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2024-06-1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精选18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1篇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好的挺好,回家我看见了妈妈,我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妈妈,妈妈表扬我说:“这一次考试考的挺好,妈妈奖励你。”让后给我了一个深情的拥抱。接着,爸爸回来了,于是,我便把我的考试成绩告诉了他,满以为会受到表扬,可他却说出了:“是不是你们班基本上都考得这样。”当时我心里很是不高兴想:爸爸我真的搞不懂,你不相信的你女儿么?我的小泪珠恨不得掉下了。自从那时起,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产生了很大打反差。在我当上了大队长时,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而父亲对我说:“不要以为你当上了大队长,就有什么了不起,别人也许比你更优秀。”我们就犹如小树一样需要浇水、施肥需要修枝剪叶,要不是成不了才。不是如此么?

是呀,父亲的爱像白酒,辛辣而热烈,容易让人醉在其中;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母爱就像一把大伞,在急风骤雨中为儿女撑起一个温馨的港湾;母爱就像一把扇子,在烈日炎炎下为儿女扇起一阵凉爽的清风;母爱就像一座灯塔,在人生大海中为儿女照着一束指引的光芒。只是因为有了这两种爱,才能使自己不断前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2篇

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写诗的故事。我母亲的评价是“极好的”,而我父亲的评价与我母亲的完全不同,这是“糟糕的”。后来,“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一开始是多么幸运。这两个评论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爱。在爱的激励下,“我”努力向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母亲的表扬和鼓励,还需要父亲的警告和提醒。因为巴迪理解父母的爱,所以在他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自卑和自尊受到爱的激励,并鼓励他继续前进。父母的爱在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这样我们才能满怀信心地前进,而不会被暂时的进步冲昏头脑。

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数学课上得了第一名。我对结果非常满意。我一到家,就把试卷递给了我妈妈。看完我的乐谱后,我妈妈给了我很多表扬。我感到非常自豪和自豪。他又活蹦乱跳地闯进了我父亲的书房。当他把试卷递给他父亲时,他想他母亲会那样表扬我,他父亲肯定会表扬我。但我没想到的是,我父亲竟然这样说:“这次得100分有什么大不了的,你能保证下次得满分吗?”我觉得我的心脏被刺破了,不由自主地大哭起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3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

教学流程:

同学们, 很高兴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首先让我们品读一下这首父母之爱的诗吧!

1 以诗激情、引入课题

1.1 课件出示诗歌, 学生齐读

敌视伴随着孩子, 他学会的是争斗;

鼓励伴随着孩子, 他学到的是自信;

嘲弄伴随着孩子, 他得到的是羞愧;

赞美伴随着孩子, 他学会了鉴赏;

认可伴随着孩子, 他学会了奉献;

分享伴随着孩子, 他学会的是慷慨;

诚恳与理解伴随着孩子, 他领悟到的是真理和真意。

老师:是啊!一个人能成为怎样的人, 童年所受到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巴迪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 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 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 (教师板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1.2 教师板书“和”字 (学生齐读课题)

老师:父母这截然不同的评价, 会给年幼的巴迪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去探个究竟吧。

2 自主阅读、深入探究

2.1 问题提示

巴迪写的同一首诗为何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却说“糟糕透了”?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边读, 边画。)

2.2 师生交流, 老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段

1) 体会母亲的赞扬,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描写母亲言行和神态的句子。

2) 体会父亲警告和提醒的必要性,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巴迪得到母亲盛赞后的句子。

3) 老师小结: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活动。 (板书:母亲) 给予我的是 (板书:鼓励) , (板书:父亲) 给予我的是 (板书:批评) 。

4) 好了, 让我们自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15-17) 段、走进巴迪的心路历程。 (在课文中画出巴迪认识父爱的过程。边交流边指导朗读下面的句子) 。

A、我冲出饭厅, 跑进自己的房间, 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B、几年后, 当我再拿起那首诗看时, 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

C、一个作家, 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都需来自父母的力量, 这种爱的力量是灵魂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完全的, 它可能会引入歧途。需要有人时常提醒:“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歧途”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D、“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 我努力的向前驶去。

5) 整理引读

老师:七八岁的时候, 父亲说我写的第一首诗“糟糕透了”我——— (学生接读)

老师:几年后, 当我再次拿起那首诗时——— (学生接读)

老师:现在我认识到——— (学深接读)

老师:我从心底里知道——— (学生接读)

6) 感受楼巴迪对爱的理性把握

A、老师:是的, 也正是因为巴迪正确地认识了爱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 所以- (课件出示句子, 生接读) 这些年来, 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 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B、理解“谨慎”。 (学生回答)

C、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被两股风刮倒会是怎样的情况? (学生各抒己见)

D、老师小结:看来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仅仅有爱远远不够, 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爱的赞扬、鼓励、警告、提醒、才能走得更稳更好。所以, 我们用一颗感的心去回报父母的 (爱板书) 。

3 注重积累, 拓展延伸

3.1老师:同学们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文章对爱的理解和把握的感情的升华, 让我们也把对父母的爱浓缩到这段中, 齐声背诵这一段吧!

