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

2024-08-15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精选6篇)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 第1篇

欢迎大家出席全国老龄办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老龄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通报《中国老

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有关情况。

一、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背景及意义

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

白。

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一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我们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二是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三是底部和顶部老龄化相叠加,推动人口机会窗口逼近关闭。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12年的23.96%提高到2013年的24.36%,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推动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一是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迅速提高。到2025年之前,我国的高龄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二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三是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持续增加,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四是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年为

0.99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人大关。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强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又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从研究者的独特视角,全面审视了2012-2013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从老龄政策、养老与医疗保障事业、老龄事业法制化进程、老龄服务、老年宜居环境、老龄文化、老年群体社会管理、老龄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这对于进一步宣传老龄事业,提升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加快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和支持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对于为政府发展老龄事业科学决策提供翔实理论依据,推进老龄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探索老龄事业发展规律,促进老龄科学研究工作

开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主要内容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由总报告、政策篇、保障篇、服务篇和研究篇5部分组成,包括

1个总报告和15个分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2012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回顾

2012年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纷纷加强老龄政策创制,积极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老龄事业发展呈现出五大亮点。

一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首次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填补了中国养老保险最后的制度空白。两项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一道,为中国人民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网,几千年来亿万群众“老有所养”的梦想首次在制度上得到了实现。2012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0379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988万人;全国城居保和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8370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5187万人,13075万城乡老年

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

二是中国老龄事业法制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新修订的《老年法》从6章50条增加到9章85条,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对家庭养老进行重新定位,突出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确定老年人监护制度,新增加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内容等。可以说,新《老年法》更符合时代精神,不仅是一部全方位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对策之法,也是一部促进中国老龄事业健康发展之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老年人医疗卫生保障状况显著改善。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城乡老年人医疗救助制度更加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面从2008年的87%提高到2012年的98%以上,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四是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势头强劲。国家投入31亿元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各级民政、财政等部门加入投入力度,各地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养老床位数已达到390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达到20.5张,社区各类服务床位数已达到17.6万张。18个省市建立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22个省市建立起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养老护理员

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和评估系统初步建立。

五是老年文化事业和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等多项涉老文化政策出台。以“敬老月”和“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为代表的特色老年文化活动成效显著。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工作快速发展,全国已建成基层老年协会44.7万个,覆盖65%城乡社区,部分省(区、市)基层老年协会覆盖率超过95%。

(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存在问题及今后展望

中国老龄事业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二是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四是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老龄事业、老龄文化、老龄宜居环境和老龄社会管理等的发

展明显滞后。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做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准备的重要一年。各地各部门将制定出台促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推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将掀起宣传贯彻新修订的《老年法》的高潮,老年人权益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将加快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步伐,老龄服务进一步快速发展;全社会关心支持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氛围将更加浓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环境会更加优化。

2013年02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近两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依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人口机会窗口逼近关闭。与此同时,老年人口

[1]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一是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三是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

续增加。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人。二是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三是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更加突出,2012年约有5000万,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四是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五是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三成以上老年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少数老年人被地下宗教和非法组织利用,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

专家认为,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未富先老”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中等收入陷阱相遭遇,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必须认清形势,全面应

对。J063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

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老年人口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抚养比从2012年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推动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少儿人口

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12年的23.96%提高到2013年的24.36%。

机制欠缺导致失能老人需求不能满足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表示,根据报告,目前,我国老龄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瞄准机制”欠缺、政府定位不清的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大部分却是健康和经济收入条件较好的老人。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三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失能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即有597.6万失能老年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但目前护理型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中仅有15%左右的养老机构以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为主,远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失能风险”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十分重要,目前建立该项保险已列入议事日程,同时,长期照顾的商业保险也正在推进,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完善税收政策,以促进此类保险快速发展。

失独家庭以每年7.6万的速度增长

党俊武表示,我国现有的失独家庭约为100万,同时以每年7.6万的速度增长。针对失独老年人的现象,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有担当,首先靠制度安排,如果是低龄健康的失独老人,主要是解决精神孤独问题;如果失独老人再遇到老年失能,问题就比较复杂,应在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养老长期照顾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津贴和社会慈善几个方面入手。同时要靠服务体系,在解决服务费用的前提上,更要解决服务质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个年头。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推动了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

3年的45.94%。

报告以每五年进行一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结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的老龄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报告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全世界

少有的。

绝大多数城市建设忽略老年人需求

“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年人住老房子的较多,这些老房子有七成多没有电梯,以致失能、高龄、患病老人的行动非常不便,老旧楼房加装电梯难度大,无障碍坡道改造经费难以落实。”吴玉韶说,在老龄化程度急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建设标准不符合适宜老年人出行、居住、活动的标准,属于“问题城市”。

