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2024-09-14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精选10篇)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第1篇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据考证的就有15首: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梦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不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失败后被入狱、流放,所有人都对他喊打喊杀,只有杜甫站了出来。)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是否写给杜甫尚存疑):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第2篇

临别之时,他们相约在商丘再次同游。秋天,两人如约同至,还偶遇了另一位诗人高适。三人或入酒垆,或登吹台,或游梁园,饮酒赋诗,纵论天下,好不痛快。

第二年春天,李白在山东任城安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分开的日子里,杜甫对李白念念不忘,接连写下多少诗怀念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终于有一天,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思念,专程赶到任城看望李白。

这一年的秋天,李白偶遇在饭颗山种田的杜甫,目睹老友的.窘迫情状,生性开朗的李白忍不住写了一首诗调侃他: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宋人说,“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李白这首貌似打油诗,后人多有微词。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误会,真性情很多人不懂。既然不懂,就不必懂了……故友相逢:

“一别多日,你又瘦了,又没好好吃饭么?”

“唉,苦吟伤神,就这样了。”

读到此,忽然想起李白《长干行》里的句子来了:“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就是这样,孩子般的心思。

相见之后,兴致勃勃的李白又邀请杜甫到山东游玩,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聚。分手时,连李白都莫名的有些伤感,写下了给杜甫的第二首诗: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忆相逢时,泗水河中秋波荡漾,徂徕山上光影明媚,现在都看不见。“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两句写得太好,灵动,惬意,圆满。秋波落碧水,水光明山色,爱摄影的人会知道我描述的景象。那是最美的时刻,令人怡然自足,顿生夫复何求之意。此情此景,秦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差可比拟,但毕竟太精巧,太琐碎了。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杜如此一唱一和,情感尽在酒中了。

第二年的秋天,大病初愈的李白独自一人游于沙丘,想起去年和杜甫的相聚,他第一次涌起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写下了给杜甫的第三首诗,也是最后一首: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杜甫、高适,往日同游之时,“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现在只觉得“鲁酒太薄,齐歌太艳”,人不对,就好像什么都不对了。

从此以后,杜甫再未出现在李白的诗歌里,而李白却一直活在杜甫的心中,时刻关注着李白的行踪,写下了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第3篇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 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 气势宏大, 语言清新, 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 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 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终身都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愿望, 再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 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和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杜甫经常用深沉的思考, 刚健的手法, 以及细节、典型形象、个性化语言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 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 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 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正是各具特色的创作方法, 构成二位诗坛巨人独特的诗歌风格。

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 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他的喝酒, 也是“会须一饮三百杯”, “愁来饮酒二千石”。他的登高, 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 “举手可近月”, “手可摘星辰”的地步。这些“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 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 比比皆是, 琳琅满目, 使人惊叹不已。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 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 更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 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描写, 既表现了儿媳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 又写出了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 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 如“牵衣顿足拦道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 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令人触目惊心。

李白的大胆夸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 因此,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 想象总是那样出人意表, 又是那样的天真纯洁, 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一些写“月”诗。他喜欢明月, 就想像明月可以问讯、追攀和摘揽。如《把酒问月》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又常把明月引为知己, 想象明月可以伴他饮酒, 送他远行, 解他孤独, 寓他乡情, 甚至当月色不足时, 也能赊些来。现实的世界对李白来说, 往往显得狭小、憋闷、阴暗, 因此他时常展开幻想的翅膀, 飞向天空仙境, 去寻求光明和自由。如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成的《古风 (五十九首) 》, 诗人就是驰骋美妙的幻想来写华山的仙景幻境:“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邀我至天台, 高揖卫叔卿。恍惚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其十九) 在这个仙界中, 明星仙女的素手捧着芙蓉, 云衣霓裳飘着宽宽的衣带, 凌空飘拂, 升天飞行, 超脱缥缈, 自由惬意的气氛弥漫在整个仙境, 甚至“我”也接受明星之邀, 恍惚与之同去, 驾鸿飞升。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诗人运用幻想手法的杰作。奇妙的神仙世界, 有力地反衬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反映出李白对自由, 解放的渴望与追求。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加工, 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形象, 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逾墙而逃的老翁, 应急河阳役的老妪, 新安被征的男子, 暮婚晨别的新娘, 无家可归的独身汉, 等等, 组成了一组人物形象画廊。这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共同遭遇, 对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而如此众多的真实, 鲜明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李白的诗富有奇特的比喻。“轻面把朋友, 对面九疑峰”, 用山峰来比喻朋友间的猜疑, 形象新奇而壮伟;“黄河捧土尚可塞, 北风雨雪恨难裁”, 用黄河可塞的惊心比喻, 来反衬阵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种绝望的悲哀, 也真够惊心动魄的了。他所写的瀑布、黄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壮丽、灵活。杜甫的诗句则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 就以人物的语言来刻画心理, 以塑造形象。《新婚别》一诗, 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 将她送别丈夫时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强和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 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 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他的《无家别》、《垂老别》也都用独白写成, 《新安吏》、《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 通俗朴素, 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龄, 读来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这些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 李白将诗歌推向了继屈原之后的又一浪漫主义高峰, 而杜甫的出现, 又把现实主义传统推进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

杜甫称赞李白的诗 第4篇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

杜甫思念李白的诗 第5篇

杜甫思念李白的诗有哪些呢?大家喜欢其中的那几首呢?

