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展示

2024-09-22

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展示(精选11篇)

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展示 第1篇

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展示?

交流展示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学生的动应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在课堂的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以学促教。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

一、什么是展示

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导学案里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并将自己或本组的探究结果用简洁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检验其自学的效果如何。

二、课堂展示类型

1、组内小展示

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进行的展示,展示对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解决最为基础的问题。并由小组长将组内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习组长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为班内大展示做好铺垫。

2、班内大展示

一要有展示,二要有点评。展示时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展示时一般由B层、C层同学展示,由A层同学负责点评或拓展。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调控。点评时,点评的内容则应该是具有针对性、拓展补充性。

对展示组的人员参与度、精彩度、准确度、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打分。每节课可任定一组为点评组,其他组为展示组。(点评组和展示组可轮换担任)。

三、展示方式

在高效课堂中,单纯的说、做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再诱人的课堂也会淡然无味。只有多元化的展示形式才能让平凡的课堂一浪胜过一浪。

在展示中,我们常用的展示形式

1、口头展示:概念的形成、现象的描述等这些内容丰富,容量大的内容

2、书面展示:定理的证明,推理、探究的过程、题例的解答等

3、表演肢体语言展示:展示的同学用手势、用表情、用姿态,帮助其说明,增加他表达讲说的内容效果,有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

4、实物模型展示:学习空间图形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制作,通过学生的展示、比较,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展示内容

展示内容贵在“精”,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在实践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就让学生分组或自荐按照顺序把学习任务中的内容一个一个都展示出来,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抓住重难点;也有的老师只注重学习任务的展示,认为只要把学习任务中安排的内容完成,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忽略了课堂内容的适当拓展和延伸。)

哪些题目适合展示?

一是开放性题目;二是拓展性题目;三是难点、疑点且在学案中出现较多错误的题目。它们要突出展示的三大特性:

a问题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展示并不是把导学案上的内容照搬到黑板上,展示应该展示本单元的重难点。而一些内容简单易懂其实展示的必要不大。)

b互动性:针对展示的方式来讲,展示时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流,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等多种形式。

c创生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包括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的新发现、新感悟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体现了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五、展示指导

1、站姿的要求:发言的学生假如需用板书协助说明观点时,一定要侧身而立,不要挡住旁边同学的视线。

2、语言的要求:发言时声音要洪亮;语言尽量简洁;节奏不要太快,注意用语文明礼貌,例如:大家请看这一题,请听我讲,我的想法是这样,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有没有同学要补充,对提出建议的同学说谢谢等。

3、发言顺序:组内发言,由小组长制定。组间展示,一般按照问题的顺序进行,也可由教师根据情况来制定。

六、“高效课堂”中学生如何进行展示

在高效课堂中,展示讲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如何进行展示

(一)规范流程、注重模式化操作

在临模初期,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展示习惯,规范展示用语,要求学生对课堂展示模式熟记于心,能按预设的程序有序推进。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初始阶段能迅速进入角色。保证了课堂的快节奏,高效率。

(二)注重细节、引导展示的学生开展互动

如果学生在展示中,只是在说答案,教师引导学生用“讲”来完成展示的内容,尤其是新知,教师还是要强调,有些知识学生讲不到的,教师可以装糊涂去问他,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的讲解更全面,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引导展示的学生在展示时,点其他小组成员完成问题,提出和其他小组进行挑战对抗。(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讲解时所用的语言,讲解的方法,还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讲述情况,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

(三)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人都有讲解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每次展示时,各组都是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就使得落后生得到了冷落,长期下去,他们的成绩会更差,所以讲解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想;实验让学生做。

以上我们在课堂上的做法可以简单的称其为“三、四、五、六”教学行为。

课堂展示是一个难点,组织不好就可能会出现“失控”局面,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比如,展示散漫、耽误时间;优等生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受冷落;不展示的学生不关心展示,课堂气氛冷寂;等等。怎样才能使课堂展示精彩时要让落后生也参与。在教学时老师要给每个组定下规距,讲解的人要轮流进行,每个人都必须参加,课前先分配好讲解的内容,本组学生负责对讲解的人进行指导,尤其是落后生,要教他怎么说,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讲解的机会,都能够得到锻炼。

我们在课堂展示过程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展示课堂“三允许”:即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提意见。

2、展示课堂“四不讲”:即学生能说的不讲;学生能研究出来的不讲;学生能自己操作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得出的结论不讲。

3、展示课堂“五转移”:即由过去的讲明白向现在的学生自悟明白转移;由教师提问为主向学生提问为主转移;由强制性课堂管理向科学自主开放式管理转移;由过去教师演示向现在的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实验转移。

4、展示课堂“六让”:即书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问题让学生提;规,有序、高效呢?

1、小组成员都会了才可以展示;

2、组长只允许补充,不允许展示;

3、不同的小组成员展示得分值(或星数)不同,A类最低,C类最高,B类居中;

4、一个小组展示时,其他组要积极思考,勇于挑错,谁挑出错误或提出有价值的疑问,给谁的小组加分(或奖星);

5、别的组提的疑问或错误,由提问题的小组指定展示小组的某位成员回答;

6、其他组展示过的内容,以后就不再重复展示。

在高效课堂的实施中,过程是艰辛的,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根据本学科特点以及本单元的内容特征去精心地设计导学案。随着学生对高效课堂的接受,随着教师的思想不断地解放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高效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的获取知识的天堂。

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展示 第2篇

高效课堂实施将近半年了,在教学模式掌握日臻熟练的同时,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展示环节中。发现问题如下:

1、个别学生展示时声音太小,语言组织能力差,不能将要展示的重点展示清楚;表情羞涩,动作呆板,展示时缺乏自信。

2、学生展示时形式过于单一,使内容显得枯燥,以至于听展同学对展示内容提不起兴趣。

3、学生展示时老师总是采取加分的评价方式,显得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失去了兴趣;评价有时与展示不同步,加分混乱,引起学生不满。