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大多数基础公共设施和建筑都是针对健康、无残疾的中青年群体,忽视老年群体的要求,当前城市建设中不适宜老年人生活的种种设施,特别是城市中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公交车站已逐渐显露缺陷,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高龄老人、高龄空巢老人、高突发病老人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居住、出行出现困

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对这一现象很有感触,“现在城市的地铁交通、住宅建设,考虑了方便残疾人,但对老人需求考虑不够,老年人地铁换乘非常困难,上下台阶很不便,还有过马路的信号灯,有的要求20秒内必须通过马路,很多人老人走得慢,20秒过不去,很多细节的东西都

被忽视了。”

王广州认为,城市建设规划提前几十年就需要充分考虑,建成后再进行改建,一方面造成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改建非常困难。报告提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长远发展应纳入新型城镇化整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要均衡各方利益,建设资金、土地、管理等要素应加大投入,适老改造工程面临艰巨任务,是下阶段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吴玉韶认为,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应该通过立法,制定强制性的规划和老年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考核与评估,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创建工作规范运行,促进老年宜居环境体系的管理、服务、监督。

在王广州看来,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最重要的是战略和规划,“社区里需要方便就医、提供家庭医疗服务,有些老人的病不是天天需要去三甲医院,而是经常需要在社区医院打针输液。”

“不能出了问题,再想办法解决。要早做规划、准备,现在很多城市的幼儿园、小学入学压力很大,再过几年,就会发现养老机构压力很大。”王广州说。

老龄服务供给不足

以老年人自我服务和家庭养老服务为基础、以社区居家服务、公寓服务和日间照护服务为主干、院舍服务为支撑、邻里服务和志愿服务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老龄服务体系,是蓝皮书提出的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理

想模式。

报告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老龄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现阶段重点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政府的“进与退”、市场的“增与减”和老年群体的“收与支”。

总体来讲,老龄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老年人的服务认知程度较低、服务购买能力和服务购买意识薄弱等又造成了服务利用不足的问题。缺乏“瞄准机制”,政府、市场定位不清、分工不明。一是瞄准主体定位不清,政府“投入不足与监管不够”的“越位”与“缺位”并存。

社会最关注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无人问津”的现象,就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瞄准主体定位不清、责任不明的后果,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许多公办的豪华高档的养老机构,本应为高龄、困难、失能老年人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事实上的服务对象是低龄、经济条件较好、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既浪费了国家财政投入,也使本应属于老龄服务市场的消费群体流失。

蓝皮书分析认为,在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以及房屋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很不现实的,高昂的土地使用费用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因此,现阶段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在硬件设施完成之后,再引入市场来提供服务。

吴玉韶认为,目前政府在老龄服务市场上的投入和监管都不足,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有的地方政府可能会花一大笔钱建一个功能齐全、面积很大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其实,老年人最需要在他居住的社区附近能有间活动室,可以和其他老人聊聊天,步行一刻钟就能到。”

另外,目前的老龄服务尚未形成充分和完善的市场竞争,准入、退出都缺乏系统的规范。

蓝皮书分析认为,在老龄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绝对不是万能的,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也不能全靠政府,在提供基本养老保障、制定老龄服务规划、加强市场监管管理、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方面,政府的责任责无旁贷,但是在老年人服务市场的发展中,一定要真正实现“公退民进”。政府还是应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扶持民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来,由市场来提供更多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老龄服务产品。

老龄政策碎片化严重

报告认为,当前,中国老龄政策规范和调整的领域主要局限于老年人的供养、医疗保健、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权益保障等有限的几个方面,老龄政策似乎就是“老年人的政策”。设立相关政策的背景大多是处于形势发展到迫不得已才匆忙出台一个政策应对,缺少前瞻性和全局观,也缺少统筹意识和统筹制度性设计,使得老龄政策处于“救火队”的状态。党的十八大报告已提出要“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老龄产业”,但目前还没有独立的老龄产业政策,与老龄产业相关的政策散落在与各种企业有关的政策文件中。像民办养老机构的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水电费优惠政策等分别由国土局、税务局和水电公司等执行,实际上有的部门执行,有的部门不执行,为此而扯皮的事情并不少见。

从2012年出台的涉老政策文件看,当前国家层面的老龄政策主要局限于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层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层面的很少。目前上升到国家法律层级的只有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绝大部分老龄政策在形式上以“通知”“意见”“决定”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这些文件的效力较低,导致政

策的贯彻实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报告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在整个老龄政策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国家其他领域的发展战略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但现在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在物质、文化、制度特别是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准备仍很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老龄政策缺乏顶层设计,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这一规定应当

