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积累的成语谚语

2024-07-16

形容积累的成语谚语(精选14篇)

形容积累的成语谚语 第1篇

1、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藏族)

2、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3、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4、一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

5、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6、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韦伯斯特

7、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歌德

8、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9、人多好办事。

10、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11、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12、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13、两个聪明人在一起商量,就会生出更好的主张;黄和红的两种颜色混和,就会变出另一种色彩。(藏族)

14、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15、修剪的树木,生长得又直又高;齐心的人们,团结得又牢又固。(达斡族)

16、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17、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奥斯特洛夫斯基

18、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19、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维吾尔族)

20、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21、一人难唱一台戏。

22、三人省力,四人更轻松,众人团结紧,百事能成功。(珞巴族)

23、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24、箭装满袋大象踩不断,团结起来的力量胜过大象。(傣族)

25、劳动会给明天带来欢乐,团结会给明天带来胜利。(哈萨克族)

26、指甲和肉分不开。(维吾尔族)

27、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28、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莎士比亚

29、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

3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31、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32、人和万事兴。

33、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34、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35、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36、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7、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38、人心齐,泰山移。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40、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41、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42、熬不过艰辛,就难得安乐;离开了和睦,就别想幸福。(维吾尔族)

4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44、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莎士比亚

45、人多势众。

46、双拳难敌四手。

47、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48、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49、烂麻搓成绳,也能拉千斤。

50、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形容积累的成语谚语 第2篇

2、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3、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4、骆驼不长两个峰,万里沙海谁敢行。

5、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7、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8、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9、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10、箭易断,箭难折。

11、一个人的聪明有限,众人的智慧无穷。

12、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13、蚂蚁多了咬死人。

14、一人主张,不如二人商量。

15、狗咬狗,一嘴毛。

16、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17、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18、河水有清有浑,朋友有假有真。

19、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20、一人一料沙,众人一块金。

21、一人做事不到,二人谋事有余。

22、冤家宜解不宜结。

23、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

24、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线。

25、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26、凡事留一线,事后好见面。

27、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28、各走各的路,各投各的店。

29、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中日成语·谚语的文化属性 第3篇

1 日语成语及谚语的来源

成语和谚语在日语中被称为熟语, 具有内容形式固定、应用范围广泛、语言表达力强等特点,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日语中成语和谚语数量众多, 但究其来源, 不外乎来自国外和本土的民间流传两大部分。

1.1 来源于中国

在来自于国外的成语谚语中, 除了少数的, 如“時は金なり (一寸光阴一寸金) ”等来自西方以外, 大部分都来自于与之毗邻的中国。中日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全方位的。在日语成语·谚语在形成过程中, 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古代典籍、历史故事、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等。根据张艳萍的研究, 日语谚语出自《论语》的有352 条、《孟子》231 条、《庄子》137 条、《荀子》87 条、《老子》74 条、《史记》450 条。这些借用来的谚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语言, 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和言行。我们把来自中国的成语·谚语大概分成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是与汉语完全同源同义的, 比如四面楚歌、温故知新、一刀两断等。第二种是语义相同但字面略做改动的, 如:

(1) 錦上花を添える (锦上添花)

(2) 塞翁が馬 (塞翁失马)

(3) 愚公山を移す (愚公移山) 等。

第三种是字面虽然与汉语相同但语义却发生明显改变的, 如“落花流水”一词, 在汉语中常用作比喻敌人被打得大败, 但在日语中多被用于男女相亲相爱。“朝三暮四”在汉语中是常常变卦、反复无常的意思, 但在日语中还添加了蒙混、欺骗、只重视眼前利益、不负责任等含义。

1.2 日本本土谚语

日语本土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种是来自于民间流传。如:

(4) 旅は道連れ、世は情け (行要好伴, 住要好邻)

(5) 魚心あれば水心あり (人情一把锯)

(6) 瓜のつるに茄子はならぬ (乌鸦窝里飞不出金凤凰) 等。

第二种是来自于历史故事。比如:

(7) 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个谚语出自历史故事本能寺之变。1582年6月21日, 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发动兵变, 他向全军大喊“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并最终杀害了几近统一全国的织田信长, 改变了日本历史。 (8) 小田原評定 (议而不决)

这一谚语也出自日本的战国时期。1590 年丰臣秀吉率军逼近小田原城, 城主北条氏直在城中召集手下重臣, 商讨对策。是讲和, 还是开战;是坚守不出, 还是主动出击, 北条一直犹豫不决, 任凭时间流逝, 始终无法得出结论。小田原評定因此得名。

第三种来自于诗歌。

(9) 酒屋へ三里豆腐屋へ二里 (穷乡僻壤)

(10) 孝行のしたい時分に親はなし (子欲养而亲不待)

第9句出自江户时代著名诗人岸文笑的诗, 第10句则出自江户时代的《川柳集》。

日语成语谚语虽数量众多、来源广泛, 但它们都是从日本的文化土壤之中诞生出来的, 具有显著的文化印记。这一点中国也不例外。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必然使其成语谚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2 自然环境之迥异

2.1 地理、气候及动植物

中国土地广袤, 名山大川云集, 这自然在成语谚语上会有所体现。汉语中有纯粹形容山水的成语, 如崇山峻岭、万里河山等;也有借山水来抒发思想感情的, 如想表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时可以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想表示新旧交替时可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等等。

中国不仅地大而且物博, 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汉语中以此为喻体的成语极多, 如虎背熊腰、狐假虎威、狼狈为奸等均来自动物;桂馥兰香、松柏之茂、年在桑榆等则来自植物。与此相比, 日语成语谚语虽然缺少了地理上的恢宏气势及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但却多了一些来自于自然界的灵秀与细腻之美。

日本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山不高却富于变化, 水不深却显露秀美, 春花秋月, 风起云舒, 融入百姓的生活中, 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日语中与自然及季节相关的谚语众多, 诸如:

(12) 旱天の慈雨 (久旱逢甘霖)

(13) 月に群雲, 花に風 (好景不常;好事多摩)

(14) 夏も小袖 (白给的东西虽然过了时也是好的)

这些都与雨、云、风等自然现象相关并带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日本国土虽小, 但植被茂盛, 与带有浓郁中国文化元素的梅、兰、竹、菊相比, 日语言语中的植物显得朴素、自然。典型的代表有:

(15) 栴檀は双葉より芳し (生来既与众不同;英雄出少年)

(16) 矯めるなら若木のうち (坏毛病要从小改正)

(17) 柳に風 (逆来顺受;巧妙地应付过去) 等。

另外, 与中国的大型动物占据主角不同, 日语谚语中出现的动物以小为特征, 多为虫、鸟、鱼之类的小动物。如以虫为喻体的有:

(18) 小の虫を殺して大の虫を助ける (一死万生)

(19) 蓼食う虫も好き好き (猪八戒玩老雕, 什么人玩什么鸟)

(20) 鳴く虫は捕らる (枪打出头鸟)

(21) 苦虫を噛み潰したよう (愁眉苦脸)

以鸟为喻体的有:

(22) 鷺を烏と言いくるめる (指鹿为马)

(23) 後の雁が前になる (后来者居上)

(24) 能ある鷹は爪を隠す (真人不露相)

还有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小动物众多, 如:

(25) 猫に小判 (对牛弹琴)

(26) 犬も歩けば棒に当たる (飞来横祸)

(27) 猿も木から落ちる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等。

2.2 自然灾害

日本列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所以日本频发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这迫使日本国民对关系到自身生存的周边环境有了更多的关注, 这种关注也自然体现在了谚语中。

(28) 鯰がさわぐと地震があり (鲶鱼异动将有地震)

(29) 地震の時は竹薮へ逃げろ (地震发生时要往山上逃跑)

(30) 火事の後の火の用心 (火灾过后要注意用火安全)

(31) 海の水が急に引き初めると地震や津波に注意 (海水急剧退潮须注意地震和海啸)

这些谚语不仅有提示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特征的, 也有对灾害预防、应对措施或注意事项的, 都是人们长期同灾害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2.3 农业

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还有一点比较重要, 那就是农业。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各种经验。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的流传, 最后固定在语言上就形成了“农谚”。中国农谚的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令人惊叹。民国时期费洁心先生所收集的《中国农谚》, 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等几大部分组成, 共收录农谚5953条。建国后出版的《中国农谚》上下两册收录的农谚数量竟达到31400余条。这些农谚可以说是总结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部百科全书, 它即包含了如“春不种, 秋无收”之类的具有普遍性的农谚, 又因为我国幅员辽阔, 南北方在农业生产条件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从而导致了农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 反映作物因地域而不同的, 浙江农谚有“麦黄种麻, 麻黄种麦”, 而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 糜黄种麦”;反映播种期因地域而不同的, 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 寒露迟, 秋分种麦正当时”, 浙江则是“寒露早, 立冬迟, 霜降前后正当时”。此外, 我国农谚还具有概括性、科学性、通俗性等特点。

日本曾经也是一个农业国家, 日语中也有诸多的农谚。如:

(32) 一種二肥三作 (一在种子, 二在肥料, 三在耕作)

(33) 深耕すれば金が出る (深耕好处多)

(34) 麦は肥で作れ、稲は手間で作れ (麦子重在肥料, 水稻重在人工)

但由于日本国土狭小, 又多山地, 可耕种的土地少之又少, 所以种植业并不发达。日本农业中最发达当属渔业。因为日本四面环海, 所以渔业资源丰富。关于农谚, 迄今为止日本还没有一本农谚专辑, 所以我们无从考察农谚的具体数量。但就比较权威的旺文社出版的《標準ことわざ慣用句辞典》来看, 有关农业的谚语只有81 条。这与农业大国的中国相比, 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应用频率上都略逊一筹。

3 传统文化之影响

中日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悠久的历史中所孕育出来的文化。虽然中日同属于汉文化圈, 但两国文化却并非同根同源。传统文化的差异自然也就会反映到成语谚语上。这里想举几个例子来谈谈这个问题。

3.1 牛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牛的。我国自古就有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 也有“老牛亦知夕阳晚, 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名句, 更有“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诲。我们对牛的印象是:忠诚、老实、任劳任怨。反映到成语谚语上, 汉语中有汗牛充栋、气冲斗牛、初生牛犊不怕虎等均偏于褒义。在数量上更是多如牛毛, 据《成语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 和《中国谚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的词条统计, 关于牛的成语谚语多达136条。

相比之下, 在日语中有关牛的谚语总共不过20条, 而且没有一条是带有赞美之意的。

(35) 牛に喰らわれる (上当受骗)

(36) 牛の歩み (进展缓慢)

(37) 牛を馬に乗り換える (弃暗投明)

(38) 牛のよだれ (冗长无味) 等。

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那是因为我国从汉代就开始了农耕文化, 两千多年来, 人们和牛一起生活、一起劳动, 牛被视为家庭成员之一,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日本则不同。自古人们主要以捕鱼为生, 使用牛耕地的地区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他们对牛便少了那份情感, 而更多的是从牛的形象和动作上来认识它。

3.2 梅花、樱花、武士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花的。梅花和樱花分别是中日两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花卉, 它们各自代表了两国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国民性格。梅花遒劲的枝干是刚毅坚强的象征, 它能在刺骨寒冬中绽放更是不畏艰险、傲骨不屈的典型。这和大陆文化的与严酷的大自然相抗争的性格不谋而合, 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凝缩。汉语中的寒梅傲雪、冰肌玉骨、暗香疏影等成语都是对梅花的赞美。

