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受访体会范文

2024-08-22

学生受访体会范文(精选9篇)

学生受访体会 第1篇

受访体会

家访就是老师同家长就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行为。

平时,老师都很忙,除了给我们上课外,还要备课、批作业、批成长记录。由此,可见老师的忙碌。还要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对我们进行家访。

经过这次家访,首先要感谢的是老师的辛勤工作,为培养我们用了很长时间、很大精力。二是感谢教师把我们平时无法对家长说的一些心声传递给家长。三是感谢家长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这些所谓的恩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已铭记在心中。

通过家访,家长更明白了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也懂得了我们小小的脑瓜装了些什么,也会懂我们的任性和叛逆,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加在乎、关心我们而已。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父母在物质上的给予,更需要他们的理解、宽容和关心。

马天晴2013.09.20

受访体会

首先,感谢老师不辞辛苦来我家家访。为此,我和父母都很感动,也体会到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责任心和对我未来学习的期望。

我很惭愧,自己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上课不认真听讲,而且爱做小动作,课后也不能及时、独立得完成作业,老师也在家访中提到。自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培养学习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向父母了解了一些我在家里的表现,认为我应该帮父母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学习也不能放松。

令父母满意的是,自己在学校中比较节俭且团结同学,能在融洽的环境中学习,是件高兴的事。老师也与我们分享了一些他的学习经验,很值得借鉴与学习。让我体会到了现在应该珍惜美好时光,努力学习。

通过这次家访,让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也化解了一些我与父母生活中的小矛盾。谢谢老师!我要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好好学习。

刘子豪

2013.10.10

学生受访体会 第2篇

孙思的本科专业是土地资源管理,3年总成绩排名第一,顺利取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推免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他便开始准备推免生复试,自习室、实验室、宿舍“三点一线”,不敢有丝毫的松懈。通过参加暑期的保研夏令营,孙思拿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直达车票”,这也是他收获的第一个offer。

9月30日,孙思在抛出橄榄枝的3所名校中,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至此,他的漫漫保研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0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来自全国的1196名大学生中发起投票,48%的受访者表示考虑跨专业读研,2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跨专业读研,23%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同时,在面向159所高校、149个专业的319名本科四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70.29%的受访者属于“三跨”考(保送)研生,22.46%的受访者为基础学科跨向应用学科。

“以兴趣和爱好为主,就业考虑为辅”

3年前,高考成绩出来后,理科生陈果听从了长辈的建议,选择在西南地区一所财经类高校读财务管理专业。在这之前,她完全不了解该专业。同样在填报志愿时,和陈果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文科生徐慧决定离开家乡,选择了北方一所财经大学的保险学专业。

来到学校后,徐慧发现自己不喜欢选择的专业。彼时,学校给高考英语和数学成绩突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转专业到CIM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或者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专业 。大致了解专业内容后,徐慧选择转到CIMA。“觉得是被高大上的名字唬住了,就选择了转专业。”她坦言。而现在,因为不想本科毕业就工作,也不想“以后天天对着账本”,徐慧下定决心要考上陈果所在学校的金融专业。

虽然和徐慧一样,本科专业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但由于陈果读的是财经类院校,学校开设的专业几乎都与财经相关,所以陈果在本科阶段没有选择转专业。大四时,她决定考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TI(翻译硕士)英语笔译方向的研究生,在她看来,“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最有可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选择跨专业考研是陈果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她喜欢英语,但考虑未来的工作,她认为翻译专业比较容易就业,而且该校的MTI也与财经金融有关。与本科时选择离家近的院校不同,这一次,陈果选择了北方的学校。“趁读研究生的时候去远一点儿的城市体验一下,人生要有一次远行。” 她道。

而徐慧选择从北方回到南方。因为兴趣,她决定要考金融专业的研究生。确定专业后,她才选择要报考的学校。虽然本科专业也在学习数学,但对于文科生的她,数学是“大学3年一直摆脱不了的阴影”。现在决定跨考金融,徐慧必须迈过数学这道坎,为此她只能每天不停地“刷题”。

陈果的情况和徐慧刚好相反。跨考到文科性质的专业,她觉得“要背得太多”“考得太宽泛”。在她要考的专业中还有一门百科知识,涉及中西方文化史、地理、民俗等,需要涉猎很多书籍。时间成为她最担心的问题,“怕时间不够,背不完”。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跨专业读研的主要因素时,36.51%的受访者表示主要“以兴趣和爱好为主,就业考虑为辅”,19.84%的受访者“想尝试新的知识领域”,14.29%的受访者“不喜欢本科专业”,12.7%的受访者“完全出于兴趣爱好”。

