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总结心得范文

2024-09-04

陶艺总结心得范文(精选11篇)

陶艺总结心得 第1篇

陶艺总结心得

通过四周的时间里上的陶艺课,我开始对陶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慢慢地了解到老师所说的陶艺就是玩魔术,深深的体会到陶艺的魅力。

陶艺是一种兼跨容器和雕塑、实用与非实用、工艺装饰和纯艺术等不同范畴艺术形式,它通过揉泥、拉坯、盘条、压模、注浆等不同手段、不同的造型和装饰方法,以及施釉和烧造,达到丰富多彩的多变的造型和丰富的色泽,是一种即传统又现代的艺术。

对于四周的陶艺的学习,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虽然不是那么的深。从揉泥到技法都有了学习。比如在揉泥,有几种不同的揉法,菊花揉、羊头揉等。同时我也知道陶艺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意和思考,对陶艺的认识要有新意。比如在做壶,就需要我们具有奇思妙想,而不是单纯的制作壶的模型而已。老师用的“壶”思乱想、“壶”作非为这些词明确的表达了我要对制作壶的想法。要我们对壶有这大胆的想象,不要拘泥于正常的壶的外形,要制作出自己的思想。在拉坯时,在看老师制作的时候确实感觉到神奇的魔术一样,很自然的将陶泥变成不同的罐。而到自己做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有拉的不均匀,有的拉断了等等。这说明我们在拉坯上还需要很多的功夫。

因此对于陶艺我还需更深的去学习和探讨。

陶艺总结心得 第2篇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1

听说今天吴老师要带我们去做陶艺。一听到这个消息,全班顿时炸开锅:有的一下子从座位上跳起;有的高兴的抱起了同桌;还有的已经背起书包准备出发了。我也迫不及待的站在门口排好了队。

我们乘着观光电梯来到了泥娃娃做陶艺。一进店,扑入眼帘的是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成品。接着是做陶艺的.工具。

我拿起一张小板凳把陶泥放在转盘上,便开始了一场人与陶泥的大作战。我挽起袖子,双手捧着陶泥,抬起一只脚就往那控制板上踩。“呲呲呲”啊那转盘上的陶泥便开始转圈。我瞪大双眼,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铅笔筒般大小的陶泥,生怕错过陶泥成品的一刹那。可是,不一会儿我那大大的眼睛又眯起来。几十分钟后,懒惰的我干脆直接闭上了眼睛。可是,懒惰很快给我带来了一个残酷的惩罚——陶泥已经弯的不成样子了!机智的我立刻去跟老师换了一个新的陶泥。已经失败过一次的我不敢在陶泥身上胡作非为了。我去请老师帮我打一个基础。

第二次人与陶泥的大战就要一触即发了!老师捧着陶泥把它越拉越高,犹如一座小雷峰塔。老师还没让小雷峰塔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又把它按了下去。只见他一手拖着陶泥另一只手则在中间按了一个小洞。30分钟过去了,那一坨方块形的陶泥转眼就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花盆。老师停下了转盘,把花盆移到了一块小木板上。几十分钟以后,陶泥晒干了。我十分小心地端着它,回了家。

这次陶泥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2

“先把紫砂泥分成四份,然后用其中的一份……”陶艺老师是个中年男子,手却好像比我们这些小姑娘还要巧,一会儿工夫就能做出个精致的茶杯。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手,细细琢磨着老师说过的.每一个词句,一动不动,老师也在非常认真地讲解。台下时不时发出细微的声响,有同学正研究桌上的工具呢,他先盯着老师的动作,再捣鼓两下自己的,弄明白了,眼里是掩藏不住的喜悦,弄不明白,眼里是寻求答案的渴望,更加专注地看老师的动作。也有同学顾不上看看自己的工具,一直聚精会神地学习老师的手法,目光随着老师上上下下。每次老师动几下手指,给陶土换个造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发出赞叹,老师也很受用,告诉了同学们好多技巧。经过十几分钟的学习,大家对陶艺已经略有了解,开始卷起袖子,跃跃欲试了。

老师顺着座位发紫沙泥,先拿到的同学看宝贝一样,不停地把玩着,没拿到的同学则是期盼着老师赶紧发到自己,还有性子急的同学直跺脚。很快,就人手一份紫砂泥了,座位里发出“叮铃咣当”的声音,大家迫不及待地开始“大展身手。”同学们回忆着老师的手法,像模像样地做起来,有时候卡壳了,就赶紧去请教身边的同学,前面同学凑过来看热闹,也会提几个有用的意见。“唉,帮我看看接下来怎么弄。”他的手掌都成了咖啡色,脸上也有几道印子,同桌闻声转过脸来,看着他先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引来了周围同学的注目,然后大家一起捂着肚子笑,笑够了,再讨论讨论他刚刚提出的问题,你弄一下,我弄一下。“嗯,你这里好像有点问题……”她侧身捣鼓几下身边同学的作品,换来同学感激的微笑……大家齐心协力地制作,很多同学都完成了像模像样的作品,这会儿工夫,我也在认真制作自己的陶艺作品。“先挖一个圆……”我默念着老师的步骤,却发现不能很好的去掉多余的泥,轻轻拍了拍同桌同学,她见我做了一半的东西,便了然于心,拿起一旁的工具仔细的帮我去掉多余的泥土,我点点头报以微笑,她又去忙自己的了。我继续学着老师的样子,一圈圈做好杯身,就又遇到了难题——刮不平凸起的纹路,一碰就把一半边杯子压扁了。叫来周围同学帮忙,一位先把杯子恢复原样,一位轻轻扶住杯子,还有一位转动起小转盘,示意我开始刮,很快就将杯子刮得平平整整了,大家相视而笑……

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积淀了大家的努力和汗水的,陶艺作品。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3

今天,我终于能亲手学做陶艺啦!

