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作文教学反思

2024-08-05

修改作文教学反思(精选9篇)

修改作文教学反思 第1篇

古村落作文修改教学反思

今天继续完成昨天作文写作后的修改任务,教学反思—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学生兴趣不高,或者是因为我太着急?或者是学生已经厌倦?或者学生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得而知。总之不如上次更不如上上次的热烈。

教学内容和任务无疑应由教师确定,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则应主导发言权。教学过程必须紧扣学生心理、学生该科目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状况、学生学习状态和学生兴趣等,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并提高参与程度,大胆发言,相互倾听;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必须由学生来反馈,。反观目前语文教学,反复讲反复忘的低效情况普遍存在,且枯燥反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其中耗尽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恶性循环。教师教学,应当在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之后集中思考讨论教学展开的方式,以便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进行中也应注重观察学生参与状态,并由此把握学生对知识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同时捕捉恰当时机来引领全班倾听和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课堂之后,教师应当请该科目学习能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前来交流,考查学习效果。最终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一起来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由此反观今日教学,即便学生反响并不太强烈,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思考——毕竟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学生的写作自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很可能沉默。但仍然有多数同学认真参与,这就表明,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相对有效的。希望自己和学生更进一步提升,更加配合。

修改作文教学反思 第2篇

教学反思

安阳市示范区高庄镇第一中学 常艳芬

(一)本课出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面的写作训练《抓住细节》后面的第一题,修改作文,添加细节。为了让学生对细节描写有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特设计了这样一个作文修改的课例。

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认识作文修改之于一篇作文的`重要性。故而把上次学生修改的一篇作文拿来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是一篇修改结构成功的作文。

二、引入本次的课题细节描写的添加和修改,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什么是细节描写,找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等内容。

三、细节描写的前提必须有一个明确中心,通过作文片段的对比让学生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接着,辨析叙述和细节描写的分别。这是学生习作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即文章只有笼统的叙述缺少具体的细节描写,内容空洞缺少形象性。

四、如何写好细节,关键点是“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处”,设计想要通过学生习作具体指导方法最后引出具体细节描写的方法。

五、展评学生习作中的缺少细节描写的范例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通过自己作文的自我检查找出缺失了细节描写的地方并进行片段修改。以上是自己的设计初衷。

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教学初衷,学生互动参与也较为积极主动。只是在第四个环节因为那篇作为引导写作方法的例文在播放PPT时和下一页快进了,直接转到了方法总结,使这个环节有点仓促。因为自己误以为这张幻灯片没放进去,所以直接进行到了下一个环节,好在后来又重新放映找到了例文,却使学生现场修改作文的时间不足了。这个时间安排上的问题还跟前面的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有关,以后在这个方面要多加注意。

修改作文教学反思 第3篇

一、探索“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融合

探索“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融合是我们“磨”课的切入点。在研究、磨课的过程中, 我们启发做课老师的问题意识。尹老师提出了到底该用怎样的方法和思路去体现“用教材教”的问题。研究小组成员带着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进行了自主攻关学习和合作交流讨论, 理清了“用教材教”的理念方法和思路。

大家认为, 要在教学中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融合, 要改变对教材全面、准确、深刻解读的忽视, 改变对从学生的角度解读、呈现教材的忽视, 改变迷信现成的教案的做法, 认真解读教材。

解读每节课的教材要在全面地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基础上, 在把握学科教材、学段教材、全册教材、单元教材的基础上, 精读课时教材。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解读主题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以及其与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解读教材的育人价值。审视、理解和处理教材, 创造性地重建适宜于学生学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的数学知识结构。解读课时教材的顺序可以是精读教材——研读学生——细读《教参》——参考《教案》。

精读教材, 教师要走进教材, 顺着教材的编排、呈现顺序研读, 反复思考教材中的主题图、插图、每句话、每道例题、每道习题, 甚至每个词语或符号背后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 全面理清编者用不同的形式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及逻辑顺序。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 须把握好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模型、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结构;从中读出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材的来源、去处与思想方法。要发挥教材的优势,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弥补教材的不足, 使教材成为更利于学生学的学习材料。