跨专业考研面临的艰辛与选择

孙思是刘钰羡慕的对象。

“大学就应该好好学习!学习才是王道!”提到跨专业考研,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刘钰这样说道,“成绩好可以保研,就不用考了。”刘钰打算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的社会学专业。

准备考研的日子让刘钰的作息变得规律。每天早上7点去自习室,晚上10点回宿舍,12点睡觉。刘钰坦言自己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平时喜欢往外跑,去新的地方经历不同的事。现在为了考研,她需要把自己“困”在自习室。“我是一个多么向往天空的孩子啊!”她感慨道,“现在连‘进城’吃顿饭,都要边吃边谴责自己。”

在刘钰看来,传播学和社会学有相同之处,比如在研究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时候就有很多通用的理论。但对于她来说,社会学还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完全没怎么接触过”。她觉得自己的数学逻辑还不好,可跨专业考研时还需要考统计学。

在她看来,选择社会学完全是因为爱好。她觉得如果自己没有选择跨专业考研反而会更累,“因为没啥兴趣”。面对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她很好奇,所以不会枯燥。如果失败,她也表示不会接受调剂,直接选择工作。

由于跨专业考研风险大,四川大学的徐恺本科是工科专业,在取得本专业的保研资格后,纠结之下放弃了想要考取经管类专业的想法,选择了保送本专业研究生。“我最终还是屈服了。”他说。

郑州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孙玲在获得自己较满意的工作机会后,便放弃了跨专业考取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计划。除了觉得自己着手复习的时间较晚,数学“短板”外,她坦言“‘三跨’真的好孤单,心理压力挺大的。”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跨专业读研的受访者中,91.3%的学生选择国内高校,其中74.6%的学生表示对跨考的专业“一般了解”,16.67%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占3.17%。55.56%的学生表示“只想考(保送)研到选择的专业,不接受调剂。”

在确定自己要考的学校以及专业后,他们开始“恶补”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或同陈果一样独来独往于宿舍和自习室,早出晚归,不敢有丝毫懈怠;或像徐慧一样,和研友们互相监督,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其实我有时候觉得,在想做的事情面前,风险真的不会是让人那么害怕的部分。”陈果如是说。

“跨专业读研是研究生培养中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生选择跨专业读研、学校接收跨专业学生的报考是研究生培养中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如果是学术型研究生,那就考察这个学生有没有学术兴趣、学术潜能就可以了,如果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强调社会经验和跨专业的经历,就更加正常。”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副教授张国权也表示,自己在接收研究生时,会乐于接收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他举例,拥有工科背景的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做数学模型的能力可能比一般管理类的学生更有优势。在他看来,本科主要是通识教育,所学知识相对粗浅。研究生第一年的一些课程“可以弥补本科时专业的一些欠缺”,同时,部分学校会要求跨专业读研的学生旁听一些本科阶段重要的课程。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彭泽平同样认为,很多考生跨专业考研如果出于喜欢,那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本科专业所学,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思维来研究自己所报考的专业。

“总体来说,大多数老师选择研究生主要是看他有没有研究潜力,好像不会特别关注他的专业。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学校的招生简章中鼓励跨专业读研。” 张国权说。

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傅其林看来,兴趣和能力是评价一个研究生非常重要的指标。“理解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是选择研究生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还需要考察他的动力、对学术的兴趣、对学术的追求。”

对于“很多跨专业考研的学生,通过几个月的复习就能够学完相关本科知识”的现象,熊丙奇认为这和研究生考试制度有关系。在他看来,现在的考研是全国统一考试加上专业课的考试,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只要按照书目来复习,准备统一的考试就可以了。而国外申请研究生,需要本科四年求学的GPA,大学期间参加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及一些进行的相关研究作为申请资料。“因为国外关注的是本科期间表现出的学术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申请相关专业的基本准备,这样考察就更加全面一些。国内学生的概念就是‘我是这个专业,我就报这个专业的硕士,参加统一的考研’,这是考研制度导致的问题。”

熊丙奇认为,跨专业读研是每个学生的个体选择。学生本身的情况不一样,大学自己的专业兴趣不同,之后的职业发展规划也不一样。“如果说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盲目地跟风去选择当然就是一个问题,包括考研、如何选择考研的专业,都是个性化的,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学生受访体会 第3篇

大学生暑期刷手机皆因“无事可刷”

