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

2024-06-24

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精选6篇)

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 第1篇

浅析中专药剂专业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教学

论文关键词:药剂专业 调查 药理学 教学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校药剂专业毕业生、实习生,实习单位带教人员进行调查问卷、访谈,针对发现的问题,对药剂专业《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教学进行改革尝试,力求培养实用型人才。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熟悉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一般原则和基本治疗方案,了解重点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指导合理用药,预防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开展药学服务和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近几年我校药剂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社会零售药店、医院药房等,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具备较强岗位适应性,成为面向基层的技能型高素质型药学人才,我们通过对医药企业实习的学生及相应带教人员等进行调查和访谈,从中获得一些对教学改革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1 研究方法与结果

1.1 对象与方法

对本校药剂专业毕业后在药店工作的学生,共31名进行问卷调查;对有我校实习生的药店带教人员、店长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对药店的部分员工进行小组访谈。

1.2 结果

1.2.1 从事职业

本次调查共收有效问卷31份,其中25人占(80.6%)从事药店营业员工作,2人(占6.5%)为收银员,4人(占12.9%)为库房管理员。

1.2.2 工作情况

(1)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的时间: 有17人(占54.8%)能在两周到一个月时间中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有8人(占25.8%)能在一至三个月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只有1人(占3.2%)能在零至两周内可以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

(2)与非药剂专业毕业同事相比,学生认为自己的优势:有16人(占51.6%)认为自己与非药剂专业毕业同事相比,在医药专业知识方面更强,有7人(占22.6%)认为自己与非药剂专业毕业同事相比没有优势,有4人(占12.9%)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上有优势。

1.2.3 用药指导情况

(1)据统计当顾客咨询选用药物时,仅有38.7%的学生能做到询问用药者情况后自行判断,有32.3%的学生向顾客推荐反馈疗效好的药品,有22.6%的学生则向顾客推荐店里销量最好的药品,更有极少数(占3.2%)学生推荐广告上经常看到药品或请顾客咨询坐诊医师。当顾客咨询药物情况的时候,有90.3%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用量,83.9%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用法,87.1%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作用;但仅有54.8%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注意事项,51.6%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禁忌症,35.5%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不良反应。

(2)据统计学生最擅长推荐药物中居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感冒、清热解毒药,儿科用药和抗生素。最不擅长推荐的药物中居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心血管药物,肝胆消化系统药物、中药品种。有38.7%的学生能把大多数常用药物商品名和通用名相对应,有32.3%的学生只能把3/4的常用药物商品名与通用名相对应。当顾客问及某药品疗效时,有51.6%的学生按药品说明书进行介绍,仅有25.8%的学生按药理学知识介绍。

(3)通过对实习生的访谈得知,顾客询问最多的问题依次为药品成份、功效、用法、用量、副作用等。而学生在实习及工作中感到自己比较欠缺的正是关于药品的.成分、含量、用法、用量等专业知识,觉得学校的学习实用性不强,到了实际工作中对药品非常陌生。

2 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和访谈情况表明,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的理论知识有限,以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药品专业知识欠缺,不能与临床需要相结合做好用药指导工作,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等问题,为此,我们在药剂专业《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力求培养实用型人才。

2.1 整合教学内容,力求“新、实、精”

“新”—— 随着医药事业迅猛发展,药物的更新换代加速,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不断被深入认识,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药物作用靶点。在教学中增加一些临床应用较多,但课本没有提及或者没有作为重点药物提及的内容,如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西洛他唑,能够可逆性抑制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临床广泛用于改善慢性动脉硬化性闭塞引起的慢性溃疡、疼痛、发冷及间歇性趾行等症状[2]。还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给学生介绍某一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与临床用药接轨。如:“糖尿病的治疗与护理”,“高血压的合理用药”,“抗生素滥用的危害”等讲座,既可更新药理学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即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及日常生活中,药物商品名众多,一种药有好几个商品名,而教材上的药名基本上是以通用名为主,以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药品非常陌生,针对这一难题,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多介绍常用药物的商品名,讲解药物商品名与通用名的关系,例如:芬必得/芬尼康/芬力克的有效成分均为解热镇痛药布洛芬;严迪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沐舒坦/乐舒痰/润津的有效成份均为祛痰药氨溴索。同时,以课后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药店、医院药房收集药物商品名,并相互交流讨论,以班级为单位登记汇编成册。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实用性,也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当面对品种繁多的药品时能根据其通用名判断主要药理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

