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制度区别

2024-05-22

体制机制制度区别(精选8篇)

体制机制制度区别 第1篇

1、制度与体制是相互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概念。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是深层次的问题。如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而体制是社会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相对来说属于较浅层次的问题。

其实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制度Institutional)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D.C.诺斯(1995)认为:“制度是社会游戏(博弈)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16]。他(1990)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博弈)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7]。诺斯还说过:“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18]。诺斯在其《论制度》一文中认为:“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19]。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2、现代汉语词典对“制度”的解释是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财政制度等。二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封建宗法制度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体制”的解释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如学校体制、领导体制等。二是指文体的格局,体裁。

从这两个概念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制度”要宏观一些,“体制”要微观一些。“制度”包含“体制”在内。

3、一 体制的定义

什么是体制?体制就是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或手段。

二 体制的分类

对于国家而言,国家要处理很多问题,要处理很多不同的问题就需要很多不同的方法或手段,从而产生很多不同的体制,比如处理国防问题就需要有国防体制,处理教育问题就需要有教育体制,处理工业问题就需要有工业体制,处理农业问题就需要有农业体制等等。而综合处理以上问题的体制就是国务院体制。

三 体制的构成体制的构成包括组织体制,程序体制,管理体制,统治体制和真理体制。

体制是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或手段,组织体制就是处理问题的人们的组成及结构,也就是说哪些来处理问题,这些人的相互关系如何,这些就是组织体制的内容。

程序体制就是人们解决问题的步骤。也就是说为了解决问题,人们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甚至是下月做什么,明年做什么,都需要有个计划。

有了计划该怎么做,这就是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完成任务的制度。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制度是白纸黑字写着的,有些言传身教的。

统治体制就是不服从管理的惩处措施。包括刑事处罚,开除,记过,罚款和警告等措施。

真理就是人们的自以为是,真理体制就是人们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规定。比如我们处理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对的,什么样的程序才是正确的,什么样的管理才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惩处才是正确的等规定。

体制机制制度区别 第2篇

四者的定义如下:

制度:

企业中的制度是关于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模式的总称。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包括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

流程:

企业为了完成某一项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的有序集合,流程具有组织结构、人、管理原则、管理技术、管理信息和管理反复等要素。

机制:

企业机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一个机制完备的企业,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文化:

企业的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四者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做为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形成机制,以及成员行为规范和制定相关制度,流程的隐形指导力量。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张力,对企业的机制,制度,流程有着无形的支配力量。它具体的外化为企业的制度、流程和机制。

由文化首先外化为一种企业的机制,机制反应了企业文化的要求和独特性,并形成企业组织和运行的一般原则,用以指导企业制度和流程的制定以及实施。

企业制度和流程必然依据企业的机制而产生并规范企业的日常运行,它们反应了企业的内生机制,并将企业机制外化为具体的指导规范。

体制机制制度区别 第3篇

创新机制,构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新体系

为确保村镇规划实现长效管控,永福县建立了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村委会、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协管员)四个层级组成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新体系,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成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2012年,永福县按照“镇3名编制、乡2名编制”的标准在各乡镇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实行住房城乡建设、国土合署办公机制,由村规站、国土所共同现场选址和绘制宗地图,共同实施“两违”查处等工作。2014年,永福县进一步整合乡镇部门管理资源,试点先行,成功完成苏桥镇乡镇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四所合一”试点机构改革。2016年,“四所合一”机构改革在全县铺开。

引导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永福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引导村民选举德高望重的“五老”(族老、宗老、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等群众组成村民规划建设理事会,参与本村屯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制定村规民约,协调处理村民建房发生的矛盾纠纷。目前全县93个行政村建立村民规划建设理事会147个,并赋予1153个美丽乡村理事会村屯规划管理职能。

推行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制度。严把农村建房“先批后建”关,村民在建房前必须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在房屋竣工验收后,需持该证和规划验收合格单,方可到供电和供水部门办理供电供水手续,有效化解了乡村规划建设许可难的问题。2014—2015年,共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2304本,建筑面积达37.3万平方米。

强化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每年10月,永福县进行农村工匠技能培训和证件年检,通过对农村工匠的培训指导和村规站日常走访查看,实施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近三年来,共组织培训7期,培训1300余人次,颁发农村工匠证700余本。