4、学生听展时状态懒散,部分学生存在纪律问题,个别学生听展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小动作太多。

5、展示过程中部分学生未注重双色笔以及讲棍的使用,质疑的学生口语欠规范,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展示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了尽快解决本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本教研组研究制定了如下改进措施:

1、课前5分钟集中演练学生听展时坐姿,讨论时站姿及椅子的摆放。

2、加强课上学生展示时对听展同学的组织能力的培养,站姿的规范,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培养质疑者质疑问题时组织语言的能力。

3、教师想办法改进展示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感兴趣的不同的展示形式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

4、教师要不断更新评价方式,如收获果实的方法,QQ等级法等,还可以建立学生评价组,让学生来评价学生,提高说服力,避免学生的不满情绪。

5、在展示过程中强化双色笔以及讲棍的使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何在高效课堂中落实展示环节 第3篇

小组展示有无效益, 并不是指学生有没有完成展示内容或展示的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 即使学生展示的再花样翻新也是无效展示。为使我们的高校课堂展示更加有效, 提高课堂展示效率, 我们课题组成员开展了积极地研究。

1 什么是展示

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对导学案里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并将自己或本组的探究结果用简洁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 从而检验其自学的效果如何。

2 为什么要展示

《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 我们就要采取一些学生乐于接受, 教师又能可行的方法。

而教材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结论式的知识, 省略了观察、归纳、探索、猜想的生动过程。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形形色色的知识经验, 构建了大量的前科学概念, 感受知识的存在, 体验知识就在身边, 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把知识转化为精神财富, 还需通过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需要把所学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这些光靠我们老师讲是难以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来体现, 搭建一个能体现自我的平台。我们选取“展示”这一环节来完成。

学生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知识内化为精神财富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我构建;故教师运用这一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 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体验知识, 感受知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 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 促使教材知识化。

3 课堂展示类型

3.1 组内小展示

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进行的展示, 展示对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 解决最为基础的问题。并由小组长将组内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习组长汇报给老师, 便于教师把握学情, 为班内大展示做好铺垫。

3.2 班内大展示

一要有展示, 二要有点评。展示时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带有共性的问题, 易错的问题。展示时一般由B层、C层同学展示, 由A层同学负责点评或拓展。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学生, 对课堂进行调控。点评时, 点评的内容则应该是具有针对性、拓展补充性。对展示组的人员参与度、精彩度、准确度、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打分。每节课可任定一组为点评组, 其他组为展示组。 (点评组和展示组可轮换担任) 。

4 展示方式

在高效课堂中, 单纯的说、做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再诱人的课堂也会淡然无味。只有多元化的展示形式才能让平凡的课堂一浪胜过一浪。

在展示中, 我们常用的展示形式: (1) 口头展示:概念的形成、现象的描述等这些内容丰富, 容量大的内容; (2) 书面展示:定理的证明, 推理、探究的过程、题例的解答等; (3) 表演肢体语言展示:展示的同学用手势、用表情、用姿态, 帮助其说明, 增加他表达讲说的内容效果, 有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 (4) 实物模型展示:学习空间图形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制作, 通过学生的展示、比较, 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5 展示内容

5.1 展示的内容要求

展示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要有实效性, 不能是为了展示这一环节而进行展示。那样“展示”就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而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领导的要求。

针对性主要是针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真正履行“以人为本”。那就是要展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 对预习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及学过知识的独到见解。不能是预学案内容的重复抄袭。

展示的实效性主要在于展示的准备与表达过程中。展示的准备是学生为表达自己对学案预设问题的解答, 而不是文本内容的摘录, 是基于学生本人原有的认知水平上, 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规律、技巧 (通过这一个题给学生提升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 争取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达到做一题, 会一类的目的。)

通过展示力求使学生把抽象的文本概念转变为直观的、具体实物感知, 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掌握知识。那就是说通过展示使所有学生要在真正意义上有所得。展示要做到没有代表作用的不展示, 简单的、机械重复的内容不展示, 不是挖掘文本内涵的不展示。不然, 展示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是浪费学生的时间, 是在做形式。

5.2 哪些题目适合展示

一是开放性题目;二是拓展性题目;三是难点、疑点且在学案中出现较多错误的题目。它们要突出展示的三大特性如下。

(1) 问题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 (展示并不是把导学案上的内容照搬到黑板上, 展示应该展示本单元的重难点。而一些内容简单易懂其实展示的必要不大。)

(2) 互动性:针对展示的方式来讲, 展示时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流, 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等多种形式。

(3) 创新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 包括学习方法总结、学习的新发现、新感悟等。 (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 也体现了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6 展示指导

(1) 站姿的要求:发言的学生假如需用板书协助说明观点时, 一定要侧身而立, 不要挡住旁边同学的视线。

(2) 语言的要求:发言时声音要洪亮;语言尽量简洁;节奏不要太快, 注意用语文明礼貌, 例如:大家请看这一题, 请听我讲, 我的想法是这样, 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对提出建议的同学说谢谢等。

(3) 发言顺序:组内发言, 由小组长指定。组间展示, 一般按照问题的顺序进行, 也可由教师根据情况来指定。

7 展示的指导原则

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 坚持深入课堂听课, 老师共同研讨, 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水平, 不断统一思想, 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提高展示的有效性。

7.1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展示交流的主体也是学生, 展示交流从学生喜欢展示交流方式入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是高校课堂的灵魂所在。我们在实践过程中, 相信学生, 利用学生, 解放学生, 发展学生, 展示的舞台交给他们。实践证明, 你给孩子以信任, 他们回报给你的是精彩和生成。

7.2 多样性原则

学生展示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单词, 课文, 课本剧, 主要句型的理解, 主要句型的运用和拓展等等内容教给学生来展示完成, 包括单元习题, 在学生充分自习的基础上, 都可以作为展示内容。至于方式, 老师初期可以教给学生, 比如单词运用, 老师要示范在导学案上, 如歌谣形式来背单词, 下一次孩子们就会自觉运用这种方式, 熟练以后, 再换一种方式来操练, 时间一长, 孩子们就会有选择的来展示。

