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模拟卷

2024-07-15

历史高考模拟卷(精选6篇)

历史高考模拟卷 第1篇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历史预测密卷

(二)24.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A.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 B.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C.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

25.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

26.“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宁波通番,于今创见。又转而及于杭州。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 D.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27.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B.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权力 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28.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

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

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 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

29.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晚清民初中国的职业分化现象,其初兴虽近乎西方,然本土的市场、知识及制度因素却使不同职业体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材料说明()

A.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 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C.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结构出现了严重分化 D.自由职业群体的兴起大大推动政治运动

30.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工人加班和休息日、纪念日工作应发双薪;工人例假休息以及参加苏维埃选举或政府召开的大会以及职工会议,在法庭当证人、鉴定人或陪审员等,都须发全薪;工人或职员被征去红军中服役,应预先发给3个月的平均工资等等。1933年10月对该劳动法进行了修正:减少了休假时间,取消了工人加班须得双薪的规定,只规定工人加班须得一定数量的额外工资。该修正()

A.有利于长征的顺利进行 B.说明党内“左”倾错误已经肃清 C.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D.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的要求 31.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A.经济体制的变革 B.所有制的变革 C.分配制度的变革 D.盐业自主权扩大

32.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A.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 B.君主权力的逐渐加强 C.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 D.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33.根据1841年的材料,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68.7%,在毛纺织业中占60%,在丝纺织业中占40%。据此可以推论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C.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 D.英国工业革命从重工业开始

34.1957年6月,苏联党的集体第一次战胜了长官意志,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了11人的主席团。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 专业化,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A.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历程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35.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描述了英国的史密斯夫妇在自家的起居室中,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把此说成彼,把是说成非,在无聊无意义的语言中,他们的生活状态毫无生存价值。剧中的马丁夫妇也和史密斯夫妇一样,他们到史密斯家中做客时,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在一段冗长的对话后,他们终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妻。《秃头歌女》是没有结尾的戏剧。结局亦是开始,开始代表着结束。下列文学作品中,与它同属于一个文学流派的是()

A B C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实际上导源于它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拉进世界潮流之中,这就从一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的外交近代化。到清朝覆灭时,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已能从多方面适应世界潮流,大体走上了正常轨道。

————摘编自张振鸥《中国近代史开端与近代中外关系》 材料二 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 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相同,是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一——摘编简新华 向琳等《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三 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发生了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材料四

D 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什么,并说明这一特征对中国近代化与工业化进程产生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例,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6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雄安新区相比深圳和浦东定位有何不同?(4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学,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历代官定“经”的范围

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七经: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究竟为何一向聚讼纷纭,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应为《孝经》与《论语》

唐九经:即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 开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十二年,于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

宋十三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

四书五经:为朱子所定,与五经上增设“四书”,随着朱子学的繁盛,这也成为了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

————据百度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王朝对其经学的影响进行阐述,并说明经学发展的启示。

45.(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该组织是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类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构想出来的。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家国际组织大会。代表们起草了有111个条款的《宪章》,该宪章草案于6月25日在旧金山歌剧院获得全票通过。次日,代表们在退伍军人战争纪念堂的赫伯斯特剧院签署了宪章。1945年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据百度百科整理(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原因。(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作用。(6分)46.(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诞辰之际在下院发表演说:“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无比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领导人中,他都是无与伦比的”“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据百度百科整理

在“伟大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 “列瓦达中心”在 2015 年 3 月进行了题为“斯大林和他在国家历史中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通民众对斯大林的态度明显改变。本世纪初,民众普遍对斯大林持负面态度,而目前大部分受访者(39%)积极评价他,同意为斯大林建立纪念碑的比例由 2010 年的 24%上升 到 2015 年的 37%。年长的受访者中有 43%的人对斯大林持尊重态度,年轻人则相对比较淡然;中等教育程度以下民众中 43%的受访者对斯大林持尊敬态度。1989 年,斯大林在历史上最伟大人物投票中只获 得 12%的选票,2012 年则排在第一位,获得 49%的选票。——摘编自杨军《斯大林在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回归”》(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丘吉尔所说的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本世纪以来俄罗斯人民对斯大林态度的因素。(7 分)

