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文本习作论文

2024-07-23

非连续文本习作论文(精选6篇)

非连续文本习作论文 第1篇

(教师版)【2017年江苏卷】 秋兴 [宋]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释]迮:狭窄。

[诗作解析]一说起“秋兴”,人们一般马上会想起杜甫忧国忧民的组诗,著名的《秋兴八首》。陆游写过的《秋兴》有十几首,也多为忧国之作。“白发萧萧欲满头”这一首约写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前后,诗人57岁左右。“秋兴”既是季节之秋,秋天情思;也是人生之秋,人生感怀。

首联“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首联概写现实情状。首句对“白发”这一典型意象做简捷的描写,清晰地表述出自己人过中年,迅速衰老的情状。次句诉说自己愤然辞官归家,已经过去了三个秋天。故山故园依旧,而时间和年华就这样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地悄然流逝。平静的诗句,难静的情怀。

颔联“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颔联忧怀国危体衰。当此秋高时节,国事拥塞心头。买醉解忧。登上高阁,凭栏北望,光复无望,现有的半壁河山,也日削月割,不断沦丧,日渐狭迮。醉因忧国,醉不忘国的爱国诗人,怎能不心如刀割?回看自己,已过中年,疾病侵入,更觉得日月飞逝,分外无情。

颈联“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颈联抒写失落忧愁。诗人45岁时曾在大散关一带亲临抗金前线,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他一生难忘。眼见历经百战的铠甲闲挂壁上,一如自己以身许国的壮志;耳边还不时响起当年军营五更时凄厉的号角,也只能平添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忧愁。国事身事,情何以堪!

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表达无奈感慨。国忧身愁,郁结难消。可是又有什么用处?又到哪里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呢?索性全都放下吧,明天早点儿起来,到烟雨迷蒙的富春江垂钓吧,累了倦了,就挑选一棵秋叶正红的枫树系住小船。烟雨迷蒙能向何方?还是系住自己砰砰跳动的心吧。

这首秋天的诗,坚定的报国信念中交织着迷惘忧愁。烟雨系舟,也是谈何容易。陆游两岁时遭逢“靖康国难”,他是一位高产诗人,存世诗词9300多首,大半都是光复报国的诗篇,临终写下《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愿,深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田。在这个背景下读这首《秋兴》,会有更深的体悟。[古诗今译] 秋兴

头上差不多全是萧疏的白发,回到故乡已经过了三个清秋。高阁凭栏醉望疆土更趋狭窄,中年疾病侵体更觉时光迅遒。百战铠甲闲置空怀报国壮志,五更画角声传只能催生深愁。明天烟雨清晨会到桐江岸边,姑且选占一株丹枫系住钓舟。[题目解答]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①诗人酒后独倚高楼,想到宋军在前线节节败退,领土不断丧失。因为国家残败、偏安一隅、疆域渐狭而生发的怀国之愁。②诗人深夜无眠,画角声传。因为边关不宁,战火不息而生发的**之愁。③诗人已过中年,体衰多病,时光易逝,迫近晚年。因为时不我待,壮志难酬而生发的人生之愁。④诗人虽胸怀平戎韬略,又身经经沙场历练,却屡遭谗毁。因为无从施展,报国无门而生发的际遇之愁。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尾联发挥想象,虚写景象,借景传情。诗人想象清晨来到烟雨迷蒙的桐江垂钓,把钓舟系在秋叶正红的枫树上。借想像的这种虚拟景象,表达自己面对江山破碎,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和归隐之意。同时“烟雨桐江江”和“丹枫系舟”还有着对国事时情和人生归宿的隐喻意义。

【2017年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注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诗作解析]《太湖恬亭》是王安石游览太湖恬亭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如亭名,抒发了恬静闲适的情怀。