在“圆的周长”的磨课中, 我们着重从五方面体现从“用教材教”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有效融合。

一是依据课标精神, 重建教材知识结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 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序。这就要求教师依据课标精神, 能解读并遵循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序进行教学;基于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 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从学习起点达到终点目标的数学知识的链接顺序;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为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重建教材知识结构。本课教材所呈现的知识重点是圆的周长、圆周率、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在尊重教材优势的基础上, 重构的教材的知识链接顺序是:“圆的周长——探究测圆周的方法——圆周率 (及练习) ——圆周长计算公式”。重构的数学知识结构, 深度地挖掘了教材, 强化了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同时领略数学思想方法, 并能应用它解决数学问题。

二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 多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应用学具自主探究学习。为弥补教材这方面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思维能力, 我们基于教材开发了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对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例如, 导入新课时把握学生的心理起点和知识的逻辑起点制作课件, 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的圆型喷水池, 引导学生认识其中蕴含的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从而引出课题, 使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发生在学生感到新奇的生活中, 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圆的周长概念的教学后, 教师补充了学生利用学具自主、合作探究测量圆的周长的教学内容, 不惜耗时,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时空, 并制作课件回映缠绕法和滚动法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为学生利用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自主探究圆周率做好准备。这样教师不仅找准了思维方式的衔接点, 实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延续, 而且使教学实实在在地实现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做中学”。

三是活化教材, 使学生亲近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物质化教学手段——课件、教具、学具或学生熟悉的场景激活教材, 化抽象为具体, 将固化的知识转化为蕴涵数学知识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 老师这里有两个颜色不同的圆, 你认为哪个圆的周长比较长, 哪个圆的周长比较短, 为什么?

生:白色圆的周长比较长, 绿色圆的周长比较短。

师:为什么?

生:因为白色的圆比较大, 绿色的圆比较小

师: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圆的大小是由直径决定的

师: (板书) 看来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猜猜看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是什么关系?

生猜:……

师:那么圆的周长到底是它的直径的几倍呢?下面我们再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验证我们的猜想。先看操作提示……

以上教学利用两个不同颜色的圆形教具活化拓展了教材, 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链接, 填补了教材的空白, 而且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 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了他们深刻的数学思考和自主发现, 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这一拓展性教学环节是在多次磨课后才形成的, 因为一节好课的教材呈现和处理应该犹如行云流水, 自然流畅。而每次课走到这里就使人觉得不自然, 故此创新了这段教学内容。

再如, 在磨课中我们发现推出圆周率的计算公式后, 学生对抽象的圆周率的心理距离还是比较远, 真有些一瞬即失的感觉, 在此及时巩固学生的认识势在必行。为此, 教师又利用教具补充了拓展性练习, 引领学生的思维, 及时强化了学生对圆周率的认识。 (片断二)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圆周率π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π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或者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生答师版, 完善圆周率计算公式)

师: (1) (展示教具) 现在谁来说一说这个大圆的圆周率是多少? (2) 这个小圆的圆周率是多少? (3) 所有圆的圆周率呢?

四是补充新颖的信息, 使教材保新、升值。

相对而言, 教材的一些信息从出版之后就已经过时了。为使教材亲近学生, 使教材保持与时俱进, 我们采用生活中或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信息为知识载体, 引导学生的学。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前,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教学情境, 即转动学生的纸风车玩具, 引导学生观察形成的隐形的圆, 使学生感觉到不好用探究到的方法测量这个隐形的圆;接着用课件显示神州7号的近圆运行轨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 在浩瀚的太空中也无法用探究到的方法测量近圆运行轨迹的长度。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些事实说明, 才发现的测量方法满足不了科技和生活的需要, 必须学习探究新的知识。由此引入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

这样在教学中找准知识的衔接点, 链紧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序, 强化知识的系统性,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也实现了“用教材教”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融合。