2017高考文综预测密卷二

历史参考答案

24.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的特点。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中国原始居民”表明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帮助”,说明帝王的行为与诸神的帮助关系密切,从而反映了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上天的意志,使王权带有神秘色彩,选A项。B、C两项是出现题目中情况的原因;材料没有体现帝王权力来自上天的信息,排除D项。

25.D【解析】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晋代并没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和方法,排除A、B、C三项。材料中“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项正确。

26.B【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走私货物利益大,引发东南沿海居民走私猖獗。这是海禁下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但不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明朝官员纵容走私,走私品是否为农产品等内容,故排除A、C、D,B项正确。

27.D【解析】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军机处虽然是清朝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这是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因此选择D项。A项属于设立军机处的积极方面,但题意并无涉及; B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信息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

28.A 【解析】“永安城分封诸王”体现了太平天国具有封建等级性和落后性,《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先进性,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不能体现;C项永安城分封诸王不能体现;D项不能反映《资政新篇》。

29.A【解析】由“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可以看出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A正确;B、D与材料无关;C项错在“传统社会”,材料是晚清时期,是近代,C项与材料表达不一致。

30.C【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刚刚站稳脚跟,1931年这些规定超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承受能力,根本无法实施,属于党内的“左”倾错误。1933年10月对该劳动法的修正,符合当时的实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C正确;长征是1934到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相符合,排除A;党内“左”倾错误先有王明的左倾,后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其肃清是一个过程,与题干时间不相符合。排除错误B项;修改后的劳动法减少了休假时间,取消了工人加班须得双薪的规定,排除D。

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题干材料看,反映了中国盐业由“集中统一管理”,到“合同订货”,再到“全面放开”,这反映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故A项正确。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到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排除B、C项,D项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

32.B【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说明罗马皇帝的权力在扩大,即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择B项。法官按照法律的规定审理案件,A项 错误;C项与题意信息无关;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信息中没有反映。

33.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国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68.7%,在毛纺织业中占60%,在丝纺织业中占40%,再结合史实,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4.B.【解析】斯大林模式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利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题干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正,故B项正确;C项、D项不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相符合。35.C 题目材料《秃头歌女》是非常荒诞的故事。“马丁夫妇到史密斯家中做客时,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在一段冗长的对话后,他们终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妻。”这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题目的四个选项中,A是浪漫主义,B、D是现实主义,C是现代主义的荒诞派文学,故答案选C项。

40.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以“信息化带动”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等,并结合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等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相关知识进行评析即可。(4)据材料四深圳“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浦东“‘四个中心’的核心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雄安“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l)特征:中国的近代化、工业化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1分)

分)影响:使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历程紧密相连;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由表及里。(4分)(2)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分)变化:注重效益和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市场推动;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8分)(3)评析:这一工业化增长模式是指“新经济”;(1分)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周期性波动,但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给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模式。(5分)(4)深圳定位主要是对外开放功能,浦东是综合改革和金融功能。雄安是新兴产业创新的功能,绿色新城,发展的是绿色、高精尖的产业,这种产业对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没有影响,同时也是对原有传统产业的替代。(4分)

41.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任意提取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联系中国古代朝代的重大史实进行分析说明。【参考答案】

阐述: 示例1:西汉王朝,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学校的教科书,使儒学垄断了教育;五经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内容,推动了儒学的广泛传播;五经的广泛传播,改变了儒学的命运,推动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9分)

示例2:宋朝,十三经使得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思辨化,成为官方哲学;十三经大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9分)

启示:儒学的发展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建设及统治的需要;经学的传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3分)

44.解析:本题考查晋铸刑鼎,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以结合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诸侯争霸、不同治国方略的交锋等概括晋铸刑鼎的背景。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法制、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晋铸刑鼎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奴隶制衰落;诸侯为争夺霸业而变法图强,新政迭出;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威胁到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各方围绕不同的治国方略展开了激烈交锋。(8分)

(2)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统治阶级专断刑律、任意处置剥夺百姓权利的不合理局面;开启民智、唤醒人们自我意识;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推动社会改革进步。(7分)45.解析:第(1)问,据材料: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1941年6月12日《同盟国宣言》是导致建立联合国一系列步骤中的第一步;1944年9月21日至1944年10月7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联合国蓝图第一次被描绘出来。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就建立一个世界组织的目标、结构和功能达成了一致等信息说明原因;第(2)问,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参考答案】

(1)原因: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提供了经验;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推动;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6分)