手机只是消遣之物,偶尔刷刷用于打发时间也无可厚非,但若一个假期都基本在玩手机,则表明大学生没有做好假期规划,没有比玩手机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如此,中小学生的状况也难言乐观。“不知如何度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宅家度假”是一种习惯的延续,从小学到大学都一脉相承,并非大学时期才形成如此状态。学生要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要么被家长所主导而被动参加大量的补习班,孩子无法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选择度假方式。

反观国外,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利用假期来做自己规划中的事。在美国,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寒假来完成他们的义务服务工作。在法国,旅游是学生假期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当然在国内,一些大学生的度假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比如利用假期先做些兼职,自己挣一些钱后再去考察或者旅游,或者共同研究一个课题,抑或到公司实习或者打暑假短工,既体验到挣钱不易,又加速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不过,这些还仅是“小众化”还不是“整体性”的表现。实际上,大学生暑期刷手机皆因“无事可刷”,如何让他们的假期变得更有意义,从手机上将其解放出来,这既是一个社会命题,也是一个教育命题。唯有保持全面视野和采取综合手段,才能避免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

“刷手机度暑假”背后的遗憾

此调查结果令人遗憾,问题首先在于这部分大学生个人。在暑假,虽然课堂里的教学暂停了,适当的休闲调整也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是说学习就停摆了,甚至生活就定格在刷屏中。这背后有大学教育“严进宽出”的原因。很多人错误地把读书的目标设定为考进大学而非认真求知,进了大学很容易陷入虚无,学期内该干什么,寒暑假该做啥,完全没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是毕竟之前多年深陷“题海”,往往对社会缺乏了解,对自己未来的人生缺乏前瞻性的规划。所以,在这方面家长也应该进行引导,比如和他们谈谈人生经验,讲讲所知的社会上各个行业的动态,询问子女对未来的人生是否有了大致的想法等等。

县委书记受访提纲 第4篇

一、对市委围绕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年”载体,作出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三忠诚”集中教育活动重大决策部署的看法。

中组部确定今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省委要求,要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上水平。市委围绕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提出开展“三忠诚”集中教育活动是比较符合六盘水实际的,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抓党建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作出更大贡献;三是有利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对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优化发展环境、转变机关作风,营造良好氛围。为了贯彻落实好市委的决策部署,水城县在认真抓好中央、省、市有关决策部署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与“三忠诚”集中教育活动一脉相承的“三心三践行”教育活动,即:忠心为党,践行入党誓词;一心为公,践行发展使命;全心为民,践行富民宗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将促使广大干部职工不断转变作风,纯洁党员干部队伍,推动水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二、对“三忠诚”集中教育活动的深刻内涵的认识和体

会。

市委组织开展“三忠诚”集中教育活动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迫切需要,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中央和省委重要精神的有力抓手和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举措。“三忠诚”教育活动中:

1、忠诚祖国,热爱家乡,就是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把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宿感具化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让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家乡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建设事业,进一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汇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奉献家乡中体现对祖国的忠诚。

2、忠诚于党,服务群众,就是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贯彻党章,坚持在锤炼党性中坚定党性,在坚定党性中保持党的纯洁性。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群众当作亲人,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在锤炼党性、践行宗旨、服务群众中体现对党的忠诚。

3、忠诚人民,推动发展,就是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把推动发展作为忠诚于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岗位实际,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六盘水的改革发展稳定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为全县各族人民谋求更大福祉,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推动发展、增比进位、创先争优中体现对人民的忠诚。

为了深入推进“三忠诚”教育活动,水城县在全县党员

干部中组织开展了“十个常温”活动,将着力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消极腐败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始终经受住执政、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和外部环境的考验,时刻牢记党员身份,树立党员意识,服务家乡发展。

三、对开展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三忠诚”集中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开展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三忠诚”集中教育活动,我们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党的纯洁性,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不断强化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充分发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为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盘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作为水城县来讲,我们为了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十项行动、百项任务”的落实,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了“3个8”措施和“一月一主题”长效机制,讲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当前,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最关键是要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最紧迫的问题是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省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推进六盘水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立足工作岗位践行“三忠诚”,我有如下思考。(必谈)

第一,以意识为先,不辱使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牢固树立使命意识、责任意识,谨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自觉向班子各位成员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和网络媒体学习,着力加强岗位理论方针、政策法规的学习,努力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提高提升自身素质同时,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问计群众,不断提高判断形势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继续抓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发2号文件、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市委第六次党代会、市人大七届一次会议精神情况的贯彻落实。

