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7-28

《上下》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6篇)

《上下》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1篇

上 下 贯 通 放 飞 思 维

一年级下册《上、下》教学案例与反思 武汉市黄陂区研子朝阳小学 谌伟

一、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教师准备:游戏图、电脑课件、题卡。学生准备:胶水。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知道老师站在你们的什么位置吗?老师的后面是什么?

同学们能说说你的前面、后面分别是什么吗?

“前后”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位置关系,大家学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新知识,学习之前,老师请大家来听个小故事。

(二)自主探索,合作解决

1.在情境中渗透“上下”位置关系。

电脑演示动画故事:

屏幕上出现小鸟图片,小鸟说:“树爷爷,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我们三个好朋友想搬到您这儿来过冬,行吗?”

屏幕上出现老树,老树说:“行啊。我这有三间房,不知你们想怎么安排呢?”

小鸟又说:

“是啊。我们各自应该住在哪个房间最合适呢?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房间吗?”

同学们愿意帮这个忙吗?那么怎么安排房间最合理呢?(1)现在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与前面同样的图,请四人一组摆一摆,看哪组安排得又快又合理。

(2)学生4人一组交流合作:把3只小动物的图片,合理地安排在各层房间里,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

(3)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4)学生汇报反馈小组内讨论的结果。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

①小鸟飞得高,所以它的房间在最上面;小松鼠会爬树,所以它的房间在中间;小兔不会爬树,所以房间在最下面。

②小松鼠在最上面,小鸟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③其他。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的方式多种:奖给发言的学生一朵红花;奖给小组成员每人一朵红花;为安排房间合理的小组鼓鼓掌……以此激励学生认真分析思考,勇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从中确定出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深入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突破教学难点。

(1)同学们看图,现在3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能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这种位置关系来说吗?那么它们又是怎样的一种位置关系呢?

现在请同桌之间说一说小动物的位置关系。

学生反馈的结果可能有:

①小鸟在上面。②小松鼠在上面。③小松鼠在下面。④其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评价要用鼓励性的语言。)

(2)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①指名说。②同桌互说。

贴: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

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松鼠的下面

小鸟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位置关系(出示课题)。

现在,同学们对“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理解了吗?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指图说)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4)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跟小鸟比,小松鼠在它的下面;跟小兔比,小松鼠又在它的上面;所以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

(5)小结:看来,同学们在说“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看准跟谁比,是这样吗?

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相对性的理解。

看来,同学们对“上下”的位置关系理解得不错,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其实咱们身边有许多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问题,请你选几样自己喜欢的东西,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1)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2)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说)

学生观察反馈的结果可能是:

①书在桌子的上面,桌子在书的下面。

②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

③橡皮在铅笔盒的上面,铅笔盒在桌子的上面,桌子在铅笔盒的下面。

④其他。

(在学生充分运用“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正确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再创造的愿望。)

(三)实践应用

运用新知解决疑问。

看图提问解答。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位叫小明的同学也带着他喜欢的东西来到了课堂上。

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我们一起看看吧!电脑演示:书柜

图。

①这是什么呀?书柜有几层?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外面呢?(小狗、小镜子)

②看到这幅图,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问题。

学生四人合作:一生问,余生答。

③汇报。

(让学生根据书柜图中的现实情境,加深理解现实生活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会用有序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形式可以是:一生问,余生答。如果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有条理,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有序地表达。)

2.律动(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1)请同桌面对面地说一说五官的位置关系。

(2)老师说口令,学生听口令指五官。

(3)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五官的位置关系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了一首儿歌,想不想听一听?(师配乐示范说)

(4)请学生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两只小手伸出来,上上下下分明白,左手在上右手下,右手在上左手下,我们一起指一指,鼻子上面是眼睛,眼睛下面是鼻子,嘴巴长在鼻子下,五官端正真好看!真好看!

3.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1)看图说位置关系。

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去过江南吗?没去过江南的同学别遗憾,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江南的风景画。这幅画美吗?美在哪儿?对!小桥、流水、小船、人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结合图说一句话吗?

(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美景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可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有序地描述。)学生观察反馈的结果可能是:

①人在桥的上面,桥在人的下面。

②河水在人的下面,小船在桥的下面。

③其他。

(2)数学游戏:分房子。

在黄陂也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瞧!美丽的森林动物园又为小动物们盖了一座新房,管理员叔叔正准备把房子分给四只小动物,可是小动物各有各的想法,你们能帮

小动物按照它们的想法住进新房吗?

大象说它太重了,想住在最下面的房间;小猫说它想住在最上面的房间;小兔说它想住在小猫的下面和小狗的上面,小狗说它想住在大象的上面。同学们,请你帮它们安排好房间好吗?

师小结:由于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小动物们都高兴地住进了新家。

它们夸你们真是一群热心助人的好孩子!

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聪明屋。

老师带你们到聪明屋去看看,今天它给我们出了一道什么样的难题?

有三个小女孩分别叫小红、小兰、小英,她们住在同一座楼里,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请你猜猜看小兰住在哪儿?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写有三个小朋友名字的卡片,请四人一组摆一摆,看看小兰到底住在哪层楼?

学生根据题意讨论,按楼层摆卡片。

全班交流反馈。

(2)正反口令游戏。

①听老师口令,学生指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上”。

②听老师口令,指相反的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下”。

(四)全课总结

谁来说说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刚才做游戏的时候,同学们反应真快!可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指清楚左右,没关系,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种新的位置关系!

三、案例点评

“上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紧紧围绕《标准》的理念,设计这一节课。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教师始终不忘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首先创设了“帮助小动物合理安排房间”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初步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教师在学生动手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明确小动物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表述。紧接着教师通过形象的追问“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引发学生争论,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关系,体现了教师较强的驾驭教材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律动时所用的儿歌以及练习题的故事情境设计等都紧紧围绕知识点进行,既巩固了知识,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体味了数学。

2.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利用声、形、象等创设优美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色彩鲜艳、妙趣横生的动画,教师适时、恰当的追问,动手、动口的游戏……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有趣的数学王国,学生的思维在此自由畅想。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上下》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2篇

重要:再做一下课件使用说明:课件完全免费,在下载和使用过程中无需任何费用,更不需要开通网盘会员,绝对承诺您零成本搬上讲台。关注公众号,后期还会有更多学科教案、课件等分享。

人教版上册课件

人教版下册课件

教案与教学反思资料包

免费领取方式

关注公众号安徽考试网

然后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小学语文‘’

★ 领条范文

★ 领条申领范文

★ 领条范文六年级

★ 条怎么写

★ 代领条范文

★ 二年级读书条范文

★ 领医保卡介绍信模板

★ 领弟弟作文

★ 运桑条作文

自动上下料装置的设计与研究 第3篇

自动上下料装置使散乱的中小型的工件毛坯,经过定向机构,实现定向排序,然后顺序的由上下料装置把它送到机床和工作位置去,并把工件取走。如果工件较大,形状较为复杂,很难自动的定向,往往用人工定向后,在由上下料机构送到工作地点去。