(2)作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9分)

46.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斯大林的贡献,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进行思考,国内方面,可以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思考;国外方面,可以从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社会主义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从民众对斯大林持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态度进行分析,对斯大林持正面态度的原因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对抗美国的国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位的下降等方面进行思考;对斯大林持负面态度的原因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角度切入。

【参考答案】(1)斯大林带领苏俄(联)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领导苏联人民赢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建 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式社会主义;战后领导人民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把 苏联建成一个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帮助欧亚国家共产党的成长,促进了国际社会 主义运动的发展。(8 分,答出四点即可)

(2)对斯大林持正面态度的原因:苏联解体使其大国地位急剧下降,斯大林被认为是一个 强有力国家的象征,俄罗斯人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国际地位的怀念;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 界,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对斯大林持负面态度的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政治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7 分)

历史高考模拟卷 第2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5.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硫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落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自”。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6.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7.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持,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相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8.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杜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9.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0.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11.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12.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6、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学.科网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誓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全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括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授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勤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矿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历史高考模拟卷 第3篇

一、注重基础抓主干

历史试题以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侧重考查阶段特征、时代背景、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评价,知识点明确,内容具有广泛性。2015年试题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与前几年相比有所降低,比较重视考查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下表是2015年试题中选择题的考查内容。

以上表呈现的内容为例,全国 Ⅰ 卷第29、 33题的题干材料为原始文字材料,第32题为一尊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对考生的材料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其余各题题干均为历史现象的呈现,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这些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或解读,难度不高。如2015年全国Ⅱ卷文综第33题,通过展示表格数据信息,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内容的掌握。

示例1 (全国Ⅱ卷文综第33题)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与解析】B从上表可以看出,英、 美、法、德工业生产的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的表述错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的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工业生产的总和增大,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从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的程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上表内容无关。

二、稳定之中求创新

从稳定方面来看,2015年试题类型、试卷结构以及试题数量与去年相比基本一致。对中国史的考查比例显著大于对世界史的考查,对经济史和政治史的考查比例大于对思想史的考查。

从创新方面来看,2015年试题力求有所创新。如2015年全国Ⅰ卷文综第41题,虽然从实质上看仍然属于近五年常考的“观点评析与论证”类试题,但形式上属于广义的计量史学范畴,体现了当前历史研究的前沿方法,表明了第41题再一次充当了历史学科“试验田”的角色。

示例2 (全国Ⅰ卷文综第41题)(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解题时,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型蒸汽机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2分)评分说明:

三、突出特色重综合

从学科特色来看,2015年试题努力让“历史味”更浓一些,尤其注重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含义、比较、意义等方面的分析、说明、解读和阐释。如2015年全国Ⅰ卷文综第26题从宋代民间崇拜与经济发展的角度, 考查了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其本质的能力。

示例3 (全国 Ⅰ 卷文综第26题)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与解析】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统治者一向坚持重农抑商,即便是商业繁荣的宋代也是如此,而且历代王朝均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不鼓励海洋开发;宋明理学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和“三从四德”,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反映出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从综合方面来看,综合运用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多种题型,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优点,有效地考查考生各项基本能力。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的思维能力,材料解析题全面考查考生解读与分析、论证与阐述、探究与评价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四、关注热点讲视角

2015年试题既不回避热点,也不刻意考查热点,而是在学科知识和社会热点之间寻找结合点,充分体现了“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借鉴”的特点。2015年的热点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经济新常态、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反腐倡廉、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它们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等。这些热点在2015年试题中的体现,使试题情境的设计更加充实、丰富和生动,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如2015年全国 Ⅱ 卷文综第45题,从清代养廉银制度的角度,考查了惩治腐败、加强监督的热点。

示例4 (全国Ⅱ卷文综第45题)(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 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解析】解答(1)时,从“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以致引发民变”,可知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 从“雍正帝认为……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可知政府力图整顿吏治。解答(2)时,结合养廉银制度出现的原因,辩证、全面地分析该制度对当时官场和社会起到的作用。

【参考答案】(15分)(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了民众的负担,缓解了社会的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五、开放有度重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设问没有标准答案,采用梯度式的评价标准与赋分原则,重在考查考生阐释、论证和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2015年试题鼓励考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呵护考生个性的表达。如2015年全国Ⅱ卷文综第41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节假日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切的角度、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例5 (全国Ⅱ卷文综第41题)(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首先观察上表,找出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例如从1950年到2008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结合史实对变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进行说明。该题命题方式灵活,答案也很灵活自由,关键是看考生答题的思路和语言的规范性。