五是有效延伸教材内容, 使学生亲近数学。在课即将结束时, 教师在学生意犹未尽的学习中谈话引导:同学们, 圆周率不仅可以计算圆的周长, 还可以测试或检验计算机的性能呢!在л的研究过程中还有很多有趣闻轶事, 课后大家可以自己去查寻, 继续你们的探索之旅好吗?教师这一番谈话使教材内容得以有效延伸, 引领了学生课外继续自主探究的兴趣、意识和热情。不仅使学生亲近了数学, 也亲近了数学教师, 将“用教材教”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融合推向了新的层次。

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来选用设境布疑、问题发现、引导探究、合作探究、自学交流等开放式教学方法, 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华罗庚先生说过, 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要实现教师的有效引导, 就要摒弃那种一问一答的所谓的“启发式”, 要遵循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 在纵向上循着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 精心设计引导点, 横向联系学法、技能与情感体验等精心设计引导语, 由浅入深, 顺学而导。磨课中我们体验到,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仅仅是理念和行动, 更是师生教学相长、逐渐形成的一种教与学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融合中突出如下几点。

(一) 准备有结构的学具, 提供自主探索的条件

学具是引起和形成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完成发现、获得发展的工具。因此, 提供给学生的学具要有与新知识相同的结构或具有某一方面的共同特征;学具的简洁程度应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 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具备重演或再现知识的能力;学具要尽可能孕含多种探究的路子, 能够激发不同水平的多种思考。例如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就为学生准备了圆形茶桶盖、瓶盖、直径不同的三个圆、细绳、直尺、卷尺、计算器和实验报告单等学具, 还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实物做学具, 为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了条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学具创新了多种测量方法, 获得了知识和能力。

(二)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各种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 教师制作课件, 激活教材内容, 以实际的生活场景作为知识的载体, 贴近学生观察思考的主题, 利用问题解决教学法,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片断三)

师:同学们, 日照有天下第一银杏树, 还有亚洲最大的海上音乐喷泉广场, 大家看, 这个喷泉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形。

师:圆 (板书在课题位置上) 。

师:为了让喷泉夜晚更加璀璨靓丽, 设计师准备在喷泉外圈安装彩灯, 如果一圈安100盏灯, 猜一猜应间隔多少米?

生1: (猜想) 。

师:你很勇敢, 第一个起来回答问题。谁还想说?

生2:……

师:你真有想象力。

师:我们要准确地知道间隔多少米?要先知道什么条件?

生答师完善课题:圆的周长。

师:同学们, 你想研究有关圆的周长的哪些知识?

生:什么是圆的周长?

师:这可是个概念的问题, 提得好。

生:怎么量圆的周长?

师:好, 那我们可要做好动手的准备。

生:怎么求圆的周长?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

以上教学中, 教师找准学生的心理起点和知识的逻辑起点, 创设了学生“跳一跳, 都可以摘桃子”的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并抓住思维碰撞的生成, 及时激励学生的问题发现, 激发了学生探索热情。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融合。

(三) 分层呈现教材, 引领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必须改变“例题、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 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等活动,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理念和教学行为有机融合, 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自主操作情境, 按知识的逻辑序分层呈现教材,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 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片断五)

师:刚才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有研究价值。我们先研究什么是圆的周长好吗。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圆, 同位互相指一指它的周长。

师:摸一摸, 感受一下圆是一个什么图形。

师:根据摸的体验, 谁来说一说, 圆是什么图形?

师:圆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一样, 都是封闭图形。

师:同学们, 咱们把把这个圆画下来好吗?谁来黑板画?

师:根据画圆的体验和思考, 谁来说一说形成圆的是什么线?

生:是曲线。

师: (板书) 曲线。

师: (指圆) 圆的周长是由曲线怎样形成的?

生:圆的周长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 (板书) 围成。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操作体验, 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呢? (指板书)

生:你的意思是说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对吗?

(师板书完善周长概念)

师:自己小声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以上教学中, 教师既没有讲解, 也没有灌输。而是创设了“指——摸——画——想——说”系列数学学习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发现、认识、归纳概括了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师的引导方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学法。

(四) 创设开放的探究时空,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念和教学行为真正融合, 和谐共振, 教师必须创设开放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认知结构, 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进行知情和谐的操作探究活动, 将通过探索活动获取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思维加工, 进而发现规律, 形成结论, 自主建构。 (片断六)

师:刚才我们自主探究了什么是圆的周长, 那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呢?

