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

2024-07-25

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精选16篇)

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 第1篇

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18:34 沟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沟通实质和目的的了解。所以非常有必要了解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

法则一:沟通是一种感知

禅宗曾提出过一个问题,“若林中树倒时无人听见,会有声响吗?”答曰“没有”。树倒了,确实会产生声波,但除非有人感知到了,否则,就是没有声响。沟通只在有接受者时才会发生。

与他人说话时必须依据对方的经验。如果一个经理人和一个半文盲员工交谈,他必须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否则结果可想而知。谈话时试图向对方解释自己常用的专门用语并无益处,因为这些用语已超出了他们的知觉能力。接受者的认知取决于他的教育背景,过去的经历以及他的情绪。如果沟通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话,他的沟通将会是无效的。另外,晦涩的语句就意味着杂乱的思路,所以,需要修正的不是语句,而是语句背后想要表达的看法。

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接受者如何去理解。例如经理告诉他的助手:“请尽快处理这件事,好吗?”助手会根据老板的语气、表达方式和身体语言来判断,这究竟是命令还是请求。德鲁克说:“人无法只靠一句话来沟通,总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

所以,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渠道,沟通的第一个问题必须是,“这一讯息是否在接受者的接收范围之内?他能否收得到?他如何理解?”

法则二:沟通是一种期望

对管理者来说,在进行沟通之前,了解接受者的期待是什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是否能利用他的期望来进行沟通,或者是否需要用“孤独感的震撼”与“唤醒”来突破接受者的期望,并迫使他领悟到意料之外的事已然发生。因为我们所察觉到的,都是我们期望察觉到的东西;我们的心智模式会使我们强烈抗拒任何不符合其“期望”的企图,出乎意料之外的事通常是不会被接收的。

一位经理安排下属主管去管理某个生产车间,但是这位主管认为,管理该车间这样混乱的部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经理于是开始了解主管的期望,如果这位主管是一位积极进取的年轻人,经理就应该告诉他,管理生产车间更能锻炼和反映他的能力,今后还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反,如果这位主管只是得过且过,经理就应该告诉他,由于公司的业务重组,他必须去车间,否则只有离开公司。

法则三:沟通产生要求 一个人一般不会做不必要的沟通。沟通永远都是一种“宣传”,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例如发号施令,指导,斥责或款待。沟通总是会产生要求,它总是要求接受者要成为某人、完成某事、相信某种理念,它也经常诉诸激励。换言之,如果沟通能够符合接受者的渴望、价值与目的的话,它就具有说服力,这时沟通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价值、信仰与渴望。假如沟通违背了接受者的渴望、价值与动机时,可能一点也不会被接受,或者最坏的情况是受到抗拒。宣传的危险在于无人相信,这使得每次沟通的动机都变得可疑。最后,沟通的讯息无法为人接受。全心宣传的结果,不是造就出狂热者,而是讥讽者,这时沟通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一家公司员工因为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而产生不满情绪,纷纷怠工或准备另谋高就,这时,公司管理层反而提出口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更加招致员工反感。

法则四:信息不是沟通

公司报表中的数字是信息,但在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上董事会主席的讲话则是沟通。当然这一沟通是建立在报表中的数字之上的。沟通以信息为基础,但和信息不是一回事。

信息与人无涉,不是人际间的关系。它越不涉及诸如情感、价值、期望与认知等人的成分,它就越有效力且越值得信赖。信息可以按逻辑关系排列,技术上也可以储存和复制。信息过多或不相关都会使沟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沟通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是中性的,而沟通的背后都隐藏着目的。沟通由于沟通者和接受者认知和意图不同显得多姿多彩。

尽管信息对于沟通来说必不可少,但信息过多也会阻碍沟通。“越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陷入到了铺天盖地的数据中。信息就像照明灯一样,当灯光过于刺眼时,人眼会瞎。信息过多也会让人无所适从。用目标管理有效沟通

除了以上四个法则,德鲁克还认为,目标管理提供了有效沟通的一种解决办法。在目标管理中,老板和下属讨论目标,计划,对象,问题和解决方案。由于双方都着眼于完成目标,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即便老板不能接受下属的建议,他也能理解其观点。下属对上司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沟通的结果自然得以改善。如果绩效评估也采用类似办法的话,同样也能改善沟通。

德鲁克提出的四个“简单”问题,可以用来自我检测,看看你是否能在沟通时去运用上述法则和方法: 一个人必须知道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 第2篇

对管理者来说,在进行沟通之前,了解接受者的期待是什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是否能利用他的期望来进行沟通,或者是否需要用“孤独感的震撼”与“唤醒”来突破接受者的期望,并迫使他领悟到意料之外的事已然发生。因为我们所察觉到的,都是我们期望察觉到的东西;我们的心智模式会使我们强烈抗拒任何不符合其“期望”的企图,出乎意料之外的事通常是不会被接收的。

一位经理安排下属主管去管理某个生产车间,但是这位主管认为,管理该车间这样混乱的部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经理于是开始了解主管的期望,如果这位主管是一位积极进取的年轻人,经理就应该告诉他,管理生产车间更能锻炼和反映他的能力,今后还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反,如果这位主管只是得过且过,经理就应该告诉他,由于公司的业务重组,他必须去车间,否则只有离开公司。

教育沟通类谈话节目的四个空间 第3篇

《成长》不同于旨在可看性或表演性的娱乐性谈话节目、探讨社会公共文化空间严肃话题的文化性谈话节目、发布新闻信息或生活服务信息的一般谈话节目。《成长》的重点不在表演, 而是心灵沟通。这需要真实性和本真性这两个根基。在《成长》里, 一切是真实的:真实的人, 真实的事, 真实的情;一切又是本真的:从开始, 话语就推动着事情按照其自身的情感逻辑或事理逻辑朝前发展, 不可扭曲、割裂、中断, 不可被负向态度或情感如嘲讽、无动于衷、鄙夷所破坏, 一场本真的谈话就是一次在其自身逻辑中发生、绵延的有机进程。

话语场是指人与人的言语交流网络关系,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说话人永远 (包括未说话时) 有影响力的话语积淀。话语场包含话题、故事、情感向度和情绪基调四个元素, 彼此之间不仅是简单地关联着, 而是有机地关联着。谈话节目从“表演”到“沟通”, 即“外在的观看对象”到“内在的参与活动”, 这是电视谈话节目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也是电视谈话节目发展、进化的内在逻辑。在“外在的观看对象”这个层面, 节目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是向观众呈现一档有趣的、精彩的谈话过程或谈话现象, 话题或故事要吸引人, 嘉宾谈话要妙趣横生, 主持人要有独特的魅力。而在“内在的参与活动”这个阶段, 节目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 是让观众参与了一场在多方面 (当事人、嘉宾、主持人、观众等) 进行的心灵沟通。这就需要真实 (真人物、真问题、真情感) 、感动人、有意义 (感性意义和理性意义) 。最后, 这种多方交互的心灵建构为一种本真的话语场。话语场既是心灵沟通得以进行的场所, 又是心灵沟通所达到的共鸣的结果。