【参考答案】(12分)评分说明:正确地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其出现,根据史实对其出现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答案1: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休闲娱乐的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

答案2:

趋势:逐渐趋向于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传统文化的传承。(4分)原因:传统习俗和文化继承的重要性;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8分)

答案3:

趋势:节假日逐渐增多。(4分)原因:经济发展促进了休闲娱乐需求的增加;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8分)

六、巩固基础重时序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阶段特征和时序观念的教学,造成学生无法系统而完整地掌握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时空观念不强。但是,高考试题并没有忽视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的考查。如2015年全国Ⅰ卷文综第30题,以局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国防政策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局部抗战阶段的时空理解。因此,必须增强对历史整体和阶段特征的把握,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示例6 (全国Ⅰ卷文综第30题)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历史高考模拟卷 第4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全国卷;福建卷;差异;应对措施

从2016年起,福建省高考失去自主命题的资质,开始与全国卷统一标准,虽然两者在考试内容和范围上保持基本一致,但是在具体知识点的考核和难度方面有明显差异。对于广大的考生和教师来说,需要他们及时的转变认识,正确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以后的历史课程教学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全国卷和福建卷的差异

1、在材料信息应用上的具体差异。福建卷的历史命题主要是以材料和情境作为命题基础,过分的重视情境材料的运用,在利用材料表明试题立意的要求下,只是简单地对于材料的表层信息进行应用与识别,在对材料的发掘深度上有所欠缺,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完全的释放[1]。而全国卷命题在应用材料信息方面注重对材料信息的整体深度进行挖掘利用,不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识别提取方面。相同的历史材料信息,两者在信息的利用和理解方面存在着差异,结合具体的试题来说明。在2015年的福建卷第18题中,通过一个折线图来显示出1952~1960年我国工农业的生产总值变化图给出四个选项,分别是“过渡时期”农业产值始终高于工业产值;“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工业产值均高于农业产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期工农业总产值都实现大幅提高;“大跃进”时期工农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这道试题主要考核的是考生对于图片信息的提取阅读能力加之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比较能力,看起来考核的要求比较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解答过程中却是十分的简单,只要考生可以清楚的记住上述选项的起止时间,将相应的选项与折线图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不需要对这个阶段的工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和特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比较凑巧的是,在这一年的全国卷中第31题也考查了同样的内容,原题是通过一个综合的柱状图,给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中、美、英三国的主要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具体有以下四个选项: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冷战制约了英美工业的发展,我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英美传统工业衰落。试题通过简单的柱状图隐含了多个信息点,在该题的解答过程中需要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深入比较才能够得出答案。其一,是一五计划的时间,其二是三个国家的工业指标的增长速度比较,其三是增长速率的比较而并非数量。通过将这三个信息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是由于工业基础的薄弱因而在五年计划期间的增长速率高于英美两国,而并非是数量上的超越。

2、在试题问题设置方面的差异。问题是一道试题体现最终考查目标的关键环节,问题的设置要围绕试题的立意和命题者的意图,体现一定的历史能力。福建卷在问题设置方面做的比较直接,在试题考查中重视对教材知识点的复述和材料信息的直接应用,如在王安石变法试题中,问题设置直接是对变法内容的重复,在经济上的表现又是直接体现在材料中,直接应用即可,深度和综合能力考查不够。而在全国卷中在对唐代币制改革的考核中,所设置的两个问题都是无法通过材料直接得到答案,同时在教材中也没有明确指出,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接概括材料的能力,历史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

二、历史教学中针对差异的应对措施

1、培养学生由知识方面向能力方面转化。通过对比全国卷与福建卷的差异,可以知道全国卷考查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简单的考查知识点的准确识别和复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重新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挖掘知识点的深度,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对所有知识模块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相互之间的渗透,通过多个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和挖掘,找到所学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比如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中,可以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较快的提高

其次,加强对知识点的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将两种以上的类似历史事物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对比,重点分析其中不同的方面,以加深对于事物本质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比较鉴别能力。通过对于事物不同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深化历史认识。同样借助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可以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以及各自的成因,同时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的。最终,要加强对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方面的培训。

2、由重视教材向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转变。经过比较可知,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在命题上已经不再局限与教材之中,而是通过灵活的运用实行命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活学活用,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全新的问题情境,对教材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不是对教材知识点的机械教学,而是教师要对于教材进行结合实际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教材中所未提及到的一些知识点和客观历史事实,拓宽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全国卷的标准之下,福建的广大教师要体悟到全国卷的考核要求,转变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与巩固,重新构建知识框架,适应全国卷考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林起汛.全国卷模式下福建历史高考的应试策略[J].考试周刊,2016,(9):4-4,5.