体现在国家老龄法规政策的顶层设计上。

目前我国关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保障等政策碎片化严重,十多个部委都可以出台政策,同样是城市老年人群,有退休和离休之分,在退休的人群中,由于退休前的职业、身份等不同,退休政策包括退休金差别很大。同样是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新农合”由卫生部门主管,由于医疗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因此不同省的老人所能报销的比例也不同。老龄政策中存在如此多的不公平和不均衡给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也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另外,已经出台的老龄政策内容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虽然有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以及养老保险、老年医疗保健、老年福利等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使《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许多规定显得过于原则化,只能是宣示、倡导,不具有可操作性。

报告建议,老龄政策首先应该明确老龄服务所遵循的规范和标准,如老年人家庭服务的培训要有什么样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上岗,如何防范风险,出现问题和纠纷如何解决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才能够保证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双方的合法权益,有些老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间,以及老龄具体政策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内容,也需要及时修改和完善。

结论:《中国式养老只能靠自己》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laowusuoyi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 第2篇

201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见面!受全国老龄办领导委托,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2014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情况:

一、2014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1、养老保障 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53亿元,基金支出20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23亿元。

2014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贫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工作。农村五保供养:2014年,国家修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34.1万户,计556.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9%和0.5%。全年各级财政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98.1亿元,同比增长11.4%。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7.4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951.5元/人,比上年增长14.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78.9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102.1元/人,比上年增长14.;

站内范文搜索

1%。

高龄补贴:截至2014年底,全国享受高龄补贴的老人已达576.4万,较上年增加145.5万,增长33.8%。

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截至2014年底,全年共落实资金33亿元,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受益对象已超过361万人。

2、医疗保障 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2678个县(区、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8.36亿,比上年增加300万人,参合率达96.0%;筹资总额1308.3亿元,新农合基金支出1187.8亿元,补偿支出受益10.87亿人次。

2014年,老年卫生服务被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投入,免费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每年一次体检和健康咨询指导。全国有5714万老年人接受了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3、养老服务 截至2014年底,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4344万人,比上年增加597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6.2%。

4、老年文体活动

2014年,全国首个“敬老月”活动期间,各地普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系列活动。基层文化馆、站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成为老年人活动的重要阵地。

文化部门牵头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文化品牌,连续12年举办“中国老年合唱节”。老年广场文化、老年社区文化蓬勃开展,老年人日益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2014年,老年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国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有49289所,在校人数近587万。2014年底,全国共有各级老年人协会40

;

站内范文搜索

1100个,参加人数4389万人。共有其他各类老年社团组织共有37193个,参加人数456万人。

三、几点说明

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是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依托统计局等多方面数据资料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的老龄事业报告,旨在集中反映本我国老龄

事业各领域的工作推进情况,老龄事业各条战线所取得的成绩,提高社会公众对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的认知水平,强化全社会老龄意识,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积极参与、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2、老龄事业的各项具体工作分散在各职能部门,故公报中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组织等公开发布的年鉴、公报及其它专项统计。

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是继2014年以来的第二次发布。在前一年工作基础上,我们对公报的框架、内容和版式设计进行了一定调整,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例。作为一份整合老龄事业多方面数据的综合性报告,我们仍需要不断摸索和改进。请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不断完善提高,做好每年例行的公报发布工作。

中水事业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第3篇

近年来,随着政府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各项经济和行政措施的出台,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价格都在普遍上涨,回归其市场应有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地筹划大力发展中水事业。

虽然北京市已在中水处理和再利用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但中水水源的变化、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技术的发展使它仍不能停下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脚步。为了使中水事业在全国范围内都能更好地发展,在此把我国中水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及我们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做一个总结,与大家共享。

一、中水回用方案的提出

北京市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是国内人均水资源量的1/8。供需矛盾突出,缺水压力巨大,甚至不得不用停生产用水,保生活用水的办法。为缓解这一矛盾,污水资源化——将使用过的污水处理后再利用于非饮用用途的方案被提上议事日程。

中水利用是污水资源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特指将城市和居民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排水处理到一定标准后,回用于冲厕、洗车、道路浇洒、消防、绿化、建筑施工等非饮用用途的非饮用水。因为水质介于传统的上水和下水之间,故得其名。

二、早期的实践(1987年~2001年)

1、基础和背景

(1)宏观环境对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居民用水价格很低,中水利用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刺激;

(2)包括使用者在内的公众对中水普遍缺乏认知度和接受度,对中水水质持怀疑态度;

(3)技术发展不成熟,对处理工艺、投资、运行费和系统管理也普遍缺乏经验。

2、出台的政策和标准

考虑到上述基础,1987年北京市出台了三项政策;

(1)《北京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规定:

①新建2万m2以上旅馆、饭店和公寓;

②新建3万m2以上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文化体育等建筑;

