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24-08-23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选8篇)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1篇

怎样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加强宪法实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

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完善选举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制定社区矫正法。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2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的历史新时期,首要的任务就是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且要在构建理论体系的同时,准确认识和把握其所蕴含的当代价值,所彰显的时代魅力和对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工作,才能更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向前发展。

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提出后,就一直指引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走向。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党的十七大完整的诠释了它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Xl~d,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的艰难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Ill历史的推动和人民的拥护,使我们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继续完善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并且,在进行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当代价值,所彰显的时代魅力,更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和理论基础,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牺牲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胜利发展的新阶段,也使得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在坚持继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又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理论观点的束缚,取得了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些宝贵经验的科学成果和理论结晶,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阶级剥削的思想;而“以人为本”则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诠释;建设生态文明演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和解的思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单一的计划经济。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部分理论观点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促进其自身的开放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前行,更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不但加深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7K,~-。并且给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内容,拓宽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领域。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我党在解放思想的同时统一思想,以便指导现代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

以科学的理论来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党最根本的经验,最优良的传统。我党一直采取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相结合的方式来汲取理论精华,并指导实践向前发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成功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今社会不断的解放思想中,整个世界、各个国家以至每个人的基本情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意识领域里的斗争错综复杂,各种文化交流碰撞激烈。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夯实基础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统一行动进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用最新理论成果及时武装全党,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有利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

江泽民说到:“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实践和努力奋斗。而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充实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提升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指引着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且在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世界无产者都形成了对于社会主义的热烈期望和坚定信仰。但苏东剧变的历史现实与西方政客的言论攻击,以及各种错误思潮在中国的盛行,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而且通过不断地自我调整,资本主义缓解了自身的矛盾冲突,呈现出的一片繁荣景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人们深深陷入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思索之中。

尤其是在历史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贫富悬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以及贪污腐败等等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思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备受瞩目的发展中大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备受世界关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模式及其成败得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我们要在当今社会提升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就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防止主观的教条主义、防止人们固步自封、防止官僚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迈向小康社会,必定对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充满了信心,对社会主义的到来充满希望。

邓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艰巨事业需要我们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找准前进的方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向社会主义的实现稳步迈进。

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增强民族性。有利于党和人民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与特色文化

毛泽东曾说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我们今天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不能抛开民族性,就是要彰显中国特色,丢弃了中国特色去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实际,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意愿相结合,与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深深融合,充分显示其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作为一个拥有继承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不断地从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激发创造活力。完善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可以推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吸收性,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则强调在坚持科学的扬弃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同时,继续汲取和改造中华文化文明中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依然是我们具有坚实储备的的智慧宝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人民,则要继续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既要担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又要担当中华灿烂文明的当世传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而日益加深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根基,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必因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和更新的活力。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3篇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理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8·19”讲话中强调, 意识形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 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而意识形态领域是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中国的重点领域, 坚守这一阵地至关重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之中, 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化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一) 理论要讲实讲透, 直面热点难点问题, 及时批驳错误言论

由于“90后”大学生群体没有亲身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探索及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 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 所以, 在理论讲授中必须注重讲实讲透。不仅是要讲清楚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等等基本概念, 更主要的是要敢于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 “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够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 要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就必须先做到理论上的彻底, 即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 不回避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敢于就学生最关注的医疗、就业、贫富差距、腐败等焦点问题, 用通俗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敢于及时批驳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言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揭示敌对势力险恶用意的真相, 帮助学生从理论上解决好为什么要坚持“四信”和实践中怎样做到坚持“四信”的问题, 进而引导广大学生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二) 通过“全景式”教学法形成学生的理论自信, 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由于“90后”大学生出身的政治历史大背景造成的对社会现实缺乏理性思考的特点, 我校“概论”课提出“全景式”教学法。“全景式”教学法以宽广的时空范围为教学视角, 将理论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 通过再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考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背景全过程, 即理论产生、发展时期的世界历史背景、国内社会背景、人民生活状况和主要诉求、理论创建者的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理论观点争鸣和斗争、实践检验等等。也就是通过纵深的历史视角推进, 用改革开放35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家社会发展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特别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具体体现, 以及各行各业所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人物和事例, 通过“全景式”的再现历史背景和历史脉络, 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科学性, 减少并排除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学习的抵触, 引导学生在感受理论科学性的同时领悟理论的现实性, 为认同内化理论奠定思想基础。让学生探讨自己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见解、探索践行中的难点和疑点, 在轻松、分享的氛围中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达到使学生真信、真学的基础上形成理论自信, 进而形成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追求, 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 强化认同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真正使当代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还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作为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 必然要遵循这一原则。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要求, 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我们以“概论”课为例, 对此进行分析。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的课内实践教学包括专题讨论、结合观看视频讲解理论、学生专题讲授、新闻评论等形式。具体来讲, 围绕“老人摔倒扶or不扶、道德和法律谁撞了谁”、“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全能神是不是全能”、“人是不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等现实中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并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三观”;结合观看《改革开放30年》、《百年潮·中国梦》等视频讲解基本理论, 更形象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 使学生更深入直观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指导意义;专门选取“概论”课的改革开放这一章, 由学生用20—25分钟专题讲授, 并给予加分。我校2011级盛加俊等5位同学用精美的PPT, 从衣、食、住、行、用等不同角度详细讲解和展现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这一基本政策的正确性、重要性, 增强了对理论的认同感;并结合近期发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重大时事让学生准备, 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新闻评论。“概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内容进行过程中, 学生针对食品安全、社会道德滑坡、公交不文明行为、达赖喇嘛、恐怖袭击事件、“星星”的背后等进行深入评论, 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培养了学生被动或主动关注政治的意识,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认同感。