以心灵沟通为目标的教育沟通性话语场的运作, 存在现场空间、叙事空间、心理空间和情理空间, 这四个空间逐渐深入、沉降, 并最终抵达情理空间。

一、现场空间

现场空间是话语展开的环境所在, 也是话语场运作的第一个层次。它让观众感受到一个全方位、立体性的谈话过程, 使他们如临其境。观众随着说话人的思维而展开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情绪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

二、叙事空间

教育沟通性谈话节目作为纪实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也是非虚构叙事的一种。它以演播室为主要谈话场, 由主持人、嘉宾共同完成故事, 这具备了叙事的特征之一——叙述主体。其次, 在嘉宾讲述过程中, 故事内容本身充满戏剧性, 有冲突, 有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节目整个过程中又具有不可预知性, 同样有高潮, 有结局, 具备了叙事的第二个特征——叙事结构。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对叙事的技巧和艺术等方面的要求, 就是叙事方式的内容。因此, 在教育沟通性谈话节目中, 叙事是节目运作的第一层面, 叙述主体通过呈现信息, 让谈话参与者理解信息, 进入当事人生活空间和生活情境, 并为之后谈话主体进入心灵沟通打下基础。

《成长》曾经在2006年做过一期节目《他还是不懂》, 讲的是16岁的漂亮女孩小菲, 曾经无比叛逆, 跟社会上的混混结交, 甚至离家出走。

父亲:我的态度可能比较极端了一点, 我自己抽自己了, 我自己抽自己嘴巴, 抽了以后我自己先跑出去了。

主持人:你在这样的情况下, 你打的是自己?

父亲:我打的是自己, 我基本上不打她的。

主持人:那你为什么要打自己呢?

父亲:我真的气的, 也急的, 当时我急的就是说, 她是我女儿, 我打她我真的舍不得, 讲实话我真的舍不得。我急得有时候, 也不是第一次打自己了。

父亲的讲述迅速把观众带入到这对父女生活的情境。这样的对话在《成长》的叙事空间里比比皆是, 嘉宾各抒己见, 针锋相对, 主持人不会左右嘉宾的意见, 也不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表达。嘉宾们倾听、思索, 在这样的交流和碰撞中, 思想在互动, 信息在流动, 情感在共鸣, 构成了节目叙事空间中最本色的元素。

三、心理空间

随着话语的展开, 话语场渐渐沉入心理空间, 即当事人的话语会在所有话语场的参与者的心理空间发生活动, 使参与者设身处地地领会当事人的想法, 进而对当事人的内心经历产生同情, 这种同情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怜悯, 而是一种共感, 即以主人公感受事物的方式来感知所面对的事物, 从而领会当事人的生活与心境。而对所有事情经历、分享与体认, 则是沟通的前提。

1. 以真诚、尊重卸除谈话当事人的心理屏障

无论面对的是满腹经纶的教育专家, 还是着急焦虑的普通父母, 抑或是叛逆执拗的青春期少年, 甚至是口眼歪斜的残疾孩子, 编导和主持人都真诚以待, 绝不因为自己掌握着话语权而居高临下, 发号施令。主持人在话语场上, 状态是充分舒展而自在的, 她会适时地调侃, 自然地大笑, 会不顾形象, 让眼泪尽情地流淌, 这种真实的状态会让最防备的嘉宾卸下伪装, 袒露自己真实的内心, 与大家交流。这样本真的状态也会感染到话语场上的每一个人。

2. 以同情、共感抵达话语主体的内心

当话语场沉降入心理空间, 话语场上话语主体间的互相同情和共感, 尤其是主持人对嘉宾的同情和共感显得尤为重要。

同情是指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 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此时的思想、感情和需求, 并给予及时的关心、安慰、支持等情感援助。而共感是指设身处地地从嘉宾的参照标准去体会其内心感受, 领悟其思想、观念、态度和情感, 从而达到对嘉宾境况的理解。在教育沟通性谈话节目中, 共感能使主持人设身处地地站在嘉宾的角度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 并运用话语技巧, 将自己的内心体验传递给嘉宾, 最终引导嘉宾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从而促进其内在心理机制的修复。共感要求主持人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敏锐的思考观察能力。

四、情理空间

当话语场从现场空间进入叙述空间, 再进入当事人内心的心理空间, 似乎谈话节目已经实现了既定目标。可对于教育沟通性谈话节目来说, 似乎仍有可开发的空间。在此, 笔者引入“情理空间”的概念来区分教育沟通性谈话节目与娱乐类或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的不同之处, 即, 在叙事之后, 还追求一种沟通的效果, 彰显人文关怀。如果把奇情比作“坚冰”, 把情感比作“水”, 那么, 节目在这里要做的就是将“冰”融化成“水”, 在双方相互融合、达到一致的情感维度中寻找理性的出路, 让话语场在情理空间中有效地展开。

14岁的成成多次离家出走, 最近一次, 妈妈找遍了县城的各个角落, 却一无所获。妈妈在百般无奈之下, 寻求《成长》的帮助。《成长》也没能找到孩子, 可妈妈却在现场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文山:你跟徐平讲了很多你们之间的状况, 我有个比喻, 我觉得你像一个非常辛苦的侦探。

妈妈:有点像, 真的有点像。

文山:你侦查了东海县城的所有网吧, 你侦查了你的孩子所有的交往圈子, 包括他的同学以及同学的妈妈, 你很辛苦。然后成成被你培养成一个高明的作案者, 培养他的反侦探的能力, 是吗?

妈妈:对。

文山:你这样的游戏还要玩多久?

妈妈:所以说我不想玩了, 现在就是说来找你们, 就是向你们求救的。

……

妈妈:我拿刀的那次就是说, 我也想试试他, 他枕头底下为什么藏着刀。第二个也是我气极了, 他都说那些不干净的话, 所以说每次生气都是这个惹起的。

文山:停一下啊, 当你认为你的孩子在骂你的时候, 你就会很生气, 可是你生气的方式, 就是没有办法教育和影响孩子, 因为你们两个人已经顶起来, 在那种情况下, 你们像两个在争吵的孩子, 那时候你不是妈妈啊, 你也不是一个高明的侦探, 那时候你就像一个被另外一个孩子攻击的孩子, 你的反抗方式就是攻击他, 他打你你也打他, 他骂你你也骂他。

妈妈:对。

文山:那时候你这个妈妈像一个孩子。

有效课堂的四个基本原则 第4篇

一、目标制订的兼容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课堂的指挥棒和方向盘。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从兼容性原则出发,牢牢把握住这个原则。

制订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课文为本。因此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学情,熟知班级学生的学情,熟知班级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因材施教;透彻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的各个知识点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灵活施教;自知自己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对课堂教学的左右与影响,扬长避短,选择适合于本堂教学内容的方法与风格,智慧施教。