3.2小练笔:我觉得同学们此刻已被作者的这份父母爱的理解和把握深深的感染, 一定对爱也有自己的思考, 请把它写下来吧! (课件出示)

A、写一写:母亲像 () 它 ()

B、父亲像 () 它 ()

4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4.1 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爱的教育》

4.2课外练笔:同学们刚才都谈了生活中对爱的真切感受, 回家后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读给爸妈听, 让他们知道你们感恩于他们对你们的爱。

5 总结

爱有许多种, 他会产生不同的力量, 我们今天学了课文, 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 他们的爱成就了今天的巴迪。在生活中, 我们要正确的看待父母的爱。老老师希望你们把父母的爱化为实际行动, 用你们的进步和成功来回报父母吧!

让我们在这首诗中结束今天的这节课吧! (课件出示诗)

母亲的爱

是慈祥的

是情感的

是一盏不灭的灯

像一张扬起的帆

父亲的爱

是严厉的

是理智的

是一棵智慧的树

像一个把握方向的舵

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1]周家骥, 顾海根, 卢家楣.情感目标和评价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2 (06) .

[2]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 (一) [J].语文建设, 2002 (07) .

[3]张迎春.诗歌教学中的美感渗透[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3) .

[4]刘涛.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2) .

[5]杨叔子, 余东升.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兼论素质教育[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3) .

[6]李庆明.“情境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以情感为纽带[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09)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4篇

《标准》将总目标细化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是显性的,在教学中得到重视;而情感态度是内在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不易量化的人格特质,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在开学第一课,制作了PPT,让孩子们寻找“数学在哪里?”,欣赏“数学真美”,学“好玩的数学”,就是在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不仅仅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有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自身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评价导向的引领等等。下面举一个我在观课议课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挺常见的,而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却是“糟糕透了”的案例,借此和大家一起谈谈“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意在与大家一起思考。

【案例:两位数乘一位数】

新授课之后,进入巩固练习环节,孩子们在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练习,教师请学生甲到黑板板演28×3。

学生甲是这样做的:

学生甲刚写完,同学们哄堂大笑。学生甲有些莫名其妙,挠着后脑勺尴尬地站在黑板前。

师:你们笑什么?

一个特别胆大的学生说:他错的真可笑!

学生们更加放肆地大声笑。

师:不许笑!谁能告诉他错在哪儿?

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

生乙:他把进位的2写在横线下面了,应该写在横线上面的。

师:你真棒。谁来把正确的计算过程演示给他看一看?

同学们争着抢着要上黑板纠错,学生甲木讷地站在黑板前面,一脸难堪和无奈,慢慢地低下了头。

师指定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来算,并指着学生甲:你要仔细看,认真学哦。

生丙:先用3乘8得24,在积的个位上写4,把进位2写在十位的下面,再用3乘十位的2得6,加上进位的2得8,把8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你太棒了!甲同学,你学会了吗?

学生甲点了点头,脸上现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

师:好,回去吧。下次别再做错了。

【思考】

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学生甲的错误,会在少数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这是很正常的。从教师对待这种正常错误的方式方法上来看,从教师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影响的角度来看,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实在是“糟糕透了”。首先,教师用“你真棒。”“你太棒了!”这样的激励性语言来肯定学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用多了,就失去了激励性,孩子们就不以为然了。而且我们细细品味,很多“你真棒”也未必是真的很棒,这样评价也相对贬低了评价的价值。学生们听到这样的评价是挺开心的,但实际上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棒,又有多么棒。对于这里出现的两次“棒”,是在纠错的过程中给予的评价,对于做错的学生甲来说,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恐怕是更加羞愧吧。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评价更加具体生动些,更有人情味些。比如“你真棒”的评价,可以改为“你的观察很仔细,能清楚地指出问题,谢谢你对他的帮助。”又如“你太棒了”的评价,可以改为“你做对了,计算过程也介绍得很清楚”。这样的肯定性评价不仅使学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而且也渗透着客观对待自己成功的态度。其次,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去批评学生甲,甚至是在维护他,告诉大家“不许笑!”提醒他“下次别做错了”。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甲的心理时,就会发现教师实际上是对学生甲的错误“浅作为”,甚至是“不作为”,对学生甲的情感态度发展没有建设性意义,甚至是一种“伤害”。如果教师能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可以让出错的学生“抬起头来”,还“敢”犯错误,也能让全体学生学会尊重,珍视别人的错误,从中得到启发,那就是“精彩极了”。针对学生的错误,那教师们可以怎么做呢?下面谈谈一些建议吧。

首先,学生甲做错了,教师可以说:“大家不要笑。咱们一起来找找错误的原因。我们先听听学生甲是怎么想的?”其次,学生甲如果自己能改正错误,就让他自己改正;如果不能改正,就请一个同学帮助他,但只是讲解,要让学生甲自己改正,此时教师及时鼓励:“孩子,真不错,你已经学会了。让我们为他的进步鼓掌!”然后,还要对全班同学们说:“孩子们,我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在出错、改错中诞生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你们看,学生甲出现的错误,就在提醒我们,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此,我们要感谢这位同学!”如果这样去引导,学生甲就会挺起胸膛走下讲台,以后还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也会从中明白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错的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对待错误,实在是“精彩极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5篇

母亲的爱大多数都是慈祥的,她总是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们,呵护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正如但丁说的:“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还有雨果说的:“慈母的胳膊是由爱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是啊,在生活中,是谁为我们洗衣做饭?是母亲。在困难面前,在我跌倒的时候,是谁扶我一把?是母亲。在我伤心委屈的时候,是谁第一时间来安慰我?还是母亲。

母亲慈祥的爱,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坚强后盾。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6篇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笔下给我们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爱,一种是眼里的爱,一种是鼓励的爱。在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情况。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好的挺好,回家我看见了妈妈,我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妈妈,妈妈表扬我说:“这一次考试考的挺好,妈妈奖励你。”让后给我了一个深情的拥抱。接着,爸爸回来了,于是,我便把我的考试成绩告诉了他,满以为会受到表扬,可他却说出了:“是不是你们班基本上都考得这样。”当时我心里很是不高兴想:爸爸我真的搞不懂,你不相信的你女儿么?我的小泪珠恨不得掉下了。自从那时起,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产生了很大打反差。在我当上了大队长时,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而父亲对我说:“不要以为你当上了大队长,就有什么了不起,别人也许比你更优秀。”我们就犹如小树一样需要浇水、施肥需要修枝剪叶,要不是成不了才。不是如此么?