第二,以发展为重,真抓实干。发展是第一要务,基层的发展离不开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是基层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推动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落实者。这就要求县委书记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全力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推动基层的改革发展。要带领全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事业上水平、上档次、上高度,要坚持科学发展。要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寝食难安、拼搏争先的责任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感,盯住目标,埋头苦干,认认真真把每一项具体工作组织好,实施好,走出切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根据群众的意愿,锤炼领导作风、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第三,以民生为本,有所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要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的冷暖疾苦,掌握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要了解民意。深入而认真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要集中民智,善于把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和发挥出来,形成推进工作和事业的强大力量。要珍惜民力,坚持求真务实,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运用好、发挥好、保护好。要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认真扎实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坚持走群众路线,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妥善处理潜绩与显绩的关系。不浮躁虚华,不急功近利,努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第四,以团结为上,坦诚相待。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努力激励和调动各方面推动科学发展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用党性和人格的双重力量,团结同志,凝聚人心,积极发扬民主作风,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做到班子成员间事业上相互帮助、相得益彰,生活中彼此关心、愉悦和谐,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第五,以清廉为荣,严于律己。带好所管辖的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事,严肃党纪国法。坚持廉字当先,率先示范。严格遵守、模范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清白做人、公正处事。坚持以身作则,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家庭、对

学生受访体会 第5篇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6%家长想把孩子送出国,4.3%家长的孩子已经出国,40.5%家长的孩子正在准备出国。也有35.5%的家长不打算把孩子送出国。51.0%的家长在出国前征询过孩子的意见。

受访家长的孩子受教育状态分别为:学龄前儿童占24.7%,小学占33.4%,初中占20.6%,高中占 9.7%,大学本科占 8.2%,研究生占1.2%。

42.0%家长在孩子小学时就为其出国做准备

调查中,54.6%的家长想把孩子送出国,其中14.8%的家长非常想,39.8%的家长比较想。22.6%的家长态度一般。15.2%的家长不太想,7.6%的家长完全不想让孩子出国。

在北京工作的陈静(化名)上周末刚刚抽空参加了一场中介组织的留学推介会。她告诉记者,9月女儿升入初中,她和丈夫打算在女儿高中时送她出国,现在要“早做准备”。“我们都觉得让她出国接触不同的文化对于她性格塑造非常有好处。只是初中时期孩子还小,又在青春期,情绪波动比较大,她出去我们也不放心。”思量许久,陈静觉得高中时期送孩子出国是个较好的机会。

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家长中,孩子已经出国的占4.3%,孩子尚未出国、正在准备的占40.5%,不打算送孩子出国的占35.5%,不好说的占19.7%。

进一步交叉分析显示,随着孩子受教育阶段的递增,将孩子送出国的家长也在逐渐增多。在已经出国的孩子中,学龄前阶段占1.8%,小学阶段占3.2%,初中阶段占4.9%,呈现递增的态势。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比例则达到了16.0%和26.1%。

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5年在国内读完高中再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从61%下降到44%,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则从17%上升到27%。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计划出国读高中或预科及语言学校。

为了让孩子申请到更好的学校,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早早准备。通过交叉分析,发现正在为孩子出国做准备的家长在各个年龄段都占比较大。其中,高中和初中阶段位列一、二位,分别占比54.6%和48.8%。接下来有42.0%的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为其出国做准备,41.1%的家长在孩子本科阶段做准备,29.3%的家长则从孩子学龄前就开始为其出国做准备。

陈静表示,从女儿上小学开始,她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比如绘画、游泳和音乐。当时跟风报了很多班,让她广泛接触,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再从中选择出她比较喜欢的。”陈静认为,既然决定送孩子出国,就要为她提供更好的保障。“国外比较注重全面发展,小学时培养她的兴趣爱好,初中时主抓成绩。如果孩子在中学阶段平均成绩比较拔尖,她将来申请国外的本科会非常容易。”

76.9%家长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送孩子出国

电视剧《小别离》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母亲吴佳妮为送女儿出国,考虑卖掉房子。而在现实中,76.9%的家长会作出理智的选择,在经济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送孩子出国,仅8.8%的家长“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国。

在河北一所高校任教的吴打算以后送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出国。她认为,一年十几万到几十万的高昂留学成本,依然不能阻挡家长送孩子出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本就优秀,出国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学习比较差的孩子,出去跑一圈相当于‘镀金’。”不过,吴坦承,如今各类海归很多,在职场上的优势也不如从前明显。

作出送孩子出国的决定之前,陈静和丈夫考虑了整整3年。“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考量的。我们夫妻二人目前工作还算稳定,家里有点积蓄,父母还可以支持一下。经济上暂时没有问题。”陈静补充,虽然送孩子出国的花费是较高的,但这与孩子从中获得的收益成正比。“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在我们能够为她提供条件的时候给予她最好的教育,我想是很多中国家长的想法吧。”