③新建按规划应配套建设中水设施的住宅小区、集中建筑区。

不按规定设计和建设的,规划部门不发建设许可证,节水办不发用水许可证。

现有建筑属①、②范围内的,根据条件逐步配建。

(2)《北京市城镇用水浪费处罚规定》明确提出

对中水设施建而不用者,按上述规定处罚。实行各单位用水指标逐年递减和超标累进加价制度。

(3)《北京市城镇节约用水奖励办法》规定:

对认真进行中水设施管理和节水成绩突出者,按上述办法予以奖励。

标准以控制有机物、悬浮物和卫生学指标为主。

可以看出,为了让公众尽快接受中水利用的理念,北京市选择了自来水价格相对较高、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宾馆、酒店和写字楼出租行业,以及文化素质较高、思想上容易接受中水利用理念的部门和单位作为突破口。

3、中水水源和处理工艺

(1)中水水源和水质

这一阶段,对中水处理采用的水源和相关处理工艺并未加以限制。但现实的条件让各个用户出于不同的考虑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那些未建和正在建设中的宾馆和酒店,考虑到当时处理技术的不成熟性和用户的可接受程度,同时为了减少运行费和操作管理上的麻烦,多数选择了盥洗和洗浴水——宾馆饭店的优质杂排水作为中水水源;而那些已建成的宾馆和酒店,为了减少新增收集管道的建设投资和避免施工上的麻烦,有些也选择了化粪池出水作为中水水源。

(2)处理工艺

这一阶段采用的中水处理工艺流程和设备,从标着各种外国头衔的洋技术和洋设备,到国内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根据自身的经验研发自制的技术和设备,到乡镇企业和私企自制或仿制的技术和设备,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既有单纯的物化处理工艺,也有物化与生物的组合工艺。

归纳起来,处理以洗浴水为水源的中水处理工艺有七种:

①以生物接触氧化为主的工艺流程:

原水→格栅→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沉淀→过滤→活性炭→消毒→中水池→利用。

②以生物转盘为主的工艺流程:

原水→格栅→调节池→生物转盘→沉淀→过滤→活性炭→消毒→中水池→利用。

③以混凝沉淀过滤为主的工艺流程:

原水→格栅→调节池→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消毒→中水池→利用。

④以混凝气浮过滤为主虑为过虑为主的工艺流程:

原水→格栅→调节池→混凝气浮→过滤→消毒→中水池→利用。

⑤以接触絮凝过滤为主的工艺流程:

⑥以过滤臭氧为主的工艺流程:

原水→格栅→调节池→过滤→臭氧→消毒→中水池→利用。

⑦以物化处理+膜分离为主的工艺流程:

原水→格栅→调节池→絮凝沉淀过滤(或接触絮凝过滤)→精密过滤→膜分离→消毒→中水池→利用。

处理以综合生活污水为水源的中水处理工艺有三种:

②以水解——生物接触氧化为主的工艺流程:

原水→格栅→水解酸化调节池→两级生物接触氧化→沉淀→过滤→消毒→中水。

③以厌氧——土壤处理为主的工艺流程:

原水→水解池或化粪池→土壤处理→消毒→植物吸收利用。

这一阶段的早期,我国有关中水或回用水的设计规范尚未颁布,中水工艺及技术参数都无章可循,完全由设计者根据自身污水处理的经验自行确定。20世纪90年代,《建筑中水设计规范》(CECS30:91)和《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CECS61:94)相继颁布,处理工艺和技术参数均有了明确的规定或建议,对中水流程的制定工艺设计起到指导和规范化的作用,使后来的中水工程设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1989年,国家建设部为了统一城镇污水再生后回用作生活杂用水的水质,颁布了《生活杂用水标准》。

与1987年出台的《北京市中水标准》相比,建设部颁布的《生活杂用水标准》在控制指标数量上有所增加(1 6项),污染物的控制从《北京市中水标准》中的有机物、悬浮物和卫生学指标进一步扩大到氨氮、总溶解固体和铁、锰离子,同时针对不同中水用途,水质标准更加严格和进一步细化。

由于具体监管由北京市属部门实施,所以一般情况下还是执行《北京市中水标准》。而且,这一阶段中水处理涉及的水绝大多数是宾馆、饭店洗浴水,这类水中污染物浓度很低,涉及《生活杂用水标准》新增控制指标的浓度也都是不超标的,用途主要也是冲厕或绿化,所以《生活杂用水标准》对当时中水处理采用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4、成果、经验和教训

(1)这一阶段共建设了89套中水处理设施,总设计处理量达1.67万m3/d,正常运转率达70%。一般以单位自成系统的方式进行处理及回用,即本单位的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本单位的厕所冲洗、汽车冲洗或绿地浇灌。