穿上褂衣,戴好帽子,我小心翼翼地将手放在了陶泥上,机器慢慢地转动起来,加了些水后,陶泥开始变得光滑柔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巧。我将两手的食指放在陶泥的正上方,轻轻往下一压,一个小口就被我开了出来。双手捧着往里挤,那陶泥的形状颇有几分观世音菩萨手中那个仙瓶的韵味;将手放入瓶口中,沿着瓶子的内壁往外一推,陶瓶瞬间变得又矮又胖,像一个胖娃娃,让人忍俊不禁……陶泥在我手中不停地变化着样子,我玩得不亦乐乎。

可是,沉浸其中的我浑然不觉陶泥已经摇摇晃晃,快要变成一摊烂泥了。这下糟了,我手忙脚乱地将它扶正,可那陶泥好像在和我较劲儿似的,我往左扶,它偏要往右倒;我往前推,它偏要往后靠。三番五次下来,我已经筋疲力尽,望着眼前这个已经没有了形状的陶瓶,我仿佛看到它正在朝我坏笑。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他细心地用手重新将陶泥塑形,很快,陶泥又恢复了原本的样子。

我小心翼翼地捏着,最终,我将陶泥定型成了一个陶罐。随后,就到了雕刻的环节啦!我选了一把精细的小刀,开始画起属于我的“大作”来。

我小心地拿着刻刀,在陶罐上细心地刻画着,一点一线,都融入了我认真仔细的心。近处,几棵松柏正傲然挺立着,隐约可见几处民屋。远处,雄伟壮丽的瀑布正飞泻而下,形成了无数朵巨大的水花。而在那蓝天之上,几朵白云悠然自得地飘着。似乎还少了些什么,对呀,山水画怎么可以没有青山呢?我拿起小刮片,在那瀑布旁抹了几笔,一座座青山就显现在了我的眼前。

陶艺能陶冶情操,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4

我家楼下开了一家陶泥店,为什么不去试试?

周日下午,我就拉着妈妈和姐姐一起来到了店里。走进店内,我的眼睛瞬间亮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陶艺品出现在我的眼前:有玲珑剔透的绿色戒指,有形象逼真的犀牛和小象,有可爱的小猫笔筒,还有水杯、收藏盒、茶叶箱……

我迫不及待,马上动手操作起来。刚开始,我做得最快最好,当我已做了一个竖直的笔筒毛坯时,妈妈和姐姐的`手里则还是一堆烂泥。我骄傲极了,放声笑道:“哈哈哈!”可是,悲剧就在这时发生了:因为在我笑的时候用力过猛,还未完全成型的笔筒塌了!我尴尬极了,赶紧把羞红的脸低了下去,再一次认真地做了起来———我用手把泥堆在一起,揉、捏、拉、压、拽,一起上阵,我的泥巴,就像一块生面团,被我为所欲为地摆弄着:一会儿竖、一会儿横、一会儿扁、一会儿宽……简直奇形怪状!

一旁的姐姐看见了,摸着我的小脑袋,笑着说:“这块泥好惨呀!小朋友,让我来教教你吧!”姐姐就手把手地教了起来,这一次,我学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

终于,我学会了,按照姐姐那纯熟的手法,学着姐姐脚踩的姿势,比划着泥料的多少,看着转盘转动的方向和速度,小心翼翼地揉着、捏着……伴着店里优美的背景音乐,随着转盘带水的泥从我指间流过,如泥鳅般光滑,却又好似一层轻纱……就这样,我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做成了一个规规整整的花口笔筒,赢得了妈妈和姐姐的连声夸奖!

陶艺如一炉火,磨去了我的浮躁,炼就了我的耐心。陶艺,我期待着与你下次的约会!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5

寒假里,我到运河边一家陶艺馆去做手工。一跨进大门,就看见橱窗里陈列着小朋友们做的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陶艺作品,有撒满水果的生日蛋糕,有点缀着花蝴蝶的草帽……最吸引我的是一个有小猫图案的花瓶。“好漂亮啊!”我发出惊叹。“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花瓶!”