是呀,父亲的爱像白酒,辛辣而热烈,容易让人醉在其中;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母爱就像一把大伞,在急风骤雨中为儿女撑起一个温馨的港湾;母爱就像一把扇子,在烈日炎炎下为儿女扇起一阵凉爽的清风;母爱就像一座灯塔,在人生大海中为儿女照着一束指引的光芒。只是因为有了这两种爱,才能使自己不断前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7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小时候的一件事,事情虽然不大,但含义深刻,竟影响了作者的一生。

故事是这样的:作者巴迪八岁时写了一首诗,他让母亲看了之后,母亲夸赞他写的诗“精彩极了”,他很兴奋,盼望同样得到父亲的赞扬。晚上父亲认真看了他写的诗后,说“糟糕透了”。

同一首诗,得到的评价天壤之别,八岁的作者怎么能不困惑呢?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我画了一幅画让奶奶看,奶奶说:“好,画得真好,继续努力。”我听后便得意洋洋起来。妈妈下班回来,我将画拿给她看,想再次得到表扬,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妈妈说“画得不怎么好”,并说出好几处她认为画得不好的地方,我当场流下了眼泪。

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心中的疙瘩解开了。正像巴迪成年之后体会到的,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缘于爱。巴迪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精彩极了”对他的鼓励是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这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他的耳际,象两股风不断向他吹来,他只有谨慎地把握生活的小船,使他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正是在这两种爱的鼓舞下,他努力向前驶去,终于成为了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不能只听取赞赏的声音,还要有批评的声音。如果做什么事都得到表扬的话,那么当我们的人生道路出现一丁点儿挫折的话,就经受不住这一丁点儿打击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8篇

1.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 眼睛亮亮地, 兴奋地嚷着:“巴迪, 真是你写的呢?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 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亲爱的, 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 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2.“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 ”父亲并不退让, “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一读:质疑爱

学生第一次感受这两组句子, 自然还没有对全文整体的把握, 尤其是对巴迪父母内心的揣摩, 所以主要是让他们领会到对于巴迪的诗, 母亲的评价和父亲的评价是那样地截然相反, 从而引起一种情感上的冲突。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 学生从“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搂住”“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奇妙的事”等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可以很直观地发现, 母亲认为:“小巴迪实在了不起了, 竟能写出这样的一首诗。”“我儿子这么小就会写诗, 真聪明。”……体会到母亲为小巴迪的诗而欣喜、兴奋之情, 不容置疑──母亲爱巴迪。受到母亲夸赞而得意扬扬的小巴迪, 迫切地等待心中敬仰的父亲的表扬。而相反, 从父亲“糟糕透了”“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扔”等也能很强烈地感觉到父亲的态度是冷漠刻薄的。尤其是“扔”字, 对于自己孩子的作品, 不屑一顾已经是莫大的伤害了, 何况是“扔”, 那是在直白地显示这个作品一钱不值。文中“我冲出饭厅, 跑进自己的房间, 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真切地传达了此时此刻小巴迪的难过、伤心、失望的心情。难道父亲不爱巴迪吗?

扎扎实实让学生关注到这些语言现象, 我想无论是情绪的体味, 还是句子的朗读都是水到渠成的。

二读:理解爱

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记得七八岁的时候, 我写了第一首诗。”那么极有可能是母亲评价得太夸张了。毕竟是第一首诗啊, 哪能精彩极了呢?而且课文后边作者也说:“几年后, 当我再拿起那首诗, 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这总是事实吧!显然母亲是因为要鼓励他才做出这样的评价的。那么巴迪的父亲有没有太过分呢?还是课文开头这一句:“记得七八岁的时候, 我写了第一首诗。”要注意, 是七八岁的时候, 比照我们, 七八岁能写诗了吗?显然, 巴迪在写作上是具备一定的天赋的。由此我们联系到课文介绍父亲的句子;“我敬仰我的父亲, 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任务, 写过好多剧本。”其实巴迪的父亲就是个作家, 他应该比其他人更会小心翼翼地呵护巴迪的创作欲望。更重要的, 在巴迪的心里, 父亲的评价是颇具权威的。因为父亲是专业人士。也因此, 他才会把小诗“用最漂亮的花体字重新誊抄, 还用彩色笔在他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 又满怀信心地放到餐桌父亲的位置上。”我以为“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可结果却让他沮丧之极——父亲说了没给他留一点余地的狠话。这样看来, 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 似乎都没有恰如其分地评价这首小诗, 而是都带了自己的意图和情绪, 无论是“精彩极了”, 还是“糟糕透了”, 都是父母爱的流露, 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三读:体会爱