(2)采用上述物化处理为主工艺的中水处理设施,处理污染物浓度较低的宾馆、饭店洗浴水,出水水质一般能够达到当时的中水水质标准。但对于高校等原水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洗浴水,出水水质则不能达到当时的中水水质标准。

(3)宾馆、饭店的洗浴、盥洗排水原水水质较好,往往仅有部分指标略高于中水水质标准,稍加处理即可达到中水水质标准,因此不同工艺流程在处理效果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4)膜分离工艺置于流程后部可起到保障作用,但由于膜分离为物理作用,对体现有机物浓度的指标如CODcr、BOD5去除效果不显著。

(5)采用生物处理为主工艺的中水处理设施,一般都采用生物膜处理工艺,而没有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究其原因,是因为生物膜法具有处理效果稳定,对操控人员数量和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容易控制等优点。

(6)采用生物处理为主工艺的中水处理设施,无论是生物接触氧化还是生物转盘,经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一般能够达到中水水质标准。生物转盘工艺由于存在以下缺点,在这一阶段末期已大部分被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所取代:

①生物转盘盘片与设备间空气直接接触,当污水浓度较高或转盘槽中溶解氧不足时,产生的气味会逸散到处理间及其周围环境中,而宾馆、饭店、机关、居民小区均是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场所,气味可能带来不良影响,在处理场所通风不良时影响比较显著;

②生物转盘的易磨损机械部件较多,如:减速机构、传动机构、盘片及其零部件,运行中需安排机械方面的技术力量维护保养,对于机械维修力量较为薄弱的宾馆、饭店、机关、居民小区而言,一般困难较多;

(7)由于水价较低和对处理规模把握不好,这一阶段中水利用的经济效益较差,用户积极性不高,其运行基本依靠行政压力。

三、近期的实践(2002年~2007年)

1、基础和背景

(1)宏观环境有很大改善,中水的再利用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应用范围扩大,有更加严格的政策和标准出台,为中水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向中水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水价得到提升,使中水事业的发展开始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力。

(3)从政府到普通公民对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加强,对中水再利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普遍增加,而且是积极的和正面的。

(4)经过十年的实践,在处理工艺、投资、运行费和系统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5)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不少新技术和新工艺被开发出来,为中水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2、出台的政策和标准

2001年北京市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加强中水设施建设管理的通告》,在原有办法基础上更加明确地规定:

5万m2以上,或可回收水量在150m3/d以上的居住区和集中建筑区必须建设中水设施。

应配套建设中水设施的项目,如中水来源水量或中水回用水量过小,也必须设计安装中水管道系统。

应建未建的项目,建设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开工许可证,建设工程监理部门不予验收,节水办不予核定用水计划,城市供水部门不予供水,房地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房屋产权证书。

可见,中水应用范围已经进一步扩大,对中水应用的强制性要求也越来越严。

从实际运行效果看,“九龙治水”不如“一龙治水”责任明确和有效率。

经过进一步修订,自2003年5月11日起执行了反映各种中水用途水质要求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

与1989年出台的《生活杂用水标准》相比,新标准取消了Cl-、硬度和化学需氧量三项指标,用浊度取代了悬浮物,使标准更具给水特征,同时针对不同用途的水质标准区分更加细化。

在这一阶段,经过专家进一步讨论和修订后的《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相继出台,对各种建筑物中各类排水的水量比例、水质,以及对不同水质推荐的处理工艺和技术参数均提出了参考、建议和规定,对中水工程的工艺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化作用。

3、中水水源和处理工艺

(1)中水水源和水质

由于应用范围的扩大,在这一阶段中水处理的水源包括:居民的生活排水和污水处理厂二级(生物)处理的出水。

新中水设计规范中给出的各类建筑物分项给水比例表明:

一般而言,住宅、宾馆、饭店和公共浴室只收集优质杂排水就足以满足其自身的冲厕要求;而办公楼、教学楼和营业餐厅仅靠收集优质杂排水难以满足自身的冲厕要求。

(2)处理工艺

对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中推荐的工艺流程有三种:

①物化处理工艺流程(仅适用于宾馆、饭店的优质杂排水):

②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③预处理和膜分离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对含有粪便水的综合生活污水: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中推荐的工艺流程有四种:

①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②生物处理和土地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③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流程:

④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流程:

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中推荐的工艺流程有三种:

①物化法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②物化和生化相结合的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③微孔过滤处理工艺流程:

