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2024-06-06

教育之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1篇

起初拿起《新教育之梦》一书是为了完成写读后感的任务,但拿起书的一刹那,便被它的封面吸引了,只见蓝色的封面上,一圈一圈白色的、小小的字“我心目中理想的德育,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我心目中理想的体育,我心目中理想的美育……”一直围绕着作者的漫画头像,螺旋形向外延伸、延伸……,似乎带着我的思绪一起在延伸。打开扉页,仔细的阅读目录,一条一条认真地看,“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在品读的过程中已记不得有多少次在心头产生了震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共鸣。《新教育之梦》一书并不像很多的教育类书籍一样泛泛而谈,大道理一堆,而是从我们身边的教育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阐述。朱永新教授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在客观地分析了现行教育的现实和困惑之后,理智地批评了旧观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了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城墙。

本书的第一篇章就是“理想的德育”,可见朱永新教授非常的重视德育工作。而当今社会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真的是非常让人担忧,有的孩子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所以现在青少年犯罪、自杀等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确,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但在很多的学校,德育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大多都是说教的形式,缺少实践,这样的德育教育当然是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的。

在“理想的德育”中,朱永新教授从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点“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中提到的内容。就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时,总是在一进门的大门墙壁上挂着“要爱你的妈妈”标语,而不是“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苏霍姆林斯基的解释是: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也能打下基础。书中还举例说了日本一所小学在进行同一德育内容时,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德育主题,主题内容由低到高。这也提醒我们今后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也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小、中、大班可以有不同的德育内容,而同一教育内容在小、中、大班也应有不同的程度。我们幼儿园的道德教育也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既有理想,更具现实性的目标体系。

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2篇

第一,“学会欣赏”,书中讲述的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被发掘的故事: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从捡到的一本杂志里,发现一篇另他十分触动的文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在得知此事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手涂鸦大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教师当然不可能个个都是屠格涅夫,也不可能都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但是,我们的校园里可能有无数个托尔斯泰。只要我们学会欣赏,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就会为无数个学生找回自己的自信,寻回他们的梦想。

有人说,欣赏是一种善良,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至。”其实,欣赏不是施舍,不是恩赐,欣赏之善总是不经意间自然流淌,是无功利心的真诚赞许,是长者对幼者的呵护,是智者对智者的敬佩。

欣赏不需要刻意的努力,也没有高深的学问、繁杂的技巧。对于欣赏者来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欣赏者铭记终身,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如果老师都能学会欣赏,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摸样,学生们的心田就会充满阳光。

第二,“如何看待外语与母语并重”, 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好母语无疑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在网络语言、世界级刊物的80%以上都用英语,不懂英语难以进入世界的主流。现在我国进入世界主流圈的人其实很一般,主要是他们懂英语,但我们喝多很优秀的任务因为不懂英语而无法将自己展示给世界。其实,语言教育的文化功能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是交际、交流的工具,也与语言体系合而为一实现了文化的传递。双语教学,重在运用,当然首先是熟练运用中文,掌握好我们的母语,在此基础上强化英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技能。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双语的语言训练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来因材施教。阅读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抄写单词,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单词;作文练习,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而选择不同的内容。语言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练习才能习得。缺乏一定的情景,语言学习就很困难。因此,英语教师等要尽量设置双语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感受和运用语言。双语教学中,“说”的能力尤为重要,这是适应社会、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别太在意学生语言结构的对与错,要鼓励他们多用双语进行交流、学习。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新教育》,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新教育之梦》 第3篇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广大奋斗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普通工作者的专著,它强调“细节有时更能反映品位”,而不屑作过多的争鸣与考证。辉煌与质朴、前卫和实在、认同和抗争如此和谐地熔为一炉,令人惊奇:专著有时确实可以成为身边可亲的朋友和可敬的尊长, 唯独拒绝权威的呵叱和教父的伪圣。

推荐理由:《新教育之梦》全面地阐述了作者关于教育的若干基本观点,并干脆以“梦”冠以书名,在教育史上这恐怕是并不多见的。这里或许有谦虚的因素,但更多地让人看到年轻和大度。教育是种充满梦想的事业,一直为灰头灰脸的理论追不上。当我们的教育家们也开始梦想,尽管为沉重的现实所羁绊,仍令万千生活在困惑和嘀咕中的人们惊喜且感动: 原来,我们是和先生在一起!