赠李白(一)

诗人:杜甫 朝代:唐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二)

诗人:杜甫 朝代:唐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诗人:杜甫 朝代:唐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饮中八仙歌

诗人:杜甫 朝代:唐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冬日有怀李白

诗人:杜甫 朝代:唐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春日忆李白

诗人:杜甫 朝代:唐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梦李白二首

诗人:杜甫 朝代:唐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天末怀李白

诗人:杜甫 朝代:唐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诗人:杜甫 朝代:唐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不见

诗人:杜甫 朝代:唐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和李白的诗有哪些 第6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2、《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0、《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1、《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2、《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13、《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4、《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5、《从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相关阅读】李白和杜甫友情

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

性格孤傲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诗中充满了对李白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关系。

李白与杜甫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了,但他们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名字再也没有在他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不平衡,但天下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此时李白是孤独而落魄,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众人对李白避之不及情况下,此人却句句为李白开脱,真可谓用心良苦啊。而这位与李白患难见真情诗人,就是杜甫!

杜甫对李白信任,笔者认为,是他对李白崇敬之情根深蒂固体现。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一种“偶像情结”.而如若要追溯这份情感,那要从李杜相识时说起了。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②,而小他十一岁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或许就是所谓“宿命”相遇吧。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相碰”。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从创作风格来看,李白是太阳,热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内敛深沉。从当时影响力来看,李白依旧是“太阳”,诗名远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时虽已丢掉了御用诗人宝座,却仍然是钦定桂冠诗人 ,“天下无人不识君”。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第7篇

心路历程不同

开元盛世, 天宝年间的烟尘之中, 谪仙人的豪放飘逸弥散在整个时空中。他行踪飘忽, 惊鸿一瞥。他在《行路难》里长叹:“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他狂歌痛饮, 仗剑远游。尽管如此, 诗人并没有放任自流, 沉溺堕落。他一生都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 屡次用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尽管诗人一生际遇坎坷, 仕途失意, 始终未能实现他运筹帷幄、掌管经济、建功立业的理想。但他内心世界拔俗不群, 遗世独立的特点使他继屈原之后, 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源流。

而在同时代, “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一路颠沛流离, 呕心沥血。他过着“朝叩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尽管如此, 他仍将笔触伸向腐朽的统治集团上层,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在饥寒交迫的境况下, 他也曾经想隐退做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然而他亲眼看见了胡人的屠杀掳掠, 并和人民一起感受国破家亡, 他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变化。他的一生是“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一生, 他的种种遭遇历程注定了他风格的“沉郁顿挫。”

出生背景不同

我国古代从汉唐以来, 就开始奉行“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对于工商走卒, 在封建典制和文化意识中, 乃是不耻之业。因此, 商人虽然有丰厚的家资, 但因为其所处社会地位较为低微, 所以这样的家庭不可能礼教森严, 生活呆板专一。李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封建礼教不是他受的唯一的教育, 还有“六甲”和“百家。”因此, 他的才能和生活情趣是多方面的。“十五观奇书, 作诗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他在十五岁的翩翩年华中, 是明朗健康、多才多艺的。这为他豪侠浪游、潇洒不拘的性格打上了最初的烙印。所以他向往成就功名, 却不屑于像一般文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他去国怀乡, 仗剑远游, 企图一鸣惊人, 一飞宏天, 走“终南捷径”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杜甫则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在这样一个世代诗书、礼教森严、门阀讲究的家庭中, 他接受的就是来自儒家的道德礼制教化。他不可能让其他的“游”、“侠”、“道”根植于他的灵魂中, 他“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这为他以后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理想不同

李白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是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树立声誉, 直上青云, 而后功成身退。“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天真的诗人后来才明白这种供奉翰林的殊遇与他“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实在相距太远。他是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政治理想破灭, 他只有离开京都的繁花似锦, 但他内心对京城的眷恋是溢于言表的。但尽管如此, 诗人还是时刻注意在艺术创作和人格修养上不断完善自己, 李白的经历说明他是一个有着“本我”型性格天真的诗人。他的创作是其“本我”天性的动机。因而, 他在艺术上的追求也根本不可能同杜甫的呕心沥血, “语不惊人死不休”相同。他的潇洒、飘逸是与生俱来的。