在出国的问题上,过半数(51.0%)家长会尊重孩子的想法,询问孩子的意见,35.7%的家长没有询问过。

家长是否有留学经验也对孩子的出国选择产生影响。受访家长曾有过留学经历的占16.9%,没有的占83.1%。而在曾出国留学的家长中,想把孩子送出国留学的占51.2%,其中非常想的占29.5%,比较想的占21.7%,态度一般的占12.2%。

曾有留学经历、目前在河北某高校任教的金强对自己孩子出国的态度一般。“我留学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独自生活的孤寂,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考虑如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生活技能等。这些问题都要独自面对。”金强表示,孩子是否出国由孩子自己决定,他不会过多干涉。

虽然有83.1%的家长没有留学经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想将孩子送出国。其中,非常想送孩子出国的家长占70.5%,比较想的占78.3%。

学生受访体会 第6篇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名职场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6%的受访职场人目前有跳槽打算。65.5%的受访职场人认为跳槽是加薪的有效方法。但调查同时显示,还是有72.7%的受访职场人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工作。77.5%的受访职场人希望用人单位制定合理的加薪和晋升制度以留住人才。

64.6%受访职场人目前有跳槽打算

郭亮(化名)是北京一家创业电商公司的网页设计师,到年底,他进公司刚好满两年。从一个月前开始,郭亮就开始在网上投简历准备跳槽了。目前,他已经参加过3个公司的面试。郭亮说,虽然目前单位的年终奖不多,但他还是准备拿到奖金再辞职。

在苏州某包装公司做人事管理的赵迪,最近也在考虑跳槽。“我自己倒是没投过简历,是之前合作过的一个公司向我发出了邀请。”赵迪在目前的公司已经工作了6年,月薪7000多元。她坦言,邀请她的公司实力更强些,待遇也还不错,她已经初步决定去了。不过,去新公司以后,赵迪就不再是部门的一把手,她对此也有些顾虑。

调查显示,64.6%的受访职场人明确表示有跳槽打算。其中,17.3%的受访职场人已经找到新单位,47.3%的受访职场人还没有找到新单位。

进一步调查显示,分工作年限看,跳槽意愿最高的是工作3~5年的职场人,有跳槽打算的达75.7%。分收入级别看,跳槽意愿最高的是月薪1.5万~3万元的职场人,有跳槽打算的达71.2%,其次是月薪8000~1.5万元的,跳槽意愿最低的是月薪3500元及以下的职场人。分所在地区看,跳槽意愿最高的是省会城市及除北上广以外直辖市的职场人,有跳槽意愿的达66.3%,其次是北上广深的受访职场人,跳槽意愿最低的是县级市的受访职场人。

27岁的安家立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老家山东潍坊某县,目前是一家私人工厂的设备管理员,月薪2000多元。虽然感觉赚得太少,但他表示并不想换工作。“去大一点的城市打工工资确实高,但回老家就是求个稳定,能在县里找到这样的厂子算不错了。如果是在国家单位,就更不会换工作了”。

调查显示,28.4%的受访职场人士跳过1次槽,33.6%的受访职场人跳过2次,14.0%的受访职场人跳过3次,8.0%的受访职场人跳过3次以上,14.7%的受访职场人入职以来从未跳过槽。

为什么职场人跳槽越来越频繁?调查中,受访职场人表示最大原因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67.1%)。进一步调查显示,46.4%的受访职场人坦言会单纯为了更好的待遇而跳槽,26.3%的受访职场人表示不会,27.3%的受访职场人回答不好说。分工作年限看,工作3~5年的受访职场人最倾向单纯为了更好待遇跳槽。分收入级别看,月薪3万元以上的受访职场人最倾向单纯为了更好待遇跳槽。分所在地区看,北上广深的受访职场人最倾向单纯为了更好待遇跳槽。

“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就业机会也相对多,有机会多赚一些,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跳槽。”郭亮说,大学毕业后的4年里,他换过不少工作,目前即将离开的公司是他第4家公司,也是他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家。在他看来,大学刚毕业的学生首先要解决生活问题,为了高一些的薪酬频繁跳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工作一段时间的职场人,为了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平台跳槽也是自然的事。

调查中,65.5%的受访职场人认为跳槽是加薪的有效方法,认为非常有效和比较有效的分别占8.2%和57.3%,19.3%的受访职场人认为不太有效,2.3%的受访职场人认为没有效果,12.9%的人回答不好说。

