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案

2024-07-10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案 第1篇

人教版九上语文目录

1.2.3.4.沁园春 雪 毛泽东 雨说 郑愁予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夜 叶赛宁

5.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7.傅雷家书两则

8.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9.故乡 鲁迅

10.孤独之旅 曹文轩 11.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12.心声 黄培佳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5.短文两篇

谈谈书 培根 不求甚解 马南邨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7.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18.杨修之死 罗贯中 19.范进中举 吴敬梓 20.香菱学诗 曹雪芹 21.陈涉世家

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23.隆中对 陈寿 24.出师表 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梳洗罢)温庭钧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观刈麦 白居易 月夜 刘方平商山早行 温庭钧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案 第2篇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各篇课文堪称文化与语言的富矿,连同综合性学习,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

一、明确本单元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积累、掌握约50个字词;

2.了解一些文化、文学常识(如四位作者的生平、成就概况);

3.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4.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5.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6.练习写演讲词、书信,学习用举例子、分要点等方法说清一个看法或道理(即议论的能力);7.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锻炼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增强批判、反思能力。

过程和方法方面:

1.自主阅读课文,不依赖老师的讲解;

2.进一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的习惯(《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中的一些段落尤其适合朗读);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养成这种思考习惯,不去孤立地死记硬背“中心思想”和“练习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进入中外伟人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正义、自由、艺术、爱情等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

(1)以上三方面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这里分项罗列,是便于教师具体把握;教学中,不宜为学生拆解过细。

(2)各项目标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本班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选择和处理。

(3)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应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把握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1.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各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敬业与乐业》中提倡的从业观,你能否在其他课文中发现相应的表现(如《傅雷家书》中对艺术事业的执著与痴迷)?《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与《致女儿的信》中,反映了怎样一种共同的人本主义信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四篇文章合起来,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学习的就不只是一篇篇课文,而是打开了一片精神的空间、思想的领域。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四五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久远时代与异域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植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2.从语言上看,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励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再加上书信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斟酌,所以表达时的逻辑性较强,语言也更加精练、准确、到位。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不必专门做知识讲解和理性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注意对使用频率不同的词语、格言应区别处理,有的会读会认、知其大意即可;有的则要会用)。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化入学生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并统一“正确”答案。

口语和书面语特色的比较,各篇课文语言风格的比较;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怎样在语境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都可以在单元总结时进行点拨。

三、各篇课文的简要说明及教学建议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建议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2)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3)“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来理解,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业中感受到的乐趣。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练习二),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教师可通过与历史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应视之为语文课的“跑题”和“僭越”),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舔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串讲。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加以提升。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对这几处议论,我们既不应随便放过,“进宝山而空回”;也须把握好阐发的深度与分寸。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案 第3篇

一、教材解读

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至明清时期发展到巅峰,产生了很多影响久远的经典著作。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题材各异,风格各别,有用文学手法描述历史故事引人入胜的《智取生辰纲》;有生动再现历史人物的《杨修之死》;有取材于现实,有鲜明个性和讽喻特点的《范进中举》;有痴迷学诗,专心求教的《香菱学诗》。赏析名家的写作技巧后,让学生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设置情境作文,将个性化的描写这一单元阅读的重点学以致用。

二、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要使教学思想和方法成为学生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口。作文教学为学生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口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大胆构思,驰骋想象,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利用与学生共同赏析经典作品的时机,让学生追求领略文章立意的风骨神韵,传达语言的意趣神态,让学生拥有一个诗情画意又充满智慧的心灵,使思想内涵丰富起来。学生的心灵丰富了,想象、联想的能力也就会丰富起来。及时进行情境作文的训练,将读写结合,可谓一举两得。

三、课前准备

(一)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深入领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意图,感受作者表现主题的社会意义,丰富人生的体验。

(二)教师有关续写和改写的写作指导。

四、教学目标

(一)依据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情节合理联想与想象。

(二)运用人物描写方法,生动形象。

五、教学重难点

依据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情节合理联想与想象。

六、教学方法

(一)情境设置

学习了《范进中举》,阅读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学生对作品的主旨,对范进这一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感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做个评论家, 或将对范进的爱恨情仇写出来,做个小导演导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二)借鉴演练