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则是通过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入仕, 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 他走的是读书入仕的道路, 他有着一颗傲然不群的心。政治生涯的失意及由此带来的物质困乏使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政治性加强。他不管“穷”、“达”, 都要“兼济天下”;不管“在位不在位”, 都要“谋其政”。杜甫的一生, 是艰难困苦的, 也是名垂千古的。他的沉郁顿挫和忧世伤生也是发自生命本质的。

杜甫和李白的诗被称为什么 第8篇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2、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杜甫简介:

诗人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其中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在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李白简介: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余光中写给李白的诗 第9篇

现在你已经绝对自由了

从前你被囚了六十二年

你追求的仙境也不在药炉

也不在遁身难久的酒壶

那妙异的天地

开阖只随你入神的毫尖

所有人面鸟心得孩童

远足一攀到最高峰

就觉得更远的那片锦云

是你仿佛在向他招手

现在你已经完全自由

列圣列贤在孔庙的两庑

肃静的香火里暗暗地羡慕

有一个隐者自称楚狂

不饮已醉,一醉更狂妄

不到夜郎已经够自大

幸而贬你未曾到夜郎

愕然回头儒巾三千顶

看你一人无端地纵笑

仰天长笑,临江大笑

出门对长安的方向远笑,低头

对杯底的月光微笑

而在这一切的笑声里我听到

纵盛唐正当是天宝

世人对你的窃笑,冷笑

在背后起落似海潮

唯你的狂笑压倒了一切

连自己捶胸的恸哭

你是楚狂,不是楚大夫

现在你已经绝对自由了

儒冠三千不敢再笑你

自有更新的楚狂犯了庙规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第10篇

关于天宝三载 (744年) 李白与杜甫的交游相会, 闻一多先生作了这样经典而令人感动的描述:“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 发三通擂鼓, 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 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 除了孔子见老子 (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 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 更神圣, 更可纪念的。”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说, 李杜二人的会面何其重大, 何其神圣, 太值得纪念了。倘若就因如此, 就因二人诗名远盛且处同时又及时相遇相交而非捣鼓出一段戏外情, 那就偏离了与李杜二公这场真诚的必然会面。传世的关于二人的怀赠之作, 其数量比之差固然算不得充分的说明但不失为一个可寻的例证, 然极能表达情感的诗歌所流淌下的真真切切的心绪好比一面明镜, 将李杜二公照个通透, 也照得你我明明白白。杜甫之于李白, 是敬仰崇拜也好理解追随也罢, 有其时代原因;李白之于杜甫, 是情真意切也好淡而疏旷也罢, 亦是情有可原。在此, 不追果只究因。

一、价值取向之异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两种思想代表了中国文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李杜二公皆囿于此中。然谈到价值观时, 又不得不说到教育的力量。李杜二公虽出身迥异, 但都是自小接受文化的熏陶。孔孟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人伦关系及种种做人原则为文人走向圣人之路铺好砖石, 力求走向追求的最终理想——“修治齐平”。老庄则以剖析宇宙间自然万物的深层奥义为始, 为文人走向成道之路筑好云梯, 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探寻的是“与道合一”、“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历来研究者皆从儒、道的殊途出发来探究李杜二人的殊途, 然有后来者认为唐代又是中国道教文化史上的兴盛期, 逢时其中的杜甫又怎能抵挡得住这有意无意地熏染呢。虽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存在着诸多差异, 但在唐代“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下, 二者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的现象乃至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也是平常之事。但无论杜甫身骨里是否处处嵌着儒家的锁抑或无论李白身体里是否处处流淌着道家的血液, 从千世之人皆认可的坚定的称谓——“诗圣”与“诗仙”上已然说明了无需多言的一切。价值取向上的殊途固然是其两者只可成断弦的知音不可为一双知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世人皆闻伯牙操琴遇子期之事, 并叹这一双知音之难得。有关知音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知音者, 彼与己摒弃一切凡欲, 志趣相投、心灵相通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因之, 在《吕氏春秋》中就有“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段完整的“伯牙操琴遇子期”的知音故事就此谢幕却还未结束, 缭绕前世万代的余音还在上空盘旋, 而伯牙与子期也是举世公认的一双知音。何也?决非仅在于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只在于心灵心想之契合。不论是俞伯牙奏得高山流水曲, 还是钟子期听得高山流水音, 一方面印证了二人的两心相合, 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道家的崇尚自然之情怀及对闲适自得的人生之追求才是俞钟二人结为知己的最深层原因。这点在发展到明代的知音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则有了明显而淋漓尽致地描绘, 其中添加的有这样一段情节:伯牙请钟子期上船详谈, 适逢船家前来催促行船, 伯牙吩咐:“且慢些!”并且直接、鲜明地表白:“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 就不做官, 亦非大事, 何况行路之迟速乎!”二人彻夜长谈、相见恨晚, 伯牙执意与子期结为金兰, 以“不负知音契友”。而子期心存顾虑, “大人乃上国名公, 钟徽乃穷乡贱子, 怎敢仰扳, 有辱俯就”。面对子期的疑虑, 伯牙诚恳地回道:“相识满天下, 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 得与高贤结契, 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 觑俞瑞为何等人乎!”写如此一长段文字既见二人之机缘巧合更在说明二者在对于超越世俗等级的人生观念上的追求上的相契合, 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至少向我们透露着这样一个讯息:对于价值取向、人生观念之契合在成就知音之道上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上, 世人皆如此之重视及认可。