那么巴迪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的言不由衷呢?从母亲来说,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写出一首诗来, 母亲自然觉得应该大大地鼓励他!即使诗本身并不怎么样, 但就是冲着孩子敢于写诗的勇气和灵气, 也应该大大地鼓励!就像巴迪说的:“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因此我一直在写作……这种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由此证明, 母亲夸张的鼓励对他的坚持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回头来看父亲, 其实父亲很清楚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但同时他也清楚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当巴迪的母亲当着巴迪的面向他大肆夸赞时, 他已经有了一种隐隐的担忧:怕孩子被母亲的赞赏给迷惑了, 从此自以为是, 不知天高地厚。他也知道自己这样直接地泼冷水, 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因此在评价之前也是沉思良久的。课文说“诗只有十行, 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不仅是因为巴迪很紧张才觉得时间漫长, 同时也说明了父亲在沉吟, 在思考!他会思考些什么呢?儿子小小年纪就能写诗真是了不起!可是刚才他母亲已经给了他太多过分的表扬了。于是最后父亲才决定狠狠地批评他!巴迪后来的成长过程也证明那不近人情的批评是很有意义的, 就像他说:“……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 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 注意, 总结, 提高。’”读到这里, 我们的心底自然都会流泻出这样的感受:“精彩极了”也好, “糟糕透了”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当巴迪成为一名作家, 写了许多作品后, 他对父母亲的评价便有了深刻的感悟。“‘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一股是赞扬之风, 一股是批评之风。没有因赞扬声而迷失方向, 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 沉浸于赞扬声中而不再去努力;也没有被批评声而吓倒, 丧失信心, 一蹶而不振。赞扬声, 批评声都代表着两种表现形式的爱。一种是严厉的爱, 一种是宽容的爱。这两种爱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9篇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儿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上父亲所坐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還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后来我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10篇

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巴迪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后来巴迪又写了许多作品,母亲总是以鼓励方式去赞扬他,父亲以严厉的方式去警告、提醒他。使得作者在爱的鼓舞下,努力的向前驶去。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我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拿回家后给妈 妈看了后,她满脸喜悦,高兴的说:“考的不错,有进步。出错的地方下次注意就行了。”太好了,我一蹦三尺高。期待着爸爸能够快点回来,也表扬我一番。没想到爸爸回来后看到这份试卷皱了皱眉头,说:“为什么我看到了这么多不该错的题!说了多少次,做题不要粗心,还不长记性!”我的泪水顿时啪,啪的流了下来。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这么严厉?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11篇

我想,其实,这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的爱,让你觉得向蜜一样甜,而有的爱,让你觉得像咖啡一样苦,但这些都是爱,只有你细细品味后,才会发现。

我也有过,一次,成绩一点也不好,我没有脸回家,我总觉得对不起我的妈妈,妈妈天天辅导我,我才考这么一点分,我对得起谁,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似的,但我还是回到了家中,妈妈问我为什么这么伤心,我迟钝的说:”我……考……了……60……分。妈妈吓了一跳,但是妈妈并没有说我,而是鼓励我,我开心极了,心里也受到了安慰,可是,等爸爸回来时,爸爸却说了我和妈妈:"还辅导了呢,才考了这么点分,你对的起谁,我的眼泪不停的往下掉。我开始讨厌我的爸爸,我才考了这么点分数,还说我,我生气极了。但是,当我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爸爸是爱我的,爸爸也希望我考好,不然为什么说我啊!最后,我在这两种爱的包围下,在期末考试中,考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开心极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12篇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爱,是人类最美好最珍贵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对对子女的爱,对子女来说,更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产,它将时时鞭策下一代,鼓舞下一代,陪伴下一代走向通往成功的路途。

这篇文章中意味深长的结尾,再加上作者的感受,我似乎一下字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从前,在我眼里,我只能接受如文中作者的妈妈所给予的拿种爱。每当我经过一番努力干成一件事情时,我更愿意受到父母或老师和朋友的肯定和帮助。

读完文章后,我觉得,以前的看法仅仅是从“自己的感情是否接受”这一点来考虑,这未免显得有些肤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方面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随时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文章中,“糟糕透了”其实是严厉的父亲对作者的一种支持,表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而“精彩极了”则是慈祥的母亲对偶作者的一种鼓励,希望他能够再接再厉,表现了伟大的母爱,这就是生活中所说的“严父慈母”。

在我的生活中,应该有两种声音常拌左右,那就是鼓励者所给予的“精彩极了”和逆耳的忠言――“糟糕透了”,虽然他们看起来一个是高音,一个是低调,但是它们都是发自内心的爱的咏叹。

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有这两个音律,这样才能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驶向人生的彼岸。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13篇

师:向大家打听几个人,知道小沈阳吗?他演的小品《不差钱》看过吗?

生:看过。

师:他的一些经典的台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有一些观众不喜欢他的表演。小沈阳说:“有大家的批评我才能走得更远。”说得多耐人寻味啊!

师:莫言,知道吗?

生: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师:是的。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书店内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但是对莫言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示肯定。最近莫言在网上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莫言觉得,无论是精彩极了的肯定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都是一种财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用这两种极端的评价作为课题的。(出示课题,生齐读。)

【点评:教师导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而且此话题就是本节课所传达的主要信息。王老师巧妙地选择了两个具有争议的热点人物,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体验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评议和看法,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学生及早地进入教学的情境。】

二、初读,整体感知

师:课前已经读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读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能不能直接进入挑战?