利用范文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写作训练。可以写读后感,可以续写,可以改写。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生独立自主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说出自己学习了课文,阅读了著作后的感受和思考,将自己对范进这一人物的分析与大家分享,在众说纷纭后,独立构思,做导演, 写出自己的新作。

(二)我做导演,作品展示

范进新传

——改写范进中举

话说范进,当日携母入城,准备乡试,已是寒窗苦读十年有余, 夜拂书卷,沉沉欲睡,只听风声呼呼作响,虽不想有头悬梁,锥刺骨此等苦学之举,但日夜观烛泪,十年有余。

到了乡试之日,闻鸡鸣,范进匆忙起身,穿上平日只能抚摸一下的久违的长袍,挎上书箱奔门而去,只闻老母背后呼喊:要细心, 全力以赴。

穿街过巷,到了考场门前,范进心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悔读书迟,只求过乡试,得秀才。

入了场,人头攒动,数刻,众生坐定,待文官发试卷,当众拆开考题。

范进胸有成竹,欣然磨墨。见帘上出现两个大字:命运。范进思索片刻,挥洒手中毫,文章挥洒中……

考后,众生出场。贡院前,范进在与几位同伙议论方才考试内容,都说“命运,难!”说罢,人群中一阵笑声响起,一个倜傥公子走过来,此人正是李白。当日迁至此城,此次路遇乡试考生议题, 便好奇听了,范进合手谒拜。李白也不沉默,说道:“命至上,人不可主宰,运各有,但不可放肆,茫茫人海,敢问路在何方?尔等不可拘一小小乡试,误了自己”。听者当场惊诧万分。

范进沉思一想,此话也有理。便自认是高见,忽被一人惊醒, 一看,只见此人须发飘飘,短褐穿结,正纳闷,却见李白转身前去拜礼,原来来者乃陶渊明,渊明回礼后告知各位:“吾生多舛,不及清莲兄如此乐观。前遭怀才不遇,后遭屡次贬迁,至今归隐,方有些安定之意。吾久在樊笼里,心早已归自然。像我这样,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自给自足,绿色无污染,身体棒棒哒。自植菊花,自酿花茶,茶不醉人人自醉啊!”话罢,听者无语。

远远的只见街中走来一飘逸者,手持蒲扇,羽带纶巾,宛若仙者,此人便为苏东坡。不久前南下江陵,路过此地,方逢李白等人议论很久,神定后驳过来,向各位拜访,终生斯文拘礼,东坡,昂首自叹:“吾生闲然,多有自乐之时,但多年拘于一方,无从广游各地,心中很有悔意,现在荡舟游四方,挟飞天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人生苦短,虽哀吾生之须臾,但也敢羡长江之无穷啊!”在者听后,都称绝。范进默许,高人点悟,自然心中有数。

次日,发榜。

范进题名榜首,他的老母喜出望外,奔迎儿子,但范进却不肯受封乡试的第一秀才,携母整理家物,上车离城而去,只见夕阳落晚,天人相接。

真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有情实无情。

疯了,范进

——续写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之后,邻里乡亲各个巴结,远近官员皆来拜访。还有那老岳父胡屠户也果真不干肉案板上的活了,也跟着范贤婿去享受天伦之乐!

看,范进早就搬进了张乡绅送的那间大宅子里了。范大老爷仗着自己是个举人很得意,总用高傲的眼神看待着这些平民百姓,在集市上随心所欲,随手乱拿商品,举止言行放浪不羁,真可谓是变化翻天覆地。猖狂行为引起了街坊邻居的不满,当然渐渐的街坊邻居们都敬而远之。

天有不测风云——报录人居然又来了,这回可不是什么大张旗鼓的来的。那么这些报录人又来干什么呢?范进却沾沾自喜的认为肯定是自己可以加官分爵了,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吩咐下人送上百年好酒,端上几盘精致糕点,来伺候报录人……

只见报录人沉默了一会,又深思熟虑了一番,说道:“范老爷 ……喔……不不不,范进,我们正式通知你,中举人不是你,是范近,隔壁村的范近,音同字不同啊。真是对不住你啊!”只见范进一个冷战,脸色煞白,还以为他们是开玩笑:“什么!你们到底说什么!我可是高中的举人阿,第七名的举人!”