出台农村村民新建楼房奖励政策。通过大量实地调研,编制了30套既符合农村实际、又能充分体现永福县福寿文化建筑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图集,为群众建房提供参考。出台《农村村民新建楼房奖励办法》,奖励标准分为8000元、10000元、12000元、15000元四个等级。通过奖励建房的方式,引导村民按规划建房,引导群众从传统的建设方式、落后无特色的建筑形式向新型建筑和福寿文化特色建筑转变。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212栋民宅通过验收,拨付补助资金290余万元。

建立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查处责任制。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清理整治“两违”工作领导小组,将清理整治“两违”工作作为单位绩效考评和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近三年来,在县城规划区、苏桥规划区、金钟山景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专项行动30多次,依法拆除违章建筑12000余平方米。

创新理念,科学编制和实施乡村规划

针对农民建房无序的现状,永福县从科学编制规划入手,目前已完成全县9个乡镇的总体规划、4个乡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1247个30户以上自然屯的村庄规划,具备了全面实施乡村规划的基础。

坚持因地制宜。在规划编制中,村两委、理事会、村协管员、村民、规划师共同参与,将村庄规划纳入村规民约制度,使村民自觉遵守;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顺势而建,做到简单、管用,让老百姓看得懂;在设施配套上,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规划相关配套设施。

突出地方特色。紧紧把握住永福独特的福寿文化和良好的福寿养生资源,在规划理念上,将福寿之乡的人文特色和岭南建筑特色融入规划之中,并以此指导村庄布局、设施配套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推进“福寿养生家园”建设。

注重产业融合。依托各乡镇、村屯产业发展特色,将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统筹规划,加快了产业发展。如在罗锦镇规划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既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又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创新载体,深入推进“两活动”“四试点”工作

大力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示范活动。以苏桥镇、罗锦镇为示范乡镇,构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以永福镇银洞村横石屯、罗锦镇星草村马鞍桥屯等10个村屯为试点,建立完善乡村规划建设理事会及议事机制。

扎实开展“村屯规划我作主”活动。以罗锦镇下村村、龙村屯等5个村屯为试点,将村庄规划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建立了“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和支持、批准”的工作机制。

试点建立乡村规划师与乡镇挂钩联系机制。通过与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合作,选取苏桥镇、罗锦镇为试点,采用大学教授任乡村规划师,挂钩联系1个乡镇,组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研究生和2名本科生构成,再挂钩2到3个村屯,优先参与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的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地方获得规划指导、本科生获得社会实践、研究生获得论文素材、导师获得课题的“产学研”机制。

率先建立农村建筑工匠领建机制。一是要求在建房审批时提供建房户和农村工匠签署的建房协议,保障农村建房质量;二是在已完成700余名农村工匠培训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其进行《永福县新农村建设图集》施工工艺的培训,并让其成为村镇规划协管员,劝导农户完成建房审批手续;三是将《永福县新农村建设图集》施工工艺推广成为永福县农村工匠最熟悉的施工方式,促进福寿文化建筑的推广。

积极推广本土化建筑用材。以广福乡金猫坪屯和头陂屯为示范村屯,引导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农房建设时,合理利用卵石、篱笆、青砖、石材等乡土材料来建设沟渠、道路、围墙、树池和装饰房屋。目前,永福县结合扶贫生态移民政策,在广福乡金猫坪屯建设的瑶族移民新村使用了体现传承历史文脉的乡土建材来打造瑶族特色民居。

论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第4篇

关键词:制度;体制;机制

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

一、区别

制度、体制和机制处于社会有机体结构的不同层面,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定、特点和功能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制度位于社会体系的宏观层面和基础层面,侧重于社会的结构;体制位于社会体系的中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形式;机制位于社会的微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运行。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体制和机制具有易变性。

二、联系

(一)制度决定体制,并通过体制表现出来

制度与体制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制度对体制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它规定着相应体制的基本内容、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一个社会究竟选择和采取什么样的社会体制,首先是由其基本制度决定的,其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制度这样或那样的制约。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变化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同样,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规定着这个国家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和行为规范。随着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变,社会体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另一方面,正如内容离不开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一样,制度的表现和实现也离不开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制是制度的外壳,制度是体制的实质和灵魂。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体制,也都有其特定的实现方式即机制。不通过一定的体制和机制,制度就无以表现自己。不采用这种体制,就要采用那种体制。