广泛采用自动上下料装置,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自动上下料装置的广泛应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自动上下料装置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技术附加值很高,应用范围很广,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机械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

1自动上下料装置的总体设计

1.1设计方案的确定

在自动上下料装置的设计选用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按照生产批量或生产率的计算出所需要的上料节拍或上料生产率,所需要的上料生产率越高,越有必要选用自动上下料装置。

根据工件的类型和尺寸、形状,从必要性和可能性综合考虑合理的自动化程度,决定必要的组成成分,决定上下料装置的类型以及定向机构。尺寸小的而且形状简单的工件易于实现自动定向,可以采用料抖式自动上下料装置。

自动上下料机构的设计中采用如图1结构形式,主要由平移气缸,升降气缸,托架,电机转子等部件组成。其动作过程为:在平移气缸的驱动下,两个升降气缸在合适的位置进行协调运动,从而托架可以带动电机转子进行轨迹为矩形的运动。从而实现自动上下料的动作。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机构大大简化,气动取代电机作为驱动源,只要提高工作介质的工作压力便能提高系统的输出功率。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运行更加可靠。不仅解决本工位的自动生产,而且兼顾到工件的上料、下料的动作结合。

2机械部分的设计

2.1机械手的结构确定

机械手主要由执行机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位置检测装置等所组成。各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框图2。

(1.平移气缸;2.升降气缸;3.托架;4.电机转子;5.矩形运动轨迹)

2.1.1执行机构

由气缸控制的手爪为夹紧执行机构。手爪,即与物件接触的部件。由于与物件接触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夹持式手部和吸附式手部。夹持式手部由手指和传力机构所构成,手指是与物件直接接触,而传力则通过手指产生夹紧力来完成夹放物件的任务。自动上下料装置的上升下降运动的执行机构为机械手的两个主气缸。这两个气缸既起执行机构的作用,又起支撑自动上下料装置躯体的作用。

2.1.2驱动系统

机械手的驱动系统是驱动执行机构运动的传动装置。常用的有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电力传动和机械传动等四种形式。本次设计主要是气压传动。

2.1.3控制系统

本系统采用PLC控制,应用灵活、扩展性好,操作方便,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比高,省电。

2.1.4位置检测装置

控制机械手执行机构的运动位置,并随时将执行机构的实际位置反馈给控制系统,并与设定的位置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调整,从而,执行机构以一定精度达到位置设定。

2.2机械手的工作原理

机械手在工作时,首先由PLC发出电控制信号,电磁阀动作输出电信号到气控阀,气控阀接到信号后,将动力气输给气缸,气缸运动,当运动到指定行程时,触及机械阀,机械阀将气信号传给气电继电器,继电器将电信号传至间机械手控制系统,PLC根据气缸到位情况,按程序执行下一步动作。

在本次设计中,自动上下料装置主体部分分别是由LG型气缸(32、50、80)组成的,机械手为气压驱动,考虑到在工件的位置过低时,手爪与机床容易产生碰撞而损坏机床或机械手,因此机械手的动作顺序应首先使水平臂上升,所以机械手的工作过程为:

1)抓取工件:启动→垂直臂上升→水平臂前伸→垂直臂下降→手爪抓取工件→垂直臂上升→水平臂回缩→转动到工件放置位置。

2)放置工件:水平臂前伸→垂直臂下降→手爪放开工件→手爪反向转动(复位)→垂直臂上升(复位)→水平臂回缩(复位)→垂直臂下降(复位)。

2.3手爪的设计计算

2.3.1手指式手部的类型

手部所爪持的工件的尺寸、形状、重量、材料和表面状况等的不同,手部具有多种结构形式。手指的手部是以手部的张开和闭合来实现抓持工件。他对抓取各种形状的工件具有较大的适应性,故应用最广。手指式手部按手指的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回转型和平移型。

2.3.2手指夹紧力的计算

手指对工件的夹紧力可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K1———安全系数,通常取1.2~2

K2———动载系数,主要考虑惯性力的影响,可按照K2=1+a/g估算。

a———为机械手在搬运工件过程的加速度m/s2,a=9.8m/s2,g为重力加速度。

K3———方位系数,按照表1选取。

G———被抓持工件的重量Kg。

2.3.3手指式手部结构和驱动力计算

手指式手部按其传动机构的不同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各有特点。在设计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正确选择。

图3所示为连杆传动的手部结构。驱动活塞往复移动。通过活塞杆末端铰接的连杆,使手指张开与闭合。

作用于活塞杆上的驱动力为:

3气动部分的设计

3.1气缸的设计计算

气缸一般由缸筒,前后缸盖、活塞、活塞杆、密封件和紧固件组成。气缸被活塞分成有杆腔和无杆腔。当从无杆腔输入压缩空气时,有杆腔排气,压缩空气作用在活塞右端面上的力克服各种反作用力,推动活塞杆前进,使活塞杆伸出;当活塞杆排气时,有杆腔进气时,活塞杆缩回到处始位置。两腔交替进气,排气,活塞杆实现往复直线运动。

3.2气路的设计

电气系统由三部份组成:

1)能量供应部分

其作用类似人的心脏。它提供气动执行元件和电气控制作用所需要的能量。如提供压缩气体的气源系统,提供电气控制元件的电源(交流电或直流电)。

2)电气控制部份

电气控制部份的作用相当于人的大脑。对于不同的应用环境,需要按照指定的逻辑控制气动元件的动作。比如汽车车门的开启控制,汽车车门的开启所由气缸来推动,而气缸活塞何时动作以及向哪个方向运动,这都是由电气控制部分控制的。

3)气动执行部分

可以将气动执行部分比喻成人的手和腿。它是整个系统的终端输出,将压缩空气的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直接驱动应用对象,如车门,传送带,导轨,夹具等。

3.3气路系统原理

压缩空气是由空气压缩机经储蓄罐(储存和稳定工作压力)、分水滤气器(干燥和净化)、减压阀(调整和稳定气压)、油雾器(渗入油雾润滑气动元件和气缸)、压力继电器(控制空气压缩机的开于关)输送到主气路1。各工作气缸所用的压缩空气,均由气路1并联输入,它的工作情况是:

压缩空气经过三位四通换向阀1进入水平臂驱动气缸,用来操纵整个机械手的水平运动。压缩空气经过三位四通换向阀2进入垂直臂驱动气缸,用来操纵垂直臂的升降运动。在阀2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装有排气节流阀和顺序阀,用以调节活塞的排气速度和排气方向,从而控制活塞的运动速度。