“第七名的举人是隔壁村的范近,将你的官帽等全部撤下。” 几个报录人说罢就强制范进摘下了官帽,还在衙门口贴了告示。

这下,范进呆若木鸡的坐在那,像个木偶人。突然,只听他大叫一声:“哈哈哈哈,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不是举人呢!”说着又似发了疯一样朝大街上跑去。村人一个个早就看见了告示了,先前范进的行为早就引起了乡邻的不满,现在真相大白,范进这个官是搞错的,看人们到他就像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你看,范进被砸的满脸臭鸡蛋,烂白菜帮子,面目全非……

话分两头,与此同时,范进一家老小也早早的被张乡绅赶出了大宅……沦落到了街头露宿。老太太一时缓不过来神,被气得没过几天就呜呼哀哉了……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案 第4篇

然而笔者发现,在教学中如果严格按照其编写的内容和顺序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在这里希望和大家讨论一下,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和帮助,一起来解决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重要知识的缺失,增加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

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和《常识》。美国独立战争指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直到1783年签订《巴黎条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之间的战争。教材中对独立战争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交代了几件大事:波士顿倾茶事件、来克星顿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以及萨拉托加战役。基本上可以勾画出美国独立战争的全貌。但是笔者认为,在来克星顿的枪声和《独立宣言》中间不介绍潘恩的《常识》是不妥当的,因为到1775年为止,在北美广大殖民地人民的心目中,英国国王仍有着相当的威信。北美的革命领袖们在过去10年的反英宣传中,把英国加在北美人民身上的一切压迫都归咎于英国内阁,北美人民在这样的宣传中一直把希望寄托在乔治三世能良心发现,从而取消十余年来所实行的压迫政策。

而且长达10余年的反英斗争都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例如针对印花税和唐森德税法,北美的人民开始了一系列的反英事件,而这些斗争大多集中在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等等。就算是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当时任新泽西州长的富兰克林认为自己应该赔偿茶叶的损失,还是表示了对英国宗主国的服从,并没有表现出与英国人彻底决裂的意思,包括当时较为激进的“自由之子”和“通讯委员会”两个反英组织也并未明确地提出独立的要求。甚至在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之后的7月8日《致英王最后的请愿书》中依然还希望恢复“和英王原有的和谐”。

因此,在这以前北美人民斗争的目标都是模糊的,直到潘恩的《常识》挺身而出扫除了这个障碍。北美人民才明确了独立是他们的目标,才使一开始并不坚决的战斗变的势不可挡。潘恩决定把“人民的思想感情从依附于英国转到独立”。《常识》大胆地呼吁独立,他写道:英国过去之保护北美殖民地,完全着眼于本身的利益,并不是为了爱护北美人民。他指出独立的好处甚多,独立不但给北美人带来自由,而且还能使他们享受经济繁荣;相反的,如果继续与英国保持联系,则只能延长北美人民的痛苦。他特别揭露乔治三世的专制暴虐,说他是一个“冷酷的、脾气恶劣的法老”,“大不列颠的戴王冠的野兽”,下决心消灭北美自由的就是他。

《常识》刚一问世,立刻就被人抢购一空,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在人口不到300万的北美殖民地上竟销售了12万册。《常识》的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它一举扭转了北美的舆论,彻底摧毁了英王在殖民地人民心目中的优美形象,使他成了一个暴虐的独夫,从而切断了殖民地人民心中残存的对英王和英国的最后一根感情纽带,独立逐渐地成为普遍呼声。

所以,笔者认为在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中不交代《常识》的作用是使知识出现断裂,让学生在理解美国人民坚决的拥护独立和在独立战争中不屈不挠的斗志这个问题上也缺乏说服力。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笔者建议,如果篇幅有限,可以一句话带过或者在课后的自由阅读卡片中介绍一下。总之,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不介绍《常识》是极为不妥的。

二、知识点人为割裂,使历史知识缺乏连贯性

1. 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中没有提到法国启蒙运动,却把它放在了思想文化方面单独介绍。笔者认为,这种安排是在顾及教材体例的同时,而忽略了知识的连贯性。