[2] 许丽红.浅谈高考历史全国卷与福建卷的差异及应对之策[J].新课程·下旬,2016,(3):505.

[3] 林德田.高考全国卷背景下历史教材的使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4):128-129.

分析高考历史全国卷 第5篇

一、总体评析

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试卷历史试题(以下简称“历史试卷”)的试卷结构、题型题量、考试难度均相对稳定,具备区分效果,重点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突出历史学科在“五育并举”中的独特价值,有利于高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二、试卷结构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卷由12道选择题和5道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修材料题三选一即可。

三、试卷分析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新时代使命精神

历史试卷通过选取经典素材,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共识,凝聚力量,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崇拜英雄的品德修养和责任意识。

第47题,通过介绍苏绰的治国之才和高尚人格,考查苏绰成才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和提升个人品质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32题,以陪审团在雅典和罗马不同的职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西方古代法制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百余年的救亡图存中所积累的中国伟大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民族信念和精神追求,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24题,采用楚君自立为王的历史典故,考查学生对周代政治传统文化的认识;第27题,通过清代纂修宗谱普遍化的场景设置,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二者重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

3、呼吁世界和平、友好、合作,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团结协作,以理性消除偏见,才能_各种世纪难题,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试卷中涉及的知识,着重培养考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启迪学生成为活在中国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人。

第28题,采用英国人创办的《格致汇编》统计表,考查考生对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解读,重在培养当代中国青年的全球观念,学习世界上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交流性、包容性。

第35题,通过墨西哥的外贸政策,考查考生对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趋利避害,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落实新高考改革理念,凸显服务选拔的功能价值

历史试卷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选取上,都注重考查适应考生终身发展和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能力。

第33题,通过对蒙田“绅士教育理念”的介绍,考查学生对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与运用,引导学生努力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知识渊博、品质优秀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5、突出唯物史观的运用价值,聚焦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明旗帜”,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帮助考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着重考查考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5,通过阎立本的《步辇图》提供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场景,考查学生解读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的能力。

第29题,以近代中国度量衡的乱象为话题,突出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对北洋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与运用;第30题,以资本家问题为素材,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必备知识;第31题,选取国营药厂提供新场景,考查改革开放的必备知识。重在考查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第41题,通过二战结束以来的中德关系为主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必备知识,重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应用性和综合性。

第42题以宋史研究著作为话题,启发考生自拟书名、选取知识、加以论述,重在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和运用,突出考查综合性和创新性。

总之,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试卷历史试题,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了良好的新局面。

2020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历史试题

一、总体评析

2020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历史试题(以下简称为“试卷”)凸显“稳”字当头,试卷结构、题型题量、考试难度均相对稳定。本次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服务选拔为导向,重点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全卷具备区分效果,突出历史学科在“五育并举”中的独特功能,既符合新时代中国高考改革的发展要求,又体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二、试卷结构

试卷由12道选择题和5道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修材料题三选一作答即可。

三、试卷分析

聚焦立德树人,凸显五育并举

1.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

试卷重视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考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此外,注重牢筑考生爱国主义信念,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引导学生坚持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报效国家,立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第29题,选取中共告全体党员书中的重要片段,揭发__时期国民政府的反动行径,认清中国共产党肩负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第30题,通过对陕甘宁边区民主普选的统计数据,显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结构,表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己任,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激发学生自发地实现将爱党和爱国相统一的情感升华。

2.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

试卷精选历史伟人或时代楷模的经典事例,启迪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品德修养是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养成过程,从而努力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同时,通过历史上众多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乐观向上的集体或个人事迹的再现,激励考生争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时代先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奋斗者。