对于无论是唐代还是整个诗歌史来说, 杜甫能与李白相会, 已是幸哉!但对于人生来说, 相识难知心, 是感伤亦是平常之事。杜甫之于李白的情感有如溪流般抚起滴滴墨揉进那一方方纸, 川流不息;李白之于杜甫的情感恰似这汶水般卷起绵绵情碎在那晚后的岁月里, 浩荡而去。

二、气格之异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 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价值观能够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适度地调整及修饰一个人的风格, 使他或似改头换面。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的性格即是他的命运。”一个人的遭遇虽然有许多变数, 如时空环境与偶发状况, 但是他的“内在性格”往往才是决定因素。

标题中之“气格”, 是指气质与性格;气质是天生的, 性格受后天的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是由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反映出的人格特征, 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气质决非“人格”, 区别就在于, 人格的形成除以气质、体质等先天禀赋为基础外, 社会环境的影响起决定作用;而气质是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价值取向是有限而固定的, 气质是独特而显著的, 从而建立自己的风格。当然, 什么样的气质与性格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如儒家与道家, 前者深沉凝重, 后者率性恣肆, 也就分别造就了“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于是, 我们也可逆向推断出李杜二公气质与性格之差异。李白在其《大鹏赋》中以大鹏自比, 赋中之大鹏出于庄子寓言, 李白选择大鹏这个形象固然与其价值取向有关, 但心若无此所想决非系于此道。大概, 诚如这《大鹏赋》中所道的那样:这尘世上没有大鹏所期往的天风海波, 也没有可以相伴而飞的希有之鸟, 尘世所有的也只是这一群无知窃笑的鷃雀。于是, 太白自叹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所以, 李白是那个用热情的生命来追寻浪漫的狂人和不羁之才。他傲岸不羁, 他豪放潇洒, 他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他亦有举杯消不断的忧愁。而杜甫是那个用沉郁的血泪书写历史的记录者。他感时忧国, 他绪密思深, 他沉郁顿挫, 他有“胸怀天下”的志向。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 不在于抒一己之忧感悲喜, 而在于深系于历史与时代之全生苦乐。因之, 有人说:李白为时代所选, 杜甫为历史所选。与其说李白为时代所选, 杜甫为历史所选, 不如说是李白选择了时代, 杜甫选择了历史。这与其二公价值取向的殊同不无关联, 更重要的是其二者气质与性格所致。李白的潇洒、不拘一格的狂态与其滴落在眼角的丝丝扯不断的忧愁搅和在一起, 使其容易忽略到他所认定的“希有鸟”以外的其他鸟儿。而杜甫的深沉、缜密的心思与其“推己及人”的兼济之心糅合在一起, 使其能洞察别人未见之事、感常人未觉之愁。所以, 传世之杜甫怀赠李白之众作中, 叶嘉莹独选取其中最短的一首七绝《赠李白》说起。“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足见杜甫看李白之透之深。

李杜二公皆不愧为时代之歌者, 只是二者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成就他们的“道”。比之杜甫, 也许浪漫潇洒于尘世的李白更为寂寞, 在寂寞中腾跃挣扎, 在寂寞中炊酒消愁。而当这两大天才般诗人的两颗寂寞的灵魂碰撞在一起时, 除了一份难得的交谊流于尘世外, 留下的还只这“寂寞”二字。也正因为如此, 李白与杜甫处同时代又皆以诗名扬于历史之流而未掩彼此之锋芒, 因为诗人就需要孤独和寂寞来滋养其灵魂。

摘要: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大诗人——杜甫与李白, 他们的交谊亦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珍贵的一页。后人多据李杜二公传世之怀赠诗论其情深谊浅, 此篇本着“沿波讨源”的原则分别探究杜甫与李白在价值取向与气格上的迥异。

关键词:李杜之谊,价值取向,气格

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

上一篇: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备考指导素材下一篇:民营企业发展转型期的战略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