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

师:这个办法好。就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 小组内商讨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如果能给你们方法起个合适的名字就更好了。 (教师课件出示操作提示, 巡视指导发现)

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很投入,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发现测量方法?

生:边演示边说, 我们用的是滚动法, 先在圆上做一个标记, 并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线, 把圆在直尺上向前滚动一周, 直到标记点与直尺地另一刻度线重合时, 读出数据, 就是圆的周长。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很聪明, 利用圆形物品可以滚动的特点进行测量,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我们用的是缠绕法 (边演示边说) 用丝带绕圆片一圈, 做好标记, 然后剪断丝带, 用直尺测量出丝带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他们方法很巧妙, 借助可以拉直的丝带也测量出了圆的周长?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还有直接用卷尺测量的方法, 用卷尺绕圆一周, 和卷尺与零刻度衔接点对接的数据, 就是圆的周长。

师:和刚才的测量方法比较, 这种测量方法有什么优点?生:更直接简便

师:能用的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很智慧。 (课件演示) 同学们, 让我们回顾刚才测量的方法, 大家仔细观察, 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师边演示边提示:缠绕法的实质是什么?滚动法呢?

生3:缠绕法和滚动法实质上都是圆的周长这条曲线转化成线段进行测量的。

师:把曲线转化成线段, 可以概括为什么呢?

生:可以概括为化曲为直。

师: (板书:化曲为直) 大家能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测量圆的周长真不简单。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前, 教师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 用课件打出操作提示, 提醒、启迪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思路, 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策略。如 (1) 明确要探究什么。 (2) 选用学具, 设计探究思路。 (3) 记录探究中的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和困惑。 (4) 整理探究结果等。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宜、有效、有度, 着重帮助解决学生探究中的障碍和困难。自觉做到凡是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提示, 凡是学生能做到的教师不代替。同时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引导与自主、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

(五) 引导看书自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凡是学生利用学习基础、迁移规律能够自学解决的问题, 则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运用“自学——概括”教学法,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圆周率的相关知识, 其程序是“引出问题——看书自学——研讨质疑——概括整理”。从这个程序可以看出, 即使是学生的自学, 也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要引导学生掌握看书自学的策略: (1) 提笔看书。看、想、画、记相结合。 (2) 整理自学内容。如学到的知识, 学中的思考、疑问和困惑, 自学知识和已学知识的关系等。

看书自学之后, 教师一般提出“自学中你学到了什么?你对什么最感兴趣?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或你有什么体验) ?”等问题来引导学生的交流研讨, 从而概括整理出结论或规律。培养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六) 关注教学细节, 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能自始至终高度吸引学生的兴趣, 使之有效地参与学习, 下课铃响还意犹未尽的课, 必是教师实实在在地做好了教学语言、体态语言、板书语言和媒体及教具、学具的协调应用上的教学细节的设计和处理。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融合,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马克连柯认为,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为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教学语言, 即开始语、引导语 (提问、导答、助答) 、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总结语, 我们都做了精心设计、预设生成、反复实践和研究修改, 使学生领略到教师语言的激情和魅力, 激发思维的兴趣, 体验思维过程的快乐, 引领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培养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从作文修改说起 第4篇

一、用词要准确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语言也丰富了,词汇也丰富了,那么在表情达意时就会做到用词准确,话说的具体明白,让人一看就懂。

二、情感要真实

读同学们的习作,常有这种感觉:文章没有说服力,中心思想不是通过细致的描述或刻画表现出来的,而是靠“说”出来的。一句话,文章内容空洞,缺少具体内容,具体事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祖国在我心中》,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写了祖国的过去是多么的贫穷、落后,现如今是多么的繁荣昌盛,但文章缺少详实的事例。因此使人觉得文章没有说服力,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引导学生阅读了祖国的大量历史资料,了解了祖国的过去,同时又给学生讲了现在祖国的发展,学生豁然开朗,修改后的习作有了质的飞跃。