7.3 发展性原则

学生展示交流是一项锻炼各方面能力的活动, 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进行不断规范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级阶段的不同, 各个年级展示时间也不同。这样做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 生理发展规律。从而在适合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展示内容。如:低年级的展示时间可以相应缩短, 为5~6 min, 中高年级的展示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为10~15 min

8 展示时学生要注意的问题

(1) 坚持学生都会的不展示, 不能为了表面的花哨而无病呻吟, 只展示难点、易错点、展示考点。展示要有层次、有顺序、有艺术; (2) 组长只允许补充, 不允许展示; (3) 一个小组展示时, 其他组要积极思考, 勇于挑错, 谁挑出错误或提出有价值的疑问, 给谁的小组加分 (或奖星) ; (4) 别的组提的疑问或错误, 由提问题的小组指定展示小组的某位成员回答; (5) 其他组展示过的内容, 以后就不再重复展示。

9 展示时老师要注意的问题

展示环节是小组团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也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 对于本环节, 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展示课堂“三允许”:即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提意见; (2) 展示课堂“四不讲”:即学生能说的不讲;学生能研究出来的不讲;学生能自己操作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得出的结论不讲; (3) 展示课堂“五转移”:即由过去的讲明白向现在的学生自悟明白转移;由教师提问为主向学生提问为主转移;由强制性课堂管理向科学自主开放式管理转移;由过去教师演示向现在的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实验转移; (4) 为保证展示的质量, 预展时老师要针对小组展示内容进行在展示方法、环节、顺序等方面, 对小组成员进行指导; (5) 展示环节, 老师要重视预设, 更要重视生成, 根据学生的展示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拓宽、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整体调控课堂, 使学生讨论的话题时时围绕本节课的目标。以免浪费时间, 耽误课堂的进度; (6) 导学案的编制, 小组建设是影响课堂展示效果的因素。老师的导学案要规范要有可操作性, 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 建立小组建设的长效评价机制, 这些方面做好了, 自然就能展示出深度, 展示出成果, 展示出精彩来。

总之, 无论是展示的内容还是展示的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有靠我们广大同仁积极的学习、思考、实践就能不断的推陈出新, 日益完善。在高效课堂的实施中, 过程是艰辛的, 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根据本学科特点以及本单元的内容特征去精心地设计导学案。随着学生对高效课堂的接受, 随着教师的思想不断地解放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 高效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堂。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展示 第4篇

1.要做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准备

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问题虽有思考性,但学生刚刚转过身,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的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一开始讨论,学生就显得手忙脚乱,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把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和庸俗化。针对上述情况,我在下面几点上作准备:(1)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交往目标。(2)确定小组成员及规模:合作小组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个性差异进行合理搭配,人数在3至4人,每组内有编号,分别编为1号、2号、3号、4号,各组除选了组长、记录员外,还给各组取了全体成员赞同和欣赏的组名(如:青春之歌组,团结向上组,众志成城组等),并为本组设计了具有个性化的组标。小组精神、小组文化、相互认同就在这种适合学生心理的、有趣的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许多研究已表明,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时的成绩,更容易为低成绩的学生接受。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够使教学和学习取得成功,是缘于:第一,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所接受的帮助不仅来自教师,也会来自同伴,而同伴的帮助对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支持。第二,同伴更可能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了学习方面的社会性支持,如鼓励、表扬,而那些学习“偷懒”的学生也会更多地受到别人的督促和批评。第三,与仅仅接受教师的讲解相比,合作学习中还有同学的“互教”和讨论,这样会加深、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形成各组团结协作的精神,我要求学生发言时说:“我们组认为……”,“我们组的意见是……”,而不是说“我认为……”。我针对小组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迁移说:“同学们,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的长处,那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来夸夸自己的同学呢?”,这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积极发言,认真夸起了身边的同学。课堂上,说的同学真心实意,听的同学满脸喜悦,特别是平时不守纪律的,不爱参与合作的同学更是兴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欣的微笑,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温馨的感觉。这一切使我们感到每个学生都具有欣赏别人、悦纳同伴的心向,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意识的引导和赞赏。

3.小组合作学习更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我们按照同组异质、组际同质的方法将全班划分若干小组,但这不意味着真正的合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

(1)加强课堂管理,参与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要将学习任务分到每各组个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此外,合作学习中教师应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姿态出现于课堂教学,“低下身”来和学生交流,形成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互动,提高了课堂的交流效度。

(2)及时反馈总结。 在合作学生中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难免会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有时在应用上也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及时针对学生讨论中提出了问题进行反馈,补救,及时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然后在各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点评,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合作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

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

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任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都必须强调先独立思考。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很大程度是依赖于不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但不同的看法来自于不同个体的独立思考。

第三是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的代言人不能固定,要进行角色轮换。

5.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享受合作

合作品质是在享受合作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愉悦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学生享受不到合作成功的欢乐,体验不出和同伴交流互助的欢愉,教师再多的说教都是于事无补的。为此,有效的组织合作活动,创设其乐融融的课堂合作氛围,就成了我的日常工作。

6.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和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合作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能对自己参与的情况有所了解,互相取长补短,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第5篇

梁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清醒的看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较之以前发生的了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尊重代替了束缚,开放代替了封闭,自主建构代替了被动思考……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课堂上应该关注到这样的情况:回答问题的人一直是固定的一小部分人,他们争着表现自己,老师话音未落,他们便马上说出自己的答案,有时答案也是错的,生怕别人抢了,搞得整个课堂乱糟糟的。有时表面现象似乎都懂了,但实际上在热闹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人成为观众、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差生就产生了。