在陶艺馆阿姨的指导下,我先用陶泥搓了一个圆溜溜的球,再把它压扁,像一个小小的烧饼,阿姨说这就是花瓶的底座。接着又用陶泥搓成一根根细细的泥条,再把这些泥条一圈圈地围在“小烧饼”上,盘旋到大约15厘米的时候,阿姨说:“高度够了,这个就是花瓶的身子。”“花瓶这么难看啊,一点都不光滑。”我在心里暗暗地想。阿姨好像知道我在想什么,微笑着说:“下面我们要把这个瓶身再加工一下,让它变光滑。”说完,她拿起了一把扁扁的塑料小刀,教我一点一点地开始刮瓶身,不多久,瓶身就变得光滑细腻了。

“我们还要给这个花瓶装饰一下,让它更漂亮。”阿姨又说道。“好啊!”我兴奋地从筐里挑选了一个小猫和爱心、小花的模具。我把陶泥放进模具中压扁,倒出来后就是我喜欢的那些图案了。我把这些图案再粘到瓶身上,“啊!这个花瓶可爱极了!”我自豪地大叫起来。“别急!”阿姨说,“涂上颜色就更加完美了。”

于是我把小猫涂上纯洁的白色,小花涂上黄、绿、蓝三色,爱心涂成金灿灿的.黄色,花瓶整体涂上娇嫩的淡粉色。一个精致而又充满童趣的花瓶就展现在我眼前。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爱不释手。旁边的阿姨也都围过来夸赞我:“这个花瓶真得很美啊!”我心里喜滋滋的,充满了自豪。

我认为我做的花瓶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花瓶,我为它感到骄傲!

陶艺制作实践心得 第3篇

第一次课是手捏和盘条。手捏就是跟小时候玩橡皮泥一样,把泥巴捏成一个造型,但是成品的中心必须掏空,否则烧制的时候容易炸裂;盘条比较容易,就是把泥巴就是把泥巴揉成一小段小段的长条,然后再将这些长条一圈圈盘起来作为一个器皿的侧壁,当然下面也要垫一片薄泥作为底部。这次课上我本来想手捏一只小猪的,可惜没顾及好体型,做好后掏空时由于目标过于精小,再要掏空肚子跟大脑十分棘手,最后在我的百折不挠的掏刮下小猪猪的脑袋不堪骚扰终于裂掉了。。。受到这样的打击,我决定在盘条的时候保守点,相比别人很多人都在做很有特色的艺术品,我选择了朴实无华的杯子,虽然做出来有点丑但是想到刚刚被我摧残的小猪也就觉得很庆幸了。

第二三节课是制作拉坯作品,课上每人都有一台拉坯机,那个机器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所以以前还是觉得比较神奇,真的看的话才发现就是一个靠电动皮带转动的原盘面,不过拉坯这个工作却没有那么简单,老师讲的要领大致可以变成三句口诀:心平气和 逆向发力 由下而上。所谓心平气和就是说在拉坯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拉坯是一个很讲究精细的工作,主要是把坯体整理的均匀对称重心居于圆盘的中心,一不留神就可能把圆盘上的泥巴带的对圆心做环绕运动。逆向发力和由下而上是指双手的发力和运动必须遵守的原则。拉坯完成后就可以在均匀的坯体上出产作品了,本来没想过要出品艺术品的,可惜自己太过于粗心,把有的标准的碗或杯子的侧壁扭完,又难以补救只能做成艺术品了。

上一节课是修坯课,这个对我来说简直是灾难,都怪我当初拉坯出来的作品都太厚,虽然工具很齐全,但是还是要刮、修、掏半天,而且胆战心惊的,生怕把我的成果掏破了,虽然自己做出来的作品很不起眼,但是毕竟花了我很多心血,所以还是敝帚自珍的。四件作品一节课3个小时才修出来一件,效率很是低下,剩下的只有拿回寝室继续修整。祈祷在最后的烧制中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吧!

陶艺亲子活动心得 第4篇

周末陶艺体验/分享活动,带上宝贝来红坎岭陶艺园感受泥土的气息,体验陶艺制作过程的乐趣。

宝贝们都是创意十足,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极强的!

陶艺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土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及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

拉坯体验,拉坯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拉坯机上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拉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凡圆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

终极陶艺心得 作业 第5篇

作业时间:第一周

很早就向往着陶艺课,大一没有这门课让我感到很遗憾。经过第一个星期的陶艺课,我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对陶艺开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理论课上老师说了很多有关材质的属性以及混搭会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及简单的介绍了陶的造型如乳房状、拉胚、对切等,且介绍了他自己的作品(例如“克隆”“土成金真”“露面”等等),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陶艺的艺术性,并说了一句我也很认同的话,“要了解这个作品,首先要先了解作家。”要了解这个人的背景、思想、习惯等等,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作品所表达的意思。

陶艺练习制作过程以及感受:

先把带水的泥土不断地搓揉,直到搓成菊花状或者牛头角的样子,然后把陶土往桌面上摔到平滑为止。这样是防止买回来的陶土硬度不

一、有空隙、气泡等,老师说没“练”过的陶土在干燥或烧成的过程中会容易发生龟裂。容易在烧的时候碎片破坏傍边的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居然把垫在最底下的石膏板给摔裂了,隔山打牛我终于明白这个词了。

