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历程——甘肃改革开放30年》讲话

2024-07-01

《辉煌的历程——甘肃改革开放30年》讲话(精选6篇)

《辉煌的历程——甘肃改革开放30年》讲话 第1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经过全体编撰人员历时数月的辛勤工作,《辉煌的历程——甘肃改革开放30年》今天举行首发仪式。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牵头组稿单位,向该书的成功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省委统一组织编辑出版《甘肃改革开放30年》,对于总结我省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展示我省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宣传我省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激励全省人民再接再厉,共谋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完成好商务部分的组稿工作,我厅专门成立了由厅领导牵头,13个处室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工作组,认真查找文档、编撰材料、整理图片、寻访、拜会知情人、经历者,并多次商议讨论,反复斟酌修改,最终形成了近3万字的综合性文章,约2万字涵盖10个方面的典型经验材料,筛选出了50多张反映商务发展历史的图片。全面、系统、生动地展示了三十年来我省市场体系建设、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改革发展的进程,客观、真实、公正地总结了三十年我省商务领域对外开放取得的骄人成就和感人变化。

以史为鉴,知兴启。编写《甘肃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也是我们深切感知我省商务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凭票证购物的卖方经济,发展到今天零售批发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商业销售网点遍布各地、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局面;从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2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633亿元,增长了30倍;从1978年进出口总额3454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54.96亿美元,增长了157倍;从1981年引资2.6万美元,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9.91亿美元,增长了3000倍。这一组组数字的显著增长,这一系列的恢宏巨变,使我们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唯有科学发展,才能走上又好又快可持续的正确发展道路;也使我们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改革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唯有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中而不败;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坚信,唯有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我省欠发达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才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基础上,谋求更大的发展,创造更大的辉煌。

以史为鉴,谋未来。在编写《甘肃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我厅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同时,对当前的工作认真梳理思考,深入分析研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进一步深化世情、国情、商情、省情认识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厅未来三年商务发展的思路和发展重点,制定了未来三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3%;进出口超过100亿美元,年均增长2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金额,年均增长30%以上;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速的商务发展的工作目标。

以史为鉴,求创新。抚今追昔,30年改革开放成就辉煌;展望未来,30年又是新的起点。目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处于努力走出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继续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总结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清醒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迎难而进,抢抓机遇,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开创商务事业新局面,争取在未来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辉煌的历程——甘肃改革开放30年》讲话 第2篇

成就

1921年的七月,一群当时怀揣救国理想的志士仁人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商量着当时看来似乎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的事——建立中国共产党。转眼间,这个组织带领全中国人民在追逐中国梦的路上即将走过97载的光辉历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只有仅仅50几个党员,就凭这全国50几个党员,12个全国代表,就想建立一个新中国?这在当时,听上去真的很难。有三位参加了“一大”的代表,因为这条道路太难走了,背信弃义,叛党投敌;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在这条道路上,先后牺牲了六位至亲;而难以计数的共产党员,为了这个目标,前仆后继、献上一切,乃至生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给人民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挫折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 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最终,艰难险阻没能挡得住共产党人前进的步伐,一个崭新的中国冉冉升起,屹立东方,令世界侧目,而弓着腰,托举起这一切的,正是我们伟大的党!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他97岁的生日。回首97年的风雨历程,可以这样说,过去的97年是我们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97年,是风雨兼程、成就辉煌的97年。97年风雨兼程,97年岁月如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经过一代代前辈们的艰辛努力,饱经战乱屈辱与落后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中国就像一条巨龙,正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1978年,改革开放,中华大地随之春色岸然。改革开放的实施加速了中国的发展,中国开始了与国际接轨,并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令世界震惊,令世界称赞。从香港、澳门的回归到中国加入WTO到台湾双飞,从亚运到奥运,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责任与参与国际的热诚。从当年的草房瓦片到如今的高楼林立;从曾经的门庭若轻到现在的街市车水马龙,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高速铁路的全线贯通实施,从以前物品的匮乏短缺到如今的商店商品琳琅满目……祖国在党的领导下,正以其坚定、铿镪的步伐走向繁荣,走向世界。97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他只是沧 海一粟,然而就是这97年,创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伟大的崛起发展史。