压缩空气经二位三通换向阀3进入下夹紧气缸,用来操纵下手臂的夹紧、放松。在阀3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装有排气节流阀和顺序阀,用以调节活塞的排气速度和排气方向,从而控制活塞的运动速度。

压缩空气由一个二位三通阀控制弹簧气缸的运动,从而控制中间手臂。在阀4的进气口有顺序阀和节流阀,作用同上。

控制方式:该气路系统各工作气缸的程序必须协调,采用PLC可编程控制进行程序控制。

4控制部分的设计

4.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本设计采用的是PLC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序控制器PC(Programmable Controller)又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微机技术与继电器常规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顺序控制器和微机控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控制器,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用作数字控制的专用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PLC在现代工业自动控制中是最值得重视的先进控制技术。

4.1.1 PLC的组成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一般由运算控制单元、存贮器RAM/ROM、输入输出等部件组成。PLC型号、功能繁多,它主要由中央处理单元、寄存器、储存器、输入、输出等部分组成。

如图4所示。

4.1.2选择PLC

首先估计需要的PLC规模,选择功能和容量满足要求的PLC。为完成预定的控制任务所需要的PLC规模,主要取决于设备对输入输出点的需求量和控制过程的难易程度。估算PLC需要的各种类型的输入、输出点数,并拒此估算出用户的存储容量,是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4.1.3 PLC的输入、输出及控制方式确定

根据机械手的动作要求,系统应有的输入信号是:气泵的起动、停止(2个),机械手的上、下、左、右4个方向移动、夹紧、放松(6个),手动工作方式、半自动工作方式(2个),半自动的起动、停止(2个)等等按钮类手工操作信号12个;机械手的下、右2个方向的行程开关(2个),夹紧时的压力继电器,放松时的行程开关(2个)。所以应设有16个输入信号。系统的输出信号有:气泵电机运转控制用接触器,机械手的下、右2个方向移动控制用电磁阀和机械手夹紧控制用电磁阀,半自动循环指示灯,共计5个输出信号。根据机械手的半自动循环流程要求,可以画出机械手的工作循环图,如图5所示。从而可以得到机械手电磁阀的动作顺序表,如表1所示。

将程序输入PLC机,先在PLC机上进行模拟调试,用开关模拟输入信号,用PLC机上的指示灯模拟输出情况,调试通过后再与机械部分连接,进行在线连机调试,直到全部系统运行正常为止。

摘要:自动上下料装置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技术附加值很高,应用范围很广,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机械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

关键词:机械手,上下料,可编程控制,气动

参考文献

[1]沈乃勋,陈珂.自动嵌绝缘纸机的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机械设计与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2,18(2):68-71.

[2]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韩国上下反思“服从”文化 第4篇

一段由幸存者拍摄的现场视频近日在网上广泛传播,显示船体已经严重倾斜,但船上学生仍然平静地坐在船舱内。视频还录下了船员要求学生待在原地、不要试图逃生的广播声音。

在这次沉船事件中,大多数乘客绝对服从船方指令的现象被不少西方媒体报道。路透社评论,在长幼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的韩国社会,来自上级和权威的要求往往不会遭到质疑或挑战,不少乘客完全服从船方的指令,可能因此失去逃生机会。

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岁月”号沉没前,已经有不少船只在现场准备施救,但几乎看不到有人跳船逃生。

不少幸存乘客正是因为没有听到或者无视船方指令,反而获救,而多数学生却因为听从指挥与客轮一同沉入海中。这个残酷事实为韩国家长带来教育难题。

一个中学生的母亲说:“那些不听指挥的孩子活着回来了,听话的孩子却失踪了。我们或许应该告诉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或老师。”

一名32岁的母亲说,“岁月”号船长和船员要求学生原地待命,自己却弃船逃生,这让孩子还怎么去相信大人?

《上下、前后》教学反思 第5篇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上下前后教学反思。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就抓住这一点去思考: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学生在理解“上下”时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他们只是了解到谁在“上”,谁在“下”,谁在“前”,谁在“后”,也就是只是表面地理解到“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但要从我们的数学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简单的位置“上下、前后”,而是要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中我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设计了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后面;同桌各用一种不同的`物品摆一摆,然后说出所摆物品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只说出一个同学的前面是谁,他的后面是谁,让大家猜猜他是谁;两位同学出来表演前后位置,并向后转以及三个同学表演前后位置,让同学体验相对性;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相对性;拍手游戏、按要求排队、按要求给动物分房子、看图用上“上、下、前、后”讲故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上下前后教学反思》。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使原本枯燥地“空间与位置”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对“上下、前后”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了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

数学《上下》教学反思 第6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上下》。基本上孩子到了6、7岁,对于前后、上下都能正确区分,因此第一节课教学主题图之后,让孩子在课桌上按要求摆放学具,也都很顺利,接着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具有上下关系的例子,他们的想象力也大大超出我想象,如:天空在大海上面,大海在天空的下面;地铁在地面的下面;白云在大海的上面;课桌在地板的上面;立交桥在马路的上面;河水在船的下面……这样的列举活动他们都表现非常踊跃,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但是在巡堂看他们的填写书上第一页的空时,发现一个孩子完全填反了。这真是我没想到的,竟然连这么简单的都会错,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这个孩子的方位感的确是存在问题的,课后和他单独谈话,让他看着图,对着图说“××在××的上面”,“××在××的下面”竟然又对了。为什么会这样?不得而知。但是和班主任谈话,我们都认为他在理解方面是比较慢一点。需要特别关注。

上完这节简单的《上下》,不知道孩子们在这节课上得到了什么发展,有什么收获。除了让他们学会完整表达:“××在××的上面,××在××的下面”,看一个物体究竟在上还是下,还要看它和谁比较。这个目标是否每个孩子都达到了呢?或许他们会有所体会吧?但不一定能讲出来。

《上下》教学反思 第7篇

这节课是让学生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就抓住这一点去思考: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学生在理解“上下”时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他们只是了解到谁在“上”,谁在“下”,谁在“前”,谁在“后”,也就是只是表面地理解到“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但要从我们的数学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简单的位置“上下、前后”,而是要理解到“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中我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设计了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后面;同桌各用一种不同的物品摆一摆,然后说出所摆物品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只说出一个同学的前面是谁,他的后面是谁,让大家猜猜他是谁;两位同学出来表演前后位置,并向后转以及三个同学表演前后位置,让同学体验相对性;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相对性;拍手游戏、按要求排队、按要求给动物分房子、看图用上“上、下、前、后”讲故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使原本枯燥地“空间与位置”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对“上下、前后”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了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对“上下、前后”的认识学生能理解意思但表达不完整、不清楚。因此,我以学生的“说”来贯穿始终,如“自己小声说,同桌互相说、集体交流”等。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实用新型手动上下环机设计与研制 第8篇