开小差的行为也是让人很头疼的事情。由于我没教过低年级,对他们的心理不是很了解,吹胡子瞪眼睛这种方法只能维持分把钟。这部分人啊,开起小差来就算皇帝来了他也不当一回事。他完全不管你是否唾沫横飞、教鞭乱舞,该玩照玩该唱招唱,若无其事。他们的作业也是让自己又气又恨的,气的是刚刚讲过的知识他们竟然不懂,恨的是自己无法随时掌控他们。

如何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我谈谈我的见解与措施。

我首先强调学生的课前准备。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我进教室前必须准备好学习用具,书本放在桌子的左上方,文具和作业本紧靠课本。做不好的批评,班干部检查并规劝。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要上数学课了,有个准备。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做铺垫。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好,那他的学习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第二课堂上我不停地强调学习纪律,随时提醒同学们要坐端正,要向某某学习之类。这样可以纠正那些开小差的同学,让他们的思路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再有就是同一个问题我不停地提问他们,让每一位同学都知晓该怎么做。就算是超级学困生我也要他把答案说一遍,哪怕是跟我念一遍也行。比如我在上《直角的初步认识》时,要学生懂得三种角锐角、直角和钝角,课堂上已经讲得我口干舌燥了,结果超级学困生林禺、邵振航两人还是没听进去,怎么也不懂,我只好叫他们站起来跟我念。

第三,关于课堂练习,我一定做到当天的作业放学前改完。做得不好的我会找时间去订正,或者留堂,尽量不让学生把疑问带回家。家庭作业方面,我一般是先评讲再收上来,这样既可以保证正确率,改作业也省事多了。

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第6篇

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的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步进行:

一、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设计首要做的工作。

1、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生和教材。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以就要对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了解学生起点能力以及原有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等方法以及交错运用上述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效性。

2、研究教材

教材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步来研究:

⑴学习课程标准

学习课程标准的目的是弄清自己教学所教学科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清楚它的目标与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白学科特点和教学建议以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

⑵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

一是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每字每句都弄清楚。二是透。就是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三是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如同蜜蜂酿蜜一样,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⑶获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范围很广,教师能获得教学指导书、参考书、配套练习册、相关的关盘、课件、软件包以及网上其他人开发的有关材料,都可以辅助教师把握教材内容。

⑷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找出教材中最基本而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

三、广泛迁移的知识,即重点。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复杂技能,即难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后继学习最有影响的知识,即关键点。

⑸对教材精细加工

教材的精细加工涉及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合理安排与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主要是从内容质量、内容深度、内容广度方面对教材进行取舍;给教材增添一些背景性、经验性、活动性、练习性、扩展性的材料;从顺序、时间、素材等方面对教材进行调整;从教材的知识性、情趣性、操作性进行加工。

3、确定三维目标

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立“三维目标”将它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

二、制定教学策略

可以从以下四步进行:

1、安排教学程序

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应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按“课”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来确定教学的步骤;按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模式来安排教学的程序。

2、组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

3、选择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借助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

4、设计练习作业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全体性、适度性、启发性、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的作业。

三、撰写教案

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的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完善之后,教学设计最终要形成实践性的教学文本----教案。

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展示 第7篇

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是一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是上好一堂高效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其实如果教学方法得当,面对这样一群挑剔的观众一样能轻轻松松地向40分钟要效率,不仅有效率更能让孩子爱上这课堂上的40分钟,以下是我对一年级组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

1、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就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先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要分明,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可以做练习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不仅没学到你意想中的知识,还使他们在下一节课中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在上课前,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耳朵最灵,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小红花。”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需要课堂形式灵活多变。

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快坐好”师:“小眼睛”“看黑板”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耳朵耳朵看哪里?耳朵耳朵在听讲。”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会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3、老师用儿童化语言讲课。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里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二、实现高效课堂的保障就要把好质量关

1、教学质量关--拼音。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重点,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拼音的学习上,这也是很多一年级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拼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学生识字的好帮手。拼音教学要让学生发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能借助图形帮助记忆。如:教学声母“a”时,可以编顺口溜:“张大嘴巴a、a、a;小女孩练唱a、a、a”,帮助学生记忆。再引导学生观察“a”的形,“a”像小女孩的头部,左半圆像头,竖右弯像小辫子。学生以各种方式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如:用小镜子自检发音口形,同桌互检,“开火车”练习发音,小组比赛等。

2、加强学生的写字练习、识字练习。

学生学会拼音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拼拼音方法,使他们不依赖教师教读,而是自己借助拼音识字。在识字教学中要,进行形式多样的识字比赛。如:同桌之间比、组与组之间比、男生与女生之间比等。还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我们身边的一些学过的字,如:广告、标语等,巩固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这样学生识字量会不断得到扩大。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写字练习,这与识字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写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写字教学中教师更要强调写字姿势,长期严格要求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学生的执笔姿势尤为重要,正确执笔姿势是写好一手漂亮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写字笔画、笔顺,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写字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会按书照抄,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音、形,理解它们的意思。教师要让学生经常听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更重要,如:利用、比较法、减偏旁、加偏旁等方法记忆字形,这样有利于学生写字能力、识字能力的提高。

3、加强学生的朗读练习。

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形成依赖性,使他们不能自主地去学习,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课文、熟读课文,如采取同桌之间、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比赛朗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4、加强学生用字组词,用词说话、写话练习。

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组词、说话、写话练习。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生字练习组词,鼓励学生用一个字组多个词,同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一句话,并写下来。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5、加强学生的写话练习、看图说话。

写话练习、看图说话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表达清楚、意思完整的一句话,写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激发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做好了以上几点的同时,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吃透,了解教学要点,备课精心,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有步骤、有目的、有计划上好每节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过程中,要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教学内容的紧凑性要注意,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性要注意。上完一个单元都要对该单元进行一次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予以弥补。对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从不自觉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上来,学生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提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实践总结,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细心加耐心加爱心,才能使课堂能够高效。