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陶的泥性,让我们感受陶土的生命以及它所存在的能量。让我们培养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空间能量,先别模仿一些具象的个体,并告诉我们那些只能当元素,并不能成为创作。

陶艺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它在让你不断的接触陶泥的同时,也让你好好的体会到它真实存在的手感。它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亲身的去体验,亲手去做过,你才会发现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训练了我的意识形态空间的思维,以及告诉了我艺术存在于多种意识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上,以及艺术未来的发展是多样的。

作业时间:第二周

陶艺课的第二周来了,老师布置了第二个作业,就是做十个“空”,我对老师“空”理解为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又或者是在一个物体在相对的空间中表现出它的体积、特点等等。

刚开始毫无目的的又开始了揉泥,刚开始对菊花揉,牛头揉无从下手,经过一个早上的揉泥后,开始对这个基本功有了初步的掌握。并能开始把陶土里面的杂质挑出和把里面的空气挤压出来,总算对陶

土有进一步的掌握。

理念和制作流程:

在陶艺课开设后,在课余的时间里,找了一些比较喜欢的艺术风格陶艺家的作品进行了简略的观摩和研究。像外国陶艺家Lucie Rie,她的作品看似静水深流但每每都有异常澎湃的感染力。在她的作品中能读到:让原生态的东西找到最适合的话语就是创作。她的特点:没有夸张的花纹,也没有过于各异的形状,没有刻意的堆砌。无论粗糙、丑陋、朴素、沉重或者残缺,都是自己的语言,自己表现美的方式。(以下4张是她的一些作品)

在制作中,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我想做什么或者是我要做成什

么,而是想看看做出来会变成什么。在这个思维转变的过程中,渐渐理解到开设陶艺课的用意,要尊重材料的性质与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作品。

下面这个是我第一个做的作品,没想过用木片一层层挤压后会变成这个形状。有一点不规则,有点像雪糕融化的一个状态,但又说不清这个像什么又或者这个就是什么,感觉吧。(不过终究被同学毁了。)

接下来介绍这个我也说不清像什么的东西,只能说是一个有体积的东西。也是用木块在正方体的陶土上斜着画上去的花纹,一开始没有目的的做着这个事情最终就变成了这个形状。只能说有点韵律和节奏感吧。喜欢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些花纹,慢慢开始觉得简单即为美。(这个也被同学毁了。)

接着我用草稿纸画下我想的东西,将一块压好的陶泥的并在上面做出我想要的造型。首先我必须想出他所形成的形状再变成一个空间。就这样就摆出了一个圆形,并想在这个圆形上做出别的不一样的特点出来。这个时候我想到用刀切一块然后再拉出来,做成一种吻合度极高扯开的“伤口”。但在过程中陶泥更加容易变形了。下面是我的一张草图。

失败之后想再这个圆形上做出一个与树的形状有关的圆柱型,为了更好的表现这个树一些特点,下面这张就是我的草图。

我就想在这个树的地下做一些粗糙的根部,可惜这样具象的根部有点不符合这个主题,这个主题主要的就是一个空间的表现。又因为不太熟悉陶泥的性质所以不能随心所欲的做出想要的造型,在压弯这个地方陶泥因为时间原因变干开裂很严重,所以就放弃了这个程度的扭曲了。之后我决定用湿润的陶泥铺一层在这个表面上,再用刀挑出、压出一种纹路来,做成一种浮雕的形状。然后就成了下面这个作品了。

接下来这个是一个灵感来自菊花的作品,我想到用挤压的方法,把陶泥压成一片之后就包围成一个圆圈,再在头部一侧用刀切成一条条的效果,并且一条条掰下来。再同样的方法再做矮一点的一圈。之后在中间做一个有很多孔的圆圈当做花蕊。可是在做的过程中对陶泥的硬度掌握不够好造成干裂断裂,圆圈的部分立不起来,或者严重变

形。而且忘了拍照,就被自己毁了,所以就只能上这个这个草图,说明自己的设计观点。

作业时间:第三周

这周老师布置了一个茶壶和自由创作的作业我想了很久,在网上搜索了关于这个作业的一些相关知识。但大多数都是介绍工具、材料、步骤和过程、款式、功能、分类等等。却很少讲到制作的难处以及要克服什么样的问题。其实从这一方面来讲,其实大家都很少注意到艺术发展的一种精神与内涵。说明在这一方面我们受到艺术陶冶性情、欣赏高度都不够。而且也没有主动想要弥补这些遗憾,这不仅仅是个人艺术修养的问题,是国家教育的一个缺漏。当我们都把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都能把书本倒背如流的同时我们却是一个连自己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因为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应有的能力,以及应有并且最为重要的自由,一种追求自己想要任何事物的自由。

所以,我就想到了一种动物,困在笼子里的鸟。本该本能的在天上自由自在的飞翔,却不幸被当成宠物放在笼子里养活,更不幸的是养活了之后要做成餐桌上的食物。碍于本能对生命活着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而不得不活着。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希望能够真真正正的为了自己而活着,因此产生了一种既抵触又无可奈何的生活态度。