动漫之梦,教育先行 第4篇

儿时看的《幼儿画报》里有我最早接触的漫画,时至今日,我还记得“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的典故,虽然当时并不知道孟子为何人,但坚持、不放弃的这种品质一直影响着我。后来,随着识字量的增大和时代的快速发展,有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连环画、漫画、剧本、动画──丰子恺、华君武、朱德庸、几米、周洪斌、宫崎骏、皮克斯、派拉蒙、梦工厂、迪士尼……不同品牌的作品,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黑猫警长》、《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忍者神龟》、《葫芦娃》、《海尔兄弟》、《西游记》、《狮子王》、《犬夜叉》、《围棋少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海贼王》、《喜羊羊与灰太狼》……不胜枚举的作品伴随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欢乐和感动。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书本、电视、电影院已非看动漫的必要条件,随时随地看大众的、小众的动漫已经很容易实现了,甚至人人可做动漫的时代也不会太遥远。

每天上下班坐两次地铁,我不知道自己看了多少遍《小羊肖恩》,但依然不曾厌倦,也许这就是定格动画的魅力,它赋予无生命的角色以强大的生命力,动画给予我们的远比想象要多得多!其实,动漫的受众,应该是很宽泛的,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欣赏的作品。“禁”治标不治本,急需要解决的是制作更多更好的原创作品,搭建分层次的欣赏阶梯。

追到自己喜欢的动漫是很多人的梦想;创作属于自己的动漫,是学生们的梦想;引导学生创作高质量的作品,是老师们的梦想;创作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作品,是企业的梦想。让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动漫都能够传递正能量,是主管部门一直致力实现的目标。从动漫大国到动漫强国的路还很长,教育又能做些什么呢?从看动漫,转变为参与制作动漫,这其中会有怎样的经验和感受呢?动漫教学中,还有哪些难以跨越的障碍?

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第5篇

“新教育”改革运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人格、训练学生民主能力。 “新课程”、“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众人皆知的三个关键词,这三大教育实呈现为“三足鼎立”之势,共同为当代中国教育支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

因为从事教育一线工作,所以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育六个行动之“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这也是我们学校搞新教育的一个亮点。

老师和学生们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教师的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写教育随笔不仅是练笔,也不仅仅是“心灵的对话”,教育随笔还有育德、启智的功能。教师和学生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我,反思自我,促进师生超越自我。教师可以把随笔写在批阅里,可以为每个孩子写信,写贺卡,写观察日记,鼓励教师和学生坚持记录生活的轨迹和人生反思的成果。也是一种师生之间交流的很不错的有效方式。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6篇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捧读着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我有深深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朱教授怀着一颗对教育理想的赤诚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新教育”的理想境界。“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做“理想教育”的追求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教授强调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有担当,要勇于承担面对社会教师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社会担当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积极的生存心境,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的人。

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所以,“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

二、做“理想教育”的探索者。

在书中,朱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者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只是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创造。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三、做“理想教育”的实践者

理想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朱教授在阐述“理想的智育”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我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我觉得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事业的新人,应该是有激情有梦想的时候,却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以下是我对美育这一章一点浅薄的感想。

一、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三、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读书心得《新教育之梦》心得 第7篇

《新教育之梦》第一章是《理想的德育》,读完以后我深有感触。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的,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教育者应该把德育放在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要实现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和和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理想的德育。而作为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父母,也应该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联系现实的教育,我们虽然提倡的是教书育人,但是在应试教育前提下,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因而事实上很大程度上育人是服务于教书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淡化德育的趋势。正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分、分教师的法宝”,有了好的成绩,你就有了一切。

在这种氛围下,德育被淡化必然的。然而,世间文化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渗透,部分学生的人格缺失,少年犯罪触目惊心。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啊!否则,培育的人才无异于“病梅”,鲁迅先生的那句“救救孩子”的警言又回荡在我的耳畔。因而,我们必须端正思想,研究对策,把德育工作做好,培养有德行的有良知的人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勿庸置疑,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对于我们来讲,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德育,切实研究好的德育方法。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在学生与教师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朱永新老师提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我们不能让学生整天仅仅忙于上课和做作业,应该多给学生交流和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会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冲突,而这些道德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动漫之梦,教育先行 第8篇

