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2024-08-13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精选8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1篇

设计说明

1.复习铺垫,为新知做好准备。

复习铺垫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水到渠成。教学伊始,先引导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引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后面学习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准备工作。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思考、操作等活动,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出示三组数据后,先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学生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选择的统计图,然后说出为什么这样选,力求做到有理有据。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导入新课。

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那么哪种统计图可以较为准确且直接地表示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统计图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明确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例2。

2.明确要求。

本题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已知三组数据,问题是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各组数据更合适)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明确题中三组数据的特点及各数据的比较角度。

①第(1)组数据统计的是绿荫小学xxxx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2篇

姚庄小学:唐红芬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9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将复习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口算各题。

(1)3/8×2/3=3×1/3=7/15×15/7=1/80×80=

(2)3/8×1/3=3/5×1/3=7/15×5/7=1/80×80/93=

二、新课

1、教学倒数的意义

教师:“上面的两组题有什么不同?”(第一组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都是1,第二组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几不是1。)

教师:“像第一组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教师举例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就是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教师:“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教师:“例如3/8是倒数,能不能这样说?”(不能)

教师再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

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第一组中其他3个算式中两个数的关系,说的时候,注意让学生说出“互为倒数”,同时让学生明确谁是谁的倒数。

教师:“谁还能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

多让学生说一说,并让其他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不是正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出示复习题的第一组算式。

教师:“观察互为倒数的一组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特点?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说出它的倒数吗?”让学生适当讨论,并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2)出示例题

教师:“怎样找出3/5的倒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3/5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3/5的倒数,即:3/5的倒数是5/3

教师板书: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5 ─────────→5/3

7/2的倒数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写.

教师接着问:“自然数3的倒数是多少?3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3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那么3的倒数怎样求?”(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3的倒数就是.)

教师:“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应该怎样求?”(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就是以这个自然数作分母以1作分子的分数.)

接着问:“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什么数没有倒数?”(0没有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教师:“请大家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把0排除在外.最后归纳出书上的结语.

2.做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

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数,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如:“什么样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那么,要填的应该是什么数?”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教师巡视,看学生找得对不对,存在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找的.使学生明确,根据倒数的意义,只要看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哪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倒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了倒数的那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五的3、4、9题。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3/8×8/3=1

5-4=19÷9=1等等。

2、观察、分类:学生可能会以加、减、乘、除或和、差、积、商是1为标准进行分类。

3、思考:结果是1的两个数有何特点?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让学生按“读、思、划”三步阅读课本,即一边读书P19,一边思考,并把重点知识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结合例子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请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微机显示:

7/911/662/39/

7、6/

11、1/6练习后,质疑“为什么2/3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我来试试看:我能行

写出11/

6、1/

5、9和15/8的倒数(微机显示)

提示: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小组交流:(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四)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小学数学六年级复习提挈 第3篇

1. 培养概括能力, 提取有用信息

(1) 准确把握概念。对于应用题的数据, 我们需要认真区分概念, 不同的属性之间不能对比, 所以我们要找准方向。比如, “一条绳长2米, 剪去1/3, 还剩多少米?”这里对比的是具体长度“米”, 而减去的1/3是比例, 所以要得到所求, 我们必须将剪去的1/3换算成具体长度“米”即2×1/3=2/3 (米) , 然后再对比剩下多少。

(2) 找准比较标准。针对干扰信息比较多的情况, 我们需要确定对比标准, 然后提取有效信息。比如应用题:“某酒店原来房价100元 / 天, 先涨价10%, 又降价10%, 问现在房 价是多少?”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要清楚两个10% 对应的标准量不同, 所以它们所代表的钱数也就不同, 所以现在的价格绝对不是原价。

2. 培养应变能力, 实现举一反三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 问题都是灵活多变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课上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只有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解决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才能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因此, 在复习时我们设定的习题应该具有高度概括性, 能以点带面, 以期让同学们有意识地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培养分析问题变化规律的技能, 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

例如, 为了让孩子们系统地掌握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设置母题开启引导:“一块长方形菜地, 长是8米, 宽是6米, 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同学很容易就回答, 8×6=48 (平方米) 。我们将题稍微变一下:“一块长方形菜地, 种了8行白菜, 每行6棵, 一共多少棵白菜?”有的同学就蒙了, 开始画图数起来。其实这也是个面积问题, 面积就是对应平面上的容积。复习过程中, 通过简单问题引入, 然后变形对比, 让同学们回忆概念, 对比认知, 有效完善知识迁移, 生成实践运用能力。

3. 鼓励发散思维, 探索多种解法

许多问题往往有许多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帮助他们深入思考, 开阔视野, 掌握多角度的认知和探索方法。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设置开放性习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思考, 最终解决问题, 收获方法。

比如, 针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复习, 笔者这样来设置引导:“学校图书室有科技书120本, 科技书与故事书的比是3∶5, 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几本?”解法一:把科技书看作单位“1”, 那么故事书就是科技书的5/3, 列式120× (1+5/3) =320 (本) ;解法二:把故事书看 作单位“1”, 那么科技书就是故事书的3/5, 列式120÷3/5+120=320 (本) 。复习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 选择喜欢的方法, 既体现方法的多元性, 又优化了方法。

4. 归纳解决方法, 初尝建模思想

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 采用不同的数学情境来进行设问。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在复习过程中, 只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类, 然后引导同学们进行总结, 将同一知识点的解题方法概括出来, 建立数学解题模式, 就能有效指导实践。例如在复习相遇问题时, 笔者让大家对比以下3个题目, 然后根据解题方法进行讨论。

题目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 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 问经过几小时, 甲乙两车相遇?题目2:从甲城到乙城, 汽车需6小时, 货车需8小时, 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 几小时可以相遇?题目3:一项工程, 甲队单独做需6天, 乙队单独做需8天, 两队合作需几天完成?