课外实践教学, 是指通过参观、调查等社会实践, 让学生深入社会现实和思想实际, 深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积极指导意义。黑龙江科技大学“概论”课先后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参观大庆铁人纪念馆和大庆科技馆。每班选出一、二名学生, 回来后由参观的学生在班级讲解。2011级的常娜娜同学按照“王进喜简介”、“大庆大会战的历史背景”、“纪念馆介绍及摆放文物”、“此次参观感想”讲解参观活动, 从而让全体学生了解参观内容并接受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组织学生进行诸如“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调查”等实践内容和形式, 一方面通过实际调查、参观, 真正了解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 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并通过撰写调查报告, 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理解和反思, 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可,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进而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

总之, 只有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 才能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永续力量。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义不容辞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 应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理论讲授为主, 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认同教育, 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影响感染为辅, 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活动, 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并外化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

[2]于冬梅.“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教育对策论略[J].经济师, 2012, (6) .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4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07—02

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提出后,就一直指引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走向。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党的十七大完整的诠释了它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的艰难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 历史的推动和人民的拥护,使我们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继续完善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并且,在进行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当代价值,所彰显的时代魅力,更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和理论基础,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牺牲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胜利发展的新阶段,也使得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在坚持继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又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理论观点的束缚,取得了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些宝贵经验的科学成果和理论结晶,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阶级剥削的思想;而“以人为本”则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诠释;建设生态文明演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和解的思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单一的计划经济。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部分理论观点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促进其自身的开放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前行,更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不但加深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并且给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内容,拓宽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领域。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我党在解放思想的同时统一思想,以便指导现代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

以科学的理论来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党最根本的经验,最优良的传统。我党一直采取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相结合的方式来汲取理论精华,并指导实践向前发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成功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今社会不断的解放思想中,整个世界、各个国家以至每个人的基本情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意识领域里的斗争错综复杂,各种文化交流碰撞激烈。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夯实基础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统一行动进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用最新理论成果及时武装全党,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有利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

江泽民说到:“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实践和努力奋斗。而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充实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提升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指引着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且在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世界无产者都形成了对于社会主义的热烈期望和坚定信仰。但苏东剧变的历史现实与西方政客的言论攻击,以及各种错误思潮在中国的盛行,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而且通过不断地自我调整,资本主义缓解了自身的矛盾冲突,呈现出的一片繁荣景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人们深深陷入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思索之中。

尤其是在历史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贫富悬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以及贪污腐败等等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思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备受瞩目的发展中大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备受世界关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模式及其成败得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我们要在当今社会提升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就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防止主观的教条主义、防止人们固步自封、防止官僚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迈向小康社会,必定对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充满了信心,对社会主义的到来充满希望。

邓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3] 社会主义的艰巨事业需要我们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找准前进的方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向社会主义的实现稳步迈进。

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增强民族性,有利于党和人民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与特色文化

毛泽东曾说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4]。我们今天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不能抛开民族性,就是要彰显中国特色,丢弃了中国特色去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实际,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意愿相结合,与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深深融合,充分显示其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作为一个拥有继承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不断地从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激发创造活力。完善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可以推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吸收性,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则强调在坚持科学的扬弃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同时,继续汲取和改造中华文化文明中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依然是我们具有坚实储备的的智慧宝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人民,则要继续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既要担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又要担当中华灿烂文明的当世传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而日益加深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根基, 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必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和更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J].求是,1998,(4):2.