三、联想要合理

一个作家曾说过:“一个会回忆,会联想,会想象的人,才是会构思的人”。由此可见,想象的作用是多么大啊!因此在想象作文中,要教会学生合理想象。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作文教学《小鸭子得救了》中,部分同学都仿照例文,毫无新意,我就启发同学们:哪儿来的小鸭子?为什么来到了大街上?它们去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这样一引导,个别同学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一位同学这样改写道:“一天,有一只雄鸭子和一只雌鸭子结婚了,婚后,它们孵化出了几只小鸭子……”就这一段,牢牢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总之,我认为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習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要能有针对性地坚持下去,那么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丁家中心校)

病句修改教学反思 第5篇

宝电子校 肖丹青

在准备病句修改这一复习专题时,我确定选五种病句类型作为主要内容,分别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不合逻辑、重复累赘、句式杂糅。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而根据学生语文考试的情况分析,我发现“修改病句”这类题目已经成为学生考试失分的重要部分。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病句修改”的复习课。

这堂课的可取之处是,首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着重引导学生归纳病句的错误类型,掌握方法、促成能力,练习并加以巩固,比较好地体现了专题复习课的一般模式。先让学生清楚修改病句的一些规则,再练习。

其次,本节课所选的每个例句都非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基本上都是中考常出现的考点。例句也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带领学生由简单易改的到复杂难改的病句。每个病句由学生自主尝试划分句子成分,修改,评判。在修改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巧的引导。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本堂课所归纳的五种错误类型基本能概括病句的一般错因,但这样的归纳未免太笼统、太含糊。如例题的第八题,归纳为“用词不当”当然无可厚非,但用词不当实际有感情色彩不当、词义轻重不分、词性误用、错用近义词、生造词语之分,本题错因是属于感情色彩不当。对于初三学生的专题复习,不宜过于浅显,没有深度的归类是没有实效的,只有将学生对病句错因的感性认识向理性的知识系统上引领,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知识框架才能形成解题的能力。

其次,在初二的日常教学中,我就已经教授过学生如何划分句子成分,但是这节课上他们运用我讲的划分句子的方法并不熟练,说明训练的还不到位,如果句子成分划分我再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进一步强化,那这节课病句修改的效果会更好,病句修改中的各个难点会迎刃而解。通过本堂课我发现,学生不会修改病句的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的阅读量不够多,语感不够强和缺少训练。

第三,在本堂课教授过程中,我还发现有些学生找不到句子错误的地方,出现了乱改的现象,根本找不到病因。针对这个现象,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句子读得少,只重视修改的过程,缺乏读的过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缺乏大脑的静心思考,这说明我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还是不到位的,没有让他们养成反复读题,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另外,也说明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积累比较浅薄,如果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我相信学生一定能轻松找到语病。

《修改病句》教学反思 第6篇

1.按学校要求设计了导学案,并且结合病句难度大、要反复练习的特点,设计了“微题库”。这种创新设计,不仅为以后的教学作了准备,也为“吃不饱”的学生准备了“加餐”。

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本节课中,小组活动比较多。这种“多”,不在于活动表面的热闹,而在于让“小组”真正发挥作用。比如:小组在组长带领下,一对一、多对一地讲评、纠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组长主讲,组员补充。这种形式比老师一对几十讲解的效果更细致、更落实,还能调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学习、竞争的积极性。

3.教学过程的设计能贴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一个令老师、学生都头疼的问题,教起来难,学起来也难。所以,我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自己复习病句的种类及特点等知识,并将各类病句的a例句作详细分析,用符号标注,有什么疑难问题上课时提出来。

课堂答疑,解决学生预习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学过的知识,为下面正式的复习作准备。

复习环节,首先归纳辨析修改病句的方法和步骤,各用一个字概括。然后进行实战演练。演练中,我由易而难地安排题目,修改题和选择题题型兼顾。完成后,老师公布答案,小组内讲评、分析,小组长要结合组员的错误给出建议,让组员尽量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体师生共同解决。然后,小组长把小组内错得比较集中的题拿上台展示,讲分析提建议,组员谈收获体会。