可以发现,这一阶段应用了曝气生物滤池、膜生物反应器、土地处理、膜过滤和生物活性炭等不少新工艺和新技术。

①曝气生物滤池工艺(AF)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欧美发展起来的更新一代的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由于采用了粒径更小、使用寿命更长、表面积更大的生物载体,单位反应器容积内能够固定保持比传统生物接触氧化法更多的微生物量,过滤功能和对气泡的切割作用也得到加强,使反应器综合了过滤、吸附和生物代谢等多种净化作用,具有反应器体积小、占地面积省、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更高、操作管理更加方便、氧的利用率更高和能耗更低等优点,省去了传统工艺流程中的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

②膜生物反应器工艺(MBR)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进入工程化阶段的更新一代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由于在传统的活性污泥系统中增加了微滤或超滤膜系统,不仅杜绝了活性污泥系统中常见的污泥膨胀现象所造成的一切不利影响,确保了出水水质,而且比常规活性污泥系统减少了反应器容积、占地面积和消毒剂投加量,工艺流程和相关设备也得以大幅度简化,省去了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系统。

为了降低膜运行一段时间后受到污染而产生的水通量下降问题,必须采取三项措施:

·增加曝气量,以增加膜的紊动程度,降低污染物在膜表面粘附的牢固程度;

·间歇出水,降低污染物在膜表面粘附的牢固程度;

·定期将膜组件从构筑物中取出,用化学药剂将粘附在膜表面,影响膜产水量的污染物清洗掉,恢复膜的过滤功能。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要额外付出的代价是:

·寿命短、费用高的膜组件;

·为减缓膜污染速度和恢复膜产水量所采取措施带来的较高的运行费;

·拆装膜组件要求的高水平操作人员。

③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工艺(SBR)

SBR工艺是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的改良型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由于采用了周期性进水、曝气、沉淀、滗水的运行方式,减少了传统活性污泥系统中常见的污泥膨胀的可能,稳定了处理效果,特别适合于小规模处理系统;由于采用了静态沉淀方式,沉淀效果比传统连续流活性污泥系统中动态沉淀好,改善了处理效果,也省去了结构复杂的沉淀池;由于采用了PLC控制,系统的操作更加方便、简单、易行和可靠。

④土地处理工艺(UG)

土地处理工艺也是本世纪初引入我国的生态处理工艺。该工艺是通过化粪池或其它预处理构筑物首先去除掉污水中的无机颗粒物质,再通过布水管和毛细材料的作用,将污水均匀分布于根据现场土质人工配制的通水透气性能良好的人工土壤中。在分布过程中,部分污染物首先由于在毛细作用下与水的运动速度不同而被分离,进而被土壤中的厌氧微生物降解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水;分布到人工土壤中的污染物,则在土壤中好氧微生物和各种微型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被降解和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硝酸盐和氮气,污水因此得到净化和除臭。

由于利用了比表面积更大、寿命更长的生物载体——土壤,系统出水水质良好且稳定;由于整个处理系统置于地下,不仅臭气被土壤吸附,受外界因素影响也小,地表仍可种植物,维持绿化功能,不损害景观;由于机电设备少,能耗和运行费低,日常维护管理工作量也少,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低。

但人工土壤必须根据现场土质条件配制,现场地表不允许汽车通过,地下不允许其他管线铺设。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建议:建筑中水生物处理宜采用接触氧化池或曝气生物滤池。

4、成果、经验和教训

(1)中水利用范围扩大到居民小区和工业企业,中水回用系统由单一的建筑中水回用于冲厕发展到建筑中水、区域中水和城市污水,再生水回用于冲厕、绿化、工业企业等多方面的多系统、多用途并存的阶段。

(2)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作为中水水源,使中水利用进入规模化时代,产生了大中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给)和小中水(各自为战,自给自足)的两种方式。前者由较专业人员专职管理,水质易保证,但建设周期和资金回收期长,一旦出问题影响面大;后者一般由非专业人员兼职管理,水质保证率稍差,但建设周期和资金回收期短,且即使出问题,影响面也小。关于这两种方式经济合理性和相关利弊的讨论尚在进行中,目前尚无定论。

(3)中水标准的提高,使物化处理工艺仅限用于宾馆饭店的优质杂排水和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作为水源的中水处理,其它水源的中水处理必须有生化处理工艺参与,才能确保处理效果。

(4)一些更高效和富有特色的生物处理工艺——曝气生物滤池、膜生物反应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土地处理等取代旧有工艺得到应用并产生良好效果。

(5)水价上涨,中水系统变得有利可图,使不少用户在建设和运行中水系统的态度上变得十分积极。同时,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世界大潮流和国内进行城市评比的小环境,使开发商开始把中水系统的应用作为炒作的噱头,由此获得的利益远远高于中水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投入。

(6)以综合生活污水为水源的有些北方居民小区存在冬季水温低于生物处理要求的现象,使生物处理单元难以发挥作用。这一点提请北方采用综合生活污水作为水源的中水系统的用户注意。