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斗争对象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派邪恶势力。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西方后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比如玻利瓦尔领导南美解放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都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最终使法国走进现代文明发达国家行列。在法国大革命前不提法国启蒙运动,使教者在教学中无所适从,为了体现知识的连贯性,也为了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每次说到这个问题时,教者都会先把启蒙运动介绍一下再讲法国大革命。

而且,在与几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做对比时,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就是彻底,而且发动了底层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法国大革命的主干力量。而人民群众能被如此大范围的发动起来跟启蒙运动是分不开的。所以,笔者觉得不能因为要把思想放在文化中以区别于政治、经济,就对法国大革命起到这么重要的启蒙运动只字不提,实在是对本来连贯的历史问题人为割裂,非常不利于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

2. 罗马问题。教材的第3课介绍了罗马共和国的兴起,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和征服中又介绍了罗马帝国。教材中这样的安排,会使学生对罗马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笔者觉得,罗马共和国的兴起包含着罗马征服的内容,例如布匿战争,而第3课中也已经介绍了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的内容,所以这两个问题是可以放在一节课讲的。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在一课中总结一下,便于学生掌握。

三、历史知识点的重复介绍

1. 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重复介绍。伊斯兰教的创立在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中已经讲过了,而在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中又有所介绍,笔者建议在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中可以一次性把伊斯兰教介绍完整,第8课中介绍三大宗教时可以一句话带过。不能为了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使内容重复出现,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会出现不利的效果,而且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多次提醒学生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是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事情。

2. 关于基督教的产生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已经讲到了基督教会,按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这里肯定会简单介绍一下基督教的产生,否则就会出现历史知识先后顺序的混乱,增加理解的难度。在这里笔者建议把拜占廷的灭亡放在罗马帝国的征服中一语带过,而增加篇幅介绍基督教的产生。到第8课介绍三大宗教时可以作为联系前面知识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总结,一方面不会造成知识顺序的混乱,另一方面不影响三大宗教介绍的系统性。

四、教材中内容的安排不符合历史发展线索

例如:印度殖民和章西女王。这两个内容分布在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和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这两课的设置是考虑到把压迫与反抗分开来,看起来线索明确,然而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在教学这两课时,笔者一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讲三角贸易,讲到三角贸易为美洲带来了黑人奴隶,再讲殖民国家奴役印第安人和黑人劳动,经营种植园,然后自然过渡到“南美的解放者”。第二课时讲“日不落帝国”英国对印度的压迫和掠夺,然后再讲印度民族大起义。笔者认为这样的衔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讲解起来也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线索。

五、大事年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历史学习中大事年表很重要,甚至一些学生在复习历史时是通过大事年表来整理历史线索的。笔者在教学中也十分希望充分发挥大事年表的作用。可是在九上大事年表中,笔者觉得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并未被排列上去,例如波斯帝国或希波战争,《权利法案》的颁布,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印度民族大起义,巴黎公社等。

除此之外,大事年表有些问题表述缺乏严谨性,例如美国内战,教材中的准确表述是“美国南北战争”,虽然是一个意思但是与教材中表述不一致,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会出现不良的后果。类似的情况还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诞生等。

以上这些都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教材编写是件非常艰辛的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提意见,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和教材配合最完善的处理方法,让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案 第5篇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妖娆:娇艳美好。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红装素裹:形容雨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一代天骄:

2、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田圃: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5、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征引:引用。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亵渎:轻慢,不敬。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专心学业,乐与同学朋友一起讨论切磋。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独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引用他人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和原意。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原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用来比喻独一无二的途径或方法。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第二单元】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雨果 陨落:(星体或其他在高空运行的物体)从高空掉下。灵柩:死人已经入殓的棺材 凌驾:高出(别人);压倒(别的事物)睿智:英明有远见。弥留之际: 媚上欺下:

兼而有之:几种情况、几方面特点同时具有。

孤军奋战:指单独一支军队奋力作战。也比喻独自一人进行奋斗。黎民百姓: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和发怒。因气恼和羞恼而发怒。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7、傅雷家书两则 傅雷