首联“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首联写恬亭所处的环境。恬亭靠近溪流,亭子的栏杆探到水面上,周边是浓浓的的绿阴围绕。溪岸沿着地势高低错落,一直深入到清脆的山峦。环境如此幽静,溪流、绿阴和翠微,切割了红尘;一时间,人心也超脱了俗世的羁绊。

颔联“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在这静谧的环境里,黄昏到来了。由恬亭西望,断桥桥头,殷红的夕阳缓缓下坠;幽暗的树影包涵映现在水中,归禽相互依偎,偶或有一两声啾鸣。天地间一片肃穆,诗人独立恬亭,他的心也同样肃穆吧。

颈联“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绿阴环绕的恬亭适宜静思,西坠的落日引来沉思,诗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生命的归宿。清闲悠游,心无牵累,劳形案牍全可抛掉;岑寂环境,人事心机,世间诡诈尽皆忘却。这感悟是如此清晰。

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尾联写恬亭萌生的期待。诗人多想就这样远离世事,陶然忘机吧,但这无非是“菰菜莼羹一梦”罢了。那就期待徘徊流连到深夜,然后在西斜秋月、习习秋风中,驾着一叶钓船回归好了。回归哪里?是住处、家乡、田园还是官场呢?

奔走在官场政坛,纠缠于人事纷争的王安石,用《太湖恬亭》这首诗作,为“偷得浮生半日闲”做了很好的诠释。轻松的文笔中有多少沉重。[古诗今译] 太湖恬亭

亭槛靠近溪水周边绿树环立,溪岸高低错落延入青翠山里。断桥那边夕阳西下一人独立,幽暗树影涵映水中归鸟相依。清闲悠游才会觉得心无牵累,岑寂之处谁能知道世有玄机。更期待着夜深时候徘徊流连,在秋风斜月中乘坐钓船回归。[题目解答]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那边夕阳西下,树影涵映水中,归鸟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站立在夕阳余晖里,欣赏体味这静谧的景象。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清心悠游,领受幽静,诗人得以放下身边俗事,忘却人世心机,呈现出心无挂碍,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在运用虚写的艺术手法里,诗作又借景抒情,不但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呈现出处于清幽的环境里,意犹未尽,盼其永恒的心意;而且结句融情,使全诗抒情幻想的韵味更为悠长。

非连续文本习作论文 第2篇

本次网上课程学习我选了李硕棠老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虽然李老师讲的内容是初中的,但对高考的复习指导还是有帮助的。通过学习,受益颇多,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自2011版新课标颁布以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与检测逐渐成为教育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综观2013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图表、漫画、相关链接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进入高考试题。据顾之川先生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现状与改革》(《中国考试》2014 年第1期)中所说: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而且分值不低。今年的高考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笔者展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成为阅读与考试的常态。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及阅读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PISA测试基于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进行设计,界定了四种文本类型: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其中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是阅读材料的两种基本形式。通常,语文阅读教材是通过句子形成段落章节等文本材料构成语文教材记叙、议论、说明等基本形式呈现的连续性文本。而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相对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一线教师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尚缺少成熟的经验。

从阅读现状来看,我国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明显不足。据PISA2009评估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阅读成绩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首位,其中连续性文本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而非连续性文本平均得分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上海学生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成绩差异为25分,是参与评估的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的。另有媒体报道,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中出现一道带有图表的阅读题,全省64.4万考生中有13万考生这道题得了零分。巢宗祺先生指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上的欠缺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省,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在课程标准修订时,大家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顾之川先生认为采用哪类文本进行阅读测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展现真实的阅读能力,以及日常阅读什么类型的文本。依据促进学习、真实性、能力导向等评估理念,审视当前国际最新测试实践,除目前试卷中的论述类、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外,还可以尝试引入非连续性与混合性文本,采用多篇组合类文本。这样可以全面地考查考生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并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阅读多样文本,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或混合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可见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指向现代公民终身发展的时代诉求。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性与任务要求