(二)体制受制于制度,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体制作为制度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受制度的规定和制约,并服从和服务于制度。但是体制一旦建立起来,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使之更符合实际和更易于实施。体制是制度与现实的连接点和结合点,它的确定和选择,既要服从和体现制度,又必须着眼于当前的社会现实,根据现实社会的不同情况,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和目标要求细化和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规定、规范和准则,因而更贴近现实,更有利于制度的贯彻实施;二是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在体制的选择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式得当,既符合制度的要求,又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种是形式不当,存在某种缺陷,或者是没有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相应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时,就需要抛弃或改革过时的、有缺陷的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

(三)机制既离不开制度和体制,又有助于制度和体制的运行与实现

机制隶属于并内含在制度和体制中,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与某种制度和体制结合在一起,因而也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它们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制度和体制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同样的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下,其表现形式和运作过程、方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另一方面,无论制度还是体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有效运行和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任何制度或体制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只有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才能维持制度或体制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自组织性。在机制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都会引起或受制于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同样,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也会影响或受制于这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从而使系统整体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当某一要素的变化不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及其功能的发挥时,系统就会借助自身机制自动进行调节,以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和满足于社会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体制的设计,对机制的作用重视不够。实际上,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甚至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如,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不但需要好的制度和体制,还必须有一套好的机制。没有一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民主很难落到实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度、体制和机制虽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但也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同一体制也可以表现不同制度,如同样是民主政体,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甚至在古希腊,也存在过民主政体。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不仅受制于该社会的基本制度,而且受制于当时当地的其他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具体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社会主体的选择等等。机制与制度和体制的非对应性更为明显,特定制度和体制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和运作,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体制机制制度区别 第5篇

李 敏 也

(2006年02月24日)

年初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省、市、县和乡镇四级党委集中换届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数年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干部工作面临着日趋复杂环境的情况下,这件全党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要以这次党委集中换届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环境,保障换届选举任务圆满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干部人才保障。

一、以科学的理念谋划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观念引领思路,思路决定行为。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关键要顺应时代发展,尊重规律,明确方向,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勇于创新,持续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快速 发展相适应,干部工作必须体现时代性、探索规律性、突出创造性。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在方向上,要有大局性和先进性,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以制度保障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的落实,保障各级班子和干部执政能力及领导水平的提高;在思想上,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要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克服畏难情绪,锐意进取,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预测和判断干部工作的发展趋势,提出深化改革的战略性对策和思考;在实践上,要有动态性和统筹性,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适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法规,不断推出适应实际需要的制度措施,探索落实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改革的实效性。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珍惜资源,开发资源。广大干部是我们党赖以生存的重要执政资源,更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依靠力量,对于这一宝贵资源,必须珍惜爱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包括干部人才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使干部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要突出市场需求和干部队伍高活性的特点,从传统的只求“所属”、“所管”向现在的“所用”、“所兴”转变,把改革的基点定位在管好干部,而不是管住、管死干部。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干部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而不是与民争利,多取少予,甚至只取不予。要通过改革,让靠得住、有 本事、过得硬、信得过的干部尽快走上领导岗位,把不适宜现岗位工作的干部交流配臵到适宜的位臵上,实现干部资源与岗位资源的最佳组合。要鼓励创造,把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改革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励干部潜能及积极性。

三是坚持扩大民主的理念,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扩大民主是选拔任用好、监督管理好干部的重要举措,也是改革的根本方向和奋斗目标。要把扩大民主作为选人用人机制的基本趋势,用尊重民主的指导思想来筹划干部工作,用实践民主的方法改进干部工作,用创造民主的氛围推动干部工作。要充分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改革的迫切愿望和呼声,高度重视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总结基层创造的改革经验和成功做法。要把党管干部和群众公认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阳光操作,不断探索落实群众“四权”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坚持群众最广泛地参与,彻底打破用“少数人”选“少数人”的怪圈,从而实现干部的民主推荐、民主选拔、民主决策。