张荣(化名)曾经是某大型民营通信科技公司市场部的员工,辞职去了一家中型公司。在他看来,现在公司相对更看重员工的能力和工作经验。进入职场初期,跳槽确实可以增加一些工作经验,从而提高薪酬,但频繁跳槽并不是增强个人能力的长久之计。“拿高薪的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而想要达到这种水平,一般必须要经历在某个岗位长期磨练的过程”。

77.5%受访职场人希望用人单位制定合理的加薪和晋升制度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促使职场人跳槽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加薪困难(41.5%)、晋升困难(38.8%)、工作环境不好(32.9%)、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28.5%)、学不到东西(28.0%)、没有年终奖或奖金少(26.9%)、不被重用(24.9%)、寻找更适合的工作和环境(23.2%)和工作太辛苦(19.8%)等。

赵迪认为,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对工作环境、公司人际关系等方面重视度提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薪资职位重视程度降低。“尤其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社会、职场和自己的认识更客观,也会更实际,更重视薪资以及未来发展”。

虽然跳槽的职场人很多,但调查显示,依然有72.7%的受访职场人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仅12.2%的受访职场人倾向于多跳槽。分工作年限看,工作以上和3年以下的受访职场人士求稳意愿最强。分收入级别看,月薪8000元以下和1.5万~3万元的受访职场人求稳意愿相对强。分所在地区看,乡镇和农村受访职场人求稳意愿最强。

郭亮坦言,如果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他也不愿意总是跳槽,但工作过的公司都让他感觉没办法长期待下去。“前3家公司,给的工资比较低,我刚毕业,设计水平不高,没有工作经验,这也在情理之中。但我在公司学不到东西,感觉一直都在修图,而且工作还很累,没时间充电。进了第4家公司,工资倒是提高了,但工作两年以后,我发现公司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加薪很困难。另外,公司对员工也没有培训制度,管理人员、美术总监总是从外面招聘,普通员工在公司里的发展路径不明确,不少有能力的员工都走了”。

用人单位怎么做才能留住人才?调查中,受访职场人认为最关键的是制定合理的加薪和晋升制度(77.5%)。其他方法还包括实行人性化管理(58.1%),让员工找到合适的岗位(53.8%),加大培训投入,关注员工成长和发展(49.0%)和注重企业文化建设(25.8%)等。

学生受访体会 第7篇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爱调研对350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6%的受访者穿过宽松运动式校服。51.2%的受访者直言这样的校服丑。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55.2%的人家中有中小学生。

从初中到高中,张笑(化名)在北京市某中学就读已经5年,在她的记忆里,学校的校服一直都没有变过。“秋冬校服是运动服,特别肥,瘦一点的学生能同时把两条腿伸进一个裤腿。女生夏天的校服是裙裤,因为太丑基本没有女学生穿,我们跟男生一样选择校服裤子。”

“在上下班途中,我经常看到很多学生穿着松松垮垮的校服,背着大书包,低着头走路,举止不大方,缩手缩脚的,一点都没有青春的感觉。”齐飞是西安某网站编辑,在她看来,衣着可以帮助人表达自己。尺寸不合适的校服,学生不喜欢却不得不穿,可能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

调查显示,52.1%的受访者认为宽松的运动式校服让学生缺乏青春朝气和自信,39.1%的受访者认为穿着这样的校服不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35.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降低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25.0%的受访者认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观念。

然而,在北京市定福庄中学刘春兵老师看来,校服不仅仅是用来装饰的衣服,校服的设计也要考虑诸多因素。“运动式校服美观、宽松,学生穿着不容易受伤。且统一的款式在校外实践活动中能防止学生丢失,便于学校有效管理。”

同为中学教师的许宁也同意这一观点。她还指出,统一校服能够防止学生穿名牌互相攀比,使贫困学生不容易受到歧视。“统一的校服是学校的标志,也是公平教育的体现。”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宽松运动式校服带来的有利影响包括:减少攀比(58.0%)、减少歧视(36.4%)、减少早恋(13.3%)等。

“相对个性,目前的学校教育更强调整齐划一。校服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一种外在体现。”在齐飞看来,性别、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应该正确看待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采取回避的方法。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孩子们的成长很重要。

调查显示,59.2%的受访者认为校服设计应该突出个性,19.1%的受访者反对,21.7%的受访者回答不好说。70.3%的受访者认为,穿着统一而美观的校服能够让学生获得自信。

许宁告诉记者,在校服样式的选取上,学生的意见往往不太成熟,众口难调。所以学校的校服样式都是在教委统一指示下选订的,并不会征求学生的意见。而设计复杂的校服很可能带来成本和价格的升高,增加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