二、问题设计的层递性原则

问题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有效的问题,往往能够启发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最终得以实现教学的顺利开展与目标的切实落实。

问题设计要有层递性,这是源于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而言的。所谓“层递性”一是指问题指向的对象要有层递性,即同一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灵活思考和解答;二是指问题本身要有层递性,即教师要有将主问题分解成不同切入点、不同难易度的小问题的智慧和能力,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可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问题。

三、学生参与的实效性原则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应该指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习、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因此设置一个“生问师导”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四、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原则

作业布置要讲求科学性,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灵活性,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布置不同的作业,大致上有个分层区别,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是无效的;二是正确性,即每个题目的表达要通顺,图标要清楚,答案要正确等,千万不能用错误的题目引导学生,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达成作业科学性的关键,一是要事先做题,只有做了才能清楚题目的难易程度,才能分类、分学生、分要求,因生设题;二是要做好检查批改,只有这样,才能督促学生认真做,才能知道学生掌握课堂的情况;三是要及时讲评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及時地进行讲评辅导。如果是全体性的问题,可以全班讲评,如果是个别性的问题,可以个别辅导。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轻负担、高质量”应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唯有课堂有效,才能学生轻松。教无定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教师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 第5篇

信息与人无涉,不是人际间的关系。它越不涉及诸如情感、价值、期望与认知等人的成分,它就越有效力且越值得信赖。信息可以按逻辑关系排列,技术上也可以储存和复制。信息过多或不相关都会使沟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沟通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是中性的,而沟通的背后都隐藏着目的。沟通由于沟通者和接受者认知和意图不同显得多姿多彩。

尽管信息对于沟通来说必不可少,但信息过多也会阻碍沟通。“越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陷入到了铺天盖地的数据中。信息就像照明灯一样,当灯光过于刺眼时,人眼会瞎。信息过多也会让人无所适从。

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 第6篇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的学习心得

时间四象限法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柯维先生,一经面世,得到众人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基本上现在如果要讨论时间管理,那么四象限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法则的主要意思就是两个维度的变量划分成四个区间,然后按照四个区间的定义将我们的计划任务放进去。这两个维度分别是重要性和紧急性,由此划分成四个区间分别是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何谓之重要?何谓之紧急?就如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也会对重要和紧急有一千个答案。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角色、,每一个阶段,可能对重要和紧急的理解都会有所差异。所以四象限法则不是教会大家找到重要和紧急事务的结果,而是灌输一个理念、传达一个信息---面对任何事务,我们心目中都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持对准备接受的事务作出一个快速而准确的判断,这件事情对我而言是重要的吗,是紧急的吗?

重要性主要是针对事务和我们已经设定的目标是否相吻合,吻合度越高就代表越重要,只是这个吻合度如何确定,那就只能是靠个人决定了!紧急的判断标准是事务完成的时间要求了,这个比较容易理解,难点是在如何确定多长时间要求才是紧急呢?这个标准各人也会有各自的标准的,只是一旦我们定下了标准,最好尽量不要改动它,因为一旦已经订好的标准经常变动,那么结果只能是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事情才是紧急的,那么你永远都会为所谓“紧急”的事情而在奔波忙碌。

如果说我们已经在头脑中对四象限法则的四个象限有了一定的概念,我们自然就会想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各类事情如何对号入座呢?哪些事情才是正确的对应那个象限呢?重要紧急:危机事件;重要不紧急:文案工作;紧急不重要:协调沟通;不紧急不重要:琐碎事务。危机事件外还要加上领导交办的紧急事务。这是一个现实情况,我们需要正视的情况,因为我们是团队组织架构,团队管理者交办的工作可以视为团队的紧急事务,当然也就是重要而紧急了,但是是这一条很容易就成为我们时间管理的黑洞,因为有时候领导交办的事务并不一定紧急,作为执行者最应该做得就是确认任务是否紧急是否重要。重要不紧急:写总结和计划,按照原定计划所开展的各类工作,如汇报、如拜访客户、如和家人出外聚餐等等;紧急不重要:临时协调事务、重要工作的重新办理;不紧急不重要:这个最难总结了,看看其他部门发的邮件,闲余时间打牌唱歌,看看小说上网浏览新闻,或者找个地方晒太阳发呆。

不同的人、不同岗位、不同情绪、不同阶段的人对所谓重要和紧急的事情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同一个人因为压力、情绪、心情的不同也有可能不同,看心理医生,进行情绪调节对很多人来说是不重要不紧急,但是如果对于一个遇到重大挫折且宣泄无门的人来说就是重要而紧急。对于一个连续加班N天,每晚工作到深夜、身心疲惫的人来说,看电影旅游散心等在其他人看来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对其而言却是重要而紧急的。所以说我们在面对各种事物的面前,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目标设定及身心状态来确定各个事务的象限归类。归类划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四个象限的事务,才能保证我们的时间管理能够有效进行。

针对四个象限的事情,相当多的资料给出了这样一个处理的指导意见:第一象限的事情要马上去做,第二象限的事要安排好计划去做,第三象限的事是授权别人去做,第四象限的事是尽量不要做。我们接下来逐个解除,首先是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要马上做,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处理这个象限的事务的时候我们要时刻都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马上做之前还有一个动作,就是判断这件事情能否往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的方向转移,或许大家的结论都是悲哀的,现实状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作为自己时间的管理者都不能坚持来主导自己的时间,那么根本就不会有人会帮助你管理时间的,这也是反映了时间管理的最重要原则就是自主性。在面对紧急重要的事务的时候首先思考能否转移,询问事务的发起者发表自己的意见争取将事务的性质进行转变,另外还有就是提前准备。

第二象限是重要而不紧急,这一块的工作按道理来说就算是自己所做的工作计划中有序开展的内容了。因为是和目标高度吻合,而且已经提前做好了计划、有充分准备的工作,理所当然的这种类型的工作势必会是我们重视并且得到妥善处理的。而现实当中却是恰恰相反,第二象限的工作受到了第一和第三象限工作的挤压和阻拦,使得这个区域的工作很多时候由重要不紧急变成了重要而紧急,因为原本计划好的时间都被紧急的事情占用了,唯一的结果就是让不紧急变成了紧急。所以在对待第二象限的工作,我们要有一个坚持的态度,坚持一个原则底线,不管其他紧急的事情如何扑面而来,也不要让其影响到这个象限的事情。一旦发现紧急的事情造成恶劣的影响,有人就会说那我加班来处理不就行了嘛?加班就是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因为时间管理不科学才迫使你要加班,所以说时间管理中出现加班就是管理失败的表现了。在四个象限当中,第二象限的工作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体现我们的时间管理的质量的,这是时间管理中的第一原则。