浅谈课堂中如何进行高效教学 第8篇

高效学习是指学习者成功应对老师布置的以及他们自定的学习任务的能力, 特别是以下这些任务:使先前的知识和新的知识一体化;掌握和运用一系列学习技能。

单独和以小组的形式解决问题;认真地思考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评价相矛盾的证据并进行批判性思考;承认学习涉及到不确定性和困难。古德曾经强调过, 学到的知识总量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学习的机会决定的, 而学习的机会又取决于以下四种教师行为:第一, 教师认真程度对学习任务的重视程度, 强调教学是他们基本职责, 希望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并把课堂时间用于与学习目标相关的活动。第二, 有效老师常常利用课堂组织和管理策略确保学生充分利用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第三, 有效教师让学生既轻松又清楚地浏览课程内容。第四, 这些老师花大多数时间以集体授课的形式来指导学生或者指导他们完成作业, 而不是任凭学生无节制地把时间花在课堂作业上, 且又不给学生知识或反馈。

如果作为老师, 若能做到以下几点时, 学生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如:强调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仔细组织和安排课程;清楚地解释和说明学生要学的内容;经常提出一些直接的具体问题以监控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 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 教师通过积极地规划和组织教学, 安排指导性实践的机会, 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 提供反馈信息, 除此之外, 还帮助学生理解和完成功课, 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适于高效教学的模式

(一) 整班教学模式

1.老师通过讲课的形式向学生正式提出问题, 展现知识领域和学习技能。2.学生通过系统的提问和有序的探究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3.学生通过一系列安排的任务来应用对知识的理解。

这个模式是以连贯的教学计划为先决条件, 以明确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整班教学是一种战略性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重视基本技能和认知过程, 而且也重视学习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班教学模式包括一下五个阶段;

1.复习, 复习上次课的概念和技能;2.呈现知识, 课前介绍讲座的纲要和范围, 介绍关键词和主要概念, 循序渐进地讲授, 从所熟悉的内容开始, 利用解释和实例;3.让学生参与讨论, 将重点内容, 通过快节奏的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高质量的提问衡量学生的理解力;4.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设计以课程内容为重点的活动, 实施学习活动;5.总结和复习, 学生为一些后续问题, 分享研究结果和得出的结论。老师补充要点, 强调中心思想, 总结。

(二)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有显著的影响力, 因为它能够利用集体行动实现合作共赢。它通过发展“学术”技能和社会技能来鼓励积极参与学习与合作行为。因此这种模式要求学生练习并完善他们的洽谈、组织和交际技巧, 发现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包括收集、诠释证据, 进行假设、检测和再次评价。

这种模式较灵活, 他利用个人研究、集体探究、全体活动等系列方法, 使其整合成有效的教学手段。一般常用的是“编号法”。比如在一堂英语课上, 老师正在重点讲授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区别。首先, 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 按组给每个学生一个编号。要求每一组学生从给出的句子中按要求说明该句子的时态。每个人都知道讨论了后就会有提示, 然后其中一个学生, 他必须回答问题。这就激发了学习小组分享知识的积极性, 确保每个人都知道答案。

积极的相互依赖——在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 一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彼此心心相印, 小组的成功有赖于成员的成功;个体责任——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肩负起证明自己学习成就的责任;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小组成员彼此亲近, 他们之间的对话促进彼此不断进步;社会技能——使小组能有效运作的人际交往技能 (如轮流做事、相互鼓励、彼此倾听、给与帮助、澄清事实、共同检查、一起探究等。) 这些技能促进交流、增加信任、完善了决策、提高了处理矛盾的能力;小组的自我评估——小组成员评价他们的合作活动和目标改进。

(三) 归纳式教学模式

归纳式教学模式的流程包括:确认与主体或问题相关的信息把具有共同特征的各项归成一类;把信息分类, 并标注;包括确认、探究关系, 并进行推论;创设假设和预测结果。

归纳式教学增加学生形成概念、找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它既能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正在讨论的话题, 也能从更宽广的范围来思考主题。运用这一模式还有其他的优点:它让学生进行高级思维;该模式的多样化在于, 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教学, 所以它支持各种学习风格;一旦数据准备好了, 就容易连年保存, 也易于在老师和不同的学校之间共享数据。如果老师能完成这种模式的各个阶段, 它就能提供一个丰富多彩而又能激发兴趣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Kyriacou, C. (1998) Essential Teaching Skills, 2nd edn.Cheltenham:Stanley Thornes.

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展示 第9篇

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活力。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素材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印象深刻,使学生对你的所讲的内容“一见钟情”。好的导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可以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引入,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搭桥铺路,引导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未知,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同时,要揭示矛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以创设学生学习新知的最佳情境。因此,“引入”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由猜谜语引入

猜谜语是儿童、青少年特别喜爱的一项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可以使人锻炼思维,启迪智慧,增加知识,促进学习。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如教《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时,我先说出毛泽东的一则诗谜,让学生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由谜底“青蛙”,导入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由实验引入

通过做实验引入,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在教《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课时,让学生先做膝跳反射的实验,做完实验后,有的同学会问:“我的小腿为什么不受大脑控制?再怎么克制,小腿还是要跳起来?”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己见,便是水到渠成进入了反射这一课题。

三、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增添生活气息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可从这个问题入手:当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马上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点的?……任何的小事情,都可能包含大学问,如果能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实例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就会习惯地去留意观察身边的生活,甚至常提出一些似乎可笑的问题,我们不能否定或者取笑他们,而应下意识地把它们当作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学好生物学的“引子”,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嗅觉。

四、利用诗词谚语,引导学生去品味生活、感悟生物学知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俗语,就会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课堂会变得更加行象生动、趣味无穷。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说明了温度和光照对生物的影响;“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柳柳成荫”展示了无性繁殖的魅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演绎着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时,学生笑言李商隐重文轻理,没学好生物学知识,反而留下诗句被后人笑话了。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将其引入教学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讲解食物链的最好素材;“一母生九仔,九仔各不同”是变异的形象表述;在生物学教学中适时引用诗词和谚语,成为学生津津乐道,久久难忘之事,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生物学知识的迁移,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五、故事导入