(7)建筑中水、区域中水系统仍普遍处于自用自管阶段。

四、今后的发展

1、宏观环境会更加有利于中水事业的发展,中水用途、规模和范围都将进一步扩大,至少缺水的400多个城市都应加以开展。

2、水价将继续提升,中水事业的发展更加有利可图。

3、技术将有更进一步地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将被开发出来并得到应用。

4、大、小中水因各自的特点会长期并存。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第4篇

2006年12月16日,第二届中国老年产品博览会暨2006中国老龄产业高峰论坛在广州市从化万盛广场开幕。万盛嘉年国际老年产品交易中心也同时开业,该交易中心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厂商最多、产品最齐全的中老年类及相关产品一站式采购商贸平台。

据介绍,今年的博览会展览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展出产品过万个品种,同时还引进了韩国、日本、澳洲等国家的老年产品,专门设立了海外老年产品专区,成为本届博览会的热点之一。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本公、中国老年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国家有关部委老干局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及海外的采购商代表、参展企业代表和广州及周边老年团体近5千人,出席了本届博览会的开幕式。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缩写为“CADF”,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他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基金会的宗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争取海内外关心中国老龄事业的团体、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协助政府积极推进中国老年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老年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同国际老龄组织、友好机构及人士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

业务主管单位:民政部,委托中国老龄协会代管,接受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会长:李宝库(全国政协委员、原民政部副部长)

办公地址:中国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甲57号

主要业务范围

(一)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接受海内外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的捐赠,建立、管理和使用用于支持和发展中国老龄事业的各项基金。

(二)根据社会发展和老年群体的需求,创办和资助老年社会福利、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等项目。投资设立或合作兴办养老院、托老所、老年病医院、老年大学、老年人才交流中心、老年艺术团等企业和民办、非企业机构。

(三)组织开展和资助开展推动老龄事业发展、有益于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各项活动。

(四)资助城乡特困老年人。

(五)奖励为老龄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老年杰出人物和优秀人才。

(六)开展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友好团体和人士以及相关同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活动。

简讯

日前,“孝道文化”学术报告会暨第二届“嘉祥杯”山东省十大孝星表彰大会存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举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主席李宝库,山东省老年学学会会长苗枫林,省老龄委员及济宁市和嘉祥县的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了这次典礼。会上宣读了第二届“嘉祥杯”山东省“十大孝星”表彰通报,山东省“十大孝星”代表宣读了孝亲敬老倡议书。此次评选孝星的同时,还举行了中国孝道文化学术报告会,求自全国各地的孝文化专家学者在会上先后发言。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简介 第5篇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是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领导下的为全国老年人服务的民间慈善组织,是独立的社会法人。它的前身是中国老年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5月。第二届理事会于2003年10月选举产生。本届理事会于2009年1月15日选举产生,理事长由民政部原副部长、第二届理事长李宝库连任。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行动宗旨是:“孝行天下,共建和谐”。基金会以老年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并呼吁社会共同尊重、关心和帮助老年人。基金会的工作任务是:以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中心,以为健康的老年人锦上添花、为有困难的老年人雪中送炭为重点,帮天下儿女尽孝,给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2007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民政部首次进行的基金会评估工作中,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被评为4A等级的基金会。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主要业务范围是:

一、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接受海内外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的捐赠。建立、管理和使用用于支持和发展中国老龄事业的各项基金。

二、根据社会发展和老年群体的需求,创办和资助老年社会福利、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等项目。投资设立或合作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爱心护理院、老年病医院、老年大学、老年人才交流中心、老年艺术团等企业和民办非企业机构。

三、组织开展和资助开展推动老龄事业发展、有益于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各项活动。

四、资助城乡特困老人。

五、奖励为老龄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老年杰出人物和优秀人才。

六、开展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友好团体和人士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筹集善款,为老年人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和善事。六年中,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中国老年艺术团《红叶风采》文艺晚会”、“爱心护理工程”、“东方银龄远程教育普及工程”和“老年心理关爱工程”等品牌,并先后建立了19个专项基金。通过各项活动的广泛开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老年人的心中。具体是:

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从2003年开始,基金会承办了由全国老龄办、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七部门联合主办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并于2004年、2006年和2008年先后三次举办了评选全国敬老模范的活动。三届共评出“中华孝亲敬老楷模”30名,“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116名,“孝亲敬老之星”7939名。“敬老好文章”242篇和“主题教育优秀组织者”133名。为使中华孝道深入人心,编辑出版了《中国敬老故事精华》和《中华孝道故事》等书籍,印数达近百万册,赠送大中小学校和基层社区群众,倡导广大青少年“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当敬老人”;编排了讴歌母爱的话剧《疯娘》,在全国24个省区市演出140多场,观众达30万人;开展孝心进社区活动,为社区配送敬老书籍、健康资料、康复教材,使全国2000多个社区、200多万名老年人受益;还通过撰写《敬老心语》、创作适合少年儿童歌唱的《孝亲敬老歌》、在海内外举办孝道论坛和专题讲座等,大力弘扬中华孝道。