四是坚持竞争择优的理念,公道选人,科学用人。坚持以公开为基本前提,以竞争为基本特征,遵循和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借鉴市场经济的方法手段,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绩效。要强化公平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意识、开放意识、公道诚信意识,以公开求公正、以公开求公平。要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按事业和市场的需求优化配臵干部,以发展的成效考核评价干部,积极为发展提供组织保证。要按照“人岗相适” 的要求,采取比较甄选的手段,进一步扩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规模和范围,用当其位,用其所长。要研究探索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正常退出机制,打破身份、地域和部门等限制,畅通流动渠道,积极构建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速度和深度,要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因此,改革的推进方式也必须由传统向现代升级。

一是着眼于全方位开发干部人才资源,使制度创新由局部突破向统筹拓展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制度改革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触及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从范围上看,干部制度与党内民主制度、党内监督、纪检监察等制度的改革创新互为影响,互为作用;从对象上看,已由偏重于党政干部制度的改革向企业、事业单位在内的全方位扩展,由体制内的改革向包括非公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中介组织在内的体制外所有干部人才资源拓展。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干部制度改革必须由局部改革转向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才“三支队伍”整体建设,必须由关键性问题的突破转向整体规划、统筹发展上来。特别是在党管人才原则的指导下,更要注重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机制创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选拔、考核、培养到激励、监督,研究一整套适合实际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干部人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促进各类人才队伍的规模壮大和素质提升。

二是着眼于建立完备的规范体系,使制度创新由单项铺陈向机制整合转变。干部制度改革是一项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单一层面的突破不断引向体制、机制创新上来,才能更好地坚持以好的制度选人。因此,随着政策措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独立的各项具体要求及时进行整合,把处于操作层面的办法和措施上升为制度规范。要在不断补充完善新的单项制度的基础上,注重整体融通、相互衔接、综合配套,运用多种改革措施形成内在统一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仅要突出制度的刚性约束,而且要注重加强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制度规范与思想政治工作并举,不断增强制度的实效性。不仅要完善程序、规范要求,还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制度的简捷、实用上下功夫,避免改革陷入制度和程序的盲区。特别是要结合《公务员法》的贯彻落实,着眼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长远需要,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中长期规划,把握方向,明确重点。要按照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基本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逐项抓好落实。既要抓制度创新,又要抓贯彻落实,避免抓抓停停,一曝十寒,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是着眼于形成改革合力,使制度建设由单纯依靠组织部门向协同攻关转变。长期以来,组织部门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唱“独角戏”的局面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无论是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还是对制度的贯彻落实,尽管努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但与 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制度创建的过程中,既要认真听取广大实际工作者的意见,把各部门、各单位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统筹考虑,还要积极加强与专家学者、专业机构的沟通,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规范和完善内容体系,使干部制度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制度纪律相一致。在推进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要加强与纪检、宣传、人事、法律等部门及人大、政协的协作,不仅要科学运用各部门所掌握的干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而且要明确责任分工,从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同步推进。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改革,发挥好广大群众推动改革、监督改革的积极作用,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

三、以科学的对策措施支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001年以来,大连市结合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5+1”文件,先后制定实施了《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干部交流、考察、辞职、票决制等14个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1+14”的制度体系和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进入新阶段,我们将以这次换届选举为契机,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对已经出台和试验成熟的制度进行有效整合,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在我市构建起以“两大系统、五个机制”为支撑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体系框架,整体推进干部工作制度创新、程序创新、方式方法创新。

(一)构建“两大系统”,大力提高干部工作的技术含量。一是建立干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现代管理的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局域网和“干部信息资源库”为平台,全面采集干部自然情况、基本素质、考核、奖励、培训、任免、履行岗位职责、工作实绩等方面的信息,为干部选任和监督管理提供客观依据。这一系统,由组织部门负责进行动态更新,按管理权限逐级加密,以组织部门掌控的服务器与各级领导及业务部门的服务终端形成信息网络,分级别查阅不同干部的信息,以提高干部工作效率,保证干部信息的全面性和动态性。二是建立干部任用决策咨询服务系统。就是要以干部选拔任用的决策者和参与者目标统一、标准一致、信息对称为取向,以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为主要内容,对干部选任决策信息进行广泛调查和信息反馈、汇总和分析。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和现代信息技术功能,联系社会调查、开门评议、各类专家协会等团体机构,充分汇集社会各方面对各级班子的实绩状况、各级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评价,为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还可以将咨询服务系统用于干部选任决策过程中,把干部动态管理系统的相关内容扩展到咨询服务系统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研究讨论干部的现场,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干部。