第三象限是紧急不重要,这是一个很纠结的区域,既然是紧急的事情,那么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那就要赶紧去完成它,但是它却不重要,也就是说它极有可能不在我们的目标范围之内的,是属于额外的不可预见的事情,而且最最为关键的是,这些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很有可能是由一些“极为关键”的人所下达的。稍微不慎,会导致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可如何是好。好多网络上的材料给出的指导意见是:授权别人去做。先不讨论这种方法的实际操作性,光是这种做法的逃避态度我觉得就不是很恰当了。凭什么别人就愿意接受你的授权呢?凭什么你就能授权呢?最重要的是?有多少人具备这种授权的资源呢?或许有些人能过做到,例如管理者确实可以将一些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例如出席其他部门组织的一些本部门关联性较低的会议。但这些都是针对具备管理权限的人所设置的。最起码一点---授权是目标管理的一种手段,其存在的最基本因素是必须有部属。而对于大部分没有部属的人而言,授权似乎只是一种飘渺虚幻的概念而已。对待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我给出的意见是可推则推,推不掉也要告诉对方你的态度,另外还有就是分门别类的把这些所谓的“紧急不重要”的事务记录下来,作为下次对方又要你处理类似事务的谈判筹码。当然,推的意思不是说要推卸责任,推的目的是在确认这项工作确实是属于你的工作职责范畴的基础上尽最大能力将其转化为不紧急的事务。在再说上面提到的授权,在我看来恰恰是这样的授权过多过滥,而导致了很多人每天不得不面对众多的“紧急而不重要”的事务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在要求自己的部属在执行一些临时下达的任务的时候,想一想是否自己就是那个造成自己部属过于忙乱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个象限是不紧急不重要,相对而言,我是最不认可这个象限的说法的,哲学上说:存在的就是有意义的,任何事务都有着其存在的价值,就算是不紧急不重要,但并不代表它没有作用。但是翻遍我能看到的所有关于四象限法的材料中都对第四象限的事务是这样一个态度:不紧急不重要的事务,尽量取消不要去做。在讨论应该如何对待第四象限的事务前,我们首先来对这个定义套进我们认为想匹配的事务:看电影、锻炼身体、打牌、聊天、唱卡拉OK、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我提供我的态度和大家分享: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润滑剂,是调节工作强度和生活压力的的调和品,就拿锻炼身体来说,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属于重要不紧急事项,所以有人会很有规划的锻炼身体,也有人喜欢看电影,所以计划每周看一场。所以结论就是:这些放在第四象限的事情有些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取向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也请做好规划,只是规划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将其所占时间的比例降到最低,例如打牌唱歌,每天都要参与,那就不是娱乐活动而是成为一份工作了。

一对一沟通的四个理由 第7篇

尽管在开会的时候,你可以进行视频连接(Skype或者一个类似于Google Voice或者Yahoo Messenger这样具有免费低分辨率功能的聊天工具。)以便可以和参加会议的其他人进行眼神上的交流,达到创造人文气氛的目的,但很明显电话是最主要的工具。

任何一位称职的经理都会告诉你这些事情都极度耗费时间,所以通常来说,尽管我们一天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它们总是排在首要位置。在你打算把你跟员工面谈这件事从你的日程安排上剔除的时候,请你看看下面四条理由,然后请把跟员工一对一沟通放在首位,而不是“等我高兴的时候”再去做。

1、这是时间投资,而不是浪费时间。

经理们不愿意跟员工一对一沟通,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时间,因为一次这样的沟通可能要花去他们30到45分钟。至少,你可以事先安排好这样的面谈。你我都知道,如果问题一旦出现(最后一定会有这一天),我们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解决,你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应对。事先安排好一对一沟通时间表,并且严格遵守这个计划,还能够带来一个额外的好处,那就是你的员工不会再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整天、甚至整周烦扰你:他们会在你跟他们一对一交流的时候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因为他们认为你一定会在那个时候帮他们解决。哦,请不要把时间安排得很紧,一个接着一个。你可以把面谈的时间分散开来,最好选在一天较早或者较晚的时间,这样会减少你们被打扰的机会,

2、它能建立信任。

如果你的团队认为你唯一不愿意干的事,就是挤出时间来跟他们谈谈,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可能你的团队成员会这样忠诚地认为“这周他们一切就会好起来,他们会控制好一切的。”但是,这样的话传达出来的信息会让你的团队成员觉得,他们在你眼里,是最不重要的一群人。时间一长,你和你远程团队成员中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不堪一击。你要严格遵守时间表的安排,给你的团队成员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他们在你眼里,是最重要的。哦,至少要把会面安排在一个他们觉得合适的时间,而不仅仅只想到你自己的安排。为什么他们就该一次又一次地错过和家人吃晚餐的时间?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在漳州,而你在总部?

3、它是一流的诊断工具。

在你真正开始和一个人交流的时候(更重要的事是聆听),你应当意识到这是一场有很深意义的讨论。你仔细听他们详细解说的事,抓住他们在交谈中通过语音语调透露出来的线索,比如表现出犹豫和沮丧就意味着需要更深入的讨论。那些在电话会议时没有表现出来的问题可能继续被提到桌面上来讨论,你可以更加深入、更加尖锐地寻问这个问题,不用担心让对方在同事面前下不来台。一开始就进行一些坦承的讨论,未来你将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4、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你的员工。

小成本创业的四个黄金法则 第8篇

也就是在这盏明灯的光芒之下,吴志祥找到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新工艺酿酒技术,实现了自己由一个打工仔到“吴氏酒厂”老总的完美蜕变。

04年高考失败后吴志祥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怀着对未来疲惫茫然的心态他离开了家乡开始了打工生涯。从卖苦力的物流搬运到臭气熏天的小渔具厂,再到单调枯燥的造纸厂,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但吴志祥并没有放弃,他告诉自己人生不应该就这样虚度,一定要挣钱,一定要发展。为了改变糟糕的现状他决定自己创业,于是他开始寻找身边可以创业的项目。

很偶然的一次,吴志祥在中央七台看到了一个叫一本机械公司的新工艺机械酿酒的创业项目,吴志祥觉得很实在。就赶往了广州的一本机械公司。

“我们知道,现在各种创业网站、财富杂志、报纸上的创业项目目不暇接,吴总为什么将新工艺酿酒作为自己的最终选择呢?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有什么心得呢?这和小成本创业黄金四则又有什么联系呢?”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吴志祥泯了一口茶,讲起了自己的心得。

第一则:必须瞄准市场的需求

作为我们创业的起步项目,其旺盛的市场是我们盈利的基础,而且想要取得额外利润,我们的项目需求必须是旺盛的,比如说卖酒的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市场,这样的产品才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盈利空间。同时项目必须能做长久并贴近生活,套用一句创业圣言:“创业成功的秘诀在于,看大部分人在做什么,然后不要去做,只有超常的举动才能有超常的成就!”就好像绝大部分的人都按照传统的工艺做酒,而我却采用新工艺酿酒。当大部分人没意识到这是个良好的市场机会,而你把握住了,那你就是超常的那位!

那么我们又怎样来分析市场的需求量呢?