随着祖国事业的蒸蒸日上,各种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信息、电子、服务等产业正以快速的步伐向前发展,并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如今,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又如何不让人感慨万千,惊叹赞赏。中华大地在党的领导下,正以其势如破竹之势向前腾飞,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指日可待;中华腾飞、祖国繁荣也将势不可挡!而今,在党的97岁生日到来之际献上我们的一片热忱与祝福:愿党永葆生机,永葆党的先进性,愿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愿人民生活富足,幸福安康。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接受党的思想指导;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位授业恩师,教授我们为党的建设添砖加瓦的能力;感谢先烈、志士仁人,我们今天不用再靠流血牺牲去拼打出幸福的生活。在这特殊的日子,我们更应该感恩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的中国,也就没有我们平安出生,健康成长的社会;也就没有我们站在岗位上,创造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机会;更不会有我们追寻理想,实现价值,圆中国梦的机会。对于我们这些长在新中国的幸福人民,只有掌握技能,学习知识,才是实现我们个人理想的最优秀手段。假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我们的国家,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正是我们党的当代使命,为了这个使命添过砖,加过瓦,还有什 么比这个更能体现爱党,感恩党呢?在此,我只想说,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父母亲人、为了先辈和自己,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因为每一个微小的梦想凝聚起来,就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坚实的力量!

我们知道我们的党出生在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九十年的征程是一部奋斗史。然而我们的党以坚韧的品质顶住了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乃至压迫,撑起了共和国的一片天空。难忘文革那些岁月,中国遭受十年浩劫,是党举起党旗拨乱反正,填平路上沟壑,砍断绊脚藤葛。难忘汶川大地震,百姓遭受巨大痛苦,是党举起党旗抗震救灾,抚平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重新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首4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神七一飞冲天,奥运成功举办,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倍感自豪,人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辉煌的历程——甘肃改革开放30年》讲话 第3篇

一、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成就回顾

1、前期累积期

改革开放初期, 江苏抓住了国内市场消费品严重紧缺的机遇, 利用邻近上海的地域优势,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 有利的带动了江苏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江苏的工业化进程。但江苏乡镇工业起步大都是为上海国有企业配套的加工工业,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市场和资源的不足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走向世界、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981年至1990年为我省利用外资的起步时间。截至1989年底, 江苏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2.77亿美元, 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79%, 位居第八, 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广东的1/20, 上海的1/5, 福建的1/3。江苏1974年才被批准开设口岸, 1980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仅9.46亿美元, 1990年增长到38.97亿美元, 尽管十年间翻了两番, 但仅为广东的9.3%。

2、蓬勃腾飞期

1990年4月,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实施以上海浦东为龙头, 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给江苏利用外资带来第二次大的机遇。从1991年至1997年, 江苏国内生产总值从1601.38亿元迅速扩大到1997年的6680.34亿元, 1992年至1997年6年的年度增长率均在11%以上, 经济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平台。到1997年底, 我省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3.3%。江苏经济总量的1/4以上是通过外经贸领域直接实现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推进, 工业园区建设欣欣向荣。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江苏经济总量于1992年提前8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于1993年提前7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运行先后经历了两次调整 (自1989年始的三年治理整顿和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 ;全国经济1990年至1991年的经济增速相对较低, 1992年之后的经济过热引起严重通货膨胀, 经过调控1995年逐渐缓和, 最终于1996年实现经济软着陆。全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也相应的传至江苏。但总体上江苏经济保持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短缺经济基本消除。归其原因, 江苏此时正处于强化外向开拓、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阶段, 正因为有外向型经济的支撑, 缓解了“软着陆”的负面效应, 较强的拉动了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江苏经济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平台, 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这是以往时期所少见的。

3、稳定发展期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 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比较优势明显, 江苏实际利用外资进一步迅猛发展, 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了100亿美元, 2003年更是达到了158亿美元, 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9.53%, 超过广东而居第一。“十一五”期间, 全省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996个, 年均增长18.77%;新批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473.76亿美元, 年均增长31.92%;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86.08亿美元, 年均增长18.63%。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2000年之后, 江苏进出口总额与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 并且稳步上升。在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制成品比重大幅提高,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2001年江苏的外经营业额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 2005年、2006年又相继突破了30亿、40亿美元大关。占全国的比重仅次于广东而居第二位。