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密不可分。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时代性。现代社会高度重视信息的整合和应用,生活节奏加快,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在数以万计的信息中,有像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完整的课文这样的连续性文本,但更多的是体现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比如经常看到的博客和论坛,那一段段、一句句或一字字相互之间的讨论或者回复,就是非连续性文本,而且他们在聊天、论坛中已经不自觉地在运用这样的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表现出了非常鲜明的时代性。

(二)实用性。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离不开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到电影院看电影时,看到售票窗口的一块告示牌上写着“票价二十元”,我们就明白今天的电影票是每张二十元人民币,正好解决了我们此时需要知道的电影票价问题。而告示牌上的文字就是一段“非连续性文本”。因此非连续性文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三)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最显著的特性是生活化,学生在生活中随处都能碰到它。比如学生患了感冒,去药店买回一盒治疗感冒的药。看到药盒上写着“每日三次,每次两片”的文字,就明白了这种药的服用方法,按照这样的要求服用,就会治疗感冒,使身体尽早恢复健康。这体现出非连续性文本非常强的生活化的特点。

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往往不是由逻辑或语意严密的段落结构层次构成,而是呈现多样化,如曲线图、凭证单、说明书、目录表、设计图、地图、问卷、时间表、通知、广告、清单、索引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都有可能进入检测视野。试题既要求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概括与推断,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比如有这样一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题,题目主要列举了美林药品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药品名称、性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相互作用等。随后针对这个文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美林注意事项第九条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阅读整篇说明书,说出其中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此段文本,找出重要信息(“本药味甜,有芳香,小孩会喜爱喝”“本药用量上有限定”“有较多禁忌和副作用”),然后对这些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了避免孩子误喝,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药品要放到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这充分体现出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要求考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指导 信息时代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在报刊、街头、电视、网络中随处可见,能够从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是语文教师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拓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出现于语文教材与试题,但还没有独立的体系,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例,其中只有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图片两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图片阅读的策略知之不多,对如何读图、如何实现图文转换、如何让学生自主建构从一个文本的阅读到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等不是很清楚,教学实施中自然难以有大的突破,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没有形成全面的理解,造成阅读方法缺失。

基于阅读教材与生活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必须挖掘各种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让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互为补充,拓宽学生的认知角度与视野。在进行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时,可以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将两种文本有机整合,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简洁、直观性强的优势,帮助学生建构阅读图式,提高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效率。很多课文可以利用鱼骨图梳理文章框架,利用结构示意图梳理文中主要信息,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同时,对目前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等板块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也要积极关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进行阅读教学,转换选取阅读材料的视角,以多元化的阅读材料类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此外,还可在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从研究性学习活动来看,我们有很多传统的做法比如重视报刊资源的阅读,尝试开展媒体热点话题的讨论等都很值得提倡。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应利用这一活动方式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重对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根据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任务要求,其策略关键当抓住三点。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非连续性材料的核心。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编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第三,建构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非连续文本习作论文 第3篇

当然,这与真正的“非连续性文本”有一定的区别,但植根于教材且自主创造的“非连续性文本”无疑更贴近学生,更吸引学生。现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以试题的形式,谈谈笔者是如何实施的。

例一: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这是为燕子专列特意设计的“燕子火车票”,请从短文:中选择合适的字词填写在“燕子火车票”相应的横线上。

[题目分析]主要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火车票票面信息的理解和“连续性文本”——短文有效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的前提是读懂火车票的票面信息,据此,再从短文中寻找有效信息填空。此题将语文与生活、“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对火车票票价一栏的填写,更需要学生掌握文章大意来推理得出是“免费”或“0元”,因为短文中并未直接出现该信息。

例二: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下图是根据文段描述所画的爬山虎的简笔画,请判断这幅简笔画所画的爬山虎所处的状态是______(选择:A.触着墙B.未触着墙),简要写出你判断的理由:______。