(二)完善“五个机制”,有效增强制度规范的刚性力度。一是建立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的遴选机制。核心是坚持相信群众、依 靠群众,把群众公认原则贯穿于人选推荐、比较、甄选全过程。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选举、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投票表决等环节,研究制定并充实完善具体可行的制度措施,形成便于群众参与、体现群众民主权力的制度链。特别要在干部的初始提名和任免决策两个节点上,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扩大群众的参与,建立和完善“双推双考”和全委会票决等制度,避免和杜绝在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选人,使干部选拔任用真正尊重民心,体现民意。

二是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完善考核。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政绩为重点,以勤政廉政、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求真务实、心理素质等方面为组成要素,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干部岗位职责规范,确定不同岗位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尤其在考核指标中,要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强化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方式方法上,要注重创新考核技术和手段,广泛采取实地考察、经常考察、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等方法,增强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规范考核主体行为,扩大考察时空范围,严格落实考核责任追究制,加大考核成果转化力度,进而形成“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面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人岗相宜的优化配臵机制。关键是从本地区、本单位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个人成长进步三方面的实际出发,本着按岗选人,人岗相适的思路,对干部人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科学配臵。既要打破体制、身份限制,盘活领导干部资源,又要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选准用好人才。如既要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分类做好公务员登记、职务与职级确定等工作,建立公务员管理数据库,完善公务员录用、调转等相关制度,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制定完善企业负责人市场化、职业化的管理办法,使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更加符合企业自主创新的客观需要。结合这次党委换届,还要积极推进精简领导班子职数、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研究探索领导干部任期制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有计划地做好区市县和市机关、区市县之间、市直机关之间干部交流。四是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督制约机制。主要是以实施选任岗位、标准、程序和结果“四公开”为重点,公开透明,把实底交给群众,杜绝暗箱操作,消除监督“盲区”。要把坚持选拔和监督并重,整合监督资源,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抓好经济责任审计、举报信访等工作,形成监督合力。要坚持监督关口前移,全程监督,认真落实干部推荐、考察和任用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完善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和试用期等制度,真正把监督的对象、手段和措施交给干部群众,调动起干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尤其要重视换届中的干部监督工作,对那些跑官要官和非组织活动,从源头和制度上抓起,防患未然,坚决予以查处。

五是建立健全人本管理的激励保障机制。主要从关心爱护干部成长进步的基点出发,尊重干部的合理诉求,维护干部的切身利益,激励干部干事创业。要以《公务员法》为准则,研究制定适合地区特点的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配套政策,提高那些政绩突出、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的级别待遇。要打破单纯的物质激励模式,研究从物质、事业、政治等方面的综合性激励措施,全面落实在职培训、带薪休假、干部交流和健康体检等相关政策制度。要坚持和完善干部谈话、走访制度,畅通干部与党委和组织部门的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干部的所思、所盼,为干部排忧解难,真正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

中国与日本动画体制的区别总结 第6篇

(一)发展总结

日本动画题材一般由漫画、游戏或小说改编;中国动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由编剧原创;日本动画在固定档一周播出一集,影响时间跨度长,便于商业操作及按观众要求修改;中国动画全剧集完成后才能申领动画许可证;日本动画有清晰的分级制度,并由映伦等机构审查;中国动画完全没有分级审查制度,一般由广电总局负责审查,由于现时制作的动画多为低智类,所以中国动画只要制作的越幼稚就越容易通过。

而日本动画倾向全年龄,不像中国只准对青少年个人觉得是针对学龄前儿童),所以观看范围较大。中国动漫大部分寓意深刻(个人认为是寓意过于明显单一),助于儿童向发展,对少年教育颇大,但对大多数看过国外动画的青少年来说,国产的动画的教育意义大过娱乐意义很多,且颇于幼稚化,导致国产动画的质量愈来愈差。观众中国大陆动画片适合1至5岁低龄观众。其内容简单甚至空洞,热衷于动物及7岁左右的儿童作为主角,符合低龄观众心理,但对青少年、成人没有吸引力。由于画质极其粗糙,内容幼齿化,受到广大青少年、成年观众指责。现在国产动画依靠国家禁止外国动漫以电视播放超过百分之二十的条例艰难的存活。