而生活在岛国的日本民众, 自古多灾多难, 频经台风、地震、火山的侵扰。生存环境的艰苦使人们倍加珍视生命。洁白盛开的樱花一方面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另一方面, 由盛转衰的落英缤纷又会令人想起一生辛劳但终将默默逝去的人生。日本每年春天各地民众自发举行的樱花祭 (花見) 既表达了人们对樱花的喜爱之情又寄托了人们对短暂生命的怜惜之意。日本人对樱花的这种复杂的感情也表现在了日语谚语中。

(39) 世の中は三日見ぬ間の桜かな (花无三日红)

(40) 花は桜木、人は武士 (樱花胜群芳, 武士压天下)

第39 句借花期短暂来表达世事沧桑, 而第40 句则表明樱花是日本人心目中最圣洁而美丽的花, 它就像人群中威武的武士一样高高在上。这里提到了武士, 并且使之与极盛而衰的樱花并列, 有其深刻的内涵。武士曾经是左右日本历史的特权阶级, 武士道精神所展现出来的忠和孝更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之一。古代日本的武士比武, 两方定要分出胜负, 战败的一方会剖腹自杀, 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已经没有颜面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其实并非如此。战败的武士临死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平静与坦然, 视死如归。他们认为自己在比武中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到达了人生的顶峰, 即使再活下去也不可能有更大的成就了, 因此才选择坦然的离开。这种高尚的风范, 正是日本人梦寐以求的品质。与在达到片刻耀眼的美丽后随风飘落的樱花一样, 武士们在达到人生的巅峰而毫无留恋地离去时表现出来的气概与悲凉, 与日本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特征不期而合, 因此他们才会发出“花は桜木、人は武士”的感叹吧。除此之外, 日语中与武士相关的谚语还有:

(41) 武士に二言なし (君子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42) 武士は相身互い (处于相同立场的人要懂得彼此为对方着想, 互相帮助)

(43) 武士の三忘 (公而忘私)

(44) 武士は食わねど高楊枝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等。

4 宗教及其他

4.1 宗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 (一说为尼泊尔) , 西汉时期传入中国, 后经朝鲜传入日本。佛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均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日汉成语谚语中均出现了佛教用语。如汉语中有“有钱能使鬼推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日语中有:

(45) 釈迦に説法 (班门弄斧)

(46) 坊主憎けりゃ袈裟まで憎い (憎其人及其物)

(47) 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 (三个臭皮匠, 顶一个诸葛亮)

日汉两种语言虽然表达方式及内容有所不同, 但却都使用了鬼、浮屠、释迦、文殊之类的佛教用语。

日汉成语谚语在宗教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本土宗教的使用上。中国的本土宗教为道教, 影响中国达二千多年。汉语中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说法。而日本的本土宗教为神道, 日语谚语中有:

(48) 苦しい時の神頼み (临时抱佛脚)

(49) 触らぬ神に祟りなし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0) 神は正直の頭に宿る (正直的人会得到神的庇护)

这些谚语反映了神道在日本社会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4.2 数字

善于使用数字也是日语谚语的一大特色。与中国人喜欢偶数不同, 日本人一般把奇数作为吉祥数字, 认为奇数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因此, 日本人在婚礼等一些喜庆场合送红包, 一般都是三、五、七等奇数数额。他们很忌讳“二”, 因为日本人认为「二」这个数字会导致夫妇感情破裂。同样, 日本人也不喜欢“四”和“九”。因为四和九在日语发音中为“し”和“く”, 与“死”和“苦”的发音相同。虽然日本人不喜欢偶数, 但“八”是一个例外, 他们认为“八”代表着吉利。在日语中带数字的日语成语谚语众多, 如:

(51) 石の上にも三年 (功到自然成)

(52) 口も八丁手も八丁 (即能说又能干)

(53) 無くて七癖あって四十八癖 (每个人皆有癖好)

(54) 六日の菖蒲十日の菊 (雨后送伞)

(55) 海に千年川に千年 (老奸巨猾;饱经世故)

4.3 感知

中日虽然是近邻, 但对事物的感知却有所不同。比如当形容一个人的皮肤白皙细腻时, 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お餅”。因为由“お餅”的白及细腻光滑容易使人想到面色和肌肤, 所以日语中有“餅肌”一词。而在中国说到白,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雪。没有什么比雪更白的东西了, 所以汉语中用“冰肌”表达了日语里“餅肌”的含义。这种感知的不同体现在成语谚语上, 日语用“豆腐に鎹 (意为把起固定作用的螺丝拧在了豆腐上) ”来形容徒劳无益;而汉语则用“拳头打到棉花上”来表达相同的含义。

摘要:成语·谚语具有内容形式固定、文字精炼生动、寓意含蓄深远等特点, 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 它的形成受到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带有显著的该国文化的印记。中国的大陆文化和日本的岛国文化的差异在成语·谚语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研究中日成语·谚语的不同文化属性对了解两国历史文化、促进中日交流及增加日汉互译的准确性、生动性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成语·谚语,大陆文化,岛国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张艳萍.论中国文化对日语谚语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 2006 (9) :165-167.

[2]张一帆.从日本文化解读日语熟语[J].商业文化, 2010 (3) :219.

[3]梁实.透过日谚浅谈日本民族文化[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6) :234-235.

[4]何方.浅谈中国文化对日本谚语的影响[J].才智, 2011 (11) :167-168.

[5]王连娣.试论日语谚语中的多文化因素[J].菏泽学院学报, 2013 (6) :113-117.

[6]三省堂編修所編[M].故事ことわざ・慣用句辞典, 三省堂, 2010.