第28题,通过1894—19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统计图的变化,考查学生对中国百年经济近代化的掌握情况,从而认识到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与爱国实业家的不懈努力,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

3.丰富知识阅历,增强综合素质

试卷注重引导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求真悟道、探究历史真谛。重视考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有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的综合,还有不同学科、不同能力和不同素养之间的综合。如,许多试题将历史素材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艺术、科学、道德修养、历史研究等融为一体,从多元角度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25题,引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五台山图”与梁思成夫妇发现佛光寺的事例,考查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4.树立健康观念,崇尚劳动光荣

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美育人,弘扬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试卷通过设置考查知识点,积极引导学生增强体魄、健全人格、磨练意志,提升审美品味和道德情操,使之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如,试卷中的第24题,选取秦汉时期角抵活动为切口,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强健体魄的体育精神。

落实高考新政,关注终身发展

1.凸显服务选拔功能,彰显引导教学价值

历史学科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选取上着重考查适应考生终身发展和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为高校选才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也向基础教育界和普通高中一线教学释放出强烈的导向信号。

第42题,以欧盟结构的三大支柱为切口,引导学生关注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重在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突出唯物史观运用,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历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明旗帜”,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帮助考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着重考查考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3题,通过西尔维乌斯的《论自由教育》的主张,考查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理解,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重视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3.明确“四翼”考查标准,科学设计考试难度

根据国家需要的人才特征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考评价体系确定了“四翼”的考查标准,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基础性主要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综合性是指学生对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融会贯通。应用性是指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学科的应用价值。创新性是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思维方法,发现新问题、得出新认识。试卷总体难度适中,符合考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情、考情。

第45题,以王安石变法为素材,考查学生对选修教材内容的理解,突出基础性。

第26题,通过宋太祖采用殿试方法的典故,考查科举制度相关的必备知识,突出应用性。

第41题,以清代和新中国的河流治理为切入口,考查中国史的古今联系,突出综合性。

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全国1卷) 第6篇

一、总体评析

高考全国Ⅰ卷文综试卷历史试题(以下简称“历史试卷”)的试卷结构、题型题量、考试难度均相对稳定,具备区分效果,重点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突出历史学科在“五育并举”中的独特价值,有利于高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二、试卷结构

20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卷由12道选择题和5道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修材料题三选一即可。

题型

题号

素材

考点

选择题

(4×12=48分)

24

楚国国君称王

中国古代政治史

 

25

阎立本《步辇图》

中国古代文化史

 

26

宋代稻麦南北交流

中国古代经济史

 

27

清代宗谱纂修社会化

中国古代思想史

 

28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统计表

中国近代思想史

 

29

民国度量衡的状况

中国近代经济史

 

30

建国伊始的经济政策

中国现代经济史

 

31

安徽国企改革

中国现代经济史

 

32

西方古代的法制建设

世界古代政治史

 

33

蒙田“绅士教育理念”

世界近代思想史

 

34

奢靡之城与悲惨之城

世界近代政治史

 

35

墨西哥的外贸规定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

非选择题

(必修材料题25分)

41

中德关系问题

中国现代外交史

非选择题

(必修创新题12分)

42

话说大宋

中国古代史

非选择题

(选修材料题15分)

45

清末新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6

凡尔赛体系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7

苏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三、试卷分析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新时代使命精神

历史试卷通过选取经典素材,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共识,凝聚力量,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崇拜英雄的品德修养和责任意识。

第47题,通过介绍苏绰的治国之才和高尚人格,考查苏绰成才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和提升个人品质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32题,以陪审团在雅典和罗马不同的职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西方古代法制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百余年的救亡图存中所积累的中国伟大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民族信念和精神追求,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24题,采用楚君自立为王的历史典故,考查学生对周代政治传统文化的认识;第27题,通过清代纂修宗谱普遍化的场景设置,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二者重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

3、呼吁世界和平、友好、合作,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团结协作,以理性消除偏见,才能解决各种世纪难题,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试卷中涉及的知识,着重培养考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启迪学生成为活在中国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人。

第28题,采用英国人创办的《格致汇编》统计表,考查考生对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解读,重在培养当代中国青年的全球观念,学习世界上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交流性、包容性。

第35题,通过墨西哥的外贸政策,考查考生对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趋利避害,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落实新高考改革理念,凸显服务选拔的功能价值