2.图中a、b、c、d、e分别代表爬山虎的四个部位:脚、茎、叶、叶柄,其中a代表______,b、c代表叶,d代表______,e代表______。

3.图中b、c代表叶,但是图______(填字母序号)所画的叶子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题目分析]主要考查对“连续性文本”——短文有效信息的筛选、理解和对“非连续性文本”——图形的辨析、理解。解答此题,学生应掌握以下信息:①爬山虎的脚、茎、叶、叶柄的位置特点并理解;②爬山虎叶子的形状——叶尖一顺儿朝下;③爬山虎的脚在触着墙与未触着墙时的不同。将这些信息与图形相结合,理解作答。

例三:六年级上册《詹天佑》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根据短文,请分别给两座山岭画一画隧道施工示意图,并按要求填空。

采用这两种不同方法的共同好处是______。

[题目分析]主要考查对短文有效信息的筛选与理解、对图形的辨识。解题关键是从短文中找出两座山岭的不同特点,进行理解,然后与图形结合,进行辨识。

例四:六年级上册“鲁迅专题单元”

公民身份证号码中的

数字各代表什么

现行第二代公民身份证号码共有18位,其代表含义如下表所示。

根据图表,观察下面的身份证信息,完成题目。

1.请将身份证信息补充完整。

2.在上图的身份证中,“公民身份号码”的第______位数字肯定是错误的。

3.在横线处写一句此人的名言警句:

4.在横线处写出两篇此人著名的代表作品:______

5.在下列横线处简单介绍和评价此人,不少于两句话。

[题目分析]主要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理解、对人物鲁迅的了解、对鲁迅图像和身份证的辨识等。此题实现了课外“非连续性文本”与教材主题内容的结合,两个“非连续性文本”的结合。解答此题时,要特别注意:身份证中的姓名必须是原名,故“姓名”一栏中要填写“周树人”,而非“鲁迅”。

例五:四年级上册《长城》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口望口和射口,供口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上图是长城的结构平面图,请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填写在下列横线处。

1.①代表______,②代表______,③代表______,④代表______,⑤代表射口。

A.垛子B.城墙

C.城台D.瞭望口

2.①的作用是防御敌人进攻,②的作用是______,③的作用是______,④的作用是______,⑤的作用是______。

A.用来射击

B.用来瞭望

C.用来屯兵

D.打仗时用来掩护

[题目分析]主要考查对短文有效信息的筛选、理解、分析以及对图形的辨识。解答此题,要从短文中找出考查的信息点——城墙、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理解它们的特点与作用,再与图形结合分析。

例六: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注:许多小园中,著名的有蔚秀园、承泽园、朗润园、勺园、近春园、熙春园、颐和园等。)

下面四幅图是圆明三园和小园之间的结构布局示意图,根据语段描述,下列哪个图是正确的?()(提示:地图中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题目分析]主要考查对短文关键语句的理解、对圆明三园和小园之间“众星拱月般”的结构布局的理解以及地图方位常识。关键理解“圆明三园”是哪三园,如何布局;“众星拱月”中的“星”指的是什么,“月”指的是什么;“小园”是如何分布的。

上面所列举的例子,不仅可以作为检测题目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将现行教材中的“连续性文本”转化成“非连续性文本”,并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或检测,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增加课堂教学或检测的趣味性、独特性。

“连续性文本”的单一性,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将“连续性文本”转换成直观的图片、表格等“非连续性文本”,既检验了学生对“连续性文本”的理解,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作为检测试题,题目更新颖、灵活。

二是有利于挖掘学生各种潜能,实现学科间的互动和逻辑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融合。

非连续文本习作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转化运用;策略

【分类号】G623.2

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增加新课程标准的时代意义。非连续性文本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时代特征,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有丰富的阅读体验。不仅仅在阅读教学中,在社会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每个社会活动中的人都需要具有的能力,例如地图、说明书等等都需要我准确的解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将一些连续性文本有效的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做出相应的探讨。