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218.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5.6%;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45.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2.2%, 完成营业额41.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9.2%;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55个, 比上年增长14.9%, 中方协议出资4.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41.1%。

二、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基本经验

1、抓住机遇

江苏经济改革开放与发展30年的伟大成功实践与江苏重视机遇、抢抓机遇和善抓机遇是分不开的。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来看, 当国际产业技术加快向中国特别是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之时, 中央决策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开发开放浦东,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江苏地处东部沿海, 构成苏浙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部分, 工业基础较好, 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江苏抓住这一机遇, 积极呼应中央的决策部署, 推进苏锡常开放区, 加强沿江开发开放, 加快外贸改革与发展, 大力招商引资, 兴办各类开发园区, 大力发展国际劳务工程承包与合作, 所谓外贸外资外经“三外齐上”, 把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进经济国际化摆在全省经济全局的战略地位, 因而迅速扩大了江苏经济总量, 改变了江苏经济的结构, 提升了江苏经济在国内外的地位与影响。

2、解放思想

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以解放思想为先行,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有力的推动了江苏人民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加快了江苏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后, 省委省政府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的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 于4月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加快改革步伐, 扩大市场调节范围,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基本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新机制。苏南地区率先抓住国际资本加速向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的有利时机, 大力招商引资。昆山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成功的走出一条“靠城设区、自费开发、筑巢引凤”位特色的“昆山之路”。1994年, 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举世瞩目的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 这是江苏和全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性的重大工程, 引起了世界的关注。9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使得江苏加快了与国际经济接轨,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分工和合作, 在更高层次, 更广领域发展外向型经济, 推动江苏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 经济国际化程度快速提高,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单位:亿美元, %

资料来源: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度》、《江苏统计年度》计算所得

3、战略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战略研定与更新。浦东开发开放后, 省委省政府立即作出与浦东开发开放接轨的部署, 把“加快发展沿海, 重点发展沿江, 积极建设东陇海沿线”的“三沿”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 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 以加快沿江地区新的“两头在外”步伐, 加快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新格局。1992年, 省政府发出《关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问题的通知》, 就有关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全省实现了全面、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并形成了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工业卫星镇-自费开放地区”等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1994年, 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把“经济国际化”作为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略, 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属最早。1996年2月, 江苏省政府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经济国际化的若干意见》, 对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做了进一步部署,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三、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1、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关键, 是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江苏需要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 注重把外资企业的产业升级上升为本土企业的产业升级, 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业从生产向研发、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国际化经营转变, 推动省内企业走上研发道路, 并将链条从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延伸。同时, 我省可以充分利用众多跨国公司在我省集聚投资的优势, 积极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机构, 充分发挥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 努力探索在利用外资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2、开放经济发展划分三个阶段:

规模扩张阶段、结构提升阶段、要素优化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所追求的指标又是不同的:在规模扩张阶段, 外向型指标是合理的必要指标;在结构提升阶段, 结构提升的指标关键是本国要素主导的产业增长指标;在要素优化阶段, 就要有本地要素优化, 以本企业拥有的优势要素来提高发展质量。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江苏, 不应期待整个地区同时走上技术创新的道路。对苏南来说, 应走向更高层次, 而苏北仍要继续规模扩张的阶段。因此, 应积极引导苏南地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 引导苏中、苏北地区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

3、调整进出口结构,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江苏加工贸易在进出口中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占贸易总量的60%以上。随着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问题也日益突出, 江苏加工贸易多数处于产业链附加值最低的环节, 技术水平低, 而且近年来附加值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拉动江苏外贸经济的出口产品, 主要集中在纺织原料、机械设备电子及其零配件以及化学工业, 多数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出口依存度过高, 随着国际市场资源和能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 出口成本上升。新近国家公布的加工贸易禁止类新目录和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 要充分利用这次政策调整的机会, 促使企业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发展,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孙志军、宋林飞.科学发展在江苏[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10.