在加工电子产品的线路板时, 有一道钻孔工序。在印制线路板制造企业里, 钻针使用量非常大 (每根钻针只能钻7000孔左右或在加工过程中断针) , 钻针外面需要套一色环, 用来区别钻针的尺寸、控制好钻针离工作台面的距离、方便拿取等。为了提高产量、效率、利润, 很多企业购买了价格高昂的自动上下环机。一些需要使用微小钻针的大学、高职、中职、技校、科研院所, 虽离不开色环的安装与拆卸, 但是由于使用效率低, 没有必要购买昂贵的自动上下环机, 因此, 需要设计经济实用的新型手动上下环机。

2 工作原理与结构设计

上下环机的主要作用是对钻针安装与拆卸套环, 以便能够在覆铜箔层压板上进行钻孔, 它广泛应用于PCB行业。上下环机应具备底座、表头及表架、上环、下环、导杆、螺杆、手柄、退环针等结构。

通过对产品功能以及产品的各个组件的最终确定, 并通过多次试验把上下环机的各个组件的位置进行确认。

(1) 底座是用来稳定、支撑此上下环机的组件。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操作者在安装与拆卸色环时的身体姿势, 以及操作是否方便。在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之后, 设计底座时需要把底座工作面沿垂直方向倾斜30°。由于上下环机在安装与拆卸色环时要有一定的外力, 因此底座需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以免由于抖动而损坏钻针, 所以底座在设计时采用厚度为4mm、重量为10kg的铁板。考虑到使用的频率及组件1、2、3的位置关系, 设计时采用了焊接工艺。图1中的孔为各组件安装时的孔。

(2) 表头组件是我们下压手柄时, 外力通过导杆对钻针施加外力, 色环就可以套在钻针上, 同时可以确定色环在钻针中的精确位置。

(3) 表架组件主要是安装与固定表头。设计时在安装孔1的边缘2处开了1mm的槽, 通过螺栓3对表头进行锁紧, 以免松动或脱落, 影响测量, 如图2所示。

(4) 上环组件 (如图3) 主要是为钻针安装色环, 我们把色环放在2处, 然后把钻针的切削刃放进色环中, 用手向下压住手柄, 通过机构, 导杆将向下运动, 并压向钻针的端部, 在外力作用下, 钻针向下运动, 色环将被套在钻针的柄部, 通过表头可查看精确位置。图3中2处的下面结构空间较大, 主要是防止钻针向下运动时钻针碰到物体而损坏。图3中1处开挖了深度为4mm、直径为16mm圆孔, 主要是放置弹簧, 当色环套进钻针时, 手将不再对手柄施加外力, 手柄受到弹簧的弹力作用而自行复位。

(5) 导杆组件 (如图4所示) 主要作用是把手柄上的外力, 通过导杆, 传递给钻针的端部, 使钻针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安装好色环。设计时在1处开了键槽, 可以防止变形以及便于维护。

(6) 导杆支架 (如图5所示) 主要作用是为导杆提供垂直向下的空间 (如图5中1处) , 以便能够准确压向钻针的端部位置;同时在导杆支架上还安装了螺杆 (如图5中2处) , 主要作用是当手柄向下压时, 保护弹簧能够正常工作以及为螺杆支架提供垂直向上、向下的平稳运动。

(7) 螺杆支架 (如图6所示) 的作用非常巨大, 主要体现在: (1) 螺杆垂直安装在导杆支架1处位置, 并通过螺杆支架1处的孔, 螺杆的外圈安装了弹簧, 位置在螺杆支架1处下面与上环组件1处之间, 螺杆起到保护弹簧的作用, 弹簧起到了手柄复位功能; (2) 导杆连接在手柄上, 通过导杆支架2处与螺杆支架2处并指向钻针端部; (3) 为了实现手柄向下压时, 螺杆支架能够向下运动;放手时, 螺杆支架能够复位, 设计时在螺杆支架3处开了1mm宽的槽, 并在4处设计了内螺纹, 通过4处的螺栓能够让导杆与螺杆支架实现紧密配合, 从而实现一起运动; (4) 5处设计了一个可调的螺栓, 目的是防止螺杆支架下移时碰到下环组件起到保护作用; (5) 6处设计了直径比色环还细小的细长钢件, 当螺杆支架下移时, 细长钢件将能够压向钻针的端部, 从而实现从钻针与色环的分离, 细长钢件通过7处的螺栓紧固。

(8) 下环组件 (如图7所示) 主要作用是实现钻针与色环的分离。当钻针在工作时出现了断针现象、钻针已钻了足够数量的孔等时, 就会需要把钻针与色环分离。当我们把套有色环的钻针放在下环组件1处时, 通过手柄向下施加外力, 螺杆支架将会向下运动, 螺杆支架6处的细长钢件将会压向钻针的端部, 最终实现两者分离。

(9) 手柄主要是利用使用者的手通过手柄施加外力, 然后通过螺杆、导杆与钻针端部接触, 并对钻针施加外力。

3 整体结构

本产品设计 (如图8所示) 的关键是导杆垂直向下运动时的中心线将与导杆支架2处孔的中心线、螺杆支架2处孔的中心线、上环组件2的中心、表架组件1处孔的中心保持一致。螺杆支架下移时, 6处细长钢件的中心线与下环组件1处中心应保持一致, 应该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误差范围之内, 否则在操作时将会损坏钻针, 从而设计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本产品的底座起到支撑与稳定的作用, 因此设计时采用了焊接工艺。其他组件由于工作时存在磨损, 因此设计时采用了螺纹连接, 以方便于零部件的更换与维护。

4 结语

本产品经过半年时间的使用, 用户在使用的方便性、操作的可行性、质量的稳定性方面给予了认可。上环组件、下环组件、表架组件设计时可以设计为双面对称, 当一面磨损后, 可以使用另一面, 从而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文中针对印制线路板用钻针与色环的安装与拆卸的手动设备进行了研发, 主要模块包含上环组件、下环组件、测量组件、导杆组件等。

关键词:钻针,上环,下环

参考文献

《上下》教学反思 第9篇

试马中心小学王秀凤

《上下》是延边出版社幼儿小班数学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使幼儿够分清上与下的空间位置和平面位置,并能用语言表述。同时通过美术环节的设置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并结合生活实际问题,使知识生活化,为生活服务。

首先,我采取运用演示法、操作法教幼儿辨别上、下,让幼儿在动手中动脑,认识“上、下”。通过学生的指认,使幼儿们在问题中渐渐进入新知,使幼儿在玩中学。接下来和幼儿玩“口令游戏”,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上、下”,并让幼儿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漂亮的田野》这个环节来提升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最后用游戏《摘苹果》来结束本节课,使幼儿在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本节课能够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强调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亲身经历,关注学习的过程,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以趣味教学贯穿始终。