凭吊: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古人或旧事)。谀词:同“谀辞”,阿谀奉承的话。扶掖:扶持,提携。

大惊小怪:形容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以往的错误。涕泗横流:

自知之明:只彻透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常跟“有、无”连用)

指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气吞牛斗:

8、至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忐忑:心神不定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愤怒到不可抑制的地步。形容极为愤怒。化为乌有:指变得什么都没有。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一抔黄土:

【第三单元】

9、故乡 鲁迅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家景:家境。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恣睢:放纵,放任。

10、孤独之旅 曹文轩 厚实:

嬉闹:①厚。②宽厚;结实。③(学问等)深厚扎实。④丰富;富裕。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①癔症。②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11、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拮据:手头紧,经济情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状态词。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脸色极白,没有血色。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形容办事很有把握。

12、心声 黄蓓佳 沙哑:(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发窘:感到为难;表现出窘态。抽噎:抽搭。

出风头:出头露面显示自己。

【第四单元】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形容事情起来很容易、毫不费力。持之以恒:长久的坚持下去。

有恒心地长期坚持下去

14、应有格物至知精神 丁肇中 诚意:真心。正心:

修身: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道理。

指推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置身事外,即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15、短文两篇

藻饰:修饰(多指文章)。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伦理:只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滞碍:不畅通。

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搜寻、摘取文章中的词句。多指读书、写作侧重推敲词句,不讲究义理。

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心境、语言或文章等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比喻故意挑毛病,找岔子。不求甚解: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原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必再一字一句上下工夫。后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入理会。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后也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也指十分认真的斟酌字句。因小失大: 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益。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 鲁迅

玄虚:①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②空而不切实际;靠不住;不可信。诓骗:说谎话骗人。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指替老百姓向上申诉,只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苦等,以保全生命。

【第五单元】

17、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怄:使人生气。端的:真的,确实 干系:责任。

寻思:思索;考虑。逞辩:卖弄口舌。勾当:事情,今多指坏事情。

18、杨修之死 罗贯中

沉吟:①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②(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禀请: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谮害: 惑乱::使迷惑混乱。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

答话像流水一样顺畅。形容人思维敏捷,口才好。

19、范进中举 吴敬梓

倒运:①倒霉。②把甲地货物运到乙地出卖,再把乙地货物运到甲地出卖。③把货物从一地运到另一地;转运。

腆着:挺着。舍与:

央及:恳请,请托。管待:

商酌:商量斟酌。叙功:评功。唯唯连声:

20香菱学诗 曹雪芹

腻烦:①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觉厌烦。②厌恶。怔怔: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案 第6篇

《探寻新航路》提高练习

1.《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道:“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下列什么活动实现的()A.新航路开辟 B.张骞出使西域 C.鉴真东渡日本 D.玄奘西行

2.欧洲航海家从15世纪开始新航路的探索,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环球航行的是()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船队

新航路的开辟同时锻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冒险拼搏的精神,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它给世界带来的最重大的积极影响是()A.引起了欧洲的社会革命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B.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D.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畅言教育

4.在经历了近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神学束缚的黑暗中世纪后,欧洲大陆终于开始出现新时代的曙光,迎着新时代的朝阳,沉睡的欧洲大陆终于觉醒并逐步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沉睡的欧洲大陆终于觉醒并逐步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同14—16世纪发生的哪两个重大事件紧密相关?

(2)孙向乾同学对14—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很不理解,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

(3)这里“人和世界”的被发现对进入新时代有什么影响?