为强化能力,我又安排学生第二轮演练,过程相似。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事物、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而反复进行的“练习,纠错,总结,练习”的模式,又在学生的大脑里反复敲击,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事实上,通过本次复习练习,学生的确对病句相关知识掌握更牢固,做题正确率更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4.课堂小结。

小结分学生小结和组长小结、老师小结。学生根据自己做题情况总结得失,掌握方法;组长根据组内讲评情况给组员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同学提高答题能力。这个环节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起到引导提高的作用。

5.本节课的不足是:

①预习答疑环节耗时过多,占用了小组小结的时间。可改为小组内讨论解答,小组内不能解答的,老师讲解。

②对学生估计过高,练习题量稍多,练完后没有讲解时间。

③小组活动还需引导,组长能力还要提高。

④教学设计总体不错,但还不够精致,需进一步优化。

教研组长点评(安余琦):

毛彦薇老师这堂晋职教师课堂展示课,确乎让听课者感受到了一位成熟而优秀的语文教师的风采:教学设计精心打造,教学过程明晰婉转,教学姿态大方得体,教学语言亲切而富于启发。

毛老师选择“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这一教学内容,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找了块难啃的骨头,诚哉斯言!组内评课时有初三老师也说:“不要说初一学生,即使是初三的学生这也是个难点呀!”而毛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能化繁就简,引导学生深入浅出,让多数学生对病句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与判断。

本次课堂展示,学校明确要求使用导学案,体现小组活动。毛老师这堂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不仅有学习有借鉴,更有创新,而这才是更令人推崇的。我本人特别偏好那些灵动的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不仅老师讲更有学生讲,有学生充分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才像有春风吹来,有花朵与绿叶的拂动,而毛老师的课让我置身课堂,有了这种感觉。

《如何修改病句》教学反思 第7篇

莞师附小严俊辉

小学六年级已进入总复习阶段,根据归类复习的内容,觉得“修改病句”虽不是试卷中很重要的题目,但学生一旦碰到还是会失分多多的。为此,我就准备了一堂“修改病句”复习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认识小学阶段常见的几种病句类型,掌握用符号修改病句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快速、准确地修改病句;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我先引导学生了解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1)读: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2)找:找出句子的病因,弄懂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3)改:对症下药,修改病句。(4)查: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是否正确,是否保留句子原意。再引导学生认识八种常见病句的类型:成分残缺、重复啰嗦——删、词序颠倒、搭配不当、用词不当、前后矛盾、分类不当、表意不明。接下来,我将提前准备好的练习发到学生学生手中,学生先自己完成练习,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在班内汇报。

修改作文教学反思 第8篇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的作文评改课例给人以春风化雨、大道无痕的感觉。贾老师的评改课永远是学生唱主角。他在课堂上仅仅是即兴地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对症下药”。贾老师“教”的方法也可谓传统之极, 学生读, 师生发问, 学生应答, 修改, 再无花俏, 但极为有效, 所有在场学生皆为受益者。刘铁芳教授说:“技术不能带给人生命意义的敞开时, 技术则成了框架和制约。”在常见的评改课上, 教师会因为急于技法的生硬填鸭, 导致课堂气氛凝固, 形式僵化, 学生自然提不起参与的兴趣, 只能作行尸走肉。所以, 我们要还课堂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所作为。

学生的习作刚刚写成, 或者反映的对象还不确切;或者内容表达不全面;或者材料组织运用得不够完善;或者语言运用得不够准确, 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认真修改。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先生在《谈修改文章》一文中指出:“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 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 大概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然而, 传统的作文教学, 学生写, 教师改。教师往往要批改好几十本学生习作, 期间间隔时间长, 等教师批改完了, 学生当时的写作激情也可能早已褪尽。甚至有的学生连当时写的什么内容都可能不记得了。作文本一发下去, 学生往往只是瞅一眼自己的分数或等级, 至于习作中的优劣之处也无心去考虑了。可以想一想, 这样的作文批改到家了吗? 学生接受教师的意见了吗?学生会按教师的要求把作文进一步写好吗?