1.市场需求要旺盛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最早的酿造于五千年前。五千年来,王权更替、朝代变换,独独不变的就是酒。国人喜欢热闹。逢喜事要摆喜酒,遇丧事要办丧酒、失意了借酒消愁,发达了开酒庆功。酒作为和烟齐名的最暴利行业,它的发展前景之长远、市场需求之旺盛是毋庸置疑的。

2.老行业、新技术竞争对手少

酿酒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个古老的行业。在酿酒方面,传统工艺酿酒存在很大的弊端,如能耗高、工艺复杂、产量低、成品酒质量没有保证、品种单一。而新工艺酿酒采用一本公司最新设计的机械设备酿酒,只需两三道工序一个人便能轻松搞定;而且一本机械公司专有的催陈技术更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将做出来的酒转差为好,转新为陈,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成品酒的质量。再加上新工艺酿酒独特的“一粮九酿”技术能够依据自身特色开发出很实在的附属产品。比如说利用酒糟水做出饲料、酱油、奶茶等一系列的产品,从而实现多元化的经营,为创业提供一个有力的技术保障。

第二则:选择风险小、流转快的项目

我们小本创业的目标就是利用少的资金,为自己谋取更多的财富。所以在项目的选择上就一定要特别关注项目投资的风险问题。

像服装、电子产品等都是一些季节性大,更新速度比较快的项目,这就要求创业者对专业知识和市场行情有比较深刻全面的了解,否则把握不到消费者的需求,跟不上市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很容易让产品积压,导致投资失败。

而投资酒坊就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酒是陈的香”,一瓶刚酿出来的茅台酒可能只要几百,但一瓶三年的茅台酒就要几千。一瓶酒放的时间越长,价值就越高。而且酒是一种快速消耗品。做了酒就卖,酒卖出去了资金就回来了,资金的流转周期相当短。

第三则:采用低成本、有效且容易操作的宣传方式

考虑到我们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我们必须用更直接的方式来进行信息营销宣传及与客户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产品的优势。

2011年中国网络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就是——围观改变中国。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是现场展示新工艺机械酿酒,以此为噱头吸引消费者目光,从而达到一种强势宣传的效果,顺利为自己的酒坊打响了名声。而且这种宣传方式不用花一分钱。

再者我们不是卖茅台那样的酒,一瓶酒期望能赚个几百几千块,所以卖酒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起尽可能多的稳定的销售渠道(也就是代销点)。广开渠道,薄利多销。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开发自己的附属产品。

第四则:看准目前市场机会,快速切入,取得先发优势

在创业的路上,我们不能太患得患失,看准了机会就要坚决去做,就像鱼鹰捕食那样:准、狠、快。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适度,选好行业以及力所能及的项目。如果让我们去做IT也不好,因为基础不行啊。而新工艺酿酒就不同了,只要做出体力的劳动就可以了,也不存在物流、交易成本,基本上每天把酒卖出去就有钱赚,是谁都愿意啊!

生活中与宝宝沟通的四个技巧 第9篇

1.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眼里,他看不懂的、理解不了的、没有见过的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他总喜欢围着大人问个不停:老板是什么,爸爸怎么就成了老板?妈妈你为什么老掉头发?月亮怎么老是晚上出来,虽然这些问题看上去很简单,我们也要耐心回答孩子。老板就是拥有公司的人,爸爸做老板是因为爸爸能干!妈妈掉头发是新陈代谢,也可能使身体虚弱导致的。月亮白天也出来,只是太阳光太强烈了,我们看不见!孩子对于原因的探究正是理性思维的开始。作为治理的核心因素,理性思维能力越强,孩子越有清楚的判断力,越善于思考,所以无论孩子问什么问题,我们都要耐心回答。

2.做个不摆架子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家长都是些许的.傲气,觉得自己活了一把年纪,经历的事情那么多,又读了那么多的书,在孩子面前,自己就是专家级人物,权威的很,于是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的烦恼的时候,他们不屑于去听,或者很干脆打断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给孩子出主意,帮孩子想办法。。。。只是孩子非常反感。孩子处于困境中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能够跟他们产生共鸣,理解他们眼下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把不良情绪排泄出去,所以,父母只需默默倾听,偶尔回应一下孩子就可以了。

3.认同孩子的感受:当孩子伤心的时候,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位置,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从内心感激父母,觉得父母理解自己如果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千万不要在孩子情绪没有回复的时候就提出建议,可以默默地陪伴孩子一会儿,等孩子平静之后,家长在意理智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就能够帮助孩子化解阴云。

求职简历的四个基本内容 第10篇

1.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婚姻状况,联系方式等。

2.教育背景:按时间顺序列出初中至最高学历,学校,专业,主要课程。所参加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3.工作经历:按时间顺序列出参加工作至今所有的就业记录,包括公司/单位名称,职务,就任及离任时间,应该突出所任每个职位的职责,工作性质等,此为求职简历的精髓部分。

谈击球动作的四个基本环节 第11篇

所谓环节,“本是动物学名词,指环虫类等动物的每一体节,因亦用以指互相关联的许多事物之一。如中心环节,薄弱环节”《辞海》(1204页)。我们讨论和研究击球动作的基本环节,除了把握关联的概念外,还必须遵循“普遍规律”和“重点突出”的原则,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

关于击球动作的环节问题,多个版本的教科书有不同的表述。比如《少年儿童业余训练教材·乒乓球》(1981)关于击球环节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判断来球,击球位置,击球时间,击球部位和拍面角度,击球力量的运用”。《体育系通用教材·乒乓球》对击球动作基本环节的描述是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判断来球,移动步法,挥拍击球,迅速还原。上述两种说法,立意不同,表述内容却比较接近。前者严格意义上说应该不是指环节,而是讲述怎么样去击球,后者是根据动作的结构对环节进行概括。我认为不管怎样,对环节的解析一定要建立在对动作过程的分析之上,既要符合动作在结构上的特点,又要符合运动中的逻辑关系,还要突出重点,因为,我们对动作的环节分析,实质上是对一个整体动作的分解,这种分解,不是将动作支离开来,而是便于练习者加深理解,更好的从整体上去把握。

最近看过一些球友的文章,对击球环节的分析和理解大多是正确的,但也有少数朋友概念不清,比如有的将击球的节奏也纳入到了击球的环节中来进行分析,把影响击球的因素和基本环节混淆起来了,这是应当加以区分的。我们讨论环节,要紧紧抓住整体动作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某些体节,这样就不至于混为一谈。

个人认为,我们对击球动作的基本环节分析,应该囊括所有的技术动作,也就是说,环节的分析应当适用于对任何技术动作的分析。在这样的基点上,我们可以将击球动作确定为四个基本环节,即准备、引拍、击球和还原。