《黑猫警长》、《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忍者神龟》、《葫芦娃》、《海尔兄弟》、《西游记》、《狮子王》、《犬夜叉》、《围棋少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海贼王》、《喜羊羊与灰太狼》……不胜枚举的作品伴随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欢乐和感动。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书本、电视、电影院已非看动漫的必要条件,随时随地看大众的、小众的动漫已经很容易实现了,甚至人人可做动漫的时代也不会太遥远。

每天上下班坐两次地铁,我不知道自己看了多少遍《小羊肖恩》,但依然不曾厌倦,也许这就是定格动画的魅力,它赋予无生命的角色以强大的生命力,动画给予我们的远比想象要多得多!其实,动漫的受众,应该是很宽泛的,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欣赏的作品。“禁”治标不治本,急需要解决的是制作更多更好的原创作品,搭建分层次的欣赏阶梯。

追到自己喜欢的动漫是很多人的梦想;创作属于自己的动漫,是学生们的梦想;引导学生创作高质量的作品,是老师们的梦想;创作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作品,是企业的梦想。让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动漫都能够传递正能量,是主管部门一直致力实现的目标。从动漫大国到动漫强国的路还很长,教育又能做些什么呢?从看动漫,转变为参与制作动漫,这其中会有怎样的经验和感受呢?动漫教学中,还有哪些难以跨越的障碍?

追寻新教育之梦 第9篇

镇中小学,在连云港市第一个融入新教育实验的大潮,并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走出了一条追寻新教育之梦的探索之路。

请进来 与名师对话。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镇中小学多次邀请了全国新教育实验专家——昆山国际学校校长、《新教育实验通讯(电子版)》执行主编,教育在线论坛(http://www.eduol.cn)“新教育实验论坛交流区”论坛版主,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成员刘恩樵做《教师成长——在实践中生成智慧》、《构建理想课堂》的专题报告;邀请全国新教育实验专家——《凤凰语文论坛》版主、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核心成员高子阳做《教师专业化发展》专题报告。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海波、王家宝、徐鹤春、南师大博士孙伟、淮阴师范学院客籍教授——灌南县教育局副局长兼第二中学校长李伟等做学术报告。邀请了县教研室主任缪建山、县语文学科带头人李月梅等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的培训,请进名师,与名师对话,用名师思想引领教师成长。

走出去 与世界共舞。为了构建教师新的知识结构,对接先进发展与教育理念,镇中小学先后派出了校领导与骨干教师两次到苏州北厍小学、新城花园小学、宝带实验小学等学校进行全方位对口学习,对接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派新教育实验领导与骨干教师参加在成都、北京举办的“全国新教育实验”年会,汇报镇中小学新教育实验的开展情况。带领全体教师到私立“新知学校”、“光明实验学校”参观学习,感受他们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服务理念,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沉下来 研究中成长。镇中小学多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课题“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发展与研究”被中央教科所立项,成为实验学校。省级课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顺利结题。举办了江苏省中小学数学研究第六期立项课题开题论证会。参加市小学校长论坛活动,开展“反思、互动、超越”课程改革沙龙活动,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为教师的迅速成长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共读书 建书香校园。营造书香校园,共建精神家园。镇中小学深入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通过举办“书香伴我行”读书节,开展振兴阅读,“书香班级”评比、“阅读之星”评比活动,举办县“营造书香校园”现场会,在读书中丰富师生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如今,读书,已融入镇中人的生活,成为镇中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上网跟帖发帖,已不再是新鲜事,教师撰写读书心得,教学反思,学生书写读书笔记、日记已成为一种自然。以读书为荣,不读书为耻已成为镇中人的共识,浓郁的读书氛围已经形成。

勤动手 实践中提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镇中小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承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开展“悯农”主题实践活动,感悟中华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展“母爱”主题教育体验活动,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举办“六一”艺术活动,展示艺术才华;参加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滚雪球、堆雪人,享受大自然乐趣;参观农物展室,体验历史变迁;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祭奠烈士英灵、参观“渡江第一船”,感悟新中国成立来之不易;听“八荣八耻”报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参加征文比赛,展示优秀素质。