生:能。

师:这里有两组词,请你自由读读。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生自由读。)

师:第一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精彩极了,搂住,赞扬,腼腆,得意扬扬,慈祥。)

师:这里有一个词特别难读准,是哪一个?

生:腼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两遍)

师:第二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糟糕透了,失声痛哭,严厉,引入歧途,谨慎。)

师:请你选择几个关键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把书打开,自由准备一下。

生:课文主要讲“我”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夸奖“精彩极了”,父亲却批评“糟糕透了”。长大以后,我明白了,无论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爱的表现。

师:如果请你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生:第1~14自然段为一部分,第15~17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

生: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七八岁的时候的事,第二部分主要讲“我”长大以后的事。

师: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点评: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统一?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两组词语,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其中的奥秘。并且通过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个脉络和主要内容。这种看似随意的词语教学,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具有温度和情感的词语一步步走向了严父慈母的情感世界。王老师没有结合课文刻意推敲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词语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根据这两组词语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真可谓一举多得,润物无声。】

三、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感受母亲的夸奖,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神表达情感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1~14自然段。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1~14自然段,把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画出来。

(生读课文)

师:你找到几处?

生:我找到两个句子。第一句是“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第二句是“‘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师:找得非常准确。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很长,谁再来读读?(指名朗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生1:开心。

生2:兴奋。

生3:激动。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

师:从母亲发光的眼神中看出她的兴奋和高兴。(板书:神态)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叫、喊。

师:母亲实在是太开心了,以至于大声地喊了起来。谁来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巴迪?

(生大声朗读)

师:只是声音响还不行,朗读时还得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板书:语言)谁再来试试?(指名朗读)

师:“真是你写的吗?”母亲先是表示怀疑、惊讶,(板书:?)接着一连用了两个感叹句来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板书:!!)让我们一起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小巴迪。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通过母亲的动作也能看出他的兴奋。

师:(搂住学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从母亲的动作也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激动。(板书:动作)

师:从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兴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如果你就是小巴迪,听到母亲雨点般的夸赞,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开心。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2:骄傲。

师:也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3:自豪。

师:请你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

师:是啊,母亲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温暖的拥抱,对于巴迪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但是光有母亲的赞扬还不够 ,巴迪还希 望得到父 亲的夸奖。

【点评:长文如何短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寻找合适的句段来理解文本十分重要。王老师选择的这一段内容具有典型性,其中包含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着眼点。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行走,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和学生对话交流,创设激起情感涟漪的情境。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老师的课堂不仅推动着孩子的情感升华,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丰富和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2.品味巴迪等待时的心情,尝试用人物的言、行、神表达内心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5自然段,细细地体会一下巴迪在等待父亲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或句子,体会一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等待?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迫不及待的等待。

师:“迫不及待”的“待”和“等待”的“待”重复了,我们换个词,可以说是———

生:焦急的等待,着急的等待。

师:还体会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小巴迪信心满满,他不仅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画了一圈花边,还把诗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希望父亲一回来就能看到,一看到就会夸奖他。

师:是啊,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生:这是一种自豪的等待。

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生:“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师:是啊,小巴迪已经得到了母亲雨点般的赞扬,他相信父亲也会像母亲那样夸赞他。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说“我紧张极了”。是啊,因为“我”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能得到这样一位父亲的夸奖,巴迪心里怎能不紧张不期待呢?所以,这还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除此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漫长的等待。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觉得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

生:一连用了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为什么这里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前面两个不写也可以啊?

生:一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觉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他几乎是一分一秒地数着时间度过的。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后面都用上了句号。

师:按常理,词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这里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这样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时间就好像停在了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有一个成语叫度日如年,此时此刻的巴迪是———

生:度分如年。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时间就在小巴迪焦急而又自豪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巴迪两眼紧紧盯着时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七点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

生:爸爸,快点回来啊,你今天怎么这么迟了还不回来啊?

师:等啊,盼啊,盼啊,等啊,噢!七点半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啊?到底回不回来啊?

生:妈妈不是说爸爸七点钟回来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来呢?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生:爸爸快回来,爸爸回来又会怎么夸奖“我”呢?

师: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却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巴迪的等待。(指名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分明感受到小巴迪内心在不停地呼唤:爸爸,快回来呀,快点回来呀。他期盼着父亲看了他的诗后会好好夸奖他一番。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出示:父亲一念完那首诗,______。生练写。)

【点评: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品味“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而是别出心裁,创设了“父亲回来后会如何夸奖小巴迪”这样一个情境,架构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小巴迪内心的焦急以及对于父亲赞扬的渴盼。如果说朗读是自我情感的外化,那么写话则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中去,积累语言,训练语言,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3.直面父亲的批评。

师:小巴迪期盼着父亲的夸赞,可他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生:糟糕透了。)请把父亲的评价画出来。

(生默读,找相关句子。)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评价?

生 :“我看这 首诗糟糕 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我们再读一遍,前面我们说过,朗读时要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指名读)

师:小巴迪满怀信心地等待,等来的却是父亲这样的评价。假如你就是小巴迪,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伤心。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面。

生:失望。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面。

生:痛苦。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面。

师:小巴迪的这种伤心、失望、痛苦的心情如何用语言来表现呢?(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师:自由读读,想想这几句话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人物心情的?

生:是写“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师:这是用了什么方法?

生:写了小巴迪的动作。

师:哪几个动作?