准备环节包括基本站位、对来球的判断以及击球动作开始之前的身体调整(包括移动)。教学训练中,教练员应当围绕这个环节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练习者进行精当的讲解和指导,比如基本站位,开始学球的人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姿势,随着水平的提高,怎么样来根据打法和个人特点调整自己的站位,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又如判断来球,怎么样预测,有什么方法。再如,如何根据来球来移动步法,用什么步法,注意些什么等。可以看出,对准备环节的教学训练,包括了意识的培养与实际的运用,涵盖了判断、预动、起动、移动等内容,从技术的操作层面来说,重点是要进行基本站位与各种步法的教学。当然,步法的移动不可能在一次或初次的教学中完成,必须安排到练习的各个阶段去逐步的掌握,但不等于可以在不需要移动的练习过程中将这项内容的提示与教学过程省略。要让练习者明确,准备这个环节所覆盖的整个内容有哪些,便于他们在今后的练习中加以理解和运用。有的人会问,步法移动怎么不单独的作为一个环节来给予分析呢。原因在于步法移动虽然重要,但从与击球动作的关联上考虑,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从击球动作的整体上辨析,基本站位与步法的移动都是为击球动作服务的,是使用技术的准备性内容。现实中,有的人并不是击球动作上有什么问题,而是准备环节做得不太充分而引起击球动作的走形或影响击球动作的质量,把步法列入准备环节,有利于我们抓住和围绕击球动作这个中心环节去考量其它环节对击球技术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或有效的去解决不同环节上出现的问题,由此来提高整个击球动作的质量。引拍环节。任何动作都存在着引拍,只是方式与方法不同,加上引拍在整个击球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有必要把它从击球动作中分离出来加以认识和提高。值得指出的是,绝大多数练习者都有忽略引拍的缺陷。引拍是击球动作的开始,一个高质量的击球,是与一个高质量的引拍密切相关的。换句话,引拍是提高击球质量的前提,关于这一点,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乒乓球的击球动作的基本特征是上肢的摆动,摆动首先是从引拍发端,它应包括上臂与前臂的协调,上肢与身体的协调,摆动的方式与方法、摆动的方向、速度与幅度的大小,以及摆动与拍面的处理等。随着大球时代的到来与弧圈技术的普遍运用,引拍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加上技术更新和创新,也对引拍提出了更为复杂和更为细节的要求。比如,前冲弧圈与加转弧圈的引拍在方式和方向上就出现分化,再如横拍反面拉与直拍反面横拉的引拍就有明显的区别,反手快拨与弹击、搓球摆短与撇长、台内挑打等,致使引拍对击球质量的权重比例显著加大。改进击球环节往往是要求先从改善引拍环节入手,引拍已经成为改进技术动作的一个重要的视点。引拍环节还决定着能不能有效的动员身体的各个部分参与击球,身体的协调程度通过引拍也可见一斑。击球环节。无容置疑,击球是所有环节中的核心环节。它是所有环节中要求最为复杂和最为精确的一个环节,击球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威胁性,全都在这个环节上得到体现。除了与引拍环节的具体要求相同之外,拍形的调节、击球的时机与节奏、力量的使用与力度的掌握,引拍与击球的对应,以及与选择和决定使用何种技术相对应,都将成为重点,因此,它也是一个具有技能性、技巧性、可变性和整体性的环节,是一个球手技术水平的真实反映。关于击球环节许多文章都已经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讨论,这里就不再展开具体表述了。

多边平台的四个基本决策 第12篇

1.平台参与方数量 大多数多边平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平台一边的客户所获得的价值通常随着另一边客户参与量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跨边网络效应”。跨边网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另一方面,这种壁垒很难建立起来,因为其中牵扯到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家相互观望,看不到另一边(或多边)有人加入,谁也不肯率先参与进来。

更多的参与方可以带来更大的跨边网络效应,更大的规模和更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但要让众多参与方统统满意,就会大大限制平台引入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功能从而实现创新的能力。苹果控制自有的Macintosh硬件,虽然这限制了它自身的发展规模,但也让苹果得以制造出更优质的软硬件相结合的系统。相比之下,微软的Windows则一直受到各家OEM合作伙伴的制约。

从较少的参与方做起,更容易解决起始阶段“鸡与蛋”的问题。例如,Palm公司于1996年推出它的Pilot PDA产品,值此初创阶段,它实际上就是个单边的制造公司,后来才一步步吸引了第三方应用软件开发商和PDA硬件授权生产商,发展成为双边而后是三边的平台。

2.平台设计 多边平台设计时需要对一些会引发各方利益冲突或参与方与平台本身利益冲突的功能做出取舍,因为它们能给一部分参与群体或平台本身带来正面价值,却给另一部分参与群体带来负面价值。

多边平台必须准备做出一些直接影响短期收入的牺牲,以避免设计功能令参与者的效用降低,致使后者与平台疏离。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设计决策不应当向能带来最大收入贡献的一方倾斜,而是要偏向那些有助于多边平台长期成功的参与者群体。

3.定价 大多数多边平台都必须至少向平台的一边提供免费服务或者补贴,而从另外一边获取利润。定价结构一直是多边平台经济和战略工作中最重要的焦点。这里归纳了几条最有用的定价法则:1.如果一个群体的价格敏感度较低,便可对其采取较高的定价。2.如果各边之间不存在有价交易,可针对由于其他一边或几边的存在而获益较多的群体收取更高费用。3.如果平台的两边进行了明码标价的交易,那么平台可对获取价值较高的一方收取更高费用。

4.治理规则 多边平台可以依靠多种非价格治理规则,系统地管理形形色色的客户,这些规则主要分为两类:1.参与规则:允许谁加入?2.互动规则:各边获准进行哪些活动?

多边平台上跨边网络效应的强度不仅取决于各边的成员数量及其参与互动的多少,也取决于他们的质量。追求高质量所获收益必须与执行更严格的治理规则所付出的成本对照来看。如果数量对质量的“挤压”有限,一些多边平台经营者可能觉得最好放弃成本高昂的治理规则,或者把落实规则的任务“外包”给用户。比如,Airbnb和eBay等电子商务网站已经设置了买家评价系统和卖家评价系统,以便买卖双方保持诚信。

形象思维的四个基本特点 第13篇

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按发展水平分三种形态:

(1)学龄前儿童(三至六七岁)的思维,只反映同类事物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

(2)成人在接触大量事物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

(3)也称“艺术思维”。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形象的过程。

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像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艺术思维。

形象思维的主要方法

A模仿法

以某种模仿原型为参照,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很多发明创造都建立在对前人或自然界的模仿的基础上,如模仿鸟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B想像法

在脑中抛开某事物的实际情况,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直接想像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进行思想实验的主要手段。

C组合法

从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或产品中抽取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产品的创造技法。常见的组合技法一般有同物组合、异物组合、主体附加组合、重组组合四种。

D移植法

建立成功团队的四个基本要素 第14篇

1. 共同的愿景、目标。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便是具有共同的愿景与目的。因此建立团队的首要要素,便是建立团队共同的愿景与目的,但是由于人的需求不同、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内心的恐惧不同,因此要让目标趋于一致,也是极为困难的,但是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能具有同理心,加上熟练的技巧,建立共同的目标还是不难的;