[2]宋林飞.蓝皮书2008——江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3]李富阁, 吴先满, 胡健生.江苏经济五十年[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9) .

[4]江苏省统计局.江苏改革开放二十年[M].1998, (10) .

[5]江苏年鉴杂志社.江苏年鉴[M].相关年限.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相关年限.

[7]沈立人.1980~2000年江苏经济的回顾和展望:江海学刊1995, (1) .

[8]刘钰, 任新保, 孙肖远.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在江苏的实践[J].江海学刊, 1997, (2) .

改革开放30年铸就昭通教育辉煌 第4篇

一是领导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十分重视昭通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朱镕基总理、温家宝总理、教育部周济部长及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教育厅等领导都亲临昭通,给予昭通教育关心支持。昭通各级党委、政府更是义不容辞,紧紧抓住教育发展机遇,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建学校,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大发展。1983年,地委召开全地区教育三干会,昭通教育迈向稳步发展轨道。1990年底,地委、行署再次召开地区三级干部会议,提出“教育为本,科技兴昭”的战略决策,切实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全社会进一步统一“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认识。199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教育三干会后,昭通进一步兴起了大办教育的新高潮,“教育优先”得到落实,一系列教育改革拉开帷幕。2003年7月,昭通市根据《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结合昭通市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市5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市、县、乡三级干部参加的振兴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贯彻〈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这个文件,认真分析了昭通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明确了未来10年昭通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市“两基”攻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昭通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结合昭通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5个教育综合改革文件(《昭通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昭通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意见》、《昭通市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昭通市关于大力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昭通市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昭阳区、威信县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区,昭通市一中和昭通市职业技术学校为市直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人事权、分配权、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充分开发和挖掘学校的潜力。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多渠道投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教育发展,建立适应全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推进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民办教育小而弱的局面已经打破,高中“瓶颈”的突破不再仅仅依靠政府办学来实现,一大批优质的民办学校涌现出来。镇雄县一次性投资1000多万元的长风中学、昭通华宇特色学校等发展势头喜人。高中教育规模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从低谷中走出,正向做大做强的目标迈进。2007年底,昭通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在水富县召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两基”攻坚,推动昭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昭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9.3亿元,教育支出19.5亿元,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30.92%,人均教育经费上升到357.55元,是1979年的86.57倍;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430.6万平方米,是1979年的7.68倍。2008年,完中教学仪器装备率由86.2%提高到93.6%,初中教学仪器装备率由67.5%提高到88.2%,完小教学仪器装备率由60.6%提高到69.7%;完中学生生均图书由6册增加到7.8册,初中学生生均图书由3.4册增加到7.8册,完小学生生均图书由2册增加到5.69册;计算机数从无到有,2008年计算机达9853台,卫星教学收视点达986个,光盘播放系统达到2343个,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204间,计算机教学在城区学校逐步普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点和光盘播放系统逐步增多。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新跨越。改革开放前,昭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学历低,合格率低。改革开放以来,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素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得到较大改善,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上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增多,初中教师基本上达到本科毕业,高中教师队伍中研究生也有了一定比例。1979年,全市共有教职工22257人。其中中小学教师21814人,中小学代课教师2894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3.26%,大部分教师学历不合格。自2003年起,针对昭通市学校用人制度和教师补充机制不适应现实需要的状况,市教育局加强对教师入口的质量管理,坚持教师补员“凡进必考”的原则,采取直接到高校招聘紧缺学科教师、考试招聘特岗教师和补员考试招聘3种方式招聘,极大地缓解了昭通市教师队伍的紧缺状况。至2008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9233人,其中师专59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5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63人、普通中学17096人、职业中学599人、小学29149人、特殊教育学校69人、幼儿园1012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88%,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22%,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12%;有42701名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高级职称以上1467人,有69名教师获得云南省特级教师称号。