积累成语的几点技巧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成语;积累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高考语文强调在动态语境中考查学生使用成语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结合语境在成语分析中的重要性,既考查成语的意义,又结合上下文考查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对象等,所以在此提出几点积累技巧。

一、要掌握成语的鲜明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积累成语过程中,必须辨明感情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1.有些成语感情色彩很分明。例如:趋之若鹜,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是贬义词。

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贬义词。

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贬义词。

猫鼠同眠,比喻上下互相包庇,一起干坏事,是贬义词。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的观察事物,是贬义词。

狐假虎威,义为倚仗别人的权势欺压人,是贬义词。

凤毛麟角,义为稀少而可贵的人才或事物,是褒义词。

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的好事物,是褒义词。

2.有些成语在发展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古今义。例如:明目张胆,古义形容不畏权势,敢说敢为,有胆略,有气概,是褒义词;今义为公开大胆地干坏事,是贬义词。

明哲保身,古义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是褒义词;今义为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是贬义词。

粉墨登场,古义指扮好装,登场演戏,是中性词;今义为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是贬义词。

不求甚解,古义指读书只需领会主要精神,不过于在字句上花费工夫,是中性词;今义为不深入了解,是贬义词。

诸如此类成语在运用时一定要看准对象,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3.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情色彩呈现两面性。例如: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贬义;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褒义。

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境界或环境优美的地方,用于褒义;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含有贬义。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褒义;指暴露得彻底,贬义。

二、牢记使用对象和范围

1.有些成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可张冠李戴。(1)用于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夫唱妇随、举案齐眉、比翼双飞、相敬如宾、破镜重圆、耳鬓厮磨、藕断丝连等。(2)用于形容文学才能突出。如: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倚马可待、行云流水、脍炙人口、洛阳纸贵、不落窠臼等。(3)用于勤奋工作、学习。如:夜以继日、焚膏继晷、韦编三绝、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孜孜不倦等。

2.有些成语有一定的适应对象,切不可混淆。

例如:

明日黄花,指过时的事物,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美轮美奂,形容建筑,而不用于人或其他事物。

炙手可热,用于人,不用于物。罄竹难书,形容罪大恶极,不用于其他方面。

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女孩,不用于成年女子,更不能用于男孩。

行将就木,只能用于人将近死亡。

感同身受,指替蒙受恩惠的人向施恩者表示答谢,不用于受恩者本人。

气宇轩昂,指精神饱满,只能用于人。

日理万机,只能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能用于普通人。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通常不用作双方打官司。

三、记住成语中关键字的意思

有些成语中某一个字很关键,只有牢牢记住这个关键字的意思后才能记住整个词的意思,这样的成语也有不少。

例如:一文不名、不名一钱,“名”是关键字,占有。两个成语都指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很多学生容易将“名”字误解为“值”,不值钱。

文不加点,“点”是关键字,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指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很多学生容易将“点”字误解为“标点”,写文章不加标点。

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信任、相信。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很多学生容易将“孚”字误解为“辜负”,辜负了众人的希望。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很多学生容易将“刊”字误解为“刊登”,不能刊登的言论。

四、谦敬词要記牢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自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别人,如果辨别不准成语的谦敬,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例句: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多亏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大家的发言才活跃起来。

分析:抛砖引玉是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只能用在自己身上。

例句:使用我厂生产的装饰材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

分析:蓬荜生辉是谦词,表示因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了别人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不能用于对方。

此外,谦辞还有敝帚自珍、贻笑大方、无功受禄、忝列门墙、信笔涂鸦、一孔之见、才疏学浅、挂一漏万、不情之请、姑妄言之、笨鸟先飞、一枝之栖等。敬辞有高抬贵手、不吝赐教、鼎力相助、洗耳恭听、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率先垂范、虚怀若谷、虚左以待等。

目前的高中语文复习资料,关于成语题介绍的多是误用类型、设题陷阱等,但是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学生首先要能积累一些成语,才能够使用。而那些碰到成语题就犯难的学生很多都是缺乏积累,只记语义,忽略了感情色彩、使用对象和范围等。因此需重点掌握以上四个方面,使成语识记能够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祁昌赴.成语积累要讲究方法策略【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形容团结的谚语经典寓意谚语 第5篇

2、箭易断,箭难折。

3、一块砖头垒不成墙,一根椽子盖不了房。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一人肚里没主意,三人合伙有妙计。

6、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7、大家的事大家办。

8、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9、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10、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11、棒打不离火烧不分。

12、巨大的松涛声,是从每棵树上发出来的。

13、一人一条计,三人一台戏。

14、一人不如两人好,大家捧柴火焰高。

15、弟兄不和邻里欺。

16、马在山梁上,驼在沙漠里。

17、多个铃铛多声响,多枝蜡烛多分光。

18、树要成林,人要成群。

19、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

20、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2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2、一虎势单,众鸟遮日。

23、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24、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25、一人一料沙,众人一块金。

26、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27、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

28、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29、烧火剥蒜。各工各干。

秋天的谚语积累 第6篇

月着蓑衣,天要下雨。

半夜无星,大雨快临。

要知明天热不热,就看夜星密不密。

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形容积累的成语谚语 第7篇

2、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5、学好三年,学会三天。

6、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7、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9、要吃鲜鱼先结网,要吃白米先插秧。

10、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11、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12、海洋深处鱼儿,书海深处学问精。

13、最明亮的是阳光,最宝贵的是时光。

14、一日不读口不生,一日不写手生。

15、只有冻死的苍蝇,没有累死的蜜蜂。

16、闭眼怎看三春井,出水才看两腿泥。

17、有钱难买少年时。

18、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19、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22、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

23、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24、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

25、勤勉的人,能把万物化为黄金。

26、成名之路多坎坷。

27、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28、做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还学巧。

2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引领学生积累成语的几点做法 第8篇

一、正确认识成语

1. 成语的来源

成语, 《辞海》解释: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或短句。这些定型的词或短句通常来源于以下几种渠道:

(1) 来自民间俗语, 如好事多磨、天下乌鸦一般黑。

(2) 出自历史典故, 如指鹿为马、草木皆兵。

(3) 出自寓言故事, 如狐假虎威、杞人忧天。

(4) 来自宗教典籍, 如想入非非、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 如小题大做、举一反三等;有些成语则必须追溯到一个故事, 才能懂得它的意思, 如才高八斗、朝秦暮楚等。

2. 成语并不都是四字格

成语的形式颇受《诗经》的影响, 因而四字格居多, 但并非只有四字格一种形式。如:三字成语 (闭门羹、莫须有) , 五字成语 (行行出状元、恨铁不成钢) , 六字成语 (化干戈为玉帛、万变不离其宗) , 七字成语 (解铃还须系铃人、赔了夫人又折兵) , 八字成语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 甚至九字、十字, 更有“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样十字以上的成语, 等等。

二、集腋成裘, 多样识记

1. 随文识记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可谓篇篇精彩, 文中不乏佳词佳句。我在教学中时常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成语, 并组织学生尝试用其他词语或俗语来替代成语, 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力。有时我亦会反其道而行之, 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描述用成语概括出来。如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 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 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 刚才还是晴空万里, 转眼之间乌云压顶, 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 这里的空气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 隧道越掘越深, 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可以将这个句子概括为“荆棘载途”。此类训练几乎篇篇如此。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也易于向这个方向发展。一次, 教学《晏子使楚》, 晏子说齐都人多,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我正要提示同学们这其间暗含着一个成语, 没想到班上十几名同学脱口而出———“摩肩接踵”。我用赞许又疑惑的目光看着学生, 一个表现欲极强的女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这个比喻很形象, 就觉得肯定有一个成语符合这个意思。我在电脑上输入这个句子, 就搜到了这个成语……”我恍然大悟。

2. 课堂补充

儿童的积累与表述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成语、认识成语, 我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授课语言, 并与学生约定, 凡在本堂授课中使用的成语, 我都会在黑板的右上角工整地誊写下来, 以便大家抄录积累。

3. 归类识记

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量之后, 我引导他们把所知道的成语整合分类, 以制作成语书签和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大家共享。学生们兴味盎然, 一张张书签、一份份手抄报更是异彩纷呈。数字成语 (朝三暮四、两面三刀) , 叠字成语 (千里迢迢、岌岌可危) , 首末同字成语 (痛定思痛、精益求精) , 比喻义成语 (如释重负、固若金汤) , 夸张义成语 (一手遮天、闻风丧胆) , 写心理 (心惊胆战、忐忑不安) , 写品质 (赤胆忠心、恬不知耻) , 写环境 (家徒四壁、穷乡僻壤) , 写性情 (好逸恶劳、刚直不阿) , 写喜 (眉飞色舞) , 写怒 (怒发冲冠) , 写离愁 (望穿秋水、肝肠寸断) ……有两个小组的同学更是煞费苦心, 将“倒行逆施”“改弦更张”这样一、三字同义和“拈轻怕重”“弃暗投明”这样二、四字反义的成语分别归类。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三、含英咀华, 学以致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的力量, 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为了激发学生长期的积累兴趣, 我引导他们在日常的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中使用成语,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 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使用成语

一次, 张笛与王凯旋两名同学放学走出校门后, 张笛说:“你家在东, 我要往西走, 咱们道不同, 不相为谋呀。”我听到后引导他们, 这里的“道”指观点, 可不是道路不同呀!王凯旋同学随即更正:“那我们分道扬镳吧。”春季运动会结束后, 我们班成绩斐然, 几位老师当面祝贺我们取得好成绩, 快嘴的女生王琪应声接道:“强将手下无弱兵, 我们老师管我们可严哩!”刘玲玲也在一旁插了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俺班同学都豁上劲儿了。”凡此种种, 亦不一而足。

2. 在习作训练中使用成语

习作课上, 我时常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点:一个成语往往是浓缩了很多的情境在里面的。如“形影相吊”, 我们从这个词联想开去, 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幅凄冷、孤寂的画面, 一种幽怨、愁苦的思绪, 一曲哀婉、无依的弦音。看似简短的几个字, 却是一个内涵多么丰富的糅合体呀!如果同学们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 恰当地、尽可能多地使用成语, 你的文章必然会增添更多耐人寻味的看点。秦远征同学在《爸爸, 回家吧》中写道:“我忘不了小时候您和妈妈带着我披星戴月到市场上去拉菜, 忘不了六岁我刚上学那年, 为了给我买一个新书包, 您和妈妈的一场唇枪舌剑。可如今, 咱们家日子蒸蒸日上, 您却要见异思迁。您想过吗?这样做真的是为了我和我妈好吗?……”王冰同学的《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中更有精彩的片段:“英法联军的肆无忌惮深深刺伤了我的自尊, 他们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可我更要问一问, 问一问我们的清政府, 问一问我们的老佛爷, 是谁让这些强盗这样有恃无恐, 横行霸道……”

小学语文每日积累成语教学的体会 第9篇

关键词:每日积累;成语;见解

成语不仅作为中考,还作为高考的考点,且只要涉及语言就离不开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形象生动,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而且成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让小学生从小掌握一定数量的常见成语,不仅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而且能增加文化底蕴。苏教版教材的编委们深知成语教学的重要性,从一年级下册起就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的板块,一部分就是“熟记成语”,直至五六年级的“诵读与积累”中还出现大量的成语。

如何灵动、扎实地开展成语教学,能让更多的成语不断地走进学生心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呢?我们可以尝试课内课外的学习中开展多样化的成语活动,成语故事、成语典故画面,让学生走近成语,喜爱成语。下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下面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黑板积累成语