一、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转化案例

案例一: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

课文内容:有一年春天, 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 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 能长途飞行, 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 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教师可以设计一张燕子乘车的图片类似于人类的火车票,上面标注有乘车的时间、车次、目的、价钱等等。这是燕子的火车,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填空。

在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考察中,是将短文中的信息即“连续性文本”转化为图画中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有效筛选。在思考这种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与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对比填空。在这个题目中,将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特别是在学生填写票价的时候,文本信息中,没有直接说出票价是多少需要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票价是零元。

案例二:四年级上册《长城》

课文内容:城墙顶上铺着方砖, 十分平整, 像很宽的马路,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珠子, 垛子上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口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教师根据这些教内容,设计长城的平面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填出下列问题。

1.(1)代表(2)代表(3)代表

A. 城台 B. 隙望口 C. 城墙

2 . 第一题目中的那些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

在这一题目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图形中的方位、图形的辨别,能在图形中找出相应的信息与文章的内容进行比对,筛选出用用的信息,进行文章的理解。

二、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策略

“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呈现方式是不同的,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求有价值的信息,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要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比较常見的呈现方式是图表。在图表的阅读中,主要要注意以下几项:标题是整个非连续性文本的概括,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例如《圆明园平面结构图》,学生一目了然,这篇课文是学习圆明园的有关知识,这是关于圆明园的平面结构图。(2)在图表的阅读中,要注意标清门类,分清类别,指明方位,哪边是北,哪边是南,我们才能迅速的获取知识,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与对比。(3)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时候,要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圆明园的平面结构图中,长春园在那个方位,惜春园在那个方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相应知识。(4)在图表解读中,对于得到的信息,要重新的理解与整合,将图表与文本信息进行比对,帮助学生有效的筛选信息,引导学生有效的整合结论。

2. 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整合

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还有图片如何从图片中进行信息的整合呢?以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为例,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呈现爬山虎的简笔画图片,根据文段的描述与图片的内容,让学生选择该图片中,爬山虎爬的状态是什么,你是如何判断的?图片中的每片叶子代表的都是什么?你觉有没有画错的地方。在这种图片的信息整合中,主要考察学生对信心的筛选与整合,以及对图形的辨析,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对文本中爬山虎的形状、状态、叶子等等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进行信息的整合。

3.尝试简单推论

在学生学会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简单的推论。如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的文章《湿园虫怎么寻找食物》这篇课文,在进行非连续文本的整合的时候,需要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规划:实验的材料、现象、结论以及寻找食物的轨迹。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判断食物放在盒子的左边还是右边是正确的?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文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湿园虫是利用触角感觉食物的。

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并且善于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调动学生将各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去,将文字与图形、图表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平编译. Pisa 阅读素养及其测评[M].湖北: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

[3]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 人民教育,2012.6.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专题 第5篇

1.信息时代,如何读书。

当前,各种各样的资料与信息蜂拥而来,人们不再为乏书可读而苦恼。但是,另一个问题却随之出现,那就是面对这铺天盖地、良莠并存的各类信息,我们如何选择?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阅读?从道理上讲,信息的丰富带给我们的应是视野的越来越宽阔,而不是阅读的越来越浮浅。

下面请看名家怎么侃读书。师力斌:

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莫言:

一位男生问道:“莫言老师,我是初二的学生,现在的中学生特别追求快餐文化,您觉得我们在课余时间应该多读一些什么书呢?”莫言很快作答:“对于中学生来讲可以读一些古今中外已经被千百万读者认可的经典作品,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有西方的经典作品,因为经典的品质有所保证。”

有读者问莫言的读书心得,莫言说:“我其实没有什么读书心得,小时候很难找到书,找到一本书就赶快钻到草垛里赶快读完。当时我家养了几头羊,父母给我的任务就是放学以后去放羊,我借到书之后也不管羊了,先把书读完。”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读书规律:童年时候,读得快,记得牢;青年时期,理解能力加强了,速度慢了;中年时期,读书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多读一点书。鲍鹏山:

如何学好古文一直困扰着一代代的学子,这个问题成都读者也抛到了《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面前。

不过,鲍鹏山给出了不同的建议。“我建议不要采用传统的教学,从字和词入手。我记得我们以前在初中的时候读了很多古文,老师怎么教呢?就是说这个字在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它的词性是什么,甚至助词里还分语气助词、结构助词,非常繁琐。”他认为,学古文首先要有兴趣,真正的办法就是读,然后培养 语感。

9.关于读书,三位名家各发表怎样的看法?(6分)

师力斌: 莫言: 鲍鹏山: 10.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处理深阅读和浅阅读的关系?(4分)

11画线句“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在行文中起怎样的作用?(2分)

12.读书要选择适宜自己的书籍,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了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读书。(4分)

(二)陨 石(15分)

【新闻报道】

莫斯科时间15日早7时20分左右,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规模为百年来最大。高速坠落的陨石引发了强烈冲击波,导致大量建筑玻璃窗户被震碎,大量居民受伤。伤者中绝大部分是被飞溅的玻璃碎片擦伤、划伤、碰伤的轻伤者,其中两人伤势严重。据俄罗斯卫生部16日表示,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共导致1147人受伤,其中儿童259名,51人留院治疗。

俄罗斯这块陨石是大约一年前脱离小行星带的一颗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存在了30多秒,随后飞到地球上空19公里至24公里时发生剧烈爆炸并碎裂。

俄罗斯这块陨石的大小与一辆公共汽车的大小差不多,重量却有7000吨。它在地球上空爆炸时的威力相当于20颗原子弹,但幸运的是,“大气吸收了绝大部分能量”。

(摘自2013年2月22日《工人日报》【古书记载】

公元前644年“《春秋》鲁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公元618―907年(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雷州骤雨后,人于野中得石如黳石,谓之雷公墨。扣之铮然,光莹可爱”。《元和郡县图志卷七》中述“陨石水源出县(宋城县)北40里春秋时陨石于宋,其处为潭。” 公元1064年宋代沉括在《梦溪笔淡》“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儿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震一声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列子〃天瑞》中述“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摘自“陨石网”)【知识链接】

陨石的准确学名为陨星,是从行星际空间穿过地球大气层而坠落到地球表面上的天然固态物体。陨石大约92.8%的成分是二氧化硅,5.7%是铁和镍,其他的则是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陨星称为陨石,与地球岩石非常相似,含铁量大的陨星称为陨铁。最常见的陨石是小行星相互撞击后所产生的碎片,穿越地球大气层期间由于摩擦燃烧会产生明亮的火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流星。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报告称,几乎每天都有数目众多的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但其力量和体积有限,并未对地球造成伤害,而极度危险的小行星极其罕见。

9、陨石具有哪些特性?请分点概述。(4分)

10、中国关于陨石的记载极为久远,但是个人知识有限,请你根据【知识链接】的内容,就【古书记载】中的其中一个现象说明原因。(3分)

11、统观材料,试着分析俄罗斯陨石灾难的原因。(4分)

12、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市的居民在巨大陨石坠落之后陷入了恐慌状态,直到现在还没有复原。请发挥你的想象,就如何阻止陨石提出两条建议。(4分)

(三)(12分)

【中国现状】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 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受土地和能源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媒体信息】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摘要

进入21世纪,汽车排放的废气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加重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有关专家统计,在一些大中城市,汽车尾气的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60%以上。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尾气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势,由局部性转变成连续性和累积性,而各国城市市民则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它山之石】

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进行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提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美国、日本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

10.什么是汽车尾气污染?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11.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现状】的一项是()(3分)A.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B.目前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C.土地、能源因素制约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达到西方国家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D.普及电动汽车能有效缓解能源的制约。

12.阅读上述材料,说说汽车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麻烦与不便?(3分)