生:冲出,跑进,扑到,痛哭。

师:四个动作一气呵成,把巴迪痛苦、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表达人物心情,可以用一个动作表示,也可以是几个动词连用,当几个动词连用时表达效果会更强烈一些。

师: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神态描写。

师:“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通过神态表现人物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点评: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一波三折,前面教学的情感铺垫,为后面的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蓄势,造成了小巴迪的情感一落千丈,从学生的回答就能够看出教学效果的奇妙。王老师引导学生把感受送入课文的语言中去,在不断深化的朗读中,学生把自己和小巴迪融为一体,并且再一次回顾了作者“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把文本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四、思考结课

师:同学们,在小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常会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夸赞,同时,他还会得到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于巴迪的创作和成长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我们下节课到后面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点评:教师结尾提出悬念,传递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的矛盾,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评析】

朴素中彰显智慧

平淡中渗透灵动

王红老师执教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上课伊始,她首先与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话题从明星小沈阳,谈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王老师聊着天,好像老朋友在谈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交流对话、教学流程充满了水乳交融的和谐,整堂课始终在民主平等、宽松愉悦中进行,行云流水,简约朴素。坐在这样的课堂里听课就是一种享受,甚至连时间的流逝也毫无觉察。王老师深厚的底蕴与教学艺术流溢于课堂的角角落落,这种和谐高效的课堂,是我一直所期盼和向往的,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一、超越文本视界,开启情感的对话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节课的特色。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相互比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洗礼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孩子在书本中真真切切地“经历”一个来回的过程。让我颇受感动的是,课堂上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对学生不厌其烦地引领阅读。当学生读到“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的身上”时,她竟然深情地搂着学生,拍着学生的肩头,俨然就是那位慈爱的妈妈,她自己也成为了文中的一员,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那场面催人泪下。这就是所谓的“蹲下身子看学生”,这种爱是自然流露的、发自内心的,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她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配合得恰当得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具鼓动性,教学中常常产生师生、生本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三情合一的境界。因此,我也随着王老师的语文课堂经历了一次“生命之旅”。

二、朴素的课堂流淌着智慧,而又不乏深刻灵动

王老师的课简简单单,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这实在需要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诗外的功夫。但这绝不是把课堂教学简单化,因为简单的背后,是教师更多的思考与付出。在这一堂课中,王老师没有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是把握教学细小的环节,没有把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放在一起解读,她既不是锁定在母亲的赞许———“精彩极了”,也没有定 位在父亲 的判定———“糟糕透了”,而是选择了焦急“等待父亲”的时刻,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小巴迪,听到父亲的批评,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进一步渲染了文章的浓厚情感。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来回徜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三、个性解读,品悟语言文字

新课伊始,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王老师出示了两组词语,一组是:精彩极了、搂住、赞扬、慈祥、腼腆、得意扬扬;一组是:糟糕透了、严厉、失声痛哭、引入歧途、谨慎。让学生比较这两组词语,初次感受词语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感悟。王老师引导学生边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边寻找这三句话的写作表达特点。这三句话看似啰唆,实则形象地表现了小巴迪一直焦急地等待爸爸回家的心情,盼望爸爸也能夸他几句。教师引导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于是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王老师所说的那样:“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在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喷发,当教学始终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迈向和谐、有效!”

四、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当学生感悟过宽容大度的母爱之后,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王老师在读品结合、读悟结合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情的语句,感受父母不同的态度”,选取课文中表现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引导学生想象、迁移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真可谓做到了学为所用,水到渠成。

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设计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69-01

教学的有效性指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遵循教学规律,优化了老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的合理性;是否有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否有效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有效率,相对于教学投入,师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尽可能大的和理想的。所以我们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自从进行,有效教学的科研以来,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教育必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育思想和理念,并且通过进行有效教学的科研活动,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实践,今天我就从教研课《嘴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一文,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但篇幅较长。备课时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设计时我想教材内容虽然长但学生容易理解,教学应以结合我们一学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同时也可以用这课的学习对一学期的阅读活动进行检查,促使学生读的能力的发展。于是根据我备课的思路我适当地删减和调整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读好课题入手,谈自己读课文后的理解,然后问同学们:对于妈妈的“精彩极了”爸爸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你们喜欢哪一种?并且要求好好地读一读,用你的读表现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明确,将一篇长课文立刻处理成了短课文,促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因人施问”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我问: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我先请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读读父母的评价这个对课文理解的一般性问题,难度中等,我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父母的评价,如“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看到了什么?这个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我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并且对他们的回答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教学设计中因人施问的处理促使了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情境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的单调、尴尬局面,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有效教学的处理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如果你就是成年以后的巴迪你理解了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请你再读课文14自然段给父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父母的感谢之情。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自己的读的理解基础上动笔写话老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读书是否读懂了内容,还是将学生读懂的内容沉淀成自己的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

四、课后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会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教学中给父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父母的感谢之情。虽然我提示了要用上课文中的句子,但一部分程度较差的学生还是做不到,这也就说明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他们并没有达到我的预设目标,于是课后我反思时觉得自己应该花几分钟的时问再引导学生读读14自然段,要求学生找找最能体现巴迪理解父母两种不同方式的爱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动笔写话,那效果就会更好了。

总之,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就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也相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能坚持有效教学的研究就能不断发掘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15篇

这篇主要是写了主人翁巴迪受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走向成功的故事。

我也有像巴迪父母一样的爸爸妈妈。 爸爸是企业家,工作很忙,动不动就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方法和我说教,说什么制度是管理的核心。我不懂什么是制度核心,只晓得我是爸爸的乖乖女,什么制度不制度的,我才不管呢!