每个教室的黑板都专门留下一小块地方,用来记值日生和每日一词。刚开始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是由教师每天写一个成语在黑板上,并对学生讲解词义,让学生记住这些成语,并在每两周进行一次背诵和默写的检查。几周下来,虽然能让学生积累了一些成语,但是总觉得效果不是太明显。而且,学生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运用,与起初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初衷大相径庭。

一个偶然的机会,随手记了一个学生课堂发言时用到的一个让同学们都觉得用得恰到好处的“唾手可得”这个成语作为“每日一词”的内容,结果出乎意料的好。首先,用这个词的学生见自己说的词语被写到了黑板上,激动得小脸通红。其他学生呢?不用我的讲解,对成语的含义也了然于胸,并且纷纷表示要多用成语说话,争取自己也能上“每日一词”。学生高涨的热情提醒任何远离生活的、不切实际的闭门造车,都不会受到欢迎。于是,及时调整了计划:当堂记录学生用得最妙的成语。一方面将学生运用的成语记录上黑板,有可能的情况下利用学生自己去讲解成语含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接触和积累成语的热情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提高演讲能力;另一方面这些成语并非教师搜肠刮肚、生搬硬套来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联系到的,与当时所学习的内容或多或少有所联系,学生理解、默写甚至用词造句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没有想到的是,此举一出,大大拉近了学生与成语两条原本毫无交集的平行线的交集,让学生一下子觉得成语变得亲切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一来,为学生积累、掌握更多的成语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受欢迎的平台。

二、通过多媒体积累成语故事或成语典故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学生的要求变换花样来学习成语、接近成语,如利用早读课时间通过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成语典故》等,例如,“卧薪尝胆”“悬梁刺股”,通過多媒体画面,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学生会被一幅幅精彩画面所吸引,像看动画片一样,都会认真观看,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真是既能看电视,又能学知识,还能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能提到某一历史人物就知道是哪一个成语。或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每位同学自己带一本《成语故事》然后相互传阅。经过一定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这样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参与其中,做好成语积累。

三、通过其他途径如字谜或表演来积累成语

还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利用课前或课中调节一下课堂气氛,通过数字成语竞猜活动:教师说个成语字谜来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副奇怪的对联,上联是2345,下联是6789,这是什么成语?答:缺衣(一)少食(十),若将数字变化一下,看看又会是什么?如1256789,答:丢三落四。演成语根据成语所具有的故事情节或通过改编,进行表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体现学生智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合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意识,并以其声情并茂深受同学欢迎。学生自导自演的《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滥竽充数新编》等充分表露出学生对成语表演的由衷喜爱和向往。

通过以上每日成语积累的各种方法,成语学习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儿童时代的记忆是宝贵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立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努力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唯有让我们的孩子小时候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提高文化底蕴,演绎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所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点滴积累的谚语 第10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爱,美好生活的源泉。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帮人帮到底,救人救个活。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一人难唱一台戏。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千里送鹅毛,物轻礼重。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人人献出爱,世界更美好。

生活点滴积累的谚语 第11篇

2、不怕走得慢,就怕路上站。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执志不绝群,则不能臻成功铭弘勋。

5、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6、走不尽的路,读不完的书。

7、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系于自己。

8、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9、读书不知义,等于啃树皮。

10、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11、学好三年,学会三天。

12、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不断地重复做。

1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生活点滴积累的谚语 第12篇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寒冷到了极致时,太阳就要光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

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乐趣。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活到老,学到老,七十八十还学巧。

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学习。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行动才能成功,教练改变人生。

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形容积累的成语谚语 第13篇

1. Нашествие двунадесяти языков.

该成语源自1812年俄国人民抵抗拿破仑入侵事件。直译是“十二个民族的入侵”, 用来比喻联合围攻, 译成:兴师动众。成语中的“язык”是古词, 在此为“民族”之意。

2. Мамаево побоище.

译为: 浴血奋战。这则成语源于“库尔利科沃大会战”。史载1380年在顿河的库尔利科沃平原, 俄国军队与马麦指挥的蒙古侵略军展开激战, 俄军取得辉煌胜利。

3. Промедление смерти подобно.

译为: 延长时间等于自杀。源于彼得一世写给枢密院的信函。

4. Вот тебе, бабушка, и Юрьев день.

这则谚语反映了一段历史事件。Юрьевдень ( 尤里耶夫节) 是指旧俄历史中11月26日纪念圣徒乔治 ( Георгий) 的教堂节日。按照俄国15世纪的法律, 农奴每年有一次权利更换主人, 是在尤里日前后一周。而16世纪这一法律被取消, 禁止农奴在尤里日换主人, 农奴失去了最后的希望。由此产生这个成语, 意思是: “又落空了”, “真没想到”。译成汉语为: 失望已极。现在常用来表示因突发的改变引起的惊讶、沮丧。

二、反映俄罗斯传统习俗的谚语

1. Бабушка надвое сказала.

该则谚语译成汉语为: 还说不定。该谚语来自民间, 旧时人们用来占卜预测命运、天气或庄稼收成。

俄罗斯人的文化心理是尚右忌左, 认为“右”象征吉祥, “左”意味着凶煞, 这与基督信仰有关。传统观念中认为“右肩站着天使, 左肩站着恶魔”, 这与汉族传统尊右卑左的传统相似。反映这一传统观念的谚语有:

2. Правое ухо горит—хвалят ( 或правду говорят) ;Левое - напрасину.

该句谚语可以译成汉语为: 右耳发烫———受人夸奖 ( 别人对你说真话) , 左耳发烫———遭人诽谤。

3. Плевать ( плюнуть ) три раза через левое плечо.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头转左肩连唾三次”, 表示通过连唾三次可以驱走灾难, 保祐平安。

三、反映俄罗斯宗教文化的谚语、成语

东正教对俄罗斯社会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根深蒂固, 无所不在。

1. Нет пророкав своем отечестве.