再回首 探索中前行。新教育实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搭建了宽阔的平台。经过镇中人不懈的努力,镇中小学成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少先队基础建设合格校”、连云港市“德育先进校”、连云港市“田径特色学校”、连云港市“先进单位”、连云港市“实验小学”、连云港市“一级学校”等等。

读书心得《新教育之梦》心得 第10篇

当我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思索着,感觉特别亲切,那是因为《新教育之梦》有着独特的亲和力。

以往谈到理想,我总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许多美好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美梦成真的却少而又少。而现在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却有着新的感受。朱老师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他在书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平静而又睿智,他用最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奥的教育理论,在他的作品中,我没有读到成堆成堆的术语,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独特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既有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又有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还有富有激情的诗句。可以说他的书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实在令人敬佩。

《新教育之梦》第一章是《理想的德育》,读完以后我深有感触。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的,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教育者应该把德育放在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要实现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和和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理想的德育。而作为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父母,也应该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联系现实的教育,我们虽然提倡的是教书育人,但是在应试教育前提下,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因而事实上很大程度上育人是服务于教书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淡化德育的趋势。正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分、分教师的法宝”,有了好的成绩,你就有了一切。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第11篇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一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

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三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读《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12篇

教育家朱永新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

近日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毕我深觉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止于其文学价值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代教育的现实所在。这部著作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新教育之梦》在诉说着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新教育之梦》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事例,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一些思索。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的第七章理想的教师,读完这一章节后,使我在心里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含义,同时我也深深的觉得自己以前地认识是非常地肤浅。现在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找到了多年想要寻找的方向,而且是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以后将要以一种什么样地姿态出现在学生、家长、同事的面前。在紧张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局面,现在我知道了,我不会再怨天尤人了,那就是我们教师要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坚韧、刚强、心胸宽广的人。

还记得初任班主任,受“严师出高徒”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言”,我常常脸似玄冰,冷面说教,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与我疏远了,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横在我们之间,班级工作也越来越难以开展。痛定思痛,深刻的反思后,我发觉自己的“严师”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孩子们,我必须来一番彻底的改变。爱孩子,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我选择了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孩子们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孩子因紧张答不出问题时,我用微笑表示鼓励;孩子们做错事惴惴不安时,我用微笑表示宽容;孩子们有进步时,我用微笑表示肯定与奖励;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用微笑给他们信心和力量……我以一颗爱心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也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成功了,孩子们第一个给我报喜;受委屈了,找我倾诉;有问题了,找我解决。在与学生和谐的交往中,我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成长的经历让我慢慢知道了怎样为人师,拜读了朱老师的著作后又让我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教师的内涵。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象朱老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13篇

ISBN:978-7-107-17425-4

作者:朱永新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定价:23.80元

开本:32开

装:平装

名人堂

朱永新, 1958年生, 江苏大丰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委, 民进中央常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教育在线文库》等书籍三十余种, 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

深阅读

本书体现的核心内容就是“真、善、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 我从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中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 对教育的追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教育无痕, 优质的教育往往充盈于校园的文化时空, 体现于每一个教育环节。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没能更多地让学生去学会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没能更多地让孩子们自己与文本对话, 与身边的人对话, 与自己对话。感谢《新教育之梦》把我从以往的睡梦中唤醒,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我要用“真”来对待周围的每一个学生, 用“善”来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用“美”来观察周围的教育环境。

——江苏省泗阳县庄圩中心小学陶怀成

编辑推荐

追索人本德育的教育之梦 第14篇

人本德育关注的是如何“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寻找“适合”的方法,实现有效积极的改变。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教育本身的科学价值,更要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价值。如果没有教师对生命个体成长价值的充分认同,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质意义。追索人本德育的教育思想,让教育变得更加和谐、温馨,也让教育者在一路行走中不断获得新的体悟。