下面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考。这个草稿想要说明的是我们

都生活在一个无形且没有自由的鸟笼里,生活总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束缚和困境。而大部分的人总是无动于衷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来面对。可能这种麻木已经融为了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了。以圈圈的方式来做一个笼子,然后再在里面放一堆小人,是我最初的想法。但是制作起来小人的形象有点难做,因为陶泥水分还多的时候对制造型来说还是有点困难。立不起来撑不起来。

然后我就做了一些小人。这个过程中突然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小人是如何依附在鸟笼上面的,小人的数量、位置以及与这个鸟笼的比例关系等。

最后的一步是如何摆设这些小人,我想了想每个人陷入困境之后的表现,有些人会积极的面对,力争从困境中挣脱出来,但是这个挣

脱可能会带来另一种场面,就是容易因为个人的私欲把别人踩在下面,然后踏着别人的身体爬出来。又或者是逃避,不去面对原地踏步等。

最后因为陶泥干了之后就缩小了,底部每个圈之间缩小了造成了一些地方的空洞。所以底部支撑面积发生分离,最后一拿起来就碎了。

作业时间:第四周

看了《河流与潮汐》这个电影之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大自然中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并且自身会带着能量特性去影响周围的一切。但是这种影响是并不是故意的,是一种偶然、天然、单纯而复杂的关系。这种特性就是个性,个性就是其本质。

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可复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个性造就共性,并且共性就是一种良性的群体或者表示良好的一端。就像一滴水

滴在你的手上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一卷洪水袭击而来,这种心理的落差是最能说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了。所以我觉得应该要尊重个性体现共性。尊重陶土柔软的特性,然后随着陶土的特性——软来完成自己的作品。既然软是特性,那我就决定软到底,将软的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让整个茶壶都能感受到陶土软的特性。故意在茶壶的周围做一些坑坑洼洼的洞,即是用按手指摸的方式做。这就能体现陶土软的天然的特性了。这种天然是与生俱来毫无杂质的。因为我选择尊重材料的性质,这个灵感来源于材料的天然特性,而特性造就了个性,共性也升华了个性,所以才能品味到这个茶壶简朴又特别有生命力。以下就是我的作品壶非壶了。

随后,我就加上了一些条状的陶泥在口子上面。因为创作的时候我的原意是“伤口”,一道裂痕怎么补都有坑和痕迹的存在。所以我并不打算这个疤痕会因为被补上就没了裂痕。如图。

陶艺心得体会 第6篇

兜余中心小学孙承浩

经过学校组织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陶艺这门课不仅仅是玩泥巴,它包括很多的方面,从最初的碎石经过和泥再到出泥,每个过程都是检验一个人的实力,每个过程都是漫长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的第一天,我们学习的陶艺方法是块状成型。块状成型则是通过泥块来陶艺。这种方法简单,但要有好的创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发觉和反思,思路打开了开始有了一些好的创意。就是通过对古建筑的那种大气元素来设计,我设计了一个宏伟的建筑大门景观,凸显了建筑的宏观伟大。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

第二种陶艺方法是捏制成型。就是通过捏制来捏出生动的动物或人的头像。开始前,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个捏制成型的作品。颇有感触。我参观了一些老师的以前的作品。发觉他们的作品是那种自然美却不失高雅,但很多作品却是我们现实中看过的或用过的,只是陶艺把他们艺术化、抽象化了,更显得有美感。

接下来第三种方法是泥板成型,再就是拉胚成型。自我感觉这两种方法是最难且是最有意义的方法。泥板成型需要实现把泥杆平,然后经过一天后再制作,通过泥板成型可以做正方体类、圆柱体类的一些东西。还可以在外表面雕刻一 些花纹图案等。我通过提取古代中国风元素,做了一个圆柱形物体,再在其表面雕刻了一条 中国龙,因为我觉得中国元素中的龙最能代表中国的特色。而拉胚成型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传承古代做瓷器之类物件时遗传下来的。我对它也感觉有一种无比的亲切感。拉胚成型的步骤中重点是定中心,只有找准了中心才能在这基础上拉胚出各种各样 的陶罐。通过这个我也了解到做事的关键点就是要找重点和关键点。陶艺是一门很特别的科学,陶艺雕塑有别于其它雕塑形式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方面表 现在以陶土为材料的材质审美效应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经过艺术家的系列加工而创造出的现代陶艺雕塑形象,由于釉色、烧成等因素的物质转化作用而赋予其体表独特的形式特色、艺术格调与审美效果,带来的装饰性、趣味性、多彩性,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自然“天成” 的效果。

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要成分。也许没有一种雕塑像现代陶艺雕塑这样,在形象的构成涉及这么多层次的语言成分,而后它们之间又是如此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陶艺心得 第7篇

几周的陶艺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于那些只为了学分的人来讲,这门课不过就是一门玩泥巴课,而对我来讲它是一门可以真真切切的学到知识的课程。

陶艺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它在让你不断的接触陶泥的同时,也让你好好的体会到它真实存在的手感。它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亲身的去体验,亲手去做过,你才会发现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简单的讲讲陶艺。