利用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课时,我讲《三人看戏》的故事。即从前,有甲乙丙三人一同去看戏,边看边评论戏演得好坏。甲说:“今天的戏唱得很好,不过行头不好”。乙却说:“你说的不对,其实今天的戏行头很好,可惜唱的声音太小”。丙听了甲乙两人的话后说:“你们都说错了,今天的戏不仅唱得很好,而且行头也很好看”。请问甲乙丙三人都是健全人吗?如果不是,他们会有哪方面的生理缺陷?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导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想象这节课的效果。

六、音乐导入

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还能激发人的情感。如在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而后问:“大家听了这首歌,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谈谈对徐秀娟救鹤献身的看法。由此引入新课。

精心设计的引言,能勾闪着有神的目光,引舞着灵巧的手足,萦振着颤动的耳膜,叩响了智慧的音符,激起了情感的浪花,调动了积极的情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展示 第10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学生应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虽然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和策略,没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畏难情绪,对信息技术课又爱又恨,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如何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益?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他们在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现今信息技术课的重点。

一、善用比喻,浅显易懂。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专业术语对于孩子来说有时较难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能举一些合适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这样问题就能轻轻松松解决,学生掌握的效果也高。比如教学《回收站》这一课时,我将“回收站”比喻成“垃圾箱”,让学生说说垃圾箱有什么作用?通过“垃圾箱”的用途让学生了解到当某个文件不用了,可以把它删除,放到回收站以达到释放磁盘空间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将不该丢的东西也丢掉了,那么可以从“垃圾箱”里找回,同样,电脑也可以将回收站的文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叫做“还原”。通过从“垃圾箱”里找回东西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原”。如果把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心处理后,那么就不可能找回了,同样,当你将回收站的文件删除掉,那么该文件也无法还原了。由于学生对“垃圾箱”非常的熟悉,利用“垃圾箱”和“回收站”之间的共性,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掌握“回收站”的用途了。

二、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一节课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力。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比如教学《图画展览会》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庆祝元旦的活动场面,在活动区有一个小小图画展台,请你动手用电脑画一幅画,放在这个展示台里,让我们的元旦庆祝会更加有意义。学生兴趣高涨,都想一展身手,很快就投入到电脑画创作上了。

三、鼓励创新,开发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问题不在于你有多少潜能,而在于你有没有将你的潜能发挥出来,有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因此,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支点,应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我们经常会看到,当老师做了示范后,学生的作品大部分都与教师的相同,没有创新。因此,我在课堂上除了示范自己的作品外,还会将学生作品和从资料库收集来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特色,让学生了解到创作时必须有自已的特色,不可千变一律,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时间久了,学生思路开阔了,也勇于探索尝试创新了。比如教学《会当小板报编辑》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去收集各种的报刊及了解如何进行板报设计相关知识,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一回小报的主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小板报,最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与点评,并将有特色的小板报打印出来贴在班级展示区。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体会到只要敢于尝试、大胆尝试就会成功,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让他们将自己内在的潜能都发挥出来。

四、化难为易,游刃有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它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较难的技能分散成几部分进行教学,以减少难度,且避免枯燥乏味。比如打字对于学习信息技术是必备的,如果一开始只注重强调基础的夯实,而不讲究方法,一昧地让学生进行打字练习,对于不懂打字的学生而言,如果一开始就一直让学生练习打字,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兴趣。但作为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又不能不学习打字。因此,我在教学打字这部分内容时,我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字形与字体、编辑排版、图片编辑等穿插于打字教学中。我先进行英文字母输入的教学,采用小游戏进行练习,等学生对字母的输入有点熟悉后,再采用教师说字母学生打出字母的比赛活动,然后教学将字母进行颜色设置;再教学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刚开始,让学生用拼音法输入一句名诗,然后对这一句名诗进行字形和字体设置,进行字体的动态效果处理;接着让学生打一小段课文,再对这一小段课文进行编辑排版,最后让学生进行打一篇作文,进行图片插入和格式设置。这些操作技能必须是分几个阶段进行教学的,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整合零散,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如在教学《图文并茂的作文》这一课时,学生已学会了《文本编辑》、《字形与字体》和《版式的设置》等技能,但这些知识技能都较为零散,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综合运用,我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本优秀作文集,要求他们必须为作文集设置一个封面,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每篇作文进行设置,使作文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最后,我将学生设计的作文集打印出来,供学生欣赏借鉴与参考。这里涉及到输入文字、排版、字体、图片等知识技能,学生必须要会综合运用所学技能,并将所学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服务于现实生活,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和应用的需求,学生学得会更起劲,这样也可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当然,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应分成几课时来完成,切不可急于求成,毕竟学生的能力有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小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展示汇报 第11篇

小组展示汇报的境界:分享!分享成功,分享错误。小组展示汇报的功能:建设成就感,让学生们的兴趣持续科学发展。小组展示汇报的实质:“说”是更重要的知识建构。

从前置性探究,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接下来就是生本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组如何展示、汇报学习感悟。前置的低入,前置的引导、诱导,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有能力独立完成前置性研究,完成“讲授之前的练习和思考”,进而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学习当中来,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学习。我们期待这样一种境界: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

在独立探究之后,小组间自由地讨论、探究,学生们是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的。生本的课堂是需要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们尽情地说,尽情地展示汇报。

一、为什么要进行小组展示汇报

小组展示汇报,是生本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课堂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其实我们人类最重要最经常的活动就是——交往。

独立探究之后,大家相互帮助、检查,进而小组讨论学习,这需要交往。

小组讨论之后,需要大家分享其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原因,这需要交往。

小组展示汇报时,生与生之间的互动点评,师与生之间的点评、点拨,讲在关键处,这需要交往。

我们的生本课堂,就是需要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环节,体现出教学中交往的实与质。因此,我们一定需要小组展示汇报。

因此,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所以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最后展示汇报,这一切,其实都是交往。这是人与人的交往,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二、展示汇报的前提