5.《新全球史》中写道:“哥伦布向西半球的航行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主要是因为哥伦布的远航()

A.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 B.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完成了环球航行 D.到达了真正的印度

6.北京2008年奥运会有一个口号“one world,one dream”。下列事件中将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各个地区连成“one world”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的建立 D.工业革命的完成 7.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沦》中指出:“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一系列事件的世界意义是()A.人类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D.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8.2013年11月5日,“南非之父”曼德拉(见下图)病逝,世界主要国家政要纷纷前往南非吊唁。南非位于非洲南端,下列人物中绕过该地区的航海家是()

A.达伽马 B.麦哲伦 C.达芬奇 D.哥伦布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9.美国纽约市l0月14日举行第69届哥伦布日游行,以纪念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92年探险远征。哥伦布赢得世人尊重和纪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他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B.他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C.他开辟了通往非洲的新航路 D.他实现了环球航行

10.马克思曾指出:“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处所称的“地理上的发现”是()

A.丝绸之路开通B.文艺复兴运动C.马可波罗旅行线路D.新航路开辟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追逐金钱的梦想推动欧洲人到海外扩张。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侵略扩张活动,被称为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是解题的关键,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被发现。

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D项符合题意;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史实。新航路开辟中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伽马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线;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它证明了地圆学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线。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的最重大的积极影响是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和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是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引起了欧洲的社会革命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B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C。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给世界带来的最重大的积极影响的区别和联系。

4、【答案】(1)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开辟。

(2)“人”的发现指的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宣扬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世界”被发现指的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特别是首次环球航行使人类重新认识了世界。(3)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5、【答案】A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而BD是达迦马到达印度,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C是麦哲伦环球航行,故答案是A。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和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符合“one world”,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A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指的是15-16世纪,在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的努力下,找到了到达美洲、亚洲的新的航路,被誉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发现,使欧洲与美洲、亚洲的联系密切了,人类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开启了世界近代史的进程,这是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四个选项中,C选项可以直接排除,因为达芬奇不是航海家,其次可以排除D,因为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稍微不注意,很有可能选B,麦哲伦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环球航行,他的船队最后由印度洋绕过非洲最南端,进入大西洋,回到欧洲,但此时麦哲伦早已在东南亚被当地土著居民杀死,而达伽马则率船队绕过非洲最南端进入印度洋,最后到达印度。故答案选A。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哥伦布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迪亚士开辟了从欧洲前往印度的海上航线,达伽马实现了欧洲人从非洲沿岸到达东方的夙愿,麦哲伦实现了环球航行,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考点的理解。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地理大发现时期,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有哥伦布、达伽马、卡布拉尔、迪亚士、德莱昂、麦哲伦等。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故答案为D。

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作文辅导作文 第7篇

走过雨季,聆听雨说: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作文辅导

[文题导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杜甫笔下,雨是如此的善解人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雨中孤行,心境难免有些凄迷纷乱;“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发现的不是自然界的雨,更是少女心中如涟漪一般一圈一圈的情……现在,就让我们踏“雨”而行,走进雨的世界,以“雨”为话题作文,文题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写作指津]

写“雨的作文”,既可以从身边的雨声入笔,也可以联系古诗词中的雨着手,更可以描绘雨中的故事。下面的三项任务,就是本次作文的参照执行。

任务一,探访研究,走进雨世界。

仔细聆听过落雨的声音吗?曾经思索过雨的来龙去脉吗?注意到不同时节雨的变化吗?如果你的答案的否定的,那更应该从现在做起,在有雨的日子里,有意识的细心聆听,揣摩体会。要是天气暖和的牛毛细雨,我们也可以真正走进雨中,感受细雨的温情,体会雨中漫步的情趣。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更可以将不同时令季节、不同大小的雨声录制下来,慢慢的比较鉴别,欣赏体会。

任务二,搜集整理,品读雨韵味。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雨的赞颂就没有停止过,从杜甫的《春夜喜雨》到汪国真的《江南雨》,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古诗吟咏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今人演唱。关于雨的诗文资料浩如烟海,学会搜集整理吧,进新华书店,上图书馆,或者登录互联,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只要你愿意做有心人,就不会没有地方淘金。搜集这些资料,再按照季节或者心情来分类整理,不仅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更能在作文时做到厚积薄发。

任务三,辨证分析,探访雨功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人们对于春雨无声无息滋润万物的赞叹。雨,既有“春雨贵如油”的珍惜和喜悦,也有暴雨成灾的疯狂和暴虐。滋润大地、解决干旱的是雨,提供淡水、净化空气的是雨,泛滥成灾、冲毁桥梁的也是雨。整理雨“功”和“过”的资料,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如合理开发、保护水土,高瞻远瞩、自然和谐发展等,为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名著撷英]