“精”,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精心设计课件,使教学内容少而精,重点突出。重点讲解各章节的代表药物,其他一般药物只讲解其特点或者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头问题找答案自主学习,例如:讲授利尿药一章时,先带着学生复习生理学中尿液生成的基础知识,再讲解药物对尿液生成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出问题:“按药物作用部位不同,利尿药如何分类?各类利尿药作用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利尿药相关知识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利尿药作用比较表,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既避免上课“满堂灌”,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临床上为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降低医疗费用,通常会使用复方制剂(一般由于2种或2种以上药物组成)。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相关章节选择一至两种有代表性的复方制剂,向学生介绍其主要成分,分析各自药理作用及联合用药的优缺点,例如:常用感冒药白加黑(美息伪麻片),由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右美沙芬、苯海拉明(夜片中含有)组成。其中,对乙酰氨基酚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能缓解感冒发热、四肢酸痛、头痛、咽痛等症状。伪麻黄碱为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选择收缩上呼吸道血管,缓解鼻咽部黏膜充血、肿胀,使鼻塞症状减轻,但对全身血管影响较小,对心率血压几乎无影响。右美沙芬为中枢性镇咳药,非麻醉性镇咳药,作用强度与可待因相等或稍强,但无成瘾性,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中枢,不良反应少,有效抑制咳嗽症状。而在夜片中增加了H1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具有抗过敏镇静作用,能帮助病人入睡。这几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同时减轻感冒常见的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咳嗽等多种症状,也减少各药的用量,进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通过对复方制剂各组分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原理的讲解,有助于新旧知识相互串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临床合理用药指导。

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 第2篇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教学的技术在各级各类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普及,它将多媒体计算机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和信息有机结合为一体,是一种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手段,在高校、中学和小学等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连接临床的桥梁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抽象,知识点多而繁杂,部分内容抽象难理解。例如: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病原生物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而枯燥,不易掌握和记忆,本校历届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学,每年考试不及格的人数相当多。加上在中医药院校本课程的开课学时普遍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详细展开讲授教材的内容,无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自下学期开始制作《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课件并运用到本课程的教学,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个部分的内容,不仅教学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而且内容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非常多。但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课时与西医院校相比较明显偏少,这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医学免疫学部分的抗原、抗体、补体的概念非常抽象)不好理解,也很难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往往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通过将大量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和动画相结合、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使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眼、耳、大脑等多种器官,学生很容易接受,加上展示过程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医学免疫学的“补体系统”一章时,补体的激活过程非常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参照国外教学资源制作了补体激活的动画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展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中从补体与激活物的结合开始,至C3转化酶、C5转化酶、膜攻击复合物形成以及靶细胞溶解的完整过程,同时结合大量图片对三条补体激活过程作了系统比较;在讲授人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生活史时,通过大量的视频资料展示虫体的生长发育与感染的动态过程等。通过图片与视频素材的综合应用,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重点与难点内容的掌握与理解本课程“医学免疫学部分”有许多内容如免疫球蛋白结构、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I-IV型超敏反应的机理等内容抽象难懂,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将其讲解透彻,而这些内容又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其理解、掌握的程度与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因而在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中,笔者借助大量静态的平面与立体图片,并结合相关的视频对其进行详细讲授,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轻松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时,运用Ig平面及立体结构图片,详细讲授其基本结构与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画讲授解不同水解蛋白酶对Ig的作用部位及水解片段的生物学作用;在讲授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作用时,通过网上下载的动画将MHC分子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完整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MHC分子的遗传特点及其在临床组织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在讲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显示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处理后的抗原如何被T、B淋巴细胞识别结合以及T、B淋巴细胞如何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细胞的具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动画讲授效应细胞如何发挥免疫效应和清除抗原异物的生物学作用,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的综合运用,让本来抽象难懂的免疫应答过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Ⅰ-Ⅳ型超敏反应时,运用大量图片和视频展示各个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机理的要点和区别,如Ⅰ型超敏反应中大量IgE抗体的形成及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导致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Ⅱ型超敏反应中自身抗体与靶细胞上抗原结合或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再吸附于靶细胞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Ⅲ型超敏反应中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毛细血管壁上的沉积以及通过激活补体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是此类反应发生的关键等。通过近五年的多媒体教学情况课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本课程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特殊表现形式,极大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可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静态图片、视频、动画、文本、声音等各种素材加入到课件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板书,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偏少的问题。如在讲授细菌各论时,细菌的种类繁多,每种细菌都会涉及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学生没有临床经验和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知识的过程中难度很大。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在多媒体课件中将每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图片放在课件的首页,然后应用一个典型病例,通过图片展示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再提出相关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就可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讲授细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去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觉枯燥乏味,而是积极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不仅保证了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效果,而且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在课堂上讲授本课程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通常来讲,专业教科书和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将学科的一些新知识、新成就和新进展写进教材,加上教学课时的限制和不足,教师没有时间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灵活多变,通过将这些知识插入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中,就可很方便地介绍给学生。如下学期上课期间,正值“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美国开始流行,笔者从英特网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并运用这些素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了当时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传染源、常见传播途径、实验室与临床诊断标准、防治原则及中医药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特点。通过将这些最新研究结果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医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标志,在中医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热情,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不科学,也会给中医药教学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差。