一、“亲其师,信其道”——真情育人

教师是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和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教育专家林格是这样诠释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心灵的感应,通过感应输入能量”;“心灵是唯一能和宇宙沟通的人类器官。”的确,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唯有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有真诚的爱,才会有一颗宽容、柔软、慈悲、怜爱的心,才能时常面带笑容,温情地对待学生的一切,才能懂得用真情关爱生命、呵护心灵,陪伴学生更好地成长。当学生感悟到教师深深的爱意后,便能激发出善良的、向上的、积极的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教育境界,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一点一滴地累积。首先,我们要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优等生是一件容易的事,关爱“学困生”“捣蛋生”需要理性和智慧。“不抛弃,不放弃”是转化他们的一个秘诀。你让他感受到教师真心在意他,在和他一起努力,那他才会愿意伸出小手和你相牵一起前进。此时,其他学生也会从教师身上受到感染,才不会歧视、讨厌、排斥“这只落后的小鸭子”,纷纷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充分印证了“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教育名言。其次,我们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思想动向,乃至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周围环境等。只有把握了学生的现状与实际,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再次,我们还需要“忘记自己是老师”。学生的快乐是教师的初衷,学生的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快乐。但是,在“爱”的名义下,教师们时常扮演着“警察”“消防员”的角色,对学生实施着“豆腐心,刀子嘴”的教育,这样学生不但感受不到老师的爱,相反会对老师心生反感、埋怨。有时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像个孩子一样和他们一起闹闹笑笑,用自己的笑脸换来学生一个个的太阳。

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赏识励人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气质,每一个学生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道德准则。如果德育割裂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了学生个体独特的生长环境,忽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忽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必将造成德育对学生的疏远,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教师要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用鼓励和赞扬来激励学生,唤醒他们深埋的潜能,鼓舞他们自觉地放大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让一些不良的品行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消退,从而大踏步地向着成功之路迈进。

赏识自己的学生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要接纳、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班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教师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是否出众作为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而应看到成才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赏识自己的学生其实就是用“心”执着地爱那些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为他们开垦出一片健康成长的沃土。有人说,“懂得欣赏,石头也会放光彩;不会赏识,金子也会被埋没。”虽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但这一枝独秀却能给人们带来春的气息,引来万紫千红和蜂飞蝶舞的盛景。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大家能欣赏到这朵那朵的花儿已经在身边悄然开放;也要多多以生活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渐进养人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尊严、有智慧、有心灵、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个体。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知识和智慧的增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思想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涵养的过程。教育若不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知识增长的规律、思想形成的规律,无疑不能称之为“教育”。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孩子总是一天到晚被催促着,快吃、快走、快洗、快睡、快做……其实,孩子是多么需要我们对他说:“别急,孩子,你慢慢来。”

德育,就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细腻和细致,需要平静与平和,需要耐心和耐性。慢的德育需要教师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呢?错误是一种经历,一种行为,是一种认识的暂缓,也是一种不易发觉、不可再生的成长资源。学会运用这些资源,留给学生等待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一个“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机会,学生就能从你的鼓励中自主地站起来。而如果学生一犯错你就去惩罚他,那他很可能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或在你的拉扯中勉强地做做样子。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绝对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也绝对不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体现。人本德育就是要克服急躁心理,学会等待和宽容,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给足学生自我完善、自我修正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效”,以简单化、程式化的粗暴方式来处理问题,就像雷夫老师所说:“我不会强迫孩子改变。我没有这个权力。我的责任是让孩子自己体验和观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教育就会有别样的风景。

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厚积塑人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性。任何一种贴近于时代的管理理念、育人理念都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因此,它只适用某一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管理观念的更新,注意继承和发展的统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提升个人业务素质,使人本化教育更趋科学,以满足素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

《礼记·中庸》谈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老的智慧启示我们,要知行合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做一个吸引学生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平时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准备一桶水。”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电、补充“营养”,让知识向纵深处发展,变传统的“一桶水”为新形势下的“长流水”。

新课程呼唤的综合型教师,其实质就是学习型的教师。加强自己的学习,既要向经典教育名著学习、向教育教学专家学习,还要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习型的学生。所以,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必须先成就自己,让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总之,人本德育凸显了人的发展的时代要求,突出人的主体性价值,是德育本质的发展和深化。做一名人本德育的探索者、创造者和践行者,要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距离,让学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乐于接受的真正的人本教育。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第15篇

一、富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富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上一篇:北苑小学防控手足口病责任书下一篇:舍弃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