四是基础教育成就辉煌。昭通是贫困地区办大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尤其是让适龄儿童能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昭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落实政府责任,在困境中奋起,举全市之力,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基础教育取得辉煌成就,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良好条件。从2005年起,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小学、初中上学不交费,还有生活补助费”已成为老百姓经常谈论的话题,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温暖。至2008年,全市除鲁甸、镇雄两县外,9个县区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2%,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96.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25.88%;全市11个县区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青壮年文盲率降至3.5%以下;水富、威信、昭阳、绥江4县区通过了“普实”验收。全市小学在校生764970人,比1979年增加333477人,增长77.29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289272人,比1979年增加217853人,增长3.05倍;高中在校生52573人,比1979年增加42719人,增長4.34倍。2008年全市有22244名考生报考,比1978年增加16146人,增长2.65倍;一大批学子进入高等教育学校殿堂,2008年录取人数达11935人,比1978年增加11509人,增长27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五是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抓好基础教育,实施农科教统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农村智力开发,走产教结合、联合办学的路子,把人口大市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市,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县区农中逐渐发展为职业高级中学,有的县还整合现有职教资源,建成职教中心。从2005年起,全市每年召开1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切实把“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思想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昭通市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使市属中专和各县职业高中实现了优势互补,招生和毕业生推荐就业实现稳步增长。2006年4月,市直中专学校划归教育局管理。为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昭通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整合财校、农校、职业技术学校资源建设和市卫校与市人民医院整合升专的规划,整合中专和职高学校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走“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路子。在教师选择上走社会化聘任为主的路子,在投资方式上走多元投资的路子。在办学形式上走“开门办学,联合办学”的路子,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解决高中“瓶颈”问题结合起来,与实施“百万劳务输出工程”、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市直各中专学校积极响应,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广开就业门路,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至2008年,全市有职业学校17所,比1983年增加5所;在校生20377人(职初生2254人),比1983年增加17627人,增长6.4倍。

六是特殊教育谱写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关心残疾人教育。为实行残疾儿童普及义务教育,通过采取随班就读等多种形式解决残疾人教育问题,特殊教育学校从无到有。2003年本着“特教特办”的原则,对特殊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市教育局先后拨款90余万元改善聋哑学校办学设施。2004年12月,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创办昭通特校盲生部,让多类残疾人共同接受教育。同年,市政府批准开办盲教育,实现残疾儿童聋哑教育向聋哑盲教育的转变。全市各县区也积极采取各种办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救助贫困残疾少儿入学的活动。至2008年,全市有特殊学校2所,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小学生人数达3259人,初中达971人。

七是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幼儿教育事业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无论在数量和教学质量及管理方面,都有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启蒙教育的特点,为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云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的意见》后,昭通地直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先后办起了各种类型的托儿所、幼儿园。幼儿教育从县城向农村延伸,入园幼儿成倍增长,从单一的县幼儿园发展到各乡镇中心学校的学前班。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市财力紧缺的情况下,采用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向企业、社会各界、家长多方筹资,逐步改善办园条件,一些县幼儿园变多年的“走读式”为“全日制”。1996年,昭通市3所幼儿园被评定为地区优级幼儿园;1998年,昭通市3所幼儿园被省教委认定为一级二等示范幼儿园,5所幼儿园认定为云南省二级一等幼儿园。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支持,昭通民办幼儿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县区民办幼儿园增多;2002年,全市有46所私立幼儿园。至2008年,全市有幼儿园60所,比1978年增加48所,增长80个百分点;在园幼儿人数61152人,比1978年增加59120人,增长29.1倍。

八是高等教育同步发展。昭通师专建校30年来,一直本着“大学无疆,大人有容”的校训,“崇德、敬业、求实、创新”的校风,“静、进、竞、敬”的学风和“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严格执教”的教风,“尊师重教,为国育才”,始终把改革与发展摆在学校的首要位置。多年来一直积极研究、探索高校办学与管理,不断推进学校各項改革,狠抓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工作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5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教职工参加的“学校发展战略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对“十一五”期间将昭通师专建设发展成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的目标形成共识,并明确了今后学校发展的重点是以征地扩建为基础的硬件建设;以提高教师师德和教学学术水平,改善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创新特色、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学科建设;以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至2008年,有在校生5822人,比1978年增加5461人,增长15.1倍,昭通师专升本工作正在积极努力。