课件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些课件直接将原来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输入电脑,只是简单地将多媒体屏幕当成黑板来使用;有的教师只是盲目追求多媒体课件画面的美观,而忽视了基本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够吸引学生,但是重点不突出,要掌握的内容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将所有的书本内容都罗列到多媒体课件中,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不分。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时间做笔记,甚至幻灯片还没有看清,教师就播放下一张,结果学生一头雾水、头晕目眩。因此,教师应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以教材为蓝本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课件采用的图片、视频资料要清晰,动画要简洁了当,素材补充应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

2)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明确一点: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把脸转向屏幕,照着幻灯片把内容读出来;有的教师坐在电脑前,看着幻灯片宣读,板书很少,与学生基本没有交流,忽略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检查中均发现有类似现象。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如幻灯片的切换速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遇到重点、难点内容要提醒学生,要讲透,同时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等。

3结语

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 第3篇

天然药物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 因此, 应该紧扣药材市场分析和社会应用这一主题, 使学生将来在药厂、药店、医药公司、医院等各种不同的岗位上都能发挥自己的技能, 真正成为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医药技术人才。因此, 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天然药物学基础》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介绍了天然药物学的含义、任务、发展简史、命名和分类, 生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中药的炮制与鉴定等内容。各论就是对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的名称、来源、产地、采收加工、鉴定、化学成分、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进行分别介绍。

1 重视总论的学习引导

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强, 这对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取合理的方法有效开展教学是个巨大的挑战。教材的总论是把天然药物中一些共性的知识点做了一个总结, 也可以说是本学科的精髓, 是对全书内容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在具体教学实施中, 教师要学会多举实例, 紧密联系市场, 要善于归纳和总结, 不要泛泛而谈, 更不能照本宣科。这部分知识点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强调各论的学习

让学生在观察中增强感性认识。天然药物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而天然药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易混淆性的特点, 加之学生毕业后主要在药店、医院药房及医药公司从事经营药材、鉴别药材的工作, 因此, 必须加强学生对药材的感性认识。而教材中多是对药材的文字描述和简单的黑白图片, 学生学起来很抽象, 掌握起来很吃力, 学习效果不佳, 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印象。

2.1 多媒体教学

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以下优点: (1) 教材中的图片是平面的、静态的, 学校的实物教学资源也有限, 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所学天然药物形态进行观察的要求, 而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等特点,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制作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课件, 全方位介绍天然药物的原植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功能主治, 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直观印象[1]。

