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

2024-05-29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精选17篇)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 第1篇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小石潭记回答问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6.解释句子中的黑体字(4分)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7.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题2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每问2分)

9.甲乙两文的层次清晰,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请选择其中一篇简要概括层意。(3分)

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6.想 于是、就 大约 因为

7.(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啊。(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一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8.甲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乙文描绘的是幽深冷寂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9.甲文:月下漫步 月下景物 月下感受 ;乙文:潭中游鱼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 第2篇

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水尤清洌”“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依次写了水、竹、石、树、鱼、溪流。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的。从发现小石潭写起,写潭中景物,先写“近观”,再写“远望”,井然有序。

3.烘托凄清寂静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忧伤的感情。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 第3篇

清, 就是文中的“水尤清洌”。那么作者是如何着笔的呢?首先, 作者直接写水清:“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接下来, 作者写道:“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乍一看, 这似乎与“水尤清洌”无关, 我们会以为作者宕开一笔, 转而写石。其实, 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我们不妨想一想, 小石潭的水为何如此清洌?除了流水自身的原因外, “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的构造恰好杜绝了泥沙的侵入, 水自然就很清了。此时我们便会明白, 原来作者写石还是为了写水清。此外,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来写水清。如文章第二段本来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潭中的鱼,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这几句, 更是只写鱼不写水, 可读到这里, 谁能忽略水呢?如果不是水清, 谁能看出鱼儿们“皆若空游无所依”?如果不是水清, 谁能看出“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作者以虚写实, 看似写鱼、写影, 其实还是在写水清。

冷, 即凄冷。其实作者在写水清、鱼趣时, 也一直在暗写自己“凄冷”的感受。文章第一段末尾,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一句就先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第二段虽然写的是水清、鱼趣, 但整个段落的写景, 给人的感觉显得特别的静, 清冷之境暗藏其中。至第四段,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作者的凄冷感受再也抑制不住, 终于从笔端流露出来。于是, 作者只能“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就全文而言, 凄冷是景物的基调, 与作者的心境完全一致。

乐与忧。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乐”字, 分别是开头的“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和第二段末尾处的“似与游者相乐”。一处乐于景, 一处乐于境。说到柳宗元的乐, 我们不能不联系他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命运加以分析。他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遭受打击, 被朝廷贬到穷乡僻壤。他的孤寂处境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心中的忧与愁无法排解, 柳宗元便寄情山水, 希望从山水中得到安慰和解脱。但最美的山水也只是外在之物, 无法荡除内心的抑郁之情。从本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开始还能因泉水“如鸣佩环”而“心乐之”;可是, 现实是残酷的, 当作者由眼前的景色观照自身的处境时, 最美的山水也激不起内心的快乐, 他感觉到的只能是更深层次的抑郁和孤独, 于是只能“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作者以短暂的“乐”来排解永恒的“忧”, 却得到了更深的忧愁。

《小石潭记》阅读题 第4篇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第1~3题。(10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以其境过清()

(3)不可久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潭中气氛一小潭源流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的失意、凄苦、孤寂之情,《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江苏徐州市试题。

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愚溪诗序》(节选),完成第1~4题。(16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假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凄神寒骨()

(2)而适类于余()

(3)而善鉴万类()

(4)乐而不能去也()

2.下列几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面山而居

C.于是作《八愚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乃记之而去”。“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作者在空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衬托潭水清澈。“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则从正面直接写愚溪的清澈见底、光洁如玉。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也”“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连用五个否定句,交代了作者以“愚溪”给溪命名的原因。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凉。“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则表现了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四川广安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选文略,见前文)

【乙】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jǖ)⑤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endprint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捧。⑥馀甘:即橄榄。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只画一处)(2分)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全石以为底()

(2)悄怆幽邃()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浴于汤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段选文中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各不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让柳宗元感受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水尤清冽”用潭水的清澈来表明柳宗元不与官场同流合污、清高自赏的思想感情。

5.【甲】、【乙】两文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推荐理由】

广东省试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1题考查考生对常见词语“可”“清”“居”的积累情况。第2题突出考查了考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第3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考生对《小石潭记》的重点语句、写作手法、游览顺序、内容主旨的理解,考查面广。

江苏徐州市试题,要求考生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愚溪诗序》进行比较阅读。《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序;《八愚诗》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写的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歌。《小石潭记》与《愚溪诗序》有异曲同工之处。徐州市试题的考查面广。第1、2、3题命题角度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对考生积累情况与运用能力的考查。第4题紧扣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特点命制,选择的考点典型,设题灵活。