这样, 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弊端, 往往费时费力, 效果欠佳, 而且造成部分学生不愿让其他人看自己的习作。这样, 学生故步自封, 难以看清自己习作的不足, 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很难提高。其实, 学生作文教师一手改, 是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 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 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那么, 如何让作文修改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习作修改中来?如何让每个学生在习作修改中有话可说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 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 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 学生不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身受用的。”

学生习作写好后, 教师可将作文本按组分配, 组内每名学生轮流阅读其他同学的习作, 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评语直接写到习作后面。不要怕弄乱了作文本, 毕竟学生写作的目的是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而不是为了保持一个整洁的作文本。这样让学生先阅读, 写出阅读感受, 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阅读体验, 以免被教师的评语先入为主, 而打不开思维。

然后, 小组内推荐本次一至两篇较好的习作, 先由作者在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 , 说说写作的缘由、经过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 因为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最有发言权的。这样一来, 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朗读自己作品的勇气和胆识。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不善言谈, 不愿让别人阅读自己习作的学生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接着, 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以自由谈习作的任何一个方面, 由负责记录的同学直接记录于学生的习作本上。作者本人在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习作的评改意见的基础上 , 还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 表明写作意图。小组内可以 鼓励平时 不敢发言 、不愿发言 、性格内向的 学生多发 言。这样 互动式的 作文修改 , 在一个小 组内话语 权分散 , 不再是教 师或个别学生的一言堂, 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都可以在小组评改习作的过程中得到某一方面的锻炼。而教师呢? 既可以参与到任何一个小组的习作讲评中去 , 又可以巡回指导任何一个小组的习作评改。这样可以避免教师 一人孤灯 熬夜 , 批阅习作 , 而对自己习 作最有发 言权的学 生本人却 没有机会 发言的现象。

小组内评改结束后, 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 以点带面, 提供示范。这样, 学生各抒己见, 在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外, 还可指出别人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 积极参与, 真正成为作文修改的主人, 而不是消极应付, 被动服从, 从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最后, 教师可以根据小组作文修改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评阅学生的习作, 指出存在的问题, 并在评语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进一步明确习作中的优劣。这样, 学生以后还可以比较自己的评语和教师评语之间的不同之处, 增进修改习作的能力。

其实, 在习作讲评中, 往往是教师忽视了习作的主体———学生, 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教师一人手中。几十本作文, 大多数批语是先肯定学生的长处, 然后说一二缺点, 就再也不去过问, 刻板划一。这样的作文讲评, 教师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负担, 而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可以想象, 教师一人的头脑如何敌得过几十个孩子的想象。因为学生虽然年龄轻, 阅历浅, 但他们并不是顶着一个空空的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内心的世界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而习作更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教师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内心情感。孩子的想象是成人不可估量的。因此, 教师应时时刻刻给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 一个话语权。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样, 教师指导, 学生相互评改, 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修改作文的态度, 又可以减轻教师负担;既增加了相互沟通, 又加深了相互理解, 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 “文章不厌百回改”。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文发表意见, 自己品出其中的味道, 并推敲、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训练实践中养成自觉修改文章的习惯, 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摘要:语文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极为重要的一环。语文作文的批阅不能仅仅限于教师自己, 而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接触习作修改。学生可以修改自己的习作, 也可以与别人交换修改, 让他们自己学会判断习作的好坏, 用词的准确与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绝佳机会。

关键词:话语权,语文教学,作文修改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版) .

[3]小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 (人教版) .

一堂病句修改专题复习课的反思 第9篇

关键词病句修改 复习课 教师教学

近日整理书籍,偶尔翻出几年前的一本备课笔记,上面有一篇关于病句修改的专题复习课教案,其教学设计大致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

(二)了解修改病句的步骤、方法、原则,并运用所学知识修改病句。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出示病句例题。

1.语文对我特别感兴趣。

2.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3.经过普法教育,使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了。

4.山村里,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果树。

5.张文和王勤约定一起在自己家做作业。

6.学校的体育室摆满了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体育器材。

7.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8.大家对他的批评虽然十分尖刻,但完全是出于对他的爱护。