九是德育工作与时俱进。改革开放30年,昭通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加强德育干部队伍建设,紧紧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德育工作载体。1981年起,每年3月均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班会(周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校会等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1994年起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组织各中学推荐、评选省地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从1997年起,昭通行署教委贯彻落实以“八有十无”为条件,开展创文明学校活动;2001年,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2003年,全市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至2008年,全市有5所学校获省级文明学校,30所学校获市级文明学校称号。

改革开放30年,昭通市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教育历史欠账和投入严重不足,各级各类学校校舍设施不足。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缺编,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学科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不稳定,教师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学校管理滞后,缺乏有效竞争激励机制和活力,现行机制和政策难以适应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两基”巩固和提高任重而道远,高中办学规模小,教师、校舍严重不足,高中阶段就学压力越来越大。昭通教育的腾飞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回顾过去,30年艰苦创业,奠定了昭通教育坚实发展之路,铸就了昭通教育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博学儒雅、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强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实现教育公平。树百年根基,兴千秋大业。昭通教育将继续托起明天的太阳,走向更加令人瞩目的辉煌。

作者单位 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

《辉煌的历程——甘肃改革开放30年》讲话 第5篇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开启了我国社会经济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我国的畜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畜禽存出栏快速增长2007年底,我国生猪存栏43 989.5万头、牛存栏10 594.8万头、羊存栏28 564.7万头,分别是1978年的1.5倍、1.5倍和

1.7倍。2007年,生猪出栏56 508-3万头、牛出栏4 359.5万头、羊出栏25 570.7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5倍、17.1倍和8.8倍;2007年家禽出栏957 867万只,比1986年增长了5倍。

畜产品产量持续上升1978—2o07年,我国肉、蛋、奶产量年递增率分别为10.8%、15.2%和19.0%。2007年全国肉类产量达6 865.7万吨、禽蛋产量2 5l3.4万吨,分别占世界产量的24.7%和37.7%,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 633.4万吨,占世界产量的5.4%,居世界第三位。

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迅速增加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只有8.9千克、2.4千克和1.0千克,到2007年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2.0千克、19.0千克和27.5千克,分别是1978年的5.8倍、7.9倍和27.5倍,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畜产品结构趋于合理 肉蛋奶产品结构中,肉类比率从1978年的72.1%下降~IJ2007年的52.8%,而奶类比率从1978年的8.2%提高~U2007年的27.9%,禽蛋比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由1978年的19.7%上升到1996年的27.0%,目前稳定在20%左右。在肉类结构中,牛、羊、禽肉的比率上升、猪肉比率下降。1978年猪、牛、羊肉比率分别是94.3%、2.2%和3.6%,2007年猪、牛、羊和禽肉的比率分别为64.3%、8.9%、5.6%和23.0%,肉类品种呈现多样化发展。

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78-2007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209.3亿元增;OnN 16 12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由15%上升到33%。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医改历程回顾 第6篇

1979年元旦

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此后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1980年

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1年3月

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

1984年8月

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1985年4月

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由此拉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1985年后来被称之为“医改元年”。

1989年

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提出通过市场化来调动企业和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同年11月,卫生部正式颁发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办法。医院按照任务和功能的不同被划分为三级十等,这一办法能更客观地反映医院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在政府的控制下展开有序的合作和竞争。

1992年9月

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工作会议中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1993年5月

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反对市场化,要求多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

1996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为下一步卫生改革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推进卫生改革的总要求,在医疗领域主要有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

2000年2月

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之后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

2003年11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2006年初

国务院颁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2006年9月

由11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任组长,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

2007年

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特色卫生医疗体制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10月14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辉煌的历程——甘肃改革开放30年》讲话】相关文章:

中国五矿60年辉煌历程05-27

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09-10

医疗改革的历程与发展07-16

改革铸就辉煌演讲稿09-03

90年风雨辉煌06-08

五年辉煌成就05-23

90年风雨辉煌范文06-12

体彩辉煌20年范文06-13

辉煌六十年作文05-25

企业改革发展历程总结03-19

上一篇: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我最爱的家乡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