四川广安市试题也是比较阅读的形式。第2题要求考生解释加点词的含义,考查了考生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的掌握情况。第3题要求考生翻译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倒装句式等知识点。第4题,抓住“柳宗元与苏东坡对水的体验”这一角度命制,考查了考生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涉及对景物特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内容的理解。第5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答案中涉及的“思想感情”对比鲜明,设题点选得巧妙。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第5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上文选自《 》,作者 ,著名的文学家,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8篇,合称为《 》。(3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水尤清冽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佁然不动

3、第二段主要写潭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其目的是什么?(1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

5、作者在游小石潭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4分)

答:

答案:

1、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 永州八记

2、寒冷 依托 像北斗星那样 愣住的样子

3、目的:衬托水的清冽,说明环境幽清

4、(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

5、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第6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3.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⑴水尤清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⑶佁然不动

⑷往来翕忽

⑸犬牙差互

⑹悄怆幽邃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6.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唐 韩愈

2.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3.⑴特别 ⑵可:大约。⑶静止的样子。⑷动作轻快敏捷的样子。

⑸参差不齐。⑹使心神感到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4.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进,隐隐约约可以看见。

②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第7篇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

作品注释

[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6、【甲】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文学家_____(人名)。(2分)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明灭可见( )

③任之而已( ) ④辄复不遂(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9、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___;

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________________。 (2分)

10、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乙文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答案:唐朝 柳宗元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7.答案:①大约 ②显现,看得见 ③它 ④就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①它的岸势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②我当时想乘船到湖北沙市去,竟然被下大雪所阻挡。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9.答案:潭水的清澈透明 夜的寂静评分:每空1分,共2分。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 第8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 而他的《小石潭记》则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面对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 我们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领略到小石潭的美景, 体会出柳宗元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二、主题及把握、处理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 刻画出凄清的境界, 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小石潭记》的语言细致而生动, 简短而有节奏感。所以在教学时从朗读入手,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 让学生读出景物的幽美, 理解蕴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 以深入理解作品,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教学过程中抓住“读”“画” (即想象构图) “写” (或“说”) 这三个重要环节。具体实施过程中, 注意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 让学生在赏景品情中“走”进小石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开场白)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句边说边板书, 并提示学生记住这句名言) , 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一起来领略小石潭的景, 体会柳宗元的情。

2.读

(1) 精读

①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有关作者及文章背景的相关知识相互交流共享, 老师最后总结, 归纳出重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配以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

②听课文配乐朗诵, 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 (多媒体:诵读课文) 。

③齐声朗读课文, 过程中老师注意学生读错的字, 朗读结束后提醒更正。

④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划出不明白的字词, 分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点, 学会归纳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基础知识。并布置学生将成果于课后归纳到古文笔记本内。

(2) 品读+画

品读课文, 品出景物之美, 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一: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小石潭, 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抛出问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可以用语言或用画笔把各自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勾画出来, 并相互交流、品评。

其二: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两段文字:

①找出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 并认真品读。 (即“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 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此句, 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 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如有绘画才能, 则要求把脑海中所想象的画面直接勾画出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品评。

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的特点: (清) 。

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

(相关分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 不像是在水里, 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 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 作者是在写鱼, 但透过字面, 却令我们自然而然地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又忽然, 有的鱼儿灵活地窜动,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又游到那儿, 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 自然能引申出此时作者的心情:欢悦。)

②找出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 并认真品读 (即“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体会景物的特点, 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静) 。

根据课文, 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种凄清幽静。

体会作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相关分析:坐在小石潭上, 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 非常寂静, 周围见不到人, 令人神色凄凉, 骨彻心寒, 精神上也不免深受景物的感染而产生悲怆幽凉的意味。因为它的环境太幽清了, 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 作者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 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 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 情景相融, 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其三:在引导学生领略了小石潭的美景, 体会了作者游小石潭的复杂心情后, 请学生选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 体会它山情入景, 山景及情的写法, 然后放声朗读。在读中品, 在品中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读中勾勒出小石潭的景象。

3.写

走出文本, 与作者对话。在以上两个教学环节的铺垫之下, 学生对小石潭有了更具体可感的认识。此时用多媒体配放一首贴切于此文情感的丝竹之乐, 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文字再次回味小石潭的幽深冷寂, 感受柳宗元的孤凄悲凉。然后适时地提出一个问题:当时, 如果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 作为他的朋友, 你会怎样劝慰他呢?请大家提笔写下你想对柳宗元说的话。

四、评析

此案例的设计还是有些依据传统的文言文教授学习方式的痕迹, 比如过程中的第二部分的精读部分, 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花些时间给学生交代清楚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相关情况等基本知识, 课文重点字词的梳理也是少不了的一个环节。毕竟这些都是文言文课文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