(2) 对于一些贵重药材、药材伪品、易混淆品等, 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图片或制作表格的形式对比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可以有效弥补学校现有实物教学资源的不足, 让学生对药材的认识形象化,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介绍知名的药学网站,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资源, 拓宽知识面, 接受新知识。

(3)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药材显微特征。笔者在理论课和实验操作前先展示药材显微图片 (有从网络中搜集到的图片, 也有在显微镜上直接拍照得到的图片) , 使学生了解药材各种内含物的显微特征, 知道这些特征在显微镜下的真实形态, 并可学习作图的方法, 让学生在显微实验操作时能更准确地找到并画出相应的显微特征图。如薄荷的显微特征图见图1~4。

2.2 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环节相对集中, 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感受、边摸索,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 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 没有以往的先理论后实践, 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 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授课时给学生分发相应的药材, 教师讲授理论时, 让学生边学习理论边观察药材, 逐一对照各项特征。主要可以通过看 (形状、颜色、大小、表面特征、断面) 、摸 (质地、断面) 、闻气味、尝味道来鉴别和认识天然药物。这对于帮助学生鉴别药材非常重要, 如木香、薄荷、肉桂、当归、丁香等药材教材中都对其有“气香”的描述, 但不同的药材香气各异;还有乳香、血竭、雄黄的臭味也各不相同, 只有亲自去闻, 才能体会差别, 并留下独特记忆;黄芪的豆腥气、南柴胡的败油气, 书上的描述都不如自己的感受来得真切。学完正品药材后, 还可收集一些相应的伪品和市场易混淆品给学生观察、鉴别, 指出鉴别特征, 增强实践技能。所学药材可以让学生人手一份, 学完以后装在自封袋或者纸袋里, 写上药名及相关信息, 便于随身携带, 随时记忆巩固;如果药材量不够, 也可以每班留存一份在学习委员那里, 有需要的学生自行联系学习委员。

2.3 总结归纳法教学

归纳是对初步学习的提升, 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发挥主观能动性[3]。天然药物学基础这门课内容多而杂, 但每个药都是学习其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炮制和功效这几项, 建议学生列个大表, 按照上面的表头内容把每个药的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到表格中, 边写边记。把所有的天然药物都记完以后可以再根据表格里的相似内容做二次归纳, 如找出哪些药材的显微特征里都含有晶纤维 (或者石细胞、腺毛、非腺毛) ?哪几个药的显微特征里是草酸钙方晶 (或者草酸钙针晶、砂晶、簇晶) ?哪些药材的药用部位都是根 (或者根茎、根及根茎、果实、种子、花、花柱) ?哪些药材来源于同一科?哪些药材在炮制加工的过程中都需要发汗等。只有把众多的知识点不断总结、归类, 才能加深印象, 学而不忘。

2.4 比较法教学

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运用比较法将类似的药材或者同一药材的不同商品规格进行对比, 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加强记忆有很好的效果[4]。如茯苓和猪苓, 白芍与赤芍, 味连、雅连和云连, 松贝、青贝和炉贝, 可以通过做表格的方式比较它们的来源、采收加工方法、性状、显微特征、成分、功效等。以同是来源于多孔菌科的真菌茯苓和猪苓的比较为例, 它们的区别见表1。

由此可以看出, 通过做表格比较的方式可以清楚地掌握茯苓、猪苓的异同点。

2.5 实验实训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 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社会所必需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应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一线, 而实验实训教学恰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5,6]。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多, 仪器设备等资源少, 再加上学生本身自觉性较差, 实验课的教学效果较差, 而中职院校的学生若想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就应着重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7]。这就需要学校和学生都重视实验课, 加强投入, 改善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如在演示如何利用显微镜鉴别药材粉末显微特征的时候, 运用示教和反示教系统,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教师的操作。把全班学生分好组, 在操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等给每一组学生打分作为实验平时成绩,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表现好、实验结果优秀的学生当场给予表扬和加分奖励, 鼓励其他学生向做得好的学生借鉴经验, 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应提出批评并督促其完成实验项目。对有实训项目的期末考核, 将实训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比例应与理论成绩相当。实训考核不能让学生滥竽充数, 如考学生的显微鉴别时应分组进行, 每个人一台显微镜单独操作, 这个考核办法在开学就提出, 让所有学生从一开始就重视实验实训课。