对于很多人来说,校服是青春的记忆。“我们那会儿是白衬衫、蓝裤子,学校下要求,家长给准备,特定场合,大家穿起来倍儿精神。”退休在家的刘新福老人回忆起上学时候的岁月,无限怀念。

学生受访体会 第8篇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年轻演员不敬业现象普遍,其中20.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普遍。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唐珂(化名)说,现在很多电视剧不仅制作水平差,演员的演技更是“不在线”,有些女演员只会用瞪大双眼来表达情绪,完全感受不到演技。

近来热播的几部电视剧,唐珂没有完整追看过,但她在微博上看过相关的短视频,印象最深的就是某部电视剧的“抠图神技”,“主角跟群演根本不在一起拍,都是靠后期技术合成在一个画面里,太假了,这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对于年轻演员参演的电视剧电影,15.6%的受访者非常喜欢看,60.5%的受访者可以接受,17.9%的受访者觉得“不忍直视”,5.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程蕾(化名)是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职员,提到最近热播的一些电视剧,程蕾坦言看不下去。“演员演技差,他们的眼神、表情、对白,以及和其他演员的对手戏,让人分分钟出戏”。程蕾认为,年轻演员长得越好看,自己对他们演技的期待也会越高,但现实往往让人失望。“有些演员就是在念台词,走过场,轻飘飘的,完全不吸引人”。

程蕾喜欢回顾老剧,《康熙王朝》、刘晓庆版《武则天》等都会经常回看,“老剧的场景、服装,演员的人物刻画、台词功力都太棒了,让人觉得历史就是那样的,感觉他们和剧里的角色已经融为一体”。

唐珂最近也在回顾一部的电视剧《地下交通站》,“剧里都是一些老戏骨,细节诠释得很到位,在一些镜头里即便只是作为背景,表情、动作也依然很到位,能看到他们在用心演戏。年轻演员很少这么敬业”。

受访者认为年轻演员不敬业主要表现在演技差(60.1%),怕苦怕累,常用替身(55.1%),耍大牌,给剧组出难题(45.1%)。其他表现还包括:台词功力差,演戏靠配音(42.0%),态度不端正(32.8%)和不追求演技进步(26.9%)等。

对于当前电视剧市场的乱象和部分年轻演员不敬业的行为,唐珂十分反感,“很多当红年轻演员粉丝多,自带流量,这就成为制作方选择他们的全部理由,根本不看演技和是否与角色匹配”。

关于年轻演员不敬业的原因,55.2%的受访者认为是受眼球和粉丝效应驱使,对内容不上心,50.3%的受访者认为是受市场大环境影响,急功近利,36.6%的受访者归因于当红年轻演员档期太满,无心钻研演技,21.0%的受访者认为电视剧电影圈整体风气不好。

在程蕾看来,现在的年轻演员亟须多学习多提高,导演也不能只以粉丝为导向,对于演员的演技要严格要求,“即使演员一开始不具备剧中人物的部分特质,也要去培训,给演员时间去努力接近这个角色,不能放任不管。导演和制作方要对整个剧集负责”。

唐珂希望,今后我国的电视剧能够更加多元化,不要一窝蜂地出品同一种类型的剧,比如前几年的穿越剧,近来的宫斗剧、谍战剧等。

调查中,55.4%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影视剧虽然整体水平不高,但每年还是有几部精品电视剧和好电影,45.0%的受访者认为出现了越来越多新型题材和剧集。

同时,有41.5%的受访者认为剧情老套,制作不精,没有几部能看。

“我觉得现在很多年轻演员更多地像一个明星,而不是演员,不愿意努力提高演技,这可能是由他们对自身的定位造成的。”唐珂说。

比起电视台播出的剧集,她认为一些网剧质量还不错。“网剧能够收集观众的意见和反馈,对剧集进行改善,这是一个好的方式”。

学生受访体会 第9篇

2013年01月23日来源:钛媒体

作为曾经在华为工作过的人,我深知要让孟晚舟站在大众前,比让任正非站出来还难,而这次她不仅站出来了,还高调辟谣,高调表达自己对行业的判断,高调出来的第一站不是某些会议或论坛,而是直接面向媒体采访,这说明了什么?