经过分析与解答, 同学们发现上述题目虽然穿了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等不同的“外衣”, 但是究其本质, 它们的数量关系原理是相同的, 解答方法基本一样。这样大家经过归类总结, 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最终触类旁通, 大大提升了解题能力。

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一些教学实践对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引导方法的讨论与总结。概括地讲, 复习不但是巩固旧知识的过程, 还是弥补知识漏洞、升华探索和分析能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如此才能引导学生迁移知识, 生成能力, 有效达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学琴.小学六年级总复习教学反思[J].新课程 (下) , 2011 (03)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4篇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25分)

1.把3吨煤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吨煤的(),每份是()吨。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自然数,比值不变。()

3.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5.如果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圆。()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填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四、看清题目,巧思妙算(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五、实践操作,探索创新(11分)

1.画画,算算。

(1)请你在右面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分)

(2)如果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求出圆的面积。(2分)

2.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把一些同样大小的圆柱管捆扎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索捆扎时怎样求绳子的长度。下面每个圆的直径都是10厘米,当圆柱管的放置方式是“单层平方”时,捆扎后的横截面如下图所示。(4分)

请你根据图形,完成下表:

3.下图中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

2.霜电器厂有540多职工,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3分)

3.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共400个,其中合格的是396个,求这批零件的合格率。(3分)

7.王老师去年获得稿费3000元,稿费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14%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问张老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5分)

8.客车从甲城到乙城要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距乙城还有24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6分)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个性化学习。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设立了许多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的`活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兴趣小组,看看那里的同学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看大屏幕,从情境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9/10米的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裤子,可以做2条。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生2: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生1:9/103=

师:为什么用除法?

生1:把9/10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师:谁还能再说一遍?

生重复。

师:9/103结果是多少呢?请在自己的练习本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

生自主操作,师适时巡视指导,找出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将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的方法。

(投影展示,画线段图的方法)

师:我们先看第一位同学的方法,这是哪位同学的,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画线段图的方法)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师: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的,他用的是长方形布条,这是哪位同学的,介绍一下?

生:把9/10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10米。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6篇

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7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吃了谁的?谁是多少(已知)?谁的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全课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五、作业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的思考 第8篇

一、系统分析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阶段开始前, 老师要首先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任务、知识范围、顺序与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些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其次, 要全面了解全班情况, 知道每一位学生现在学到了什么程度, 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知识;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明确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 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六年级知识特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二、抓好基础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中, 首先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运用:一是概念。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每部分的知识点, 把容易混淆的内容一一区别开来。比如:让学生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等等。二是开拓视野。在数学复习中, 老师要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 不断反馈教学。比如:a的3/5与b的1/4相等, 比较a、b大小 (a、b都不为零) 。解答完这个题, 再给学生出一道题:甲班的4/5同乙班的3/4的人数相等, 那么, 甲班同乙班人数谁多谁少?稍微这么一改, 有的学生就无从下手了。教师应提示学生a、b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那么甲班和乙班是班级的名称, 它同a、b有何联系?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明白了。三是公式推导。比如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等计算公式的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让学生进行回顾, 亲自实践、亲自品尝。四是知识对比。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尤其是小数、分数的乘法意义, 学生们容易混淆。要从整数乘法入手, 看学生是不是写成几个数相加的形式, 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 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五是计算能力。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 连基本加减乘除计算都算错, 更谈不上应用题了。老师普遍认为是学生太粗心、不认真。追根溯源, 原因还是在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式子, 进行分析, 看是否能用简便方法, 其次结合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计算。学会了做题方法, 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 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 教师不断地反馈教学, 让学生把知识掌握了, 应用更灵活, 计算准确率就高了。

三、能力的培养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复习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时, 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巩固画图和测量的技能。二要培养一题多变的能力。重点是要抓住母题, 使学生知道题目源于母题, 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改变条件、问题和情境,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还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启发学生多思考, 从而达到善于思考, 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及解题能力。三是是培养操作实践的能力。如:八宝粥公司请包装公司设计一个能装12罐八宝粥的盒子。[八宝粥罐子为圆柱形, 底面直径6厘米, 高13厘米]你准备怎样设计? (提示:包装盒一般可设计成长方体, 要求需要多少硬纸板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即先确定八宝粥罐子怎么摆) 这时不急于让学生做, 让学生找易拉罐摆放。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获得直接感受把题解出来。但有的同学做得不切合实际, 确定的长、宽、高不适中。所以教师必须把学生做的几种方法都一一列出来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选用最省料的方法。

四、学困生转化工作

上一篇:体育跳短绳教学反思下一篇:包清工附属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