3 开展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 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8,9]。开展天然药物鉴定技能大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比赛,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比赛前, 教师可将部分药材标本留在教室, 由课代表保管,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演练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鉴别技能, 也可以练习真伪药材鉴别方法等。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组织实习实训

中药的鉴定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和显微鉴定等内容, 而来源鉴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原植物的形态鉴别。不熟悉药材原植物的形态, 就难以对其做出正确的鉴别。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安排学生到药用植物园等地野外实习, 识别常用药材的原植物, 采集制作药材标本, 使中药来源鉴定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可在校园内开辟一块地, 种植常用药用植物, 既可美化校园环境, 又可用于教学。另外, 还可以与当地医院、医药公司、药店等部门联系, 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带学生参观学习药材饮片, 学生也可以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去见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当前中职院校长期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10]。

5 结语

按照如上模式进行天然药物学基础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这一改革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按天然药物学基础教学大纲要求, 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分配比为3∶1, 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为了增强学生对药材的感性认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到每名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 势必会导致实践教学学时延长, 理论教学学时不足。对教材内容如何取舍、如何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的分配问题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摘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中提到要切实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让中职学生真正成为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医药技术人才, 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摸索, 对天然药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 综合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理实一体教学法、实验实训比赛等方法。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关键词:天然药物学基础,应用型医药技术人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欣.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35) :10138-10139.

[2]张向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体会[J].职业技术, 2009, 11 (11) :45.

[3]胡素青.归纳法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53-55.

[4]徐文元.浅谈“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5) :63-64.

[5]梁芳.提高中职实验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0 (3) :116-118.

[6]邢志霞.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3) :12.

[7]李强.中职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刘忠.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63-65.

[9]唐晓震, 严亚萍.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0, 23 (5) :181-182.

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药物学基础教学;情境体验法

情境体验法指的是利用情境作为教学的线索或者场景,通过教师或者专家组进行组织,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内容与环境中,让学生能从本质上体会到情景中所想要教学的目标。情境体验法是一种非常实用与直观的教学方法,在药物学基础教学中使用情境体验法可以让学生通过疾病体验、用药常识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情境体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动手能力,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体验法的实施方法

1.药物学情境体验法——疾病体验

学生今后工作的对象是病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药物所治疗的病症要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相关的用药知识。因而在使用药物学情境体验法教学时,需要让学生进行疾病体验。教师可以在护理工作中对经常遇到的疾病进行举例,并讲述病发时的各种症状,让学生跟随着教师一起进行疾病发病时的体验。例如:心绞痛病人在发病时心前区会非常疼痛,病人表现为弯腰并捂住胸口。教师可以先对这些病人的反应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出病人病发时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到病人发病时的痛苦。再如:对待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牙疼,教师可以在讲授解热镇痛药的用药知识时,进行牙疼的情境体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病症的体验,更深切地了解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生活积累,并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引导学生为学好药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药物学情境体验法——用药体验

药物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药物作用进行非常深入的了解。药物学情境体验法可以让学生对此项教学任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通过用药体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药物的作用特性,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理解与记忆。例如:前面所提及的牙疼疾病,导致牙疼的原因多半是炎症。那么可以通过采用解热镇痛药物来进行抗炎,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通过教师的演示,再加上对药物作用的解释,学生就能非常轻松地对这类药物的作用进行了解与掌握。

3.药物学情境体验法——用药后不良反应体验

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是护理专业中药物学基础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任务中明确规定“需要让学生准确掌握”。教师可以在进行要点分析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进行用药后不良反应的不同情况的扮演。让学生通过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了解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特征与情况,并且能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及时的处理。例如:在进行吗啡用药的不良反应的讲解时,可以分成多个小组对吗啡用药后多种不同的表现进行表演。如急性中毒、胃肠反应以及成瘾性等用药反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扮演深刻理解到相关的药物反应,还能通过自己的参与加深印象。在这个扮演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表现的错误特征进行及时纠正,这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从本质上提升了药物学基础的教学质量。