二、倡导并积极推动实施“爱心护理工程”,为我国养老服务业探索新路子。为应对城市高龄老人护理面临的困难,基金会理事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宝库联合40多名政协委员向国务院建议实施以养医结合和临终关怀为核心的“爱心护理工程”。这个建议得到了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作出批示,并将“爱心护理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为贯彻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和总理批示精神,基金会积极推动“爱心护理工程”的实施,目标是先在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都搞一个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基金会及时制定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工作规程》,对其服务宗旨、做法、运行机制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为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护理人员,基金会与香港理工大学、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培训班;与江苏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民政学校、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爱心护理工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爱心护理工程研究发展中心”。受民政部委托,基金会每年都要召开“爱心护理工程”工作会议。2008年,基金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爱心护理院院长、护士长和护理员分别授予“敬老功臣杯”、“敬老奉献杯”和“敬老服务杯”,以树立榜样,激励先进。目前,“爱心护理工程”已在全国27个省(区、市)、80多个大中城市迅速开展起来,参加的爱心护理院已达到200家。

三、积极组织全国性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老龄办的指导下,代管“中国老年艺术团”,推出了《红叶风采》独特的老年艺术品牌。自2003年开始,每年的重阳节期间,中国老年艺术团都将一台主题鲜明,展示当代老年人风貌的《红叶风采》大型文艺晚会奉献给广大观众。节目全部来自基层。艺术团的保留节目唐山皮影舞蹈《俏夕阳》,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选出的最佳节目之一。

中国老年艺术团除在国内演出之外,还先后到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匈牙利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和演出。艺术团的成功演出,极大地推动了基层老年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近年来,基金会把每周日几千老年人在景山公园大唱革命歌曲的“景山现象”介绍给全国各地,推动了全国群众性老年歌咏活动的开展。2004年,基金会在全国老龄办、广电总局、全国妇联等11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举办了以“最佳健康”、“最佳才艺”、“最佳时尚”等为内容的“珍奥杯全国银龄美大赛”活动。共有6000多名各民族老年人参加,81名老年人获奖。之后,又分别举办了主题为“和谐、绿色、健康、生命”的第一届中老年书画艺术大赛;由老红军、老将军、老专家、老劳模等参加的“迎新春—遐龄风采团拜会”,成立了“给后代留下一本书”编委会,积极创造条件,为老同志编辑出版了21部对后代很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

四、多方筹集善款,尽最大努力为老年人办实事。基金会先后建立了“爱心护理基金”、“贫困老人援助基金”、“老年健康基金”、“慈航基金”和“国际发展事业基金”等19个专项基金。所筹款物,遵照捐赠者的意愿,及时地送到了老年人手中。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基金会迅速承担起募捐援助灾区孤寡老人的责任。在北京举办了“心系抗震灾区·情系孤寡老人”慈善认养捐赠仪式。全国各地39家护理院积极报名认养地震中失去儿女的孤老,并愿为他们养老送终。全国各地老年基金会和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上千万元,捐书画作品600多余幅。同时,基金会还先后向甘肃庆阳、安徽六安、四川绵阳和宁夏、广西等20多个省(区、市)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捐赠了资金、棉被、衣物和药物等

我会开展了“东方银龄普及教育工程”,通过网络使老年人在当地就能学习到高水平、高质量的老年课程。我们还把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作为重点工作,从2008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并先后在南京、北京成立了老年人心理关爱研究基地。

卓有成效的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上级领导机关的充分肯定,获得了社会以及海内外人士的称赞与支持,也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欢迎。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领导名单 第6篇

名誉理事长

周铁农 全国人大常委会

副委员长

马万祺 全国政协副主席

阿不来提• 阿不都热西提 全国政协副主席

迟浩田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

司马义•艾买提 全国人大常委会 原副委员长

彭珮云 全国人大常委会 原副委员长

顾秀莲 全国人大常委会 原副委员长

荣誉理事长

一诚大和尚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理事长

李宝库

副理事长 张志鑫

白桦 章国荣

傅双喜

江丹 台恩普

秘书长

张 垒

副秘书长

柴燕蒲 常金城 黎学清

李树春 周超龙 陈继红

荣誉副理事长

孟庆云 空政文工团一级作曲家,少将

野 石 著名画家

章 涛 人济集团董事长

成 卓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原副会长

李保忠 世界华人老人联谊总会会长

上一篇:常见物体英文下一篇:职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