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现在国内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既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陶艺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它在让你不断的接触陶泥的同时,也让你好好的体会到它真实存在的手感。它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亲身的去体验,亲手去做过,你才会发现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便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轻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陶艺课心得 第8篇

为了提高校外活动中心活动能力,提升校外活动质量,2015 年6月8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陕西省校外联主办的这次陶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几天的学习紧张而充实,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

参加陶艺培训的五十多位老师来自全省各县,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抱着极大的热情和谦虚的态度来到宝鸡市的眉县,迅速投入紧张的学习中去。通过眉县校外中心精心的安排,不仅让我领略了授课教师精彩的授课内容及授课风采,而陶艺老师的精湛技艺更让我感受到了陶艺创作的魅力。

为期一周的陶艺培训已经结束了,我慢慢对陶艺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学习了揉泥的基本方法和拉胚的技能并进行了实际操作。李老师和林老师还教给我们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如泥条盘筑、泥板成型和泥塑成型的一些方法。其实,在这些制作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拉胚,在我的印象里,拉胚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当老师为我们做了示范,我才发现,在老师制作的时候确实感觉到神奇的跟变魔术一样,而到自己做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反复复的练习,终于我能很快的将泥固定好,找到泥的中心,并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进行开口,然后慢慢的拔高,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虽然不太美观,但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自认为的艺术品,还是很开心。

大学陶艺课心得 第9篇

工业设计12

2韩** 201209****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陶艺课,在上这个课程之前我对陶瓷艺术的接触和了解几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通过老师的讲述与一些相关资料视频的观看,也让我对这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让我认真仔细的去听课。虽然只有仅仅几周的学习时间,但是我对陶瓷艺术还是有了一些了解。虽然课程结束了,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陶瓷艺术的兴趣是无限的,对陶瓷艺术的感情是深厚的。

China,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这也是我国英文名的由来,即瓷器大国。在久远的历史上,许多其他国家的人也许不知道中国,更不了解中国,更甚者从未听说过中国,但是他们却知道陶瓷,了解陶瓷艺术„„这个正说明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闻名遐迩,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闻名古国,在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国的四大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同样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最为骄傲与自豪的成就了,也是中国人民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然而,还有一种艺术的成就绝不亚于四大发明,那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它就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至今还有许多未被世人解码。你想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谜吗?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这个几千年以来都未被破解的谜吗?那好,跟我来吧,让我们在中国陶瓷艺术的长河里遨游,尽情享受中国陶瓷艺术巨大的魅力与深邃,我相信你一定会陶醉在这条长河中,流连忘返„„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在距今8000-9000年前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新时期时代,当时彩陶是很罕见的,然而却出现了彩陶。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彩绘是怎样上去的,就算是现在的科学技术都无法达到,当时落后的时代是怎样拥有如此高超的彩绘艺术,至今仍为后人所知,称为一个千古谜团。在彩陶中,红色是氧化铁Fe2O3所体现出来的颜色,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是无法提取土壤中的氧化铁的,这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至今仍未解开。

再者,彩陶中的黑色是氧化锰的颜色,氧化锰本身呈紫色,浓度越高,颜色越深,以至于达到黑色。据调查可知,当时的土壤中几乎不含锰元素,并且提取锰元素的技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成熟的,可是当时的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呢?这再一次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夏、商、周的辉煌---彩釉 ,“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一次飞跃。一般我们把“陶瓷”这个词一分为二,分为陶、瓷。比如说陶器有花盆、水缸、药罐、砂锅等等,其特点是粗糙、渗水;瓷器有花瓶、盘子、碗等等,它的特点是光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春旱,越窑青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在南方,越往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青色;在北方,越往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少,钛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白色。

“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二次飞跃。元明,一枝独秀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明清幽古镇宜兴,“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清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本透明胎,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 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是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听老师的说明了解到原始彩陶的起源,原始时代不知道谁把泥土做成锅盆的形状并且用火烧制而成,从此便可以煮东西,装水等。原始彩陶胚体的制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许多环节,比如说胚体成型、慢轮修整等等,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

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原始彩陶开创了大量有特点的形制;质朴单纯;以彩绘为装饰,启发了人类对二度空间艺术的开拓。由于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彩绘逐步激发先人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加之当时社会分工。原始彩陶反映了一种“风格纤细,委婉而情感丰富”的精神因素。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陶瓷常用三角,宽带,波折,网络等几何纹表示人面或动物纹;风格从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其代表作品有:彩陶人面鱼纹网,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纹钵,黑陶兽面纹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鹳鱼石斧图彩陶虹。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其主要特点为图案常有平行,弧圈,交叉,同心圆,旋涡的线条变化;风格流畅,繁而有序;物体刻画简单。代表作品有:水波纹彩陶盆面;彩陶十字圆点网纹壶;舞蹈纹彩陶盆,菱格纹彩陶双耳壶,蛙纹彩陶双耳壶。