任正非之女孟晚舟

钛媒体注:1月21日,华为CFO、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之女孟晚舟首度现身华为2012业绩预告媒体见面会,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报道,涉及华为的年终奖、华为的战略,华为的财务表现,孟晚舟的身世等等林林种种。但的确有很多业内人也疑问,已经数年没有开 过这种公开财报沟通会的华为,终于再次公开,可为什么是孟晚舟出面呢?钛媒体收到了一篇华为前员工的独家供稿,有些信息与评价供读者参考,全文推荐如下:

这两天媒体都在热炒任正非之女孟晚舟的新闻发布会,看似一个财报预告和沟通会,但却并不简单。作为曾经在华为工作过的人,我深知要让公主(钛媒体注:即孟晚舟,华为内部员工常对她的一种戏称)站在大众面前,比让任正非站出来还难,这也不仅仅基于她的个人意愿。而这次她不仅站出来了,还接受媒体采访,高调辟谣,高调表达自己对行业的判断,高调出来的第一站不是某些会议或论坛,而是直接面向媒体,这说明了什么?

我对媒体炒的那些八卦不感兴趣,她怎么出身,怎么进华为早已都是被说过很多年的事了,不存在揭秘不揭秘的,也没什么新东西,媒体炒作这些旧闻边角料除了哗众取宠没有其他意义。她的私生活我也不是那么关心,外人看到的,她对外公开的,也都不过是假象,真正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我们更无需去查探。

我最感兴趣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那篇采访“公主”孟晚舟的文章里提到的几点,那个采访信息量比较大,看那个记者也是跟踪报道华为很长时间的老记者,有以下几个亮点:

1、公司从今年开始,将会定期公布半年报。(在此之前,华为只是公布报)

“事实上,我们过去一直对利益关联方,比如银行定期公布季报,只是没有对媒体公开”。

这是可喜的进步,也是极度依靠贷款维持现金流的华为必须要向融资方提供的,这是一个逐步透明化的方向,但远远不够。

2、要公开公司的股权结构

“关于我们的股权结构,我们会选择一个合适时机,合适的方式向外界公开”。

另有媒体的一段报道:

将和任氏家族一道走出“黑屋子”的,还有华为的员工持股会。公司正在就代表公司超过64000名员工持有华为公司98.6%股份的“华为员工持股会”(即华为工会)的内部操作详情披露事宜,作相关 准备,“所有的文档都在华为的一间屋子里,我们考虑在合适的时机把它开放给公众”。

作为前华为员工,我知道,虚拟股本身并不能代表实际股份比例,甚至连期权都不算,华为的年终虽然会有股份分红,但员工离开时丝毫享受不了股份升值的溢价。这说明,这不具备实际股份的意义,那跟孟小姐所说的“华为员工持股”详情有何关系呢?

如果说员工持股,应有相关持股或期权协议,至少我在公司期间从未看到过相关持股协议。

我感兴趣香港那家给华为员工做股份回购的公司,如果华为真有诚意,先把员工虚拟股及其离开时回购股份的相关公司和架构透明化吧。香港的有关公司,据我所知也主要是由孟晚舟小姐掌管的。

3、华为暂时不会选择上市

“(上市)暂时不考虑。我们还是希望新业务在市场上首先能建立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既要“力出一孔”,又要“利出一孔”,就得要在一个平台上,在一个运作模式上去把市场的口子撕开,企业网和消费者两个市场,它们还有一个缓慢的成长期。另外上市是为了解决融资的问题,目前从资金来源的品种、渠道、额度,都足够支撑我们运营了。所以仅从融资来讲,我们不认为有上市必要。透露一个数字,目前我们在全球各银行中拥有330亿美元的授信额度,77%来自于外资银行,所以华为不缺钱。”

“华为上市存在天然障碍的,中国相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最多只能有200个股东,但是华为超过6万员工持股。关于上不上市,近期还没有进入到我们的议程中。”

从上述第二点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孟小姐在这里不够诚实,6万普通员工根本不是真实持股股东,何来超过200个股东?其次,海外上市的公司也不存在此问题,相反美股公司还要求股东达到500个,就必须要象上市公司一样向美国证监会公告和履行类似于上市公司一样的职责,因为超过500股东的公司,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为公众公司。

任正非把孟晚舟往CFO路上培养,也显然是早有安排,这是华为成为巨人还能稳定前行,并且把其早期复杂的股份安排更明晰、合理 化的核心中的核心,华为近年来已进行了一系列的财务处理和各类公司股权结构重塑。感兴趣的媒体可以好好去梳理一下。在很多华为老人看来,最早的财务负责人纪平的退下也是比较悲催的,各种因素不便一一道来吧。

华为的高速成长有目共睹,此次“公主”的高调出现,或许意味着,任正非真正的逐步退出要开始了。

上一篇:会议欢迎词的写法下一篇:桧溪镇中心校2017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