二、情境体验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在情境体验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此教学法进行备课,然后进行合理的设计。例如:在讲解解热镇痛药物基础时,可以讲解阿司匹林的药理。首先,讲解其解热、镇痛、抗风湿功效后,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法进行每一项情境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轮流感受每一个病症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让学生在脑海中有深刻的印象。其次,在进行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发热、缓解疼痛的作用的讲解时,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用药体检,感受到用药后对病症的减轻。然后在服药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用药不良反应的体验,通过一些常见不良反应,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不良感受,并且可以在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用适量的抗酸药物来缓解病人痛苦。让学生进行扮演与理解,并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也为此打下良好的基础,用以应对今后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这样的情境体验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体会到药物学基础的重要性。

此外,在中职药物学基础教学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职业体验教学,这也是学习药物学比较好的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病患和护理人员的扮演,把所有的情境体验教学法中的情形都表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指导与讲解,让学生融入到整个情景体验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好药物学的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恒树.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对《药物学基础》的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

药物学基础教学计划 第5篇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药剂: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 第6篇

第一节   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一、影响溶解度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晶格引力

2、溶剂的极性

3、温度

4、药物的晶形

5、粒子大小

6、加入第三种物质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 制成可溶性盐

2、引入亲水基团

3、加入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4、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5、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

(1)、同系物c链长,增溶大

(2)、分子量大,增溶小

(3)、加入顺序

(4)用量、配比

第二节  流变学简介

流变学: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技交流科学。

牛顿液体: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η是一个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非牛顿液体:

1、塑性流动:有致流值

2、假塑性流动:无致流值

3、胀性流动:曲线通过原点

4、触变流动:触变性,有滞后现象

第三节  粉体学

一、粉体学:研究具有各种形状的粒子集合体的性质的科学。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

1、光学显微镜法

2、筛分法

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三、比表面积的测定:

1、吸附法(bet法)

2、透过法

3、折射法

四、粉体的流动性:用休止角、流出速度和内磨擦系数衡量。

1、 休止角:θ越小流动性越好,

2、 θ<300流动性好

3、 流出速度:越大,

4、 流动性越好

5、 内磨擦系数:粒径在100-200um,

6、 磨擦力开始增加,

7、 休止角也增大。

θ≤300 为自由流动,θ≥400不再流动,增加粒子径,控制含湿量,添加少量细料均可改善流动性。

第4节 表面活性剂

一、概念: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并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二、分类: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 肥皂类:高级脂肪酸的盐,

2、 硬酯酸、油酸、月桂酸  一般外用

3、 硫酸化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4、 叶桂醇硫酸钠,

5、 sls),

6、 乳化性强,

7、 稳定,

8、 软膏剂乳化剂。

3、磺酸化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广泛应用的洗涤剂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化合物  新洁尔灭等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卵磷脂:对热敏感,60℃以上变为褐色,易水解,制备注射用乳剂及脂质体。

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碱性中呈阴离子性质,起泡,去污;

在酸性中呈阳离子性质,有杀菌能力。

(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 脂肪酸甘油酯:hlb为3---4,

2、 用作w/o 型。

3、 蔗糖脂肪酸酯:不4、 溶于水,5、 可形成凝胶,6、 作o/w 型。

3、脂肪酸山梨坦: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司盘span,酸碱酶易水解,hlb1.8-3.8   w/o型

4、聚山梨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吐温(tween),粘稠状黄色液体,对热稳定,

增溶作用不受ph影响,是常用的增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润湿剂。   o/w 型

5、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myrij ,较强水溶性,o/w 型。

6、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brij ,较强亲水性质,o/w 型。 平平加

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poloxamer,普朗尼克pluronic,增溶作用弱

亲水    亲油         润湿、分散、起泡、消泡。

poloxamer188 (o/w 型):制备的乳剂能耐热压灭菌和低温冰冻。

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1、 形成胶束: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2、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hlb 3--6:w/o型     hlb 8--18:o/w 型    hlb 7--9:润湿剂    hlb 13-18:增溶剂

3、增溶作用  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粒性药物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现象称增溶。

上一篇:干部考核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语文园地四年级部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