我们提倡课堂研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把个人学习看作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可以断言,没有个人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内研讨。反之,缺少了课内研讨,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也难以得到深化。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讨论时,学生学得最投入,也学得最好。一句话,独立探究基础上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小组集体展示汇报的真正基础与前提。

为什么这样强调?语文老师对这种观念应该不难理解,有道是真理越辩越明。数学老师如何理解这种观念?只有在老师讲解之前学生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这个角度看,生生互动是课堂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三、展示汇报的形式

一定是小组一起上台展示汇报。一定是小组一起,一定是上台。再说,一起上台,壮胆。唯有一起上台,学生展示、汇报时的成就感才会更强烈。要知道,这个讲台,有时也代表一种神圣,那是老师的地盘呀。老师的地盘能够让学生做主,那是何等滋味儿。

所以,我们就是在前置的基础上,组织好小组讨论学习,把这个舞台搭好,然后让学生尽情地展示、汇报。

同时一起上台,也是一个团队的集体亮相,对于小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四、展示汇报的内容

一般理解,是展示汇报小组讨论学习这堂课重点、核心内容的结果。

如果小组展示汇报,配合归纳总结,会更完美。完美的境界应该是这样的:

展示汇报,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整个过程说清楚;二是让这个小组把步骤、方法、过程、原理和为什么说清楚。这个“说”的过程就是归纳总结。特别是要把步骤、方法、过程、原理和为什么说清楚,感觉这是数学课中尤其缺少的。接下来再第二个小组、第三个小组展示汇报。

核心点就是,展示汇报的同时,完成归纳总结,展示包括:内容,过程,步骤,方法。

一般情况下,数学的前置,应该突出重点内容。

比如“十几减几”的内容,前置的重点内容是13-8=?要求是尽可能考虑更多的方法,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提醒:最好在前置研究上,列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通过明确解题步骤,让学生更接近数学思维。好的前置,是小组讨论的基础,也是展示汇报的基础。

提醒一:通过展示、汇报这个环节,分享他们小组学习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成功与失败等等。特别提醒,展示、汇报,绝对不能理解成,只是展示成功,汇报成功。有时展示汇报失败可能更有意义,毕竟总结错误,会让大家少走一点弯路。

提醒二:展示汇报时,一定要体现出思考问题的思路,体现出解题的步骤、过程。这一点很重要,平时可对此做一定的要求,比如做一道题,分了几步才最后完成的,展示汇报时,也要说清楚步骤、过程。如果小组展示汇报,没有这一内容,应该提醒学生,把归纳总结这一内容说清楚明白。

五、展示汇报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现在的小组学习,一般情况下是4人一组。因此,展示汇报时,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上台。记住是小组成员一起上台。

提醒:最初的情形往往是这样的,小组成员意见高度统一,且由小组长全权代表。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求同存异的,应该有不同意见的。只是开始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就只有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了。准确说,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探究,小组讨论也是虚的,缺少自己的思想。

第二步:台上台下相互质疑的阶段。当一个小组展示汇报完之后,下面的同学,提问质疑,为什么?或者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

提醒:实际情形,远没有想像中的热烈。生本实验之初,往往场面冷清,形成不了期待中的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境界。特别是低幼年级当中,更是不知道怎么提问,质疑。

课堂实践中,一般是这样处理的,一方面由老师引路提问,假装不懂,让展示汇报的小组作出解释与说明;另一方面由老师示范相关的质疑技巧,比如让展示小组自己问:我们的汇报对吗,谁有补充的?对于我们的汇报,谁有不同看法?这样的规范用语,可以考虑更多一点。不要整堂课都是“交流”二个字。

第三步:再接下来,就是另一小组上台展示汇报,然后相互质疑,情形大同小异。

提醒,这个阶段的上台展示,是整堂课的重点与核心。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一定要请上3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一个小组会做,是特例,二个小组会做,是偶然,三个小组会做,这才是必然。

如果真有天意,这个展示汇报,最好能够出现一个错误,这样的课堂会更精彩,丰富。因为错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换一个角度看,宁肯课堂不丰富,也不期待这种情形出现,都能做、会做,不是更好吗? 也许是师本的惯性吧,有些老师习惯用评比的方式来刺激小组讨论学习,比如小红花什么的。依据郭教授的观点,最好不要用这种功利的手段与方式来刺激同学们,他这样表达:为处于功利地位的成人所把握的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极易进入利益世界。例如,把德性视作追求的是另类利益形态的自利方式,强调注重道德行为将带来心理状态、人际关系、成功率等方面的报偿(譬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以及把德育变成一系列测评,评比,标榜,使之更具刺

激性等,然而实际情况是对儿童的教育更应强调“不尚贤使民不争”,过多的强烈的评比会干扰和阻断德性成长的过程,就像某些不当的诊断措施却带来另类疾病一样。(注: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不正是我们需要提倡的道德境界吗?为什么就成了功利的,进入到了利益世界呢?当“不尚贤使民不争”真正走入我们的道德领域时,才会真正明白,我们的社会太功利了,太急功近利了,其实也包括我们自己,就是功利一族。)

六、展示汇报的评价

尽管不提倡那种功利性的评比评价。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生生评价,与师生评价了。这一个环节很重要。

第一个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别急于问还有别的意见没有,还有别的方法没有。可否这样,先问一问与这种方法一样的小组有多少,赞同这种做法的小组有多少。明确之后,另一个小组再开始。这样可能避免重复展示汇报,也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检查、核对,甚至是反省。如果这种方法是对,老师可否这样表达:请给汇报的小组和你们自己一点掌声!然后另一个小组再展示汇报。生生评价,是一种互动的良好资源。师生评价,可否这样。当学生们的展示汇报,或者质疑,有不正确或不严谨的地方时,而学生又没有发现,怎么办?那就装着不懂的样子提出疑问,以便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