妈妈呢,妈妈是公务员,上班的地方离我学校很近。妈妈上班我上学,妈妈下班我放学,每天坐妈妈的车一起上学、放学,可舒服了!

当我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爸爸会对我说:“这怎么会错呢?你是没理解还是粗心?要是没理解就我就给你解释,要是粗心,你就重做五十遍!”而妈妈就不同,妈妈会细声细语地和我讲解,鼓励先审题不着急先动笔,鼓励我下次一定加油!

巴迪的父母也是一样,他的母亲见到他写的诗后,激动地说:“这真的是你写的吗?真是精彩极了!”巴迪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主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但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的父亲往往看到巴迪的诗后会说:“这首诗糟糕透了,难道这世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吗?”并把诗扔回了原处。

中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几句,如:‘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你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喔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向前驶去。”

读了这篇后,我对爸爸的制度化管理女儿有了一点点理解,我更对妈妈的爱护打消了原有的骄傲念头。

一棵小苗,要长成参天大树,东南西北四方刮来的风都得承受,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东倒西歪。

这就是爱的环绕!而我,就是被爱环绕的一棵小苗!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16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却说“糟糕透了”。当时的“我”并不理解,几年后 “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知道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文中慈祥的母亲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有灵感、创作的源泉;文中严厉的父亲给孩子警示的力量,提醒孩子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都是爱,只不过方式不同。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想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一次考试,我考了96.5分,全班第二。我欢天喜地地跑回家向家人报喜。妈妈看了卷子,抱住我,夸奖道:“你真棒!我看见你们王老师发的短信,前十名里我看见你的名字了!考得不错!再接再厉!”赞扬声弄得我心里美滋滋的。爸爸拿过卷子仔细看了起来,然后皱着眉头对我说:“这次你虽然考了全班第二,可你看看,出错的地方都是因为你太粗心,要不然你不就能得第一了吗?拿去好好订正!”听了这番话,我刚才高涨的心情一落千丈。妈妈过来安慰我:“好了好了,这次考得不错,开心点!”可听了爸爸的话我还是提不起精神,我被那泼来的凉水浇透了。我嘟着嘴很不开心地拿着卷子去订正,心想:我都考了第二了还说我,真是的!

可是学完这篇课文,我不得不承认当时的我想错了。爸爸是因为爱我才会批评我,不让我被一时的成功冲晕头脑,不做个骄傲的人才这么说的。妈妈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健康成长,不会产生自傲与自卑,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不是吗,粗心是我的老毛病了,这次被爸爸治好了。在我不懈地努力下,在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提醒下,我下一个单元竟考了98.5的高分,成了全班第一。我希望我的爸爸妈妈一直能像现在这样,使我不被一边击倒,也不被引入歧途。

我相信,在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鞭策下,我会一步一步前进,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17篇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本文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这篇文章里小主人公“巴迪”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他人生中第一首诗。他的母亲表扬了他,而他的父亲却批评了他。他长大后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对巴迪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他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噢!这个糟糕透了!”巴迪正确的面对了表扬和批评,掌握好了他生活的小船,最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位作家。

我以前和巴迪一样只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记得,那是我刚刚学习钢琴之后的不久。我那时才四岁半。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弹熟了我见到的第一首曲子。我兴奋极了!忙问姥姥:“姥姥,妈妈今天几点钟回来?”姥姥回答我:“她大概晚上5:30回来。”

5:30……6:00……6:30……妈妈还是没有回来!姥姥又说:“她今天可能加班!再等会儿吧!”将近7:00时妈妈终于推门而入,我忙把那首曲子弹给妈妈听。妈妈听完曲子眼睛亮亮的,高兴地对我说:“太美妙了!这好极了!你真棒……”赞扬声像雨点儿一样落在我的头上,我得意极了!有些飘飘然了!我想把它也弹给我的姥爷听,他此时正在厨房做饭。

吃过晚饭,我把曲子弹给姥爷听。我本以为姥爷会更加的赞赏我弹的这首曲子。可谁知道,他却批评了我。他说:“弹得什么呀?你怎么搞的,一首本来很好听的曲子,被你弹成这样,像下饺子似的……”

“爸爸!我搞不懂你是生么意思?她还是个孩子!她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难道这世界上弹曲子弹得这么糟糕的人还不能说吗?”

我再也受不了了!扑到我的床上痛哭了起来。而我的妈妈和姥爷还在钢琴旁争论着。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妈妈和姥爷都是爱我的,只不过两种爱的方法和语气不同而已。我的妈妈看到我弹熟了我的第一首钢琴曲,并不去想曲子本身的质量,而是想借此机会表扬我、鼓励我。而我的姥爷则比较理性,他认为对给我一些警告,将更有助于我的健康成长。

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有妈妈那鼓励的爱。这种爱使我满怀信心的前进。我还有姥爷那严厉的爱。这种爱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真不错!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要把它推荐给大家!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500字 第18篇

关键词:教育,课堂教学,公开课,问题,老师

对于对应“常态课”的公开课, 包括观摩课、优质课、汇报课、研讨课等等, 近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好之者捧之云端趋之若鹜, 厌之者践之足底口诛笔伐, 更多的人却在茫然中失语失措。深入分析公开课的得与失, 深刻认识对公开课的爱与恨都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关爱, 进而探索对应的策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公开课的得与失