(二)改进与弊端讨论 ①对中国大陆所引进的动画不满

〃将外购的动画重新配音,变得弱智化。

〃大量删减集数及内容。严禁有任何所谓的敏感内容出现。〃对大部分内容及对话进行修改,完全扭曲原作的风格及意思。

②对中国大陆动画的发展不满

〃多数取材于历史故事,其他动画公司制作的大量抄袭日本少年动漫形式(实则 是缺少好的剧本);

〃人物设计及画风极其差劣; 〃性格思想极其幼稚;

〃配音水平极其差劣(根本就没变化,像机器配的)

〃大量所谓的教育性内容。(没有吸引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剧情)

.动作机械化(像严重脱帧一样)

.没有爱!没有热情!草草了事,没责任感!

.现阶段中国动画受众主要是低龄儿童,剧情大多十分狗血,忽略了动漫受众主要是青少年的因素。

(三)报告总结

中国动画并不是世界最烂的,主要是文化部不批,思想上总局限于“动画都是少儿看的,不能参杂着武斗、不雅的语言、片中内容必须积极向上”。

创新信访体制机制研究 第7篇

一、畅通信访渠道, 完善信访信息分析机制

信访信息工作在信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信访工作的第一道程序, 是信访部门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是信访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提供信访信息本身就是信访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信访信息工作在信访工作中占了较大比重。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听取群众意见、呼声和获取各方面信息的重要渠道, 信访工作与群众的联系最广泛、最经常、最容易做到, 成为与群众取得联系的一条“热线”。信访信息工作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信访工作的任务, 不仅要帮助群众解决信访中提出的各个具体问题, 还要把这些具体问题作为信息进行筛选和加以利用。如果信访信息工作没有做好, 信访案件查办和信访监督等工作做得再出色, 整个信访工作也不能说是成功的。由此可见, 信访信息工作决定了信访工作成败的关键。

(一) 进一步畅通信息传递渠道

健全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报送网络, 进一步畅通信息传递渠道。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为领导和上级部门及时了解全局、指导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信访信息系统是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网络 (政府专网) 资源, 实现上级人民政府、本级政府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之间和各级信访部门之间信访信息互联互通的一个全网络化的应用系统, 从信访事项的受理、信访事项的处理与协调、信访事项处理过程与结果、信访事项处理结果的报告、信访人的回访、信访信息的查询和信访信息的统计分析等过程都实现信息化管理, 是人民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电子渠道, 是提高信访工作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电子平台。

(二) 健全完善信息报告制度

健全完善信息报告制度, 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报送信息。必须按规定及时报告并超前做好工作, 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信访信息系统建成后, 以信访信息网络为平台, 实现信访投诉受理、信访业务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管理、非正常上访管理、重点人员监督、信访信息分析预测、系统安全保障、系统运行维护等八项业务处理系统的功能, 开通网上信访、信访事项网上办理、信访事项办理情况网上查询、网上答复、信访信息网上传输等工作项目, 为国家和省投诉受理中心受理公民投诉提供便利条件, 为各级信访部门办理信访事项提供统一应用平台, 为各级领导同志及时掌握信访信息、指导信访工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三) 注重信访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注重信访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进一步增强信访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要着力提高分析研判水平, 善于对宏观情况进行分析和观测, 善于对零散的、无序的、孤立的信访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综合开发, 善于从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中发现那些可能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信息, 并及时向领导机关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专题调研报告。信访信息研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任务有定期收集、汇总当前信息, 定期召开研究分析当前形势和问题, 定期提出当前的工作重点, 定期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主要工作有基础调研和信息会商。主要方法有协商调解、联合听证、心理疏导化解。

二、创新信访手段, 开展网上信访运行机制

传统信访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有写信和走访形式。边远农村群众信访十分不便, 急切希望可以通过一些便捷的方式反映诉求,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 给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不便和压力。同时, 传统的信访办理流程不够公开、透明, 群众信访以后难以了解相关信息。信访人投诉之后, 无法查询办理情况, 办理部门承办之后, 无法把信息迅速告知信访本人。传统的信访信息传递不迅速、不方便、不透明严重阻碍了信访工作的开展, 因此, 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信访服务新平台势在必行。创新信访手段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组织结构法