(三)引导学生改错,并归纳病句的错误类型,随即板书:

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4.重复罗嗦

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

7.句式杂糅8.用词不当

(四)结合例题,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

1.读原句。边读边想句子的本意。

2.找病因。找准有毛病的地方,分析所属类型。

3.对症改。对症下药,进行增删调换。

4.改后查。检查是否改动了句子的原意,新句子是否通顺、流畅。

(五)借助例题,明确修改病句的方法:增、删、留、调。

(六)习题演练。

1.探究成功者的足迹,大多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教育。

2.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3.早晨6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已经站满了数万名迎送的人群。

4.为了防止树病造成的危害,园林工人逐一对公共场所、公园、广场、街道的树木进行排查。

5.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6.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房屋、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感情。

7.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8.是否努力学习,使我们取得优秀成绩的保证。

9.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不畏艰难的勇气。

10.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七)交流讨论修改结果。

(八)总结病句修改的注意点:

1.病因要查清。病句属于哪种类型首先要判断清楚。

2.修改尽量少。要使用增删调换的方法,尽量少动,小改,不大动干戈。

3.原意必保留。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句子形式可以小有出入,但是句意不能有丝毫改变。例如:北京是个美丽的秋色。可改为:“北京是个美丽的地方”,但是不能改为“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三、反思

这堂课有其可取之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着重引导学生归纳病句的错误类型,掌握方法、促成能力,并以练习加以巩固,比较好地体现了专题复习课的一般模式。但现在再来审视这堂课,用有效、高效的标准来衡量这堂课,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一)目标的确定。

本堂课所归纳的八种错误类型基本能概括病句的一般错因,但这样的归纳未免太笼统、太含糊,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并没有太多的指导价值。如例题的第八题,归纳为“用词不当”当然无可厚非,但用词不当实际有感情色彩不当、词义轻重不分、词性误用、错用近义词、生造词语之分,本题错因是属于感情色彩不当。对于初三学生的一轮专题复习,不宜过于浅显,那样没有深度的归类是没有实效的,只有将学生对病句错因的感性认识向理性的知识系统上引领,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知识框架才能形成解题的能力。

(二)例题、习题的呈现。

一堂有效的复习课,是非常讲究例题、习题的质量的。本堂课中出现的题目,显然缺乏精心的选择。首先是没有难易的坡度,如果说前面的例题设计得简单是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归纳出病句错因的话,这似乎是可行的。但后面的巩固练习,一眼洞穿的问题起不到训练的目的,没有思考价值的训练对于形成学生的能力帮助不大。其次是题目的呈现方式。本堂课的题型比较单一,都是几个小句子的修改,不能体现中考题型的特点。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其题型有选择题,更多的是语段的修改,需要联系一定的语境,甚至要运用恰当的修改符号,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时的拟题多与中考接轨,这一命题意识一定要加强。再次,题目的设计要联系生活,体现时代性。教者可以选择学生习作和报刊等媒体上的常见错误句子,给学生进行训练,也许其效果还不仅在于修改病句本身,对养成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是不无裨益的。

(三)方法的指导。

本堂课归纳出的修改病句四字法则:增、删、调、换,这其实是最终的修改方法,是建立在对病句错因的精准把握上的,其本身并无奥秘可言。而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的莫过于读出句子的破绽,找出病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对这方面的指导,本堂课做得并不充分,所谓的方法指导并无实效性。

针对揣摩病因这一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想到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语感审读法 。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如以修改。例如:

不管气侯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不管……都……"显得不合习惯,正确说法应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2.紧缩法。

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

例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主干为"品质浮现",明显为主谓搭配不当。)

3.造句类比法。

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 。例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他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因此原句应将"老师的重视"中的"的"去掉)

(四)学生的活动。

本堂课在归纳病句错因以及讨论习题答案时,虽然有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教者关注更多的是结果,并非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教者可以设计更多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如一题多改、异中找同等训练,让学生参与归类,自己摸索出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复习课中活跃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复习课才更有效果。

上一篇:KAB俱乐部章程下一篇:3-6岁儿童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