优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1、用厨房用具作为教具,幼儿感到熟悉亲切,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以游戏贯穿课堂,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3、在摘苹果游戏中,我课前布置了情境图,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

趣,以树爷爷的口吻指导幼儿吃苹果,使课堂在“甜蜜”的氛围中结束。本课存在以下缺点:

1、课堂组织还不够严密,幼儿坐不住,课堂纪律较乱。

2、鼓励形式还较单调,还可以用一些实物适当的鼓励,或者用一些其他的能够刺激幼儿学习兴趣的鼓励。

3、课堂中没有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上下楼梯》教学反思 第10篇

《上下楼梯》一课是实用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讲。

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下楼”一词,理解“下楼”的概念,能用“谁在下楼”的句式练习说话,并能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下”这个生字。

在执教过程中,我先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生字词,在复习到“一二三”的时候,我利用《一二三的拍手歌》来帮助学生做发声和说长句的练习;在认识“下楼”一词时,我先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逐个认读生词并纠正读音,接着我退出图片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文字概念,然后我再由浅入深地分类进行指认词语的巩固练习;在指导学生用“谁在楼下”的.句式说句时,我主要用学生生活中下楼的照片,将生活中的场景带入到教学中,用熟悉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蠢蠢欲试的欲望,这样来帮助学生逐个练习说完整的句子;在写字的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先注意观察“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唱读笔顺,再由学生示范,发现学生学写的难点后再由教师示范并突出详细讲解以解决难点,然后再让学生板演逐个指导。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我的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教学内容也比较明确,整个教学的环节也是流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过渡也很自然。

其中,我觉得效果比较好的环节就是在指导学生写字之前,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并分析“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观察仔细了再练习书写,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足的地方主要在于复习巩固生词内容时,图片退去的速度稍嫌快了些,导致学生对文字的概念建立得还不够深刻,以至于后来有的学生将“下楼”和“上楼”混淆不清。另外,我觉得班级的课堂常规训练也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才能保证较好的学习效果。

郭丽《认识上下》教学反思 第11篇

《认识上下》这一知识点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节课的重点是会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的相对性。难点是摆在中间的物体,如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即某某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所以在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中例题,让学生先叙述小鸟和小兔子的位置,当学生说出:“小白兔在下面, 小鸟在上面时”时,我提出“你能说小鸟和小兔它们谁在谁的上面吗?”为的是让学生说出本课的重点。但是很多学生说的是小兔在下面,小鸟在上面。我用学生喜欢的大树爷爷说的话给予纠正: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谁在下,应该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时学生说的就是“小兔在树叶的下面,小鸟在树叶的上面”,我一再强调是不要说树叶,就说小鸟和小兔,所以开始学生自己说“谁在谁的上面或下面”这一难点时学生有相当的困难。后来我引导学生和我一起说“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后,大多学生就能较好的说出“小兔在小鸟的下面”。这一难点开始有了突破。接着我出示了小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让学生说出小松鼠的位置。当学生说出: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时,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会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说小松鼠在下面呢?经由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的相对性,和小松鼠比较的动物不一样,也就是参照物不一样,那么小松鼠的位置也就不一样了。在这里我用了学生的语言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解答,所以学生对于这难点都掌握的比较好。这样,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自己发现,老师的引导中得到了较好的突破。学生叙述的较流利、较准确后我出示了书本58页的填空题和59页的分房子题,进一步巩固知识。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我说你摆”这一游戏环节,师生互相配合,我说位置,学生摆,摆完后看看自己摆的,同学摆的,和老师摆的一不一样。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这一环节是气氛最活跃的环节,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本节课我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同桌互相观察同桌的身体,结合身体上的`东西说说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学生找的很准确,有的是我也没想到的,可见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状态比较好。

本节课我还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说得非常好。我又利用身边的素材,让孩子用文具盒、橡皮、铅笔和数学书进行物体的位置关系的交流,并组织我说你做的游戏加深理解,效果也不错。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中显得散,有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讲,需要教师不停地组织教学,效果不够好。

《上下》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12篇

面对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的落后和技术工人缺乏的现状, 当前的批量型机加工行业迫切要求加工设备智能化、无人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机械自动化的生产也成为必然趋势, 因此很多自动、半自动上、下料系统应运而生。现在自动化设备上较为常见的上、下料方式有两种: 1) 桁架机械手, 动作平稳性较高, 适合大批量生产;2) 机械手, 使用性较强, 可作为柔性制造基础单元[1]。这两种上、下料方式结构都相对比较复杂, 成本较高。于是开发适合各个生产加工业的经济型自动上、下料系统也应运而生。

钢管切割和冲压成型是钢锹生产工艺流程中的重要工序, 是将钢管坯料切割成所需尺寸的钢管, 再进行冲压得到冲压件, 然后完成一系列工序, 最终得到钢锹成品。一直以来钢管切割和冲压成型过程都是采用人工完成上、下料工作, 其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安全性差。这些传统的操作方式, 严重制约了生产线向自动化、柔性化方向的发展。为此, 通过对钢管切割机和冲压机的分析, 对其自动上、下料机构进行了设计研究, 将切割与冲压二道工序内容系统考虑, 转变为一个自动化单元, 以达到节省作业时间和人力资源, 提高生产安全和效率的目的。

1 设计要求及设计参数

1. 1 设计要求

根据钢管切割与冲压成型生产线的工艺特点及切割设备、冲压设备机械结构, 按照厂家的要求及现场的生产条件, 自动上下料结构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钢管坯料供给应实现自动上料; 自动上、下料的时间要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上料机构所在的钢管坯料中心与切割机位置相适应; 整套上、下料机构与切割生产线、冲压生产线配合, 正常工作时不应人工干预。

1. 2 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

待切钢管最大长度为6 m, 切断后的钢管长度范围为0. 3 ~ 1 m, 切割长度误差控制在1 mm以内。

2 钢管切割与冲压成型自动上、下料机构总体方案

要实现钢管自动切割和自动冲压成型, 需要依次完成钢管坯料切割上料输送、钢管坯料切割过程中的长度控制、切割后的钢管输送到冲压成型设备、冲压成型上料等主要动作。在上料过程中, 首先把钢管坯料转移到切割上料输送工位, 再从切割上料输送工位转移到切割上料工位, 然后从切割上料工位转移到切割主机工作位置, 完成钢管切割; 然后, 当切割主机切割完成后, 切割下料输送机构把切割后钢管转移到冲压上料机构, 接着送入冲压机进行冲压。由于工作空间的分离, 上料与下料工作可以同时进行。这样可以使切割主机工作节奏紧凑, 也能节省整个切割循环时间, 从而可以大大提高钢管切割与冲压成型生产线和上、下料机构的工作效率。