历史试卷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试卷结构和考试内容选取上,都注重考查适应考生终身发展和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能力。

第33题,通过对蒙田“绅士教育理念”的介绍,考查学生对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与运用,引导学生努力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知识渊博、品质优秀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5、突出唯物史观的运用价值,聚焦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明旗帜”,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帮助考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着重考查考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5,通过阎立本的《步辇图》提供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场景,考查学生解读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的能力。

第29题,以近代中国度量衡的乱象为话题,突出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对北洋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与运用;第30题,以资本家问题为素材,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必备知识;第31题,选取国营药厂提供新场景,考查改革开放的必备知识。重在考查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第41题,通过二战结束以来的中德关系为主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必备知识,重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应用性和综合性。

第42题以宋史研究著作为话题,启发考生自拟书名、选取知识、加以论述,重在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和运用,突出考查综合性和创新性。

总之,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试卷历史试题,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了良好的新局面。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口诀篇

1、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听闻您父亲逛大连,天南海北宴请咱”

听闻(温州)您(宁波)父(福州)亲(青岛)逛(广州)大(大连)连(连云港),天(天津)南(南通)海(上海)北(北海)宴(烟台)请(秦皇岛)咱(湛江)

2、4个经济特区:

“生下猪头”深圳厦门珠海汕头

3、马克思生卒年:1818-1883

“马克思一爬一爬的爬山去了”

4、工业革命因素分析角度:

老(劳动力)子(资本)是(市场)柯(科技)震(政治)东(自行忽略……)

5、佛罗伦萨的主色调:

粉红白绿

参照意大利国旗

6、八国联军

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饿(俄)的(德)话(法),每(美)日(日)熬(奥)一(意)鹰(英)

口诀是一种记忆固化,对担心记混琐碎记忆有用,比如十四个毫无逻辑的城市你不用口诀背清楚得多少时间?背出来了考试就纠不纠结记混了?

细节知识要不要背?别的地方俺不知道,浙江想考高分都会去背,大家按高考导向来吧

另外,各位说的整体把握,框架逻辑啥啥的俺都认同,别着急慢慢来,先放口诀,您就全当逗个乐,ballball大家别再在发评论diss口诀了

理解记忆

1、中华苏维埃建立时间记不住?——联系九一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的策略,中共随即提出你不抵抗我抵抗,并宣布不抵抗的国民政府不能代表国家,是不合法的,所以在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带领人民,守土卫国!

2、政事堂建立时间是唐还是宋?——联系三省六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有权驳回中书省的诏书,文书的重复往来会延误政令并导致效率的低下。诏旨老是被驳回,中书省表示内心很受伤,索性在作决策前先去门下省、大家商量一下再拟诏书,于是有了政事堂

3、新中国火箭技术排序年份记不住?

先有火箭提供运力再有技术的运用,先有卫星发射能力,再着手解决载人卫星发射能力。提供运力的是“运载火箭技术”,有实际科研、实用价值的是“空间技术”。

4、棉纺织业发明记忆逻辑

背景:英国圈地运动为城市工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羊毛等原料,前者通过大工厂制消化,后者通过技术革新消化

逻辑:圈地运动提高羊毛和纱丝产量(传统织布做不过来)—>1733飞梭(提高织布效率,引发纱荒)—>1765珍妮纺纱机(提高纺纱效率,但质量不高)—>1769水力纺纱机(改善了质量,产量又有所下降)—>骡机(产量质量都高)1779,不要求记忆

5、一战美国参战时间记不住——联系十月革命

1917年美国参战以后,德国无力对付东线这个打不死的小强,德皇“威廉二世”就派专列送列宁回国领导起义,这才有了十月革命(野史记载,德皇亲笔预祝“旅途顺利,革命成功”)

6、如何理解梭伦改革

这哥们最大的特点是“既不偏袒贵族,也不纵容平民”,但他并不是一个恪守中立的理想主义政客,而是一个商人政客,其所有政策的最终受益者都是工商业者。把握这个点很多理解性的题目就能做了

7、选官制度的变革逻辑

世官制—>战国军功爵制(有打仗需求,靠血缘选的不靠谱)—> 汉武帝察举制(盛世武将功高盖主要出事,利用董仲舒的彩虹屁以文制武)—>魏晋九品中正制(曹丕想当皇帝,得拍拍大士族马屁)—>隋设科举(隋炀帝发明考试,日常被调侃,好记滴很)