老师适时的评价、点拨是一种智慧。请记住: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只要“练在讲之前”,哪怕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要形式,它也是一种交往。因为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在心里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进行了对比、评价。何况,我们还有小组讨论、组间答辩、师生相互质疑等多种形式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往呢!之所以要“讲在关键处”,这可以理解成我们常说的“点拨”。一是以学生的学定老师的教,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启发,而不是以教代学;二是确保能够腾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七、展示汇报的延伸

这种延伸本身,实质上是评价的继续,点拨的继续,是真正的练在讲之后。只是表现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我们早已熟悉的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归纳。

也许我们想到了展示汇报,想到了交往互动,而且我们会在小组展示汇报中,适时的点拨。但,我们可能会忘记,去鼓励同学们学会归纳总结,让同学们在展示汇报过程中,理性地说步骤和方法等等。

因为潜意识里,归纳总结,往往是课堂中的最后或者倒数第二个环节了。往往是在布置作业之前,让一二位学生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其实这样做,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需要我们在小组展示汇报这个环节当中,让学生建立起边展示汇报,边归纳总结的习惯。这一点尤为重要。往上推,在前置性研究中,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比如在方法中,列出步骤一、二、三来,在小组讨论时,也注意步骤的明晰与条理。

生本的课堂,环环相扣,环节与环节互为资源,互为因果。所以说,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资源。只是看我们的课堂,如何利用好这些环节,这些资源。

八、展示汇报的实质:说是一种知识建构

表面上,展示汇报的是小组讨论学习的结果。实质是,展示汇报,展示的是“说”的过程,“陈述”的过程。小组讨论学习,是一个小组。展示汇报,是把整个班级当成一个大的小组。而这种展示汇报,最终呈现出来的形态,就是本质上的人与人的交往,课堂上的这种交往是以学习内容为中介。正是这种交往,才让知识的建构更为合理、多元、科学。所以,“说”真的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生本课堂,真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认识,并实践“说”,实践“交往”,实践“展示汇报”。从某种角度看,师本强调做,生本强调会做还要能说会说。以前只要求学生会做,现在的生本还要求学生敢说、会说,思想是越辩越

明的,思路是越说越开的。当不同的思维碰撞在一起时,真理可能就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学生在亲身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对与错。

对于展示汇报的实质,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表述:讲得出就一定做得出,做得出不一定是真正知道做。展示汇报的不仅仅是过程、步骤、答案,更重要展示的是思想的体操,是方法的集结,是探寻真理的心路历程。只有展示汇报,才能分享到思想的深刻,成功的巅峰,失败的智慧。只有展示汇报,才能将细微的成就放大、张扬,从而将兴趣激扬、燃烧。

因此,做是一种过程,“说”是更重要的知识建构过程。

九、展示汇报环节中,有这样两种状况,需要面对。第一,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

尤其要强调的是,在低幼年级当中,小组展示汇报时,往往不会倾听,往往会各自小动作、讲小话。很容易形成,台上与台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台上忙于展示,台下忙于小动作讲小话。

如何让低幼年级的学生,能够安心听呢?换个思路,对于低幼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什么呀?学习是游戏,是时时刻刻参与且乐在其中的游戏。如果把学习看成是游戏的话,那我们的思路就可以大开。上台展示的学生,目前,没有展示台,那可以表演呀。上台的小组,每人戴一顶帽子,帽子上顶着一个大大的数学,三个人组成一道题目。坐在下面的同学,也能把题目看看清清楚楚,有滋有味儿。展示的同学可能也会津津有味的跳来蹦去的。其他的同学们,坐在座位上,不可能老实在呆着,心理学告诉我们,低糼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有限的,那何不放开来,让座位上的同学们也跟着一起互动,比如演唱会中,太多的冲气棒、萤光棒,可以欢呼,可以声援;还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笑脸,一个哭脸,当展示完的同学,由学生参与评价时,他们就可以把手中的脸,举得高高的。道具的作用真的是有限的,但让所有的学生参与生本是无限的。特别是低幼年级的学生,同仁们,让我们的孩子们在游戏中享受学习的滋味,在参与中分享学习的滋味,记住不全是快乐,失败挫折也是滋味儿呀。

第二,如何形成生生互动质疑

对于数学而言,生生相互质疑的前提就是真立的独立自主学习,完成前置性研究,就是有备而来。只有让学生真正独立完成前置,才会有热烈的小组讨论,才会有激烈的生生互动质疑。特别强调的是,低幼年级往往没有形成质疑的概念,如何在展示汇报时,创造出相互质疑的环境呢?重要的是老师的引导示范,比如,我们的汇报,你们觉得对吗?你们有什么补充吗,你们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

也可以借鉴辩论赛的方式,总有正反两方。那我们的课堂,能不能,专门设置一个小组作为反方,他们的责任就是质疑。质问展示汇报的小组,为什么,请说说原因、理由,并提醒请说清楚解题步骤。这是怪招。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环节的步骤及语言评价 12-12-31 作者: 刘元华 韩林琳 访问次数: 699 [ 大 中 小 ]

一、问题的结论

开始: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希望大家认真倾听我们小组交流的结果(结论):【主持】

中间 :随即转入演员的角色。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结束语)。转接:请xx小组给我们或评价或补充或纠错。【主持】 下一个进入评委的角色:xx发言的声音很大;xx的站姿很端正;xx发言的时候注意了面向同伴;xx发言的时候吐词很清楚;xx说话的声音很小,希望下次发言的时候声音大点(个人);xx组的结论不是很完整,我们组来进行补充;xx组结论很正确,但我们组还想进行补充;xx组的结论是错误的,我们组来进行纠错;xx组的结论很有创新,这非常可贵;xx组结论的xx方面说得透彻(小组);转接:请xx组的xx号给我们展示或是请xx组给我们展示【主持】。进入组间PK阶段。

最后:PK阶段的最后一个学生将评价权传给最开始的一个学生,由最开始的一个学生将评价权传给老师。

上一篇:先进党支部代表护理系党支部的先进事迹报告材料下一篇:圆明园园林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