2. 1 上下料机构

根据以上分析, 设计了图1 所示的自动上、下料机构。

由图1 可见, 自动上、下料机构主要有切割上料机构、切割传送机构、切割下料机构、冲压上料机构。

1) 切割上料机构 ( 送料装置1) : 由一台倾斜托架, 两个上下挡板构成。待切钢管被放入倾斜托架, 依靠自重下滑, 被挡板挡住, 通过控制挡板的上下运动来控制被切钢管依次进入滚轮中。

2) 切割传送机构: 主要由2 套滚轮装置完成钢管的传送工作, 还包括一个光电开关用于实现钢管的定位, 完成定长切割。钢管未被送入下滚轮槽中时, 上滚轮处于抬起状态, 进入下滚轮槽中后, 上滚轮放下并压紧钢管, 滚轮驱动带动钢管向切割机方向运动, 当光电开关感应到钢管到位后, 滚轮停止驱动, 切割机进行切割。

3) 切割下料机构 ( 送料装置2 ) : 此送料机构可设计一个送料机械手。在被切钢管定位停止运动的同时抓住钢管, 并通过运动将已切断钢管送入到冲压成型上料托架上。

4) 冲压上料机构 ( 送料装置3 与送料装置4 ) : 与切割上料机构相似, 主要有一台在切割机与冲压机间的倾斜托架和上下挡板构成, 还包括一台间歇往复式送料机构。已切断钢管被送入托架, 依靠自重下滑被挡板挡住, 当挡板向下运动时, 被切割钢管进入送料机构, 此时挡板向上运动阻挡下一根钢管的下滑。接着送料装置4 将已切断钢管送入冲压机内完成冲压成型。

2. 2 上下料工作流程

待切钢管放入托架1→待切钢管下滑→送料装置1下落→被切钢管落入下滚轮槽→送料装置1 向上运动、上滚轮下落→滚轮驱动→钢管定位→切割钢管→送料装置2 抓取钢管并送入托架2→已切断钢管下滑→送料装置3下落→送料装置4 推动已切断钢管进入冲压机→冲压成型。

3 钢管切割与冲压自动上、下料系统的实现

由于仪表技术与控制系统的快速发展, 原先依靠硬逻辑完成的自动化生产线, 现在依靠仪表检测技术与控制系统能够容易实现。并且根据生产需要, 通过增减检测仪表与改变软件程序方式, 都能实现功能的增加或减少, 具备了一定的柔性。钢管切割与冲压自动上、下料系统采用可编程控制技术, 可以使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度大大提高, 实现了自动控制。同时由于PLC具有易扩展性, 只需增加输入/ 输出接口模块就可以扩展原料配送系统的输送控制, 稳定性高, 不易受外界电磁的干扰。

3. 1PLC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PLC, 即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它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输出及输入单元、储存器、通信接口、扩展接口以及电源等元件。其中, 中央处理器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核心部件, 在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中央处理器之间连接有输入单元以及输出单元, 与外部设置以及上位计算机等的连接是通过通信接口实现的。以各部件连接方式为主要依据, 可以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划分为整体式以及模块式两种类型。其中, 整体式PLC是将全部零部件集中安装于一个机壳中, 而模块式PLC则是对不同的零部件进行独立封装之后, 将其安装在导轨或者是机架上, 再借助总线实现相互间的连接[2]。

中央处理单元控制着相关运算以及整个系统, 对编程器、外设接口、I/O扩展接口以及I/O接口等的控制主要是借助地址总线、控制总线以及数据总线等实现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系统工作进行指挥的主要依据是系统程序, 在每个扫描周期中需要进行输入处理、程序执行、输出处理等工作, 此外还需要对相关外部设备发出的工作请求进行处理。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 PLC正常工作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以及输出刷新等三大阶段, 此三个阶段构成一个扫描周期。在PLC的运行过程中, 其中央处理单元可以按照既定的速度对该三阶段进行重复执行。输入采样阶段, 主要是对输入映像区进行建立及更新。通过扫描,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全部的输入状态以及相关数据进行读取, 之后在I/0 映像区对应的单元中对所读取的结果进行保存。完成输入采样操作之后, 便进入到用户程序执行阶段以及输出刷新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 即便是改变输入状态以及相关数据, I/O映像区中对应单元的状态及数据也是保持不变的, 并不会随之发生变动。将输入端口关闭之后便进入程序执行阶段。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用户程序进行扫描是按照从上到下、由左至右的顺序进行的, 在对各条梯形图进行扫描的过程中, 首先会对位于梯形图左部的由所有触点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扫描, 同时开展控制线路逻辑运算, 之后以所得到的逻辑运算结果为主要依据, 对系统RAM存储区中逻辑线圈对应的状态进行刷新, 并在元件映像区中输入所获得的相关结果。输出刷新阶段, 中央处理单元对相关的输出锁存电路进行刷新操作的主要依据是映像区中所对应的状态以及数据, 在此基础之上借助输出电路对相应的外设进行驱动。如果逻辑变量在一个完整的扫描周期中并未发生任何状态上的改变, 该周期所输出的信息就与上一周期输出的周期之间就没有任何区别, 从而相对应的元件状态也会保持不变。

3. 2基于PLC的钢管切割与冲压成型自动上、下料系统的实现

文中所述的钢管切割与冲压成型自动上、下料系统的控制系统以可编程序控制器 ( PLC) 为中心。PLC控制系统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PLC的选型需要考虑到I/O、存储容量、定位控制功能、串行通讯功能及以太网功能等。其次还要考虑到电气设计人员的熟练度, PLC性价比等因素。

上料机构中的上下挡板、往复式送料装置以及下料机构都是由PLC通过控制气缸的上下运动实现; 传送机构由PLC控制电机实现; 切割机通过PLC控制其动作开关实现切割进给功能。整个系统配上若干个位置检测传感器, 最终完成整个系统的控制。结合整个上、下料系统, 控制功能及输入输出点数等, 可以确定适合的PLC型号以及完成PLC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

系统中使用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 与PLC进行必要原始数据的输入, 如钢管切割长度。在触摸屏上进行自动上下料系统的单步运行、手动运行、自动运行等工作方式界面的转换与操作, 还可以方便的进行试验参数的修改与设置, 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4 结语

分析了钢管切割主机以及冲压机对自动上、下料机构的工作要求, 可以利用的工作空间以及钢管切割与冲压成型生产线的工作环境, 确定了自动上、下料机构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的自动上、下料系统采用PLC - 人机界面的控制方式, 实现了钢管切割和冲压成型的自动化上、下料。该自动上、下料系统是钢锹全自动生产线的关键组成部分, 从上料、切割、下料到冲压一气呵成, 实现了钢锹的自动化生产线加工。

摘要:研究了实现钢锹生产过程中钢管的切割和冲压成型自动化而设计的一套自动上、下料机构, 介绍了该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该系统采用PLC-人机界面的控制方式, 实现上、下料的自动化, 节约了人工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

关键词:钢管切割,冲压成型,上下料,自动化,PLC

参考文献

[1]袁平, 袁钢, 杜勇奕, 等.经济型上下料系统在数控车床上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2, (54) :118-119.