紫砂产于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紫砂在明代的盛行,明代饮茶风尚的改变,比如说当时比较盛行“斗茶”。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显小则否不涣散,问不耽搁。”---《冯马宾条笺》 ④明代文人学士推崇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饮茶环境:“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饮何美也。”---《茶说》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就是对紫砂完美的描述。紫砂的特点,特有的双气孔结构使紫砂能够保持茶色茶香茶味,历久弥香。大气孔率使紫砂不仅寒冬腊月注沸水而不裂,且还可以在文火上墩烧。紫砂色泽古朴。肌理细腻,历经长时间抚摸,会发出黯然之光。无釉无彩,质朴自然,意境幽深。紫砂壶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紫砂筋纹器。

上面主要是分别叙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但是历史已逝去,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回到历史中去身临其境的感受陶瓷艺术的美,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最美好的回忆深深埋在心里„„

然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总是缅怀过去,那就证明我们现在过得并不好,所以,美好的回忆可以,但绝不留恋。我们要永远憧憬,永远在现在努力„„当然,这句话对于陶瓷艺术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回顾陶瓷艺术的历史,那么就证明现在我们的陶瓷艺术并不如历史上先进,所以我们应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联想到现在的陶瓷艺术,我们都会想到中国的瓷都---景德镇,那就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景德镇,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邃与内涵渗透心里,然后展望中国陶瓷艺术的明天。我相信,中国陶瓷艺术定会成为世上陶瓷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空中绽放无限光芒。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就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是中国大陆的瓷都。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时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无法企及的。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艺术特色: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 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艺术特色: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当然景德镇的瓷系不止就仅仅几种,还有很多,比如说还有薄胎瓷、雕塑瓷等等,在此我们就不具体介绍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阅先关资料与文献。

陶艺课学习心得(大全) 第10篇

通过几个月时间的陶艺课的学习,我开始对陶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慢慢地了解到老师所说的陶艺就是玩魔术,深深的体会到陶艺的魅力。

很幸运选上这门陶艺课程,当我们来到老师的陶艺工作室,觉得会有一种震撼,原来陶艺可以是这样,这样的神奇。眼前的这一幕幕不由激起了对陶艺浓厚的兴趣,最质朴的陶土,经历陶冶塑造,就成为了艺术,这又是怎样一个陶的升华历程?

在这个陶艺制作中,我觉得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其次,是要动脑思考,把握好感觉。因为晓得做陶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感,手感好才能做出好东西。把握手感靠的是理解,要动脑思考,要充分地了解泥巴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跟泥巴融为一体,才能做出好的东西。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所做的工作有所不同,感触和乐趣也有所不同。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拉坯,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何老师为我们首先做起了示范,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从中学到不少。将泥胚放在拉胚机转盘的中央;然后启动机器,用手把泥按成泥饼,在把泥拉上来,在按,重复这样的动作;接着,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让后慢慢的往上拉,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看着一块泥在何老师的手中神奇而轻松地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我也心里痒痒了,恨不得立刻就动手做一件。领了泥土之后,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土,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看着简单但事实上却相差很远。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我慢慢地靠近泥土,却好像感觉这块泥土在甩我是的,我不能控制它。好在我持着心平气和的心态,最后,我能较好地控制这块土,慢慢地捏出了我所要做的东西的形状,虽然不太美观,但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自认为的艺术品还是很开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我想到了一位西方哲学家的一句话:人人都是艺术家!

陶艺制作心得与收获 第11篇

---陶艺五班舒坦(504)

回想起这个学期的选课,真是人品大爆发了!以前选体育、通选老是被踢,这次本来也没选上合适的通选,只是偶然的一天在机房上网一不小心看到了陶艺课还有一个容量(可能是有个同学退选了吧,非常感激),而且有2.5个学分,我一激动、手一抖、鼠标一按就这么给选上了,真是太神奇了!十分有幸遇到了沈毅老师,听他上课都有一种老罗说相声的感觉,每次上课都被戳中笑点N次,课堂上总是发出欢快的笑声。陶艺制作课虽然只有五节,但每一节都有很多乐趣和感触。我想,每位同学都能感到,这真是一部血泪史啊。第一次去陶艺工作室,上课内容是盘条。课前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条围裙,大男生的心理作用,实在不好意思把这围裙系上啊。这一系上还真要命,我和刘星星同学面对着傻笑,我直呼刘大厨„„无比欢乐啊。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些盘条的知识,然后就让大家领泥巴开始制作了,突然有一种回到童年的感觉,十几年前我和我的伙伴们经常在一起玩泥巴,捏各种模样,盘条也是最最常见的。盘条还是比较简单的,毕竟有一点基础啊,跟搓面粉都一回事,无非是搓细一点、均匀一点,而且用的是高岭土。搓了很多条条,然后构想着很多形状,努力想盘出来。这个还真有点儿小难啊,尤其把泥条弄成圆形很容易裂开,这是因为内弧外弧受到的张力的影响。我废了好大劲盘出来了一个小怪兽,实在没法给它定名,貌似自然界中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动物,不过它还有点小可爱,看到它都能笑出来。还盘了一个笔筒,最终没成功啊,破烂不堪、丑的简直没法见人。我还突发奇想的想盘出一个“鸟巢”形状,然后尝试了下,真的行不通„„