[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5篇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崛起的关系

赵亚杰(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学号:00939017

【摘要】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和探索在一步步地深化,而关于如何构建这一体系更成为一个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关键问题。之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此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多个层次来论证说明。本文笔者非常关注当今中国国情,无论是国内建设抑或国际影响,故选取中国崛起这一角度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崛起 关系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等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这其中,“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是支撑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价值观,“民主、法制、勤政、为民”是奠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价值观具有多元性,但核心价值观却应该是唯一的。因为,核心价值观通过意识形态深刻地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之中,蕴含在政策、制度、法律和道德之内,它对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实践起引领作用,对多元价值观起整合作用,对社会的意志和力量起凝聚作用,对民族的境界提升起奠基作用。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会导致精神危机,进而导致社会危机。因此,确立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确立政治信仰、引导价值取向、明确价值标准、规范职业要求,对各方面的工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个体主动接受、真诚认同,诉诸实践、长期修养,反复强化、不断提升;需要组织将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在衣食住行中注入精神元素,将核心价值观载体化、通过生动可感的形象和仪式来塑造,将核心价值观法律制度化、用制度设计和权力运行来践行。

核心价值观之于每个人,则需要培养独立的思维、高尚的信仰和不断创新与创造的品质。同时,现实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核心价值观来化解。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社会、职业属性分别着力于社会矛盾的不同方面,能广泛指导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虽然我国的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抽象到可以用语言精准表述,但其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民主法制、勤政为民的精神因子却是固定的。我国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地社会化、生活化、载体化,建立完善的核心价值观。而个人则应该学会主动接受和真诚认同核心价值观,并诉诸实践,长期修养,在爱国精神的指引下反复强化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最本质、最恒久的道德支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涉及到个人修养的问题。作为一个青年人,要增强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要不断修养自己。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心中是有的,比如孟子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等等,也就是人心美好的东西是有的,但是关键能不能调取,能不能落实到实践当中去。可以说目前情况下,“八荣八耻”就是我们现实社会最紧迫、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当我们有最核心的价值观支撑,真正落实胡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的话,我们的和谐社会才可能建立起来了。

三、中国崛起需要哪些条件

首先,我们需要增强自身的内部力量,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能只看GDP的增长,经济贸易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文化和文明方面的突破,必须确立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并使其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基础坚不可摧,牢靠稳固。从现实条件来看,党的执政方式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变化拓宽了思想空间,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党执政理念的超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行为及其民主的不断成熟,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提供了支持和土壤。同时,从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来看,在现今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宽容多元并非让多元并行,而是必须找到主流的价值观。社会要真正和谐,首先必须解决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的问题,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其次,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国内,更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优化拓展空间,与国际社会加强交流和合作,为进一步的发展铺就道路。然而,虽然在经济方面,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融入了世界,但在思想和文化方面还需要获得更多的认同和理解。在此进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阻挠和困难,深层的原因是由于核心价值观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制度设计和权力运行、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而国家交往和国家间的博弈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但现今情况下,我们无法回避国际社会对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准确的说是对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不够了解,这就使得他们无法准确估计中国在很多国际问题面前会采取何种措施,这种在做估计时的不自信和不可知,直接导致了很多国家和组织的恐慌,进而产生了一种排斥的结果。

比如说,现在世界上有一种说法叫“中国威胁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要解决“中国威胁论”需要两个方面:首先西方国家需要消除保持了六十多年的“冷战”思维,其次就要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要与世界接轨。几天前我曾对话一名美方驻华大使,当我问到美国是否害怕中国的崛起有一天会撼动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时。他的回答是,如果我们的人民能够像我一样较为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话,他们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所以,为了增加对象国家或组织乃至全世界在处理中国问题时的可知性和自信力,我们需要更加充分的在他们面前展示我们真正的价值观取向。而这个价值观取向一定要是最核心的,最准确的,最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否则这其中的偏差可能使结果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明确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构建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探讨构建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需要知道是什么支撑了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决定了核心价值观。在此,我想引用国防大学公方彬教授的解答:一是朴实的,二是民族的,三是正直的,四是崇高的,五是时代的。