2. 组织协调与团队关系。关系方面,存在着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例如经理与部属,这是正式关系,他们两人是同乡,这是非正式关系。团队关系的挑战,需要领导者创造环境与机会,协调、沟通、安抚、调整、启发、教育,让团队成员从生疏到熟悉,从防卫到开放,从不稳定到很铁,甚至从排斥到接纳、从怀疑到信任,关系愈稳定,愈信赖,组织内耗愈小,团队效能就愈大;

3. 规章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车子不按照车道驾驶,马路上会一片混乱,组织中缺乏规范更会引起各种不同的问题,报销缺乏制度、休假没有清晰的规定、奖惩没有标准,不仅会造成困扰、混乱、也会引起猜测、不信任,当然写下制度规矩很容易,如何推行彻底则很困难。领导者必须有能力建立合理、有利于组织的规范,并且促使团队成员认同规范,遵从规范;

4. 领导力(称职的团队领导)。将以上三种要素有效的运用,并能判断情况,决定何时、何处、针对何人提出何种对策的能力,便是第四要素——领导力,所以领导能力可以说是在动态情况中,运用各种方式,以促使团队目标趋于一致、建立良好团队关系,以及树立规范的能力。使用的技巧有沟通、协调、任务分配、目标设定、激励、教导、评价、适当批评、建议、授权、开会、奖惩等。

摘要:创业如同拔河比赛,人心齐,泰山移;创业如同赛龙舟,步调一致,不偏不移,才能独占鳌头。“宁要一流的人才和二流的项目,也不要一流的项目和二流的人才”是创业投资家的箴言。可以说,创业浪潮中“项目秀”、“个人秀”的时代正在结束,团队的力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好。尤其对创业的起步创段,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团队,再完美的创业计划也会“胎死腹中”。可向而知,团队对一个企业有多么的重要了。

然而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因团体而存在,团体因目标任务而存在,达到目 标的最活 团队的精髓是沟通、分工、合作、共同进步,以形成一个目标明确、有战斗力的团队。

无论怎样,任何组织模式都需要以领导核心。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区别是领导可

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带领大家走向成功。在营销团队 1.究竟营销团队核心该如何进行团队建设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入手:

1、树立核心形象与威信

对于沟通的力量,是不容置疑的。有意见、有矛盾,不说出来会积怨;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可能出现更大的问题,这些都是沟通不够的表现。

合理分工各尽其才

在营销行业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只有优秀的团队,没有优秀的个人。而我的理解是:优秀的团队里,每个一人都优秀。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建设可以规范团队的工作开展,以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制度的制定需要团队的共同讨论,而不是团队领导自己决定。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生的成功高度,而团队文化就像这人生的“态度”,它决定团队效力是否1+1>2。团队文化是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认同的前提下,形成一种积极、易沟通、学习的精神状态。团队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团队有共同的工作目标、集体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学习制度的执行情况。共同的工作目标是指团队全体成员愿意把自己的才能奉献给团队,以争取取得良好的业绩。而集体活动的开展可能让许多的销售经理忘记了,这是可以理解的,总部给你高薪是有高要求的。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做销售的人都是生意人,不可否认加薪或者升职是工作的动力之一。一个优秀的团队,应给队员

提供个人的发展平台。合理的人员流动,是非常必要的。从另一个方面看,业务工作有强烈的态度需求,在一个地方工作久了,换一个工作区域未尝不是一个让激情再次燃烧的方法。假如,在你的团队有优秀的人才,团队就应给他激励的考核。在这个时候,团队的领导就应该向公司推荐人才,并给予培训指导。一个优秀的团队应是个人与团队共同进步,个人在团队工作中,应把自己的职业规划跟团队业绩相结合。综上所述,营销团队的建设需要一个既有业务能力,又有团队建设意识的领导。团队负责人的工作风格将决定团队的发展。在这里,我主要强调的是团队的工作沟通水平和团队文化的建设。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工作中的乐趣是最重要的,它可以让人最大可能地发挥潜能,这是公司与个人双赢的结果。第一部分:团队协作与执力现状分析

没有协作就没有竞争力

没有执行就没有高绩效

个人执行力与团队执行力

为什么有我们目标却没有执行

团队协作与执力的保障条件

第二部分:实现高效协作与执行的管理切入点

员工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为什么不去做?

管理者在团队管理中遭遇的三个障碍

协作与执行从内在激活开始

团队双赢管理模式导入

驱动员工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第三部分:实现员工“积极、主动、超前”的管理方法如何在管理中实现内动力激活

如何在管理中实现员工行为自动化

如何跟据员工不同个性实现良性互动

如何实现员工快速成长

第四单元:系统化构建团队“高效协作与执行”团队“协作与执行”七大管理机制建设

团队“协作与执行”两个管理平台建设

团队“协作与执行”管理模式与管理目标的结合团队“协作与执行”管理方法详解

教学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 第15篇

杨鹤龄

第一个环节:计划制定

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是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一环,应力争做到:(1)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不应是个人行为。个别管理者闭门造车制定出来的计划往往脱离实际。在制定计划时应按着“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程序进行。这样可以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使其起到“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作用。(2)目标明确,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教学目标管理体制一般应该是:学校工作目标管理→教务处工作目标管理→学科组工作目标管理→备课组工作目标管理→教师个人工作目标管理。第二个环节:实施

实施是教学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这阶段应做如下四方面的管理工作:(1)组织工作。①建立有效的教学组织机构。即实行以年级组为基层行政组织,年级组和学科组交叉进行教学管理的体制:年级组对教育、教学实行全面管理,而学科组则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协调、评价教师的教研工作。②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即修定或制定有关教学方面的一些制度,如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标准及具体规定和要求等。这对规范教学人员的行为,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可起到保证作用。③明确规定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进程。(2)培训工作。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举办各类教师培训班。如:新教师岗前培训;综合活动课实验培训;课程设置改革实验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等。(3)指导工作。即上一级教学管理者根据工作目标,管理计划,对下一级管理者进行指导、点拨、帮助。(4)协调工作。即教学管理者在教学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本着减少内耗,提高效率的原则,经常协调好教学管理系统内与外、组织与组织、组织和个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第三个环节:检查与评价

教学检查与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过程的中介环节。检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实施的进展和效果;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工作的质量分析;各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发挥管理职能作用的情况等等。第四个环节:总结与处理

德国工业4.0 的四个基本问题 第16篇

为什么?