13.参考美国、日本等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做法,结合我国实际,请你提两条能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3分)9师力斌:信息时代,莫远离“深阅读”。莫言:要选择经典来阅读,读书要专心。鲍鹏山: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诵读,10.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我们也不能丢弃传统,对待传统阅读方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1.引用名人的话,证明读书要深要专,增强说服力。12略

7、①体积不一 ②造成危害的几率小 ③一旦构成条件,危害又是极大的(第二点和第三点人选其一即可)

10、例:《梦溪笔谈》中“乃一大星儿如月”是因为小行星相互撞击后所产生的碎片,穿越地球大气层期间由于摩擦燃烧会产生明亮的火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流星。

11、①陨石体积大 ②在空中发生剧烈爆炸并碎裂,导致落地范围扩大

12、略

10.汽车尾气污染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3分)11.D(3分)

12.示例:马路拥堵、空气污染等。(3分)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 第6篇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

一、走近它、认识它——了解文本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是与连续性文本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基本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的文本类型。

随着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非连续文本运用有增长趋势。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日常的说明书、研究报告、物品清单财务报表、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大量的资料等大都是以非连续文本或混合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它们承载信息的媒介就不止文字或符号,还有图像甚至音响。

平时教学使用的材料和教材中的课文基本是以连续性文本呈现的,对非连续性文本的了解不多,认识不够。

从内容而言,非连续性文本表述的是以事实为依凭的(艺术创作图文除外)客观存在;

从结构形式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各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不是很紧密,一般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从语言表达形式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多数采用陈述性语句,一般不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这些特点,给考生们阅读这类文本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有助于阅读效率的提升。

二、成也它,败也它——了解考查的层次

温儒敏先生说:所谓“非连续文本”,是与通常我们多见的相对完整的文本不同的,可能就是一组材料,彼此观点还可能相左,然后要求考生阅读之后进行比较、辨识、分析、筛选,形成自己的观点;作文或者阅读题都可能出这样的题。

高考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载体,考查考生筛选、概括的能力:

多角度多方面获得有效信息;能从一组文本中获得关联性信息;

能根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的事实、价值作出判断。

而教学现状则是“三无”:无教材,无教参,无培训;阅读教学自然基本没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席之地。据报道,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阅读的图表题中,全省64.4万考生中有13万考生在这道题上得了零分,占总考生数的20.19%。

可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我国大部分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短板。2017年全国课标卷的三套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都选用了非连续性文本(或者称之为混合型文本),都是选择现在社会中的一种现象为话题,有很强的时代感,紧扣“实用”两个字。

甲卷的新闻材料是垃圾分类问题,两则材料,材料一有图表;

乙卷的新闻材料关乎记录频道节目,四则材料,材料二有图表;

丙卷的新闻材料与博物馆相关,三则材料,材料二有图表。

虽然三套试卷新闻材料话题不一,长短有别,但是都嵌入了图表;虽说材料的数量与难度有一定的关联,但是都不同程度考查了概括与归纳的能力;虽说三套试题的阅读难度不同,设题的角度不同,但考查的阅读量基本相同,考查层次基本一致。

三走近它、辨识它——落实阅读的过程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比如课标乙卷的一组文本,四则材料陈述的角度不同:

材料一介绍央视纪录频道的特点;

材料二用图表显示央视纪录频道在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材料三介绍央视纪录频道运营的模式; 材料四介绍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的特点、运营模式。

把握了基本事实,就可形成一定的关联:央视纪录频道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可以有多方面的对比,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

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回回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比如课标甲卷的关于“垃圾分类”的新闻材料,文段中提到“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原因何在呢?需要进一步的细读材料,抓住核心性语句进行细读。

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发现问题的提出在材料而答案在材料二:“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本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二是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两层意思是并列关系,不能互相包容。

有了这样的语句分析过程,7小题很自然就可以选出要求的答案D。7小题的D项“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只关注了一个方面,就确定为“主要原因”气了一个方面,就确定为“主要原因”,与原文的信息不对称,认定语义夸大或者以偏概全就很容易了。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课标丙卷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交代了博物馆作为重要载体的作用: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地区的文史中心,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材料二以图表的方式呈现了博物馆事业增加值的变化情况。