朴实的,才能够被更好的理解,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从而真正成为每个个体内化了的一种观念,切实引导人民树立起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得人民内部有足够的凝聚力,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更具有动力和创造力,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民族的,才能使得这种价值体系有根基。基于五千年的历史传统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才不会被轻易动摇,才能够迎接大风大浪的挑战,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中站稳脚跟,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正直的,才使这种价值观具有普世的价值。才能够既被我们本民族更好地接受,同时被世界广泛地认同。从而对内对外都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崇高的,才能够有最优秀的引领作用。使得我们的社会不断的朝着一个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使得我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步前进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都建立在一个更具意义更加崇高的基础之上,从深层、从内里增强我们自身的实力,使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时代的,才能使得这种价值观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扼住时代的喉咙,找到我们最为准确的定位,看清我们自身的优势,了解我们的不足之处,从而最坚挺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连贯东西,沟通全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朴实的、民族的、正直的、崇高的、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能够为中国崛起需要的国内、国际条件创造最为优越的环境和最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这种软实力是不可估量、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

五、结语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分析和挖掘以及对如何确立这一体系的初步探索,我们可以展望到这一体系真正建立起之后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虽然这种体系相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来讲开创性并不是很强,但是无形的同化力可以柔韧许多的文化,将民族文化形成自我的体系,从而成就自我,这对提高国民意识和国家执政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的崛起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六、参考书目

【1】韩震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出版

【2】公方彬:《与青年谈成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出版

【3】吕学红:《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长安大学 2009年出版

【4】王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理想信念教育》兰州大学 2009年出版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6篇

摘要: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怎样的关系?它的完善是否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呢?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分析,谈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

引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创造性实践相统一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怎样的关系?它的完善是否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呢?

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核心价值对社会、个人都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决定着文化的总体性质、方向和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十七大报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这个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最高层次,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处于中间层次,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处于最低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和底线。这三个层次从高到低、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严密体系,这个体系是相对稳定、长期起作用的,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二者高度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反映出我党按照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兼顾了“大社会”和“小社会”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助推器。

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再来看看我们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不难看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淡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弱化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模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御全球化等因素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开拓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增强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增强社会主义精神力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坚持不懈地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在成文的过程中,笔者反复阅读了大量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章,发现两者有共通的地方,都是把以人为本放在首要位置的。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理论前提和牢牢把握的前进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双重命题。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在当前的历史机遇下,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协调发展,健全核心价值体系,使我国公民素质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7篇

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姓名:

学号:

系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机电一体化

指导老师:蒋晋红狄鹏飞 1012090351A090

3一、先从研究问题的方法论谈起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总要求

内容提要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都知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之一。与此同时,《决定》强调在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怎么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之间的关系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先从研究问题的方法论谈起

为了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在建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这一历史任务,明确地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此同时,他又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这一重要特点,指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综合这两方面的科学论断,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研究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时候,不仅始终坚持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且十分重视文化中内在的层次性及其辩证关

2系。他科学地区分了“共产主义思想”与“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文化层次,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不是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又是共产主义思想“居于指导地位”的文化。今天我们在研究和谐文化问题的时候,重温一下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方法论,是很有意义的事。或者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研究文化问题的这一方法论。

根据这一方法论,我们应该注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简单地与“和谐文化”相等同,它与“和谐文化”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文化层次。也就是说,第一,我们不能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代和谐文化建设;第二,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为,在“和谐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起指导作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进行这样的层次区分,对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正确地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在建设和谐文化的时候,必须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是毫无疑义的。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究竟有些什么意义呢?这是在研究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必须搞清楚的。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定性的意义。当年,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时,指出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之根本区别即在于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按此同理,新民主主义文化之“新”,主要也就“新”在居于指导地位的共产主义思想。今天,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文化,这种

3文化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即在于居于指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和谐文化的根本。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整合的意义。我们说今天党领导人民建设的和谐文化应该定性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文化,并不是说它是一种文化形态。我们都知道,“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和谐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状态,而不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状态的和谐文化,意味着它是一种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由多种多样的文化在相互协调中构成的和谐的文化状态。这是因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伴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的形成,全社会从利益关系、活动方式到思想观念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这在文化生活中表现得特别充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多种多样文化,可以构成有序的状态,也可以呈现无序的状态。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和谐文化。正如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引领的意义。我们讲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并不是说可以不分良莠、不辨是非,形成一种文化大杂烩,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和谐文化。“引领”,包括引导,也包括辨别。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我们要在辨别中引导,在引导中协调,在协调中整合。而辨别、引导、协调、整合并不是要泯灭文化差异、实行舆论一律,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犯过的错误决不能重犯。我们应该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强调的那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构成一个和谐文化。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总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点我们已经明确了。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代替和谐文化建设呢?这是在研究这两者关系的时候,必须搞清楚的另一个问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有13亿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13亿人中间,有多少人能够自觉地信奉和接受?二是我们能不能建设一个使中国13亿人都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协调的文化?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这13亿人中,有先进分子,有中间分子,有落后分子,也会有少数反社会分子。他们在利益追求和理想信仰方面,在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方面,在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方面,在人格和心理素养方面,有各种复杂的情况。我们不是老在讲实事求是吗?在文化建设上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这样的客观事实和复杂情况。