第二节、第三节课内容是拉坯。课上每人都有一台拉坯机,电影《人鬼情未了》中有这个拉坯过程,电影元素的融入使这个坯拉的很浪漫啊!以前还是觉得比较神奇,仔细一看才发现就是一个靠电动皮带转动的原盘面,工作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靠机器圆盘的转动带动泥团的转动,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渐用手协调泥团的形状和位置。泥团的位置真的很难摆正,如果泥团与盘面粘合的不紧,泥团很容易被甩出盘面。虽然周围同学都开始拉坯了,我还是摆泥团,但我一点不急躁,很淡定的去用心体会老师教的口诀“由外及里,自下而上,逆向发力”,我是试过很多次才有一点点手感。拉坯还是有点儿难度,但很有意思。拉坯是一个很讲究精细的工作,在圆盘转动的帮助下塑造产品的形状,这个过程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初学者很难控制好产品的形状。很多时候想做一个杯子,结果转成了碗,有时继而把碗转成盘子甚至成了荷叶,难怪老师调侃地说“荷塘月色”。我也是做了N个荷塘月色啊!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第二节课比较顺利,我拉出来了7件产品,6个杯子1个碗,形态各异,美观精致!我乐呵呵的自我陶醉了一番„„

第四、五节课——修坯,修坯也不简单,修不好就土崩瓦解。老师提前打了预防针“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这个时候夭折的”,这节课上时而传来一阵阵“啊”的尖叫,那一定是修坯给修碎了。虽然我看起来笨手笨脚的,似乎不太适合这种精细活,但我还是足够细心的,一件作品都木有损坏啊,所以听到别人尖叫我就偷着乐啊,哈哈哈„„修坯一定要注意,尽量减小作品承受的压力,尤其是薄弱部分很容易碎。跟我坐一桌的其他人的作品都差不多所剩无几,于是他们望着我的作品垂涎三尺,眼神里透露着乞求,我保持无动于衷,因为我的这些作品也基本上要送给好朋友的!没有一件是多余的!我是真的在用心修坯,不仅仅是用手,而且还要动脑筋想怎么握着作品才能减弱压强,这是他们很少能体会到的。

最后一课是上釉,给作品穿上一件外衣,可华丽可朴素,因而提供了两种釉料,透明釉和彩釉,彩釉又包括很多种颜色。上釉前要先将作品的底部削平,并且一定要保持在一厘米以内。为此我可又是煞费苦心,拿工具刀削了好久。修好了底还不能上釉,还要在作品上补

水,为的是使釉料能够均匀稳定的附着在作品的表面。而上釉分为两种,而且两种方法不能同时使用。一种是直接将整个陶器上釉,由于上釉要有一定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要将整个作品用毛笔补完水后让学长学姐代劳上釉了。还有一种途径是釉下彩。就是先用描笔蘸上彩色涂料(都是特殊的釉彩化学涂料),在作品上画上图画,这个作图过程要求只能画线条和点,不允许大片涂抹作品。最后,我们要把上好釉的作品拿回来进行刮底。老师强调要把底部有可能接触到桌面的地方的釉都给彻底地刮干净,一星点都不能留。我的三件作品在上釉的时候壮烈牺牲了,学姐说它们都有气孔,好伤心„„另外的四件都存活了下来,终于得到一丝安慰,我给这四件作品的外表涂上一些图案,有的是画竹子、有的是画梅花,并题字。自我感觉良好,尤其是画了竹子的杯子让我周围的女生羡慕。我想的是竹子代表气节,古代文人多爱竹,所以以此为外表图案了。希望这四件作品在炉子里好好修炼,希望它们给主人带来惊喜!

陶艺课就这么结束了,可我想说还不够过瘾,还想再系统的完成整个制作流程啊,还想做出更多的作品啊。可是,这一切还是结束了,不管你留恋不留恋。陶艺制作有苦有乐、有欢声笑语、也有无奈尖叫,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要静下心来,静的如湖面一般,没有一丝波澜,不能浮躁急躁,还有细心、有耐性!这些品质是做事情必备的,在学习上也都能体会到,而平时我们可以从陶艺制作或者钓鱼灯各种活动来锻炼或者提升我们的耐性、静心、细心,这样遇到别的事情我们同样不必急躁,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上需要心静如水。陶艺制作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我们只是了解了一点皮毛,一想到我们古人的制作技术之高超和精湛,谁人不敬畏他们?他们制作出了那么多精致作品,现在一直是无价之宝,这无不让每个中华儿女为之自豪啊!另外,陶艺制作课程的严格纪律,也让我们明白了做人做事的原则,不能随随便便、拖拖拉拉,要以自律来更好的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陶艺总结心得】相关文章:

陶艺综合实践总结08-02

陶艺课程实践总结08-02

陶艺课课程总结范文06-24

2023-2024下陶艺兴趣小组总结09-01

陶艺语言05-25

建筑陶艺08-02

传统陶艺08-25

现代生活陶艺06-19

陶艺论文题目04-09

小学陶艺论文05-05

上一篇:最后一分钟的优质课教案下一篇:去钓鱼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