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相关协会提出工业4.0的初步概念,此后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等协会牵头,来自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家成立了“工业4.0工作组”,进一步加强工业4.0的研究并向德国政府进行报告;2013年,德国政府将工业4.0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中,正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目前,德国正计划制订推进工业4.0的相关法律,把工业4.0从一项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德国工业4.0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来自党派、政府、企业、协会、院所的广泛认同,并从一个来自民间的概念迅速演变国家产业战略,现正从一个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工业4.0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全国形成共识,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种认识来自于德国长期以来把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石,来自于信息通信技术给工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也来自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对德国工业地位的担忧。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种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领先意识。

危机意识:德国是传统的科技工业强国,但是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中,传统的竞争优势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部分新兴产业成长乏力,各界对德国未来发展表现出某种忧虑。这种忧虑包括了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忧虑、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忧虑和对国家产业战略方向的忧虑。

机遇意识:尽管德国各界对有些产业发展得不尽如人意表现出了忧虑,但对德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还是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认为德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如庞大的、快速成长的智能装备市场,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的趋势带给德国的是巩固和强化技术优势的机遇。

领先意识: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德国人有危机感,也看到新机遇,并试图在工业领域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其基本途径就是在向工业化4.0迈进的过程中先发制人,与世界制造强国争夺新科技产业革命的话语权,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他们在努力实现五个领先:理念领先、技术领先、产业领先、标准领先、市场领先。

是什么?

与国际社会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分别源于机械化、电力和信息技术。他们将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20世纪初的电气化定义为2.0,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工艺自动化定义为3.0,而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迎来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即工业4.0。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理解未来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的多棱镜,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工业4.0是互联,是集成,是数据,是创新,是服务,也是转型;工业4.0是CPS,是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工业4.0是国家战略,是企业行为。

但从根本上来讲,工业4.0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产生的新的工业发展模式。从终极目标来看,工业4.0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核心在于提高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从企业来看,通过工业4.0可以实现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产品创新速度加快,满足个性化需求,减少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幅,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从行业来看,通过工业4.0可以建立起高度协作的创新服务体系,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从政府来看,通过工业4.0进一步巩固德国制造业优势,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如何看?

我们看待德国工业4.0,既要有国际视角,更要有中国视角;既要有技术视角,更要有转型视角;既要有理论视角,也要有实践视角;既要有政府视角,也要有企业视角。只有这样,我们的观察才有针对性、指导性和现实性,才能更好地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德国的工业4.0与我国两化深度融合,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殊途同归。2014年11月8日,苗圩部长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说,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如出一辙、异曲同工。尽管中德两国工业化阶段不同、企业水平不同、技术基础不同、主导产业不同、运行机制不同,但面对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趋势,有相同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都认识到了发展的机遇的挑战,都有举全国之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意图,两国的战略在核心理念、发展重点、方法路径等方面也比较相似。

工业4.0是德国制造的新品牌、新名片。当提到德国时,我们会联想到高可靠、高精密、高质量、高安全的德国工业产品,德国制造作为一种品牌已成为德国的重要资产,这是德国人历经百年而打造的,但德国人并不满足。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要赋予德国制造以新的内涵。德国工业4.0是德国工业发展的新理念、国家的新战略,更为重要的是,它正在成为德国制造的新品牌,为德国的工业体系贴上新的标签,它在强化德国制造原有的内涵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容,即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率。

德国举全国之力实施工业4.0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的实施是“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际版。工业4.0作为一个新理念凝聚了德国各界的共识,并演变成了共同行动,这种共同行动跨越了党派、中央、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研究院所,你能看到德国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标准、技术、人才是优先行动。如何将工业4.0的理念和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德国人提出的系列行动计划,包括标准化、网络设施、信息安全、流程再造、人才培训、法律政策等,这些都是重要而且必要的行动,但如果一定要更聚焦到三个最核心的行动上的话,那可以考虑将标准、技术和人才作为工业4.0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同样面临着信息安全这一全球性问题。信息技术越普及、越深化,信息安全问题就越突出,企业实施工业4.0的一大挑战和困惑就是,工业生产智能控制的信息安全问题,这既是一个企业的挑战,也是国家的挑战。德国各界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把工控安全作为工业4.0需要解决的核心议题。

怎么干?

德国工业4.0战略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坚定不移地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凝聚行业共识,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德国工业4.0、美国产业互联网概念背后的最大公约数,包含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就是要把握全球新一代制造技术变革的新趋势,以实现重大智能装备和产品的自主可控为突破点,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以提升制造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落脚点,完善制造业国家创新体系和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国制造的跨越式发展。

整合产业资源,把增强智能装备和产品自主发展能力作为智能制造的突破口。尽管产品智能化已走过了很长的历史进程,但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能来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产品智能化处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尺度内,重大装备和产品的智能有可能走向成熟。因此,需要围绕重大装备和大宗消费品的智能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打造贯穿全产业链的新兴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服务平台,增强重大智能产品的自主发展能力。

突出试点示范,把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作为智能制造的切入点。发现最佳实践,总结行业经验,加强交流推广,开展试点示范,是过去几年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基本思路,也是德国推行工业4.0的基本方法。西门子、大众、宝马、博世等在讲到智能制造时,都提到他们所认为的最能体现工业4.0理念的全球最佳智能工厂,而且有许多是在中国。在行业及区域层面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体系应当是下一步可以考虑的重要工作方向。

创新体制机制,把培育新业态、新机制、新模式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任务。在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中,在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在互联网经济的优势,这一优势是德国及欧洲国家所不具备的。如何持续创新体制机制,把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这篇大文章做好,事关工业由大变强的整体战略布局。这需要我们理性客观认识互联网经济在智能制造战略布局中的地位,积极培育引导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坚持标准先行,把制订智能制造标准化作为智能制造的优先领域。把握智能制造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整合国内标准化资源,学习借鉴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以及美国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组织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如,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标准化路线图,尽早启动优先急需领域标准化制订工作,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夯实产业基础,把构建自主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和工业基础能力作为建设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现在业界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我们的计算机产业“缺芯少魂”,沿着这个思路展望一下十年后的产业格局,当十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产品高度智能化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也面临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智能家电、智能工厂等这些产品“缺芯少魂”的局面。当英特尔、高通、博通、英伟达等芯片巨头,以及苹果、谷歌、微软等软件互联网巨头在三四年前已围绕智能汽车在芯片和操作系统进行全方位布局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对智能产品未来的空心化问题表示忧虑。构建技术领先、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任务更加紧迫而艰巨。完善面向智能制造的网络基础设施、增强电子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势在必行。

强化保障能力,构建人才、信息安全和制造业创新体系。在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中,人才、信息安全和创新体系建设都是各国关心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要思考如何围绕智能制造趋势,结合中国实践,建立自己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重组国家、企业、院所、中介在交叉融合领域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如何打造一支适应智能制造体系的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如何建立一套新的教育理念、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在信息安全问题上,我们要核心培养三个能力,即智能制造系统中信息安全隐患的“可发现”能力、“可防范”能力和“可恢复”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相关文章:

有效沟通四个故事08-12

沟通障碍与有效沟通09-08

怎样沟通更有效07-03

有效促进师生沟通07-20

竞争机制有效沟通07-21

有效沟通技巧要点05-28

如何有效沟通学习07-15

有效的亲子沟通07-28

有效沟通培训案例08-08

家园有效沟通范文06-02

上一篇:附表下一篇:爱耳日的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