8、对内改革逻辑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不知道怎么改)—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没有摆脱资和社的束缚)—南方谈话/十四大(确定市场经济)—十五大(再深化,提出非公有制)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区分:前者侧重允许商品买卖,后者侧重资源配置。老王能否拿自家面粉摊煎饼卖归商品经济范畴,能不能买国家的面粉来摊煎饼属于市场经济范畴

实行商品经济的原因:知青返城加上大包干之后出现大量劳动力无法安置就业,遂允许自由买卖,自谋生路

这本是个创业项目,后来凉了,挺对不起团队成员付出的时间,那就别辜负大家的成果吧,其他干货慢慢都会po上来

竟然一天破百赞,将近阅读量百分之十的收藏???

欣喜若狂啊,那俺更一点鸡汤说说当时为啥要创业吧(只需要干货的下面就不用看了,干货会慢慢更上来的)

首先非常惭愧,俺作为创始人,在团队里面的学历是最低的(刚够知乎人均标准),其余的小哥哥小姐姐武大弘毅班起步(反正俺是挺羡慕他们的)……

我们觉得,各个中学对于“别人家孩子”的宣传都把调子起得太高了,把成绩好的同学描绘得太过于超神,这无形间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拿我自己来说,虽然最后考的一般,但高二抓住新高考的契机提前选考,去高三考试年级第一,拉第二名5分(届浙江考生应该知道历史卷面5分的概念)。一时间由默默无闻变为老师们口中勤学好问的好宝宝。你说我努不努力,我那时确实能努力到忘记吃晚饭,饿了就啃个面包,但这并不是自律到疯狂的修行,而是一种“看到路在何方”以后愈战愈勇的杀伐。

我把我的想法跟团队成员交流之后,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我发现这并不是我一个个例。那些比我牛得多的人在讲台上能侃侃而谈,在书桌前能静如处子,但在夜深人静或者失意的时候对照那些所谓“别人家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焦虑、彷徨。

所以我们就想,有时候发掘一个真实的学霸比塑造一百个封神的童话更有价值。

再回到开篇的内容,即”前提“的问题。贺舒婷学姐励志的文风曾多次在我备考焦虑和彷徨时给予我鼓舞,但当我以一个考完历史而且考得还不错的角度再回去看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产生了共鸣(当然不是考上北大这块),但很多时候要产生共鸣需要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这句话

“上课跟牢老师的节奏”

这句话应该所有高考考生都听过,这是一句“最大的实话”,也是一句“最大的废话”。要想跟牢老师的节奏必须要有一个优秀并且适合自己的老师,成绩好的同学大部分都是遇见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好老师,所以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这句话,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要遇见好并且适合自己的老师并不容易。

非常荣幸,感谢母校给予的资源,自己遇到了三个非常优秀的历史老师,但我只有在第三个老师手中得到了升华。

第一个老师自己的孩子是清华的,带的班级每一届都是第一,当然优秀。但与我而言,她节奏太快,我学的非常累,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时的我,不管是名次还是学习态度都沦为了“亲生巨婴”

第二个老师是我一补习老师,我说我要提前选考想得到他的帮助,他非常热心(而且是不收钱的那种),有问必答,但他实在太忙,尽管每一题都讲得特别好,但由于没法给我系统梳理体系,让我总有一种不得要领的感觉。这个阶段,外人看来我很努力,其实我知道效率很低。

第三个老师,讲真,因为我们之间配合的默契,只用了5个半天,把所有选考加试内容梳理完(都是上午梳理下午背诵),这个时候就开始打鸡血了,能做到每天背到天旋地转但很充实。至此,我的历史备考进入快车道,并在选考前模拟(高二考高三年级第一)和最终成绩(整个高二物化生政史地六门所有提前选考生的最高分)上被封为“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我是直接遇上第三个老师,我也会跟学弟学妹说要跟牢老师的节奏。但现在我知道,这句大实话做起来真不容易。

鸡汤这块先破个题吧,“立”的问题以后再说,赶科研报告去也。

我知道,上面的干货其实只是一种“战术动作”级别的捷径,可能会为崇尚多读书提升成绩的同学所不齿。但用处还是有一些的吧。

上一篇:臭美妈妈三年级作文下一篇: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