[2]薛迎成.PLC与触摸屏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范文利, 李凡冰, 陈继文, 等.PLC在气门自动上下料系统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8, 21 (1) :141-142.

[4]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南雷英, 戚春晓, 孙友松.冲压生产自动送料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概况[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06, 41 (2) :18-21.

一年级数学《上下》教学反思 第13篇

在主题图中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要问,就是为什么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由这个问题导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这样设计,不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我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活动,比如:、说生活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老师说口令,学生听口令摆一摆。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等等,在这一个个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些小游戏,如拍手游戏:请你跟我做 “上拍两下,下拍两下;左拍两下,右拍两下;一支手在上,一支手在下,反手转。”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小游戏学生非常喜欢,全班学生都非常高兴的和我一起做。这些小游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又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三得,以后要多开展这样的游戏

《上下》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14篇

唐燕香

学习内容是: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按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该分两课时来上,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孩子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经验,我就把它们合二为一。整节课下来,虽然看到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总感觉孩子有点浮躁,学习状态不够好。现在我就把这节课中的几点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1、明确目标,游戏强化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摆一摆自己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的座位、摸一摸自己的身体部位、找一找自身的左和右、我来发指令等等,让孩子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不足之处就是,也许是因为刚刚从寒假走过来,有极个别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入状态,尤其是在让其他学生来发指令时,有几个学生就只顾着自己说个不停,而根本就不听台上的学生的指令,似乎这与自己无关。在指名发言时怎样培养其他孩子的倾听习惯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2、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上下楼梯怎样走、找座位、汽车方向盘在哪侧、左右手的分工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得使得孩子们情绪高昂,立刻产生讨论的兴趣,表现欲望极强。了解了一些生活常识,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终生受益。不足之处就是立足点过小,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座位用时过多,导致原本设计的一道开放题,即北京、香港的汽车行驶的不同规则,没能来得及出示,如果能够把立足点放得再稍宽一点,就可以让学生既学会生活中的左、右,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3、巩固练习展开力度不够大。

由于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对应练习只只是局限在教室内的情景,安排了“说出你座位的前后左右是谁?”、“课桌、板凳、地面、天花板、电棒的位置”、“自己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这三个练习,在练习环节中孩子说的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孩子表达的不是很清楚,还需要多一些引导和锻炼。此外,练习环节的设计可以再开放一些。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唐燕香

本节课学生已有了5以内分与合的基础,不少学生在幼儿园就会计算5以内加法了,因此,计算本身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要让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坐住40分钟,真是不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年龄特征,确立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游戏活动为辅助形式,带领学生在情境中结合图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在玩中掌握算法,正确进行5以内加法的计算。教学中确立这样的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5以内的分与合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谈话,我以对数游戏创设情境,即复习了5以内的分与合,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教材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在校园中劳动的场景。校园里原来有3个人在浇花,又来了2个人,一共有5个人,这一现实情境用算式表示就写成3+2=5,这里的3表示原来有3人,2表示又来了2人,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5”表示一共有5人。而后介绍了加号和算式的读法,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这一道例题主要是教学加法的含义。这时,由于已知的数和所求的数从题目中都能看出来,所以学生还不会提问题,但可以在叙事的过程中,运用“合起来”“一共”等词语表达意思,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第二层次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我再次创设学生玩荡秋千的情境,出示两组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体会要把1个女孩和2个男孩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就要用加法计算。通过对算法的探究,在交流中掌握把1和2相加就是把1和2合起来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 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因为是常态课堂,因此,练习的教学我以书本为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开火车”比赛,“送信”等游戏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法,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上下楼梯安全教育教学反思 第15篇

楼梯是幼儿园中常见的设施之一,也是比较容易发生危险的场所。因小班幼儿年龄小,入园时间短,自我保护意识差。为了提高小班幼儿的安全意识,陪养他们上下楼梯的正确方式,周村长安幼儿园小班组开展了“安全上下楼梯”的安全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上下楼梯时发生危险的图片、视频等使幼儿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在楼梯上追逐打闹、拥挤推搡、不扶扶手、蹦着下楼梯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其次教师向幼儿展示了怎样才是正确的上下楼梯的方式,以及在楼梯上需要注意的一些安全事项。接下来老师以儿歌的方式加深了幼儿对于安全上下楼梯的印象。最后教师将幼儿带到楼梯,让幼儿用正确上下楼梯的方式走一遍,孩子们排好队,小手扶着栏杆,贴着楼梯右边上下楼梯,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加深了幼儿对上下楼梯正确方式的认识。

通过本次安全教育活动,幼儿学会了上下楼梯的正确方式,加强了幼儿上下楼梯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安全的行为习惯。

《上下》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16篇

关键词:西部建设,贫困,合村并组,教育,干部素养,解决

1 上下草地村现状

上下草地村位于甘肃省岷县闾井镇, 原本是上草地村和下草地两个村, 自从2004年“合村并组”政策实施以来, 这两个相隔十里的小村落被合并到一起, 由于上草地村的原有行政面积较大, 因而, 下草地的村委撤销, 统一归由上草地村支部统一管理。这是为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山区小村落, 全村人口共计63户人家, 共635人。距最近的去镇有28华里的路程, 并且无公路, 只能靠牛车或者步行。在那里的调研遇到了很大困难, 因为当地人几乎没有出过镇, 有些女人们更是连镇上都没有去过, 几乎都听不懂普通话, 只能靠着手势艰难交流。根据我们在村里的了解, 上下草地到2005年底才通上电, 可至今也还是有近20户人家因为没有钱而不能使用电, 至于公路, 到现在为止也没有通上, 由于外人进不来, 里面的出去也很难, 所以这里的牲畜价格卖得很低, 又没有其他的工业和其它收入来源, 道路不通、信息闭塞, 加之“天高皇帝远”, 民风彪悍, 属于闾井镇扶贫工程的“攻坚工程”, 长期以来让县政府头疼不已……

2 问题根源分析

2.1 “合村并组”的后遗症

在行政手段参与之前, 农民往往以自然村的形式划分区域, “自然村”顾名思义是自然形成的, 一个村人口多在100-200之间, 正常情况下不会超过1000人。然而合村并组后的行政村的范围要大得多。如果说“自然村”是农民的“熟人社会”的话, 一两千人的“行政村”可以算得上是“半熟人社会”, 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