建立健全“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三级信访网络结构, 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建立起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信访办公室, 同时建立信访民调小组, 基层设立信访信息员。在人员配备上, 把那些责任心强, 懂政策, 有群众威信, 热爱信访工作的同志充实到信访队伍中来, 并保持相对的稳定, 从而使信访工作真正做到“问题有人管, 矛盾有人解, 事情有人办, 责任有人负”, 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通过组织机构的高效运作, 无论是突发事件, 还是信访苗头, 都得到了有效的化解和遏制, 基本达到“矛盾就地化解, 问题一线解决”的预期目标。

(二) 畅通渠道法

拓宽信访渠道, 搭建信访平台, 让“民声”有处诉, 困难有法解, 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保证。近年来, 在畅通信访渠道上, 搭建“三大平台”。一是实行领导干部“包案制”。排定领导成员接待日, 把领导分工和接待日期提前告示, 让上访群众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反映问题,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 不属于分工范畴的, 由接访领导牵头, 组织会办, 一包到底。二是建立“下访接待点”。为了提高信访问题就地化解率, 变过去“敞开门”等群众上访为“走出门”主动下访, 到一线去听民意, 化民怨, 解民难, 保证群众反映问题能及时妥善得到处理。三是开通“民情热线”。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怨, 加大信访热线电话办理力度, 抽调3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 专门受理群众的来信来电。

(三) 阳光操作法

对一些“剪不断, 理还乱”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时难以核准, 上访群众又会采取过激行为的信访事件, 信访部门规劝上访群众走司法程序, 进行起诉仲裁, 根据法院的仲裁结论依法办事。只有这样, 才能尽快化解矛盾, 平息事态。在所有信访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阳光操作”, 坚持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设立网上信访信息系统, 引导各地各部门直接采取“网上受理———办理———回复”的运行机制处理信访事项, 逐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这种形式, 便民、快捷、高效、公开。群众有什么意愿和利益诉求, 随时都可以发电子邮件到领导的“电子信箱”, 相关工作人员收到电子邮件后通过网络系统当天就能交有关部门进行办理。不仅提高了信访事项的办理效率, 还增强了信访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三、规范信访秩序, 建立健全信访综合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信访综合协调机制, 规范信访秩序。当前一些信访问题, 诸如群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等问题, 涉及多个部门或多方面的政策, 解决难度较大。因此, 在信访工作中, 加强协调指导十分重要。上级要为基层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创造必要条件, 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和信访部门的综合协调指导作用, 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形成做好信访工作的强大合力。要重新构建信访体系框架, 整合信访信息资源, 并通过立法统一规范信访工作, 从而建立高效的信访监督监察机制。

(一) 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强组织协调,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形成做好信访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联席会议和信访部门的综合协调指导作用, 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综合施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信访联席会议制度, 对一些较大的群体性突出问题和跨部门、跨区县的信访问题, 应及时召开信访问题联席会议, 并以《会议纪要》方式形成解决信访问题的文件, 供责任单位或执行单位认真执行。有关督察督办部门和领导应实行信访问题解决跟踪制, 督促信访问题尽快解决到位。

(二) 健全完善相关的协调机制

健全完善相关的协调机制, 协调好地方之间、部门之间以及地方与部门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跨地区部门之间的信访问题。信访协调的方式方法要通过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从实际出发, 从有利于本地区工作开展、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来把握。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方法:一是信访协调例会。通过例会协调、指导有关单位或部门调查、处理信访案件或信访问题, 跟踪督办上级机关交办的信访协调事项, 对已经协调的事项, 加大督查督办力度, 明确专人跟踪督促催办, 一抓到底。二是联合办公。就是将与重要信访问题有关的几个职能部门联合在一起办公, 集中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 做出具体的协调规定。三是现场协调。对群众信访反映的重大或紧急事项, 在集体上访过程中, 有发生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苗头, 需要协调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处理的信访问题, 应当采取现场协调方式来平息事态、化解矛盾, 迅速解决。

(三) 发展信访社会中介组织, 进行信访代理机制

“信访代理制”是针对基层信访工作薄弱, 一些群众因“不了解政策、不懂信访程序”出现的多头信访、多级信访的问题, 转变观念, 变“堵”为“疏”, 而创造的一种帮助群众信访的形式。信访代理通过“变群众跑腿为部门跑腿、变群众着急为干部着急”, 以实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目标, 形成上下贯通、三级联动、全面覆盖的信访代理工作网络。真正做到老百姓有问题按照见面登记———签订协议———代理反映———办理反馈———回访巩固等步骤开展工作。在明确信访代理员工作职责、规范代理工作程序的基础上, 设立并对外公布信访代理热线, 实行了信访代理领导包案责任制、定期反馈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 保证了信访代理工作规范有序运作。

参考文献

[1].周永康.建好、管好、用好全国信访信息系统[J].中国信息界, 2007 (2) .