在研究和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层次丰富内容的价值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只有先进分子才会自觉地信奉和接受,有的是全体人民都有可能接受的。不管怎么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自觉地接受它的全部内容。在研究和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们应该看到,13亿中国人尽管在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还是有许多方面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能够建设一个使中国13亿人都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协调的文化。这也就是我们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依据和立足点。

综合这两方面情况,我们就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研究如何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和谐文化了。我们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总要求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提出的“六个方面、二十八个字”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大家可以注意到,其中所说的“诚信友爱”,就是关于思想道德的要求。这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我们建设和谐文化的总要求,是要形成诚信友爱的思想道德和人际关系。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培育坦诚、大度、宽容、开放的社会心理,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应该讲,这样的总要求和具体要求并不高,是13亿中国人都能够接受的。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8篇

正确阐释和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 毕竟“科学揭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价值难题。”[1]2

社会主义价值观指“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对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目标等, 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和事物的是非善恶荣辱的判断”[2]15, 而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素、性质、价值标准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

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必须以时代特征为基石

第一, 民族性与普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承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 它适应于社会方方面面, 体现时代要求并能有效满足人民大众的现实需要。

第二, 崇高性与共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在其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 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共识价值, “内化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3]6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 必要性。首先, 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价值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构成消解。必须坚定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发挥教育体系在价值传播和影响中的作用。其次, 现代化引发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扬弃甚至抛弃问题。必须以教育手段团结广大市民做好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后, 信息化改变了人们, 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必须以教育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 重要性。首先, 深化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可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深化与改善。其次,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传播。只有通过构建教育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被确立与传播。最后,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这表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引起了受众积极变化。”[4]27

二、家族史视阈下的家教、家风教育机制

( 一) 家教、家风的重大作用

第一, 家教家风传承着中国传统道德理念。以家教家风的方式对家庭传统美德进行传承, 会在不经意间将传统道德灌输于家庭成员内部。第二, 家教家风增强家庭凝聚力和认同感。加强对家庭成员的家教家风教育, 可使后代对家庭或家族所传承下来的行为倍加赞赏。第三, 家教家风守护着中国传统文化。家教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 二) 中国优秀家族史影响下的家教、家风案例分析

曾氏家族家教家风教育体系———重品性、轻名利、勤俭持家。首先, 注重内在品德修养和品性提升。曾国藩以“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家训规则来要求子女日常生活, 反对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其次, 正确看待名与利的纷争。“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 余不愿意为大官, 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5]43最后, 养成勤俭持家的家庭作风。曾国藩虽贵为朝中大臣, 但家庭生活却是十分清简, 为的就是要让子女养成勤俭持家的优秀品德。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基于家族史、家教、家风研究视阈下的教育机制创新

第一, 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必须将其融于家教家风教育全过程。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 而是在耳濡目染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逐渐积淀和成熟下来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融入家教家风的教育过程中, 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 让家庭成员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学会思考, 进而形成符合个人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价值目标。

第二, 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必须与家庭生活实际相接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远比空洞说教丰富生动的多, 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家庭生活实践, 不仅能增强家庭成员对社会的了解, 还能促使家庭成员学习家族遗留下来的优秀的礼节和规范, 锻炼自身优秀品格和意志。

第三, 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必须增强家庭情感教育的熏陶。一种价值观念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主体对价值内容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 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构建同样适用。所以, 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完善不单要从理性层面进行提升, 更要注重情感层面的认同, 呼唤情感需要。

第四, 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必须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充分借助家庭价值观念与文化素养的熏陶作用, 不断更新自身落后的、狭隘的思想, 将价值判断变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标杆, 已成为感召先进文化, 弘扬社会正气, 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本文以家教、家风的研究视阈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培育路径, 在肯定和推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实现对中国古代家教、家风教育的重塑, 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弘扬传统美德, 沟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家教家风,教育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3]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 (2)

[2]钟明华, 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9, 12.

[4]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文章:

以学会包容为题的作文05-28

以包容为主题的演讲稿500字左右07-21

有一种感动叫理解和包容生活随笔07-19

多元与包容06-22

包容性设计06-07

谈包容初中作文06-02

包容作文400字06-10

学会包容主题班会07-22

包容的句子语录08-17

包容性检验论文05-25

上一篇:愉快的生日400字作文下一篇:物业挂靠协议