(1) 村民的“他们对合并后的新上下草地村认同感不高, 甚至有权力的被剥夺感”, 据原下草地村民反映, 在合村以后, 他们对村大队, 村委员会几乎不了解, 村干部下乡次数减少, 而且在涉及到土地、债务这样农民敏感的经济利益问题上, 不少村民感觉得到明显的不公平, 信息不通, 一些国家政策或者优惠措施不能积极有效地被通知, 这使得他们的不满情绪更高。

(2) 和西部大多数村庄的分布情况一样, 作为地广人稀的地域, 上下草地在“合村并组”时因地理位置相隔最近而被合并到了一起, 然而这个所谓的最近距离, 也有相隔近十里的距离。而根据“合村并组”的有关规定, 在“合村”之后, 原本较小的下草地的村委大队被撤掉, 合并到上草地, 同时, 原下草地的村小学、村卫生院等公共机构全部撤消, 这意味着什么呢?原下草地30来名学龄儿童也必须去到10里以外的上草地的村小学去上学, 而由于路况很差, 没有大人的护送, 孩子, 尤其是幼龄儿童, 上学成了危险的事。

2.2 干部素养缺失

在采访上下草地村村长的时候, 村长还向我们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差异不已。在2004年的时候上草地村后的大山发现了矿产, 当时很多江西人过来开发矿产, 以每吨60元的价格向当地村民收购矿石, 这样的副业无疑对于一个以畜牧为主的农业村带来了不小的一笔财富, 村长说, 仅2004年一年, 全村几乎老老少少都出动去捡矿石, 村里的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人家买了摩托车, 盖了新房。然而就在2005年10月, 县里林业局一纸“状令”, 便封了山。村长说现在县林业局每天都有人守着, 如果有人去挖矿, 就要没收罚款、甚至扣人。现在江西人都走了, 村民的财路也断了。我们问村长, “您觉得县里为什么要这么做了?”村长的回答更加让我们吃惊:“他们眼红呗, 大概是想留着自己挖吧……你们看能不能上去反映一下……”当我们又问及“这样的私矿有没有出现过危险, 有没有死过人”时, 村长回答是, “意外总是有的, 而且江西来的 (老板) 还赔钱……”这样的话从一个村的被生活压迫得麻木的村民口中说出, 也许我们还能理解, 可是这是从一个村500人共同民族选举出来的, 要担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村长, 村民心中眼界最高、最有见识的人口中说出来, 我们不得不反思, 连国家最基本的“退耕还林”政策都不了解, “私开国家矿产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对私人开矿的危险性完全故若罔闻的领导, 他要怎样带领全村人民往正确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迈向小康, 走向富裕。其发展态势不得不令人担忧啊。

2.3 教育的严重缺失

上下草地的小学让我们触目惊心。带我们去的是当地的一个状元, 也许也是唯一一个走出大山的女孩子, 胡淑巧。她现在在岷县的一个职业技术学校读书。走过一条泥泞而悠长的山间小道, 一扇破旧的门, 里面全部是乱石, 淑巧解释说, 这是前一段大雨, 从山下滑下来的。仅有的三间用来上课的砖房也都不能用了, 现在上下草地的孩子们只能在乱石上搭了两个临时的大棚, 我们走进去看看, 简陋的塑料棚里, 除了一个小小的黑板, 什么都没有……淑巧告诉我们, 这里没有电, 平时学生们就背着自家的小板凳, 坐在棚里听老师上课……

上下草地村总共有五个年级, 可带上老校长, 总共也只有四个老师, 一般一个老师要同时上两个年级的课, 十分辛苦, 可就是这样, 人员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虽然上下草地在县里的计划中已经分到了两个西部志愿者的“支教”支援, 可我们却并没有看到自愿者的身影。他们早以被县政府以各种名义调往其他单位去从事更加“有意义”的活动, 后来根据镇上一位干部同志的透露, 许多地方政府只是把“支教大学生”当成自己的政绩招牌, 还有一种情况是, 在西部很多其他乡镇小学调研时, 很多校方都提到志愿者的责任心不高, 教学质量不高, 虎头蛇尾等, 流动性大等特点。一方面, 相对他们所欠缺的教学经验, 大部分“天之骄子”们有骄傲自满的情绪, 自视甚高, 看不起本地的老师, 听不进他们的意见, 不注意团结。另外他们对西部的情况并不了解, 仅凭着一腔对西部的热情和好奇而来, 而随着最初的新鲜劲过去, 面对贫苦山村单调而艰苦的生活, 大学生们开始浮躁起来, 加上相加的情绪, 大部分同学不能安心地完成教学工作。大部分志愿者支教的时间大约在一到两年, 能坚持完而不是四处找关系换单位的大学生本来就少, 而那些能在支教任务完成以后还主动留下来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这样的流动对于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也是非常不利的。一位在西部支教的志愿者告诉我们: “不是我们不想去最苦最穷的地方, 而那些真正需要我们去的地方, 一些基层却没有分到一个志愿者,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实权, 争取不到志愿者名额!”就这样, 很多真正志愿于服务西部的大学生们去不到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 又或者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 他们“建设西部”的雄心壮志不能得到明显的收益, 甚至还会被人误解, 大家都觉得“屈才”。在投诉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后, 志愿者接受现实, 但是这些情况对志愿者的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3 解决之道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支持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发展, 首先要帮助这个地方这个部门把领导班子建设好。对待基层干部工作建设更加不能掉以轻心。对村干部的选用、教育培训、工作职责、考核奖惩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要做到有奖有罚, 让村干部关心的报酬问题有了制度保障, 退职村干部的生活补贴待遇得到落实。这样才能更好的鼓励村干部在其位、尽其责, 出色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干部同志素养, 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党性修养做起, 更要注重培养对年轻一代的基层领导班子的培养, 实行“双抓”——既注重基层干部的学历教育、也要培养其实际工作经验。村党组织要在乡镇党委的指导下, 具体抓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 严格管理考核, 确保后备干部的质量和数量, 促进村级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西部支教”出现的“怪”现象, 笔者认为除了西部的干部同宗应该摆正立场, 给与大力配合同时, 还是应该着重抓“当地培养”政策, 也就是说, 国家应该加强对西部本地教育的力度, 发展更加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 让西部能从自身需要的角度出发培养相关人才, 其次可以结合“助学贷款”等优惠措施, 尤其是对原西部的贫困学子, 签订一定的培养合同, 当学成以后, 再回到西部报效社会, 这样两全的办法, 相信更加有利于长期稳定西部原有人才, 激发西部建设的积极性, 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参考文献

[1]杨刚杰.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战略[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1996.

上一篇:关于网与咖升级转型下一篇: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