[2].胡炳林.加强信访信息化建设[J].中国石化, 2009 (6) .

[3].张蓉.基于电子政务的信访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南昌大学, 2008.

[4].俞文群.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 .

体制机制制度区别 第8篇

关键词: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01-01

一、教育制度、体制、机制的内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定的国家教育管理的基本构架,是一个全方位的管理的骨架,是形成教育管理的基本结构。从宏观角度看,教育基本制度的框架可以包括几个部分: 坚定正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学制系统,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领导模式,法治化的管理制度以及健全的科研机构和信息网络。从微观角度看,我国的教育制度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制度,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民办教育制度,学生升学制度,学位制度,考试文化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等等。

教育体制,是为了保证实现教育基本制度功能的要求,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管理层级的关系,管理运行的保障,以及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制定的相应的管理制度。简单的说,教育体制就是教育机构、教育规范和制度的统一。

教育机制是指在教育现象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教育的层次机制。包括宏观的教育机制,中观的教育机制和微观的教育机制。第二,教育的形式机制。包括行政计划机制,指导服务机制,监督服务机制。第三,教育的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制约监督机制。

二、教育制度、体制、机制三者的关系

1、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制度和教学的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说,两者的功能和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服务的。其次,两者的社会属性一致,都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决定的。第三,法人的意识,都是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制定的。但是,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又有明显的区别。一个区别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决定了内容是一致的,形式可以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要相互吻合才会发挥它的功能作用。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体现于我们在教育体制改革中需要解决的内容和形式不吻合的问题,形式不够丰富,形式表达的方式不足以体现教育功能等问题,这也正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第二个区别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就决定了目的应该是一致的,但是手段是多样的。目的和手段只有在相互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制度的功能。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手段还比较单一落后,正是习总书记讲过的“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问题。第三,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教育制度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不能随便改变。而教育的体制是相对灵活的,它是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应该变化的。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就是不能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变化,同时通过这种变化来实现目的的要求。

2、教育体制与教育机制的关系

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他们同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从联系来说,首先,教育的体制和机制的运行是浑然一体的,不存在一方面是体制的运行,一方面是机制的运行。所以,它们必须在一个系统中有效的配合和融合。第二,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功能和目标都是一致的,不可能存在体制是一个功能,机制是另一个功能。第三,教育体制和机制都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从它们的区别来说,两者又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第一,教育的机制决定于教育的体制,换句话说教育的体制决定教育的机制。建立什么样的体制就能形成什么样相应的机制。第二,两者建立的内容不同。教育体制的关健词是机构,权限,层次,人员。而教育机制的关健词是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和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各个部分之间运行的动力。第三,两者的设计要求不同。教育体制要求设计是科学的,而机制要求运行是良性的。第四,两者运行的状态不同。体制要求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机制的要求运行相对的可持续性。

三、对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启示

对于教育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探讨有利于把握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容、规律和思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在教育体制改革中,首先应在改革的顺序上健全体制,然后再完善机制。

第二,应按照体制机制的不同内容来分别进行改革,而不能把两者混淆起来。体制主要是从机构,权限,层次,人员的角度考虑,而机制主要是从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推动各部分良性运行的动力考虑。

第三,应注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配套和衔接。要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既不能出现体制阻碍机制,也不能出现机制阻碍体制。

第四,教育体制机制的健全的关键要素是经过时间检验并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如果说我们建立出了一套经过时间检验并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就可以证明我们体制机制的改革成功了。

参考文献:

[1] 王德清.学校管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5).182-183.

[2] 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80-82.

[3] 王长乐.论教育体制改革思想向教育机制建设思想的转化[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40-42.

[4] 王振杰.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5-27.

[5] 范文曜,王烽.制机制创新推进教育跨越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体制[J]. 复旦教育论坛,2008(06),50-54

上一篇:爱写毛笔字的“小主人”作文300字下一篇:春节祝福女朋友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