材料三介绍了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式。综合三则材料,这组非连续性文本着重表现的是博物馆的积极意义,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范围逐渐扩大,作用由具体到抽象。第9小题要求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题旨范围很明确,只要求在科研方面”,很快就能判断材料一与题旨一致,“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前句关乎科研的对象及成果,后一句涉及科研团队,组合在一起就是问题的答案。

四、敬畏它,熟识它——落实规范训练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规范的步骤不是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在选材时,不仅要关注其实用性,还要关注其趣味性,以便考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还能用于生活实践,并激发对某个领域的兴趣。相比较而言,2017年甲乙丙三组非连续性文本,“垃圾分类”话题可能更容易获得考生的认同感。

在阅读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勾画关键语句,有助于迅速概括重要信息;

快速区分详略处理,有利于选择略读或详读,留出时间精读,挖掘深层次的信息;

尽可能做一些批注,对于梳理层次与关系至关重要。

在阅读训练中,要对文本的阅读速度提出具体要求,更要实时监测阅读的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对比和分析阅读收获的信息,并上升到思维训练的层面。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之间、语段之间、语句之间、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存同求异,在对比过程中留主删次,在梳理过程中条分缕析。

个体阅读结束,要盘点阅读的收获,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给他们自我修正与取长补短的时机,以便及时纠正个人的观点或弥补不充分的信息,也就是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这个环节也是检验阅读效果的环节,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们的汇报,做好指导、调控与提升,之后再要求答题,这样才是真正的落实。

答题时,要快速审阅题干,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知悉答题的方向与范围,以准确回归文本;圈定信息区间确定核个语白或者关键词语分析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区分主次信息,便于取舍并分条作答。组织语言作答,要保证语句通顺达意,书写完毕要回视自己的答案,再次确保答即所问,确保语句表达符合规范要求。高考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不再给考生选做空间,实则是对思维方式不同、素养构成有别考生的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及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将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更为均衡和综合的考生脱颖而出,符合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师,作为考生,必须足够重视,一定充分备考,才能优质高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以简答题为主,填空题和选择题时有出现,开放性试题成为亮点。考查内容主要为:

①理解概括文本内容; ②提取整合有效信息; ③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在内容上,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易于比较等特点,概括性强、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查看标题。

文本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说出了事件的内容,有可以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查看标题,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在文体上,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的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应用文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当今时代已进入读图时代、媒体时代。大量信息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考生的重要能力之一。

2.通读材料:各则材料是承载文本观点的重要载体,通读时要关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了解文意,勾画出和主题相关的信息。3.提取信息: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要善于从字而隐含信息分辨较为困难,而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

4.读懂图表: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阅读图表必须注意的事项:

①表头。表头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②分类、图例。如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的分类情况,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③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

④注释性文字。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注释性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5.注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其他呈现形式。

四、常考考点、题型和方法指导 1.整体感知,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题型:综合上述文本,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答题方法:首先查看标题,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其次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意,提取、整合信息 题型:(1)“××”一词是什么意思?(或:请简要谈谈对“××”词语的理解)(2)人们对该事件(现象)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3)请概括某则材料的主要信息。(4)阅读文本,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错误)的一项。

(5)概括或推断这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

(6)有关部门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题方法:

①仔细审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②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③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具体可参考说明文专题相关内容)3.品味文本的语言 题型:(1)文中的加点词有什么含义?

(2)画线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非连续性文本里面包含了若干个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这些材料多采用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所以赏析文本语言时可以从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角度入手。

4.结合文本内容,解决具体问题

题型:(1)就“××”问题或现象、事件,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

(3)请根据材料,提出几点建议。答题方法:

①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②启示类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

上一篇:健康教育年度工作方案下一篇:高校资助政策知识竞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