倾盆大雨从变黑了的天空里倾斜下来。这不是雨,而是乱响的、叫人站不住脚的倾泻下来的水,是狂暴的充满了旋卷的黑暗的水旋风,从四面八方倾泻下来。

——大雨,(前苏联)绥拉菲摩维支《铁流》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秋雨,郭宝林《八月,成熟的故乡》

傍晚时候,牛毛细雨下起来了。群众叫“箩面雨”。那雨像丝线一样细,像面粉一样轻,随着轻柔的春风,在天空中飘洒着,扬落着。有时候细起来像一阵薄雾,笼罩在柳林中、河面上、苇棵里。

——细雨,李准《黄河东流去》

[参考题目]

1、雨中漫步

2、四季雨声

3、风雨与诗词

鲁教版九上《陌上桑》教案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和能力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乐府和乐府诗的有关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诗歌的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4、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可恨。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音,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难点:

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2)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学具准备:多媒体

五、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

1、反复朗读,从朗读欣赏罗敷的美,憎恨官吏的丑。

2、学生自学,老师质疑点拨。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生掌握一定的汉乐府的常识。

2、反复诵读,课堂上能够背诵。

(二)整体意识

这首诗刻画了罗敷这一形象,她美丽、善于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隅(yu2)敷(fu1)笼系(ji4)倭(wo1)堕(duo4)

髻(ji4)缃(xiang3)绮(qi3)襦(ru2)捋须(lv3)

髭(zi1)著媜头(zhuo2 qiao4)踟蹰(chi2 chu2)妹(shu1)宁可(ning4)千余骑(ji4)骊(li2)鬑鬑(lian2)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二、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 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 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 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 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沤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 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 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 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 优美。

2.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 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 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 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L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 劣行为。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准确,节奏分明,读出感情。2.请学生翻译全文。3.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讨论并归纳:

1)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 罗敷之美。

2)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桔枝为笼钩”,陪衬产托了 罗敷之美。

3)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 绮为上襦。”借服饰描写罗敷的外貌美。

4)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借助他人的反应,从侧面写出 罗敷的美。

5.提问:课文第2段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使君被光艳照人的罗敷所吸引,打起了鬼主意,仗 着权势,想诱使罗敷跟他走。

先写使君权势显赫,坐着五马大车,带着随从,威风凛凛地从南方 而来,一见到美貌的罗敷就徘徊不前了。接着派出随从去打听,得知罗 敷正值青春妙龄,更是想入非非,按捺不住荒淫之心,急忙亲自走向前 去对罗敷提出无理要求,要罗敷跟他一道回去。这段诗歌形象地表现

了封建官僚使君这个好色之徒的丑态,揭露了他肮脏的灵魂。

6.提问:课文第3段写罗敷面对使君,怎样痛斥他的无理,表现罗 敷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

夫”‟斥责、嘲讽使君的愚蠢,贪婪,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不畏威逼的勇 敢性格、高贵的品质。

7.提问: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则针锋相对,以 夸耀夫婿椰输压倒对方,使他自形惭愧。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的策略。

8.提问:罗敷运用这种策略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表现她机智勇敢,善于斗争。9.提问:请概括本诗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诗叙述一个采桑女严词拒绝使君戏诱的故事,深刻 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女主人公忠贞、机智和反抗强暴的精 子。

10.提问: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罗敷热爱劳动,对爱

情忠贞不二,这是罗敷的美好性格,也是真实可信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盛夸则是理想化的夸张的,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作者把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结合起来,使罗敷 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从而突出了中心。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

写,写罗敷的美貌基本上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样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七、总结

《陌上桑》这首诗它通过封建官吏妄想霸占农家采桑女罗敷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揭露了酷吏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和聪明才智。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八、课文延伸

回忆原来学习的汉乐府诗,找出其共性,总结汉乐府诗的艺术特点 l.汉乐府民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是:(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承继四言,大多数采用杂言和五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4)不少作品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完成课后习题。

2、展开想象,增补一些情节,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陌上桑 汉乐府

居住环境美位高 使用器物美富贵 众人反应美功名

上一篇:永合中学2012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下一篇:权衡利弊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