼结桥碑都位于以几曲河为中心的吐蕃政治中心,但是工布石刻却位于远离拉萨325英里的工布地区。该石刻记录了赤德松赞时期颁赐给工布噶波家族的免税敕令,以回应有关吐蕃税务官员不公正的抱怨。文献表明,噶波家族宣称自己也是神秘、高贵的聂赤赞普的后裔。此外,文献还指出,在吐蕃政权成立之初,一位高贵的祖先曾对王室作出过特殊的贡献,为此,特许了他各种特权。洛扎石刻位于拉萨南部离不丹不远的洛扎的一个边陲小镇。该石刻也记载了此地区的统治者与吐蕃密切的渊源关系。碑文内容译为汉文如下:

天神之子赞普驾前,德门得乌穷忠贞不二,对赞普的身与政,曾作殊胜德功。为此诏敕曰:为得乌穷之父洛朗之子孙蕃衍,若社稷之永固,其所属奴户、封地决不减少;得乌穷之营葬应法事优隆。在任何赞普后裔掌政期间,其墓如有毁坏,由东岱专事修建。为得乌穷之父洛朗之子孙蕃衍□□□□□□□□□□立盟誓。天神赞普之亲属贡格布王,□□□□臣以及四子舅臣均参与盟誓。誓文另置于密室。这两个碑文的独特意义在于表明,藏文字创立之后,它并没有局限在王朝中心这一狭小的地域范围之内,而是在远离政治中心之外的广阔地域得到了推广。金石碑文作为一种具有时间优势的传播媒介,如果说真切地为我们记载了吐蕃时期藏文字在王朝高层使用的状况。那么陆续发掘出的古藏文木简进一步为我们揭示藏文字在吐蕃广阔社会层面的流变状况提供了清晰的物证。从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探险考察中获得写有古藏文的木简后,陆续又有俄罗斯人马洛夫在此发掘出相似的木简实物。解放后,随着我国对考古工作的重视,在新疆、青海等地区又相继发掘出来大量的刻有藏文的木简,这些发掘出来的木简实物通过中、外藏学家们的辛勤工作,逐步被整理、翻译出来,形成了今天我们研究吐蕃时期极其重要和可靠的文献资料。我国著名藏学家王尧、陈践在借鉴外国研究成果和自己对后来相关发掘实物的研究基础上,撰写了《吐蕃简牍综录》一书,详细分析和介绍了这些木牍所记载文字的内容和相关情况。从王尧等人的分析可知,这些木简主要记载了公元7世纪至公元9世纪这一历史跨度内吐蕃在当时的西域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活动。我们从木简广泛使用的情况也可以推断出藏文字在7世纪初被创立以后在吐蕃社会的使用状况。在《吐蕃简牍综录》中一共收录了464支木牍,这些木牍所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氏族、宗教等方面,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我们仅以经济方面的相关记载作一个例子。在464支木牍中,有31支记载的内容是反映了当时吐蕃在西域这片新征服土地上所实行的经济管理、农业生产和税收情况。木牍上的藏文字不仅清楚记载了对新获得土地的封赏情况,而且对土地的性质也作出了清晰的区别,田与地分别有相应的藏文指对。在土地的税收上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出现了突税、纳突、突课等内容丰富的藏名词。更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是藏文字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经济活动中也有所反应。比如编号为71的木牍就记录了借粮的内容:

和„„付与开那(借)麦一克五升;拉贡鲁祖(借)麦五升、青稞五升;尚琼(借)麦一克;古穷(借)青稞三升、麦五升;用三分俸田合王田一突。付岸(本)悉斯禄俸经费麦一克半。依主母之命,借给部落使,悉斯之子麦一克半孔息兄弟麦两克半

编号76号木牍记载内容:

若不便于办理,可让保人在上面捺指印。寻一借口,你能借多少就借多少,照口粮标准借给„„

通过以上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从公元7世纪开始,藏文字在远离吐蕃王朝本土的西域慢慢得到推广,在7至9世纪之间,藏文字的使用已经普及到这个新征服土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知道,在集权社会中,文字的传播是由中心向四周呈现网状扩散的,西域地区广泛使用藏文字的情况和前面吐蕃高层钟情碑石勒字记载历史的举动说明了如下一些历史事实:一是藏文字在它创立不久之后就在吐蕃王朝上层社会广泛使用、传播,一个以上层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识字群体得以最先形成。二是以吐蕃王室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得到了社会特别是上层人士的认同和支持。三是藏文识字使得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具有了规范和清晰的物化形式。

三、对学界关于藏文字争讼的回应

对于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字以及藏文字的确切创立时间,在藏学界还存在不少的争论。不少学者认为,藏文字在松赞干布以前就已经存在,认为藏文字是吞米?桑布扎首创的原因是后期的佛教为了战胜苯教文化的抗衡以及处于崇尚印度佛教文化的心理,臆造了关于桑布扎首创藏文的观点,将藏文的渊源归溯印度。

我们认为,从悉补野王统世系开始到松赞干布早期的这段时间,悉补野王朝确实处于口传传统阶段,随着松赞干布逐步统一青藏高原,吐蕃政权的地域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以前依凭口传交流的传播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吐蕃空间领域的拓展,现实的政治需求迫使王朝高层开始考虑文字创制的必要。尽管我们今天还没有找到松赞干布倡议创制藏文的实物证据,但从松赞干布以后不久就留存下来的碑文等实物和相关藏文典籍记载可以推断,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藏文字的创制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实际和藏文字的演进规律的。藏文字的创立使吐蕃社会从口传逐步过渡到以文字为依托的书面文化阶段,同时,藏文字的出现也使吐蕃统治阶级在政治建构、社会化组织、民族共同体的塑造和族群的智力开发等方面有了更加便利的技术手段,吐蕃也随着藏文字的不断推广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恰白?次旦平措:《西藏通史》,陈庆英译,西藏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才让太:《藏文起源新探》,《中国藏学研究》1988年第1期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比艘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edmonson1971,pp.323,332转引自[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藏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6]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上一篇:描写松树精神的作文下一篇:马元九年制学校督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