“精彩极了”——为公开课喝彩大都是基于公开课在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巨大作用。公开课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 传递了崭新的课程理念, 唤醒了教师强烈的成长意识。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许多教师深有体会:“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 也是在做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如果没有公开课,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教师在参加公开课的过程中, 必然要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 还要研究教育理论, 有的老师在准备过程中会反复演练 (试讲) 直到滚瓜烂熟,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经过多遍的演习逐渐对教材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越来越灵活,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越来越科学, 由最初的完成教案到最后的智慧生成, 由最初的关注表面活与形式, 到最后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内涵, 可以说讲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老师的进步不啻接受一期教师培训。“通过公开课的研讨、锻炼和提高, 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平时的常态课, 有了这样的积累, 那么, 在自己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会不自主地按照参赛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 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1]。”

“糟糕透了”——批评的声音最集中地表现在反对公开课, 尤其是竞赛评级型公开课的做秀上。一次公开课可以排演几个月几十次, 让学生与授课老师积极配合, 所有的镜头都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剪辑的。在演的过程中, 导演亲自指导, 演员不厌其烦地练。通过一系列优化组合之后, 最后呈现给观众的, 理所当然是领导专家教师集体和参与学生通力合作的上品赝品。一个字——“假”, 贻害无穷。教师棒喝:将公开课彻底埋葬!表演课是一种教学腐败, 是其中两种比较尖锐的意见。

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级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 课名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 先讲作者巴迪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 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 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最后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 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 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 那就是爱。颇有意思的是, 我们认真分析对公开课的各种观感和评价, 无论喝彩还是呵斥, 出发点都是对教育深沉的爱。喝彩的人认为公开课是推行教育新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呵斥的人则更多的关注到了公开课带来的副作用。想说爱你不容易代表了很多人对公开课造假作秀的深深忧虑。

二、正本清源回归本真——应对公开课作秀的策略

那么, 到底如何认识公开课, 如何评说公开课呢?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追问:公开课能否取消?要不要埋葬?公开课到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能不能克服?怎样克服?课堂教学网论坛曾就此发起了讨论, 参与讨论的大多是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 在他们的眼中, 公开课虽然无法纯粹, 却不可缺少;公开课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要还有教育, 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不是公开课本身的问题, 而是公开课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功能。

首先, 我们需要公开课。对公开课作秀深恶痛绝, 叫嚷着“教师棒喝:将公开课彻底埋葬!”的文刀川也承认“不可否认, 常态之下的公开课, 确实是增进交流,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好方法。”校内公开课的作用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 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 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 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 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 上完课以后, 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教学智慧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渐生长。其次, 要说明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集体备课。我们上常态课也经常是集体备课, 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 只要不是备课过程变成了某一权威或某些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授课教师, 没有了授课教师自己, 就不能简单地批评公开课是一个人在表演大家集体创作的剧本。围绕着一堂课, 老师们各抒己见、集体研讨, 阐述自己的对课文的理解和设计思路, 大家在交流中各自阐发自己的观点, 从别人的思考中获取新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的设计, 生成新的智慧, 这比一个人“闭门思过”式的备课、写教案, 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第三, 公开课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假在于作秀, 其根源则在于公开课评课的模式化。“公开课所以变成表演课, 与评课的模式化有关。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化评课, 显然违背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多样化、多极化的实际[2]。”教无定法却要统一要求,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却要尽善尽美, 不假可能吗?紧接着的问题是标准不合理我们为什么还要参加呢?因为我们要吃饭, 要晋升职称, 要成为优秀教师。第四, 能不能克服怎样克服造假作秀呢?“取消层层选拔的全国性优质课比赛”——杨庆余给我们开了一张方子。公开课作为一种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手段是校本培训的有效方法, 而为了获奖成名, 为了不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得不造假作秀, 这不是公开课本身的问题, 而是公开课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功能。是以取消国家省市级的各种公开课评比, 让公开课回归校园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只可惜目前它断无可行性:不评公开课奖我们怎么晋级?让十几万教研员怎么教怎么研?那么, 只有一条途径可以解决问题:制定科学的公开课评估标准。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评价主体。新的课堂教学质量观必须解决由谁来评价教学质量、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的问题。现在, 对优质课比赛的评奖大多是由少数专家说了算, 甚至由根本不懂课堂教学的“长官”说了算。因此, 现实中往往出现获得了优质课比赛大奖的老师并不受学生欢迎, 也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同行也不满意, 难以服众, 评价主体的偏差是重要原因。公开课的评价应当以教育专家和同年级同学科的优秀教师为评价主体。其次是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怎样评价公开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概括为:一是有意义的课, 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去。二是有效率的课, 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 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 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 是效率的高低, 如果, 没有效率, 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 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 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 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 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的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 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 一遇到有人听课, 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这样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兴奋, 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 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 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 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相互的构成, 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 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 因为, 你是在为学生上课, 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五是有待完善的课, 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 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 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听公开课听什么?一是听设计, 二是听生成。我们倡导的公开课是剥离了重重羁绊, 回归本真的公开课, 是立足校本回归校园的公开课, 是基于常态超越常态拒绝作秀的公开课。

参考文献

[1]明霞:《谈谈公开课的价值》http://tieba.baidu.com/f?kz=143856511, 2006-10-2610:27.

上一篇: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方案下一篇:餐饮店圣诞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