但从“品读+画”这个部分开始, 则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得灵活多样、积极主动一些了。设计时可以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体现教师的组织者的作用,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些环节中可以把学生推到课堂的主人的位置上。

“品读”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在阅读中让学生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 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 还要能触摸到他的内心, 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

而“画”这一环节则是一个突破口。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而柳宗元的这篇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设计了“画”这个环节, 让学生展开想象, 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而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 就必须深入阅读课文, 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 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

最后所有的铺垫汇聚, 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 把历史与现实、阅读和写作自然地结合起来, 一切就会显得那么地水到渠成了, 所有的教学目标也就能顺利地得以实现。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的现实意义, 使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使古文经典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同时完成创新阅读, 从而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这就是文言文阅读教学所应达到的效果,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正为之而努力着。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从众多古代优秀文言作品中精心选择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作为文言阅读的范本, 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包建新.文言文教学: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J].北京:语文教学研究, 2005, (11) .

[2]黄厚江.文言文该怎样教[J].语文学习, 2006, (5) .

[3]董承理.文言教学到底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 2006, (5) .

[4]万小亚.文言文教学要注重体验性[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8, (5) .

《小石潭记》拓展阅读 第9篇

其次,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例如,首段中的“奔注”“ 流沫成轮”利用比喻的修辞将水势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回味无穷。

最后,末句的反问句式以及文中的“乐”“忘”二字,不禁让人联想到作者此时的情感,字里行间的意蕴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

1.抓住关键词赏析“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这一句子。

2.仔细品读文章的最后两句,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第10篇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右溪①记(节选) 元结

道州②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www.营溪③。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⑦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⑧,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⑨。

【注释】 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②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③合营溪:汇入营溪。 ④敧:倾斜。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⑦俾(bì):以便,准备。⑧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⑨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者。

2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 ① 潭西南而望 ②而置州以不可知其源。

B. ① 以其境过清 ② 以中有足乐者

C. ①乃记之而去。 ② 静者之林亭

D.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27.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斗折蛇行( ) (2)以其境过清( )

(3)两岸悉皆怪石( ) (4)不可名状( )

28.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2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30.下列对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为排解内心的忧郁而寄情山水的心境。

B.甲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乙文中“乃疏凿芜秽……以裨形胜”写了整治右溪的经过。

C.甲文第二段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乙文“清流触石,洄悬激注”写出了水流的湍急,两处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www.

D. 甲乙两文所介绍的“小石潭”和“右溪”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地处荒僻,少有人来;都是以石为底、为岸;景色都很美等。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第11篇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①)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⑴沿溯阻绝( )⑵佁然不动(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不见曦月( )

⑵虽乘奔御风( )

⑶往来翕忽(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sù ⑵yí ⑶cī

2.⑴太阳与月亮 ⑵即使 ⑶轻快敏捷的样子

3.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原声带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意思对即可)

5.【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6.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

《小石潭记》阅读以及答案 第12篇

阅读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2.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_的情感。

3.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

2.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清幽、明丽、深远;悲凉凄苦

3.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 第13篇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日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呜。游者悚焉,遂还。是日,薑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①霁:天放晴。②漎(cóng):流水声。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文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大 石 出 潭 中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________ (2)乃记之而去________

(3)被而名之________ (4)要客九人饮于是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

(3)翼乎临于溪右。________

4.阅读[甲]文,概括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感受。(4分)

________

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4分)

《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第14篇

(1)其一少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小石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15篇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屡跋①屡歇,抵欢喜台。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③俱备;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跋: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墙。栏楯:栏杆。

1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D )

A.潭西南而望 B.隶而从者

C.跳而东西 D.而他峰又复跃出

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斗折蛇行(北斗星)

C.方叹峰之奇(正当) D.余不能悉记也(全部)

1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佁然/不动 B.乃/记之而去

C.仰视/白日 D.其/峰峦变幻

1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描写小石潭的周围事物,表达了被贬后的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

B.[乙]文描写上方山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C.[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D.[甲][乙]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美景。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2)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2分)

《小石潭记》阅读试题及答案 第16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译文]: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1、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小石潭记阅读理解的答案 第17篇

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心乐之:( ) 2.皆若:( )

3.同乐:( ) 4.斗折蛇行:( )

5.凄神寒骨:( ) 6.以其境:(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简要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案

1.心中因此而快乐

2.全,都

3.一同快乐

4.像弯弯曲曲的蛇在爬行

5.心中感到凄凉

6.因为这样的环境

7、从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只见流入潭中的`溪水想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弯曲曲地流淌行进可以看出溪水时而现出来,时而被遮住。

8、侧面描写,烘托渲染水清,水中鱼的情态一览无余,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上一篇:冲压模具CADCAM技术状况下一篇:实验员岗位职责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