此谚语源于圣经记载的故事, 耶稣在家乡传道时受到众人质疑, 耶稣回答他们说: “大凡先知, 除了本地本家之外, 没有不被人尊重的。”后来引申为成语“本乡本土没有预言家;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上帝”一词更是经常在民间谚语中体现。

2.Человек 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а бог располагает.

本句谚语可以译成汉语为: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3. Чем черт не шутит, пока бог спит.

这句谚语可以直译为: 上帝睡觉, 小鬼胡闹。有点近似于汉语中的谚语“老猫不在家, 耗子上房巴”。

四、反映俄罗斯饮食文化的谚语、成语

面包一直是俄罗斯人的主食, 既是每日必需的粮食, 也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古往今来面包深深植根于俄罗斯大地, 以其浓重的文化色彩而成为饮食文化的象征。

1. Хлеб питает тело, книга питает разум.

上面这条谚语可以译成汉语为: 面包滋补身体, 书本增长智慧。

2. Сколько ни думай, а лучше хлеба - соли непридумаешь.

这条谚语译成汉语为: 想不出比面包和盐更好的东西。

3. Человек узнаешь, когда с ним пуд соли съешь.

这条谚语可以直译为: 要了解一个人, 需和他吃一普特盐。喻义是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克瓦斯是俄罗斯人最喜爱的饮料。每逢到郊外去旅游, 俄罗斯经常会带上几瓶自制的克瓦斯。夏天, 在俄罗斯的许多城市随处可见销售克瓦斯的罐车。常喝这种饮料的人很少得胃病。直到今天在俄罗斯民间仍然流传着一些有关克瓦斯的谚语, 如: Квас, как хлеб, никогданена доедает. ( 克瓦斯像面包, 任何时候离不了) Русский квас много народа спас. ( 俄罗斯的克瓦斯救了很多人) Попей кваску, разгон итоску. ( 喝了克瓦斯能排忧解烦)

五、反映俄罗斯服饰文化的谚语、成语

俄罗斯人十分注重仪表, 穿衣戴帽比较讲究。俄罗斯有其独特的民族服饰, 它们形象生动, 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反映这方面的谚语有:

1. Береги платье снову, а честь—смолоду.

本句谚语译成汉语为: 爱惜衣服趁衣新, 爱惜名誉趁年轻。

2. По платью встречают, по уму провожают.

这句谚语可译成汉语为: 初交重着装, 交久重才华。

3. Наворе шапка горит.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 窃贼头上的帽子也发热, 比喻“做贼心虚”、“不打自招”。

4. В какой народ попадёшь, такую и шапку наденешь.

谚语的意思是: 融入到哪个民族就要戴哪个民族的帽子, 有汉语中的“入乡随俗”之意。

шуба ( 皮袄) 在俄罗斯谚语中也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语。由于俄罗斯冬天天气寒冷, 因此, 皮袄一直是俄罗斯人御寒的服装。

5. Шубы не сошьёшь из чего.

汉语意思是: 什么名堂也搞不出来, 不会有什么好处。

6. Своя рубашка ближек телу.

译成汉语为: 自己的衬衣总是更贴身, 比喻人总是先想到自己的利益。

7. Муж с женою бранится, да под одну шубу ложится.

译成汉语为: 两口子志趣相投, 一个鼻孔出气。

六、反映俄罗斯人价值观、伦理道德的谚语、成语

在一些谚语和成语中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对团结和集体的看法, 体现了俄罗斯人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1. Когда у людей сердца едины, то и тяжёлая глина станет золотом.

译成汉语为: 大家一条心, 黄土变成金。

2. Один за всех, все за одного.

这则谚语反映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 互相支持的精神。可以译成汉语为: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做事讲求原则、诚实守信、心地善良等品质在俄语谚语中也多有体现。如:

3. Дружба дружбой, служба службой.

这则谚语直译成: 友谊是友谊, 私事是私事, 即“公事公办”。

4. Давшислово, держись, анедавши, крепись.

译成汉语为: 说到做到或言必行, 行必果。

5. Добрая совесть не боится клеветы.

可以译成汉语: 心地善良不怕中伤和诽谤。

6. Береженого и Бог бережет.

译成汉语为: 勤俭持家, 必得神佑。

7. На что и клад, коли в семье лад.

这句谚语的汉语意思是: 家和万事兴。

七、与大自然和动物相关的谚语、成语

俄语谚语和成语中有各种动物形象。Медведь ( 熊) 是俄罗斯民族的吉祥物和图腾, 人们亲切地称它为Миша, Мишка。俄语中熊被誉为森林之王, 象征着森林的主人。

1. Хозяин в дому, что медведь в бору.

这句谚语译成汉语为: 家中之主犹如林中之熊。

2. Видеть медведя во сне - значит быть свадьбой.

медведь ( 熊) 有时也象征未婚夫。上面这句谚语的汉语意思是: 姑娘在梦中梦见熊, 预示着她将出嫁。

在俄语成语中蛇 ( змея) 的喻义与中国民间故事东郭先生救中山狼类似。如:

3. Пригрели змейку, а она тебя за шейку.

这句谚语的原义是: 你捂暖了蛇, 可它却咬你脖子, 比喻“人忘恩负义, 自找苦吃”。

кукушка ( 布谷鸟) 是俄罗斯大森林中常见的一种鸟。在斯拉夫民族中它多和忧愁、苦难相关。如:

4. Кукушка кукует, горе вещает.

传说布谷鸟是不祥之鸟, вещунсмерти ( 报丧) , 类似中国民间的夜猫子、猫头鹰。这句谚语译成汉语为: 布谷叫, 苦难到。

5. Вот в чем собака закрыта.

这则成语直译为: 狗就藏在这里, 意思是: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6. Любишь меня, так и люби мою собаку.

这句谚语可以直译为: 爱我者, 也请爱我的狗, 即“爱屋及乌”。

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其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因此谚语、成语与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如果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很难捕捉到其表面意义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俄语谚语、成语丰富, 使用范围广泛, 寓意深刻, 反映了鲜明的文化内涵, 谚语和成语的汉译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和成语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谚语、成语涉及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饮食穿戴、伦理道德、自然环境等。俄罗斯民族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俄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其中含有大量的谚语、成语。从文化角度对俄语谚语成语的汉译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期加深对这类语言要素的理解和认知, 对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化,俄语,谚语,成语,汉译

参考文献

[1]刘光准.俄罗斯人尚右忌左的文化心理与习俗[J].俄语学习, 1997, (3) .

[2]韩云凤.俄罗斯谚语的文化特点及其形象汉译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 2012, (10) .

[3]马福珍.俄罗斯国情与文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向东.俄罗斯文化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甘文昌.克瓦斯 (квас) ——俄罗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J].俄语学习, 1995, (5) .

形容积累的成语谚语 第14篇

关键词 成语 谚语 情感色彩 饮水思源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 “简短而固定的格式包含了丰富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语言特点,正是中国人追求内敛、含蓄委婉的文化心理的完美体现”。成语一般具有两大特点:1.成语是某一表达方式长期沿用的结果;2.在历史长河中的词汇一旦作为成语沉淀下来,它内部的结构形式就基本固定了,这一简单的语言表达式也就包含了该词语背后所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以“饮水思源”为例,该成语最早见于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在公元544年,梁元帝派他出使西魏。可没多久,梁朝被西魏灭掉。西魏王非常赏识庾信,就留他在西魏的国都长安做官。庾信不愿意,可是又走不了。他在长安一直住了近30年,心里非常思念故土。“落实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就真切地反映了他的故土之思。与饮水思源意思相近的还有“落叶归根”,两者都表达了“不忘本”之义,在感情色彩上都具有极强的教化意义,不同的是“落叶归根”落脚于“归”,强调的是结果;而“饮水思源”落脚于“思”,强调的是影响。此外,“饮水思源”和与其反义成语如 “数典忘祖”、“乐不思蜀”除了褒贬色彩的对立外,更表现在对社会道德的遵从状态上,也就是说,“饮水思源”是与社会道德同向的,而“数典忘祖”“乐不思蜀”则是反向的。

从CCL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来看,在近二十年的新闻报刊以及其它形式文学作品中,“饮水思源”的语意已经从最初的表达思念之情过渡到“不忘本”“报恩”“回归”的语义上了 ,并且大体固定在这一语意上,只在具体语境中有细微差别。例如:

“北京二中270周年校庆,要我为纪念册题词,我题写的是:饮水思源,母校如母。我想不出更能表达我的思想感情的字眼了”。

在现当代,上海交大更是把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作为其校训。而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虽未将“饮水思源”列入校训,但校内皆有“饮水思源”碑。这一切都使“饮水思源”这一具有教化意义的成语笼罩了浓浓的学术氛围,旨在激励当代大学生深思笃学、承前启后,“饮”时代之水,“思”历史之源。

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通俗简明而又具有含义深刻的定型语句。广义的谚语包括俗语,也称俗谚。无论是俗语还是谚语,都建立在一定生产生活经验上,有浓重的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它们可以表现民族传统文化,反应地理环境特征和地域民俗风情,是人们在口语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语言形式。俗语兼具简练精辟与形象化的特点,道理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妇孺皆知,因此得以长久而广泛流行。“俗语是中国人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俗语长久并广泛流传,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形成作用甚大。很多俗语一方面折射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人的心理和价值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毫无疑问,谚语俗语在作为一种生活文学和民间文化在变现心理和彰显民族价值观上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尽管如此,但是俗谚的生活化和口语化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新闻、报刊等正规出版物上出现的低频率性(部分具有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除外)。因此,同样是通过CCL语料库检索,与“饮水思源”同义的谚语“喝水不忘挖井人”只找到一个相关词条。

“喝水不忘挖井人,这就是为什么广安有那么多地名、街道和建筑物被命名为‘思源’了”。

—— 当代\应用文\新闻\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而另我们记忆犹新的还有人教版某一年级的课本上的那句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喝水不忘挖井人”在语意上也是指“不忘本”和“追思”,同样的一句话,在这里却别有一番往事不堪回首的辛楚和岁月蹉跎的艰涩。若是在这种语境下换成“饮水思源”则很有可能会削弱俗语表达基础上的亲民性。由此可见,谚语或俗语的感情色彩是和它产生和使用的时代大背景紧密相连的。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推测,成语的发展是词汇和语义长期淀积的结果,而与之相对应的俗谚是这些已经成形的、半成形的成语为适应广大劳动人民生活需要和社会文化氛围异化后的产物。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同源性,在性质上具有同一性,只是应用统摄的领域有所不同,是在发展轨迹和应用的主题上发生了偏移。

“追求和谐,重视韵律与节奏的变化、语音上的流畅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3因此产生了大量结构规整、韵律和谐、意义深远的成语。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地更换着文化基调和审美眼光,这造就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对立与统一。

如果说,四字成语满足了形式上的‘雅’和表达意义上的‘俗’,那么俗谚则成全了表达方式上的‘口语化’和理解方式上的‘通俗化’。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在语用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黄慧敏.成语结构形式的文化意蕴[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钱伟.浅析俗语中的中国人价值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形容积累的成语谚语】相关文章:

成语谚语歇后语积累06-07

成语谚语歇后语积累08-25

形容感悟生活的谚语06-13

成语知识的积累与梳理01-01

成语积累05-11

形容差错的成语05-15

形容前进的成语07-11

形容安静的成语07-12

形容读书的成语07-31

形容牡丹的成语07-31

上一篇:经济数学随堂练习答案下一篇: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